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七十八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五台山清凉国师澄观疏钞 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论 闽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

十忍品第二十九(之一)

○初来意。

【疏】来意者。为答普光十顶问故。义如前释。前二已明通定用广。今此辨其智慧深奥。故次来也。

○二释名。

【疏】释名者。忍谓忍解印可。即智照观达。寄圆显十。

○三宗趣。

【疏】宗趣者。智行深奥为宗。为得佛果无碍无尽为趣。然此忍行。约位。即等觉後心。为断微细无明。若约圆融。实通五位。寄终极说。体即是智。不同余宗.忍因智果。虽是一智。随义别说.二三四五等。诸教不同。今此圆教。故说十忍。

【论】将释此品。约分三门。一释品名目。二释品来意。三随文释义。一释品名目者。明此品通初发心之始。自位升进行之门。亦通佛果後利众生成行之方便。以随行之忍。依行立名。二释品来意者。前已有十通。此乃约通有忍。若无神智通达。但成伏忍。法忍不生。以此品须来。此乃十地已前.以忍成通。十一地内.以通成忍。亦是十定.十通.十忍.是一德之功用故。三随文释义者。已下有十段文。明十种忍。

○四正释文。文有长行偈颂。前中四。一举数叹胜。二列名显要。三依名广释。四总结其名。今初先举数。

尔时普贤菩萨告诸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忍。若得此忍。则得到於一切菩萨无碍忍地。一切佛法.无碍无尽。

【疏】後若得下。叹胜。到无碍地。即自分因圆。佛法无碍。即胜进果满。

○第二列名显要。

何者为十。所谓音声忍。顺忍。无生法忍。如幻忍。如焰忍。如梦忍。如响忍。如影忍。如化忍。如空忍。此十种忍。三世诸佛。已说。今说。当说。

【疏】列名显要中。初徵数。次列名。後显要。名中前三约法。後七就喻。三中初一约教。谓忍於教声。从境为名。音声之忍。次一约行。顺诸法故。顺即是忍。三无生忍者。若约忍无生理.即无生之忍。若约无生之智.及烦恼不生.则无生即忍。通二释也。後七约喻中。并是依主。谓如幻之忍等故。若依摄论第五。八喻皆喻依他起性。然并为遣疑。所疑不同.故所喻亦异。一以外人闻依他起相。但是妄分别有.非真实义。遂即生疑云。若无实义.何有所行境界。故说如幻。谓幻者幻作所缘六处.岂有实耶。二疑云。若无实.何有心心法转。故说如焰飘动.非水似水.妄有心转。三疑云。若无实.何有爱非爱受用。故说如梦中实无男女.而有爱非爱受用。觉时亦尔。四疑云。若无实.何有戏论言说。故说如响.实无有声.听者谓有。五疑云。若无实.何有善恶业果。故说如影。谓如镜影像.故亦非实。六疑云。若无实.何以菩萨作利乐事。故说如化。谓变化者虽知不实.而作化事。菩萨亦尔。然彼论无空喻。而影喻是镜像。更有映质光影喻.喻种种识无实。又有水月喻.喻定地境界无实。今经以义类同.故合在影中。至文当知。金刚般若九喻.亦皆喻有为。(【钞】言九喻者。罗什译经。但有六喻。九依魏经偈云。一切有为法。如星翳灯幻。露泡梦电云。无着论当第十八。上求佛地住处。明流转不染。天亲当二十七。说法入寂疑。谓佛既涅盘.何能说法。故举此偈。为了有为如幻等。即无有为。是为大智故不住生死。然非无幻等。故不离有为。即是大悲故不住涅盘。以是无住涅盘。故能入寂而说法也。)若大品智论十喻.通喻一切。(十喻者。一如幻。二如焰。三如水中月。四如虚空。五如响。六如犍闼婆城。七如梦。八如影。九如镜中像。十如化。智论第七。广明其相。什公有传。叡公有赞。下释文中。并已含具。)此十种下。显要。要故同说。

○大文第三。依名广释。即为十段。前七皆三。谓徵起。释义。结名。今初音声忍。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音声忍。谓闻诸佛所说之法。不惊不怖不畏。深信悟解。爱乐趣向。专心忆念。修习安住。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一音声忍。

【疏】释中十一句。初一总举所闻。谓三无性等法。余显能闻入法。谓闻无相不惊。以解徧计无所有故。闻无生不怖。以解依他必无生故。闻无性不畏。以解真如无性性故。又释。於真空法闻时不惊越。思时不续怖。修时不定畏。又闻有无所有不惊。闻空无所有故不畏。并如诸般若论说。深信者。闻慧之始。悟解者。闻慧之终。初信久解故。爱乐者。思慧之初。爱法乐观故。趣向为终。久思向修故。专心忆念者。修慧之初。起加行故。修习为终。正明造修。至定根本故。安住者。依定发慧。证理相应故。具如瑜伽菩萨地中。

○第二顺忍。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顺忍。谓於诸法.思惟观察。

平等无违。随顺了知。

令心清净。正住修习。

趣入成就。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顺忍。

【疏】释中有四重止观。一创修止观。谓止思一境。观观事理。(【钞】释中等者。既行顺诸法。行中之要。唯止与观故。止思一境者。谓创修之时。系缘一境。不拣事理。经云思惟。)二渐次止观。谓止安事境.顺其理故.名平等无违。观达事理.名随顺了知。偈云。法有亦顺知。法无亦顺知故。(谓止安事境者。谓前创修.事理容别。今渐深入.故即事入玄。上二之止.皆通随缘体真止中停止止也。二处之观.并通空假.皆观达观也。)三纯熟止观。谓止惑不生.名令心清净。观彻前境.为正住修习。(谓止惑不生者。即止息止也。以妄息名止故。其正住修习者。即双住空有。中道不偏。故云正住。义通观穿.及与观达。故云观彻前境。)四契合止观。寂冥理境.名为趣入。智显於心.故云成就。(寂冥理境者。即不止止。谓既与理冥。非止非不止。强名曰止。智显於心者。即不观观。法界洞朗。非观非不观。而强名观耳。)上四皆止观俱行。如是方为真实顺忍。(上四等者。亦容有止观别修。则未为真实顺忍。若俱运者。方为真耳。)

○第三无生忍。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无生法忍。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不见有少法生。亦不见有少法灭。何以故。若无生则无灭。若无灭则无尽。若无尽则离垢。若离垢则无差别。若无差别则无处所。若无处所则寂静。若寂静则离欲。若离欲则无作。若无作则无愿。若无愿则无住。若无住则无去无来。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三无生法忍。

【疏】释中有二。先总明。若具。皆应牒无尽等。此二总。故略标之。释中具有。皆此别义。後何以故下。徵释。徵意有二。一云。何以得知无生灭耶。二云。既称无生法忍。何以复言不见法灭。释中。释初徵意云。真法本自不生。从缘之法.无性故不生。以无生故.何有於灭。此则以缘集释无生。以无生释无灭。此中略无缘集。偈文具有。云何无生释无灭耶。此有二意。一云。若先是生。後必可灭。本既不生。今则无灭。二云。既即缘无性.称曰不生。则不待灭竟方无。故次云无灭。此二为总。余可仿之。(【钞】偈文具有者。偈云。菩萨亦如是。观察一切法。悉皆因缘起。无生故无灭。)释第二徵意云。夫无生忍。非独无生。必诸法都寂。今从初义.立无生称。故无灭等.成无生义。若从别义.亦可得称无灭忍等。故信力入印度经。明此忍能净初欢喜地云。一谓得无生忍。亦令他住。又云。无生忍者。谓证寂灭故。二得无灭忍。亦令他住。又云无灭忍者。证无生故。斯文可据。又此诸句.各有二义。一以前前释後後。以後後成前前。前前有故後後有。前前无故後後无。二者诸句。一一皆在无生句中。正无生时.诸义顿足。以是即事之理.非断灭故。即理之智.无能所故。然文旨包含。略为三释。一唯约理。二具理智。三唯约智。今初。云何前前有故则後後有。谓生法既灭。灭则终尽。尽则是垢染法。染则前後别异。别则方处不同。有处则能所非寂。不寂则有所欲。有欲则有营作。作则有所愿求。愿则心住愿事。住则有去有来。今由前前无故.後後斯寂。故以後後.显成无生。此顺长行。二双约理智者。初二是总。含於理智。次四显理无生。後六显智无生。故偈云。其心无染着等。理智契合.名无生忍。(次四显理者。以尽是有为。垢是烦恼。差别是事。异处是方隅。并所观境。今了即真。为理无生。後六显智者。以心妄动.即名为生。若心寂静.即智不生。故偈云下。引证约智。理智契合下。结成上义。偈举一句。具云。无灭故无尽。无尽故无染。释曰。此即前四约理也。次偈云。於世变异法。了知无变异。无异则无处。无处则寂静。其心无染着。愿度诸众生。释曰。此即後六显智。疏举一句.显智分明。等言.等余皆约智相。)三唯约智者。由了从缘无生。则智无有起。故名无生。无生之智.湛然不迁。故云无灭。无灭故用无断尽。次垢念皆离。常无差异。旁无方所。照而常寂。遇境无染。虽为而无作。虽悲而无愿。处世而无住。等法界而无去来。皆以前释後。以後成前。言亡虑绝。寂照湛然。名无生忍。(三唯约智下。初由了从缘成智之由。故智无起。契上理故。起即生义。湛然不迁。体不灭无。不动约理。无生可灭。正同十地义大之中.无生无灭.非一往灭。余皆甚深般若无生真智妙用。不同但空.唯遮诸过。审须思之。)若唯约知无生理名无生忍。未足深玄。(若唯约知下。三结弹古义。即刊定记。彼中但云。诸法从缘故。各无自生。生既无生。灭依何灭。故今弹云。若理无生。知之为忍。小圣亦有。故非等觉深玄之忍。【校】上钞了知无变异。知.纂要南藏续藏金陵本误作智。)

○第四如幻忍。释中二。先略。後广。今初。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如幻忍。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皆悉如幻。

从因缘起。

於一法中解多法。於多法中解一法。

此菩萨知诸法如幻已。了达国土。了达众生。了达法界。了达世间平等。了达佛出现平等。了达三世平等。成就种种神通变化。

【疏】文二。先了幻缘相。後此菩萨下。成就忍行。今初有三。初指法同喻。次从因缘起者。彰幻所由。由缘生不实故。後於一法下。显其幻相。初一切法.即是所喻。所喻通局。已见上文。此意明通。通为无为。故大品云。设有一法过涅盘者。我亦说言如梦如幻。涅盘虽真。从缘显故。遣着心故。广中合云。了世如幻。则似有为。然有法世.亦通无为。此为有为所隐覆故。所以名世。故後云菩提涅盘.亦皆不见者。了平等故。(【钞】涅盘虽真下。释经妨难。谓有难言。妄法缘生.可许如幻。涅盘真实.又不从缘.如何同幻。故牒释之。释有二意。一明虽真。而亦从缘显。虽非缘生。而是缘显。亦空无性。二明涅盘非幻。为破着涅盘心.云如幻耳。是则破心中涅盘。亦显涅盘体即真空而成妙有故。并如智论。)就法喻中。各开五法。如结一巾。幻作一马。一有所依之巾。二幻师术法。三所现幻马。四马生即是马死。五愚小谓有。初巾喻法性。二术喻能起因缘。谓业惑等。三喻依他起法。即众生等。四喻依他无性。即是圆成。故广说皆云非也。五喻取为人法。今菩萨反此。故云解了。

今经云。从因缘起。能起即第二。所起即第三。以第二为因。令悟第三成第四。遣第五病。归第一理。然缘亦从缘。故缘果俱幻。中论云。譬如幻化人。复作幻化人。即斯意也。(然缘亦下。三通妨。谓有难云。若以第二惑业为缘。令第三依他为无性者。第二业惑。应当是实。不从缘故。故今释云。亦从缘起。谓业从惑生。惑由虚妄分别。卒至无住。皆托因缘。故引中论。明因果俱寂。故论合云。如初幻化人。是则名为业。幻化人所作。则名为业果。既未有一法不从缘生。为彰缘起.故分能所。)然上五义.各具有无。一巾。性有相无。为马所隐故。二术。用有体无。以依巾无体故。三马。相有实无。以实无而现故。四生即是无。死即是有。以无碍故。五情有理无。但妄见故。

後显幻相。略为二解。一约相类。谓解一无实。则知一切皆然。并从缘故。故云。一中解多等。二约圆融。复有三义。一以理从事.故说相即。如马头之巾.不异足巾。说头即足。故一即多等。无行经云。贪欲即是道者。贪欲性故。诸法即贪欲者。即贪实故。二以理融事.一多相即。如马头无别有.即以巾为头。以巾体圆融故.令头即足。故云一中解多等。三约缘起相由力。则法界同一幻网。令一多相即。如幻师术力.令多即一等。贤首品云。或现须臾作百年等。以幻法虚.无障碍故。相即既尔。相入亦然。入则一中有多等。异体既尔。同体亦然。一门既尔。余门思准。(一约相类者。如覩一叶落.知天下秋。见一华开.知天下春矣。二约圆融下。疏有三意。初即事理无碍义。二以理融事下两门。事事无碍义。前门即法性融通门。三即缘起相由门。一门已下。三以门例门。如缘起相由门既尔。无定性唯心现等诸门亦然。又相即入既尔。微细相容安立门等亦然。)

二成忍行中。由知法幻.成二种行。一忍智现前.云了平等。二幻用无碍.云成通化。云何平等。一理事平等。如巾马无二故。色即空等。二理理平等。如头足俱巾。巾无别故。如贤圣同如。三事事平等。如前一多中说。(【校】上疏入则一中有多.纂要续藏金陵本误作入则一中多有。)

○第二广中三。一喻。二合。三忍行成。今初。

譬如幻。非象非马。非车非步。非男非女。非童男非童女。非树非叶。非华非果。非地非水。非火非风。非昼非夜。非日非月。非半月非一月。非一年非百年。非一劫非多劫。非定非乱。非纯非杂。非一非异。非广非狭。非多非少。非量非无量。非粗非细。非是一切种种众物。

种种非幻。幻非种种。然由幻故.示现种种差别之事。

【疏】文二。先明性无。即体空义。故结云。非是一切种种之物。所非之事.亦可次第对前情非情境。(【钞】所非之事者。如非男非女。即对前了达众生。非地水火风.即对前了达国土等。)

二种种非幻下。明其相有。即相差别义。故云。然由幻故。示现别事。於中初二句。结前生後。种种非幻者。象等非术故。下句反此。法合可知。然由下。正显相有。虽互相非。然由因起果。虚而假现。又喻智了平等而起化用。

○第二法合。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观一切世间如幻。所谓业世间。烦恼世间。国土世间。法世间。时世间。趣世间。成世间。坏世间。运动世间。造作世间。

【疏】文有总别。皆言世间者。有二义。一可破坏故。即喻有为。二隐覆名世。亦通无为。则法通五类。趣谓五趣。成坏约器。一期说故。运动通情非情。念念移故。造作唯情。现营为故。

○第三成忍行。

菩萨摩诃萨观一切世间如幻时。不见众生生。不见众生灭。不见国土生。不见国土灭。不见诸法生。不见诸法灭。不见过去可分别。不见未来有起作。不见现在一念住。不观察菩提。不分别菩提。不见佛出现。不见佛涅盘。不见住大愿。不见入正位。不出平等性。

是菩萨虽成就佛国土。知国土无差别。虽成就众生界。知众生无差别。虽普观法界。而安住法性寂然不动。虽达三世平等。而不违分别三世法。虽成就蕴处。而永断所依。虽度脱众生。而了知法界平等无种种差别。虽知一切法远离文字不可言说。而常说法辩才无尽。虽不取着化众生事。而不舍大悲。为度一切转於法轮。虽为开示过去因缘。而知因缘性无有动转。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四如幻忍。

【疏】忍行中二。先成真智行。由了体空故。故结云。不出平等性。又前法中。明即寂之照。云了平等。此明即智之止。故云不见。是知无幻之幻。方是幻法。绝见之见。方为见幻。二是菩萨下。明动寂无二。亦权实不二。故经云。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由了体空。不坏幻相差别故。如象生即是象死。(【钞】故经云者。二引证也。即楞伽第一大慧赞佛偈。然彼经叹佛了达三性。初偈云。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此明了徧计。次偈云。一切法如幻。远离於心识。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远离於断常。世间恒如梦。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此上二偈。明了依他。次偈云。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焰。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此偈明了圆成。又此上偈。准金光明意。即显佛具三身。谓了徧计成化身。了依他成报身。了圆成成法身。然四偈下半皆同。今文正引依他中如幻下半。其如梦下半。如梦忍中更引。若依叡公十喻之赞。多显空理。如幻喻云。幻惑愚目。流盻无已。长勤世间。父父子子。我实非我。妄想而起。若了如幻。此心自止。然彼有十喻。水月镜像.既合影中。更有犍城之喻.应同幻摄。彼犍闼婆城喻赞云。世法空廓。如彼鬼城。凌晨敷影。现此都京。愚夫驰赴。随风而征。终朝乃悟。穷噭失声。)

○第五如焰忍。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如焰忍。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知一切世间.同於阳焰。譬如阳焰.无有方所。非内非外。非有非无。非断非常。非一色非种种色。亦非无色。但随世间言说显示。菩萨如是如实观察。了知诸法。现证一切。令得圆满。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五如焰忍。

【疏】释中有三。一指法同喻。所喻如前。二别显喻相。三总以法合。二中若别开义门。亦具五义。一空地。二阳气。三气与空地合而有焰。四焰似水即无水。五令渴鹿谓有。初喻如来藏。二喻无明习气。三喻习气熏动心海。起缘生似法。四喻依他无生。五喻凡小执实。若十喻论。法喻各有多义。如彼广说。其有无等义。如幻应知。经文有二。初喻体空。(【钞】第五如焰忍.若十喻者。智论释如焰云。焰以日光。风动尘故。旷野中动如野马。无智人初见。谓之为水。男女之相。亦复如是。结使烦恼。日光热气。诸行之尘。邪忆念风。生死旷野中转。无智者谓为一相为男为女。是名如焰。复次若远见焰。想之为水。近则无水想。无智之人.亦复如是。若远圣法。不知无我。不知诸法空。於众界入性空法中.生於人想。男想。女想。近圣法者。则知诸法实相。是时虚诳种种妄想尽除。以是故说诸菩萨摩诃萨.知诸法如焰。释曰。彼就妄说。生死为旷野。今就真妄合说。故以空地喻如来藏。叡公云。焰惑痴爱。乐之无极。非身想身。非色见色。实无可乐。莫之能识。若有智慧。此心自息。)後但随下。喻其相有。三菩萨下。法合中。初明了法。後现证下。明成忍行。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七十八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