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二章 各论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一 儒家

“儒”本来是“术士”的通称,术士即学道之士。《周官·大宰》“儒以道得名”,与“师”对举,《疏》称“儒,有道德、有道术者之通名”。师既与儒并言,则儒本为掌教育的人,就是以“六艺”教人的保氏。因为孔门专传“六艺”之学,故遂加以“儒家”的称号。

孔门教育,分为四科,孔子尝称:“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照这样看来,在孔子之时,儒家已分为四派。《韩非子·显学篇》以为孔子死后,儒分为八:“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这八派的书,多已不传。实际上只有孟、荀二家,始为孔门之两大宗派。

《汉书·艺文志》所载周、秦儒家,凡三十家,其目如下:《晏子》八篇,《子思子》二十三篇,《曾子》十八篇,《漆雕子》十三篇,《宓子》十六篇,《景子》三篇,《世子》二十一篇,《魏文侯》六篇,《李克》七篇,《公孙尼子》二十八篇,《孟子》十一篇,《孙卿子》三十三篇,《芊子》十八篇,《内业》十五篇,《周史大韬》六篇,《周政》六篇,《周法》九篇,《谰言》十篇,《功议》四篇,《宁越》一篇,《王孙子》一篇,《公孙固》一篇,《李氏春秋》二篇,《羊子》四篇,《董子》一篇,《俟子》一篇,《徐子》四十二篇,《鲁仲连子》十四篇,《平原君》七篇,《虞氏春秋》十五篇。此三十家中,存于今者仅《晏子》、《孟子》、《荀子》三家,《子思子》、《曾子》则仅存残余,其余都已亡佚。

后人因《晏子》中多诋毁孔子之言,疑《汉志》列入儒家为不当。不知儒家之教,以五伦为基本,以礼乐为工具。周公制礼作乐,千古莫与之比,故为儒家所肇始。晏子、孔子同为祖述儒家,而晏子非孔,正和孟、荀二子同尊孔子而荀子非孟一样。或以晏子列入墨家,因晏子学说中,主张爱民、非战、尚贤、尚俭数点,与墨子相同,殊不知晏子又主崇礼、非鬼。其说根本与墨家相反,而与儒家却全同。且他的爱民、非战、尚贤、尚俭诸说,本与儒家亦不相非,故以列入儒家为妥。

晏子名婴,字平仲,莱之夷维人。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史记》称他“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可见他是一个言行相顾的人,足为儒家的模范。他死后,其客哀之,集其行事成书,名为《晏子》。

《晏子》一名《晏子春秋》,篇目如下:《内篇谏上》第一,《内篇谏下》第二,《内篇问上》第三,《内篇问下》第四,《内篇杂上》第五,《内篇杂下》第六,《外篇重而异者》第七,《外篇不合经术者》第八。后人以篇为卷,又合杂上、下二篇为一,故或作七卷。研究《晏子》的最佳本,当推刘师培《晏子春秋补释》。

属于孔子一派的儒家,自以孟、荀二子为大家。孟子名轲,字子舆(一作子车),邹人,受业于子思的门人。他好称尧、舜,学孔子,道性善,言仁义,尊王贱霸,贵民轻君。时天下方专务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故历事齐、梁之君而道不行。乃退而与万章、公孙丑诸徒,序《诗》、《书》,作《孟子》七篇。孟子之学亦主中庸,而气质稍偏于刚,故他反对异派,辞严理逊。如斥墨为无父,斥杨为无君,斥许行为相率为伪,斥张仪为妾妇之道,言多不合论理。但他的说时君,以“民事”、“民贵”为本,以“仁政”、“王道”为归,以“善战”、“罔利”为戒,蔼然仁者之言,实胜于孔子之“尊君”与重“阶级”。所以近世学者还很称道他。

《孟子》七篇,每篇又分上下,首《梁惠王》,次《公孙丑》,再次为《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及《尽心》。其书司马迁、赵歧皆谓孟子所自作;吴姚信、韩愈以为孟子的门弟子所作;阎若璩以为孟子自作,而经门弟子的叙定;林之奇则以为孟子的门弟子所作,而且杂有再传的门弟子的纪录:此四说以最后一说为较优。但《汉志》著录者为十一篇,《风俗通》作《书》中、外十一篇;盖以七篇为中,四篇为外。赵歧以为“《外书》四篇,《性善辨》、《文说》、《孝经》、《为政》,其文不能宏深,不与内篇相似,非孟子本真,后世依倣而讬者也”。书已久佚。至于现存的《孟子外书》,又是“伪中之伪”了。《孟子》本书,经宋人列入经籍,为十三经之一。注本甚多,以焦循《孟子正义》为最精,以朱熹《孟子集注》为最便诵习。

荀子于诸经无所不通,孟子而外,人罕能比。司马迁以孟、荀同传,实有卓见。荀子名况,时人尊称曰卿,故曰荀卿,或作孙卿,荀孙乃一音之转。他是赵国人,年五十,始游齐,继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史记》称他“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滑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废,序列著数万言而卒”。他的学说本宗孔子,故“诵说王道,以仁、义、礼、乐为归,以笃学、隆师为方,以正名、化性为本,以治气、养心为守”。他的《非十二子》推诸子之言,《正论》纠世俗之说,其旨颇粹。但他主张性恶,法后王,与孟子道性善,称尧、舜的观点不同;又斥子思、孟子处语太偏激,故甚为后世儒家之徒所反对。苏轼甚至以李斯曾从受业,因以乱秦之罪加在他的身上,那真不免所谓“深文周内”了!

《汉志》著录《孙卿子》三十三篇,据王应麟考证,谓当作三十二篇。今本的三十二篇目次,为《劝学》、《修身》、《不苟》、《荣辱》、《非相》、《非十二子》、《仲尼》、《儒效》、《王制》、《富贵》、《王霸》、《君道》、《臣道》、《致仕》、《议兵》、《强国》、《天论》、《正论》、《礼论》、《乐论》、《解蔽》、《正名》、《性恶》、《君子》、《成相》、《赋》、《大略》、《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及《尧问》。据《刘向校书序录》,向原校定本为十二卷,题曰《新书》。杨倞复分易旧第,编为二十卷,且为之注,又更《新书》之名为《荀子》,即今行本是。王先谦复据杨注本为之《集解》,成为最精而最便诵习之本。

其余儒家之书,如《曾子》残存十篇,载在《大戴礼记》,阮元取而为之注释,现亦单行。曾子在孔门,述《大学》,作《孝经》,故其学以“孝”、“礼”为本。《子思子》残存四篇,载在《礼记》,《中庸》一篇,是他自撰,其他三篇,《坊记》、《表记》、《缁衣》为他的门人所纂。其书亦偏重言礼。此外《公孙尼子》原书已佚,但《礼记》采他的《乐记》十一篇,合为一篇。《缁衣》刘献以为亦公孙尼子作,但今已知出自子思,自属不确。《漆雕子》之学说,则散见于《家语》、《韩非子》及《论衡》。《世子》之学说亦见《论衡》。《宓子》与《景子》,则杂见于《家语》、《韩非子》、《吕氏春秋》、《韩诗外传》、《说苑》及《淮南子》。《宁越》仅见于《吕氏春秋》。《王孙子》则见《北堂书钞》及《太平御览》所引。《董子》见《论衡》。《虞卿》见《史记·虞卿列传》。虽大都为片段的论述,然各家学说之精粹所在,赖此可以考见,亦为学术界之幸事。

自来对于各家的批评,亦以司马谈最为公允。谈以为儒家之短,在于“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所以他说:“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不能易也。”

〔问题〕

(1)何谓“儒家”?

(2)儒家有何派别?

(3)《汉书·艺文志》所载儒家有哪几家?

(4)《晏子》何以列入儒家?

(5)《晏子》的内容和思想怎样?

(6)《孟子》的内容和思想怎样?

(7)《荀子》的内容和思想怎样?

(8)《晏子》、《孟子》、《荀子》外的儒家著作有没有佚存?

(9)司马谈对于儒家的批评怎样?

二 道家

“道家”之名,依司马谈《论六家要指》,应作“道德家”。江瑔以为“道”乃道术之通称,诸子百家皆为道,故不得独举以目老、庄之徒。但陈柱以为道家出于史,史为道术的总归,故道家为道术的全部,诸子为道术的一部;全部可以括道,一部不足以括道,故仅道家可名曰“道”。

道家托始于黄帝,故黄老并称。其来源在诸子中为最先。大概自黄帝以后老子以前二千年中,只有道家之学,历久不衰。其他各家均产生于春秋、战国之际,皆在道家之后。然同为道家,老、庄亦不同派,故《庄子·天下篇》,列关尹、老聃为一派,而庄周自为一派。这二派同主崇尚自然,但一派因自然力的伟大,以为人事皆无可为,遂一切放下,所以主张“委心任运,乘化以待尽”;一派则欲因任之以致仕,善用之以求胜,所以主张“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前者以庄、列为代表,后者以老子为代表。

《汉书·艺文志》所录周、秦道家的书,有《伊尹》五十一篇;《太公》二百三十七篇,《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辛甲》二十九篇;《鬻子》二十二篇;《管子》八十六篇;《老子邻氏经传》四篇,《傅氏经说》三十七篇,《徐氏经说》六篇;《刘向说老子》四篇;《文子》九篇;《蜎子》十三篇;《关尹子》九篇;《庄子》五十二篇;《列子》八篇;《老成子》十八篇;《长卢子》九篇;《王狄子》一篇;《公子牟》四篇;《田子》二十五篇;《老莱子》十六篇;《黔娄子》四篇;《宫孙子》二篇;《鹖冠子》一篇;《周训》十四篇;《黄帝四经》四篇;《黄帝铭》六篇;《黄帝君臣》十篇;《杂黄帝》五十八篇;《力牧》二十二篇;《孙子》十六篇;《捷子》二篇;《郑长者》一篇;《楚子》三篇:凡三十三家。此三十三家之书,今已无一全存者。今本《管子》、《庄子》均为残存之书;《老子》已不详为何氏本;《鬻子》、《文子》、《关尹子》、《列子》、《鹖冠子》皆为伪本;余皆亡佚不存。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字聃。李耳何以亦称老聃?胡适以为老或是字,因春秋时人好名字并举;或是姓,因古代贵族于姓之外还有氏,李耳或源出大族,故姓老而氏李。他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曾做过周室守藏室之史,等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故孔子向之问礼。《史记》称他“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老子法自然,主无为,以卑弱自处,所以他的对于政治的主张,主愚民,用权术,与儒家之主教化,以至诚完全相反。

今本《老子》二卷,分为《道经》与《德经》,凡八十一章,五千七百四十八言。《老子》书的称经,实始于汉景帝的时候。景帝因黄、老之书,义理深奥,故改子为经,立“道学”一门,敕令朝野之间,都讽诵它。至唐代,因同姓的关系,高宗封老子为玄元皇帝,其书尤见尊重。古来为之注者甚多,《道藏》所收,几及五十家。但通行本仅有河上公《注》及王弼《注》二家。河上公《注》为伪书,每章所加题目,尤为近俗。今人陈柱,精于老子学的研究,所著书很多。他的《老子集训》一书,集古来注释的大成,尤便于学子的研诵。

庄、列虽并称,但列子却在庄子之前。列子名御寇,为郑繻公时人。高似孙以为“庄周寓言,实无其人”,盖因佚其书而并疑其人,并无确证。其书今存八篇,为伪作;书前有张湛序,述得书源流,殊不可信。序中有云:“属辞引类,特与《庄子》相似。庄子、慎到、韩非、尸子、淮南子,玄示指归,多称其言。”故后人以为即湛取材于《庄子》、《慎子》诸书而稍附益之以成。其书与《庄子》相类,精义虽不及《庄子》之多,而其文较《庄子》易解,足与《庄子》相参证。八篇之目,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及《说符》。唐玄宗时,尊为《冲虚真经》;宋朝景德中,更加“至德”二字,故又称《冲虚至德真经》,列于《道藏》。

庄子名周,是宋国蒙县人。他曾作蒙漆园吏,和梁惠王、齐宣王同时。于学无所不窥,要其本,则归之于老子之言。著书凡十余万言,大抵以寓言为多,而诋訾孔子之徒,其所言尤洸洋自恣,故荀子诋为“滑稽乱俗”。当时自王公大人以下,不能器重他。楚威王闻其贤,使人以厚币往迎,许以为相。他笑对使者道:“千金重利也,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从这一段话里,可见庄子处世哲学的一斑。至其与老子学说的异同,已见前述,不复再叙。

今本《庄子》仅三十三篇,较之《汉志》所称少十九篇。五十二篇有司马彪及孟氏注本,今都佚失。三十三篇有郭象注本,分《内》、《外》、《杂》三篇,最为通行。三篇中《内篇》包含《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七篇,《外篇》包含《骈拇》、《马蹄》、《胠箧》、《在宥》、《天地》、《天道》、《天运》、《刻意》、《缮性》、《秋水》、《至乐》、《达生》、《山木》、《田子方》、《知北游》十五篇,《杂篇》包含《庚桑楚》、《徐无鬼》、《则阳》、《外物》、《寓言》、《让王》、《盗跖》、《说剑》、《渔父》、《列御寇》、《天下》十一篇。王树枬以为“内篇即内圣之道,外篇即外王之道,所谓静而圣,动而王也。杂篇者,杂述内圣外王之事,篇各为章,犹今人之杂记也”。其中《内篇》七篇,说者多以为真是庄子的作品,大致可信,但也有后人加入的话。至《外篇》、《杂篇》则都非自作。然子书本非一人之言而为一家之言,故诸子均非出一人手笔,不独《庄子》是这样。其书亦名《南华真经》,晋人已有称之者,可见经名之定,后于《老子》而先于《列子》。注释本甚多,《道藏》所收,多至十余种。其中最便研习者,为郭庆藩的《庄子集释》、王先谦的《庄子集解》。二书一详而备,一简而要,各有所长。

管子名仲,字夷吾,事齐为大夫。尝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颇为孔子所称。所传《管子》内容甚错杂,统观全书,以道、法二家之言为最多,故《七略》以之列入法家。然其间亦多兵家、纵横家、儒家、阴阳家及农家之言,故不如入之杂家为妥。至其作者,当非出于管子一人手笔,亦非成于一时。

今本《管子》中,自《牧民》至《幼官图》九篇,为《经言》;自《五辅》至《兵法》八篇,为《外言》;自《大匡》至《戒》九篇,为《内言》;自《地图》至《九变》十八篇,为《短语》;自《任法》至《内业》五篇,为《区言》;自《封禅》至《问霸》十三篇,为《杂篇》;自《牧民解》至《明法解》五篇,为《管子解》;自《臣乘马》至《轻重庚》十九篇,为《管子轻重》。其中已亡失《王言》等十篇;《封禅》原篇亦亡,系采《史记·封禅书》补入,已非原文了。

此外伪作的书,除《列子》外,尚有《鬻子》十四篇,唐逢行珪所献;《文子》十二篇,江瑔以为文种作,其书半袭《淮南子》,杜道坚为作《缵义》;《关尹子》九篇,南宋徐蒇得于永嘉孙定家;《鹖冠子》三卷十九篇,陆佃为之注,颇行于世。他如其书全佚,仍可于他书中考见其片辞只意的,有《老莱子》,见《庄子》、《孔丛子》、《战国策》、《列女传》、《高士传》、《大戴礼记》;《黔娄子》,见《高士传》、陶潜《五柳先生传》;《公子牟》,见《庄子》、《说苑》;《田子》,见《淮南子》、《吕氏春秋》;《郑长者》,见《韩非子》。此外则不可考。

道家的不见录于《汉志》,而且著作亦已佚亡,但在当时曾有盛大的势力的,尚有杨朱。蔡元培疑杨朱即庄周,因杨、庄叠韵,朱、周双声,古音可通;又以孟子单辟杨、墨而未及庄周为证。但《庄子》书中有阳子居,即为杨朱,阳、杨同音,子居为朱音之反,故知其决非为一人。杨朱学说,可考《列子·杨朱篇》。其学导源《老子》,主“为我”,故不与损一毫利天下,亦不取悉天下以奉一人;谓贤、愚、贵、贱同归于臭腐消灭,故重乐生逸身,而不为寿、名、位、货四事所困。其说较《老子》为狭而甚易入人心,故至战国而其道大盛。

司马谈评道家的长处,在于:“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分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故较儒家为推重。

〔问题〕

(1)何谓“道家”?

(2)道家的来源怎样?

(3)道家有何派别?

(4)《汉书·艺文志》所载道家有哪几家?

(5)《老子》的内容和思想怎样?

(6)《列子》的来源和内容怎样?

(7)《庄子》的内容和思想怎样?

(8)老庄思想有何不同?

(9)《管子》的内容和思想怎样?

(10)《列子》以外的伪书有哪几种?

(11)杨朱在当时的势力和他的思想怎样?

(12)司马谈对于道家的批评若何?

三 阴阳家

所谓“阴阳”,含有三义:一为“日月阴阳”,如羲和的“钦若昊天,敬授民时”即属此义;二为“阴阳变化”,就是兵书的阴阳;三为“五行阴阳”,就是五行的术数的阴阳。这三义中,以第一义为阴阳家的正宗,二三义则不过一技一艺,不足以代表阴阳家的全体。

《汉书·艺文志》以为“阴阳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尚书·尧典》载尧、舜命官,以羲和为最先,可见羲和为古代最重要的官。顾实《讲疏》云:“羲和之官,详于《尧典》,仲叔四子(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宅四裔:‘南交’则今之安南也。‘朔方……幽都’,则今之黑龙江上源也。东西至日之所出入,则更远矣。本其实测而著历象,故古之阴阳家未可轻量也。”这就是第一派的阴阳家。“阴阳变化”一派,《汉志》名为“兵阴阳”。怎样叫“兵阴阳”呢?《汉志》说:“顺时而发,推刑德,随斗击,因五胜,假鬼神而为助者也。”至“五行阴阳”,亦生于律历,亦本羲和之言;《汉志》云:“五行者,五常之刑气也。……用五事以顺五行也。貌言视听思心失而五行之序乱,五星之变作,皆出于律历之数而分为一者也。其法亦起于五德终始,推其极则无所不至。”由“日月阴阳”演变而说五胜鬼神迂怪之事,为学术上屡变失宗之例,并非阴阳家本来如此。

据《汉志》所载周、秦阴阳家,共有十五,为《宋司星子韦》三篇,《公梼生终始》十四篇,《公孙发》二十二篇,《邹子》四十九篇,《邹子始终》五十六篇,《乘丘子》五篇,《杜文公》五篇,《黄帝泰素》二十篇,《南公》三十一篇,《容成子》十四篇,《邹奭子》十二篇,《闾丘子》十三篇,《冯促》十三篇,《将钜子》五篇及《周伯》十一篇。这许多书现在都已佚亡,仅《宋司星子韦》有马国翰的辑本。

阴阳家的渐变它的本宗,始于春秋之时。上古时的阴阳家既如前所述,至春秋时,鲁梓慎、郑裨灶、晋卜偃、师旷衍之流,皆察阴阳,知灾祥,其言往往有验,然已非古之所谓阴阳家。到了战国时,典籍多失,官失其守,于是有齐人邹衍,为燕昭王师,居稷下,号谈天衍。《史记》称他:“……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因载其禨祥度制,推而远之,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然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始也滥耳。”

陈柱据此文,以为可明邹衍的学术有四:一、其说因欲救“有国者益淫侈”而发,“其归必止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于此可见他为学的宗旨。二、他始用归纳法,验之于小物,得其同然,然后用演绎法以推他物,故曰:“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于此可见他的治学的方法。三、“先序今以上至黄帝”,“至天未生”。可以知道他曾应用他的治学方法以说古史。四、“先列中国名山大川”,“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可知他曾应用他的方法以说地理。陈柱又以其学先重实验而后演绎,与科学方法相近,与阴阳、主运、神仙、方士之说当绝不同,因疑“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二十一字为后人所妄加。然《汉志》除《邹子》四十九篇外,尚有《邹子始终》五十六篇,所谓“始终”者,即指“五德相始终”。如言炎帝之王以火德,黄帝之王以土德,少昊之王以金德。夏德在水,故尚玄;殷德在金,故尚白;周德在火,故尚赤。秦灭周,以水克火,故秦为水徳;汉胜秦,以土克水,故汉为土德。由此以言,邹衍之学,当不能谓之为全用科学方法了。

著《邹奭子》十二篇的邹奭,亦齐国人。《史记》称他“著书言治乱之事”,又说他“亦采邹衍之术以纪文,故齐国颂曰雕龙奭”。可见他与邹衍同派,特言过其文。他若公梼生《终始》十四篇,班固自注谓“传邹奭《终始书》”。可见奭亦有与衍作同名的《终始书》,更足证实二人为同派。

阴阳家的学说,因著作全失,实难明白它的真相。虽邹衍的学说,尚可考见于《史记》;然邹氏之学,实超出阴阳家的范围,不能代表阴阳家全部学说。在中国思想上很占地位,而且支配了数千年国人心理的阴阳学说,反至淹没难明,不可不算是学术上的“咄咄怪事”!

对于阴阳家的批评,自以司马谈《论六家要指》所论为最精。他说:“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多,使人拘而多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为天下纪纲,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问题〕

(1)何谓“阴阳”?

(2)阴阳家的来源和派别怎样?

(3)《汉书·艺文志》所载阴阳家有哪几家?

(4)春秋时的阴阳家怎样?

(5)邹衍的思想和他的治学方法怎样?有何著作?

(6)《邹奭子》的内容和思想若何?

(7)司马谈对于阴阳家的批评怎样?

四 法家

“法”字历来都解作刑罚之义,然而法家的要旨,却在于怎样使刑罚之权不坠。古时礼、法并称,二者实相贯通。至管仲主以法治国,法始专就刑罚言。然由此可见法家本起于礼,正和学校之内,先有种种应守的规则,而后乃有赏罚的规则一样。礼不足治,而后有法;礼流而为法,所以礼家流为法家,荀卿的门人李斯、韩非皆流而为法家了。

尹文子以为:“法有四呈:一曰不变之法,君臣、上下是也。二曰齐俗之法,能鄙(犹言能否)、同异是也,三曰治众之法,庆赏、刑罚是也。四曰平准之法,律、度、权、衡是也。”此四法,一为定名分之法,二为考核之法,三为赏罚之法,四为标准之法。至儒家所谓礼义之法,法家却不之言及。

陈柱分法家为五派:一为尚实派,主重实业,如李悝尽地力之教,商君重农战之法,管仲兴鱼盐之利都是。二为尚法派,如商鞅是。三为尚术派,如申不害是。法与术的分别:“术为主之所执,法为官之所司。”故法之作用在公开,术之作用在秘密。四为尚势派,如慎子是。慎子曾云:“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由此观之,贤知未足以服众,而势位足以诎贤。”五为大成派,如韩非集诸派之大成是。

法家的著作,据《汉书·艺文志》所列,在周、秦时有如下五家,为《李子》三十二篇,《商君》二十九篇,《申子》六篇,《慎子》四十二篇,《韩非子》五十五篇。其中《李子》原书已亡,《韩非子》全存,余三书都是残存。

李子名悝,相魏文侯,所著《李子》三十二篇,亡佚已久。《晋书》尝称:“悝撰次诸国法,著《法经》,商君受之以相秦。”又云:“悝以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盗贼须劾捕,故著《网》、《捕》二篇。……”据此,可知悝又著有《法经》,其要主于捕盗贼。书凡六篇,其目略具于《唐律》。

商君名鞅,与申子并称“申、商”,由魏入秦,《史记》说他“说孝公,始以帝道而未悟,继以王道而仍未入,终说以霸道而善之”,于是变法修刑,内务耕织,外劝战死。然元气潜伤,百姓刍狗,究无补于治道。司马迁以其天资刻薄,讥其“惨礉少恩。”《商君书》又名《商子》,原二十九篇,今存二十四篇,为《更法》、《垦令》、《农战》、《去强》、《说民》、《算地》、《开塞》、《壹言》、《错法》、《战法》、《立本》、《兵守》、《靳令》、《修权》、《徕民》、《赏刑》、《画策》、《境内》、《弱民》、《外内》、《君臣》、《禁使》、《慎法》及《定法》。注解本以朱师辙《商君书解诂》最便观览。

申子名不害,京人。与商君并称“申、商”;又与韩非并称“申、韩”。本为郑之贱臣,相韩昭侯,终其身诸侯不敢侵韩。其学主刑名,故循名以责实,尊君卑臣,崇上抑下。书凡六篇,已亡于南宋时。其篇目之可考者,为《三符》、《君臣》、《大体》三篇。马国翰有辑本,但搜辑犹未尽。王时润更有辑佚文。

慎子名到,赵人。《史记》称他:“学黄帝道德之术,发明序其指意,故著《十二论》。”《汉志》称他:“先申、韩,申、韩称之。”所以他是合道、法为一家的。所著书本为四十二篇,今存五篇,为《威德》、《因循》、《民杂》、《德立》及《君人》。然每篇只寥寥数行,亦已非原本之旧。

韩非为韩国的诸公子,与李斯同师荀卿。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归其本于黄、老。曾以书干韩王,王不用;乃观古来得失之变,作《孤愤》、《五蠹》、《内外储》等五十五篇,计十余万言。秦王见而悦之,急攻韩,得非。李斯自以为不如非,进谗于秦王,下吏,馈药使自杀。非的学术,随时而变;先习儒家,继学黄、老,后乃堕入法家。在法家中,又集诸派之大成。他受实业派的影响,故主尚实;受商鞅的影响最深,故主尚法,而做了他学术的中坚;受申不害的影响,故主尚术;受慎子的影响,故主尚势。他对于法,重“严”,重“必”,重“一”;“严”者严密,“必”者必行,“一”者统一。因为法必须严密,而后民始重视;法出必行,而后民知畏惧;又须统一公平,而后民才悦服。这样的法,实为当时“刑罚不中”、“令出不行”、“法律不公”时代的对症发药。

今本《韩非子》凡五十五篇,与《汉志》所称同。但第一篇《初见秦》,亦见《战国策》,乃是张仪说秦王的话,所以劝秦王攻韩,不知何故厕入此书。司马光不察,谓非欲覆宗国,则岂不与第二篇《存韩》自相矛盾?以此推之,其他各篇亦难定其必为原作。五十五篇之目,为《初见秦》、《存韩》、《难言》、《爱臣》、《主道》、《有度》、《二柄》、《扬权》、《八奸》、《十过》、《孤愤》、《说难》、《和氏》、《奸劫弑臣》、《亡征》、《三守》、《备内》、《南面》、《饬邪》、《解老》、《喻老》、《说林上》、《说林下》、《观行》、《安危》、《守道》、《用人》、《功名》、《大体》、《内储说上》、《内诸说下》、《内储说左上》、《左下》、《内储说右上》、《右下》、《难一》、《难二》、《难三》、《难四》、《难势》、《问辩》、《问田》、《定法》、《说疑》、《诡使》、《六反》、《八说》、《八经》、《五蠹》、《显学》、《忠孝》、《人主》、《饬令》、《心度》、《制分》。注释本以王先慎《韩非子集解》最通行,然不很精审。

司马谈《论六家要指》,以为:“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问题〕

(1)何谓“法家”?

(2)法家的来源怎样?

(3)法家有何派别?

(4)《汉书·艺文志》所载法家有哪几家?

(5)《李子》的内容怎样?

(6)《商君书》的内容和思想怎样?

(7)《申子》的内容和思想怎样?

(8)《慎子》的内容和思想怎样?

(9)《韩非子》的内容和思想怎样?

(10)司马谈对于法家的批评怎样?

五 名家

“名”字的本义,据《说文解字》,则是:“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人既以名自别,引而申之,万物本无名,无所分别,不得不为之制名。名定而万物有别;循名以责实,而万物乃藉以不乱。《老子》所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孔子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即属此意。

“名”的分类,各家不同。墨子分为“达名”、“类名”及“私名”三类。尹文子则分为“命物之名”、“毁誉之名”及“说谓之名”。这是广义的分法。荀卿以为“‘刑名’从商,‘爵名’从周,‘文名’从礼,‘散名’之加于万物则从诸夏之成俗曲期”。他的定义较前二者为专。《汉志》所称“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之“名”,即荀子所谓“文名”,仅属四名之一。然名家所致力的却在“散名”。“散名”散在人间,随俗而异,最易淆乱,故名家以术正之,与礼官所司无关。

名家在先本非独立成家,仅为各家的附庸。如管子、韩非以法谈名;荀子以儒家谈名;墨子以墨家谈名;尸子、吕子以杂家谈名。至惠施、公孙龙辈出,始特重于名,贯彻初终,成一家之言,乃始有所谓名家。自来追溯名家来源,或以为出于孔子所谓的“正名”;或以为出于法家所言“名实”;或以为出于“别墨”;或以为出于道家“玄虚”的一派:这都因他们不明白名家本不独立而为诸家的附庸的缘故。我们如果一定要说出它的来源,那么道、法、儒、墨都是它的前身,决不能专指定某家某派。

《汉书·艺文志》列周、秦名家凡七,为《邓析》二篇,《尹文子》一篇,《公孙龙子》十四篇,《成公生》五篇,《惠子》一篇,《黄公》四篇及《毛公》九篇。此七家中,前三家今尚有存书,后四家书都已佚亡。但前三家中,《邓析》书可疑处甚多,《尹文子》则决为伪作,《公孙龙子》亦仅残存十之三四。所以名家的书,现在已无完全的原本可读。

邓析,郑人,与子产同时。刘向说他:“好刑名,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淮南子》说他:“好辩而乱法。”所以后来为子产所杀。今本《邓析子》亦为二篇,与《汉志》同,篇目为《无厚》与《转辞》。其文节次不相属,似为掇拾之本。吕思勉疑系南北朝时人采掇周、秦古书,间窜己意而成。

尹文子,齐国人。《汉志》称他:“说齐宣王,先公孙龙。”刘向说他:“与宋钘俱游稷下。”他的主张,大半由道归于名、法,故亦可列入法家。他主“正名定分”,所以把“名”分做三种;以为“名”各有专,才可以定“分”。其书《汉志》称一篇,今本作《大道》上下二篇。罗膺中考证他原来就是一卷,本没有《大道》上下的分别。唐钺提出可疑之点十项,决定今本《尹文子》是伪书。

公孙龙字子秉,赵人。以“坚白”之辩鸣于时。初为平原君门客,平原君信其说而加以厚待。后齐国使者邹衍过赵,平原君以问衍,衍以为有“害大道”,平原君遂黜去他。他又与魏国公子牟相友善,其说乃大行。公孙龙全部学说,可以“白马”、“指物”、“通变”、“坚白”四论包括它。“白马”、“指物”二论,离名实的连络;“通变论”离物质的连络;“坚白论”离智识的连络。换言之,他是用名学以破除世俗一切的常名,推翻世俗一切的常识。故庄子说他:“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

《公孙龙子》原有十四篇,今存六篇,为《迹府》、《白马》、《指物》、《通变》、《坚白》及《名实》。姚际恒以其不载于《隋书·经籍志》,定今本为伪书。殊不知《隋志》道家有《守白论》,即为本书的别名。今本的六篇,除《迹府》篇外,都为龙所自著。注解的本子很多,大约以王琯《公孙龙子悬解》及金受申《公孙龙子释》为最精审。

惠施,宋国人,与庄子同时,曾相梁惠王。所著《惠子》今已佚,但其学说散见于《庄子》中很多。《天下篇》说:“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可见他著作的丰富。其学大抵以反人为要,所以庄子说他“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惠施历物之意,可分为十事:一、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二、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三、天与地卑,山与泽平。四、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五、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六、南方无穷而有穷。七、今日适越而昔来。八、连环可解也。九、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十、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当时辩者之徒,与惠施相应者,可分为二十一事,为卵有毛;鸡三足;郢有天下;犬可以为羊;马有卵;丁子有尾;火不热;山出口;输不辗地;目不见;指不至,指不绝;龟长于蛇;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凿不围枘;飞鸟之影,未尝动也;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狗非犬;黄马骊牛三;白狗黑;孤驹未尝有母;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把以上惠施十事及辩者之徒二十一事,合而观之,可以明白此派学说,确专与常识相反,而与公孙龙子为一派。

司马谈《论六家要指》,评论名家得失,很是中肯。他说:“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专于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俭而善失真。若夫控名责实,参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

〔问题〕

(1)何谓“名”?

(2)“名”分为哪几类?

(3)名家的来源怎样?

(4)《汉书·艺文志》所载名家有哪几家?

(5)《邓析子》的内容和思想怎样?

(6)《尹文子》的内容和思想怎样?

(7)《公孙龙子》的内容和思想怎样?

(8)《惠施》的思想怎样?

(9)司马谈对于名家作何批评?

六 墨家

“墨家”的“墨”字,并不是指姓,乃是指学派的名称。“墨”本训“黑”,引申之为“瘠墨”,为“绳墨”,所以所谓“墨”,乃是“垢面囚首”、“面目黎黑”的意思。因为墨家之学,出于夏禹,夏道尚质,禹尤以质著。孔子称禹:“菲饮食,恶衣服,卑宫室。”庄子称禹:“操橐耜,……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风,栉疾雨。”列子称:“禹身体偏枯,手足胼胝。”吕不韦称:“禹忧其黔首,颜色黎黑,窍藏不通,步不相过。”可见禹的为人,实尽俭苦之极。墨家巨子墨翟也以自苦为极,就是反对他的孟子也称他:“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所以说墨学出于夏禹,决非无故。今人胡怀琛以印度人目墨子,把墨家好处一笔抹杀,亦浅之乎视墨子了。

墨家之学,至墨子而大成。但周成、康时有史佚,著书二篇,《汉书·艺文志》亦列入墨家。可见墨家的起源,远在墨子前数百年。墨既为派名而非姓,何以墨家的墨翟可称墨子,而儒家的孔子不能称儒子,道家的老聃不能称道子呢?陈柱以为:“墨之始固为学术之名,墨子喜其学,因以为姓。故既得名学术为墨家,亦得称其人为墨子。”此说甚当。当墨子在时,墨学并不分派。墨子之后,才有派别可言。《庄子·天下篇》:“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获、己齿、邓陵子之属,俱诵《墨经》。”顾实以为苦获等既为南方的墨者,相里勤的弟子及五侯之徒与之对称,当为北方的墨者。由是言之,则当时墨家已分为南、北二派。但据《韩非子》,则云:“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趋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墨。”据此,则当时之墨,又分为三派。俞樾以为今本《墨子》中《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等皆分为上中下三篇,字句小异,而大旨无殊,或即为此三派相传之本所合成。照这样看来,似以分为三派之说较确。墨学既以振世救弊为主,后来又变而为游侠一派。《韩非子》所谓“侠以武犯禁”,即指此派。故文字上的墨派虽今已消亡,而它在社会上的潜势力却永永不灭。

《汉书·艺文志》所收墨家所著书,计共六家,为《尹佚》二篇,《田俅子》三篇,《我子》一篇,《随巢子》六篇,《胡非子》三篇,《墨子》七十一篇。今前六家已佚,《墨子》亦为残存之书。但前六家中,除《我子》外,犹都有马国翰的辑本。

墨子名翟,姓墨氏。江瑔疑翟为其姓,而冠以所奉的学派,故曰墨翟,因当时确有与此类似的称谓。他是鲁国人,仕宋为大夫。其年较后于孔子。公输般为楚造云梯,将以攻宋。墨子在鲁闻之,行十日十夜至郢,劝其止攻。二人因在楚王前较技,公输般九攻而墨子九拒,卒不能胜,遂罢攻。有弟子禽滑釐等三百人,奔人之难,虽蹈火不辞。孙诒让以为:“其学务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生不歌,死无服,泛爱、兼利而非斗,好学而博不异,又曰:《兼爱》、《尚贤》、《右鬼》、《非命》。以为儒者礼烦扰而不侻,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亦道尧、舜,又善守御,为世显学。”

《墨子》原为七十一篇,宋时亡八篇,为六十三篇。今仅存五十三篇,分为十五卷,其目为:《亲士》、《修身》、《所染》、《法议》、《七患》、《辞过》、《三辩》(以上为第一卷)、《尚贤》(上、中、下)(以上为第二卷)、《尚同》(上、中、下)(以上为第三卷)、《兼爱》(上、中、下)(以上为第四卷)、《非攻》(上、中、下)(以上为第五卷)、《节用》(上、中)、《节葬》(下)(以上为第六卷)、《天志》(上、中、下)(以上为第七卷)、《明鬼》(下)、《非乐》(上)(以上为第八卷)、《非命》(上、中、下)、《非儒》(下)(以上为第九卷)、《经》(上、下)、《经说》(上、下)(以上为第十卷)、《大取》、《小取》、《耕柱》(以上为第十一卷)、《贵义》、《公孟》(以上为第十二卷)、《鲁问》、《公输》(以上为第十三卷)、《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备突》、《备穴》、《备蛾传》(以上为第十四卷)、《迎敌祠》、《旗帜》、《号令》、《杂守》(以上为第十五卷)。其宗旨所在,见前三十余篇。自《经上》以下六篇,为“名家”言。《备城门》以下十一篇,为古“兵家”言。其注释本以孙诒让《墨子闲诂》为最精;其言名学一部分,可读胡适《小取篇新诂》(载《胡适文存》)及梁启超《墨经校释》。

司马谈《论六家要指》评墨家云:“墨家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徧循;然其彊本节用,不可废也。……墨者亦尚尧、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食土簋,啜土刑,粝粱之食,藜藿之羹,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死桐棺三寸,举音不尽其哀,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夫势异时移,事业不同,故曰俭而难遵。要其彊本节用,则家给人足之道也。”他以“俭而难遵”为墨家之短,其实正是墨家的特长。否则单讲“彊本节用”,又何贵有墨家?

〔问题〕

(1)何谓“墨”?

(2)墨家的来源怎样?

(3)墨家有何派别?

(4)《汉书·艺文志》所载墨家有哪几家?

(5)《墨子》的内容和思想怎样?

(6)司马谈对于墨家的批评怎样?

七 附——杂家及其他

“杂家”之学,正如《汉书·艺文志》所称,“兼儒、墨,合名、法”,兼有各家所长。大概诸子的书,不能名为一家的,都可列于“杂家”。《汉书·艺文志》录杂家二十家,其书十九遗佚。今述《尸子》、《吕氏春秋》及《淮南子》三家,以见所称杂家的一斑。

尸子名佼,晋人,《汉志》误作鲁人。秦相商鞅的门客,《汉志》云:“商君师之。”可见他在门客中的地位颇高贵。商鞅被诛,佼乃逃亡入蜀。所著《尸子》本为二十篇,凡六万余言。刘向说他“非先王之法,不循孔氏之术”;刘勰称他“兼总杂术,术通而文钝”。但其书在宋时已残阙。清时有辑本,凡三种。汪继培以三本参校,以《群书治要》所载为上卷,诸书称引与它相同的,分注于下;其不载《群书治要》,仅散见于诸书的为下卷;引用违误及各本误收的,别为《存疑》,附于后。其书最为流行。据辑本的内容而言,则十之七八皆儒家言,与刘向所说颇不合。

吕不韦,濮阳人。本为阳翟大贾。后来经商至赵,适秦庄襄王的庶子楚,质于赵国。他见了,说道:“奇货可居也。”于是娶邯郸妓,与之有孕,献之于楚。更为楚说动安国君与庄襄王后,立为太子。及庄襄王死,楚即位,不韦便以功封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不韦既显贵,乃尽致天下的辩士,厚待他们,使人人各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号为《吕氏春秋》。尝悬于咸阳市门,令有能更易一字者,赏万金,但终无人应。其书虽称“杂家”,然其中儒家言实最多。今人评他“纵谈政治,商榷道术,自成一家言”,故非其他杂家的书可比。《汉志》著录《吕氏春秋》二十六篇,与今本《十二纪》、《八览》、《六论》的总数相合。《十二纪》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及《季冬》。每纪又各分四目,共四十八目;《八览》为《有始》、《孝行》、《慎大》、《先识》、《审分》、《审应》、《离俗》及《恃君》。每览又各分七目,凡五十六目;《六论》为《开春》、《慎行》、《贵直》、《不苟》、《似顺》及《士容》。每论又分五目,凡三十目,更加上每篇的序言二十六段,所以共有一百六十目,因此亦称一百六十篇。

淮南王刘安,是汉高祖少子长的儿子。他为人好书,善鼓琴,不喜狗马。尝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多。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安入朝时,献所作《内篇》,武帝爱而秘藏之。《汉书·艺文志》著录《淮南内》二十一篇,《淮南外》三十三篇;今《内书》尚存,《中篇》及《外书》均佚亡。二十一篇为:《原道》,《俶真》、《天文》、《地形》、《时则》、《览冥》、《精神》、《本经》、《主术》、《谬称》、《齐俗》、《道应》、《泛论》、《诠言》、《兵略》、《说山》、《说林》、《人间》、《修务》、《泰族》及《要略》。原书亦名《鸿烈》,多记“古今治乱,存亡祸福,世间诡异瓌奇之事。”所以后世文家往往称引。文辞亦“奇丽宏放”,扬雄以之与司马迁并称。注本的佳者,有刘文典的《淮南鸿烈集解》及刘家立的《淮南集证》,注者均为现代人。

杂家之外,《汉书·艺文志》所列,尚有纵横家、农家及小说家。纵横家《汉志》著录十二家,农家著录九家,小说家著录十五家,现在都已亡佚。但小说当列入文学,所以即有佚存,本讲内亦不叙述。《汉志》于《诸子略》外,又有《兵书略》、《术数略》及《方技略》,后世目录学家也都列为诸子之一。

兵书中较古的著作,有《孙子》及《吴子》。兵家所叙,大抵都是“生聚训练”之术,“权谋运用”之宜,和诸子异趣。《孙子》的作者为孙武,他是战国时齐人。《史记》称他:“以《兵法》见于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汉志》著录八十二篇,今本仅存十三篇。注本极多,自曹操以下,约近二十家。《吴子》的作者为吴起,他是战国时卫人,尝学于曾子,事魏文侯为将。又奔楚,为楚悼王相,后被杀。《汉志》著录四十八篇,今本仅六篇,亦作三卷。

术数及方技的书,一近迷信,一为专科之学。吾们对于诸子学既不作专门的研究,所以不为叙述了。

〔问题〕

(1)何谓“杂家”?

(2)《尸子》的内容和思想怎样?

(3)《吕氏春秋》的内容和思想怎样?

(4)《淮南子》的内容和思想怎样?

(5)本讲内何以不叙小说家?

(6)兵家所讲的是什么?

(7)《孙子》的内容怎样?

(8)《吴子》的内容怎样?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