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困学纪闻

本书说明

(快捷键←)[没有了]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本书说明

宋代三大笔记书,即沈括《梦溪笔谈》、洪迈《容斋随笔》、王应麟《困学纪闻》,各以其卓越成就,名重于后世,然就学术研究而言,王氏《困学纪闻》尤为突出。

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号厚斋,一号深宁居士。庆元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进士,宝祐四年(1256)中博学宏词科。在理宗、度宗、恭宗三朝,曾任著作佐郎、礼部郎官、中书舍人等朝官,累迁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

王应麟居官期间,敢于针砭时弊,建言直谏,有直声之美名。后见权臣阻斥,无可建树,遂辞官回乡,潜心于学术。入元后,足不出户,几三十年,把满怀对故朝故国的诚爱、对理想政治的憧憬,溶化于传统学术文化的考证与评论中。《困学纪闻》等书就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王应麟著述甚多,还有《深宁集》、《通鉴地理考》、《小学绀珠》、《玉海》、《周易郑康成注》、《尚书郑注》、《古文论语》等二十多种。

《困学纪闻》采用笔记形式,分类编排,对文献典籍、学术渊源、文化现象,进行疏理、考证、鉴定与评介。凡说经八卷,天文、地理、诸子二卷,考史六卷,评诗文三卷,杂识一卷,共二十卷。由此可见内容广博,“九经旨趣,历代史传之事要,制度名物之原委,以至宗工巨儒之诗文议论”(牟应龙序),凡属后学所当知当学的方方面面,均有所发明,有所创见,其文辞简约而道理融通,探奥穷源而真知洞见,成为学子视为珍宝的案头书。

王应麟治学不主一说,不名一家,于汉唐取其事核,于两宋取其理胜,采众家之长,成自己一家之言,其著述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又由于博学洽闻,当时所读之书,今多失传;当时所称述之人,今无他文字可稽考。因之,又颇具文献史料价值。历代治学者,对《困学纪闻》极为重视,特别是清末民初以来从事古籍整理的专家学者,每每利用该书的原始资料与考据成果。当然,对于今人研究传统文化,也是一本当知当读的书。

《困学纪闻》在元代尝有刻本,现知有牟应龙至治二年(1322)序本、袁桷泰定二年(1325)序本,以及傅增湘所藏无序跋元刻本。明代亦有刊刻,如正统间刊本、万历三十一年刊本等。到了清代,由于朴学中兴,诸儒纷纷笺注,多有刊印,流布甚广。其中影响较大者有:阎若璩笺本;何焯增补阎注并加评语,世称二笺本;乾隆七年全祖望对阎、何二氏注评,重加考订笺释,世称三笺本。嘉庆十二年万希槐既钞撮三笺本,复辑入钱大昕手评校本内容,并援经传著明其义,编为《集证》。因该书包括阎若璩、何焯、全祖望、钱大昕四家及三笺本原采录的程瑶田、屠继绪二家,加上万希槐,共有七家笺释,故世称七笺本。道光五年翁元圻采辑以上诸家之说,复为详析按断,成为注释《困学纪闻》诸书中较为详备的本子。

这次整理《困学纪闻》采用《四部丛刊》影印傅增湘所藏元刊本为底本,取嘉庆二十四年万希槐《集证合注》本、道光五年翁元圻《注》本参校,并加新式标点。

本书由中华书局文学编辑室孙通海校点整理。

幼承义方,晚遇艰屯。

炳烛之明,用志不分。

困而学之,庶自别于下民。

开卷有得,述为纪闻。

深宁叟识。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