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七十二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五台山清凉国师澄观疏钞 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论 闽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十三)

○第三总结安住。文属入行。

佛子。菩萨随顺如是智慧。名住善慧地。

【疏】论意总结前三。故云前三种事成就。方能安住此地。(【钞】总结前三者。即一法师方便成就。二智成就。三入行成就。)

○大文第四明说成就。亦摄善法行。辩才饶益。多同彼故。文中二。先牒前总显。

住此地已。了知众生诸行差别。教化调伏.令得解脱。

【疏】谓了心行。方善说故。(【钞】先牒前者。住此地已。名为牒前。了知已下。即是总显。先了心行。後教化调伏。令得解脱。即是善说。)

○後广显说成。有三成就。一智成就。谓知法。知器。知化仪故。二口业成就。能起说故。三法师自在成就。得陀罗尼等。成彼德故。各有佛子以为拣别。今初。

佛子。此菩萨善能演说声闻乘法。独觉乘法。菩萨乘法。如来地法。

一切行处。智随行故。

能随众生根性欲解.所行有异.诸聚差别。亦随受生烦恼眠缚诸业习气而为说法。

令生信解.增益智慧。各於其乘而得解脱。

【疏】分二。先明随所知之法。二一切下。随所依之器。此二何异前文智成入成。前二各别而知。今此总收。以法逗器。今初所知法。即三乘一乘解脱差别。各含教证。教道以将化生。令器熟故。证道以将度生。令得解脱。正体度故。(【钞】此二何异下。问答料拣。先问。後前二下答。谓若前二别知智成。如别知本草。别明入成.如别知脉经。今此依脉知病。授本草药。教道以将化生者。文无教证。故各含之。其教证言。在前总中。教化调伏.即是教道。令得解脱.即是证道。此三乘中。皆具此二。)二随所依中。文有三节。初总明。次能随下。别显。後令生下。结益。论主通收为七种器。一说所说法对器。自释云。随应度者。授对治法故。即总中二句。下句是说所说法。上句即所对之器。别中初能随。及後而为说法。即上说所说法。中间根等诸林。即是所对之器。於中准论经。众生下有心字。即是心稠林。通为五种器。初众生心根性欲解。明所说法成器。谓十一林之中。此五正显已成信等法器。可随根欲等说。故别显之。二所行有异。含其二义。一约能行之行.名种种异行器。即上根等能行。二所行之境。即上根等所行。名譬喻器。总喻上五故。如世稼穑。具五因缘。彼所种物。成就堪用。一有心物。二有根益其生力。三有可生性。四含润欲发。五决定可生。喻上心等。故云譬喻。四诸聚差别者。即定不定根转器。亦通上根等。五亦随下。随辞辩器。以彼生烦恼业熏难舍。要作同行巧辩。方能化故。三结成益。即随乘因。能乘出器。以上诸义。不离自乘解脱故。(三结成益下。即第七器。言以上诸义。不出自乘者。上六器义。不出三乘。)(一智成就竟。)

○第二口业成就。曲分为二。先总明具说之德。二正明口业成就。今初。

佛子。菩萨住此善慧地。作大法师。具法师行。善能守护如来法藏。

【疏】今初亦是智成就。以具法师行.即是智故。而言说者。护如来法藏。通於说故。斯则内持於智。外口说故。何名具法师行。深妙义中。具二十种功德故。一知时。二正意。三顿。四相续。五渐。六次。七句义渐次。八示。九喜。十劝。十一具德。十二不毁。十三不乱。十四如法。十五随众。十六慈心。十七安隐心。十八怜愍心。十九不着名利。二十不自赞毁他。广释如论。(【钞】今初亦是下。义有两兼故云亦是。而智先已说。此中之智为成口业。故论但云.口业成就。广释如论者。以文多稍易。非正释经。故略指耳。今具出之。论二十德。分之为二。前十五种。是随顺说。外顺说仪故。後之五德。是清净说。内心无过故。前十五中。初言时者观察物心。无留难时而为说法。论云。是中时者。无八难故。如偈说云。如王怀忧恼。病恚着诸欲。险处无侍卫。谗佞无忠臣。如是八难时。智臣不应语。心王亦如是。非时不应说。释曰。论但两偈。更无解释。今当释之。前一偈半是喻。但半偈合。王喻众生。於所说法。取舍自在故。一如人忧恼言不入心。众生忧恼。法不入心。二病苦。喻众生有苦。法不入心。三恚.四欲。可知。五险处。喻八难处。六无善法。为无侍。七恶友谗佞。八无善友忠臣。此八皆为法之难。二正意者。论云。正威仪住。非不正住。此义云何。自立他坐.不应为说法。如是等事。如戒经中广说。何以故。诸佛菩萨敬重法故。以恭敬故。令他生尊重心。闻法恭敬。摄心听故。三顿。四相续。论云。顿者。是菩萨正意。为一切众生。说一切离悭法垢故。释曰。说一切法.是法顿也。离悭法垢故。即心顿也。生多法广.事虽难尽。但舍悭垢。即名顿矣。论云。相续者。说无休息。舍诸法中嫉妒意故。释曰。说无休息者。说相续也。舍嫉妒意。心相续也。事难常俱。但舍妒心。即名相续。五渐。六次。七句义渐次。论云。渐者。如字句次第说故。释曰。此约教明。论云。次者。如字句次第。义亦如是说故。释曰。此依义也。论云。句义渐次者。说同义法。不说不同义法故。释曰。此依行法次第说。亦可於前教及义中。说同义法。不说不同义法。是义云何。如四谛中。苦说有作。集灭道中亦说有作。苦说无作。集灭道中亦说无作。如是一切。不相间杂。故曰同义。八示。九喜。十劝。论云。示者。示所应示等故。释曰。如小乘根。应示小等。等者。授所应授。照所应照等。论云。喜者。喜所应喜等。量宜开晓。令欢喜故。论云。劝者。怯弱众生。劝令勇猛故。十一具德者.现智比知。阿含所证具说故。释曰。现比一对。情意分别。教证一对。约境分别。备此四种能说之德。故云具德。十二不毁.至第十五。论云。不毁者。随顺善道说故。释曰。说能随顺出世之道。论云。十三不乱者。不动不杂。正入非稠林故。释曰。此明说能顺理。不动者。言不太浅。太浅失理。名之为动。不杂者。说不太深。不杂深隐。言正入者。显前不动。言能显理。令人正入。非稠林者。显前不杂.语不深隐。不如稠林.难见知故。论云。十四如法者。具说四圣谛故。释曰。谓说称於四谛法相。能令人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故。论云。十五随众者。於四众八部。随所应闻而为说法故。释曰。此明说顺於人。故论总结云。如是十五种相。菩萨随顺利益他.说一切法故。後之五种是清净说者。谓十六慈心下是。论云。慈心者。於怨众生。起慈心说法故。释曰。怨多瞋故。论云。安隐心者。於恶行众生中。起利益心说法故。释曰。恶行必当受大苦故。论云。怜愍心者。於受苦乐放逸众生中。起怜愍利乐心说法故。释曰。於受苦者。愍其现苦。於受乐放逸者。愍其当苦。论云。不着名闻利养者。心不希望。常行远离故。释曰。未得不悕。已得能离故。论云。不自赞毁他者。离我慢嫉妒随烦恼。为众生说法故。释曰。随缘现起。名随烦恼。以离我慢。故不自赞。以离嫉妒。故不毁他。论结云。如是五种相。菩萨自心清净故。论又总结云。具此二十事。能作法师。是名住大法师深妙义中。)涅盘具七善知。名大法师。与此略同。慈氏论说。具十德者。名大法师。摄义具足。一善知法义。二能广宣说。三处众无畏。四无断辩才。五巧方便说。六法随法行。七威仪具足。八勇猛精进。九身心无倦。十成就忍力。会之亦同。

○第二正明口业中。先略明。後广显。今初。

以无量善巧智.起四无碍辩。用菩萨言辞而演说法。此菩萨常随四无碍智转.无暂舍离。何等为四。所谓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辞无碍智。乐说无碍智。

【疏】先显名体。谓外由菩萨美妙言辞而演法义.名四无碍辨。内由智起.名四无碍智。次辨体者。此智即无漏後得为体。故云善巧。即上知法知机智也。义无碍解。或通正体。(【钞】次辨体者。重取善巧智字以为辨体。义无碍下。随难别释。义名所以。知是差别.即後得智。无心照理.即通正体。)次此菩萨下。约位显胜。以初地分得。此地任运。故无暂舍。後何等下。徵列名字。智缘法等无拘碍故。法等皆智境界。从境分四。(上释名中。但释辩智。今释无碍。)一法者。法体。谓法自体。有轨持故。即二空所摄.即真之俗境。故论云。远离二边。生法所摄。如色碍相等。(一法者下。别释四名。然唯识云。法无碍智。缘能诠教法为境。义无碍智。即於所诠。总持自在。於一义中。现一切义故。辞无碍智。即於言音展转训释。总持自在。於一音声中。现一切音声故。乐说无碍智。缘机巧说为境。今之本论。释法无碍。不局能诠。故云法体。如色碍相。然论一时列名。云是中四无碍境界者。一法体。二法境界体。三正得与众生。四正求与无量门。後方牒释。今疏四中。文皆三节。一牒经举论立名。二谓字下。是疏释论。三故论云下。举论牒释。今初法中。论牒释内。以色从缘集。非定断常。故离二边。辨俗异真。云生法所摄。即二执所依之法。言如色碍相者。正出法体。)二义者。法境界体。谓於法体上差别境义。即上二空所摄真谛之境。故论云。即彼远离二边生法所摄中。如实智境界故。然得此真智者。由菩萨於生法二执所摄境中。以智安住。求彼色等。但是处妄。即俗而真。是彼色等之中别义。上即远公之意。其犹不生不灭。是无常义。亦可不约二谛。法约自体。义约差别。谓十一色等。虚妄分别之相。即是别义。言如实智者。称事实也。(言如实下.解妨。妨云。若义亦俗谛。何名如实。答云。约如事实。)三辞者。正得与众生。谓得彼方言。与他说故。故论云。於彼如实智境中。随他所喜。言说正知。此释正得。随他言说正知而与故。此释与众生。四乐说者。正求与无量门。谓乐说乃辞中别义。七辩剖析.名无量门。论云。於彼随他所喜言语正知。无量种种义语。随知而与故。(正求与者。邪求不与。)

【论】用菩萨言辞而演说法者。明佛为正觉之体。无分别故。明如来所有出生灭度度众生。及转法轮。总是菩萨道故。已下如文自明。各依四智所转法轮。皆有所归。以法无碍智。总辨法身平等自性之理。以义无碍智。能辨诸法总别同异。以辞无碍智。所说无错谬。以乐说无碍智。所说诸法无有断尽。以如是四智。转一切法轮。不离此也。如阿耨池。流出四河。润诸世间。生诸草木。各有差别。而体不离。一水四河。思之可见。

○二广显中。理实此四.通该一切。且约圆数。以列十门。各有复次。论云。後五是净者。谓三乘行果。则显前五是三乘教理。通於染净。言十者。一依自相。谓知事法。体各殊故。二依同相。谓知理法。若性若相。各有同理故。三行相。此约时辨法。三世迁流故。上三知义。即是所诠。四说相。此知教法。上四皆约所知。五智相。此约能知。六无我慢相。此约所离明净。七小乘大乘相。此约所行。上二通辨诸乘行果。後三别约一乘。八菩萨地相。此约因行。後二知果。九如来地相.约体。十作住持相.约用。然十中。法义则别。後二多同。皆辞则说於法义。乐说乃辞中别义。亦有以辞说於法。乐说说义。十中皆四无碍。即四种相。今初自相。

此菩萨以法无碍智.知诸法自相。义无碍智.知诸法别相。辞无碍智.无错谬说。乐说无碍智.无断尽说。

【疏】自相有四种者。一生法自相。谓知色是变碍相等。(【钞】一生法自相者。论标名也。谓知色下。疏释。世法集起。故名为生。自性门中。辨此生法。名生自相。下三例然。)二义者。差别自相。谓知色有十一处等。上二约总别以分法义。後二同体义分。(二义下。论立名。谓知下。疏释。即生法之中差别也。十一处者。五根五境。及法处所摄色也。上二下。疏结前生後。然上诸义。论无重释。)三想坚固自相。想者。起言所依。亦以慧心。取彼二种相故。一随自所觉诸法相。二随彼彼所化言辞所宜相。以所觉法。随彼言辞。为彼生说。说无错谬。名为坚固。论经云。不坏者。坏即错也。(三想坚固下。是论立名。想者下。疏释。即论重释中意。)四彼想差别自相。想义同上。但以次第不息。以多异名。坚固彼义。令他爱乐。名不断尽。(四彼想下。论立名也。想义下。即疏释。亦论重释中意。)此自相一门是总。故论前总中。亦依此释。诸经论中。亦多依此。

○第二同相。约性与相。分於法义。

复次以法无碍智.知诸法自性。义无碍智.知诸法生灭。辞无碍智.安立一切法不断说。乐说无碍智.随所安立不可坏无边说。

【疏】一一切法同相。谓诸法同以无性为自性故。(【钞】初知法。先论立名。谓字下。疏释。论无重释。)二有为法同相。同生灭故。谓观无常门生灭相。得入初句法无我性。故无我智境得成。是则生灭是常义也。(若准推无常门.入初无性。亦是不生不灭是无常义。今以经中法尚无自性。即是常也。义明生灭。是无常也。故以无常生灭。是无性常家义用。三辞。四辨。准此可知。)三一切法假名同相。故云安立。所立之法.已是假名。更以言诠假名而谈.名不断说。四假名假名同相。谓不坏前假名。更能以异异无边假名说。故重言假名。

○第三行相中。约三世以分法义。

复次以法无碍智.知现在法差别。义无碍智.知过去未来法差别。辞无碍智.於去来今法无错谬说。乐说无碍智.於一一世无边法明了说。

【疏】一生行相。现法缘生故。设知过未。亦名现在。以三世皆是当世现在故。故论云。过去未来。彼彼世间摄受故。二已生未生行相。设知现在。亦名过未。以现是过家未。未家过故。是则当世而知名法。逆见过未。能知现在.是则名义。为菩萨智境。(【钞】云何逆见过未。知现在耶。见过去法谢。未法未生。则知现在。从未而生。必当谢灭。)三物假名行相。总说三世之物不谬故。四说事行相。然所说事。不出三世总相物中。故云一一世。但曲明异异事法。故云无边法明。

○第四说相中。约本释以分法义。

复次以法无碍智.知法差别。义无碍智.知义差别。辞无碍智.随其言音说。乐说无碍智.随其心乐说。

【疏】一修多罗相。故但云法。二解释相。所以名义.三随顺相。随类言音故。四相似说相。谓随心乐闻何法。宜何譬喻。说似彼心故。

○第五智相。约法类以分法义。

复次法无碍智.以法智知差别不异。义无碍智.以比智知差别如实。辞无碍智.以世智差别说。乐说无碍智.以第一义智善巧说。

【疏】一现见智。二比智。比即类也。然所知境。即是二谛。法比等智。是无碍体。从体立称。不同前後。又法比等智。通於大小。四无碍智。唯局大乘。故涅盘说。唯菩萨有。声闻设有。少故名无。若就二智所观。并通大小。约能观智。唯局大乘。於大乘中。依观所取能取以立法类。一法智观如。故云现见。谓观差别二谛。同如不异故。(【钞】同如。即是不异所以。)二比智。即观前能观如实分别之智。类余亦尔。类何等耶。比知如前差别。即如实故。三欲得方便智。谓此是相见道。依真假说。後得智摄。故云世智。若欲得第一义。假说以为方便。四得智。谓虽以世智说。而与第一义相应。非颠倒异。方名乐说。故云善巧。可以证得第一义故。

○第六无我慢相中。约真俗以分法义。

复次法无碍智.知诸法一相不坏。义无碍智.知蕴界处谛缘起善巧。辞无碍智.以一切世间易解了美妙音声文字说。乐说无碍智.以转胜无边法明说。

【疏】一第一义谛无我。故云一相。言不坏者。不坏无我故。若言我知无我。我证无我。则坏无我。以有能所故。二世谛无我。故云蕴等。迷蕴着积聚我。迷界着异因我。计种族别故。迷处着欲我。计为生门。能受入故。迷谛缘起着作我。皆明因果有造作故。并是法我。亦通人我。今随顺观察世谛缘生无实以为对治。得入第一义法无我。名善巧方便。故蕴界等。是菩萨智境所治之我。(【钞】迷五蕴者。以聚生门种族。是蕴处界义。故迷积聚为蕴。谓有我人。亦谓聚色以为色蕴等。迷十八界者。约法我。六根六尘。生识正因。因各异故。有此法我。若外道计中。有人我以为异因。使知尘等。迷十二处者。迷於六入。根尘相顺。眼见色等。遂生贪着。则有法我。或谓神我。於中能着。犹如一人在於六向。见色闻声等。迷谛缘者。迷於四谛十二因缘。皆谓以因能作果故。人我可知。故疏双结。并是法我。亦通人我。今随顺下。上辨所遣之病。即是我慢。此下辨能遣之药。即是无我。观世缘生。故无有实。无实即实。为第一义故。上六地论云。随顺观察世谛。入第一义。从故蕴界下。结成蕴等为智之境。)三说美妙无我。惬情称美。顺理为妙。四说无上无我。故云转胜。辞中差别。故曰无边法明。(【校】上钞遂生贪着。着.纂要续藏金陵本误作者。据嘉兴藏南藏改正。)

○第七大小乘相中。约权实以分法义。

复次法无碍智.知一乘平等性。义无碍智.知诸乘差别性。辞无碍智.说一切乘无差别。乐说无碍智.说一一乘无边法。

【疏】一观相。谓一观不异。唯一事实故。(【钞】唯一事实者。即法华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二性相。就彼根性。有三乘故。三解脱相。会彼三乘。同归一实。解脱相中。无差别故。论云。依同解脱不惧者。法华云。今我喜无畏。但说无上道故。(三乘同归一实者。第一经云。舍利弗当知。诸佛语无异。於佛所说法。当生大信力。世尊法久後。要当说真实。告诸声闻众。及求缘觉乘。我令脱苦缚。逮得涅盘者。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又第三经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渐渐修学。悉当成佛。三周之经。皆是会三方便。归一真实。解脱相者。第三经药草喻品云。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盘常寂灭相。终归於空。即解脱中无差别也。又第二经云。但离虚妄。名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则一切解脱。三乘同归也。法华云下。释成上论。亦方便品。先有一偈云。舍利弗当知。钝根小智人。着相憍慢者。不能信是法。释曰。此偈则明如来有畏。畏其谤故。次即云。今我喜无畏。於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四念相。即开方便门。随机念异。心行不同。以多法明.说诸乘法。然皆为一事。故论云。随顺解脱。(即开方便有二义。一於一佛乘。分别说三。名之为开。即初施权。故信解品末云。随诸众生宿世善根。又知成熟未成熟者。种种筹量。分别知已。於一乘道。随宜说三等。是也。二开者。开除开发。故第四经云。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斯即说三为方便。名之为开。即然皆为一事下疏是也。第一经云。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以故说是经。亦即长行中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又云。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即其文也。故引论明随顺解脱。即方便多门。皆顺解脱也。)

○第八菩萨地相中。约地体相.以分法义。(【钞】第八菩萨地相者。说地体为法。地相为义。三辞者。说相不违体。四乐说者。说相随机。此之体相。即证教二道。亦即前义说二大。亦即不可说及可说义。总收一品之意。广如本分。及请分中。)

复次法无碍智.知一切菩萨行。智行。法行。智随证。义无碍智.知十地分位义差别。辞无碍智.说地道无差别相。乐说无碍智.说一一地无边行相。

【疏】一智相。一切菩萨行者。总标也。何者是耶。谓所证法行。能证智行。何以此二名菩萨行。以智契如故。故经云。智随证。论云。观智说故。此菩萨行。即十地智体。二说相。谓体虽一智。相有十地分位故。然此分位.由心差别。故论云。十地差别者.谓心。而名说相者.约口言也。以论经云。义无量者。说十地差别。故作是释。斯则异前义大。(【钞】斯则异前者。显义无碍.即是说大。前法无碍.是义大也。)三与方便相。谓巧说十地。授与众生。不颠倒教授。与地证道。无有差别故。(谓巧说十地者。释方便言。从授与下。释无差别言。乃有二意。一称机不倒.为无差别。二不违证道.为无差别。如鸟迹合空。)四入无量门相。入诸地相差别故。

○第九如来地相。约真应以分法义。

复次法无碍智.知一切如来一念成正觉。义无碍智.知种种时种种处等各差别。辞无碍智.说成正觉差别。乐说无碍智.於一一句法.无量劫说不尽。

【疏】谓一法身相。即始本无二之法身。故云一念成正觉。(【钞】以始本无二释一念者。以起信云。谓一念相应慧。无明顿尽。名一切智。言一念相应者。即始觉与本觉相应故。彼论云。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正是始本无二相也。次上论释本觉竟云。何以故。本觉义者。对始觉义说。以始觉者。即同本觉。又云。若得无念者。则知心相生住异灭。以无念等故。而实无有始觉之异。以四相俱时而有。皆无自立。本来平等。同一觉故。以始觉同於本觉。无复始本之异。於一念相应。亦是一念顿觉一切法故。故净名云。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余并可知。)二色身相。种种时者。随何劫中。种种处者。随何国土依报事。各差别者。随何等佛身正报事。三正觉相。通说正觉。十佛差别故。四说相。佛德无尽。故说亦无尽。

○第十作住持相。约诸佛能说德。所说声教。以分法义。

复次法无碍智.知一切如来语.力无所畏.不共佛法.大慈大悲.辩才.方便.转法轮.一切智智随证。义无碍智.知如来随八万四千众生心行根解差别音声。辞无碍智.随一切众生行.以如来音声差别说。乐说无碍智.随众生信解.以如来智清净行圆满说。

【疏】一觉相。即作住持德。觉法性相故。语者。随自意语。随他意语。随自他意语。此能说法故。十力.破魔憍慢。无畏.伏外道。不共.异二乘。慈悲.故常说。辩才.故能说。方便者.随顺物机。转法轮者.正说。此上皆一切智智随证。二差别相。知佛随心种性等.差别声教故。三说相。用前音声差别说故。四彼无量相。异异说故。随信解者。示现菩萨无尽乐说故。以如来智等者。诸佛法身.以利生为行。此行合智故。无垢清净。不可破坏。故云圆满。此地分得。故用之而说。(二口业成就竟。)

○第三法师自在成就中二。先牒前标後。

佛子。菩萨住第九地。得如是善巧无碍智。得如来妙法藏。作大法师。

○二正显成就。有四种事。一持成就。得不失故。二说成就。巧能演故。三问答成就。断疑网故。四受持成就。更受胜法故。则前三自分。後一胜进。又前一释得妙法藏。後三释作大法师。於此四种。皆无缚着。即摄第九回向也。今初。

得义陀罗尼。法陀罗尼。智陀罗尼。光照陀罗尼。善慧陀罗尼。众财陀罗尼。威德陀罗尼。无碍门陀罗尼。无边际陀罗尼。种种义陀罗尼。如是等百万阿僧只陀罗尼门.皆得圆满。以百万阿僧只善巧音声辩才门而演说法。

此菩萨得如是百万阿僧只陀罗尼门已。於无量佛所。一一佛前。悉以如是百万阿僧只陀罗尼门听闻正法。闻已不忘。以无量差别门为他演说。

【疏】分二。初列十持。持先已得。後此菩萨得如是下。用前十持。持当所得。今初。先列十持。并从所起业用立名。初三起意业。次三起身业。後四起口业。一持义。二持教法。三持能知智。四善软者。慈光摄受。五刚强者。善慧降伏。种种施为故。六上供诸佛。下摄贫穷。故名众财.七於大乘中狭劣众生。示教大乘威德胜利令生喜故。八不断辩才。智常说故。九无尽乐说。深说故。十种种义乐说。广说故。後如是下总结。以百万下。显持之用。二持当得中。闻已不忘。正显持义。为他演说。亦持之用。

○第二明说成就。

此菩萨初见於佛。头顶礼敬。即於佛所.得无量法门。此所得法门。非彼闻持诸大声闻.於百千劫所能领受。

此菩萨得如是陀罗尼。如是无碍智。坐於法座而说於法。大千世界满中众生.随其心乐差别为说。唯除诸佛.及受职菩萨。其余众会威德光明.无能与比。此菩萨处於法座。欲以一音.令诸大众皆得解了.即得解了。或时欲以种种音声.令诸大众皆得开悟。或时心欲放大光明演说法门。或时心欲於其身上一一毛孔皆演法音。或时心欲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形无形物皆悉演出妙法言音。或时心欲发一言音周徧法界悉令解了。或时心欲一切言音皆作法音.恒住不灭。或时心欲一切世界箫笛钟鼓及以歌咏一切乐声皆演法音。或时心欲於一字中一切法句言音差别皆悉具足。或时心欲令不可说无量世界地水火风四大聚中所有微尘.一一尘中皆悉演出不可说法门。如是所念.一切随心。无不得者。

【疏】於中三。初显所受法多。二此菩萨得如是下.能广开演。三此菩萨处於法座下。明起说自在。

○第三问答成就。

佛子。此菩萨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咸至其前。一一皆以无量言音而兴问难。一一问难各各不同。菩萨於一念顷悉能领受。仍以一音普为解释。令随心乐.各得欢喜。如是乃至不可说世界所有众生。一刹那间.一一皆以无量言音而兴问难。一一问难各各不同。菩萨於一念顷悉能领受。亦以一音普为解释。各随心乐.令得欢喜。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世界满中众生。菩萨皆能随其心乐随根随解而为说法.承佛神力.广作佛事。普为一切.作所依怙。

【疏】初一界答难。二明一切世界。

○第四受持成就。

佛子。此菩萨复更精进.成就智明。假使一毛端处.有不可说世界微尘数诸佛众会。一一众会.有不可说世界微尘数众生。一一众生.有不可说世界微尘数性欲。彼诸佛随其性欲.各与法门。如一毛端处。一切法界处.悉亦如是。如是所说无量法门.菩萨於一念中.悉能领受。无有忘失。

【疏】可知。

○第二明位果。

佛子。菩萨住此第九地。昼夜专勤.更无余念。唯入佛境界.亲近如来。

入诸菩萨甚深解脱。常在三昧。恒见诸佛未曾舍离。一一劫中见无量佛。无量百佛。无量千佛。乃至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佛。恭敬尊重.承事供养。於诸佛所.种种问难。得说法陀罗尼。所有善根.转更明净。

【疏】三果同前。但初调柔。见佛缘中。初依内证。近佛法身。後依三昧。见佛色身。余文可知。

譬如真金。善巧金师。用作宝冠。转轮圣王以严其首。四天下内一切小王.及诸臣民诸庄严具.无与等者。此第九地菩萨善根亦复如是。一切声闻辟支佛.及下地菩萨所有善根.无能与等。佛子。譬如二千世界主大梵天王身出光明。二千界中幽远之处.悉能照耀.除其黑暗。此地菩萨所有善根亦复如是。能出光明.照众生心。烦恼黑暗皆令息灭。此菩萨十波罗蜜中。力波罗蜜最胜。余波罗蜜非不修行。但随力随分。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九善慧地。若广说者。於无量劫亦不能尽。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地。多作二千世界主大梵天王。善能统理自在饶益。能为一切声闻缘觉及诸菩萨.分别演说波罗蜜行。随众生心.所有问难.无能屈者。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乃至不离念一切种一切智智。复作是念。我当於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此菩萨若发勤精进。於一念顷.得百万阿僧只国土微尘数三昧。乃至示现百万阿僧只国土微尘数菩萨以为眷属。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於此数。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第三重颂分。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无量智力善观察 最上微妙世难知 普入如来秘密处 利益众生入九地

总持三昧皆自在 获大神通入众刹 力智无畏不共法 愿力悲心入九地

【疏】二十四颂。分三。初十九颂地行。次四颂位果。後一结叹。今初具颂上四分。初二颂法师方便。

住於此地持法藏 了善不善及无记 有漏无漏世出世 思不思议悉善知

若法决定不决定 三乘所作悉观察 有为无为行差别 如是而知入世间

【疏】次二颂智成就。

若欲知诸众生心 则能以智如实知 种种速转坏非坏 无质无边等众相 烦恼无边恒共伴

眠起一义续诸趣 业性种种各差别 因坏果集皆能了 诸根种种下中上 先後际等无量别

解性乐欲亦复然 八万四千靡不知 众生惑见恒随缚 无始稠林未除翦 与志共俱心并生 常相覊系不断绝

但唯妄想非实物 不离於心无处所 禅定境排仍退转 金刚道灭方毕竟 六趣受生各差别 业田爱润无明覆

识为种子名色芽 三界无始恒相续 惑业心习生诸趣 若离於此不复生 众生悉在三聚中 或溺於见或行道

【疏】次七颂入行成就。

住於此地善观察 随其心乐及根解

【疏】四有八偈。颂说成就。於中初半偈。颂智成就。

悉以无碍妙辩才 如其所应差别说 处於法座如师子 亦如牛王宝山王

又如龙王布密云 霔甘露雨充大海 善知法性及奥义 随顺言辞能辩说

【疏】次二偈。颂口业成就。其中诸喻。长行所无。

总持百万阿僧只 譬如大海受众雨 总持三昧皆清净

能於一念见多佛 一一佛所皆闻法 复以妙音而演畅

【疏】後五偈半。颂法师自在成就。於中初一偈半。颂持。

若欲三千大千界 教化一切诸羣生 如云广布无不及 随其根欲悉令喜

【疏】次一偈颂说。

毛端佛众无有数 众生心乐亦无极 悉应其心与法门 一切法界皆如是

【疏】次一颂问答。

菩萨勤加精进力 复获功德转增胜 闻持尔所诸法门 如地能持一切种

十方无量诸众生 咸来亲近会中坐 一念随心各问难 一音普对悉充足

【疏】後二颂受持。兼颂问答。

住於此地为法王 随机诲诱无厌倦 日夜见佛未曾舍 入深寂灭智解脱 供养诸佛善益明

如王顶上妙宝冠 复使众生烦恼灭 譬如梵王光普照 住此多作大梵王 以三乘法化众生

所行善业普饶益 乃至当成一切智 一念所入诸三昧 阿僧只刹微尘数 见佛说法亦复然

愿力所作复过此 此是第九善慧地 大智菩萨所行处 甚深微妙难可见 我为佛子已宣说

【论】有四十八行颂。明重颂前法分。如文自具。此已上大纲。明但随智境。约智德。见佛供养及摄生。乃至眷属广大。非有往来自他所为。但以智境对现故。如一切智智依止者。明修真俗二智者之所依止故。明六地真俗二智现前。七地唯存利物。八九二地行圆任运。十地佛力方终。云如来无上两足尊者。明此真俗二智满故。明如是修二智者所依止故。(已上第九地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七十二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