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元明杂剧

第五章 排场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元杂剧早已不能以原来的形式在舞台上演。杂剧的舞台生命,约开始衰落于明代初年,而绝迹于明代中叶传奇代之兴起以后。四五百年来没有人看见它是怎样演出的,也没有较系统、较明确的记载;因之,我们对于它的排场和演出的详细情况,就不免有些隔膜。现在只可能从文献资料和实物方面,探索出一个大概轮廓。

一、剧场、舞台

宋代首都的娱乐游戏场所总名称叫做“瓦子”;其中有一部分供演戏用的剧场叫做“勾栏”;勾栏内有戏台,就是演出的舞台。近年在晋、陕、豫交界地区发现的宋、辽、金、元时代的戏台遗址,不下十来处之多。其中最早的名为“舞亭”,是个建筑在露台上面的亭子,可供四周观众观看。后来,又有“舞厅”、“武殿”、“乐楼”、“戏台”等名称,说明随着戏台建筑形式的发展变化,名称亦逐渐不同。据山西侯马金代董姓墓中磨砖雕刻、仿木建筑的戏台模型,和山西万荣四望乡后土庙元代建筑的舞台遗址,其形式都与近代旧式砖木结构的戏台大致相仿佛。戏台分前后两部分,前台是演出和乐队伴奏的地方;后台叫做“戏房”,是演员化装和休息的地方。前台通向后台的上场和下场的门,叫做“鬼门道”或“古门”。剧场内除了舞台,还有观众的看席。剧场多是露天式的,规模相当大,最大的可容千人以上。这是比较固定的剧场的情况。另有冲州闯府的流动剧团,不一定在这种固定剧场演出,到一个地方,只要选择宽敞热闹、易于聚集观众的处所,圈定范围,搭起临时的简陋戏棚,就可以演唱起来。近代乡村里演戏,还大致保存了这种方式。

二、场面

演出前一天,贴出花花绿绿的“招子”(即广告、海报),写上主要演员的名字和“做场”(演出)的地点,以招徕观众。有时也贴出剧目,供观众选择、“点戏”。

戏台上面挂着布制横额,写明剧团名称和主要演员的名字。还悬挂巨幅绣花的故事画的帷幕,作为舞台的背景。另外,还挂有旗牌、帐额、神 (zhēng)、靠背等物,都是在演出之前摆好的。现代剧团叫做“摆台”的这种习惯,元杂剧时代早已有了。

三、砌末

舞台上为了表演而使用的物件,元杂剧里叫做“砌末”,就是现在沿用日本戏剧术语所谓的“道具”。砌末的范围颇为广泛,视剧情而定,多指与剧情有关的特殊的小件头东西而言。例如《梧桐雨》剧中的砌末,指的是“金钗”、“钿盒”,《张生煮海》剧,指的是“银锅”、“金钱”和“铁杓”;《介子推》剧,指“短剑”、“白练”、“药酒”;《秋胡戏妻》剧,指“黄金”;《杀狗劝夫》剧,指“死狗”;《生金阁》剧,指“生金阁儿”;等等。其他像剧中常用的刀、剑、笏、扇等常用物件,当时都不算在砌末之内。这些小件头道具,不是人们日常使用的真正物品,而是经过艺术加工、戏剧化了的东西。说明这时期戏剧已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

此外,元杂剧中表演用的马、船、车等大型物件,是采用实物模拟的方式呢(如京剧里用两面画着车轮的旗子当作车子等),还是完全用手式虚拟呢(如京剧用双手比划作开门、关门之状等)?据现有资料,还不能十分肯定。例如:有的元杂剧里就有“笼马上了”、“力士交末上马了”(《贬夜郎》)、“竹马儿调阵子上”(《追韩信》)、“引属官踏马上”(《虎头牌》)、“正末扮渔夫披蓑衣摇船上开”(《竹叶舟》)等记载,似乎是用实物模拟,而不完全是虚拟。现在京剧里拿着马鞭象征骑马,大概就是由实物模拟进一步衍变而来的。

四、乐队

由三五人组成的乐队,位置于前台的里面部分、靠近上场门的地方。乐师多半是立着伴奏(后期加入了弦乐器,弹奏的人当然是坐着)。

伴奏用的乐器,有打击乐器的锣、鼓和板拍,有管乐器的笛子,和后期加入的琵琶之类的弦乐器。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