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赏析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快捷键→)

陶渊明《读史述九章》是一组专咏司马迁《史记》人物的四言韵文。这些人物,有反对暴政,崇尚王道的,如伯夷、箕子;有忠君爱国、身遭不幸的,如屈原、贾谊;有肝胆相照,互为知己的,如鲍叔、管仲;有避世远祸,隐逸田园的,如张长公等。陶渊明通过对这些古代历史人物的叙述与评论,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抒发了自己的怀抱,流露了他反对暴政、渴望清明政治的理想;当理想不能实现时,他选择归隐,表现了他不满时局、独立高标的价值取向。

第一章评述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最终饿死西山的故事,颂扬他们坚贞超俗的品格。此章,陶渊明盛赞伯夷与叔齐,在“天人革命”之际,不为利动,傲视功名富贵,反对以暴易暴,为追寻黄虞仁爱正义之道而不惜牺牲生命,其高风亮节不是世俗之人可及,且能激励懦夫。

第二章评述箕子遭商纣王之囚,后周武王释之而事周,过殷墟而伤之的故事,表现他的改朝换代之哀。陶渊明借咏箕子,流露了深切的亡国之哀痛。陶渊明也正处在一个“天人革命”之际,弃离而去,心犹不舍,留存下来,面对昏君衰国,却又无可奈何,箕子佯狂,陶渊明唯有隐逸田园,饮酒读书,结庐人境而心远尘世了。

第三章评述管仲与鲍叔牙,赞美二人相互知心、亲密无间的友情,以此慨叹人情淡薄。陶渊明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他渴望知音。此章,陶渊明深切地流露了他对知音的渴望。他感慨“知人未易,相知实难”,人们往往初交时淡而且美,深交则常因利益冲突而恶交,能像管仲与鲍叔这样“相知”而“令名俱完”的实在难得。

第四章评述程婴与公孙杵臼,颂扬他们士为知己者死的义举。陶渊明在《拟古九首》有“兰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负。多谢诸少年,相知不忠厚”之句,可见诗人对世间“相知不忠厚”的陋习是早有体会的,故而在此篇中再次赞扬赵朔、程婴与公孙杵臼誓死不相违的知己情谊。

第五章评述孔子七十二弟子,赞扬他们高尚的人品道德。在孔子七十二弟子中,陶渊明似乎更欣赏、偏爱志趣恬淡、崇尚自然的曾蒧,以及箪食瓢饮、向道好学的颜回。“恸由才难,感为情牵。”陶渊明与孔子一样,哀恸人才难得,被情所牵,而似乎对能言善辩、善作生意的子贡颇有不屑。“回也早夭,赐独常年。”颜回过早的夭亡,子贡则独得长年。从字面上看,陶渊明似乎在陈述颜回与子贡的寿命长短,而褒贬扬抑之情却溢于言表,表现出了作者的志思志识,折射出了他的人格志趣。

第六章评述屈原和贾谊,二人皆“逢事多疑”而不被重用,此章颂扬他们的德业,对他们的遭遇表示感慨。陶渊明是苦闷和孤独的,他的“慨想黄虞”政治理想,他的悲痛国运衰微的爱国情怀,并不为朝廷所理解,在这样忠奸不分、是非不明的强权政治下,陶渊明的一片赤诚忠义无人明白,于是,屈原和贾谊成为陶渊明自我信仰的精神支柱。陶渊明作《屈贾》流露着了个人的无限身世之慨。屈原、贾谊品性高洁,身为臣子,心忧朝廷,以国家兴亡为己任,渴望如稷契般受到君王的重用和信任。可叹的是两人生不逢时,横遭妒忌和猜疑,失去君王的宠信,两人内心的苦闷和彷徨无人明白,唯有通过诗文来告白,然而,他们终于在孤独与寂寞、忧郁与苦闷中消逝了他们的生命。陶渊明虽不曾像屈原、贾谊那样有机会发挥他的政治才干,但他引屈原、贾谊为知己,深切同情他们不幸的遭遇,也悲鸣自己虽“进德修业”、才高质洁却沉沦下僚不为时用。

第七章评述韩非子,感叹其“君子失时,白首抱关”的可悲命运。对韩非的遭遇,陶渊明深表同情,他认为韩非是一个悲剧人物,如丰狐因皮毛美丽而受害一样,韩非因其有辩才而招祸,有才反倒害了他。从韩非的遭遇中,陶渊明明白无用是一个人最大的幸事。这也就是陶渊明在经过内心的矛盾冲突后归于平淡,远离世俗社会,走向田园的原因所在。

第八章评述西汉初鲁地的两位儒生不与叔孙通“弟子共起朝仪”“的行为,赞美他们的耿介孤高的品德。在陶渊明的眼里,鲁二儒可爱至极。鲁二儒的可爱在于持守古道,迂敖执着。在执政者看来,念书的儒生很难和他们共谋进取的事,却可以和他们保守成业。然而,鲁二儒不忍心做不合乎古道的事,所以不肯在“德不百年”之时而顺从叔孙通的征召去制订朝廷的礼仪官制,可谓迂敖执着,用叔孙通的话来说就是“不懂得时势的变迁”“真是鄙陋的书生”。鲁二儒的可爱在于孤高不俗,特立独行。他们鄙视趋炎附势,鄙夷小人得志,认为叔孙通之所以能侍奉了近十位君主,都是他当面曲意奉承人家,才得到了亲近和尊贵。对于送上门的“征召”,“逝然不顾”,认为是“污我诗书”,宁可“被褐幽居”。

第九章评述终身不仕的张长公,颂扬他”敛辔朅来,独养其志“的高洁品性。陶渊明曾在《扇上画赞》曰:“张生一仕,曾以事还。顾我不能,高谢人间。”盛赞张长公品格高远,不同流俗,与世俗格格不入而解甲归田,过着远离尘世的隐逸生活,悠然自在。陶渊明在仕与隐之间徘徊犹豫,但最终坚定归隐,不再出仕,可以说,张长公是最终坚定他归隐决心的古代隐士之一,也是最终使陶渊明矢志不渝隐逸田园的楷模之一。

这九章的人物,一方面依历史先后顺序而排列,一方面又体现着意义的组合:夷齐、箕子是易代时的节操,管鲍、程杵是义交的楷模,七十二弟子是士人的先贤,屈贾、韩非是士不遇、甚至丧生的前鉴,鲁二儒、张长公是坚贞养志以隐居者。

读史明今,读人明己,咏史明志,赞人明心。陶渊明就是在这样不断地阅读和咏赞《史记》传记的人物中,不断地认识自己,不断地反省自己,不断地坚定自己,不断地表明自己,不断地升华自己。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