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涅槃经疏私记卷第十一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释师子吼品

不一向然者。他人意谓单于能闻非无此意。今由问故即有能答。二义相成。故云不一向也。

足满三年则能哮吼者。谓师子子成师子王譬菩萨说法。与佛相似。故云吼也。哮字孝音。

能吼无量师子吼者。即能说偏圆顿渐一切法门也。

二种双明者。谓佛菩萨各具二义说无差别。古人何独单据能问也。

广能兼略者。经文广辨。能兼略题故也。

吼通两处者。佛及菩萨皆能问能答得名也。

又师𠂤边安匝者。即六书中会意字谓其事已。而名之为师。自行化他一切皆满也。𠂤字(已音学)。

又师字训帅帅师也者。帅字(卒音)说文云。佩巾曰率即是率化之主。五旅曰师师即众也。旅谓军名也。

通有六位(云云)者。即是六即之位。一切众生即理性师子从于名字。乃至分真究竟位。即是如师子王。决定说于佛性也。

口密通六此是世界者。谓通自通他。师第为六不同。故云世界悉也。

单约子者此从为人者。即是菩萨能问佛性。能生自他之善故也。

单约吼此从对治者。吼者决定说于佛性。能破前方便教中不决定说也。

单约师者从第一义者。佛法为师。即是佛性中道。故名第一义也。

故题具多意者。略斥他人单论能问今家。故以师弟各具六意四悉不同。大小法门无不摄尽也。

若是入证入证则无说者。意斥他人。此是菩萨问于佛性正当于说云何言说。故云无说也。

安乐性问为是谁问者。前迦叶问。既以答竟不令此中更答也。

诸说乖各者。此是师子吼问如来答。故问者乖各义不相关。故云皆不用也。

前章皆称涅槃者。谓前之三章也。

涅槃只是佛性佛性只是涅槃者。佛性约因涅槃。是果能从因至果。性通因果故也。

总摄于别者。佛性名别今从总说。故云涅槃义也。

由佛性故中当通达者。此约四文次第生起。佛性为本。从本起行得中道。名中字者声呼。达者通也。

不识故缚者。未见佛性名为不识。若见佛性名之为解。解由于修故也。

经云一切大众诸善男子者。如来通告机在师子菩萨能问诸法也。

有乘无乘是举了因者。经中诸法相从而说。如有实无实。只取于实。有乘无乘只取于乘。乘者能从此之彼。即是了因也。

万善一乘皆属了因者。万善是缘因云何言了。今明以了缘。了缘能资了。若从善说即为缘。因一切诸法皆须能了因资于正也。

有性无性是举果性果果性者。今皆一边菩提为果性。涅槃为果果也。

举正因性者。始自阿鼻。终乎等觉。皆名众生。皆有正因之性也。

有有无有乃至有真举境界性者。有即二十五有生处。有真即是真谛之善。善恶五阴以为境界性也。

境又生智者。谓智能缘境。境发于智。名之为生。是所观境为境界也。

业非照恼是善恶业者。谓业为烦恼所润。名之为业。润业成报。故云业果也。

上两句明出世因果者。如经有因无因等也。

下三句明世间因果者。谓有作无作等三句也。

有佛即世谛者。谓佛出世同于五浊。名为世谛也。

无佛即真谛者。谓但有名字。名字即空。名为真谛也。

复次依三宝下乃至何义故名佛性者。正当问佛性义。今采取下文释成诸法也。

佛有十八条劝菩萨者。谓三宝为三。四谛为四。实谛为一。四德为四。五佛性为五。因果为一。故云十八条也。

起六种问同异若此者。略斥他释。不见此文六种之意六种如前对。对所意问佛性名之为同。六种之别名之为异也。

故佛别劝而设总问者。佛举六种。十八不同名之为别。专问佛性之义名之为总。总中含别。故云深得佛旨也。

敦劝者。如经。举众不能来问。唯汝能问。即是敦逼之辞也。

令众得益者。谓生善见性四悉之益。

亦为检字者。谓三业恭谨以检为胜也。

次正发言者。如经。白佛言三字由是经家叙意。今借成句故属下文耳。

初劝供养者。由此有过现之德。于大众中作决定说。故以劝也。

经云今于我前欲师子吼者。师子吼者名决定说。即是定能问于佛性之义故也。

经云如师王者。所说如王与佛相似故也。

身即六度者。谓无作满足。即是法身也。

牙齿即智慧者。一切种智也。

地即尸罗者。实相大乘以之为本。犹戒净故证得此定安固不动。名之为地。地是所依能生诸法也。

穴即禅定境者。诸首楞严定是为所安。安心于境如身在空也。

譬三行者。谓圣梵天等三行也。

晨朝出穴者。正譬机感之时也。

备合十一事者。从为众生下次第合之。望前可知也。

合初小不次第者。合第应身譬仍合初法身一句。又合十一事为第一。晨朝之前也。

经云而亦不能作师子吼者。二乘之人自法华前。未能作师子吼也。

今将后人来问前法者。谓有法法人也。亦应更云。将前法问后人。即有人之法也。意无单法人别也。

初问理佛性者。即问一切众佛性也。

次问分佛性义者。菩提分得佛性也。

后问究竟佛性者。约来如证得此果性名也。

中间则略者。如经乃至能知十住等。越其中间一切众生不见。及住何等法不了了见。故云略也。

真言般若者。谓是定边故属福德。

若识波罗蜜者。谓是智边故属空慧也。后以果地为智慧。因中为福德。即有漏之法行于五度。故名福德。果即无漏。故云智慧也。

若此土则福胜慧者。谓福强智劣。福故有所修习。智劣故不修心见理也。

但企尚智慧者。谓望果地智也。

十住菩萨与佛同为智慧者。谓古人名地为住地。为所依。住是能依。即通教十地也。

例余亦尔者。通别二教亦须进退。二释有被接者。有今得故也。

但差别不定者。如上约三教。分别缘宜不同不可定执也。

汝之与我各具二严者。非但汝之能问亦复能答。我今能答亦复能问。故云各具也。

似约圆教者。犹问答各别对前他解。故不定判也。

以问答非二严者。意云如此问答皆约言说。是凡夫法非涅槃也。若各具足慧我则不应问。如来不应答也。

无有一种二种者。一谓能问。二谓能答。故云一种二种等也。

非是一二于一二者。不作定执一二也。

乃是无一二之一二者。谓双亡双照故也。

亦是言于无言者。如净名中。诸菩萨各说入不二法门。言于无言净名杜。口以不言证言也。

番其前难(云云)。将菩萨番于凡夫。将涅槃番生死。犹涅槃故能具二严。故云结同凡夫也。

此之一二非凡夫相者。如下文正释。谓是二乘涅槃。未除无明生死之二。故凡夫相也。

一云正须此语者。谓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故云此语也。

无一二过则非凡夫者。菩萨能知二乘之二涅槃不二。皆缘中道。故无二过也。

佛还以圆教双照答之者。师子吼即照而寂无三而为难。佛即寂而照具二严而为答。

故以双亡一二者。即是能问也。

双照一二者。即是能答也。

佛性名第一义空者。谓正因阴界入即第一义空理也。

即三而一即一而三等者。佛性空故即三而一。即智慧故即一而三。皆缘中道故。非三非一以双照故而三而一也。

贵在得意不可言尽者。不可定一。不可定三。何者一谛即三谛故不可定一。三谛即一谛故不可定三。非三非一故言语道断。而三而一故不可言尽也。

对非显是者。名谓对二边之非显。四德不空之是也。

以随情故者。意云菩萨能见。今对佛随智边。故云不可见耳。

将后验前前是将中道见者。如经见中道者凡有三种。即其文也。

而因苦果苦者。谓诸外道修鸡狗等戒无益。苦行感得苦果也。

化他边劣者。以沈空故。不能化他也。

定苦乐行者。谓修苦行。得涅槃乐也。

与上名相违者。谓与上佛性中道相违。凡夫外横计。二乘偏空。菩萨著有。故云无圆遍之义。佛性中道。名之为遍也。

义者名之所以者。即是问佛性有何所以。今云圆故遍故即是所以。名为佛性义也。

经云中道种子者。不同他人所计。第八识中新薰种子。今依净名烦恼之祷为如来种。三道为三德种。众生正有因本种子也。

性是圆法者。法谓三德涅槃。名之为法也。

又一切诸佛是圆人者。佛性语通通诸佛故。故云圆人。菩提是圆果者。菩提是性。性能成果及果果等也。

即知此果从因因生者。菩提涅槃从于境智二因所成。故云因因生也。

中道者非因非因因非果非果果者。正因之体。全是中道不当因果故也。

悉由佛性为种子故者。能生两因两果令显现故也。

此两因果又是种子者。三因即三道种子。三道即三德。故云能显中道也。

即是更互以为种子者。谓正因为三道种子。三道又为三因种子。皆缘中道。更互得名也。

问佛性既为四种种子者。谓是因性因因性果性果果等。为四也。

答特是略出又是傍正者。若具言之。皆是四性种子。略云菩提果性种子为正。余三是傍。又中道种子为正。余亦是傍故也。

譬如胡瓜正非发热者。取其文意缘即是傍也。例如正因为正缘了是傍也。

此四是中论八不者不上不下者。不上是不出不下是不来也。

余两可知者。不生不灭。意对生死及断常。故云八也。

诸佛体之不上不下者。能达此颠倒即不上下。即是中道也。

是二中间者。过现中间识等五支即是苦道。达此苦道。全是法身。故云不见生死等。即是中道也。

汝问何义其义如是者。如前四种解释。即是佛性之义也。

经云何以故即是上故者。此之中道不同。梵天之下不取二乘之上不着二边。名之为中。中即上故也。

如理而见者。此是依毕竟空理为第一义也。

经云生死本际者。谓无始无明名之为本。苦果邻于未来名为际也。

两因夹一果一果居中者。无明是过去因。爱取是现在因。名为两因。识名色等是一果。果居其中名为中道。佛性全是法身。故云妙中也。

如此论中者。略斥他解也。

今作易解者。令知三道即三德也。

故无生死故破生死者。全生死是涅槃。约无论破耳。

经云譬如贫人者。谓二十五有生死之人。未有三德涅槃法宝。故云贫也。

中间明是者。不云菩萨如经无常无断。乃名中道等。故云是也。

菩萨观境生智者。深契此境。境能发智。境智不二名为合取。故云中道也。

不得以因家之因为因因者。十二因缘是智家之因。不得为重因。是单因故。不得以果家之果为果果者。菩提是果不得为涅槃重果。是单果故。得以因家之果为因因者。观智是十二因缘家果。得为重因也。得以果家之果为果果者。涅槃是菩提家果。得为重果也。单因单果俱不得为重因。重果家之因果故也。

观智从因至于因者。刹那前后观因也。

涅槃从果至于果者。从菩提果至涅槃果也。

是则不然者。不同于法也。

不从因至于因者。但是单因以之为境。不得为观智也。

不从果至于果者。但是单果不同涅槃。从果至何者。譬中单因单果。皆以两句用之不得重因。故与法中不同果少分耳。

例二果亦尔者。菩萨当体是果。复为观智。家果亦名果果。涅槃当体是果。复为菩提家作果故也。

是因非果即境界性者。开善明五佛性。成于四句故也。

是因即了因者。今与菩提因果同为第三句也。

缘性则二者。即是缘了。名之为二也。

二是因果者。谓缘因为因。了因为果也。

合二为一者。合果为因。只是十二因缘为缘因。故云合缘为正。

正无复数者。正尚无数。况复有三及十二愿。

经云其义甚深者。谓境智冥不可思议三谛之理也。

经云不常不断而得果报者。十二因缘三世不住。名为不常轮转无已。名为不断。感三世因名为果报。今观即是中道之果报也。

经云无有虑知和合而有者。从痴有爱名为和合。无有虑知即不生。和合而有即不灭。不生不灭名为中道也。

经云与十二因缘共行者。凡夫之人常被十二因所转。义之如行三世不从。如从火轮。故无始终也。

今互显没者。如来见始没终。十住见终没始。名之为互。取其少分各见始终也。

始则杳然故言不见者。谓无始已来于真起妄。名之为始。故云杳然也。

十住破元品无明者。等觉唯断最后一品。名之为元也。

当果者。谓变易苦果不起也。

自性无所有为易者。意云十住能达自性微细。无明皆无所有。名之为修。故云易也。

因缘所起者。谓迷真之时。于真起妄即是其始。故云难也。

私谓下文释初住所断其始。故云见始也。

初住智浅但见终末者。谓无明之末。起智之初。即是烦恼之终也。

未有治于元品之智者。即等觉一品初起之始一品未断。故云不见。亦是前烦恼之终为见。后终反迷之始为未见也。

经云犹如拍鞠者。谓十二因缘轮转生死。喻之如鞠。往来不停也。

经云即是见法者。法即一体三宝。名为佛性故也。

经又云一切诸佛以此为性者。谓诸佛皆观十二因缘。十二因缘即是佛性故也。

可将此义类前定乐行等三皆不见者。前文之中定苦行者。谓诸凡夫定乐行者是出假菩萨。苦乐行者即是二乘等。皆不见于乐行中彼约出假。故云不见。此约未破无明。故不了了也。

此是别接通义者。通教九地断见思尽。下根之人接入别教初地故也。

结因性者。即是境界性也。

结因因性者。了因性也。

此之第一义空不同十八空中第一义空。何者彼约所空为空。此约能空之体。即毕竟空也。

此结甚妙者。即是一切众生全是第一义空。菩提涅槃也。

初似是一问者。一问无差别。二问何用修道。准佛答则成两问。故云似也。

用未具足故须庄严者。谓众生是因。诸佛是果。未有果用故须修三十二相。以为二庄严也。

如盲触象者。不得正体也。

若见此意者。虽因中无差而籍修道无差。即差无现用故也。

非问者。如经。是义不然。谓不应作如是问。何者因果别故。无差即差故也。

约缘成异者。佛是已成众生约因。初修观智故异也。

事用未足者。未有三十二相化他之用故也。

非谓悉无者。理中具有也。

经云一切众生真实未有三十二相等者。意云众生理性具有三十二相如来之身。结跏趺坐若修即得。故云未有也。

经云凡有三种者。具条三世之有。只是偈中本有今有。未来当得菩提。即是未来有。

经云一切众生现在悉有烦恼等。若即是偈中今无本无。今无约现在烦恼。本无约过去烦恼故也。

久已成佛者。非谓如法华。约于本成之时。名为久已。且约断烦恼边。名之为久也。

悉束为有者。谓上半同为有也。

又即本有是今无下重释上半。

不离有而论无者。谓生死之有。即是涅槃之无。即是本无今有也。

不离无而论有者。谓本无涅槃。今有涅槃也。

是一句是无差别者。双非有无故无差也。

自有两本两末者。谓生死涅槃。各有本有末故也。

二河相望互作始终者。以生死河为终。涅槃河为始。以涅槃为终。生死为始。以涅槃之始与生死始。俱为本。以生死之终与涅槃终。俱为末也。

本而不末者。谓涅槃之本。非生死之末也。

末本非本者。谓生死之末。非涅槃之本。

本末非末者。生死之本。非涅槃之末也。

非本非末。谓双非涅槃生死。显于中道佛性。非三世摄也。

不即心为佛性者。谓现在菩提心。为果佛性也。

心不即为佛性者。谓果佛心不得为因性也。

他云一乘是万善者。万善是缘。因弹指合掌皆为万善所摄。当同佛性中道为一乘也。

六度与一乘更无别体者。谓无作六度能严一乘。若约方便教六度为扶车。具度耳。

但随义异释者。约理为一乘。约修为六度。故云异也。

二释名如经处处得名者。首楞严约行。般若约智金刚约断。师子吼约说。佛性约因。故云处处得名也。

不共者。不定共烦恼寻伺等起也。

秽污者。有覆无记起五见等也。

成论云法起十数者。谓受想思解欲等十也。

或云欲界十居者。亦云十众生居。谓三途为三。人为一。六天为六。故云十也。

一明洗浴者。如来智机。应从现身诸飞鸟等。睹之得度也。

经云佛性者岂非我耶者。如来知诸外道执有不乐于断。故为说。我为佛性。今得发心也。

酬其修道之问者。谓不应定执佛性无差。为众生故说有差别。如说有我也。

或以我为无我等者。谓我无我体被机说异。四悉檀故也。

长有金刚力士说者。上问中无此说也。

如初日月乃至渐渐可见者。众生为烦恼所覆。故不可见佛性。如月初日不可言。无未显现故也。渐渐可见者。即是修道至初住时。如月显现。名为渐见也。

佛性非一二三等者。如前诸师各执不同。各得一门之意故也。

欲使因四悟于不四者。门者能通从门入理即是因。四理无四名。故云不四。若各报门即不入理。如人问桥终日何益也。

如不见象者。谓今家所释四门入理俱得象体。诸师偏执如盲解身也。生异见也。

断二国中间烦恼者。断习气也。

断习气无明者。谓别接通意也。

乖较者较(音角古乐反)。应如释论三观治三种病者。此是他解亦未为当彼论。但治贪嗔等病用慈心不净。未为相应也。

又世谛破性病真谛破假病者。此是中论师解。谓执性计者俗谛破之。但立假有者用真空破之。得性相二空即破见思也。

除性假二病名断烦恼者。即破无明烦恼也。

若见性者无有此义者。谓无有声闻得见佛性也。

与经相违者。经云破三惑得见佛性不云二也。

宁得相应者。谓三种俱破俱得见性。始与经相应也。

以别接通是一种破烦恼得见佛性者。通教中根至七地接入初地。破一品无明见佛性也。

前三种破惑等者。约次第意。

后三种观者。约不次第意故也。

前譬就外者。谓前诸譬中各就外境。犹如拍鞠等也。

例如十二因缘支支别辨者。谓十二支中支支具有十二。大分且约三世。佛性亦遍十二支中。故以例之也。

百界依正因缘者。即三千世间十二因缘。亦具三千也。

内外之言意兼多义者。今家所释不同。他人唯约色心以为内外。即是百界千如依之与正皆是内外。故云多义也。

是故不取者。不取前果。以酬前生因故也。

一云初受胎七日为识者。此释未当。今云识者取最初一念。其色犹在中阴揽他遗体入赤白二谛之中。名之为识。非但七日始名识也。

只此色与众生之名者。谓众生是假名。色者名色。故云名色也。

若细相生即胎内识心者。此即将胎外粗相例。胎内细相具有相生等相也。

未有总受者。总受者粗相也。

初就行心者。谓正造业之时。能生爱取等。成未来果也。

为内外事者。耳口等药名之为外。起相分别名之为内也。

但转名名之者。转现在五。为未来生老死也。

不具苦受者。但有乐受及舍也。

歌罗逻死者。即是具于四支也。

往还三界终具十二者。谓虽则未具十二因缘。种子不断还生欲界皆具十二。故喻于佛性。虽具不具。终归有之也。

经云十二部中虽不闻有者。约未开还。涅槃已前方等般若未闻佛性。如前释五法多闻展转为胜也。

长出三事非章所列合三十六句者。唯文合有九句。于非苦非乐中但一。云何仍少二句。应云云何为苦为乐。云何非非苦非非乐等。即成三十六句也。

经云思惟解了者。如前三十六句之义无非佛性。大涅槃经三谛之法。如来境界等也。

经云烦恼火灭则得闻见者。亦应云。火灭之时则得闻见。何者铁赤之时。即是佛性众生得见也。

后两化他者。如经赞叹解脱及教化众生。即是化他也。

今明以大涅槃心修者。谓演小令大在大则大也。

以义相带者。只缘少欲即是知足。知足故能少欲也。

此明涅槃与解脱异者。谓涅槃是梵语。解脱者唐言。故异也。

开善又云解脱书无累者。此释不可解。脱非西音何得有翻。解脱是无累之义故也。

应是戒乐者。持戒之人知当来果报不怖生死。故戒经云能得三种乐。故云戒乐也。

今寄一并者。文非正释。故云寄也。以难他解定体不成也。

以理为本者。意以涅槃为体也。

私云皆不尔(云云)者。今以涅槃心修何定慧为体也。

经云毳衣者。毳字(天铙反)三苍羊细毛也。说文兽细毛也。周礼祀四望山川则毳之郑。疏曰罽毳衣也。

第十住亦闻见亦眼见者。此佛为闻。此九住为眼也。

余位不得者。若约别教地前诸位皆即未见。今住地证闻闻得见闻也(四本毕)。

○释师子吼品之二(四末初)

若欲闻见眼见应当受持者。此约以涅槃心。修大乘十二部经。成就五种法。师能见如来一体常住佛性也。

取闻见得道力强者。谓闻说法见应身也。

见色身则弱者。如小般若云。若以色见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故云解也。

知是方便者。谓从真起应。吾今此身即是法身。故云见佛也。

初身口二业者。若见如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即是眼见也。

若闻如来所说十二部经皆是大乘。即是闻见也。

经云为谁受身为谁说法等者。谓无宰主。即知如来为机受身为机说法。是闻见也。

相成是别教者。谓约地前用二观为方便。异时相望得入初地名平等观。能成法身。名为中道故也。

经云依是二种因缘者。如上闻见眼见思惟观察也。

即四依人问者。明四依出世有内生外熟。与凡圣相览故问也。

行是外迹者。迹谓化迹。

诈现好恶等也者。已难知者。谓生就难分也。

云何依此二事者。眼见色身闻说法等。得如是魔非幻也。

经云若为正法者。以大涅槃心修习持究竟戒。即得见闻也。

经云一根深难拔者。根即信根由有信故能修三空。是故难拔也。

若心不悔持戒不浅者。皆为涅槃心。修所受之戒法。尔而得见于佛性不用要求。若生要期持。亦不能见性故也。

后偏结一边者。谓偏结涅槃无常边也。

经云于如燃灯者。意云以假于因念念无常也。

善得时长释迦日短者者。时长谓三亿岁日短从于晨朝至半夜入灭。故引法华为例。谓如食顷等短。亦非短皆是为缘也。

遮恐无穷之难者。如取十三句展转为因是则无穷。故今意云信心听法。互为因果故也。

瓶由拒立拒籍瓶成古释互为因果者。今意不然。如经云。拒举瓶不应共瓶互为因果。何者为三木。为拒少一不成。如是展转皆互相因。一木为因二木为果。二木为因。一木为果。即是互为因果。亦名㧦虞(上音笋下音巨)尔雅竖曰㧦横曰虞此非今意。

经云立拒者。拒字(其吕反)此外道瓶圆如瓠无足以三杖。交之举于瓶。诸经中或言执三奇立拒。或言三丈立拒皆是也。

梁武引拒者。今之渴鸟老此犹未当。只得上下互作因果。不得展转。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等也。

若克定三世者。谓过为因。现在为果等。因则定不得互为果也。

轮回不穷者。如无明为因。行为果。行为因。无明为果。行为因。识为果等也。

经云生能生法者。谓大生能生小生。不能自生者大生之体。故由生生者即小生复生大生。大生不自生赖生故。生者即大能生小。小能生大。更互相生也。

借譬何爽者。借小乘毗昙。同时大小八相不失也。文且举生亦应住异灭同也。

是绝待果故言破烦恼者。烦恼生死二边俱不生故。名之为绝也。

烦恼名过过者。谓烦恼名过。烦恼体上复生于过。故云过过。如先是恶人更复作恶。亦名过过也。

无相待因者。谓绝待也。如经无始终故始即是因。既无于始亦无于终。故云绝待也。

但是语势者。谓涅槃是毕竟。无与诸无相从而来非非。正难意故如来答犹五存一。谓涅槃是毕竟无无我无我所等也。

如日月之笼散者。谓云笼则无月。云散则有难意。不一向无也。

有小分是者。谓毕竟无但同无因。故云小分。若约有果。即是全分也。

经云世法涅槃者。谓涅槃是出世之法。何以将世间六无对之故。

经云众生父母是名了因者。父母是能了。众生是所了也。

略须分别者。约无分别中而略分别。故名不思议也。

后横竖相对(云云)者。谓以正当体相望为横。信心约初为竖也。

而义说生因了因者。涅槃之体实无生了。如世间之物生而生之。而能□□故也。

世人谓屈此并者。意云涅槃之法不应作生了。二果常无常并之。故约不思议以释之。

且用首楞严通者。谓首楞严三昧方便不现。常即无常二鸟双游。世人。

何故谓生定作生说而作并耶。

得财物已而复还生者意。引此譬世间之述死尚非死。恐出世法生即非生。何得云屈也。

一常二无常者。谓非生现生也。

悉开两意者。开常无常色无色。名有可见不可见。约众生菩萨所见所闻不同。故云二意也。观师解云。既云亦非是众生身。外者。佛性为世何处若非内外。即是无性也。

如鸟除二翅者。意斥观师免难内外。如鸟无翅不能有用也。

此法即假者。谓五阴之法从缘生故假也。

不俱在二谛者。谓即边而中二谛俱。是故云不独中道遍于真俗也。

此法不思议者。即一而三。即三而一故也。

只以即空非外不世俗谛者。此不思议俗即一而论三。三不定三故非内非外。而破诸师也。

此还成上意者。谓三谛不思议双照故不失双非。故不坏也。

而复双照故言不失者。既非内外而内而外。名不失坏也。

假名为有者。谓依众生。故云有也。

佛性中道悉皆可解者。既破内外名为中道。佛性边一切处即是而内而外。故云可解也。

乳即空者。无自性故。空从缘生。故假乳既从缘酪亦是空二俱缘生。故但有假名耳。

待时而生者。意云定有但待人功为缘耳。

初作即空夺者。乳若有酪即有生酥五味具足。今既无酪五味亦无也。

经云二种名字者。若乳中有酪。名者众生佛性即有如来二种名字也。

经云众生亦谓是酪者。即是果也。

经云乳中而有酪性者。性谓酪因。非谓酪果。须具缘而得酪也。

此举非因作难者。谓乳既非是酪因。角亦非酪因。若二俱无因。众生亦无得果之义。若能生者谓角能生酪也。

佛一往纵答角亦生酪者。此是无方之答。若定说者角即无酪。何者如乳从因。角非酪因故也。

角是缘因者。非亲能生故。故不无也。

经云二俱无故者。谓既无酪树亦本无等。是无因何不生树。树若不生亦不生酪也。

复有几因者。为是正因。为是缘因。为因几因也。

正谓众生缘谓六度者。众生理性具此二因。犹修得见佛性也。

明假名是正因佛性者。取众生边此未为当。五阴是正因。而取假名为正也。

复有境界及道品等者。谓境界是正因而却云缘因。亦不全当也。

而有六度生其阴驱者。六度即缘因。阴驱即正因。以缘资正得见佛性。故云不失不坏也。

还是向义者。谓非内非外不失不坏等。三谛具足也如人求面而取于刀者。有见缘乳有酪缘。水无酪缘也。

何故不见驴马等面者。谓乳不有如刀见面亦不定。故自他求面既不可得。乳亦无酪也。

仍并通佛并者。通刀有面像。乳中有酪也。

经云近远一时俱得见故者。汝云由光到故。远者不到何得见能。近有物隔何得不到故以破之。恐有伏难。故云有物也。

不应见水精中物者。以有隔故何得能到也。

应责酪直者。谓若不责直明知无酪也。

并是兄弟者。以同一腹故虽具子孙。只是兄弟也。

今已患臭者。古人亦谓以香为臭。

今已饱餐者。餐字(于据反亦云沷音)。

初譬中示于无性者。即是无于果性。一切诸法皆藉缘而成也。

本有应常有等者。若是当有不合从缘而生。从因缘而灭。今既生灭即是本无也。

下二句相仍而来者。未知深意。若准释文即是释前二句。师子吼执不定定有而难。如来约不定而答。既其有不定有无不定无。即是三世有法无有是处也。

经云一切众生有虚空界者。如云窍隙之所有是中语言生隙。谓间隙空处名之为界。即是血脉所通之处同虚空名佛性。喻同身中空遍一切处也。

经云如金刚珠者。即喻佛性不可破坏也。

名为第一义空者。谓一空一切空也。

空名智慧者。谓一假一切假也。

佛性遍一切处者。一中一切中也。

了本了其令出者。外缘了其性因令出也。

欲明酪暖能两了者。即是能了于正复自了缘。谓自了了他也。缘既有二正亦有二自正正他。故云能作两正等也。

他亦如是自了了他者。即是七人望己为自。余亦成他也。

自不能自数数他者。世间色法自是烦恼顽碍之色。何能了他也。

别有一法者。谓修智性然后数他也。

经云有佛性性者。谓有缘因。故云性性也。

藉缘能有者。如经从师受已渐渐增益等也。

经云以当见故者。谓众生虽有佛性要须待缘。方始得道果。乳有酪性亦谓假缘故也。

今若用之者。不计定性随世假名得用之也。

今时此橘初酢后甜者。谓随其土风者。与经说异也。

经云尼拘陀子乃至不得称为法陀罗子等者。谓尼拘陀性既非佉陀罗性。何得不生尼拘陀树。乳能生酪也。

经云如云表星者。表只是边星在云边。故不可见也。

若言细部者。破其转计。故云总非也。

夫树相甚粗者。谓子中以有粗相。应可得见也。

经云当有何咎者。意云尼拘陀子既不可见今见有树。如乳无酪因缘而有。我有何咎也。

了因无正云何无耶者。既了从正生何故难云。子无于树以能子故也。

文举一切法生灭一时者。凡所有法皆为四相所迁。先生后灭也。

尼拘陀子生灭一时者。即是子即五丈根茎华果。既是一时不应先生后灭。今既生灭即是无性也。

草木中无佛性者。顺权教说无于果佛性也。

既非外义者。此之破报皆为末代众生。计有无因果之报。别计因中有果多同外人。后破因中无果。谓非外计但一番问答也。

但以业缘而得成佛者。意云菩萨皆由修六度道品。而得定无佛性也。

若无常者则无佛性者。无常之上复立无常佛性即常也。

不应毗䟦致只应阿毗䟦致者。毗䟦明退阿毗不退。阿之言无即是无退。若佛性本有不应有退也。

修身行者知无佛性者。意难由如生酥须具众缘。始成如无佛性须修万行。若有佛性即如乳成酪。不假众缘也。

止有八字具答问意者。如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是也。具答问意者。意为众生而兴此问答众生有。故云问意也。

致有往反者。谓从天傍人人复往天等。何关佛性也。

经云以迟得故者。即虽未得久久当得名之为迟。非是于退也。

经云炉治者。治字(余者反)说文治销也。字体从台教耳。汉书巧治铸干将之璞是遭热即流。遇冷即合与水同意。故字从水也。

经云五缘成于生酥者。如前文人功水瓶攒绳等五也。

经十二因缘亦有佛性者。于一一支皆是佛性故。何者如风激水水即成波。风息之时波还成水。如无明束诸佛性性成无明。若达无明即还成佛性也。

又僧者诸佛和合者。谓诸佛即是佛性同一佛性故。故名和合也。

经云一者不生信者。以信为首。既不生信任运须退。二不作心者若无于心故退。三者疑心者若生疑心不知有菩提。无菩萨疑即是退诸心。例之乃至十三。不乐进趣者。虽有前之十二。若无进趣。亦名为退也。

经云自轻己身者。谓自绝分高推圣忆。不肯修行也。

真修之皆名为治者。如法华云。除诸法实相余皆魔事也。

臧文仲有三不仁者。身为蔡太夫。一使妻编蒲摩为他所机。二知柳下慧有贤不举夫子责之非大夫之德。三事星神等(云云)。

坐驰五尘者。借庄子中意坐驰无益。今为世务也。

若能无念者。起信论云。若人观无念也。

一心中觉方非世务者。能体远所求之念。即无念非谓都无。名为无念。三谛具足方得契此无念。念理免于世务也。

经云不能恭敬尊重三宝者。如前从十二法至于二法从广已狭。皆能退。故不依诸法。恭敬身中一体三宝。是故退菩提心也。

缘于法法为心师者。以三德之理为心所缘。佛性之法为师夫。言师者。能成弟子能全悉得不退菩提也。经者。即便庄严涉路而去譬更发心也。

今趣举三十二相业约求佛心便者。即是三藏菩萨于三僧祇外百劫种相好也。若依为大涅槃心修诸相。于一一相无非法界之体故也。

此就相似因果为语者。随多少业得多少果。义类相似也。

诸佛境界是境界性者。谓诸佛同有阴身。故云境界。亦是所观之境故也。

不可以定相取者。谓一一性无非三谛不可思议故也。

望上两番破义者。如前执因中有果。因中无果二番也。

文理抗行者。谓内外为别也。

只詺此为常者。犹以覆故。名之为常也。

问果果了因万善如何是常者。果果在常了因。约观智万善。是缘因也。

皆不可思议不可思议故常者。谓能了即所了。所了即能了。因即是果。果即是因。因果即非因非果。而因而果。名大涅槃。故云常也。

涅槃经疏私记卷第十一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