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何谓学生
二十八 学生底特质
读此书者大概都曾作过学生,学生之含义如何,似乎不必再述。但是最平常的事最易被人忽视。学生两字惟其太平常,所以还得一述。
照最通俗的字义讲,学是学习,生是生存,两字合起来,应当为学着去生存。一般人都称在学校读书的人为学生,但问读书的目的何在?自然是为着生存(广义的:合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而言)。所以这两字照最通俗的解释,很能尽其应有之义。不过学有道,生也有道,决不是盲目的乱动。《说文》说:“生进也。”《学记》说:“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视其师,乐其教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生之本义为进,故人类底生活应为进步的,创造的;但现代的社会组织复杂,原始的本能,决不足以应付,于是学为必要。学的方法与态度应当怎样,《学记》上那几句话说得很明白:因为学之为言效也,所以从师实为必要(广义:不只以学校教师为限)。某人可以为师,自有其特长之点足资取法,即非与之亲而无由学得,故亲师为学的第一个条件。只有师无友,生活上固感孤独,学业上亦少切磋,故乐友为学的第二个条件。倘能亲师乐友,安学行道,而又对于所学能孜孜不倦(藏、修、息、游)地进行,学自有得,生活亦自有进步。
上面只说学生两字底意义及学生底目的,并不曾说到学生的特质。我想,谁也知道教育是以人为对象,在教育普及的国家中,谁也会作学校底学生;如其说学生有特质,当然不能离开人底特质。然而说学生底特质就是人底特质却又不对:因为人底生活是继续的,其范围自初生以至老死;学校学生生活则只有人底生活的一部分,即只以在学校的时间为限。各国对于学生在校的时间虽有参差,但学制所规定者大概均为六七岁至二十三四岁之十七八年间。此十七八年虽可细分为儿童期、青年期、壮年期,而生理与心理上均在发育,所以学生之第一特质无论在身体上或精神上均为向前发展,或简称之为生。学生之身心既向前发展,对于外面的好奇心盛而吸收力强;人到中年以上,饱经世故之后,遇事多持消极,而少年时代则一切任性而行,勇往向前。在此前进的历程中自然要遇着许多困难而遭失败,但因胸无成见,易为外物所影响,一切知识与技能亦特别进步得快。换言之,人生一世只有学生时代的学习能力最强,所以学生底第二特质为学。论学生底特质而以生与学为旨归,读者或以为这种解释,是一种文字游戏,实则事实确系如此,无论在生物学或心理学上均有确实根据。
二十九 学生底职责
近来因为国事紊乱与学生嚣张,社会上对于学生底职责问题常有两种极端的议论:一是专以社会活动为事,一是绝对不问外事。主张前说的,以为学生是社会中优秀分子,社会上一切问题均当由学生处理:自政治、外交、罢工、罢市以至各界一切集会均须由学生主持;甚至误衍阶级争斗之说以学生与教师为对立的阶级,学生之一切举动均当以拥护本身利益为前提。近数年来各校风潮迭起,河南、湖南等省并演学商冲突的恶剧,此种议论之鼓荡,实为重要原因,顽旧者见学生嚣张,则力倡绝对不问外事的议论,并以军警底势力禁止学生一切活动。实则二者均过于极端:在现在内忧外患交逼的中国;学生诚不能不参加社会运动,但社会事业至复杂,一切事业之处理,均须有专门的知识,学生底学识纵或优于普通民众,然而决非万能,决不能处理一切社会事业,亦非现在学生运动所常用之开会游行,发通电与简单的机械方法可以处理;而况中小学生底年龄与知识要其了解一种社会事业尚非易事,更何能单独主持社会运动。至于以学生为一种阶级更属谬见,因为阶级争斗之阶级,是以生产为分类的标准,学生根本为分利者,而且在文明国家任何人都当为学生,决不能将此预备生产能力之一时代划为一阶级,造成昨我与今我成仇雠之局势,此阶级争斗之说决不能应用于学生界者。而且实际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决不能和雇主与工人相比,雇主取工人底生产余值以自利,工厂底一切设备为自利的;教师生活则以国家供给为本位,虽亦收受学费,但系取之于学生之保护者,学生根本非生产者,更说不到生产余价,学校底设备更以利学生为主要目的。至雇主与工人只以生产品为维系的媒介,完全为物质的关系,师生则以感情为维系的要素,大半为精神的;而且工人能生产,是自立的,学生则以受教育为目的是被指导者。姑无论阶级两字在学生界不能成立,以被指导者而言拥护本身利益,亦未见得真能明白利益之所在(如反对考试),以拥护本身利益为言而处决指导者之职务(如议会式的学生自治会),乃至于倡产生指导者(如“民选校长”),则更自处于指导者的地位,不独不必入学校受教育,且可教导学校教职员,无论在理论与事实上均不可通;然而近年的学生为此谬说所误者不少。因学生之嚣张,遂发生一种绝对不问外事的极端议论。此议论近来很受一些顽旧者之赞许,但其不合事理则一:因为学习的目的在扩张经验,改组经验,而获得经验的方法,不只书本的阅读,实际的活动也一样重要;而且处现在的中国,事实上亦每不容学生在校安心求学(如五卅惨案);在相当指导之下参加社会活动,或对于某种问题有特殊研究,能应用学术指导民众而主持社会运动,亦是现在学生界应当作的事情;不过要有分际,不以社会活动而放弃其受教育的责任。至于现在的学校在事实上诚有许多不满人意,学生自然可供献其改革的意见,也可为改革的运动,然而决不能以阶级争斗的态度存仇视的成见。中国社会政治都极紊乱,将来改革的责任,现在的学生自然当担负大部分,不过社会改革需破坏,更需建设,破坏与建设都非学术不可。所以学生真正的职责,第一是从实际上努力研求学术,第二应用学术加入民众或领导民众为自决的,有效的社会活动以救国家危亡。换句话说,学生不要忘了自己是学着生存的!
蔡元培说:“求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求学。”我们应当说:“求学是为救国,救国更要求学。”
2.儿童与学生
三十 儿童底心理
心理学者因研究的便利常将人类生活分为幼稚、儿童、青年、壮年、老年诸时期,而以六岁以前为幼稚期,六岁至十二岁为儿童期,十二岁至十八岁为青年前期,十八岁至二十四岁为青年后期,二十四岁至四十八岁为壮年期,以后为老年期。人类在六岁以前,一切生活均须长者代为处理,普通在家庭施以非正式的教育,儿童此时虽可以学习许多事物,但大半为直接参与生活而来,家庭的父母并不立定计划专门教导;幼稚园虽收六岁以下三岁以上之学生,施以系统的训练,但亦只以语言及游戏为限,而且此种教育只是自由经营,不为国家所规定。六岁至十二岁的儿童期在各文明国家大概都规定为义务教育时期强迫使之就学,此时的儿童不独为家族中之一分子,而且被视为国家中的国民。此时期虽只六年,但照心理学家底意见又可分为两期,即六岁至九岁为儿童前期,九岁至十二岁为儿童后期。儿童此时初与社会接触,经验不多而且纷乱无系统,对于感官接触所及的东西,都很感兴趣,但又不能明白其内容,于是时时求人指导,遇事既很好问,作事又好模仿,心理学者称此时期为模仿时期。儿童后期则因与社会相处较久,经验较丰富而有系统,对于自我有相当的认识,从前完全以他人之见解为转移,此时却自己有所主张,故心理学者称此期为自觉期。但此时因知识不充最易受环境底影响,而且所经过之经验,常能保持很长的时间,支配后来的生活。
三十一 儿童教育的要点
儿童期正为小学教育之期。《教育目的》第二章中曾经说及,在予学生以基本的人生知识,养成其对于国家之一致的理想。现在所论者为教授原则。
“儿童为具体而微的成人”,不独在中国有此观念,即西洋亦是如此,自廓美纽斯(comenius),卢梭(rousseau),裴斯泰洛齐(pestalozzi),佛洛倍尔(froebel)诸教育家对于儿童生活加以注意与近代心理学者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儿童将其结果传布以后,西洋社会上始知儿童在形体上虽为具体而微之成人,而精神上则相去甚远。中国从前私塾之要学生背诵《四书五经》,或用夏楚威逼他们读书,都是不明儿童底特质所在。倘若你曾习过儿童心理学,自然知道儿童底种种异于成人之处,就不习过儿童心理学,也可以由日常的观察可以知道:(1)儿童是好动的,(2)注意不能持久,(3)好奇,好模仿。若要使儿童不像旧时私塾之横被摧残,消极方面应:(1)设法减少室内静坐与多用细筋肉的工作,(2)不用为儿童理解不及的教材,(3)不示以与身心有妨的行动;积极方面,应注意:(1)尽量提倡与实际生活相联而为儿童力所能胜之工作,(2)关于历史地理不易为儿童直接经验所及而又为国民所不可不知之材料,用演剧方法表演之,予他们以具体的印象,(3)对事公正,对人同情,(4)对于社会与国家之重要事项,时时以兴趣的方法演述之,养成其爱国心,(5)时时予以团体的训练,养成其奉公守法、独立自治的精神。
3.青年与学生
三十二 青年底心理
青年期年龄较大,知识较充,身体与精神均有急剧的变化,几与儿童及壮年时期判若两人,故青年期又称为人底再生期。据心理学者之研究,青年前期之社会自觉性很强,青年后期之个性很显:儿童时代对于自己虽亦觉识,但对于群的要求不切,青年期不独好与人接近,而因为两性本能成熟,并有异性的要求。此时在知力方面,想像力、推理力、名誉心发达,遇事好追求因果,而且常为自炫心所驱策;在感情方面,同情与妒忌心均极盛,易受外物刺激而为尽量的发舒;在意志方面,责任心大、自信力强。因感情盛,故好恶常有过当之举,因自觉性强,故遇事好为估量,而且好执己见,不愿服从他人;同时对于个人前途,社会事情亦时时虑及而思将来如何立身,如何治事。总括说:青年时期在知识上求知之心甚切,无时不向外求发展,感情上易受刺激而失生活之常态,但亦极富牺牲的精神,意志上由个人中心活动发展为社会中心活动,合群负责,但行为易为感情所影响。
三十三 青年教育的要点
青年为人底再生期,与人生前途的关系很大,教育亦很不容易。但教育者明白青年心理底特点而因势利导之,也可收很大的效果。我们知道青年时期因身心两方面之要求,诸事都向前进,便当积极地引导他向前活动,不可遇事压抑,以养成其反抗的态度与畏缩的习惯。此时期教育上之当注意者有下列诸点:1.激励自动。青年本好动作,无论教授什么,都可顺其性向予以自动的机会,使之自动研求,现在中等学校的教师上堂讲演,学生堂下静坐的习惯,最少应当革除。2.注意感情反应。青年感情既盛,其生活大半为感情所支配,有些事情在他本无恶意或者不甚关心,但因他人之激动或教师之不明感情变化,使其情面难堪,竟至发生极大的风波,故教育者之态度应和平诚恳,多予同情以引起信仰,并当时时注意艺术的陶冶,以变化其感情。3.鉴别个性。青年期自觉心强,自谋心亦强,对于社会上的事情,均取尝试的态度,教育者应随时加以考察,发见其个性之所在,而予以适当的指导,使之少耗时间与无益之试探。此外还有两事为国内主持青年教育者不甚注意的,即两性问题与团体活动。孟子说:“食色性也。”两性的要求原是根诸本能来的,而青年期因生理上变化,对于两性要求甚切,也最容易为外物所诱而误用。中国教育者戴“礼教”的面具,对于青年不言两性问题,甚至生理学教科书中不载生殖器,此种讳疾延医的办法,不知坑害多少青年,此事在青年教育上是一很重大的问题,教育者应当根据心理、生理、伦理上的原则予青年以正当的性的知识。团体活动在中国历史上即不甚注意,而近来因为群众运动发生流弊之故,教育者则从而压抑之,不许青年为课外活动,这不独因噎废食,而且要发生其他不良的结果。因为被压抑的感情与意志不得伸张,终当由他种方式表出之。教育者对此只当切实为团体的训练,使其活动遵一定之轨道进行,为国家训练良好公民,为个人养成治事才干。这又是青年教育者所当注意的一个重大问题。
4.成人与学生
三十四 成人教育问题
照学制规定,学校学生时代为六岁至二十四岁,在此期内,由学校负教育之责,此后则不问。但实际上二十四岁以后之人在教育上还有两事为我们所不可不注意者,即失学的成人与已受学校教育的成人之继续修学问题。就一般人底见解讲,若果在学校受了正式教育,学问当已有相当的成就,当无继续修学之必要。实则高等学校不是人人所能进,在现在的中国,国民教育尚未曾普及,更何能说到人人受高等教育,则一部分受过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在社会上从事职业的人,自不能不继续修学以扩充其能力。即少数受过高等教育者毕业后亦须继续修学:因为大学教育虽优于中等初等教育,但在专门学术上不过是基本的基础,要“肯构肯堂”,还得个人出校后继续不断地努力。无论作何学问与事业,都不是学校时代所能成就,即历史上也不曾有青年时期对于学问与事业上有特殊供献的人。由此可知成人继续修学之重要。所以从广义上讲,人之一生自呱呱堕地以至奄奄就木均可称为学生,无时不当学习;不过儿童期与青年期之可型性(flexibility)大,特别宜于就学,故由正式学校教育之。受学校教育之成人既当继续修学,则人当视宇宙为一大学校,职业场所为实习场,努力不断的研究,而国家对于此种国民之修学机会如职工保障不使为物质生活压迫,修学设备如图书,实验所等应当尽量供给。此为受过学校教育之成人教育问题。
至于失学之成人更当设法补救,因为人类底生活常因教育程度而发生冲突:例如共和政制之当维护,无谓迷信之当破除,凡受真正学校教育者都莫不以为然,而乡间未进校之村民则不时想望圣明天子出现,更时时崇奉偶像;其他如道德标准,生活习惯,更有许多因袭的见解。这种不进步的见解,固足以阻国家的进步,而因为生活习惯不同,思想差异太远之故,家人父子中常常发生许多无谓的争端而减少人生底乐趣,因而影响及于社会国家者甚大,照现在的情形,中国人口已达四万万四千余万(据一九二二年邮政总局调查),而学生只六百七十余万人,平均须七十人始有一学生,此百分之八十四不受教育之人民,成人当在半数以上,非急谋补救不可。现在已有平民教育之提倡,但平民教育之工作,大半在于使平民认字,认字后之继续修学设备如通俗图书馆、教育馆等更不可不注意。
5.撮要
1.学生两字最通俗的意义为学着生存,其特质一为努力学习,二为生活进步;其职责在努力从实际上研求学术与应用学术领导民众为自决的、有效的社会活动,以救国家危亡。换句话说,求学是为救国,救国更要求学。
2.儿童好活动,但能力薄弱诸事不能自立,故教育当注意实际活动不专重文字教育以养成其奉公守法爱护国家的习惯。
3.青年感情盛、求知心切、意志较坚,故教育当注意激励自动、适应个性、陶冶感情,并当留意两性教育与团体训练。
4.在广义上,人之一生都当努力于学术,故国家对于已受学校教育之成人,应设法给与适当机会,使之能继续研究,对于年长失学者更应设法力谋补救。
6.名词释义
廓美纽斯 捷克人(一五九二— 一六七〇),倡自然教育,对教学主张用日用法则,定原则九条,为世所尊。
卢梭 法国人(一七一二— 一七七八),与廓美纽斯同倡自然教育说,而更激烈。著有小说《爱弥儿》(商务有译本)发挥其主张,传于世。
裴斯泰洛齐 瑞士人(一七四六— 一八二七),于一七九八年,设贫民学校亲为教养,最重儿童,著有教育小说 leonard and gertrude 行世。
佛洛倍尔 德国人(一七七六— 一八四一),首创幼稚园。
7.问题
1.学生何以要努力学术,应用学术救护国家为职责?用什么方法实现此职责?
2.现在的学生何以好干预校政,专门从事群众运动?有什么弊端?用何法补救?
3.儿童与青年之区别何在?述实施儿童教育之方法。
4.什么是团体?训练团体的方法如何?
5.成人教育何以重要?一般人何以学校毕业之后即不须继续努力学术?
6.成人教育之补习方法如何?怎样实施?
8.参考书
1.余家菊:《教育原理》第二章
2.郑宗海译:《教育之科学的研究》第十二、第十三章
3.陈鹤琴:《儿童心理之研究》(商务)
4.汤子庸译:《青年期心理学》(商务)
5.watts: education for self realization and social service ,part 3
6.nuun: education : its data and first frinsiples ,chapter x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