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高丽国新雕大藏挍正别录卷第十四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沙门 守其等奉 勑挍勘

竭凾 宝性论第二卷

第十三幅初二行声闻僧宝(之下)宋本脱此有何义偈言境界诸功德(乃至)偈言果胜最无上(等)凡二十四行总三百三十八字今依他本足之又为看旧宋藏论者具录其文于左。

此有何义偈言。

境界诸功德 证智及涅盘 诸地净无垢 满足大慈悲

生於如来家 具足自在通 果胜最无上 是胜归依义

此偈明何义略说菩萨十种胜义过诸声闻辟支佛故何等为十一者观胜二者功德胜三者证智胜四者涅盘胜五者地胜六者清净胜七者平等心胜八者生胜九者神力胜十者果胜观胜者谓观真如境界是名观胜偈言境界故功德胜者菩萨修行无厌足不同二乘少欲等是名功德胜偈言功德故证智胜者证二种无我是名证智胜偈言证智故涅盘胜者教化众生故是名涅盘胜偈言涅盘故地胜者所谓十地等是名地胜偈言诸地故清净胜者菩萨远离智障是名清净胜偈言净无垢故平等心胜者菩萨大悲遍覆是名平等心胜偈言满足大慈悲故生胜者诸菩萨生无生故是名生胜偈言生於如来家故神力胜者谓三昧自在神通等力胜是名神力胜偈言具足三昧自在通故果胜者究竟无上菩提故是名果胜偈言果胜最无上故。

力凾 转识论

第四幅十五行但遣前境未无识故(之下)释曰谓是一切种子识者(等)凡五幅十三行文此宋本中本阙今依他本足之又为看旧宋藏论者具录其文于左。

释曰谓是一切种子识者是阿梨耶识为诸法种子及所余七识种子并能生自类无量诸法故通名一切法种子识也如此如此者由此等识能回转造作无量识法或转作根或转作尘或转作我或转作识如此种种不同唯识所作云如此造作回转也或於自於他[牙-(必-心)+?]相随逐者於自则转为五阴或为色阴乃至识阴於他则转为怨亲中人种种不同望自五阴故称为他如是自他[牙-(必-心)+?]相转作前後不同故云[牙-(必-心)+?]相随逐也种种所作并皆是识无别境界起种种分别等者一一识中皆具能所能分别即是识所分别即是境能即依他性所即分别性故云起种种分别及所分别也由如此义离识之外无别境但唯有识义成既未明遣识惑乱未除故名不净品也问遣境在识乃可称唯识义既境识俱遣何识可成荅立唯识乃一往遣境留心卒终为论遣境为欲空心是其正意是故境识俱泯是其义成此境识俱泯即是实性实性即是阿摩罗识亦可卒终为论是摩罗识也记曰由二种宿业熏习及二种习气能为集谛成立生死二种宿业熏习者即是诸业种子一宿业熏习二宿业熏习执宿业熏习即是所分别为分别性宿业熏习执即是能分别为依他性所即为境能即为识此二种业名相似集谛能得五阴生二种习气者即诸烦恼一相习气二麤重习气相即烦恼体是依他性能摄前相貌麤重即烦恼境是分别性境界麤显故也此二烦恼名真谛能集令未来五阴由此似真两种集谛若宿业已尽更受别报能安立生死释曰二种宿业熏习者一一种子备有两义所分别即是宿业熏习能分别即是宿业熏习执所即分别性能作生起种子法门故说此法门名为宿业熏习有名而无体也能即依他性正是起业种子名宿业熏习执有体而不真实也二种习气亦尒一一烦恼皆有两义所分别即麤重习气作起烦恼法门有名而无体能分别正是烦恼体亦有而不真实是依他性然此中所明分别依他与三无性中名字不同三无性中说分别名相类依他性名麤重以分别性当体有其相类能作烦恼法门说名烦恼也依他性正是烦恼体能得生死报故名麤重今此中为明分别性相类麁显故名麁重依他性能执前相类故名为相各自有意若欲转此中自三无性中名亦好也记曰如是如是分别若分别如是如是类此类类名分别性此但唯有名名所显体实无此所显体实无此分别者因他故起立名依他性此前後两性未曾相离即是实实性若相离者唯识义不成有境识异故由不相离故唯识无境界无境界故识亦成无由境无识无故立唯识义是乃成立是故前性於後性不一不异若定一异则有过失何耶分别与依他定一者分别性决定永无不为五法藏所摄依他性亦应永无若尒便无生死解脱善恶律戒法此为不可既不如此故分别性与依他性不得定一若定异者则分别性便不能遣依他性既由观分别性是无所有方见依他性亦无所有故不得定异又若分别性定异依他性者分别性体应定是有非谓永无有可异无何所论异是故但说不一不异不可定说一异也如无常与有为法亦不得定说一异前无後无是无常义五阴是有为法若无常与有为法定一者无常是无一切诸法并皆是无既不并无故不得定一若定异者观无常时不应通有为法以其通故不得定异此亦是不一不异也如是一切诸法皆尒如色等与瓶亦不一不异若色与瓶定一香等不成瓶瓶则真实若色定异瓶见色不应通瓶是故不定一异也两说亦尒若不见分别性则不见依他性是故不一不异然一切诸法但有三性摄法皆尽如来为众生说诸法无性亦有三种三性如前说前二是俗谛後一是真谛真俗二谛摄一切法皆尽三无性者即不离前三性分别性名无相性无体相故依他性名无生性体及因果无所有体似尘相尘即分别性分别既无体亦是无也因亦无者本由分别性为境能发生识果境界既无云何生果如种子能生芽种子既无芽从何出是故无生也真实性名无性性无有性无无性约人法故无有性约二空故无无性即是非有性非无性故重称无性性也此三无性是一切法真实以其离有故名常欲显此三无性故明唯识义也若人修道智慧未住此唯识义者二执随眠所生众惑不得灭离根本不灭故由此义故立一乘皆令学菩萨道若谓但唯有识现前起此执者若未离此执不得入唯识中若智者不更缘此境二不显现是时行者名入唯识何以故由修观熟乱执尽是名无所得非心非境是智名出世无分别智即是境智无差别名如如智亦名转依舍生死依但依如理故麤重及执二俱尽故麁重即分别性执即依他性二种俱尽也是名无流界是名不可思惟是名真实善是名常住果是名出世乐是名解脱身於三身中即法身。

释曰二执随眠所生果或不得灭离者即是见思二执随眠烦恼能作种子生无量上心或皆以本识为其根本根本未灭支未尽如胜鬘经说无明住地不断不究竟无边四住地不断不究竟也若智者不更缘此境二不显现故者此境即此唯识境唯识散乱无由境故识无此识既无能缘唯识之心亦无故云二不显现此二但谈二识所现前境前境先已无故是名转识品究竟也。

命凾 法界无差别论一卷(提云般若译)

此论丹藏与国宋二藏不同此则丹本有五字四句二十四颂闲挟七言一偈离为十二叚叚叚各释吾祖贤首疏所释者此本也按彼国宋两本有七言四句二十偈一举并出後方次第释之其初偈曰法界不生亦不灭无老病死无蕴过由彼发胜菩提心是故我今稽首礼者是也今按开元录及贤首疏并以此论为单译而国宋两本与此丹本文虽有异义则无殊必是开元之後後代重译也但未详何代何人之译此须待勘二藏直以彼为提云般若译者错耳今为看旧国宋藏者具录丹本文于左。

大乘法界无差别论

坚慧菩萨造

大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 译

稽首菩提心 能为胜方便

得离生老死 病苦依过失

菩提心略说有十二种义是此论体诸聡慧者应如次知所谓果故因故自性故异名故无差别故分位故无染故常恒故相应故不作义利故作义利故一性故此中最初显示菩提心果令见胜利次即说彼所起之因然後安立此出生相及显异名而无差别於一切位无有染着常与净法而共相应不净位中无诸功用於清净位能作利益一性涅盘应知如是十二种义今此论中次第开阐何者名为菩提心果谓最寂静涅盘界此唯诸佛所证非余能得所以者何唯佛如来能永灭尽一切微细烦恼热故於中无生永不复生意生诸薀故无老此功德增上殊胜圆满究竟无衰变故无死永舍离不思议变易死故无病一切烦恼所知障病及与习气皆永断故无苦依无始时来无明住地所有习气皆永除故无过失一切身语意误犯不行故此则由菩提心为最上方便不退失因一切功德至於究竟而得彼果彼果者即涅盘界何者为涅盘界谓诸佛所有转依相不思议法身以菩提心是不思议果因如白月初分故今顶礼复次颂曰。

能益世善法 圣法及诸佛

所依宝处如 如地海种子

复次菩提心如地一切世闲善苗生长所依故如海一切圣法珎宝积聚处所故如种子一切佛树出生相续之因故如是已说菩提心果云何此因颂曰。

信为其种子 般若为其母

三昧为胎藏 大悲乳养人

复次云何此因积集应知如转轮王子其中於法深信为菩提心种子智慧通达为母三昧为胎藏由定乐住一切善法得安立故大悲为乳母以哀愍众生於生死中无有猒倦一切种智得圆满故云何自性颂曰。

自性无染着 如火宝空水

白法所成就 犹如大山王

复次应知此菩提心因积集已有二种相谓离染清净相白法所成相离染清净相者谓即此心自性不染又出客尘烦恼障得清净譬如火摩尼宝虚空水等为灰垢云土所覆翳时虽其自性无所染着然由远离灰等故令火等得清净如是一切众生自性无差别心虽贪等烦恼所不能染然由远离贪等故其心得清净白法所成相者谓如是自性清净心为一切白法所依即以一切白净法而成其性如说须弥山众宝所依即以众宝而合成故云何异名颂曰。

至於成佛位 不名菩提心 名为阿罗诃 净我乐常度

此心性明洁 与法界同体 如来依此心 说不思议法

复次此菩提心永离一切客尘过恶不离一切功德成就得四种最上波罗蜜名如来法身如说世尊如来法身即是常波罗蜜乐波罗蜜我波罗蜜净波罗蜜如来法身即是客尘烦恼所染自性清净心差别名字又如说舍利弗此清净法性即是法界我依此自性清净心说不思议法云何无差别颂曰。

法身众生中 本无差别相 无作无初尽 亦无有染浊

法空智所知 无相圣所行 一切法依止 断常皆悉离

复次此菩提心在於一切众生身中有十种无差别相所谓无作以无为故无初以无起故无尽以无灭故无染浊以自性清净故性空智所知以一切法无我一味相故无形相以无诸根故圣所行以是佛大圣境界故一切法所依以染净诸法所依止故非常以是杂染非常法性故非断以是清净非断法性故云何分位颂曰。

不净众生界 染中净菩萨

最极清净者 是说为如来

复次此菩提心无差别相故不净位中名众生界於染净位名为菩萨最清净位说名如来如说舍利弗即此法身为本际无边烦恼藏所缠从无始来生死趣中生灭流转说名众生界复次舍利弗即此法身猒离生死漂流之苦舍於一切诸欲境界於十波罗蜜及八万四千法门中为求菩提而修诸行说名菩萨复次舍利弗即此法身解脱一切烦恼藏远离一切苦永除一切烦恼随烦恼垢清净极清净最极清净住於法性至一切众生所观察地尽一切所知之地昇无二丈夫处得无障碍无所着一切法自在力说名如来应正等觉是故舍利弗众生界不异法身法身不异众生界众生界即是法身法身即是众生界此但名异非义有别云何无染颂曰。

譬如明净日 为云之所翳 烦恼云若除 法身日明显

此复云何於不净位中现有无量诸烦恼而不为染譬如日轮为云所覆而性常清净此心亦尒彼杂烦恼但为客故云何常恒颂曰。

譬如刼尽火 不能烧虚空 如是老病死 不能烧法界

如一切世闲 依虚空起尽 诸根亦如是 依无为生灭

复次云何於此现有生老死而言是常譬如虚空虽刼灾火起不能为害法界亦尒是故经言世尊生死者但随俗说有世尊死者诸根隐没生者诸根新起非如来藏有生老死若没若起世尊如来藏过有为相寂静常住不变不断故云何相应颂曰。

如光明热色 与灯无异相 如是诸佛法 於法性亦然

烦恼性相离 空彼客烦恼 净法常相应 不空无垢法

复次云何未成正觉而言於此佛法相应譬如光明热色等与灯无有异相诸佛法於法身亦如是如说舍利弗诸佛法身有功德法譬如灯有光明热色不离不脱摩尼宝珠光色形状亦复如是舍利弗如来所说诸佛法身智功德法不离不脱者所谓过恒河沙如来法也复次如说有二种如来藏空智何等为二所谓空如来藏一切烦恼若离若脱智不空如来藏过恒河沙不思议诸佛法不离不脱智云何不作义利颂曰。

烦恼藏缠覆 不能益众生 如莲花未开

如金在粪中 亦如月盛满 阿修罗所蚀

复次众生法身即与如是功德相应何故无有如来德用应知此如莲未开诸恶见叶共包裹故如金堕厕在於觉观粪秽中故如满月被蚀我慢罗睺所执取故如池水被浊贪欲尘土所混杂故如金山被翳瞋恚泥垢所封着故如虚空被覆愚痴重云之所蔽故如日未出在无明习气地中故如世界未成在六处水大藏中故如云无雨相违缘现前故总为颂曰。

如莲金等未开显 佛体客尘翳亦然

是时功德不自益 反此则能为大利

云何作义利颂曰。

如池无垢浊 如莲大开敷 亦如上真金

洗除众粪秽 如虚空清净 朗月星围绕

离欲解脱时 功德亦如是 譬如日明现

威光遍世闲 如地生众谷 如海出众宝

如是益众生 令从诸有脱 了知诸有性

而起於大悲 若尽若不尽 斯皆无所着

佛心如大云 住於实际空 三昧总持法

甘雨随时降 一切诸善苗 因此而生长

此偈中义与前相反应知则是清净法身远离客尘众患故成就自性功德故证斯法者则名如来应正等觉於常住寂静清凉不思议涅盘界恒受安乐为一切众生之所归仰云何一性颂曰。

此即是法身 亦即是如来 如是亦即是 圣谛第一义

涅盘不异佛 犹如冷即水 功德不相离 故无异涅盘

若如来法身异涅盘者经中不应作如是说如彼颂曰。

众生界清净 应知即法身

法身即涅盘 涅盘即如来

复次如有经言世尊即此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涅盘界即此涅盘界名如来法身世尊无异如来无异法身言如来者即法身也。

复次应知此亦不异苦灭谛是故经言非以苦坏名苦灭谛言苦灭者以从本以来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尽离尽常恒不变无有断绝自性清净远离一切烦恼藏具足过恒河沙不离不脱智不思议诸佛法是故说名如来法身世尊即此如来法身未离烦恼藏说名如来藏世尊如来藏智是如来空智世尊如来藏者一切声闻独觉本所不见本所不证唯佛世尊永坏一切烦恼藏具修一切苦灭道之所证得是故当知佛与涅盘无有差别譬如冷触不异於水复次应知唯有一乘道若不尒者异此应有余涅盘故同一法界岂有下劣涅盘胜妙涅盘耶亦不可言由下中上胜劣诸因而得一果以现见因差别果亦差别故是故经言世尊实无胜劣差别法证得涅盘世尊平等诸法证於涅盘世尊平等智平等解脱平等解脱见证得涅盘是故世尊涅盘界者名为一味所谓平等味解脱味也。

大乘法界无差别论

命凾 国本宋本法界无差别论

此是二藏所谓法界无差别论提云般若译者今按开元录及贤首疏则彼丹本五言二十四颂者真是提云般若所译而贤首疏所释者又此论录及疏中并为单译而国宋两本与彼丹本文虽有异义则无殊必是开元之後後代重译也但未知何代何人之译此须待勘而二藏直以此为提云般若之译者错也。

高丽国新雕大藏挍正别录卷第十四 (十八张)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