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2.[形而上学论]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假如心灵直接地感知观念,而观念却是外在事物的表象,那么这些表象性观念的真实性便是可疑的。伊曼努尔·康德在其《纯粹理性批判》中曾力图证明,在某种限度内感知的真实性。皮尔士十几岁时曾孜孜不倦地研读康德,然后在20岁出头时,却拒绝了康德的批判先验论,因为其无意间回归到信仰。皮尔士更愿意将哲学基于坦承知识总包含一种信念因素,一种虽难以证明但却必不可少的信念,即“我们内心规范的真理表象是确实正确的”——如他在以下选文中所说的那样,本文选自1861年他写了万字的一部计划中的著作——这一命题之上。年轻的皮尔士在此所区分的三类表象——摹本(copy)、符号和类型(type)——中,初步勾勒了其最终的一般符号类型学:图标(icon)、标指和记号。

资料来源:《查尔斯·皮尔士作品集》,第1卷:第72—83页

导论

第三节

论先验论之无用

§1先验论者的观点

当形而上学作为人的意识研究这一观点以片面方式得到贯彻,全然忘记了其作为真正的哲学同时也忘记了概念的分析时,就产生了先验论(更确切地说是批判论),先验论乃是这样一种研究体系,即认为必须证明,规范地表征于我们心中的真理是真正正确的……

§3.论信念

a.其需要

我将表明:

α.先验论者终结于回归信念。

β.在他们自己的方法程序中应用之乃是他们研究中所有那些有价值东西的源泉。

γ.虽然他们自己的信念必然是盲目的,但他们的推理却并未严密到不给可证明为值得信赖的信念留下余地。

1.康德的著作

每一认识中都涉及推论。

证明.关系性认识(relative cognition)是关于我们与事物间关系的认识。

所有关于客体的认识都是关系性认识,那就是说我们仅仅在事物与我们的关系中认识事物。

每个认识必然有一个客体(命题的主词)。我们借以意识到我们与事物间关系的机能是知觉或感觉。

∴每个认识都包含一个感觉因素。

而今单纯的感觉信息是混沌的杂多,然则每一认识都必然被归于一个思想的统一中。

∴每个认识涉及一种对材料的操作(operation)。

认识中对材料的操作即是一种推论。∴如此等等。

这一演证摘自康德。尚未延伸到“我思”认识。

除了基于诸感官和我思之联合证据的东西,没有任何东西是确定的。

证明.所有认识,如我们适才所见,都是从感觉的小前提的推论。形而上学中,所有推论都有大前提。除了我思,所有知识都是推论性的。仅仅基于推论的东西的认识没有确定性。∴如此等等。

康德的推理就是这样。然后他通过寻找我们的所有概念是否无非我思或感性的特殊表达,开始检验其客观有效性。以下是他作为客观有效的:——

外感官形式——空间

内感官形式——时间

知性诸概念

12

量的质的

单一性实在性

多数性否定性

全体性限制性

34

关系的模态的

实体与偶性可能性——不可能性

原因与结果存在——非存在

作用与反作用必然性——偶然性

不能进入任何确定的思想者如下:——

理性诸理念

1.灵魂的非物质性(immateriality)、不朽性(incorruptibility)、人格性(personality)、动物性(animality)。[1]

3.上帝。

α.尽管康德无法演证出纯粹理性理念的有效性,然而他仍然选择相信之。尽管对他来说其为真并不比其为假的多一丁点可能性,他却仍然信仰之,——他具有信念。

β.他同样认为鉴赏力与我思的有效性理所当然。而唯有借此他才能创作任何可靠的作品。

γ.他的部分论证在于任何仅仅立足于推论的东西都没有确定性。这既非公理又不可演证。因此这就留下了证明其反面即确立信念之有效性的希望……

b.信念的理由

无信念要么是全面的,要么是部分的怀疑论。

不同的机能有不同的领域,而不同的机能由此得以区分开来。没有任何能力可以超出其自身领域而得到信赖。∴因此没有任何机能可从另一种机能得到任何支持,而是每一种都必须立足于其自身的可信性。没有一种机能比另一种具有更高的可信度。∴部分的怀疑论是不融贯的。全面的怀疑论反驳其自身。∴信念是惟一融贯的道路。

此论证具有下列优点。

1.它将信念置于跟一切确定性(certitude)同样的基础上。

2.它并未使其如此肯定,以致它不复是信念。

3.由于表明信念内在于获得真理的这一根本观念中,于是就使其接受成为公理,因而解释了何以在我们推论信念之前我们已经确信了。

c.信念的本性

1.信念之所非

1.信念并非是一个纯粹理性原则;它是一种无法解释的信靠某些真理的冲动。

这点为那些过分操心于宗教证据之细枝末节的人们所遗忘。他们忘记了尽管灵感和历史的最高确定性,信念仍然取决于内在冲动。因为,某些事情,即使是天使加百列告诉我们的,我们也不会相信,而真实的宗教却让纯真的心灵出乎本能地接受。

2.信念并非独属于,也非较另一思想领域而更加需要于一个思想领域。对于每一前提,我们都要求信念,而且没有其它地方有它存在的空间。

这点为康德及其他在知识与信念间划出界限的学者所忽视。哪里有知识,那里就有信念。哪里有信念(本义上说),那里就有知识。

3.决不存在像直接相信关于其他——无论是人、天使还是事物(what)——的命题这种事情。因为每当我们相信命题时,那要么是因为事实本身中存在某种东西使之可信,要么是因为我们知道某种智慧的特点。任一情形下都有一个因为(because),其大前提是某种关于可信性的一般特点之原则。没有任何这种“因为”就相信不过是轻信。

2.信念之所是

1.它是意识对于其自身的认识。它是抽象概念由以得到构想那种机能的力量。

2.它是对于意识的证言的倾听,逐渐发展到信赖每个人直到有理由怀疑为止,并演化出一种遵从上帝律令的精神。

3.它是与永恒真理相交流的那部分心灵的活力。借此,群山移形换位。

3.信念对先验论的影响

1.批判论作为无用之物被彻底清除。

2.先验论作为对人类心灵之延伸的研究保留其全部价值。

3.这种意识研究是借助概念分析考察抽象概念。

第一卷

形而上学研究之诸原则

第一节 人是事物的尺度

在导论部分我们业已考察了形而上学的本性,并拒斥了关于其程序的某些谬见。

在我们的研究中,形而上学被理解为概念分析。

我们无需提批判的问题;然而仍然存在一个非批判的先验论问题,每一哲学方法务必以此开始。那就是,由于心灵的构造而自发萌生于我们心灵中的概念怎么会因此对外在世界为真呢?

就这一问题,我们探讨三个主导概念:真理,观念的内在性,外在性。让我们来逐个分析之。

§1.论真理

真的是这么一个形容词,唯独可应用于表象以及被当作表象之物。它蕴含着表象与其对象的符合。

a.最简单的一类真实的符合是表象与其对象之间的相像。我称这为逼真(verisimilitude),称这种表象为摹本(copy)。

相像在于一种相似性,就是谓词的同一性。推至极致,它将因变为同一而毁灭自身。因此,所有实在的相像都有一个界限。超出相像的界限,逼真就终止。∴逼真是局部的真理。

凡声称为表象的东西(比如一幅肖像)都是表象。真理是那种,声称为表象的作为表象的东西。∴真理没有绝对的反题。

谬误(falsehood)同样声称是一种表象

它是真理的一个不完善的摹本

∴逼真是谬误。

由导论第三节,可推知我们的概念中绝无谬误。

∴概念的真理不是逼真。

b.表象与其对象的符合,若无本质的相像附随,就是符号(sign)。符号的真实,我名之曰常真(veracity)。[2]

常真在于符号与事物之间恒常的联系;因为假如有时符号不与事物随行,那么它就可能言而无实,而假如事物不与符号携手,那么在不利的情形下它便可能给人以假象。进一步说,一个符号不可能初次呈现时便以符号身份存在,因为它必须变成一个符号。

概念声称其初次呈现时便有其一贯呈现的一样多的真实。

∴概念的真理不是常真。

c.对逼真之为概念的真理的否定是就其完全性的限定;对常真之为概念的真理的否定是就其起始端的限定。无一方有待于对对方的否定。然而,常真被称为那种并非逼真的真实。

然而,试设想,常真是完善的——并非基于习惯而是基于事物的真正本性,而后我们得到什么结果呢?

1.事物的本性是那种从其本源的派生而来的东西。不占时间的派生是偶性与实体的关系。因此,事物本性中的不变联系是实体的统一。

2.事物的各种性质根植于事物的本性;因此,实体的统一意味着各种性质的完全相应。

3.因此完善的常真与可认知的常真具有截然不同的特点,非常接近于逼真的完善化。我将称之为实真(verity),而称这种表象为类型(type)。

4.既然概念完满地符合于各种性质,既然它们继而在事物的本性中具有一种关联,因此概念就是事物的类型。

* * *

[1]animality=作为物质中一种生命原则的存在。

[2]这里的符号并不是后来作为总称的符号,而相当于后来的标指(index)。——译者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