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卷第三十一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涅槃经疏卷第十三

顶法师撰

天台沙门湛然再治

大般涅槃经迦叶菩萨品第二十四(卷第三十一)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晋沙门慧严、慧观、谢灵运重治。

迦叶品二十四

此是善始发问,今欲令终,是故更请。前随义题品,今从人立名,故云迦叶。迦叶如前说开善用,此答安乐性问。地师为慈光、善巧住持分,河西、兴皇同为佛性门。今明第五、涅槃用。此经初后通论佛性,此品与前有何同异?异略为五:一、义用异。前品明中道佛性,义为菩提种子;今品明佛性胜用,能摄极恶阐提、偏邪外道。二、因果异。前品明因性,在因不在果;果性果果性,在果不在因。此品明一切恶阴皆是佛性,此即因性;从恶五阴生善五阴,此亦果性。又云:佛性有三世,有非三世;圣人果性通三世,不通三世。由来解果果性通三世,是应身佛性;不通三世,是法身佛性。此不然,只说果性通于因果,何须分应、法两身?若善五阴佛性通因果,因中佛性即三世,摄果佛性即非三世。三、开合异。前品生死河合四果,离三乘;此品涅槃河离四果,合三乘。四、通别异。前品通明五种佛性,天人六道皆有佛性;此品专明正因佛性,阐提由正因故,还生善根。前品别据万善了因佛性;今品通据善恶皆是佛性。故云:善根人有,阐提人无;阐提人有,善根人无。五、前品对告一人,今品再对迦叶诸异,乃多起品。初、明用异。从初意立章,故言涅槃用。就文为二:初、明摄恶,后、明摄邪。就摄恶中二:先、明佛性用,二、叹经。初、明用又二:先、明断善,后、明生善。以虚妄力故断善,以佛性力故生善。旧解云:作恶、生善,两人更递,然不相关。又一师云:只是一人前颠倒故起恶,后遇知识故生善。今明不然,或是一人,或是多人。如?河中七种,即是多人。若一人始没,乃至成佛,即是一人。旧云:生善有接识义。众生从界外无明识窟中,始起一品无明而来,未起四住,有佛接去,即得成佛。此义大妨。设有此经,亦是一时改恶为缘;若无此经,全不堪依。若言必须起五住竟,方能改恶作善,亦无一经定作此说。设有此经,亦以一时为缘而已。若尔,任恶极已,任运被接,何须修道?与八万劫得道何异?若言从识窟中来者,即是从无明中来,云何言始起一品无明?若未起惑,应生别处。若从窟中来,始起一品而被接者,自后起品乃至四住,何不被接?若无明窟中既被接,四住窟中何不接之?故是难信。若尔,并不须修。上数破此义。若佛性力任得菩提,不须修者,正破于此。旧言善星无发迹处,是实恶人,是义不然。虽未见经,义推是权。何者?佛两子弟各行善恶,阿难为善,调达作恶,悉皆是权。今罗云为善,善星作恶,例知是权。断善文为三:一、明断善人;二、明断善相;三、明断善见。断善人者,即善星是。断善相者,不定根性是,闻不定教,执成定解。断善见者,分别推求诸法道理。初就人中二:先问,次答。问为二:先缘起,次正问。缘起中二:先明佛有能化之德,次明善星有可化之缘。就佛又二:初、内有慈悲;二、外有方便。初文者。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怜悯一切众生。

怜即大慈,愍即大悲。

次不调能调下,有七句,即外方便。

不调能调,不净能净,无归依者能作归依,未解脱者能令解脱,得八自在,为大医师,作大药王。

善星比丘下,第二、明有可化之缘,又二:初、明是子。

善星比丘是,佛菩萨时子,

即罗云庶兄,此缘则重。

出家之后,受持读诵,分别解说,十二部经,坏欲界结,获得四禅。

次出家之后,是有信戒,受持十二部经是慧,坏欲界结,获得四禅是定,具足三德,岂非因深?

云何如来下,正问。先作两难,后作两结。初难何故记是恶人,后难何故不先为说法。初难又二:初难何故记是阐提即恶因?

云何如来记说善星是一阐提厮下之人?

次难:何故地狱劫住是恶果?

地狱劫住不可治人

如来何故下,是第二难,与佛缘重,何不先为说法?

如来何故不先为其演说正法,后为菩萨?

如来世尊下,结两难。云何得名有大慈愍下,结初难。

如来世尊若不能救善星比丘,云何得名有大慈悯?

佛有慈悲,云何为此厮下劫住?既云斯下,当知佛无慈悲。

次有大方便下,结后难。

有大方便。

佛既不先为其说法,云何名为有大方便?若有方便,应为说法。

佛答中,不答缘起,但答两难、两结。先答后,后答前。前答后中,凡七譬:前六譬,明缘有浅深,故说有次第;后一譬,明佛心平等,等说无偏。前六譬中,例有三:一、举譬问,二、述事奉答,三、合譬作解。

佛言:善男子,譬如父母唯有三子:其一子者,有信顺心,恭敬父母,利根智慧,于世间事能悉了知;其第二子,不敬父母,无信顺心,利根智慧,于世间事能速了知;其第三子,不敬父母,无有信心,钝根无智。父母若欲教告,应先教谁?先亲爱谁?当先教谁知世间事?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应先教授有信顺心、恭敬父母、利根智慧、知世事者。其次第二乃及第三,而彼二子虽无信顺恭敬之心,为慈念故次复教之。

善男子,如来亦尔。其三子者,初喻菩萨,中喻声闻,后喻一阐提。如十二部经修多罗中微细之义,我先已为诸菩萨说;浅近之义,为声闻说;世间之义,为一阐提、五逆罪说。现在世中虽无利益,以怜悯故,为生后世诸善种子。

善男子,如三种田:一者、渠流便易,无诸沙卤、瓦石、棘刺,种一得百;二者、虽无沙齿、瓦石、棘刺,渠流险难,收实减半;三者、渠流险难,多诸沙卤、瓦石、棘刺,种一得一,为藁草故。善男子,农夫春月先种何田?

世尊,先种初田,次第二田,后及第三。

初喻菩萨,次喻声闻,后喻一阐提。

善男子,譬如三器:一者、完,二者、漏,三者、破。若欲盛置乳酪酥水,先用何者?

世尊,应用完者,次用漏者,后及破者。

其完净者喻菩萨僧,漏喻声闻,破喻一阐提。

善男子,如三病人俱至医所:一、易治,二、难治,三、不可治。善男子,医若治者,当先治谁?

世尊,应先治易,次及第二,后及第三。何以故?为亲属故。

其易治者,喻菩萨僧;其难治者,喻声闻僧;不可治者,喻一阐提,现在世中虽无善果,以怜悯故,为种后世诸善子故。

善男子,譬如大王有三种马:一者、调壮大力,二者、不调齿壮大力,三者、不调羸老无力。王若乘御,当先何者?

世尊,应当先乘调壮大力,次乘第二,后及第三。

善男子,调壮大力喻菩萨僧;其第二者喻声闻僧;其第三者喻一阐提,现在世中虽无利益,以怜悯故,为种后世诸善种子。

善男子,如大施时,有三人来:一、贵族,聪明持戒;二、中姓,钝根持戒;三、下姓,钝根毁戒。善男子,是大施主应先施谁?

世尊,应先贵姓利根持戒,次及第二,后及第三。

第一喻菩萨僧,第二喻声闻僧,第三喻一阐提。

何以有此三之次第?解云:如佛初为提谓、文鳞、瞽龙说人天五戒,次赴鹿苑为二乘人转四谛法,后明方等教诸菩萨,自是一途,约小为初。若初成佛道,以舍那教初照山王,次照平地,此复一途,约大为初。今此文意包括始终,以山王为初,文鳞为中,双林为后。然第三子虽复极恶,以体同故,是故须教;下田虽瘠,以家业故,是故不废;下器虽破,防急用故;下病虽必死,以亲属故;下马虽老,以代倦故;下人虽卑,以等施故。

善男子,如大师子,杀香象时,皆尽其力;杀兔亦尔,不生轻想。诸佛如来亦复如是,为诸菩萨及一阐提演说法时,功用无二。

前六譬中,虽差别答,义兼无差,意犹未显。第七譬中,文转分明,举师子王不重象轻兔,俱尽壮势,譬佛不厚善薄恶,等运大悲。若巨细而观,象不足,兔有余;若量力而观,象须疾,免须徐;兽王不尔,等一无殊。就缘而观,菩萨教深细,声闻教浅近,阐提教世间,佛不二三,大悲平等。

我于一时住王城下,二、追答记彼之问。问有二句:初答阐提,次答记意。初答阐提。自谓有信、慧、定,尽非其问,不许有之。明无信又三:一、不信佛是无所畏人;我于一时在迦尸下,二、明不信佛是无妄语人;我于一时与善星下,三、明不信佛是无嫉妒人。初文者。

善男子,我于一时住王舍城,善星比丘为我给使。我于初夜为天帝释演说法要,弟子之法应后师眠。尔时,善星以我久坐,心生恶念。时王舍城小男小女若啼不止,父母则语:汝若不止,当将汝付薄拘罗鬼。尔时,善星反被拘执而语我言:速入禅室,薄拘罗来。我言:痴人,汝常不闻如来世尊无所畏耶?尔时,帝释即语我言:世尊,如是人等亦复得入佛法中耶?我即语言:憍尸迦,如是人者得入佛法,亦有佛性,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虽为是善星说法,而彼都无信受之心。

汝言出家,表其有信;今以三事,显其无信。

善男子,我于一时在迦尸国尸婆富罗城,善星比丘为我给使。我时欲入彼城乞食,无量众生虚心渴仰欲见我迹,善星比丘寻随我后而毁灭之;既不能灭,而令众生生不善心。我入城已,于酒家舍见一尼干,卷脊蹲地,餐食酒糟。善星比丘见已而言:世尊,世间若有阿罗汉者,是人最胜。何以故?是人所说无因无果。我言:痴人,汝常不闻阿罗汉者,不饮酒、不害人、不欺诳、不盗、不淫?如是之人杀害父母,食啖酒糟,云何而言是阿罗汉?是人舍身必定当堕阿鼻地狱。阿罗汉者永断三恶,云何而言是阿罗汉?善星即言:四大之性犹可转易,欲令是人必堕阿鼻,无有是处。我言:痴人,汝常不闻诸佛如来诚言无二?我虽为是善星说法,而彼绝无信受之心。

第二、佛所行时,足离地四寸,千辐印文当现迹中,人皆欲见其常灭之。既不能灭,取死蚯蚓置佛迹中,令无量人起残害想(云云)。

善男子,我于一时与善星比丘住王舍城。尔时,城中有一尼干,名曰苦得,常作是言:众生烦恼无因无缘,众生解脱亦无因缘。善星比丘复作是言:世尊,世间若有阿罗汉者,苦得为上。我言:痴人,苦得尼干实非阿罗汉,不能解了阿罗汉道。善星复言:何故罗汉于阿罗汉而生妒嫉?我言:痴人,我于罗汉不生妒嫉,而汝自生恶邪见耳!若言苦得是罗汉者,却后七日当患宿食腹痛而死,死已生于食吐鬼中,其同学辈当舆其尸置寒林中。尔时,善星即往苦得尼乾子所,语言:长老,汝今知不?沙门瞿昙记汝七日当患宿食腹痛而死,死已生于食吐鬼中,同学同师当舆汝尸置寒林中。长老,好善思惟,作诸方便,当令瞿昙堕妄语中。尔时,苦得闻是语已即便断食,从初一日乃至六日,满七日已便食黑蜜,食黑蜜已复饮冷水,饮令水已腹痛而死,死已同学舆其尸丧置寒林中,即受食吐饿鬼之形在其尸边。善星比丘闻是事已至寒林中,见苦得身受食吐形,在其尸边卷眷蹲地。善星语言:大德死耶?苦得答言:我已死矣。云何死耶?答言:因腹痛死。谁出汝尸?答言:同学。出置何处?答言:痴人,汝今不识是寒林耶?得何等身?答言:我得食吐鬼身。善星,谛听!如来善语、真语、时语、义语、法语。善星,如来口出如是实语,汝于尔时云何不信?若有众生不信如来真实言者,彼亦当受如我此身。尔时,善星即还我所,作如是言:世尊,苦得尼乾命终之后生三十三天。我言:痴人,阿罗汉者无有生处,云何而言苦得生于三十三天?世尊,实如所言,苦得尼干实不生于三十三天,今受食吐饿鬼之身。我言:痴人,诸佛如来诚言无二。若言如来有二言者,无有是处。善星即言:如来

尔时虽作是说,我于是事都不生信。善男子,我亦常为善星比丘说真实法,而彼绝无信受之心。

第三文者,夫人鬼报别,而宛然相见,酬往问答,岂实恶人所能为也?验知是权(云云)。

善星虽复读诵下,二、明其无慧。

善男子,善星比丘虽复读诵十二部经获得四禅,乃至不解一偈一句一字之义。

但得文字,不解其义,是则非慧。

亲近恶友下,第三、明无定,又二:初明虽得后失,故言无定。

亲近恶友,退失四禅。

次退禅下,总结起邪,所以记之。

退禅定已,生恶邪见,作如是说:无佛、无法、无有涅槃。沙门瞿昙善知相法,是故能得知他人心。我于尔时告善星言:我所说法,初中后善,其言巧妙,字义真正,所说无杂,具足成就清净梵行。善星比丘复作是言:如来虽复为我说法,而我真实谓无因果。

善男子!汝若不信下,第二、答其前问。记意又二:先明记意,次明不可治。初文者。

善男子,汝若不信如是事者,善星比丘今者近在尼连禅河,可共往问。尔时,如来即与迦叶往善星所。善星比丘遥见佛来,见已即生恶邪之心,以恶心故生身陷入堕阿鼻狱。

以其必入,故我记之。显必入相,故往见之。见佛起恶,即入地狱,必入明矣。往善星所者,或谓举往事,或难思力,不动而往(云云)。

善星虽入佛法下,二、答不可治人。由彼放逸,故不可治,愍之而已,有法、譬、合。

善男子,善星比丘虽入佛法无量宝聚,空无所获,乃至不得一法之利,以放逸故,恶知识故。

譬如有人虽入大海,多见众宝而无所得,以放逸故;又如入海虽见宝聚,自戮而死,或为罗刹恶鬼所杀。

合中,二番各二,皆先正合,次以譬帖合。

善星比丘亦复如是,入佛法已,为恶知识罗刹大鬼之所杀害。善男子,是故如来以怜悯故,常说善星多诸放逸。

善男子,若本贫穷,于是人所,虽生怜悯,其心则薄;若本巨富,后失财物,于是人所,生于怜悯,其心则厚。

善星比丘亦复如是,受持读诵十二部经,获得四禅,然后退失,甚可怜悯!是故我说:善星比丘多诸放逸,多放逸故断诸善根。我诸弟子有见闻者,于是人所无不生于重怜悯心。

如初巨富后失财者,我于多年常与善星共相随逐,而彼自生恶邪之心,以恶邪故不舍恶见。

我从昔来下,二、答其两结。初答。先结无慈悲心,又二:先正答,次料简。初正答中,有法、譬、合。

善男子,我从昔来见是善星,少有善根如毛发许,终不记彼断绝善根是一阐提、厮下之人、地狱劫住;以其宣说无因无果、无有作业,尔乃记彼永断善根是一阐提、厮下之人、地狱劫住。

善男子,譬如有人没圊厕中,有善知识以手挠之,若得头发便欲拔出,久求不得尔乃息意。

我亦如是求觅善星,微少善根便欲拔济,终日求之乃至不得如毛发许,是故不得拔其地狱。

二、更问答料简,于中二:先问,次答。

迦叶菩萨言:世尊,如来何故记彼当堕阿鼻地狱?

答中二:先正答。

善男子,善星比丘多有眷属,皆谓善星是阿罗汉、是得道果。我欲坏彼恶邪心故,记彼善星以放逸故堕于地狱。

次善男子下,引昔显实。

善男子,汝今当知,如来所说真实无二。何以故?若佛所记当堕地狱,若不堕者,无有是处。声闻、缘觉所记莂者,则有二种,或虚或实。如目楗连在摩伽陀国遍告诸人:却后七日,天当降雨。时竟不雨。后记牸牛当生白犊,及其产时乃产驳犊。记生男者,后乃生女。

于中引目连记事,非全不着,但见前雨,不见后接,但见头白,不见体驳(云云)。如来不尔,是故无二。

善星比丘常为无量下,答后方便之结。

善男子,善星比丘常为无量诸众生等,宣说一切无善恶果,尔时永断一切善根,乃至无有如毛发许。善男子,我久知是善星比丘当断善根,犹故共住满二十年畜养共行。我若远弃不近左右,是人当教无量众生造作恶业。是名如来第五解力。

明我令其恒在左右,不令远去,恐其为恶。云何是无方便?第五解力,即是欲力,知众生欲解也。

世尊!一阐提辈下,第二、断善之相。文为三:初、正明断善,二、明根性不定故断善,三、明说教不定故断善。初有五番问答。初番先问。

世尊,一阐提辈以何因缘无有善法?

次佛答中。

善男子,一阐提辈断善根故;众生悉有信等五根,而一阐提辈永断灭故。以是义故,杀害蚁子犹得杀罪,杀一阐提无有杀罪。

以断善根故,所以无善。依数人解,阐提起恶邪无碍,断此善根,如无漏无碍道断烦恼。若尔,当知毕竟不复生善,云何能得还生善根?是义不然,阐提身中,有重恶障,善不并兴,詺此被障,善不得生,后恶稍灭,善复得生,故言还生善根。问:阐提为有善可断,无善可断?答:具有两义,其曾作善,后遇恶友,断灭此善,故言有善可断。无善可断者,向时作恶,全未有善,而恶业将灭,善业应生,而复起障,善不得起,名无善可断。文云众生悉有信等五根,阐提永断者,相承释云:理内众生,有信等五根,理外颠倒虚妄,故无信等五根。此义不然,只此理外,亦有信等阐提,既是理外起恶,断此五根,但作恶众生,既有佛性,应生五根,而即事未有,义说应有,故云一切众生悉有。文云杀阐提无罪,杀蚊蚁有罪者,阐提有重恶在身,杀之无罪,蚊蚁无重恶故,杀之有罪。文云施畜生得百倍报,施一阐提得千倍报者,阐提过去五戒感人,施之福重,畜生先世恶业,感此畜身,施之福轻。

世尊,一阐提者下,第二番问答,问中定宗。

世尊,一阐提者终无善法,是故名为一阐提耶?

答:可见。

佛言:如是,如是!

世尊,一切众生下,第三番问答。

世尊,一切众生有三种善,过去、未来、现在。一阐提辈亦不能断未来善法,云何说言断诸善法名一阐提耶?

问:中明阐提不断未来,云何断善?

善男子,断有二种:一、现在灭,二、现在障于未来。一阐提辈具是二断,是故我言断诸善根。善男子,譬如有人没圊厕中,唯有一发毛头未没,虽复一发毛头未没,而一毛头不能胜身;一阐提辈亦复如是,虽未来世当有善根,而不能救地狱之苦,未来之世虽可救拔,现在之世无如之何,是故名为不可救济。以佛性因缘则可得救。佛性者,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是故佛性不可得断。如朽败子不能生芽,一阐提辈亦复如是。

佛答:断有二种,一现灭,二障未来。若现起恶,善法不生,故是现灭。既现作恶,复遮未来,善不得起,故断未来。亦具断三世过去作恶,而复不悔,即无复善。未来复有还生善义,但自微弱,不能救之。

世尊,一阐提辈下,第四番问答,明不断佛性。

世尊,一阐提辈不断佛性,佛性亦善,云何说言断一切善?

善男子,若诸众生现在世中有佛性者,则不得名一阐提也。如世间中众生我性,佛性是常,三世不摄,三世若摄名为无常。佛性未来以当见故,故言众生悉有佛性。以是义故,十住菩萨具足庄严乃得少见。

佛性是善,此善不断,名不断性。又佛性是常,实不可断。所言如世间众生我性、佛性者,三解:一云:借外道我以之为譬,都无邪我,故三世不摄;真我是常,三世不摄。二云:不尔,只是世间众生我性即是佛性,是佛性故,三世不摄。三云:即是真我,语势牵令佛性是常。后文云佛性未来,前云非三世摄,两语相违,今须会通。前云三世所不摄者,就佛性体;后言未来,约众生修。一切众生未来当得清净之身,故言未来。

迦叶言:佛性下,第五番问答。初问佛性,次问阐提。初问者。

迦叶菩萨言:世尊,佛性者常犹如虚空,何故如来说言未来?

佛性既其三世不摄,云何言未来?

如来若言下,次问阐提。

如来若言一阐提辈无善法者,一阐提辈于其同学、同师、父母、亲族、妻子,岂当不生爱念心耶?如其生者,非是善乎?

若言阐提全无善法,何以得有怜爱等心?若有此心,即是有善。

佛言下,答。先答初问,又二:先答问,次论义。初答中二:先叹问。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快发斯问。

次正答。

佛性者犹如虚空,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一切众生有三种身,所谓过去、未来、现在。众生未来具足庄严清净之身而得佛性,是故我言佛性未来。善男子,我为众生或时说因为果,或时说果为因,是故经中说命为食,见色名触,未来身净故说佛性。

性非三世,约未来得,故言未来。故下,举例。说因为果,说果为因,佛性亦尔。云未来者,因中说果。言食及触者,食可见。触名不同,或以识为触,或根为触。今具二义,故论云:触不定故,故无别法。若意识在缘名触,此触在识;若言眼识、眼触者,此触在想。今言见色名触,此谓识心以之为触。色是前尘,能生识触,故谓色为触,亦因中说果。

世尊下,第二、论义,先问次答。

世尊,如佛所说义如是者,何故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问:因前生佛性既非三世,云何言众生有?

善男子,众生佛性虽现在无,不可言无;如虚空性虽无现在,不得言无。一切众生虽复无常,而是佛性常住无变。是故我于此经中说,众生佛性非内非外,犹如虚空非内非外。如其虚空有内外者,虚空不名为一为常,亦不得言一切处有。虚空虽复非内非外,而诸众生悉皆有之,众生佛性亦复如是。

佛答:性非内外,犹如虚空,而诸众生定有此性,文云悉皆有之。

如汝所言下,答次问,初牒问非之。

如汝所言,一阐提辈有善法者,是义不然。

何以故下,正答有法、譬、合。

何以故?一阐提辈若有身业、口业、意业、取业、求业、施业、解业,如是等业悉是邪业。何以故?不求因果故。

法说虽有孝慈等善,文云皆是邪业;虽有见闻,皆是无记;既无正善,皆名邪恶。取业求业者,对翻于善,善中先生善欲,次生善思。今以取业对善欲,求业对善思,虽皆言善,犹是无记。

善男子,如诃梨勒果,根、茎、枝、叶、华、实悉苦。

次举譬云:如诃梨勒,味唯是苦,色香非苦。然前难阐提,岂得无善?其有怜爱,即名为善。故佛答云:悉是邪恶。庄严云:无出世善,有怜爱善。光宅云:设有怜爱,并无记性,不名善性。如棋书等,是工巧无记。开善云:断善作恶,设有怜爱,并属恶邪,何得有善?观师同开善云:重恶居身,如种苦瓠,根叶悉苦。

一阐提业,亦复如是。

合如文。

善男子!如来具足下,第二、明根性不定,或恶或善。又二:初正明不定,后更问答论义。初又二:初明不定,次断善根。初明不定,又三:一、知不定根,二、出不定相,三、结不定。初如文。

善男子,如来具足知诸根力,是故善能分别众生上中下根。

次文者。

能知是人转下作中,能知是人转中作上,能知是人转上作中,能知是人转中作下。

数习则利,转下为中上;不习则钝,转上为中下。

三、结,如文(云云)。

是故当知,众生根性无有决定。

以无定故下,二、明不定故,故断善根,又三:初、明不定断善。

以无定故,或断善根,断已还生。

次明若定则不尔。

若诸众生根性定者,终不先断,断已复生。亦不应说一阐提辈堕于地狱,寿命一劫。

三、是故下,证不定。

善男子,是故如来说一切法无有定相。

迦叶白佛下,第二,论义(云云)。问可见。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具足知诸根力,定知善星当断善根,以何因缘听其出家?

佛答为二:初就善星答,后就余人答。非但知善星根性,亦知余人根性。初又三:初明其居王位即能破灭。

佛言:善男子,我于往昔初出家时,吾弟难陀,从弟阿难、提婆达多,子罗睺罗,如是等辈皆悉随我出家修道。我若不听善星出家,其人次当得绍王位,其力自在,当坏佛法。以是因缘,我便听其出家修道。

善星若不下,二、明出家、不出家俱能断善。出家增其敬长,读诵修定等善,具如上说。

善男子,善星比丘若不出家亦断善根,于无量世都无利益;今出家已,虽断善根,能受持戒,供养恭敬耆旧长宿有德之人,修习初禅乃至四禅,是名善因。如是善因能生善法,善法既生能修习道,既修习道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我听善星出家。

若我不听下,三、结知根力。

善男子,若我不听善星比丘出家受戒,则不得称我为如来具足十力。

次佛观众生下,约余人为答,又二:初明不定,次辨升沉。初又二:有断善、生善。初断善又三:一、正断善。

善男子,佛观众生具足善法及不善法,是人虽具如是二法,不久能断一切善根、具不善根。

次何以故下,出断善之行。

何以故?如是众生不亲善友,不听正法,不善思惟,不如法行。

三、以是因缘下,结其断善。

以是因缘,能断善根,具不善根。

次如来复知下,二、明生善,有法、譬、合。法可见。

善男子,如来复知是人现世、若未来世少壮老时,当近善友,听受正法苦集灭道,尔时则能还生善根。

善男子,譬如有泉去村不远,其水甘美具八功德。有人热渴欲往泉所,边有智者观是渴人,必定无疑当至水所。何以故?无异路故。

譬中泉,譬佛性。村,譬阴身。热渴,譬苦逼。欲往,譬求乐。心边智者,譬佛菩萨。

合譬中二:先合。

如来世尊观诸众生亦复如是。

次结知根力。

是故如来名为具足知诸根力。

尔时,世尊取地少土下,二、明升沉不同,沈多升寡,又三:初、举事问。

尔时,世尊取地少土置之爪上,告迦叶言:是土多耶?十方世界地土多乎?

次领旨奉答: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爪上土者,不比十方所有土也。

三合又三:初、就果合。

善男子,有人舍身还得人身,舍三恶身得受人身,诸根完具生于中国,具足正信能修习道,修习道已能修正道,修正道已能得解脱,得解脱已能入涅槃,如爪上土。舍人身已得三恶身,舍三恶身得三恶身,身根不具生于边地,信邪倒见修习邪道,不得解脱常乐涅槃,如十方界所有地土。

次就因合。

善男子,护持禁戒,精勤不懈,不犯四重,不作五逆,不用僧祇物,不作一阐提,不断善根,信如是等涅槃经典,如爪上土;毁戒解怠,犯四重禁,作五逆罪,用僧祇物,作一阐提,断诸善根,不信是经,如十方界所有地土。

三、结知根力。

善男子,如来善知众生如是上中下根,是故称佛具知根力。

迦叶白佛:如来具足下,第三、明说教不定。佛照根不同,说教则异。众生不达根教之殊,执成诤论,能断菩提。为二:先问,次答。初问为三:一、明知根;二、明执诤;三、结。问:何故作不定说,致令起诤?初明知根。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具足是知根力,是故能知一切众生上中下根利钝差别,知现在世众生诸根,亦知未来众生诸根。

亦应知过去,特是略耳。

如是众生下,次明执诤。

如是众生于佛灭后作如是说:如来毕竟入于涅槃,或不毕竟入于涅槃;或说有我,或说无我;或有中阴,或无中阴;或说有退,或说无退;或言如来身是有为,或言如来身是无为;或有说言十二因缘是有为法,或说因缘是无为法;或说心是有常,或说心是无常;或有说言受五欲乐能障圣道,或说不遮;或说世第一法唯是欲界,或说三界;或说布施唯是意业,或有说言即是五阴;或有说言有三无为,或有说言无三无为;复有说言或有造色,复有说言或无造色;或有说言有无作色,或有说言无无作色;或有说言有心数法,或有说言无心数法;或有说言有五种有,或有说言有六种有;或有说言八戒、斋法、优婆塞戒具足受得,或有说言不具受得;或说比丘犯四重已,比丘戒在,或说不在;或有说言须陀洹人、斯陀含人、阿那含人、阿罗汉人皆得佛道,或言不得;或说佛性即众生有,或说佛性离众生有;或有说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一阐提等皆有佛性,或说言无;或有说言有十方佛,或有说言无十方佛。

因兹广出诤论之相,开善云二十诤论,冶城云二十一诤论(云云)。

三、如其如来下,结难(云云)。

如其如来具足成就知根力者,何故今日不决定说?

次答中,佛具答三问,此卷内答前两问,后卷初答第三问。答初为二:初正明说教不定,次广明不定法。初文为四:一、明理深难解;二、出愚智两人;三、明须不定说;四、结知根力,即四悉意。

佛告迦叶:善男子,如是之义,非眼识知,乃至非意识知,乃是智慧之所能知。

初言理深者,非六凡识所知,唯圣智能解,故是理深。此第一义意。

次愚智中又二:先出智,次出愚。

若有智者,我于是人终不作二,是亦谓我不作二说。

初智人闻有知无、闻无知有、闻有无知、非有无,一二等亦如是。

于无智者作不定说,而是无智亦复谓我作不定说。

次愚人闻有执有以拒无,闻无是无而非有,闻亦有无以封双存,闻俱弃而着两舍,面闻尚然,末世转尤,斯由不解对治悉意。

三、如来所有下,须说不定。此总据不定,有法、譬、合。初法者。

善男子,如来所有一切善行,悉为调伏诸众生故。

为度众生,须说不定本令得益,不令其执不定为诤。

譬如医王,所有医方,悉为疗治,一切病苦。

次譬中,如医用药,元为差病,终不愿其服药成病。

善男子,如来世尊为国土故、为时节故、为他语故、为人故、为众根故,于一法中作二种说。

合譬中,为国土封疆不同,岂可一类?一类则无益。国土者,如多寒国,用毛褥,着皮靴。时节者,饥馑时乞,唯得肉食。为他语者,如九住言不见,十住言少见。为人者,随人根性,此即为人意也。

四、结知根力,即世界意(云云)。有一经文无结,应是遗漏。

于一名下,二、广出不定法,又三:初正明不定法;次引证;三、结非二乘所知。初文又二:初名义不定,后广略不定。初名义中二:初列章门,次解释。

于一名法说无量名,于一义中说无量名,于无量义说无量名。

初列中,列三章门。如经若欲对明,应有六句:对一名说无量名,应云对无量名说一名;对一义说无量名,应云对无量义说一名;对无量义说无量名,应云对无量名说无量义。今文略举一边。

云何一名下,释出。先释三章门,后重释第二门。

云何一名说无量名?犹如涅槃,亦名涅槃,亦名无生,亦名无出,亦名无作,亦名无为,亦名归依,亦名窟宅,亦名解脱,亦名光明,亦名灯明,亦名彼岸,亦名无畏,亦名无退,亦名安处,亦名寂静,亦名无相,亦名无二,亦名一行,亦名清凉,亦名无闇,亦名无阂,亦名无诤,亦名无浊,亦名广大,亦名甘露,亦名吉祥,是名一名作无量名。

释初章。举涅槃一名,具含众名。大亮云:涅槃,八味之都名,众德之总称,意在于此。而诸师种种翻涅槃者,亦只因此而生诤论。

次释一义,说无量名。

云何一义说无量名?犹如帝释,亦名帝释,亦名憍尸迦,亦名婆蹉婆,亦名富兰陀罗,亦名摩佉婆,亦名因陀罗,亦名千眼,亦名舍脂夫,亦名金刚,亦名宝顶,亦名宝幢,是名一义说无量名。

举帝释释者,与前何异?前寄法,后寄人。下重释中复寄五阴者,此寄果法,亦是一义而复多名,种种分别令易解故。河西翻婆嗟婆,为好严饰,昔好衣布施,今报得丽服。富兰陀罗翻为调伏诸根,明天帝外以丽服严容,内以善法调意。摩佉婆翻为无胜无过,超诸天故。因陀罗翻为光明,光明最胜。千眼者,一时知千义,断千事。金刚者,身相坚固。

三、释无量义,说无量名者。

云何于无量义说无量名?如佛如来名为如来,义异名异,亦名阿罗诃,义异名异,亦名三藐三佛陀,义异名异,亦名船师,亦名导师,亦名正觉,亦名明行足,亦名大师子王,亦名沙门,亦名婆罗门,亦名寂静,亦名施主,亦名到彼岸,亦名大医王,亦名大象王,亦名大龙王,亦名施眼,亦名大力士,亦名大无畏,亦名宝聚,亦名商主,亦名得脱,亦名大丈夫,亦名天人师,亦名芬陀利,亦名独无等侣,亦名大福田,亦名大智慧海,亦名无相,亦名具足八智。如是一切义异名异,是名无量义中说无量名。

就如来万德具足释之,即是无量义;一义一名,即是无量名。八智有三解:一云常等、无常等八;二云四谛各有法、比为八,数人就欲界论法,色、无色为比,论家就现在论法,过、未为比;三云优婆塞戒经有八智、七如,梵行中七善法足,一知根。

四、复有一义下,重释二章门。

复有一义说无量名,所谓如阴,亦名为阴,亦名颠倒,亦名为谛,亦名为四念处,亦名四食,亦名四识住处,亦名为有,亦名为道,亦名为时,亦名众生,亦名为世,亦名第一义,亦名三修谓身、戒、心,亦名因果,亦名烦恼,亦名解脱,亦名十二因缘,亦名声闻、辟支佛、佛,亦名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亦名过去、现在、未来,是名一义说无量名。

前约帝释,止就善义,有无量名,名不通恶。为显斯意,重约五阴。此是有漏,复名颠倒。阴是苦谛境,为念处所观,观色不净,受、苦、想、行无我,识无常,复名四念处。但除色阴,余四阴即是四识住处。阴通内外,故名四食。能通名道,因于实法有假名时,故云时。体即无相,名第一义。三修即身、戒、心。烦恼者,正在行阴。解脱者,即有为解脱。亦名十二因缘者,即以五阴为因缘体。亦名三乘者,能成三乘之身。余皆可解,不须释(云云)。

善男子,如来世尊下,第二、明略广不定,为三:初、列四章门;次、云何下,释出;三、结。

善男子,如来世尊为众生故,广中说略,略中说广,第一义谛说为世谛,说世谛法为第一义谛。

云何名为广中说略?如告比丘:我今宣说十二因缘。云何名为十二因缘?所谓因果。云何名为略中说广?如告比丘:我今宣说苦、集、灭、道。苦者,所谓无量诸苦;集者,所谓无量烦恼;灭者,所谓无量解脱;道者,所谓无量方便。云何名为第一义谛说为世谛?如告比丘:吾今此身有老、病、死。云何名为说世谛为第一义谛?如告憍陈如:汝得法故,名阿若憍陈如。

释中云世谛为第一义者,阿之言无,若之言智,谓其得无生智,此即约世谛说第一义谛。余可意推。三、是故随人下,结,又二:先结不定。

是故随人、随意、随时,故名如来知诸根力。

次我若当于下,结知根力,又二:初明佛知。

善男子,我若当于如是等义作定说者,则不得称我为如来具知根力。善男子,有智之人当知,香象所负,非驴所胜。一切众生所行无量,是故如来种种为说无量之法。

有智人下,明非浅识所知。

次何故下,明为人不定。

何以故?众生多有诸烦恼故。若使如来说于一行,不名如来具足成就知诸根力。是故我于余经中说,五种众生不应还为说五种法,为不信者不赞正信,为毁禁者不赞持戒,为悭贪者不赞布施,为懈怠者不赞多闻,为愚痴者不赞智慧。何以故?智者若为是五种人说是五事,当知说者不得具足知诸根力,亦不得名怜悯众生。何以故?是五种人闻是事已,生不信心、恶心、瞋心,以是因缘于无量世受苦果报,是故不名怜悯众生具知根力。

不为五人说五种法者,不用对治,但用为人,只教悭人戒、忍、禅、慧自能行施,破戒之人令禅、慧等自能持戒。

是故我先下,第二、引证。

是故我先于余经中告舍利弗:汝慎勿为利根之人广说法语,钝根之人略说法也。舍利弗言:世尊,我但为怜悯故说,非是具足根力故说。

广略说法下,第三、结非二乘所知。

善男子,广略说法是佛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知。

善男子,如汝所言下,第二、答第二执诤之问,又二:先略答,次广答。

善男子,如汝所言,佛涅槃后,诸弟子等各异说者,是人皆以颠倒因缘不得正见,是故不能自利利他。善男子,是诸众生非唯一性、一行、一根、一种国土、一善知识,是故如来为彼种种宣说法要。以是因缘,十方三世诸佛如来为众生故,开示演说十二部经。善男子,如来说是十二部经,非为自利,但为利他,是故如来第五力者名为解力。是二力故,如来深知是人现在能断善根,是人后世能断善根,是人现在能得解脱,是人后世能得解脱,是故如来名无上力士。

初略中,言第五解力,亦云欲力,是知众生欲解之法。文又云是二力者,由第四力名根力,第五名解力,以成二力。

善男子,若言如来下,第二、广答中,明佛赴缘异说,众生不解,致成诤论。凡二十一条:一、是涅槃、不涅槃须解异部。若萨婆多据事,明毕竟涅槃;昙无德及僧祇据理,云不毕竟涅槃。古来评云:婆多非而短,无德是而长。皆失佛意。文云:若言如来毕竟涅槃、不毕竟涅槃,同是诤论,不得我意。云何评之,妄判长短?河西云:毕竟是断,不毕竟是常。言断常者,岂是断常?乃是非断非常,能断能常。言断不违常,言常不违断,断常不相异,断常俱圆满。观师云:佛赴机说,何得是非?则失佛意。如医治病,授药不同。弟子不解,妄执失旨。此初,诤论又二:初、章门。

善男子,若言如来毕竟涅槃、不毕竟涅槃,是人不解如来意故作如是说。

次解释。释中又二:初释执定涅槃,次释执不定涅槃。前文又二:先释,次结。初文者,佛为五事说涅槃:一为诸仙,二为力士,三为纯陀,四为须䟦,五为世王。先为诸仙者,

善男子,是香山中有诸仙人五万三千,皆于过去迦叶佛所,修诸功德未得正道,亲近诸佛听受正法。如来欲为是等人故,告阿难言:过三月已,吾当涅槃。诸天闻已,其声展转乃至香山。诸仙闻已即生悔心,作如是言:云何我等得生人中不亲近佛?诸佛如来出世甚难如优昙华,我今当往至世尊所听受正法。善男子,尔时五万三千诸仙即来我所,我时即为如应说法:诸大士,色是无常。何以故?色之因缘是无常故。无常因生,色云何常?乃至识亦如是。尔时,诸仙闻是法已,即时获得阿罗汉果。

然仙生香山而言展转者,从于诸天转至山上仙人住处,皆得罗汉,有权有实,破其保常,故说无常。拘尸那下,第二、为力士。

善男子,拘尸那竭有诸力士三十万人,无所系属,自恃憍恣色力命财,狂醉乱心。善男子,我为调伏诸力士故,告目连言:汝当调伏如是力士。时目楗连敬顺我教,于五年中种种教化,乃至不能令一力士受法调伏。是故我复为彼力士告阿难言:过三月已,吾当涅槃。善男子,时诸力士闻是语已,相与集聚平治道路。过三月已,我时便从毗舍离国至拘尸城,中路遥见诸力士辈,即自化身为沙门像,往力士所作如是言:诸童子,作何事耶?力士闻已皆生瞋恨,作如是言:沙门,汝今云何谓我等辈为童子耶?我时语言:汝等大众三十万人,尽其身力不能移此微小之石,云何不名为童子乎?诸力士言:汝若谓我为童子者,当知汝即是大人也。善男子,我于尔时以足二指掘出此石。是诸力士见是事已,即于己身生轻劣想,复作是言:沙门,汝今复能移徙此石令出道不?我言:童子,何因缘故严治此道?诸力士言:沙门,汝不知耶?释迦如来当由此路至娑罗林入于涅槃,以是因缘,我等平治。我时赞言:善哉!童子,汝等已发如是善心,吾当为汝除去此石。我时以手举掷高至阿迦尼陀。时诸力士见石在空,皆生惊怖,寻欲四散。我复告言:诸力士等,汝今不应生恐怖心各欲散去。诸力士言:沙门,若能救护我者,我当安住。尔时,我复以手接石置之右掌。力士见已,心生欢喜,复作是言:沙门,此石常耶?是无常乎?我于尔时以口吹之,石即散坏犹如微尘。力士见已,唱言:沙门,此石无常。即生愧心而自考责:云何我等恃怙自在色、力、命、财而生憍慢?我知其心,即舍化身,还复本形而为说法。力士见已,一切皆发菩提之心。

有一工巧下,第三为纯陀。

善男子,拘尸那竭有一工巧,名曰纯陀。是人先于迦叶佛所发大誓愿:释迦如来入涅槃时,我当最后奉施饮食。是故我于毗舍离国,顾命比丘优婆摩那:善男子,过三月已,吾当于彼拘尸那竭娑罗双树入般涅槃,汝可往告纯陀令知。

王舍城下,第四、为须䟦。

善男子,王舍城中有五通仙,名须䟦陀,年百二十,常自称是一切智人,生大憍慢,已于过去无量佛所种诸善根。我亦为欲调伏彼故,告阿难言:过三月已,吾当涅槃。须䟦闻已,当来我所生信敬心。我当为彼说种种法,其人闻已当得尽漏。

罗阅祇下,第五、为世王。

善男子,罗阅祗王频婆娑罗,其王太子名曰善见,业因缘故生恶逆心,欲害其父而不得便。尔时,恶人提婆达多,亦因过去业因缘故,复于我所生不善心欲害于我,即修五通不久获得,与善见太子共为亲厚。为太子故现作种种神通之事,从非门出,从门而入,从门而出,非门而入,或时示现象马牛羊男女之身。善见太子见已,即生爱心、喜心、敬信之心,为是事故严设种种供养之具而供养之,又复白言:大师圣人,我今欲见曼陀罗华。时提婆达多即便往至三十三天,从彼天人而求索之,其福尽故都无与者。既不得华,作是思惟:曼陀罗树无我、我所,我若自取,当有何罪?即前欲取便失神通,还见己身在王舍城,心生惭愧,不能复见善见太子,复作是念:我今当往至如来所求索大众。佛若听者,我当随意教诏敕使舍利弗等。尔时,提婆达多便来我所,作如是言:唯愿如来,以此大众付嘱于我,我当种种说法教化令其调伏。我言:痴人,舍利弗等聪明大智,世所信伏,我犹不以大众付嘱,况汝痴人食唾者乎?时提婆达多复于我所倍生恶心,作如是言:瞿昙,汝今虽复调伏大众,势亦不久当见磨灭。作是语已,大地即时六反震动。提婆达多寻时躄地,于其身边出大暴风,吹诸尘土而污坌之。提婆达多见恶相已,复作是言:若我此身现世必入阿鼻地狱,我要当报如是大怨。时提婆达寻起往至善见太子所,善见见已即问:圣人,何故颜容憔悴有忧色耶?提婆达言:我常如是,汝不知乎?善见答言:愿说其意,何因缘尔?提婆达言:我今与汝极成亲爱,外人骂汝以为非理,我闻是事,岂得不忧?善见太子复作是言:国人云何骂辱于我?提婆达言:国人骂汝为未生怨。善见复言:何故名我为未生怨?谁作此名?提婆达言:汝未生时,一切相师皆作是言:是儿生已,当杀其父。是故外人皆悉号汝为未生怨。一切内人护汝心故,谓为善见。毗提夫人闻是语已,既生汝身,于高楼上弃之于地,坏汝一指,以是因缘,人复号汝为婆罗留枝。我闻是已,心生愁愦,而复不能向汝说之。提婆达多以如是等种种恶事教令杀父:若汝父死,我亦能杀瞿昙沙门。善见太子问一大臣,名曰雨行:大王,何故为我立字作未生怨?大臣即为说其本末,如提婆达所说无异。善见闻已,即与大臣收其父王,闭之城外,以四种兵而守卫之。毗提夫人闻是事已即至王所,所守王人遮不听入。其时夫人生瞋恚心,便诃骂之。时诸守人即告太子:大王,夫人欲见父王,不审听不?善见闻已,复生瞋嫌,即往母所,前牵母发,拔刀欲斫。尔时,耆婆白言:大王,有国已来,罪虽极重,不及女人,况所生母?善见太子闻是语已,为耆婆故即便放舍,遮断父王衣服、卧具、饮食、汤药,过七日已,王命便终。善见太子见父丧已方生悔心,雨行大臣复以种种恶邪之法而为说之:大王,一切业行都无有罪,何故今者而生悔心?耆婆复言:大王当知,如是业者,罪兼二重:一者、杀害父王,二者、杀须陀洹。如是罪者,除佛更无能除灭者。善见王言:如来清净无有秽浊,我等罪人云何得见?善男子,我知是事故告阿难:过三月已,吾当涅槃。善见闻已即来我所,我为说法,重罪得薄,获无根信。

失通堕而不死者,以余势故。频婆娑罗王,亦云瓶沙国,曰摩伽陀,亦云摩竭提罗阅祇,此翻王舍城。

后总结可解。

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故作是言:如来定说毕竟涅槃。

菩萨二种下,第二、释执定不涅槃,又二:先释,次结。初文者。

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实义,二者、假名。假名菩萨闻我三月当入涅槃,皆生退心而作是言:如其如来无常不住,我等何为为是事故,无量世中受大苦恼?如来世尊成就具足无量功德,尚不能坏如是死魔,况我等辈当能坏耶?善男子,是故我为如是菩萨而作是言:如来常住,无有变易。

为假名菩萨言不涅槃,真实菩萨即不言涅槃及非涅槃。此菩萨能知如来非常非无常,岂偏作常无常解?

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定言:如来终不毕竟入于涅槃。

善男子,有诸众生下,第二、诤论明有我、无我者。须善异部意:数人宗萨婆多,纯明无我,破诸外道谓之邪我、无假名我,一向明无。虽明无我,终了无我、无常而得入道,不同外道。论人同昙无德,明有假我,破诸外道即阴、离阴,有相续假我,因成假我。复言:实法念念迁灭,无复假名相续假我,因成假我。复言:实法念念灭故无我,假名相续不断故有我。又云:真谛无我,世谛有我。此即一向明有我义。而此二家不得佛意,故成诤论。招提解云:此之二文明我、无我者,以破两病。言有我者,破邪无我,不言假我;言无我者,破即离我。常见之人直说无我,亦不言假。真谛难云:若我、无我破我、无我者,有此理不?理中若不得有我、无我者,亦应不得用我、无我破病。更并生死之中既用我、无我破病,涅槃中亦应用常、无常破病。若涅槃唯有常,不得有无常者,生死中唯得是无我,不得有我。若中论云:诸佛或说我,或说于无我,诸法实相中,无我无非我。应将此意例诸诤论。就文为二:先明有我,次明无我。初又二:前明相续假我以破邪见,无我

善男子,有诸众生生于断见,作如是言:一切众生身灭之后,善恶之业无有受者。我为是人作如是言:善恶果报实有受者。云何知有?善男子,过去之世拘尸那竭,有王名曰善见,作童子时经八万四千岁,作太子时八万四千岁,及登王位亦八万四千岁,于独处坐作是思惟:众生薄福,寿命短促,常有四怨而随逐之,不自觉知犹故放逸。是故我当出家修道,断绝四怨生老病死。即敕有司于其城外作七宝堂,作已便告群臣百宦、宫内妃后、诸子眷属:汝等当知,我欲出家,能见听不?尔时,大臣及其眷属各作是言:善哉!大王,今正是时。时善见王将一使人独往堂上,复经八万四千年修习慈心。是慈因缘,于后八万四千世次第得作转轮圣王,三十世中作释提桓因,无量世中作诸小王。善男子,尔时善见岂异人乎?莫作斯观,即我身是。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定说有我及有我所。

次又我一时下,明因成。我又二:初正明因成,次明因成所成。初文者。

又我一时为诸众生说言:我者,即是性也,所谓内外因缘、十二因缘、众生、五阴、心、界、世间。

文云:我者即性。旧有二解:一云是佛性之性。引前文云:二十五有,有我不耶(云云)。二还以假名性为我性。性即是体,体即因成。三假之中,唯因成是体,续待是用。内谓四阴,外谓四大。十二缘者,色心之总名。众生者,假名性也。此等成身,即因成假。若为其作佛性义者,众生具为五阴所成,佛性正约众生身内五阴,实法性也。心界者,五阴中心王也。

功德业行下,次明因成所成。

功德业行自在天世,即名为我。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言:如来定说有我。

业行即因,自在天即果,修因得果。言自在者,不止但标欲自在天,总语诸天升举自在世者,余四趣也。

复于异时下,第二、明无我,又二:先佛说,后起执。初为三:一、假问;二、假答;三、观无我得益。问为三:一、问名:云何名我?

善男子,复于异时,有一比丘来至我所,作如是问:世尊,云何名我?

二、问:体谁是我?

谁是我耶?

三、问:何缘故我?

何缘故我?

我时即为下,二、假答。答为三:初、总大意答;次、别答;三、结无答。大意为二:先举章门。

我时即为比丘说言:比丘,无我、我所。

次释出(云云)。

眼者即是本无今有、已有还无,其生之时无所从来,及其灭时亦无所至,虽有业果无有作者,无有舍阴及受阴者。

如汝所问下,二、别答三问。大意已足,何须别答?然总论无我,次别答假名、假体、假因缘。

如汝所问云何我者,我即期也。

初答假名中而言期者,河西云:如人期契,应期而来,即是合义;不应期者,是不合义。五阴和合,即成假名,故是期义。

次举业以答体问,次举爱以答缘问。

谁是我者,即是业也。

何缘我者,即是爱也。

业正能成果,故是体义;爱是烦恼,润生于业,复是缘义。

譬如二手下。三、结无,又四:一、明假名故有,即先譬,次合。

比丘,譬如二手相拍,声出其中。

二、手能出譬期,声譬体相,拍譬爱。

我亦如是,众生、业、爱三因缘故,名之为我。

比丘一切下,第二、明即离皆无。

比丘,一切众生色不是我,我中无色,色中无我,乃至识亦如是。

诸外道下,第三、简也。

比丘,诸外道辈虽说有我,终不离阴;若说离阴别有我者,无有是处。

文云终不离阴者,外道起于即离之计,此中云离阴无是处者,云何解此为两?一云:元本皆计即阴是我,无计离者,于草木计我,佛破即阴无我,即更计离阴有我。今此中存破,故云若离阴有我,无有是处。二云:佛法小乘亦有计即阴我义,所以破之,亦不得计离阴有我。

一切众生下,第四、结无我。

一切众生行如幻化、热时之𦦨。比丘,五阴皆是无常、无乐、无我、无净。

尔时多有下,第三、观无我得益。

善男子,尔时多有无量比丘,观此五阴无我、我所,得阿罗汉果。

当时说此,会机得益。

后执成诤(云云)。

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定说无我。

善男子,我于经中下,第三、有中阴、无中阴。诤论婆沙云:育多提婆说:色地受生,定有中阴。毗婆阇婆云:定无中阴。萨婆多亦言:定有。论家亦云:有举业利钝,如钻锋离手。恶业强者,直入地狱;善业强者,径生人天。并无中阴。文中前说定有,有三复次;后说定无,有四复次。

善男子,我于经中复作是言:三事和合得受是身:一父、二母、三者中阴。是三和合得受是身。我时复说:阿那含人现般涅槃,或于中阴入般涅槃。或复说言:中阴身根具足明了,皆因往业如净醍醐。善男子,我或时说:弊恶众生所受中阴,如世间中粗涩氀毼;纯善众生所受中阴,如波罗柰所出白氎。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有中阴。

善男子,我复为彼逆罪众生而作是言:造五逆者,舍身直入阿鼻地狱。我复说言:昙摩留枝比丘舍身直入阿鼻地狱,于其中间无止宿处。我复为彼犊子梵志说言:梵志,若有中阴则有六有。我复说言:无色众生无有中阴。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佛说定无中阴。

若说有中阴,即有六有。又六有者,只是六道。佛为帝释别开修罗,修罗只是鬼道,则但五而不六。

复次,有退下,第四、诤论数人明无漏有退。如初果见谛,一向无退。入思惟中,二果用等智断惑,即有退义。罗汉无漏,理应不退。前两果退,牵罗汉退。举沙井譬,上下有砖,中间有沙,中沙既颓,上去到下。论家云:无漏不退,但禅定退。修得欲界雷光之定,此定难捉,有时退失,名之为退。无漏无退文中,先明退,次执无退。初退又三:法、譬、合。法又三:先、通明比丘退;二、别明罗汉;三、通举六人。初通明中二:先通明。

善男子,我于经中复说有退。何以故?因于无量懈怠懒惰诸比丘等不修道故。

次明退缘,有五因缘。

说退五种:一者、乐于多事,二者、乐说世事,三者、乐于睡眠,四者、乐近在家,五者、乐多游行。以是因缘,令比丘退。

次复有二种下,是别明罗汉,又二:初直云罗汉有退。

说退因缘复有二种:一、内,二、外。阿罗汉人虽离内因,不离外因,以外因缘故生烦恼,生烦恼故则便退失。

次别举瞿坻,即是死想罗汉。

复有比丘名曰瞿坻,六反退失,退以惭愧,复更进修,第七即得;得已恐失,以刀自害。

我复或说下,通举六人。

我复或说有时解脱,或说六种阿罗汉等。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定说有退。

一退,二不退,三慧,四俱,五时,六不时。时钝好退,不时利不退。

次善男子下,举譬。

善男子,经中复说:譬如焦炭,不还为木;亦如瓶坏,更无瓶用。

三、烦恼亦尔下,是合譬。

烦恼亦尔,阿罗汉断,终不还生。亦说众生生烦恼因,凡有三种:一者、未断烦恼,二者、不断因缘,三者、不善思惟。

因缘者,即外恶缘。

而罗汉下,二、正明不退。

而阿罗汉无二因缘,谓断烦恼,无不善思惟。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定说无退。

内无恶因,外不能乱,所以无退。

善男,我经中下,第五、诤论,明佛身有为、无为。萨婆多说有为,僧祇说无为,成论两说:绝言故无为,寄言故有为;应身有为,真身无为。文中先明有为。

善男子,我于经中说:如来身凡有二种:一者、生身,二者、法身。言生身者,即是方便应化之身。如是身者,可得言是生老病死、长短黑白、是此是彼、是学无学。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定说佛身是有为法。

次明无为。

法身即是常乐我净,永离一切生老病死、非白非黑、非长非短、非此非彼、非学非无学,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定说佛身是无为法。

善男子,我经中说十二因缘下,第六、诤论。先明执,次解释。初文者,萨婆多执因缘是有为,僧祇说是无为。言有为者,谓三世因果轮转无穷,宁非有为?言无为者,十二因缘理是无为,虽因果无常而其理无为。初执文中二:先执有为。

善男子,我经中说:云何名为十二因缘?从无明生行,从行生识,从识生名色,从名色生六入,从六入生触,从触生受,从受生爱,从爱生取,从取生有,从有生生,从生则有老死忧苦。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十二缘定是有为。

次执无为。

我又一时告喻比丘而作是言:十二因缘,有佛无佛,性相常住。

次解释中,先唱章门。

善男子,有十二缘不从缘生,有从缘生非十二缘,有从缘生亦十二缘,有非缘生亦非十二缘。

有十二缘非缘生者,谓未来世十二支也。有从缘生非十二缘者,谓阿罗汉所有五阴。有从缘生亦十二缘者,谓凡夫人所有五阴、十二因缘。有非缘生非十二缘者,谓虚空、涅槃。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十二缘定是无为。

初释初句,云不从缘生,谓未来十二支者,然未来但有生死两支,云何言十二耶?即事未有,轮转必然,虽不从缘,十二义足,岂非无为?用此一句,证是无为,余三句便来。释第二句,云从缘生非十二者,即是罗汉已坏三因,复无生死,即是已破十二缘竟,而此身五阴,从十二缘得(云云)。释后两句可见(云云)。

我经中说一切众生下,第七,诤论心常、无常。萨婆多云:心无相续,即是无常。僧祇云:心有相续,即是常义。成论用萨婆提义,心有相续,即是常也。文为二:先执心常,次执无常。

善男子,我经中说:一切众生作善恶业,舍身之时,四大于此即时散坏。纯善业者,心即上行;纯恶业者,心即下行。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心定常。

初执常,云四大散坏,是身破灭。作善业者,心即上行,即生好处,还将此心至于好处,岂非常义?作恶亦尔。

善男子,我于一时为频婆娑罗王而作是言:大王当知,色是无常。何以故?从无常因而得生故。是色若从无常因生,智者云何说言是常?若色是常,不应坏灭生诸苦恼。今见是色散灭破坏,是故当知色是无常,乃至识亦如是。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心定断。

我经中说下,第八、诤论,论五欲障道不障道。

善男子,我经中说:我诸弟子受诸香华、金银、宝物、妻子、奴婢、八不净物获得正道,得正道已亦不舍离。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定言:如来说受五欲不妨圣道。又我一时复作是说:在家之人得正道者,无有是处。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受五欲定遮正道。

萨婆多云障道,僧祇云不障,成论有障不障,皆有其义。

我经中说远离下,第九,诤论。世第一在欲界,通三界。若萨婆多云:色界四根本禅,能发世第一法。昙无德人云:色、欲两界,通发五方便。无有论明无色界发五方便者。唯犊子部云:三界并发。在凡夫时,已作等智,断惑至无色界;而后时更修无漏,断惑至无色界。仍前所断,即发方便,故云三界并发。文中为三,即各执一界。

善男子,我经中说:远离烦恼未得解脱,犹如欲界修习世间第一法也。善男子,我诸弟子闻作是说,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第一法唯是欲界。又复我说:㬉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在于初禅至第四禅。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第一法在于色界。又复我说:诸外道等先已得断四禅烦恼,修习㬉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观四真谛得阿那含果。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第一法在无色界。

我经中说四种施下,第十,诤论。施通三业,不通三业。成论云:唯在意地,以舍财相应思为正体,亦以身、口畅之。毗昙用萨婆多云:施定三业。然意地善故,身、口亦善。文为二:先执在意,次通五阴。

善男子,我经中说,四种施中有三种净:一者、施主信因信果信施,受者不信;二者、受者信因果施,施主不信;三者、施主、受者二俱有信;四者、施主、受者二俱不信。是四种施,初三种净。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施唯意。

善男子,我于一时复作是说:施者施时以五事施。何等为五?一者、施色,二者、施力,三者、施安,四者、施命,五者、施辩。如是因缘,施主还得五事果报。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佛说施即五阴。

明四句:施主信因果等,并是意;地后明色力等是身,辩是口,命是意。

我于一时下,第十一、诤论,有三无为、无三无为。

善男子,我于一时宣说:涅槃即是远离,烦恼永尽,灭无遗余。犹如灯灭更无法生,涅槃亦尔。言虚空者即无所有,譬如世间无所有故名为虚空。非智缘灭即无所有,如其有者应有因缘,有因缘故应有尽灭,以其无故无有尽灭。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佛说无三无为。善男子,我于一时为目楗连而作是言:目连,夫涅槃者,即是章句,即是足迹,是毕竟处,是无所畏,即是大师,即是大果,是毕竟智,即是大忍无阂三昧,是大法界,是甘露味,即是难见。目连,若说无涅槃者,云何有人生诽谤者堕于地狱?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有涅槃。复于一时我为目连而作是说:目连,眼不牢固,至身亦尔皆不牢固,不牢固故名为虚空。食下回转消化之处,一切音声皆名虚空。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决定说有虚空无为。复于一时为目连说:目连,有人未得须陀洹果住忍法时,断于无量三恶道报,当知不从智缘而灭。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决定说有非智缘灭。

然诸部中,不见计无三无为者,何有此文?此亦有意。若成论人云:三无为既同是无为,宁有异体?此即是计无三无为。数人计三无为别有异体,既言三种,岂无异体?此即计有三无为义。

我又一时为婆䟦下,第十二,诤论有造色、无造色。毗昙定有,因四大故,有形、显等色,成论则无。文即为二:初、明有者,又为二:初、明能造之四大。

善男子,我又一时为䟦波比丘说:若比丘观色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近若远、若粗若细,如是等色非我、我所。若比丘如是观已,能断色爱。䟦波又言:云何名色?我言:四大名色,四阴名名。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决定说言色是四大。

譬如因镜下,第二、出青黄等是所造色,轻重涩滑是所造之触。

善男子,我复说言:譬如因镜则有像现;色亦如是,因四大造,所谓粗细涩滑、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邪角轻重、寒热饥渴、烟云尘雾,是名造色,犹如响像。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有四大则有造色。

次明无造。

或有四大,无有造色,

文极略不广者,以就事为言,多因四大,则有造义,故不广明无。

往昔一时下,第十三,诤论有无作色、无无作色。萨婆多定云无作有色,成论昙无德定云无作非色,僧祇总云无作,不可言有色、无色。文中先执有色非异色因果者,异色是心,言无作不为心作因,又不作心果,故知是色。河西云:不生余色。文又二:先明有,次明无。

善男子,往昔一时,菩提王子作如是言:若有比丘护持禁戒,若发恶心,当知是时失比丘戒。我时语言:王子,戒有七种,从于身口有无作色。以是无作色因缘故,其心虽在恶无记中,不名失戒,犹名持戒。以何因缘名无作色?非异色因,不作异色因果。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佛说有无作色。

善男子,我于余经作如是言:戒者即是遮制恶法。若不作恶,是名持戒。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决定宣说无无作色。

我于经中下,第十四、诤论,明有心数、无心数。萨婆多别有异体心数一时俱起,僧祇说无心数。佛陀、提婆无异体,起亦相次,前起为心,后起为数。成论同之。就文为二:前明无心数,次明有心数。就明无中二:先举圣人十二因缘。

善男子,我于经中作如是说:圣人色阴乃至识阴,皆是无明因缘所出。

次正明凡夫十二因缘,于中又二:先明后即前,次明前生后。既其相即,即是一也,故无心数。初文可细寻之。

一切凡夫亦复如是,从无明生爱,当知是爱即是无明;从爱生取,当知是取即是无明、爱;从取生有,当知是有即是无明、爱、取;从有生受,当知是受即是行有。

从受因缘下,二、明前生后。

从受因缘生于名色、无明、爱、取、有、行、受、触、识、六入等,是故受者即十二支。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无心数。

须细寻释:此中言受者,或谓以未来生支为受,非今世支。

我于经中作如是说下,二、执有心数。

善男子,我于经中作如是说:从眼、色、明、恶欲四法则生眼识。恶欲者即是无明,欲性求时即名为爱,爱因缘取,取名为业,业因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想、受、爱、信、精进、定、慧。如是等法因触而生,然非是触。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有心数。

亦具约五阴、十二缘明,其相可见,虽复相生而不相即,故是别有心数不同。

我或时说下,第十五、诤论,明五有、六有。

善男子,我或时说唯有一有,或说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至二十五。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有五有。或言:六有。

余部多说五道,唯犊子部说有六道,释论亦言有六。然修罗一道,婆沙二释,一云天摄,二云鬼神。言一有者,通是一有为私,谓通是二十五有中一有。所言通者,如下三趣,亦只通为一有,不同人天各离为多。有即人四天十七,二即因果善恶,三即三界,四即四生,五即五道,六即六道,七即七识处。河西云:色无色足五道为七。八即八福。河西云:色无色足六道为八福。此不应然,三途云何是福?九即九众生,居二十五有等。河西云:九即八禅及欲界。

我往一时下,第十六,诤论五戒、八戒具受、不具受。萨婆多具受乃得,成论不具亦得。如优婆塞戒经云:直受三归,未受一戒,名无分优婆塞。如是二分、多分、满分。又人师解云:并受五,但持一、二,名一、二分(云云)。文为二:先明五戒不具,次明八戒具,但是互出。

善男子,我往一时住迦毗罗卫尼拘陀林。时,释摩男来至我所,作如是言:云何名为优婆塞耶?我即为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诸根完具,受三归依,是则名为优婆塞也。释摩男言:世尊,云何名为一分优婆塞?我言:若受三归及受一戒,是名一分优婆塞也。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优婆塞戒不具受得。

善男子,我于一时住恒河边。尔时,迦旃延来至我所,作如是言:世尊,我教众生令受斋法,或一日、或一夜、或一时、或一念,如是之人成斋不耶?我言:比丘,是人得善,不名得斋。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八戒斋,具受乃得。

我于经中下,第十七,明犯重失、不失。四卷毗昙有犯重舍,即是失故。毗昙云:调御戒律仪有五时舍:一、邪见增,二、法灭尽,三、命根断,四、犯重禁,五、罢道时。若杂心毗昙,更增损之,但是秽戒。除法、灭尽及犯重禁,并言不舍。二根生时,不入僧数,又非尼摄。余部多言不失。文为二:初、执定失。

善男子,我于经中作如是说:若有比丘犯四重已,不名比丘,名破比丘、忘失比丘,不复能生善芽种子。譬如焦种不生果实,如多罗树头若坏则不生果,犯重比丘亦复如是。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诸比丘犯重禁已,失比丘戒。

次执不失。

善男子,我于经中为纯陀说四种比丘:一者、毕竟到道,二者、示道,三者、受道,四者、污道。犯四重者即是污道。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诸比丘犯四重已,不失禁戒。

到道即真无漏,示道即相似无漏,受道即持戒,污道即犯戒。

我于经下,第十八、明一乘三乘。诸部之中无此计者。何者?一三皆是大乘所说,非其境界,所以无此。文云一乘一道一因等,并云不解我意者,法华明解一乘一道,即知三乘同还一理,即是此乘,何得言非?解云:前文亦云能得常住二字不堕恶道,此那更云执一乘一道不解佛

意耶?又若言三乘同归一乘得成佛者,大论何故问云:声闻人成佛不成佛?论主答云:此事非论义者所知。若尔,岂可得言同归一理为定是耶?文中二:初、明皆得佛道即是一乘。

善男子,我于经中告诸比丘:一乘、一道、一行、一缘,如是一乘乃至一缘,能为众生作大寂静,永断一切系缚愁苦、苦及苦因,令一切众到于一有。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须陀洹乃至阿罗汉皆得佛道。

后明不得,即是三乘。

善男子,我于经中说:须陀洹,人间天上七反往来便般涅槃。斯陀含人,一受人天便般涅槃。阿那含人凡有五种,或有中间般涅槃者,乃至上流般涅槃者。阿罗汉人凡有二种:一者、现在,二者、未来。现在亦断烦恼五阴,未来亦断烦恼五阴。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须陀洹至阿罗汉不得佛道。

言罗汉二种:现在、未来者,现在正断,未来不生。

我经中下,第十九、明佛性离。众生即众生,诸部亦无,并是近代所计。即离当果与真神,即是离众生有。心及众生,即众生有,并不得佛意。文中二:先举六事及三文明离。

善男子,我于此经说言:佛性具有六事:一常、二实、三真、四善、五净、六可见。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佛说众生佛性离众生有。善男子,我又说言:众生佛性犹如虚空。虚空者,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非内非外,非色声香味触摄,佛性亦尔。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佛说众生佛性离众生有。善男子,我又复说:众生佛性犹如贫女宅中宝藏、力士额上金刚宝珠、转轮圣王甘露之泉。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佛说众生佛性离众生有。善男子,我又复说:犯四重禁、一阐提人、谤方等经、作五逆罪皆有佛性。如是众生都无善法,佛性是善。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佛说众生佛性离众生有。

后说众生,即是佛性。

善男子,我又复说众生即是佛性。何以故?若离众生,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我与波斯匿王说于象喻:如盲说象,虽不得象,然不离象;众生说色乃至说识是佛性者亦复如是,虽非佛性,非不佛性。如我为王说箜篌喻,佛性亦尔。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作种种说:如盲问乳,佛性亦尔。

以是因缘下,第二十,犯四重人有佛性、无佛性。开善云:二十者,此还属第十九,佛性即离之义。若冶城云二十一,此是第二十,何故属前?前云即众生、离众生,此中云作五逆犯重,佛性有无,云何是同?故为异。

以是因缘,或有说言:犯四重禁、谤方等经、作五逆罪、一阐提等,悉有佛性。或说为无。

我于处处下,第二十一、有十方佛,无十方佛。萨婆多明为僧祇,明有成实,一世界则无,多世界则有。

善男子,我于处处经中说言:一人出世,多人利益。一国土中二转轮王,一世界中二佛出世,无有是处;一四天下八四天王,乃至二他化自在天,亦无是处。然我乃说,从阎浮提、阿鼻地狱,上至阿迦腻吒天。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佛说无十方佛。我亦于诸大乘经中说有十方佛。

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一

日东天台沙门本纯分会

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第三十一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