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不居集

下集卷之四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暑證

經旨

經曰:氣盛身寒,得之傷寒。氣虛身熱,得之傷暑。

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澄按:夏月陽浮於外,陰伏於內。四月純乾,五月為姤,六月為遁,七月為否。人身之陰陽,與天地相通。若飲食勞倦,多內傷中氣;酷暑勞役,外傷陽氣。氣分受傷,故無氣以動,無氣以言,身倦神疲,脈虛身熱,或兼失血,痰嗽潮熱,有似虛損之症。

脈法

經曰:脈虛身熱,得之傷暑。

《脈訣》曰:浮虛傷暑。

浮大而散,或弦細芤遲。

澄按:暑之與熱,多生夏月,症每相類。暑病脈浮虛,熱病脈浮洪;暑病多無力,熱病弦長,重按亦有力。脈形有似虛損之症,而與虛損之弦細數者不同。

總論

吳澄曰:炎氛扇夏,暑熱鬱蒸。肝腎素虧之人,當鑠石流金之際,無論動暑靜暑,而虛人遇之,無隙可避。蓋其始也,令人不識不知,外之流火,與內之陽氣,驟遇而交爭,感之重者當時即發,輕者潛伏經絡,暗鑠真陰。人身之陽,以汗而外泄;人身之陰,以熱而內消。陰陽兩虧,變幻不測,或乍或久,似勞非勞,似損非損。咳嗽潮熱,吐血衄血,盜汗自汗,神氣倦怠,飲食減少,嘔吐痰涎,令人肌肉漸消,有不識為何症者。

暑勞

盛暑之月,火能鑠金,不禁辛酒,勞熱燥攘,火動心脾,令人咳嗽氣喘,驟然吐血衄血,頭目不清,胸膈脹悶,煩渴不寧。即童稚老夫,亦有此病。昧者以為癆瘵,不知火載血而上升,非真陰虧損而為虛勞者比也。宜四物湯去川芎,黃連解毒湯去黃柏,二陳以貝母易半夏,加苦梗以抑之,薄荷以散之,麥冬、五味以斂之,或黃連香薷飲亦可。

澄按:暑邪內伏,銷鑠真陰,肌肉盡脫,咳嗽吐痰失血,宛類虛損。夏秋之間,人有驟然暴瘦不堪者,多有暑邪內伏之症。

傷暑吐衄

傷暑吐衄者,暑傷心,心虛不能生血,不宜過用寒涼以瀉心,宜清暑益氣加丹皮、生地、犀角之類。蓋暑傷心,亦傷氣,其脈必虛,以參、耆補氣,斯無弊也。

暑熱鬱閉於經絡

暑熱之症,必面垢口渴喜飲,乾嘔腹痛,或不痛,其脈必虛。若鬱閉於經絡而不解,隨氣湧泄為衄血,或清道閉塞,流入胃脘,則為吐出清血。吐之不盡,余血停留,致面色萎黃。宜犀角地黃湯。若暑毒攻心,嘔吐鮮血,宜枇杷葉散。

澄按:以上二條,乃時令之火,鬱閉於內,心包之陽,不行於外,則榮衛之開闔不調,腠理閉塞,暑火內逼,而吐衄見矣。若傷之甚者,則非點滴可止,必大吐大衄,頃刻盈盆。治之之法,雖曰清暑涼血為主,然必以益氣為先。蓋暑熱傷氣,血脫益氣,徒用清涼無濟也。

暑證類虛損

暑濕蒸人,脾土受傷,故肌倦便溏。暑熱傷氣,故氣促心煩,口渴便赤。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故胸滿惡食。暑先入心,汗為心液,故自汗。濕甚則身熱身重,暑傷氣則脈虛而不足,有類乎虛損之症。

澄按:炎暑酷熱,稟質瘦弱之人,不任外邪,故偶感而即病,致傷心脾,宛與虛勞相類。如脈虛不足,脈類虛損也;無氣以動,無氣以言,狀類虛損也;身熱咳嗽,吐痰失血,症類虛損也;肌肉消瘦,形枯骨槁,形類虛損也。雖曰相類,而於相類之中,要求其所以不類焉。如面垢不澤,與兩顴發赤,不相類也;寒熱不定,體若燔炭,與骨蒸潮熱,不相類也;暑熱失血,神氣倦怠,虛火失血,人反精神,又不相類也。能於不類之中,而察其所以類焉,又能於類之中,而察其所以不類焉,則思過半矣。

暑瘵

暑熱每多傷氣,氣虛身熱,脈弱,汗出口渴,有似虛損,其甚變為瘧痢,或為熱症。調治失宜,元氣內虧,日久累成不足之症。有暑邪內伏,銷鑠真陰,肌肉盡脫,大骨枯陷,吐痰失血,蒸熱,全類虛損,而實為暑邪所傷,謂之暑瘵。

澄按:暑本不成瘵,日久調治失宜,真陰銷鑠,則變成瘵矣,成瘵則難治矣。雖似虛損,實因於暑。故欲治其瘵者,必先治其暑,如青蒿煎之類。

傷暑咳嗽

《三因》論傷暑咳嗽,燔熱引飲口燥,或吐涎沫,聲嘶咯血,用人參白虎湯。

澄按:暑毒傷人,多令人吐衄。蓋暑熱通心,火毒刑肺也。然暑既傷心,熱又傷氣,其人必脈虛氣怯,體倦息微,皆本真元不足。若但知為熱,而過用寒涼,則氣必愈傷,而害斯大矣。惟生脈散、人參湯之屬最宜。若氣虛之甚者,以人參、黃耆並用。火甚而熱,煩渴悶者,宜人參白虎湯、竹葉石膏湯。若氣不甚虛者,宜犀角地黃湯,或枇杷葉散。

疰夏證

天地五行,更迭衰旺,人之臟氣亦應之。四月屬己,五月屬午,午為火,火太旺則金衰;六月屬未,未為土,土火交旺,則金水俱衰。金水兩衰,不能滋生,所以童男少女,虛弱之人,每遇春夏之交,日長暴暖,患頭眩眼黑,或頭脹痛,身倦腳軟,身熱食少,心煩躁擾,自汗盜汗,名曰疰夏。此皆時令之火為患。宜滋化源,使脾土轉生肺金,肺金轉生腎水,乃為根本之計。久而不治,乃為癆瘵之根。

澄按:疰夏屬陰虛,元氣不足。夏初春末,頭痛腳軟,食少體熱者是。宜補中益氣湯去柴胡、升麻,加炒柏、白芍。挾痰者,加南星、半夏、陳皮,煎服之。又或用生脈散。

煎厥

人身腎與膀胱竭絕於己午之月,故倦怠欲睡,痿弱無力,爾時則宜補益。若或勞役,犯房欲,精血內耗,陰火沸騰,致目昏耳閉,舉動懶倦,失其常度,五心煩熱,如炎燔灼,名曰煎厥。此亦虛損之類。所以古人夏月必獨宿,遠酒色者,良有意也。

澄按:真元不足之人,當鑠石流金之際,煎熬真陰,以致軟倦無力,飲食減少,內熱心煩,此為內損之根。若受暑邪,潛伏經絡,消耗津液者,則為外損之根。同一暑為患也,而有因內因外之不同,有邪無邪之各別,不可不察也。

假火證

肚熱口渴,脈虛無力,或重按全無,及神困氣促者,此脾胃氣虛,元陽不足,假火之症。若誤用白虎等劑,其危立至。

澄按:因夏暑而致病者有之,有不因暑而症似白虎者。如元陽不足之人,脾胃氣虛之輩,或大失血後,或婦人產後,壯熱喘促,面赤引飲,脈虛弱,此乃血虛發熱不足之症。症似白虎,誤服白虎必死,須用當歸補血湯則安。

暑有八症

脈虛,自汗,身熱,背寒,面垢,煩渴,手足微冷,體重,俱宜調理元氣為主,清利次之。

治案

項彥章治一人病甚,諸醫皆以為瘵,盡愕束手。項診之,脈細數而且實。細數者,暑也。暑傷氣宜虛,今不虛而反實,乃熱傷血,藥為之也。其家問死期,項曰:何得死?為作白虎湯,飲之即瘥。

生生子治侄明之,以作文過勞,痰火上逆,大吐痰沫,因而嘔血,一湧數碗,昏暈汗出,奄奄而臥,略不敢動,稍動則嘔吐而血隨出,色鮮紅,飲食湯水皆不敢入,入即吐而眩暈,血即隨之。里醫不效,乃速孫治。診畢語其乃兄曰:經云:脈虛身熱,得之傷暑。今右脈虛大,左脈弦大,不獨作文勞心動火,且亦被怒傷肝,抑又為暑所逼,以致木火上升,眩暈作吐。經曰:諸風掉眩,皆屬肝木;諸嘔吐逆,皆屬於火;又諸動屬火。內為木火上衝,外為暑氣所迫,故吐而汗多,血隨吐出也。持以白丸子三錢,解其暑氣,清其痰飲,抑其沖逆,則吐可止。吐止氣平,則血自能歸經。服後果哈然而睡,醒則吐止食進,眩暈尋已。繼用滑石、香薷各三錢,甘草五分,黃連、扁豆各一錢五分,竹茹一錢,四帖而愈。

吳球治一人,冬月偶得一症,洒洒惡寒,翕翕發熱,惡食乾嘔,大便欲去不去。諸醫皆以為虛弱痰飲,治之以滌痰湯、補心湯等藥,服之愈不安,以延至半月間。吳診之,其脈虛而無力。球曰:類乎傷暑。眾以為不然。吳究之其婦,此患因何而起?其婦曰:昨因天寒,換著棉衣,令婢取棉套一床蓋之,須臾煩渴寒熱,嘔吐時作,延至今日。球曰:誠哉!傷暑也。汝之棉套,曬之盛暑,夾熱收入箱中,必有暑氣尚未開泄。今人體虛,遇之易入,故病如是。婦曰:然。遂合黃連香薷飲,進二服而愈。

呂滄州治一人,病衄,浹旬不止。時天暑,脈弱,眾醫以氣虛不統血,日進參、耆、茸、附,滋甚。求治,呂至,食未頃,其所衄血已三覆器矣。及切其脈,兩手皆虛芤,右上部滑數而浮躁,其鼻赤,查而色白。即告之曰:此得之湎酒,酒毒暴悍,而風暑乘之,熱蓄上焦,故血妄行而淖溢。彼曰:某嘗飢走赤日,已而醉酒向風臥,公所診誠是。為制地黃汁三升許,兼用防風湯,飲之即效。

—人乘盛暑往途中,吐血數口,亟還則吐甚,胸拒痛,體熱頭眩,病且殆。或以為虛勞所致,與茯苓補心湯。滑伯仁至,診其脈洪而滑,曰:是大醉飽,胃血壅遏,為暑逼上行。先與犀角地黃湯,繼以桃仁承氣湯,去瘀血宿積,後治暑即安。

予在梅林時,余家橋有一婦人,暑月患咳嗽,身熱痰血,眾醫皆以為瘵。予診其脈浮弦,重按而虛,見其每咳嗽必連數十聲,痰不易出,甚至作吐。先以香薷飲加乾葛一劑,再以人參平肺散加減,後以嗽門風火刑肺方,服之而痊。

暑證例方

香薷飲 治感冒暑氣,皮膚蒸熱。

香薷(一斤) 扁豆 厚朴(各半斤)

四物加黃連;五物加赤苓、甘草,除黃連;六物加木瓜;四物除扁豆,即黃連香薷飲。

論曰:香薷飲,乃夏月通用之藥餌,常見富貴之家,多有備此,令老少時常服之,用以防暑。而不知人之宜此者少,不宜此者多也。若誤用之,必反致疾,何也?蓋香薷一物,氣香竄而性沉寒。惟其氣竄,所以能通達上下,而去菀蒸之濕熱;惟其性寒,所以能解渴除煩,而清搏結之火邪。然必果屬陽臟,果有火邪,果脾胃氣強,肥甘過度,而宜寒畏熱者,乃足以當之,且賴其清涼,未必無益。若氣本不充,則服之最能損氣;火本非實,而服之乃以敗陽。凡素稟陰柔,及年質將半,飲食不健,軀體素弱之輩,不知利害,而效尤妄用者,未有不反助伏陰,損傷胃氣,而致為吐瀉腹痛,及陰寒危敗等症。若加黃連,其寒尤甚;厚朴破氣,均非所宜。

生脈散 治熱傷元氣,氣短倦怠,口渴多汗,肺虛而咳。

人參(五錢) 麥冬 五味子(各三錢)

—加竹葉,一去五味子換梔子,一加黃耆、甘草,服之令人氣力湧出。

犀角地黃湯 治吐血、衄血、便血、嗽血、蓄血,胃火熱甚,逼血妄行。

生地(一兩五錢) 白芍(一兩) 犀角 丹皮(二錢五分)

—加黃芩、梔子、柴胡。(因怒吐血。)

人參白虎湯 治渴欲飲水,口燥心煩,背惡寒。

石膏(一斤) 人參(三兩) 知母(六兩) 甘草(二兩) 粳米(六合)

竹葉石膏湯 治傷暑發渴脈虛。

石膏(一斤) 人參(三兩) 麥冬(一升) 甘草(二兩) 半夏(八兩) 竹葉(二把)

加姜煎。

人參平肺湯

人參 青皮 茯苓 知母 桑白皮 麥冬 天麻 甘草 粳米 五味子 地骨皮 滑石粉

清暑益氣湯 治長夏濕熱炎蒸,四肢困倦,精神減少,胸滿氣促,身熱心煩,口渴惡食,自汗身重,肢體疼痛,小便赤澀,大便溏,脈虛。

黃耆(一錢) 人參(五分) 蒼朮(一錢) 神麯(五分) 五味子(九枚) 白朮(五分) 青皮(二分半) 陳皮(五分) 甘草 麥冬 當歸(各三分) 黃柏(二分) 澤瀉(五錢) 升麻(一錢) 葛根(二分)

薑、棗煎。

清燥湯 治暑傷元氣,疰夏倦怠,濕熱乘之。

黃耆 神麯 黃連 豬苓 柴胡 甘草 蒼朮 白朮 麥冬 五味子 生地 陳皮 澤瀉 茯苓 黃柏 人參 當歸 升麻

薑、棗煎。

枇杷葉散 治暑毒攻心,嘔吐鮮血。

香薷(三分) 厚朴(四兩) 甘草 麥冬 白茅根(各一兩) 陳皮 丁香 枇杷葉(各半兩) 木瓜(一兩)

暑瘵方 治見暑瘵論。

生地 當歸 黃連 黃芩 梔子 陳皮 貝母 茯苓 甘草 桔梗 薄荷 麥冬 五味子

暑咳方 治肺火夜咳。

苡仁 山藥 竹葉 雪梨

水二碗,煎八分服。

六一散 一名天水散,見熱門。

玉泉散 治內熱煩渴,頭痛,二便閉結,溫疫斑黃,及熱痰喘嗽等症。

石膏(六兩,生用) 粉甘草(一兩)

—加硃砂三錢。

上為極細末,每服二三錢,新汲水,或熱湯,或人參湯調下。

草還丹(又名青蒿丸。)

青蒿一斗五升,童便三斗,文武火熬,約童便減至二斗,去青蒿,再熬至一斗,入豬膽七個,再熬數沸,用甘草末收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

三黃丸 治丈夫婦人,三焦積熱。上焦有熱攻衝,眼目赤腫,頭項腫痛,口舌生瘡。中焦有熱,心膈煩躁,飲食不美。下焦有熱,小便赤澀,大便閉結。五臟俱熱,即生癰癤瘡痍。及治五般痔疾,糞門腫痛,或下鮮血。

黃連(淨) 黃芩 大黃(各十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熱水吞下。視臟腑虛實,加減服之,積熱亦宜。

三黃湯 通治熱氣。

黃連(七錢五分) 黃柏(五錢) 黃芩(一兩) 梔子(五錢)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煎去渣,熱服。如未效再服。

綠豆飲 凡熱毒勞熱,諸火熱極,不能退者,用此最妙。

用綠豆不拘多寡,寬湯煮糜爛,入鹽少許,或蜜亦可,待冰冷,或厚或稀或湯,任意飲食之,日或三四次不拘。此物性非苦寒,不傷脾氣,且善於解毒,除煩,退熱止渴,大利小水,乃淺易中之最佳最捷者也。若火盛口甘,不宜厚味,但略煮半熟,清湯冷飲之尤善,除煩清火。

雪梨漿 解煩熱,退陰火,此生津止渴之妙劑也。

用清香甘美大梨削去皮,別用大碗盛清冷甘泉,將梨薄切,浸於水中,少頃,水必甘美,但頻飲其水,勿食其梨,退陰火極速也。

大生湯 治疰夏。

人參 天冬 麥冬 五味子 黃柏 當歸 牛膝 紅花 枸杞 生地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