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弁 言

(快捷键←)[没有了]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张文和公廷玉《元夕寄弟》诗说:

天与人间清静福,

不能饮酒厌闻歌。

梁章钜(茝林)在《浪迹丛谈》里说:

余金星不入命,于音律懵无所知,故每遇剧筵,但爱看声色喧腾之出。

我大概也是一个金星不入命的人,对于音乐戏剧,虽不厌恶,至少从没有表示过爱好。昆曲,生平听过一次;京剧,生平看过两次;都是别人拉我去的。我还赶不上梁茝林,连“声色喧腾”的戏都欣赏不来。

所以我这一次做这篇关于伶人的研究,自问一方面完全没有资格,一方面也可以说略有几分资格。平日不听戏,不懂戏,对于做戏的人的家世、生活与造诣,无论搜访得如何周到,总有几分隔膜,总有许多错误,这是不合资格的说法。但是,不听戏,不懂戏,与做戏的人完全不相识,倒也可以免除不少主观的弊病,更不至于犯什么“捧角”一类的嫌疑。不主观,认识就可以比较清楚;不“捧角”,措词就可以全无作用。这是有几分资格的说法。

不论有无资格,反正现在是交卷了。这是我对于中国人才问题的第一种比较有系统的研究尝试。我相信我所用的立场是一个比较新鲜的立场;用了生物遗传的眼光来观察中国的人才,这大概还是第一次。全篇所论列的虽不限于伶人的血缘关系一端,而总题终(1) 于定为《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就因为这个缘故。对于这个立场的价值,我是希望读者尽量的批评的。至于事实上的种种遗漏与错误,我也盼望戏剧界和爱好戏剧、熟悉梨园掌故的人士肯不厌琐碎的加以补正。

本篇是中山文化教育馆的一种特约研究;写成稿子的时候,雷云襄女士(今黄国佑夫人)帮了不少的忙;谨在此分别致谢。

民国二十三年九月,潘光旦

本篇是民国二十三年九月中完稿的,版子好像是二十六年的春天便将次排好,校阅完毕则在二十七年的冬天。本来当时就可以付印,不幸篇中最要紧的一张插图的底板(第壹血缘网图,136页)于“八·一三”之顷在沪损毁;商务印书馆来信要我补绘,我一则因手头没有底稿,再则又找不到充分的时间,根据着篇中已经铺陈的事实(92页到134页中的43个家系),重新绘制,因此又耽搁了两年多的光阴。这样一篇并不算大的稿子,竟搁浅到七八年之久,真有些对不起自己,或许也对不起前途对人才研究一题有几分兴趣的读者。因此,最近向商务印书馆函商,请他们将就付印好了,将来若有再版的需要,再容我将缺图补入。

篇中一共有十个所谓血缘网图,各图的绘法与所用的符号是完全一律的;不过第壹图特别大些,网罗的家系特别多些,底稿长至两丈,缩影后所制的底板也有一尺半光景。读者看了其余的九个图以后,大概也想象得到这第壹图成什么样。稿子的缺陷,要请读者用自己的想象来弥补,虽说这种缺陷一大半由局势造成,在我总感觉几分抱歉。

民国三十年五月,潘光旦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