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一百之十三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五台山清凉国师澄观疏钞 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论 闽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六)

○第九德生。有德。幻智归幻门善友。第一依教趣求。第二见德生下。见敬咨问。第三时童子下。示己法门。於中二。初标名。後业用。今初。

尔时善财童子渐次南行。至妙意华门城。

见德生童子。有德童女。顶礼其足。右绕毕己。於前合掌。而作是言。圣者。我己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唯愿慈哀为我宣说。

时童子童女告善财言。善男子。我等证得菩萨解脱。名为幻住。

【疏】谓能所境智染净之法。皆从缘起。无定性故。如幻而住。

○二明业用。

得此解脱故。见一切世界皆幻住。因缘所生故。一切众生皆幻住。业烦恼所起故。一切世间皆幻住。无明有爱等展转缘生故。一切法皆幻住。我见等种种幻缘所生故。一切三世皆幻住。我见等颠倒智所生故。一切众生生灭。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皆幻住。虚妄分别所生故。一切国土皆幻住。想倒心倒见倒无明所现故。一切声闻辟支佛皆幻住。智断分别所成故。一切菩萨皆幻住。能自调伏教化众生诸行愿法之所成故。一切菩萨众会变化调伏诸所施为皆幻住。愿智幻所成故。善男子。幻境自性。不可思议。

【疏】於中二。初别明。後结叹。今初。有十种幻。皆上句标幻。下句以缘生释成。十中初一为总。缘生世界。并通染净。刹海亦名世界故。余九为别。初五约染分依他。如幻缘生故。一约有情苦果。从业惑集生。二约十二因缘。顺观即世间故。次第相由。故云展转。三就五类法中。但除无为。故云一切。以无为无有起。非幻缘生故。异熟识等。从无始恶习内执为我。四惑相应。故云我见等。及外取妄境。云种种幻缘。故感心等。悉皆如幻。四五二句。别明不相应行。四即是时。谓依行相续不断。分位建立为时。所依行空。时何所立。妄计有体。是颠倒智。五即无常生老等。谓依生已坏灭。分位建立无常等。皆妄分别有。次一切国土。义通染净。众生染土。多从三倒所生。以不了唯心。妄取境界。故上云。一切国土。但想所持。既有妄想。故心见皆倒。言无明所现。亦通净刹。谓登地已上无明未尽。所见国土种种不同。既云无明。则拣非佛土。(【钞】既有妄想者。即出三倒也。一想倒。二心倒。三见倒。然十行品已广分别。彼有多义。今是一义。以心见非倒。由想乱故。令余二皆倒耳。)後三种但约净分依他。从缘如幻。可以意得。後善男子下。结叹。言自性不思议者。幻法非有。体不实故。非无。相非无故。非一。性相异故。非异。无二体故。空有相即。一异两亡。既离二边。亦忘中道。由斯交彻。故能一中现多。多皆即一。重重无碍。为不思议。故推胜云。善入无边诸事幻网。

○第四谦己推胜。

善男子。我等二人。但能知此幻住解脱。如诸菩萨摩诃萨。善入无边诸事幻网。彼功德行。我等云何能知能说。

○第五指示後友。於中二。初以力冥加。後而告下。以言显示。於中三。初指处。二示人。三教问。今初。

时童子童女。说自解脱已。以不思议诸善根力。令善财身柔软光泽。

而告之言。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国名海岸。有园名大庄严。其中有一广大楼阁。名毗卢遮那庄严藏。从菩萨善根果报生。从菩萨念力愿力自在力神通力生。从菩萨善巧方便生。从菩萨福德智慧生。善男子。住不思议解脱菩萨。以大悲心。为诸众生现如是境界。集如是庄严。

【疏】国名海岸者。南海非岸。一生菩萨临智海故。园名大庄严。因圆万行而严果故。又生死园苑。以万行树林严自果故。广大楼阁等者。约事。则其中广博同虚空故。有多光明能徧照故。阿僧只等宝所严故。蕴多楼阁。包多事故。约法。则二智相依。缘起相由。故云楼阁。智即法界。是为广大。名毗卢等。顺成上义。二智光明。徧照事理故。智能包含万德。即庄严藏。华严万行不离此故。上约其果。从菩萨下。出因。善根果报约其宿因。是彼善根之果报故。念力愿等约其现缘。後住不思议下。现依所为。(【钞】约事则下。先释广大。有多光下。释毗卢遮那。阿僧只下。释庄严。蕴多楼下。释藏。)

○二示人。

弥勒菩萨摩诃萨。安处其中。为欲摄受本所生处父母眷属。及诸人民。令成熟故。又欲令彼同受生同修行众生。於大乘中得坚固故。又欲令彼一切众生。随住地随善根皆成就故。又欲为汝显示菩萨解脱门故。显示菩萨徧一切处受生自在故。显示菩萨以种种身。普现一切众生之前常教化故。显示菩萨以大悲力。普摄一切世间资财而不厌故。显示菩萨具修诸行。知一切行离诸相故。显示菩萨处处受生。了一切生皆无相故。

【疏】先正示。後为欲下。显住因。弥勒梵音。具云迷帝隷。此云慈氏。其姓也。然有三缘。一由本愿。过去值大慈如来。因立大愿。愿得斯号故。二由此得慈心三昧故。三由母怀时有慈心故。如满慈子。名阿逸多。此云无胜。以生具相好。胜德无过故。今以姓而呼。但云慈氏。慈依智住。故曰处中。悲智双游。皆为利物。故云为欲等。(【钞】然有三缘者。此三展转相生。谓由遇慈氏如来。故得慈心三昧。得三昧故。母亦慈也。慈依智住者。上以楼阁为二智故。)

○三教问中二。先正教兴十问。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行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云何学菩萨戒。云何净菩萨心。云何发菩萨愿。云何集菩萨助道具。云何入菩萨所住地。云何满菩萨波罗蜜。云何获菩萨无生忍。云何具菩萨功德法。云何事菩萨善知识。

【疏】十问者。表无尽故。

○後释广问所由。先徵。後释。徵意云。何以要须广问。释有二意。一所求德广。能具说故。後能求大心。法应尔故。今初。

何以故。

善男子。彼菩萨摩诃萨。通达一切菩萨行。了知一切众生心。常现其前教化调伏。彼菩萨已满一切波罗蜜。已住一切菩萨地。已证一切菩萨忍。已入一切菩萨位。已蒙授与具足记。已游一切菩萨境。已得一切佛神力。已蒙一切如来以一切智甘露法水而灌其顶。善男子。彼善知识能润泽汝诸善根。能增长汝菩提心。能坚汝志。能益汝善。能长汝菩萨根。能示汝无碍法。能令汝入普贤地。能为汝说菩萨愿。能为汝说普贤行。能为汝说一切菩萨行愿所成功德。

【疏】於中二。初通显弥勒德圆位满。後善男子彼善知识下。别显是其真善友故。设若德满。非己有缘。亦难求故。

○二明能求大心法应尔故者。即广诫劝。於中二。先诫劝求法。後诫劝事友。今初。

善男子。汝不应修一善。照一法。行一行。发一愿。得一记。住一忍。生究竟想。不应以限量心行於六度。住於十地。净佛国土。事善知识。

何以故。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应种无量诸善根。应集无量菩提具。应修无量菩提因。应学无量巧回向。

应化无量众生界。应知无量众生心。应知无量众生根。应识无量众生解。应观无量众生行。应调伏无量众生。

应断无量烦恼。应净无量业习。应灭无量邪见。应除无量杂染心。应发无量清净心。应拔无量苦毒箭。应涸无量爱欲海。应破无量无明闇。应摧无量我慢山。应断无量生死缚。应度无量诸有流。应竭无量受生海。

应令无量众生出五欲淤泥。应使无量众生离三界牢狱。应置无量众生於圣道中。

应消灭无量贪欲行。应净治无量瞋恚行。应摧破无量愚痴行。应超无量魔网。应离无量魔业。应净治菩萨无量欲乐。应增长菩萨无量方便。应出生菩萨无量增上根。应明洁菩萨无量决定解。应趣入菩萨无量平等。应清净菩萨无量功德。应修治菩萨无量诸行。应示现菩萨无量随顺世间行。

应生无量净信力。应住无量精进力。应净无量正念力。应满无量三昧力。应起无量净慧力。应坚无量胜解力。应集无量福德力。应长无量智慧力。应发起无量菩萨力。应圆满无量如来力。

应分别无量法门。应了知无量法门。应清净无量法门。应生无量法光明。应作无量法照耀。应照无量品类根。应知无量烦恼病。应集无量妙法药。应疗无量众生疾。

应严办无量甘露供。应往诣无量佛国土。应供养无量诸如来。应入无量菩萨会。应受无量诸佛教。应忍无量众生罪。应灭无量恶道难。应令无量众生生善道。应以四摄摄无量众生。

应修无量总持门。应生无量大愿门。应修无量大慈大愿力。应勤求无量法常无休息。应起无量思惟力。应起无量神通事。应净无量智光明。应往无量众生趣。应受无量诸有生。应现无量差别身。应知无量言辞法。

应入无量差别心。应知菩萨大境界。应住菩萨大宫殿。应观菩萨甚深妙法。应知菩萨难知境界。应行菩萨难行诸行。应具菩萨尊重威德。应践菩萨难入正位。应知菩萨种种诸行。应现菩萨普徧神力。应受菩萨平等法云。应广菩萨无边行网。应满菩萨无边诸度。应受菩萨无量记别。应入菩萨无量忍门。应治菩萨无量诸地。应净菩萨无量法门。应同诸菩萨安住无边劫。供养无量佛。严净不可说佛国土。出生不可说菩萨愿。

善男子。举要言之。应普修一切菩萨行。应普化一切众生界。应普入一切劫。应普生一切处。应普知一切世。应普行一切法。应普净一切刹。应普满一切愿。应普供一切佛。应普同一切菩萨愿。应普事一切善知识。

【疏】前中二。先标不应。诫其去劣。後何以下。释所应作。令其广修。文中先徵。後释。释中亦二。先别明应修。後善男子举要下。结略显广。前中有九十八门。分为十段。一上求菩提行。二应化下。下救众生行。三应断下。自断惑障行。四应令无量众生下。劝物出离行。五应消灭下。净自根欲行。除三不善根。则成三善根等故。六应生净信下。力用自在行。七应分别下。摄法治惑行。八应严办下。供佛摄生行。九应修总持下。悲愿深广行。十应入差别心下。证入圆满行。二结略显广者。谓别陈难具故。

○第二诫劝事友中三。初诫。次劝。後双结二门。今初分二。先正诫其离过。後何以故下。举益释成。今初。

善男子。汝求善知识不应疲倦。见善知识勿生厌足。请问善知识勿惮劳苦。亲近善知识勿怀退转。供养善知识不应休息。受善知识教不应倒错。学善知识行不应疑惑。闻善知识演说出离门不应犹豫。见善知识随烦恼行。勿生嫌怪。於善知识所。生深信尊敬心。不应变改。

【疏】言见随烦恼行勿嫌怪者。善友有二。一实。二权。权能行於非道。内外生熟。善巧难知。故不应嫌。实中复二。一行。二解。今但求解。不应观行故。如智论五十说。亦如有目跛人。犹能示道。

○二举益释成中有二。初明善友能示行故。二明善友为外护故。今初。

何以故。善男子。菩萨因善知识。听闻一切菩萨诸行。成就一切菩萨功德。出生一切菩萨大愿。引发一切菩萨善根。积集一切菩萨助道。开发一切菩萨法光明。显示一切菩萨出离门。修学一切菩萨清净戒。安住一切菩萨功德法。清净一切菩萨广大志。增长一切菩萨坚固心。具足一切菩萨陀罗尼辩才门。得一切菩萨清净藏。生一切菩萨定光明。得一切菩萨殊胜愿。与一切菩萨同一愿。闻一切菩萨殊胜法。得一切菩萨秘密处。至一切菩萨法宝洲。增一切菩萨善根芽。长一切菩萨智慧身。护一切菩萨深密藏。持一切菩萨福德聚。净一切菩萨受生道。受一切菩萨正法云。入一切菩萨大愿路。趣一切如来菩提果。摄取一切菩萨妙行。开示一切菩萨功德。往一切方听受妙法。赞一切菩萨广大威德。生一切菩萨大慈悲力。摄一切菩萨胜自在力。生一切菩萨菩提分。作一切菩萨利益事。

【疏】先徵意云。但起广心。足成大道。何以要令事友。诫离过耶。释云。法假人弘。不因善友。何能闻诸妙行。於中有三十五句。句各一行。

○第二明善友能为外护。前即能生。此能养育。

善男子。菩萨由善知识任持。不堕恶趣。由善知识摄受。不退大乘。由善知识护念.不毁犯菩萨戒。由善知识守护。不随逐恶知识。由善知识养育。不缺减菩萨法。由善知识摄取。超越凡夫地。由善知识教诲。超越二乘地。由善知识示导。得出离世间。由善知识长养。能不染世法。由承事善知识.修一切菩萨行。由供养善知识。具一切助道法。由亲近善知识。不为业惑之所摧伏。由恃怙善知识。势力坚固不怖诸魔。由依止善知识.增长一切菩提分法。

何以故。善男子。善知识者。能净诸障。能灭诸罪。能除诸难。能止诸恶。能破无明长夜黑闇。能坏诸见坚固牢狱。能出生死城。能舍世俗家。能截诸魔网。能拔众苦箭。能离无智险难处。能出邪见大旷野。能度诸有流。能离诸邪道。能示菩提路。能教菩萨法。能令安住菩萨行。能令趣向一切智。能净智慧眼。能长菩提心。能生大悲。能演妙行。能说波罗蜜。能摈恶知识。能令住诸地。能令获诸忍。能令修习一切善根。能令成办一切道具。能施与一切大功德。能令到一切种智位。能令欢喜集功德。能令踊跃修诸行。能令趣入甚深义。能令开示出离门。能令杜绝诸恶道。能令以法光照耀。能令以法雨润泽。能令消灭一切惑。能令舍离一切见。能令增长一切佛智慧。能令安住一切佛法门。

【疏】於中二。前正明能为摄护。後何以下。举因释成。於中初徵意云。善恶在己。善友何能令我不堕恶趣等耶。释意云。由友令离恶因故。因亡果丧。岂非友力。以此四十句。释上正明十五句。有通有别。通则後诸恶因。通对前果。别则各各配属。如由除诸难.不退大乘。由止诸恶.不犯净戒。由破无明.不随恶友。下诸句。或有二三对上一句。可以意得。恐繁不配。(初诫竟。)

○第二教劝。谓教其事友之方。

善男子。善知识者。如慈母。出生佛种故。如慈父。广大利益故。如乳母。守护不令作恶故。如教师。示其菩萨所学故。如善导。能示波罗蜜道故。如良医。能治烦恼诸病故。如雪山。增长一切智药故。如勇将。殄除一切怖畏故。如济客。令出生死暴流故。如船师。令到智慧宝洲故。

善男子。常当如是。正念思惟诸善知识。

【疏】文有四段。皆约喻显。一教念友胜德。於中先叹胜。後常当如是下。结劝。

复次善男子。汝承事一切善知识。应发如大地心。荷负重任无疲倦故。应发如金刚心。志愿坚固不可坏故。应发如铁围山心。一切诸苦无能动故。应发如给侍心。所有教令皆随顺故。应发如弟子心。所有训诲无违逆故。应发如僮仆心。不厌一切诸作务故。应发如养母心。受诸勤苦不告劳故。应发如佣作心。随所受教无违逆故。应发如除粪人心。离憍慢故。应发如已熟稼心。能低下故。应发如良马心。离恶性故。应发如大车心。能运重故。应发如调顺象心。恒伏从故。应发如须弥山心。不倾动故。应发如良犬心。不害主故。应发如旃荼罗心。离憍慢故。应发如犗牛心。无威怒故。应发如舟船心。往来不倦故。应发如桥梁心。济渡忘疲故。应发如孝子心。承顺颜色故。应发如王子心。遵行教命故。

【疏】二教起事友心行。有二十一句。亦显。

复次善男子。汝应於自身生病苦想。於善知识生医王想。於所说法生良药想。於所修行生除病想。又应於自身生远行想。於善知识生导师想。於所说法生正道想。於所修行生远达想。又应於自身生求度想。於善知识生船师想。於所说法生舟檝想。於所修行生到岸想。又应於自身生苗稼想。於善知识生龙王想。於所说法生时雨想。於所修行生成熟想。又应於自身生贫穷想。於善知识生毗沙门王想。於所说法生财宝想。於所修行生富饶想。又应於自身生弟子想。於善知识生良工想。於所说法生技艺想。於所修行生了知想。又应於自身生恐怖想。於善知识生勇健想。於所说法生器仗想。於所修行生破怨想。又应於自身生商人想。於善知识生导师想。於所说法生珍宝想。於所修行生捃拾想。又应於自身生儿子想。於善知识生父母想。於所说法生家业想。於所修行生绍继想。又应於自身生王子想。於善知识生大臣想。於所说法生王教想。於所修行生冠王冠想。服王服想。系王缯想。坐王殿想。

【疏】三身友对辨。文有十句。句各四事。可知。

善男子。汝应发如是心。作如是意。近善知识。

何以故。以如是心近善知识。令其志愿永得清净。

复次善男子。善知识者长诸善根。譬如雪山长诸药草。善知识者是佛法器。譬如大海吞纳众流。善知识者是功德处。譬如大海出众生宝。善知识者净菩提心。譬如猛火能链真金。善知识者出过世法。如须弥山出於大海。善知识者不染世法。譬如莲华不着於水。善知识者不受诸恶。譬如大海不宿死屍。善知识者增长白法。譬如白月光色圆满。善知识者照明法界。譬如盛日照四天下。善知识者长菩萨身。譬如父母养育儿子。

【疏】四结劝成益。於中二。初正劝。後何以下。举益释成。於中亦二。先正释事友之益。後复次下。重赞友为能益。故宜承事。(次劝竟。)

○第三双结诫劝二门。谓别说难穷。故结广从畧。

善男子。以要言之。菩萨摩诃萨若能随顺善知识教。得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功德。净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深心。长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菩萨根。净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菩萨力。断十不可说百千亿阿僧只障。超十不可说百千亿阿僧只魔境。入十不可说百千亿阿僧只法门。满十不可说百千亿阿僧只助道。修十不可说百千亿阿僧只妙行。发十不可说百千亿阿僧只大愿。

善男子。我复畧说一切菩萨行。一切菩萨波罗蜜。一切菩萨地。一切菩萨忍。一切菩萨总持门。一切菩萨三昧门。一切菩萨神通智。一切菩萨回向。一切菩萨愿。一切菩萨成就佛法。皆由善知识力。以善知识而为根本。依善知识生。依善知识出。依善知识长。依善知识住。善知识为因缘。善知识能发起。

【疏】於中亦二。先寄数结多。後我复略说下。总收结多。既通一切。何但百千。明知前云十不可说。意显无尽耳。

○第六恋德礼辞。

时善财童子。闻善知识如是功德。能开示无量菩萨妙行。能成就无量广大佛法。踊跃欢喜。顶礼德生及有德足。绕无量帀。殷勤瞻仰。辞退而去。

【论】此南方有城名妙意华门者。妙智行华悉圆满故。表十一地十法满也。彼有童子名曰德生。复有童女名曰有德。此明智悲二行齐均。无前却故。童子童女者明智悲齐满。虽处世间。无五欲想。以居幻住故。善财往诣。顶礼致敬申请所求。云我等证得菩萨解脱名为幻住者。约佛境界。众生境界。皆智幻所生。住居幻境。无实无虚。无有识情。心境皆亡。性相无碍。以智功德故。幻生光影。身土重重。如因陀罗网。相入无碍。十方世界。智凡体彻。无始无终。圆古今而一性。常住世间。无所依止。此明世间缘生。性自离故。真如虚妄.假安立故。妄体本无。真无住故。智无依止.如虚空故。以智报生。皆幻住故。有无自在。随智用故。虽智体同空。不处寂故。智身无量。等徧十方。性无往来。相光影故。身土重重。无大小故。经云。幻境自性不可思议。

第一善男子从此南方有国土名为海岸已下。至辞退而去。可有半卷经。明德生童子有德童女推慈氏菩萨之德。令善财童子亲近升进分。从善男子南方有国土名为海岸者。明升进至慈氏一生佛果。故名为海岸。入佛智海。临生死海故。亦以此国临海而居故。有园林名大庄严者。约慈氏所居。以生死为园。万行为林。庄严自己智悲佛果。已皆满足。名大庄严。其中有一广大楼阁名毗卢遮那庄严藏者。明根本智差别智总体报生。以立名故。毗云种种光明。遮那云徧照。以差别智为种种光明。以根本智为徧照。此二智约用成名。其体用一也。总无作者。以此法界体用普光明智。成诸万行。广利含生报生故。此大庄严楼阁。广大量等虚空。一切世间。及以众生。咸处其内。同住游止。不觉不知。如善财童子入此楼阁中。见净世界。不净世界。大千世界。小千世界。乃至地狱畜生饿鬼所住。乃至十方世界。有佛世界。无佛世界。菩萨众会种种等事。咸在其中。广如经说。以佛智海。大悲含物。万行利生大愿所持。共成楼阁之体。止住一切众生生死园中。以万行林。覆荫含识。皆令永得白净法身无垢净智清凉之乐。经云。从菩萨善根果报生。从善巧方便生。从福德智慧生。生无来处。灭无去处。皆是如幻智住生灭之相。还如众生。以业生灭。无有来去体相可得取舍。无有忻厌。经云。善男子。住不思议解脱菩萨。以大悲心。为诸众生现如是境界。集如是庄严。弥勒菩萨安处其中已下。广如经说。经云。不应以限量心行於六度。住於十地。净佛国土。事善知识者。明六度十地。皆是出世一分净见未亡。以此障故。未具普贤行。不同毗卢遮那如来报身因果境界。但得同於出世化佛化身。以毗卢遮那报相果海功德身。具华冠璎珞环钏众相福海严身。非是出缠舍诸饰好。厌生死身故。是达无明本元法界大智之境。自具无边功德报身。又加普贤行愿海差别智所成无限功德互为庄严功德报身故。是故十一地满。德生童子教善财童子入法界门。会根本果体。不随引俗化境。住於净见限量行门。余如经具明。如化佛之境。是出世之门。云有他方别分净土报佛。以十方总为一净土。不分净秽。(已上第二明会缘入实相竟。)

○自下大文第三慈氏一人。明摄德成因相。前既会缘入实。定堪成佛。故辨一生补处成因之义。文唯五段。以补处位极显彰。阙谦推故。第一依教趣求。

尔时善财童子。闻善知识教润泽其心。正念思惟诸菩萨行。向海岸国。

自忆往世不修礼敬。即时发意勤力而行。复忆往世身心不净。即时发意专自治洁复。忆往世作诸恶业。即时发意专自防断复。忆往世起诸妄想。即时发意恒正思惟。复忆往世所修诸行但为自身。即时发意。令心广大普及含识。复忆往世追求欲境。常自损耗无有滋味。即时发意修行佛法。长养诸根以自安隐。复忆往世起邪思念颠倒相应。即时发意。生正见心起菩萨愿。复忆往世日夜劬劳作诸恶事。即时发意。起大精进成就佛法。复忆往世受五趣生。於自他身皆无利益。即时发意。愿以其身饶益众生成就佛法。承事一切诸善知识。如是思惟生大欢喜。

复观此身。是生老病死众苦之宅。愿尽未来劫修菩萨道教化众生。见诸如来。成就佛法。游行一切佛刹。承事一切法师。住持一切佛教。寻求一切法侣。见一切善知识。集一切诸佛法。与一切菩萨愿智身而作因缘。

作是念时。长不思议无量善根。即於一切菩萨深信尊重。生希有想。生大师想。诸根清净。善法增益。起一切菩萨恭敬供养。作一切菩萨曲躬合掌。生一切菩萨普见世间眼。起一切菩萨普念众生想。现一切菩萨无量愿化身。出一切菩萨清净赞说音想。见过现一切诸佛及诸菩萨。於一切处示现成道神通变化。乃至无有一毛端处而不周徧。又得清净智光明眼。见一切菩萨所行境界。其心普入十方刹网。其愿普徧虚空法界。三世平等无有休息.

如是一切。皆以信受善知识教之所致耳。

【疏】於中二。初标念前趣後。二自忆下。别生胜念。悔往修来。於中四。一观昔非。以行对治。二复观此身下。观其现苦。策进当善。诸修行者。愿审此仿之。三作是念时下。明观念之益。益其胜观。四如是一切下。结益所属。

○第二见敬咨问。於中二。初见敬。後咨问。前中亦二。先见依。後见正。各有(【校】有。纂要及金陵本作自.兹据嘉兴藏南藏续藏改正。与行愿品疏合。)申敬。前中亦二。先入定申敬。後出定敬赞。前中三。初结前标後。二别显定用。三总结成益。今初。

善财童子。以如是尊重。如是供养。如是称赞。如是观察。如是愿力。如是想念。如是无量智慧境界。是毗卢遮那庄严藏大楼阁前。五体投地。暂时敛念思惟观察。以深信解大愿力故。入徧一切处智慧身平等门。

【疏】敛念者。标定。思察者。定加行。信愿者。是定因。入徧下。辨定名相。

○二别显定用。即双运定慧。於中二。一明即智定之妙用。

普现其身。在於一切如来前。一切菩萨前。一切善知识前。一切如来塔庙前。一切如来形像前。一切诸佛诸菩萨住处前。一切法宝前。一切声闻辟支佛及其塔庙前。一切圣众福田前。一切父母尊者前。一切十方众生前。皆如上说。尊重礼赞。尽未来际无有休息。

等虚空。无边量故。等法界。无障碍故。等实际。徧一切故。等如来.无分别故。犹如影.随智现故。犹如梦.从思起故。犹如像.示一切故。犹如响。缘所发故。无有生。递兴谢故。无有性.随缘转故。

【疏】於中先罗身云於法界。後等虚空下。契法性之真源。(【钞】经言无有生递兴谢者。以更兴谢。故无定生。下句既从缘生。明无定性。无性即法界也。)

○二明称法界之深观。

又决定知一切诸报皆从业起。一切诸果皆从因起。一切诸业皆从习起。一切佛兴皆从信起。一切化现诸供养事。皆悉从於决定解起。一切化佛从敬心起。一切佛法从善根起。一切化身从方便起。一切佛事从大愿起。一切菩萨所修诸行从回向起。一切法界广大庄严。从一切智境界而起。

【疏】於中三。初了法从缘。次智契无性。三会归中道。此三无碍。即三观一心。(【钞】此三无碍者。初假。次空。後中。说有前後。善财观心。一念顿具。非是从假入空等也。)今初。报酬善恶。故云业起。果自种生。云从因起。自修成佛。信为道源。感他化身。敬心便现。(今初报酬者。文有十句。但释其四。事相滥故。业是增上缘。即诸业习气。果即异熟。由名言种。从信起佛。通真应。信为道源。必到佛地故。化佛应现。敬心便感。机感於佛。云感他化身。信心成佛。乃是自佛。余六可知。故疏不释。)﹂

离於断见。知回向故。离於常见。知无生故。离无因见。知正因故。离颠倒见.知如实理故。离自在见.知不由他故。离自他见。知从缘起故。离边执见。知法界无边故。离往来见。知如影像故。离有无见。知不生灭故。离一切法见。知空无生故。知不自在故。知愿力出生故。离一切相见。入无相际故。

【疏】二智契无性中。离颠倒见者。通三四倒。四倒谓常计无常。是名颠倒。见於实理。则无斯倒。若以无常为常。亦非见如实理。以坏相故。自在见者。谓自在天能生万物故。知由自业。故不由他。离自他见者。单执自他。则乖缘起。边执见者。坚执生死等有其始末故。离有无者。从无之有名生。自有还无称灭。体无生灭。何得有无。知空无生。约理遣法。知不自在。约缘遣法。知愿力生。约因遣法。

知一切法。如种生芽故。如印生文故。知质如像故。知声如响故。知境如梦故。知业如幻故。了世心现故。了果因起故。了报业集故。了知一切诸功德法。皆从菩萨善巧方便所流出故。

【疏】三会归中道者。然随一句。皆离上诸过。今且通说。(【钞】三会归中道者。疏中有二。先总明。言随一句皆离上诸过者。如随种生芽。即离断常无因颠倒等。今且通说者。不对诸过。但通相说中道义耳。)如种生芽者。从水土等缘生故非无。此如初段。缘生则无性故非有。如第二段。非有非无。即是中道。如是离断常等。可以思准。种芽横喻万法。如印生文。即竖喻诸法。涅盘云。此阴亦灭。彼阴续生。如蜡印印泥。印坏文成等。自下诸句。通於横竖。了世心现。亦唯心观。以心为缘。现而无性。即中道观。余并可知。(如种生芽下。唯就种芽。示中道相。余并略之。说此中观。便收前二。即显空假。是此中道之空假耳。非是从彼空假。入斯中矣。如是离断常等者。例释上文。总离诸过。种芽横喻者。言知一切法故。谓若善若恶。若内若外。皆从自种假缘生故。如印生文竖喻者。此阴亦灭。言现在阴灭也。彼阴续生者。三世相望故。即涅盘经。须弥山顶品已引。今复略示。谓此阴亦灭者。中阴生也。而此五阴。不至中阴。中阴五阴。非余处来。因现在阴。有中阴阴。如蜡印印泥者。蜡印况於现在阴也。泥上文成。喻中阴阴也。印坏者。现阴灭也。文成者。中阴阴生也。印不至泥。如现在阴不至後阴。以印因缘而生是文。即如因现在阴有中阴阴也。现阴不至後阴。即是不常。後阴非余处来。因现阴有。即是不断。不断不常。是中道义。余如前说。了世心现亦唯心观者。正是中道。故致亦言。即就唯心。以辨三观。假心缘现。即假观也。现而无性。即空观也。上二不二。即中道观也。下法喻句。对前可知。)

○三总结成益。善财童子入如是智。端心洁念。於楼观前。举体投地。殷勤顶礼。不思议善根流注身心。清凉悦泽。(【校】泽。华严纲要本作怿。丽宋元明清碛砂诸藏。合论杭州鼓山续藏金陵诸本皆作泽。与纂要同。贞元经卍字藏本。昭和再订缩刷藏本。大正藏丽明及仁和寺本。亦皆作泽。行愿品经疏金陵会本作怿。合论校勘注云。泽。宋论作怿。嘉兴藏及杭州本注云。泽。流通本作怿。)(初入定申敬竟。)

○第二出定敬赞。於中三。初以身敬绕。次以心敬念。後偈颂中。以言敬赞。今初。从地而起。一心瞻仰。目不暂舍。合掌围绕。经无量帀。

○二以心敬念。

作是念言。此大楼阁。是解空无相无愿者之所住处。是於一切法无分别者之所住处。是了法界无差别者之所住处。是知一切众生不可得者之所住处。是知一切法无生者之所住处。是不着一切世间者之所住处。是不着一切窟宅者之所住处。是不乐一切聚落者之所住处。是不依一切境界者之所住处。是离一切想者之所住处。是知一切法无自性者之所住处。是断一切分别业者之所住处。是离一切想心意识者之所住处。是不入不出一切道者之所住处。

○是入一切甚深般若波罗蜜者之所住处。是能以方便住普门法界者之所住处。是息灭一切烦恼火者之所住处。是以增上慧除断一切见爱慢者之所住处。是出生一切诸禅解脱三昧通明而游戏者之所住处。是观察一切菩萨三昧境界者之所住处。是安住一切如来所者之所住处。

○是以一劫入一切劫。以一切劫入一劫而不坏其相者之所住处。是以一刹入一切刹。以一切刹入一刹而不坏其相者之所住处。是以一法入一切法。以一切法入一法而不坏其相者之所住处。是以一众生入一切众生。以一切众生入一众生而不坏其相者之所住处。是以一佛入一切佛。以一切佛入一佛而不坏其相者之所住处。是於一念中而知一切三世者之所住处。是於一念中往诣一切国土者之所住处。

○是於一切众生前悉现其身者之所住处。是心常利益一切世间者之所住处。是能徧至一切处者之所住处。是虽已出一切世间.为化众生故而恒於中现身者之所住处。是不着一切刹。为供养诸佛故而游一切刹者之所住处。是不动本处。能普诣一切佛刹而庄严者之所住处。是亲近一切佛而不起佛想者之所住处。是依止一切善知识而不起善知识想者之所住处。是住一切魔宫而不耽着欲境界者之所住处。是永离一切心想者之所住处。是虽於一切众生中而现其身。然於自他不生二想者之所住处。是能普入一切世界。而於法界无差别想者之所住处。是愿住未来一切劫。而於诸劫无长短想者之所住处。是不离一毛端处。而普现身一切世界者之所住处。是能演说难遭遇法者之所住处。

○是能住难知法.甚深法。无二法。无相法。无对治法。无所得法。无戏论法者之所住处。

○是住大慈大悲者之所住处。是已度一切二乘智.已超一切魔境界.已於世法无所染.已到菩萨所到岸.已住如来所住处者之所住处。是虽离一切诸相而亦不入声闻正位。虽了一切法无生而亦不住无生法性者之所住处。是虽观不净而不证离贪法。亦不与贪欲俱。虽修於慈而不证离瞋法.亦不与瞋垢俱。虽观缘起而不证离痴法。亦不与痴惑俱者之所住处。

○是虽住四禅。而不随禅生。虽行四无量.为化众生故而不生色界。虽修四无色定。以大悲故而不住无色界者之所住处。是虽勤修止观。为化众生故而不证明脱。虽行於舍。而不舍化众生事者之所住处。是虽观於空而不起空见。虽行无相而常化着相众生。虽行无愿而不舍菩提行愿者之所住处。

○是虽於一切业烦恼中而得自在。为化众生故而现随顺诸业烦恼。虽无生死。为化众生故示受生死。虽已离一切趣.为化众生故示入诸趣者之所住处。是虽行於慈。而於诸众生无所爱恋。虽行於悲。而於诸众生无所取着。虽行於喜。而观苦众生心常哀愍。虽行於舍。而不废舍利益他事者之所住处。

○是虽行九次第定而不厌离欲界受生。虽知一切法无生无灭而不於实际作证。虽入三解脱门而不取声闻解脱。虽观四圣谛而不住小乘圣果。虽观甚深缘起而不住究竟寂灭。虽修八。圣道而不求永出世间。虽超凡夫地而不堕声闻辟支佛地。虽观五取蕴而不永灭诸蕴。虽超出四魔而不分别诸魔。虽不着六处而不永灭六处。虽安住真如而不堕实际。虽说一切乘而不舍大乘。

○此大楼阁。是住如是等一切诸功德者之所住处。

【疏】二中。举能住者德。叹所住楼阁。初句具显。故此大楼阁之言。贯通诸句。於中分十。初约境显胜。二是入一切甚深下。约德显妙。三是以一劫下。约用显自在。四是於一切众生前下。约行显胜。五是能住难知法下。约观显深。六是住大慈悲下。约对治显胜。七是虽住四禅下。约止观明自在。八是虽於一切业烦恼下。约利他行显胜。九是虽行九次第定下。约护小乘行明自在。十此大楼阁下。结德所住。於前九中。除初二及五。余皆约权实事理双行。(【钞】叹所住楼阁。义理宏博。经文浩大。类例可知。故不委释。)

○第三偈颂以言敬赞。

尔时善财童子而说颂言。

此是大悲清净智 利益世间慈氏尊 灌顶地中佛长子 入如来境之住处

一切名闻诸佛子 己入大乘解脱门 游行法界心无着 此无等者之住处

【疏】五十五偈分二。前三十四偈七言。举德叹处。後二十一偈五言。指处明德。前中二。初二总叹。一约行位。一约名德。

施戒忍进禅智慧 方便愿力及神通 如是大乘诸度法 悉具足者之住处 智慧广大如虚空

普知三世一切法 无碍无依无所取 了诸有者之住处 善能解了一切法 无性无生无所依

如鸟飞空得自在 此大智者之住处 了知三毒真实性 分别因缘虚妄起 亦不厌彼而求出 此寂静人之住处

三解脱门八圣道 诸蕴处界及缘起 悉能观察不趣寂 此善巧人之住处 十方国土及众生 以无碍智咸观察

了性皆空不分别 此寂灭人之住处 普行法界悉无碍 而求行性不可得 如风行空无所行 此无依者之住处

【疏】余偈别约德行。於中四。初有七偈。约自利胜行。

普见恶道羣生类 受诸楚毒无所归 放大慈光悉除灭 此哀愍者之住处 见诸众生失正道

譬如生盲践畏途 引其令入解脱城 此大导师之住处 见诸众生入魔网 生老病死常逼迫

令其解脱得慰安 此勇健人之住处 见诸众生婴惑病 而兴广大悲愍心 以智慧药悉除灭

此大医王之住处 见诸羣生没有海 沈沦忧迫受众苦 悉以法船而救之 此善度者之住处

见诸众生在惑海 能发菩提妙宝心 悉入其中而济拔 此善渔人之住处 恒以大愿慈悲眼

普观一切诸众生 从诸有海而拔出 此金翅王之住处 譬如日月在虚空 一切世间靡不烛

智慧光明亦如是 此照世者之住处 菩萨为化一众生 普尽未来无量劫 如为一人一切尔

此救世者之住处 於一国土化众生 尽未来劫无休息 一一国土咸如是 此坚固意之住处

【疏】二有十偈。叹利他行胜。

十方诸佛所说法 一座普受咸令尽 尽未来劫恒悉然 此智海人之住处 徧游一切世界海

普入一切道场海 供养一切如来海 此修行者之住处 修行一切妙行海 发起无边大愿海

如是经於众劫海 此功德者之住处 一毛端处无量刹 佛众生劫不可说 如是明见靡不周

此无碍眼之住处 一念普摄无边劫 国土诸佛及众生 智慧无碍悉正知 此具德人之住处

十方国土碎为尘 一切大海以毛滴 菩萨发愿数如是 此无碍者之住处 成就总持三昧门 大愿诸禅及解脱

一一皆住无边劫 此真佛子之住处 无量无边诸佛子 种种说法度众生 亦说世间众技术 此修行者之住处

【疏】三有八偈。叹功德胜。

成就神通方便智 修行如幻妙法门 十方五趣悉现生 此无碍者之住处 菩萨始从初发心

具足修行一切行 化身无量徧法界 此神力者之住处 一念成就菩提道 普作无边智慧业

世情思虑悉发狂 此难量者之住处 成就神通无障碍 游行法界靡不周 其心未尝有所得 此净慧者之住处

菩萨修行无碍慧 入诸国土无所着 以无二智普照明 此无我者之住处 了知诸法无依止 本性寂灭同虚空

常行如是境界中 此离垢人之住处 普见羣生受诸苦 发大仁慈智慧心 愿常利益诸世间 此悲愍者之住处

【疏】四有七偈。叹方便胜。

佛子住於此 普现众生前 犹如日月轮 徧除生死闇 佛子住於此 普顺众生心

变现无量身 充满十方刹 佛子住於此 徧游诸世界 一切如来所 无量无数劫

佛子住於此 思量诸佛法 无量无数劫 其心无厌倦 佛子住於此 念念入三昧

一一三昧门 阐明诸佛境 佛子住於此 悉知一切刹 无量无数劫 众生佛名号

佛子住於此 一念摄诸劫 但随众生心 而无分别想 佛子住於此 修习诸三昧

一一心念中 了知三世法 佛子住於此 结跏身不动 普现一切刹 一切诸趣中

佛子住於此 饮诸佛法海 深入智慧海 具足功德海 佛子住於此 悉知诸刹数

世数众生数 佛名数亦然 佛子住於此 一念悉能了 一切三世中 国土之成坏

佛子住於此 普知佛行愿 菩萨所修行 众生根性欲 佛子住於此 见一微尘中

无量刹道场 众生及诸劫 如一微尘内 一切尘亦然 种种咸具足 处处皆无碍

佛子住於此 普观一切法 众生刹及世 无起无所有 观察众生等 法等如来等

刹等诸愿等 三世悉平等 佛子住於此 教化诸羣生 供养诸如来 思惟诸法性

无量千万劫 所修愿智行 广大不可量 称扬莫能尽 彼诸大勇猛 所行无障碍

安住於此中 我合掌敬礼 诸佛之长子 圣德慈氏尊 我今恭敬礼 愿垂顾念我

【疏】後五言。指处明德中。虽复语依。意在叹正。於中六。初二下化。次二上观。三有五偈。明三昧自在。四有七偈。明智慧广深。五有一偈。显平等。六有四偈。结德申敬。求哀请加。(已上见依报竟。)

○第二见正报中二。一见。二敬。

尔时善财童子。以如是等一切菩萨无量称扬赞叹法。而赞毗卢遮那庄严藏大楼阁中诸菩萨已。曲躬合掌。恭敬顶礼。一心愿见弥勒菩萨亲近供养。

乃见弥勒菩萨摩诃萨从别处来。无量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王。释梵护世。及本生处无量眷属婆罗门众。及余无数百千众生。前後围绕。而共来向庄严藏大楼观所。

【疏】见中二。先翘心愿覩。後乃见下。正覩慈尊。言别处来者。摄化就机故。还来归本故。亦显慈氏应念而至。不着处故。

○第二明设敬仪。於中五。一身心敬礼。二赞德记别。三重申敬仪。四再赞再记。五庆遇念恩。

善财见已。欢喜踊跃。五体投地。

○二赞德记别。

时弥勒菩萨观察善财。指示大众。叹其功德而说颂曰。

汝等观善财 智慧心清净

为求菩提行 而来至我所

【疏】有二。先长行。指示者。令众同覩。仿而行故。後偈正赞。有百一十三颂。分三。初一指众总叹。末後一偈。畧示後友。

善来圆满慈 善来清净悲 善来寂灭眼 修行无懈倦 善来清净意 善来广大心

善来不退根 修行无懈倦 善来不动行 常求善知识 了达一切法 调伏诸羣生

善来行妙道 善来住功德 善来趣佛果 未曾有疲倦 善来德为体 善来法所滋

善来无边行 世间难可见 善来离迷惑 世法不能染 利衰毁誉等 一切无分别

善来施安乐 调柔堪受化 谄诳瞋慢心 一切悉除灭 善来真佛子 普诣於十方

增长诸功德 调柔无懈倦 善来三世智 徧知一切法 普生功德藏 修行不疲厌

文殊德云等 一切诸佛子 令汝至我所 示汝无碍处 具修菩萨行 普摄诸羣生

如是广大人 今来至我所 为求诸如来 清净之境界 问诸广大愿 而来至我所

去来现在佛 所成诸行业 汝欲皆修学 而来至我所 汝於善知识 欲求微妙法

欲受菩萨行 而来至我所 汝念善知识 诸佛所称叹 令汝成菩提 而来至我所

汝念善知识 生我如父母 养我如乳母 增我菩提分 如医疗众疾 如天洒甘露 如日示正道

如月转净轮 如山不动摇 如海无增减 如船师济渡 而来至我所 汝观善知识 犹如大猛将

亦如大商主 又如大导师 能建正法幢 能示佛功德 能灭诸恶道 能开善趣门 能显诸佛身

能守诸佛藏 能持诸佛法 是故愿瞻奉 欲满清净智 欲具端正身 欲生尊贵家 而来至我所

【疏】中间诸偈。别叹胜德。於中三。初二十二偈。直对善财叹。於中亦三。初九赞德善来。次二明来因缘。以外由善友。内具德行故。後十一偈。明来所为。

汝等观此人 亲近善知识 随其所修学 一切应顺行 以昔福因缘 文殊令发心

随顺无违逆 修行不懈倦 父母与亲属 宫殿及财产 一切皆舍离 谦下求知识

净治如是意 永离世间身 当生佛国土 受诸胜果报 善财见众生 生老病死苦

为发大悲意 勤修无上道 善财见众生 五趣常流转 为求金刚智 破彼诸苦轮

善财见众生 心田甚荒秽 为除三毒刺 专求利智犁 众生处痴暗 盲冥失正道

善财为导师 示其安隐处 忍铠解脱乘 智慧为利剑 能於三有内 破诸烦恼贼

善财法船师 普济诸含识 令过尔焰海 疾至净宝洲 善财正觉日 智光大愿轮

周行法界空 普照羣迷宅 善财正觉月 白法悉圆满 慈定清凉光 等照众生心

善财胜智海 依於直心住 菩提行渐深 出生众法宝 善财大心龙 升於法界空

兴云霔甘泽 生成一切果 善财然法灯 信炷慈悲油 念器功德光 灭除三毒暗

觉心迦罗逻 悲胞慈为肉 菩提分支节 长於如来藏 增长福德藏 清净智慧藏

开显方便藏 出生大愿藏 如是大庄严 救护诸羣生 一切天人中 难闻难可见

如是智慧树 根深不可动 众行渐增长 普荫诸羣生 欲生一切德 欲问一切法

欲断一切疑 专求善知识 欲破诸惑魔 欲除诸见垢 欲解众生缚 专求善知识

当灭诸恶道 当示人天路 令修功德行 疾入涅盘城 当度诸见难 当截诸见网

当枯爱欲水 当示三有道 当为世依怙 当作世光明 当成三界师 示其解脱处 亦当令世间

普离诸想着 普觉烦恼睡 普出爱欲泥 当了种种法 当净种种刹 一切咸究竟 其心大欢喜

【疏】二二十六偈。对众令观赞。於中五。初四总赞。次四赞其即智之悲。次七叹即悲之智。尔焰者。此云所知。入大乘论云。尔焰地者。是第十地。此约尽断十种所知障故。次六偈。总叹诸德。後五偈。赞妙果当成。

汝行极调柔 汝心甚清净 所欲修功德 一切当圆满 不久见诸佛 了达一切法

严净众刹海 成就大菩提 当满诸行海 当知诸法海 当度众生海 如是修诸行

当到功德岸 当生诸善品 当与佛子等 如是心决定 当断一切惑 当净一切业

当伏一切魔 满足如是愿 当生妙智道 当开正法道 不久当舍离 惑业诸苦道

一切众生轮 沈迷诸有轮 汝当转法轮 令其断苦轮 汝当持佛种 汝当净法种

汝能集僧种 三世悉周徧 当断众爱网 当裂众见网 当救众苦网 当成此愿网

当度众生界 当净国土界 当集智慧界 当成此心界 当令众生喜 当令菩萨喜

当令诸佛喜 当成此欢喜 当见一切趣 当见一切刹 当见一切法 当成此佛见

当放破暗光 当放息热光 当放灭恶光 涤除三有苦 当开天趣门 当开佛道门

当示解脱门 普使众生入 当示於正道 当绝於邪道 如是勤修行 成就菩提道

当修功德海 当度三有海 普使羣生海 出於众苦海 当於众生海 消竭烦恼海

令修诸行海 疾入大智海 汝当增智海 汝当修行海 诸佛大愿海 汝当咸满足

汝当入刹海 汝当观众海 汝当以智力 普饮诸法海 当觐诸佛云 当起供养云

当听妙法云 当兴此愿云 普游三有室 普坏众惑室 普入如来室 当行如是道

普入三昧门 普游解脱门 普住神通门 周行於法界 普现众生前 普对诸佛前

譬如日月光 当成如是力 所行无动乱 所行无染着 如鸟行虚空 当成此妙用

譬如因陀网 刹网如是住 汝当悉往诣 如风无所碍 汝当入法界 徧往诸世界

普见三世佛 心生大欢喜 汝於诸法门 已得及当得 应生大喜跃 无贪亦无厌

汝是功德器 能随诸佛教 能修菩萨行 得见此奇特 如是诸佛子 亿劫难可遇

况见其功德 所修诸妙道 汝生於人中 大获诸善利 得见文殊等 无量诸功德

已离诸恶道 已出诸难处 已超众苦患 善哉勿懈怠 已离凡夫地 已住菩萨地

当满智慧地 速入如来地 菩萨行如海 佛智同虚空 汝愿亦复然 应生大欣庆

诸根不懈倦 志愿恒决定 亲近善知识 不久悉成满 菩萨种种行 皆为调众生

普行诸法门 慎勿生疑惑 汝具难思福 及以真实信 是故於今日 得见诸佛子

汝见诸佛子 悉获广大利 一一诸大愿 一切咸信受 汝於三有中 能修菩萨行

是故诸佛子 示汝解脱门 非是法器人 与佛子同住 设经无量劫 莫知其境界

汝见诸菩萨 得闻如是法 世间甚难有 应生大喜庆 诸佛护念汝 菩萨摄受汝

能顺其教行 善哉住寿命 已生菩萨家 已具菩萨德 已长如来种 当升灌顶位

不久汝当得 与诸佛子等 见苦恼众生 悉置安隐处 如下如是种 必获如是果

我今庆慰汝 汝应大欣悦 无量诸菩萨 无量劫行道 未能成此行 今汝皆获得

信乐坚进力 善财成此行 若有敬慕心 亦当如是学 一切功德行 皆从愿欲生

善财已了知 常乐勤修习 如龙布密云 必当霔大雨 菩萨起愿智 决定修诸行

若有善知识 示汝普贤行 汝当好承事 慎勿生疑惑 汝於无量劫 为欲妄舍身

今为求菩提 此舍方为善 汝於无量劫 具受生死苦 不曾事诸佛 未闻如是行

汝今得人身 值佛善知识 听受菩提行 云何不欢喜 虽遇佛兴世 亦值善知识

其心不清净 不闻如是法 若於善知识 信乐心尊重 离疑不疲厌 乃闻如是法

若有闻此法 而兴誓愿心 当知如是人 已获广大利 如是心清净 常得近诸佛

亦近诸菩萨 决定成菩提 若入此法门 则具诸功德 永离众恶趣 不受一切苦

不久舍此身 往生佛国土 常见十方佛 及以诸菩萨 往因今净解 及事善友力

增长诸功德 如水生莲华 乐事善知识 勤供一切佛 专心听闻法 常行勿懈倦

汝是真法器 当具一切法 当修一切道 当满一切愿 汝以信解心 而来礼敬我

不久当普入 一切诸佛会 善哉真佛子 恭敬一切佛 不久具诸行 到佛功德岸

【疏】三重对善财赞。於中分五。初二十六偈。叹其当果德。初二总。余皆别。二汝於下七偈。双叹当现德。三诸根下八偈。赞其遇友德。四有五偈。叹速成位行德。五有十七偈。总明诸德。结叹令欣。

汝当往大智 文殊师利所 彼当令汝得 普贤深妙行

【疏】末後一偈。畧示後友。(已上第二赞德记别竟。)

○第三重申敬仪。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在众会前。称赞善财大功德藏。

善财闻已。欢喜踊跃。身毛皆竪。悲泣哽噎。起立合掌。恭敬瞻仰。绕无量帀。

以文殊师利心念力故。众华璎珞种种妙宝。不觉忽然自盈其手。善财欢喜。即以奉散弥勒菩萨摩诃萨上。

【疏】文三。初辨敬因。闻赞德故。次善财闻下。身心悲敬。後以文殊下。华供展诚。言文殊心念力者。表由信智故。华因德立。璎珞行成。云盈手者。信智满故。散弥勒者。摄成因故。办当果故。

○第四再赞再记。

时弥勒菩萨摩善财顶。为说颂言。

善哉善哉真佛子 普策诸根无懈倦 不久当具诸功德 犹如文殊及与我

○第五庆遇念恩。

时善财童子。以颂答曰。

我念善知识 亿劫难值遇 今得咸亲近 而来诣尊所

我以文殊故 见诸难见者 彼大功德尊 愿速还瞻觐

【疏】文并可知。(已上见正报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一百之十三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