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三十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五台山清凉国师澄观疏钞 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论 闽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

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

○释此品亦四门。初来意。

【疏】来意者。既明化主赴感。今辨助化赞扬。将演住门。先陈体性。性即佛智。先赞如来。故品来也。

○二释名。

【疏】释名者。须弥约处。赞称佛德。依处有赞。故立此名。亦顶上之赞。拣余处也。

○三宗趣。

【疏】宗趣者。以集众放光偈赞为宗。为成正说为趣。又显佛德为宗。令知住体为趣。

【论】将释此品。约作四门分别。一释品名目。二释品来意。三都会此十住六品之经意。四随文释义。一释品名目者。以法慧等十个菩萨。各以自己当位随位进修之法。还自以偈赞赞之。令信终菩萨仿之悟入。故此品名为偈赞品。明古今诸佛。同会此智殿悲宫。俱会古今之佛。自身是未来之佛。与古佛道合故。二释品来意者。明前已创升须弥。帝释以偈叹佛。此品明十住位当位菩萨。将当位法门.以偈赞之。令信心者。得入位故。故此品须来。初叹过去佛。次叹今现在佛。未来佛者。即入此位者是也。是故经中不云未来。十佛是过去佛。卢舍那是现在佛。修行始入位者是未来佛。三都会十住之内.须弥之上.说六品经意者。一升须弥品。明信终升进。二须弥顶上偈赞品。明偈赞当位之法。劝修升进之理。三说十住品。明当位所行之行。四说梵行品。明总十住之中所持无相之性戒。五发心功德品。明於十住之中.发心所得功德之量。六明法品。即明当位之法。升进向十行之因。此六品明当位之修行因果。及向十行之因。四随文释义。如文具明。

○第四释文。总为三分。第一集众分。第二放光分。第三偈赞分。今初。

尔时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萨。一一各与佛刹微尘数菩萨俱。从百佛刹微尘数国土外诸世界中而来集会。其名曰。法慧菩萨。一切慧菩萨。胜慧菩萨。功德慧菩萨。精进慧菩萨。善慧菩萨。智慧菩萨。真实慧菩萨。无上慧菩萨。坚固慧菩萨。所从来土。所谓因陀罗华世界。波头摩华世界。宝华世界。优鉢罗华世界。金刚华世界。妙香华世界。悦意华世界。阿卢那华世界。那罗陀华世界。虚空华世界。各於佛所.净修梵行。所谓殊特月佛。无尽月佛。不动月佛。风月佛。水月佛。解脱月佛。无上月佛。星宿月佛。清净月佛。明了月佛。是诸菩萨至佛所已。顶礼佛足。随所来方。各化作毗卢遮那藏师子之座。於其座上.结跏趺坐。如此世界中须弥顶上菩萨来集。一切世界悉亦如是。彼诸菩萨所有名字.世界.佛号.悉等无别。

【疏】文有十同。义兼三异。谓五六七。一集因同。皆佛力故.亦同前会时。二十方下。主首同。三一一各下。眷属数同.四从百佛下。来处量同。前十此百。位已增故。五其名下。表法名同。慧即十解。能见法故。菩萨名异。至偈释之。六所从来下。世界名同。同名华者。位相创开.无着感果故。别即次第配於十住。亦可别明十住胜进十法。思之可知。七各於下。所事佛同。同名月者。表位中佛果。智明暗息。恩益清凉。应器周故。别名即十住自分十法之果。(【钞】智明暗息等者。月有四德。合佛三法。明是智德。暗息.断德。清凉.恩德。应器周故.亦是恩德。又具上三德.故能徧应。别名即十住者。前刹配胜进故.此配自分。具如下文。)一以十难得法。可谓殊特。二发十大心。不可穷尽。三观於空等。不可倾动。四了知业行。生死涅盘.如风不住。五饶益安乐一切众生.如水普润。六闻十种法。心定不动。故得解脱。七闻十不退.可谓无上。八三业无失.如星明净。随意受生。灿然满空。神足自在。若依空运转。九善知烦恼现起习气。故得清净。十观察无数众生根欲智慧心境。余不能知。唯自明了。以此十因。成兹十佛。上且随要相属.以为此释。委明其相。如十住文。八是诸已下。申礼敬同。九随所来下。威仪住同。十如此下。结十方同。又上十方.从东次第。如名号品。问。准此结通。即於十方尽空世界。皆有菩萨而来集会者。且如东方过百刹尘土外。亦有众集。未知彼因陀罗华世界。为在何处。余界亦尔。答。如名号品。(【钞】如名号品者。不欲繁文。故令寻彼。但远近而异。义理合同.若刹若人。皆徧法界。重重无尽。)

○第二如来放光分。

尔时世尊。从两足指。放百千亿妙色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须弥顶上帝释宫中。佛及大众靡不皆现。

【疏】文义有六。一时。二主。三处。四数。五相。六业。处.谓两足指。足指距地。得住有力。成位不退。而行有恒。数位过前。加於千也。相表解显。故云妙色。普照十方。显佛众会。一光照於一切。则一切亦尔。重叠无碍。无不互见。为一法界圆明大会。

【论】已上菩萨名.世界名.十个佛果。总是此十住之中.随位进修因果之号。约随方而表法。约入法而成名。所配可知。

○第三偈赞分中。十菩萨说.即为十段。初一是总。余九为别。以法慧是说法主故。总叙此会本末事义。总显佛德。余九叹佛差别之德。总别共显如来无碍之会。此十菩萨名.亦表十住。其所说法.表位胜进。胜进有二。一趣後位。二趣佛果。今约佛果。今初东方法慧菩萨。

尔时法慧菩萨。承佛威神。普观十方而说颂曰。

佛放净光明 普见世导师

须弥山王顶 妙胜殿中住

【疏】总了佛法。故胜进中云。欲令菩萨於佛法中心转增广。文中观佛现用.及与往修。皆周徧故。十颂分三。初五叙因佛光。见多盛事。初一叙此品放光。

一切释天王 请佛入宫殿

悉以十妙颂 称赞诸如来

【疏】次一叙前品请赞。

彼诸大会中 所有菩萨众 皆从十方至 化座而安坐 彼会诸菩萨 皆同我等名

所从诸世界 名字亦如是 本国诸世尊 名号悉亦同 各於其佛所 净修无上行

【疏】余三重叙此品。

佛子汝应观 如来自在力 一切阎浮提 皆言佛在中

我等今见佛 住於须弥顶 十方悉亦然 如来自在力

【疏】次二劝观佛力。更发胜心。即前品不起而升。(【钞】二颂劝观下。前品成於四句。亦从此生。谓前一偈半。即指上文。是不起一切处而升一处。後十方悉亦然。单取十方须弥顶亦然。即是不(【校】不.纂要误作下。)离一切处而升一切处。取上一阎浮提对此。则是不离一处而升一切处。取上一阎浮对我等今见佛.住於须弥顶。即不离一处而升一处。如来自在力.通於四句。)

一一世界中 发心求佛道 依於如是愿 修习菩提行 佛以种种身 游行徧世间

法界无所碍 无能测量者 慧光恒普照 世暗悉除灭 一切无等伦 云何可测知

【疏】後三举因结果。初一举因。後二结果。由因中行愿。刹刹齐修。故果位身智。徧应徧断。

○第二南方一切慧菩萨。

尔时一切慧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假使百千劫 常见於如来 不依真实义 而观救世者

是人取诸相 增长痴惑网 系缚生死狱 盲冥不见佛

【疏】一切慧者。了一切法真实之性。净心地故。颂意为显於诸众生增长大悲。以称实而观救世者故。十颂分六。初二违理观佛非见佛。次四了法真性真见佛。三有一偈。迷性取法不见佛。四一偈。佛即同法为真佛。五一偈。引己了法为见佛。六一偈。推功有本了真佛。初中前偈。出其妄观。假设长时以况暂见。後偈明其有损。由上不依真实.则取相乖真。但长集网。系於苦狱。盲无慧眼。冥然不见佛之法身。然此遮取相.故假设长时。无有多劫.全不了义。以见如来.增智慧故。

观察於诸法 自性无所有 如其生灭相 但是假名说

一切法无生 一切法无灭 若能如是解 诸佛常现前

法性本空寂 无取亦无见 性空即是佛 不可得思量

若知一切法 体性皆如是 斯人则不为 烦恼所染着

【疏】第二四偈。了法真性真见佛。於中前二真观。後二真止。前中初二句空观。缘生无性故。次二句假观。随俗假名故。次二句中观。由前生灭一切诸法即无性故。相体即是不生灭也。後二句观益。诸法如即是佛。如无生灭。佛体本常。观称於如。则佛常现。况三观一心。则佛之体用.无不现矣。(【钞】初二句空观等者。约三观释。皆初牒经标观。後句取经意释成。中观疏释成中。有二义释。一云。由观前生灭一切诸法即无性故者。一切法故非无。即无性故非有。由前但观无性是空。但观假名是假。今二相即.故非空非假。是中道义。此约即缘生法以明中道。二云。相体即是不生灭也者。约三性义以辨中道。然无生多义。略有二种。一事无生。缘生之相.即无生故。二理无生。圆成实体。本不生故。今既经言该一切法。不拣相性。则相体皆无生矣。则徧计无生是空观。缘生假有是假观。缘生无生.及圆成无生.皆中道观。则性相二宗.三观皆具。然此二偈.亦可但为性空观。则初二句正辨性空。故言自性无所有。次假观。二句通妨。谓有难言。现见生灭。那言无生。故释云。随世假说。次二句中观。正示不生之理。依此释者。极顺常解三论中意。而未得於龙树玄旨。故疏取论三观释之。)後二真止中。以观观法.能所纷动。故须寂之。初句牒前法性。次句泯其能所。法性本空.非观之使空。故无所取。何有能见。次二句心冥性佛。故止绝思求。(法性本空者。此以性空门.显无所取。次云。何有能见者。即以相待门.遣其能见。此中语略。合云。若有所取。则有能取。既无所取.故无能取。能因於所而得立故。亦曰相因门。然取与见.皆通能所。今所取中.则存於取。略无能取。於能见中.略无所见。所见即所取故。)又上来空以遣有。假以遣空。如则双遣空假。形夺两亡。(又上来者。此别为一释。不分止观。四偈相蹑.总为遣病。则四偈中.初二句以空遣有。次二句以假遣空。次二句以如不生灭。双遣空假。次二句。且结观益。第三偈。即遣双非。)若谓双非.还成戏论。故起心皆妄。绝念方真。念本自无。斯绝亦灭。故中论云。如来寂灭相。分别有亦非.如是性空中.思惟亦不可。用斯文也。後一显观益。心冥体性。惑何由生。亦含三止意也。(亦含三止者。上云心冥性佛。即停止止。心安正理故。止绝思求。即止息止。今偈疏文.即心冥体性。停止止也。惑何由生。止息止也。直就经文。体性皆如。即是对不止止也。谓法性非止非不止。而冥性为止。故云对不止止。)又亦通结止观。称上而观。见惑性空.即同佛性。何能染哉。

凡夫见诸法 但随於相转

不了法无相 以是不见佛

【疏】第三一偈迷性中。上半取法。次句迷性。末句结过。

牟尼离三世 诸相悉具足

住於无所住 普徧而不动

【疏】第四一偈.佛即同法如。谓同空法故.离三世。同假法故.相具足。同双遣故.无住无着。同如体故.徧不动摇。

我观一切法 皆悉得明了

今见於如来 决定无有疑

【疏】第五一偈引己中。此亲自证。希众无惑。

法慧先已说 如来真实性

我从彼了知 菩提难思议

【疏】第六一偈推功有本者。非师心也。亦谦己推人.异乎凡情。令法钩锁。殊涂同致。下八准之。

○第三西方胜慧菩萨。

尔时胜慧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如来大智慧 希有无等伦

一切诸世间 思惟莫能及

【疏】西方胜慧。以解佛胜智。随空心净。故以为名。颂意为显欲令菩萨智慧明了。即大智了如。及佛性故。十颂分四。初一赞智为迷悟本。次四正显迷悟。次四喻前得失。後推功有在。今初由难思故迷。难则容有思者。故有悟。(【钞】约此偈。明随空心净。即表位中义。故彼文云。所谓观一切法无常.一切法苦.一切法空等。故云随空心净。下七菩萨初释名中。皆有二意。细寻准此。)

凡夫妄观察 取相不如理 佛离一切相 非彼所能见

迷惑无知者 妄取五蕴相 不了彼真性 是人不见佛

【疏】次四迷悟中。初二迷。後二悟。迷中初一心外取境。生想违理。故不能见无相之佛。後偈取内蕴相。不了蕴性。故不见心佛。亦是愚法小乘。故名无知者。

了知一切法 自性无所有 如是解法性 则见卢舍那

因前五蕴故 後蕴相续起 於此性了知 见佛难思议

【疏】後二悟中。前明倒想。内外俱妄。今有了因。内外皆悟。初偈翻前外取。谓了一切法。即心自性。性亦非性。情破理现。则见舍那。称於法性。无内外也。(【钞】谓了一切法等者。即心自性。此是表诠。由一切法无性故。即我心之实性。言性亦非性者。此是遮诠。即上真性。以无性为性也。即心自性。如圆成性。性亦非性。如胜义无自性性。以偈但云。一切法自性无所有故。故复遣性。)後偈翻前内取。了蕴性相。则见自心之佛。与卢舍那。非一非异。故难思议。然此一偈。文含多意。一但是蕴缚。无有我人。则破前凡夫取我相也。二前後因依。相续无性。则破凡小取法相也。(一但是蕴缚等者。即涅盘二十九师子吼难云。如佛所说。一切法有二种因。一者正因。二者缘因。以是二因。应无缚解。是五阴者。念念生灭。如其生灭。谁缚谁解。世尊。因此五阴。生後五阴。此阴自灭。不至彼阴。虽不至彼。能生彼阴。如子生芽。子不至芽。而能生芽。众生亦尔。云何缚解。下佛牒以为答。引蜡印印泥。印坏文成喻。意云。生时诸根有具不具。具者见色。则生於贪。生於贪故。则名为爱。狂故生贪。是名无明。贪爱。无明。二因缘故。所见境界。皆悉颠倒。无常见常。无我见我。无乐见乐。无净见净。以四倒故。作善恶行。烦恼作业。业作烦恼。是名系缚。以是义故。名五阴生。此中意云。虽复生灭。不妨系缚。故今用云。但是蕴缚。无有我人。)此性即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即是佛性。又上性无所有。正因性也。前解此了。皆了因性。(又上性下。别示诸因。先指经以明。性无所有者。即前偈自性无所有。内外虽异。皆是第一义空。故指前偈。亦即此偈於此性也。既以第一义空为正因佛性。故性无所有。即正因也。前解此了者。前偈云。如是解法性。故云前解。此偈云。於此性了知。故云此了。并是了因。明知一切众生。虽有第一义空智慧之性。若无般若等为了因者。终不成佛。上通二偈。以出正了。)

譬如暗中宝 无灯不可见 佛法无人说 虽慧莫能了

亦如目有瞖 不见净妙色 如是不净心 不见诸佛法

又如明净日 瞽者莫能见 无有智慧心 终不见诸佛

若能除眼瞖 舍离於色想 不见於诸法 则得见如来

【疏】第三四偈。喻前得失者。前三喻失。後一喻得。前中二。初二喻内取失。於中初一.显无缘了。不见正因。暗中宝者。正因性也。圆满可贵。所以称宝。居於无明五阴室内。如在暗中。灯喻缘了之因。下半法合。无人说者。阙於缘因。虽慧莫了。义含二意。一慧即正因。合上宝也。阙於缘因。故不能了。二佛法即宝。以阙缘因。虽内有慧。不成了因。不见真性。(【钞】初正释本文中。下半法合下。释合。然有二解。解虽慧莫能了。前义但有二法成见。谓宝与灯。以成正因缘因。後义则三法成见。应须加眼。以喻於慧。此中法喻应各四句。谓一有眼无灯不见。二无眼有灯不见。三无眼无灯不见。四有眼有灯则见。则眼为因。灯为缘。因缘合故。方得见宝。因缘随阙。则不成见。以喻善友为缘如灯。有慧为因如眼。因缘具故方见。亦有四句。一者有慧无友不见。二无慧遇友不见。三无慧无友不见。四有慧有友则见。其第四句。即是得人。因缘和合。方成了因。今喻前失。故无此句。)然则缘因即是了因。了因未必是於缘因。有亲疎故。善友是於缘因。而必是了。佛性名为了因。未必是缘。此约智慧性故。若以第一义空为佛性者。唯是正因。而非了因。但为了因所了。而非生因所生。若以智慧为佛性者。即是了因。若以五蕴为佛性者。名为正因。亦名生因。然复生必对了。正必对缘。(然则缘因下。第二拣定二因。於中有二。先标。二别。有亲疎者。总示别义。疎者是了。亦是缘因。亲者是了。非是缘因。善友是於下。出其二相。善友是疎。亦缘亦了。如酵暖等。是酪了因。亦是缘因。佛性名为下。显上了因未必是缘。以是亲因故。言智慧性故者。亦是了相。以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本有真实识知。徧照法界义故。当体名了。又约行性。居然是了。又上所引生了二因中云。六度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生因。佛性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了因。六度能生菩提。故为菩提生因。佛性能了菩提。明知佛性之体。即是了因。若以第一义空等者。拣异智慧性也。然涅盘云。佛性者。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此二不二。以为佛性。然第一义空。是佛性性。名为智慧。即佛性相。第一义空不在智慧。但名法性。由在智慧。故名佛性。以性从相。则唯众生得有佛性。有智慧故。墙壁瓦砾无有智慧。故无佛性。若以相从性。第一义空。无所不在。则墙壁等。皆是第一义空。云何非性。故下经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论云。以色性即智性故。色体无形。说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故。说名法身徧一切处。明体本均。今分性相。故分二义。若以智慧者。结成上义。生下五蕴。是正是生。不得名了。五蕴名生者。能生诸法。故名生因。今因五蕴。能得菩提。岂非生因。如乳生酪。如谷生芽。皆生因故。然复生必对了者。以疏参用。为顺今经。依涅盘明。义有一对。并如上引。)今灯一喻。双喻缘了。暗中之宝。双喻正了。义意包含。具如涅盘二十六七所辨。今此经宗。宗於法性。故以法性而为佛性。则非内非外。随物迷悟。强说升沈。佛性要义。不可不知。广如别章。及涅盘师子吼品等说。(今此经宗下。结示正宗。於中有二。先结正义。宗於法性者。以无障碍法界为宗。则法性即佛性。知一切法即心自性。若以心性为佛性者。无法非心性。则不隔内外。而体非内外。内外属相。性不同相。何有内外。然迷一性而变成外。外既唯心。何有非佛。所变无实。故说墙壁。言无佛性。以性该相。无非性矣。如烟因火。烟即是火而烟郁火。依性起相。相翳於性而相即性。如水成波。波即是水。境因心变。境不异心。心若有性。境宁非有。况心与境。皆即真性。真性不二。心境岂乖。若以性从相。不妨内外。若以外境而例於心。令有觉知。修行作佛。即是邪见外道之法。故须常照。不即不离。不一不异。无所惑矣。故云。则非内非外。随物迷悟。强说升沈。)後偈目有翳者。此喻了因与惑俱故。见不清净。以不净故。不见佛法。佛法即是佛性。故涅盘云。佛性二种。一者是色。二者非色。色者。诸佛菩萨。非色者。一切众生。色者名为眼见。非色者。名为闻见。佛性者。非内非外。虽非内外。然非失坏。故名众生。悉有佛性。(此喻了因者。翳喻於惑。眼喻了因。但见有垢。非全不见。然见空华。无而谓有。不见於无。即不见法。故涅盘下引证。即二十八经。但初云。善男子。佛性复有二种。一者是色下。疏全是经。直至然非失坏。一段终毕。然有二意。一以非内非外。然不失坏。证强说升沈。二证可见。谓佛菩萨见之了了。如眼见色。言非色者。以未证如。闻他说故。故云闻见。)二一偈。喻上外取之失。瞽。谓全无於目。如鼓皮故。则全不见。佛无垢障。为明净日。取相是识。非智慧眼。故不见也。三一偈。喻前悟中。抉去取相之翳。舍於空华之像。绝见契如。则见如佛。(【校】三一偈。应作後一偈。案上疏云。前三喻失。後一喻得。喻失即喻前迷。喻得即喻前悟。今即喻得也。)

一切慧先说 诸佛菩提法

我从於彼闻 得见卢舍那

【疏】第四一偈。推功有在。准上可知。

○第四北方功德慧菩萨。

尔时功德慧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诸法无真实 妄取真实相

是故诸凡夫 轮回生死狱

【疏】功德慧者。生在佛家。善解佛德故。此颂意显於三世中心得平等。了知自心。穷法空故。十颂分四。初四明凡小妄觉。次四示其真觉。三有一偈。佛觉双圆。後一偈。推功有本。今初分二。初一偈。说凡迷缘起之无性。执着相而轮回。

言辞所说法 小智妄分别 是故生障碍 不了於自心 不能了自心 云何知正道

彼由颠倒慧 增长一切恶 不见诸法空 恒受生死苦 斯人未能有 清净法眼故

【疏】後三颂通凡小。初一辨迷执。随言作解。可谓小智。心外取法。为妄分别。余二偈明过失。初二句曲径趣寂。迷一直道。次半有常等倒。长世间恶。有无常等。长无明恶。次半不见二空。受二死苦。後半无实谛观。何有法眼。三乘纵有。亦不名谛。(【钞】初二句等者。迷一直道。凡小俱迷。曲径趣寂。唯是小乘。若超卓大方。不历二乘。速成正觉。名为直道。若先证二乘。後方入大。名为曲径。曲径谓其迂回。趣寂明其沈滞。入无余依。权教不回。若实教中。终竟发意。但动经八万。耽三昧酒故。次半有常等者。以上言通凡小。故此说凡恶。下说小乘之恶。三乘纵有者。二乘不见法空。居然不净。权大谓事理不融。亦未为净。)

我昔受众苦 由我不见佛 故当净法眼 观其所应见

若得见於佛 其心无所取 此人则能见 如佛所知法

若见佛真法 则名大智者 斯人有净眼 能观察世间

无见即是见 能见一切法 於法若有见 此则无所见

【疏】次四示其真觉中。初偈引己之损。劝物成益。次偈教其真见。谓见佛无取。即是见如。如即佛所知也。次偈教其了俗。上半蹑前证真。下半方能了俗。後偈拂前二见。以成真见。谓上半取真俗之见忘。方见真俗之正理。下半反释。谓有真俗之可见。不能见真俗之真源。故智论云。若人见般若。是则为被缚。下半意也。若不见般若。是则得解脱。上半意也。

一切诸法性 无生亦无灭

奇哉大导师 自觉能觉他

【疏】第三一偈。显佛二觉双圆。不可觉中而自觉故。是曰奇哉。知无众生而能觉他。大导师也。

胜慧先已说 如来所悟法

我等从彼闻 能知佛真性

【疏】第四可知。

○第五东北方精进慧菩萨。

尔时精进慧菩萨。承佛威力。观察十方而说颂言。

若住於分别 则坏清净眼 愚痴邪见增 永不见诸佛 若能了邪法 如实不颠倒

知妄本自真 见佛则清净 有见则为垢 此则未为见 远离於诸见 如是乃见佛

【疏】精进慧。以勤观真理。集无量善。俱无住故。颂意为显欲令其心转复精进无所染着。文中由离分别。如实见故。十颂分二。前九观法。後一推功。前中三。初三所执无相观。於中初一举分别过。(【钞】初三所执无相观者。然此中明於三性上修三无性观。言三性者。一徧计所执性。二依他起性。三圆成实性。三无性者。一相无自性性。二生无自性性。三胜义无自性性。三性之义。已见上文。今疏科文。名中一一含二。今言所执无相观者。所执。即徧计所执。无相.即相无自性观。次三缘起无生者。缘起。即依他起性。古经论中。亦名缘起性。今疏文从简。故云缘起。言无生者。即生无自性性观。後三圆成无性者。圆成。即圆成实性。言无性者。即胜义无自性性。偏言无性者。向真性上说无性故。亦是古名。并从简耳。又皆双明者。以其三性。即三无性故。故唯识云。即依此三性。说彼三无性。初则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後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故二种三性。不相去离。然法相宗。三性则有性。三无则无性。有无义殊。故彼偈云。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意云。既言密意说三无性。则不碍於三有性也。若法性宗。此二三性有无无碍。互夺双忘。皆悉自在。初举分别过者。分别即徧计所执也。古谓为分别性。今疏从简。亦欲辨起心动念。皆成分别。故并成过。故云。以心分别。一切法邪。不以心分别。一切法正。故信心铭云。大道无难。唯嫌拣择。但不憎爱。洞然明白。)後二显无相观。一离所取。上半知於情有。下半知於理无。如迷木见鬼。知鬼是迷有。名如实知鬼。知鬼本无。举体是木。名为见木。(二显无相观者。正修三无性中。初无性也。一离所取者。谓二偈中初一偈。所取。即徧计所执也。上半知於情有者。即徧计中二义。谓情有理无。今知情有。即是理无。则知此性。即无相也。如迷木者。举喻以明。如人夜行。云月朦胧。见一杌木。以无月光。情怀怖畏。而生鬼想。众生亦尔。行生死夜。妄想浮云。蔽於慧月。覩缘生法。不了性空。谓有定性。如生鬼想。鬼喻徧计。本喻依圆。若了知鬼。是因迷有。则知所执定性之法。皆由妄情。是人名为实识所执。故名悟人。如实知鬼。此释上半。知鬼本无者。释下半也。约法云。知妄所执。理本是无。但是依圆。为举体是木。则见依圆。故名见木。故知妄本自真。则鬼是木。见佛则清净。名为见木。)二离能取。以所取空故。上半举失。如若见鬼。即不见木。下半显得。离於鬼见。方为见木。(如若见鬼者。有妄执之见。如若见鬼。故则为垢。不见依圆。名不见木。执有定性。不见依圆之实。名未为见。下半离於鬼见者。谓离於定性执见。则见圆成之实。方名为见木。)

世间言语法 众生妄分别 知世皆无生 乃是见世间 若见见世间 见则世间相

如实等无异 此名真见者 若见等无异 於物不分别 是见离诸惑 无漏得自在

【疏】次三明缘起无生观。一遣所缘。然依他二义。一者幻有。从分别生。即是上半。二者无性。即是下半。(【钞】然依他二义者。三性各二义。依他二者。一幻有。二无性。从分别生。释依他义。依他因缘而得有故。分别即他故。唯识云。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今言世间语言法。即所起之法。众生妄分别。即是能生。且顺三性义释。亦可诸世间法。各无定性。但是众生妄心分别。谓有实耳。二者无性者。知世皆无生。无生即无性也。)二泯能缘。上半牒前生过。有无生见。同世非实。下半见等无生.名真见者。(有无生见者。由上云。知世皆无生。今牒此言云。若见见世间。谓见世无生。既有此见.见即是生。故同世间。非真实也。故古人云。无生终不住。万象徒流布。若作无生解。还被无生顾。即其义也。下半见等者。以经文言。若见等无异。谓见等所见。同无生故。能所两忘。名真见者。)三辨观益。

诸佛所开示 一切分别法 是悉不可得 彼性清净故 法性本清净 如空无有相

一切无能说 智者如是观 远离於法想 不乐一切法 此亦无所修 能见大牟尼

【疏】後三明圆成无性观。一牒前二无。谓能所分别。皆不可得者。即圆成性净故。二正显真性。初句体有。次句相无。此二融即。故无能说。(【钞】初句体有者。圆成有二义。一体有。二相无。法性本清净。故是体有。如空无相。故是相无。体有即是相无。相无即是体有。本自相融。何能说之。欲言其有。即相无故。欲言其无。即性有故。)三观成利益。

如德慧所说 此名见佛者

所有一切行 体性皆寂灭

【疏】第二推功。文并可知。

○第六东南方善慧菩萨。

尔时善慧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希有大勇健 无量诸如来 离垢心解脱 自度能度彼

我见世间灯 如实不颠倒 如於无量劫 积智者所见

【疏】善慧菩萨。成就般若。慧监不动。可谓善矣。此颂为显欲令其心转复增进。得不退转无生法忍。文中离垢解脱。无体性故。十颂分四。初二见佛。次三见法。次三观成利益。後二推见有依。今初。前偈赞所见。上半标赞。下半释成。智离所知。心脱烦恼。兼二利故。二障难除。众生难度。自强不息。为希有勇健。(【钞】智离所知者。下半初句明离二障。言离垢者。离所知障。是慧解脱。故言智离所知。言心解脱者。是离烦恼障。是心解脱。故云心脱烦恼。解脱之义。通二解脱。言兼二利者。即第四句自度能度彼。以自度二障。亦令他人脱二障故。则俱度苦海也。二障难除下。总举下半。释成初句。二障难除。则难断能断。今难度能度。为自强不息。是希有勇健义也。)後偈中能见。谓我如实见。如大菩萨见。(如大菩萨见者。大菩萨。即於无量劫积智之者。)

一切凡夫行 莫不速归尽 其性如虚空 故说无有尽 智者说无尽 此亦无所说

自性无尽故 得有难思尽 所说无尽中 无众生可得 知众生性尔 则见大名称

【疏】次三见法中。约众生说。初偈正显。尽即有为。诸行无常。速起灭故。有为之性。湛若虚空。便是无为。体常徧故。(【钞】尽即有为者。净名第三。香积世界诸菩萨欲还本土。以求少法。当念如来。佛告诸菩萨。有尽无尽法门。汝等当学。何谓有尽。谓有为法。何谓无尽。谓无为法。如菩萨者。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何谓不尽有为。谓不离大慈。不舍大悲等。何谓不住无为。谓修学空。不以空为证。修学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等。诸行无常者。释成尽是有为之义。故涅盘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速起灭者。刹那不住故。有为之性者。释其性如虚空。故说无有尽。其性。即上有为性故。其性之言。略有二义。一但约无性之性。以有为法。缘生性空。缘生性空。即同无为。竖穷三际曰常。横无不周曰徧。故是无为。则上净名。但明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二相犹别。未能显为即无为矣。今明即性之相。是名有为。即相之性。便是无为。故是玄矣。二者其性如虚空。即如来藏性。体离断常。故如虚空。)次二偈.拂迹入玄。上半拂前无为。谓既如虚空。何有无为之相。次四句拂前有为。谓既约自性论无尽。则不坏於尽。故曰难思。尽即无尽。故无众生也。後二句观成利益。见法身也。

无见说为见 无生说众生 若见若众生 了知无体性 能见及所见 见者悉除遣

不坏於真法 此人了知佛 若人了知佛 及佛所说法 则能照世间 如佛卢舍那

【疏】次三观成中。初偈显法空。由下半了能所见。缘成无性故。上半能所之见自忘。次二句显我空。能所之法尚空。谁为能见之者。後二句显实。但除上病。不除真法。二空之体。及所显圆成。即真佛也。三一偈。双结。知佛法益。文显可知。

正觉善开示 一法清净道 精进慧大士 演说无量法

若有若无有 彼想皆除灭 如是能见佛 安住於实际

【疏】四有二偈。推见有依者。谓佛说一道清净。故能遣有。进慧演无量门。复能遣无。想灭理现。方知如来。乃住无有无之际也。又智论云。法性为实。证实为际。凡夫有实。未能证也。

○第七西南方智慧菩萨。

尔时智慧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我闻最胜教 即生智慧光

普照十方界 悉见一切佛

【疏】智慧者。决断不动。所以名智。颂意为显於一切法皆能出离。文中生死涅盘。皆善离故。十颂分二。初一引己励众。

此中无少物 但有假名字 若计有我人 则为入险道

【疏】余偈希众同己。於中亦二。前六示迷。後三启悟。前中亦二。初一人执。理实无人。横计成险。

诸取着凡夫 计身为实有 如来非所取 彼终不得见

此人无慧眼 不能得见佛 於无量劫中 流转生死海

【疏】余皆法执。於中初二执世法。後三双执世出世。今初。初二句明执。谓计蕴为实。不能观身实相。余皆明过。次二句。执实乖理不见佛。次二句。无慧不见佛。後二句。但益流转。

有诤说生死 无诤即涅盘 生死及涅盘 二俱不可得

若逐假名字 取着此二法 此人不如实 不知圣妙道

【疏】後三双执中。亦分为二。初二执法。後一执佛。前中亦二。一立理。二起执。初中上半假立。谓待前流转生死以立涅盘。烦恼名诤。触动善品。损害自他。故名为诤。此有漏法。诤随增故。名为有诤。有彼诤故。故生死者。有漏为体。无彼烦恼。故称涅盘。下半双非。谓生死涅盘.俱因烦恼.假立其名。何有真实。又二互相待故俱空。二互相夺故皆寂。後偈起执。上半执。下半损。

若生如是想 此佛此最胜

颠倒非实义 不能见正觉

【疏】後一执佛中。亦上半执。下半损。执有三义。一佛佛相望。二三身等相望。三心佛相望。(【钞】一佛佛相望者。如云。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能摄众生。余则不能。礼於此佛。灭罪则多。礼於彼佛。灭罪则少。不知诸佛行愿功德。无不平等。随根随缘。说有优劣。故为颠倒。二三身等相望者。谓念化身.功德则少。乃至法身.功德则胜等。而言三身等者。等取四身.五身.十身.无量身故。以不知三身体融。十身无碍。谓有优劣。故为颠倒。三心佛相望者。谓佛已成道。功德难思。我心妄惑则名为劣。虽无叨滥。不了真源。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为颠倒。)

能知此实体 寂灭真如相 则见正觉尊 超出语言道

言语说诸法 不能显实相 平等乃能见 如法佛亦然

【疏】後三启悟中。亦二。初二顺理之得。後一举佛释成。前中亦二。半偈明顺理而知。余显顺知之益。益中亦二。半偈标。一偈释。云何超言。若取知能知寂。未免於言。有所缘故。若自知知。亦非无缘。故须能所平等。等不失照。故无知之知.不同木石。故云能见。(【钞】若取知能知寂者。此则用於禅宗知识之偈。偈中具云。若以知知寂。此非无缘知。如手执如意。非无如意手。若以自知知。亦非无缘知。如手自作拳。非是不拳手。亦不知知寂。亦不自知知。不可谓无知。自性了然故。不同於木石。手不执如意。亦不自作拳。不可谓无手。以手安然故。不同於木石。斯为禅宗之妙。故今用之。而复小异。以彼但显无缘真智以为真道。若夺之者。但显本心不随妄心。未有智慧照了心源。故云。故须能所平等。等不失照。为无知之知。此知知於空寂无生如来藏性。方为妙耳。)

正觉过去世 未来及现在

永断分别根 是故说名佛

【疏】後偈举佛释者。上云佛然。佛云何然。释云。觉於三世.离分别故。种习斯亡。为断根也。又亦无心舍於分别。名为断根。

○第八西北方真实慧菩萨。

尔时真实慧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宁受地狱苦 得闻诸佛名 不受无量乐 而不闻佛名

所以於往昔 无数劫受苦 流转生死中 不闻佛名故

【疏】真实慧菩萨。心不颠倒。是真实慧。颂意为显欲令增进。於一切法。皆得善巧。文言於法不颠倒。如实觉了。是善巧义。十颂分二。前二明依实立名。名能益物。後八显名下之实。辨益所由。今初。前颂明损益。受苦闻名。速解脱故。受乐不闻。反沈沦故。後颂叙昔。以成今说。

於法不颠倒 如实而现证 离诸和合相 是名无上觉 现在非和合 去来亦复然

一切法无相 是则佛真体 若能如是观 诸法甚深义 则见一切佛 法身真实相

【疏】後八中分三。初三觉妄证实。是觉察义。次一双觉二谛。是觉照义。後四非觉而觉。是妙觉义。(【钞】初觉妄等者。显其三觉。一觉察者。如睡梦觉。亦如人觉贼。贼无能为。妄即贼也。二觉照者。即照理事也。亦如莲华开。照见自心一真法界恒沙性德。如其胜义。觉诸法故。三妙觉者。即上二觉。离觉所觉。故为妙耳。非更别觉。故楞伽云。一切无涅盘。无有涅盘佛。无有佛涅盘。远离觉所觉。若有若无。故为妙觉。故起信云。又心起者。无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谓无念。此明非觉而觉也。)今初也。初偈证实立名。初句拣似比量。无常计常。常计无常等。是颠倒法。名似比量。次句证真现量。如眼见故。次句拣似现量。显真现量。谓男女天地等。见一合相。名似现量。一合相相不可得故。故名为离。非唯所觉离合。亦无如外之智与如合也。下句结名。(初句拣似比量者。然准因明。总有八义。今此有四。故彼论云。能立与能破。及似唯悟他。现量与比量。及似唯自悟。谓能立。能破。现量。比量。此之四义。各有真似。故成八耳。言八义者。一对敌申量。三分圆明。开晓於宾。故名能立。二斥量非圆。弹支有谬。示悟於主。故名能破。三对敌申量。三支阙谬。非晓於敌。故名似立。四妄斥非圆。弹支有谬。不悟於主。故名似破。五於色等义。有正智生。自相处转。故名现量。六谓藉众相。而观於义。相应智起。故名比量。七有分别智。於义异转。了瓶衣等。名似现量。八以似因智。於似所比。相违解起。名似比量。广如彼说。今疏云。无常计常。即是第八。如色是无常。知从缘生。刹那灭故。故是无常。此藉因缘。相应智起。是真比量。今以相续覆故。即似因智起。计之为常。即相违解起。名似比量。故为颠倒。今云。於法不颠倒故.是拣似比量。谓男女天地者。此即第七。一合相者。众缘和合故。揽众微以成於色。合五阴等以成於人。名一合相。如是见者。是有分别智。於义异转。故名似现。一合相下。显真现量。不可得者。即金刚经云。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以从缘合。即无性故。无性之性。是所证理。如是知者。是正智生。是自相处转。名真现量。上来离於所觉和合之相。已为现量。非唯已下。又拂能所证迹。为真现量。谓若有如外之智与如合者。犹有所得。非真实证。能所两亡。方为真现。故唯识云。若时於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故下经云。无有智外如。为智所入。亦无如外智。能证於如。如是方为真现量也。是故经云。离诸和合相。)次偈例去来。後偈成现观。(後偈成现观者。即前真现量也。现观有六。十地当释。今通前三。)

於实见真实 非实见不实

如是究竟解 是故名为佛

【疏】次一觉照者。真谛名实。无和合故。俗谛非实。假和合故。互融无杂。名究竟解。夫见实者。尚不见实。何况非实。见非实者。知其即实。故中论云。一切法真实。一切法非实。亦实亦非实。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法。(【钞】夫见实者。即净名经。入不二法门品。乐实菩萨曰。实不实为二。实见者。尚不见实。何况非实。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见。慧眼乃能见。而此慧眼。无见无不见。是为入不二法门。此明实者。真实之理。非实者。缘生假合。今尚不得所证之如。岂况如外假有之法。见非实者。即诸经意。云若见非实即真。名见非实。下引中论。即是法品。前光明觉品。已广引竟。然实有二意。且就一相。理实为实。事相非实。即真俗二谛。俗则一切皆俗。佛亦随俗立名。真则一切皆真。知妄本自真故。双照为俱有。互夺即双寂。)

佛法不可觉 了此名觉法

诸佛如是修 一法不可得

【疏】後四非觉而觉者。初偈正显如智相离。名不可觉。寂无遗照。故名了此。要不可得。方是真修。

知以一故众 知以众故一 诸法无所依 但从和合起

无能作所作 唯从业想生 云何知如是 异此无有故

【疏】次二偈展转释成。初偈释无一之义。上半相待而有。通同异体。下半缘生故空。则一多相尽矣。後偈上半。释前偈下半。无能所作。故无所依。从业想生。故是和合。下半释成上半。云何知无能所。异业想外。无我所故。

一切法无住 定处不可得

诸佛住於此 究竟不动摇

【疏】後有一偈。结成妙义。上半所住。下半能住。由无住故。无所不住。谓不住有。以即空故。故能住有。契有实故。亦不住无。无即有故。不住俱有无。无二体故。不住双非。不坏二相故。(【钞】由无住者。即般若中意。彼前更反释云。若有所住。则有所不住。谓不住有下。疏释上文。由无住故。无不住义。)能住例知。既以无住为住。则心绝动摇。方契本觉。湛然常住。

○第九下方无上慧菩萨。

尔时无上慧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无上摩诃萨 远离众生想

无有能过者 故号为无上

【疏】无上慧。名如初颂。又从法王教生。当绍佛位。故名无上。颂意为显欲令增进。心无障碍。文云。无着无念。不住法故。十颂分三。初一释己名义。次八显佛胜德。後一推功结益。

诸佛所得处 无作无分别

粗者无所有 微细亦复然

【疏】次八中分二。前六内证德。後二外化德。前中亦二。前偈正明证入。後五照境显理。今初。即菩提涅盘。以无所得。得菩提故。处即涅盘。本觉自然。故非造作。悟亦冥符。则智无分别。三细已尽。六粗亦然。又不可以识识。故无粗者。不可以智知。故无细者。又有能所证。名之为粗。无能所证。目之为细。皆言语道。故并无之。菩提涅盘。绝心行故。

诸佛所行境 於中无有数

正觉远离数 此是佛真法

【疏】後五中。初偈正明照境。境即俗境。有能所故。即俗而真。故云无数。心同无为。故云远离。是佛真法。双结能所。

如来光普照 灭除众暗冥

是光非有照 亦复非无照

【疏】後四遣相显理。皆蹑迹遣滞。初偈双非显中。照理灭障。菩提涅盘。离有无故。

於法无所着 无念亦无染 无住无处所 不坏於法性

此中无有二 亦复无有一 大智善见者 如理巧安住

【疏】次二偈释前双非。一偈半释非照义。初句是总。次句能照无着。故云无念。亦不染此无念。次句所照无着。以无处所为所住故。次句不坏能所。次二句双遣性相。後二句释非无照。称理照故。

无中无有二 无二亦复无

三界一切空 是则诸佛见

【疏】後偈拂前无二之迹。言无二者。但言无有二。非谓有无二。若存无二之见。则还成二。以无二必对二故。遣之又遣之。以至於无遣。故云三界一切空。空谓第一义空。诸佛同见。(【钞】遣之又遣之下。拂迹。若不得意。千重遣之。未免於二。何者。谓有人闻无二亦无。复谓无无二为是。亦有所着。故中论云。诸佛说空法。为离诸有见。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以楔出楔。以贼逐贼。无有已时。心无所着。当法即绝故。故至於无遣。若以无遣为是。亦有着矣。)

凡夫无觉解 佛令住正法 诸法无所住 悟此见自身

非身而说身 非起而现起 无身亦无见 是佛无上身

【疏】後二外化德中。前偈正显。令住无住之觉。後偈释成身即非身。故无可悟。悟身见起。此见如身。身见两亡。真法身也。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故就佛结。

如是实慧说 诸佛妙法性 若闻此法者 当得清净眼

【疏】推功可知。

○第十上方坚固慧菩萨。

尔时坚固慧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伟哉大光明 勇健无上士 为利羣迷故 而兴於世间

【疏】坚固慧者。智力成就。不可坏故。颂意为显欲令增长一切种智。文云得净慧眼。了佛境故。十颂分四。初偈总叹为物兴世。智光徧照。大悲勇健。

佛以大悲心 普观诸众生 见在三有中 轮回受众苦

唯除正等觉 具德尊导师 一切诸天人 无能救护者

若佛菩萨等 不出於世间 无有一众生 而能得安乐

如来等正觉 及诸贤圣众 出现於世间 能与众生乐

【疏】次四别示悲相。初偈观机。次二反以释成。後一正明。兼显僧宝。

若见如来者 为得大善利 闻佛名生信 则是世间塔 我等见世尊 为得大利益 闻如是妙法

悉当成佛道 诸菩萨过去 以佛威神力 得清净慧眼 了诸佛境界 今见卢舍那 重增清净信

【疏】次三颂半。见闻利益。

佛智无边际 演说不可尽 胜慧等菩萨 及我坚固慧 无数亿劫中 说亦不能尽

【疏】後一颂半。结德无尽。此为终极。故总举前十。

【论】已上十菩萨.各说十行颂。和会入位法。令身心诸计。皆无所依。离於偏执。住佛所住。(须弥山顶偈赞品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三十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