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一章 总论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一 子的定义

“子学”是“诸子学”的简称,或名哲学。因为“子学”所包含的不仅是哲学一类,所以本书沿用旧称,仍名“子学”。

“子”字的最初意义,依《说文解字》,本为人类的通称。后来引申为“人之嘉称”,如有德的人叫君子;王肃又以为“有德有爵之通称”,如古时士大夫通称曰“子”。古时政教合一,师即是官,因称师为“子”或“夫子”。到了后来,学术由私家传授,于是弟子便以“子”字题他所奉的师的著作。这是“子书”名称的由来。

不过“子”本乃指人而说,并不指其派别。派别的通称叫做“家”。周代重“世禄”的制度,往往以官为世,代守其业,子传父学,故称曰“家”。后来官失其守,家学放失,只要传某派的学术的,便叫“某家”;于是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

孙星衍说:“凡称子书,都非自著。”盖子书大都不出于一人之手,亦非作于一时。至以“诸子”并提,则始于《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篇》;各家并提,则始于司马谈《论六家要指》。刘歆作《七略》,辑“子书”为一略,即名《诸子略》。于是开“子学”研究的雏形,而“诸子”之名亦成立。

〔问题〕

(1)“子”的本义怎样?

(2)何谓“子”?

(3)何谓“家”?

(4)子书是否出于一人和作于一时?

(5)“诸子”的名称始于何时?

二 诸子的来源

凡是一种学术的产生,决不是凭空掉下,必有它的来源可寻。诸子虽所包甚广,派别纷歧,但也都有它们的来源。自来研究诸子的来源的,共有二说:一谓“出于王官”;一谓“救世之弊”。以为“出于王官”的为《汉书·艺文志》,它把诸子分为十家,而各系以说:

儒家。“出于司徒之官”。“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有晏子等五十三家。

道家。“出于史官”。“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有伊尹等三十七家。

阴阳家。“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有宋司星子韦等二十一家。

法家。“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有李悝等十家。

名家。“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数异”。有邓析等七家。

墨家。“出清庙之守”。主“贵俭”、“兼爱”、“上贤”、“右鬼’、“非命”、“尚同”。有尹佚等六家。

纵横家。“出于行人之官”。“使于四方,……受命而不受辞”。有苏秦等十二家。

杂家。“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有孔甲等二十家。

农家。“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有神农等九家。

小说家。“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有伊尹等十五家。

主张“救世之弊”的为淮南王刘安,他在《淮南子·要略》里说:

“纣为天子,杀戮无止,……作为炮烙之刑,刳谏者,剔孕妇,天下同心而苦之。……文王欲以卑弱制强暴,以为天下去残除贼,而成王道:故太公之谋生焉。”

“周公继文王之业,辅翼成王。惧争道之不塞,……故纵马华山,放牛桃林,败鼓折袍,搢笏而朝。……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学生焉。”

“墨子学‘儒者’之业,……以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故节财、薄葬、闲服生焉。”

“齐桓公之时,天子卑弱,诸侯力征,南夷北狄,交伐中国。……齐国地狭田少,而民多智巧;桓公……故以存亡继绝,崇天子之位,广文、武之业:故管子之书生焉。”

“齐景公内好声色,外好狗马,……故晏子之谏生焉。”

“晚世之时,六国诸侯,……力征争权,胜者为右,恃连与,约重致,剖信符,结远援,以守其国家,……故纵横、修短生焉。”

“韩,晋别国也。……晋国之故礼未灭,韩国之新法重生;先君之令未收,后君之令又下;新故相反,前后相缪,百官背乱,不知所用:故刑名之书生焉。”

“秦国之俗贪狠,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以劝以赏,而不可厉以名:……故商鞅之法生焉。”

这二种说法,究竟哪一种对呢?吕思勉以为“天下无‘无根’之物;使诸子之学,前无所承,周、秦之际,时势虽亟,何能发生如此高深之学术?天下亦无‘无缘’之事;使非周、秦间之时势有以促成之,则古代浑而未分之哲学,何由推衍之于各方面,而成今诸子之学乎?”所以他以为二说都是的。但胡适著《诸子不出于王官论》,却极反对《汉志》之说。

〔问题〕

(1)诸子的来源有哪几种说法?

(2)主诸子出于王官的为何书?怎样说法?

(3)主诸子起于救世之弊的为何书?怎样说法?

(4)吕思勉对于二派所说的批评怎样?

三 诸子的派别

诸子的派别,说者纷歧,究竟有几,迄无定论。现在从《庄子·天下篇》所论列者叙起,至清代《四库全书》所收录的为止,既可明古往今来学者对于诸子派别分合意见的演变,又可藉以明白自古迄今诸派著述存佚的经过。

《庄子·天下篇》所论列的各家,虽当时“诸子”之名尚未成立,然已都属于“子”,计凡五家,并己而六:一、为墨翟、禽滑釐。二、为宋钘、尹文。三、为彭蒙、田骈、慎到。四、为关尹、老聃。五、为庄周自己。六、为惠施。《荀子·非十二子》,则分为六说十二家:一、为它嚣、魏牟。二、为陈仲、史 。三、为墨翟、宋钘。四、为慎到、田骈。五、为惠施、邓析。六、为子思、孟轲。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述他的父亲谈《论六家要指》,亦分为六家:一为阴阳家;二为儒家;三为墨家;四为名家;五为法家;六为道德家。正式以“儒”、“墨”、“法”、“道”等名以名各家派别的不同,肇始于此。其后班固《汉书·艺文志》,本刘歆《七略》,立“诸子略”为一门,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其中除小说家外,亦称九流。上述四家所论列,以司马谈为最精,而以班固为最通行。

《汉志》以后,诸史多有《艺文志》,《隋书》及《旧唐书》则名《经籍志》。《隋志》所录子部,分为十四类,为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及医方。《两唐·书志》则分为十七类,为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天文、历算、兵书、五行、杂艺、类书、经脉及医术。《宋志》亦分类为十七,与《两唐·书志》仅有一二名目上的不同。至清人辑《四库全书》,所收更富,但仅分十四类,为儒、兵、法、农、医、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类书、小说、释及道。上列诸家所分,渐超出于“子”的本来意义的范围,故子学家都不之从。

诸子思想,自以周、秦为盛,故有人主张“子学”当以周、秦诸子为限。如果仅据周、秦诸子的思想,总括起来,可列为四大派:一为邹、鲁派,标榜“仁、义”,以孔子、孟子为其中心,而荀子似为支派。二为陈、宋派,亦称荆、楚派,鼓吹“虚无”,以老子、庄子为其中心,而墨翟、宋钘、许行、陈相、陈辛等为其支派。三为郑、卫派,亦称三晋派,倡导“法、术”,以申不害、公孙鞅、慎到、韩非为其中心,而邓析、惠施、公孙龙、魏牟等为其支派。四为燕、齐派。务为“空疏迂怪”之说,以邹衍、邹奭、淳于髡、田骈、接子为其中心。

本书所叙,依司马谈分为六家,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次序则依《汉志》,为儒、道、阴阳、法、名、墨。最后以杂家及其他为附录。

〔问题〕

(1)《庄子》分诸子为哪几派?

(2)司马谈分诸子为哪几家?

(3)《七略》分诸子为哪几家?

(4)《隋书·经籍志》分诸子为哪几类?

(5)《两唐·书志》分诸子为哪几类?

(6)《宋史·艺文志》分诸子为哪几类?

(7)《四库全书》分诸子为哪几类?

(8)周、秦诸子可分为哪几派?

(9)本书的分类法怎样?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