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作者后记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快捷键→)

收在这册讲演集的内容,从最早的一篇的时间算起,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了。凡解放前的均收入上篇中,凡在建国后讲演的均收入下篇中,其中有好几篇曾经发表过,现在经过修订发表。

1931年秋,我从国外归来,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并在清华大学兼课,初次讲授现代西方哲学。后来也曾讲授过西方哲学史、斯宾诺莎哲学、黑格尔哲学等,还有许多记录讲稿尚待整理。

解放前夕,1947—1948年我曾最后一次讲授“现代西方哲学”的课程,听众也比较多。我讲课是根据我在国外积累的一些资料,参考有关书籍,摘录一些关键性的段落,写出讲授提纲来进行讲授的。在讲授过程中往往引起听者发言讨论,甚至使我的思想受到启发,发生新的联系,收到教学相长的效益。

讲演集上篇最初的记录稿是班上一位学习较好的同学肖辉楷提供的。他把一年听讲的完整笔记本交给了我,不久就离开北平南下,不知消息。“文化大革命”以后,有人提到他在香港报刊上发表过文章。这册讲演集的上篇就是在他的笔记基础上修改、补充而成的。

在讲课时,我曾列举了一些英文著作和中译著述作为主要参考书,让学生自己阅读,到学期末,学生各交一篇论文或读书报告,以代替考试,据以评定成绩。他们的论文或报告,一般以五千到一万字为限,个别论文也有长达三五万字之多的。这些论文皆由我亲笔批改后退还给学生,有时我还特约那些写长论文或提出特殊意见的同学谈话。这样做,自己虽然多耗费一些时间和精力,但可以增进对学生思想的了解,对学生的哲学知识掌握也多有些帮助。

我在美国求学时,对詹姆斯、杜威、鲁一士、罗素、怀特海、桑提耶纳、柏雷等人的著作有过较多的接触,还听过其中有的老教授的讲演或讲课。因此我感到收进上篇里的几篇讲稿比较有一定的内容。当然不是说,他们所有的著作我都阅读过,他们的讲演我都听懂了,这里只不过把我学习的较有理解和体会部分,约略有所反映罢了。

顺便提一下,本书刊登了十位现代西方著名的哲学家(其中胡适系西方实用主义在旧中国的代表人物)的照片 。这照片非常难得。其中有几张是我多年珍藏的,其余的都是由侯鸿勋同志费神找到的。例如柏格森、布拉德雷、鲁一士、桑提耶纳、詹姆斯、怀特海等人,闻其名、读其书的人很多,看到过他们的相片的人却少。t. h.格林的照片只在他罕见的全集本里找出一张画像。罗素、杜威、胡适的相片是我从1937年纽约出版的《活的哲学——当代名家信念自述》书中(共22人,以爱因斯坦为首)找出给照相制版的。当然了解一个哲学家的思想和为人,看见他的相片可能会增加某种新印象或兴趣,但并不是说要我们放松根据新立场、新观点、新方法,对其进行实事求是的认真批判。

关于写序问题,由于我感到这个讲演集上篇中的内容是我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觉醒”时期讲的,因此其中难免站在资产阶级立场说话,不仅偏于同情了解,而且有颂扬过当,甚或用黑格尔哲学去比拟和评价的地方;下篇对实用主义的批判及新黑格尔主义的批判似乎有些深文周纳的缺点。固而希望在序言中,对于作者本人的缺点和错误予以指正,并对我所推崇过的英美法德现代各哲学家自身也盼望有人在篇首的序言里,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加以严正的批评或评价。

我们知道,周谷城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早年参加革命,在五四运动时期即二十年代前就开始钻研《资本论》,同时对英美法德各派现代哲学家又多摩挲过。尤其重要的是1924年由商务印书馆印行了他的《生活系统》一书,使他对近代西方历史的研究和对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研究,上溯到研究黑格尔的辩证法及英美黑格尔派哲学的研究和论述,以及对美学的研究,使其在自己思想上形成有机的“生活体系”。1956年,在党的双百方针鼓舞下,周谷老发挥出争鸣的积极性,在讨论辩证法与形式逻辑的关系问题上,在艺术哲学中的“无差别境界”问题上,都争论多至八九个回合。这种争鸣精神是促进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学术研究的新局面的动力。我特别邀请周谷老作序言,其用意在此。今读到他写的序文,尤其强调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强调我们讨论黑格尔哲学译述的经历,对黑格尔逻辑体系都有自己的看法,对杜威所谓思维方法的五步的评论,亦有独到见解,使我受到启发。不过序文中对作者有赞扬溢量之处,实愧不敢当。

姜丕之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发挥与黑格尔逻辑学注释和传播相得益彰。他在哲学研究所工作期间,我们一起讨论黑格尔著《小逻辑》时,对我帮助不少。1963年他调到上海工作后,编著、注释、到各地讲述黑格尔哲学愈加勤奋。1956年,姜丕之同志是最早读过我这册讲演集上篇的笔记稿的人,由于当时的形势,他劝我不要发表。但在1981年,他来北京参加会议时,他表示积极支持我发表。这次我请他作序,他不但回忆这一段文字因缘及思想转变过程和前后同志式的交往和经历,而且在原稿提法上还有所纠正,对我有过较深影响的怀特海教授,也有所批评,使我更能摆脱唯心论的影响。

总之,周序和姜序都为我的讲演集生色不小,对读者有帮助,对作者是一种勉励和鞭策,谨在此致以深切的谢意。

此外,洪汉鼎同志曾经阅读过这讲演集的底稿,并提出过修改意见。他还将我写的一篇题为“格林的伦理学思想”英文文章,翻译成中文,这篇论文是1928年我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时,听了t. v.斯密教授讲授“t. h.格林,亨利·西吉微克,g. e.摩尔的伦理学”课后写的。又我在1929年美国哈佛大学学研究院学习时所写的一篇英文文章,题为“爱默生的先验唯心论”,是由张祥龙同志译成中文的。他们的译文都经我修改定稿。我的助手宋祖良同志曾协助我编校并修订全稿准备付印工作,此后并负责对全稿校对清样的工作。上海人民出版社蒋冰海、段光玲同志及本书责任编辑宋慧曾等同志,对本书的出版,各方面给予很多的协助,特在此一并致谢。

总之,这是我建国以来所付印的第一部勉强可说是专著的讲演集(虽然我曾经出版过翻译或与别的同志合译的古典著作,也发表过不少的哲学史论文),此书内容相当拉杂,时间延迟得久。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引起读者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去批判理解现代西方的哲学,在外为中用、古为今用的实践过程中起一些积极作用。

贺.麟

1983年6月15日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