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初读佛经,真不知从何读起?这部解深密经,原为研究佛法者最好的读品;唯其为印度后期佛教的大乘圣典,后期佛教所净论的如缘起的有无自性、三乘和一乘孰为究竟、外境到底有没有、阿赖耶识的存在与否、佛智是否常住、真如缘起能否成立等问题,都涉及此经的理论。这在初读佛经者看来,不免感其陈义过高,不宜阅读;但我以为稍有研究过佛学的人,相信来读此经,还是很适当的!因佛法虽然博大精深,浩如烟海,但在说明上,可以性相因果四字来摄括了它;而现在此经,正是把性相之理,因果之事,都分析得很清晰,叙说得很有条理,使人读后,对全部佛法可获得一个明确的概念。所以我想我们不宜把它当做唯识宗的专书读,要把它当作一部佛法概论读,亦无不可。太虚大师曾说:“深密一经,木铎沙界,玄奘翻文,独超众师,研究法相,舍斯奚归”!(见深密纲要)。本经文理精妙,研究法相唯识,自应奉为依归;因法相唯识所宗的六经十一论,如华严、楞伽、密严等都是义兼他宗的,唯此经从瑜伽师地论中别录出来,侈谈法相唯识的教义。唯识学上重要的教义如八识、二谛、三相、三无性、外境非有、三乘究竟等,都依本经的所说而善巧安立的。故研究全部佛法的学者,固然需要阅读此经,而研究法相唯识的学者,欲于唯识教理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尤非多读此经不可。
此经为研究法相唯识的重要典籍,说研究法相唯识者需要阅读,这是众所共喻的;而我现在要说研究佛法的人都应该读,或当做一部佛法概论读,这又是什么意思呢?因全部佛法是寄存在全体佛经的,全体佛经有一个个有组织的共同的说明,是在境行、果;而此经五卷八品,对于境行果的义理,从首至尾,作有组织的、有系统的、重要的发挥:除第一序品外;第二胜义谛相品明般若真空的义理;第三心意识相品和第四一切法相品明法相唯识的义理;第五无自性相品说世俗谛和胜义谛的无二,把空有圆融,会归中道。这些都是说明大乘佛法的理境。第六分别瑜伽品,凭止观修胜解行;第七地波罗密多品,依戒度修如实行:都是说的大乘妙行。第八如来成所作事品,则说佛果上的境界与事业,属于大乘胜果所起的妙用。古来诸师,尝依这所悟境、所修行、所证果来分判本经的各品;今演培法师,则本此义而摄之于教理行果。复据佛说胜义了义、瑜伽了义、地波罗密了义、如来成所作事了义的四教,强调本经所说的七品,都为大乘了义之教,说来更为有力,更为生动。又揭示此经的四个特胜点:一、如来说本经,乃大悲善巧,为劣慧者隐空扬有,化向所不化的有情;二、后期佛教的许多问题,在本经的探讨,可以获得一个大乘佛法的核心;三、会通本经和智论的异同点,两者各有破除乐空爱有者的功能,以扫我国一向说般若是龙树的中观学的所依,深密是弥勒的瑜伽学所据的偏差;四、衡量各经都有其中心思想之所在,而以龙树根分利钝、理无二致之说,以本经为解释一切无自性空的般若教,使般若与瑜伽,内容尽管相同,而方法何妨异致。这四点中,尤重在从各经自有立场观点,而会通各学派思想的差异,使全体佛法不因割截而更见其圆满的生动和灵活,同时亦显得本经在佛法中的重要位置,而为学佛者所必读的妙品。
本经不但在唯识学上有重要地位,在全部佛法中亦有其重要地位,故古往今来的大德,亦多重视此经,多所讲解。前人已不胜举,近如太虚大师讲“深密纲要”时,亦曾从各经比较上,揭发本经有四个特点,为他经所不及。一、分齐隐显:如金刚般若等经,文义囫囵;而本经虽文言幽颐,密义甚深,但条段晰然,如镜眉目。二、叙说事理:如法华地藏经,多述本生本事诸部;此经则属于论议方广,事少而理多。三、土众秽净:诸经所明听众居处,,或净或秽,或从秽入净,由净至秽;此经虽不离娑婆,而会众居处皆在出过世间之上。至众机则多属大根,不同他经或小或大。四、诠旨偏均:如来一代时教,应病施药,有偏有均,如般若等偏于境,华严等偏于行;此经则于境行果三,平等总施,事理双显。这与演师所说的四特胜点,可以后先辉映;于此,更见得本经在佛法中的重要性,而为学佛者所必读的宝典了。
我对于全部佛法,认识甚少;对于本经,尤乏深刻的研究。十年前偶以时缘,曾与东莲觉苑毕业诸生,依文解义,略讲一过,并无心得。且讲时参考书亦感缺乏,真谛和笈多的摄论释,佛陀扇多所译摄论和本经有关的叙说,都不曾寓目;仅凭圆测疏及无着之注和世亲之释,略资讲说;而圆测疏至如来成所作事品后半佚去,无从参考,幸有虚大师此品的讲录,以补其缺。但前人注疏,义深言简,学者每苦不易领悟,今得演培法师为学勤恳,手不释卷,本弘法利人的怀抱,以深入浅出的笔法,采撷精英,化为大众,释成语体文字,便利研究本经的学者,悲智功德,叹未曾有!法师远道来书,嘱为一序,因自忘其谫陋,草此聊以赞喜!
中华民国四十一年岁次壬辰腊入佛成道日序于香港沙田南圃别业之无灯亲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