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天台三大部补注卷第四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妙经文句文句记)

永嘉沙门释从义撰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

秦凡有四:一亡秦,二前秦,三后秦,四西秦。乞伏,今即后秦姚氏也。三藏,经、律、论也。法师,弘法之师也。鸠摩罗什,此云童寿,龟兹国人。龟兹音丘慈。其父本天竺人,家世相国。祖父达多,倜傥不群。什父鸠摩罗炎,聪明懿饰,不嗣相位,乃自出家,东涉葱岭。时龟兹国王闻,甚敬之。王有妹,年二十,才悟明敏,遂以妻之,生什及弗沙提婆。什七岁出家,日诵三万二千言。九岁,同母至罽宾,彼有法师曰磐头达多,三藏九部,莫不精明。从旦至中,手写千偈,从中至暮,口诵千偈,什乃师之。什年十二,同母至月支北山,有一罗汉见,乃云:常当守护此沙弥。年三十五,若不破戒,当大兴佛法,与鞠多无异。若戒不全,只是才明法师而已。什母自证三果,乃之天竺。临行之日,谓什云:方等深教,应大阐真丹,唯尔自身,无利益耳。什云:若使大化流传,虽炉铁苦,而亦何恨。什反龟兹,悟大乘法,其磐达多乃师于什。于时前秦符坚僭号关中,建元十三年正月,太史奏云:有星现外国分野,当有大德智人入辅中国。坚曰:朕闻西域有罗什,将非是邪?后乃遣骁骑将军吕光等七万兵西伐龟兹,光乃得什。见什年少,乃以龟兹国王女妻什。什被逼,故遂亏其节。及光至凉州,而符坚已为姚苌所害,于是僭号关外。及苌卒,子兴立。弘始三年三月,有连理树生于庙庭逍遥园,葱皆变为茝。茝,昌待切,香草也。连理树者,上下合生,中间两枝别上也。祥瑞既现,姚兴西伐吕隆,方迎得什入关,以其年十二月至长安,译诸经论。姚主谓什云:大师聪明,若一旦死,后世法种无嗣。遂以伎女逼令什受。什自此不住僧坊,别立屋舍。每至讲说,先立喻云:譬如臭泥生净莲华,但采其华,勿取臭泥。什临卒日云:若所传无谬者,使焚身后,舌不焦烂。什以伪秦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卒,以火焚之,唯舌不焦。奉诏者,诏上命也。释名云:诏,照也,照人闇使昭然也。亦告也,教也。译者,传言也,易也,变易西音,使同秦语也。周礼有象胥,传言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记云:故云文即是字,为二所依,名诠自性,句诠差别。

成唯识论第二卷中,有此文也。百法钞云:文者,文身。文无自性,依字假立。若无改转之义,斯乃但名为字。若一字已上,有所改转,诠得差别,即名为句。即由此诠自性差别之时,望于名句,能为所依,故名为文。文体虽即是字,要与二为所依,有改转义,方号为文。若不与二为所依,又无改转之义,但名为字。名诠自性者,谓诸法自性也。即一切有为无为,有漏无漏,色心假实,局附自体,皆名自性。诠此自性,号之为名。即不局一字二字,但有诠自性者,总说为名。若一字成名,如言眼耳鼻舌,地水火风等。若二字成名,如胜解精进等。若三字成名,如毗耶离等。言句诠差别者,即诸法自体上,有不同之义,名为差别,亦通有漏无漏等。即二字已上,但诠差别者,皆名为句。且二字句诠差别者,如云佛眼。若但言眼,即唯诠眼自性。今既于眼上加佛字,即是诠眼之差别矣。若云有漏眼,即三字成句诠差别也。显扬圣教论:问:名者何义?答:目种种事,令世共知故,又能令意作种种相故,又由语言所传述故。问:句者何义?答:摄受于名,究竟显了,不现见义故。问:文者何义?答:显发名句故。百法等论:声是色蕴,名句文三,心不相应,行蕴所摄。今则置之,故云不论色行等也。今家所立文句为题,义亦难见。具如金光明文句新记中注解。

彼都人士,出言成章。

毛诗小雅鱼藻之什第五篇都人士五章,章六句之诗也。古者长民,衣服不贰,从容有常,以齐其民,则民德归壹。伤今不复见古人也,乃作此诗而敕之。诗云: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毛传云:彼,彼明王也。郑玄笺云:城郭之域曰都。古明王时,都人有士行者,冬则衣狐裘黄黄然,取温裕而已。其动作容貌既有常,吐口言语又有法度文章。疾今奢淫,不自责以过差。

文句云金陵。

升州,地号也。玄义云昔于建业始听经文者,建业,升州水名也。别传云瓦官开玄义,妙玄云江陵闻玄义者,大师谈妙,非止一处,妙玄自约章安所闻而说,故与别传无违。升州,古之杨州也。

丹丘

吴会须知云:台州郡有丹丘驿。天台山赋云:睹灵验而遂徂,忽乎吾将行。仍羽人于丹丘,寻不死之福庭。注云:见此山灵验神思,遂往而忽行也。仍,因也。羽人,仙人也。言因仙人于丹丘寻求不死之庭,谓求仙之处也。

记云:南岳

衡州,山名也。

江陵

荆州郡名也。破古不全我巳者,巳字当为己字,故下句云削乃唯在于己。或作破古不全为句读者,非也。

繁芿

繁,谓繁多、繁长。芿,谓草芟其陈者,又生新者。

率尔

论语云:子路率尔而对。注云:率尔,先三人对也。今谓轻率聊尔也。慈恩玄赞云:首称妙法莲华经者,藻宏纲之极唱,旌一部之都名。法含持轨,绾群祥以称妙;华兼秀发,总众美而彰莲。如此释题,比夫天台,甚为殊隔。释题率尔,岂诬也哉!

固蔽

固即蔽也。论语云:学则不固。注云:固,蔽也。

枢楗

枢,本也。尔雅云:枢谓之椳。郭璞云:门户扉枢也。椳,郁回切。楗,关楗,与键字同。

睿公

罗什弟子僧睿法师,谦虚内敏,博通经论,有二十八品生起次第。

方镜

镜,鉴也。

淆混

浊水也。

学舍养宫,并非今意。

礼记。明堂云:米廪,有虞氏之庠也。序,夏后氏之序也。瞽宗,殷学也。頖宫,周学也。注云:庠序亦学也。庠之言详也,于以考礼详事,鲁谓之米廪。虞帝上孝,今藏粢盛之委焉。序,次序王事也。瞽宗,乐师瞽蒙之所宗也,古者有道德者使教焉。頖之言班也,于此班政教也,故云学舍矣。养宫者,礼记。内则云:凡三王养老,皆引年八十者。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凡养老,五帝宪,注云:宪,法也,养之为法其德行也。三王有乞言,注云:有读为又,又从之求善言可施行也。五帝宪,养气体而不乞言,有善则记之为惇史。三王亦宪,既养老而后乞言,亦微其体,皆有惇史,注云:惇史,史孝厚者也。文王世子云:设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注云:三老五更,各一人也,皆年老更事致仕者也。天子以父兄养之,示天下之孝弟也。各以三五者,取象三辰五星也。白虎通云:王者父事三老,兄事五更,虽天子必有尊也。不正言父兄者,何也?老者,寿考也,欲言所令者多也。更者,更也,所更历众也。

尔雅

颜氏家训云:周公所作。郭璞云:兴于中古,东西墙谓之序者,此是尔雅文也。别内外者,此是郭璞注文也。

古人章疏,以胤音之。

引字去声,胤字与引字同韵,故以音之。而此胤字自训继嗣,非弄引义也。

亦如大经至谢公加也。

初,道猛法师自天竺唯得五品:一寿命,二金刚身,三名字功德,四如来性,五大众问,共昙无谶译为二十卷。河西国王沮渠蒙逊又遣使往天竺,再得八品:一病行,二圣行,三梵行,四婴儿行,五德王,六师子吼,七迦叶,八陈如,又译为二十卷。并前乃成四十卷,一十三品,传于北方,号为北本。至于宋朝,文帝敕道场寺慧观、乌衣寺慧严、康乐县令谢灵运治定,乃就寿命品加序品、纯陀品、哀叹品,于如来性品加四相品、四依品、邪正品、四谛品、四倒品、文字品、鸟喻品、月喻品、菩萨品,凡十二品,并前十三品,成二十五品,制三十六卷,传于南方,名南本也。言纯陀者,名也。六卷云:华名子纯。子之与陀,二文互出。旧云:本名纯陀,后大众称德,号为妙义。今谓不然,纯陀是西音,妙义乃此语,先立嘉名,为最后作瑞,所以大众称美,是故不应名德两分也。

至安公来,始分三段。

道安法师,常山扶柳人,姓卫,家世英儒。于时秦主命僧讲楞伽经,讲者平读其文,都无分节。秦主曰:朕闻佛法玄微,经文奥赜,宾主起复,师资答问,必有次序。如何直解,略无利判乎?诸僧无对,由是声流四方。安公其时在于襄阳,闻而叹曰:何以吾徒同受斯耻!遂将佛经文无丰约,皆判为三分。安公虽作三分判经,大众尚或未之信也。及夫西域亲光菩萨造佛地论,彼论释经,果分为三:一、教起因缘分,二、圣教所说分,三、依教奉行分。此与序正流通而无异也。

西京赋云:人生几亡。

文选东都赋亦云:往者王莽作乱,天人致诛,六合相灭,于时之乱,生民几亡。注云:几,近也。

文句云梵网。

菩萨戒疏云:佛观大梵天王因陀罗网,千重文彩,不相障碍,为说无量世界,犹如网目,一一世界,各各不同。诸佛教门,亦复如是,庄严梵身,无所障碍。从譬立名,总喻一部所证,参差不同,如梵王之网也。

佛说贯散

四分律云:如种华散置案上,风吹则散。何以故?无线贯穿故。是则有线贯之,乃不散矣。又修多罗有翻之中第四翻线,线能贯持,如贯华也。今此乃以长行之说如散华,偈颂之说如贯华耳。

增一等。

此文亦出萨婆多论。五分律云:集一切长经为长含,集不长不短经为中含,集一切杂说经为杂含,集一切从一法至十法为增一阿含。阿含,此云无比法,亦云教法。阿毗昙,此云对法,又云无比法。

记云:鞠多五弟子等。

具云优波鞠多。西域记云:乌波鞠多,此翻近护鞠,渠竹切。五弟子者,佛灭度后一百余年,育王设会,上座他鞞罗立义摩诃僧祇,大众不同,分为二部。后上座部更生二部,谓雪山、萨婆多。雪山绝后,萨婆多更习僧祇,生三部,谓弥沙塞、昙无德、迦叶遗,及萨婆多。僧祇为五部,大集经中预指五部,宗轮论中广分别说。

唐三藏

玄奘法师也。

提婆设摩

提婆设摩,即阿罗汉,未闻翻译。

随时未有。

随应作隋。

迦多演尼子。

众经音义说:旧云迦旃延子,从姓为名。有云迦多衍那,声之转也。西域记云:迦多衍那,佛灭度后第三百年出,造发智论。旧云迦旃延,讹也。此发智论,文义具足,传习之者,号为身论。以余六论,各辨一支,有异于身,名为足论,从喻以立身、足者耳。

镜中破云

北地法华钞引镜水云:又秀法师有法华圆镜,岂其是邪?

又成论云:如六足阿毗昙说者。

句,故彼论云:地狱报业者,如六足阿毗昙楼炭中广说。今不用地狱业之文,但引六足阿毗昙耳。

阿输柯王

西域记云:阿输迦,此翻无忧,旧云阿育王。

文句云:其余品各有处分。

论文末云:如向处分。如向者,如前也。处者,所也。分字平声,即如前所分也。故论云:自此已下,为七种具足烦恼众生,说譬喻对治。七种增上慢:一者、求势力人,二者、求声闻解脱人,三者、大乘人,四者、有定人,五者、无定人,六者、集功德人,七者、不集功德人。七种上慢:颠倒求功德上慢,以世间诸烦恼炽然,而求天人妙境界报,对治此故,说火宅喻;声闻人一向上慢,我乘与如来乘无别,对治此故,说穷子喻;大乘人一向上慢,无别声闻、支佛乘,对治此故,说云雨喻;实无而有上慢人,以有世间三昧,实无涅槃,生涅槃想,对治此故,说化城喻;败乱心实无有定,过去有大乘善根而不觉知,对治此故,说系珠喻;有功德人说大乘法,而取非大乘,对治此故,说髻珠喻;无功德人于第一乘不集善根,说第一乘不取为第一,对治此故说医师喻。乃至云:自此已下示现法力。修行力五门示现:一证,二信,三供养,四闻法,五读诵。持说四门,弥勒品中示现。一法门常精进品中示现:一证者,如经说是如来寿命长远等。二信者,如经八世界众生得三菩提心。三供养者,如经是诸菩萨得大法利雨曼陀罗。四闻法者,如随喜品说。一法门常精进品示现者,谓读诵书写等。持者有三法门,如法师品、安乐行品、劝持品等广说法力。说力者有三法门,神力品示现:一出广长舌,二謦欬声,三弹指,令修行者觉悟故。行苦行力者,药王品示现教化众生。行苦行者,妙音品示现教化众生。护诸难者,观音品、陀罗尼品示现。功德胜力者,严王品示现。护法力者,普贤品及后品中示现。

记云:于序成就,又有二种。

二者、示现自在功德成就故。如经王舍城胜余一切城舍故,耆阇崛山胜余诸山故,显此法胜故。

下六成就,各有分节。

第二众成就有四:一数,谓大众无数;二行,谓声闻修小乘行,菩萨修大乘行;三菩萨随时示现;四出家人威仪,一定皆是罗汉故。第三欲说法时至成就,列十七种异名。第四威仪住成就,以至于第七答问成就,如论广说。

叹法师功德分

论云:如来法师功德成就故。

智众定疑分。

论云:自此已下,依三义示现:一、决定义;二、疑义;三、依何事疑,如经尔时大众中等。

断疑分

论云:断四种疑:一、何时说?谓佛如来于何时起种种方便?为断此疑,是故经云诸佛出于五浊等。

河西如本传。

僧传云:道凭者,亦是当世法匠,而执性刚忤,论者少之。

江东瑶

宋朝吴兴小山法瑶,姓杨,河东人。少而好学,寻问万里。撰涅槃、法华、大品等疏。春秋七十有六。其时又有昙瑶法师。

讲三论

中论百论十二门论

光宅

梁朝光宅寺法云法师。具如玄签补注辨。

雷同

礼记云:毋雷同。注云:雷之发声,万物无不同时应者。人之言当各由己,不当然也。孟子云:人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钻仰

论语:颜回叹仲尼云: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问津

论语云:长沮、桀溺耕,孔子过,使子路问津焉。注云:津,济渡处也。

歧道

尔雅云: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歧。注云:歧,道旁出也。

逵径

尔雅云:九达谓之逵。注云:四道交出,复有旁通也。

昙。鸾北齐人。

有北齐,有南齐,江南是南齐,河北是北齐。鸾或作峦,未详氏族,雁门人也。年六十七,魏兴和四年卒。

文句云:若过若不及。

论语云: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曰:过犹不及。注云:俱不得中。今借彼语以斥二家。

庐山龙及齐中兴印

齐中兴寺僧印法师,姓朱,寿春人。依庐山慧龙受法华义。龙师当世著名,播于法华宗旨。印公虽学该众典,而偏以法华著名。讲法华二百五十二遍。庐山在江南南康军。庐山记云:𭅕裕出于周威王时,生而神灵,隐沦潜景,庐于此山,俗称庐君。是故其山取以为号。

玄畅

齐朝玄畅法师,姓赵,河西金城人,往凉州出家。本名慧智,后遇玄高,事为弟子,乃改名为玄畅也。洞晓经律,深入禅要,最善华严及以三论,由是学者多所宗仰。

记云:易云:其臭如兰。

周易上系辞云: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正义云:言二人同齐其心,吐发言语,氤氲臭气,香馥如兰也。断,丁乱切。臭,昌又切。

天台之名,如止观记。

天者,巅也。台者,星名。其地分野,应天三台,如常所说。

处会,如释签所引。

旧译华严有七处八会,新译更加普光明殿一会。第一摩竭阿兰若,第二摩竭熙连河曲普光明殿,第三忉利天,第四夜摩天,第五兜率天,第六他化自在天,第七重会普光明殿,第八又重会普光明殿,第九游逝多林也。

篇。篇

言篇之多也。篇以编简为义,古者杀青为简,以韦而编,编简成篇,如今连纸成卷也。故杜元恺云:大事书之于䇿,小事简牍而已。大竹名策,小竹名简,木板名牍。

如十妙等至具四意。

如十二因缘,四谛境等:一、正释,二、判粗妙,三、开粗显妙,四、观心。

犹如信宿。

毛诗周颂有客诗云:有客宿宿,有客信信。注云:一宿曰宿,再宿曰信。尔雅释训文云:有客宿宿,言再宿也;有客信信,言四宿也。郭注云:再宿为信。

守株尚昧。

韩子云:宋有耕者于野,有兔触株而死,因而得兔。后乃不耕,恒守此株,冀复有兔,傍人谕之而不肯止。故俗相传,以执迷者谓之守株。

故云观与经合。

故止观第八知次位中云:一一句偈,如闻而修,入心成观。观与经合,观则有印,印心作观,非数他宝。

何释远近。

旧印本作释,非也。越州新本作择,是也。

其事略如止观记。

无缘慈,即如来慈。此慈乃与宝相同体,非空寂故,非法缘慈;非爱见故,非众生缘慈。上之两慈,与菩萨共;无缘大慈,独在如来。故大经梵行品云:慈若有无,非有非无。如是之慈,非诸声闻、缘觉境界,非不异于诸偏菩萨。但偏菩萨闻法易转,仍有少分,二乘全阙,故独对之。乃至十二因缘、七觉、八正、十力、无畏、诸佛神通,无不皆以慈为根本。如提婆达教于阇王,放其醉象,欲害如来。如来尔时即入慈定,舒手示之,即于五指出五师子,象见怖畏。当知皆是善慈根力。

肇用融公。

肇师如玄签补往道融法师,汲郡林虑人。才解英绝,内外经书,闇心游府。罗什入关,乃往咨禀。什公奇之,令讲法华。什自听之,乃叹之曰:佛法之兴,融其人也。肇用融公九辙者,准第八记,乃是睿公。什师译毕,睿公便讲,开为九辙。时人号为九辙法师:一、昏圣相叩辙,二、涉教归真辙,三、兴显潜彰辙,四、述穷通昔辙,五、彰因进悟辙,六、赞扬行学辙,七、本迹无生辙,八、举因微果辙,九、称扬远济辙。第一是序品,次七是正宗,后一是流通。名目甚美,而宗体不分。今恐融公是用睿公九辙义,[肇-戶+(辟-辛)]又用融之所用,是故云尔。不然,则今融字须改为睿字。

华严经偈如释签

譬如贫穷人,终日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庄子云:得兔等。

庄子杂篇外物第二十六云: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失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注疏云:筌,鱼苟也,以竹为之,故字从竹。亦有从草者,香草可以饵鱼,置香草于柴木之中以取鱼也。蹄,兔罝也,亦兔弶也,以之继系兔脚故也。今记主准说文,须作罤字,即兔网也;作𦌢字者,即兔网绳也。

文句引经中,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得菩提。

西域记云:劫罗伐宁堵国,即旧名迦维罗卫国也。于摩竭陀国戒贤论师伽蓝西南行四五里,渡尼连河,至伽耶城。其城险固无人,唯婆罗门千余家耳。王所不臣,众咸宗敬。从城西席行五六里,至伽耶山,溪谷香冥,印度俗人称曰灵山。东南乃是伽耶、那提二迦叶波事火之处。从此东渡大河,至钵罗岌菩提山,唐言前正觉山也。此山西南十四五里,有毕钵罗树,佛在世时,高数百尺,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此谓之菩提树也。言不远者,以菩提道场去伽耶城约有二十里也。

记云:如观指掌。

论语云: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指其掌。

果后近熟

文句既云过去为熟,今恐近字应改作过字。若言近者,则指过为近。

适过世脱。

文句既云近世为脱,今恐过字须改为近字。若指近为过,则不劳改。

近也。今日。

也字误矣,应云近世。

三世、九世,如止观记等。

彼辅行中,文稍讹略,今具引之。旧华严经三十一,并新华严五十三,皆云:有十种说三世,所谓过去世说过去世,过去世说未来世,过去世说现在世,未来世说过去世,未来世说现在世,未来世说无尽,现在世说过去世,现在世说未来世,现在世说平等,现在世说三世即一念,是为十也。又璎珞经:俱翼天子问佛:三世皆有诸佛不?佛言:汝问何等三世?过去耶?现在耶?未来耶?当知此亦九世之意耳。

文句云:师子奋迅。

清凉观师云:师子颦申奋迅,俱是展舒,四体通畅之状也。又云:佛承机者,承字误也,应作乘字。观经疏云:大圣垂慈,乘机演法。

记云:有人准大集等。

慈恩法华玄赞中作此云也。若单论五百,犹在正法,乃至云然五五百,且从一往末法之初者,涅槃疏云:经说不同,一云正像各一千年,一云各五百年;一云正法五百,像法一干;或云正法一百,或云八十。盖由缘有浓淡,致说有促赊耳。又云正法千年,由度女人出家,故减五百也。

大经婴儿

今略录之。经云:婴儿不能起、住、来、去、语言。如来亦尔,不起法相,故名不起;不着诸法,故名不住;行无动摇,故名不来;已至涅槃,故名不去;说即无说,名无语言。又婴儿者,能说大字。如来亦尔,说于大字,所谓婆知。婆者,无为;啝者,有为。又婴儿者,不知苦乐、昼夜、父母。菩萨亦然,为众生故,不见苦乐,无昼夜相;其心平等,故无父母、亲疏等相。又婴儿者,不能造作大小诸事。菩萨亦然,不作五逆,故不作大;无二乘心,故不作小。又婴儿者,啼哭之时,父母即以杨树黄叶而止之言:莫啼!莫啼!我与汝金。婴儿见已,生真金想,便止不啼,然此黄叶实非金也。木牛、木马、木男、木女,婴儿见已,亦乃生于男女等想。如来亦尔,见造恶者,为说天宫五欲快乐;众生闻已,为求生天,止不作恶,然此实是生死无常。又婴儿者,若有众生厌生死时,如来则为说于二乘,然实无有二乘之实。

河西云:

河西道朗法师,是昙无谶弟子也。杨雄凉州箴云:黑水西河,斯乃沮渠蒙逊都之。

臭香觉触瞪视等。

臭,尺救切,应作嗅,许救切,亦作嗅。楞伽经云:或有佛土,瞪视显法,或现异相,或复扬眉,或动目睛,或示微笑,颦申謦欬,忆念动摇,以如是等而显于法。如不瞬世界、妙香世界及普贤如来佛土之中,但瞪视不瞬,令诸菩萨证无生忍及诸胜三昧,非由言说。余谓毗卢妙性遍一切处,故一切法皆可为门而趣入矣。但此娑婆,乃以音声而为佛事,浅识未知,便排言说。维摩经云:无离文字说解脱也。有人谓崇法禅师昔日听律,乃叹云:解脱之道,天壤相隔。遂弃之学经论,洞明智者一宗,偏说法华十妙。后又叹云:予以不退心,慕常乐果,当自初地至十地,岂为名相所缚耶?乃舍之,直造韶禅师道场。韶公接之云:自性清净,无一法可得者,佛之理也;百福庄严,无一善可弃者,佛之事也。虽分二途,俱强名耳。乃至云:吾崇寿之子,玄沙之孙,建大法幢,以金刚体全付于汝。今问若尔,将何以为教外别传乎?戒律是三学之初章,何乖于解脱哉?维摩诘云: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岂非解脱乎?苟如韶禅师所说,将何出于天台之道耶?而云名相所缚者,是自不达耳,何关于天台耶?尝见人云:经律论是化中下之机,渐次之谈,方便权说,谓之教家。执滞名相,言因言果,言修言证,言事言理,言净言秽,言生言佛,言高言下,言彼此等,是智解宗师也。若乃禅门,是化上上之机,顿超之谈,真实之说,谓之宗门,无有执滞名相等事。凡所举口,以讲演者为阇梨,以隐语者为尊宿。呜呼!此但于佛法大藏之内,窃取一句半句,以示于人耳。辄欲蔽于吾佛法藏之广说者,其可得乎?如人于大海中,酌一渧水,而斥于大海之水者,不亦忘本乎?且如天台,何曾一向谈于因果,而不说非因果等耶?庄老亦云:玄之又玄,绝圣弃智。仲尼亦云: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外道亦有单复具足绝言等见。小乘中云:陈如比丘,知见寂然,无有言说,妙中之妙。大乘之中,无言童子等。请细详之,勿谤天台之道,滞于名相也。且如禅家,或以句偈令人看之,岂非语言智解乎?若非言语智解,则不能通于言话矣。本欲斥于讲者,而返自看言话,文字语录最多。吁!可怪也。何不看佛语录耶?若谓大藏之外,别有正法可传者,是犹舍五经孟子,别有仲尼之道也。应知吾佛之道,非语非默,非动非静,理绝百非,言忘四句,随机响答,或语或默,或非语默,或顿或渐,或非顿渐,以至一切无量法门,具在大藏,可以卷舒。而天台智者,佛会亲承,今乃祖述,宪章先觉,不可以文字法师、闇证禅师而雷同也。

白四。结竟

南山云:以三羯磨通前单白,故云白四也。羯磨此云业,所作是业,故亦云所作。百论云:事也。若以义求,翻为辨事,谓施造遂法,有成济之功焉。四分律三十六云:受具足戒,当作白四羯磨。

文句云:千车共辙,万流咸会。

越州新板,辙误为辄,改咸作咸。若改作咸,则令记文都无用矣。故须存旧,方合记文,此乃后人勘写谬焉。记云祇应者,祇字误也,当为秪字,音支,亦作只,事辞也。

记云:阿泥楼逗至止观第六记。

如来将欲涅槃,阿难心没忧海。时阿泥楼逗语言:如来不久当入涅槃,若有所疑今悉可问,何以忧愁而失法利?阿难于是乃白佛言:一切经初当安何语?依何行道?将何为师?恶口车匿当云何治?佛告阿难:一切经初安如是等。

百论

僧肇师云:论有百偈,故以立名。计自然是有无摄者,如周弘政释三玄云:易判八卦阴阳吉凶,约有明玄也。老子虚融,约无明玄也。庄子自然,约有无明玄也。故知计自然是有无中摄也。

具如玄文,以开十门。

一、释名,二、辨相,三、释成,四、对谛,五、起教观,六、说默,七、用不用,八、权实,九、开显,十、通经。悉者,遍也。檀,此云施,佛以此四遍施众生故也。

晋王

隋炀帝未登位时,号晋王,姓杨名广,从智者受戒,后乃名总持。

动即三四纸等。

慈恩疏等,莫不皆然。

亦名付法藏经。

目录或云付法藏因缘传六卷,或无因缘两字,亦云付法藏经。

比窃读至唯藏等四。

如清凉观师列诸家判教,从立一教至立五教者,以天台列在立四教数中,与光宅等皆在四摄,岂非窃读欤?

余如玄文。

妙玄问佛:若有久成始成等者,亦应有开三不开三等邪?答:若菩萨声闻共为僧者,则有开三显一。若钝菩萨为僧者,何须开显邪?问:若不开三显一,五佛章云何?答:同是菩萨声闻共为僧,出五浊世可如此,出净土佛则不然矣。又云:戒缓乘亦急,亦缓故,即是秽土。以声闻菩萨共为僧,开三显一,娑婆是也。戒急乘亦缓,亦急故,即是净土。开三显一,安养是也。又下文云:攒于古师。攒字准文选张衡南都赋注中作在官切,故彼文云:攒立丛骈。注云:林木攒布也。若准玉篇,从手是去声,训聚;从木是平声,谓木丛也。今依文选注中取平声,亦取训聚也。

阿难,非不传秘,乃至传秘秪名传显。

准玄签中,此是显秘同时之意。以由此座说顿十方,说渐不定等,于此是显,于彼是密,各不相知,互为显密。故释签引大论中,明显密音声,然后乃云此据别说。若约体论,二义俱时,传秘名显,不其然哉?

真谛

陈朝西竺三藏拘那陀罗,此云真谛。

耳根不坏等。

根有二种:浮尘外根,即四微也;胜义内根,即清净四大也。处者,尘也。此恐误矣。良以耳识四缘方闻:一、根,即论云耳根也;二、境,即论云声也;三、空,即论云处也;四、作意,即论云作心欲闻也。文句又云:众缘和合者,论云:情、尘、意和合,故耳识生。随耳识生,即意识生。能分别种种因缘得闻声,即总举四缘和合也。若取能闻兼所发意识,则或五缘生也。又耳识从八缘生,若取能闻兼所发识,则或九缘生也。非余阙缘,故云可闻等者,请以向来四缘消释论文,则自见此文差误也。但除空缘者,误也。应云除明缘也。以眼识从五缘而生,故稻秆经云:眼识从五缘生,以眼为根,以色为境,以明为照,以空不碍,以作意发起。由此五缘,眼识乃生。今说耳识不须明照,故除明缘,亻除空缘也。又下问答中云:举我摄众缘,亦是耳识四缘和合方闻耳。而记中云:仍藉阿难愿力,及以如来宿誓灭后,众生有机,能令和合成闻,名众缘和合者,亦恐误也。又前文解闻持和合云:闻持之言,唯在阿难。和合之语,义通两向。由机会故,闻持和合者,亦恐误也。以闻持和合,是四缘无阙,方显一时。若一缘不具,则成异时故也。更请详之。又唯识宗云:眼识九缘生,耳识唯从八,鼻舌身三七,后三五三四,若加等无间,于前各增一。言九缘者:一、空,二、明,三、根,四、境,五、作意,六、根本,七、染净,八、分别,九、种子。根本即赖耶,染净第七识,分别乃意识,种子为因缘,诸法皆托此,离此不生故。分别依者即第六识,染净依者即第七识,根本依者即第八识,根即同境依故。然八识中,眼识一种藉九缘生,耳识唯藉八缘而起。九中除明,鼻、舌、身三各由七缘,识方得转。八中除空,第六意识依五缘生。七中乃除染净分别,分别即所发识,染净即所依根故。第七识从四缘而生,于五缘中除染净缘,染净即所发识故。前六识中约为根故除,此第七中约为识故除,复除第八,第八即根故。或三缘生,更除于境,境即根故。第八识者从四缘生,于前五缘除其染净,以第七识即所依根故。或三缘生,但有种子、作意及根,若乃加于等无间缘,即如次第,所谓十九、八、六、四、五诸缘而生。问:天眼具九缘否?答:不具,以不藉空、明而亦起故。又畜等中亦有肉眼,不假于明。由此应作四句分别,如理可思。观师亦云:小乘有三:一、法救论师,立耳闻非识;二、妙音师,立识闻非耳;三、成实师,和合能闻。大乘亦三:一、杂集论,立耳闻非识;二、梁摄论,识闻非耳;三、佛地论,和合能闻。

有人不许灭后色经至,若其全不许见等。

三种为经:一者声,二者色,三者法。若佛在世,可以音声为经。故大品云:从善知识之所闻也。今佛去世,纸墨传持,应用色为经。故大品云:从经卷中之所闻也。若法为经,内自思惟,心与法合,不由他教,亦非纸墨。故云:修我法者,证乃自知。然今古共以法为经者,从强而说。虽别立三法,然声色两种,必假法通。若见若闻,不以意思,无能令教与心相应。此三但可在于此土而已。若乃鼻嗅、身触、舌啖,此三则钝。若于他土,六尘俱得为经。是故嗅香、觉触、知味,皆能悟道。所以不可偏执法经,单心而已。此为正说,他人何故不许此哉?观师云:小乘教体,而有三义。引婆沙中,一云语业为体,谓佛语言,唱词评论,其名句文,但显佛作用故也。二云名等为体,谓名句文,次第安布,声但依于展转因故。谓语起名,名能显义。三云双取前二为体,故俱舍云:牟尼说法蕴,数有八十千。彼体语或名,皆色行蕴摄。大乘教体,亦有三种:一摄假从实,以声为体,离声无别名句等故。二以体从用,名等为体,能诠诸法自性差别,二所依故。三以声名句文,合为其体,由前二说,皆有理故。若就前二,有去取者,宁依名等?良以音声一种,正在佛世,容为教体,流传后代,书之竹帛,曾何有益?岂无教体,书虽是色,亦与名等,为所依故。斯则将非不许灭后色乎?慈恩问云:阿难于时,亲亦见觉,知佛所说,何故但言我闻,不云我见?答:此有三义:一、欲证深理,要先闻法,名等诠义,非色等故;二、此土以音声为佛事,声为所依,名等有故;三、希证菩提,要闻熏习,由闻熏习,成出世故。由斯经首不说见觉,唯言我闻。分别功德论自有此料,简彼依此耳。问:为佛说法,言我闻耶?为是佛不说法,言我闻乎?答:此有二解:一者、龙军等言:佛唯有三法,大定、悲、智,久离戏论,曾不说法。由佛本愿慈悲缘力,众生识上文义相生。此文义相,虽乃亲依自善根力而起,就强缘名为佛说。由耳根力及自意变,故云我闻。二者、亲光等言:佛身具有蕴、界、处等,由离分别,名无戏论。岂不说法名无戏论?谓宜闻者善根本愿缘力,如来识上文义相生。此文义相,是佛利他善根所起,名为佛说。闻者识上虽不亲得,然似彼相分明显现,故云我闻。当知若文若义,皆是如来始观察智相应净识之所显现。下第五、记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中,云他云为由行者善根力故,如来识上文义相生,乃至云具如前文释闻中破,故今委引。至于下文,当知此意。若其然者,则今文云仍藉阿难愿力等文,亦可用之,但非文句之意耳。又下文云三疑皆遣者,大论云:罗汉虽无四谛中疑,于一切法处处有疑,唯有诸佛于一切法常定无疑,是故佛无不定智慧。

因于䟦阇檀行十事。

四分律云:世尊灭后一百年,毗舍离䟦阇子比丘行十事,言是法清净,佛所听许:一、得两指抄食,谓食已舍威仪,不作余法,得二指抄食食;二、得聚落间,谓食舍威仪,得两村中间食;三、得寺内,谓在寺内别众羯磨;四、得后听可,谓在界内别众羯磨已,听可;五、得常法,谓此作是已,言是本来所作;六、得和,谓食已舍威仪,以苏、油、蜜、生苏、石蜜、酪和一处得食;七、得与盐共宿,谓得用共宿盐箸食中食;八、得饮阇楼罗酒;九、得畜不截坐具;十、得受金银等。四分律中,但标十名,而不作斯委示其相。若准五分律:一、盐、姜合共宿净;二、两指抄食净;三、复坐食净;四、越聚落食净;五、苏、油、石蜜和酪净;六、饮阇楼伽酒净;七、作坐具,随意大小净;八、习先所习净;九、求听净;十、受畜金银净。毗舍离,亦毗耶离,又维耶离,或鞞舍隶,及吠舍厘,此云广博严净,又云好道。䟦阇者,此翻为避。善见律云:毗舍离王及夫人未登位时,共牧牛人儿出门游戏,乃以脚蹋牧牛人儿。其儿泣向父母说云:此无父母子,脚蹋我等。父母答云:汝等各自避去。因此戏处,名为䟦阇。所以䟦阇,此云避也。一千人结集等,具如大论及诸文中。又结集遗法仪云:我从世尊闻,付嘱大迦叶,当令广结集。又付嘱文殊,往大铁围山,诸菩萨住处,九地有八万,当令略结集。

旧解阿难得佛觉三昧。

准净名疏云:舍利弗问经,说阿难修不忘禅,得佛觉三昧,以三昧力自能闻也。又引报恩经四愿,第三愿云不同诸比丘,须见即见者,彼经具云:诸比丘晨暮二时得见世尊,莫令我尔欲见便见。

大经显圆

文出德王品。疏云:初入证道,修道忽谢,无所可有,名为不闻。真明豁开,无所不照,即是于闻,故云不闻闻。证大涅槃,无有闻相,故名不闻不闻。证起惑灭,名闻不闻。寂而常照,随扣则应,故云闻闻。又不闻闻,是证圆净;不闻不闻,是证性净;闻不闻及闻闻,是证方便净。故此四句,圆冠诸法,靡不该通。用圆释经,犹惧不会,安得偏作邪?

故云善会。

善会恐误,应云嘉会。嘉虽训善,既言故云,须指文句,文句中云嘉会故也。

论问天竺释时等

论:问:天竺说时名有二种:一名迦罗,二名三摩耶。佛何以不言迦罗,而言三摩耶?答:若言迦罗,俱亦有疑。问:轻易说故,应言迦罗。迦罗二字,三摩耶三字,重难语故。答:除邪见故,说三摩耶,不言迦罗。有人言:一切天地好丑,计以时为因。时来众生熟,时至则催促,时能觉悟人,是故时为因。更有人言:虽天地好丑,一切物非时所作,时是不变,因是实有。时法细故,不可见,不可知。乃至破云:时法无实,云何能生天地好丑等物?如是等种种,除邪见故,不说迦罗时,说三摩耶。除邪见界入生灭,假名为时,无别时,所谓方时、离合、一异、长短等名字。出凡人心着,谓是实有法。以是故,除弃世界名字语言法。问:若无时,云何听时食,遮非时食为戒?答:我先已说世界名字法,有时非实法,汝不应难。又是毗尼中结戒法,是世界中实,非第一实法相,吾我法相实不可得故。问:若非时食、时药、时衣皆迦罗,何以不说三摩耶?答:此毗尼中说,白衣不得闻,外道何由得闻而生邪见?余经通皆得闻,是故说三摩耶,令其不生邪见。三摩耶说名时,亦是假名称。又佛法中多说三摩耶,少说迦罗,少故不应难(云云)。

离车

经律异相,翻为皮薄。又云同皮诸文,亦言黎昌,亦言弥离,亦言弥离车,亦言随耶利,亦言随舍利,亦言堕舍种,亦言律车,又言栗唱,又言弥戾车,又言蔑戾车,又言离呫种等,此翻仙族王。又云边地主,又云传集国政,其国义让五百长者递为国主,故云传集国政,罢政出外为边地主。又云边夷无所知者,大经二十六者,六字误也,当为八字。

断伏不同,如止观记。

今取论意,与诸经论明断少别。大论云:下地诸惑,因时未断,至树下时,乃以九地九品思惑,通名一九。故云三藏菩萨位在凡夫。若准俱舍、婆沙,下八地惑,初修禅时,先已断竟;唯非想地九品,见思全在,乃用九无碍、九解脱,以根胜故,不复更修下八地定。应知俱舍取修禅时,已断惑竟,不复更断;大论依余部,虽有漏断,未名为断,故不同耳。

然小乘中立二无知,至味、势、熟、德、数、时、量耳。

婆沙云:若乃永断二种无知,谓染不染,是名为佛。二乘虽断染污无知,而不断于不染无知。劣慧即是不动解慧,具如止观辅行补注引显宗论以示其义。味势等者,味谓诸法滋味,势谓损益等势,熟谓诸法至成位,德谓德用,数谓一二等数,时谓远近等时,量谓大小等量。

他释:但有自觉等。

自天台外,诸家所说,止齐斯耳。

隐前三相,从胜而说,非谓太虚名为圆佛,乃至云法华已前,三佛离明,隔偏小故,来至此经,从劣辨胜,即三而一。

圆佛法身,犹如虚空,不可思议。隐前三佛报应之相,乃是从于最胜而说,非谓弃捐前三报应,于外别求如太虚空,名为圆佛。其实即前三佛报应是圆法身,犹如虚空,不可思议,故云隐前三相,从胜而说,非谓太虚名为圆佛也。例如止观明通佛云:如来相好,皆如虚空,空中无佛,况复相好?辅行释云:所言空者,相即非相,非谓无相,世滥用之,弥须诫慎。彼文与今通圆虽异,语势大同。若不尔者,文句既云如虚空相,即是圆佛,记中那云非谓大虚名为圆佛?故知记中但是遮人于三佛外别求圆佛,所以谓之隐前三相,从胜而说,非谓大虚名为圆佛。故须即前三佛报应是圆法身,犹如虚空,不可思议,方是今家之正意也。故下即云:法华已前,三佛离明,隔偏小故,来至此经,从劣辨胜,即三而一。岂非即从前三教佛报应之劣,而辨圆佛法身之胜?名从劣辨胜,是即三而一。故下诸文,皆以佛眼、佛知见等,名之为胜,即其意也。以四眼二智报应二身是用,佛眼种智法身是体。今从四眼二智报应之劣,以辨佛眼种智法身之胜,是即用论体,名开权显实。故妙玄明今经之体,乃云开垢衣内身,即璎珞长者。然须了知今文从劣辨胜,是即用论体。妙玄开垢衣内身,即璎珞长者,正是即用论体。复显报应胜劣,同体相即。何以知之?以内身是体,报应胜劣衣璎是用。既云垢衣内身,即璎珞长者,是同体权实,岂非即用论体,仍显体用相即乎?故知今文与妙玄大意是同,但在文小异耳。是以今文从劣辨胜,即三而一,不可妄作丈六尊特胜劣说之。四明准此,立丈六之劣,是尊特之胜,岂非望声滥说之甚乎?又复应知,非谓大虚名为圆佛,亦可谓之大虚圆佛,遍同理别。太虚乃绝一切色像,圆佛乃具三千世间。虽通此说,前义为正。故即前三报应之劣,是圆法身如空之胜,名从劣辨胜,即三而一。非谓离前三佛之外,别求圆佛法身如空也。

他迷一家至弃旧译经论

亦如北地讲者,唯依唐三藏新译经论,若古来旧译,往往斥之为误。

不可孱齐。

孱,士限切,定也,现也。

若得实意,方知四佛体同用殊。

体同用殊。例如文句云:体即实相,无有分别;用则立法,差降不同。体同故相即。如玄签明垢衣内身即璎珞长者。内身者,体也。体既是内,用则属外,故知内身即内体也。亦如义例云:法与报应,一体无差。故一家诸文,凡说相即及非一非异等,莫不皆约体同之义也。体同故相即。虽尔,用异故胜劣不滥。故释签指法性尊特胜应,是约果外;文句记明法华师弟身俱卑劣,是隐尊胜;璎珞寂忍而现,丈六垢衣弊拙。故知衣、璎外用须分,安可滥说以劣为胜乎?然今文云体同用殊。若释签明法华、华严二处会主释迦舍那衣、璎少殊,内身不别,乃是用异体同耳。且从用边须分,故云衣、璎少殊;其实理体是同,故云内身无别。如文句释,始见我身等,约于十义,然后结云缘宜不同,略为十异,种智法界,等无差别。故华严会主舍那尊胜璎珞,法华会主释迦卑劣垢衣,乃是缘宜不同,从用少殊。至论实相法身,理体有何差别哉?又文句记云:新经云释迦名遮那,旧经云亦名卢舍那。旧经意明应身异名,故知异名乃是用异耳。又云:总彼二经,三名具足,其体本一,岂非体同乎?故体同用异,与用异体同,其言虽互,其旨无别。旨虽无别,终不可以体同故相即,而滥用异故常分。若不尔者,玄签既明开垢衣内身即璎珞长者,文句及记何故乃云法华师弟俱隐寂忍而耐其拙耶?呜呼!往人未善一家所谈寿量向背,所以妄有破立,致使愚蒙听声传习,展转相教,邪徒充盛,坚而不舍,自谓道真,误无量人,诚可悲矣。

皆云我佛,不许他经。

讲华严者,皆云我经是舍那佛说,遂云我佛为胜;余经是释迦所说,排之为劣,斯乃不知体同用异故也。读唯识者,自宗其论,以为臻极,故不许他经之义,斯乃不知法华是佛之极说也。故至法华,乃知华严在于昔日。唯识论是菩萨申通方等大乘,所以经云:唯佛与佛,究尽实相。文在斯矣,未之坠也。又应示云:始见我身,华严在昔。文义照然,唯识灭种,方等可知,此经还生究竟妙矣。

通佛云:大身小身。

带比丘像,岂非小身?现于尊特,岂非大身?一文既然,诸文皆尔。故知丈六尊特,须约身相大小分之,不就真中感应而辨。盖准今文,引经小身大身,以证通佛带比丘像现尊特身也。四明云:一家所判丈六尊特,不定约相多少分之,但就真中感应而辨。此现见乖文失旨,无稽妄说矣。且法华既是中道感应,何故师弟但是丈六生身?卑少垢衣,莫是智者,荆溪有减谤之愆乎?况第二文句云:若尊特与丈六共放光者,是通教佛。而四明谓丈六之劣,便是尊特之胜。若丈六外有尊特者,炽然待对,中义不成。若其然者,如何消于丈六尊特共放光耶?既云丈六尊特共放光明,显是大小之身,胜劣之相,同共合说,名丈六尊特合身之义。而四明不晓,辄将丈六便是尊特,公违今文带比丘像现尊特身,是小身大身及丈六尊特共放光等。悲哉!悲哉!

因果妙等,科简中说。

如彼问云:经称本行菩萨道时者,应在初住得真道时,中间应是诸地增道损生。今之寂场,应是妙觉显本,妙觉显本,应指昔初住?答:文义不可。文云: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又云:具足行诸道,悉具足因。乃是本因,初住不得称悉,故非指本因也。又中间之果,悉拂为权,况今寂场之果,何得为实?又中间之果,尚为所拂,中间之因,宁是实因?故尔问非也。科者,理也,量也。其字从米从斗者,米积不可知,以斗量为定。亦郎吊切。今人呼牲料,或平或去,二呼皆得。简与拣同。左传云:简车马也。即量裁选择之义焉。

他人唯许身依于土,至有人斥云等。

慈恩法华玄赞云:游化居止,目之为住。住者,游化居处之义。居止在山,游化城中,佛依此中,游化安处。古人因此,乃云圣天梵佛住等。住名虽同,义意全别。语邃义幽之处,曾不属心;名同理别之文,虚张援据。此为未可也。明师钞中解此文云:此四名住心安处义。今经言住如来之身,居止之义,是故全别也。所以荆溪引之斥矣。今辄难之,天台大师五义释题,四科消文,阐妙法之幽旨,岂非语邃义幽之处,曾已属心乎?况灵山亲承大苏妙悟,天下孰不知之,却云曾不属心耶?又复大论解经住字,名同意合,今引用之,何谓虚张援据乎?况与修多罗合,岂妨引证耶?复次,大论正解佛住之义,明师那作身心两别而会耶?身住不干心住,心住不干身住,身心俱住异住耶?西京楷师撰净名疏,其中亦引四住八住之说,楷师亦依唯识,尚作此谈,慈恩何独不然乎?神无方所者,周易上系辞云:神无方,易无体。注云:神之所为,唯变所适,不可以一方一体明。今借其语耳。

一者、天住,谓欲天,今云十善。

此文误也。以文句云十善道者,乃是引论下文布施、持戒、善心三事,是欲天之因故也。净名、观经两疏皆然。

二者、梵住,即色天,今云四禅。

文句并记,引文存略。论文具云:始从初禅,终至非非想,皆是梵住。净名、观经两疏同论。

三者、净住,即三果已去。

此文亦误。论云:诸佛、支佛、罗汉为圣住。净名观经疏亦与论文同。今文句云住三三昧者,指论下文明圣住之因耳。

论云:入三三昧,即得初果。

论中释住,即无此文。

以为三明近对治门,具如止观第七记。

明字恐误,应云三三昧,故云三三昧为一切三昧作本。若入三三昧,能成四种三昧,根利无遮,易入清凉池。

圣住只是净住耳。

此亦讹会异名也。又上注云前从果,此修因,故知不可以十善解前天住也,以前是果故也。

但约欲色,及以三果。

此亦讹略,准向思之。然此问答,亦非论意。以论自云:于三住中,住圣住法,愍众生故,王舍城住。又云:施、戒、善心等三住,圣住之法,佛于中住。又前明四仪住中云:以怖魔军众故,自令弟子欢喜,入种种诸禅定故,在是中住。

首楞严

此云健相。

迦毗罗

亦言迦毗罗皤窣都。迦毗罗,此云黄色;皤窣都,此云所依处。上古有仙曰黄显者,依此之处修道故也。

波罗奈

亦言婆罗捺,又云婆罗痆斯,此翻江绕城也。

楞伽!

山名也,城号也,此云不可往,唯得通人乃能到耳。

四无常偈,如止观第七记。

劫烧终讫,乾坤洞然。须弥巨海,都为灰飏。天龙福尽,于中凋丧。二仪尚尔,国有何常?神识无主,假乘四蛇。无明保养,以为乐车。神无常主,形无常家。形神尚尔,岂有国耶?有本自无,因缘成诸。盛者必衰,实者必虚。众生蠢蠢,都如幻居。三界皆尔,国土亦如。生老病死,轮转无际。事与愿违,忧悲为害。欲深祸重,疮疣无外。三界皆尔,国有何赖?贤愚经中乃云:无明宝象,以为乐车。又云:与大经梵行意同者,大经梵行品明:修慈悲喜,至于初地,名一子地。修舍心时,至于初地,名空平等地。住于此地,不见父母兄弟,乃至阴入等。

婆罗

此云坚固,华严音义翻为高远,以其林木森耸,出于余林故也。

文句云:本迹观心在后。

越州新板迹字误作流字。

尔雅云:似鸱。

似鸱两字并误,应云王瞗,故尔雅云:瞗鸠,王瞗。注云:雕类,今江东呼之为鹗,好在江渚山边食鱼。鹗,五各切,雕鹗也。鸱亦作鸱,充尸切。雕,都聊切。瞗,且余切。记云:字应作瞗者,应子误也,当为亦字。故玉篇云:瞗亦作睢,其鸟似鹰。云似鸱者,或恐误者,此由记主不辨似鸱两字,当为王瞗字,所以误云似鹰也。尔雅云:狂第鸱。注云:似鹰而白。此则鸱似鹰耳,非瞗似鹰也。

故以之类皇妃。

皇字误也,应作王字。作此关睢之诗者,盖以兴周文王后妃之德也。兴字去呼。乐而不淫者,后妃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也。哀而不伤者,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也。郑玄云:哀字应为哀字,谓中心恕之,无伤善耳。关关者,鸟声关关然和也。睢鸠,王睢也。水中可居曰洲。窈窕,幽闲也。淑,善也。仇,匹也。言后妃有关睢之德,是幽闲贞专之女,宜为君子之好匹矣。君子,文王也。

文句云:尸陀林。

正云尸多婆那,此翻寒林。其林幽,䆳又寒,故以名焉。

狼迹山

似狼之迹。经音义:案梵本言屈屈吒播陀,此云鸡足山,又云尊足山,在菩提树东,即狼迹山也。

记云:俱留孙。

此云所应断。

拘那含牟尼。

此云金寂。

迦叶!

此云饮光。

释迦牟尼

此云能仁寂默。

须臾

僧祇律云: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日极长有十八须臾,夜极短有十二须臾。

文句云:瞿昙。

亦言瞿答摩瞿昙弥,此云地最胜,除天之外,于人中而得最胜故。

处季孟之间。

论语云:齐景公待孔子曰:若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注云:鲁三卿,季氏为上卿,孟氏为下卿。今此但是借其语耳。

记云:又两二义。

义字恐误,应云二乘。

注家云:

刘虬居士注法华经南史云:刘虬,字灵预,一字德明。宋泰始中,仕至晋平王骠骑记室、当阳令。后罢官归家静处,常服鹿皮夹断谷,饵术及胡麻。精信释氏,礼佛长斋。注法华经,自讲佛义。建武二年,诏徴国子博士而不就焉。其冬虬病,正昼有白云徘徊檐户之内,又有香气及磬声,乃卒。卒后谥为文范先生。今荆州等界寺上,西望沙州,即刘虬注法华之地。经台余墓,尚乃存焉。

师弟不同

比丘僧为师,比丘尼为弟,故尼行八敬,是尊师之法,故先师次弟也。若以佛为师,则弟子僧尼与师有同不同?僧既同,佛尼则不同,故列有先后也。

同住得不?

尼无独住,必依大僧,故尼与僧相去若近半由旬者,方得安居,过此不得。又比丘僧得同佛住,尼则不得,故云得不也。

得叹有无。

得字误,应作德。

同别脱戒。

戒疏云:波罗提木叉,此翻解脱。如论所引,道戒名解脱,事戒名别脱。随分果得,寄以明之。以道性虚通,举法类遣,不随缘别,但名解脱。事戒不尔,缘别而生,缘通万境,行亦随遍,持行凌犯,则名得脱;余非未行,不名解脱。

他云未者,不也等。

慈恩法华玄赞云:楞伽经中,佛告大慧:有五种性:一、声闻乘性;二、支佛乘性;三、如来乘性;四、不定乘性;五、无性,谓一阐提。又引法华论中四种声闻,此中唯为二种声闻授记,谓退大、应化。其趣寂者及增上慢,佛不与记,根未熟故。菩萨与记,虽复总言:汝等行道,当得作佛。论云:与记令发心故。退菩提心,正当根熟,为说一乘,正破其执。应化非真,无执可破,示相可尔。其增上慢,既是异生,根现未熟,故佛不与记。菩萨与记,即常不轻,为具因记,令信有佛性,后渐发心,修大行故。其趣寂者,元无大性,何得论其熟与不熟?应言:趣寂由无大性,根不熟故,佛不与记。菩萨与记,具理性因,渐令信大,不愚法故。非根未熟,后当可熟,故非菩萨与记,令发趣大乘心故。由趣寂者,与增上慢,合一处说。翻译之主,同言根未熟,令其发心。正义应言:其趣寂者,根不熟故,佛不与记。若趣寂者,后亦作佛,违涅槃等处处文故。瑜伽论引经云:若一向趣寂,声闻种性补特伽罗,虽蒙诸佛施设种种勇猛加行,方便化导,终不能令当坐道场,证得无上正等菩提。何以故?由彼本来种性下劣,慈悲薄故。若回向菩提,声闻种性补特伽罗,我亦异门说为菩萨。何以故?彼既解脱烦恼障已,若蒙诸佛等觉悟时,于所知障,亦解脱故。西京崇福神楷法师净名疏中,广破此说。彼文云:有人言:定性二乘,般无余依,身智俱寂,唯有清净真如。既无身心,何所利益?是故经云:高原陆地,不生莲华。解深密经云:诸受永灭。无性有情,本无佛性,但有人天善根,亦无利益。胜鬘经云:无闻非法众生,但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今谓无性众生,据实身中,法尔功能,具诸种性。以无始来,未种三乘解脱分善,于此位中,必定不得三乘圣果。约横克位,责此人云:无三乘种性耳。若遇因缘,随种何乘解脱分善,身中成就。从此已后,还名有性,证三乘果。故涅槃云:凡有心者,皆当作佛。般若亦云:卵、胎、湿、化,我皆令入无余涅槃。问:何故瑜伽论云:无涅槃法补特伽罗,住决定聚,若遇缘、若不遇缘,遍一切种,毕竟不能得般涅槃?答:遇非胜缘,即不能得;若遇胜缘,还能得矣。若定性二乘,理实身中,法尔功能,具诸种性。以逢二乘善友强缘之故,乃修二乘行,得无学果,决定趣寂,证无余依,未发大心,修菩萨行。约横克位,责此人云:无佛性耳。理实具有佛性之理,住无余依,随其所应,八、六、四、二十千劫后,善根成熟,遇佛菩萨,发大乘心,修菩萨行。从此已后,还名不定。故法华云:是人虽生灭度之想,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得闻是经,唯以佛乘得灭度耳。又涅槃云:一切声闻、缘觉,未来之世,皆当归于大般涅槃,譬如众流归于大海。法华论云:四种声闻:一、变化,二、退菩提心。此之二人,根机已熟,佛为授记。其增上慢及趣寂者,此之二人,佛不与记,根未熟故,菩萨与记,劝发大心。故有人释云:理实上慢,未得谓得,暂时稽留,后时遇缘,必定回心向大乘也。其趣寂者,般无余依,身心俱无,菩萨与记,何所利益?但天亲菩萨将二人合说,乃云菩萨与记。据实道理,增上慢人得记,定性之人不合与记。今谓此释,理所不然,天亲菩萨岂可不知?若知二人有成不成,即须二文各说。既合一处,故知二人遇缘,并皆发菩提心矣。清凉观师亦云:法华论中,四种声闻,决定上慢,根未熟故,菩萨与记。既云未熟,明当必熟,不可不顺己宗,判为论错。入楞伽第二、第四、第七,皆同说云:二乘无实涅槃,但是三昧力故,后必当得无上菩提。胜鬘云:言诸二乘得涅槃者,是佛方便。又无上依经、宝性论、佛性论,皆说入灭二乘,于三界外,更受变易生死。密严经云:二乘必无灰断永灭。况所引楞伽五性,而自迷其文?彼经第五性云:五者无性,谓一阐提。此有二种:一者、焚烧一切善根,即谤菩萨藏;二者、怜愍一切众生界,即是菩萨。若有众生不入涅槃,我亦不入。大慧白佛:此二何者常入涅槃?佛言:菩萨常不入涅槃,非焚烧一切善根者,以知诸法本来涅槃,不舍一切诸众生故。此意则明菩萨而不入。既云菩萨常不入,非阐提者,则明阐提后必入矣。况经自云:以如来神力故,或时善根生耶?是知所引深密等经,皆是未说法华之前,云定性无性耳,非永定永无也。诸论随佛方便成立,故云定无耳。若谓法华是第二时教,为引不定二乘,故说一切悉皆成佛,而犹未说定性二乘,故名为密。非了义者,何以自判法华为第三时教耶?若谓佛性有二:一理性,二行性。理性定有,行性或无,斯言可矣。然涅槃云:凡有心者,定当作佛。不言凡是有行,定当作佛。若谓理性定有容趣,寂不成者,则违教理。若谓法华入灭后,信一乘即是变化权声闻者,权必引实,无实化谁?天台意者,三无二有,五性之谈,是法华前带权之教。若至法华,咸皆开显,但有在于此土及在彼土耳。论据当座,故云佛不与记;经约通开,故云彼土得闻。彼此虽殊,开权何别?如是之谈,方为真实者。楞严云:如来今日宣说胜义,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皆获一乘寂灭场地。原夫五性之宗,祖于弥勒,宗于天亲,折薪于玄奘,克荷于慈恩,立言垂范,自为极唱。以今望之,乃知权说、天亲、龙树,内鉴冷然,外适时宜,权实且异。后之弘者,未达上圣赴缘之谈,所以执诤,善解融通,唯天台矣。

记云:还将三念至止观第十记。

一、性念处,直缘谛理,后证果时,成慧解脱,胜一切智外道;二、共念处,事理合修,后证果时,成俱解脱,胜神通外道;三、缘念处,缘三藏法,后证果时,成无碍解脱,胜韦陀外道。又上文云以一一文皆兼论中三义者,应云于论中三,各更开三,请以此意对消文句,其义炳然。

四、韦陀至止观第十记

一名赞诵,二名祭祀,三名歌咏,四名攘灾,一一各有四万偈也。韦陀,此云智论,知此生智,故云智论,即彼方外书耳。

在净名疏至伪秦

什公无别净名疏,但有与生、肇等诸德注经而已。生、肇、融、睿,故云四子;非是正主,故曰伪秦。

五系,如止观第五记。

大经四依品中,四依菩萨驱逐魔云:天魔波旬若更来者,当以五系系缚于汝。章安释云:系有二种:一者五尸系,二者系五处。五尸系者,如不净观治于爱魔,五处如理治于见魔。章安云:五系表五门观,五尸表五种观。若如掬多降魔时,乃以死蛇人狗三尸系于颈上。首楞严三昧经云:两手两足及颈,名为五处系缚于魔也。

田,即农也等。

士农工商,名为四民。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

释魔须远,如止观第八记。

四倒为四魔,烦恼、五阴、死、天子,并前为八魔。华严经云:十魔:一、阴,二、烦恼,三、业,四、心,五、死,六、天,七、善根,八、三昧,九、善知识,十、菩提法智。又次文云圆教非不破八破十等者,应云非不怖八怖十,但以实相为正,怖魔属傍,破恶亦然也。

文句云:如食乳糜。

如佛始坐菩提树下,受牧女乳糜,食已,十力充满,更无所作。

如堪任乘御。

如药涂屣,堪任乘御,魔事如屣,观法如涂,观魔即理,如堪任乘御。

天竺

亦云身毒,毒亦呼为笃,又云贤豆,正言印度。印度名日月,日月有千名,此其一也。良以彼土圣贤,开悟群生,明如日月,所以立其号也。

耶舍,五十。

佛本行集云:耶输陀,隋言上伞,以其初生有七宝盖而出现故,即耶舍是。因果经云:耶舍长者子出家成罗汉已,其耶舍子未出家时,有朋友五十人,闻耶舍出家已,亦皆出家,俱得无学。又云:舍利弗、目连有二百弟子,并耶舍为二百五十人。

记云:三明,即无碍解脱,如止观第七记。

婆沙中:问:余三何故不立明名?答:身通但是工巧而已,天耳但是闻声而已,他心缘他别想而已,是故此三不立为明。余三立者,宿命知过去苦,生大厌离;天眼知未来苦,生大厌离;漏尽能作止观,断诸烦恼。大论:问云:通、明何别?答:直知过去名通,知过去因缘行业名明;直见死此生彼名通,知因缘际会名明;直云漏尽名通,知漏尽不复生名明。此明即大罗汉所得。

净命,如止观第四记。

邪法活身,则破净命。此有四种:一者,方邪,即通国使命也;二者,维邪,即方术卜相也;三者,仰邪,即上观星宿也;四者,下邪,即种作五谷也。大论云:舍利弗乞食,有女人问言:汝方口食耶?乃至下口食耶?答云:不也,我唯乞食清净活耳。

十戒

不缺不破,不穿不杂,随道无著,智赞自在,随定具足。

大数,五千分。

大论云:大数五千分者,云何名大数?少过少减,是名为大数。云何名少分?多众边取一分,是名少分。是诸比丘千万众中取一分五千,以是故名五千分。

大经:未发心名菩萨。

此约理性,一切众生皆当作佛,岂非菩萨?

世秪是有,如止观第六记。

若依旧本,在第五记;依现行印本,在第四记。未来生阴,名为后有阴;复生阴,名后有田。若入无余无生处故,故曰不生。论云:本有中有当有,当有即是后有。以无生故,名为无报田,是生义也。

取无为证,生于界外等。

此文恐误。若消文句,应云非但不生于生,亦乃不生不生。良以生是生死之假,不生乃是无漏之空,而别圆中道,双亡二边,是故名为不生义也。即不生于有,不生于无耳。准杀贼文,亦应可解。是则杀贼及以不生,皆是中道之双亡耳。非但应供,亦是供应,方是中道之双照也。

语比丘等,如止观第四记。

昔波罗奈去城五十里有山,五比丘居之。平旦入城乞食,中后还山,日暮疲极,不能安禅。佛乃化为一道人,往至其所,而慰喻之。其乃答曰:四大之身,去城道远,有何乐耶?止念毕命而已。化沙门云:夫道者,以戒为本,摄心为行,贱形贵道,朽弃身命,食以支形,守意正定,内学止观,灭意得道。若养身恣情,何由免苦?愿诸人等,明日莫乞,吾当供养一日之粮。明日佛乃送食与之,五人食已,修道证果。所以如来非但应供,亦能供应。

引方等文,如止观第二记。

经云:佛告舍利弗:有人舍头目、身体、妻子、七珍,供养于我,不如有人礼拜此经。若人积宝满四天下,上至梵天,供养于我,不如施与持经之者,一食充躯。

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佛地论云:得可意事名利,失可意事名衰;不现诽拨名毁,不现赞美名誉;现前赞美名称,现前诽拨名讥;逼恼身心名苦,适悦身心名乐。

边际定力,持此报身入变易。

小乘发智论云:云何苾刍留多寿行?谓阿罗汉,成就神通,得心自在,若于僧众,若别人所,以衣以钵,施以发愿,即入边际第四静虑。又毗奈耶杂事中云:从初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灭受想定,寂然不动,名边际定。婆沙中:问:何谓边际第四静虑耶?答:此于第四静虑,为表为极,故名边际。犹如树端,是中最胜,名树边际,故云边际。又唯识云:不定性二乘,证得有余涅槃,决定回心,求无上觉,由定愿力,留身久住。他宗所据,其在此乎?释义者云:谓但于此分段有余身上,以悲愿力,资令细妙,成变易身。以此寿命,直至佛果,五八圆成,三身具足。下文所指,目连身子,入定能住一劫多劫,是边际定。但明定力有此之能,非谓生身永存不灭。若不尔者,身子目连,何以先佛而入灭度?故不可以定力之能,而滥分段生灭始终矣。

亦名八神变。至如释签中,

无而欻有,有而欻无,名为神变。不谋而运,一切无碍,名为自在。八自在者:一者、能示一身多身,数如微尘;二、以尘身满大千界;三、以大千身轻举远到;四、现无量类,常居一国土;五、诸根互用;六、得一切法而无法想;七、说一偈,经无量劫;八、身如虚空,存没随宜,不可穷核。八神变者:一、能作小;二、能作大;三、能作轻;四、能作自在;五、能有主;六、能远到;七、能动地;八、随意所欲,尽能得

增一中列百人,至俗中二众,亦有偏好等。

有立斋建福者,所谓陀罗婆摩罗比丘。有营建房舍者,所谓小陀罗婆摩罗比丘。有能调伏外道者,所谓宾头比丘。有善供给疾病者,所谓谶比丘。有游行教化者,所谓昙摩留支比丘。有息事端拱者,所谓优多罗比丘。有好着好衣者,所谓天须菩提比丘,好着好衣,行本清净。有弊坏无耻者,所谓面王比丘,着蔽恶衣,无所羞耻。有食无厌足者,所谓婆罗提婆罗比丘,食无厌足,教化无穷。有语言粗犷者,所谓比利陀婆遮比丘,言语粗犷,不避尊贵。俗中二众,亦有偏好。清信士品云:智慧第一,所谓质多长者。神德第一,所谓揵提阿蓝。清信女品云:智慧第一,所谓久寿多罗优婆斯。恒喜坐禅,所谓须毗耶女优婆斯。

文句云拘邻。

亦言居邻,大哀经中谓拘轮,普曜经内名俱邻。

记云:生死如世夜。

世字当为巨字。

罗摩经

罗摩梵志家说此经也。

年始十九。

经云年二十九,恐经本不同也。

阿罗罗迦摩罗

增一云:罗勒迦蓝。

郁陀罗罗摩子

增一亦云𣠵头蓝弗。

象头山

伽耶山也。

鞞罗梵志村

象头山南𣠵鞞罗,梵志村名为斯那,

尼连禅河

经音义云:尼连禅那,又云凞连禅,此翻不乐着河也。

先度二仙,空中云:二仙已终。

此文误矣。经云:宁可为阿罗罗迦罗摩先说法耶?天住空云:阿罗罗迦罗摩命终已经七日。

三、是父亲,谓马星摩、男拘利等。

五分律云:净饭王有二子:一名、菩萨,二名、难陀。白饭王有二子:一名、阿难,二名、调达。斛饭王有二子:一名、摩诃男,二名、阿那律。甘露饭王有二子:一名、婆娑,二名、䟦提。言頞鞞者,亦云阿说示,又云阿湿卑,此翻马胜,亦云马师。本行集云:阿奢逾时,翻为调马。又云:阿输波逾祇多,此翻马星。又云:甘露饭王二子:一名䟦提梨迦,此云小贤;二名婆沙波,此云起气。斛饭王二子:一名摩诃那摩,此云大名;二名阿那律,此云无贫。言须䟦者,此云好贤。若准文句,则䟦提亦摩男;若准五分及本行集,则拔提与摩男两殊;若依涅槃疏,则摩男与拘利是一。故涅槃疏云:一、陈如,二、十力,三、䟦提,四、頞鞞,五、摩男、拘利。众经音义,亦同于此。又第五文句,乃列陈如、頞鞞、拔提、十力、摩男、拘利为五人。然尝疑今文䟦提下亦字,合在䟦提字上,则䟦提与頞鞞是一人,故与五分、本行集不乖也。鞞,下文作䫌,并音卑。鞞,亦薄迷切,亦作陛字。

亦可通用,如止观第五记。

第三记云:借使小宗闻镜像喻,亦谓为实。婆沙中问云:水镜中像,为实不实?譬喻者言:不实,良以镜面不相入故。毗昙者言:像是有法,何者是色入?故为眼识所得。问:既不相入,云何是实?答:既若干生色为色入,故非一种生色而为色入。如因日、因珠生火,因月、因珠生水,虽所生各异,无非其实。缘镜、缘面而生于像,非无像用。衍人所见,一切不实。以像不实,喻外不实。又下文云知色中少无我字者,今谓虽少无我字,而有空字。所以然者,有二种人:一者、着我,以无我破;二、着我所,则以空破。而知色中言空,知识中言无我者,绮文互现耳,理必具之也。又下文云例中少五尘者,亦应更云以界例中少六识界。下文准知。

文句云:耳、鼻、舌、身、意亦如是,是眼界乃至等。

旧本此文眼字上多一个是字,越州新本则无。

文在大经二十一。

若详文句,所引词句,全同光明空品之语。然文句云:有本自无,因缘成诸。此是四无常偈中之二句也,如前备引。言养饴者,饴,与之切,经作食字,应作饮字,亦作饲字。六入空聚者,内六入也。六贼者,外六入也。过分段河者,分段字误也,应云过烦恼河也。以大经中明六种河,今此但是烦恼河也。引六种河,如下文中。

聚落

韦昭注汉书云:小乡曰聚,人所居也。左传云:聚,众也。广雅云:落,居也。众所共居,故云聚落。南山引十诵多论云:多人共居,故名聚落也。

旃陀罗

亦言旃荼罗,此云严炽。西域记云:其人若行,摇铃自标,或柱破头之竹;若乃不尔,王则罪之也。

机微可发

说文云:主发谓之机。书云:若虞机张。传云:机,弩牙也。易云: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荥辱之主。又云:机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见,贤遍切。

文句云客尘。

维摩疏云:爱见即是无明,不有而有,名为客尘,能覆自性之心故也。最胜王经云:烦恼随惑,皆是客尘,法性是主,无去无来矣。今文乃以障事之惑尘沙为客尘耳。

记云:如北方河图。

易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郑玄云:河以通干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龙图发,洛龟书感。上有列宿斗正之度,帝王纪兴亡之数。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孔安国云:河图者,八卦也。洛书者,九寿也。论语云: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又引十二游经云:佛成道第二年,始度五人等者,此与文句解陈如中所引不同,恐误也。故十二游经云:二十九出家,三十五得道。从四月八日至七月十五日,坐树下为一年。二年于鹿野园中,为阿若拘邻等说法。三年为三迦叶说法。四年于象头山上,为龙鬼神说法。五年于竹园中,为私呵昧说法。五年去,未至舍卫时,舍利弗作婆罗门,有百二十五人弟子,坐一树下。时目连为弥夷罗国作丞相将军,出行见舍利弗,便问:何为在此坐?舍利弗答云:吾欲学道。目连云:愿以君为伴。即遣百官群臣还,唯留百二十五人,二人共有二百五十人。舍利弗入城乞食,见佛弟子马师须臾至,来到佛所。佛为说四谛,舍利弗七日得罗汉,目连十五日得罗汉。六年须达与太子祇陀,为佛作精舍。七年于拘耶尼国,为婆陀和菩萨等八人说般舟经。八年在柳山中,为屯真陀罗王弟说法。九年秽泽中,为陀崛摩说法。十年还摩竭国,为弗迦沙王说法。十一年为弥勒说本起。十二年还父王国,为父王等说法。是十四国,佛十二年于中游化说法,故云十二游也。

文句云:毕钵罗树。

华严音义云:毕洛叉树,又云毕利叉树,此云高显,恐此是耳。准西域记,毕钵罗者,即菩提树也,茎黄白,枝叶青润,秋冬不凋,佛灭度日,其叶顿落。

瓶沙王

亦言频婆沙罗,翻释具在下文。

十六大国

长阿含云:一央伽,二摩竭提,三迦尸,四拘萨罗,五䟦祇,六末罗,七支提,八䟦沙,九尼楼,十槃阇罗,十一阿湿波,十二婆蹉,十三苏罗,十四乾陀罗,十五剑浮沙,十六阿槃提。

毗波尸

此云胜观,又云净观,又云胜见,又云种种观。

尼律陀。

亦云尼拘尼陀,又云尼拘卢陀,又云诺瞿陀,此翻无节,又云纵广叶,如此方柿叶然。其果名多勒,如五斗瓶大,人若食者,能除热病。

怛越忉利各千反受乐。

怛越即此𣠵单越也。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云:彼迦叶仁佛弟子,譬如师子历深山。设有自历无敢当,则说前世所作行。采取于野燕麦耳,少所施与辟支佛。解脱心乐无有漏,奉于空行意寂寞。彼时心食有此愿,寻即思惟于上法。与如是人俱合会,于此终生郁单越。用彼因缘福所致,更历千反郁单曰。然后生于胜命天,于中最特无有双。吾用彼福所造德,亦复千反生忉利。以是作福因缘故,生于富家梵志种。

剡浮那陀金。

亦言阎浮那提金,又云赡部捺陀金,又云阎浮檀金,又云剡浮那他金,其实一也,梵音赊切耳。但赡部树半临陆地,半临海中,此海水底有金,其金之色,彻照水上,轮王出时,有诸鬼神取此金出人间,博易人中,方乃有此金也。赡部诸文不翻,唯西域记音中翻为秽树。那他那陀,此云江也,海也,西域河名也。其河近阎浮树,其金出彼河中,此河因树立号,金因河得名耳。

僧伽梨。

此无正翻,但义译为合也,重也。谓割之合成,又重作也。

钵多罗树

或无钵字,其树形如此方棕榈,树极高者七八十尺,果熟则赤如大石榴,人多食之,东印度界此最多矣。

记云:迦兰陀。

迦兰陀,此云好声鸟,又善见律及经律异相,云是山鼠之名也。时毗舍离王入山,于树下眠,有大毒蛇,欲出害王。于此树上,有鼠下来,鸣令王觉。王感其恩,将一村食,供此山鼠,乃号此村为迦兰陀。而此村中,有一长者居,金钱四十亿,王即赐于长者之号。由此村故,所以名为迦兰陀长者也。

十二头陀,一一各具,十种功德,

且如阿练若处有种种功德,略说十种:一、自在来去;二、无我、我所;三、随意所住,无有障碍;四、心转乐习阿练若处;五、住处少欲少事;六、不惜身命;七、远离众闹语故;八、虽行功德,不求恩报;九、随顺禅定,易得一心;十、于空处住,易生无障碍故。

有无同异,如止观第四记。

旧云头陀,新云杜多,此翻抖擞。律论不同:律有随坐不作余食及一抟食,大论则无;论有节量中后不饮及次第乞,律文则无。又律云纳衣,论云粪扫;律但云乞食,论云常乞食。此二名异意同,余七俱同。诸部阿含及十住论亦有不同之相,大体无殊。南山律钞广辨斯义。又准解脱道论中,有十三头陀:衣二、食五、处五,第十三是常坐,盖勇猛之分也。

四神足定

增一云:有四神足。云何为四?自在三昧行尽神足,心三昧行尽神足,精进三昧行尽神足,戒三昧行尽神足。云何为自在三昧行尽神足?所谓诸有三昧,自在意所欲,心所乐,使身体轻便,能隐形极细。云何心三昧行尽神足?所谓心所知法,遍满十方,石壁皆过,无有挂碍。云何为精进三昧行尽神足?所谓此三昧,无有懈倦,亦无所畏,有勇猛意。云何为戒三昧行尽神足?所谓诸有三昧,知众生心中所念,生时灭时等,皆悉知之。法蕴足论云:妙用难测,故名为神;能为彼依,故名为足。

四大弟子:迦叶、宾头卢、罗云军、屠钵汉。

此出弥勒下生经。宾头卢,此翻不动军屠钵汉,亦云军屠钵叹也。或云宾头卢是军屠钵汉者,若观今文,恐他误矣。

文句云:欲引乳味,事中抖擞。

此文存略,准上下文意,应云:欲引乳味入酪,故有事中抖擞;次引酪入生苏,故空中抖擞;次引生苏入熟苏,故别中抖擞;次引熟苏入醍醐,故圆中抖擞。

木瓜林

众经音义云:在此林下修道,故得其名耳。又记中云:呵梨勒果等者,经音义云:此翻天主持来。此果为药,功用至多,亦如此方,人参、石斛,无所不入。立世毗昙云:何摩勒果?是子熟时,其味最美,不辛不苦,如细蜂蜜,形如斛器。可梨勒果,亦复如是,但形大小,两倍于前。若庵摩勒果,形似槟榔,食之除风冷。诸果不同,因而知之耳。

级舅头

唐章怀太子注后汉书云:秦法,斩首一,赐爵一级。故因谓斩首为级也。

甥者,舍利弗是。

此文恐误。经云:佛告比丘:尔时外甥,则吾身是;女父王者,舍利弗是;舅者,调达是;女妇王者,输头檀是;母者,摩耶是;妇者,瞿夷是;子者,罗云是。

独步

无竞化者,故云独步,独步即兽名也,具如止观补注中。

自知陈,故兼则相不祥。

陈,故是无用于当时之义也。从路而去,凡逢其相,皆悉则之。所则之事,相皆不祥,自知不胜。其于道中,见二牛斗,心乃作念:此牛是我,彼牛是他,以此则占,谁胜负耶?此牛不如。便大愁忧,而作念言:我将不如矣。

沙然,梵志!

本起经云:字曰沙然。

金地国王

贤愚经说:舍卫国南有国,名为金地。

庠序

应法师云:容仪有法度也。

五天竺

西域记云:五印之境,周九万余里,三垂大海,北皆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有七十余国。

波斯匿

亦云钵罗犀那恃多,此云胜军,又云和悦。

劳度差捔力等。

贤愚经云:须达长者,造佛精舍。佛敕身子,示其法则。于时六师外道,心生愁恼,来求捔试。六师众中,有一弟子,名劳度差,善知幻术,乃共身子捔试。种种所作,其劳度差,皆失其辙。广说如经,略如今疏。捔正作角。礼记:习射御角力。角,量也。高诱注春秋云:角,试也。

鹦鹉𠿘

𠿘,或作嘴,并误。应作𠲿,亦作觜,子累切,喙也。

婆鸡帝

增一阿含云婆祇国也,记云地名,未详何出。

阿耨达

亦言阿那婆答,又言阿那婆达多,此云无热恼也。

祇洹。

亦云祗陀,又云逝多,或言善多,此翻胜氏,又云战胜。即波斯匿王之太子生时,王战得胜,故云也。又云说偈满大千者,偈云:常当念勤加,修行于佛法,降伏魔众怨,如钩调于象。若能于此法,而不放逸者,当尽苦源际,无复有众恼。目连以此偈,声满祇洹舍。

记云:蠕动。

蠕亦作软,如兖、如允二切。说文云:蠕,亦动也。

文句云右面大将,及下文中目连左面弟子。

天竺国君、父、师皆东面,则左北右南。北是阴方,阴以表定,神通因定而发,所以目连居左;南是阳方,阳以表慧,故身子居右。

莱茯根

尔雅释草文云:葖,芦萉。注云:萉宜为菔。芦菔,芜菁属,紫华大根。葖,他忽切,芦音。罗菔,蒲北切。今作莱茯者,音与上同。讲者未达,往往作来伏音,呼之令人可笑也。

胡豆

尔雅云:戎叔谓之荏菽。注云:即胡豆也。管子曰:齐桓公北之岱山,得冬葱及戎叔,布之天下。郑玄云:即大豆也。

目伽略兮度。

请依旧本,方见记文有所改定。

记云:彷徉。

经音义中以房羊音之,引广雅云:彷徉,徙倚也,亦徘徊也。

瞿墨善知法相

中阿含三十六云:瞿默目连共阿难问答,如经委说。

六艺

御书数礼乐射

𡶅峨并不见所出

经音云:𡶅峨,是倾侧不稳之状。

文选江海赋等

海赋乃是木玄虚所作,今文则是江赋之文。郭璞所作文云:阳侯砐硪以岸起,洪澜蜿演而云回。硪,音我。蜿,于远切。阳侯,波神也。砐硪,高大貌也。言波高大岸起也。蜿演,回曲貌也。言洪澜旋曲为文,如云之回也。

给孤独

孟子云: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也,而今长者善济于斯,故云须达也。

霹雳

音义云:雷霆者,苍颉篇云:礔,礰也。尔雅云:疾雷曰霆霓。注云:雷之急激者也。起世经云:有三因缘,空中雷震:一云中风界,与地界相触故;二云中风界,与水界相触故;三云中风界,与火界相触故。依经更有多种,有雷车鼓,鬼神抱打手击故,俗云天鼓。于中亦有罪恶多者,霹雳而死,此现受报也。霹雳者,释名云:折也,战震也。有二因缘,云中电出:一、东方有电,名无厚,南方名顺流,西方名堕光明,北方名百生树;二者、或时东方所出,与西方相触、相磨、相打,出大光明,名为电光;南方、北方,亦复如是。

优昙华

具云优昙钵罗,此翻瑞应,其叶似梨,果如拳大。

文句云:瞿伽离。

宝积经云:俱迦利,此翻恶时者,即提婆达兜之伴党也。

维那

南山云:声论翻为次第,谓知僧事之次第也,相传云悦众也。出要律仪翻为寺护也,本其正音,应云婆逻也。

记云优钵罗。

此云青色华也。

行舍罗,如止观第一记。

四分律钞云:舍罗,此翻为筹。调达自构五法,以诱佛众。言五法者,婆沙云:一、粪扫衣,二、常乞食,三、一坐食,四、常露坐,五、不受盐及五味。佛在王城,因缘集僧,调达即起行五法。舍罗云:忍此五事者,是毗尼。时有五百新学,无智捉筹。阿难从座起云:谁忍此五事,非法非毗尼?调达语五百:不须佛及僧。便将五百往伽耶,自共作羯磨。

几时生瑕秽等?

增一云:初,佛寿八万四千岁。百岁之中,圣众清净,恒以一偈为禁戒。后生瑕秽,便立禁戒。第二,佛八十年中,众净无瑕,亦以一偈为戒。后有秽故,更立禁戒。第三,佛七十年中,众无瑕秽,以一偈半为戒。第四,佛六十年中,无秽以二偈为戒。第五,佛四十年中,无秽以一偈为戒。自此已后,更立禁戒。第六,佛二十年中,众无瑕秽,以一偈为戒。犯禁已后,更立制限。第七,佛十二年中,众无瑕秽,以一偈为戒。后有犯律之人,遂有二百五十戒也。今云一十至十二者,误也。应云二十至十二矣。

文句云耆域翻固活等。

此文具出萨婆多论第一卷中。须者往寻,固字误也,应作故字。初,耆域之生也,既执针药,其母恶之,即以白衣裹之,弃于巷中。时无畏王乘车遥见,乃问之。有人答曰:此小儿也。又问:死活耶?答云:故活。王即敕人乳而养之,后还其母。

记云:帝释与修罗战,如止观第五记。

长阿含云:天帝与修罗战胜,更造一堂,名为最胜。东西百由旬,南北六十由旬,堂有百间,间有七支露台,一一堂上有七玉女,一一玉女有七使人,皆是天帝优给衣食庄严之具。千世界中,此堂无比,故名最胜。今云得胜者,以战得胜而造故也。

佛梵声深远,如止观第一记。

佛在灵鹫,目连欲知佛声所至远近,乃去西方九十九恒沙佛土光明王佛所,至彼故闻,如对面也。

佛求侍者,如止观第六记。

大论云:佛求侍者,心在阿难,如日照西壁。至结集时,迦叶遣出,乃于闲处精勤修习,得阿罗汉。故知尔前非无智力,以阿罗汉不令为侍,故不证耳。此则且指侍者之说。准文句意,应引大经目连之事。涅槃经云:佛求侍者,憍陈如等皆请为之,佛俱不许。尔时目连即便入定,观如来心在于阿难,如日初出,光照西壁。见是事已,告憍陈如,乃至劝请阿难而为待者等。

十四、变化如释签:

初禅二变化,二禅三变化,三禅四变化,四禅五变化,委释如法界次第中。

次观等四俱解脱人,方乃具之。以具观禅,必得灭受想定。

八背舍等,名为观禅;九次第定,名为练禅;师子奋迅,名为熏禅;超越三昧,名为修禅。毗昙云:得灭定,名俱解脱。不得此一定,但名慧解脱耳。

次十一切处。

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十皆,遍一切处。

事禅如玄文,及次第禅门。

妙玄定圣行,及禅门中所明事禅,一有漏法,谓根本四禅,四无量,四空定也。二无漏法,谓九想,八念,十想等,具在彼文。

十八变,如止观第十记,至今为颂曰等。

一、右胁出水,二、左胁出火,三、左出水,四、右出火。身上下出水火为四,并前成八。九、履水如地,十、履地如水,十一、从空中没而复现地,十二、地没而现空中,空中行住坐卧为四,十七、或现大身满空,十八、大复现小。一、震动者,依定自在动诸界故。二、炽然者,从诸身分发火注水有种种色。三、流布者,光明遍布诸世界故。四、示现者,种种色形随乐欲故。五、转变者,于地起水乃至种种。六、来往者,于诸刹土而无碍故。七、卷、八、舒者,卷大入小,舒小令大。九、众像入身者,一切色像皆入身中。十、同类往趣者,往趣诸众如彼所为。十一、隐、十二、显者,隐没自身复令显现。十三、所作自在者,于诸作中得自在故。十四、制他神通者,上位所为能制下位耳。十五、能施辩才者,能与下位之辩才耳。十六、能施忆念者,能与下位之忆念耳。十七、能施安乐者,与诸一切身心乐耳。十八、放光者,放光普照诸世界耳。如斯列释,准瑜伽论也。

天台三大部补注卷第四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