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
皋兰三代皆雍州境。周末,其地为西戎所有,至秦始辟,汉因之,筑金城。今志皋兰,其沿革表自汉以下,而建置之始,则以秦为基云。秦厉公时,诸羌推爰剑为豪。
按罗泌路史云:爰剑者,伯禹之初,分帝之少子于西戎,为羌酋。秦厉公时,有无戈、爰剑,爰剑为秦执归南山,赐支河。子孙分种,有牦牛种、白马种、参狼种。牦牛种,越巂,羌也。白马种,广羌也。参狼种,武都羌也。与苗后异。汉景帝时,研种留何等,求守陇西塞,徙之狄道故安。武帝西逐诸羌,乃渡湟,筑令居塞,始置护羌校尉于凉州部。曾孙忍舞子十七人,为十七种。忍九子研,号研种。十三世有烧当,代雄姚、罕之间。四世孙填良益贫,收先零良。良卑南侵,甚为所败。良益盛,夺榆中居,复强。生岸滇虞,即滇吾。生东吾、迷吾,号吾,后益困,依发羌。吾曾孙麻奴收怨,羌复振,滇零大捷,汉号天子,迁那内附。汉中元间,寇西君马武,有弋仲、襄长,是为后汉云。
始皇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秦缪公都雍,地方三百里,攻取西戎,辟地千里,并国十四,陇西、北地是也。及后,蒙恬为秦侵胡,辟数千里,以河为竟,累石为城,树榆为塞,匈奴不敢饮马于河,置烽燧,然后敢牧马。
蒙恬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谪戍以充之,而通直道。按北条之水,河为大,故禹贡言河,及秦、汉所言河,皆黄河也。洮湟细流,从无称河之例。史记言蒙恬收河南地。汉书言以河为境。皋兰黄河南有古城,厚可二丈,高倍之,土色坚韧,呼为长城,其为蒙恬所筑无疑。秦时未有金城之名,其地为临洮所属,故言起于临洮。长城在皋兰,不在狄道也。临洮府志称在郡北三十五里,其地距河几二百里,与以河为境之说不相符合,且无故迹可指,因谓年久无存。狄道州志悟其非,遂引括地志以汉陇西郡所属临洮为今洮州者当之,然亦未能实指其地也。又引文献通考,以岷州为筑长城之所起,即秦之临洮境,乃其地亦无故址可考,是皆未足为据也。今雁门、紫荆、居庸、山海诸关长城岿然犹存,不应西北燥烈之地独先颓坏,则长城在皋兰,信而有征矣。
昭帝始元六年,以边塞阔远,取天水、陇西、张掖郡各二县,置今城郡
金城郡。昭帝始元六年。
领县十三:允吾、浩亹、令居、枝阳、金城、榆中、枹罕、白石、河关、破羌、安夷、允街、临羌。
后汉凉州刺史部金城郡。
十城:允吾、浩亹、令居、枝阳、金城、榆中、临羌、破羌、安夷、允街。
光武帝建武十二年,省金城郡,属陇西。晋凉州刺史统金城郡、榆中、允街、金城、白土、浩亹、秃发、鸟孤,称南凉。唐更金城县。
按:广武县汉之枝阳,唐更名金城,然非兰州地也。注非是。魏金城郡领县一,直城。金城郡领县二,榆中、大夏。
按魏收两著金城郡,其一载户二百八十有六,领县直城;其一领县榆中、大夏,皆属雍州之域。榆中,汉县,旧名大夏,后为河州。魏有子城而无直城。又一郡之户,汉时有三万余,不应至魏遽减至数百。则后金城郡当为皋兰。
周金城郡,领县三:五泉、榆中、大夏。统县二:金城、狄道。
兰州,自魏、晋后为前凉、西秦、南凉分据。隋始置府金城县,即旧子城县
唐兰州金城郡,以皋兰山名州。土贡:麸金、麝香、纯鼥鼠。县二:五泉。北有金城关。金城本广武县。乾元二年,更名。金城,即汉之枝阳。乾元二年,更名五泉州。
按新、旧唐书皆无更名五泉州之说。广德元年,吐蕃入大震关,取兰、鄯、河、洮等州,陇右地尽亡。
蕃州地,自武德以来,常以中国兵更戍,置使节度之。安禄山乱,肃宗起灵武,悉召西边精兵赴难,吐蕃乘隙攻陷河西、陇右,迄五代,不能复故州之土地人民,终五代之世,史不一书。
宋兰州金城郡,军事。元丰四年收复。贡甘草。县一:兰泉。崇宁三年置。倚郭砦一。元丰四年,置龛谷、吹龙二此。七年,割吹龙属阿干堡。龛谷元佑七年废,绍圣三年复修。
堡二:元丰四年,置皋兰堡、巩哥关。五年,置西关、胜如、质孤堡。六年,改巩哥关作东关堡,废西关、胜如、质孤堡,置阿干堡。七年,废皋兰堡。元佑五年,复修胜如、质孤二堡,寻废。东关、阿干有阿干水。元丰四年,以兰州西使城为定西城。五年,改定西城为通远军,以女遮堡为定西城,属通远军。定远城,元佑七年,筑旧名堡。李诺平本龛谷砦,因地窄及无水,废之,改筑为定远军城。通川堡。元符三年,自京玉关至啰叨通城中路筑厮狐川新筑堡,赐名,寻弃之。崇宁二年,再收复。唐宣宗复河湟,未几中原多故,既得遄失。熙宁以后,取熙河、取兰会,取湟、鄯,贪功生事之臣,迷国殄民,而甘、凉、瓜、沙汔不为王土。周世宗取瀛、莫二州,而十四州终沦于异域。
金兰州,上刺史。县三:定远,兼第十将。龛谷宋旧寨,阿干宋旧寨。城二,宁远、安羌。堡三。东关、质孤临夏边,兼第八将。西关临黄河、夏边镇三原川、猪嘴、纳米关。一京玉。兰州。秦属陇西郡。汉属金城、陇西二郡地。后汉、魏、晋因之,魏以为重镇。前凉张实置广武郡,张骏又分置武始郡。西秦乞伏国仁都苑川,南凉秃发鸟孤都广武,皆是地也。后魏、后周,并属武始郡。隋初,郡废,置兰州。炀帝初,州废,置金城郡。唐因之,属陇右道。领县三:五泉、狄道、广武。广德元年陷土蕃。宋元丰四年收复,属秦凤路。建炎后没于金。绍兴三十一年收复,旋失。贡甘草。领县一:兰泉。汉允吾县地,金城郡治所。
按晋书,张实分金城之令居、枝阳二县,又立永登县,合三县立广武郡。则未分之前,其地但为金城郡所属,而非金城县。地既分,益不相及矣。新唐书:金城本广武县,乾元元年更名,是本非金城,而名以金城也。马端临谓广武、武始、苑川皆兰州地,考究未确。盖广武城在今平番南,武始城在今狄道北,苑川城今皋兰西古城即乞伏国仁自金城迁苑川者,其说惟苑川近是耳。又谓宋之兰泉即汉允吾。夫宋当再复兰州之时,岂能以河外三百里道路崎岖之地为其属县?且兰泉之名,亦太与实违,若属附近之地,则莫如西古城者,是端临误以西古城为允吾矣。
又谓允吾为汉金城郡治,按汉书序次。诸县凡首列者,即其郡治。金城郡首列允吾,允吾为郡治何疑?然此在宣帝以后耳。若昭帝时,始取天水、陇西、张掖郡各二县,置金城郡,断无治在允吾之理。盖武帝筑令居以西,先令居枝阳,而后及允吾,昭帝取张掖二县,岂得越令居枝阳,而取允吾,以与金城、榆中、白石、河关相连缀耶?金城名郡,则郡治之所在可知。明学士黄谏、少保彭泽皆谓兰州即古金城郡,有以也。
元兰州,初领阿干一县及司侯司,至元七年,并司县入本州。
明兰州,元属巩昌总帅府。洪武二年,降为县,属临洮府。成化十三年,复为州。建文元年,肃府自甘州卫迁此,南有皋兰山,北滨大河,所谓金城河也。领县一,金县。
大将军徐达率诸将西征,克临洮,总兵官都督冯胜率都督副使顾时、参政戴德,各将本部兵征兰州,至城下。元平章张志敬率州人侯文贤等归附,遣指挥韩温守之。是年,省州为县,隶临洮府,设兰州卫于县内,隶陕西行都司。
成化十三年,巡抚余子俊奏请复置为州,以金县属。
国朝初,仍以州属临洮府,卫属行都司。顺治十三年,以地荒赋逋,裁卫归州。康熙二年,巡抚刘斗奏请复设兰州卫。
康熙五年,巡抚刘斗议兰为甘宁边中之地,布政司移驻兰州御史台治焉。雍正三年,总督年羹尧议裁行都司及卫所,兰州卫改归兰州。
乾隆三年,巡抚元展成疏请将临洮府知府及附府之狄道县移驻省城。兰州原驻兰州之知州移驻狄道,同原辖之金县、渭源、河州及移驻兰城之县,俱隶移驻兰。州之知府管辖,其府州县所属之经历、州判、吏目、典史等官,俱随府州县移驻。于是改临洮府为兰州府,改兰州为皋兰县。乾隆二十二年,巡抚吴达善题请宽沟县丞移驻红水堡,其红水、永泰、宽沟、镇虏四堡钱粮,归县丞管理。乾隆二十九年三月,奉上谕,将兰州巡抚衙门改为督署,令总督移驻,并廉管巡抚事。四月,陕甘总督移驻兰州。乾隆三十六年,总督明山奏请裁汰兰州府河桥同知,移驻新疆辟展所司黄河浮桥,归并皋兰县经管。
城池
汉天子发易书曰:神马当从西北来,而汉始筑令居以西。
昭帝时,城在今城西南五十里,即废。允吾城,今之西古城也。隋开皇初,移筑皋兰山北,少西滨河。宋苗授修之,即石龟。城。
按汉十三县,在河外者八:允吾、浩亹、令居、枝阳、破羌、安夷、允街、临羌也。破羌,今之西宁,其故城在今城之西数十里,临羌在其西,允街在其东,安夷在其北,枝阳今之平番,其故城在今城之南数十里,浩亹在其南,令居在其东南,允吾在其西南。以十三县全形论之,允吾为适中之地,东金城、榆中,东南白石、河关,东北浩亹、令居、枝阳,西南,允街、破羌、临羌、安夷,惟所控制。此在宣帝以后,势宜如此耳。汉书:允吾注:鸟亭逆水出参街谷,东至枝阳入湟。浩亹注:浩亹水出西塞外,东至允吾入湟水。令居注:涧水出西北塞外,至县西南入郑伯津。由今论之,郑伯津,大河之渡也,在今张家河湾,则河湾地径一百有余里,即令居县地。
浩亹水,今平番之南大通河也。于李家享堂北四五里,南出峡口,其山对峙,徙仄如门,水又南行七八里入湟,则享堂为允吾东北境,而享堂西南地径一百有余里,为浩亹县地。
允吾为亭逆水,今平番之庄浪河也,来自西南百五十里外,由城南又东南行几二百里入湟,以入大河。则枝阳西南数十里外地为允吾县东北境。
湟水,今之西宁河也,至皋兰西界百四十里处,南入大河。旧志以西古城为允吾城,殆马端临之说误之矣。
至于移筑,史书亦无明文可考。按隋书,开皇初,置兰州总管府,谓即其城置总管府,而以兰州名府耳。废郡废府,以及更改县名,皆以府郡县名言,非以城言,即以城言,而子城为县城,金城为郡城,置府则为兰州,废府则仍为金城,本自有城,何俟再筑。
宋仁宗宝元间,秦州刺史狄青巡边至定远,筑一条城。元佑七年,熙河、兰岷路进筑,凡二十四日毕□。经略使范育等赐诏奖谕。
戴旺守备兰州,筑关厢城郭。梁瑄修西古城。
洪武十年,指挥同知王得增筑,东西长一里二百八十步,南北长一里八十二步,周回六里二百步。城之北,因河为池,门四:东曰承恩,西曰永宁,南曰崇文,北曰广源。宣德间,佥事卜谦、指挥戴旺自城西北至城东,筑外郭凡一十四里二百三十一步。正统十年,都指挥佥事李进重修郭门并镇远桥门。十二年,又筑承恩门外郭,为新关。通为郭门者九:东曰迎恩,东北曰天堑,又东北曰广武,南曰拱兰,东南曰通远,西南曰永康,又西南曰靖。安西曰袖川,北曰天水,门各有楼。内城为大楼各二,西南为八角楼二。宏治十年,都指挥梁瑄筑东关外墙三百六十丈有奇,为游兵营居戍守者。故台为楼者十,西北为角楼二,以便了望。嘉靖二十一年,虏大犯临巩,兵备副使朱旒倍为修筑。城高三丈五尺,阔二丈五尺,池深一丈五尺,阔倍之。
万历四年,副使李尧德兴工增缮。八年,议以北城濒河,甃以砖石,城堞俱易以砖。三十年再一修之。为国朝康熙六年,巡抚刘斗补修,重建城楼。二十四年,巡抚□穆济大加修葺。
乾隆元年,巡抚元展成卜吉于中城之北建庆祝宫,最前为万寿无疆坊,行百步为万寿宫。门内上为正殿五间,南向。左上为督、抚、司、道朝房,次为府、厅、州县朝房,又次为佐贰、杂职朝房,右上为将军、提镇朝房,次为副、参、都守朝房,又次为千总、把总朝房,共十八间。凡。
万寿令节,届五更鼓,大小臣工毕集,朝服拜跪如仪,朔望读法亦如之。乾隆三年,巡抚元展成募民修城,四面甃砖,临河筑石堤里余。二十八年,巡抚常钓补葺甘肃各城郭:皋兰县城周遭计六里三分;城郭周遭计十四里二百三十一步。
红水城周遭三百六十丈,高三丈二尺。永泰城,古老虎城也。明万历三十三年,总督李汶议筑新疆,疏上报可。三十五年,邢云路以兵备副使奉榭建城,名曰永泰。迤南六十里筑镇虏堡,镇虏南一百六十里筑保定堡,南七十里至兰州。其间大墩院二,墩台四十四座,东西七十余起。至三十六年工完。
关隘
金城关、京玉关、凤林关。摩云关。
宋史地理志:金城关,绍圣四年进筑,南距兰州约二里。崇宁三年,王厚乞移置斫龙谷口,不行。京玉关,元符三年赐名,本名把拶桥。明史地理志:兰州北有金城关,下有镇远浮桥,西北有京玉关,南有阿干镇关,西南有凤林关。按今县西北二里者,即宋史金城关,桥北西向者即宋史京玉关。旧志不诬矣。明史京玉、金城名位互异,不知何所考据。至若凤林名同河州古关,旧志谓外有王保保城,是桥北东向而与京玉对峙也。第未详何代所置耳。明史谓在西南,今县西南数十里内,无其旧迹,亦不传其空名,或因河州古关而误指其处与?又谓南有阿干镇关,亦摩云关之误也。又按隋书,金城郡有关官,虽未志名与地,而固已有关矣。新唐书地理志:兰州金城郡北有金城关,是宋特于收复兰州之后,重为修葺耳。岑参金城关诗:古戍依重险,高楼接五凉。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又张籍诗:凤林关裹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皆其确证也。
桥津
镇远桥即黄河浮桥。西北出镇远门,有万国梯航坊,西为望河楼,北檐有匾额曰万里黄河止一桥。桥南为中流磐石坊,又曰天下第一桥。登白塔山俯视桥蜿蜒水面,致可观也。
王道成旧志云:明洪武五年,宋国公冯胜遣守御业指挥赵祥建于城西七里。越四年,卫国公邓愈移建州西十里,为古浮桥。十八年,守御指挥杨廉移置城西北距金城关二百步,制以巨舟二十四艘,横亘黄河上,架以木梁,棚以木板,围以栏楯。两岸为铁柱四,木柱四十五,铁缆二,麻缆、草缆倍之,各长一百二十丈,共维之,河冻则拆,水泮复建。今桥。南一铁柱,刻大明洪武五年壬子秋,宣武将军金兰守备赵祥立。一铁柱,刻总兵官魏国公建斯柱于浮桥之南,繋缆一百二十丈。洪武九年八月,兰州卫指挥王镇监铸。北一柱刻同。永乐中,守备苗旺以河桥造舟费大于两岸,甃出埠头,省舟之二,水急易坏。正统间,守备指挥李进退修埠头,增舟,复旧乃济。隆、万以来,额设臣舟二十,岁修银四百两,麻草缆万六千斤。近被洪水冲坏,铁缆一坠河底,浮沉为患。三十四年,监收同知阮声和省视船头低伏,水冲易崩,乃改造高耸,不致激触。又多方立法,获原缆于沙泥中,如有神助,于是桥锁完固,轮蹄皆济。
国朝乾隆元年,署巡抚刘公于义复退修埠头,增舟,仍为二十四艘。新制铁缆二,各长一百二十丈,草缆之外,加以棕缆,桥乃益固矣。
按宋史,金玉关本名把拶桥,是以桥名为关名也。又按赵充国图上方略,其一以为治桥道以制西域,伸威千里,从枕席上过师,则桥之由来远矣。
卧桥西津桥、惠远桥、西秀桥、沙井桥、南秀桥、先登桥、船底冈桥、石桥桥儿沟桥。
白石头河渡口、一条城河渡口、钟家河渡口、新城河渡口、八盘河渡口、小寺沟渡口。
按今钟家河、新城、八盘、小寺沟四渡口,皆汉时古渡。盖枝阳在湟𬯅之北,往来金城,其渡口水势平缓,无如钟家河者。至于令居、浩亹、允吾、允街,其地皆横跨湟𬯅,往来金城,则舍新城、八盘、小寺、三渡,更无可济之处。
里堡
明编户七里,后损黄笋一里,为三里三坊。里曰东川,坊曰东南、东北、西北。今通以里名。兰州监收厅归并皋兰县,接管六乡、兰泉乡、丰润乡、盈山乡、郡所乡、河北乡、安边乡。
东关堡、买子堡、一条城堡、西古城堡、积积滩堡、盐场堡、安宁堡、沙井堡、保定堡、镇虏堡、永泰堡、宽沟堡、三眼井堡、红水堡、夏官营、大柳树营、秦旗营、新营、贡马营、十里店、甘草店、三角镇、铁古城。
边城王道成旧志:旧边城河南自靖虏卫大狼沟起,迤西至沈浴峡止,通计四百余里;河北自盐场堡起,西至沙冈墩止,计五千六百二十丈。又河南桑园边城七百一十三丈,崎崄口起,至小水河止,小边城四百五十丈。新边城自卢塘、永泰川起,迤西至扒沙界止,通计九十里。
按所谓河南四百余里者,即古长城也。盖长城起自县西,迤东远去,总与河为曲折耳。桑园,明肃藩种桑处,在县东二十五里。河至此,两岸青石壁立十余仞,阔仅二三十丈,名桑园峡。稍东益逼仄,为崎崄口峡,又东为沈浴峡,其水半作盘涡,入者不复可出,故名。自桑园以下,河为两山所束者二百余里,将出山口,数作瀑布势,始泻为巨川。所谓七百一十三丈、四百五十丈,则为万历元年筑补长城之圯者。大抵河之险,仲春至孟冬,洵为可恃,而冻结之时,水与岸平,即峡之绝险,亦坦途矣。故边城为当时所倚重也。
皋兰县志卷之四疆域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