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不居集

上集卷之十八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七情內郁

經旨

《剛柔》篇曰:憂恐忿怒傷氣,氣傷臟,乃病臟。憂愁思慮即傷心。恚怒氣逆,上而不下即傷肝。愁憂恐懼即傷心。形寒寒飲則傷肺。

《本神》篇曰: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䐃脫肉,毛悴色夭,死於冬。脾憂愁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悗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死於春。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妄不精,當人陰縮而筋攣,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死於秋。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皮革焦,毛悴色夭,死於夏。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於季夏。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酸痿厥,精時自下。

《疏五過論》曰:嘗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嘗富後貧,名曰失精,五氣留連,病有所並。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沮。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脈滿去形。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始富後貧,雖不傷邪,皮焦筋屈,痿躄為攣。

脈法

郁脈多沉伏,郁在上則見於寸,郁在中則見於關,郁在下則見於尺,左右皆然。郁脈或促,或結,或澀。

景岳曰:凡郁之脈,在古人皆以結、促、止節為郁脈,使必待結、促、止節而後為郁,則鬱症不多見矣。故凡鬱症,但見氣血不順,而脈不和平者,其中皆有郁也。惟情志之郁,則如弦、緊、沉、澀、遲、細、短、數之類,皆能為之。至若結、促之脈,雖為郁病所常有,然病郁者未必皆促、結也。惟氣血內虧,則脈多間斷,若平素不結,而因病忽結者,此以不相接續,尤屬內虛。故凡辨結、促者,又當以有神無神辨之,其或來去有力,猶可郁論。若以無力之結、促,而悉認為氣逆痰滯,妄行消散,則十誤其九矣。

郁論

吳澄曰:百病皆生於郁。故凡病之屬郁者,十常八九。有本氣自鬱而病者,有別臟所乘而鬱者。《內經》所論,只言五行勝復之理,故有五氣之郁。丹溪推而廣之,則有氣、血、痰、火、濕、食之六郁。趙氏又推而廣之,凡傷風、傷寒、溫暑、時疫外感等症,皆作郁看。余又推而廣之,凡七情五志,勞傷積食,各病皆屬於郁。蓋情志怫抑,無不關於心,郁者心病也。童男、室女、師尼、寡婦,所欲不得,或先富後貧,先貴後賤,名利場中榮辱所關,或衣食牽累,利害切身,因而抑鬱成勞損者,不知凡幾,皆心之郁以致之也。趙氏以木氣一郁,而五氣相因皆郁,主以逍遙散。予謂心氣一郁,而百病相因皆郁,宜用趙敬齋補心丸,並歸脾湯。蓋心藏神而生血,心鬱則不能生血而血少,血少則怔忡健忘,驚悸,盜汗,遺精之虛症生矣。心鬱則不能生脾土,脾傷則不能統血,不能統血則吐衄,不眠食少,腸紅崩漏,體倦神疲之虛症生矣,故主以歸脾湯。歸脾者,治勞傷心脾之聖藥也。心者君主之官,五臟系皆通於心,一有不平,心即應之。補心之方,前哲不少,然未能貫乎五臟。惟趙敬齋補心丸一方,極其縝密,能安養心神,治心氣不足也。經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則女子不月。有不得隱曲者,蓋指憂心悄俏,抑鬱不伸,有無可如何之狀,生氣日削,神氣日喪,而在女子則為不月也。嗚呼!天不滿東南,地缺陷西北,則天地亦無全功,而人生朝露,寄居塵世,氣運不齊,機緣難湊,豈盡十全,從心所欲,惟居命以俟之。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患難行乎患難,故無入而不自得焉。孔聖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顏氏一簟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此皆治郁之真詮,卻病之妙諦。然非有根基上智之人,襟懷曠達之士,終久擺脫不開,必愈病而愈郁,愈鬱而愈病,惟有待斃而已。雖千百劑逍遙、歸脾何益也?

郁證

《內經》曰: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泄之,水鬱折之。然調其氣,過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謂泄之。

澄按:金木水火土,各有其性,所願不遂,則鬱生焉。達之、發之、奪之、泄之、折之,不過順其自然之性而已。丹溪云:氣血沖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鬱,百病生焉。是郁之為病,非獨六氣使然。《內經》五法,不得不借五氣以發明其精妙,其中意義無窮,不可執一而論也。古方越鞠丸、四磨湯、四七湯、七氣湯,皆以行氣開鬱化痰為主。若病初起氣滯,鬱結不開,宜順其自然之性而開之則可矣。若久病虛損之人,情志不遂,所願不得,勞心焦思,憂愁百結,神消氣阻,精血暗傷,不知培補真元,而仍日以行氣化痰開鬱為事,其不危者幾希。況今時之人,適意者恆少,怫意者恆多,虛損之因皆從此起。惟能順其自然之性,從其心之所欲,則心境漸開,興趣日起。此即達之、發之、奪之、泄之、折之之法,而非逍遙、鬱金等藥所可療也。

論情志三郁

一曰怒郁

怒郁者,大怒氣逆之時,則實邪在肝,故見氣滿腹脹,所當平也。及其怒後,而逆氣已去,惟中氣受傷矣。既無脹滿疼痛等症,而或為倦怠,或為氣逆,或為少食,此以木邪剋土,損在脾矣。是可不知培養,而仍加消伐,則所伐者其誰乎?此怒郁之有先後、有虛實,所當辨也。

怒郁之治,暴怒傷肝,逆氣未解,而為脹滿,或疼痛者,宜解肝煎、神香散、六郁湯、越鞠丸。若怒氣傷肝,因而動火,以致煩熱脅痛脹滿,或動血者,宜化肝煎。若怒郁不解,或生痰者,宜溫膽湯。若怒後逆氣既散,肝脾受傷,而致倦怠食少者,宜五味異功散,或五君子煎、大營煎、歸脾湯之類。若血虛有火,而兼抑鬱不開者,宜暢郁湯。

一曰思郁

思郁者,惟曠女嫠婦,及燈窗困厄,積疑在怨者皆有之。思則氣結,結於心而傷於脾也,及其既甚,則上連肺胃,而為咳喘,為失血,為噎膈,為嘔吐;下連肝腎,則為帶濁,為崩淋,為不月,為勞損。若初病氣結而為滯者,宜順宜開。久病而損及中氣者,宜修宜補。然以情病者,非情不解。其在女子,必得願遂而後可釋,或以怒勝思,亦可暫解;其在男子,非有能屈能伸,達觀上智者,終不易解也。若病既成,損傷必甚,而再行消伐,其不明亦甚矣。

思郁之治,若初有鬱結,滯逆不開者,宜和胃煎加減治之,或二陳湯,或啟脾丸、沉香降氣散。凡婦人思郁不解,致傷衝任之源,而氣血日虧,漸致經脈不調,或短少漸閉者,宜逍遙飲、大營煎。若思憶不遂,以致遺精,帶濁,病在心脾不攝者,宜秘元煎。若思慮過度,以致遺精滑泄,及經脈錯亂,病在肝腎不固者,宜固陰煎。若思郁動火,以致崩淋失血,赤帶內熱,經脈錯亂者,宜保陰煎。若思郁動火,陰虛肺熱,煩熱咳嗽見血,或骨蒸夜熱者,宜四陰煎,一陰煎。若儒生蹇厄,思結枯腸,及任勞任怨,心脾受傷,以致怔忡健忘,倦怠少食,漸至消瘦,或為膈噎嘔吐者,宜壽脾煎,七福飲。若心膈氣有不順,或微見疼痛者,宜歸脾湯,或加砂仁、白蔻、丁香之類,或微順之。若思慮太過,致傷心脾者,宜資成湯。

一曰憂鬱

憂鬱者,全屬大虛,本無實邪,此多以衣食之累,利害之牽,及悲、憂、驚、恐而致郁者,總皆憂鬱之類。蓋悲則氣消,憂則氣沉,必傷脾肺;驚則氣亂,恐則氣下,必傷肝腎。此其慼慼悒悒,但有消索,神志不振,心脾日以耗傷。凡此之輩,皆陽消症也,尚何實邪?使不知培養真元,而再加解散,其與鸕鷀腳上割股者何異焉?是不可不加審察也。

憂愁之治,若初郁不開,未至內傷而胸膈痞悶者,宜二陳湯、平胃散,或和胃煎、六君子湯之類。若憂鬱傷脾,而吞酸嘔惡者,宜溫胃飲、神香散。若憂鬱傷脾肺,而困倦怔忡,倦怠食少者,宜溫脾湯、壽脾煎。若憂思傷心脾,以致氣血日消,飲食日減,肌肉日削,宜五福飲、七福飲,甚者大補元煎。

澄按:五氣之郁,自外而入,故郁在六經。七情之郁,自內而生,故郁在五臟。五臟之中,又以心經為主,以其有脈絡相通,故郁者實乃心病也。雖曰情志憂思怒三郁,而喜悲驚恐,亦無不在其中,皆可圓活融貫。惟思慮成郁用歸脾湯,恚怒成郁用逍遙散,俱加山梔。蓋鬱則氣滯血耗,故用當歸隨參補血,白芍隨術解鬱,復用炒黑山梔,取其味清氣浮,能升能降,以解五臟熱,益少陰血。若不早治,癆瘵之由也。若肝氣不伸,下侮脾土者,宜升補中和湯。血虛有火者,宜暢郁湯。

失精脫營證

飲食居處,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病從內生。先富後貧,病曰失精。先貴後賤,病曰脫營。外身漸瘦,內無精神,非藥可治。

又有鬱結在脾,不斷飲食,午後發熱,酉戌時退,或煩悶渴嘔,或坐臥如癡,喜向暗處,婦人經少,男子溺澀,皆郁病也。

更有失名利之士,有志恢圖,過於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因而內熱,亦郁病也,宜歸脾湯加梔子,隨症調攝。

諸郁證治

木鬱

胠脅脹滿,目赤暴痛,此木鬱也,治宜達之。達者,通暢之義也。

火鬱

咳嗽痰喘,風疹潮熱,此火鬱也,治宜發之。發者汗之也,升舉之也。

土鬱

食滯中焦,痰凝脾臟,熱壅腸胃,皆土鬱也,治宜奪之。奪者攻下也,劫而衰之也。

金鬱

癃閉氣喘,脹滿不眠,皆金鬱也,治宜泄之。泄者,滲泄而利小便,疏通其氣也。

水鬱

水腫脹滿,二便阻隔,皆水鬱也,治宜折之。折者,制御也,伐而挫之也,漸殺其勢也。

澄按:五郁之治,各存其法,然邪氣之客,正氣必損,故必調平正氣,以復其常。於治郁之後,苟調其氣,而尚未平復,則當益其所不勝以制之。如木鬱不已,當清肺金;火鬱不已,當滋腎水;水鬱不已,當補脾土;金鬱不已,當引火歸原;土鬱不已,當養肝調氣。此皆以其所畏而治之,即過者折之之理也。

心郁

神氣昏昧,心胸微悶,主事健忘。治宜肉桂、黃連、石膏、菖蒲之類。

肝鬱

兩脅膨脹,噯氣連連有聲。治宜青皮、川芎、吳茱之類。

脾郁

中脘微滿,生涎少食,四肢無力。宜陳皮、半夏、蒼朮之類。

肺郁

皮毛燥而不潤,欲嗽而無痰。治宜桔梗、麻黃、豆豉之類。

腎郁

小腹堅硬,精髓乏少,或濁或淋,不能久立。治宜肉桂、茯苓、小茴香之類。

膽郁

口苦,身微潮熱往來,惕惕然如人將捕之狀。治宜柴胡、竹茹、乾薑之類。

氣鬱

胸滿脅痛,脈沉而澀。宜二陳湯加蒼朮、川芎、香附,或分氣飲、四七湯、木香、沉香、砂仁、檳榔之類。

血鬱

四肢無力,能食便血,脈沉澀而芤。宜四物湯加桃仁、紅花、川芎、香附、丹皮,或越鞠丸、肉桂、五靈脂、大黃、朴硝之類。

痰鬱

動則喘,寸口脈沉而滑。宜二陳湯加南星、海石、枳殼、香附、瓜蔞,或化痰丸。

食鬱

噯酸胸滿,腹脹不能食,或嘔酸水,惡聞食氣。宜二陳湯合保和丸、枳實、三稜、山楂、蓬朮、卜子之類。

火鬱

瞀悶,小便赤澀而數,骨髓中熱,肌痹熱,捫之烙手。宜二陳湯加黃連、青黛、貝母、蒼朮、梔子、川芎,或火鬱湯、黃芩、花粉、梔子、石膏、童便、綠豆之類。

濕鬱

周身腫痛,脈沉而細。宜白芷、二朮、茯苓、川芎、香附子,或升陽除濕湯。或濕流關節,遇陰則發疼痛。宜羌活、獨活、二朮、苓、瀉之類。

風鬱

頭目皆痛,項背拘急,鼻嚏聲重,皮膚頑麻,癮疹瘙癢,或惡寒壯熱。宜消風散,或麻黃、桂枝、柴、葛、荊、防、生薑、薄荷之類。

寒鬱

寒多而嘔,腹痛糞溏,脈沉無力,厥冷拘急。宜理中湯、乾薑、桂、附、吳茱、蓽茇、胡椒之類。

熱鬱

大熱乾嘔,錯語不眠,口燥咽乾,狂躁心煩。宜黃連解毒湯、梔子、石膏、龍膽草、知母、連翹、犀角、元參之類。

治案

錢漸川幼攻文勤苦,久之抱郁成疾,上焦苦咽閉,中焦苦膈噎,下焦苦遺濁,極而嘔血幾殆,醫罔效。顧愛杏分治之,上焦用藥,清火解毒,食飽服;中焦用藥,開鬱除煩,食後服;下焦用藥,升降水火,空心服。品不過三四,劑不過五六,病若失。

吳茭山治一女子,瘦弱性急,因思過度,耗傷心血,遂得失志癲疾,或笑或哭,或裸體而走,或閉戶而多言。父母憂疑,諸療罔效。吳認其脈浮而澀,思慮過傷,神不守也。用河車二具,漂洗如法,煮爛,如豬肚切片,任意啖之,二次即愈。後服定志丸一料,日煎補心湯一服,調理一月。日後乃畢婚,次年生一子,身肥壯。

—女許嫁後,夫經商二年不歸,因不食,困臥如癡,無他病,多向里床坐。朱診其肝脈弦,出寸口,曰:此思想氣結也,藥難獨治,得喜可解,不然則傷脾。脾主思,過思則脾氣結而不食。怒屬肝木,木能剋土,怒則氣升發而衝開脾氣矣。今激之大怒,而哭至三時許,令解慰之,與藥一服,即索粥食矣。朱曰:思氣雖解,必得喜則庶不再結,乃詐以夫有書,且夕且歸,後三月夫果歸而愈

外郁

吳澄曰:內郁者,七情之郁也。外郁者,六氣之郁也。六氣傷人,皆有傳變,由輕及重。惟外郁之症,只在本經,聚而不散,有失升降變化之權,鬱結不開,厭厭有似虛損癆瘵之症。

外郁類虛損

素有陰虛火症,外為風寒水濕所感,皮毛閉寒即為郁。鬱則火不得泄,血隨火而妄行。鬱於經絡則從鼻出,鬱於胃脘則從口出。凡系郁,其脈必澀,其人必惡風惡寒。不知者便以為虛,而補之誤矣。視其面色必滯,喜嘔,或口苦,或吐酸,審有如是症,必當舒郁為主。

澄按:此外郁之類損者。蓋氣血充和,脈絡貫通,百病不生。今為六淫所傷,氣血抑窒,則有寒熱吐衄之患。雖年深月久,鬱而不開,不兼舒郁,治必不效。

火鬱類虛損

男婦四肢發熱,肌肉筋痹,骨髓皆熱如火燎,捫之令人亦熱。四肢屬脾,脾者,土也,熱伏地中,此病多因血虛而得。又因胃虛,過食生冷冰水無度,遏陽氣於脾土之中,宜以火鬱發之。

澄按:六郁之症,惟火最多,所以東垣之法,有火鬱湯、升陽益胃湯,升陽散火,補脾胃瀉陰火升陽等湯。

病多兼郁

郁者,結聚而不得發越也。當升不升,當降不降,當變化不變化,失其常度,而鬱病作矣。大抵諸病,多有兼郁者,或久鬱而生病,或病久而生郁。故凡治病,必以郁法參而治之。

澄按:病生郁,郁生病,內外相因而為郁者也。更有一種湯藥雜亂,滋補妄投,病無增減,心中憒憒無可如何之狀,因藥不合症,郁上加郁,固結彌深,有成藥郁者。

治案

江少微治方信川子,年二十餘,因勞役失飢,漸得熱疾,六脈弦數,宛然類瘵,但日出氣暄則熱,天色陰雨夜涼則否,暄盛則增劇,稍晦則熱減,已逾二年。江曰:內傷脾胃,陰熾而陽郁耳。以補中益氣加丹皮、地骨皮,咳嗽喘急,再加阿膠、麥冬、五味子而愈。

虞恆德治一婦人,年四十餘,夜間發熱早晨退,五心煩熱無休止時。半年後虞診六脈,皆數伏而且牢,浮取全不應。與東垣散火湯四帖,熱減大半,胸中覺清快勝前。再與二帖,熱息悉退。後以四物、知母、黃柏,少佐以炒乾姜,服之而愈。

朱丹溪治一婦,年四十,外則覺冷,內則覺熱,身疼頭痛,倦怠,脈虛微澀。以川芎、白芍、柴胡各五分,羌活、炒柏、炙甘草三分,南星一錢,姜二片。

—室女因事忤意,鬱結在脾,半年不食,但日食菱、棗數枚,遇喜亦食饅頭彈子大,深惡粥飯。予思脾氣實非枳實不能散,以溫膽湯去竹茹與之,數十帖而安。

郁證例方

逍遙散 血虛肝燥,骨蒸勞熱,咳嗽潮熱,往來寒熱,口乾便澀,月經不調。

柴胡 當歸 白芍 白朮 茯苓(各一錢) 甘草(五分)

加煨薑、薄荷煎。

趙羽皇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蓋肝性急善怒,其氣上行則順,下行則鬱,鬱則火動而諸症生矣。發於上則頭眩耳鳴,而或為目赤;發於中則胸滿脅痛,而或作吞酸;發於下則少腹疼疝,而或溲溺不利;發於外則寒熱往來,似瘧非瘧。凡此諸症,何莫非肝鬱之象乎?而肝木之所以郁者,其說有二,一為血少不能養肝也。蓋肝為木氣,全賴土以滋培,水以灌溉。若中氣虛,則九地不升,而木因之郁;陰血少則木無水潤,而肝遂以枯。方用白朮、茯苓者,助土氣以升木也;當歸、白芍者,益榮血以養肝也;丹皮解熱於中;梔子清火於下;獨柴胡一味,一以厥陰報使,一以升發諸陽。經云木鬱達之,柴胡其要矣。

加味歸脾湯

即歸脾加丹皮、梔子。

補心丸 能養心神,又治心氣不足,可與歸脾、壽脾功用相當。以治七情內傷之郁,不但補心,兼補五臟,無偏勝之弊。

人參 川歸 牛膝 黃耆 木通 麥冬 遠志 石菖蒲 香附 天冬 花粉 白朮 貝母 熟地 茯神 地骨皮

上為細末,大棗肉為丸,酒或圓眼湯送下五七十丸。

分氣飲

木通 青皮 半夏 陳皮 茯苓 甘草 肉桂 桑皮 腹皮 羌活 紫蘇 生薑 燈草 大棗

水煎服。

七情交感丹

香附(童便浸七日,曬乾,醋炒黃,一斤) 茯神(去心、皮,人乳浸,日曬夜露七日夜,四兩)

上為末,煉蜜丸彈子大,空心滾湯細嚼一丸。

越鞠丸 統治諸郁。

香附 蒼朮 川芎 山梔 神麯

為末,水泛成丸,如綠豆大,白湯下百丸。

四磨湯 治七情氣逆,上氣喘急,妨悶不食。

人參 烏藥 沉香 檳榔

等份,濃磨,煎三四沸,溫服。

—方,去人參,加枳實、木香,名五磨飲子,治氣厥。

七氣湯 治七情氣鬱。

半夏 厚朴 茯苓 紫蘇

加薑、棗煎。

四七湯 治七情氣鬱。

人參 官桂 半夏 甘草

加姜煎。

心腹痛,加玄胡索。

化肝煎 治怒氣傷肝,因而氣逆動火,致為煩熱,脅痛脹滿,動血等症。

青皮 陳皮 白芍(各二錢) 丹皮 梔子 澤瀉(各一錢五分) 土貝母(二三錢)

寒熱加柴胡,下血加地榆。

逍遙飲 治思郁過度,致傷心脾衝任之源,氣血日枯。

當歸(二三錢) 白芍(一錢五分) 熟地(三五錢) 棗仁(二錢) 茯神(一錢五分) 遠志(三五分) 陳皮(八分) 炙草(一錢)

氣虛加人參。

解肝煎 治暴怒傷肝,氣逆脹滿,陰滯等症。

陳皮 半夏 厚朴 茯苓(各一錢五分) 蘇葉 白芍(各一錢) 砂仁(七分) 姜(三五片)

沉香降氣散 陰陽壅滯,氣不升降,胸膈痞塞,或吞酸,脅下妨悶。

沉香(二錢二分) 砂仁(七錢五分) 香附子(去毛,鹽水炒,六兩二錢五分) 甘草(一錢五分)

神香散 胸膈胃脘逆氣難解,疼痛,嘔噦,脹滿,痰飲,膈噎。

丁香 白豆蔻(或砂仁亦可)

二味等份,為末。清湯調下五七分,甚者一錢。

火鬱湯 火鬱於中,四肢發熱,五心煩悶,皮膚盡赤。

連翹 薄荷 黃芩 梔子 葛根 白芍 升麻 柴胡

又方 治五心煩熱,升散火鬱,手足心熱。

升麻 乾葛 防風 柴胡根 炙甘草 白芍(各五錢)

柴胡升陽湯

升麻 葛根 獨活 羌活(各五錢) 防風(一錢五分) 甘草(二錢) 柴胡(五錢) 炙甘草(二錢) 人參(五錢) 白芍(五錢)

升陽益胃湯 治脾胃虛弱,怠惰嗜臥,時值秋燥令行,濕熱方退,體重節痛,口苦舌乾,心不思食,食不知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兼見肺病,灑淅惡寒,慘慘不樂,乃陽氣不升也。

黃耆(二兩) 人參 炙甘草 半夏(一兩) 白芍(炒) 羌活 獨活 陳皮 防風(五錢,以其秋旺,故以辛溫防風瀉之) 白朮(土炒) 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 澤瀉(不淋勿用) 柴胡(三錢) 黃連(二錢)

每服三錢,薑、棗煎。

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 治飲食傷胃,勞倦傷脾,火邪乘之而生大熱,右關脈緩弱,或弦或浮數。

黃耆 蒼朮(泔浸,炒) 甘草(炙) 羌活(一兩) 升麻(八錢) 柴胡(一兩五錢) 黃連(五錢) 黃芩(七錢) 人參(七錢) 石膏(少許,長夏微用,過時去之)

每服三錢或五錢。

四神散

香附(一錢) 烏藥(一錢) 蘇梗(五分) 甘草(三分) 川芎(三分) 白芷(五分)

—方,加當歸二分,白朮三分,神麯三分,水煎服。

梔子湯

山梔仁(薑汁浸一宿,曬乾炒黑色)

研極細末,用人參二分,麥冬一錢,烏梅二個,沖湯調梔仁末二茶匙服。

暢衛舒中湯

香附(醋炒,八分) 蘇梗(五分) 蒼朮(泔浸,八分) 貝母(八分) 連翹(去心,五分) 川芎(六分) 神麯(炒,一錢) 沙參(一錢) 桔梗(四分) 南木香(五釐)

大劑煎,徐徐呷之。

加減補中益氣湯

人參(一錢) 黃耆(八分) 歸身(八分) 陳皮(六分) 白朮(八分) 甘草(五分) 澤瀉(六分) 黃柏(五分) 丹皮(六分)

越鞠湯

香附(醋炒,一錢) 蘇梗(六分) 連翹(六分) 蒼朮(八分) 黃芩(八分) 甘草(三分) 桔梗(四分) 枳殼(五分) 神麯(一錢) 梔子(六分) 川芎(六分)

水煎服。

暢中湯

香附(八分) 蒼朮(一錢) 神麯(三錢五分) 川芎(七分) 黃芩(八分) 枳殼(三分) 蘇梗(五分) 甘草(三分)

姜一片,棗二枚,水煎服。

暢衛豁痰湯

蘇梗(四分) 桔梗(四分) 香附(五分) 連翹(三分) 前胡(六分) 川芎(六分) 赤芍(六分) 貝母(五分) 蒼朮(四分)

水煎服。

和中暢衛湯

蘇梗(五分) 香附(醋炒,一錢) 川芎(八分) 桔梗(六分) 蒼朮 神麯(炒,一錢) 貝母(八分) 連翹(去子尖,六分) 砂仁(研碎,三分)

姜三片,水煎服。

方見各門

五味異功散

五君子湯(見泄瀉。)

四物湯(見秦越人治法。)

大補元煎

大營煎

五福飲

一陰煎

七福飲

四陰煎(以上見景岳治法。)

六君子湯

二陳湯(以上見痰證。)

溫膽湯(見不眠。)

黃連解毒湯(見積熱。)

壽脾煎(見下血。)

秘元煎

固陰煎(以上見遺精。)

保陰煎(見怔忡。)

溫胃飲(見寒。)

保和丸(見食積。)

啟脾丸(見飲食不甘。)

理中湯(見寒。)

消風散(見風熱。)

升陽除濕湯(見濕。)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