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天台三大部补注卷第五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妙经文句文句记)

永嘉沙门释从义撰

记云:即如那律箭挑灯缘。

譬喻经云:毗婆尸佛入灭之后,那律尔时身行劫贼,入佛塔中,欲盗塔物。时此塔中,佛前然灯,其灯欲灭,贼即以箭正灯使明,见佛威光,㱇然毛竖,即自念云:他人尚能舍物求福,我云何盗?便舍而去。以是因缘,天眼第一。

借彼迦叶童女比丘破弊宿文。

尸舍婆林有婆罗门,名为弊宿。童女迦叶已证罗汉,共五百比丘游行至彼,于时弊宿乃往论议。具如今文引经,是也。音义云:弊,非也,应作蔽,必祭切。中阿含第十所说与此大同,但彼文云:鸠摩罗迦叶共蜱肆王论议耳。蜱,频弥切。蜱肆,此翻遣使。今文弊正作獘。

阇维

或言闇毗,又云耶维,亦云耶旬,亦言阇鼻多,此云焚烧也。

偷婆

或云薮斗,又云塔婆,又云兜婆,又云偷苏,又云脂帝,又云浮都,又云支提,又云浮图,又云窣堵波,此翻为庙,亦云方坟,又云大聚,又云聚相。

文句云:律中云:善能教化归戒,令屠受夜戒,淫者受昼戒,后受报时,各于昼夜见前乐相。

十诵律云:沙门亿耳,未出家时,入海求宝,失伴独行。见有一树,名波罗夜,于下止宿。日暮至夜,是中有林,乃出男女,颜貌端正,着天宝冠,共相娱乐。过夜至昼,即时俱灭。有群狗来,啖是男子,肉尽骨在。亿耳乃悔,不问是人:先作何业,今得此报,夜善昼恶?我当住此,待而问之。及至夜中,更复如前,男女端正,共相娱乐。亿耳问云:汝作何行,今得此报,夜善昼恶?男子答云:阿湿摩伽阿婆地国,某甲屠儿时,有长老大迦旃延,出入我家,我常供给衣服饮食。彼常语我:莫作诸恶,后受大苦。我时闻此,而不依之。时迦旃延复语我云:汝作此恶,昼多夜多?我云:昼多。即语我云:汝今应当夜受五戒,可获微善。我即受之。以是因缘,今得此报,夜善昼恶。亿耳于是又复前行,见有二树,名为波罗,住下止宿。夜过至昼,是中乃有男女出现,颜貌端正,着天宝冠,共相娱乐。日过至夜,亦乃俱灭。百足虫出,啖是男子,肉尽骨在。夜过至昼,如前娱乐。亿耳问云:汝作何行,今得此报,昼善夜恶?男子答云:阿湿摩伽阿婆地国,某甲男子,淫犯他妻。大迦旃延出入我家,常教我云:莫作恶行,后受大苦。我不依之。彼又语我:汝于此事,昼多夜多?我言:夜多。时迦旃延即语我言:汝今应当昼受五戒,可获微善。我时依教,即受五戒。以是因缘,今得此报,昼善夜恶。萨婆多论谓迦旃延化作斯事,欲度亿耳,非实然也。

周利槃特等。

亦言周利槃陀伽,此云小路边生,又云蛇奴于路而生。性多愚鲁,昔为法师,善经律论,有五百弟子,秘吝佛法,不教人故,今受愚报。

迦旃延天耳遥闻。

准经,乃是舍利弗天耳遥闻也,更请捡之。

记云:四、辨如法界次第。

一、义无碍,二、法无碍,三、辞无碍,四、乐说无碍。具释如彼。

皆以见惑为境,如止观第十。

见惑是一,能治四异。前诸文中,四教之人,皆治见惑,即是此意。然教虽有四,若辨初心,不过有二:一者前三教人,治见入空;二者圆人,见为法界。二意自显,勿生异途。

经云:阿㝹楼䭾。

阿,音遏。㝹,乃侯切。慈恩云:应作羺。

记云:广明施相,于此非急。

他宗章疏,率多谈此,是故斥之。

草创者,草亦初也。

周易云:天造草昧。论语云:为命,裨谌草创之。正义云:草创,初始之义也。

如竺道生,本不姓竺。

生法师,本姓魏,钜鹿人也。幼而颖悟,聪哲若神。后值沙门竺法汰,遂乃归依,从师为姓,伏膺受业。后入长安,又师罗什。

文句云:弗沙佛。

亦言底沙,此翻为明。又上文云周公叹曰:我是文王之子等者,文出史记。周公世家。沐三握者,一沐三捉发也。䬸三吐者,一饭三吐哺也。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故云礼贤尚尔也。

父母欲试之,盖空器皿,往迭发看,百味具足。

那律自念:过去九十一劫,时世饥馑,我乃卖薪,见辟支佛乞食,请至家中,以稗饭子糜而奉施,即于现世获无量福。从是以来九十一劫,天上人间无所乏少。乃至今身在家之时,我常优游,不喜世务。兄摩诃男常有怨辞,我母云:我儿福德。摩诃男云:我独劳虑家里田业,而彼乃优闲卧食,何言福德?其母欲试遣我至田监临作事,令莫送食。我怪食迟,便遣人往诣母索食。母乃令人而语我言:无所有也。我还白言:唯愿与我送无所有。母既闻已,即取宝器严其器物,以幞覆上,乃送与我,令摩诃男逐而看之。已到我所,拨去其幞,百味饮食案器悉满。

记云:眠是眼食,如止观第四记。

增一云:佛在给孤独,为人说法。那律于中眼睡,佛乃呵之。那律白佛:自今已后,形融体烂,终不眼睡。因兹达晓不眠,眼根便失。佛言:勤精进者,与掉戏相应;懈怠者,与结使相应。汝行中道,一切由食而存。眼以眠为食,乃至意以法为食。

因说迦絺那:

中含十九:佛告那律:汝为比丘说迦絺那。那律于是自叙出家求道,厌世学法,远离十恶,摄护诸根,坚持禁戒,修定得通,乃可受衣等。迦絺那者,南山律钞引明了论,翻为坚实,能感多衣,衣无败坏故。又名难活,以贫人取活为难,舍此少财入此衣,功德胜如以须弥大衣聚施也。或云坚固,又云荫覆。古翻为赏善罚恶衣,赏前安居人,后安居人不得也。亦名功德衣,以僧众同受此衣,招五利功德故。四分云:五事受功德衣,所谓有长衣、不失衣、别众食、展转食、不嘱比丘入聚落。受功德衣已,得五事,所谓得畜长衣、离衣宿、别众食、展转食、不嘱入聚落。

次第不次第,如止观第三记。

三止三观为因,所得三智三眼为果,此乃名为次第眼智。止即是观,观即是止;眼即是智,智即是眼;眼故论见,智故论知;佛眼具五眼,佛智具三智,斯乃名为不次第也。

文句云:迹示半头天眼。

净名广疏云:那律修禅,得四大清净造色,半头天眼,从头上半,皆得见色,观三千界,如庵摩勒果。若三藏佛,得全头天眼,一头皆发净色,彻见无碍。大论云:报得天眼,在肉眼中,天眼开辟,肉眼见色。所以然者,报得天眼,既在肉眼之中,故知修得天眼,须在肉眼之外。故那律肉眼失已,天眼半头清净。三藏教佛,肉眼虽明,而天眼遍头清净。故知半则对全得名也。天眼在上,故天眼在头,乃有半头全头耳。或以头字作头数消之,盖未读广疏,致兹穿凿耳。

辞在阿含,可检取。

中含四十二云:佛游摩竭提国,诣王舍城。尔时世尊至陶师家,语陶师曰:我欲寄宿,汝见听耶?陶师答云:我无所违,然先已有一比丘住,若彼听者,欲住随意。时此比丘弗伽罗娑利先已在彼陶师屋中,世尊语曰:我寄宿此,汝见听耶?比丘对曰:君!我无所违,此陶屋中草座已敷,君欲住者,自可随意。于时世尊于草座上敷尼师坛,结跏趺坐,竟夜默然,静坐定意,比丘亦乃竟夜寂然。尔时世尊作是念言:此一比丘甚奇!甚特!乃问之曰:汝师是谁?依谁出家学道受法?比丘对曰:沙门瞿昙释迦种子至信、舍家、无家、学道,剃除须发,着袈裟衣,成无上觉。彼是我师,我依于彼出家学道。世尊问曰:曾见师否?比丘对曰:未曾见也。世尊又问:若见师者,为识否耶?比丘对曰:设见不识,但我闻于如来十号具足,乃依出家。世尊语曰:我为汝说法,汝当谛听!比丘对曰:唯然。佛告比丘:人有六界聚、六触处、十八意行、四住处。六界聚者,所谓地、水、火、风、空、识。因此六故,有六触处,所谓眼触见色、耳触闻声、鼻触闻香、舌触尝味、身根觉触、意触知法。因此六故,有十八意行,所谓眼见色、观色喜住、观色忧住、观色舍住;如是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以因此故,有四住处,所谓真谛住处、慧住处、施住处、息住处。以因此故,说不放逸慧。若有比丘分别身界:今我此身有内地界而受于生,所谓发、毛、爪、齿等及外地界,皆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神也。如是观慧,知其如真,不染着此,是谓比丘不放逸慧。如是乃至水、火、风、空、识,内外等一一观察,广说如经。说此法已,弗伽罗娑利比丘远尘离垢,诸法眼生,已住果证,即从座起,稽首礼佛,白言:听我忏悔!我愚痴故,不识如来,转称世尊以为君也。唯愿如来听我悔过!佛告比丘:听汝悔过!

记云:若准西方,宿复不定,如止观第十记。

此方宿者,西方七星: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七星:井、鬼、柳、星、张、翼、轸;东方七星: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七星:斗、牛、女、虚、危、室、壁。彼方宿者,西方七星,先从昴起,终至于柳,如是迭迁,一方各七。此乃地异,所以星移三座。若准大集经,光味仙人白佛说:二十八宿,乃是先从东方角、亢而起。此则不说星移三座也。

文句云:佛受阿耆达王请,乃至皆啖马麦。

萨婆多云:以供养火故,名阿耆达。四分律云:佛在苏罗婆国,行至毗兰若树下。时婆罗门即往请佛及比丘僧,三月夏安居。佛及比丘乃受请已,此婆罗门竟不供养。何以故?是魔波旬之所作也。时波离国有贩马人,驱五百匹马,住毗兰若,夏九十日。于时谷贵,乞求难得。诸比丘往乞,乃施比丘五升,佛一斗。日日如是。呞书之切。吐而噍也。哨且醮切。此字误也,应作噍字。才笑切。嚼也。夷者,灭也。未夷者,未灭也。唼子合切。又所甲切。摘陟革切。手取也。

尸利沙

即此方合棔树也。有二种:若名尸利沙者,叶、果俱大;若名尸利驶者,叶、果皆小。此树时生人间,关东下里家误名娑罗树者是。义净法师云:岭南有此树。诸文多云舍利弗独受天王请,与今文不同也。

经云:离婆多。

离字平声。

记云:二鬼争尸缘,在止观第七记。

大论十三云:如人远行,独宿空亭。夜中有鬼,担一死尸,来着其前。复有一鬼,从后而来,嗔骂前鬼云:是我尸,何以担来?前鬼复言:本是我物。二鬼各以一手争之。前鬼语言:可问此人。后鬼即问:是谁尸耶?谁担来此?其人思惟:此之二鬼,皆有大力。实语虚语,俱不免死。我当实语。便答鬼言:前鬼担来。后鬼大嗔,拔其手足,出于地上。前鬼愧之,取尸补之。补之便着臂手足等,举身皆易。于是二鬼共食所易活人之身,各各拭口分首而去。其人思惟:父母生身,眼见食尽。我今此身,尽是他肉。为有身耶?为无身耶?天既明矣,寻路而去。乃值众僧,即问己身为有为无。众僧答云:汝身本来恒自无有,但以四大和合而成。因兹出家,得罗汉果。

有口失缘,出金藏经。

金藏经者,昔宇文邕残酷释氏,时有言论师,采集众经要义,流布于世,号为金藏。此之一缘,本出杂宝藏经。经云:昔罽宾国有离越罗汉,在山坐禅。有人失牛,乃寻其迹,来至其所。尔时离越煮草欲染,其草忽然变为牛肉,所持钵盂变为牛头。牛主见已,捉送诣王。王付狱中,经十二年,恒为狱监,食马除粪。离越弟子得罗汉者,寻师不见,业缘将毕,后乃见在罽宾狱中。于是诣王问言:我师在狱。王寻宣令,离越出狱,涌身在空,作十八变。王见是事,求哀悔过。王即问云:以何业缘,在此狱中?离越答言:我于往昔,亦曾失牛,寻迹到山,见辟支佛独处坐禅,即便诬谤,经一日夜。以是因缘,堕落三途,余殃未尽。今成罗汉,犹被诽谤。又般若灯论亦云:波多比丘被梵摩王禁十二年。即是此义。

应广引般舟三昧。

般舟,此云佛立。佛立三义:一、佛威力,二、三昧力,三、行者本功德力。能于定中见十方佛现在其前,如明眼人清夜观星,见十方佛亦如是多,故云佛立。广如止观,不能委引。

广明慢缘,在止观第二记。

其渡河水,水急难渡,乃叱之曰:小婢驻流!河神嗔之,诣佛诉云:毕陵骂我。佛命毕陵对河神忏。毕陵唤曰:小婢来,我与汝忏悔。众人笑曰:忏而更骂。佛问河神:汝见毕陵合掌未?对曰:见。佛言:忏已无慢,而有此言者,当知是人五百世中作婆罗门。又见河神宿生曾为己婢,常自高慢,轻笑余人,本来所习,口言而已。

文句云:或卖性。

正法华经音义中云:卢揥,人名也,此云卖姓也。揥,徒帝、敕细二切,或作萨,俱卢揥也。五百弟子本起经云:夐姓。音义云:夐,非也,应作夐,休正切,亦许县切。若准贤愚经,应云重姓。故彼经云:舍卫国中,有一长者,生一男儿。时因众会,诣大江边,母不坚固,失儿落水。儿有福德,是故不死。时水有鱼,吞此小儿,儿在鱼腹,又复不死。时有一人,捕得此鱼,割鱼腹中,见此小儿,欢喜无量。是时父母,闻此事已,遂往索之,纷纭不了,请于王所,各陈上事。王告之曰:卿二长者,各认此儿,不应偏也。时二长者,各为娶妇,安置家业。儿后厌俗,即求出家。佛言:善来!便成罗汉。于是字云重姓者也。阿难白佛:此何因缘?佛言:过去毗婆尸佛,时有长者,闻佛说法,受三自归,持不杀戒。以是因缘,今受其报。今详若言重姓,取二长者,各认为子。如有两姓,故云重姓。重字平呼。若言夐姓,夐,远也。远从过去毗婆尸佛,施药持戒,故云夐也。准付法藏经云:薄拘罗年幼,见母作饼,从母索之。其母恚故,即便捉掷,置于𨫼上。𨫼虽焦热,不能烧害。其母又乃掷于釜中,亦不烧烂。其母又乃掷于河中,值鱼吞之,而亦不死。捕鱼人捕,得鱼市卖,刀破鱼腹,又乃无伤而不死也。故薄拘罗有五不死:𨫼铄不焦,釜煮不烂,水溺不死,鱼吞不消,刀割不伤。皆由过去施药因缘,所以今生感斯长寿矣。

过去毗婆尸佛时,以呵梨勒施头痛比丘。

分别功德论云:昔毗婆尸佛时,有一长者,禀性良谦,请佛及僧,九十日中,四事供养。有一比丘,来求乞药。长者问云:何所患苦?答云:头痛。长者思惟:此必膈上有水,仰攻其头。乃以一呵梨勒果,令其服之,病即除愈。尔时长者,今薄拘罗是。又云:在俗之时,曾角牛来,暂时头痛,寻即除愈。故薄拘罗,唯此一患也。

罽宾

亦云迦湿弥罗,此云买得,亦云贱种。因立净人为王,邻国鄙之,故云也。

流沙

文选注云:远国名也,其沙似水之流也。亦云:莫贺延绩八百余里,上绝飞禽,下无走兽,夜则妖精举火,昼乃惊风走沙。涉彼至此,岂不勤哉!周书云:鄯善国之西北,有流沙数百里,夏日有热风,为行旅之患。风之欲至,唯老驼知之,即鸣而聚立,埋其口鼻于沙中。人每以为侯,亦将毡拥蔽鼻口。其风迅駃,斯须过尽,若不防者,必至危毙。

五、戒经分为五品

彼经五戒,各有一品,故云五品也。

文句云:读十八经。

即毗伽罗、吠陀论等。又大论云:弊迦兰那、僧佉、韦陀等十八种大经。

喟然。

论语云:颜渊喟然叹曰。注云:喟,叹之声也。

记云:说十一事,如止观第二记。

增一四十六云:佛在给孤独园,告诸比丘,如放牛人,具十一事,今结为颂曰:解色及相应摩刷覆疮痍。放烟并茂草安隐及渡处。时宜留𤚼余将护于大牛。

文句云:净饭王逼十万释出家。

应云五百,又云一千。今言十万者,尝读藏经,未见所出,后人更寻之。

种姓,如那律中说:四月九日生,短佛四指。

前文已具,今更别引。四分律等诸文,皆云师子颊王有四子:一、净饭王,有二子:一名悉达,二名难陀;二、白饭王,有二子:一名调达,二名阿难;三、斛饭王,有二子:一名摩诃男,二名阿那律;四、甘露饭王,有二子:一名娑婆,二名䟦提。佛本行经云:调达四月七日生,佛四月八日生,难陀四月九日生,阿难四月十日生。调达长一丈五尺四寸,佛长丈六,难陀长丈五四寸,阿难长丈五三寸。去迦毗罗城不远,有城名天臂,有一长者,名曰善觉,生八女子:一名意,二名无比意,三名大意,四名无边意,五名发意,六名黑牛,七名瘦牛,八名摩诃波阇波提。时净饭王迎娶八女,即以第一、第八而自为妃,以其六女与其三弟,故佛姨母乃是摩诃波阇波提。佛指阔二寸,难陀既长丈五四寸,但短佛三指耳。今文乃云短佛四指,若短四指,是则难陀但长一丈五尺二寸耳。又下文说阿难乃是四月八日佛成道月生,而本行经乃云四月初十日生,经论异同,非独此也。

弥沙塞

此云不著有无观法,名五分也。

堂堂

论语云:曾子曰:堂堂乎张也。注云:言子张容仪盛也。今亦例然。

途行乞食

途字恐误,应作徒字,步行也。以随人法,是故步行耳。

记云:天堂已后,文广如止观第四记。

佛令捉衣角,寻至三十三天欢喜园中,见诸婇女,而有一处,天女无夫。其乃问佛,佛则令其自问天女,即往问之。天女答云:佛弟难陀,持戒生此,当为我夫。佛问难陀:天女何如孙陀利耶?答曰:若以天女比孙陀利,如以孙陀利比瞎猕猴耳。时佛共还逝多林中,难陀心慕生天宫故,修行梵行。佛告众僧:不得与此难陀比丘同其法事,一切比丘不共同住。以至坐起,乃自念曰:阿难是我弟,应不嫌我矣。即往共坐。阿难起去,乃问之曰:弟何弃兄?阿难曰:然仁行别,故相违耳。仁乐生天,我乐寂灭。其闻此已,心生忧恼。佛又问云:汝见捺落迦未?答曰:未见。佛令捉衣角,便见诸狱皆有治人,唯有一处无人。其乃问佛,佛令问狱卒。狱卒答云:佛弟难陀,为生天故修行,暂在天上,还来此中受苦。难陀惧而泪下。佛因为其广说胎相,于是为解脱故,发心而持戒也。

文句云拳欧。

欧应作殴。

萦衣

萦,于营切,绕也,收卷也。

如止观中,人行理等,善知识观,

大品云:佛、菩萨、罗汉是善知识,六波罗蜜、三十七品是善知识,法性、实际是善知识。佛、菩萨等,威光覆育,即外护也。六度道品,入道之门,即同行也。法性、实际,诸佛所师,即教授也。下文结多知识,明乎观行,亦指止观,准此应知。至于下文,更不引也。

住无诤三昧。

坐禅三昧经云:无诤者,将护众生,不令起诤也。于我起诤者,如舍利弗、目连入陶屋中宿,致拘迦离起诤者是也。旧云须菩提常行空行,名无诤者,误也。罗什师云:无诤有二:一、以三昧力将护众生,令不起诤心;二、随顺法性,无违无诤。此文出在注净名经。

忉利

此云三十三也。

率土

率,循也。诗云:率土之濵,莫非王臣。

辐凑

如车辐之凑焉。

莲华尼

具云莲华色比丘尼也。尼,女也。

经云:阿难,

阿,音遏。北地章疏,见今叹德文,皆是阿罗汉,乃云除阿难陀,以由阿难在学地故。然今通序,亦名经后序,结集者所置。又从多人而叹,复以通途而辨,则其叹德,亦何巨妨者哉!

文句云金轮。

若轮王出时,其金轮宝自然现前,天金所成;轮有千辐,天匠所造,非世所有。时,转轮王乘此金轮周旋四方。

记云宗社,具如止观第四记。

宗庙社稷也。宗,尊也。庙,貌也。尊貌之所居也。社谓后土也。土者,吐也。土之所生,如口吐物,即地神也。土地广博,不可尽敬,故封之为社也。稷谓五谷总名,即五谷神也。是故天子所居,左宗庙,右社稷,布列四时五行也。

文句云:阿夷。

亦云阿私陀,此云无比,又云端正也。

目连腾三愿。

中阿含云:云何三愿?愿不着佛故衣,愿不食别请佛食,愿不非时见佛。若准报恩经,乃有四愿,如第一记引。

师子床

床即座也。大论云:师子之座,非师子形也。以由佛为人中师子,故佛所坐处,若床若地,皆名师子也。

住恐离车有怨,进恐阇王有怨。

育王传、法显传皆云:阿阇世王白阿难言:世尊涅槃,而我不见;迦叶入灭,我亦不见。尊者,若也入涅槃时,必使我知。阿难言:尔。及至阿难欲入涅槃,乃往告于阿阇世王。时守门人云:王睡也。阿难乃从摩竭提国向毗舍离,欲般涅槃。诸天乃告阿阇世王,王便严驾追至河上。时毗舍离诸离车子闻阿难来,亦复迎之,俱到河上。阿难思惟:前则恐世王有怨,退乃怨离车有怨,便于河中而入灭也。今云住者,住字恐误,应作退字。

不看婆罗门

僧祇律云:昔有仙人,名梨波都,诣王相见。王报仙人:且住园中,须臾当与汝相见也。作是语已,乃至六日,不与相见。尔时王者,今罗云是。

真谛三藏云:罗睺罗,本名修罗等。

佛本行集云:罗睺罗初生之时,母欲名之。当此之日,有罗睺罗阿修罗王以手障日。其日既然,母即乃以罗睺之名而名其子,故云本名修罗者也。

劬毗罗

即瞿夷是,此云明女。欢喜丸者,大经云:苏、面、蜜、姜、胡椒、荜𦭞、蒲萄、胡桃、石榴、绥子和合,名欢喜丸。

沙弥

此云息慈。

婆罗门

此云净行,又云外意。

居士!

外国居财一亿,为下居士。乃至居财百亿,名上居士。此士居家,德业充备,故名居士。又居家大富多财之士,名居士也。

记云:不同见别,不须和会。

他宗中引小乘有部云:十九出家,三十成道。本起因果经说十九出家。思惟无相三昧经说三十成道。智论云:佛临灭度,告须䟦言:我年十九出家,出家已来,过五十岁,而不见说成道之时。有人解云:十九出家后,五年事仙人,行乐行,六年行苦行,三十成道。亦云:二十九出家,三十五成道。增一阿含、中阿含、杂阿含、出耀经及和须蜜论等,并云二十九出家。悲华经、善见律并说三十五成道。菩提流支解经偈云:八年作婴孩,七年为童子,四年学五明,十年受五欲,六年行苦行,三十五成道。又真谛三藏及西域记并云:二十九出家,三十五成道。注四十二章经亦云:五载游历,六年苦行。请观今文,是非可识。

法显乃至千㼑等。

东晋平阳武阳沙门也。俗姓龚,历游西域,是故有传。㼑音练。尝检藏中法显传,未见此文,后人更寻之。

定光佛。

定亦作锭,丁定切。有人云:豆有足曰锭,无足曰镫,即然灯佛也。说经亦云提洹竭佛者,存梵语也。

买华

其以金钱五百,买五茎莲华,女自以二茎华,共七茎华,一时散佛,乃获授记。

人狂一往,谓妄语是。

狂字误也,应作犯字。往字误也,应作法字。人犯一法,谓妄语是。

准宝云经第七,佛记十六罗汉等。

一、宾头卢将一千眷属,住西瞿耶尼国;二、迦那迦䟦蹉与弟子五百人,住北天竺罽宾国;三、颇罗堕将弟子六百人,住北郁单越;四、须䟦陀将弟子七百人,住东弗于提;五、那俱罗将弟子八百人,住担罗洲;六、律陀将弟子九百人,住阎浮提山;七、迦罗将弟子一千人,住师子国;八、䟦蹉将弟子一千一百人,住般涅提洲;九、瞿波迦将弟子九百人,住香山;十、半他将弟子一千三百人,住忉利天;十一、罗睺罗将弟子一千人,住西海毕扬瞿洲;十二、那伽斯那将弟子一千二百人,往王舍城板茶婆山;十三、应期多将弟子一千三百人,往王舍城毗富罗山;十四、婆那婆斯将弟子一千四百人,住稗呵梨北山之中;十五、呵逸多将弟子五百人,住王舍城耆阇崛山;十六、周罗槃特将弟子一千六百人,住由乾陀山。如是圣人皆不涅槃,于刀、疾、饥、三灾之时,人寿十岁佛法尽灭,而众生寿复更增长。至百岁时,十六罗汉与诸弟子下阎浮提说法教化,乃至人寿七万岁时弘法乃毕。时,诸罗汉以佛经典乃舍利等收聚起塔,乃共集会结加趺坐,围绕是塔当入涅槃,与此宝塔俱没于地不复出现,于时佛法一时尽已。又于此时,千亿支佛出现世间说法利物,乃至人寿八万岁时弥勒佛出。

宾头卢

字也,此云不动。

颇罗堕

姓也。此云捷疾,亦云重幢。

十八种学人,如止观第六记。

第三记云:四向、三果、信行、法行、信解、见得、家家、一间、五含,谓中生行、无行、上流,此十八人是有学也;退、思、护、住、达、不动、不退、慧解脱、俱解脱,此九人是无学也。

即大经中举因六人。

一阿难,二那律,三迦叶,四空生,五目连,六身子。如阿难以受持读诵十二部经,正其文句,名为庄严。其余五人,各随德行,而为第一说于庄严。

正用华严,十种六根。

第四十二云:一、肉眼,二、天眼,三、慧眼,四、法眼,五、佛眼,六、明眼,七、无碍眼,八、普眼,九、出生眼,十、智眼。是为十种眼根。十种耳根者,初是闻赞叹声,乃至第十闻十方一切音声。十种鼻根者,初是闻臭秽气,而能观察不臭不秽,乃至第十闻一切佛智境界等香,不断菩萨之行。十种舌根者,初是分别解说一切众生无尽行舌,乃至第十悉令众生至涅槃舌。十种身根者,初是人身,乃至第十无漏法身。十种意根者,初是上首意,乃至第十深入定意。又十住品亦说一一众生有十种六根。

文句云:温良恭俭。

论语云:夫子温、良、恭、俭、让。正义云:敦柔润泽谓之温,行不犯物谓之良,和从不逆谓之恭,去奢从约谓之俭,先人后己谓之让。

明女

去迦毗罗城八百里,有城姓瞿昙氏。舍夷长者名水光,妇名月女,有城居近其边。生女之时,日将欲没,余明照其室内,室内既明,乃云明女。明女乃是太子第一夫人,其父名曰水光长者。太子第二夫人名为耶输,其父名曰移施长者。太子第三夫人名为鹿野,其父名曰择长者。

记云:罗汉四智。

婆沙云:我生已尽,是集等四行;梵行已立,是道等四行;所作已办,是灭等四行;不受后有,是苦等四行。故下翻此,乃云生阴未尽等也。又下文云次诸大士下,次示受邪化者,次字误也,当为资字。

文句云:三十二瑞应。

一者、地为大动,二者、道巷自净臭处皆香,三者、枯树生华,四者、园生甘果,五者、陆地生莲华,六者、地中藏现,七者、藏物开现,八者、箧笥衣服被在䔟笳,九者、川流澄清,十者、风霁云除空中清明,十一者、天雨泽香,十二者、明月神珠悬于殿堂,十三者、宫中火烛为不复用,十四者、日月星辰皆住不行,十五者、沸星下侍太子生,十六者、天梵宝盖弥覆宫墙,十七者、八方之神捧宝来献,十八者、百味饮食自然现前,十九者、宝瓮万口悬盛甘露,二十者、天神牵七宝车至,二十一者、五百白象师子自然而住殿前,二十二者、五百白师子子从雪山来住城门,二十三者、天诸婇女,现伎女肩;二十四者、诸龙王女,绕宫而住;二十五者、天万玉女,把孔雀尾拂,现于宫墙;二十六者、天诸婇女,手持金瓶,盛诸香汁,住空中侍;二十七者、天乐俱下,同时皆作;二十八者、地狱皆休,毒痛不行;二十九者、毒虫隐伏,吉鸟翔鸣;三十者、鱼猎怨恶,一时慈心;三十一者、境内孕妇,产者悉男;三十二者、树神人现,低首礼侍。沸星下侍者,众经音义云:或佛星,亦孛星,又弗沙星,亦富沙星。依诸经,如来成道出家,皆二月八日鬼宿合时,鬼宿即此星也。若依日藏分经,二月九日曙,夜分属九日故也。又记中引因果经,九十九亿众弃斯大众,云舍国者,恐误也。彼经正明菩萨既已降神,其余九十九亿天子,亦乃下生人间耳。此文合当在于前文主伴降神中引之。

从师请业

礼记云:请业则起,请益则起。注云:业即篇卷也。益谓受说不了,欲师更明之也。又记中云过其所习,故曰兼通者,亦恐误也。前文句云:身子才明见贵,目连豪爽取重,智艺相比,德行互同。故知兼通即互同耳。

分庭抗礼

庄子渔父篇云:孔子坐杏坛之上,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孔子乃与谈论,而为渔父之所非也。子路见此,乃问曰:由为役久矣,未尝见夫子遇人如此其威也。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抗礼,而夫子犹有倨傲之色也。今渔父逆立,而夫子曲腰磬折,言拜而应,何也?注疏云:伉,对也。分处庭中,相对设礼,位望相似,无尊卑也。须引此文,可消文句矣。今记主引易云亢者,即周易乾卦上九亢龙有悔之文也。此乃文义,俱恐误矣。亢者,高也,极也。贵而无位,高而无民,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以圣人有龙德,上居天位,久而亢极,物极则反,所以有悔。此是周易乾卦上九亢龙有悔之说也。与今不同,其可知矣。又记中云辩才迦旃延者,正属摩诃拘絺罗,亦兼迦旃延耳。又云三昧富楼那者,亦恐误也。应云三昧是须菩提,以须菩提得无诤三昧故也。

文句云:座席。

座中,席间也。礼记云:席间函丈。又下文云:取与者,自行为取,化他为与。

记云:偏圆,具如玄文分别。

妙玄云:偏圆约法,法则已定,故偏非圆,圆非偏也。权实约教,迹中施设,同皆是假,假即权耳。

赎命如释签。

涅槃十四云:如人七宝,不出外用,名之为藏。是人所以积此宝者,为未来故。所谓谷贵,贼来侵国,值遇恶王,为用赎命,财难得时,乃当出用。诸佛秘藏,亦复如是。为未来世诸恶比丘,畜不净物,为四众说如来毕竟入于涅槃。如是等恶,出现世时,为灭此恶,说是经典。消此经文,应约单复。若单约戒门而释经者,此经扶律,律是赎常住命之重宝也。若复说者,谓乘及戒。此涅槃经,扶律谈常,则乘戒具足,故以此经,为赎常住命之重宝也。

直尔翻名而已。

此乃多是指斥北地疏钞法相宗徒耳。

迦叶出世,其土犹净等。

应如净土,亦有说于涅槃之教。故涅槃云:满月如来说大涅槃。章安疏:问:迦叶土净,不说涅槃。今佛恶世,对治无常,说涅槃者。满月如来亦出净土,何以说之?其间问难,皆与德王菩萨同耶?答:常治无常,其土应无。若逗机任理而说,是故得云是同。若尔,并云昔所不闻,而今得闻,可非对治耶?又迦叶如来亦有常机,何不说邪?答:彼土虽无对治之说,亦三悉说。迦叶亦然。

男如宝,积善德,

维摩经说:毗耶离城有长者子,名曰宝积。又云:佛告长者子,善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女如月上无垢施。

月上经云:毗摩罗诘妻名无垢,怀妊九月,生一女子,姿容端正,其身所著妙宝衣裳,出妙光明,胜于月照,父母乃号为月上女。广说如彼。无垢施经云:波斯匿王女名无垢施,年始八岁,容貌端正,于时八大声闻、八大菩萨皆被诘问。如经云云。然文句云:诸大罗汉从法身地作男女等。故知男女只是通说。故次句以道俗别拣,道谓比丘及比丘尼出家男女也,俗谓优婆塞、优婆夷在家男女也。以男女等正是论于声闻之迹,未可指于宝积月上菩萨故也。更请详之。

新云旧云

旧谓刘汉已来,新谓李唐而下。

文句云猗觉。

猗,于离切,安也,美也。由定加行,能引轻安,令身心和。

通大地。

通者,遍也。地谓行处,故此是彼所行之处,即说此以为法地。大法地故,名为大地。委释心数名义,具如止观补注中引俱舍等论。

波离

此云上首。

三摩提。

三昧异名耳,梵音奢切也。

普贤观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也。近于京国见宗慈恩者云:天台智者,不合呼为普贤观经。今按开元目录中云:此经亦名普贤观经。今家所呼,正符于此,何不然耶?

菩提,此云道等。

唐译乃云:觉有情也。北人未知新旧用义,往往排谓不然,悲夫!

记云:金光明,大小俱无。

此自一义耳。若寿量品集信相室天龙菩萨,是则乃有列于大也,但不列于小耳。准舍身品佛告阿难,以此观之,非无小矣,但出经者存略故也。故义净译最胜王经,具列声闻菩萨杂众等。又下文云据时并在方等已前者,应云并在般若已前,以文句中但引大品,故此云尔。

离五障时,三义俱得。

一、离恶道,二、离贫穷,三、离女身,四、离形残,五、离喜忘。得五功德:一、生贵家,二、生人天,三、得男身,四、诸根满,五、识宿命。若依数论,以忍三品分三不退;若傍成论,即四念处名位不退,暖、顶名行不退,忍名念不退。此文出在净名疏中。

自新译来等。

即唐三藏新译已来,而慈恩等法相宗徒,但以三祇五次第位,而弃华严一位一切位圆顿故也。言五位者,一资粮位,二加行位,三通达位,即初地入心,四修习位,即初地已上,五究竟位。

瑜伽。

具云瑜伽师地论,有一百卷。瑜伽此云相应,谓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诸法,皆曰相应。师谓三乘行者,由闻思等次第习行。如是瑜伽地谓十七地,具如下文补注中列其十七地名。

唯识

唯遮外境,识表自心。

全毁唯识论等。

此指弘于华严起信宗师之失耳。如新译起信论序云:夫理幽则信难,道尊则魔盛。况当劫浊,尤更倍增。故使偏见之流,执成唯识,诽毁此论,真妄互熏。既形于言,遂彰时听。方等甘露,翻为毒药。此则性相二宗,各有形斥矣。与夫天台破则俱破,立则俱立,而彼且未达也。

经云:常为诸佛。

为、为二字,平、去两呼。慈恩基师别有章门,训释其义。平声呼者,而有十训,所谓:一、作,二、被,三、定,四、当,五、得,六、由,七、求,八、是,九、名,十、成。去声呼者,而有四训,所谓:一、以,二、与,三、助,四、向。随文注出,复虑其烦,今且逐卷点示训释,至下临文,须寻于此。今第一卷平声呼者,有一训得:常为诸佛。有一训当:是事为云何。有二训名:号曰为净身,是为诸佛。有三训作:皆为法师,号之为求名,聚沙为佛塔。有六训定:为欲说此,为当授记,为说何等,为是究竟法,为是所行道,此事为不可。有六训是:不以为喜,汝为世间眼,我为佛长子,入大乘为本,则为已供养,我为诸法王。已上平声有十九字。次去声呼者,有三十二字训,与为诸菩萨,为说涅槃,为说缘觉,为说净道,为众讲法,为求声闻者,为求辟支佛者,为诸菩萨,为人演说,而为广分别:已为汝等说,佛当为除断,愿佛为解说,时为如实说,愿为此众故,吾当为汝,当为汝说。此自有二:为众生说法。此复有二:而为众生。此自有三:而为说法,而为众生说,为是说涅槃,为此诸佛子,故为说大乘,为说实相印,我为设方便,为诸众生类,为五比丘说,当为如是等。有十三字训,以为供舍利,所为因缘,常为一事,是法皆为。此自有三:如此皆为,若人为佛故,其实为一乘,其实为佛乘,为是众生故,但为教菩萨,为说佛慧故。

记云:今师承用,如止观第五记。

大品四十二字,大论广释。南岳大师分为二解:一通约三乘,二别约圆顿。故大品云:菩萨摩诃衍,所谓语等字等,诸字入阿字门,阿字具一切法,乃至茶字尽诸法边,究竟穷底,不终不生,过茶无字可说,不可说不可尽,一切法如虚空。四十二字。今私颂曰:阿罗波遮那逻陀婆茶沙和多夜吒迦娑魔伽他阇簸䭾赊呿叉哆若柁婆车魔火嗟伽他拏颇歌醝遮吒茶。此准大论第四十八,作如是颂。初阿字上声,后茶字去呼。

文句观心,叹菩萨德中。

越州新板文𠝶中,观是转行不退法轮九个字。又文句解叹菩萨德,文中欠观心叹通达大智者,或是略耳,亦可以空观到于彼岸等兼之。

文殊云:妙德!

新云曼殊室利,此翻妙吉祥。西域记云:谓其生时有十吉祥:一光明满室,二甘露盈庭,三地涌七珍,四神开伏藏,五鸡生凤子,六猪㝃龙豚,七马产麒麟,八牛生白泽,九仓变金粟,十象具六牙。

普超云濡首。

濡音儒,亦云溥首也。

经云:宝掌。

大论云:宝掌菩萨,七宝从手中出,给施众生,又令欢喜,得至涅槃。

文句云楼至。

此云渧泣,又曰卢遮,亦云鲁支,此翻爱乐。

此下阙释七菩萨,此下阙释宝积。未释者,俟后追注,及以记云阙七菩萨,未检经。

慈恩法华玄赞云:勇施者,一人通,二能勇出财,财药俱摄也。宝月者,能导智明,如月可重也。月光者,能破痴闇故。满月者,能为二事故。大力者,由作神通,动大千故。无量力者,动无数世界故。越三界者,离越染故。宝积者,菩提法宝,积而与故。如此释者,何教无之?岂能彰今菩萨众耶?余尝读诸大乘经律论藏等文,此七菩萨,未见所出因缘之相。今辄约教置三,就圆粗伸名义。言勇施者,世出世间实相法宝,而能勇施,以由依于无作谛境,上求下化故。言宝月者,所证三谛,圆妙可尊如宝,而能圆照可爱如月。言月光者,四德之性,离诸热恼,犹如月光,清凉破闇。言满月者,三身圆证,无有缺减。言大力者,境智冥合,有大力用。言无量力者,由大力用,充满法界,无有限量。言越三界者,妙悟真常,超越分段及变易故。言宝积者,三德如宝,不散名积。大论中说,宝积王子菩萨,是毗耶离国人。又大论释宝积佛云:初生之时,多诸珍宝,或从地生,或从天雨,种种宝集,故名宝积。罗什师注净名经云:积聚智慧宝,故云宝积菩萨也。文句及记,皆云欠释七菩萨名,俟后追注。余今注之,补其阙略。补注之兴,良由此也。上下诸文,准斯可识。将来贤哲,无见让焉。

文句云:贤愚经云:国王见象师调象,即慈心生记中引贤愚第九等。又经亦有末济跛兔缘而立慈称。

余尝读贤愚经,彼经第三、第十,皆说国王见象师等,并是释迦因地,非弥勒也。故彼经云:佛在迦兰陀竹园,尔时阿难在林树间,静坐思惟,欻生此念:如来正觉,诸根具足,本何因缘,而得如是?作此念已,即从座起,如上白佛。佛告阿难:过去有一大王,名摩诃波罗婆修,晋言大光明也,主五百小国。尔时大王与群臣出游猎,王所乘象,欲心炽盛,担王驰奔,㹀象渐逼林木,突入树间。象师告王:捉树而立,足得全济。王用其言,俱共持树。象奔之后,王怒象师,欲即杀之:以卿调象,不合制度,致令今者,仅危吾身。象师白王:调之如法。但今此象,为欲所惑,欲心难调,非臣罪也。愿见宽恕,却后三日,象必自还。王且观臣试之,万死无恨。于是停置。始期三日,象即还来。尔时象师烧七铁丸,令色正赤,逼象吞之。象不敢违,吞尽即死。王意开解,复问之曰:如此欲心,谁能调者?时有天神,感悟象师,令其答云:佛能调之。王闻此语,便发心言:此难调法,佛能调之。即自誓愿,愿求作佛。佛告阿难:尔时王者,我身是也。然今文句井记,皆谓弥勒,未详其意也,或恐泛引流类耳。然记文中,指于弥勒,今为补处,则非泛引焉,又恐引文误也。若尔,大师岂可引文误耶?应知结集添削既是章安,则非大师引文有误。然妙玄尚有引本门中二十五字来证迹门,荆溪亦乃未敢定判,岂况今文引于他经,何嫌不误哉?或诸藏中贤愚经本不同,后人更检之。然若欲引证弥勒慈心者,贤愚经第十二:佛记弥勒已,阿难白佛:不审何缘起弥勒名?佛言:过去有王,名昙摩留支,领阎浮提。时弗沙佛初出于世,王诣佛所。时有比丘入慈三昧,放金色光明,如大火聚。王礼佛已,即白佛言:此一比丘入何等定,光耀乃尔?佛言:大王,此比丘者,入等慈定。王闻是已,志慕于慈,请佛及僧,供养发愿:持此功德,愿将来世常作轮王。尔时王者,今弥勒是。始于后世发此慈心,自此已来,常字弥勒。已上略撮彼经大意。若准涅槃疏解佛背痛,云出大论:昔鹿王为后来跛兔忍死待之,今佛为须䟦故背痛。亦是释迦,非弥勒也。大论云:佛于过去作大身鹿,以前脚跨一岸,以后脚蹋一岸,令众兽蹈之而度,血肉皆尽,以慈悲力忍之至死。最后有一兔来,气力已喘,自强努力,忍令得过,过已脊折,落水而死。故辅行引大论:月光太子出血髓以救癞人,出胁肉以贸猴子,露脊骨以济跛兔。此皆释迦耳。

记云:是白衣居士。

此准大论,作如是说。

文句云贤劫一千四,佛记云是千人中,唯除一人,余并于贤劫而得成佛等。

此之记文,引悲华经,简略难见,今更撮录经文,使记文易了。其轮王千子,第一至四,如今记引;第五王子,名虚空印;第六王子,名虚空日光明;第七王子,名师子香;第八王子,亦名普贤;第九王子,如今记引;第十王子,名曰香手,作佛号金华,补阿閦佛处;第十一王子,名曰宝相,作佛号龙自在尊音王,补金华佛处;其次有五百王子作佛,皆如虚空印;次有四百王子作佛,皆如金刚智慧光明;其次有八十九王子作佛,皆如普贤。此之千佛,皆是轮王之子,并于净土成等正觉矣。其宝海梵志,自有三亿弟子,于中但除一千弟子,余者皆于宝藏佛前先得授记,授记讫已,次乃授记此千弟子。此千人中,其第一者,名婆由毗纽发愿,乃于五浊之世成等正觉,时宝藏佛即与记云:于加沙幢世界成佛,号金山如来。此千人中,又有一人,名曰火须发心,乃于人寿四万岁时成佛,时宝藏佛即与记云:于娑婆世界贤劫之中,人年四万岁时,汝当成佛,号拘留孙如来。此贤劫内,千佛之中最初佛也。其第二人,名曰虚空,得记作佛,人年三万岁时,补拘留孙佛处,号迦那迦牟尼如来。其第三人,名毗舍多,得记作佛,人年二万岁时,补迦那迦牟尼佛处,号迦叶如来。其第四人,名毗舍耶无垢,得记作佛,于贤劫中,人寿八万岁时,当得成佛,号弥勒如来。其余弟子,亦皆得记,于贤劫中,而得作佛。宝海梵志,又有五人侍者,一名龙手,二号陆龙,三曰水龙,四名虚空龙,五号妙音龙,亦于贤劫,而得成佛。其宝海梵志,三亿弟子内,一千弟子中,有最小者,名持力揵疾,发愿乃于贤劫之中,千四佛后成佛,即得记云,号为楼至如来。以此观之,一千弟子,并五侍者,乃有一千五如来矣。是则贤劫之中,楼至并余,只有一千四佛耳。今云楼至,又云千四者,对加沙幢世界金山如来,兼举之耳。又恐总言千四,别说楼至耳。不然,应云一千三佛也。今记文云是千人中者,即三亿弟子中一千人耳,非谓轮王千子也。唯除一人者,即一千人中,最初之者,名婆由毗纽是也。虽是五浊之世,非此间娑婆,乃加沙幢世界耳。若其轮王成佛者,即阿弥陀如来是也。宝海梵志者,于今世尊释迦如来是也。文句中云贤劫一千四佛,记云是千人中,唯除一人等,准今可见。记文简略,不其然乎?记云国为立号者,国字应作因字也。劫名善字下,应添持字。释签第八,亦引经文。

方等列地狱,如释签第四。

方等陀罗尼经云:尔时婆薮从地狱出,将九十二亿诸罪人来诣娑婆世界,十方亦然。

又乘成细论,如净名疏。

即此文句,八部众后所列乘戒等四句,并记中引彼文七意,与净名疏大旨无殊,故不烦录。

文句云沤和。

出假智耳。

记云:坚首。

婆沙中谓千手天也,诸文亦作坚手天也。

持鬘

持华鬘天也。若有众生施香华鬘,必生此天。于其胸前,天悦意华自然为鬘,具七种色,谓黑、黄、赤、天绀、红莲,及如火铜光明炫耀,故号彼天为持鬘耳!

恒憍

亦言常放逸天。

余七山

七金山也。

妙高

四宝所成曰妙,出七金山表名高。

金刚首

首正作手,四峰之上有药叉神,其手执持金刚杵故。

逾缮那。

亦云逾阇那,又云由旬,或云由延,此云量也,合也,一似此方古之王者一日行量也。或十六里、四十里等,如诸文辨。

文句云忉利,此云三十三,

一、善法堂天,二、住峰天,三、山顶天,四、善见城天,五、钵私地天,六、住俱吒天,七、杂殿天,八、俱欢喜园天,九、光明天,十、波利耶多树园天,十一、险岸天,十二、住杂险岸天,十三、住摩尼藏天,十四、旋行地天,十五、蜜殿天,十六、鬘影处天,十七、住柔软地天,十八、杂庄严天,十九、如意地天,二十、微细行天,二十一、歌音乐天,二十二、威德轮天,二十三、月行天,二十四、阎摩娑利天,二十五、速行天,二十六、影照天,二十七、智慧天,二十八、众分天,二十九、住轮天,三十、上行天,三十一、威德颜天,三十二、威德炎轮天,三十三、清净天。

贤劫

亦云善劫。大论云:是一劫中有千佛兴,净居诸天见之欢喜,故名为善。亦云:有千贤人出世,故名为贤。问:净居诸天何以知此劫有千佛?答:前劫已坏,廓然都空,后有大水,水底涌出千枚七宝光明莲华,此乃是其千佛之相。所以净居诸天见已,知有千佛而出世也。

记云:过贤劫等,具如般若。

其文出自璎珞经中。文句中云二千二十四劫者,恐误也,只应云二十四耳。故璎珞云:汝今天帝释,功德众行至,千佛兄弟过,无复贤劫名。中间永旷绝,二十四中劫,后乃有佛出,刹土名普忍。彼佛寿七劫,遗法亦七劫,其法没尽已,旷绝经五劫。汝于彼刹土,当绍如来位,号名无著尊,教化阿僧祇,无量众生类。后人更检诸处藏中,辨二千字,记指般若,更请寻之,以辨讹正。

文句云:揵闼婆。

此云寻香行,天帝俗乐神也。

富单那

此云臭,饿鬼中胜者也。

薜荔多

此云祖父,饿鬼中劣者也。

鸠槃荼

此云瓮形,颇似冬瓜也。

毗舍阇

此云啖精气者,啖人及五谷之精气也,亦云颠狂鬼也。

罗刹

此云可畏,亦云暴恶。

夜叉

此云轻捷,新云药叉。

记云:正法念四级,各有十住处,如玄文。

正法念云:六万山绕须弥山,须弥四埵有持鬘天,有十住处,各千由旬。北有四,余各二。北四,初一名为爱欲,乃至东方第二名为行道。第二迦留陀天,亦十住处,初一名行莲华,乃至第十名均头。第三常恣意天,亦十住处,初一名欢喜,第十名常游戏。第四箜篌天,亦十住处,一名揵陀罗,第十名正行。

广二十四万里,未知所出。

楼炭经第三云:须弥山王,东去须弥山四万里,有提头赖吒天王城郭,名贤上王处,广长二十四万里,以七宝作七重栏楯,南西北方,亦复如是。具说如经,不能委引。今记文云未知所出者,荆溪遍寻大藏,义解渊深,而于此事,云未知者,良由因缘浩博,事迹广多,虽曾读已,卒难具记,撰述之时,或遗忘耳,不可以此而感其大道焉。

二十八部。

孔雀王经云:一方有四部,六方则成二十四部,四维各一,合为二十八部。又说者云:一方有五部,谓地、水、火、风、空,四方则成二十部,并四王所领八部,为二十八部。

俱卢舍

准俱舍论,即二里也,四分一一增者,恐误也,应云四分一分增也。

瞿伽离问:梵王得那含,何以来此等?

宝积经云:俱迦利,此翻恶时者。杂宝藏经云:只是不来欲界受生,名为不来耳,非谓不得从天下来者也。故知从天暂来,与受生之义别矣。瞿伽离辈未达斯义,辄难梵王,乃为梵王之所讥也。又准一家诸文,明先得初果,十四生未满,值佛即成罗汉;二果、三果例然等,即是三果从天下来,愿见佛故。具如妙玄及方便品句记中记。

经云:娑婆世界主梵天王。

正指初禅之大梵耳。若准璎珞经,禅禅皆有梵王也。梵网亦云十八梵等。章安云:娑婆世界主,正是摩醯首罗。又云:世界主者,其实只领小千而已,经家美之,故言世界主耳。荆溪云:此是大千之中,得为大千之主,降此不得。

文句云杂,九道共居。

亦云九有居,又云九有情居。增一云:云何为九?若有众生,若干种身,所谓天、天及人;或有众生,若干种身一想,所谓梵迦夷天;或有众生,一想一身,所谓光音天;或有众生,一身若干想,所谓遍净天;或有众生,空处无量,所谓空处天;或有众生,识处无量,所谓识处天;或有众生,无所有处无量,所谓不用处天;或有众生,有想无想处无量,所谓有想无想天。无想众生及诸所生之类,而为九也。发智论云:人、欲界天、梵众、极光、遍净、无想天、四无色心,为九有焉。涅槃疏云:八禅并欲界,为九众生居。

光音天。

观法师云:此天语时,口出净光,故云光音。亦云:彼天既无寻伺,言语亦无,但以光当语,故云光音也。又阿含云:火灾之焰,至彼天际,初生之天,皆生怖畏。旧天语云:勿生怖畏,以念火光。故名光音天矣。

亦无挂碍。

挂应作挂,胡卦切。

从海受名

以娑伽罗,此云咸海故也。

沧溟

海也。嵇康云:取其溟漠无涯者也。梁简文帝云:窅冥无极也。东方朔十洲记云:水黑色谓之溟也。冥海无风,洪波百丈。

此云多头。

神楷法师云:九头龙也。

经云:若干?

若,如也。干,数也。或千或万,不能遍列,但总示之云若干耳。

记云:四大河具在彼经,如疏。

今文句中而不见说。然彼经云:雪山之顶,阿耨达池,纵广五十由旬,其水清冷,七宝所成。池东恒伽河,从牛口出,从五百河入于东海;池南新头河,从师子口出,从五百河入于南海;池西婆多河,从马口出,从五百河入于西海;池北斯陀河,从象口出,从五百河入于北海。

文句云烦唼。

唼,释签作所狭切,玉篇作子合切。楚辞云:凫雁皆唼夫梁藻兮。又所甲切者,正作啑。啑喋,鸭食也。喋,丈甲切,啑亦作唼。

般遮于瑟

亦云般阇于瑟,此云五年一会也。西竺凡作大施法会,皆名般遮于瑟也。诸经亦云般遮于旬,乃以其琴歌颂佛德。般遮于旬,即五神通人也。疑今般遮于瑟,当云般遮于旬,则其义甚便矣。后贤更须详而辨之。

记云:十宝山,如止观第五记。

华严二十二云:有十宝山,谓雪香轲梨罗,仙圣由乾陀,马耳尼民陀,斫迦罗宿慧,并及须弥山,一一皆云王。又云苏迷卢者,亦须弥也。逾健达罗等者,逾健达罗,此云双迹,此山之峰,有二陇道,是故云双,有似车迹,故云迹也。伊沙䭾罗,此云持轴,此山之形,如车之轴。朅地洛迦,此云担木,此本树名,似此山故,所以名之。苏达梨舍那,此云善见,此山奇秀,见者称善,故以名之。頞温缚羯拏,此云马耳,此山之形,似其故也。毗摩恒迦,此云有障碍神,此神人形象头,凡有事者,神即障之,今此山形,似之故也。尼民达罗,此云地持,海中有鱼,今此山形,似鱼故也。已上即是七金山名,由是录之,以示未知。

文句云幢倒。

阿含音义云:缘幢者,手缘物上也。幢,软竿也,即戏场中软竿是也,所以缘柱者也。又缘者,寻也;幢者,柱也,戏竿也。幢字误,应作橦。他宗人云:西域呼散乐人为乾闼婆,此有二类:一者非丝竹,如鼓磬之类;二是丝竹,即箫笛之类。非丝竹之下者名乐,非丝竹之上者名乐音;是丝竹之下者名美,是丝竹之上者名美音。他人又以乐字作五孝切。释义云:谓令人爱乐也。今家之意作五角切。

弥天安师

襄阳习凿齿初谒安公云:四海习凿齿。安公对云:弥天释道安。时人谓之名答者也。秦太吏奏:有德星现于外国分野,当有圣人入辅中国,得之者王。秦主乃伐襄阳,致道安师并习凿齿。秦主曰:朕用师十万,得一人半。一人即安公,半人即习凿齿。秦主欲游东苑,命安公同辇。左仆射谏曰:臣闻天子法驾,侍中陪乘。道安毁形贱士,宁可参逼乘舆?秦主符坚忿然作色曰:安公道冥至境,德为时尊,朕举天下之重,不足以易之。非公之荣,乃朕之荣也。遂令左仆射扶安公登辇。慈恩非之曰:道安与主上同辇,一世之荣;罗什共秦女别居,千龄受耻。余谓道安、罗什,菩萨之僧,下流奚测?是故不可一向而讥也。晋书云:罗什尝讲经于草堂寺,姚兴及群臣大德沙门等千有余人,肃容观听。罗什忽下高座,谓兴曰:有二小儿登吾肩,欲障须妇人。兴乃召宫女进之,一交而生二子焉。兴又谓罗什曰:大师聪明超悟,天下莫二,何可使法种少嗣?遂以伎女十人,逼令受之。尔后罗什不住僧坊,别立解舍,诸僧多效之。什乃聚针盈钵,引诸僧谓之曰:若能见效食此者,乃可畜室耳。因举七进针,与常食不别。诸僧愧服,乃止焉。故南山感通传中问天神云:什师有别室事,人颇疑之。天人答云:此非悠悠者所议,今什公位居三贤。又云:安公是宝印手菩萨不思议之迹也。如彼具说。首楞严说四种修罗:一、于鬼道以护法力成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卯而生,鬼趣所摄;二、于天下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生,人趣所摄;三者、持世力洞无畏,能与梵王诸天争胜,此阿修罗从变化生,天界所摄;四者、别有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此阿修罗从湿气生,畜生界摄。

经云:佉罗骞䭾。

䭾,唐贺切。

记云:五系系魔,如止观第五记。

大涅槃经四依品中,四依菩萨驱逐魔云:天魔波旬若更来者,当以五系系缚于汝。章安释云:系有二种:一者五尸系,二者系五处。五尸系者,如不净观治于爱魔,五处如理治于见魔故也。五尸者,死人、死蛇、死狗等是也。五处者,首楞严三昧经云:两手、两足及颈,名五处系魔也。

五、性宗至加种子等。

一、菩萨性,二、支佛性,三、声闻性,四、不定性,五、无性阐提。彼立定性二乘、无性阐提不得成佛,盖是执权而不知实,具如前引。但加种子等者,教道经论立以种子,不了新熏本有之意,是故种子但同冥初,岂知真理本具者哉?故瑜伽论引解深密经云: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卵、胎、湿、化身分生起,于中最初一切种子心识成熟,展转和合,增长广大等。又云:此诸烦恼,阿赖耶识种子所引,于一切时任运而生等。然圆顿中非无下种结缘等义,但须知其本具故也。辅行中云:又自行染有内有外,内谓无明,外谓他境,以内具故,他境能熏。故观所熏,唯见理具;若观理具,则识真如常熏内具。百法论中根本烦恼有六,谓贪、嗔、慢、无明、疑、不正见。所言见、疑、无明种子者,恐指不正见、疑、无明等六烦恼种子也。种子之义,能熏、所熏,如百法疏钞。

乃纳为妃,如止观第四记。

四字误也,在第十记。分别功德论云:如昔长者有女名善施,未嫁,因向火,暖气入身怀妊。父母责之,乃至达王。女言:更无改异。王许之以死。女言:今乃有此无道之王,枉杀无罪之人。我若不良,可以保试。王即验试,果如其言。王语父母,欲娶此女。父母言:用此死女为?即内宫中。后生子,出家成罗汉。若作有情释水精者,如前文引观佛经云:光音天生此地,地使有欲入海洗不净,四大精气即入身中。身触乐故,精流水中。

文句云:二十四头。

经文但云九头,恐文句误也。

日蚀

汉书云:日月博蚀。韦昭云:气往迫之,故曰博也。又稍稍侵亏,如虫食草木叶,故云蚀也。种种邪说者,如梵网第十不谤三宝戒,若言外道鬼神有威力,遂奏章解神,或劝他等,悉犯轻垢之罪。

记云:次第布军,具如今列。

应云具如经列。

文句云:庄子呼为鹏等。

庄子内篇逍遥游云: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翼若垂天之云。陆德明音云鹏,崔云音凤,云鹏即古凤字,非来仪之凤也。说文云:朋及鹏皆古文凤字。朋鸟象形,凤群飞,鸟从以万里也。若尔,则章安所斥,恐是误也。更请详之。

一日,山东

越州新本日字误为曰字。山东即是须弥山东,次日、三日、四日次第至于南、西及北,故云三方亦尔。

龙母嗷嘇。

玉篇:山咸切,口舀嘇物也。舀,音陷。记中乃云:啖嘇物也。

之不得食等。

经文但云此鸟尔时死相已现,诸龙吐毒,无由得食,不云龙母嗷嘇之也。今文句中作嗷嘇者,嗷者,众口愁也。嘇字恐误,应作噪字,苏到切,群呼也。

记云或为王洗等。

洗鼻,洗身足等也。

文句云模实。

亦云影坚,模谓身模,影谓形影,当知皆取体分强壮之义也。或云牢形,又云牢固,亦云颜色端正,复云色像殊妙等,准上思之,义皆可见矣。

记云:但损一指。

折其中指,故云一指。及年长大,内人覆其前事,遂乃改之,名为善见。

八邪八风八倒

八邪有二:一、事邪,即四禅、四空。若望背舍等,皆生爱见,故云邪也。二、理邪,见心缘理不正,即邪见、邪语、邪思惟、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名为八邪也。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名为八风。常、无常,乃至净、不净等,名为八倒也。

文句云普超经等。

涅槃经云:阿阇世王毗婆尸所,已曾发心,不堕地狱。若乃依于世王经说,已于七十二亿佛所,已曾发心。世王经中,佛为文殊说王之罪,如须弥山,一切皆灭,所不灭者,如芥子许,犹尚入宾吒罗地狱。宾吒罗者,此翻集欲,适入寻出,虽复在中,而无痛苦。又为世王授记成佛,名帷首陀惟沙耶,此云净,其所朗也。柔顺忍者,若一往对,位则别圆。外凡是信忍、伏忍,内凡是柔顺忍,地住是无生忍,妙觉是寂灭忍。

何异迦叶于法华受记,于涅槃不堪付嘱?

涅槃经云:我有无上正法,悉已付嘱摩诃迦叶。是迦叶者,当为汝等而作依止。准此之文,则是迦叶堪付嘱也。经中又云:若以佛法付嘱阿难及诸比丘,不得久住。何以故?一切声闻及大迦叶皆无常故,是故应以佛法付诸菩萨。准此之文,则是迦叶不堪付嘱也。经中又云:文殊,汝等当为四众广说大法,今以此法付嘱于汝,乃至迦叶、阿难等,至后当付嘱如是正法。又云:付嘱憍陈如等。章安释云:如来缘谢故去,迦叶机兴故付。内同佛德,外委大臣,乘正法教,乃指圆伊而作依止。此中为学新伊者,故言法付迦叶。下文为不学新伊者,故言迦叶不堪付嘱。若作付法对陈如者,若领受言教,应在阿难;若住持绍继,应在迦叶;弘阐大旨,应在文殊。而诸大弟子,或已灭度,或复未来,耆年长德,见佛始终,必藉上座堪任付嘱,所以乃对陈如故也。又复阿难亲为侍者,多闻最上,所以付之。今付阿难,不付菩萨者,此有三义:一、前诃实行,是故不堪;今明是权,所以堪受。二、对扬大法,弘宣深理,即不堪任;受持文言,即堪任矣。三、声闻有与有夺,夺故不堪,与故堪也。涅槃经中,声光召众,迦叶、阿难二人不来者,约事而辨。迦叶入灭定,定力持故,所以不来;阿难为魔罥故,所以不来。约所显辨,迦叶为显不舍细戒故。迦叶是最长子,方持佛法,佛若临灭,应舍细戒,告阿难言:我灭度后,诸微细戒,能持者善,不能者舍。迦叶于后乃问阿难:何等是微细戒?阿难言:不知。迦叶即诃阿难言:汝面受佛旨,今言不知,可舍不可舍?又为外道所讥,师所制戒,灭后皆舍,复不可舍。是故迦叶若来会中,宁得执正?如此之事,阿难为显最后佛称叹付嘱,显神咒力。所以阿难若来,则不顾问,亦不称叹,亦复不使文殊持咒解罥。二人不来,其意如此。问:佛令舍细戒,迦叶不许,师弟相拒,何也?答:佛为利根,随有利益;迦叶为钝根,还令如故,非相拒也。细微戒者,亦云杂碎戒。四分律云:迦叶问阿难:汝问世尊,何者是杂碎戒?答:我愁忧不乐故不问,时诸比丘皆来语我。或云除四波罗夷,余者是杂碎戒;或云除四波罗夷十三事,余者是杂碎戒;乃至或云除四波罗夷乃至九十,余者皆是杂碎戒。佛令比丘舍杂碎戒,即此故也。

记云:害贪爱母,如止观记引楞伽。

楞伽第三云:杀无明父,害贪爱母,断随眠怨,坏阴和合,断七识身。若有作者,现证实法。此约观行,五法逆世,名为五逆也。行于非道,达佛道者,净名疏云:菩萨入假,为利众生,示行五逆之因,示受三途之果。虽为此事,而无恚恼,即是通达佛道。何者?观此五逆因缘,所生之心,从假入空,尚不见逆心,况有逆果?以无所受,而受逆心、逆果。此五逆心,即是无生,故名非道,通达佛道也。又云:佛者,觉也;道者,通也。所觉之理,能通观智,从因达果,名之为道。以理、智双标,名佛道也。涅槃一句者,经云:于戒缓,不名为缓;于乘缓者,乃名为缓。此即四句中,戒缓乘急一句也。如止观、净名疏说。但今记文,引净名疏,大小渐顿,观心化他,辞有小异,请自对之,不能具录。

涉公云:

或云唐时开元年中,京师大安国寺利涉法师也。

但一两处不全用耳。

如天亲释分别功德品,以初地为无生忍,今家用初住为无生忍。天亲以分别功德品为余残修多罗,今家以半品为正宗。具如下文。余尝读婆薮槃豆作涅槃论,彼云:如来虽说三乘,非如来本意。如来本意,涅槃是也。又解:生死大海中,云何作船师?文云:丈六说次第法,乃至法华亦名生死法。今说涅槃即无生灭等。又解云:何处浊世不污?如莲华文云:般若、法华亦烦恼所污。今涅槃理无流动,故不为所污。天台学者深详此说,如何去就之耶?是以今家谈妙,天竺大论尚非其类,真丹人师何劳及语释无生忍?天亲菩萨既未是圆,光宅诸家宁为究竟?灵山亲承,良由此也。

涉公云:天台立影响等。

亦如慈恩基法师云:天台顗师立影响等四众。然文自云:又观四众,比丘、比丘尼等。彼释义者云:经文既云比丘等四,何须影响等四众耶?故知慈恩正为天台所斥,名局而意不周矣。然经虽云比丘等四,此但在于声闻众耳。声闻、菩萨及杂众等,既各礼佛足,退坐一面,岂四众围绕,局在比丘等四,而非菩萨、杂众等邪?以是而言,非今立于发起等四,而害经文比丘等四。若苟执于比丘等四,复成名局而意不周。若立发起等四,遍于比丘等四,及菩萨、杂众等,则无所不摄矣。

扶疏

枝叶四布貌也。

三利

影响一也,发起二也,当机三也,以此三外,名结缘也。又良田一也,种子二也,法雨三也。观心论云:非但田不良,无平等种子,法雨若不降,法种必焦枯,各无来世粮,失三利致苦。

文句云:如大象等。

此大论文也。论云:譬如大象能躄大树,令诸小象得食枝叶。

记云:谥法:

谥之为言引也,引列行迹,所以进劝成德,使上务节也。具说在白虎通。

则有过于一句一句。

此文恐误,应云一句一偈也。文殊、弥勒但在比丘众者,若准释签云:藏、通两经不别列众,但出家者在出家二众,在家者在在家二众。故大论云:释迦无别菩萨众,故弥勒、文殊在声闻中次第而坐。是则今云在比丘中,恐文误也。然今经中既别列菩萨,而记中引文殊、弥勒在比丘众中者,更请详之。

文句云:从为菩萨下,讫起七宝塔,是现相序。

下文又云:大众心喜,大机当发,感于胜应。次佛放光,即表应机设教等。故知如来放光,乃是从于丈六劣应,现于尊特胜应之相,表正宗中说于法身真实相耳。故净名疏明现相序,乃说四处现尊特相,光明色像无量无边等。故知净名疏云:若说法华,但现尊胜,乃是序中放光现相耳。而四明云:法华不说现起胜相,灼然误矣。序中现相,表彰已竟,从三昧起,收光摄胜,三周开显,何妨同体丈六生身。故妙玄云:释迦住生身而显一,良由于此。况五时教主始终之相,莫不皆是分段生身。文句记云:实位补处,补应化佛,示历五味,即此意也。具如十不二门圆通记、十六观经疏、往生记、光明文句记等委明。今虑学者临文失意,故于此中略提网要耳。此非容易,切宜详审。

毗佛略

略字去呼,此云方广。

记云庄捒

经音亦云:今中国人谓撩理行具为缚捒。说文云:装束也,里也。缚音附。

列以十二部中。

列字恐误,应云别以。

文句云:见道净心云云。

经云:菩萨发心已,其心清净,乃至得阿耨菩提等。

记云:净应具七。

即今文中七大是也。良以见菩提道,其心方净故也。若维摩经七净华者,但在于因耳。故彼疏云:一、戒净,是正语、业、命;二、心净,是正进、念、定;三、见净,是正见、思惟;四、断疑净,即是见道;五、分别净;六、行净,是修道;七、涅槃净,是无学道。约别、圆教见、思,例皆称为七净华也。菩萨既在因地,故皆名为华耳。

数有大小,故使之然。

经云:阿僧祇劫有二:一者、大劫不可数,名阿僧祇;二者、中劫不可数,名阿僧祇。菩萨修行,即是大劫,名阿僧祇。所言中者,即小劫也。

慈恩广释

唐时京师大慈恩寺窥基法师有法华疏,题号玄赞,即是彼文而广释也。

文句云宋元嘉等。

译经图记云:昙摩伽陀耶舍,此云法生,称印度国人。齐帝建元三年辛酉岁,于广州朝亭寺译无量义经,沙门慧表笔受,唐章怀太子注。后汉书云:武当县属南阳郡,有武当山。今均州县也。

记云:注无量义经序云等。

京兆韦诠、僧睿法师、刘虬居士,皆悉有注。今此乃是刘虬所注之序也。文在出三藏记。南山内典录云:刘虬注法华及无量义二经并序,有十一卷。言中夏者,中谓中国,夏谓华夏。淮南为楚,京华为夏。论语云: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白虎通云:夏曰夏邑,殷曰商邑,周曰京师。京,大也;师,众也。天子居处大众之中也。夏,亦大也;华,盛也。讲肆者,即讲法之处也,如百工居肆之说焉。

自伪帝等

此文脱落,应云:慧表比丘,生自羌胄,伪帝姚略从子。国破之后,为晋军何澹之所得。数岁聪黠,澹之字曰螟蛉,养为假子,俄放出家焉。姚苌起兵攻长安,于时秦有隐士王嘉在城,苌与符登相持甚久。苌问王嘉曰:朕当得登不?嘉曰:略得。苌怒云:得当言得,何略之有!遂斩王嘉。及苌死已,其子名兴,方乃杀登。兴字子略,即嘉所谓略得者也。何,姓也;澹之,名也。出晋书载记第十七。请以此文,用消记中。其有脱落,谬误可知。

文句云:刘虬云:含义不赀。

虬,应作蚪。赀,经音云,非也,应作訾,子雌切。计算,度其数量也。不赀,即不计度其数量耳,故云若含义不赀,即有相也。

法华论列十七种

论云:大乘修多罗有十七种,名显示甚深功德:一名无量义经者,成就字义故,以此法门说彼甚深妙境界故,妙境界者,诸佛如来最胜境界故;二名最胜修多罗者,三藏中最妙胜藏成就故;三名大方广者,无量大乘门,随众生根住持成就故;四名教菩萨法者,为教化根熟菩萨,随器法成就故;五名佛所护念者,依佛如来有此法故;六名一切诸佛秘密法者,此法甚深,如来知故;七名一切佛藏者,如来功德三昧之藏,在此经故;八名一切诸佛密处者,根未熟众生,非法器不与故;九名能生一切诸佛者,此法门能成佛菩提故;十名一切诸佛道场者,闻此法门,能成三菩提,非余修多罗故;十一名一切诸佛所转法轮者,此法门能破一切诸障故;十二名一切诸佛坚固舍利者,谓诸如来真如法身,于此修多罗不坏故;十三、名一切诸佛大巧方便经者,依此法门成大菩提已,为众生说天、人、二乘等法故;十四、名说一乘经者,此法门显示如来三菩提究竟之体,二乘非究竟故;十五、名第一义住者,此法门即是如来法身究竟住处故;十六、名妙法莲华者,有二义:一者、出水义不可尽,出离小乘泥浊水故;复有义,莲华出泥水外,喻诸声闻入如来大众中坐座,如诸菩萨坐莲华上,闻说无上智慧清净境界,证如来密藏故;一者、莲华开,众生于大乘中心怯弱不能生信故,开示如来净妙法身令生信心故;十七、名法门摄成就故,摄成就者,摄取无量名句字身,频婆罗、阿閦婆等偈故。

记云:古经此文,元属并品等。

此文恐误。道猛法师初得五品:一、寿命,二、金刚身,三、名字功德,四、如来性,五、大众问,译二十卷。次又得入品,译二十卷,并前共四十卷。后谢灵运等治定,成三十六卷,乃于寿命品加序品、纯陀品、哀叹品等。若尔,记文应云:古经此文元属寿命,谢公治定,始加序品、纯陀、哀叹。余如第三补注中辨。然今文句所引大品、光明、涅槃三经,皆先于序唱名,而大品、光明,其文已如记中所引。然引光明,诸经之王,但是文势相带来耳,以由此句乃是叙体之文故也。所引涅槃、纯陀品中纯陀自叙等文,以解序中唱名者,实恐不然。何者?文句之意,恐指序品云:以佛神力,出大音声,乃至有顶,随其类音,普告众生,大觉世尊将欲涅槃,以为唱名耳。记中指纯陀品文为序中唱名者,恐误也。文句下文又云:今反难之,涅槃以纯陀是序,已开常宗。乃至云纯陀序常者,此指纯陀品初启请之文耳。所言序者,是序分之序,非序品之序也。故光明文句云:涅槃序分入正品中,今从义便,不得齐品分割。即此意也。下记文中,指古人判净名经弟子、菩萨等品并属序者,即开善、庄严、光宅等。以佛国方便,弟子、菩萨四品并是序分,具如净名疏中破之,今不烦引。

文句云:无量义偈,明法身百非。

无量义中,大庄严菩萨与八万菩萨俱,同说偈赞世尊云:其身非有亦非无,非因非缘非自他,非方非圆非长短,非出非没非生灭,非造非起非为作,非坐非卧非行住,非动非转非闲静,非进非退非安危,非是非非非得失,非彼非此非去来,非青非黄非赤白,非红非紫种种色。又记中云五时有结,具如玄文者,下文句解。寿量品云:梵网结华严,像法决疑结涅槃,普贤观结法华。妙玄云:璎珞结方等,仁王结般若。准知遗教结鹿苑也。

记云:嘉祥云:

隋时嘉祥寺吉藏法师也。姓安氏,其本安息国人。隋开皇年中,游止京邑,住嘉祥寺。七八年间,恒事敷演。年七十,卒于实际寺。开皇十一年,晋王作镇扬州,章安陪从智者,居禅众寺。又随智者东旋,止于台岭。晚出称心精舍,开讲法华。其吉藏法师者,乃兴皇入室,嘉祥结肆,独擅折东。闻称心道胜,意亦未伏,求借义记,寻阅浅深,乃体解心醉,有所从焉。因兹废讲散众,投足天台,餐禀法华,发誓弘演。今荆溪师多破嘉祥者,以嘉祥未归心天台之时,自有法华疏故。后时虽乃归命天台,其如章疏已自流行,所以荆溪不得不破矣。下去临文,当知意

文句云:憺怕。

上徒滥切,下疋白切,即安静无为之义也。

记云:华严等经,声光集众。

如涅槃经云:二月十五日临涅槃时,以佛神力出大音声,其声遍满乃至有顶,随其音类普告众生:今日如来将入涅槃,一切众生若有所疑,今悉可问。又复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照三千界乃至十方,其中众生见闻斯已,心大忧恼,由是皆至,劝请如来莫入涅槃,如经广说。

云公所感,言如云母。

瑜伽念诵法云:水精、云母,本性明净。又傅子曰:以云母饰车,谓之云母车,臣不得乘之。云母之状,若水精、琉璃然。云母若向日,五色并具,而多青色者曰云英,多赤色者曰云珠,多白色者名云液,多黑色者曰云母,但有青、黄二色者名云沙。上诸色,服之经十年,则云气常覆其上。夫服者,其母以致子焉。

铜银金琉止观第一记具引

本业璎珞经上卷意,以六因位而譬六轮,乃至六性、六坚、六忍、六定、六观等,皆作璎珞名者,以此等位庄严法身故也。言六轮者,铁轮十信,铜轮十住,银轮十行,金轮十向,琉璃轮十地,摩尼轮等觉轮,以摧碾为义也。

借高成下。

问:璎珞第三观初地现前,今云何说或在八地,或在初住?答:借义相成。或借高成下,故言八地;或借下成高,故言初住。借别八地成通教下,借别初住成圆教高,不可专执璎珞别位定在初地也。

纵横,如止观第三引。

诸大乘师说法身本有了因般若、无累解脱,此二当有隔生跨世,此义纵也。又言三德无前无后,一体具足,以体从义,而有三异,此乃体横而义纵耳。又言体义俱不殊,而有隐显之异,俱不异未免横,隐显异未免纵,众释如此,宁与经会?

余亮切。

𡑝:

力陈切。

经音引苍颉篇乌交切,又乌洽切。字苑云:陷也。

徒结切。

砰。

披萌切。

苦阖切。

比教切。

如二十五三昧中,破四天王空假中动。

此天守护国土,游行世界,则有果报动、见思动、尘沙动、无明动。菩萨修行,破诸动成三昧,以本慈悲,令他破四动成三不动,名不动三昧也。

经云:优婆塞。

此云近事男。

优婆夷

此云近事女。

摩睺罗伽

此云大腹行,即蟒神也,亦云土龙。

人非人

此乃结上八部耳。舍利弗问:经云八部,皆曰人非人也。其余名义,委在通序文句中示。

文句云:斟酌。

盛酒行觞也。二俱训益也,取也,挹也。

记云:有人云:眉者,媚也。

慈恩亦云:眉者,面首之媚也。表所说胜,是大乘之宗媚故。

经云:阿鼻地狱。

阿鼻,亦言阿毗,此云无间,地下之狱,故云地狱。

阿伽尼吒天。

吒,竹嫁切,亦言阿迦尼沙托。托,敕嫁切,或言尼师吒,又言腻吒,复言阿迦抳瑟搋。搋,敕佳切,并皆译为质碍究竟,即色究竟天也。

记云:广解章门,非此中意,乃至离合七识住等。

慈恩疏释六趣众生,六门分别:一、释名,二、出体,三、开合,四、处所,五、寿量,六、因果。于开合中,总而为一,谓生死也;次开为二,善趣、恶趣;又开为三,所谓三界;更开为四,即是四生;复开为五,所谓五趣;或开为六,所谓六道;又开为七,所谓七有、业有、中有,并五趣也;更开为九,谓九有居,乃至离为二十五有等。言七识住者,四卷毗昙、六卷毗昙皆云:七识住处,欲界人天为一,色界前三地,无色界前三地,是为七也。不取四恶趣及第四禅并非非想者,四恶趣中,苦逼迫故,识不乐住;第四禅无想定坏故,有净居天入涅槃故,识不乐住;非非想以无心故,灭尽定坏故,识不乐住。又净名疏引什师解七识住处,大同于此,今不烦引。九有居者,七识住上,更加无想及非非想,亦名九众生居。众生居止,是故云也。

经云:诸修行。

慈恩云:行字去声,今谓准义,虽然应须平声。

记云:他人于此,离为三门。

大唐之时,嘉祥、纪国、安国、慈恩等,并有法华疏,故有此说。今既不传,难为寻索。下文多有指他之言,准斯可识。若与慈恩而辨得失,临文一一引示。

文句云各说身因,即其义也。

其字应作共字,请详所以。

经云:以佛舍利起塔。

舍利,亦言设利罗,此云骨身也。塔,亦言薮斗波,又言塔婆,或言兜婆,复言偷婆,又言苏偷婆,亦言脂帝浮都,或言支提,又言浮图,又言窣堵波,此云庙,又云方坟,又云大聚,又云聚相,又云高显。

记云:皆名神变,如止观第一记。

大神变经:佛现十八变竟,时有天子白佛:颇有神变更过此耶?佛令文殊广说变化。天子言:若如是者,一切诸法皆名神变。身子问云:汝闻神变不怖耶?天子曰:我即神变,云何怖哉?

经云:法王子。

大论三十二云:佛为法王,菩萨入法正位,乃至十地故,悉名王子,皆任为佛,如文殊也。

文句云毗婆沙。

此云广说。

序后铭

铭者,释名云:名也,记名其功也。

经云:栴檀香。

法苑云:竺法真登罗山疏曰:出外国。元嘉年末,僧成藤于山见一大树,圆荫数亩,三丈余围,辛芳酷烈。栴檀,或云此方无,故不译,或约义翻为与乐也。

记云:师子,具如大经、大论师子法门。

大论云:师子吼者,如师子王清净种中生,深山大谷中住,方颊大骨,身肉肥满,头大眼长,光泽明净,眉高而广,牙利白净,口鼻方大,厚实坚满,齿密齐利,吐赤白舌,双耳高上,髦发光润,上身广大,肤肉坚着,修脊细腰,其腹不现,长尾利爪,其足安立,以身大力,从住处出,优脊颦呻,以口扣地,现大威势,食不过时,显晨朝相,表师子王力,以威獐鹿熊罴虎豹野猪之属,觉诸久睡,降伏高强有力势者,自开行路,而大哮吼。如是吼时,其有闻者,或喜或怖,穴处者隐缩,水居者深入,山藏者潜伏,厩象振锁,狂逸而去,鸟飞空中,高翔远逝。佛师子吼,亦复如是,从六波罗蜜古四圣种中生,寂灭大山深浚禅定谷中住,得一切种智头,集诸善根颊,无漏正见修目光泽,定慧等行高广眉,四无畏牙白利,无碍解脱具足口,四正勤坚满颐,三十七品齿密齐整,修不净观吐赤白舌,念慧耳高上,十八不共法毛发光润鲜白,三解脱门上身肉坚着,三示现修脊明行具足腹不现,忍辱腰纤细,远离行尾长,四如意足安立,无学五根爪利,十种力势,无量无漏法众具足身,诸佛三昧王等住处,出四无碍智颦,申诸法地中,着无碍解脱口。依是十力广大力度众生时,不过示一切世间天及人晨朝相,显诸法王德,威诸外道论议师党邪见之属,觉诸众生四谛中睡,降伏吾我着五阴者惰慢力,开异学论议诸邪见道,行邪见者怖畏,信正见者欢喜,钝者令利,安慰弟子,破坏外道长寿诸天,久受天乐,则知无常。如是众生闻四谛师子吼,皆生厌心,厌心故得离,得离故入涅槃,是名众中师子吼。大经云:如师子王,自知身力,牙齿锋芒,四足据地,安住岩穴,震尾出声。若有能具如是诸相,当知是则能师子吼。真师子王,晨朝出穴,颦呻欠呿,四向顾望,发声震吼,为十一事:一为欲坏,实非师子,诈师子故。乃至第十一为欲庄严自眷属故。乃至云:如彼野干,虽逐师子至于百年,终不能作师子吼也。若师子子始满三年,则能哮吼,如师子王。如来正觉,智慧牙爪,四如意足。乃至云:师子吼者,名决定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具如经说,今不烦录。

天台三大部补注卷第五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