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十八 微子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1。孔子曰2:“殷有三仁焉!”

今注

1 《史记·殷本纪》:“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帝乙崩,子辛立;天下谓之纣。帝纣好酒淫乐,厚赋税;百姓怨望。西伯卒,纣愈淫乱不止。微子数谏,不听;遂去。比干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箕子惧,乃详狂为奴:纣又囚之。”(按:《史记·宋微子世家》记微子去殷在纣杀比干以后,记比干的死乃由“见箕子谏不听而为奴,乃直言谏纣”所致,和《殷本纪》所记不同。)

2 先记事而后记孔子的话,文体和《八佾》篇“三家者以雍彻”章相似。

今译

微子离开了殷纣;箕子为奴;比干因强谏而被杀。孔子说:“殷有三个仁人!”

柳下惠为士师1;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2!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今注

1 士师,主治讼狱的官。《集注》引胡氏曰:“此必有孔子断之之言,而亡之矣。”

2 焉,于虔切。

今译

柳下惠主治讼狱,三次被罢免。有人说:“你还不可以离开吗?”柳下惠说:“依着正道来做事,到哪里不被罢黜!依着邪道来做事,又何必离开自己的国家!”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1。

今注

1 《孔子世家》:“孔子适齐,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谿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若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闲待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按:晏子事,太史公当是依《墨子·非儒》篇或《晏子春秋·外篇》的。崔述以为晏婴断不至是;且说:“其文之浅陋,亦似战国秦汉;绝不类《左传》《孟子》所述者。”而《论语》这章,则崔氏将其列入“存疑”,说:“微子一篇本非孔氏遗书;其中篇残简断,语多不伦。吾未敢决其必然!”“若季氏”二句,乃景公和臣下计议接待孔子的话,必不是面对孔子说的。《史记》述文“奉子以季氏”句,应是误文。

今译

齐景公接待孔子;说:“要像接待季氏那样,我做不到;用次于季氏而高于孟氏的礼数接待他。”〔后来〕又说:“我已老,不能用他了!”孔子离开了齐国。

齐人归女乐1。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2。孔子行3。

今注

1 《孔子世家》:“定公十四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齐人闻而惧。……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卒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遂行。”(季桓子,名斯;季康子的父。)

2 朝,直遥切。

3 孔子去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和《史记·鲁世家》以为在定公十二年;较《孔子世家》合。“齐人归女乐”章,《洙泗考信录·二》亦列于“存疑”,说:“按孟子但言‘不用,从而祭,不税冕而行’;未尝言‘归女乐’一事。”

今译

齐人送给鲁国一个女子歌舞团。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听政。孔子乃离开了鲁国。

楚狂接舆1歌而过孔子,曰2:“凤兮凤兮3,何而德之衰也4!往者不可谏也;来者犹可追也5。已而已而6,今之从政者殆而7!”孔子下8,欲与之言;趋而辟之9,不得与之言。

今注

1 接舆,人名。(见《庄子》《荀子》《秦策》《楚辞》等书;《庄子·应帝王》篇亦称为“狂接舆”。)

2 歌词文字,依汉石经。(皇本、正平本同,唯“德”上没有“而”字。)唐石经作:“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邢本、朱本同唐石经,唯“衰”下没有“也”字。)《庄子·人间世》:“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按:《庄子》这段文字,似是后人演《论语》的。歌词长而难懂,所以没有全录。

3 凤,指孔子。

4 《集注》:“讥其不能隐、为德衰也。”

5 《集注》:“言及今尚可隐去。”

6 《集注》:“已,止也;而,语助词。”

7 《集注》:“殆,危也。”

8 郑注:“下,下堂出门也。”(皇本、正平本章首“过孔子”下有“之门”二字。似郑所见本亦有这二字。)

9 辟,音避。

今译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走过孔子的门前,说:“凤呀凤呀,你的命运为什么这样坏!过去的不可挽回,将来的还可赶上。算啦算啦!现在的从政者实是危险呀!”孔子下堂出门,想和接舆说话;他赶快避开,使孔子不得和他讲话。

长沮桀溺耦而耕1。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2。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3?”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4?”曰:“是也。”曰:“是知津矣5!”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6?”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7;而谁以易之8!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9,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10。子路以告11。夫子怃然12;曰:“鸟兽不可与同;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13!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4。”

今注

1 沮,七余切。溺,乃历切。郑曰:“长沮、桀溺,隐者也。”耦而耕,是二人并力发土的意思。(这里“耦而耕”一语,似只说两人在耕时为耦,并不是说两人正在并发。)

2 《说文》:“津,水渡也。”

3 夫,音符。皇疏:“执舆;犹执辔也。”子路本在车上执辔;现在下车问津,孔子代为执辔。

4 与,音余。

5 马曰:“言数周流,自知津处。”

6 与,音余。

7 《释文》:“滔滔,吐刀反。郑本作悠悠。”班固《幽通赋》:安慆慆而不萉兮。邓展说:“慆慆,乱貌也。”疑《论语》滔滔亦当训“乱貌”。

8 “以易之”的以,意同为。“谁为易之”,意同“有哪个来变易它”。

9 辟,音避。而,指子路。《汉书·叙传颜》注:“避人之士,谓孔子;避世之士,溺自谓也。”

10 郑曰:“耰,覆种也。辍,止也。”(按:耰字《说文》作櫌。《广韵》:“耰,出玉篇。”)

11 各本“以”字上衍“行”字;今从汉石经。

12 怃,音武。

13 《释文》:徒与谁与,并如字;又并音余。《集注》:“与如字。”(按:两读义都可通;译从《集注》。)

14 与,意同为。

今译

长沮、桀溺在一起治田。孔子路过,叫子路向他们问过渡的地方。长沮说:“那执辔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长沮说:“那他一定知道过渡的地方了!”子路向桀溺问。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是仲由。”桀溺说:“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答道:“是的。”桀溺说:“天下到处都是一样的混乱;有哪个会来变易它呢?我看你与其跟随那逃避坏人的人,还不如跟随我们这些逃避乱世的人!”说完后继续耰田。子路把这二人的话告诉孔子。孔子怅然;说道:“我们不能和鸟兽在一起生活。我们不和人类在一起,那和什么在一起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要来变易它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1,以杖荷2。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3: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4。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5。见其二子焉6。明日,子路行以告7。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8:“不仕无义!长幼之节9,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絜其身而乱大伦10!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11!”

今注

1 包曰:“丈人,老人也。”

2 ,芸田器。(《说文》作“莜”。)

3 刘疏:“赵岐《孟子注》:‘体者,四枝股肱也。’五谷者,禾、黍、稷、稻、麦也。(说五谷者多家,此从“程氏瑶田说”定之。)”近代学者多以“五谷不分”的分同于王制“百亩之分”的分,训为粪种。(皇、朱二氏都以这两句为讥子路的。而吕本中的《紫薇杂说》则说:“四体不勤二语,荷丈人自谓。”朱彬《经传考证》赞同这个讲法。)

4 植,汉石经作置。按:置、植同从直声,故二字得相通假。商颂那:“置我鞉鼓。”笺:“置,读曰植。”金縢:“植璧秉圭。”郑注:“植,古置字。”《说文》植字或从置,更可证“古者置植字同”(诗那正义)。但经传植多训树立,置则兼树立和放置二义。“置杖”可训舍杖,亦可训立杖。今训石经的置为放,似较合事理。芸,汉石经作耘。《小雅》毛传:“耘,除草也。”芸的本义为香草;今本《论语》乃是假芸为耘的。

5 食,音嗣。

6 见,贤遍切。

7 行,在路上。子路在路上把昨天的事告诉孔子。

8 丈人已行,子路的话当是对丈人的二子讲的。

9 长,丁丈切。

10 絜,从汉石经、宋刻九经、元翻廖本。今本多作洁。《说文》没有洁字。清洁字古书多用絜。包曰:“伦,道也,理也。”

11 崔述《洙泗考信录·三》以为《微子》篇中接舆、沮溺、丈人三章,“文皆似《庄子》,与《论语》他篇之言不伦;恐系后人之所伪托”。按:这三章固可疑,但所记孔子、子路的话,很像他们说的。即伪托,亦必出自孔门的后学。

今译

子路随着孔子,但落后了;遇到一位用木杖背着芸田工具的老人。子路问道:“你看见我的老师了吗?”老人说:“我不劳动手足,五谷也不能种好。怎么会知道谁是你的老师!”他放下他所背的芸器,把杖竖在旁边而芸田。子路恭敬地拱手站着。老人留子路住宿,宰了鸡煮了黍请他吃,并叫他的两个儿子来见子路。第二天,子路在路上把这事告诉孔子。孔子说:“这是位隐士!”叫子路回去再见他。到了那里,他已走了。子路说:“一个人不服务公家,是不合理的。已然知道长幼的礼节不可废弃,君臣的礼节怎么可以废弃呢!做人如只要洁身自好,便有害于人生的大道理!一个君子要为公家做事,是尽他应尽的义务。至于他的道理不能行于世,乃是早已想到的!”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1。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2!”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3;行中虑:其斯而已矣4!”谓:“虞仲、夷逸5,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6。”

今注

1 少,诗照切。下同。

2 与,音余。

3 中,丁仲切。下同。

4 汉石经作“其斯以乎”。

5 汉石经“逸”作“佚”。

6 这章孔子所评论的人物,现在大概都已不可考知。郝敬说:“朱张,朱当作诪。书诪张为幻,即阳狂也。曰逸民;曰夷逸;曰朱张:三者品其目。夷、齐、仲、惠、连:五者举其人也。”刘疏:“夷逸明见尸子;柳下岂为阳狂。于义求之,似为非也。”至于孔子评论的话,我们亦多不能懂得明白。似以阙疑为是。译文阙。

大师挚适齐1;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2、击磬襄、入于海3。

今注

1 大,音泰。

2 少,诗照切。

3 这里所讲的都是乐师:“太师、亚饭”等都是乐官的称呼(包咸训“鼓”为“击鼓者”);“挚”“干”……“方叔”“武”是人名。至于他们究竟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人,已不可考。《汉书·古今人表》中,大师挚等同在智人行列,序次在殷末周前。(颜注:“自师挚以下八人,皆纣时奔走分散而去。”)《汉书·礼乐志》:“殷纣断弃先祖之乐,乐官师瞽,抱其器而奔散;或适诸侯,或入河海。”后世学者,或以他们为周平王时人;或以他们为鲁哀公时人:一直没有定说。包氏以河为河内;朱以汉为汉中,海为海岛:都恐未审。《集注》:“此记贤人之隐遁以附前章,然未必夫子之言也。末章放此。”译文阙。

周公谓鲁公曰1:“君子不施其亲2;不使大臣怨乎不以3;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今注

1 鲁公,周公的嗣子伯禽;封于鲁。刘疏:“《大传》云:‘圣人南面而听天下,所且先者五;民不与焉。一曰治亲;二曰报功;三曰举贤;四曰使能;五曰存爱。’以此五者为先,当是圣人初政之治。周公此训,略与之同。故说者咸以此文为伯禽就封周公训诫之词;当得实也!”

2 施,诗纸切,又诗豉切。不施,汉石经同;释文本“施”作“弛”。《礼记·坊记》注:弛,弃忘也。

3 孔曰:“以,用也。”这章是周公对伯禽说的话;不知怎么会编入《论语》里。可能孔子曾据故记把这话告诉弟子,而弟子中有把这事记成这章的。上文“柳下惠为士师”章当亦是这样。

今译

周公对鲁公说:“一个居君位的人,不遗忘他的亲戚;不使大臣因为自己不被听用而生怨恨;旧臣如没有重大的过失,不可遗弃;不要对一个人求全责备!”

周有八士1: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2。

今注

1 士,当是指对国家很有作用的人。这章的“八士”,现已难考了。(包曰:“周时四乳生八子,皆为显仕;故记之尔。”《释文》:“周有八士,郑云成王时;刘向马融皆以为宣王时。”按:汉世这些注解,或出鄙俗,或由意度,都不足取。)可能是有人为这篇的开头记“殷三仁”事,便戏撰“周八士”的名字以和“殷三仁”相对;后来遂成为《论语》的一章。八士的名字,以两两相韵而成四耦;至于用伯、仲、叔、季四字来排,又好像是模仿“八元”的。这都可作出于戏笔的证明。(《左传·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这种记载,当出于史氏的附会。《国语·郑语》:“夫荆子熊严生子四人:伯霜,仲雪,叔熊,季。”这四个伯仲叔季为列的名字,亦不可信。)

2 《释文》:“,古花反。”《集注》:“,乌瓜反。”按:《集注》这音疑有误。译文阙。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