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三十三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

韩清净科记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四瑜伽处之一

辛四、广释修相2 壬一、嗢柁南标2 癸一、世间道

复次,此嗢柁南曰:

七作意离欲 及诸定广辩 二定五神通 生差别诸相

癸二、出世道

观察于诸谛 如实而通达 广分别于修 究竟为其后

壬二、长行释2 癸一、总显4 子一、标

已得作意诸瑜伽师,已入如是少分乐断;从此已后,唯有二趣,更无所余。

子二、征

何等为二?

子三、列

一者、世间,二、出世间。

子四、释2 丑一、修作意2 寅一、多修习

彼初修业诸瑜伽师,由此作意,或念我当往世间趣,或念我当往出世趣。复多修习如是作意。

寅二、极多修习

如如于此极多修习,如是如是所有轻安、心一境性,经历彼彼日夜等位,转复增广。

丑二、起加行

若此作意坚固、相续、强盛而转,发起清净所缘胜解,于奢摩他品及毗钵舍那品,善取其相。彼于尔时,或乐往世间道发起加行,或乐往出世道发起加行。

发起清净所缘胜解等者:由此所缘,令惑清净,是名清净所缘。谓观下地粗性、上地静性,此即世间道摄清净所缘。若观苦集灭道四种圣谛,此即出世间道清净所缘。胜解为先,善取相已,随其所应发起加行。

癸二、别辨2 子一、往世间道2 丑一、略问答2 寅一、问

问:此中几种补特伽罗,即于现法乐往世间道发起加行,非出世道?

寅二、答2 卯一、补特伽罗2 辰一、四种4 巳一、标

答:略有四种补特伽罗。

巳二、征

何等为四?

巳三、列

一、一切外道;二、于正法中根性羸劣,先修正[1]行;三、根性虽利,善根未熟;四、一切菩萨乐当来世证大菩提,非于现法。

巳四、结

如是四种补特伽罗,于现法中,乐往世间道发起加行。

略有四种补特伽罗等者:此中最初,一切外道唯乐世间。第二,为显正法异生要以修世间道为前方便,以彼根性羸劣,未能速疾证入正法故。第三,为显善根未已成熟,未能趣入正性离生,故现法中,乐往世间道发起加行。第四,为显菩萨于现法中,不乐修涅槃道,乐住静虑极寂静乐,是故亦说乐往世间发起加行。

辰二、二种2 巳一、略标

此乐往世间道发起加行者,复有二种。

巳二、列释

一者、具缚,谓诸异生;二、不具缚,谓诸有学。

卯二、世间加行2 辰一、征

此复云何?

辰二、释2 巳一、明离诸欲

谓先于欲界观为粗性,于初静虑若定、若生观为静性,发起加行,离欲界欲;如是乃至发起加行,离无所有处欲,当知亦尔。

巳二、出引发等

又依静虑等,能引无想定等及发五神通等。又即依此若生、若相,皆当广说。

又依静虑等至皆当广说者:谓依静虑,能引无想定;依非想非非想处,能引灭尽定;名依静虑等,能引无想定等。又依静虑,能发五种神通及诸功德。五神通者,谓神境通、宿住通、天耳通、死生智通、心差别通。诸功德者,谓无诤、愿智、四无碍解等诸圣功德。又依静虑及四无色下中上品善修习故,随其所应,当生彼彼诸天众同分中;又依静虑等,既离欲已,于现法中有离欲相;是名依此若生、若相。如是一切,下自文中皆当广说。

丑二、广分别6 寅一、七作意2 卯一、依六事辨2 辰一、举初静虑离欲界欲4 巳一、标

为离欲界欲,勤修观行诸瑜伽师,由七作意方能[2]获得离欲界欲。

巳二、征

何等名为七种作意?

巳三、列

谓了相作意、胜解作意、远离作意、摄乐作意、观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

巳四、释2 午一、别辨相7 未一、了相作意3 申一、征

云何名为了相作意?

申二、释2 酉一、总标

谓若作意,能正觉了欲界粗相,初静虑静相。

酉二、别辨2 戌一、觉了欲界粗相4 亥一、征起

云何觉了欲界粗相?

亥二、标列

谓正寻思欲界六事。何等为六?一、义,二、事,三、相,四、品,五、时,六、理。

亥三、随释6 天一、义2 地一、征

云何寻思诸欲粗义?

地二、释

谓正寻思:如是诸欲有多过患、有多损恼、有多疫疠、有多灾害。于诸欲中多过患义,广说乃至多灾害义,是名粗义。

如是诸欲有多过患等者:如下自说,习近诸欲有五过患,是名有多过患。愁叹忧苦种种热恼所依处故,是名有多损恼。无量疾病所依处故,是名有多疫疠。老病死苦所依处故,是名有多灾害。

天二、事2 地一、征

云何寻思诸欲粗事?

地二、释

谓正寻思:于诸欲中有内贪欲,于诸欲中有外贪欲。

于诸欲中有内贪欲等者:内自体贪,名内贪欲。外境界贪,名外贪欲。

天三、相2 地一、自相3 玄一、征

云何寻思诸欲自相?

玄二、释2 黄一、标二种

谓正寻思:此为烦恼欲,此为事欲。

黄二、广差别2 宇一、事欲摄

此复三种。谓顺乐受处、顺苦受处、顺不苦不乐受处。

此复三种等者:此说事欲三种差别。谓彼事欲或顺乐受、或顺苦受、或顺不苦不乐受。如是极恶诸受之所随逐,故得处名。

宇二、烦恼欲摄

顺乐受处是贪欲依处,是想、心倒依处;顺苦受处是瞋恚依处,是忿、恨依处;顺不苦不乐受处是愚痴依处,是覆、恼、诳、谄、无惭、无愧依处,是见倒依处。

玄三、结

即正寻思:如是诸欲,极恶诸受之所随逐,极恶烦恼之所随逐。是名寻思诸欲自相。

地二、共相3 玄一、征

云何寻思诸欲共相?

玄二、释2 黄一、苦

谓正寻思:此一切欲,生苦、老苦,广说乃至求不得苦等所随逐、等所随缚。

黄二、无常

诸受欲者,于圆满欲驱迫而转,亦未解脱生等法故,虽彼诸欲胜妙圆满,而暂时有。

玄三、结

是名寻思诸欲共相。

天四、品3 地一、征

云何寻思诸欲粗品?

地二、释2 玄一、标黑品

谓正寻思:如是诸欲,皆堕黑品。

玄二、释差别5 黄一、举譬喻

犹如枯骨[3],如凝血肉,如草炬火,如一分炭火,如大毒蛇,如梦所见,如假借得诸庄严具,如树端果。

犹如枯骨等者:此中广引一切世间共成譬喻,显示诸欲八种过患。思所成地说:又彼诸欲如枯骨故,令无饱满;如段肉故,众多共有;犹如草炬,正起现前极烧恼故,非法因缘;如大火坑,生渴爱故,增长贪爱;如蟒毒故,贤圣远离;如梦见故,速趣坏灭;犹如假借庄严具故,仗托众缘;犹如树端烂熟果故,危亡放逸所依之地。(陵本十七卷四页1465)此中引喻,名少分别,然义无异。如是显示诸欲过患深重应知。

黄二、摄诸苦

追求诸欲诸有情类,于诸欲中,受追求所作苦,受防护所作苦,受亲爱失坏所作苦,受无厌足所作苦,受不自在所作苦,受恶行所作苦。如是一切如前应知。

如是一切如前应知者:如前于食知量中,说有追求种类过患。此中一一,如彼广释应知。(陵本二十三卷八页1967)

黄三、显过患2 宇一、五种过患2 宙一、标

如世尊说:习近诸欲有五过患。

宙二、释5 洪一、少滋味等

谓彼诸欲,极少滋味,多诸苦恼、多诸过患。

洪二、无厌足等

又彼诸欲,于习近时,能令无厌、能令无足、能令无满。

洪三、佛等呵责

又彼诸欲,常为诸佛及佛弟子,贤善正行、正至善士,以无量门呵责毁訾。

洪四、诸结增长

又彼诸欲,于习近时,能令诸结积集增长。

洪五、无恶不造

又彼诸欲,于习近时,我说无有恶不善业而不作者。

宇二、八种过患

如是诸欲,令无厌足,多所共有,是非法行、恶行之因,增长欲爱,智者所离,速趣销灭,依托众缘,是诸放逸危亡之地。

如是诸欲令无厌足等者:此中显示诸欲八种过患。现法后法,如应当知。如其次第,喻如枯骨,乃至如树端果,如前已说。言多所共有者,谓为多人共受用故。有寻有伺地说:受用正法者,与余慧命者不共。(陵本五卷三页325)翻此当知,受用欲尘,与余共有,是故成别。此中共义,如是应知。言是非法行、恶行之因者,由非善义,名非法行;由堕恶趣,故名恶行。

黄四、明颠倒

无常虚伪妄事[4]之法,犹如幻化,诳惑愚夫。

无常虚伪等者:谓彼诸欲无常似常,虚伪不实,令生颠倒,由是说言妄事之法。为显此义,说如幻化,诳惑愚夫。以诸愚夫于彼诸欲不如实知,于长夜中恒被欺诳,深生染着,为变坏苦之所逼触故。义如摄异门分说。(陵本八十四卷一页6352)

黄五、出魔障2 宇一、标

若现法欲、若后法欲、若天上欲、若人中欲,一切皆是魔之所行、魔之所住。于是处所能生无量依意所起恶不善法。

宇二、释

所谓贪、瞋及愤诤等,于圣弟子正修学时,能为障碍。

地三、结

由如是等差别因缘,如是诸欲,多分堕在黑品所摄,是名寻思诸欲粗品。

天五、时3 地一、征

云何寻思诸欲粗时?

地二、释

谓正寻思:如是诸欲,去来今世,于常常时、于恒恒时,多诸过患、多诸损恼、多诸疫疠、多诸灾害。

地三、结

是名寻思诸欲粗时。

天六、理3 地一、征

云何寻思诸欲粗理?

地二、释4 玄一、观待道理2 黄一、举所由

谓正寻思:如是诸欲,由大资粮、由大追求、由大劬劳,及由种种无量差别工巧业处,方能招集生起增长。

黄二、明所为

又彼诸欲,虽善生起、虽善增长,一切多为外摄受事。谓父母、妻子、奴婢、作使、亲友、眷属。

玄二、作用道理2 黄一、标

或为对治自内有色粗重四大,糜饭长养,常须覆蔽、沐浴、按摩;坏断、离散、销灭法身,随所生起种种苦恼。

黄二、释2 宇一、别列

食能对治诸饥渴苦;衣能对治诸寒热苦,及能覆蔽可惭羞处;卧具能治诸劳睡苦,及能对治经行住苦;病缘医药能治病苦。

或为对治自内有色粗重等者:自内所依,略由三相应遍了知。一、由自性,二、由因缘,三、由过患。由自性者,谓由有色,显余一切身之共相;及由粗重,显其各别身之自相。由因缘者,谓由四大,显示一切身共相因缘;及由糜饭长养,显示身既生已令住因缘。由过患者,复有二种,谓无常性及与苦性。若于寒时,为治寒苦,常须覆蔽;若于热时,为治热苦,常须沐浴;涉路、作业有劬劳者,为治劳苦,常须按摩;当知此类,名为苦性。手块杖等之所触对,破坏法故;刀所触对,断坏法故;若终没已,埋于地故,或火烧故,或为种种傍生诸虫所食啖故,或即于彼为诸风日所暴燥故,皆是散坏磨灭法性;当知此类,是无常性。昔会今乖,名为离散;散已变坏,最后都尽,名为磨灭。如是种种,皆是自内色身所有差别。义如决择分说。(陵本六十七卷十二页5349)

宇二、总显2 宙一、料简

是故诸欲,唯能对治随所生起种种苦恼,不应染着而受用之。

宙二、喻成

唯应正念,譬如重病所逼切人,为除病故,服杂秽药。

玄三、证成道理3 黄一、至教量

又彼诸欲,有至教量,证有粗相。

黄二、现证量

又彼诸欲,如是如是所有粗相,我亦于内现智见转。

黄三、比度量

又彼诸欲,有比度量,知有麤相。

玄四、法尔道理

又彼诸欲,从无始来本性粗秽,成就法性、难思法性,不应思议、不应分别。

地三、结

是名寻思诸欲粗理。

亥四、总结

如是名为由六种事,觉了欲界诸欲粗相。

戌二、了初静虑静相3 亥一、标

复能觉了初静虑中所有静相。

亥二、释

谓欲界中一切粗性,于初静虑皆无所有。由离欲界诸粗性故,初静虑中说有静性。

亥三、结

是名觉了初静虑中所有静[5]相。

申三、结2 酉一、显名

即由如是定地作意,于欲界中了为粗相,于初静虑了为静相,是故名为了相作意。

酉二、辨相

即此作意,当言犹为闻思间杂。

即此作意当言犹为闻思间杂者:谓依教授教诫,或听闻正法为所依止,令三摩呬多地作意现前,觉了欲界粗相及初静虑静相故。

未二、胜解作意2 申一、释相

彼既如是如理寻思,了知诸欲是其粗相,知初静虑是其静相;从此已后,超过闻思,唯用修行,于所缘相发起胜解,修奢摩他、毗钵舍那。

从此已后超过闻思等者:谓于尔时,于所知事,如现领受胜解而转。彼所知事相似影像显现,名所缘相。解深密说:修所成慧,亦依于文、亦不依文,亦如其说、亦不如说,能善意趣,所知事同分三摩地所行影像现前,极顺解脱,已能领受成解脱义。(解深密经三卷十一页16,700c)此说超过闻思,唯用修行,义应准释。

申二、结名

既修习已,如所寻思粗相、静相,数起胜解,如是名为胜解作意。

未三、远离作意2 申一、出体

即此胜解善修、善习、善多修习为因缘故,最初生起断烦恼道。即所生起断烦恼道俱行作意,此中说名远离作意。

申二、释名

由能最初断于欲界先所应断诸烦恼故,及能除遣彼烦恼品粗重性故。

由能最初断于欲界先所应断诸烦恼故等者:谓欲、恚、害所有寻伺,是名欲界先所应断烦恼。忧根现行,染污相应,名烦恼品粗重。

未四、摄乐作意2 申一、释

从是已后,爱乐于断、爱乐远离,于诸断中见胜功德,触证少分远离喜乐。于时时间,欣乐作意,而深庆悦;于时时间,厌离作意,而深厌患。为欲除遣惛沈睡眠、掉举等故。

申二、结

如是名为摄乐作意。

为欲除遣惛沈睡眠掉举等故者:由欣乐作意,除遣惛沈睡眠。由厌离作意,除遣掉举恶作。如是别配,其义应知。

未五、观察作意2 申一、释2 酉一、观察2 戌一、思惟静相

彼由如是乐断、乐修,正修加行,善品[6]任持,欲界所系诸烦恼缠若行、若住不复现行。

彼由如是乐断乐修者:此中乐断,谓于烦恼。乐修,谓于远离。

便作是念:我今为有于诸欲中贪欲烦恼不觉知耶?为无有耶?为审观察如是事故,随于一种可爱净相作意思惟。

戌二、起染污心

由[7]未永[8]断诸随眠故,思惟如是净妙相时,便复发起随习近心、趣习近心、临习近心,不能住舍,不能厌毁、制伏、违逆。

便复发起随习近心等者:随谓随顺,趣谓趣向,临谓临入。如是次第,习近诸欲,是故其心不能等住于舍。即由如是随习近心、趣习近心、临习近心,如次说言不能厌毁、不能制伏、不能违逆。

酉二、正知

彼作是念:我于诸欲犹未解脱,其心犹未正得解脱,我心仍为诸行制伏,如水被持,未为法性之所制伏。我今复应为欲永断余随眠故,心勤[9]安住乐断、乐修。

申二、结

如是名为观察作意。

未六、加行究竟作意2 申一、辨相

从此倍更乐断、乐修,修[10]奢摩他、毗钵舍那,郑重观察,修习对治,时时观察先所已断。由是因缘,从欲界系一切烦恼,心得离系。此由暂时伏断方便,非是毕竟永害种子。

申二、结名

当于尔时,初静虑地前加行道已得究竟,一切烦恼对治作意已得生起,是名加行究竟作意。

未七、加行究竟果作意

从此无间,由是因缘,证入根本初静虑定。即此根本初静虑定俱行作意,名加行究竟果作意。

午二、总配属3 未一、辨喜乐3 申一、微薄位

又于远离、摄乐作意现在转时,能适悦身离生喜乐,于时时间,微薄现前。

申二、增广位

加行究竟作意转时,即彼喜乐转复增广,于时时间,深重现前。

申三、遍满位2 酉一、配作意

加行究竟果作意转时,离生喜乐遍诸身分,无不充满,无有间隙。

酉二、证离欲

彼于尔时,远离诸欲,远离一切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

远离诸欲等者:显扬论说:离欲者,谓或缘离欲界欲增上教法,或缘彼教授为境界已,断欲界烦恼杂染。离恶不善法者,谓断欲界业杂染法。能堕恶趣,故名为恶;能障于善,故名不善。寻者,谓能对治二种杂染出离寻、无恚寻、无害寻。伺者,谓能对治二种杂染出离伺、无恚伺、无害伺。离者,谓由修习对治,断所治障所得转依。生者,谓从此所生。喜者,谓已转依者,依于转识,心悦、心勇、心适、心调,安适受,受所摄。乐者,谓已转依者,依阿赖耶识,能摄所依,令身怡悦,安适受,受所摄。初者,谓次第定中,此数最先故。静虑者,谓已断欲界杂染之法,寻、伺、喜、乐所依,依于转依,心住一境性。具足者,谓修习圆满。住者,谓于入、住、出,随意自在。(显扬论二卷五页31,486c)又于下文一一自释,皆应了知。言于初静虑圆满五支者,如前三摩呬多地说:于初静虑具足五支。一、寻,二、伺,三、喜,四、乐,五、心一境性。(陵本十一卷八页871)

于初静虑圆满五支具足安住,名住欲界对治修果,名随证得离欲界欲。

未二、辨彼业7 申一、了相作意摄

又了相作意,于所应断能正了知,于所应得能正了知。为断应断,为得应得,心生希愿。

申二、胜解作意摄

胜解作意,为断为得,正发加行。

申三、远离作意摄

远离作意,能舍所有上品烦恼。

申四、摄乐作意摄

摄乐作意,能舍所有中品烦恼。

申五、观察作意摄

观察作意,能于所得离增上慢,安住其心。

申六、加行究竟作意摄

加行究竟作意,能舍所有下品烦恼。

申七、加行究竟果作意摄

加行究竟果作意,能正领受彼诸作意善修习果。

未三、辨相摄2 申一、别配

又若了相作意、若胜解作意,总名随顺作意;厌坏对治俱行。若远离作意、若加行究竟作意,总名对治作意;断对治俱行。若摄乐作意,名对治作意及顺清净作意。若观察作意,名顺观察作意。

申二、结摄

如是其余四种作意,当知摄入六作意中。谓随顺作意、对治作意、顺清净作意、顺观察作意。

如是其余四种作意等者:三摩呬多地说:作意差别者,谓七种根本作意及余四十作意。(陵本十一卷十五页910)此随顺等四种作意四十作意所摄,故名为余。言随顺作意者,谓由此故,厌坏所缘,顺断烦恼;由是前说厌坏对治俱行。言对治作意者,谓由此故,正舍诸惑,住持于断,令诸烦恼远离相续;由是前说断对治俱行。言顺清净作意者,谓由此故,修六随念,或复思惟随一妙事。言顺观察作意者,谓由此故,观诸烦恼断与未断;或复观察自己所证,及先所观诸法道理。义如三摩呬多地说。(陵本十一卷十七页921)

辰二、例上诸定离下地欲2 巳一、总例

如初静虑定有七种作意,如是第二、第三、第四静虑定,及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定,当知各有七种作意。

巳二、别显2 午一、举第二静虑2 未一、辨初作意2 申一、总标

若于有寻有伺初静虑地觉了粗相,于无寻无伺第二静虑地觉了静相,为欲证入第二静虑,应知是名了相作意。

申二、别辨2 酉一、觉了粗相3 戌一、标

谓已证入初静虑定,已得初静虑者,于诸寻伺观为粗性。

戌二、释6 亥一、义摄[11]2 天一、寻

能正了知:若在定地,于缘最初率尔而起怱务行境,粗意言性,是名为寻。

天二、伺

即于彼缘随彼而起、随彼而行徐历行境,细意言性,是名为伺。

能正了知若在定地至是名为伺者:此即寻思六事中,寻思义摄。能正了知:如是如是义,名寻伺故。

亥二、事摄2 天一、唯内

又正了知:如是寻伺是心法性,心生时生,共有、相应、同一缘转。

天二、由外

又正了知:如是寻伺依内而生,外处所摄。

又正了知至外处所摄者:此即寻思事摄。能正了知:寻伺体性,或名为内,或名内外故。

亥三、时摄

又正了知:如是一切过去、未来、现在所摄。

又正了知如是一切过去未来现在所摄者:此即寻思时摄。

亥四、相摄

从因而生,从缘而生。或增或减,不久安住,暂时而有,率尔现前,令心躁扰、令心散动,不静行转。

从因而生至不静行转者:此即寻思相摄。能正了知:寻伺行相,令心躁扰、令心散动,不寂静故。

亥五、品摄

求上地时,苦[12]住随逐,是故皆是黑品所摄。随逐诸欲,离生喜乐,少分胜利。

求上地时至少分胜利者:此即寻思品摄。能正了知:寻伺二法随逐诸欲,离生喜乐,虽有少分胜利,然求上地时,苦住随逐,是故皆是黑品所摄。

亥六、理摄

随所在地,自性能令有如是相。于常常时、于恒恒时,有寻有伺心行所缘躁扰而转,不得寂静。

随所在地至不得寂静者:此即寻思理摄。能正了知:寻伺法性,躁扰而转为其相故。

戌三、结

以如是等种种行相,于诸寻伺觉了粗相。

酉二、觉了静相

又正了知:第[13]二静虑无寻无伺,如是一切所说粗相皆无所有。是故宣说第二静虑有其静相,彼诸粗相皆远离故。

未二、例余作意

为欲证入第二静虑,随其所应,其余作意,如前应知。

随其所应其余作意如前应知者:前说觉了寻伺粗相,及与第二静虑静相,唯是了相作意所摄。胜解作意乃至加行究竟果作意,说名为余。于此定地一一皆有,随其所应,如前应知。

午二、例上诸定

如是乃至为欲证入非想非非想处定,于地地中,随其所应,当知皆有七种作意。

卯二、依二相辨2 辰一、二麤相3 巳一、明边际

又彼麤相,遍在一切下地皆有。下从欲界,展转上至无所有处。

巳二、出种类

当知粗相略有二种,谓诸下地苦住增上,望上所住不寂静故;及诸寿量时分短促,望上寿量转减少故。

巳三、例寻思

此二粗相,由前六事,如其所应,当正寻思。

辰二、二静相

随彼彼地乐离欲时,如其所应,于次上地寻思静相,渐次乃至证得加行究竟果作意。

寅二、广辨离欲及诸等至2 卯一、释经说2 辰一、四静虑4 巳一、初静虑5 午一、释离欲

复次,此中离欲者,欲有二种,一者、烦恼欲,二者、事欲。离有二种,一者、相应离,二者、境界离。

午二、释离恶不善法

离恶不善法者,烦恼欲因[14]所生种种恶不善法。即身恶行、语恶行等,持杖、持刀、斗讼、诤竞、谄诳、诈伪、起妄语等。由断彼故,说名为离恶不善法。

午三、释有寻有伺

有寻有伺者,由于寻伺未见过失,自地犹有对治欲界诸善寻伺,是故说名有寻有伺。

午四、释离生喜乐3 未一、离

所言离者,谓已获[15]得加行究竟作意故。

未二、生

所言生者,由此为因、由此为缘,无间所生,故名离生。

未三、喜乐

言喜乐者,谓已获得所希求义,及于喜中未见过失,有欣有喜[16];一切麤重已除遣故,及已获得广大轻安,身心调畅,有堪能故,说名喜乐。

午五、释初静虑具足安住4 未一、初

所言初者,谓从欲界最初上进,创首获得,依顺次数,说名为初。

未二、静虑

言静虑者,于一所缘系念寂静,正审思虑,故名静虑。

未三、具足

言具足者,谓已获得加行究竟果作意故。

未四、安住

言安住者,谓于后时,由所修习多成办故,得随所乐、得无艰难、得无梗涩,于静虑定,其心昼夜能正随顺、趣向、临入,随所欲乐,乃至七日七夜能正安住,故名安住。

巳二、第二静虑5 午一、释寻伺寂静及内等净

复次,于有寻有伺三摩地相,心能弃舍。于无寻无伺三摩地相,系念安住。

于有寻有伺三摩地相等者:此释经说寻伺寂静。谓初静虑地寻伺不复现行,名寂静故。

于诸怱务所行境界能正远离,于不怱务所行境界安住其心,一味寂静、极寂静转[17],是故说言:寻伺寂静故、内等净故。

于诸怱务所行境界等者:此释经说名内等净。谓为对治寻伺,摄念正知,于自内体其心舍住,远离寻伺尘浊法故。如显扬说。(显扬论二卷六页31,487a)由内体遍净,得内等净名。

午二、释心一趣

又彼即于无寻无伺三摩地中[18]串修习故,超过寻伺有间阙位,能正获得无间阙位,是故说言:心一趣故。

午三、释无寻无伺

无寻无伺者,一切寻伺悉皆断故。

一切寻伺悉皆断故者:离寻伺欲,说名为断。有寻有伺等地说:由离寻伺欲道理故,说名无寻无伺地,不由不现行故。(陵本四卷二页265)

午四、释定生喜乐3 未一、定

所言定者,谓已获得加行究竟作意故。

未二、生

所言生者,由此为因、由此为缘,无间所生,故名定生。

未三、喜乐

言喜乐者,谓已获得所希求义,又于喜中未见过失,有欣有喜;一切寻伺初静虑地诸烦恼品所有粗重皆远离故,能对治彼广大轻安身心调柔有堪能乐所随逐故,名有喜乐。

午五、释第二静虑具足安住2 未一、释第二

依顺次数,此为第二。

未二、指其余

如是一切,如前应知。

巳三、第三静虑4 午一、释离喜

复次,彼于喜相深见过失,是故说言:于喜离欲。

午二、释住舍念正知2 未一、住舍2 申一、辨相

又于尔时,远离二种乱心灾患,能于离喜第三静虑摄持其心。第二静虑已离寻伺,今于此中复离于喜,是故说言:安住于舍。

远离二种乱心灾患者:寻伺及喜能扰乱心,障无间舍,是名二种乱心灾患。如下自释应知。

申二、料简

如是二法能扰乱心,障无间舍。初静虑中有寻伺故,令无间舍不自在转;第二静虑由有喜故,令无间舍不自在转。是故此舍,初二静虑说名无有。由是因缘,修静虑者,第三静虑方名有舍。

未二、住正念正知

由有舍故,如如安住所有正念,如是如是彼喜俱行想及作意不复现行。

第三静虑方名有舍者:显扬论说:问:念、正知、舍,一切处有,何故于初静虑等不说耶?答:初静虑中,由寻伺门所引发故,虽有不说。第二静虑中,有踊跃自体之所作业,及心所有少分烦恼所缠覆故,总以内等净名显之。第三静虑中,彼心所有少分烦恼皆远离故,显彼自相,故经中说远离喜贪。(显扬论十九卷十二页31,576a)由是当知,第三静虑名有舍义,及彼初二静虑名无舍义。又显扬说:谓于已生喜想及作意不忍可故、有厌离故,不染污住心、平等心、正直心,无转动而安住性,名住于舍。(显扬论二卷六页31,487a)其义应知。

若复于此第三静虑不善修故,或时失念,彼喜俱行想及作意时复现行,寻即速疾以慧通达,能正了知,随所生起能不忍受,方便弃舍、除遣[19]、变吐,心住上舍,是故说有正念、正知。

午三、释有身受乐

彼于尔时,住如是舍、正念、正知,亲近、修习、多修习故,令心踊跃俱行喜受便得除灭。离喜寂静、最极寂静,与喜相违心受生起。彼于尔时,色身、意身领纳受乐及轻安乐,是故说言:有身受乐。

离喜寂静至有身受乐者:此显乐受最胜微妙,遍身心转。初二静虑由有喜故,心无乐受。今此不尔,是故说言:离喜寂静、最极寂静,与喜相违心受生起。如是乐受,由依阿赖耶识及彼转识相应俱转,是故说言:色身、意身领纳受乐及轻安乐。当知此中,色身、意身总集名身,是故经说有身受乐。

午四、释圣宣说具足舍等2 未一、辨不共相

第三静虑已下诸地,无如是乐及无间舍;第三静虑已上诸地,此无间舍虽复可得,而无有乐。下地乐舍俱无有故,上地有舍而无乐故,是故说言:于是处所,谓第三静虑,诸圣宣说。谓依于此已得安住补特伽罗,具足舍、念及以正知,住身受乐,第三静虑具足安住。

未二、释诸圣名

言诸圣者,谓佛世尊及佛弟子。

是故说言于是处所等者:谓唯第三静虑有舍及乐,为佛世尊及佛弟子所宣说故。

巳四、第四静虑4 午一、释乐断苦断先喜忧没2 未一、显断差别3 申一、乐断2 酉一、标

复次,此中对治种类势相似故,略不宣说乐断对治,但说对治所作乐断。

酉二、释

何等名为此中对治?所谓舍、念及以正知。由即于此数修习故,便能弃舍令不出离第三静虑第三静虑地中胜乐,是故说言:由乐断故。

复次此中对治种类势相似故等者:谓于第四静虑地中,非不具足舍、念及与正知,然是第三静虑种类势用相似,是故经中略不宣说,但说彼所对治乐断。

申二、苦断

修静虑者,即于尔时,所有苦乐皆得超越。

申三、先喜忧没

由是因缘,若先所断、若今所断,总集说言:乐断、苦断,先喜忧没。

未二、配属分位

谓入第四静虑定时,乐受断故;入第二静虑定时,苦受断故;入第三静虑定时,喜受没故;入初静虑定时,忧受没故。

午二、释不苦不乐

今于此中,且约苦、乐二受断故,说有所余非苦乐受,是故说言:彼于尔时不苦不乐。

总集说言乐断苦断先喜忧没等者:第四静虑于色界定最为后边,唯除舍根,所余受根皆已出离,是故于此总集宣说,然彼非无先后差别。三摩呬多地说:于初静虑出离忧根,第二静虑出离苦根,第三静虑出离喜根,第四静虑出离乐根,乃至广说。其义应知。(陵本十一卷十页880)

午三、释舍念清净2 未一、释前因

从初静虑一切下地灾患已断。谓寻、伺、喜、乐、入息、出息。由彼断故,此中舍念清净鲜白。

从初静虑一切下地灾患已断者:初三静虑,由有寻、伺、喜、乐、入息、出息,故于坏劫有三种灾,谓水、火、风。第四静虑彼已断故,无灾能坏,更无能坏因缘法故。

未二、正辨相

由是因缘,正入第四静虑定时,心住无动,一切动乱皆悉远离,是故说言:舍念清净。

一切动乱皆悉远离者:摄事分说:寻、伺、喜、乐色界地中诸动断故,立第四静虑为无动处。(陵本九十七卷十八页7303)由是当知此所说义。

午四、指释第四静虑具足安住

第四等言,如前所说初静虑等,应知其相。

辰二、四无色4 巳一、空无边处2 午一、释众义5 未一、色想出过

复次,以于虚空起胜解故,所有青、黄、赤、白等相应显色想,由不显现故,及厌离欲故,皆能超越,是故说言:色想出过故。

所有青黄赤白等相应显色想者:此中等言,等取光、影、明、暗、云、烟、尘、雾,及空一显色。如是一切,皆名显色,如五识身相应地说应知。(陵本一卷六页12)

未二、有对想灭没

由不显现、超越彼想以为因故,所有种种众多品类,因诸显色和合积集有障碍想皆得除遣,是故说言:有对想灭没故。

未三、种种想不作意

由远离彼想以为因故,所有于彼种种聚中差别想转。谓饮、食、瓶、衣、乘、庄严具、城、舍、军、园、山、林等想。于是一切不作意转,是故说言:种种想不作意故。

未四、入无边空

除遣如是有色、有对、种种想已,起无边想[20]虚空胜解,是故说言:入无边空。

未五、空无边处具足安住

由已超过近分加行究竟作意,入上根本加行究竟果作意定,是故说言:空无边处具足安住。

午二、辨所缘

当知此中,依于近分,乃至未[21]入上根本定,唯缘虚空。若已得入上根本定,亦缘虚空,亦缘自地[22]所有诸蕴。又近分中,亦缘下地所有诸蕴。

巳二、识无边处2 午一、超过一切空无边处入无边识

复次,若由此识,于无边空发起胜解,当知此识无边空相胜解相应。若有欲入识无边处,先舍虚空无边处想,即于彼识,次起无边行相胜解。尔时超过近分、根本空无边处,是故说言:超过一切空无边处,入无边识。

午二、识无边处具足安住

由彼超过识无边处所有近分,乃至加行究竟作意,入上根本加行究竟果作意定,是故说言:识无边处具足安住。

巳三、无所有处2 午一、显彼胜解

复次,从识无边处求上进时,离其识外更求余境,都无所得。谓诸所有或色、非色相应境性。彼求境界无所得时,超过近分及以根本识无边处,发起都无余境胜解,此则名为于无所有假想胜解。

午二、释具足住

即于如是假想胜解多修习故,便能超过无所有处一切近分,乃至加行究竟作意,入彼根本加行究竟果作意定,是故说言:超过一切识无边处,无少所有无所有处具足安住。

巳四、非想非非想处3 午一、释非有想非无想

复次,从无所有处求上进时,由于无所有处想起粗想故,便能弃舍无所有处想。

由于无所有处想起粗想故者:谓由了相作意,于无所有处想了为粗相故。

由是因缘,先入无所有处定时,超过一切有所有想,今复超过无所有想。是故说言:非有想,谓或有所有想,或无所有想;非无想,谓非如无想及灭尽定,一切诸想皆悉灭尽。

午二、释非想非非想

唯有微细想,缘无相境转,是故说言:非想非非想。

午三、释具足住

即于此处起胜解时,超过一切近分、根本无所有处,及非想非非想处近分,乃至加行究竟作意,入彼根本加行究竟果作意定,是故说言:超过一切无所有处,于非想非非想处具足安住。

卯二、辨定相2 辰一、标差别

复次,此中入静虑定时,其身相状如处室[23]中;入无色定时,其身相状如处虚空。

辰二、随难释

当知此中,由奢摩他相,安住上舍,勤修加行。

由奢摩他相安住上舍等者:此释前说入无色定,是故唯说由奢摩他及住上舍。离诸苦乐,最极寂静,名上舍故。

寅三、二无心定3 卯一、标

复次,依静虑等,当知能入二无心定。

卯二、列

一者、无想定,二者、灭尽定。

卯三、释2 辰一、略说2 巳一、能入补特伽罗2 午一、无想定

无想定者,唯诸异生,由弃背想作意方便能入。

午二、灭尽定

灭尽定者,唯诸圣者,由止息想受作意方便能入。

巳二、能入方便2 午一、标

如是二定,由二作意方便能入。

午二、释2 未一、无想定

谓无想定,由弃背想作意以为上首,勤修加行,渐次能入。

未二、灭尽定

若灭尽定,由从非想非非想处,欲求上进,暂时止息所缘作意以为上首,勤修加行,渐次能入。

辰二、广显2 巳一、无想定2 午一、辨加行

若诸异生作如是念:诸想如病、诸想如痈、诸想如箭,唯有无想寂静微妙。摄受如是背想作意,于所生起一切想中,精勤修习不念作意。由此修习为因缘故,加行道中是有心位[24],入定无间,心不复转。

午二、结证得

如是出离想作意为先,已离遍净贪,未离广果贪,诸心心法灭,是名无想定。由是方便证得此定。

巳二、灭尽定2 午一、辨加行

若诸圣者,已得非想非非想处,复欲暂时住寂静住,从非有想非无想处心求上进;心上进时,求上所缘竟无所得;无所得故,灭而不转。

午二、结证得

如是有学已离无所有处贪,或阿罗汉求暂住想作意为先,诸心心法灭,是名灭尽定。由是方便证得此定。

复欲暂时住寂静住等者:三摩呬多地说:依非想非非想处相而入定者,谓于此二心深生厌舍,非想非非想处进趣所缘皆灭尽故,心便寂灭。(陵本十二卷二十页1056)其义正同。此中二心,谓受及想。由欲暂时住解脱乐,故于此二深生厌舍;此二灭故,名灭尽定,亦名想受灭定。

寅四、五神通2 卯一、征

复次,依止静虑发五通等。云何能发?

卯二、释2 辰一、略2 巳一、加行2 午一、依定思惟2 未一、标

谓静虑者,已得根本清净静虑,即以如是清净静虑为所依止,于五通增上正法,听闻受持,令善究竟。

未二、释

谓于神境通、宿住通、天耳通、死生智通、心差别通等,作意思惟。

午二、修治作意

复由定地所起作意,了知于义、了知于法。由了知义、了知法故,如是如是修治其心。

巳二、修果

由此修习、多修习故,有时、有分发生修果五神通等。

复由定地所起作意了知于义等者:解深密说:修所成慧了知其义,与闻思别。此应准知。

辰二、广5 巳一、标

又即如是了知于义、了知于法,为欲引发诸神通等,修十二想。

巳二、征

何等十二?

巳三、列

一、轻举想,二、柔软想,三、空界想,四、身心符顺想,五、胜解想,六、先所受行次第随念想,七、种种品类集会音声想,八、光明色相想,九、烦恼所作色变异想,十、解脱想,十一、胜处想,十二、遍处想。

巳四、释2 午一、别辨五相2 未一、引五神通5 申一、神境通摄2 酉一、修习5 戌一、轻举想2 亥一、发轻胜解

轻举想者,谓由此想,于身发起轻举胜解,如妒罗绵、或如迭絮、或似风轮。

亥二、能飘转身2 天一、标

发起如是轻胜解已,由胜解作意,于彼彼处飘转其身。

天二、释

谓从床上飘置几上,复从几上飘置床上;如是从床飘置草座,复从草座飘置于床。

戌二、柔软想2 亥一、辨相

柔软想者,谓由此想,于身发起柔软胜解,或如绵囊、或如毛毳、或如熟练。

亥二、显业

此柔软想,长养摄受前轻举想。于摄受时,令轻举想增长广大。

戌三、空界想

空界想者,谓由此想,先于自身发起轻举、柔软二胜解已,随所欲往,若于中间有诸色聚能为障碍,尔时便起胜解作意,于彼色中作空胜解,能无碍往。

戌四、身心符顺想

身心符顺想者,谓由此想,或以其心符顺于身,或以其身符顺于心。由此令身转转轻举、转转柔软、转转堪任、转转光洁,随顺于心、系属于心,依心而转。

戌五、胜解想

胜解想者,谓由此想,远作近解,近作远解,粗作细解,细作粗解,地作水解,水作地解,如是一一差别大种展转相作,广如变化所作胜解,或色变化、或声变化。

谓由此想至或声变化者:菩萨地说:神境智通有多差别。此中远作近解,近作远解,谓于往来。粗作细解,细作粗解,谓于卷舒。地作水解,水作地解,乃至展转相作,谓于转变。或色变化,或声变化,谓化为身及化为境,或化为语。如是略说种种差别应知。

酉二、领受2 戌一、显种种3 亥一、标

由此五想修习成满,领受种种妙神境通。

亥二、列

或从一身示现多身,谓由现化胜解想故;或从多身示现一身,谓由隐化胜解想故;或以其身,于诸墙壁、垣城等类厚障隔事直过无碍;或于其地出没如水;或于其水断流往返,履上如地;或如飞鸟,结加趺坐,腾扬虚空;或于广大威德势力日月光轮,以手扪摸;或以其身,乃至梵世自在回转。

亥三、结

当知如是种种神变,皆由轻举、柔软、空界、身心符顺想所摄受胜解想故,随其所应,一切能作。

戌二、释回转2 亥一、标

此中以身于其梵世,略有二种自在回转。

亥二、列

一者、往来自在回转;二、于梵世诸四大种一分造色,如其所乐,随胜解力,自在回转。

申二、宿住通摄2 酉一、加行

先所受行次第随念想者,谓由此想,从童子位迄至于今,随忆念转,自在无碍。随彼彼位,若行、若住、若坐、若卧,广说一切先所受行,随其粗略,次第无越,忆念了知。

酉二、得果

于此修习、多修习故,证得修果,于无量种宿世所住,广说乃至所有行相、所有宣说,皆能随念。

申三、天耳通摄2 酉一、修习

种种品类集会音声想者,谓由此想,遍于彼彼村邑、聚落,或长者众、或邑义众、或余大众、或广长处、或家、或室,种种品类诸众集会所出种种杂类音声、名喧噪声,或于大河众流激湍波浪音声,善取其相,以修所成定地作意,于诸天人,若远、若近,圣、非圣声,力励听采。

酉二、得果

于此修习、多修习故,证得修果清净天耳,由是能闻人间、天上,若远、若近,一切音声。

于诸天人若远若近圣非圣声者:谓诸天声、人声、远声、近声、圣声、非圣声有多差别。菩萨地中有释。(陵本三十七卷十页3044)随应准知。

申四、死生智通摄2 酉一、修习

光明色相想者,谓于如前所说种种诸光明相,极善取已,即于彼相作意思惟。又于种种诸有情类善不善等业用差别,善取其相,即于彼相作意思惟,是名光明色相想。

善不善等业用差别者:此说身之所作善、恶、无记诸差别业,由彼表色可取相故。

酉二、得果

于此修习、多修习故,证得修果死生智通,由是清净天眼通故,见诸有情,广说乃至身坏已后,往生善趣天世间中。

申五、心差别通摄2 酉一、修习2 戌一、标

烦恼所作色变异想者,谓由此想,于贪、恚、痴、忿、恨、覆、恼、诳、谄、悭、嫉,及以憍、害、无惭、无愧诸余烦恼及随烦恼缠绕其心诸有情类,种种色位色相变异,解了分别。

戌二、释2 亥一、辨贪等3 天一、有贪

如是色类有贪欲者,有色分位、色相变异,谓诸根[25]躁扰、诸根掉举,言常含笑。

天二、有瞋

如是色类有瞋恚者,有色分位、色相变异,谓面恒颦蹙,语音謇涩,言常变色。

天三、有痴

如是色类有愚痴者,有色分位、色相变异,谓多分喑痖,事义暗昧,言不辩了,语多下俚[26]。

亥二、例余烦恼

由如是等行相流类,广说乃至无惭愧等所缠绕者,有色分位、色相变异,善取其相,复于彼相作意思惟。

酉二、得果

于此修习、多修习故,发生修果心差别智,由此智故,于他有情补特伽罗随所寻思、随所伺察心、意、识等,皆如实知。

未二、引圣功德2 申一、指修相

解脱、胜处、遍处想者,如前三摩呬多地,应知修相。

如前三摩呬多地应知修相者:如前三摩呬多地[27]说:修观行者,先于所缘思惟胜解;次能制伏;既于制伏得自在已,后即于此遍一切处,如其所欲而作胜解;是故此三如是次第。(陵本十二卷八页995)是即修相应知。

申二、显得果2 酉一、最胜神通

由于此想亲近修习多修习故,能引最胜诸圣神通[28],若变事通、若化事通、若胜解通。

酉二、种种功德

及能引发无诤、愿智、四无碍解。谓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辞无碍解、辩无碍解等种种功德。

若变事通等者:如能变作金银等物,堪有所用,名变事通。如其胜解,随所转变,皆能成就,名胜解通。当知此二,由八色遍处善清净引。随其所欲,转色成空,名化事通。当知此由空遍处善清净引。无诤、愿智、无碍解等诸胜功德,当知此由识遍处善清净引。义如三摩呬多地说。(陵本十二卷八页996)

午二、显神通别2 未一、圣神通

又圣、非圣二神境通有差别者,谓圣神通,随所变事、随所化事、随所胜解,一切皆能如实成办,无有改异,堪任有用。

未二、非圣神通

非圣神通不能如是,犹如幻化,唯可观见,不堪受用。

巳五、结

当知如是十二种想,亲近、修习、多修习故,随其所应,便能引发五种神通,及能引发不共异生如其所应诸圣功德。

寅五、生差别3 卯一、四静虑4 辰一、初静虑摄

复次,此中于初静虑下中上品善修习已,随其所应,当生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众同分中。

辰二、第二静虑摄

于第二静虑下中上品善修习已,随其所应,当生少光天、无量光天、光[29]净天众同分中。

辰三、第三静虑摄

于第三静虑下中上品善修习已,随其所应,当生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众同分中。

辰四、第四静虑摄2 巳一、三天处

于第四静虑下中上品善修习已,随其所应,当生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众同分中。

巳二、五净居

若不还者,以无漏第四静虑间杂熏修有漏第四静虑;即于此中,下品、中品、上品、上胜品、上极品善修习已,随其所应,当生五净居天众同分中。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

间杂熏修有漏第四静虑等者:三摩呬多地说:长时相续入诸静虑,有漏、无漏更相间杂。乃至有漏无间无漏现前,无漏无间还入有漏,当知齐此熏修成就,乃至广说。若有余取而命终者,由此因缘,便入净居。(陵本十二卷四页978)此中唯说第四静虑是其差别,余应准知。

卯二、四无色2 辰一、标生处

若于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下中上品善修习已,当生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随行天众同分中。

辰二、明住别

由彼诸天无有形色,是故亦无处所差别。

随行天众同分中者:有色有情中有趣生有形色别,往至生处便被拘碍。无色不尔,无有形色,亦无生处,名随行天,唯随业行为生因故。

然住所作有其差别。

然住所作有其差别者:于彼彼定具足安住,是名为住。于其住中,缘自他蕴多有所作,名住所作。由是为因,生有差别。

卯三、无想天

于无想定善修习已,当生无想有情天众同分中。

寅六、离欲者相3 卯一、征

复次,此中云何应知离欲者相?

卯二、释3 辰一、身业摄

谓离欲者,身业安住,诸根无动,威仪进止无有躁扰,于一威仪能经时久,不多惊惧,终不数数易脱威仪。

辰二、语业摄

言词柔软、言词寂静,不乐喧杂、不乐众集,言语安详。

辰三、意业摄2 巳一、五识相应相

眼见色已,唯觉了色,不因觉了而起色贪;如是耳闻声已、鼻齅香已、舌尝味已、身觉触已,唯觉了声乃至其触,不因觉了而起声贪乃至触贪。

于一威仪能经时久等者:此显结加趺坐能经久时,不速疲倦,故不数数易脱威仪。又闲居时,或于尘雾,或昏夜分,见大云气,闻震雷音;或逢雹雨狮子虎豹;或遭凶猾窃劫抄虏;或遇非人来相娆逼;便生惊怖,身毛为竖。如思所成地说。(陵本十八卷八页1557)如是惊怖,当知未断妄分别贪为因缘生。若已离欲,无如是事,是故说言不多惊惧。

巳二、意识相应相

能无所畏,觉慧幽深,轻安广大,身心隐密,无有贪婪、无有愤发,能有堪忍,不为种种欲寻思等诸恶寻思扰乱其心。

卯三、结

如是等类,当知名为离欲者相。

能无所畏等者:菩萨地说有五怖畏,谓不活畏、恶名畏、死畏、恶趣畏、处众怯畏。今说离欲能无所畏,随应当知。然非除断,由依世间道而离欲故。三摩呬多地说:证得清净第四静虑者,凡有所为审谛圆满,无诸放逸,于一切义无不了知,其性捷利。又说:八经九经以为喻者,由坚致故,显蚊蝱等不能侵损。首足皆覆者,若有二失,容可侵损。谓衣薄故,有露处故。今此显示二失俱无。此定亦尔,其心清净鲜白周遍,一切散动所不能侵;堪忍寒暑乃至他所呵叱恶言,及内身中种种苦受。(陵本十二卷十七页1039)此说觉慧幽深,身心隐密,义应准释。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三十三

[1] 「正」,大正作「止」。

[2] 「能」,磧砂作「使」。

[3] 「枯骨」,磧砂、大正、陵本作「骨鎖」。

[4] 「事」,磧砂、大正、陵本作「失」。

[5] 「靜」,磧砂作「淨」。

[6] 「品」,磧砂作「見」。

[7] 「由」,磧砂、大正、陵本作「猶」。

[8] 「永」,磧砂作「求」。

[9] 「心勤」,大正作「正勒」。

[10] 磧砂無「修」字。

[11] 「攝」,披尋記原作「釋」。

[12] 「苦」,大正作「若」。

[13] 「第」,大正作「弟」。

[14] 「因」,磧砂作「困」。

[15] 「獲」,大正作「獄」。

[16] 磧砂、大正、陵本無「有欣有喜」一句。

[17] 「轉」,磧砂作「故」。

[18] 磧砂無「中」字。

[19] 「遣」,磧砂作「遺」。

[20] 「想」,大正作「相」。

[21] 「未」,磧砂作「天」。

[22] 「地」,磧砂作「他」。

[23] 「室」,磧砂作「空」。

[24] 「位」,磧砂作「住」。

[25] 「根」,磧砂作「相」。

[26] 「俚」,磧砂、大正作「里」。

[27] 「三摩呬多地」,披尋記原作「三摩地」。

[28] 「通」,磧砂作「遇」。

[29] 「光」,大正作「極光」。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