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奥义书

第一章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梵天位居众天神之首,

宇宙创造者,世界保护者;

他向长子阿达婆传授梵学,

那是一切知识的根基。(1)

梵天将这梵学传给阿达婆,阿达婆

传给安吉罗,安吉罗传给婆罗堕遮

之子萨谛耶婆诃,婆罗堕遮之子又

传给安吉罗娑,它包含上知和下知。(2)

大家主绍那迦按照仪轨,走近安吉罗娑,问道:“尊者啊,知道了什么,便知道所有一切?”(3)

他回答说:“知梵者们说应该知道两种知识:上知和下知。(4)

“其中,下知是梨俱吠陀、夜柔吠陀、娑摩吠陀、阿达婆吠陀、语音学、礼仪学、语法学、词源学、诗律学和天文学。然后,是上知。依靠它,认识不灭者。”(5)

智者们认为它不可目睹,

不可把握,无族姓,无种姓,

无手无脚,永恒,遍及一切,

微妙,不变,万物的源泉。(6)

正如蜘蛛吐丝和纳丝,

正如大地上长出药草,

正如人身上长出毛发,

所有一切源自不灭者。(7)

苦行积聚梵,由此产生食物,由食物产生

生命、思想、真理、诸世界、诸业和永恒。(8)

注:“苦行”也有热量和沉思的含义。

它是全知者,通晓一切,苦行由知识构成,

因此,由它产生这梵、名称、形态和食物。(9)

这是那个真理:

诗人们在颂诗中看到的祭祀,

以各种方式展现在三吠陀中;

你们热爱真理,经常举行祭祀,

沿着这条道路,走向善业世界。(1)

注:“三吠陀”一词在原文中只是一个“三”(tretā)字。因此,这个“三”字也可解读为“三分时代”。按照印度古代的历史循环论,每个大时代由四个时代组成:圆满时代、三分时代、二分时代和迦利时代。

一旦祭火点燃,火苗跃动,应该满怀

虔诚,在浇灌两勺酥油间,投放祭品。(2)

举行火祭而缺乏新月祭和满月祭,

缺乏四月祭和收获祭,不招待客人,

不供奉众天神,或不按照规则供奉,

这样的行为将毁坏他的七个世界。(3)

注:“七个世界”指包括自己在内,上溯三代,下延三代。

黑色,恐怖,神速,艳红,烟色,火花,

完美女神,这些是七种跃动的火舌。(4)

注:“完美女神”喻指通体发亮而优美的火苗。

在这些闪耀的火舌中,

及时行祭,供奉祭品,

那些太阳光线引领他,

到达唯一的神主居处。(5)

注:“太阳光线”指祭品,意谓那些祭品在火舌中化为太阳光线。“神主”指天王因陀罗。

那些闪光的祭品召唤祭祀者:

“来,来!”用太阳光线带领他,

尊敬他,以可爱的语言告诉他:

“这是你们行善获得的梵界。”(6)

为数十八的这些祭祀仪式,

如同破船,被认为是低下之业,

那些愚者视为至福,满心欢喜,

结果是再次返回衰老和死亡。(7)

注:“为数十八”指十六位祭司加上祭祀者夫妇。

始终生活在无知之中,

却自认是智者和学者,

愚者们到处蒙受伤害,

犹如盲人引导盲人。(8)

注:参阅《伽陀奥义书》1.2.5。

愚者们陷身各种各样的无知中,

而自以为“我们已经达到目的”,

祭祀者出于贪著,不知道这些,

以致从耗尽的世界坠落而痛苦。(9)

注:祭祀者通过祭祀获得果报,再生在更好的世界(如天国),而一旦功德耗尽,又从那个世界坠落。

愚者以为祭祀和善行最好,

不知道还有比这些更好者;

他们靠善行享受天国之后,

又进入这个或更低的世界。(10)

在森林中恪守苦行和信仰,

平静的知者们遵循比丘行;

他们涤尽污垢,经由太阳门,

走向灵魂不变的永恒原人。(11)

注:“比丘行”即乞食生活。

考察了那些由业积聚的世界,

婆罗门心生厌弃:无非业所成;

应该手持柴薪,去向通晓吠陀、

立足于梵的老师求教这种知识。(12)

注:“无非业所成”(nāstyakṛtaḥ kṛtena),即一切由业造成。但按原文也可解读为“不被创造者”(梵)不依靠“被创造者”(业),也就是说,不能依靠业获得梵。“柴薪”是学生拜见老师的礼物。

按照仪轨走向前来,思想

平静,沉着镇定,知者如实

向他讲述梵学,让他据此

知道真正的、不灭的原人。(13)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