內傷虛損方法
桂枝龍骨牡蠣湯(《全匱》)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痛,目眩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消穀、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此湯主之。
桂枝(二兩) 芍藥(二兩) 生薑(二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龍骨(煅) 牡蠣(煅)
分三服。
脈虛芤遲者,亡血、失精,本虛之脈也。芤動微緊者,本虛中伏有微邪,肝氣內動,所以魂夢不寧也。夫亡血、失精,皆虛勞內因之症,仲景獨用桂枝湯,其義何居?蓋人身之氣血,全賴後天水穀以資生,水穀入胃,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氣不營,則上熱而血溢,衛氣不衛,則下寒而精亡。是以調和營衛為主,營衛和則三焦各司其職,而火自歸根,熱者不熱,寒者不寒,水穀之精微輸化,而精血之源有賴矣。以其亡血既潰,恐下焦虛滑不禁,乃加龍骨、牡蠣以固斂之。蓋龍骨入肝斂魂,牡蠣入腎固精。後世每疑其止澀而非之,殊不知二味入於石脂、鍾乳、蓯蓉、金櫻之類,則為劫劑;入於桂枝湯,則為固蟄封藏之本藥也。至虛勞、失精、悸、衄、腹痛、煩躁,則於本方加飴糖,為小建中;虛勞裡急,為營衛枯槁,更加黃耆,為黃耆建中。此皆後天不足所致,故以調和營衛為主治也。後人專用滋陰降火,誤治貽害,未至於劇者,用此悉可挽回。若夫腎虛致病者,又當八味腎氣丸;以虛煩不得眠,主以酸棗湯;內有乾血勞者,主以大黃䗪蟲丸。以上諸治,除酸棗湯外,後世皆所切禁,可慨已夫。
小建中湯(《金匱》)虛勞悸衄,裡急腹痛,夢遺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煩熱,咽乾口燥,此湯主之。
桂枝(去皮,三兩) 甘草(炙,三兩) 大棗(十二枚) 芍藥(六兩) 生薑(二兩) 飴糖(一升) 日三服。
黃耆建中湯 虛勞裡急,諸不足,此湯主之。
桂枝(三兩) 甘草(炙,三兩) 大棗(十二枚) 芍藥(六兩) 生薑(二兩) 飴糖(一升) 黃耆(兩半)
氣短胸滿,加生薑;腹滿,去棗,加茯苓兩半;肺虛損不足,補氣,加半夏二兩。
上條明系陽氣內奪之證,下條較上,虛證更劇,故加黃耆,以大補衛中陽氣也。
按:虛勞至於亡血、失精,消耗精液,枯槁四出,難為力矣。《金匱》用小建中、黃耆建中湯,以急建其中氣。後人樂令建中,並用前胡、細辛以退表熱;十四味建中,兼用熟附、蓯蓉以補下虛,均失建中之義。
八味腎氣丸 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此方主之。
熟地 淮藥 茯苓 棗皮 澤瀉 制附 上桂
除桂、附,即六味地黃湯。
按:腰痛,少腹拘急,純屬肝腎虛寒,而小便不利,又似虛中有熱,豈桂、附所宜用乎。殊不知肝既失其疏泄之權,腎亦傷其生髮之氣,水道自難流利,故以桂、附導火歸源。設非辛溫蒸其至極之陽,則沉洹有加無已。乃於補陰藥中稍加陽藥,使陰陽適中,無偏勝之虞,斯其為至治也。
按:此即八味地黃丸,用桂、附乃補兩腎之陽,非補命門也。附子補氣中之陽,由肺以入於腎,故陽虛肺氣喘急者,服之即止;肉桂補血中之陽,由肝以入於腎,故陽虛肝火上浮者,服之則納。如以附為補命門,則以命門屬氣,桂不得為補命門矣;以桂為補命門,則以命門屬血,附不得為補命門矣。前人加入地黃丸,不特附、桂一氣一血,俱入兩腎,非命門也。以命門為陽者,此命門與兩腎分陰陽,則命門為陽,兩腎為陰,命門為始生之根本,即是萬物資始之乾元,故為先天之元陽,非以火為陽也。如以兩腎分析而論,則左血為陰,右氣為陽,亦非以水火分也。如專以一腎而論,則左腎不獨有精,氣亦有之,右腎不獨有氣,精亦有之,精即為陰,氣即為陽,此兩腎各有陰陽,故八味地黃丸各補其陰陽也。
六味地黃丸 治肝腎不足,真陰虧損,精血枯竭,羸弱憔悴,腰痛足痠自汗,水泛為痰,發熱咳嗽,頭昏目眩,耳聾耳鳴,遺精便血,消渴淋瀝,失血失音,舌燥喉痛,足跟作痛,下部瘡瘍。
熟地(八兩) 山藥(四兩) 棗皮(四兩) 白苓(三兩) 丹皮(三兩) 澤泄(三兩)
此為補陰之主方,補五臟之陰以納於腎也。臟陰虧損,以熟地大滋腎陰,壯水之主以為君。用棗皮之色赤入心、味酸入肝者,從左以納於腎;山藥之色白入肺、味甘入脾者,從右以納於腎。又用三味通腑者,恐腑氣不宣,則氣鬱生熱,以致消爍臟陰,故以澤泄清膀胱,而後腎精不為相火所搖;又以丹皮消血分中熱,以主血之心、藏血之肝,俱不為火所爍;又以茯苓清氣分之熱,則飲食之精由脾輸肺以下降者,亦不為火所爍矣。然後四臟之真陰無所耗損,得以攝納精液,歸入腎臟,腎受諸臟之精液而藏之矣。此方之元妙,將棗皮、山藥分看,一入心肝,一入肺脾,既極分明,而氣味又融洽;將熟地、棗皮、山藥三味總看,既能五臟兼入,不致偏倚,又能將諸臟之氣,盡行納入肺臟,以為統攝臟陰之主而不致兩歧;至澤泄、丹皮、茯苓與三補對看,其配合之妙,亦與三補同法。制方妙義,周備若此,非臻於神化者,其孰能之。惟其兼補五臟,故久服無虞偏勝,而為萬世不易之祖方也。
酸棗湯 虛勞虛煩不得眠,此湯主之。
棗仁(炒,二升) 甘草(一兩) 知母(二兩)
分三服。
深師,有生薑二兩。
虛煩者,肝虛而火氣乘之也,故特取棗仁以安肝膽為主,略加川芎調血以養肝,茯苓、甘草培土以榮木,知母降火以除煩,此平調土木之劑也。
六味地黃湯加麥冬、五味,此六味補腎,麥、味補肺,入六味湯仍是補腎,補腎以治肺,此善於治肺也。蓋腎旺,不取給於肺也。
補中益氣湯
人參(三分。嗽者去之) 白朮(三分,土炒) 黃耆(一兩,炙) 當歸(五分,酒焙) 柴胡 升麻 陳皮(各二分) 甘草(五分,炙)
是方以辛甘溫之品,溫足太陰、厥陰,升足少陽、陽明。黃耆、當歸,和營氣以暢陽;佐柴胡,從左出陰之陽;人參、白朮,實衛氣以填中;佐升麻,引春升之氣,從下而上達陽明;陳皮運衛氣,甘草和營氣。東垣以後天立論,氣者後天之氣,出於胃者也,故為補中益氣云。
枳朮丸 治痞,消食強胃。本方仲景為湯劑,易老改為丸也。
白朮(二兩) 枳實(一兩,麵炒)
為末,用荷葉裹,飯上蒸,飯和丸,梧子大。白湯下五七十丸。
理中丸
人參(三兩) 炙草(三兩) 白朮(三兩) 乾薑(三兩)
理中者,理中焦之氣,以交於陰陽也。上焦屬陽,下焦屬陰,而中焦則為陰陽相偶之處。仲景立論,中焦熱,則主五苓以治太陽;中焦寒,則主理中以治太陰。治陽用散,治陰用丸,皆不及湯。人參、甘草,甘以和陰也;白朮、乾薑,辛以和陽也,辛甘相輔以處中,則陰陽自然和順矣。
四君子湯 治一切陽虛氣弱,脾衰肺損,面白或黃,飲食少思,四肢無力,皮聚毛落,脈來細軟。
人參(二錢) 白朮(炒,二錢) 茯苓(二錢) 炙草(二錢)
薑、棗,煎服。
經曰:氣主煦之。四味皆甘溫之品,故專主氣分,甘得中之味,溫得中之氣,猶之不偏不倚之君子也。功專健脾和胃,以受水穀之精氣,而輸布於四臟,一如君子成人之德也,誠為生化良方。加廣皮、半夏,名六君子,不特為脾經治痰,而半夏入胃,有交通上下陰陽之神妙。
四物湯 治一切血虛,日晡發熱。
當歸(酒洗) 生地(各三錢) 白芍(酒炒,二錢) 川芎(一錢)
經曰:血主濡之。四味皆濡潤之品,故為血分主藥。地黃,入心腎以沃血之源,入心脾而壯主血、攝血之本;芍藥入肝,而斂疏泄之血海;川芎通足三陰,而行血中之氣。然吳氏曰:失血太多者,禁勿與之。四物皆陰,得天地閉塞之令,非所以生萬物者也。本方加黃柏、知母,為知柏四物湯;又蜜丸,為坎離,皆用為滋陰降火主劑。要惟初病而實火大旺,方可暫用;病久亡血失精,斷非所宜,前于丹溪治法,論之悉矣。
補血湯 治傷於勞役,肌熱面赤,煩渴引飲,脈大而虛。
黃耆(五錢。一方作一兩) 當歸(二錢,酒洗。一方作四錢)
是方治因飢困勞役,致面紅目赤,身熱引飲,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此血虛發熱,證似白虎,惟脈不長實為辨耳。誤服白虎湯,必殆。
調中益氣湯 治內傷,大便飧泄,時見白膿。
炙耆(二錢) 人參 蒼朮 甘草(各一錢) 陳皮 升麻 柴胡(各四分) 木香(二分)
升陽順氣湯 治內傷,春月口淡,夏月雖熱猶畏寒,胸膈滿悶,飢常如飽。
黃耆(炙,二錢) 草豆蔻(八分) 神麯(炒) 當歸(各一錢) 陳皮 人參(各六分) 升麻 柴胡 甘草(各四分)
姜煎。
升陽補氣湯 治飲食失節,飢飽勞役,胃虛氣短,四肢倦怠,早飯後昏悶要眠,五心煩熱。
柴胡(錢半) 生地(一錢) 升麻 澤泄 防風 羌活 獨活 甘草(各七分) 厚朴(炒,五分)
薑、棗,煎服。
升陽益胃湯 治脾胃虛弱,怠倦嗜臥,時值秋燥,濕熱方退,體重節痛,口苦舌乾,不思飲食,不知味,大便不調,小便數,兼肺病灑淅惡寒,乃陽氣不升也。
羌活(五錢) 防風(五錢) 柴胡(二錢) 獨活(五錢) 黃連(二錢) 白芍(五錢) 黃耆(二兩) 炙草(一兩) 人參(一兩) 白朮(三錢) 茯苓(三錢) 廣皮(四錢) 半夏(一兩) 澤泄(三錢)
薑、棗,煎,早飯、午飯之間服。
此東垣治所生受病肺經之方也。蓋脾胃虛衰,肺先受病,金令不能肅清下行,則濕熱易攘,陽氣不得升,而為諸病。當以羌、防、柴胡,升舉三陽經氣;獨活、黃連、白芍,瀉去三陰鬱熱;以六君子調和脾胃。其重用參、耆、半夏、炙草,若輕於健脾,重於益胃,其升陽之藥,分輕則易升,仍宜久煎,以厚其氣;用於早飯、午飯之間,藉穀氣以助藥力,總是升胃之陽耳。至於茯苓、澤泄,方後注云小便利、不淋勿用,是滲泄主降,非升陽也。
桃核承氣湯
桃仁(五十個,去皮尖) 桂枝(二兩,去皮) 大黃(四兩,去皮) 芒硝(三兩) 甘草(二兩)
先煎四味,後納芒硝,溫分三服。
是方治太陽熱結解,而血復結於少陽樞紐間者。必攻血通陰,乃得陰氣上承。大黃、芒硝、甘草,皆入血之品,必主之以桃仁,直達血所,攻其急結;仍佐桂枝,泄太陽隨經之餘熱,內外分解,庶血結無留戀之處矣。
犀角地黃湯
犀角(三錢) 生地(五錢) 連翹(三錢) 甘草(五分)
原方有丹皮、澤泄,無連翹、甘草,是治厥陰、陽明藥也。溫熱入絡,舌絳煩熱,八九日不解,醫反治寒,散之、攻之,熱勢益熾。得此湯立效者,非解陽明熱邪,解心經之絡熱也。犀角、地黃,走心經,專解營熱;連翹入心,散客熱;生甘草入心,和絡血以治熱症。熱邪入絡,於理無悖也。又《回春》於原方內,加當歸、黃芩、黃連各一錢,治衄血不止。
蔥豉湯
蔥白 豉
煎服。無汗,加葛根。
此足太陽藥也。蔥,通陽而發汗;豉,升散而發汗。邪初在表,宜先服此解散之,免用麻黃湯者之多所顧忌,用代麻黃之所更紛也。
桂苓丸 治暑月傷冷濕吐瀉。
桂心 赤苓(等分)
為末,蜜丸,一兩作八丸。井水化下一丸。
既濟丸 治膀胱虛,小便不禁。
兔絲子(酒煮) 益智仁(炒) 茯苓 韭子(炒) 肉蓯蓉(酒洗) 當歸 熟地(各五分) 黃柏 知母(鹽水炒) 牡蠣(煅) 山茱萸(酒蒸,各五錢) 五味(一錢)
為末,酒、麵糊丸,梧子大。空心鹽湯下百丸。
既濟湯 治霍亂,虛煩不得眠。
麥冬(二錢) 人參 竹葉 半夏 附子(炮) 炙草(各一錢)
姜五片,粳米百粒,煎服。
滋腎丸 治胃虛蒸熱,腳膝無力,陰痿陰汗,衝脈上衝而喘,及下焦邪熱,口不渴而小便秘。
黃柏(酒炒,二兩) 知母(酒炒,一兩) 肉桂(一分)
蜜丸。
此足少陽藥也。水不勝火,法當壯水以制陽光。黃柏苦寒微辛,瀉膀胱相火,補腎水不足,入腎經血分;知母辛苦寒滑,上清肺金而降火,下潤腎燥而滋陰,入腎經氣分,二藥每相須而行,為補水之良劑;肉桂辛熱,假之反佐,為少陰引經,寒因寒用也。
甘草湯 一藥治病,是曰奇方。甘草為九土之精,生用則涼,故用伐腎泄熱。治咽痛者,功在緩腎急而救陰液也。
甘草(二兩)
炙甘湯 一名復脈湯。
炙草(四兩) 桂枝(三兩,去皮) 人參(二兩) 麻仁(半斤) 生地(一斤) 阿膠(二兩) 麥冬(半斤,去心)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先煎八味,後納膠。
是方仲景治心悸,王濤治肺痿,孫真人治虛勞,三者皆是精涸燥淫之證。《至真要大論》云:燥淫於內,金氣不足,治以甘辛也。第藥味不從心肺而主乎肝脾者,是陽從脾以致津,陰從肝以致液,各從心肺之母以補之也。人參、麻仁之甘,以潤脾津;生地、阿膠之鹹苦,以滋肝液;重用地、冬濁味,恐其不能上升,故君以炙草之氣厚、桂枝之輕揚,載引地、冬上承肺燥,佐以清酒芳香入血,引領地、冬歸心復脈,使以薑、棗和營衛,則津液悉上供於心肺矣。
十全大補湯 治男婦諸虛不足,五勞七傷。此藥性溫補,常服生血、壯脾胃。
人參 肉桂 熟地 白芍 川芎 白苓 當歸 黃耆(炙) 白朮 炙草(各一錢二分)
薑、棗,煎。
補腎丸 治腎水不足,陰虛。
龜板(酒炙,四兩) 知母 黃柏(酒炒,各二兩) 乾薑(泡,一兩)
為末,粥丸,梧子大。空心鹽湯下五十七丸。
三才丸 治血虛。
天門冬 熟地黃 人參(等分)
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百丸,酒下。
黃耆十補湯 補虛勞,養氣血。
炙耆 當歸(去尾,酒洗) 熟地 茯神(去心、皮,各一錢) 沉香 木香(各五錢) 麥冬(去心) 烏藥 肉桂 半夏(薑汁炒) 五味(炒) 棗仁(炒) 白朮 人參 白芍(炒) 陳皮 炙草(各八分)
薑、棗,煎。
坎離丸 治陰虛嗽血、遺精、盜汗、潮熱。
當歸 白芍 川芎 生地 黃柏 知母
蜜丸。
坎離膏
黃柏 知母(各四兩) 生地 熟地 天冬(去心) 麥冬(去心,各二兩) 杏仁(去皮、尖,七分) 胡桃肉 白蜜(各四兩)
上銼。先將知、柏,以童便三碗,側柏葉一把,煎三四碗,去渣;又將二冬、二地入汁內,添水二碗,煎汁去滓,再搗爛如泥;另用水一二碗煎熬,絞取汁,入前汁;將杏仁、胡桃肉用水擂爛,濾汁,再擂再濾,至無滓,同蜜入前汁內,慢火熬成膏,入水內去火毒。每三五匙,以側柏葉湯調服。忌銅、鐵器。人每徒服二地,而不知用二冬為引,何也?蓋生地能生新血,用麥冬引入所生之地;熟地能補腎精,用天冬引入所補之地,故古方多四味互相為用也。
清肺湯 治先痰後血,為積熱也。
赤苓 陳皮 當歸 生地 赤芍 天冬 麥冬 黃芩 梔子 紫菀 阿膠(炒) 桑白皮(各七分) 甘草(三分) 棗(二枚) 烏梅(一枚)
煎服。
鹿角膠丸 治房室勞傷,小便出血也。
鹿角膠(一兩,炒珠) 沒藥 油發灰(各六分)
為末,取白茅根汁打糊為丸,梧子大。空心,鹽湯下七十丸。
分消湯 治中滿成鼓脹滿悶。
蒼朮 白朮 陳皮 厚朴 枳實 赤苓(各一錢) 香附 豬苓 澤泄 腹皮(各八分) 縮砂(六分) 木香(三分)
薑、燈心,煎服。
養營湯 治脾肺氣虛,榮血不足,驚悸健忘,寢汗發熱,食少無味,身倦肌瘦,色枯氣短,毛髮脫落,小便赤澀。
人參(一錢) 白朮(一錢,土炒) 茯苓(七分) 廣皮(一錢) 炙草(一錢) 熟地(七分) 當歸(一錢) 白芍(錢半) 黃耆(一錢) 肉桂(一錢) 志肉(五分) 五味(七分)
薑、棗,煎服。
是方調養營氣,循衛而行,不使其行之度數,疾於衛也。故於十全大補湯中,減川芎行血之品,獨用血分填補收斂之藥,則營行之度緩;於氣分藥中加廣皮行氣之品,則衛行之度速。觀其一減一加,便能調乎營衛,使其行度不愆。復加遠志、五味者,經言營出中焦、心經主之,以遠志通腎,使陰精上奉於心;佐以五味,收攝神明,一通一斂,則營有所主而長養矣。
鹿茸丸 治腎虛消渴,小便無度。
鹿茸(二兩) 麥冬 熟地 炙耆 五味子 蓯蓉(酒浸) 雞肫胵(麵炒) 棗皮 牛膝 破故紙 人參(各七錢半) 白苓(五錢) 地骨皮(五錢) 元參(五錢)
為末,蜜丸,梧子大。空心,米飲下五七十丸。
二仙膏
鹿角(十斤) 龜板(五斤) 枸杞(二斤) 人參(一斤)
先將鹿角、龜板鋸截刮淨,水浸,桑柴火熬煉成膠;再將人參、枸杞熬膏和入。每早酒服三錢。
是方治瘦弱少氣、夢遺泄精、目視不明、精極之證,此足少陰藥也。龜為介蟲之長,得陰氣最全;鹿角遇夏至即解,稟純陽之性,且不兩月,長至一二十斤,骨之速生,無過此者,故能峻補氣血,兩者皆用氣血,所謂補之以其類也;人參大補元氣,枸杞滋陰助陽。此血氣陰陽交補之劑,氣足而精固不遺,血足則視聽明瞭,久服可以益壽,豈第已疾而已哉。
保元丸 治老弱諸沉寒痼冷,小便滑數,大便時溏,腰腿臍腹疼痛,困倦虛瘦,食減。
附子(泡,去皮、臍) 白朮 山藥 肉豆蔻 赤石脂 乾薑(泡,各一兩) 肉桂(去皮,五錢)
為末,麵糊丸,梧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空心,鹽湯下。
保元湯 治營衛氣血不足。
黃耆(蜜酒炙,三錢至六錢) 人參(三錢至六錢) 炙草(一錢)
水煎。
四味鹿茸丸 治肝腎皆虛,咳嗽吐血,脈虛無力,上熱下寒。
鹿茸(酥炙,另搗成泥) 五味 歸身(各一兩) 熟地(二兩)
酒糊丸,梧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酒下。
濟生鹿茸丸 治腎臟真陰久虛,下體痿弱疼痛,喘嗽,水泛為痰。
鹿茸(酥炙) 牛膝(鹽水炒) 五味(各二兩) 石斛 巴戟 附子(炮) 川楝(酒蒸) 山藥 肉桂 杜仲(鹽酒炒) 澤泄(鹽水炒,各一兩) 沉香(另研,五錢)
酒糊丸,梧子大。每七十丸,酒下。
歸脾湯 治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怔忡健忘,驚悸盜汗,發熱體倦,食少不眠,或脾虛不能攝血,致血妄行,及婦人崩帶。
人參(二錢) 白朮(二錢) 茯神(二錢) 黃耆(二錢,炙) 炙草(五分) 當歸(二錢) 棗仁(二錢,炒) 遠志(一錢,去心,炒) 木香(五分) 桂圓(七枚)
歸脾者,調四臟之神志魂魄,皆歸向於脾也。蓋五味入胃,必藉脾行其津液,以轉輸於四臟,而四臟亦必先承順乎脾,而為氣化流行之根本。參、朮、神、草以健脾胃,佐以木香醒脾氣,桂元和脾血,先為調劑中洲;復以黃耆走肺固魄,棗仁入心斂神,固膈上二焦;當歸入肝,苦以悅其魂,遠志入胃,辛以通其志,通調膈下二臟。四臟安和,其神志魂魄自然歸向於脾,而脾亦能受水穀之氣,灌溉四旁、榮養氣血矣。獨是藥性各走一臟,足經方雜用手藥者,以黃耆與當歸、棗仁與遠志有相須之理,且黃耆味入脾而氣走肺,棗仁味入肝而色走心,故借用不悖。四君子用茯苓,改用茯神者,以苓為死氣,而神得松之生氣耳。
四烏賊骨一藘茹丸 治氣竭血結,婦人血枯經閉,男子陰痿精傷。
烏鰂骨(四兩) 藘茹(一兩)
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為度,飲以鮑魚汁。
《內經》僅留數方,人多忽置。前人誤作䕡茹,殊失其旨。按本草藘茹,即茜草。二味並走血分,故以之治氣竭、肝傷、血枯經閉等症。丸以雀卵,飲以鮑魚汁,取異類有情,以暖腎調肝,則虛中留結之乾血,漸化黃水而下矣。此雖搜血之品,然非若大黃䗪蟲丸之猛峻也。如無雀卵,即雀肉,或雞卵與肝,亦可代。
花蕊石散 治虛勞吐血,五內崩損,湧出升斗者。服此,使瘀血化為黃水,後以獨參湯補之。
花蕊石
火煅,研如粉。用童便一鍾煎,溫服。如男,用酒一半,如女,用醋一半,和服。
十灰散 治嘔吐咯嗽血,及虛勞、大吐血。
大薊 小薊 側葉 荷葉 茅根 茜根 大黃 梔子 棕櫚皮 牡丹皮(等分,燒存性,出火毒)
研極細。用生薑汁或蘿白汁,磨松墨半碗,調服五錢,即止。
又丸方,黃絹、馬尾、藕節、艾葉、蒲黃、蓮蓬、油發、棕櫚、赤松皮、新棉,各燒灰,等分。為末,以醋煮糯米糊和丸,梧子大。米飲下百丸。治崩血,又一切失血。
聖愈湯 治血虛心煩,睡臥不寧,五心煩熱。
人參 川芎 當歸 熟地 生地 炙耆(各一錢)
水煎服。
獨參湯 治虛勞吐血後,羸弱、氣微、少食等症。
人參(一兩)
棗,煎服。
異功散 治脾胃虛弱,飲食少進,未能消化,心胸痞悶。
人參 白朮 茯苓 陳皮 木香 甘草(各一錢)
薑、棗,煎服。
參蘇飲 治內傷外感,發熱頭痛,嘔逆咳嗽,痰逆中焦,眩運嘈煩,傷風泄瀉,及傷寒已汗,發熱不止。
人參 紫蘇 甘葛 前胡 半夏(薑汁炒) 白苓(各二錢半) 陳皮(去白) 甘草 枳殼(麵炒) 桔梗(各二錢) 木香(五分)
薑、棗,煎。外感多者,去棗,加蔥白;肺中有火,去參,加杏仁、桑白皮;泄瀉,加白朮、扁豆、蓮肉。
此手足太陰藥也。風寒宜解表,故用蘇、葛、前胡;勞傷宜補中,故用參、苓、甘草;橘、半,除痰止嘔;枳、桔,利膈寬腸;木香行氣破滯,使內外俱和,則邪自散矣。
枳實理中湯 治寒實結胸,膈高起,手不可近,用大陷胸不瘥者。
白朮(土炒,二兩) 人參 乾薑(炮) 炙草(各一兩) 枳實(麵炒) 白苓(各一兩)
蜜丸。
小烏沉湯 治諸氣,心腹刺痛。
香附(制,二兩) 烏藥(一兩) 沉香 甘草(各二錢半)
為末。每二錢,鹽湯調服。
黑神散 治傷損大吐血,口鼻俱出。
百草霜(二錢)
糯米飲調服。取深村柴火鍋底上者為妙。
柴胡疏肝散 治脅肋疼痛,寒熱往來。
陳皮(姜炒) 柴胡(各二錢) 川芎 枳殼(麵炒) 白朮(各錢半) 香附(錢半) 炙草(五分)
玉屑丸 主治腸風臟毒。
椿根白皮(曬乾,四兩) 槐根白皮 苦楝根 寒食麵(各三兩) 威靈仙(一兩) 生南星 生半夏(各五錢)
為末,滴水和丸,梧子大。每三十丸,水一盞,煎丸令浮,以匙抄吞送下,不嚼。
五苓散 治暑濕、風寒諸症。
豬苓(去皮) 茯苓(去皮) 澤泄 白朮 肉桂(去皮)
為末。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渴者,去桂,加黃連。
是方豬苓藉澤泄之咸以潤下,茯苓藉白朮之燥以升精,脾精升則濕熱散;而小便不利者,又難越膀胱一腑,故以肉桂之熱因熱用,內通陽道,使太陽里水引而竭之。此專治留著之水,滲於肌肉,而為腫滿。若水腫與足太陰無涉者,又非對證之方矣。
導赤散 治小腸有火,便赤淋痛,面赤狂躁,口糜舌瘡,咬牙口渴。
生地 甘草梢 淡竹葉 木通(等分)
導,引也。小腸,一名赤腸,為四臟之一,稟氣於三焦,故小腸失化,上為口糜,下為淋痛。生地入胃,而能下利小腸;甘草和胃,而能下療莖中;淡竹葉皆輕清入內之品,同生地、甘草,則能從廣腸導有形之熱邪入於赤腸,其濁中清者,復導引滲入黑腸而令氣化,故云導赤。
妙香散 治夢遺失精,驚悸鬱結。
人參(一兩) 益智仁(一兩) 龍骨(一兩) 茯神(五錢,去心) 遠志(五錢,去心,甘草水泡) 炙草(二錢半) 硃砂(水飛)
每服二錢,空心溫酒調服,水煎亦可。《良方》加木香二錢五分,麝香一錢。
是方治有夢之遺精。經言手足少陰之厥令人妄夢,《良方》加以二香通其神明,使人不夢,淫邪泮釋,自無精泄之患。而荊公之方,無此二味,或流傳日久而脫文耳。夫精之藏蓄在腎,統攝在脾,至疏泄則為聽命於心。故用茯苓、遠志,通腎以泄邪火;人參、益智,固脾以攝真精;茯神安神,硃砂定氣,龍骨秘精,三者皆安鎮心經之藥;甘草調和陰陽,則心有所主而精不搖矣。
瀉青丸 治肝實。
當歸 膽草 川芎 梔子 大黃(煨) 羌活 防風(等分)
為末,蜜丸,芡實大。每一丸,竹葉湯同砂糖溫水化下。一名涼肝丸。
逍遙散 治血虛肝燥,骨蒸勞熱,咳嗽潮熱,行來寒熱,口乾便澀,月經不調。
當歸(酒洗) 白芍(酒炒) 白朮(土炒) 白苓 柴胡(各二錢) 炙草(五分)
煨薑、薄荷,煎。
此足少陽、厥陰藥也。肝虛則血病,當歸、芍藥養血而斂陰;木盛則土衰,甘草、白朮和中而補土;柴胡升陽散熱,合芍藥以平肝,而使木得條達;茯苓清熱利濕,助甘、術以益土,而令心氣安寧;生薑暖胃除痰,調中解鬱;薄荷疏肝泄肺,理血消風,疏逆和中,諸症自己,所以有逍遙之名。本方加丹皮、梔子,名八味逍遙散,治怒氣傷肝,血少目暗。
臟連丸 治遠年近日,腸風臟毒下血。
川連(八兩) 槐米(二兩) 枳殼(一兩) 防風 甘草 槐角 香附 牙皂 木香(各五分)
用陳米三合,同香附一處為末,余藥共為細末;用豬大腸約長二尺,洗淨,入米、香附於內,縛定;以水二大碗,砂鍋炭火煮,干即添水,煮爛如泥,取起和藥搗丸,梧子大。每早,米飲下七八十丸,忌面、蒜、生冷、煎炙之物。
升陽除濕防風湯
蒼朮(米泔水浸,四錢) 防風(二錢) 白芍 白苓(各一錢)
如胃寒瀉泄、腸鳴,加益智仁、半夏各五分。薑、棗,煎。
是方治大便閉塞,或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或有白膿或血。慎勿利之,利之則必重,病反鬱結而不通矣。以此升舉其陽,則陰自降矣。此足太陰、陽明藥也。蒼朮辛溫燥烈,升清陽而開諸郁,故以為君;白朮甘溫,白苓甘淡,佐之以健脾利濕而升陽;白芍酸寒,斂陰而和脾也。
抵當湯
水蛭(三十個,熬) 虻蟲(三十個,熬,去翅、足) 桃仁(三十個,去皮、尖) 大黃(三兩,皮,酒浸)
是方破無情之血結,誠為至當不易之方,毋怪乎藥之險也。然水蛭非熬化,即煮熟糜爛,亦能復生,未可輕用。
生脈散 治熱傷元氣,氣短倦怠,口渴多汗,肺虛而咳。
人參(五錢) 麥冬(三錢,去心) 五味(三錢)
凡曰散者,留藥於胃,徐行其性也;脈者,主於心而發原於胃也。然脈中之氣所賴以生者,必資藉於腎陰,故《內經》言君火之下,陰精承之也。麥冬清肺金治節之司,五味收先天發水之源,人參引領麥冬、五味,都氣於三焦,歸於肺而朝百脈,猶天之雲霧精白露降,故曰生脈。
按:仲景抵當湯、代抵當丸,用治乾血勞之血枯經閉。內用水蛭,但此物最易化生,雖以火炙焦研末,若投水中,露一宿,必復變生許多小蛭,此則未可輕用。惟《千金》一方,用發灰、杏仁等分,熬令紫色,搗如泥,以豬膏和為丸,如梧子大。每以酒下三丸,日三服,甚良。然竊意以桃仁易杏仁,更佳。又一古方,用白鴿子一隻,去肝、腸淨,入血竭於內,病一年者用一兩,二年者二兩,三年者三兩,以針線縫住,用無灰酒煮熟,令病人吃之,瘀血即行。如心中恍亂者,食白煮肉一塊,即止。此二方有同氣相求之妙,較抵當湯丸甚遠,用之可無虞也。然此病已過三年,必不可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