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血证论

卷七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仲景泻心汤

大黄(酒炒二钱) 黄连(三钱) 黄芩(四钱)

心为君火。化生血液。是血即火之魄。火即血之魂。火升故血升。火降即血降也。知血生于火。火主于心。则知泻心即是泻火。泻火即是止血。得力大黄一味。逆折而下。兼能破瘀逐陈。使不为患。此味今人多不敢用。不知气逆血升。得此猛降之药。以损阳和阴。真圣药也。且非徒下胃中之气而已。即外而经脉肌肤。凡属气逆于血分之中者。大黄之性。亦无不达。盖其气最盛。凡人身气血凝聚。彼皆能以其药气克而治之。使气之逆者。不敢不顺。今人不敢用。往往留邪为患。惜哉。方名泻心。乃仲景探源之治。能从此悟得血生于心。心即是火之义。于血证思过半矣。

十灰散

大蓟 小蓟 茅根 棕皮 侧柏 大黄 丹皮 荷叶 茜草 栀子(各等分)

上药烧存性为末。铺地出火气。童便酒水随引。黑为水之色。红见黑即止。水胜火之义也。故烧灰取黑。得力全在山栀之清。大黄之降。火清气降。而血自宁。余药皆行血之品。只借以向导耳。吹鼻止衄。刃伤止血。皆可用之。

独参汤

人参(二两)

浓煎细咽熟睡。取养胃之阴。安护其气。气不脱则血不奔矣。世以党参代之。并认为阳药。不知人参柔润甘寒。乃滋养中宫津液之药。人之真气。生于肾中。全赖水阴含之。出纳于肺。又赖水津以濡之。故肾中水阴足。则气足而呼吸细。肺中之水津足。则气足而喘息平。人参滋补中宫之津液。上布于肺。下输于肾。故肺肾之气。得所补益。世人不知气为水之所化。而以属阳。妄指参为阳药。幸陈修园力辨其诬。而修园谓壮火食气。参泻壮火故补气。其说犹有隔膜。尚未识气即是水之理。吾于总论言之甚详。须知气即是水。而人参之真面乃见。

甘草干姜汤

甘草(三钱炙) 干姜(二钱炮) 五味子(一钱)

甘草炙过。纯于补中。干姜变黑。兼能止血。二药辛甘合化。扶阳气以四达。血自营运而不滞矣。惟五味收敛肺气。使不上逆。以止气者止血。凡阳虚脾不摄血者。应手取效。但血系阴汁。血亏即是阴亏。刚燥之剂。往往忌用。必审其脉证。果系虚寒者。始可投此方。

四物汤

当归(四钱) 生地(四钱) 川芎(二钱) 白芍(三钱)

柯韵伯曰。心生血。肝藏血。故凡生血者。则究之于心。调血者。当求之于肝也。是方乃肝经调血之专剂。非心经生血之主方也。当归和血。川芎活血。芍药敛血。地黄补血。四物具生长收藏之用。故能使荣气安行经邃。若血虚。加参 。血结。加桃仁红花。血闭。加大黄芒硝。血寒加桂附。血热加芩连。欲行血去芍。欲止血去芎。随宜加减。则不拘于四物矣。如遇血崩血晕等证。四物不能骤补。而反助其滑脱。又当补气生血。助阳生阴长之理。盖此方能补有形之血于平时。不能生无形之气于仓卒。能调阴中之血。而不能培真阴之本。韵伯此论。虽有不足于四物。然谓四物为肝经调血之专剂。则深知四物之长者矣。盖肝主藏血。冲任血海。均属于肝。故调血者。舍四物不能为功。

白虎汤

石膏(一两) 知母(五钱) 甘草(二钱) 粳米(一撮)

四药甘寒。生胃阴。清胃火。阳明燥热得此。如金 夕起。暑酷全消。故以秋金白虎名汤。乃仲景伤寒阳明之正方。借治血症。脉洪大发热口渴者。尤有捷效。

佛手散(即归芎汤)

当归(五钱) 川芎(三钱)

酒水各半煎服。辛以行气。温以行血。有汁能生血。二味为活血行血之要药。

失笑散

蒲黄(三钱) 五灵脂(五钱)

蒲生水中。花香行水。水即气也。水行则气行。气止则血止。故蒲黄能止刀伤之血。灵脂气味温行以行血。二者合用。大能行血也。

大柴胡汤

柴胡(三钱) 半夏(三钱) 白芍(三钱) 黄芩(三钱) 枳壳(二钱) 大黄(钱半) 生姜(三钱) 大枣(三枚)

黄芩一味。清表里之火。姜枣柴胡。使邪从表解。半夏白芍枳壳大黄。使邪从里解。乃表里两解之剂。而用里药较多。后之双解散。通圣散。皆从此套出。借治血症。或加表药。或加血药。可以随宜致用。

逍遥散(加丹栀名丹栀逍遥散)

柴胡(三钱) 当归(四钱) 白芍(三钱) 白术(三钱) 云苓(三钱) 甘草(钱半) 薄荷(一钱) 煨姜(三钱) 丹皮(三钱) 栀子(二钱)

此治肝经血虚。火旺郁郁不乐。方用白术茯苓。助土德以升木。当归白芍。益荣血以养肝。薄荷解热。甘草缓中。柴姜升发。木郁则达之。遂其曲直之性。故名之曰逍遥。如火甚血不和者。加丹皮山栀。清理心包。心包主火。与血为肝之子。为火之母。治心包之血。即是治肝之血。泻心包之火。即是泻肝之火。以子母同气故也。

当归芦荟汤

当归(一两) 胆草(一两) 芦荟(五钱) 青黛(五钱) 栀子(一两) 黄连(一两) 黄柏(一两) 黄芩(一两) 大黄(五钱) 木香(二钱半) 麝香(五分)

旧用神曲糊丸。姜汤送下。借治血病。用酒丸。童便下。尤佳。人身惟肝火最横。每挟诸经之火。相持为害。方用青黛芦荟胆草。直折本经之火。芩连栀柏大黄。分泻各经之火。火盛则气实。故以二香以行气。火盛则血虚。故君当归以补血。治肝火决裂者。惟此方最有力量。莫嫌其多泻少补也。

地黄汤

熟地(一两) 山药(五钱) 山萸肉(五钱) 茯苓(三钱) 丹皮(三钱) 泽泻(三钱)

陈修园谓。人之既生。以后天生先天。全赖中宫输精及肾。而后肾得补益。谓此方非补肾正药。然肾经水虚火旺者。实不可离。方取熟地以滋肾水。而又恐肝木盗水之气。故用山萸以养肝之阴。补子正以实母也。再用山药补脾土。启水津以给肾。用丹皮。清心胞。泻火邪。以安肾。庶几肾中之水。得以充足。特虑有形之水质不化。则无形之水津亦不能生。尤妙茯苓泽泻。化气利水。以泻为补。虽非生水之正药。而实滋水之要药。

花蕊石散

花蕊石( 为末每服三钱)

男用酒调服。女用醋水服。瘀血化水而下。按此药独得一气之偏。神于化血。他药行血。皆能伤气。此独能使血自化。而气不伤。真去瘀妙品。

侧柏叶汤

侧柏叶(三钱) 炮姜(钱半) 艾叶(三钱) 马通(二两)

热气藏伏于阴分。逼血妄行不止。用姜艾宣发其热。使行阳分。则阴分之血。无所逼而守其经矣。柏叶属金。抑之使降。马为火畜。同气相求。导之使下。则余烬之瘀。一概蠲去。此为热伏阴分从治之法。乃久吐不止。一切寒温补泻。药几用尽。因变一法。以从治之。凡遇热症。用之须慎。若系寒凝血滞者。则无不宜。马通汁。即马粪泡水。无马通。以童便代之。

人参泻肺汤

人参(三钱) 黄芩(三钱) 栀子(三钱) 枳壳(二钱) 甘草(一钱) 连翘(一钱) 杏仁(三钱) 桔梗(二钱) 桑皮(三钱) 大黄(一钱酒炒) 薄荷(一钱)

葶苈大枣泻肺汤。是泻肺中之水。此方是泻肺中之火。肺体属金。不自生火。皆由心火克之。胃火熏之也。故用栀子连翘。以泻心火。黄芩大黄。以泻胃火。肺为火郁。则皮毛洒淅。用薄荷以发之。肺金不清。则水道不调。用桑皮以泄之。火盛即是气盛。用枳桔杏仁以利之。而人参甘草。又补土生金以主持之。补泻兼行。调停尽善。实从葶苈大枣汤套出。变泻水为泻火之法。凡上焦血滞痰凝。因火所致者。均可随证加减。

甲己化土汤

白芍(五钱) 甘草(三钱)

杨西山失血大法。以此为主方。而极赞其妙。其实芍药入肝。归芎桃仁。善去旧血以生新血。佐黑姜炙草。引三味入于肺肝。生血利气。为产后之圣药。各书多改炙草为益母草。不知益母乃凉血利水之药。此方取其化血。即能生血。如益母草。焉有生血之功。与方名相左。吾以为治红痢尿血。或可用之。若此方断不可用。

牛膝散

牛膝(三钱) 川芎(钱半) 蒲黄(三钱) 丹皮(三钱) 桂心(三钱) 当归(四钱)

当归川芎蒲黄丹皮。四药和血。桂枝辛温以行之。牛膝下走以引之。用治下焦瘀血。温通经脉。无不应验。方义亦浅而易见。

桃仁承气汤

桃仁(五钱) 大黄(二钱) 芒硝(三钱) 桂枝(二钱)

桂枝禀肝经木火之气。肝气亢者。见之即炽。肝气结者。遇之即行。故血证有宜有忌。此方取其辛散。合硝黄桃仁。直入下焦。破利结血瘀血去路。不外二便。硝黄引从大便出。而桂枝兼化小水。此又是一层意义。

小调经汤

当归(三钱) 赤芍(三钱) 没药(二钱) 琥珀(二钱) 桂枝(二钱) 细辛(五分) 麝香(少许)

当归补血。赤芍行血。树脂似人之血。没药为树脂所结。故能治结血。琥珀乃树脂所化。故能化死血。四药专治瘀血。亦云备矣。而又恐不能内行外达也。故领以辛桂麝香。使药性无所不到。而内外上下。自无伏留之瘀血。所以不循经常者。多是瘀血阻滞。去瘀即是调经。

小柴胡汤

柴胡(八钱川产为真) 黄芩(三钱) 半夏(三钱) 大枣(三枚) 人参(二钱) 甘草(一钱) 生姜(二钱)

此方乃达表和里。升清降浊之活剂。人身之表。腠理实营卫之枢机。人身之里。三焦实脏腑之总管。惟少阳内主三焦。外主腠理。论少阳之体。则为相火之气。根于胆腑。论少阳之用。则为清阳之气。寄在胃中。方取参枣甘草。以培养其胃。而用黄芩半夏。降其浊火。柴胡生姜。升其清阳。是以其气和畅。而腠理三焦。罔不调治。其有太阳之气。陷于胸前而不出者。亦用此方。以能清里和中。升达其气。则气不结而外解矣。有肺经郁火。大小便不利。亦用此者。以其宣通上焦。则津液不结。自能下行。肝经郁火。而亦用此。以能引肝气使之上达。则木不郁。且其中。兼有清降之品。故余火自除矣。其治热入血室诸病。则尤有深义。人身之血。乃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即随阳明所属冲任两脉。以下藏于肝。此方非肝胆脏腑中之药。乃从胃中清达肝胆之气者也。胃为生血之主。治胃中。是治血海之上源。血为肝之所司。肝气既得清达。则血分之郁自解。是正治法。即是隔治法。其灵妙有如此者。

犀角地黄汤

犀角(钱半) 生地(五钱) 白芍(三钱) 丹皮(三钱)

犀牛土属。而秉水精。地黄土色。而含水质。二物皆得水土之气。能滋胃阴。清胃火。乃治胃经血热之正药。然君火之主在心。故用丹皮以清心。相火所寄在肝。故用白芍以平肝。使君相二火。不凑集于胃。则胃自清而血安。

甘露饮

天门冬(三钱) 麦门冬(三钱) 生地黄(三钱) 熟地黄(三钱) 黄芩(三钱) 枳壳(一钱) 石斛(三钱) 茵陈(三钱) 甘草(一钱) 枇杷叶(二片去毛)

陈修园曰。胃为燥土。喜润而恶燥。喜降而恶升。故用二地二冬石斛甘草。润以补之。枇杷枳壳。降以顺之。若用连柏之苦。则增其燥。若用 术之补。则虑其升。即有湿热。用一味黄芩以折之。一味茵陈以渗之足矣。盖以阳明之治。重在养津液。方中地冬等药。即猪苓汤用阿胶以育阴意也。茵陈芩枳。即猪苓汤用滑泽以除垢意也。

清燥救肺汤

人参(一钱) 甘草(一钱) 黑芝麻(一钱) 石膏(二钱 ) 阿胶(一钱) 杏仁(一钱去皮尖) 麦冬(二钱) 枇杷叶(炙一片) 冬桑叶(三钱)

喻嘉言曰。诸气 郁之属于肺者。属于肺之燥也。而古今治气郁之方。用辛香行气。绝无一方治肺之燥者。诸呕喘痿之属于上。亦属于肺之燥也。而古今治法。以痿呕属胃经。以喘属肺。是则呕与痿属之中下。而惟喘属上矣。所以亦无一方及于肺之燥也。即喘之属于肺者。非行气。即泄气。间有一二用润剂。又不得肯綮。今拟此方。名清燥救肺。大约以胃为主。胃土为肺金之母也。其天冬知母。能清金滋水。以苦寒而不用。至苦寒降火之药。尤在所忌。盖肺金自至于燥。所存阴气不过一线。倘更以苦寒下其气。伤其胃。尚有生理乎。诚仿此增损。以救肺燥。变生诸证。庶克有济。

保和汤

甘草(二钱) 阿胶(三钱) 百合(三钱) 知母(三钱) 贝母(三钱) 五味子(一钱) 天冬(三钱) 麦冬(三钱) 桔梗(三钱) 薄荷(一钱) 饴糖(三钱) 薏苡仁(三钱) 马兜铃(二钱)

肺经之津足。则痰火不生。而气冲和。若津不足。则痰凝火郁。痿咳交作。而气失其和矣。方用饴糖甘草阿胶。补胃以滋肺津。复加清火祛痰敛浮解郁之品。凡以保护肺金。使不失其和而已。葛可久此方。虽不及救肺汤之清纯。然彼以滋干为主。此以清火降痰为主。各方用意不同。无相诋訾。

麦门冬汤

麦冬(二两) 半夏(六钱) 人参(四钱) 甘草(四钱) 粳米(一盏) 大枣(十二枚)

参米甘枣四味。大建中气。大生津液。胃津上输于肺。肺清而火自平。肺调而气自顺。然未逆未上之火气。此固足以安之。而已逆已上之火气。又不可任其迟留也。故君麦冬以清火。佐半夏以利气。火气降。则津液生。津液生而火气自降。又并行而不悖也。用治燥痰咳嗽。最为对症。以其润利肺胃。故亦治隔食。又有冲气上逆。挟痰血而干肺者。皆能治之。盖冲脉起于胞中。下通肝肾。实则丽于阳明。以输阳明之血。下入胞中。阳明之气顺。则冲气亦顺。胞中之血与水。皆返其宅。而不上逆矣。此方与小柴胡合看更明。小柴胡是从胃中引冲气上行。使火不下郁之法。此方是从胃中降冲气下行。使火不上干之法。或去粳米加蜜。更滋润。

四磨汤

人参 乌药 槟榔 沉香(各等分)

上药磨水煎服。治上气喘急。取人参滋肺。以补母之气。取沉香入肾。以纳气之根。而后以槟榔乌药。从而治之。泻实补虚。洵为调纳逆气之妙法。盖肺为阳。而所以纳气下行者。全赖阴津。故用人参以生津。肾为阴。而所以化气上行者。全赖真阳。故用沉香以固阳。为沉其水。故能直纳水中之阳也。

桂苓五味甘草汤

桂枝尖(三钱) 云茯苓(四钱) 炙甘草(二钱) 五味子(一钱)

此治肾中水气腾溢。阴火上冲。面赤咽痛。咳逆诸病。桂苓抑水下行。水行即是气行。然逆气非敛不降。故以五味之酸敛其气。土浓则阴火自伏。故以甘草之甘补其中也。

苏子降气汤

苏子(三钱) 半夏(二钱) 当归(三钱) 陈皮(二钱) 前胡(二钱) 浓朴(一钱) 沉香(一钱) 甘草(一钱) 生姜(三片)

气即水也。水凝则为痰。水泛则为饮。痰饮留滞。则气阻而为喘咳。苏子生姜半夏前胡陈皮。宣除痰饮。痰饮去而气自顺矣。然气以血为家。喘则流荡而忘返。故用当归以补血。喘则气急。故用甘草以缓其急。出气者肺也。纳气者肾也。故用沉香之纳气入肾。或肉桂之引火归元为引导。

肾气丸

熟地黄(八钱) 山萸肉(四钱) 山药(四钱) 云茯苓(四钱) 泽泻(四钱) 牡丹皮(五钱) 川附片(三钱) 肉桂(二钱)

肾为水脏。而其中一点真阳。便是呼吸之母。水足阳秘。则呼吸细而津液调。如真阳不秘。水泛火逆。则用苓泽以行水饮。用地萸以滋水阴。用淮药入脾。以输水于肾。用丹皮入心。以清火安肾。得六味以滋肾。而肾水足矣。然水中一点真阳。又恐其不能生化也。故用附子肉桂以补之。若加牛膝。便具引火归元之功。若加知柏。又治上热下寒之法。如去桂附。加麦冬五味。则纯于滋阴。兼治肺金。

辛字润肺膏

羊肺(一具洗) 杏仁(四钱) 柿霜(五钱) 真酥(五钱) 真粉(三钱) 白蜜(五钱)

为末。搅匀入肺中。炖熟食。真粉即上白花粉。真酥即上色羊乳。如无以黑芝麻捣烂代之。方取肺与肺同气。而用诸润药。以滋补之。义最浅而易见。然方极有力可用。

琼玉膏

生地(一斤汁) 白蜜(一斤) 人参(八两) 云苓(十二两)

生地汁合白蜜入瓷瓶内。云苓人参为末。和匀。放水中煮三昼夜。悬井中昼夜。取起。仍煮半日。白汤化服。为润利肺经之妙剂。

生脉散

人参(三钱) 麦门冬(三钱) 五味子(七粒)

人参生肺津。麦冬清肺火。五味敛肺气。合之酸甘化阴。以清润肺金。是清燥救肺汤之先声。

保元汤

人参(三钱) 黄 (三钱) 黑枣(三钱) 炙甘草(二钱) 煨姜(三片)

草与黑枣。大补中土。再加煨姜以温之。黄 以鼓之。人参以滋之。总使土气冲和。上生肺金。肺阳布护。阴翳自消。一切寒怯虚悸之症自除。此为温补肺阳法。与上滋肺阴法。为一寒一热之对子。

六君子汤

人参(三钱) 白术(三钱) 云苓(三钱) 甘草(二钱) 陈皮(三钱) 半夏(三钱)

四君子。补胃和中。加陈皮半夏以除痰气。肺之所以有痰饮者。皆胃中之水不行。故尔冲逆。治胃中即是治肺。

天王补心丹

当归(三钱) 熟地黄(五钱) 生地黄(三钱) 远志(一钱) 人参(三钱) 丹参(三钱) 天门冬(三钱)麦门冬(三钱) 元参(三钱) 桔梗(钱半) 酸枣仁(三钱) 柏子仁(三钱) 云茯苓(三钱) 五味子(一钱)

陈修园曰。心字篆文。只是一倒火耳。火不欲炎上。故以生熟地补水。使水上交于心。以元参丹参二冬。使火下交于肾。又佐参苓以和心气。当归以生心血。枣仁以安心神。远志以宣其滞。五味以收其散。更假桔梗之浮为向导。心得所养。而何有健忘怔忡津液干枯舌疮秘结之苦哉。

朱砂安神丸

朱砂(一钱) 黄连(三钱) 生地(三钱) 当归(三钱) 甘草(二钱)

朱砂之重以镇怯。黄连之苦以清热。当归之辛以嘘血。更取甘草之甘。以制黄连之太过。地黄之润。以助当归所不及。合之养血清火。安镇心神。怔忡昏烦不寐之症。可以治之。

人参养荣汤

人参(三钱) 黄 (三钱炙) 白术(三钱) 甘草(钱半) 当归(三钱) 熟地(四钱) 大枣(三钱) 生姜(三片) 远志(一钱) 桂心(一钱) 陈皮(二钱) 白芍(三钱) 云苓(三钱) 五味子(一钱)

此方即中焦取汁。奉心化赤以为血之义。参 术草大枣。大补中焦。中焦谷化则汁益生。故加陈皮以化谷。中焦水停则谷不化。故加姜苓以别水。水谷既化。中焦之汁自生矣。再用归地多汁以引其汁。凡系妇人催乳。用此足矣。若必令其奉心化血。则宜芍味以敛之。使荣行脉中。而不外散。加桂心远志。启导心火。以助其化赤之令。补中者。开血之源也。导心者。化血之功也。敛脉者。成血之用也。此心火不足之治法。与炙甘草汤建中汤相近。

归脾汤

白术(三钱) 黄 (三钱) 茯神(三钱) 人参(三钱) 远志(钱半) 木香(一钱)甘草(二钱炙) 枣仁(三钱) 当归(三钱) 桂圆(五枚去壳)

心主生血。脾主统血。养荣汤。以治心为主。归脾汤。以治脾为主。心血生于脾。故养荣汤补脾以益心。脾土生于火。故归脾汤导心火以生脾。总使脾气充足。能摄血而不渗也。

养真汤

人参(三钱) 白术(三钱) 云苓(三钱) 甘草(钱半) 山药(三钱) 莲米(三钱) 麦冬(三钱) 五味(八分) 黄 (三钱) 白芍(三钱)

煎去头煎。只服二三煎。取燥气尽去。遂成甘淡之味。盖土本无味。无味即为淡。淡即土之正味也。此方取淡以养脾。深得其旨。

小建中汤

桂枝(二钱) 白芍(四钱) 甘草(二钱) 红枣(三枚 生姜(三片) 饴糖(一两)

虚劳里急诸不足者。五脏阴精阳气俱不足也。故用姜桂辛温以生阳。用芍饴酸甘以生阴。大枣甘草纯甘以补中。使中宫创建。则阳气化而上行。阴气化而下降。细按此方。乃建胃滋脾。以阳生阴之法。归脾汤从此方重浊处套出。补中汤从此方轻清处套出。

正元汤

人参(附子汁煮) 黄 (川芎酒煮) 山药(干姜煮) 白术(陈皮煎) 云苓(肉桂煮) 甘草(乌药煮各等分)

六药为末。盐汤下。取火烈之品。法平和之药。雄烈之味既去。诚为温补少火之驯剂。

白凤膏

平胃散(四两) 人参(一两) 茯苓(一两)

上三味为末。纳枣内。入鸭腹中。陈酒煮烂。食鸭肉。将枣阴干。随用参汤白汤化服。鸭乃血肉之品。其性滋阴。酒为五谷之精。其性和阳。合诸药养脾胃。大收纯和之效。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三钱) 甘草(二钱) 龙骨(三钱) 牡蛎(三钱)

肝寒魂怯。用辛温镇补之品。以扶肝而敛魂。心阳上越。肾阳下泄。此方皆可用之。

滑氏补肝散

枣仁(三钱) 熟地(四钱) 白术(三钱) 当归(三钱) 山茱萸(三钱) 山药(三钱) 川芎(一钱) 木瓜(一钱) 独活(一钱) 五味子(五分)

肝体阴而用阳。此以酸甘补肝体。以辛甘补肝用。加独活者。假风药以张其气也。欲其气之鼓荡者。则用独活。欲其气之温敛者。则用巴戟。欲其气之清平者。则用桑寄生。欲其气之疏达者。则用柴胡白头翁。诸药皆治风之品。轻重不同。在人用之得宜。

炙甘草汤(一名复脉汤)

人参(二钱) 地黄(二两六钱) 麦冬(八钱) 阿胶(二钱) 芝麻(五钱) 炙草(四钱) 大枣(三枚) 桂枝(三钱) 生姜(三钱) 清酒(一两)

此方为补血之大剂。乡先辈杨西山言。此方亟戒加减。惜未能言明其义。余按此方。即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之义。姜枣参草。中焦取汁。桂枝入心化气。变化而赤。然桂性辛烈能伤血。故重使生地麦冬芝麻。以清润之。使桂枝雄烈之气。变为柔和。生血而不伤血。又得阿胶潜伏血脉。使输于血海。下藏于肝。合观此方。生血之源。导血之流。真补血之第一方。未可轻议加减也。时方养荣汤。亦从此套出。第养荣汤较温。此方多用生地麦冬。则变为平剂。专滋生血脉。若催乳则无须桂枝。若去桂加枣仁远志。则更不辛烈。若加丹皮桃仁。则能清心化血。加山栀。又是清心凉血之剂。加五味。则兼敛肺金。此虽加减。而仍不失仲景遗意。又何不可。

大补阴丸

熟地(八钱) 知母(三钱) 黄柏(三钱) 龟板(四钱)

苦寒之品。能大伐生气。亦能大培生气。盖阴虚火旺者。非此不足以泻火滋阴。夫人之生气。根于肾中。此气全赖水阴含之。若水阴不足。则阳气亢烈。烦逆痿热。方用知柏折其亢。龟板潜其阳。熟地滋其阴。阴足阳秘。而生气不泄矣。

四物汤(为生血和血之通剂)

生地(四钱) 白芍(三钱) 川芎(二钱) 当归(三钱)

四君子汤

人参(三钱) 白术(四钱) 云苓(四钱) 甘草(二钱)

异功散

即四君汤。加陈皮二钱。

八珍汤

即上二方合用也。气血双补之平剂。

十全大补汤

即八珍汤。加黄 肉桂。为温补气血之大剂。

当归补血汤

黄 (一两) 当归(五钱)

此方以气统血。气行则血行。外充皮肤。则盗汗身热自除。内摄脾元。则下血崩漏能止。

柴胡清骨散

柴胡(三钱) 青蒿(三钱) 秦艽(三钱) 白芍(三钱) 丹皮(三钱) 地骨皮(三钱) 鳖甲(三钱) 知母(三钱) 黄芩(二钱) 甘草(一钱) 童便(少许) 胡黄连(一钱)

肝为藏血之脏。又司相火。血足则火温而不烈。游行三焦。达于腠理。莫不得其温养之功。若血虚火旺。内则烦渴淋闭。外则骨蒸汗出。皆肝经相火之为病也。方用丹皮知母枯芩黄连童便。大清相火。而又恐外有所郁。则火不能清也。故用柴胡青蒿秦艽。以达其郁。又恐内有所结。则火不能清也。故用白芍丹皮鳖甲。以破其结。佐甘草一味以和诸药。务使肝经之郁结解。而相火清。较逍遥散更优。

保命生地散

生地(五钱) 熟地(三钱) 枸杞(三钱) 地骨皮(三钱) 黄 (四钱) 白芍(三钱) 甘草(二钱) 黄芩(二钱) 天门冬(三钱)

方取黄 甘草。入脾统血。余药清润肺肾。以治血之源流。或血止后。用此调养亦宜。

猪苓汤

猪苓(三钱) 泽泻(三钱) 云苓(三钱) 滑石(三钱) 阿胶(三钱)

此方专主滋阴利水。凡肾经阴虚。水泛为痰者。用之立效。取阿胶润燥。滑石清热。合诸药皆滋降之品。以成其祛痰之功。痰之根原于肾。制肺者治其标。治肾者治其本。

导赤散

生地黄(四钱) 木通(二钱) 甘草梢(三钱) 竹叶心(三钱)

季楚重曰。泻心汤用黄连。所以治实邪。责木之有余。泻子以清母也。导赤散用地黄。所以治虚邪。责水之不足。壮水以治火也。

麻黄人参芍药汤

麻黄(一钱) 桂枝(三钱) 黄 (三钱) 人参(三钱) 炙草(一钱) 当归(三钱) 白芍(三钱) 麦冬(三钱) 五味子(一钱)

麻黄桂枝。从外发表。黄 草参。从内托里。使内犯之邪。皆从外出。自不至乘阴而吐衄矣。然既乱之血。又不可以治也。故用当归白芍以和之。麦冬五味以清之。又按麻桂力能发表。表解而血自止。是善用麻桂之功。非麻桂自能止血也。况仲景于吐血衄血。皆忌发汗。用此方者。须审其的由外感。非此不解。然后一投即应。设忌发汗而反汗之。又误用麻桂之过。麻桂亦不任咎也。

止嗽散

桔梗(三钱) 荆芥(三钱) 广紫菀(三钱) 广百部(三钱) 白前(三钱) 陈皮(三钱) 甘草(一钱)

普明子制此方。并论注其妙。而未明指药之治法。余因即其注而增损之曰。肺体属金。畏火者也。遇热则咳。用紫菀百部以清热。金性刚燥。恶冷者也。遇寒则咳。用白前陈皮以治寒。且肺为娇脏。外主皮毛。最易受邪。不行表散。则邪气流连而不解。故用荆芥以散表。肺有二窍。一在鼻。一在喉。鼻窍贵开而不贵闭。喉窍贵闭。不贵开。今鼻窍不通。则喉窍启而为咳。故用桔梗以开鼻窍。此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肺气安宁。

千金麦门冬汤

麦冬(三钱) 桔梗(二钱) 桑皮(三钱) 半夏(二钱) 生地(三钱) 紫菀(三钱) 竹茹(三钱) 麻黄(一钱) 五味(一钱) 生姜(三片) 甘草(一钱)

风寒客于肺中。引痰生火。故用桔梗桑皮半夏生姜。以利除痰饮。用生地紫菀竹茹麦冬五味。以清敛火气。然陈寒不除。则痰火旋去而旋生。故以麻黄一味。搜剔陈寒。惟甘草则取调诸药而已。凡寒中包火。火中伏寒。皆能治之。

柴胡梅连散

柴胡(三钱) 人参(三钱) 黄芩(三钱) 甘草(一钱) 黄连(一钱) 白芍(三钱) 当归(三钱)

柴胡汤。逍遥散。各半成方。而重在黄连一味。较二方尤擅清火之功。心者肝之子。黄连泻心。实则泻其子。

甘桔汤

甘草(三钱) 桔梗(三钱)

葶苈大枣泻肺汤

葶苈(炒香捣三钱) 大枣(擘破五枚)

先圣用药。泻必兼补。故无弊。即如此两方。桔梗以开达肺气。凡咽痛肺痈排脓。皆生用之。而必君以甘草。以土生金。助其开达之势。葶苈苦寒。力能降泄肺中之气。火热壅肺。水饮冲肺。皆能随其实而泻之。而必君以大枣。使邪去而正不伤。得此意者。可知配合之义。

保和丸

知母(三钱) 贝母(三钱) 天门冬(三钱) 款冬花(三钱) 天花粉(三钱) 薏苡仁(三钱) 五味子(一钱) 甘草(一钱) 马兜铃(三钱) 生地黄(三钱) 紫菀(三钱) 百合(三钱) 阿胶(三钱)当归(三钱) 紫苏(二钱) 薄荷(一钱) 百部(三钱) 饴糖(二两) 生姜(三钱)

此方药味虽多。而实以润肺清火为主。凡是虚劳咳血。皆肺中阴津不足。火热乘之使然。火壅于内。则皮毛固闭。洒淅而恶寒。易招外感。火盛则水津凝滞。胶结为痰。而气愈不得息。痿咳所以不愈也。方用饴胶地归百合百部甘草紫菀花粉款冬。大生津液以润肺。五味天冬知母。以清肺火。犹恐外寒闭之。则火郁而不清。故佐以姜苏薄荷。以疏解其郁。痰饮滞之。则火阻而不降。故用贝母苡仁。以导利其滞。郁解滞行。火清肺润。咳嗽愈而痿燥除。无论寒久变火。火郁似寒。诸症皆能治之。十药神书。载此方加减甚详。余谓此方药味已多。如再加减。便杂而无功。对证之方甚伙。何须执此一方。苦苦加减。便欲医尽诸病耶。为末。饴糖丸服。

泻肺丸

栝蒌霜(三钱) 贝母(三钱) 半夏(三钱) 郁金(二钱) 葶苈(三钱炒) 杏仁(三钱)黄连(二钱) 黄芩(三钱) 大黄(钱半) 甘草(一钱)

肺部痰火血气壅滞不降。用此方解泄破下。力量最大。是从人参泻肺汤。葶苈大枣半夏泻心小结胸等汤。割取而成。又加郁金大破血分。药虽猛峻。然果遇实证。非此不克。

消化丸

礞石(三钱 ) 明矾(二钱) 牙皂(一钱) 云苓(三钱) 陈皮(一钱) 枳壳(一钱)枳实(一钱) 南星(一钱生) 沉香(一钱) 半夏(一钱生) 薄荷(一钱) 黄芩(二钱)神曲(二钱) 姜汁(一钱) 饴糖(三钱)

为末。神曲姜汁为丸。卧时饴糖拌吞。仰卧则药流入肺。去痰除根。痰即水也。寒郁之。气阻之。火凝之。是以胶粘潮溢。而不能去也。此方以燥降坠利去水为主。而用薄荷以散寒。用黄芩以清火。尤妙。明矾入浊水而能清。牙皂入污垢而能去。二物合用。为涤除痰涎之妙品。诸药猛峻。故用饴糖以缓之。葛可久法。服后即服太平丸以补之。可知泻实。亦宜补虚。然遇实证。慎毋畏而不用也。

太平丸

天门冬(二钱) 麦门冬(二钱) 款冬花(二钱) 知母(二钱) 杏仁(二钱) 熟地黄(三钱)生地黄(三钱) 川黄连(一钱) 当归(三钱) 阿胶(二钱蛤粉炒) 蒲黄(二钱) 京墨(五分)桔梗(二钱) 薄荷(一钱) 麝香(少许)

炼蜜为丸弹子大。食后。薄荷汤化下一丸。义取润肺清金。豁痰止血。诸药显而易见。惟黄连一味。是泻心之药。心者肺之贼。泻心即是清肺。乃隔治之法。麝香一味。是透窍之药。肺者气之窍。通窍即所以安肺。是从治法。仲景金匮。亦有上焦得通。津液得下之语。盖上焦通。则津液不凝为痰。下降而火亦随降。葛可久制方。原未证诸仲景。而其义有可通。故引证之。第此方治肺。取滋利宣通。上焦虚枯滞涩者皆宜。若下焦阴虚。则大不宜。盖下焦之病宜敛藏。用宣通法。又其所忌。

二陈汤

半夏(三钱) 陈皮(三钱) 茯苓(三钱) 甘草(二钱)

此方为去除痰饮之通剂。痰之本。水也。茯苓治水。以治其本。痰之动。湿也。茯苓渗湿以镇其动。其余半夏降逆。陈皮顺气。甘草调中。皆取之以为茯苓之佐使耳。故仲景书。凡痰多者。俱加茯苓。呕者俱加半夏。今人不穷古训。以半夏为去痰专品。不知半夏非不去痰。而辛降之气最甚。究属降气之主。故凡用药。不可失其真面也。

紫菀散

紫菀(三钱) 人参(二钱) 知母(二钱) 贝母(二钱) 桔梗(二钱) 茯苓(三钱) 阿胶(二钱) 五味(一钱) 甘草(一钱)

肺痿咳痰。取参草胶苑。以滋补肺阴。又用知母以清其火。五味以敛其气。桔梗贝母茯苓。以利其痰。火气痰三者俱顺。则肺愈受其益。此较保和汤。救肺汤。又在不清不浊之间。用方者随宜择取。

礞石滚痰丸

礞石(三钱) 黄芩(三钱) 大黄(三钱) 沉香(三钱)

痰者。水之所结也。肺胃火盛。煎灼其水。则凝而为瘀。与饮同主于水。而饮则动于寒。故清而不稠。痰则熬以火。故粘而难下。王隐君制此方。用黄芩清肺中无形之火。用大黄泻胃中实积之火。此治痰先清火。所以治其原也。然痰本水湿所成。故佐以礞石之悍燥以除水。痰之所留。气即阻而不利。故用沉香以速降之。二黄得礞石沉香。则能迅扫直攻老痰巢穴。浊垢之处。而不少留。此滚痰之所由名也。为末。水丸。姜汤下。仰卧。忌饮食半日。若喉间粘壅。乃病药相拒。少顷药力到自愈。方虽猛峻。然顽痰变见诸怪证。非此不治。

旋复代赭石汤

人参(三钱) 甘草(二钱) 半夏(三钱) 生姜(三钱) 大枣(五枚) 赭石(三钱 ) 旋复花(三钱炙)

此方治哕呃。人皆知之。而不知呃有数端。胃绝而呃不与焉。一火呃。宜用承气汤。一寒呃。宜理中汤。加丁香柿蒂。一瘀血滞呃。宜大柴胡。加桃仁丹皮。此方乃治痰饮作呃之剂。与诸呃有异。不得见呃即用此汤也。方取参草大枣以补中。而用生姜旋复以去痰饮。用半夏赭石以镇逆气。中气旺。则痰饮自消。痰饮清。则气顺。气顺则呃止。治病者。贵求其本。斯方有效。不为古人所瞒。兼火者。可加麦冬枯芩。兼寒者。可加丁香柿蒂。痰多者。加茯苓。盖既得其真面。然后可议加减。

温胆汤

半夏(三钱) 云苓(三钱) 陈皮(二钱) 甘草(钱半) 竹茹(三钱) 枳壳(钱半)

二陈汤为安胃祛痰之剂。竹茹以清膈上之火。加枳壳以利膈上之气。总求痰气顺利。而胆自宁。温之实清之也。用治痰气呕逆为宜。

真武汤

白术(三钱) 茯苓(三钱) 白芍(三钱) 生姜(三钱) 附子(炮三钱)

水饮者。肾之所主也。肾阳化水。则水下行而不泛上。故用附子入肾补阳。以为镇管水气之主。制水者土也。用苓术以防之。白芍苦降。从其类以泻之。生姜辛散。循其末而宣之。合之宣泻防制。水有所宰。而自不动矣。故取此方真武水神以名汤。

苓桂术甘汤

茯苓(五钱) 桂枝(三钱) 白术(五钱) 甘草(三钱炙)

甘草白术。填中宫以塞水。茯苓以利之。桂枝以化之。水不停而饮自除。治水气陵心大效。盖桂枝补心火。使下交于肾。茯苓利肾水。使不上陵心。其实茯苓是脾药。土能治水。则水不克火也。桂枝是肝药。化水者肝。为肾之子。实则泻其子。而肝又主疏泄。故有化水气之功。补心火者。虚则补其母。肝为心火之母。而桂又色赤入心也。发汗亦用桂枝。借木气之温。以散布外达也。其降冲逆。亦用桂枝者。以冲脉下属于肝。内通于肾。桂枝温肝气以引之。化肾水以泄之。凡下焦寒水攻发。冲阳上浮者。往往佐苓夏以收功。须知桂枝其色赤。其气温。纯得水火之气。助火化木。是其所长。如无寒水。而用之发热动血。阳盛则毙。仲景已有明戒。不可不凛。失血之家。尤宜慎用。或曰。仲景炙甘草汤。是补血药。而亦未尝忌用桂枝。何也。曰。此正仲景慎于用桂枝处。方义以中焦取汁。变赤为血。不得不用桂枝。助心火以化赤。然即恐桂枝伤血。故用桂极少。而用麦冬地黄极多。以柔济刚。用桂而能制桂。仲景如此之慎。可知失血家。不可轻用桂也。

二加龙骨汤

龙骨(三钱 ) 牡蛎(三钱 ) 白薇(三钱) 附子(钱半炮) 白芍(三钱) 甘草(一钱) 大枣(三钱)生姜(三片)

此方乃清散上焦。温补下焦之药。方用甘枣。从中宫以运上下。姜薇清散。使上焦之火不郁。附芍龙牡温敛。使下焦之火归根。合观其方。以温为正治。以清为反佐。真寒假热。虚阳上浮。为对证。陈修园极赞其妙。今人不察。往往误用。惜哉。

团鱼丸

川贝母 知母 前胡 柴胡(各五钱) 团鱼(重十二两)

同煮。先取肉汁食之。次将药渣焙干为末。鱼骨煮汁。丸梧子大。麦冬汤下。团鱼乃甲虫之长。能破肝之结。肉亦带酸。入肝养阴。合清利痰火。疏理凝滞之品。凡肝经血郁气郁。火郁痰郁。以致骨蒸咳嗽者。此丸力能治之。盖此丸以调肝者利肺。金木交和。则血气清宁。痨瘵不作。

月华丸

天门冬(三钱) 麦门冬(三钱) 生地黄(三钱) 山药(二钱) 百部(三钱) 川贝母(三钱)云茯苓(五钱) 白菊花(三钱) 沙参(三钱) 阿胶(三钱) 三七(二钱) 桑叶(三钱) 獭肝(一具)

獭肝随月变形。每月生一叶。正月则合为一叶。以其变化不测。而性又能杀虫。凡痨虫隐伏幻怪者。亦以此幻怪之物治之。乃自古相传之灵药。方名月华。实以此药命名。而虫所由生。则由于瘀血所变。故用三七以化瘀。血之所以化虫者。又由于痰热所蒸。故用余药润利。以清痰火。但取杀虫。则獭肝一味已足。但取消瘀。则三七一味已足。而必多其品物者。攻补兼行。标本兼治。乃为全胜之师也。

生化汤

当归(三钱) 川芎(二钱) 黑姜(一钱) 桃仁(三钱) 甘草(一钱) 益母草(三钱)

血瘀能化之。则所以生之也。产后多用。

止衄散

生地(五钱) 白芍(三钱) 黄 (三钱炙) 赤苓(三钱) 当归(三钱) 阿胶(二钱)

生地凉血。当归和血。白芍降血。阿胶秉阿水潜行地中之性。能潜伏血脉。此最易见者也。妙在黄 运气摄血。则血不外泄。赤苓渗水利气。则引血下行。但黄 一味。气虚者得之。则鼓动充满。而血得所统矣。设气实者得之。以水济水。以涂附涂。益气横决。愈逼血妄行矣。此用方者。所以贵有加减。

生地黄散

生地(五钱) 川芎(钱半) 黄芩(三钱) 侧柏叶(三钱) 桔梗(二钱) 栀子(二钱) 蒲黄(三钱) 阿胶(二钱) 白茅根(三钱) 丹皮(三钱) 白芍(三钱) 甘草(钱半) 童便(一杯) 莱菔汁(一杯)

此方以治肝为主。以肝主血故也。而亦兼用心肺之药者。以心主火。治火必先治心。肺主气。降气必先清肺。为凉血止血之通剂。方义虽浅而易效。

地骨皮散

生地黄(三钱) 当归(三钱) 川芎(一钱) 白芍(三钱) 牡丹皮(三钱) 地骨皮(三钱)

柯韵伯曰。阴虚者阳凑之。故热。仲景言阴弱则发热。阳气陷入阴中。必发热。然当分三阴而治之。阳邪陷入太阴脾部。当补中益气汤。以升举之。清阳复位。而火自熄也。若陷入少阴肾部。当六味地黄丸。以对待之。壮水之主。而火自平也。陷入厥阴肝部。当地骨皮饮以凉补之。血有所藏。而火自安也。四物汤。为肝家滋阴调血之剂。加地骨皮清志中之火以安肾。补其母也。加牡丹皮。清神中之火以凉心。泻其子也。二皮凉而不润。但清肝火。不伤脾胃。与四物加知柏之苦寒者不同。故逍遥散。治肝火之郁于本脏者也。木郁达之。顺其性也。地骨皮饮。治阳邪之陷于肝脏者也。客者除之。勿纵寇以遗患也。二者皆肝家得力之剂。

归脾汤

白术(三钱) 黄 (三钱) 茯神(三钱) 人参(三钱) 远志(一钱) 木香(一钱) 枣仁(二钱) 龙眼(三枚去壳) 当归(四钱) 炙草(二钱)

回龙汤

每自己小便。每去头尾接。用一碗乘热服。化血清火。自还神化。为血证妙药。与秋石不同。万勿服秋石。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