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男科卷一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傷寒門

初病說

凡病初起之時,用藥原易奏功,無如世人看不清症,用藥雜亂,往往致變症蜂起。苟看病情,用藥當,何變症之有。

傷風

凡人初傷風,必然頭痛、身痛、咳嗽、痰多,鼻流清水。切其脈必浮,方用:

荊芥 防風 柴胡 黃芩 半夏 甘草(各等分)

水煎服,一劑即止,不必再劑也。

傷寒

凡傷寒初起,鼻塞、目痛、項強、頭痛。切其脈,必浮緊,方用:

桂枝 乾葛 陳皮 甘草(各等分)。

水煎服,一劑即愈。

外感

凡人外感必然發熱,方用:

柴胡 黃芩 荊芥 半夏 甘草各等分,水煎服。

四時不正之氣,來犯人身,必然由皮毛而入營衛。故用柴胡、荊芥先散皮毛之邪,邪即先散,安得入內;又有半夏以祛痰,使邪不得挾痰以作祟;黃芩以清火,使邪不得挾火以作殃;甘草調藥以和中,是以邪散而無傷於正氣也,若內傷之發熱,則不可用此方。

傷食

凡傷食必心中飽悶,見食則惡,食之轉痛也,方用:

白朮(一錢) 茯苓(一錢) 枳殼(一錢) 穀芽(二錢) 麥芽(二錢) 山楂(二十個) 神麯(五錢) 半夏(一錢) 甘草(五分) 砂仁(三粒)

水煎服,一劑輕,二劑愈。

瘧疾

方用遇仙丹

生軍(陸兩) 檳榔(叄兩) 三稜(叄兩) 莪朮(叄兩) 黑醜(三兩) 白醜(三兩) 木香(二兩) 甘草(一兩)

水丸。遇發日,清晨溫水化三四丸。尋以溫米飯補之。忌生冷、魚腥、蕎麵,孕婦勿服。

傷暑

人感此症,必然頭暈、口渴、惡熱,甚則痰多、身熱、氣喘,方用:

人參(一錢) 白朮(五錢) 茯苓(三錢) 甘草(一錢) 青蒿(一兩) 香薷(三錢) 陳皮(一錢)

水煎服,一劑愈。

大滿

此邪在上焦,壅塞而不得散也,方用:

瓜蔞(一個搗碎) 枳殼(三錢) 天花粉(三錢) 梔子(二錢) 陳皮(三錢) 厚朴(錢半) 半夏(一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此方之妙,全在用瓜蔞能去胸膈之食而消上焦之痰,況又佐以枳殼、花粉同是消中聖藥,又有厚朴、半夏以消胃口之痰,尤妙在甘草,使群藥留中而不速下,則邪氣不能久存而散矣。

發汗

凡入邪居腠理之間,必須用汗藥以泄之,方用:

荊芥 防風 甘草 桔梗 蘇葉(各一錢) 白朮(五錢) 雲苓(三錢) 陳皮(五分)

水煎服。

此方妙在君白朮,蓋人之脾胃健而後皮毛腠理始得開合自如。白朮健脾去濕而邪難存,況有荊、防、蘇、梗以表散之乎。

寒熱冥假瓣

真熱症,口乾極而呼水,舌燥極而開裂、生刺,喉痛日夜不已,大熱烙手而無汗也。

真寒症,手足寒久而不回,色變青紫,身戰不已,口噤,出聲而不可噤也。

假熱症,口雖渴而不甚,舌雖干而不燥,即燥而無芒刺紋裂也。

假寒症,手足冰冷而有時溫和,厥逆身戰亦未太甚而有時而安,有時而搐是也。

乍寒乍熱辨

病有灑淅惡寒而後發熱者,蓋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何謂陽不足?寸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惡寒也。何謂陰不足?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陰中,則發熱也。凡治寒熱,用柴胡升陽氣,使不下陷陰中則不熱也。用黃芩降陰氣,使不升入陽中則不寒也。

真熱

方用:

麻黃(三錢) 當歸(五錢) 黃連 黃芩 石膏 知母 半夏(各三錢) 枳殼(二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一劑輕,二劑愈。

真寒

方用:

附子(三錢) 肉桂 乾薑(各一錢) 白朮(五錢) 人參(一兩)

水煎服,急救之。此乃真中寒邪,腎火避出軀殼之外而陰邪之氣,直犯心宮,心君不守,肝氣無依,乃發戰、發噤、手足現青色。然則用桂、附、乾薑逐其寒邪足矣,何用參、術?即用何至多加?蓋元氣飛越,只一線之氣未絕,純用桂、附、乾薑一派辛辣之藥,邪雖外逐,而正氣垂絕。若不多加參、術,何以反正氣於若存若亡之際哉!

假熱

方用:

黃連 當歸 白芍 半夏(各三錢) 茯苓 柴胡 梔子(各二錢) 枳殼(一錢) 菖蒲(三錢)

水煎服。此方妙在用黃連入心宮,佐以梔子,提刀直入,無邪不散。柴胡、白芍又塞敵運糧之道,半夏、枳殼斬殺黨余,中原既定,四隅不戰而歸。然火勢居中,非用之得法,是賊勢彌張依然復人,又加菖蒲之辛熱,乘熱飲之,則熱喜熱不致相反而更相濟也。

假寒

方用:

肉桂 附子(各一錢) 人參(三錢) 白朮(五錢) 豬膽汁(半個) 苦菜汁(十三匙)

水三杯,煎一杯,冷服。

將藥並器放冷水中激涼,入膽、菜汁調勻,一氣服之。方中全是熱藥,倘服不入式,必然虛火上衝,將藥嘔出。必熱藥涼服已足順其性況下行,又有二汁之苦,以騙其假道之防也哉。

真熱假寒

此症身外冰冷,身內火熾,發寒發熱,戰慄不已。乃真熱反現假寒之象,以欺人也。法當用三黃湯加石膏、生薑乘熱飲之,再用井水以撲其心至二三十次,內熱自止,外之戰慄亦若失矣。後用元參、麥冬、白芍各二兩煎湯,任其恣飲,後不再甚也。

真寒假熱

此症下部冰冷,上部大熱,渴欲飲水,下喉即吐,乃真寒反現假熱之形以欺人也。法當用八味湯,大劑探冷與服,再令人以手擦其足心,如火之熱,不熱不已,以大熱為度。用吳萸一兩、附子一錢、麝香三分以少許白麵人之,打糊作膏,貼足心,少頃必睡,醒來下部熱而上部之火息矣。

上熱下寒

此症上焦火盛,吐痰如湧泉,面赤喉痛,上身不欲蓋衣,而下身冰冷。此上假熱而下真寒也。方用:

附子(一個) 熟地(半斛) 山萸(四兩) 麥冬(一兩) 茯苓(三兩) 五味子(一兩) 丹皮(三兩) 澤瀉(三兩) 肉桂(一兩)

水十碗,煎三碗,探冷與服。二渣再用水三碗煎一碗,一氣服之,立刻安靜。此上病下治之法也。

循衣撮空

此症非大實即大虛。當審其因,察其脈,參其症而黑白分也。實而便秘者,大承氣湯;虛而便滑者,獨參湯,厥逆者加附子。

陰虛雙娥

方用:

附子一錢,鹽水炒。

每用一片,含口中,後以六味地黃湯大劑飲之。

外治法:引火下行,用附子一個,為末,醋調,貼湧泉穴,或吳萸一兩,白麵五錢,水調,貼湧泉穴,急針刺少商穴,則咽喉有一線之路矣。

結胸

此傷寒之變症也。傷寒邪火正熾,不可急與飲食,飲食而成此症者,方用:

瓜蔞(一個捶碎) 甘草(一錢)

水煎服,勿遲。

瓜蔞乃結胸之聖藥也。人服之必至心如遺落,病人服之,不畏其虛乎?不知結胸之症,是食在胸中,非大黃、枳殼、檳榔、厚朴所能祛逐,必得瓜蔞始得推盪開脾,少加甘草以和之,不至十分猛烈也。

扶正散邪湯

人參(一錢) 白朮 茯苓 柴胡(各三錢) 半夏 甘草(各一錢)

水煎服。

此方專治正氣虛而邪氣入之者,如頭痛、發熱,右寸脈大於左寸口者,急以此方投之,無不痊愈。

火症門

瀉火湯總方

梔子(三錢) 白芍(五錢) 丹皮(三錢) 元參(二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

心火加黃連一錢,胃火加生石膏三錢,腎火加黃柏、知母各一錢,肺火加黃芩一錢,大腸火加地榆一錢,小腸火加天冬、麥冬各一錢,膀胱火加澤瀉三錢。治火何獨治肝經?蓋肝屬木,最易生火,肝火散則諸經之火俱散。但散火必須用下泄之藥,而使火之有出路也則得矣。

火症

真火症初起必大渴引飲,身有斑點,或身熱如焚,或發狂亂語,方用:

石膏 知母(各三錢) 元參(一兩) 甘草 升麻(各三錢) 麥冬(一兩) 半夏(三錢) 竹葉(一百片)

水煎服,一劑少止,三劑愈。

火越

此乃胃火與肝火共騰而外越,不為丹毒即為痧疹,非他火也。方用:

元參(一兩) 乾葛(三兩) 升麻 青蒿 黃耆(各三錢)

水煎服。

此方妙在用青蒿,肝胃之火俱平,又佐以群藥重劑而火安有不減者乎。治小兒亦效。

燥症

此症初起,喉於口渴,乾燥不吐痰,乾咳不已,面色日紅,不畏風吹者是也。方用:

麥冬 元參(各五錢) 桔梗(三錢) 甘草(一錢) 陳皮(三分) 百部(八分) 花粉(一錢)

水煎服。

治火丹神方

絲瓜子(一兩) 柴胡(一錢) 元參(一兩) 升麻(一錢) 當歸(五錢)

水煎服。小兒服之亦效。

消食病

此火盛之病,大渴引飲,呼水自救,朝食即飢,或夜食不止,方用:

元參(一兩) 麥冬(五錢) 生地(三錢) 竹葉(三十片) 菊花 白芥子 丹皮(各二錢) 陳皮(五分)

水煎服。

痿症

不能起床已成廢人者,此乃火盛內熾,腎水熬干,治法宜降胃火以補腎水,方用降補湯。

熟地 元參(各一兩) 甘菊花(五錢) 麥冬(一兩) 生地(五錢) 車前子(二錢) 人參(三錢) 沙參(五錢) 地骨皮(五錢)

水煎服。

痿症

人有兩足無力不能起立而又健飯,少飢即頭面皆熱,咳嗽不已,此亦痿症,方用起痿至神湯。

熟地 元參 山藥 菊花(各一兩) 當歸 白芍 人參(各五錢) 神麯(二錢) 白芥子(三錢)

水煎服。三十劑而愈。

鬱結門

開鬱

如人頭痛身熱,傷風咳嗽,或心不爽而鬱氣蘊結中懷,或氣不舒而怒氣留於脅下,斷不可用補藥。方用:

當歸(三錢) 白芍(五錢) 柴胡(一錢) 半夏(二錢) 枳殼(一錢) 甘草(一錢) 白朮(二錢) 丹皮 薄荷(各一錢)

水煎服。

頭痛加川芎一錢;目痛加蒺藜一錢,菊花一錢;鼻塞加蘇葉一錢;喉痛加桔梗二錢;肩背痛加枳殼、羌活;兩手痛加薑黃或桂枝一錢;腹痛不可按者加大黃二錢;按之而不痛者加肉桂一錢,余不必加。

關格

怒氣傷肝而肝氣衝於胃口之間,腎氣不得上行,肺氣不得下行而成此症。以開鬱為主,方用:

荊芥 柴胡 川鬱金 茯苓 蘇子 白芥子(各一錢) 白芍(三錢) 甘草(五分) 花粉(一錢)

水煎服。

又方用:

陰陽水各一碗,加鹽一撮,打百餘下起泡,飲之即愈。凡上焦有疾欲吐而不能吐者,飲之即吐。

虛勞門

癆症、虛損瓣

二症外相似而治法不同。虛損者,陰陽兩虛也,癆症者,陰虛陽亢也。故虛損可用溫補,癆症則忌溫補而用清補,兩症辨法不必憑脈,但看人著復衣此著單衣者為癆症;人著單衣此著復衣者為虛損。癆症骨蒸而熱;虛損榮衛虛而損也。

內傷發熱

方用:

當歸(一錢) 白芍(二錢) 柴胡 陳皮 梔子(各一錢) 花粉(二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

凡肝木鬱者,此方一劑即快。人病發熱,有內傷、外感,必先散其邪氣,邪氣退而後補正氣,正不為邪氣所傷也。但外感、內傷不可用一方也。

未成勞而將成勞

方用:

熟地(一兩) 地骨皮 人參 麥冬(各五錢) 白芥子(三錢) 白朮(一錢) 山藥(三錢) 五味子(三分)

水煎服。

凡人右寸脈大於左寸脈,即內傷之症,不論左右關尺脈何如,以此方投之效驗。

陽虛下陷

凡人飢飽勞役,內傷正氣,以致氣乃下行,脾胃不行克化,飲食不能運動,往往變成勞瘵。蓋疑飲食不進為脾胃之病,肉黍之積,輕則砂仁、枳殼、山楂,麥芽之品,重則芒硝、大黃、牽牛、巴豆之類,紛然雜進,必致膨悶而漸成勞矣。若先以升提之藥治之,何致於成勞。方用:

人參 柴胡 陳皮 甘草(各一錢) 黃耆 白朮(各三錢) 升麻(三分)

水煎服。

陰虛下陷

凡人陰虛脾泄歲久不止,或食而不化,或化而溏泄。方用:

熟地(一兩) 山藥 山萸(各五錢) 茯苓(三錢) 白朮(五錢) 肉桂(一錢) 升麻(三分) 五味子(一錢) 車前子(一錢)

水煎,晚服。

此方純是補陰之藥,且有升麻以提陰中之氣,又有溫燥之品以暖命門而健脾土,何致溏泄哉!

陰虛火動,夜熱晝寒

此腎水虛兼感寒,或腎水虧竭夜熱晝寒。若認作陽症治之,則口渴而熱益熾,必致消盡陰水,吐痰如絮,咳嗽不已,聲啞聲嘶,變成勞瘵。法當峻補其陰,則陰水足而火焰消,骨髓清泰矣。方用:

熟地(一兩) 山萸(五錢) 五味子 麥冬(各三錢) 元參(一兩) 地骨皮(五錢) 沙參(三錢) 芡實(五錢) 白芥子(三錢) 桑葉(十四片)

水煎服。

此方陰虛火動者神效。

陰寒無火

方用:

肉桂(一錢) 附子(三錢) 熟地(一兩) 白朮 人參(各三錢) 柴胡(一錢)

水煎服。

二方治陰之中即有以治陽,治陽之中即藏於補陰。

過勞

凡人過勞,脈必大不倫。若不安閒作息,必有吐血之症,法當滋補。方用:

熟地(五兩) 山萸(四兩) 當歸(半斛) 黃耆 白芍(各五錢) 人參(三兩) 白朮(五兩) 茯苓(三兩) 砂仁(二兩) 陳皮(五錢) 神麯(一兩) 五味子 麥冬(各三兩) 蜜丸。早晚滾水送下五錢。

日重夜輕

病重於日間而發寒發熱較夜尤重,此症必須從天未明而先截之,方用:

人參(一錢) 黃耆(五錢) 當歸(三錢) 白朮(五錢) 枳殼 青皮 陳皮(各一錢) 柴胡(三錢) 半夏 甘草(各一錢) 乾薑(五分)

水煎服。又方:

熟地(一兩) 人參(一錢) 白朮(五錢) 陳皮、甘草(各一錢) 柴胡(二錢) 白芥子(一錢)

水煎服。

夜重日輕

病重於夜間而發寒發熱,或寒少熱多,或熱少寒多,一到大明,便覺清爽,一到黃昏,即覺沉重,此陰氣虛甚也。方用:

熟地(一兩) 山萸(四錢) 當歸 白芍 柴胡(各三錢) 陳皮 生何首烏(各三錢) 鱉甲(五錢) 白芥子 麥冬(各三錢) 五味子(一錢)

水煎服。

此方妙在用鱉甲,乃至陰之物,逢陰則入,遇陽則轉;生何首烏直入陰經,亦攻邪氣;白芥子去痰又不耗真陰之氣,有不奏功者乎!必須將黃昏時服,則陰氣固而邪氣不敢人矣。

陰邪兼陽邪

此症亦發於夜間,亦發寒發熱,無異純陰邪氣之症,但少少煩躁耳,不若陰症之常靜也。法當於補陰之中少加陽藥一二味,使陽長陰消,自奏功如響矣。方用:

熟地(一兩) 山萸(四兩) 鱉甲(五錢) 當歸(三錢) 人參(二錢) 白朮(三錢) 茯苓(五錢) 柴胡(二錢) 白芥子(三錢) 陳皮(一錢) 麥冬 五味子 生何首烏(各三錢)

水煎服。

氣血兩虛

飲食不進,形容枯槁。補其氣,血益燥;補其血,氣益餒。助胃氣而盜汗難止,補血脈而胸膈阻滯,法當氣血同治。方用:

人參 白朮 川芎(各一錢) 當歸(二錢) 熟地(三錢) 麥冬(五錢) 白芍(三錢) 茯苓(二錢) 甘草(八分) 神麯 陳皮(各五分) 穀芽(一錢)

水煎服。

此治氣血兩補與八珍湯同功而勝於八珍湯者,妙在補中有調和之法耳。

氣虛胃虛

人有病久而氣虛者,必身體羸弱,飲食不進,或大便溏泄,小便艱澀。方用:

人參(一兩) 白朮(五錢) 茯苓(三錢) 甘草 陳皮 澤瀉 車前子(各一錢)

水煎服。

此方用人參為君者,問其胃氣。蓋胃為腎之關,關門不開,則上之飲食不能進,下之糟粕不能化,必用人參以養胃土,茯苓、車前以分消水氣。如服此不效,兼服八味丸最能實大腸而利膀胱也。

氣虛飲食不消

飲食入胃必須氣充足始能消化而生津液,今飲食不消,氣虛故。方用:

人參(二錢) 黃耆 白朮 茯苓(各三錢) 神麯(五分) 甘草(三錢) 麥芽(五分) 山楂(三個) 陳皮(五分)

水煎服。

傷麵食加萊菔子,有痰加半夏、白芥子各一錢,咳嗽加蘇子一錢、桔梗二錢,傷風加柴胡二錢,夜臥不安加炒棗仁二錢,胸中微痛加枳殼五分。方內純是開胃之品,又恐飲食難消後加消導之品則飲食化而津液生矣。

血虛面色黃瘦

出汗、盜汗,夜臥常醒,不能潤色以養筋是也。血虛自當補血,舍四物湯又何求耶?今不用四物湯。方用:

熟地(一兩) 麥冬(三錢) 桑葉(十片) 枸杞(三錢) 當歸(五錢) 茜草(一錢)

水煎服。

此方妙在桑葉,補陰生血。又妙在茜草,血得活而益生,況又濟之歸、地,麥、杞大劑以共生。

肺脾雙虧

咳嗽不己,吐瀉不已,此肺脾受傷也。人以咳嗽宜治肺,吐瀉宜治脾。殊不知咳嗽由於脾氣衰,斡旋之令不行,則上為咳嗽;吐瀉由肺氣弱,清肅之令不行,始上吐而下瀉矣。方用:

人參(錢半) 麥冬 茯苓(各二錢) 柴胡 神麯 薏仁(各五分) 車前子 甘草(各一錢)

水煎服。

此治脾治肺之藥合而用之,咳嗽、吐瀉之病各愈,所謂一方而兩用之也。

肝腎兩虛

腎水虧不能滋肝,肝木抑鬱而不舒。必有兩脅飽悶之症。肝火不能生腎中之火,則腎水日寒,必有腰背難於俯仰之症。此症必須肝腎同補。方用:

熟地(一兩) 山萸 當歸 白芍(各五錢) 柴胡(二錢) 肉桂(一錢)

水煎服。

熟地、山萸補腎之藥,歸、芍、柴、桂補肝之品,即云平補,似乎用藥不宜有重輕。今補肝之藥多於補腎者何?蓋腎為肝之母,肝又為命門之母,豈有木旺而不生命門之火者哉。

心腎不交

腎,水臟也。心,火臟也。是心、腎二經為仇敵矣。似不可牽連而合治之也,不知心、腎相剋而實相須。腎無心之火則水寒,心無腎之水則火熾,心必得腎水以滋潤,腎必得心火以溫暖。如人驚惕不安,夢遺精泄,皆心腎不交之故。人以驚惕為心之病,我以為腎之病。人以夢泄為腎之病,我以為心之病,非顛倒也,實有至理焉。細心思之,自然明白。方用:

熟地(五兩) 山萸(三兩) 山藥(三錢) 人參(三兩) 白朮(五兩) 芡實(五錢) 茯神(三兩) 菖蒲(一兩) 棗仁炒(三兩) 遠志(一兩) 五味子(一兩) 麥冬(三兩) 柏子仁(三兩)

蜜丸。每早晚溫水送下五錢。

此方之妙治腎之藥少於治心之味。蓋心君寧靜,腎氣自安,何至心動。此治腎正所以治心,治心即所以治腎也,所謂心腎相依。

精滑夢遺

此症人以為腎虛也,不獨腎病而心病也,宜心腎兼治。方用:

熟地(半斛) 山藥(一兩) 山萸(四兩) 人參(三兩) 白朮(四兩) 茯苓 麥冬(各三兩) 肉桂 鹿茸(各一兩) 砂仁(五錢) 棗仁(炒) 遠志 杜仲(各一兩) 白芍(三兩) 附子(一錢) 柏子仁 破故紙(各一兩) 紫河車(一副) 巴戟(三兩) 五味子(一兩) 肉蓯蓉(三兩)

蜜丸。早晚白水送下五錢。

此方用熟地,山藥、山萸之類補腎也。巴戟、肉蓯蓉、附子、鹿茸補腎中之火也。可以已矣而又必加入人參、茯苓、柏子仁、麥冬、遠志、棗仁者何也?蓋腎火虛由於心火虛也。使補腎火不補心火,則反增上焦枯渴,欲補腎火則必須補心火,則水火相濟也。

夜夢遺精

此症由於腎水耗竭,上不能通於心,中不能潤於肝(當為脾之誤),下不能生於肝,以致玉關不閉,無夢且遺。法當補腎而少佐以益心、肝、脾之品。方用:

熟地(一兩) 山萸(四錢) 白朮(五錢) 茯苓 白芍 生棗仁 當歸 薏仁(各三錢) 茯神(二錢) 五味子 白芥子(一錢) 肉桂 黃連(各五分)

水煎服。一劑止,十劑不犯。

遺精健忘

遺精,下病也。健忘,上病也。何以合治之而咸當乎?蓋遺精雖是腎水之虛,而實本於君火之弱。今補其心君則玉關不必閉而自閉矣,所謂一舉而兩得也。方用:

人參(一兩) 蓮鬚(二兩) 芡實(三兩) 熟地(五兩) 山藥(四兩) 五味子(一兩) 麥冬 生棗仁(各三兩) 遠志 柏子仁(各一兩) 去油 菖蒲(一兩) 當歸 山萸(各三兩)

蜜丸。每日服五錢,白水下。

倒飽中滿

氣虛不能食,食則倒滿。方用:

人參(一錢) 白朮(二錢) 茯苓(三錢) 陳皮(三分) 甘草(一錢) 山藥(三錢) 芡實(五錢) 薏仁(五錢) 萊菔子(一錢)

水煎服。下喉雖則微脹,入腹漸覺爽快。

久虛緩補

久虛之人,氣息奄奄,無不曰宜急治矣。不知氣血大虛,驟加大補之劑,力量難任,必致胃口轉膨脹,不如緩緩清補之。方用:

當歸(一錢) 白芍(二錢) 茯苓(一錢) 白朮(五分) 人參(三分) 山藥(一錢) 陳皮 麥芽 炮姜(各三錢) 棗仁(五分) 甘草(三分)

水煎服。

此方妙在以白芍為君,引參、苓入肝為佐。小小使令徐徐奏功,使脾氣漸實,胃口漸開,然後再用純補之劑,先宜緩補之也。

補氣

右手脈大,氣分之勞也。方用補氣丸。

人參 黃耆(各三兩) 茯苓(四兩) 白朮(半斛) 白芍(三兩) 陳皮(一兩) 炙草(八錢) 五味子(一兩) 麥冬(二兩) 遠志 白芥子(各一兩)

蜜丸。早晚服五錢,白水下。

補血

左手脈大,血分之勞也,方用補血丸。

熟地 白芍(半斛) 山萸 當歸(四兩) 麥冬 棗仁 白芥子 五味子(各一兩) 砂仁 肉桂(五錢)

蜜丸。晚服一兩,白水下。

如身熱,去肉桂加地骨皮五錢。

出汗

人有病不宜汗多。若過出汗,恐其亡陽,不可不用藥以斂之。方用:

人參 黃耆 當歸(各一兩) 桑葉(五片) 麥冬(三錢) 炒棗仁(一錢)

水煎服。

癆症

癆症既成,最難治者,必有蟲生之以食人之氣血也。若徒補氣血而不入殺蟲之藥,則飲食入胃,只蔭蟲而不生氣血。若但殺蟲而不補氣血,則五臟俱受傷又何有生理哉?惟於大補之中加殺蟲之藥,則元氣既全,真陽未散,蟲死而身安矣。方用:

人參 白薇(各三兩) 熟地 地慄粉 何首烏 桑葉(半斛) 鱉甲 山藥(一兩) 神麯 麥冬(五兩)

熟地為丸。每日白水送下五錢,半年蟲從大便出矣。

痰嗽門

古人所主治痰之法,皆是治痰之標,而不能治其本也。如二陳湯上、中、下、久、暫之痰皆能治之,而其實無實效也。今立三方,痰症總不出其範圍也。

初病之痰

傷風咳嗽吐痰是也。方用:

陳皮 半夏 花粉 茯苓 蘇子 甘草(各一錢)

水煎服。

二劑而痰可消矣。此去上焦之痰,上焦之痰原在胃中,而不在肺。去其胃中之痰肺金自然清肅又何至火之上升哉!

已病之痰

必觀其色之白與黃而辨之。黃者火已退也,白者火正熾也。(黃、白二字當誤)正熾者,用寒涼之品;將退者,用祛逐之味,今一方而俱治之。方用:

白朮 白芥子(各三錢) 茯苓(五錢) 陳皮 甘草(各一錢) 枳殼(五分)

水煎服。

有火加梔子,無火不必加。此方健脾去濕治痰之在中焦者也。

又方:

白朮 茯苓 薏仁(各五錢) 大花粉(二錢) 陳皮(一錢) 人參(五分) 益智仁(三分)

水煎服。

有火加黃芩一錢,無火加乾薑一錢、甘草二分。此方健脾去濕而不耗氣。二劑而痰自消也。

久病之痰

久病痰多,切不可作脾濕生痰論之。蓋久病不愈,未有不因腎水虧損者也。非腎水泛上為疾即腎火沸騰為痰,當補腎以祛逐之。方用:

熟地 薏仁(各一兩) 山藥 麥冬 芡實 山萸(各五錢) 五味子 茯苓(各三錢) 益智仁(二錢) 車前子(一錢)

水煎服。

此治水泛為痰之聖藥也。若火沸騰為痰,加肉桂一錢,補腎祛濕而化痰。水入腎宮,自變為真精而不化痰矣。此治下焦之痰也。

又方:

六味地黃湯加麥冬、五味子,實有奇功,無火加桂、附。

滯痰

夫痰之滯,乃氣之滯也。苟不補氣而惟去其痰,未見痰去而病消也。方用:

人參 陳皮 花粉 白芥子(各一錢) 白朮(二錢) 茯苓(三錢) 蘇子(八分) 白蔻(二粒)

水煎服。

濕痰

治痰之法,不可徒去其濕,必以補氣為先而佐以化痰之品,乃克有效。方用:

人參(一兩) 薏仁(五錢) 茯苓 半夏 神麯(各三錢) 陳皮 甘草(各一錢)

水煎服。

此方之中用神麯,人多不識,謂神麯乃消食之味,非化痰之品,不知痰之積聚稠黏甚不易化,惟用神麯以發之,則積聚稠黏開矣。繼之以半夏、陳皮可以奏功,然雖有陳、半消痰,使用不多,用人參則痰難消。今有人參以助氣,又有薏仁、茯苓健脾去濕而痰焉有不消者乎。

貝母 半夏 茯苓(各三錢) 白朮(五錢) 神麯(二錢) 甘草 桔梗 白礬 炙紫苑(各一錢)

水煎服(此方前六味誤入頑痰項下,今移此)。

此方妙在貝母、半夏同用,一燥一濕,使痰無處逃避。又有白礬消塊,梗、菀去邪,甘草調中,有不奏功者乎。

水泛為痰

腎中之水,有火則安,無火則泛。倘人過於入房則水去而火亦去,久之則水虛而火亦虛。水無可藏之地,必泛上為痰矣。治之法,欲抑水之下降,必先使水之下溫。當於補腎之中,加大熱之藥,使水足以制火,火足以暖水,則水火有既濟之道,自不上泛為痰矣。方用:

熟地(一兩) 山萸(五錢) 肉桂(二錢) 牛膝(三錢) 五味子(一錢)

水煎服。

一劑而痰下行矣,二劑而痰自消矣。

中氣又中痰

中氣中痰雖若中之異而實中於氣之虛也。氣虛自然多痰,痰多必然耗氣,雖分實合也。方用(原本無方):

寒痰

人有氣虛而痰寒者,即用前方加肉桂三錢、乾薑五分足之矣。

熱痰

人有氣虛而痰熱者,方用:

當歸(三錢) 白芍(二錢) 麥冬 茯苓(各二錢) 陳皮 甘草 花粉 白芥(各一錢) 神麯(三分)

水煎服。

老痰

凡痰在胸膈而不化者,謂之老痰。方用:

柴胡 茯苓 甘草 陳皮 丹皮 花粉(各一錢) 白芍 薏仁(各三錢) 白芥子(五錢)

水煎服。

此方妙在白芥子為君,薏仁、白芍為臣,柴胡、花粉為佐,使老痰無處可藏。十劑而老痰可化矣。

頑痰

痰成而塞咽喉者,謂之頑痰。方用:

人參(一兩) 半夏 南星 茯苓(各三錢) 附子(一錢) 甘草(一兩)

水煎服。

人參原是氣分之神劑,而亦消痰之妙藥,半夏、南星雖逐痰之妙品,而亦扶氣之正藥;附子、甘草一仁一勇,相濟而成。

濕嗽

秋傷於濕,若用烏梅、粟殼等味,斷乎不效。方用:

白朮(三錢) 陳皮 當歸 甘草 枳殼 桔梗(各一錢)

水煎服。

三劑然矣。冬嗽皆秋傷於濕也,豈可拘於受寒乎!

久嗽

方用:

人參(五錢) 白芍 棗仁(各三錢) 五味子 白芥子(各一錢) 益智仁(五分)

水煎服。

久嗽方用:

烏梅 瓜蔞仁(五錢、去油) 杏仁(一錢) 硼砂(一錢) 人參(童便浸) 五味子(五錢酒蒸) 寒水石(一錢火煅) 胡桃仁(一錢去油) 薄荷(五分) 甘草(五分) 貝母(三兩)

蜜丸,櫻桃大。淨綿包之。口中噙化。虛勞未曾失血,脈未數者,皆用之,無論老少神效。十粒見功,二十粒愈。

又方用:

人參、當歸、細辛各一錢,水煎,連渣嚼盡,一二劑即愈。

肺嗽兼補腎

肺嗽之症,本是肺虛,其補腎(當為肺)也明矣,奈何兼補腎乎?

肺經之氣夜必歸於腎,若肺金為心火所傷,必求救於其子,子若力量不足,將何以救其母哉,方用:

熟地 麥冬(各一兩) 山萸(四錢) 元參(五錢) 蘇子 牛膝(各一錢) 沙參 天冬(各二錢) 紫菀(五分)

水煎服。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