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武定府志卷之十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古迹志附塳墓。

无棣在齐北隅。昔景公登牛山,北望齐曰:美哉国乎!郁郁蓁蓁。由周以来,凡名贤芳躅,及先哲里居,今虽剑没钟沉,金残石沏,而一二名胜,或址基尚在,或台榭空存,故老犹能道之,即至鹤归华表,麟卧秋烟,抑亦流风之未泯也。有心者鋻于兴废升沉,俱足感发志意,若借以代卧游之图,资凭吊之助,则又信好之余事矣。志古迹。

厌次故城

秦始皇东巡。厌气次舍于此,因名其地。汉置为厌,次县,今在陵县名神头镇者,西汉之厌次也。东汉明帝更平原郡之富平县为厌次县,今在阳信县东南三十里,此东汉之厌次也。晋厌次治马岭城元魏因之,今在阳信县东十里,此晋及元魏之厌次也。北齐废。隋复置。唐贞观中,置棣州于厌次县,于是县为附。郭随州以迁。一徙于陷棣州,为唐之厌次,再徙于古城,为五代之厌次;三徙于乔家庄,为宋元之厌次。城内东察院本厌次故治,中有史良臣县。厅题名记。明制,凡州不设附□,厌次省人,武定州名遂废。

按此一统志、山东通志、济南府志悉载之说,本采之刘氏继先征考为最详。其唐迄宋元三徙之说,详后棣州故城下。厌次虽古,然既为附郭,自当统于棣州。盖附郭则厌次无专城矣。

棣州故城

州城凡三徙。一在惠民县东南四十里。唐贞观中,置棣州于厌次县。城外周九里,内惟一里,土人谓内阯为王府紫城。盖唐历封其子为棣王者四,故西北有通天台,东南有斗鸡台,城南暨东距土河各十二里。唐太和二年,大水,坏棣州城。五代时,梁华温琪为棣州剌史,徙新州以避河患,世遂名故。治为陷棣州。一在县东南六十里,即温琪所迁也。城周九里,南距大清河,西暨北距土河,各仅一里。宋大中祥符八年,河北转运使李士衡奏徙之,甫迁而大水没故城丈余。一在阳信界之乔家庄,即士衡所徙也。

刘氏继先论陷棣州云:唐文宗太和二年,河大决,坏棣州城,此陷棣州之谓也。旧傅:宋祥符间,城中先有鳌鱼气腥,兼霖雨四旬,有黑青气如龙,蟠北城楼柱,俄而城陷。又三皇庙碑:唐武则天长寿元年春,地震,厌次城陷,求之史俱无之,恐俗傅不足凭也。按唐书,诸王列傅封棣王者四人,今尚有王府城阯,此足以征矣。又论古城云:古城三面距河,各仅一里,陷棣州距河且十二里,以避河患,而方中处其汇,盖论地势之高下,不论河势之远近也。即今秋水时至观之,可识其故。至宋而黄河之性尤悍,虽今州再徙,亦屡奏河患,况古城乎?迨自黄河入运河,始免棣州之患。

羊兰城

一统志:在惠民县东南。魏书地形志厌次县注中有羊兰城。北史:傅竖眼傅父灵越,文成拜青州剌史,镇羊兰城。宋乃以灵越叔父乾爱为乐陵太守。乐陵与羊兰距河相对。

蛤垛城

一统志云:在惠民县南。有盐池。旧唐书李纳傅:棣州有蛤螈盐池,岁出盐数十万斛。

富平故城

在阳信县东南三十里。西汉置,属平原郡。齐乘:即张安世子延寿徙封之邑。阳信县志:光武建武五年,吴汉、耿弇击富平贼,获索于平原,是也。晋于县置乐陵国。太守邵续与叚匹䃅弟文鸯合兵攻石。勒屯兵于此,后皆为石勒所杀,故亦名邵城。

按富平即邵城,各志并据是说。今考元魏地形志,乐陵郡阳信注有富平城,邵续居之,号邵城,则非二城无疑,何必两见于册。省志载西汉富平,明帝改为厌次,其故城在陵县东北二十里,相距甚远,不应在此。岂张之故封本陈留之富平,徙邑于此,仍其故号欤?今据刘氏说,则在陵县东北二十里者,乃西汉之厌次,非西汉之富平。至东汉𠃓富平为厌次,而富平始为,厌次而富平。始为故城,则即今地,何相距之有?汉书陈留。并无富平,而平原实有之,不得因汉书国在陈留一语,而遂谓陈留亦有富平也。或曰:其称富平侯者,古有遥封之例,实未之国,其子延寿辞让,徙封平原之富平,至孙放始就国耳。此说亦未足破国陈留而号富平之疑。据汉书,封张安世为富平侯,卒子嗣爵,国在陈留,别邑在魏郡,则富平封号甚早。所谓遥封者,以其官于朝,如周公不之鲁,太公不之齐,并非国于此而号以彼也。或曰:平原郡富平县之名,殆因张之徙封,而即以其封之号名其地欤?然皆不可考,备录之以阙其疑,必曲为之说,则凿矣。

阳信故城

一统志:在阳信县南。汉置县,在今海礼县界。北齐移治马岭城。隋时又移治于此。唐置棣州,治阳信。元和志:县南至州六十里。宋大中祥符七年,棣州北徙于阳信界,阳信因亦北徙今治。寰宇记:故城在无棣县东南三十里。齐乘:在阳信西南七里,俗呼城子务。水经注:屯氏别河东北迳阳信县故城南,是也。今有截河铺。

按县志西北有博昌、千乘二城,本之寰宇记省。志谓千乘本在博兴、乐安之间,于此何预?而以千乘城系之高苑县,博昌城系之博兴县。一统志亦然。且谓刘宋移千乘之名于汉广饶县,而于故千乘县地侨置阳信县,属乐陵郡。魏书地形志阳信县有千乘城,是也。此盖因魏地形志乐陵郡阳信注有博昌、千乘二城,遂云城在今县。不知彼阳信乃刘宋于故千乘地侨置郡县之名,非二汉属渤海郡之阳信,则二城安得在此?且今博兴县治,即刘宋侨置之乐陵故城也。伏琛齐记:千乘城在齐城西北百五十里,有南北二城,相去二十余里。其一城,县治,其一城,太守治。括地志:千乘故城在高苑县北二十五里。一统志引此二说,更为了悉。

马岭城

山东通志:在阳信县南钦风镇之南,商河故渎所迳。一统志:在阳信县东。水经注:马崅城在河曲之中,东海王越斩汲桑于此。魏书地形志:厌次治马崅城。齐乘:马顺城在阳信县东十里。

云城

济南府志、阳信县志作瑗城,在阳信县东里许。并云:若以博昌故城之阳信计之,当五里。一名连城,王莽更名东顺亭,即此。

按一统志:汉书王子侯表云:侯信,齐孝王子,元朔四年封。水经注:商河经富平故城北,水侧有云城,汉武帝封刘信为侯国也。寰宇记:阳信县有瑗城,在县东北五里,一名运城,盖即云城之讹矣。

信城

山东通志:在海礼城北十七里,相傅韩信下齐所筑,周围六七里,形如罄折而缺。其西南今有信城里。

无棣城

山东通志:在海礼县西北二十里。五代周置保顺军,宋移无棣县治此。元为东无棣县。西无棣在直隶庆云县境内。海礼县志:为隋唐无棣旧县。覆鬴河经其西,无棣沟绕其南,周围三里许。

广武城

一统志:在海礼县北八十里鬲津河东。相傅汉初广武君李左车所筑,故名。今半为河流浸没。海礼县志:俗傅后周及唐驻兵于此,尚有囤粮及铁冶遗迹。

龙且城

一统志:在海礼县北二十里。地势高峻,形胜屹然。海礼县志:与无棣城相对,覆鬴河界其中,较无棣城差小。相傅为龙且所据。庆云县志作获苴。方舆纪要:在县东城下。旧有荻苴河,直抵海礼。汉武帝封朝鲜降将韩陶为荻苴侯,疑邑于此。

按汉书:韩信东追齐王,至高密,楚使龙且距信,夹人维水而阵。一统志:潍水自青州府诸城县流入高密县西南,韩信与龙且夹阵者,即此。水经注:潍水北迳高密县界。据此可知俗傅之误。今高密县西南自有龙且城,元和志:楚将龙且所筑。齐乘在潍水东岸,水西即且蒙,蒙南曰梁台,即韩信囊沙壅水之地,亦曰城隍城。则与今地杳不相及,似荻苴之说为长。但各志并称龙且,未敢径断,故仍其名,然非龙且所据,抚疑也。

千童城

山东通志:在海礼县西南境。寰宇记:秦始皇遣徐福将童男女千人入海,求蓬莱不死之药,筑此城以居之。汉置县,属渤海郡。水经注:地棣沟东南迳千童县□城东,是也。今乐陵有千童乡,亦故县地。按:此旧县志及济南府志俱失载,今依山东通志补入。

乐陵故城

山东通志:在乐陵县东南二十里。水经注:商河东迳乐陵县故城南,即此。一统志:汉初置县,地节四年,尝封史高为侯邑。后汉建安末置郡。三国魏韩暨傅:建安中迁乐陵太守。又魏武子茂傅:正始五年,自曲阳徙封乐陵王。盖初置为郡,后改为国也。元和志:县北至沧州一百三十五里,本乐毅攻齐所筑。宋史地理志:熙宁二年,徙治咸平镇。明洪武二年,又徙治富平镇,即今治也。有旧乐陵,在县西南三十里,其墟峋高丈余,周三里。又有故县,在县西北二十五里,盖即宋时所徙之咸平镇也。

燕留城

山东通志:在乐陵县北境。郡国志云:即齐桓公割地与燕处。管子谓桓公曰:北伐以燕为主,反其侵地,柴夫吠狗是也。注云:二邑名。按此亦依通志补入。

重合城

山东通志:在乐陵县东南境。汉置县,属渤海郡,今谓之重合乡。又县西为千童乡城,见前。一统志:汉征和二年,尝封莽通为侯邑。后魏正平元年,并入安陵。太和十八年后置。熙平中属乐陵,后属安德郡。北齐省。章怀太子注:重合故城,在今乐陵县东。元和志:在今乐陵东二百步。

鬲津故城

一统志:在乐陵县西北。隋开皇十六年,析乐陵置,大业初废。唐武德四年,又分饶安地置县,属沧州。贞观元年省入乐陵。

东乡城

一统志:在乐陵县东。元魏地形志:乐陵有东乡城。按前汉王子侯表有东乡节侯方,为梁敬王子,建昭元年封,此即其侯邑欤。

福城

山东通志:在乐陵县西北。唐贞元中,淄青所守福城戍也。

扐县故城

一统志:今商河县治。汉置扐县。文帝封齐悼惠王子辟光为扐侯。应劭曰:般县东南六十里有扐乡故县也。元和志:商河县东北至棣州八十里,本汉扐县。寰宇记:商河县在州西南六十里。隋于扐县故城置。山东通志:齐之麦耶邑,唐武德中筑,城周三里许,即其遗址。水经注:河水东北经扐乡,是也。

麦邱城

在商河县西北。说苑:麦叩邑人祝齐桓公。史记:赵惠文王十九年,赵奢将兵攻齐麦耶,取之。

王彦章城

一统志:在商河县东二十里,相傅为王彦章所筑。

千户营城

山东通志:在商河县城东北四十里。城周四里许,相傅为元时张千户所筑。

渤海故城

山东通志:在滨州东四十里。唐垂拱四年,分故泾沃县及蒲台县地置渤海县。天宝五年,以地鹻卤,迁于李耶村,即今治也。后周世宗于县置滨州,明时省。县人。

大营城

一统志:在滨州西二十五里。齐乘金人屯兵所筑,号铁门开,故丁河口也。

按一统志作大莹,而通志、州志并作大营,今据以屯兵所筑从莹误。

利津故城

山东通志:在利津县东门外,大清河东岸。隋以废泾沃县地置永利镇。金明昌间,升镇为利津县,此其故址。

官灶城

一统志:有二:一在利津县东北七十里,旧时煮盐之所,昔尝屯兵于此,因置城戍守。一在沾化县东七十里,延袤三十余里,世傅秦始皇筑。或曰刘知远筑。台阶门垣,遗址宛然。山东通志:在沾化县东七十里,与利津接界。城中有棘剌,剌皆向上,土人呼为顺王棘。有古井七十二,惟台上一井,味甘冽。土间有一铁柜微露,掘之即隐,少顷复见。

按此利、沾二邑志并载之,且并引顺王棘之说,一统志遂云有二。山东通志载入沾化,济南府志在利、沾两境。今考省志,利津县独载渠展为古置盐所,并云按之邑志,今县北七十里礼国镇塲是。一统志载礼国镇在利津县东北七十里,则与所谓官灶城一在利津者,其地同,疑即通志所载渠展者是。不然,城或有二,又安得并生所谓顺王棘耶?泾沃故城。

一统志:在蒲台县西北。汉置县,后汉省。三国魏复置。水经注:地理风俗记曰:千乘县西北五十里有大河,河北有湿沃城,故县也。魏改为后部亭,今俗遂名右辅城。隋书地理志:商河有后魏湿沃县,后齐废。山东通志:在蒲台县东南。水经:河水迳漯阴县故城北,又东北迳湿沃津,是也。郦注:津在漯沃县故城南。

按一统志,据地形志,后魏未尝改置县,其在商河县者,去今蒲台稍远,疑三国时复置于此,非汉之故矣。今考商河、蒲台俱置自隋始,盖隋改湿沃析置蒲台,而于故扐城置商河县,兼析湿沃地入之,此隋志所谓商河有后魏湿沃县者,兼有其地,未尝云有其城,则城固在蒲台也。又考魏地形志,湿沃注治乱城,有故暗阁、延乡城、后父城。则所谓魏改后部亭,俗名右辅城者,当即后父城之误耳。至延乡等城,并失考,惟通志载古城,亦但据魏地志一语,虚悬古城之名,故皆不录。

东邹废县

一统志:在青城县,汉置,以在邹平之东,故加东也。晋志乐安国复领邹县,盖即故东邹矣。或以邹为邹平者误。

青城乡

山东通志:在青城县南境。本汉梁邹县地,金天兴间,始置青城县,寻废。元太宗七年复置。明洪武二年,省入邹平、齐东。十四年再复,仍割邹平二乡、武定二乡、齐东四乡以广之。其自邹平割入者,青城乡其一。

通海故关

元和志:在厌次县西南四十里。清和镇、归化镇、达多镇、永利镇、脂角镇。

金史志:在棣州厌次。一统志:清和镇在惠民县东南九十里。永利镇在惠民县东四十里,接阳信、滨州界。元置巡司。明初移于清和镇。脂角即今淄角镇,在惠民县西南四十里。

乐陵镇

武定州志:在州城西北六十里。汉末分厌次为乐陵郡,治乐陵。唐武德四年,置棣州,沼乐陵,俱于此。

聂索镇

一统志:在惠民县南五十里,即宋时河决聂家口之地。

田镇

一统志:在青城县东二十里,接青州府高苑县界。金置,属长山县,元割属新城县,明初改属。又有花沟镇,在县十二里,接邹平县界。新城镇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钦风镇西界镇

金史志在阳信。一统志:钦风镇在阳信县东南四十里。

分水镇

金史志:在无棣。

旧县镇

一统志:在乐陵西北三十里。明置巡司,今裁。按此疑即宋熙宁中所徙之咸平镇、会宁河镇、永利镇、东中镇,金史志在乐陵。后废。

富平镇

乐陵县志:即今县治。

归仁镇官口镇

金史志在商河。一统志:归仁镇在惠民县南七十里,接商河县界。明置巡司,今裁。

宽河镇

山东通志:在商河县东三十里商河之北,马颊河之南。

礼国镇、宁海镇、滨海镇、蒲台镇、安平镇。金史志:在滨州渤海县。一统志:蒲台镇在滨州东南三十里,南枕大清河,接蒲台县界。安平镇在滨州南三十里。礼国镇在利津县东北七十里。金属渤海,后割属。明置巡司今存。

永礼镇、永阜镇、永利镇

金史志:在沾化县。一统志:有永礼里,在县东,即故镇。永利。后升置利津县,其永阜亦割属之。

招安镇

山东通志:即沾化县治。宋庆历中,升招安镇为县。金明昌间,更今名。

安定镇、合波镇

金史志:在蒲台县。一统志:安定镇在蒲台县南三十里。

龙混镇

一统志:一名龙居店,在蒲台县东十里。相傅宋太祖微时,尝潜寓于此。

桑落墅

一统志:有二。小桑落墅在阳信县东南四十里。大桑落墅在县东南四十五里,即府境之永利镇。

流波务

一统志:在阳信县西二十五里。县界共有十八务,而流波为最大。

黄巾寨

山东通志:在阳信县东南二十五里。汉末,青、徐之间,黄巾为乱,济北相鲍信等迎东郡太守曹操,追击,黄巾降,得精兵三十余万,为营此地,故名。又云:蓟州前将军易侯公孙瓒与从弟渤海太守范帅兵大破黄巾于此,歼贼甚众,筑为京观,名黄巾塳。

桃花颛

阳信县新志:在城南四十里。长一图起凤桥之北,绿流种桃,土人呼为桃花颛。

帝赐街

海礼县志:在县东北六十里,相傅汉武帝驻跸建此街。

保顺军

一统志:今海礼县治。宋史地理志:周置保顺军于无棣县南二十里。开宝二年,又以沧、棣二州界保顺、吴桥二镇地益焉。治平中,移县治保顺军,即今。治。又元分其地属沧、棣二州,而以故县属棣州。渭之东无棣。

榷盐务

五代志:五代之际,置榷盐务于海旁,后为赡国军,周因置滨州。今在州北门外,遗址尚存。

达达营

一统志:在滨州三十里,元时蒙古人屯垒处。

渠展

山东通志:在利津县北,滨海。古置盐所。管子:齐有渠展之盐,此阴王之国也。注云:渠展,齐地,济水入海处,可煮盐之所。寰字记:海畔有一沙阜,高一丈,周围二里,俗呼为斗口淀,是济水入海处,海潮与济相触,故名。今淀上有井可食,海潮虽大,淀终不没百姓,于其下煮盐。按之邑志,今县北礼国塲是。

铁门关

山东通志:在利津县北七十里礼国镇。金置。明设千户所,以资防御。有土城遗址。

富国塲

一统志:在沾化东。元张醇晴云楼记:国初因仍旧政,尽海滨之野为十一塲,各置司令司丞,典其盐政。大德初,又立富国塲,总有十二。

文峰

沾化县新志:在城东南百步外南湖中,高百尺,围二十余丈。弘治间,训导汪文明倡筑。其后邑绅士醵金建塔,屡有修治。

石门

山东通志:在蒲台县东二十里。元戴贞孝义之门,今其下为桑田。

谢恩台

山东通志:在惠民县北三里,相傅为谢。金章宗赈恤筑。

驻跸台

山东通志:在惠民县北一百里八方泊。明宣宗亲征汉王高煦,驻跸于此。

鸡鸣台

山东通志:在惠民县治正衙后圃井南。武定州志:宣德初,汉庶人败,宫人多堕井死。后为州治。夜有崇窥之,见宫人自井出,因作台禳之,怪乃绝。

文台

在县署后西偏。明崇祯四年,本城绅士重修。

武台

在游击公署内东偏,久废。乾隆二十四年,游击于文焕重修,与文台并为一郡之胜。

凤凰台

在学宫后,久废,今基址尚存,与文、武二台并称。按以上三台,州志祇列于八景之一,未详所始。然屹然鼎峙,不可谓非古迹也,故并入之。

厌次台

阳信县新志:在城东二十里钩盘河故道。相傅秦始皇东巡至此,谓有王气,筑台厌之,故得名。

黄台

海礼县志:在县西南三里。今名黄台里。县北四十里新兴里境亦有黄台,又称龙且台。

看花台

乐陵县志:元余平章筑,为游玩之所。台高丈余,上可容百人。

钓鱼台

在商河县镇武门外,隍北有台遗址,未详所自。

凤台

通志:在商河县东南三里,相传昔有凤仪于此。以上二条新采入。

秦台

山东通志:在滨州东北十里,一名蒲台。水经注:长聚沟南海侧有蒲台,秦始皇东游海上,于台下蟠蒲繋马,至明岁,生蒲萦委,若有繋,状似水杨,可以为箭。寰宇记云:始皇筑之以望海,视蓬莱宫,今东去海三十里。秦本纪:始皇遣徐市之蓬莱、方丈、瀛洲,求三神仙不死药,久而未还,筑台望之。

茅焦台

一统志:在滨州治。齐乘有真祐庙,在滨州城内,祀茅焦兄弟。宋大观三年赐额。金末废,土人呼为茅神台。

卧佛台

滨州志:在州治后,历代梵宇最崇。元泰定间,以逼郡治,东迁数武,遂为废址。

烟火台

山东通志:在利津县东南十二里。

黄芦台

山东通志:在利津县北三十里。

聚仙台

沾化县志:在治东北五十步,俗传为八仙聚会所。或曰下为海眼,建北极庙镇之。

龙台

沾化县志:在治东郭外稍北,高三丈,围五之。明正统初,建五龙祠其上,今祠移东门,台亦废。

南台

沾化县志:在治东南二十余里,高四五丈,围倍之,远可望十余里。

北台

沾化县志:在治正东二十余里,高与南台同。或谓二台古塳,或曰军垒,皆无征。

三姑台

山东通志:在蒲台县东南二里。汉蒲茂三女守贞终身以养其父,各筑一台,至今鼎峙。详烈女。

双台

山东通志:在蒲台县东二十里许,明天启间筑,俗名双台。高一丈,围十余丈。

点军台

山东通志:在蒲台县东北。又一大台,在县东南十二里。

文庙古槐

在武定府学文庙中,一株在棂星门内,二株在圣殿庭前。或古干蟠空而虬枝攫地,或苍皮无肉而生意蓊然,皆数百年物也,故采入之。

致广野轩

山东通志:在惠民县西郭,宋刘扩读书处,盖取中庸致广大意。教授张之才咏诗刻石。

大小乔庄

武定州志:宋大中祥符八年,州城壤徙于阳信界之乔氏庄。其庄居民千家,树木丛茂,土地突起,即今城中之乔子头。

琴鹤堂

山东通志:在青城县治内。

台子坡

阳信县志:在城东十八里。相传唐太宗东征,师还,军士憩息于此,众敲履土,积成如台。言颇不经,姑仍之。

万卷楼

阳信县新志:在城南西隅,中丞毛思义建。久废。

巢云亭

妣阳信县新志:于树杪作亭,仪部马攀建。又海丰杨楚山空地为洞,时谓巢居穴处。

长春园

阳信县新志:在东郭外,佥臬董邦治别业,今废。

会讲堂

山东通志:在阳信县儒学后。

甘泉井

阳信县志:在城东一里。明宣宗征高煦,驻跸于此,饮之而甘,遂以赐名。

真味堂

山东通志:在海丰县境内,宋尚书李之纯建,有诗。

青旗堂

海丰县志:在县东十八里,相传有青旗将军庙,今台尚存。

南池

海丰县志:在南关外,为刘都谏旧养鱼池。

月明沽

山东通志:在海丰县东北。寰宇记:西接马谷山,东滨海,煮盐之所也。又海丰县志:有月明洼,在县南三里,相传有珠夜生光。

挂甲口

海丰县志:在县西北三十五里。相传韩信下齐,挂甲于此。

饮马川

海丰县志:原挂甲口北,积水不涸。

孟良沟

海丰县志:在县东二十里。

大沽河口

一统志:在海丰县东北一百五十里。明置巡司,今移置。大山。

浮囊口

济南府志:在无棣城西南。相传韩信囊沙壅水处。

无棣沟

唐书地理志:无棣县有无棣沟。通海:隋末废。唐永徽元年,沧州刺史薛大鼎奏开之,民甚称便。海丰县志:在县北十五里,东与鬲津河合,今淤。

萃贤亭

乐陵县志:宋吕顺浩登第,扁其亭曰萃贤,因县治北迁,故废。

东皇井

乐陵县志:在城东二里,其泉清洌。

易源井

乐陵县志:在县治后,地势低洼,水多卤浊,后因濬得源,而水这甘,故名。

琉璃井

乐陵县志:在县东南五十眇,砌发砖石,岁久苦咸,色秀绚似琉璃,故名。今淤。

石幢

在商河县福胜寺前,镌周显德二年,风雨剥落。

龙桑寺

在商河县境。相传寺中有桑数十本,夭矫如龙,故名。今存桑条一株,亦屈曲可观。以上二条新采入。

聂家洼

一统志:在商河县西界。有七十二洼,遇丰则倍收。遇潦则一苖不收,故谚有十年一不收,一收胜十秋之语。

黑水潭

济南府志:在商河县东四十里,水色如墨。

希范堂

山东通志:在滨州治内,明知州高美建,有记。

八角井

滨州志:即在秦台下,明成化间,僧海静掘得之。昔遇岁暵,祷雨于此,辄应。今淤。

莲花池

滨州志:城北里许,昔有莲花池,今池废,其址存。

七里沟

滨州志:在州治南七十里,界青城、高苑二里。

葍子沟

滨州志:在州治东南二十五里。其地滋生葍根,如遇饥歉,可挑而食,故以名沟。

浮来钟

滨州志:钟之来,未详何代,相传自流钟口河浮至彼镇,亦以此得名。又云:有钟二铜、一铁,一铜者顺流去,铁者遂繋于州,筑台悬焉。

五龙塘

滨州志:在州南五里,相传塘中出龙,故名。又有龙塘,在治西南十五里,亦曾起龙,因立庙。

杀虎同

滨州志:在州治东北三里。相传有虎走其地,为人所杀。滨少山林,素不知有虎,名以志异。

南薰楼

山东通志:在利津县南城上。明嘉靖间,知县赵思聪重建。魏纶有记。

驻鹤楼

山东通志:在利津县治前。

丹邶宫

利津县志:在县治东北,邻城隍庙,今攺为白衣庵。

甘泉井

利津县志:去县东北七十里,在官灶城西南隅。诸水皆咸,此独甘,绠者便之。

圣水池

利津县志:去县治西北百里濒海,大旱不涸,大潦不溢。旁有草名重楼,祷雨辄应。

睛云楼

沾化县志:在治东六十里富国场。元至正间,司丞元凯建,址尚存。

因山楼

沾化县志:在治东七十里永利场。元正统三年建。学士李泂有记,址尚存。

迷马庄

济南府志:在沾化县西南十里。土腴林茂,地势纡回,即村叟老于斯者,径行辄迷。相传金完颜亮马迷于此,因以名庄。昔邑有迷马里,今裁。

姜牙店

在沾化县东七十里。有台,高丈余,周数丈,上有太公祠。

望参庄

在沾化县东八十里,相传唐太宗征高丽,偏师自间道航海,三军宵迷,望参而行,故名。

官庄

在沾化县西。万历十三年,知县赵蛟立,今废。

董部堂

在沾化县东七十里,盖亦航海故道。相传唐太宗东征,董率部伍于此。

会元精舍

在沾化县明伦堂后,明会元赵时春读书处,事详寓贤传。

范大儒别业

在沾化县南十里,事详人物志。已三易主,尝攺名丹井庄,今仍所自,犹称范家园云。

孙祥故里

在沾化县东八十里。祥诸父辅为御马监太监,于乡多豪举,乡人为建生祠,以积劳荫祥锦衣卫百户。或云千户。

王向明故里

在沾化县西六里。王素有义行于乡,且世传好义,今犹称王家庄云。

尺江

在沾化县东门钩盘河湾最深处。隐士王丕襄垂钓于皮,所著有群渔夜话一卷。今散轶,江亦淤,过者犹指为王隐士钓处。

可园

在沾化县东北隅。苏毓眉本眉兄弟之梅园也。县土不宜竹,惟此园可植,所著有可园和陶诗、竹啸集等卷。

文庙槐楮城隍庙灵槐

一在沾化县名宦祠前,一在城隍庙门内,俱极荃府苍古。灵槐详杂记。以上十一条俱新采入。

观德亭

山东通志:在蒲台县儒学东。

王祥店

一统志:在蒲台县东三十里。王祥尝过此店。今有相公庙。

佛寺石函

济南府志:相传蒲台城北土人掘得石函一枚,文刻内葬辟支佛牙一颗。启函视之,但见巨骨一块,沦没灰沙中,取灰辨验,皆银屑。后寺僧持骨入灵岩,造塔葬之,今石函尚存三教寺。

御史隄

武定州志:明嘉靖十年,巡按熊荣见学宫后洼下汇水,命亘土当中,长四丈,阔半之,即名御史隄复环隄植苇森密,曰东谷苇。

金隄

汉昼河决酸枣,坏金隄,即此。一统志:在阳信县西四十里,今谓之夹隄圈。阳信县志:金隄自河南开封府荥阳县东北至千乘海口千余里,历代筑之以捍水患,通谓之金隄。

古黄河隄

济南府志:在海丰县北一里,西抵乐陵,南抵德州界。

徒河隄

乐陵县志:在县南二十五里,高三丈,阔二丈,延袤东西,不知底止,未审何代所筑。相传因徒骇泛溢为隄障之,似也。

秦隄

一统志:在蒲台县。查传为秦始皇所筑。

聂索河

济南府志:在武定州南五十里,河腹高于岸,居民恒被水患。明成化十二年,判官王璈奉檄疏凿,民便之,今淤。

屯氏河

水经注:屯氏别河二渎,其北渎东入阳信县,又东北迳阳信故城南。渎首受大河,故渎东出,亦通谓之笃马河。

九河故道

尔雅曰:徒骇,曰太史,曰马颊,曰覆鬴,曰胡苏,曰简、曰洁,曰钩盘,曰鬲津。蔡氏书传:九河一为经流,先儒误分简、洁为二。林氏之奇曰:河自大陆以北,播为九道,其势均,安得以一为经流,入为支流耶?书纬云:齐桓之霸,遏入流以自广。郑氏亦谓齐桓塞河广田,于是九河为一。齐乘河自大陆趋海,势大。土平迁徙不常,自播为九,禹因而疏之,非禹友凿之,经杀其溢。三你至齐桓时,千五百余年,支流渐绝,经流独行,亦理势如此,非齐醒昌曲防之禁,故塞之也。

钦定书经传说汇纂汉世近古,止得其三,唐遂得其六,欧阳忞舆地记又得其一。或新河而载以旧名,或一河而互为雨说,要之皆似是而非。余氏阙云:自周定王时,河始南徙,而禹之故道失矣。西京时受患特甚,自瓠子再决,流为屯氏诸河,其后河入千乘,而德、棣之河又播为八。汉人指以为太史马颊者,偶合于禹迹,故讫东都,至唐,河不为害者千数百年。至宋而河又南决矣。通典:九河四在景成,二在平原,其太史简洁未详。

按九河故道,聚讼数千年,人各异辞,不可胜纪。夫黄河自塞外来,乘建瓴之势,注沮洳之乡,奔腾横溢,必不能免。禹因而疏之,而九河以道,此治河最要之机。故孟子述禹之功,亦必首言疏九河也。方其泛滥既平,九河自必分沠同归,既而横流益杀,更复冬春消灭,九河之或盈或涸,或通或湮,亦理所必有。安澜益久,后人习为固然,遂置九河于度外,而任其升沉。迄乎壅阏既远,淫潦乘之,河于是起而发大难之端矣。观河入千乘,又播为入,而河遂不为害者千数百年,益可知巳。兹九河纵不易复而并。其故道泯没紏纷不可考,亦稽古明德者之一大慨也。聊据各志所载九河之六,书于册。

徒骇

孙炎曰:禹疏九河,徒众不成,故曰徒骇。李巡曰:禹以徒众起,故曰徒骇。汉书地理志:滹沱河民曰徒。骇河在成平。禹贡疏:徒骇是河之本道,东出分为八支。山东通志:在惠民、商河、沾化。武定州志:土河即徒骇河,乃黄河故道。

按禹贡锥指:今漳水自巨鹿又北历以至天津,注于渤海,即古徒骇河之故道。今德平、乐陵、齐河、济阳、庆云、海丰界有土河,志以为徒骇,妄也。徒骇最北,岂反出鬲津南哉?此本汉许商徒骇最北,鬲津最南之说断之,亦非冈据。今依各志存之。

马颊

郭璞尔雅注:河势上广下狭,状如马颊。舆地记:即笃马河。寰宇记:笃马河即古马颊河,在棣州商河县北。

钦定书经传说汇纂:山东济南平原县北有笃马河,东北经陵县、德平、商河、乐陵诸县界,其流或断或绩,相传即马颊河。金史地理志:乐陵有笃马河。山东通志:在海丰、乐陵。

覆鬴一作覆釜。

郭璞尔雅注:水中可居住,有状如覆釜。李巡曰:水中多渚,往往而虚,形如覆釜。

钦定书经传说汇纂:济南府德州有覆釜河,东北至海丰县入海。济南府志:寰宇记云:在无棣县界。盖海丰古无棣境也。

胡苏

李巡曰:其水下流,故曰胡苏。胡,下也。苏,流也。孙炎曰:水流多散,胡苏然。海丰县志:寰宇记曰:自庆云南十里流,经海丰夹河里会入于海。

钩盘

郭璞尔雅注:水曲如钩,流盘桓也。李巡曰:钩盘,言河水曲如钩,屈折如盘也。武定州志:距州北十里。金史志乐陵有钩盘河。

钦定书经传说汇纂:乐陵县东南有钩盘河,自平原、德平二县界流入,至海丰县东入海水,以注笃马河,故渠川泒东入般县为盘河。盖亦九河之一也。后汉书公孙瓒传:瓒出军屯盘河。注:即尔雅九河之钩盘河。其枯河在今沧州乐陵县西南。元和郡国志:在阳信县北四十里。禹贡锥指:近志陵县、德平、乐陵、商河、武定、海丰、阳信、沾化界中,并有钩盘八枝,自鬲津而外,此河亦有可据。齐乘:东无棣县北有陷河,阔数里,疑即钩盘河。

按此河自乐陵分为南北二泒。海丰县志:寰宇记云:钩盘河自陵县东南临邑,分为二,其一经德平商河北。行至阳信南二十里而断,为截河铺;其一自德平西北、乐陵东南,经海丰南,过沾化,北至久山镇入海。山东通志:在海丰。

鬲津

郭璞尔雅注:水多阨狭,可隔以为津而横渡。李巡曰:河水狭小,可鬲以为津。邢炳曰:自鬲津以北至徒骇,相去三百余里。金史志:无棣、乐陵皆有鬲津河。

钦定书经传说汇纂:德州西南有鬲津河,东经吴桥、宁津、德平、乐陵、庆云诸县界,至海丰大沽口入海。寰宇记:乐陵有鬲津。枯河在县西三里。海丰县志:自齐河、禹城、平原西来,折行经德州、德平,至乐陵北三十里旧县南,又东过庆云县南,东北至崔家口,入海丰境,经马谷、骝山之间,北至磊沽河海口入海。大沽河即鬲津下流入海处。唐命薛大鼎开浚鬲津河流通海。详无棣沟下。山东通志作老黄河。在海丰乐陵。

古商河

金史志:在商河县。一统志:自济南府临邑县流入,经乐陵县南,商河县北,东流经惠民县南,又东流经滨州入海,今湮。水经注:商河自昌平县故城南,又东经般县故城南,又东经乐陵县故城南,又东。经扐乡县故城南,沙沟水注之,又东北经马岭城西北,曲而东注,南转经城东,又东北经富平县故城北,又分为二水,南水谓之长聚沟,北水谓之白薄渎,东北流注于海。元和志:滴河在厌次县南四十里滴河。县北十五里。汉鸿嘉四年,河水泛溢,河堤都尉许商凿此河通海,故以商为名。后人又加水焉,即临邑大土河之下流也。

附塳墓

廉颇墓并有祠。在惠民县东南二十里。颇为赵将,三伐齐,过此,不为虐,后人哀之,葬其所遗物,以志不忘,久遂传以为墓。其墓本在寿春,以下惠民县。

牛保墓在县西南二十里,宋工部尚书,筑城讫,卒,遂葬此。

吴王墓在城东南七十里大清河岸侧。汉庶人高王煦世子,卒在庶人未叛时,因得以王礼葬。

李濬墓在城西南二十里。明左副都御史。有谕祭葬碑文。萧凯墓在城北河之阳明佥事。

袁化中墓在城南。明御史赠太常卿,谥忠愍。国朝李之芳墓在县东南境。文华殿大学士谥文襄。有谕祭葬碑文。

坐化坟在县西二十里。相传有张姓者,失其名,素好善,年七十余,忽具香案,衣冠端坐,其妻语之曰:留我一坐次。遂同时坐化,因名其坟。旧有墓碑,今无存。

董积躬墓以下青城县。在县西北二十里金山东转运都司判官。

焦荣墓在县东南二里。元大中大夫,有赵孟𫖯铭。宋益斋墓在城南四里徐家寨。元隐士门人张朴立石。

古蒲姑氏墓以下阳信县。在县东南四十里。

古彭祖墓在县西南五十里阳信县。新志以钱铿封于彭城,有老头塳、老头庙,此地之塳,误也。高木塳在城南四十里,相传为吴季札长子墓。

按小戴记檀弓云:延陵季子适齐,于其反也,其长子死,葬于赢、博之间。注疏以为齐二邑。汉书地理志泰山郡有赢、博二县,则墓当在其间。旧说误也。蔺相如墓在县东二十五里。齐乘:阳信县有廉颇、蔺相如、李牧祠。盖县西北界赵,齐人慕赵将相之贤而祠之,云有墓者,非是,姑存之。

王莽墓在城西四十里。阳信县志:汉兵诛王莽于渐台,传首诣宛,军士节解其身,脔分,漆头藏武库。至晋武库焚,王莽头俱烬,不知此又何以有墓,又云王猛墓,盖苻秦灭燕后,封王猛为清河侯。信邑与清河甚近,当在封域中。厥后猛卒,归葬于此。考王猛传,并无归葬清河事,亦未可直断为猛塳也。

梁王墓在城东南四十里。石将军墓在县南二十五里。五花墓在城西三十里。阳信县志:魏书载阳信有翠花公主墓,疑即此。张安上墓在城南四十里。宋转运使封清河县开国子,有碑铭。韩荣墓在县东三十里,元滨棣路元帅,有碑。韩荆墓在县东一里,明侍郎有谕祭碑。毛思义墓在县南四十里,明总漕,有谕祭碑。李如桧墓在县西十里,明侍郎有谕葬碑。

吕宪墓在城东南二里,明宦官为南京留守,颇著贤声,有谕祭碑。万德墓在城南四十里,有碑铭,杨家塳在城西门外迤北平地,高矗二丈,久不崩损。连城塳在城东五里,未详所自。义士同邶,在城西北大路旁。康熙间,知县周虔森立碑。

四女墓,在城东南二十里。郭氏四女同死于烈,知县路升立祀旌表。详列女志。姑嫂墓在城东南十一里,地势洼下,大水不没,土人岁为增置,由来甚久,其事不详,或亦古之贞烈者与。

七女墓在钦风镇之雾宿洼。相传有一母生六女。痛母无嗣,共誓不字以养母。比没,列葬母侧,并母墓为七,自东北而西,雁行斜列,不增不筑,封土如故。灰塳在城东南三十里,俗呼为徽王塳。

狼邶塳在县东南十八里,高二丈余,广六亩,上建碧霞元君庙。每岁四月十八日,远近骈集,赛会极盛。有碑记。酉阳杂俎:齐地有狼塳,一老狼死,众狼负土瘗之成邶,故名。阳信县志:薛仁贵微时,醉卧于此,野烧将及,一狼以身负水,濡草一周,火至遂息。仁贵觉狼死于侧,感而埋之。后东征还,令军士负土成邶,以志报也。

魏王豹墓以下海丰县。在县北十七里。李左车墓在县北三十里,今地名车镇。龙且墓在县北十八里。韩佑墓在县东二十里。元无棣尹有碑。高仁墓在县西五里。元镇江路总官,有黄潜碑记。张琪墓在县北半里。元滨棣参议,有墓碑。王佐墓在县西一里。明少保谥忠简,有碑。孟善墓在县东二里。明滕国公谥忠勇。杨巍墓在县东北一里,明少保有碑。谷中虚墓在县南一里,明侍郎有碑。丁懋逊墓在归仁里。明尚书。国朝王清墓在县西门外,吏部侍郎,有碑。

张簠墓,以下乐陵县。在县北二里张冈庄东。元清河郡侯谥孝穆。

郑嘉墓在县东南二十里。元工部尚书张飞卿墓在县西四十里。元左丞封清河郡公。刘总管墓在县西南四十里。史邦直墓在县南二里。明副使宋盘墓在县西三里。明兵部尚书张泼墓在县东南一里。明河南巡抚。三女塳在城南三十五里。有夫妇耄年无子,生三女,各筑一塳,听父母择之。塳高二丈,周围数丈,遥望如土山,三塳如一。

古双塳。以下商河县。在县北三十里,高数丈,不知何人所筑。相传有发之者,黑气岔出,数日不约,众惧,塞之。

王彦章墓在城东二十里,后梁行营招讨使。商河县志:欧阳公题画像记,实葬郑州之管城。今汶上县亦有彦章墓,有司岁时致祭,说者巳议其非,则商河无彦章墓明矣。但墓旁有城,王姓即其遗裔。意者城为彦章所筑,以居子孙,而墓所葬或其衣冠欤。

马胤孙墓在城东三十里。后唐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董全墓在县西南九里。元奉议大夫郭炳墓在县北二十里。元总管张博文墓在县东北三十里。元兵部侍郎张咨墓在县北二十里。明运使孙毓墓在县东二十里。明布政使孙孟举墓在县东二十里。明佥事张九叙墓在县南二十里。明都御史卢亨墓在县东南三里。明太常寺卿孙孟和墓在县东二十里。明真定知府贾枢墓在县西北一里。明为议王琨墓在县东南三里。明参政韩将军墓在县南二十里,未详何时人。明万历间被发。元平章墓在县北一里,俗名七女坟。盖平章无子,有女七人,共为营葬,故名。

齐王塳,以下滨州。在州治北三十里,近沙河岸。滨州志:齐康公迁于海滨,想葬于此。叚子明墓在州城中西北隅。

按州志为叚干木墓。济南府志凡例有云:叚干木晋人,墓不应在此,其于古迹志遂不录。今考省志,叚子明,北齐人。齐乘,叚子明,齐将,有墓在蒲台。宋元符三年,赐额善应庙。建中靖国元年,封善应侯。今蒲台人以为叚干木者,非是。盖滨州自后周显德间,割蒲台县置,齐乘所云蒲台即滨州也,据此。济志以干木晋人,断其墓不在滨,恐未足息好事者之口。顾齐乘现有叚子明墓,岂尚不足征耶?何省志既详见于陵墓,又于古迹中存叚台之名,且以云不知所自始,或以为叚子明墓,不几化一为两乎?今去之,以见彼都人杰,不足志斯地之灵。

寇未墓在州东北秦台之阳。宋校书郎刘卞功墓在州南五十里高尚观内。金高尚真人解节亨墓在州南五里,元侍讲学士。今墓址无存,有碑。

韩荣墓在州南三十里。元御史中丞王将军墓在州西北三十里。滨州志:今墓址无存,但有两石人对立,未详何代。

王升墓以下利津县。在西南二十里。元封琅琊郡公,有碑记。

杨鋻墓在县南三里。元滨州盐副使,有碑记。冯伯宽墓在县南三里。元时人。李益墓在县北五里。明布政使。国朝李培墓在县北安家庄,后官御史。李植墓在县南半里许,官御史有碑。李登仙墓在县北高家夹河庄,有神仙之名,有碑纪之。健墓在县西一里,官御史有碑。烈妇墓在县西半里,烈妇高氏,有武德道碑记。

韩松墓,以下沾化县。在东南马鸣里。元校尉谥忠显,教授曹贞有铭。李踞墓在县西北一里。元郎中丁汝夔墓在县东粉庄里。明尚书范大儒墓在县西十里。明泰政王铭墓在县东三十里。明郎中边瑀墓在县南五里。明知府周班爵墓在城东三里。

明御史李芳墓在城东三里。明四川布政使周诗墓在城北一里。明参政贾三策墓在城东三里。明御史赵思睿墓在城南五里。明平谷县知县张宏弼墓在城东二十里。明郎中苏梦龙墓在城西十里。明郎中丁裕庆墓在城西十二里阳信县境。明知府丁鸣陛墓在城东北二里。明郎中张从容墓在城西白家庄十里。明主事国朝李呈详墓在城西孙家庄五里。

詹事府少詹古七女墓在大庄里于家庄。相传古有育七女者,恫亲无嗣,皆不适人,定省孝养如子。亲殁,以裙负土筑坟,各穴地以殉于旁,俗呼为七女墓。

烈女墓有二。在县黄升店西街外。烈女李时儿,一在银刘村刘家园北,烈女王三姐,并详列女传。

齐秉节墓以下蒲台县。在县境。元宣武将军郭墓。元尚书于墓。元平章杨琏墓在县境。明布政使周铎墓在县境。明布政使齐墓。明万户。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