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读宋诗随笔 五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范成大(1126—1193)

字致能,吴县(今属江苏)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授户曹,监和剂局,累官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乾道六年(1170),假资政殿大学士,充国信使使金,不辱命而返,除中书舍人,旋拜参知政事,为言者所论,晚年退隐故乡石湖。所著《石湖居士诗集》三十四卷,今存。

后催租行(1)

老父田荒秋雨里,(2)旧时高岸今江水。(3)

佣耕犹自抱长饥,(4)的知无力输租米。(5)

“自从乡官新上来,(6)黄纸放尽白纸催。(7)

卖衣得钱都纳却,(8)病骨虽寒聊免缚。(9)

去年衣尽卖家口,大女临歧两分首;(10)

今年次女已行媒,(11)亦复驱将换升斗;(12)

室中更有第三女,明年不怕催租苦。”

【注释】

(1)诗人一共写了两篇《催租行》,这是第二首,所以题为《后催租行》。(2)老父:老头儿。(3)这句是说水涨齐岸,田地被淹。(4)佣耕:当雇农。这是说自己的田地遭了水灾,没法种,只好去当雇农。(5)的:的确。输:交纳。(6)从这句起,以下都是这位老父的话。(7)黄纸:指皇帝的诏书(当时一般诏书都用黄纸写印)。放尽:完全免除。白纸:指地方官府的公文。在宋代,统治者为了欺骗人民,常常由皇帝下诏,减少或免除人民交纳的租税,但下面照例不执行这诏令,依旧催逼。(8)纳却:交掉。(9)缚:捆绑。这里指交不出租,被官吏捆绑。(10)临歧:在岔路口上。分首:分别。(11)行媒:和人订了婚。(12)升斗:这里指少数粮食。

【品评】

这首诗愤怒地揭露了统治者的伪善,控诉了他们的凶残,而对在他们压榨之下弄得家破人亡的农民,则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诗人的愤怒不是直接表示的,而是通过这位老农民沉痛的自白表示的。这一自白,表面上是在为自己宽解,事实上却表明自己的走投无路。这就使得诗的揭露和控诉更加深刻有力。

在封建社会中,地主对农民的压迫剥削是最根本的社会矛盾。在《诗经·硕鼠》中,先民已有“硕鼠硕鼠,毋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适彼乐土(今本误作“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的咏叹。但那时地广人稀,还有些可供选择的生活道路。到了宋代,情况可就不大一样了。范成大在其著名组诗《四时田园杂兴》中就曾写道:“采菱辛苦废犁钽,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便尖锐地指出人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这种残酷的现实。而《后催租行》则从另外一个侧面证实了这一点。(唐陆龟蒙《新沙》云:“渤獬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蓬莱有路教人到,亦应年年税紫芝。”与范《田园杂兴》同意,而出话婉转,此亦唐宋之别。)

宜春苑(1)

狐冢獾蹊满路隅,(2)行人犹作御园呼。

连昌尚有花临砌,肠断宜春寸草无。(3)

【注释】

(1)宜春苑:北宋皇家的东御园,故址在汴京东二里。(2)獾(huān,音欢):一种野兽。(3)连昌:指连昌宫。唐朝皇帝往返于长安、洛阳之间途中歇驾的行宫,故址在今河南宜阳。元稹写安史之乱以后的连昌宫,一方面说“狐兔骄痴缘树木”,“夜夜狐狸上门屋”;另一方面又说“上皇偏爱临砌花,依然御榻临阶斜”,即宫虽废而犹存。可是宜春苑却什么也没有了,所以更加使人伤心。

州桥

州桥南北是天街,(1)父老年年等驾回。(2)

忍泪失声询使者:(3)“几时真有六军来?”(4)

【注释】

(1)原注:“南望朱雀门,北望宣德楼,皆旧御路也。”御路,即天街,皇帝出行的必由之路。州桥是北宋汴京城里的一座桥,前为御路。(2)父老:对老人的尊称。驾:皇帝的车驾。(3)失声:控制不住声音。一面忍泪,一面失声,形容询问时心情之激动。使者:指宋朝派来的使节,即诗人自己。(4)六军:指宋朝的部队。古时天子有六军。

市街(1)

梳行讹杂马行残,(2)药市萧骚土市寒,(3)

惆怅软红佳丽地,(4)黄沙如雨扑征鞍。(5)

【注释】

(1)市街:北宋旧都汴京里的街道。诗里所提到的梳行、马行、药市、土市都是原来汴京里的街道。唐宋以来,行会制度兴盛,各行各业,都集中在一定的街道上。(2)讹杂:犹混杂。在北宋,某一条街本来全是梳行,这时已杂以其他行业了。(3)萧骚:犹萧条。(4)软红佳丽处:指昔日繁华富盛的汴京。(5)汴京沦陷后,绿化的都市被破坏,因而扑向行人的是如雨的黄沙。征鞍:指骑马的旅客。

翠楼(1)

连衽成帷迓汉官,(2)翠楼沽酒满城欢。

白头翁媪相扶拜,(3)垂老从今几度看!(4)

【注释】

(1)翠楼:相州(今河南安阳)附近的旗亭(即市楼,来往旅客休息吃喝的地方)。(2)连衽(rèn,音认)成帷:形容人群密集。衽:衣襟。帷:布幔。许多人聚在一起,衣襟连起来,就像个布幔子。迓:迎接。汉官:这里指宋朝使者。(3)媪(ǎo,音袄):老妇人。(4)这句是翁媪的想法,他们认为自己已经老了,对于祖国来的使者,见不着几次了,所以要饱看一番。看,这里读平声。

【品评】

乾道六年(1170),范成大出使金国,闰五月往,十月返。记叙所见所感为文《揽辔录》一卷(今残),诗《北征集》一卷。诗计七言绝句七十二首,篇各有题。(今范集卷十二全录而佚《北征集》之名)在这七十多首中,我们可以看见中原地区在女真贵族统治下的社会面貌和民情风俗的变异,以及中原父老希望恢复的心情。这些诗也体现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叹,历史古迹的歌咏和准备为国牺牲的精神。在我国不同民族政权的分裂和对立时代,双方常有交聘之举,使臣来往间每有唱酬和记述。范成大这两卷书在这类作品中是有代表性的。

上面所选四首,《宜春苑》通过描写汴京的残破,以寄托对汉民族政权覆灭的哀思,而以元稹所见连昌宫尚有遗迹可寻而自己所见宜春苑则寸草不留,以见靖康之祸甚于安史之乱。唐朝虽经内乱终于迅速平定,而宋朝自遭外祸却恢复无期。《州桥》一首,据当日实际政治社会情况而言,所叙事实似乎不可能发生,但《揽辔录》中曾多处记载此类情事,如云“中原父老,见使者多挥涕”,“遗黎往往垂涕嗟啧,指使人曰,此中华佛国人也”等等,则“忍泪”云云,乃是诗人对这些情事加以典型化的结果。它或为事之所无,却为情所必有。

《市街》一首,恰好是《宜春苑》的补充。而《翠楼》一首则与《州桥》同意。陆游读《揽辔录》诗云:“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遗老不应知此恨,亦逢汉节解沾衣。”则更深广地发抒了自己的感愤,可以参看。

杨万里(1127—1206)

字廷秀,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任永州零陵丞,从张浚学。浚勉以正心诚意,遂以诚斋为号。孝宗时,召为国子监博士,历太常丞、太学侍读。历仕光宗、宁宗朝,以宝谟阁学士致仕。所撰《诚斋集》一百三十三卷,今存。

池口移舟入江,再泊十里头潘家湾,阻风不止(1)

北风五日吹江练,(2)江底吹翻作江面。

大波一跳入天半,粉碎银山成雪片。

五日五更无停时,长江倒流都上西。

计程一日二千里,今逾滟滪到峨眉。

更吹两日江必竭,却将海水来相接。

老夫早知当陆行,错斜一帆超十程。(3)

如今判却十程住,(4)何策更与阳侯争。(5)

水到峨眉无去处,下梢不到忘归路。(6)

我到金陵水自东,只恐从此无南风。(7)

【注释】

(1)池口:镇名,在今安徽贵池西北五里,临长江。阻风不止:被不停息的风所阻。(2)江练:即江水。谢朓诗:“澄江静如练。”故称江水为江练。(3)错斜:疑为错料之误。这句是说原以为水行远比陆行快,一帆风顺,一天便可超过十天,哪知却料想错了。(4)判:拚。这句是说只好拚了住上十天的路程。(5)阳侯:水神名。(6)这两句是说水被风倒吹,到了峨眉山,虽然没法向前走了,但它却忘记了回来的路程,所以回不了下游。(7)这两句是说如果我的船到了金陵(南京),自然可以顺着江水东下,但现在却在池口被北风挡住,如果没有南风,就不能朝东走,可怎么办呢?

【品评】

杨万里人品端方,立朝清正,反对苟安,反对权奸。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主要兴趣却放在自然风光上,因此集中关心国家大事和民生疾苦的作品并不算多。他的诗语言平易,风格清新,富于情趣,给读者提供了为其他诗人所罕有的娱乐性。即如此诗,写乘船遇到逆风,全从江水倒流着笔,想象非常奇特而又丰富。这是诗人直接从生活中获得的素材,所以反映了出来,也是非常生新,引人注目的。作为人类生活的永恒伴侣,水自来就是常受诗人青睐的描写对象。《诗经》中的“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楚辞》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都引起人们的遐思。司马相如《上林赋》夸耀天子上林苑,一上来就有一大段文字专门写水。更不用说木华《海赋》和郭璞《江赋》了。但这些大篇,极貌写物,穷力追新,却忘了写人面对多姿多变的水时的心态。而杨万里此篇,却正在这一方面下了功夫。它成功地刻画了旅人面对狂风大浪的许多心灵活动。

初入淮河四绝句

船离洪泽岸头沙,(1)人到淮河意不佳。

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2)

刘岳张韩宣国威,(3)赵张二将筑皇基。(4)

长淮咫尺分南北,泪湿秋风欲怨谁?(5)

两岸舟船各背驰,(6)波痕交涉亦难为。(7)

只馀鸥鹭无拘管,(8)北去南来自在飞。

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说不堪。(9)

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10)

【注释】

(1)洪泽:湖名,在今江苏、安徽两省,和淮河通连。作者由洪泽湖进入淮河,再向北走。沙:水中或岸边淤积而成的土地。(2)山西省的桑乾河曾经是唐朝的边防前线。那时人们提到桑乾河,都感到很远。可是到了南宋,不仅桑乾河流域早已沦陷,而且腹地的淮河也竟然成了宋、金两国的分界线,以江心为界。所以这两句说,中流以北就属于金,远得和天涯一般,那又何必一定认为桑乾河才算远呢?(3)刘、岳、张、韩指南宋初年抗金名将刘光世、岳飞、张俊、韩世忠。(4)赵、张指当时另外两位名将相赵鼎、张浚。筑皇基:树立起南宋皇朝的基业。(5)咫(zhi,音止):周尺八寸。咫尺:形容距离很近。这两句是说既然有这么多忠勇的将领,却仍然只能以淮河为界,使大家在秋风中落泪,这该怨谁呢?诗人在这里暗示了高宗和秦桧等投降派应当负责任。(6)背驰:朝着相反的方向行驶。(7)这句是宋、金以淮河为国境线,断绝交通,就似乎连一条河也分成两半,各流各的,难以相关。(8)拘管:拘束,限制。(9)中原:指已沦陷的黄河流域。王人:皇帝的使臣,这里指宋朝派到金朝的使节。不堪:指不能忍受的民族压迫。这两句是作者愤慨之词,说政府无心也无力收复失地,虽然父老对王人诉说积压在心头的痛苦,却不免仍是空谈。(10)这两句是进一步代沦陷区人民发挥他们的民族感情。南宋诗人中常以羡慕鸿雁之能由南而北以寄托其对北方故土的怀念(如陆游《冬夜闻雁有感》:“夜闻雁声起太息,来时应过桑乾碛。”);本诗则反过来,以羡慕鸿雁之能由北而南来代中原父老发抒其向往南方民族政权的感情。

【品评】

淳熙十六年十二月(1190年1月),金遣裴满馀庆来贺明年正旦,杨万里奉派为接伴使,伴送金使北返。初次到了原为北宋腹地,现在却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不禁感慨横生,写下这一组充满忧郁气氛的诗。这时,上距靖康之祸已六十年。一方面,南宋政权已经巩固,而另一方面,收复北方失地的希望也变得更为渺茫。和陆游那种充满激情、富于想象的作品不同,杨万里集中这类涉及时事的作品,却显示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凉。面对现实局势,或发为悲壮的号角,或发为深沉的叹息。这两种在南宋中期文学中就已形成的倾向,似乎一直贯注到宋末。在遗民诗中,谢翱、林景熙等继承了前者,而汪元量等则继承了后者。

萧德藻

字东夫,闽清(今属福建)人。生卒年不详,绍兴进士,曾为乌程令,知峡州。所著《千岩择稿》七卷,外编三卷,续编四卷,今均佚。清人光聪谐曾辑其幸存者于《有不为斋随笔》中。

登岳阳楼(1)

不作苍茫去,真成浪荡游。(2)

三年夜郎客,(3)一柁洞庭秋。(4)

得句鹭飞处,看山天尽头。

犹嫌未奇绝,更上岳阳楼。

【注释】

(1)岳阳楼:湖南岳阳城西门城楼,下临洞庭湖。唐丞相张说谪岳阳时所造。为登临胜地,今已重修。(2)北齐《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此处苍茫,泛指广阔的天野。这两句是说,虽然到处游荡,却仍未能离开尘俗,远去天边。(3)夜郎:唐置县,今湖南沅陵西。(4)柁:同舵,这里指船,以部分代全体。这是说在沅陵住了很久之后,又在秋天乘船来游洞庭湖。

【品评】

《新唐书》称张说“既谪岳州,而诗益凄婉,人谓得江山助”。江山是慷慨而公平的,她们对任何诗人都无例外地加以帮助,赋予灵感。因之历代登临岳阳楼、遥揽洞庭湖的名篇杰句也不可胜数,其中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黄庭坚之“满川风雨独凭阑,绾结湘娥十二鬟”,陈与义之“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之类,都是脍炙人口之作。但诸家所作,皆系登楼以后即目抒怀,故奇丽景色,尽收眼底,而萧德藻这一首,却只描写登楼以前的浪游。他生活跋涉既广,经历亦久,细察鹭飞,宏观天末。浪游之余,仍嫌不足,所以又来登楼。诗对此楼更未用一字正面品题,而其为天下绝景自见。《宋诗精华录》甚赞此诗,谓“作者手笔直兼长吉(李贺)、东野(孟郊)、阆仙(贾岛)而有之。”似不仅指其造句之工致,即构思之独特亦应包括在内。由于萧德藻此诗给与了读者以充分驰骋想象的自由,也许洞庭湖比他正面描写出来更为奇绝。唐王之涣《登鹳雀楼》云:“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此诗与之相较,似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为王诗是已上一层,更上一层,这个更上,只是站得高些,看得远些,所看仍是白日依山,黄河入海之景。萧诗则将视角由舟中转到楼上。舟中洞庭秋色,鹭飞天尽,虽已为人所见所知,而楼上如何,则尚是一重悬案,有待揭晓。所以这后一个更上,意味尤为深长。

朱熹(1130—1200)

字元晦,一字仲晦,婺源(今属江西)人。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任同安主簿。淳熙时,曾知南康军,提举浙东茶盐公事,光宗时,知漳州,入为秘阁修撰。宁宗初,官焕章阁待制。后被人攻击为伪学,落职致仕。所著《晦庵先生文集》一百卷,今存。

观书有感二首

半亩方塘一鉴开,(1)天光云影共徘徊。(2)

问渠那得清如许,(3)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头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4)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

(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飞花,肯向春风定。”鉴:镜。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2)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3)渠:他,指方塘。那得:怎么会。如许:这样。(4)蒙冲:战船。一毛轻:轻如一根羽毛。

【品评】

有人以为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所以只宜于写景抒情而不宜于说理。这有几分道理,但不能绝对化。因为理可以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现出来,从而使得它与景和情同样富于吸引力。同时,理本身所具有的思辩性往往就是非常引人入胜的(枚乘《七发》正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古今诗作中并不缺乏成功的哲理诗。

朱熹是刘子翚的学生,他父亲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许由于父、师的影响,他在道学家中对文学的评价是比较公正的,也写出过一些富于生活气息的好诗。如这两首当然是说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免得停滞和僵化。后一首写人的修养往往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这两首诗以鲜明的形象表达自己在学习中悟出的道理,既具有启发性,也并不缺乏诗味,所以陈衍评为“寓物说理而不腐”。

陈造(1133—1203)

字唐卿,高邮(今属江苏)人。淳熙二年(1175)进士,曾任繁昌尉、知定海县、房陵通判,官至淮南西路安抚司参议。所撰《江湖长翁文集》四十卷,今存。

望夫山(1)

亭亭碧山椒,(2)依约凝黛立。(3)

何年荡子妇,(4)登此望行役。(5)

君行断音信,妾恨无终极。(6)

坚诚不磨灭,化作山头石。

烟悲复云惨,仿佛见精魄。(7)

野花徒自好,(8)江月为谁白?

亦知江南与江北,红楼无处无倾国。(9)

妾身为石良不惜,君心为石那可得!(10)

【注释】

(1)古代神话传说:有一位丈夫外出远游多年,日夜怀念的妻子总是登上一座山去盼望他,后来这位妻子竟变成了一块石头。后人称这块石头为望夫石,这座山为望夫山。这个传说各地都有,如安徽当涂西北及河北山海关老龙头就都有望夫石的遗迹,反映了古代这类生离死别的悲剧的普遍性。(2)亭亭:高耸貌。椒:山顶。(3)依约:隐约,不分明的样子。凝黛立:以山顶树木的青黛色比喻这位思妇皱着的眉头。黛:古代妇女画眉的颜料,引申为妇女眉毛的代语,这里是双关。(4)荡子:久出不归的男人。(5)行役:出外服役。这里指行役的人,即上句的荡子。(6)妾:古代女子对自己的谦称。无终极:没完没了。(7)精魄:灵魂。(8)徒自好:徒然地开得那么美丽。(9)红楼:即朱楼,通指富贵人家。倾国:美女的代称。汉李延年唱歌形容一位绝代佳人说:“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10)这句是说要长期在外的丈夫保持对自己的爱,可不容易。《诗经·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这里反用其语。

【品评】

望夫石的确是一个十分激动人心的神话传说。古来诗人题咏很多。如唐刘禹锡云:“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诚如前人所说,这首诗的特点是语拙而意工。王建则写道:“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山头日日风和雨,行人归来石应语。”措辞就远胜于刘了。但这两首都只就女子一方立言,男方又如何呢?陈造此诗,在篇末另出新意,从而深化了这个悲剧的主题。李白《长干行》亦曾用此事云:“岂上望夫台?”写妻子坚信丈夫之必然守约,无须登台苦望。此诗则以“君心为石那可得”结束全篇,暗示妻子不能不考虑到痴心女子负心汉也不是什么稀罕的事。两两对照,好看煞人。

林升

生卒年不详。孝宗淳熙时士人,余无考。

题临安邸(1)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2)

【注释】

(1)临安:即杭州,南宋都城。邸:附有货栈的旅馆。(2)汴州:即开封、汴梁,北宋都城。

【品评】

在回答文学社问什么是讽刺这一问题时,鲁迅道:“一个作者,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的——写出或一群人的或一面的真实来。这被写的一群人,就称这作品为讽刺。”他又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它所写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常见的,平时是谁都不以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不过这事情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但这么行下来了,习惯了,虽在大庭广众之间,谁也不觉得奇怪;现在给它特别一提,就动人。”

北宋的灭亡,原因当然很多,但统治者的荒淫奢侈必居其一;南宋的偏安,原因也很多,但朝野酣嬉,醉生梦死,也必居其一;林升这首见于《西湖游览志馀》的诗,所写正是当时公然的,常见的,谁都不以为奇,毫不注意的社会现象,给他一写,便觉触目惊心,令人难以为情,所以是成功的讽刺。

宋代这类小诗,颇有流传广泛、脍炙人口的。如《古杭杂记》载:“驿路有白塔桥,印卖朝京里程图。士大夫往临安,必买以披阅。有人题壁云:‘白塔桥边卖地经,长亭短驿甚分明。如何只说临安路,不较中原有几程?’”与林升之作,可谓貌异心同。又《桯史》载郑广事云:“海寇郑广,陆梁莆福间,官军莫能制,自号滚海蛟。有诏勿捕。阃以官,隶师阃。广旦望趋府,群寮无与立谈者。广郁郁弗言。一日,群僚或及诗句,广曰:‘郑广粗人,有拙诗白之诸官,可乎?’众属耳,乃长吟曰:‘郑广有诗上众官,文武看来总一般。众官做官却做贼,郑广做贼却做官。’满座惭噱。”这些小诗正是当时腐败政权的绝妙写照。

姜夔(1155—1209?)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庆元三年(1197),进《大乐议》,次年,上《圣宋铙歌鼓吹》,得与礼部试,不第,遂绝意仕途,以江湖布衣终其身。他兼工诗、词、书法、音乐。诗词集今均存。《姜白石诗集》有孙玄常笺注。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1)十首选三

细草穿沙雪半消,吴宫烟冷水迢迢。(2)

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3)

千门列炬散林鸦,(4)儿女相思未到家。(5)

应是不眠非守岁,(6)小窗春色入灯花。(7)

笠泽茫茫雁影微,(8)玉峰重叠护云衣。(9)

长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

【注释】

(1)石湖:太湖的一个分支,位于苏州和吴江之间,是个著名的风景区。范成大晚年退休,就住在那里。苕溪:指姜夔当时住家的湖州,湖州在苕溪旁边。绍熙二年(1191)冬,姜夔到范家作客,住了一个多月,直到除夕才乘船回家。(2)吴宫:指春秋时代吴国宫殿的遗址,在苏州附近,太湖之滨。(3)姜夔在石湖所作咏梅词《暗香》说:“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与此同意。(4)千门:指许多人家。炬:火把,这里指过除夕时点的灯。这是说,家家点灯迎接新年,将栖息在树林中的乌鸦都惊散了。(5)这句是想象孩子们在惦念自己为什么还未到家。(6)除夕通宵不睡,表示对旧年惜别,叫做守岁。这句承上句来,说孩子们不睡觉,是盼望自己回家,而不单是为了守岁。(7)这一句点明除夕,过了今夜,就算是春天了。(8)笠泽:太湖的别名。(9)这句是说山峰为云气所缭绕。

【品评】

唐宋士子,在未能进士及第、从而步入仕途之前,往往凭藉自己的诗文才艺,干谒权门,奔走江湖,以博取声名和生活资料。这种风气,在宋末尤为流行。这些人被称为游士或谒客,其诗被称为江湖诗。他们之中,人品和文才也大有高下。姜夔是其中的佼佼者,当世达官名宿对他均极推重。如他曾将这组诗寄给杨万里,杨回信说:“所寄十首,有裁云缝雾之妙思,敲金戛玉之奇声。”而萧德藻因为欣赏他写的《姑苏怀古》一绝,竟将侄女嫁给了他。

他的诗和词风格特色有相近处,即都能以清刚之气写绮靡之情,从而给人以一种特殊的感受。此处所选三首可见一斑。第一首写在范成大石湖别墅住了些时而今离去的留恋之情。但不写离情,只写别景。别景之中,独及吴宫遗迹与正开的梅花。写梅花,又不作正面描绘,而只写其夜中暗香,均是作者着意之处。对景钟情,则对人之怀想自见。第二首写怀念自己家人,却从对方着笔,与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相同。而柳永《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也是如此。第三首写归途之荒寒,心情之寂寞,以对照方式与上篇互相补充。

姑苏怀古

夜暗归云绕柁牙,(1)江涵星影鹭眠沙。

行人怅望苏台柳,(2)曾与吴王扫落花。

【注释】

(1)柁牙:桅竿。柁牙高耸,低垂的云幕似乎从远处归来,绕在柁牙之旁。(2)苏台:即姑苏台,在今苏州西南的姑苏山上,春秋时吴王阖闾所建,从上可以眺望太湖。

【品评】

这首诗是一幅想象与幻想构成,现实与历史交织的图画。春秋时代,勃然而兴忽然而亡的吴国,许多遗迹至今犹存。数百年前的姜夔,处在南宋偏安已久之时,经行其地,自然不能无兴亡之感。但这感慨,由于它是极其含蓄的,使人简直不怎么能察觉出来。

诗首写舟行夜景。云在天空随风飘浮,它动,并不是回归,但诗人却将人的归舟和它联系在一道,认为它之所以围绕在桅竿旁边,也是和人一样,有家可归了。首句写舟之动,而次句则写江之静。星影在水,宿鹭眠沙。橹声之外,万籁俱寂。对照十分强烈,但却都是现实,三句忽由今天道旁柳条,想到昔日吴宫落花,以柳条扫花,既不可能,今天行人怅望之柳,亦决非当日吴宫之柳。这当然都是人所共知,但诗人“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班固《两都赋·序》语),却毫不犹疑地将它们如此这般地绾合起来。虽然无理,但却有情,所以也就能为读者所欣然接受。我们都会承认这一点:排除了想象与幻想,也就没有诗了。

翁卷

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生卒年不详。曾登理宗淳祐三年(1143)乡荐,终于布衣。与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赵师秀字灵秀皆同里,合称永嘉四灵。有《苇碧轩诗集》一卷,今存。

山雨

一夜满林霜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1)知是他山落雨来。

【注释】

(1)平明:清晨。

野望

一天秋色冷晴湾,(1)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注释】

(1)晴湾:晴天的河湾。

【品评】

四灵学中晚唐,尤其重视学习姚合、贾岛的五律。他们用心很苦,而取径过狭,内涵不够丰富,始终没有达到较高水平,形成独特风格。倒是其集中一些写日常生活的七言绝句意象生动,运笔轻快,更富有吸引力,如这两首即是。再如其颇为人传诵的《乡村四月》云:“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所写也只是农民日常生活,但一经揭示,但觉劳动场面壮丽非凡。发现客观世界不平常的事物而出色地描写它,当然会使之成为对人产生魅力的艺术品,但如能在人所共见并知的日常生活中有新的发现,而将其成功地反映出来,也可以获得同样的效果。翁卷这些诗便是好例。

赵师秀(1170—1220)

字紫芝,号灵秀,永嘉人。宋宗室。绍熙元年(1190)进士,任上元主簿,江东从事,高安推官。晚寓钱塘,卒。所著《清苑斋诗集》一卷,今存。

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1)

【注释】

(1)灯花:油灯的灯芯久燃成炭,结成花形,叫做灯花。

【品评】

我国初夏季节的江淮流域,每每有一段较长的阴雨天气,时值梅子初熟,因称梅雨天。李时珍《本草纲目》说,梅雨又称霉雨,因为这雨沾在衣服上,易生黑霉。这首诗写一个梅雨之夜,约客对棋,而客人却失约时的期待心情。由于久候无聊,便不自觉地拿起了棋子敲着棋盘,这时,灯芯燃得过久,也恰巧落下。这是动作。而屋外绵绵不绝的雨声、蛙声和屋内断断续续的敲棋声又互相应和。这是音响。在这动作与音响之中,主人寂寞的心情便准确地透露了出来。

黄梅成熟时节,不仅雨量偏多,而且又阴晴不定。古代诗人很敏感地察觉到了这一点,就各随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了出来,对景抒情,如曾纡《三衢道中》云:“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戴复古《夏日》云:“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阴晴。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而此诗则写“黄梅时节家家雨”,写晴,写雨,写半阴半晴,都有其独特的意趣。

戴复古(1167—?)

字式之,黄岩(今属浙江)人。终身不仕,浪游江湖,晚年归隐家乡,享年八十余。有《石屏诗集》十卷,今存。

织妇叹

春蚕成丝复成绢,养得夏蚕重剥茧。

绢未脱轴拟输官,(1)丝未落车图赎典。(2)

一春一夏为蚕忙,织妇布衣仍布裳。

有布得着犹自可,今年无麻愁杀我。(3)

【注释】

(1)轴:织机上支持纬线的部件叫做杼,支持经线的部件叫做轴。这里以轴作为杼和轴的统称。输:交纳。(2)车:指缫丝的车。图:思谋。赎典:赎回典当的东西。(3)最后四句是说织绢的妇女,不但穿不上绢,连麻布也穿不上。犹自可即尚可。尚可、杀我,分用在上下两句的末尾,是民谣中常见的句型,如古乐府《独漉篇》:“独漉独漉,水深泥浊。泥浊尚可,水深杀我。”

【品评】

古代男女分工,男耕女织。这首诗代织妇发出怨叹。古代贵重的衣料是丝织品,一般的衣料则是麻织品,至于棉织品,则明清以前,因纺织技术的限制,流行不广。所以诗中织妇所倾诉的首先是自己虽织了一辈子的绢,可是绢衣从未沾身。又想到,只要有麻布可穿就也罢了,可今年连麻都没有,这才真正愁死人啊!梅尧臣《陶者》云:“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张俞《蚕妇》云:“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绫者,不是养蚕人。”戴诗前六句和梅张二作同意,也就是俗话所说:“卖油娘子水梳头。”但后两句却翻进一层,就更显出老百姓在残酷剥削之下,无路可走了。清代赵翼在其《廿二史札记》中,曾论及南宋赋税特重,前选杨万里的《后催租行》及戴复古此篇都可为证。

江阴浮远堂(1)

横冈下瞰大江流,(2)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3)

【注释】

(1)江阴:今属江苏。浮远堂:堂名浮远,取苏轼《同王胜之游蒋山》诗中“江远欲浮天”意。(2)瞰(kàn,音看):向下看,俯视。(3)淮南,指今江苏、安徽两省长江以北、淮河以南之地。南宋与金议和,划淮为界。故由长江南岸的江阴北望中原,要从淮南看过去。极目:穷尽眼力。神州:原指全中国,这里指中原金占区。

【品评】

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于是深悔这次登上供北望的高堂为多此一举了。汉末王粲“家本秦川,贵公子孙”,遭乱流寓荆州,依靠刘表,曾登当阳城楼作《登楼赋》,有云:“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那是“最苦有山遮望眼”,而戴复古则是“最苦无山遮望眼”,所以其情更为可伤。又刘克庄《冶城》云:“断镞遗枪不可求,西风古意满原头。孙刘数子如春梦,王谢千年有旧游。高塔不知何代作,暮笳似说昔人愁。神州只在阑干北,几度来时怕上楼。”前六句吊古,后二句转入伤今。其言北望神州使人难堪之意亦同,而从正面说出,都不及戴语之耐人寻味。

论诗十绝选二

意匠如神变化生,(1)笔端有力任纵横。(2)

须教自我胸中出,却忌随人脚后行。

飘零忧国杜陵老,(3)感遇伤时陈子昂。(4)

近日不闻秋鹤唳,(5)乱蝉无数噪斜阳。(6)

【注释】

(1)意匠:创作的艺术构思。如神:形容变化莫测。(2)纵横:形容挥洒自如,不受拘束。杜甫《戏为六绝句》:“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3)杜甫曾住长安附近的杜陵,因自称杜陵野老。他亲身经历了带有民族斗争性质的地方武装叛乱——安史之乱,四处飘泊,颠沛流离,目睹广大人民的疾苦,发为忧国忧民的诗歌。因而被后人尊为诗圣,其诗被尊为诗史。(4)陈子昂是唐代首先变革齐梁绮靡之风的诗人。他的组诗《感遇》三十八首,多角度地反映了当时许多重要的政治社会问题,发抒了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感。(5)唳(lì,音丽):鹤叫声。鹤唳比喻优秀的诗篇。(6)蝉噪比喻一些虽流行一时却很快就消失的作品。

【品评】

用诗品评诗歌,即所谓论诗诗,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一种特有的形式。它可以用古体写(如前选欧阳修《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但更多的是用今体中七言绝句写。杜甫的《戏为六绝句》、《解闷》等是最早的联章七绝论诗诗,也是这种形式的典范作品。它所涉及的内容,可以大致分为评诗人和论诗法两类。戴复古这十首绝句,就包涵得有这两方面的内容。这里所选的第一首论诗法,而第二首则评诗人。

第一首论作诗必须重视创造性。这本是古代作家和批评家所最注意的。陆机云:“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杜甫云:“后贤兼旧制,历代各清规。”韩愈云:“惟古于辞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又云:“惟陈言之务去。”黄庭坚云:“文章最忌随人后,”又云:“随人作计终成后。”这些名言都为戴复古所本。但戴复古在当时写这首诗,却是有其针对性的,即为江西派末流完全脱离生活,资诗书以为诗的批判。在上引诸家中,杜甫所说最为完整,即既要继承前人,又要各具面目。不继承遗产,就没有起点;不各具面目,就难言创造。这是文章发展的一条颠扑不破的基本规律。

第二首感叹当时诗坛寥落。在内忧外患交逼之日,诗人们没有发出时代的最强音来鼓舞人民,挽救危局,而一些流连光景之作,却还能传诵一时。《诗经·鹤鸣》云:“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鹤唳高亢清亮,故以比前者;而韩愈《荐士》中也写道:“齐梁及陈隋,众作等蝉噪。”蝉声的特点是叫得很响,可是没有多少时候就过去了,故以比后者。姜夔虽也是江湖诗人,但因出生较早,一般不将他列入江湖派。在江湖派中,戴复古和刘克庄的诗是成就较高的。

严羽

字仪卿,一字丹丘,邵武(今属福建)人。生卒年不详。一生不仕,曾浪游江西、湖南、江苏、浙江、四川等地,与戴复古、刘克庄同时。所撰《沧浪严先生吟卷》三卷、《沧浪诗话》一卷,今均存。诗话有郭绍虞校释本。

和上官伟长芜城晚眺(1)

平芜古堞暮萧条,(2)归思凭高黯未消。(3)

京口寒烟鸦外灭,(4)历阳秋色雁边遥。(5)

清江木落长疑雨,暗浦风多欲上潮。

惆怅此时频极目,江南江北路迢迢。

【注释】

(1)上官伟长:名良史。芜城:即广陵(故治在今江苏扬州东北)。南朝宋时,其地十年之内,两遭兵祸。鲍照来游,看到城宇荒芜,非常感慨,作了一篇《芜城赋》。后人因称广陵(扬州)为芜城。眺(tiào,音跳):望。(2)平芜:生满杂草的原野。堞(dié,音碟):即女墙,城上的短墙。(3)这句是说虽然登城赏景,但还不能排遣乡愁。黯(àn,音暗):心神沮丧。(4)京口:今江苏镇江。灭:消失。(5)历阳:今安徽和县。

【品评】

这首诗写登城晚眺时的怀乡思旧之感。也许这次登眺是和上官伟长同去的,上官先有诗,严羽继和。中四句写登眺所见,是此诗重点。前二远景,后二近景。明李东阳《怀麓堂诗话》颇赏三四一联,赞为“真唐句也”。在江西派推尊杜甫、继而四灵及江湖派学习晚唐的时候,严羽独具只眼,提倡学盛唐。但由于才力不及,并不能达到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所达到的高度。如这首写得不错的诗,风格倒颇接近大历十子中的刘长卿。

严羽以其所著《沧浪诗话》驰名后世。他提倡学习盛唐,认为盛唐诸人之作,词理意兴,无迹可求。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则要靠妙悟。这些议论,开创了后来神韵一派。钱钟书先生《宋诗选注》说:神韵派是“以‘不说出来’为方法,想达到‘说不出来’的境界”。这,乃是从严羽到清初王士稹诗论的最精简的概括,值得仔细玩味。

严羽诗话陈义甚高,而诗作不过如此,所以不少人讥为眼高手低。这些人大概不承认理论可以独立于创作之外,而且知行合一,自来也只是一种理想的追求,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之内。

毛珝

字元白,三衢(今浙江衢县)人。生卒年不详。曾多次赴试,均未及第。其他行迹不详。有诗集《吾竹小稿》一卷,今存。

甲午江行(1)

百川无敌大江流,不与人间洗旧仇。(2)

残垒自缘他国废,(3)诸公空负百年忧。(4)

边寒战马全装铁,(5)波阔征船半起楼。(6)

一举尽收关洛旧,(7)不知消得几分愁?(8)

【注释】

(1)甲午:理宗赵昀端平元年(1234)。江行:在江中乘舟而行。(2)这两句是说在世世代代生活着的土地上,有上百条无与伦比的大河长江,可是不给人们冲洗掉过去的仇恨。也就是说,在壮丽的河山里,依然存在着被侵略的仇恨。(3)残垒:残余的堡垒。他国:指金。南宋统治者为了向金求和,曾经废除前线的军事设施,表示决不收复失地。(4)诸公:指当时的执政大臣。百年:北宋皇朝于1127年倾覆,到这时已经过了一百年。这句是说大臣们没有能负起改变百年来历史局势的责任。西晋时王衍,字夷甫,任尚书令、司徒等大官,喜欢清谈,不理国政,终于导致了西晋王朝的覆灭。后来东晋桓温说:“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这里以王夷甫等喻南宋那些使国家陷于危亡的大臣们。(5)装铁:披上铁甲。(6)征船:战船。(7)关:关中,泛指今陕西一带。洛:洛阳,泛指今河南一带。都是从1127年以后,就被女真贵族侵占了的中原地区。(8)这句是说即使收复了关洛,也还不能完全消除长期积累起来的仇恨和忧愁。

【品评】

蒙古于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灭西夏,端平元年(1234)灭金,北中国都被征服。从此,偏安的南宋政权面对着一个更其强大的侵略者。当时有些人昧于整个形势,认为应该借金朝覆亡的机会,收复中原,以雪靖康之耻。毛珝就是其中之一。他这首诗的确写得风格雄壮,足以鼓舞士气。但诗人却没有看到,极端腐朽的政权,是没有能力担承这一重任的。当时头脑清醒的人都知道,最重要而迫切的事,不是“尽收关洛旧”,而是如何抵御蒙古人的进攻。果然,在灭金以后,蒙古部队便挥戈南下,向江淮、湖北、四川等地进犯了。严羽在《有感》中写道:“误喜残胡灭,那知患更长。黄云新战路,白骨旧沙场。巴蜀连年哭,江淮几郡疮。襄阳根本地,回首一悲伤。”毛珝的欢欣鼓舞与严羽的思远忧深形成强烈的对照。我们当然肯定毛的爱国之情,但不能不承认严更有见识,对现实局势理解得更深刻。1279年,蒙古终于统一了全中国,建立了享国近百年的元朝。

诗人要如实地反映生活,必须有见识和学问,不能专靠才能与激情。关于这一点,杜甫也曾为后代树立了典范。

刘克庄(1187—1269)

字潜夫,莆田(今属福建)人。宁宗嘉定二年(1209),以荫补将仕郎,迁真州录事参军、知建阳县。因所赋《落梅》诗有“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之句,获罪,闲居十年。后起复,历知州郡。理宗淳祐六年(1246),赐同进士出身,除秘书少监兼中书舍人,又以劾权相史嵩之,贬知漳州。后累官至龙图阁学士。他是江湖诗派中唯一做到高官的人。有《后村先生大全集》一百九十六卷,今存。

国殇行(1)

官军半夜血战来,平明军中收遗骸。(2)

埋时先剥身上甲,标成丛冢高崔嵬。(3) 姓名虚挂阵亡籍,家寒无俸孤无泽。(4)

呜呼诸将官日穹,(5)岂知万鬼号阴风?(6)

【注释】

(1)国殇(shāng,音伤):为保卫祖国而牺牲的人。(2)遗骸(hái,音孩):指留在战场上的尸体。骸:骨。(3)丛冢:乱坟。崔嵬:高峻貌。(4)籍:名册。俸:军饷。孤:孤儿。泽:抚恤。(5)穹(qióng,音穷):高。(6)这句是说哪里知道死去的战士在阴风中悲痛地呼号着呢!

军中乐

行营面面设刁斗,(1)帐门深深万人守。

将军贵重不据鞍,(2)夜夜发兵防隘口。(3)

自言“虏畏不敢犯”,射麋捕鹿来行酒。(4)

更阑酒醒山月落,(5)彩缣百段支女乐。(6)

谁知营中血战人,无钱得合金疮药!(7)

【注释】

(1)行营:作战时可以随时移动的军事指挥部。刁斗:晚上宿营时用来警戒或报更的器具。(2)不据鞍:不骑马作战。(3)隘(ài,音爱)口:险要的地方。(4)麋:又名驼鹿。(5)更阑:更都快打完了,即天快亮的时候。阑:尽。(6)彩缣:染了颜色的丝织物。支:给与。女乐:以妇女组成供统治者享乐的歌舞班子。(7)合:这里作配药解。金疮:刀箭等武器所造成的伤害。

【品评】

汉魏乐府歌辞,本采自民间,后由文士拟作。杜甫善于以乐府体写时事,并摆脱了旧日传统,依据内容,另立新题,如《丽人行》、《兵车行》、《悲陈陶》、《哀江头》等。其后李绅、白居易、元稹等便提出了新乐府这一名称。李绅首先写了《新题乐府》二十首(今佚),白居易继之写了《新乐府》五十首,元稹也和了其中十九首,使我国反映现实的诗歌,又找到了一种适合的形式。宋人在这一方面的发展,在于运用新乐府体集中写某方面的生活,它不像元白之作的覆盖面那样广,所以也就能够写得更为细致。如范成大《腊月村田乐府》十首,专写农村风俗,刘克庄写了短小精悍的新乐府体诗十首。这十首没有总题,但前六首都是揭发当日边防工作的腐败的。这里所选两首很深刻地揭露了南宋末年军队中的黑暗:士兵们是忠勇的,但生前受了伤,药都没钱去配,战死以后,家庭也得不到抚恤;而将军们胆小如鼠,根本不敢和敌人进行斗争,但生活却异常奢侈淫靡。这,正是这个腐朽帝国不断地遭受到女真、蒙古贵族的侵略,而终于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唐高适《燕歌行》云:“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与《军中乐》略同,但刘克庄却写得更其具体,丰富了高适那两句的内容。

北来人二首

试说东都事,(1)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2)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3)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4)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5)

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6)

甲第歌钟沸,(7)沙场探骑稀。(8)

老身闽地死,(9)不见翠銮归。(10)

【注释】

(1)东都:指汴梁。北宋以汴梁为东京。(2)这两句是说北宋皇帝的陵园和宫殿都已遭到破坏。石马是皇帝陵墓道旁的陈列物。西晋洛阳宫殿前面陈列着铜制的骆驼。索靖预见到天下将要大乱,指着铜驼叹息说:“会见汝在荆棘中耳。”西晋果然不久被匈奴刘聪灭亡了。(3)这两句是说金人的命运算来不会长久,可是对于敌情又往往得不着确实的消息。占:卜卦。边情:边界上的消息、动态。当时南宋朝廷不认真派人去探听消息,却听信一些谣言,例如女真贵族夏天到东北去避暑,却误为是金朝出了什么乱子,逃回了老家之类。因此诗人有此慨叹。(4)这两句说,使人伤感的是汴梁虽然沦陷了多年,但人民仍然不忘故国,保存着汉族的风习。妆髻:发式。宣和(1119—1125),徽宗年号。(5)离仳(pi,音匹):离别。这两句是说从北方逃回南方的原有十人,如今只剩下自己一个。(6)蕃:同番。陷蕃衣:在金国时穿的衣服。(7)甲第:贵族豪门的住宅。歌钟:即编钟,古代一种编组的打击乐器,用以配合歌曲,故名。沸:沸腾,形容钟声的响亮。(8)探骑:侦察骑兵。(9)老身:那位逃回福建的人自指。(10)翠銮(luán,音峦):帝王的车驾。以翠羽和銮铃为饰,故名。这句是说,无法看到南宋皇帝的车驾回到东京汴梁,也就是在中原地重建汉族政权。

【品评】

刘克庄有许多古体诗写得很好,但在其数量丰富的创作中,占主要地位的仍是今体律诗和绝句,尤其是五律和七绝。陈衍《宋诗精华录》说他“专攻近体,写景言情论事,绝无一习见语,绝句尤不落旧套。惟律句多太对,如难对易、如对似、为对因、无对有、觉对知、疑对信之类,在在而有。”这一评论大体如实。此外,这位诗人的今体诗过于追求巧对,有时还不免掉书袋,即过多的使用典故之病。

他的五律多写日常生活,如《夜过瑞香庵作》之“问客来何暮?云僧去未归。山空闻瀑泻,林黑见云飞”及《郊行》之“山晴全体出,树老半身枯,林转亭方见,江侵路欲无”之类,都情真景豁,非常动人。

但这两首《北来人》却大异其趣。它们是代一位从汴京逃归者抒发其愤慨与酸辛的。前一首二四两联侧重叙事,一三两联侧重述怀。交错写来,显得跌宕有致。末句与陆游梦中所见“凉州女儿满高楼,梳头已学京都样”,事同情异,哀乐全殊。后一首写他南归后对现状的失望之情,结句又与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同意。沉郁苍凉,在刘克庄的五言律诗中别具一格。

赠江防卒(1)六首选二

战地春来血尚流,残烽缺堠满淮头。(2)

明时颇牧居深禁,(3)若见关山也自愁。

一炬曹瞒仅脱身,(4)谢郎棋畔走苻秦。(5)

年年拈起江防字,(6)地下诸贤会笑人。(7)

【注释】

(1)江防卒:驻在淮水前线的士兵。(2)堠(hòu,音后):瞭望敌情的堡垒。淮头:淮水边上。(3)明时:太平年月。颇牧:廉颇和李牧,战国时代赵国的名将。深禁:警卫森严的深宅大院。这是一句反语,因为当时金兵压境,并不太平,但将军们却依旧躲在家中玩乐,而且他们的本领也决比不上颇、牧。(4)一炬:一把火。曹瞒:曹操的小名。这句是指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战中,周瑜率领孙权、刘备的军队,用火攻计将几十万曹兵杀得大败,曹操本人仅得幸免一死。南宋偏安,所以在历史上推尊蜀汉,视为正统,以赤壁之战曹败刘胜为正义的胜利。(5)谢郎:指谢安。苻秦:晋时五胡十六国中氐族建立的前秦,君主姓苻。这里是指苻坚。太元八年(383)淝水之战中,苻坚派了近百万的军队大举侵略东晋,而主持这次反侵略正义战争的宰相、征讨大都督谢安,却大会亲友,还和他的侄儿前锋都督谢玄下围棋,态度非常镇定。由于他掌握了敌人的弱点,结果把苻坚打得大败。这两句是以历史事实表明不能坐失良机,必须积极抗金。(6)这句指在官府文书中,每年照例地提起江防这件事。(7)地下诸贤:指死去的周瑜、谢安等人。

【品评】

从嘉泰四年(1204)宋韩侂(音托)胄定议伐金,一直到嘉定十七年(1224)宋金议和,这二十年中,双方经常发生战争,互有胜负。《赠江防卒》六首,以讽刺的手法,记录了当时宋朝军队中的一些阴暗面,与其乐府体写的作品《国殇行》、《军中乐》等篇相同。韩侂胄在军事条件准备得很不充分的情况下,举兵北伐,以致被金兵反扑过来,直到江边。诗中“居深禁”的“明时颇牧”,可能就是指的这位权臣。

这两首诗第一首讽刺当时将帅虽然身居要职,却深藏禁地,从不亲临前线,因此对战场上的情况,主要是战败后的惨状,一无所知。诗人认为他们如果看到实情,也会发愁。这种写法,也就是鲁迅在回答什么是讽刺这个问题时所说的:“讽刺作者虽然大抵为被讽刺者所憎恨,但他却常常是善意的,他的讽刺在希望他们改善,并非要捺这一群到水里。然而待到同群中有讽刺作者出现的时候,这一群却是已经不可收拾,更非笔墨所能挽救了,所以这努力大抵是徒劳的。”第二首当然也是讽刺诗,但着眼于以历史事件为对比。意在说明历史上是有以弱胜强、以小胜大的事,如果正义是在弱小一边的话。但当时局势却并非如此,其为人谋不善可知。地下诸贤之笑,实际上是当时朝野之悲,这是不言而喻的。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