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研经言

阴黄辨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人但知黄胆之有阴阳,而不知阴阳之何所指也。一闻“阴”字,即确认为虚症而不疑。

此不独于疸为然,而疸之害尤甚。盖疸本湿热所为,无问阴阳,皆当以治湿热为正。的系阴黄,则湿热入深,其候重于阳黄可知,一投补剂,收住湿热,当时虽瘥,而病根终身不拔矣。余见甚多,而卒不可夺。噫!人亦思阴阳之论何自 哉?《金匮》云:疸病发于阴部,其人必呕;发于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然则二疸之别,别于症之浅深,不别于气之虚实。阴以五脏言,谓肺也;阳以六经言,谓三阳经也。仲景书中固有此例。如伤寒发热恶寒发于阳,无热恶寒发于阴;咽喉痛,面赤有斑为阳毒,面青身痛为阴毒。皆是也。后世不明此义,每遇阴症之名,不以为寒而用热药,即以为虚而用补药。元明以来,比比然矣。景岳于阴黄多制补剂,其意岂欲误人哉?良由误认一时之收住为功且速,而不知能料他日复发之真明且远也。《大学》贵知至,信然!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