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九章 论教育——《礼记·学记》第十八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玉不加磨琢,不会成为美术品;人若不学习,亦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君王建国为政,总是以教育为先。《尚书·兑命》说:“永远要念念不忘教育。”正是此意。

原文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语译

发愿为善,只能让人小有声望,尚不足感动群众。与贤能者结交,欢迎远方的来人,虽能感动群众,但还不能化育人民。君子若要化育人民,培养良好风俗,一定要从教育入手吧。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语译

玉不加磨琢,不会成为美术品;人若不学习,亦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君王建国为政,总是以教育为先。《尚书·兑命》说:“永远要念念不忘教育。”正是此意。

原文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语译

虽然有好菜,不去吃,就不能知道味道美。虽然有好学说,不去学,就不知道好在何处。所以,研究学问之后,才知道自己所知不足。教导别人,才知道困难何在。知道自己所知不足,才能反省有自知之明。知道有困难,才能努力进修。所以说,教学相长。《尚书·兑命》上说:“教为学之一半。”正是此意。

原文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语译

古时教学的处所,二十五家的一村里有一个塾,有五百家的一镇有一个庠,二千五百家的郡有序,国的首都有学,每年有新生入学,隔一年考试一次。入学一年考经文句读,辨别志向;三年考查学生的读书习惯与团体生活情形。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博学敬师;七年考查学生在学术上的见解,及对朋友的选择,这叫小成;九年而通晓各科,临事不惑,坚定不移,这叫大成。这时,才能化育百姓,改变风俗,近处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人都来归附,这是大学教育的道理。古书上说:“蚂蚁时时学习不息。”正是此意。

原文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语译

大学开学时,士子穿礼服,用素菜祭祀,表示敬学之意;练习唱《小雅》上三首诗歌,是学做官的初步。先击鼓召集学生,然后打开书箧,使学生敬业;夏楚两物用以鞭策学生,使之敦品励行。夏天谛祭以前,无人到学校视察,是使学生自行发展;教师只观察学生,必要时才加以训教,是使学生自己思维。年幼的学生,听讲而不发问,则因学习有一定程序。这七项,是教学的主要方法。古书上说:“凡学习做官,先学管事,要做学者,先立定志向。”正是此意。

原文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语译

大学按时序施教,有正常学科,下课及休假时,有课外研究。学习的方法,如果不学“操”“缦”这些小曲调,指法不熟,弹琴弹不好;不学举譬喻,诗作不好,不学服饰用途,行礼也行不好;不喜爱这些小技艺,就无法对学习有兴趣。所以君子学习时,内藏于心,而发于外,休息或游乐时,都念念不忘。能如此,才能专心学习,亲爱师长,与同学相处融洽深信真理。虽离开了师长同学,也不会违背道义。《尚书·说命》说:“恭敬谦顺,努力不懈,进修便可成功。”正是此意。

原文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语译

今之教师,胡言乱语,用陈腐的问题困扰学生,呶呶不休。结果使学生没有诚意,教育的人也不能因材施教,学生只好假装用功。所教的课业先错,所希望于学生者自然也错。这样,学生昧于学习,憎恶师长,只觉学习困难,不知有什么益处。虽然学完一科,也就很快忘光。教育之不能成功,正是由于此种原因。

原文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语译

大学教育方法,在恶念发生前,用礼约束禁止,叫做准备;在适宜教导时才教导,这叫合乎时宜;根据学生的能力,不跨越程度教导,叫做顺序;使学者互相观摩而收到益处,叫做切磋。这四种就是使教育发展的方法。

原文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语译

恶念已经发生才加以禁止,因坚不可入,教育也难有作用。过了适当的学习时期才学习,纵然努力也难有成就。不按着进度学习,只使脑筋混乱而不成功。独自学习,不与同学研究,必然浅陋而见闻不广。结交损友会违背师长的教训;有不良的习惯会荒误学业。这六项是教育失败的原因。

原文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语译

君子既然知道了教育兴起的原因,又知道了教育衰落的原因,然后可以为人师。君子的教育方法是晓谕别人,以引导而不强迫别人服从;对学生刚严,并不抑制其个性发展;启发学生,而不将结论道破无余。引导而不强迫,使学生易于亲近。教师刚严而不抑制,学生才能自由发展。启发而不必说个净尽,学生才能思考。使学生亲近而又能自由思考,才是善于晓谕。

原文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语译

学习的人会犯四种过错,教导的人必须要知道。人在学习时,有的贪多而不求甚解;有的囿于一隅,而所知太少;有的见异思迁而学不专一;有的故步自封,不求进步。这四种心理各自不同,先明白这些心理,才能补救那些毛病。教育之目的,是在培养良善挽救过失。

原文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语译

善于唱歌的人,能引人随同他歌唱;善于教学的人,能使人继续他的思想。教师的言语简约而明达,含蓄而精当,少用譬喻也容易了解,这样才能使人继续其理想。

原文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惟其师。”此之谓乎?

语译

君子知道求学上的深浅难易,个人品性上的优劣,然后能广举晓谕,如此才有能力为人师。能为人师,始能做官长,能做官长,才能做君主。所以学为人师,就是学做君主。所以择师不可不慎。古书说:“虞、夏、殷、周四代,择师都很慎重。”正是此意。

原文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语译

求学时最难做到的,就是尊师。老师受到尊敬,然后真理才受到重视;真理受到重视,然后人民才知道重视学术。所以君主不以臣事君之礼要求他的臣子,有两种情形:一种就是在祭祀中,臣子代表死者魂灵之时;另一种就是臣子做君主老师之时。在大学里的礼法中,对天子讲课时,臣下不必面北居臣位,这就是表示尊师。

原文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语译

学生善于学习,老师很轻松,而教育效果加倍,更得到学生的尊敬;学生不善于学习,老师督促严厉,而效果只到一半,学生怨恨老师过于严格。善发问的人,像砍坚硬的木头,先从软的部位开始,再到硬节,久了,木头自然脱落;不善发问的人刚好相反。善于答问的人,有如撞钟,轻敲钟声小,重敲钟声大,从容不迫地敲,钟声会余韵悠扬;不善答问的人刚好相反。这都是教与学的方法。

原文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语译

只记忆材料以备回答别人发问的人,不够资格做别人的老师。好老师一定注意学生的见解。学生已经尽力而不得要领时,老师再予以指导;老师指导,学生仍然不明白,只暂时搁置。

原文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语译

好铁匠的儿子,自然也能补缀皮袍。好弓匠的儿子,自然也能做畚箕。初学驾车的小马都先系在车子后面,而车就在面前。君子观察这三件事,就可学得教学的正当方法。

原文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语译

古代学者,比较事物的异同而归成类别。鼓的声音并不同于五音之任何一种,但是五音不得鼓的调节就不和谐。水的颜色并不同于五色中任何一色,然而五色没有水调匀就不鲜明。学者并不等于政府任何官员,然而任何官员没经过教育就不会办事。老师不是人伦中的任何一种,但五伦没有老师的教诲就也不懂得人伦了。

原文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语译

君子说:伟大的德行,不专任一种职务。伟大的道理,不局限于一事一物。最大的信用,不必见于盟誓立约。恒久的天时,也不专属暑天或冬天。了解了这四种情形,就能立志学做大事了。

原文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语译

夏商周三代王者祭祀河川时,都是先祭河而后祭海。原委由此即可分明了。知道此一分别,就知道什么是要点了。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