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先秦文学

十四 屈原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屈原名平,楚之同姓也。据其自述,父名伯庸。又据摄提孟陬之语,其生年略可推定,盖楚宣王二十七年戊寅正月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离骚》又云:“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怀王时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同列上官大夫心害其能。怀王使为宪令,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原不与,因谗于王,王怒而疏之。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绐怀王以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绝齐使。及索地不得,兴师伐秦,大败。自是楚国外交失策,时而联齐,时而联秦。秦昭王初立,厚赂于楚,楚往迎妇(见《史记·楚世家》),屈原切谏,不听,被放汉北,作《抽思》及《悲回风》。寻复起用。昭王欲与怀王会,原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竟死于秦。顷襄王立,以子兰为令尹。屈原咎其劝王入秦,子兰使上官大夫短屈原,顷襄王怒而迁之于江南,作《离骚》、《思美人》、《哀郢》、《涉江》、《橘颂》等篇。是时楚日削弱,屈原不忍亲见宗国之亡,而又感于怀王反覆无常,客死归葬,复作《怀沙》、《惜往日》以渫哀思,卒自沉汨罗江以死。死时年约六十。

《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屈原赋二十五篇。今所传《楚辞》,屈赋具在,并无散佚。惟诸家于二十五篇之数,算法不同,异议滋多。有以《离骚》、《天问》、《远游》、《卜居》、《渔父》、《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为二十五篇者,自王逸以来多主之。有删去《九歌》之《国殇》、《礼魂》,而加入《大招》、《惜誓》者,则姚宽之妄断也。(见《西溪丛语》)以《九歌》之《礼魂》为前十章送神通用之曲,而加《招魂》一篇者,则王夫之之创说也。有以《九歌》之《山鬼》、《国殇》、《礼魂》三篇合为一篇,而更加《大招》、《招魂》二篇以足其数者,则林云铭之好事也。(见《楚辞灯》)有以《九歌》之《湘君》、《湘夫人》合为一篇,《大司命》、《少司命》合为一篇,余则与林说同者,又蒋骥之异说也。(见《山带阁注楚辞》)凡此或意为芟截,或妄事分合,总由于拘牵《艺文》之目而起。今班《志》原目不可见,王氏《章句》二十五篇或即刘向旧本,则其说为最古,当亦较为可信。第自屈原之死,后人哀思者多,而西汉辞赋盛行,作者飙起,其间摹拟相继,真伪杂出,相传说久,遂多疑误,故王叔师于《大招》、《惜誓》二篇之作者尚不能明也。以今考之,《招魂》一篇,当为屈原所作;《大招》则后人之模仿《招魂》者;《卜居》、《渔父》,亦均出于依托。《汉志》所载屈原赋二十五篇,今则不能足其数矣。述之如次:

一、《九歌》 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云:“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叔师此言,大抵即据刘向所辑以为说,千数百年无异议。近日颇有谓《九歌》非屈子作者,(余曩亦力主是说。)由今日观之,未必然也。至其所以命名,说者纷异。证以《左传》及《楚辞》本书,当是取古乐以名篇,故不拘乎九之数,而实有十一篇也。十一篇者,即《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是也。(后人妄加伸缩,以求合于九数及二十五篇之数,皆非也。说已见上。)此十一篇或祀天神,或祀山川之神,或祀人鬼,其中颇及灵巫乐神之事,人神恋慕之情。所谓“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古之遗风,有在于是者。其曰“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东皇太一》),“沿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云中君》),则祭时之服饰也。“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东皇太一》),则祭时之供馔也。“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东皇太一》),“縆瑟兮交鼓,箫钟兮瑶虡,鸣律兮吹竽。……展时兮会舞。律应兮合节”(《东君》),则祭时之歌舞也。“驾龙辀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东君》),则神灵之车驾也。“灵之来兮如云”(《湘夫人》),“灵之来兮蔽日”(《东君》),则神灵之降临也。而《湘夫人》一篇且有极意描摹水神之居处者。文辞美妙,音节委婉,绝似《诗》之《国风》。其尤佳者为《湘君》、《湘夫人》、《少司命》、《山鬼》诸篇。今录其《国殇》一篇于后,以见吾族南方之强,与其同仇敌忾之心焉: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二、《离骚》 《离骚》一篇,凡二千余言,更七十余韵,在屈赋中最为巨篇。《史记》引淮南王《离骚传》曰:“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王逸曰:“《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辞温而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楚辞章句·离骚序》。)淮南、叔师之论,甚得骚人之旨。魏文帝《典论》云:“优游按衍,屈原尚之。穷侈极妙,相如之长也。然原据托譬喻,其意周旋,绰有余度。长卿、子云不能及。”而刘氏《辩骚》,尤极推崇。观其首陈氏族,次列祖考,又次述生辰名字,开后人自叙之端。(本刘知幾说。)中间就重华陈辞一段,设想渐奇,乃至欲叩帝阍,倚阊阖,求宓妃,见有娀,鸾皇为之使,鸠鸩为之媒,上下求索,幻想无方;及乎终篇浪游崑一段,尤复恣意言之,而终之以仆悲马怀,蜷局不行。通篇以女媭、灵氛、巫咸三人为开阖转折之关键,脉络分明,井井不乱。综其词意之富,结构之密,音节之佳,真古今之绝作也。盖屈原以旷代轶才,而又楚之懿亲,乃不见用于君,反获罪而窜逐穷荒,此固人情所不能忍者;故其文亦幽忧沉痛,曲折回复,怨慕泣诉,迫于情之所弗容己,与乎世之无病呻吟者异也。世之读者,殆无不悲其遇,悯其志,感其词,而竞为文以悼之。盖自贾谊、刘向、王褒、王逸以下,代不乏人。观扬雄吊屈原,作《反离骚》,投诸江流,又作《广骚》一篇(《汉书·扬雄传》);应奉著《感骚》三十篇(《后汉书·应奉传》);梁竦为《悼骚赋》,系玄石而沉之(《后汉书·梁竦传》);柳宗元贬永州司马,亦效《离骚》数十篇(《唐书·柳宗元传》);而王孝伯且谓无事痛饮,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见《世说新语·任诞》篇)。故陆放翁诗谓“名士真须读《楚辞》”也。其见重于世如此。盖其情之感人也深,故其影响于艺林也亦巨。

三、《天问》 《天问》一篇,文体与《离骚》诸篇不同,大抵以四言为主。近有疑其非屈子作者,未有以见其必然也。观其控引天地,综览人物,上自古初,下迄当世,凡自然现象之变迁,殊方物类之珍怪,神话历史之传述,善恶邪正之果报,无不致疑,其所问往往极有价值,而为今日科学家穷年累月所不能解决者,固不应仅以文章目之也。古籍湮没,文义难晓,惟与《山海经》、《竹书纪年》多有合者。昔人多谓屈子竭忠尽智,而障于谗,故作此篇,以渫愤懑,舒泻愁思,因托之以讽谏;盖史公所谓天者人之始,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之意耳。故洪兴祖曰:“楚之兴衰,天邪人邪?吾之用舍,天邪人邪?国无人,莫我知也。知我者,其天乎?此《天问》所为作也。太史公读《天问》悲其志者以此。”然考“天问”之义,实非问天。屈子遭谗放逐,又目睹国势阽危,岌岌不可以终日,其文固多忧愁幽思,存君兴国之感,顾《天问》之作,似非专为抒愁讽谏而发也。(余别有专论。其义略见前章,读者参之。)王逸谓其文不次序,然细绎之,自天地山川,以次及人事,追述往古,而终之以楚先,未尝无次序存焉。至其词或长言,或短句,或错综,或对偶,或一事而累累反覆,或数事而镕成一片,古奥逸宕,佶倔流利,兼而有之,可谓极文章变幻之能事已。后世效其文者,有傅玄《拟天问》,郭璞《山海经图赞》,《颜氏家训·归心》篇,柳宗元《天对》,刘禹锡《问大钧赋》,孔平仲《星说》等篇。(《困学纪闻》九已略及之。)

四、《九章》 《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是也。王逸曰:“屈原放于江南之野,思君念国,忧心罔极,故复作《九章》。——章也,著也,明也;言己所陈忠信之道甚著明也。”朱子曰:“屈原既放,随事感触,辄形于声。后人辑之,得其《九章》,非必出于一时之言也。”按晦翁谓《九章》非一时所作是也,其谓《九章》乃后人编辑所加之名则非也。盖最先辑录《楚辞》者为刘向,而《九叹·忧苦》章云:“叹《离骚》以扬意兮,犹未殚于《九章》。”是《九章》之名起于中垒以前,(余前举《扬雄传》证西汉时无《九章》之名,大误,合亟正之。)而与《九歌》、《九辨》同为作者原有之篇题可知矣。惟其义是否如叔师之说,则末由验之耳。(章或为乐名,“大章”本古乐。)今以九篇之次第考之,《惜诵》但言遇罚,言“愿曾思而远身”,无一语及放逐时事,当是怀王时谏绝齐不听,被谗去职后所作,《抽思》及《悲回风》,则怀王朝放居汉北所作。其后顷襄王迁屈原于江南,作《思美人》。越九年,至夏浦,上陵阳,作《哀郢》。自夏浦至溆浦,作《涉江》及《橘颂》。自溆浦至长沙,将沉汨罗,作《惜往日》,此其大略也。(诸家说《九章》时代,颇有异同。)至其文词,亦有极可疑者,如《惜往日》一则曰贞臣无辜,再则曰贞臣无由。又曰:“临沅湘之玄渊,遂自忍而沉流;卒没身而绝名,惜壅君之不昭。”(曾涤生亦谓其文不类,疑为赝作,见《求阙斋读书录》六。)而《悲回风》亦曰:“骤谏君而不听,重任石之何益?”皆似后人追悼之辞,不类屈子自道之语。然此外亦无有征验,姑仍旧说可也。《九章》之辞,大抵纡轸烦冤,反覆陈诉,要不出乎《离骚》之旨,而以《涉江》、《哀郢》、《思美人》为尤佳。(《悲回风》一篇音节有特异者。)

五、《招魂》 《招魂》一篇,王逸以为宋玉怜哀屈原而作,此或别有所据。然以《史记·屈贾传赞》考之,其说非也。(孙志祖谓史公所云《招魂》,实指今之《大招》,恐亦臆说,参阅下章论《大招》节。)其主屈子作者,又有自招与招怀王之异说,(余曩亦主自招之说。)迄今尚无定论。尝考《韩诗章句》说《郑风·溱洧》之诗云:“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辰,于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执兰草,祓除不祥;故诗人愿与所说者俱往观之。”后世上巳修禊,其遗风也。楚郑接壤,招魂之俗,度亦相同。今《招魂》言“献岁发春”,又言“极目千里伤春心”,是屈子作《招魂》时亦在春月,其犹楚郑间之旧俗欤?观沈佺期《三月三日独坐州诗》云:“谁念招魂节,翻为御魅囚?”王绩《三月三日赋》亦云:“新开避忌之俗,更作招魂之所。”则唐人犹知上巳修禊为古者招魂节之变也。至宋人竞渡多用春月者,乃世人以此篇旧皆指为招屈而作,(按刘禹锡有《招屈亭诗》。)故混五月五日竞渡与三月上巳招魂二事为一。于是民间古俗乃为三闾所独占矣。(参阅《楚辞概论·竞渡考》)又按此篇“乱辞”有叙猎一节云:“青骊结驷兮齐千乘,悬火延起兮玄颜烝。步及骤处兮诱骋先,抑骛若通兮引车右旋。与王趋梦兮课后先,君王亲发兮惮青兕。”“乱”为总结一篇主旨,则《招魂》之本事必与畋猎有关。考《吕览·至忠》篇载荆庄哀王猎于云梦。(按当作庄王,无哀字。《说苑·立节》篇、《渚宫旧事》、《御览》八百九十皆可证。)射随兕,中之。(随兕《说苑》作科雉,何孟春《余冬序录》谓无人识之。杨慎以为随母之兕,出科之雉,见《谭苑醍醐》。)申公子培劫王而夺之。王以为不敬,将诛之。左右皆谏,曰:“子培,贤者也。……此必有故。”不出三月,子培疾而死。后荆与晋战,大胜,归而赏有功。子培之弟请赏于吏,曰:“人有功于军旅,臣兄有功于车下。”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兄尝读故记曰:‘杀随兕者,不出三月。’是以惊惧而争之,故伏其罪而死。”王视故记,果有,乃厚赏之。疑《招魂》所谓“君王亲发惮青兕”者,即指是事也。且《吕览》称庄王猎于云梦,与此文“与王趋梦课后先”之语亦合。若然,则屈子或有感于子培之忠而为文以招之欤?(楚人信鬼巫。子培死于兕,则是兕能为祟,以摄其魂魄,故篇中遂及此事。)由是言之,则屈子自招与招怀王之说,似皆不可信矣。其非宋玉招屈之作,尤不待论。(友人陆君侃如尝疑《招魂》所述,必当时楚君有南猎不反者,词臣哀之,为作此篇,引《楚策》安陵君从由一段以为例,所见甚卓。见所编屈原宋玉二书中。然以今考之,其说独有间也。)篇中杂陈宫室饮食女色珍宝之盛,琦玮谲诡,辞藻甚丰,其铺张处,已开汉赋之先声。诚《楚辞》中之上乘也。语尾皆缀以“些”字,亦属创格。

六、《远游》 《远游》者,屈子游仙之意也。神仙之学,出有黄老,黄老之学,盛于战国,举其著者,若《管子·内业》篇已备言养气长寿之术,《楚策》亦载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而庄子书屡言导引之事,邹子故有《重道延命方》。(说见前章。)此皆先秦旧籍,彰彰可见,非秦皇汉武始为之。然则于屈子之《远游》何疑焉?且《离骚》中即多有神游之文,此篇周历四方,正与《骚经》相表里;而临睨旧乡,马顾不行数语,其本旨固犹是也;孰谓其真有慕于此道哉?读者不解斯义,是以竟以一部《楚辞》皆为秦博士作矣。(见近儒井研廖氏所著《楚词讲义》、《离骚释例》、《高唐赋新释》等书。)方士之诞妄,且谓屈子斥居沅湘,披蓁茹草,采栢实,和桂膏,以养心神矣。(见《拾遗记》,而沈下贤《屈原外传》采之。)重诬古人,孰有甚于此者乎?此篇结构整齐,条理明析,其旨精微,词复俊爽,断非秦汉方士所能为。篇中连语独多,且每韵中双声叠韵之词交相为用,故音节又极调协。其天地无穷数语,则东方朔《七谏》、庄忌《哀时命》、冯衍《显志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莫不辗转仿效。而司马相如《大人赋》且全袭此篇。(余曩辨《远游》为汉人所依托,乃皮相之论。)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