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修羊公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题解】

修羊公,传说中的古仙人,《列仙传》本文是有关他最早的记载。本文说他是魏地(一作蜀地)人。居住在华山上石室中,睡在悬空的石榻上面,石榻都被他睡得塌陷下去。平时食用一些延年益寿的黄精,后来去拜见汉景帝(一作武帝),被安排住在诸侯王的住所中。景帝下诏书问他何时教自己法术。诏书还没宣读完毕,修羊公就化成白石羊,只见石羊胁上(一作背上)题着“修羊公谢天子”六个字。景帝把石羊放置在观察天文星象的灵台之上,再后来修羊公变的石羊就走了。《神仙传序》称“修羊陷石于西岳”,所言亦为此事。《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作者认为,《道德经》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修羊公可以说是得道了,化成白石羊题字表谢,这又是不忘知遇之恩;因此修羊公可谓是“道之深,义之尽”的人物了。《太平御览》引《上元宝经》称修羊公、稷丘子、东方朔、崔文子、商丘子等仙人都服用芝英除去三尸谷虫,所以即使吃粮食也能无病成仙,汉武帝向修羊公、东方朔求索秘方,但终究没有传下来。《天地宫府图》中三十六小洞天之十八的华盖山洞,相传为仙人羊公修所治理。“羊公修”或为“修羊公”之误。

修羊公者,魏人也[1]。在华阴山上石室中[2],有悬石榻,卧其上,石尽穿陷。略不食[3],时取黄精食之[4]。后以道干景帝[5],帝礼之,使止王邸中[6]。数岁,道不可得,有诏问修羊公:“能何日发[7]?”语未讫,床上化为白羊,题其胁曰[8]:“修羊公谢天子。”后置石羊于灵台上[9],羊后复去,不知所在。

卓矣修羊,韬奇含灵[10]。

枕石大华,餐茹黄精。

汉礼虽隆,道非所经[11]。

应变多质,忽尔隐形。

【注释】

[1]魏:古地名。西周有姬姓魏国,在今山西芮城,于前661年被晋献公所灭。后献公将魏地封给大夫毕万,毕万为周文王之子毕公高后人,自此改氏为魏。后魏氏在晋国逐渐做大,并于前403年建立魏国,都安邑,在今山西夏县,位列“战国七雄”之一,至魏惠王时迁都大梁,在今河南开封,于魏王假三年(前225)被秦所灭,核心区域在今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河北南部一带。秦末又有故魏国宁陵君魏咎、魏豹兄弟称魏王,项羽分封将魏豹改为西魏王,魏豹投靠刘邦被立为魏王,汉高祖三年(前204)为汉将周苛所杀。汉初又从邯郸郡中析置魏郡,治所邺城,在今河北临漳西南,后或属赵国,或直属中央。《事类赋·地部》注、《太平御览》则引“魏”作“蜀”。此处当指魏郡。

[2]华阴山:即华山,又称大(太)华山。

[3]略:大略,大概。

[4]黄精:药用植物,具有生津润肺的作用,道家认为长期服用能升仙。

[5]干(gān):求取(职位、俸禄等)。景帝:即汉景帝。《金楼子》原有案语:“别卷作‘武帝’。”

[6]邸:高级官员居住的处所。

[7]发:送出,交付,这里指交出修道的方法。

[8]胁:从腋下到肋骨尽处的部分。《北堂书钞》《天中记》引“胁”作“背”。

[9]灵台:为古代帝王观察天文星象、妖祥灾异的建筑。《诗经·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最早的灵台为周文王所建,在今甘肃灵台。《金楼子》作“通灵台”。

[10]韬奇:怀藏奇才。

[11]经:常道,指常行的义理、准则、法则。

【译文】

修羊公,是魏郡人。居住在华山上石室中,石室中有悬空的石榻,修羊公就睡在石榻上面,石榻都被他睡得塌陷下去。修羊公不怎么吃食物,有时候拿一些黄精来食用。后来凭借道术向汉景帝谋求俸禄,景帝礼遇他,让他住在诸侯王在中央的住所。但多年来,景帝也没有学会道法,于是下诏书问修羊公:“哪天可以公布法术呢?”话还没说完,修羊公就在床上化成白色石羊,它的胁下题着字:“修羊公谢天子。”后来景帝把石羊放置在观察天文星象的灵台之上,再往后修羊公变的白石羊就走了,不知道哪去了。

高超卓越修羊公,怀藏奇才含异灵。

枕石而睡于太华,修炼服食品黄精。

汉皇礼遇虽隆重,道术并非寻常经。

随机变化多仙质,忽然之间就隐形。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