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读宋诗随笔 三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苏辙(1039—1112)

字子由,轼弟,与轼同年登进士第,授商州军事推官。王安石变法,辙为属官,力陈新法之不便,屡遭贬谪。元祐六年(1091),旧党执政,召为右司谏,累迁御史中丞,拜尚书右丞,进门下侍郎。绍圣初,新党得势,复落职远窜,远至雷州。徽宗立,复官大中大夫,致仕。有《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第三集》十卷,今存。

逍遥堂会宿(1)二首

逍遥堂后千章木,(2)长送中宵风雨声。(3)

误喜对床寻旧约,(4)不知漂泊在彭城。

秋来东阁凉如水,(5)客去山公醉似泥。(6)

困卧纸窗呼不起,风吹松竹雨凄凄。

【注释】

(1)逍遥堂:彭城(今江苏徐州)官舍中堂名。会宿:住在一道。熙宁十年(1077),苏轼任徐州知州,苏辙在赴南京(今河南商丘)任判官前,与其兄会宿于此。(2)千章木:成林的大树。章:大木。(3)中宵:半夜。(4)误喜:错喜欢。对床:两人对床而卧。(5)东阁:疑即指逍遥堂,或在官署的东边。(6)山公:晋人山简,好酒,却无酒量,所以《晋书》说他“置酒辄醉”。苏轼也是如此,所以用来比拟。

【品评】

嘉祐六年,苏轼兄弟才二十多岁,住在汴京怀远驿。当他们读到唐韦应物《与元常全真二甥》诗中“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之句时,十分感动,便相约早退闲居。故韦氏诗意在苏氏兄弟作品中反复出现:如苏轼之“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他年夜雨独伤神”、“雪堂风雨夜,已作对床声”、“对床定悠悠,夜雨今萧瑟”、“对床贪听连宵雨”、“对床老兄弟,夜雨鸣竹屋”。苏辙则除《逍遥堂会宿》第一首外,还有“夜雨从来对榻眠”、“风雨对床闻晓钟”等等。生活中最美好的境界,往往是令人难忘的。苏氏兄弟受到韦应物的启示,不仅领略了风雨对床的宁静和谐之美,而且还将其与早退闲居之乐联系起来。这就将宁静和谐的感觉深化了,使之进一步体现了一种早日摆脱功名富贵的优雅情操。苏氏兄弟的政治态度是保守的,人品却是高洁的,他们终身难忘风雨对床之乐也显示了这一点。

次首将宦途失意的苏轼的形象突现了出来:人则一醉如泥,纸窗困卧;景则秋凉如水,风雨凄凄。这两兄弟的心情不问可知。苏轼和诗两首之一云:“别期渐近不堪闻,风雨萧萧已断魂。犹胜相逢不相识,形容变尽语音存。”虽强作宽慰之语,但知味人不难尝到其中的苦涩。

黄庭坚(1045—1105)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任叶县尉。熙宁初,教授北京国子监,知太和县。元祐初,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绍圣二年(1095),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徽宗立,复谪宜州,卒于贬所。所著《山谷内集》二十卷、《外集》十七卷、《别集》二卷,有任渊等注本,今存。

送范德孺知庆州(1)

乃翁知国如知兵,塞垣草木识威名。(2)

敌人开户玩处女,掩耳不及惊雷霆。(3)

平生端有活国计,百不一试埋九京。(4)

阿兄两持庆州节,(5)十年麒麟地上行。(6)

潭潭大度如卧虎,边人耕桑长儿女。(7)

折冲千里虽有馀,论道经邦正要渠。(8)

妙年出补父兄处,公自才力应时须。(9)

春风旌旗拥万夫,(10)幕下诸将思草枯。(11)

智名勇功不入眼,(12)可用折箠笞羌胡。(13)

【注释】

(1)范德孺:字纯粹,范仲淹幼子。元丰八年(1085)八月知庆州(今甘肃庆阳)。庆州是当时宋和西夏边境上的军事重镇。(2)乃翁:你的父亲,指范仲淹,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知国)和军事家(知兵)。仁宗时,西夏侵扰边境,范仲淹自请出任防务,将其击败,迫使求和。塞垣(yuán,音元):本指长城,后也用以泛指北方边界。(3)这两句是说,当部队没有发起进攻时,文静得像个可以被戏弄的大姑娘,诱使敌人放松警惕,大开门户;而攻击时却又快又猛,像迅雷下轰,连掩耳都来不及。(4)这两句是说,范仲淹胸中有许多治国之计,可是连百分之一都没有付诸实行,就不幸死去了。范仲淹死于皇祐四年(1052)。端有:正有。活国计:使国家富强人民安乐的方法。九京:即九原,春秋时晋国贵族的墓地,此借用。(5)范德孺的二哥纯仁在熙宁七年(1074)及元丰八年两次出知庆州。(6)麒麟:古代传说中一种象征祥瑞的兽,这里是用以赞美纯仁成长得很快,继承了父亲的志业。(7)这两句是说纯仁胸有权谋,深广难测,敌人都被镇住,不敢乱来。边境居民也就能够耕田种桑,生儿育女,过着和平生活。潭潭:深广貌。(8)这两句是说纯仁虽然御敌的才力有余,但治理国家却更需要他,所以第二次出知庆州后不久,又调回中央任枢密副使。折冲:迫使敌人的战车后撤,即击退敌人。冲是一种战车。论道:讨论治国之道。经邦:管理国政。渠:他,指纯仁。(9)这两句是说范德孺还很年轻,就填补了父兄留下的空缺,出知庆州。妙年:少年。公:指德孺。应(读平声)时须:适应当前的需要。(10)这句是想象德孺到庆州后军容之盛。春风:指元祐二年(1086)的春天,即作诗之时。(11)这句指边防将士求战心切,夏去秋来,马肥草枯,正是便于作战的季节。(12)《孙子·形篇》:“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这是称赞德孺有大将之才,不将以智出名、以勇建功放在眼里,也就是善于统筹全局,并不想在个别计谋或战斗中显得突出。(13)箠(chuí,音垂):棍。笞(chi,音痴):鞭打。羌胡:古西北外族名,指西夏。

【品评】

黄庭坚诗以艺术技巧知名,即使对他抱有偏见的人也无法否认他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虽然我们也可以将黄诗技巧所体现的实质抽象出来,概括地提升到理论高度,但技巧毕竟是具体的,与作品本身不可分的。所以细读作品,是认识他的艺术的基本方法。

这篇诗就用意论,结构谨严,在全诗十八句中,父、兄、弟各占六句;就用韵论,又故意打破了这种均匀的局面,先是平韵八句,间以仄韵两句,又是平韵八句,换意与换韵参差错综,又与前人之换意就换韵之注重声情相应者不同。这是其创新的地方。

范德孺父兄的功业,久已昭著,而他本人则还是一位少年将领,所以诗篇主要是以父兄烘托他本人,就这一点来说,其作法又与杜甫《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有相近处。杜诗“晚有弟子传芬芳”,即此诗之“妙年出补父兄处”。杜甫夸师傅即夸弟子,黄庭坚夸父兄即夸子弟。但两诗其它方面,却绝不雷同。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1)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2)

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3)

含香体素欲倾城;(4)山矾是弟梅是兄。(5)

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6)

【注释】

(1)王充道:作者在荆南(今湖北江陵)时的友人。作咏:即作诗。(2)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形容洛水女神宓妃的神奇美丽,说她在水波上面慢慢地行走,所穿的罗袜也蒙上了灰尘。上句虚构,下句实有;上句幻,下句真。真幻交织,使人读后觉得同时兼具超现实感和现实感。本诗这两句利用这一传统形象加以改写,形容这位穿着罗袜在水面上轻盈缓步的女神,由于罗袜附着纤足,有如新月一弯,走时便也像新月在移动。凌波:在水面上。微月:即新月。(3)此断肠魂:这一悲伤的魂灵,指宓妃。《洛神赋》中写她和曹植欢会之后,旋即分别,“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这两句是诗人由花名水仙而发生的想象。不知道是谁将她的断肠魂招得来,种成在冷天开放的水仙花,来寄托她深深的愁恨。招魂:古代希望死者复生而举行的一种宗教仪式。愁绝:即绝愁,深愁。(4)这句是说水仙花既香且白,赢得多数人的喜爱。倾城:一城的人都为之倾倒。(5)山矾:树名,春天开小白花,极香。这句是说:水仙、山矾、梅这三种花都具有白而香的特色,可以相提并论。(6)这两句是说,对之赏玩太久,倒像真受到花的撩拨了,还是摆脱一下,付之一笑,到门外去看看长江吧。此诗作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诗人暂寓位于长江之滨的荆南,所以诗中提到长江。

【品评】

相传黄庭坚在荆南客居时,曾经爱上了邻居一位幽闲美丽的姑娘,但她后来却另嫁了。在《次韵中玉水仙花》中,诗人曾将她比作水仙花,发出了“可惜国香天不管”的叹息。这篇诗可能也与写这一情事有关,所以题中有“欣然会心”之语。但诗人却似乎是要从沉溺的感情中求得解脱,最后两句便体现了这一点。

杜甫《缚鸡行》:“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虫鸡于人何厚薄,吾叱奴人解其缚。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杜、黄此二诗,确是如陈长方《步里客谈》所说“断句旁入他意,最为警策。”要补充的是,其所以成为警策,是由于诗中本意与他意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所以其彼此之间的情景初看似乎相去甚远,而由此及彼,仍属可感可知。因而这种陡峭的转折,不但能为读者所接受,进一步还会由于存在其中的矛盾的解决而使读者产生一种意外的喜悦。

诗中说,梅花、水仙、山矾都是既香且白,可以并提。我们都知道,梅花不全是白的,所以这也只是大概言之。传说清初学者毛奇龄最不喜欢苏轼。有人说,苏的“春江水暖鸭先知”可算是一句好诗。毛反驳说:为什么鹅就不先知,一定是鸭?这种反驳显然是无意义的。因为创作中所要求的精密工切不能和现实生活现象等同。如果不有意地忽略作品中的这些阔略或疏失,就将导致在文苑中游历终身而仍了无所获的后果。

戏和答禽语(1)

南村北村雨一犁,(2)新妇饷姑翁哺儿。(3)

田中啼鸟自四时,(4)催人脱裤著新衣。

著新替旧亦不恶,去年租重无裤著。(5)

【注释】

(1)禽语:指布谷鸟的叫声。它的叫声听上去也像“脱却布裤”这句话。(2)雨一犁:可以浸透一犁头那么深的土地的雨量。(3)饷(xiǎng,音想):给饭吃。(4)自四时:自能明辨四季。(5)这两句是说布谷鸟叫人著新替旧,自然也不坏,可哪里知道去年由于租税太重,农民原来就没有裤穿。

【品评】

我国先民很早就注意到某些鸟的叫声听上去像是汉语中某个词或短语这一现象,如《山海经》中就多次提到“有鸟焉,其名曰鹈,其名自号也”之类的话。到了唐代,就有人借与鸟叫声类似的辞意加以发挥,构成诗篇,即所谓禽言诗。在宋代,这种诗更为流行。这体现了诗人们向往大自然,希望与之融为一体,即宋儒所谓“物吾与也”的心态。它最初也许只是一种游戏文字,但严酷的现实生活却使许多作者的禽言诗变成了讽谕诗。如布谷与脱却布裤本是一鸟,如称前名,则为劝农,如称后名,则为悯农。心随境转,诗人措辞也就各自不同了。

这篇诗虽以《戏和答禽语》即开玩笑地与鸟儿唱和为题,但基本上仍然是一篇禽言诗。作者抓住农民听到布谷鸟催他们脱却布裤时的感受,代他们宣泄了在沉重剥削之下的苦痛。诗的头两句给人以气候不坏、生活平安的印象,下面却忽然出人意外地转出完全相反的情景来。黄诗用意深曲,耐人寻味处,往往如此。苏轼《五禽言》之一云:“昨夜南山雨,西溪不可渡。溪边布谷儿,劝我脱破裤。不辞脱裤溪水寒,水中照见催租瘢。”用意同黄,而略直致。

次元明韵寄子由(1)

半世交亲随逝水,凡人图画入凌烟?(2)

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3)

欲解铜章行问道,定知石友许忘年。(4)

脊令各有思归恨,(5)日月相催雪满颠。(6)

【注释】

(1)元明:黄庭坚的哥哥大临的字。子由:苏轼的弟弟辙的字。元明有诗寄与在筠州(今江西高安县)监盐酒税的子由,庭坚依其用韵次第同作。(2)凌烟:阁名,在唐代长安太极宫内。唐太宗曾令著名人物画家阎立本将功臣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的像画在阁内,以表彰他们的勋劳。这两句是说他们兄弟交好,已有多年,但都在政争中遭到失败,时光像流水般过去了,却没有为国家效力的机会。(3)这两句写花开江涨之景,因以寄托其离别相思之情。此诗于元丰四年(1082)春天作于太和县,所以描写春景。(4)古代居官时,将印带佩在腰上(汉代规定县令是铜章墨绶);离职,就得解下来。所以欲解铜章,就是要想辞去知县的意思。苏轼在和苏辙《与兄子瞻会宿》诗题中说:“子由自少旷达,天资近道,又得至人养生长年之诀。”可见子由是曾经求仙学道的。行问道就是要向子由学道。行:将。石友:交谊坚贞如石的朋友,指子由。忘年:年长的人和年少的人交朋友,不计较年龄上的差异,称为忘年交或忘年友。苏辙比黄庭坚大七岁。许忘年,是说料想子由定会同意自己的要求。(5)《诗经·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脊令,水鸟名,首尾动摇相应,以比兄弟有危急时,互相帮助。这句是说子由怀念苏轼,也如自己怀念元明,彼此都以不能同回家园时常相聚为恨。(6)雪满颠:白发满头。

登快阁(1)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2)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3)

朱弦已为佳人绝,(4)青眼聊因美酒横。(5)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6)

【注释】

(1)快阁:在今江西省泰和县东澄江边,是登览胜地。(2)痴儿:诗人自指。晋夏侯济给友人傅咸的书信中说:“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晋朝人以放达为高雅,以勤理官事为痴呆。这里反用其意,说自己办完公事,才在傍晚时分登临快阁。元丰四年至六年,作者任太和知县。(3)这两句写阁上所见秋天远景。澄江,也可指水色清澈的江,这里是双关语。(4)朱弦:《吕氏春秋·本味》载:伯牙是古代一位著名的琴师,钟子期是他的知音。钟子期死后,他就“破琴绝弦”。琴弦通常染成红色,故称朱弦。这里是写登临时怀念知音的佳人。这位佳人指谁,不详。(5)青眼:晋阮籍能作青白眼,用青眼对待有好感的人,用白眼对待有恶感的人。这里表示对美酒的爱好。(6)这两句表示自己无意长久混迹官场,希望归隐江湖。鸥盟:和鸥鸟结盟,意思是共同过闲适的生活,即隐退。

【品评】

黄庭坚《答洪驹父》书云:“自作语最难。老杜(杜甫)作诗,退之(韩愈)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今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文学艺术来自人类对大自然即客观事物的虔诚的摹仿;作家在对大自然摹仿的同时,不会也不能忘记取法于那些对大自然的摹仿已经取得成功的人。从而出现了古今中外文学所同的用典现象。这本来也是无可非议的。但黄庭坚,却由于自己的独特爱好和修养,对典故十分熟悉,运用起来十分在行,竟将创作中可以用典的情况绝对化,主张作诗应当“无一字无来处”,即提倡诗必用典。这就显然是一种既不符事实也行不通的偏见了。所以他这种主张,自己也不能在实践中完全贯彻。在这两首诗中,不但如“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之类的句子可算得“天生好言语”,谈不上有什么典故,其已由注释中说明的用典诸句也都充实了读者的心灵,而并没有塞给他们一堆谁也不懂的东西。对于黄庭坚,我们似乎可以不必完全“听其言而信其行”。

这两篇诗在布局上各有特色。读前篇,要看它的用笔变幻难测处。首句起得平常,次句却出人意外地写到功名蹭蹬,丰富了如水一般流逝的那个半世的内涵。次联只写当前之景,而想念之情自在其中,与上下文似衔接非衔接。三联才正面写相思相寄之情。尾联又回过来,与首联相应。层层转换,无一平笔。而后一篇则首联登阁,次联揽景,三联怀友,末联思归,一气盘旋,无多曲折,而气势豪纵,与前篇之以转折取胜者不同。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1)二首

投荒万死鬓毛斑,(2)生入瞿塘滟滪关。(3)

未到江南先一笑,(4)岳阳楼上对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5)绾结湘娥十二鬟。(6)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注释】

(1)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下临洞庭湖。君山是洞庭湖中的一座小岛。(2)投荒:贬官到荒僻的地方。(3)瞿塘:峡名,在四川省奉节县附近。滟滪(yànyù,音艳预)关:滟滪堆是矗立在瞿塘峡口江中的一块大石头。附近的水流得非常急,是航行很危险的地带。古代民谣有“滟滪大如襆(fú,音浮),瞿塘不可触”的话。因其险要,故称之为关。生入……关:东汉班超从军西域三十一年,年老思归,有“但愿生入玉门关”的话。此用其语。(4)江南:这里泛指长江下游南岸,包括作者的故乡分宁在内。(5)川:这里指洞庭湖。(6)这句写风雨凭栏时所见君山。绾(wǎn,音晚)结:(将头发)向上束起。湘娥:《楚辞·九歌》中的湘君和湘夫人,相传即帝舜二妃娥皇和女英,君山是她们居住的地方。鬟:发髻。十二鬟:是说君山丘陵起伏,有如女神各式各样的发髻。

【品评】

据任渊所作黄庭坚诗谱,此二诗手迹有跋云:“崇宁之元(元年,1102)正月二十三日,夜发荆州,二十六日至巴陵(今岳阳),数日阴雨不可出。二月朔旦,独上岳阳楼。”诗人自绍圣初因修国史被政敌诬陷遭贬,到徽宗即位,政治地位才略有改善。建中靖国元年(1101),出了四川,次年(即崇宁元年),又从湖北沿江东下,经过岳阳,准备回到故乡去。这时,他已被贬七年,流转在四川湖北一带,环境非常恶劣,又到了对于古人来说算是高龄的五十七岁。长途漂泊,旅况萧条,在风雨中独上高楼,所以一方面为自己能够在投荒万死之后平安地通过滟滪天险活着生还而感到庆幸,另一方面回首平生,瞻望前路,又不能不痛定思痛,黯然伤神。因而欣慨交心,凄然一笑。我们读过苏轼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想见此老真是胸次浩然,早已将一切忧患置之度外,真像关汉卿在套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所说的“我却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黄庭坚与之相比,似乎还未能完全忘怀得失。这种气质上的差异,很准确地表现在作品中,是读者所应当注意的。

独上高楼,可以望洞庭湖;楼在岳阳城西门上,和湖还有一段距离,则在风雨中又不能在“银山堆里看青山”,所以只好出之以想象,而将其认作湘娥鬟髻了。刘禹锡《望洞庭》云:“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雍陶《望君山》云:“应是水仙梳洗罢,一螺青黛镜中心。”可能给黄庭坚以某种启发,给他提供了想象的依据。

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领袖,也是文学史上一位有争议的人物。但他的业绩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是无可置疑的。对他的评价,也随着历史上文艺思潮及价值观的不同而大有高低。对黄庭坚的艺术技巧,今后似乎很值得进一步研究。

道潜(1043—?)

俗姓何,于潜(今浙江临安西)人,字参寥,自幼出家。与苏轼、秦观诸人友善。苏轼谪居黄州时,他曾前往探视,离黄时同游庐山。元祐中,卜居杭州智果禅院,时苏轼知杭,颇多交往唱和。因诗涉刺讥得罪,勒令还俗,后得昭雪,复削发为僧。有《参寥子集》十二卷,今存。

临平道中

风蒲猎猎弄轻柔,(1)欲立蜻蜓不自由。(2)

五月临平山下路,(3)藕花无数满汀洲。(4)

【注释】

(1)风蒲:被风吹着的蒲苇。猎猎:风声。(2)这句是说蒲叶轻柔,连蜻蜓也站不稳。(3)临平山:在今杭州市东北。(4)藕花:荷花。

【品评】

此诗为苏轼所激赏,见了之后,立即写了刻石。当时还有一位宗室曹夫人工于绘画,也据诗意作了一幅临平藕花图。

人所共知,莱辛在《拉奥孔》中曾指出:“雕刻、绘画之类的造型艺术用线条、颜色去描绘各部分在空间中的物体,不宜于叙述动作;诗歌用语言去叙述各部分在时间上先后承续的动作,不宜于描绘静物。”但我们古典作家的追求则在于诗与画的相同、相通、相融合、相渗透,而非两者的差异、隔绝或对立,所以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又《韩幹马》云:“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幹丹青不语诗。”苏轼之所以激赏道潜此诗,主要是因为它所表现的恰是绝妙的画境,这也就是曹夫人见此诗而欲以画表现其中情景的原因。诗画的交融或互补,是要诗具画景,画见诗情。道潜此诗为我们提供的五月临平道中的景物,不但有风和日丽的天气,蒲苇受风的猎猎之声,蜻蜓在蒲叶上站立不稳的款款之态,还有山下路旁满眼的藕花莲叶,都十分明晰地可以感知。可是它又以诗人所表现在时间中永恒的动替代了画家所表现的在空间中刹那的静,因而使两种艺术在这首诗中合二而一。

秦观(1049—1100)

宇少游,一字太虚,高邮(今属江苏)人。元丰八年(1085)进士,为临海(今属浙江)主簿。元祐初,除太学博士,累迁国史院编修。在党争中,屡遭贬谪。徽宗立,召为宣德郎,中道卒于藤州(今广西藤县)。以文辞见重于世,苏轼尤推重之。所著《淮海集》四十一卷,后集六卷,词三卷,今存。

春日五首选二

一夕轻雷落万丝,(1)霁光浮瓦碧参差。(2)

有情芍药含春泪,(3)无力蔷薇卧晓枝。

裌衣新着倦琴书,(4)散策池塘返照初。(5)

翠碧黄鹂相续处,(6)荇丝深处见游鱼。(7)

【注释】

(1)万丝:指细雨。(2)霁光:雨后初晴时的阳光。浮瓦:由于阳光反射在瓦上,光线好像飘浮着。碧:指琉璃瓦的颜色。(3)泪:指雨点。(4)裌衣:即夹衣。(5)散策:携杖散步。策是竹杖。返照:落日反射。(6)翠碧:百舌鸟。黄鹂:黄莺。(7)荇(xìng,音杏):一种水生植物,叶子略呈圆形,浮在水面,花黄色。

【品评】

秦观的《春日》五首,是这位特别敏感的诗人记录他从不同侧面反映自己在某一个春天的心灵活动的一组诗。这里所选两首,前者写夜来细雨以及花枝在雨后晓晴时的娇惰神态,极为动人;后者则写夕晖将落,小园独步,鸟飞鱼戏,物我相忘,展示了另外一种境界。但总的说来,其风格是偏于阴柔和纤秀的(他的词在这点上表现得更加突出)。

金人元好问《论诗》绝句评此诗云:“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按韩愈《山石》云:“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望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又云:“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显然,元好问在壮美与优美、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或男性美与女性美之间有所轩轾。我们虽然尊敬元好问在诗歌创作和理论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但就这一点而论,却不能不为了他之不知欣赏异量之美而感到惋惜。对此前人也有所议论,清薛雪云:“先生休讪女郎诗,山石拈来压晚(当作晓)枝。千古杜陵佳句在,云鬟玉臂也堪师。”又朱梦泉云:“淮海风流句亦仙,遗山(元好问号)创论我嫌偏。铜琶铁棹关西汉,不及红牙唱酒边。”而在古代作家中最鲜明地提出人们应当能够欣赏异量之美的,则是苏轼。他评书法说:“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瘠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又云:“貌妍容有颦,璧美何妨椭?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前一条指出异量之美是客观存在,后一条更进一步指出异量之美不但并非完全对立而且可以互相渗透交融。这就比元好问的偏执圆通多了。当然,作为一位作家或批评家,任何人都有权标榜自己所推崇或爱好的风格,但作为一位文学史家,则必须有历史的眼光,对各种不同的作品及其风格,给以客观公正的评估,二者是有区别的。

张耒(1054—1114)

字文潜,淮阴(今属江苏)人.弱冠登熙宁进士第,任临淮主簿,累迁著作郎、史馆检讨,擢起居舍人。绍圣初,知润州。新党执政,被列入元祐党籍,屡遭贬谪。徽宗崇宁五年(1106)始得自便,主管崇福宫,卒。所著《宛丘集》七十六卷,今存。

偶题(1)二首

相逢记得画桥头,花似精神柳似柔。

莫谓无情即无语,春风传意水传愁。

春水长流鸟自飞,偶然相值不相知。(2)

请君试采中塘藕,(3)若道心空却有丝。(4)

【注释】

(1)偶题:偶然题咏(作诗),题是动词,与无题之题作名词者不同。(2)相值:相遇。(3)藕:配偶之偶的谐声字。(4)丝:相思之思的谐声字。

【品评】

在诗人笔下往往会出现一些生活中非常微妙的感情。在前面品评王安石五绝《江上》时,我曾经指出王诗中的同情与杜牧诗、苏轼词中的遐想之间的细微区别。张耒这两首诗却又是一种情况。他偶然遇到一位美丽温柔的姑娘,也许曾对她表示过好感,但姑娘的回答却是沉默,转眼又分手了。这很可能是拒绝(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迫的),但作者却一心认定她虽无语,却有情。于是写下这相思相望、一往情深的诗篇。这当然也是情诗,但这情是片面的,虽比杜牧、苏轼之完全陷于遐想的已进了一层,但其写对方的情意,仍然是假设的。“春风传意水传愁”,只能是诗人想象中那位无语姑娘的心境,而请君试采之君,当然也是指的那位姑娘了。倒是春水二句,写的是实情实景。

南朝吴歌中,常用谐声辞作双关语,如以布匹之匹喻匹偶之匹,围棋之棋喻期会之期,莲花之莲喻怜爱之怜,蚕丝之丝喻相思之思,石碑之碑喻悲哀之悲,篱笆之篱喻别离之离。这组诗第二首三四句也是如此。希望这位沉默的姑娘理解他的相思之情。

怀金陵(1)三首选一

曾作金陵烂漫游,(2)北归尘土变衣裘。(3)

芰荷声里孤舟雨,卧入江南第一州。(4)

【注释】

(1)金陵:即今南京。(2)烂漫:无拘束的,自由自在的。(3)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京洛多风尘,素(白)衣化为缁(黑)。”这句化用陆诗之意。(4)这两句是回忆初到金陵时的景色。芰(jì,音寄):菱。江南第一州:指金陵。

【品评】

此诗以结构论,首句平起,次句逆接,后半实写烂漫游程,又与前句绾合。这样便突出了题中怀字。

结构是伴随着作者的思路而产生的。诗人在金陵无拘无束地浪游的时候,也许并没有觉得这个地方是多么可爱,可是一经北上,洁白的衫子被扑面的风尘染成黑色的了,这就使他不能不回忆起了青山似染江水如蓝的江南来。在风沙遍地的北方想念气宇明丽的南国时,诗人不由地将自己的回忆集中在一点上,即初到金陵时的光景。他是在一种极幽美好的景色中,安静而悠闲地到达金陵的,对金陵的第一次印象是极好的。因此才有后来的烂漫之游。这,就对金陵可怀之处作了丰富的暗示。也就是说,该写的都写了。不用写的,又何必再费笔墨呢?在这些地方,作者是应当信任读者,让他们去驰骋各自的想象的。

陈师道(1053—1101)

字无己,又字履常,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自少刻苦学问,年十六,以文谒曾巩,大受赏识,终身师之。熙宁中,王安石注《周礼》诸经,以为推行新法的理论基础,师道颇不赞同,遂绝意进取。苏轼、傅尧俞等荐其文行于朝,起为徐州教授,后擢太学博士,久之,召为秘书省正字,卒。所著《后山集》三十四卷,又任渊注《后山诗注》十二卷,今均存。

妾薄命(1)二首

主家十二楼,(2)一身当三千。(3)

古来妾薄命,事主不尽年。(4)

起舞为主寿,相送南阳阡。(5)

忍着主衣裳,为人作春妍?(6)

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7)

死者恐无知,妾身长自怜!

叶落风不起,山空花自红。(8)

捐世不待老,惠妾无其终。(9)

一死尚可忍,百岁何当穷?(10)

天地岂不宽?妾身自不容。(11)

死者如有知,杀身以相从。(12)

向来歌舞地,夜雨鸣寒蛩。(13)

【注释】

(1)妾:侧室,也是旧日妇女的谦称。曹植有题为《妾薄命行》的乐府诗,这里用其旧题。(2)十二楼:据鲍照《代陈思王京洛篇》:“凤楼十二重,四户入绮窗。”则十二楼当是十二层的楼。这里用以泛指贵人所住高楼。(3)这句即白居易《长恨歌》“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意思。当(读去声):抵。(4)这句是说侍奉主人不能到头。尽年:走完生命的旅程。(5)这两句是说正翩翩起舞,供主人欣赏,为他祝福,岂料转眼间就送他到墓地了。刘禹锡悼宰相武元衡遇刺的《代靖安佳人怨》有句云:“晓来行哭里门外,昨夜华堂歌舞人。”写由生到死,乐极哀来,与这两句略同。为寿:犹言祝福。南阳阡:汉原涉为他父亲在南阳置办的墓地,称为南阳阡。此泛指通往坟地的道路。(6)唐崔国辅《怨词》云:“妾有罗衣裳,秦王在时作;为舞春风多,秋来不堪着。”又白居易《燕子楼》云:“钿晕罗衫色似烟,几回欲着即潸(shān,音衫)然(流泪貌);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十一年(当作一十年)。”与这两句事异义同,一从不忍舍旧爱着笔,一从不忍事新人着笔。(7)这两句形容极度悲苦,哭声可上达青天,泪滴可下透黄泉。(8)这两句承上篇“相送南阳阡”来,写墓园的凄惨之状。以红花之绚烂与落叶之飘零相衬,愈见山野之空旷寂寥。(9)捐世:弃世,指死亡。惠:施以恩惠。无其终:犹言不到头。这两句是说主人还没有老就死了,因此施与我的恩惠就没有到头。(10)这两句的意思是:死亡的痛苦还可以忍受得住,但痛苦的生存却没完没了,更令人难堪。何当:何时。穷:尽。(11)这两句是说:我之所以如此痛苦,并非人生道路狭窄所致,而是自己为了爱情而作出的选择。(12)这两句与上篇“死者恐无知,妾身长自怜”二句相对应。(13)这两句写主人死后,楼阁的荒凉景象。与上篇“主家十二楼,一身当三千”二句相对应。蛩(qióng,音穷):蟋蟀。

【品评】

作者于诗题下自注云:“为曾南丰作。”曾巩,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当时杰出的史学家、散文家,陈师道的老师,死于元丰六年(1083)。这是两篇写法比较别致的悼诗,以一位侍妾悲悼宠爱她的主人的口吻,来表达学生对老师死亡的沉痛心情。在我国古典文学的传统中,诗人自来喜爱并且善于以男女之情来譬喻国家和人民、君和臣、师和生以及朋友之间的关系。正如明人郝敬所解释的:“诗多男女之咏,何也?曰:……情欲莫甚于男女,……声音发于男女者易感。故凡托兴男女者,和动之音,性情之始,非尽男女之事也。”(陆以谦《词林纪事序》引)如唐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篇传诵人口的作品即是以举子考进士科比女子结婚,以诗坛前辈张籍比作丈夫,将自己比作新娘。至如陈师道此诗之所以为人推重,还和当时的风气有关。王安石作宰相时,向他学习的人很多,但政局一变,都赶忙洗刷自己,矢口否认和老师的关系了。张舜民的《画墁集》中有《哀王荆公》四首,其中就曾慨叹“今日江湖从学者,人人讳道是门生”,“若使风光解流转,莫将桃李等闲栽”。因此,读者肯定这两篇诗,实质上也就是对当时那种存在于士大夫当中的浇薄风气的鄙视。至于就诗论诗,则这两篇语言精警,感情深挚,乃是抒情诗中的精品,自不待言。

示三子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1)

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2)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3)

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4)

【注释】

(1)这两句是说:实在走远了,也就不那么想念了,而一听说不久即将回来,却反而控制不住自己。(2)这两句写初见时的情景。相别几年,儿女都已长大,见面也不大认识了。省(xing,音醒):识。(3)哂(shěn,音审):微笑。(4)这两句的意思是:虽然确实知道并非梦中相见,可是心里还是迷迷忽忽的,一时稳定不下来。了知:确实知道。

【品评】

元丰七年(1084),陈师道因家境贫穷,养不活自己的家口,只好将妻子郭悟及三个儿子、一个女儿送到四川他岳父郭概处寄食。四年以后,才从四川接回到徐州。这篇诗作于妻儿们刚回来的时候。夫妻父子久别重逢之情,酝酿出了这一首好诗。

一般说来,诗贵含蓄,要有文外曲致。所以清袁枚曾经开玩笑地说,天上只有文曲星,可没有文直星。但是,这也不能绝对化。像这篇作品,就是至情无文,直抒所感,不假修饰而自然动人。唐孟郊《游子吟》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云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歌颂母爱,以三十字抵人千百,也是如此。陈师道提倡“宁拙无巧,宁朴无华”(《后山诗话》)。因此他的诗也以质朴见长。黄庭坚却往往伤于工巧。陈说:“人言我语胜黄语。”也就是在这些地方。

此诗之“去远即相忘”,就是姜夔《鹧鸪天》中的“人间别久不成悲”;“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就是晏几道《鹧鸪天》中的“今宵剩把银照,犹恐相逢是梦中”。一为亲子之情,一为男女之爱,对象不同,而诗词风格也有分别;但构思则不谋而合,可见人同此心。

怀远(1)

海外三年谪,天南万里行。(2)

生前只为累,身后更须名?(3)

未有平安报,空怀故旧情。

斯人有如此,无复涕纵横。(4)

【注释】

(1)怀远:怀念远方的友人,指苏轼。(2)苏轼于绍圣四年(1097)被贬儋耳(今海南省儋县),本诗作于元符二年(1099),正是三年。这两句说苏轼被贬时间之久,空间之远。(3)苏轼因为名声很大,所以被人忌刻陷害。名声在生前也只能累人,死后还要它干什么呢?(4)像这样一个人,却落得这种结果,真叫人眼泪都再没得流了,也就是说,眼泪都为他流尽了。

【品评】

这首诗是陈师道怀念被政敌陷害以致贬谪远方的好友苏轼而作。诗中充满了悲愤和激情。语言质朴,感情沉郁,鲜明地体现了他的风格特色。我们玩索之余,还会感到它的写法是有点特别的,这就是通篇无景语。

古人写诗论诗,情景并重。所以明谢榛《四溟诗话》说:“夫情景相融而成诗,此作家之常也。”又说:“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适。截分两橛则情不足兴,而景非其景。”宋范晞文《对床夜语》更举杜甫五律名作为例以明之云:“老杜诗:‘天高云去尽,江迥月来迟。衰谢多扶病,招邀屡有期。’上联景,下联情。‘身无却少壮,迹有但羁栖。江水流城郭,春风入鼓鼙。’上联情,下联景。‘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景中之情也。‘卷帘唯白水,隐几亦青山。’情中之景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情景相融而莫分也。‘白首多年疾,秋天昨夜凉。’‘高风下木叶,永夜揽貂裘。’一句情,一句景也。固知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或者便谓首首当如此作,则失之甚矣。”

诸家所论情景不可分割之理,极为分明。但自来论者似更为偏重以写景作为抒情的手段,所谓融情入景。所以王夫之又说:“不能作景语,又安能作情语邪?古人绝唱句多景语,如‘高台多悲风’、‘蝴蝶飞南园’、‘池塘生春草’、‘亭皋木叶下’、‘芙蓉露下落’皆是也,而情寓其中矣。以写景之心理言情,则身心中独喻之微,轻安拈出。”这就是说,能够表达内心曲折微妙深沉的感情的景语也就是情语。可是陈师道这首诗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他只是直抒所感,无暇旁及。而这种真诚的爱心所发出的炽热却和许多古今胜语一样都很感人。像这种诗,我们能不能够由于其中没有出现景物而就说它缺乏形象性呢?不能。因为在作者笔下,受到不公正的政治待遇而深受同情的苏轼,以及对于这种不公正深表愤慨的陈师道,这两个形象都是很鲜明的。形象性并不完全依靠自然物色的陪衬才能表达。上篇《示三子》也是如此。由此可见,文无定法,诗并不一定要兼备情景。六朝迄唐,一篇之中景语为多,乃至全篇都用景语写成的抒情诗也不少,由唐转宋,又有些诗人写出全篇用情语的诗。这似乎也是一种值得注意的变化。

谢赵生惠芍药(1)三首选一

九十风光次第分,(2)天怜独得殿残春。(3)

一枝剩欲簪双髻,未有人间第一人。(4)

【注释】

(1)惠:赠与。芍药:这里是指木芍药,即牡丹。(2)春季三个月,共九十天,九十风光即春光。次第:这里作迅速解。分:分别,离去。这句是说美好的春天迅速消逝。(3)怜:爱。殿:最后,这里作动词用。这句是说由于天怜爱牡丹,所以让它在春色已残时最后开放。(4)剩欲:很想。这两句极写牡丹之美艳,说很想折下一枝,给一位女子簪在发髻上,可是却找不到配戴这朵花的人间第一美人,言外有怀才不遇之意。

【品评】

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陈无己《小放歌行》云:‘春风永巷闭娉婷,长使青楼误得名。不惜卷帘通一顾,怕君着眼未分明。’‘当年不嫁惜娉婷,傅白施朱作后生。说与旁人须早计,随宜梳洗莫倾城。’山谷曰:‘无己平日诗极高古,此则顾影徘徊,炫耀太甚。’愚谓无己两诗,亦颜延年《五君咏》之流也,岂自炫哉!愤世嫉俗之调耳。第一首恶幸得名位之人,必欲知我者真一着眼。第二首明独居自爱之怀,不似随时者上于早计。品甚超,词甚激,正是好高志古、不浪结纳者口吻,何为不高古哉?无己安贫守道,穷厄以死,岂肯为顾影卖弄之词?吾恨山谷久与之交,而不能因其词而察其心也。无己又有芍药诗云云,此真眼空一世,无人之见者存也。炫耀干进者,胸次有此等语耶!”

潘德舆所解,大体上能得陈师道诗意。古代服膺儒学的士人,一方面总想“达到兼善天下”;另一方面又认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陈师道反对王氏新学新政,绝意进取,但这并不排斥他仍有仁民济世之心。被屏除在仕路名场之外的他,对自己的牢落不偶也不可能完全无动于衷。这三篇小诗,正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矛盾。

唐人咏牡丹名句如李正封之“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李白之“一枝红艳露凝香”,吴融之“腻若裁云薄缀霜”,都从正面形容其体态,此诗则从侧面暗示其风神,非惟实虚有殊,还从议论中展示形象。唐宋有别,这又是一例。

陈师道是江西派中仅次于黄庭坚的重要作家。他的诗用意曲折深邃,语言本色浑朴。他推重苏、黄,却不走他们的路子,是最能体现宋诗独特面貌的诗人之一。

韩驹(?—1135)

字子苍,仙井监(今四川长寿)人。徽宗政和初,召试舍人院,赐进士出身,除秘书省正字,因被指为苏轼之党谪降,后复召为著作郎,校正御前文籍。宣和五年(1123)除秘书少监,六年,迁中书舍人兼修国史。高宗立,知江州。绍兴五年(1135)卒。有《陵阳集》四卷,今存。

九绝为亚卿作(1)选三

君去东山踏乱云,(2)后车何不载红裙?(3)

罗衣浥尽伤春泪,(4)只有无言持送君。

君住江边起画楼,(5)妾居海角送潮头。(6)

潮中有妾相思泪,流到楼前更不流。

妾愿为云逐画樯,(7)君言十日看归航。

恐君回首高城隔,直倚江楼过夕阳。(8)

【注释】

(1)亚卿:姓葛,阳羡(今江苏宜兴)人,作者的朋友。亚卿与一位风尘女子相爱,短期分手,也十分依恋。韩驹便用这位女子的口吻,写了九首七言绝句,以表达双方难舍难分的情意。(2)《诗经·豳风·东山》:“我徂东山,慆慆(tāotāo,音滔滔。远貌)不归。”踏乱云:也是形容此行山高路远。《东山》是一篇描写士兵出征及时回家的诗,所以用以比葛亚卿因公出差。(3)后车:副车,侍从之车。红裙:这里是女子的代称。这句是女子的埋怨之辞。(4)浥(yi,音一):沾湿。(5)画楼:以绘画作装饰的楼,即华美的楼。下篇画樯同。(6)海角:指江入海处,海水涨潮,则潮头随江而上,所以这么说。(7)为云:古代神话,巫山神女朝则为云,暮则为雨。这里暗用此典。樯(qiáng,音强):桅杆,这里作为船的代称。(8)这两句是写初别之时,男方频频回首,女方则生怕他一直在船中痴望自己,也就倚在楼上,待到夕阳西下。

【品评】

中晚唐到五代,逐渐流行起了一种新型歌曲,同时也是一种新型抒情诗样式,这便是词。它从民间进入酒筵歌席,又进入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到了宋代便逐步与五七言诗分庭抗礼,并且在悲欢离合的男女恋情这类题材和主题中,挤占了五七言古今体诗体的市场。宋人几乎不用诗来写爱情,却在词中大显身手。只有那些写社会默认的婚外恋的词,才使我们看到宋人的爱情生活是多么多姿多彩。正因为宋人不怎么习惯于以诗写爱情,我们才选了韩驹这几首小诗,所谓物以稀为贵。它们写得朴实而又缠绵,语浅意深,凄婉可诵。

古代诗歌写男女之情的很多,而写婚外恋的在其中又占有很大的比重。这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因为在统治阶级中,婚姻实质上是一种政治行为,起决定作用的乃是家世的利益而非个人的意愿,因而其结合绝不是先有爱情后有婚姻,而是反过来。即使婚后双方有了一点爱情,那也绝不是主观的爱悦和婚姻的基础,而是客观的义务和婚姻的附加物。所以现代意义的爱情,在古代,是只有在礼法规范之外才可能有。而在男权社会中,就自然而然地表现为以娼妓(歌儿舞女)为对象的婚外恋了。这种人类对于爱情的正当要求的不正当表现是强有力的,不可遏止的。这正可说明表现这些生活内容的作品何以如此真诚,如此感人。

江端友

字子我,陈留(今属河南)人。生卒年不详。钦宗靖康初召见,为承务郎,赐进士出身,诸王宫教授,官至太常少卿。著有《七里先生自然斋集》七卷,今佚。

牛酥行

有客有客官长安,(1)牛酥百斤手自煎,(2)

倍道奔驰少师府,(3)望尘且欲迎归轩。(4)

守阍呼语“不必出,(5)已有人居第一先。

其多乃复倍于此,台颜顾视初怡然。(6)

昨朝所献虽第二,桶以淳漆丽且坚。(7)

今君来迟数又少,青纸封题难胜前。”(8)

持归定惭辽东豕,(9)努力明年趁头市。(10)

【注释】

(1)客:当指一位姓邓的西京留守。长安:本是汉代的西京,这里借指北宋的西京洛阳。(2)牛酥:牛奶油。(3)倍道:两步并成一步走。少师:这里指梁师成。梁师成曾任少师,《宋史》本传失载。(4)晋潘岳对当时大官贾谧非常谄媚。每逢贾谧坐着车子出来,他等不及看见车子,只要望到车子走到时扬起的灰尘,就赶忙下拜。轩:有栏干的车,大夫所乘。这里用潘岳来比喻这个送牛酥的人,用贾谧来比喻少师,说梁师成当时不在家,送牛酥的就在他门口恭候。(5)守阍(hun,音昏):看门的人。看门的人喊他不必把酥油拿出来。(6)台颜:指少师的脸色。台是敬词。怡然:愉快的样子。(7)淳漆:厚漆。这句是说所献的酥油包装得很坚固而且美丽。(8)封题:犹言封口,包扎。题:头,指盛器上端的口。这句说包装得很简陋不如前人。(9)古代寓言辽东地方不出白猪,有次忽然生了一个白头猪,人们都很奇怪决计将它献给皇帝,哪知到了河东,看到许多猪都是白的,于是抱着这白头猪惭愧而回。这是讽刺这个送牛酥的人自以为送的礼物不错,其实不算什么,拿回去的时候,定然会觉得难为情。(10)趁头市:赶第一场交易,指再来行贿。

【品评】

贪污腐败是人类社会进入私有制以后,历代政权都难以克服的顽症。这种顽症的侵蚀能使政权削弱以致消亡。所以早在周朝有识之士就已提出警告说:“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左传》桓公二年载臧哀伯语)北宋徽宗时代,外患频仍,吏治黑暗,已经到了除了灭亡以外无其它道路可供选择的程度。江端友的这首讽刺诗只不过是这个即将崩溃的帝国政治生活大乐章中一支小小插曲。

此诗纯用赋体。它只是如实地将一群奔竞权门无孔不入的官僚们的丑态冷静地记录下来。而正面着力刻画的又只是献牛酥的第三人,但那已作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奉献者的形象,通过看门人的介绍,也就呼之欲出。至于受献者梁师成则虽丝毫没有提到,而读时自会感到他的存在,而且还感到他是这场丑剧的导演。

梁师成是个宦官,《宋史》有传,称其“阴贼险鸷”,“都人目为隐相(即有实无名的宰相)”。可见其声势显赫,手段毒辣,许多没有骨气的人既畏惧他,又趋奉他,不为无因。最奇特的是,他居然无耻地冒充是苏轼的私生子。当时元祐党禁还没有取消。苏轼列名奸党,他的文章和手迹都被禁毁。却由于梁师成冒充他的后代,在徽宗皇帝面前为他申冤,苏轼的作品才得以部分保全。历史上许多事件的因缘实在是很奇妙的。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