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五十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五台山清凉国师澄观疏钞 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论 闽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四)

○第六随顺坚固一切善根回向。长行中亦二。谓位行。位果。行中亦三。谓牒.释.结。今初牒名徵起。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随顺坚固一切善根回向。

【疏】谓所修事善。皆悉顺入坚固法性故。下文云.则为随顺真实住。本分名入一切平等善根。入即随顺。平等即坚固。平等之理.不可坏故。若顺等理。则顺诸善根。故下文云。则为随顺佛住等。又本业云。习行相善无漏善而不二。故名随顺平等一切善根。此则不唯事顺於理。理事相顺。受平等名。如此平等.方名坚固。此约所回善根.及所向实际。以立斯名。亦可名为坚固之善根。坚固即善根。若以随顺望坚固善根.亦通二义。即以无碍善根而为其性。

【论】第六随顺坚固一切善根回向。此明般若波罗蜜为体。以善财知识。名鞞瑟胝罗。住善度城。常供养栴檀座佛塔以为表法。鞞瑟胝罗。此云包摄。以身含佛刹为名。住善度国者。约化行为名故。以此主智慧。善度众生故。供养栴檀座佛塔者。明戒定慧解脱解脱法身为座体。得佛不涅盘际者。明戒定慧体无灭没也。广如经说。其座不安形象者。明无相理会。是佛义故。见座入法故。城名善度。身与空合。名为佛国。亦名包摄也。以明无相智慧。是佛不灭度法门。以智无生灭故。

○第二依徵广释中二。先明行所依身。二具足下。依身起行。前中复二。先明得位。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或为帝王。临御大国。

【疏】今初菩萨行檀之身。随宜万类。故置或言。而偏语王者。一则在家是施位故。二难舍能舍.举胜策劣故。三者菩萨多为王故。以菩萨位.唯有二种。一者法王。二者人王。法王教化。人王摄化。具菩萨戒.处处为王故。发号施令。无敢违故。具能施物.遂所求故。帝者.主也。王者.王也。临者.治也。御亦主领。千乘之国.即称为大。下言为转轮王。则以一洲已去。可称为大。(【钞】千乘之国者。古以一城。出革车一乘。千乘之国.其地千城也。乘即车乘.谓以皮裹车。革即皮也。生曰革。熟曰韦。每乘管卒七十二人。一洲已去者。轮王有四。铁轮即王一洲故。)

○二显具德。

威德广被。名震天下。凡诸怨敌.靡不归顺。发号施令.悉依正法。执持一盖.溥荫万方。周行率土.所向无碍。以离垢缯而系其顶。於法自在。见者咸伏。不刑不罚.感德从化。以四摄法.摄诸众生。为转轮王。一切周给。菩萨摩诃萨安住如是自在功德。有大眷属.不可沮坏。离众过失.见者无厌。福德庄严.相好圆满。形体支分.均调具足。获那罗延坚固之身。大力成就.无能屈伏。得清净业。离诸业障。

【疏】具德中二。先统领自在德。有十二句。初二句总。有威则下必畏之。有德则下必怀之。故令名振。次凡诸下十句别。初句释威。祖父之雠曰怨。四夷有土曰敌。由威被故.敌归怨顺。次发号下。释下有德。依正施令。物可则也。执持一盖等。兼释临御。一盖有三。一则无私万物故。二等教十善故。下施盖中云。为令众生得自在盖。能持一切诸善法故。三慈悲盖。大光王云。如诸菩萨为高盖。慈心普荫诸众生故。以离垢缯.释为帝义。於法自在.释为王义。不刑已下。双显威德。谓不以刑戮惩罚之威。但令感德从化。则威而不猛也。又加苦曰刑削夺为罚。导之以德义.莫敢不服.则庶人无刑。齐之以礼乐.莫敢不敬。则大夫无罚。次以四摄下。显是菩萨。拣异世王。为转轮王.结成有位。一切周给.有大财。即财位果。(【钞】二等教者。夫轮王十善化世故。)

二菩萨安住下。正报殊伦德。初句结前。义兼生後。有大眷属下。具七种果也。一宗族果。二离众过失.不亢不骄.发言诚实。见者无厌.有慈有慧。人所信顺。即信言果。三福德已下。显大色果。四获那罗延坚固之身。显寿命果。五大力成就等。显大力果。六得清净业。谓得大念慧。成就总持。曾事不忘。未萌先觉。由斯有土(【校】土.嘉兴藏及南藏疏本续藏及金陵会本均作上。)名振天下。即声誉果。七离诸业障.显人性果。有业报障.非丈夫故。兼上财位。具八异熟。是增上生。如是自在.是大势生。(具八异熟者。即瑜伽论三十六.净行品已辨。)

○第二依身起行中三。一明随相回向。二明离相回向。三释回向名。初即回向菩提。及向众生。次即回向实际。後段通二。又初是广大回向。次甚深回向。後兼深广。今随相中分三。初总相标列善根回向。二佛子菩萨摩诃萨随所施下。依标广显善根回向。三佛子菩萨摩诃萨随诸众生下。总结多门善根回向。今初亦三。一列所施物。二其中下。辨所施田。三佛子下。显行所依心。今初。

具足修行一切布施。或施饮食。及诸上味。或施车乘。或施衣服。或施华鬘。杂香涂香。牀座房舍.及所住处。上妙灯烛。病缘汤药。宝器宝车。调良象马。悉皆严饰。欢喜布施。或有来乞王所处座。若盖.

若伞.幢旛宝物.诸庄严具。顶上宝冠。髻中明珠。乃至王位。皆无所吝。若见众生在牢狱中。舍诸财宝。妻子眷属。乃至以身救彼令脱。若见狱囚将欲被戮。即舍其身。以代彼命。或见来乞连肤顶发。欢喜施与。亦无所吝。

眼耳鼻舌.及以牙齿.头顶手足.

血肉骨髓.心肾肝肺.大肠小肠.

厚皮薄皮.手足诸指.连肉爪甲。以欢喜心.尽皆施与。或为求请未曾有法.投身而下深大火坑。或为护持如来正法.以身忍受一切苦毒。或为求法.乃至一字.悉能徧舍四海之内一切所有。恒以正法.化导羣生。令修善行.舍离诸恶。若见众生损败他形。慈心救之。令舍罪业。

若见如来成最正觉。称扬赞叹.普使闻知。或施於地.造立僧坊.房舍殿堂.以为住处。及施僮仆.供承作役。或以自身施来乞者。或施於佛。为求法故。欢喜踊跃。为众生故.承事供养。或舍王位。城邑。

聚落。宫殿园林。妻子眷属。随所乞求.悉满其愿。或舍一切资生之物。普设无遮大施之会。

【疏】初句总。或施下别。别中若望下回向应为六十。若直就文数。都八十事。初从饮食至牀座为一十.以牀座但通是一牀。下文别施座故。

次房舍至盖为二十。

伞至顶发为三十。以王位为重。为明外财施竟。故结云.乃至王位。下文自有王位。後回向中。此次後无故。

次眼至足为四十。

血至肠为五十。

厚皮至救损他形为六十。

示佛兴至邑为七十。

从聚落至终为八十。

救狱囚中。虽有妻等四事。但为一救囚之行耳。於中前二十七事。是外财施。次救狱囚一.兼於内外。代囚命下二十九事。唯明内财。下诸门中。或兼内外。或但是外。可以意得。又前二十七施无乐者是为慈行。救囚代命等.为大悲行。余或通二行。若通相辨.皆兼二行。又代命.救残害男形.是无畏施。断杀有二。若望所杀.是无畏施。若望能杀.令持五戒.是为法施。告示佛兴.即是法施。财施可知。又此等既并是法门。俱通三施。

○二所施田。

其中众生种种福田。或从远来。或从近来。或贤或愚。或好或丑。若男若女。人与非人。心行不同。所求各异。等皆施与。悉令满足。

【疏】施田中等皆施与者。不拣贤愚等故。悉令满足者。随所求故。

○三显能施回向之心。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施时。发善摄心。悉以回向。所谓善摄色.随顺坚固一切善根。善摄受想行识.随顺坚固一切善根。善摄王位.随顺坚固一切善根。善摄眷属.随顺坚固一切善根。善摄资具.随顺坚固一切善根。善摄惠施.随顺坚固一切善根。

【疏】能施回向之心者。望前是能施之心。故云如是施时.发善摄心。望後是能回向心。故云发善摄心.悉以回向。故下诸门回向之内.皆以此心贯之。文中二。先总明。後所谓下。别显。於中所摄有五。总收上来能施所施及以施物。言善摄者。释随顺义。谓此菩萨若行於施回向之时。於自他五蕴等.心无住着.不令驰散。故云善摄。如此则与实际相应。便能随顺坚固善根。谓舍住着故.随顺施善。无异求故.随顺戒善。忍深理故.随顺忍善。离色相故。随顺进善。不驰散故.随顺定善。了无生故.随顺慧善。如是乃至一切由顺实际。任运顺於一切称性之善。

○第二依标广显中。粗相望前。畧有五异。一伞.二顶.前有後无。舍宅一种.前无後有。即有无异也。二前以法导化。即後禁杀令住五戒。即名字异也。三承事供养.前合後开。象马等事.前开後合。即开合异也。四後文舌居牙齿之後。眷属居妻子之前。骨居肠下。饮於食後。即前後异。五前畧後广。其文非一也。余皆大同。然其都门但有六十。由开合故。谓十二段.二二相合。一象马。二幢旛。三宝冠明珠。四耳鼻。五牙齿。六手足。七髓肉。八厚薄皮。九手足指。十僮仆。十一园林。十二妻子。复有二段.各五事合。谓一肠肾肝肺四事.及大小肠.合一回向。二王位邑聚落宫殿合一回向。故下文云。国土一切诸物。即斯五事。都十四门.合二十事。虽阙二事。而加二事。谓宅舍。及开承事。与供侍别故。有六十门。昔光统师以後都门束前标中.亦唯六十。成一百二十门。皆有十善。成千二百。以七施乘之.成八千四百。一一具十回向。成八万四千。言七施者。随相有六。谓心有三种.即三时喜。事有三种.即是三轮。入理有一.即照三轮空。又以七圣财乘之亦得。如一施行.有八万四千。余一一行.皆亦如是。此上且约法门。非无有理。若散说者。行相无量。如施资具及大会等。不可言一。故次标云.无量无边。後都结云。阿僧只物。实则皆是法界大缘起门。普贤无碍自在之行。故以一切所有施於一田。一切皆尔。一微尘处.即施一切众生。徧法界皆尔。一刹那中顿成此行。尽前後际亦尔。此一菩萨。满法界身.备起此行。仍有纯杂。若以纯门.於一施眼.徧上时处.唯见施眼。十方无边.初後无际。余门如虚空。杂则随一施眼.具足诸门。余亦如是。纯杂无碍。重重无尽。故知六十八十。乃举其大纲耳。(【钞】然其都门下。正出八十六十所以。开合有无故。二出其本意。以皆成事事无碍重重之行。)文中二。初总标施行成回向行。

佛子。菩萨摩诃萨.随所施物.无量无边.以彼善根如是回向。

【疏】无量之义。已如上辨。

○第二一一别显。六十门内.一一皆四。一施行。二回向行。三双结二行。四回向所为。若阙所为.则但有三。亦可合後二段为双结所为。此科宜记。下有广畧.至文当知。若具四段.门前多不科判。今第一施食。以食为世命。贵贱同依。故首明之。

所谓以上妙食施众生时。其心清净。於所施物.无贪无着.无所顾吝。具足行施。

愿一切众生得智慧食。心无障碍。了知食性无所贪着。但乐法喜出离之食。智慧充满。以法坚住。摄取善根。法身智身。清净游行。哀愍众生。为作福田。现受抟食。

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食时善根回向。

【疏】文但有三。先明施行。言其心清净者。离施过故。谓不求名利果报。及怖畏等而行施故。不贪着者。是无贪思。无顾吝者。是无悭思。又施时无贪着。施已无顾吝。随所施行。与众生共。兼於事理.名为具足。此心在初。亦贯下诸段。

二愿一切下。回向行。然其所愿.正为众生。令得成佛.即向菩提也。下皆准之。然阿含唯识等。说世间食.总有四种。一触。二思。三识。四段。说出世食.有其五种。一禅悦。二愿。三念。四解脱。五法喜。今翻四成五。一翻思食成智慧食。即是念食。念慧隣故。二无所贪下。翻於触食以成法喜。触以摄受喜等能为食事。故但愿法喜。其出离食.即解脱食。总离四故。三智慧充下。翻於识食以成禅悦。禅则不动故。以法坚住.引生功德故。摄取善根.能除烦恼故。二身清净.并如识食。能执持故。四哀愍下。大悲愿力。现受段食。今云搏者。尚依古译。

三是为下。双结二行。

○第二施饮。

佛子。菩萨摩诃萨若施饮时。以此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饮法味水。精勤修习。具菩萨道。断世渴爱。常求佛智。离欲境界。得法喜乐。从清净法而生其身。常以三昧.调摄其心。入智慧海.兴大法云.霔大法雨。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饮时善根回向。

【疏】施饮中亦三。初施行。二以此下。回向行。於中先牒前起後。後所谓愿一切下。别显愿相。下皆仿此。然望食虽异.不离五食。望水虽异.多同水用。故所愿事.或翻或顺。或敌体相似。或流类以明。不全克定。文中一如饮无间。易得充足。饮法精勤.速具大道。余并可知。(【钞】一如饮无间.此即敌体相似。断世渴爱.常求佛智.即或翻也。得法喜乐等.即顺也。入海霔雨.即同水义也。下诸门中.体势亦尔。随时解释。)三是为下。双结。

○第三施味。

佛子。菩萨摩诃萨布施种种清净上味。所谓辛酸咸淡.及以甘苦.种种诸味.润泽具足。能令四大安隐调和。肌体盈满。气力强壮。其心清净。常得欢喜。咽咀之时.不欬不逆。诸根明利。内藏充实。毒不能侵。病不能伤。始终无患。永得安乐。以此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得最上味.甘露充满。愿一切众生得法智味.了知一切诸味业用。愿一切众生得无量法味.了达法界。安住实际大法城中。愿一切众生作大法云.周徧法界.普雨法雨。教化调伏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得胜智味.无上法喜充满身心。愿一切众生得无贪着一切上味.不染世间一切诸味.常勤修习一切佛法。愿一切众生得一法味.了诸佛法悉无差别。愿一切众生得最胜味.乘一切智终无退转。愿一切众生得入诸佛无异法味.悉能分别一切诸根。愿一切众生法味增益。常得满足无碍佛法。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味时善根回向。为令一切众生勤修福德。皆悉具足无碍智身故。

【疏】文四。加所为故。初施行可知。二以此下。回向行中十愿。初愿.晋经得上味相。则是三十二相之一。经说佛大牙後有甘露泉。但食入口。悉为甘露。约法.亦即涅盘为甘露不死之味。余文并显。三是为下。双结。四为令下。所为。

○第四施车乘。

佛子。菩萨摩诃萨施车乘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皆得具足一切智乘。乘於大乘。不可坏乘。最胜乘。最上乘。速疾乘。大力乘。福德具足乘。出世间乘。出生无量诸菩萨乘。是为菩萨摩诃萨施车乘时善根回向。

【疏】分三。初施行者。义通马等。以第十六别施车故。回向十愿.皆约代步。初一唯果。余兼通因。然乘体性.通於理智。随义立名。一体性包含。二不可废立。三超劣。四无过。五不历三只。六十力普运。七兼五度万行。八无漏相应。九发心趣者.即名菩萨。(【钞】义通马者。以梵语通呼车乘云野(余我反。)囊。若别呼车.云奢羯吒。若呼车辂.云曷罗他。此云野囊.明是车乘。故通马等。下第十六.即单是车。以梵云奢羯吒故。)

○第五施衣。

佛子。菩萨摩诃萨布施衣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得惭愧衣.以覆其身。舍离邪道露形恶法。颜色润泽。皮肤细软。成就诸佛第一之乐。得最清净一切种智。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衣时善根回向。

【疏】施衣中。瑜伽.施衣能感妙色。以衣御寒。令颜色润泽故。又新衣成。暂持献佛。得无量福。若要期日数。未满而取。成取佛物。

○第六施华。

佛子。菩萨摩诃萨常以种种名华布施。所谓微妙香华。种种色华。无量奇妙华。善见华。可喜乐华。一切时华。天华。人华。世所珍爱华。甚芬馥悦意华。以如是等无量妙华。供养一切现在诸佛。及佛灭後所有塔庙。或以供养说法之人。或以供养比丘僧宝。一切菩萨。诸善知识。声闻独觉。父母宗亲。下至自身。及余一切贫穷孤露。布施之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皆得诸佛三昧之华。悉能开敷一切诸法。愿一切众生皆得如佛.见者欢喜.心无厌足。愿一切众生所见顺惬.心无动乱。愿一切众生具行广大清净之业。愿一切众生常念善友心无变异。愿一切众生如阿伽陀药.能除一切烦恼众毒。愿一切众生成满大愿.皆悉得为无上智王。愿一切众生智慧日光.破愚痴暗。愿一切众生菩提净月增长满足。愿一切众生入大宝洲见善知识.具足成就一切善根。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华时善根回向。为令众生皆得清净无碍智故。

【疏】文四。初施行中。先列施物。後供养下。明所施田。下至自身者。身为福田。是法器故。依之进道故。故施自身.胜施外道无量。所谓下。回向十愿。前七可知。八赤莲华等。不遇日光。翳死无疑。菩萨之行.必资乎智。涅盘第九云。譬如莲华。为日所照.无不开敷。九月开青莲。佛智照行。涅盘第二十云。譬如月光.能令一切优鉢罗华。开敷鲜明。十约宝华。(【钞】九月开青莲者。即梵行品。耆婆为闍王说。因世尊入月爱三昧.放光照王。王问其故。耆婆答云。此是如来入月爱三昧放光。问云。何等名为月爱三昧。耆婆答言。譬如月光。能令一切优鉢罗华.开敷鲜荣。月爱三昧.亦复如是。能令众生.善心开敷。下即广说。今但取月开青莲耳。合以佛智为月。行为莲开。)後二段可知。

○第七施鬘。

佛子。菩萨摩诃萨布施鬘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人所乐见。见者钦叹。见者亲善。见者爱乐。见者渴仰。见者除忧。见者生喜。见者离恶。见者常得亲近於佛。见者清净。获一切智。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鬘时善根回向。

【疏】施鬘者。贯华如环而为首饰。或以缨身。故未见则乐见。正见则爱乐。(【钞】或以缨身者。在身曰缨。在首曰鬘。缨乃鬘类。皆结华成。因便故来。)

○第八施香。

佛子。菩萨摩诃萨布施香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愿一切众生具足戒香。得不缺戒。不杂戒。不污戒。无悔戒。离缠戒。无热戒。无犯戒。无边戒。出世戒。菩萨波罗蜜戒。愿一切众生以是戒故。皆得成就诸佛戒身。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香时善根回向。为令众生悉得圆满无碍戒蕴故。

【疏】施香中。准下涂香。十度万行皆香。此偏语戒者。翻破戒之秽故。愿有十二。初一总标。次十别显。少同十藏。多同智论。随宜不同。但按文释。一具持三聚。二不杂外道。三无染心。涅盘经中。乃至染环钏声。亦名污菩萨戒。四不犯重故。犯重之人.多生悔恨。五设有误犯.深惭愧故。如其故犯.数犯.不生惭愧.深爱着犯.见犯是福.名之为缠。六七定共相应。故无惑热.常持如初。八九道共相应.离断常边.成出世行。十远离二乘.圆修十度.方名不犯菩萨律仪。是智所赞戒。末句结因成果。谓五分之一。

○第九施涂香。

佛子。菩萨摩诃萨施涂香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施香普熏.悉能惠舍一切所有。愿一切众生戒香普熏.得於如来究竟净戒。愿一切众生忍香普熏.离於一切险害之心。愿一切众生精进香普熏。常服大乘精进甲胄。愿一切众生定香普熏.安住诸佛现前三昧。愿一切众生慧香普熏.一念得成无上智王。愿一切众生法香普熏。於无上法得无所畏。愿一切众生德香普熏。成就一切大功德智。愿一切众生菩提香普熏.得佛十力到於彼岸。愿一切众生清净白法妙香普熏.永灭一切不善之法。是为菩萨摩诃萨施涂香时善根回向。

【疏】十度皆有熏发资长菩提心义。辟除蔽障。俱得称香。

○第十施牀座。

佛子。菩萨摩诃萨施牀座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得诸天牀座.证大智慧。愿一切众生得贤圣牀座.舍凡夫意.住菩提心。愿一切众生得安乐牀座.永离一切生死苦恼。愿一切众生得究竟牀座.得见诸佛自在神通。愿一切众生得平等牀座.恒普熏修一切善法。愿一切众生得最胜牀座.具清净业.世无与等。愿一切众生得安隐牀座.证真实法.具足究竟。愿一切众生得清净牀座.修习如来净智境界。愿一切众生得安住牀座.得善知识常随覆护。愿一切众生得师子牀座.常如如来右脇而卧。是为菩萨摩诃萨施牀座时善根回向。为令众生修习正念善护诸根故。

【疏】施牀座中。初举施行。下第十八别明施座。故晋译此以为牀敷。深允当也。回向行中十愿。一即第一义天.大智证故。二菩提心.是贤圣依。三涅盘解脱。四首楞严定.名为究竟。如四禅座。能发神通。余六可知。

○十一施房舍。

佛子。菩萨摩诃萨施房舍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皆得安住清净佛刹。精勤修习一切功德。安住甚深三昧境界。舍离一切住处执着。了诸住处皆无所有。离诸世间住一切智。摄取一切诸佛所住。住究竟道安乐住处。恒住第一清净善根。终不舍离佛无上住处。是为菩萨摩诃萨施房舍时善根回向。为欲利益一切众生。随其所应.思惟救护故。

【疏】施房舍中。摄取一切诸佛所住。谓圣天梵等。後言不舍佛最上住者。住大寂室。余取事类例。可以虚求。

○十二施住处。

佛子。菩萨摩诃萨施住处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常获善利.其心安乐。愿一切众生依如来住。依大智住。依善知识住。依尊胜住。依善行住。依大慈住。依大悲住。依六波罗蜜住。依大菩提心住。依一切菩萨道住。是为菩萨摩诃萨施住处时善根回向。为令一切福德清净故。究竟清净故。智清净故。道清净故。法清净故。戒清净故。志乐清净故。信解清净故。愿清净故。一切神通功德清净故。

【疏】住处。谓僧坊等。

○十三施灯。

佛子。菩萨摩诃萨施诸灯明。所谓酥灯.油灯.宝灯.摩尼灯.漆灯.火灯.沈水灯.栴檀灯.一切香灯.无量色光灯.施如是等无量灯时。为欲利益一切众生。为欲摄受一切众生。以此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得无量光.普照一切诸佛正法。愿一切众生得清净光.照见世间极微细色。愿一切众生得离翳光.了众生界空无所有。愿一切众生得无边光.身出妙光普照一切。愿一切众生得普照光.於诸佛法.心无退转。愿一切众生得佛净光.一切刹中悉皆显现。愿一切众生得无碍光.一光徧照一切法界。愿一切众生得无断光.照诸佛刹.光明不断。愿一切众生得智幢光.普照世间.愿一切众生得无量色光.照一切刹。示现神力。菩萨如是施灯明时。为欲利益一切众生。安乐一切众生故。以此善根随逐众生。以此善根摄受众生。以此善根分布众生。以此善根慈愍众生。以此善根覆育众生。以此善根救护众生。以此善根充满众生。以此善根缘念众生。以此善根等益众生。以此善根观察众生。是为菩萨摩诃萨施灯明时善根回向。如是回向无有障碍。普令众生住善根中。

【疏】一明施行。於中列其施物。宝灯者。如夜光之类。沈水栴檀.用和酥油。无量色者.然膏色白。然漆色赤。然油色黄。然檀色绿。如是种种。如是等下。明其施意。二以此下。回向行。於中先正显回向愿。後辨回向意。前中十愿。然准瑜伽贤首.皆明施灯得净眼报。然灯功德经。烧灯供养。大能灭罪生福。令发愿言。当以大海为油。须弥为炷。然大灯明。徧佛刹海。供养无休。又愿法门之灯。大愿为炷等。今文愿中。具身智光。并可思准。後菩萨如是下。显回向意。三是为下。双结。四如是下。回向所为。其回向意。诸文应具。大同所为。故略不明。

○十四施汤药。

佛子。菩萨摩诃萨施汤药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於诸盖缠究竟得出。愿一切众生永离病身.得如来身。愿一切众生作大良药.灭除一切不善之病。愿一切众生成阿伽陀药.安住菩萨不退转地。愿一切众生成如来药.能拔一切烦恼毒箭。愿一切众生亲近贤圣.灭除烦恼.修清净行。愿一切众生作大药王.永除众病不令重发。愿一切众生作不坏药树.悉能救疗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得一切智光.出众病箭。愿一切众生善解世间方药之法。所有疾病为其救疗。菩萨摩诃萨施汤药时。为令一切众生永离众病故。究竟安隐故。究竟清净故。如佛无病故。拔除一切病箭故。得无尽坚固身故。得金刚围山所不坏身故。得坚固满足力故。得圆满不可夺佛乐故。得一切佛自在坚固身故。以诸善根如是回向。

【疏】汤药中三。一施行。施药近果.得无病报。如薄俱罗.远得药王树身等。如十大愿中辨。二回向行。言不重发者。经云。世医所疗治。虽差还复生。如来所治者。毕竟不复发。余可知。三菩萨下。双辨二行所为。言金刚围山所不能坏者。如不思议法品。十种大那罗延幢勇健法中第一.说坚固满足力。亦是彼品中十力第七。名坚固力。不可夺乐者。是常乐故。自在坚固身者。即金刚身。金刚为内照之实。非唯金色。故云自在。(【钞】即金刚身者。湼盘第三有金刚身品。金刚为内照之实。即生公释。言非唯金色。亦不全遮。意通内外耳。前已引竟。)

○十五施器。

佛子。菩萨摩诃萨悉能惠施一切器物。所谓黄金器盛满杂宝。白银器盛众妙宝。琉璃器盛种种宝。玻瓈器盛满无量宝庄严具。砗磲器盛赤真珠。玛瑙器盛满珊瑚摩尼珠宝。白玉器盛众美食。栴檀器盛天衣服。金刚器盛众妙香。无量无数种种宝器盛无量无数种种众宝。或施诸佛。信佛福田不思议故。或施菩萨。知善知识难值遇故。或施圣僧。为令佛法久住世故。或施声闻及辟支佛。於诸圣人生净信故。或施父母。为尊重故。或施师长。为恒诱诲。令依圣教修功德故。或施下劣贫穷孤露。大慈大悲。爱眼等视诸众生故。专意满足去来今世一切菩萨檀波罗蜜故。以一切物普施一切。终不厌舍诸众生故。如是施时。於其施物。及以受者。皆无所着。菩萨摩诃萨以如是等种种宝器盛无量宝而布施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成等虚空无边藏器。念力广大。悉能受持世出世间一切经书无有忘失。愿一切众生成清净器。能悟诸佛甚深正法。愿一切众生成无上宝器。悉能受持三世佛法。愿一切众生成就如来广大法器。以不坏信。摄受三世佛菩提法。愿一切众生成就最胜宝庄严器。住大威德菩提之心。愿一切众生成就功德所依处器。於诸如来无量智慧生净信解。愿一切众生成就趣入一切智器。究竟如来无碍解脱。愿一切众生得尽未来劫菩萨行器。能令众生普皆安住一切智力。愿一切众生成就三世诸佛种性胜功德器。一切诸佛妙音所说悉能受持。愿一切众生成就容纳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世界一切如来众会道场器。为大丈夫赞说之首。劝请诸佛转正法轮。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器时善根回向。为欲普令一切众生。皆得圆满普贤菩萨行愿器故。

【疏】施器中文四。初施行中三。一所施物。二或施下。对田显施。圣僧通三乘。三如是下。成波罗蜜。二菩萨下。明回向行十愿。一广。二深。三高。四坚。五胜。六净。七果。八悲。九闻熏纳教。十摄法上首。然随施一器。即发多愿。未必一器以对一愿。三是为下结。四所为可知。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五十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