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续集卷四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贬误

【题解】

贬误一篇,共计四十三条,均为考证源流辨别舛误的文字,第一条末云:“录宾语甚误者,著之于此。”即为本篇宗旨。凡引《淮南子》、《论衡》、《座右方》等典籍共五十多种,条分缕析,足可考证史事。但段成式又非纯为展示其考证的学问,主要还是“意在瑰异”,即遵从本书志怪的宗旨。其中有些记载如第x4.8条“借书还书等为二痴”、第x4.12条曹著好品题人物、第x4.18条陆畅误把洗沐的藻豆当食物吃、第x4.21条所引《续齐谐记》之绥安书生,等等,都具有很强的趣味性。

x4.1小戏中,于弈局一枰各布五子,角迟速[1],名蹙融,予因读《坐右方》[2],谓之“蹙戎”;又尝览王充《论衡》之言秦穆为“缪”(音谬)[3];及往往见士流遇人促装[4],必谓之曰“车马有行色”[5];直台、直省者云“寓直”[6]:实为可笑。乃录宾语甚误者[7],著之于此。

【注释】

[1]角:较量。

[2]《坐右方》:也作《座右方》。《隋书·经籍志三》:“《座右方》八卷,庾元威撰。”按,庾元威,南朝梁人,精于书道。

[3]王充(27—?):东汉人,著《论衡》三十卷,其书疾虚妄而求实证,抨击迷信谶纬之说,在文学方面也有卓见。秦穆:即为秦穆公。春秋时期秦国国君。

[4]促装:整理行装准备出发。

[5]车马有行色:《庄子·盗跖》:“(孔子)归到鲁东门外,适遇柳下季。柳下季曰:‘今者阙然数日不见,车马有行色,得微往见跖邪?’”按,据此本意,车马有行色是指自远方而来,并非即将出发的意思。

[6]直台、直省:在台省当值。寓直:寄寓别处署衙当值。唐李匡乂《资暇集》卷中:“案《字书》:‘寓,寄也。’‘寓直’二字出于潘岳之为武贲中郎将,晋朝未有将校省,故寄直散骑省。”按,本句的意思是说这种情况不应用“寓直”,而应用“当值”。

[7]宾:通“摈”,排斥。

【译文】

有种小游戏中,在棋盘上各摆五子,较量快慢,名叫蹙融,我读《座右方》一书,该书称作“蹙戎”;又曾读到王充《论衡》称秦穆公之穆为“缪”(音谬);又常常看见读书人遇见他人准备行装要出行,必定冒出一句“车马有行色”;在台省当值的,也自称“寓直”:如此之类,实属可笑。我于是把那些该抛弃的错误言辞中最为离谱的,抄录在这里。

x4.2予太和初,从事浙西赞皇公幕中[1]。尝因与曲宴[2],中夜,公语及国朝词人优劣,云世人言“灵芝无根,醴泉无源”,张曲江著词也[3],盖取虞翻《与弟求婚书》[4],徒以“芝草”为“灵芝”耳。予后偶得《虞翻集》,果如公言。开成初,予职在集贤[5],颇获所未见书,始览王充《论衡》,自云“充细族孤门”,或啁之[6],答曰:“鸟无世凤凰,兽无种麒麟,人无祖圣贤。必当因祖,有以效贤,是则甘泉有故源,而嘉禾有旧根也。”

【注释】

[1]浙西:即浙西观察使。赞皇公:即为李德裕(787—850),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宰相李吉甫之子。一生三为浙西观察使〔首任为长庆二年(822)至大和三年(829)〕,两度为相,官终太尉。初封赞皇县伯,改封赵国公、卫国公。

[2]曲宴:私宴。

[3]张曲江:即为张九龄(678—740),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玄宗时名相,开元二十四年(736)为李林甫所谮,罢相。张九龄《后汉征君徐君碣铭》:“铭曰:灵芝无根,醴泉无源。角立杰出,先生斯存。”

[4]虞翻(164—233):会稽余姚(今属浙江)人。《太平御览》卷五四一引其《与弟书》:“扬雄之子,非出孔氏,芝草无根,醴泉无源。”

[5]集贤:即集贤殿书院。负责收藏和校理典籍的机构。

[6]啁(tiáo):调笑。

【译文】

大和初年,我在浙西观察使赞皇公李德裕幕府任职。有一次参加私宴,夜深时分,赞皇公谈及国朝文士的优劣,说世人常说的“灵芝无根,醴泉无源”,是张曲江的名言,其实这出自虞翻的《与弟求婚书》,只是把“芝草”换成“灵芝”罢了。后来我偶然得到一本《虞翻集》,果然如赞皇公所说。开成初年,我在集贤殿书院供职,很看了些未见的书,开始阅读王充《论衡》,王充自述说“充细族孤门”,有人嘲笑他门第寒薄,他回答说:“鸟类没有世传的凤凰,兽类也没有世传的麒麟,人类也没有世传的圣贤。若是一定要凭祖上贤名才可以学习圣贤,那么甘泉也该有古源,嘉禾也该有宿根了。”原来那两句话是从这里化出的。

x4.3范传正中丞举进士[1],省试《风过箫赋》[2],甚丽,为词人所讽[3]。然为从竹之“箫”,非萧艾之“萧”也[4]。《荀子》云:“如风过萧,忽然已化[5]。”义同“草上之风必偃”[6]。相传至今已为误。予读《淮南子》云[7]:“夫播棋丸于地,圆者趣窐[8],方者止高,各从其所安,夫有何上下焉!若风之过箫也,忽然感之,可以清浊应矣。”高诱注云:“清,商[9];浊,宫也。”

【注释】

[1]范传正:南阳顺阳(今河南淅川南)人。贞元十年(794)进士及第。

[2]省试:在唐宋时期,由尚书省举行的考试称“省试”。

[3]讽:讽诵。

[4]萧艾:艾蒿。

[5]如风过萧,忽然已化:按,本句不见于今本《荀子》,或是段成式误记。萧,蒿。

[6]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偃,伏。

[7]《淮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撰,本名《鸿烈》,分内、外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内容大体不出道家的自然天道观。

[8]窐(wā):低洼。

[9]商:与下文的“宫”均属五音。

【译文】

范传正中丞考进士,省试所作《风过箫赋》,极为工丽,广为文士讽诵。然而却误写作竹字头的“箫”,并未写作艾萧的“萧”。《荀子》说:“如同风吹过萧,转眼就随风起伏。”意思和《论语》的“草上之风必偃”相同。这句话传到现在已经讹误了。我读《淮南子》说:“把棋子撒在地上,圆子滚向低洼,方子停在高处,各随其形而安,哪有上下之分!好比风吹过箫管,忽然鸣响,发出清浊之音相应。”高诱注说:“清,商音;浊,宫音。”这里就已经弄错了。

x4.4相传云,释道钦住径山[1],有问道者,率尔而对[2],皆造宗极。刘忠州晏尝乞心偈[3],令执炉而听,再三称“诸恶莫作,诸善奉行”。晏曰:“此三尺童子皆知之。”钦曰:“三尺童子皆知之,百岁老人行不得。”至今以为名理。予读梁元帝《杂传》云[4]:“晋惠末[5],洛中沙门耆域[6],盖得道者。长安人与域食于长安寺,流沙人与域食于石人前[7],数万里同日而见[8]。沙门竺法行尝稽首乞言[9],域升高坐曰:‘守口摄意[10],心莫犯戒。’竺语曰:‘得道者当授所未听,今有八岁沙弥亦以诵之[11]。’域笑曰:‘八岁而致诵,百岁不能行。嗟乎!人皆敬得道者,不知行即是得。’”

【注释】

[1]释道钦(712—792):一作“释法钦”,吴郡昆山(今属江苏)人。俗姓朱,年二十八出家,大历三年(768)唐代宗召至京师,亲加瞻礼,赐号国一禅师。径山:在今浙江杭州,有佛教名刹径山寺,为释道钦所开创。

[2]率尔:轻遽的样子。

[3]刘忠州晏:即为刘晏(716?—780),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东北)人。曾贬忠州刺史。

[4]梁元帝:即为萧绎(508—554)。梁武帝第七子。侯景之乱平,即帝位于江陵,改元承圣元年(552)。西魏陷江陵,被杀。

[5]晋惠:即为司马衷(259—307),字正度。晋武帝司马炎第二子。太熙元年(290)即位。

[6]耆域:天竺僧人。

[7]流沙:沙漠。沙常因风而流动转移,故称。

[8]数万里同日而见:梁释慧皎《高僧传》卷九:“数百人各请域中食,域皆许往。明旦,五百舍皆有一域,始谓独过,后相雠问,方知分身降焉。既发,诸道人送至河南城。域徐行,追者不及。域乃以杖画地曰:‘于斯别矣。’其日有从长安来者,见域在彼寺中。又贾客胡湿登者,即于是日将暮,逢域于流沙,计已行九千余里。”

[9]稽首:出家人所行常礼。

[10]摄:收摄。

[11]沙弥:已受十戒,尚未受具足戒的出家男子。

【译文】

相传,释道钦住在径山的时候,有人来问道,他顺口就答,都能达到教旨的极致。忠州刺史刘晏曾向他乞请心偈,他让刘晏捧着香炉恭听,说来说去只有一句“诸恶莫作,诸善奉行”。刘晏说:“这句话三尺孩童都知道。”释道钦说:“三尺孩童都知道,百岁老人不能行。”至今这句话都被当作名言流传。我读梁元帝《杂传》,里面说:“晋惠帝末年,洛阳沙门耆域,是位得道高僧。长安人和耆域在长安寺吃饭,流沙人和耆域在石人前吃饭,相隔几万里远,同一天都能看见。沙门竺法行曾稽首请他开示,耆域升座说道:‘守口摄意,心莫犯戒。’竺对他说:‘得道者应当传授平常人没说过的道理,刚才这句话,八岁的小沙弥也能背诵。’耆域笑着说:‘八岁沙弥就能背诵,百岁老人不能践行。唉!人们都敬重得道的人,却不知道践行就是得道。’”

x4.5相传云,韩晋公滉在润州[1],夜与从事登万岁楼[2]。方酣,置杯不说[3],语左右曰:“汝听妇人哭乎?当近何所?”对在某街。诘朝,命吏捕哭者讯之。信宿,狱不具。吏惧罪,守于尸侧。忽有大青蝇集其首,因发髻验之,果妇私于邻,醉其夫而钉杀之。吏以为神。吏问晋公,晋公云:“吾察其哭声,疾而不悼,若强而惧者。”王充《论衡》云:郑子产晨出[4],闻妇人之哭,拊仆之手而听。有间,使吏执而问之,即手煞其夫者也。异日,其仆问曰:“夫子何以知之?”子产曰:“凡人于其所亲爱,知病而忧,临死而惧,已死而哀。今哭已死而惧,知其奸也。”

【注释】

[1]韩晋公滉:即为韩滉(723—787),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曾为润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贞元元年(785)拜检校左仆射、同平章事,次年封晋国公。韩滉擅长绘画,其《五牛图》流传至今。润州:今江苏镇江。

[2]万岁楼: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五“润州”:“其城吴初筑也,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

[3]说:同“悦”。

[4]郑子产(?—前522):即为公孙侨,字子产。郑国人,郑简公时执国政。

【译文】

相传,晋国公韩滉在润州时,一天夜晚和僚属登上万岁楼喝酒。酒兴正浓,韩晋公放下杯子,很不高兴,对左右说:“你们听见妇人的哭声了吗?是在附近的什么地方?”回答说在某条街。第二天一早,韩晋公命属吏把啼哭的妇人抓捕审讯。过了两晚,案子仍未审结。属吏害怕晋公降罪,就一直守在妇人丈夫的尸体旁边。忽然有很大的绿苍蝇飞来聚集在尸体的头部,于是解开死者发髻察验,果然,妇人和邻居私通,灌醉了她的丈夫然后把铁钉钉进头部害死了他。属吏觉得晋公简直是神。属吏向晋公询问究竟,晋公说:“我察觉她的哭声,哭得很急却感觉不到悲哀,一味干嚎却暴露出恐惧的心态。”王充《论衡》记载:郑国的子产早晨出门,听见妇人的哭声,就轻抚着仆人的手细听。过了一会儿,派官吏去捕捉审问,果然是个亲手杀死丈夫的人。另一天,他的仆人问:“夫子怎么知道那妇人杀死了亲人?”子产说:“大凡正常人对于自己亲爱的人,知道他病了就会忧虑,临死时担心他会死去,他去世了则会悲痛不已。现在这个妇人哭死去的亲人却让人听出心怀恐惧,就知道这其中有奸情。”

x4.6相传云,德宗幸东宫[1],太子亲割羊脾[2],水泽手,因以饼洁之。太子觉上色动,乃徐卷而食。司空赞皇公著《次柳氏旧闻》[3],又云是肃宗。刘《传记》云[4]:“太宗使宇文士及割肉[5],以饼拭手,上屡目之。士及佯不寤,徐卷而啖。”

【注释】

[1]德宗:即为李适(742—805)。代宗长子。广德二年(764)立为皇太子,大历十四年(779)即帝位。

[2]太子:即后来的唐顺宗李诵(761—806)。羊脾:即羊髀,羊腿。

[3]司空:官名。三公之一。赞皇公:即李德裕。《次柳氏旧闻》:李德裕撰,据自序称,原书为玄宗时史官柳芳所撰,已佚,李德裕父李吉甫据柳芳之子转述,以告德裕,因追忆记录,故名《次柳氏旧闻》。

[4]刘:刘知己次子。《传记》:指刘所撰《隋唐嘉话》。

[5]宇文士及(?—642):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隋朝左卫大将军宇文述第三子。仕隋,后入唐,封郢国公。

【译文】

相传,德宗幸东宫,太子亲手割羊腿,洗完手,然后用饼擦拭。太子觉察到皇上表情异常,就慢慢卷起擦手的饼吃掉。司空李德裕著《次柳氏旧闻》一书,又说这是肃宗做太子时的事情。刘《传记》记载:“太宗让宇文士及割肉,士及用饼擦手,太宗不停地看他。士及假装没注意到,慢慢卷起饼吃了。”

x4.7相传云,张上客艺过十全[1]。有果毅[2],因重病虚悸,每语腹中辄响,诣上客请治,曰:“此病古方所无。”良久,思曰:“吾得之矣。”乃取《本草》令读之[3],凡历药名六七不应,因据药疗之,立愈。据刘《传记》:有患应病者,问医官苏澄。澄言:“无此方。吾所撰《本草》,网罗天下药,可谓周。”令试读之,其人发声辄应。至某药,再三无声,过至他药,复应如初。澄因为方,以此药为主。其病遂差。

【注释】

[1]张上客:即为张文仲,洛阳人。武则天时为侍御医。上客,尊客,贵客。十全:医术高明,十治十愈。《周礼·天官》“医师”:“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

[2]果毅:即果毅都尉,职官名。

[3]《本草》:即《神农本草》。

【译文】

相传,张文仲医术高明,十治十愈。有位果毅都尉,身患重病气虚心悸,一说话肚子里就咕咕作响,到文仲那里请他治疗,文仲说:“这种病古方没有记载。”琢磨了很久,说:“我明白了。”就拿来《神农本草》让他读,总共有六七味药读的时候肚子没响,就把这些药配方治疗,很快就好了。据刘《传记》记载:有个患应声病的人,请医官苏澄治疗。苏澄说:“这种病不见记载。我撰写的《本草》,收录全天下各种药物,可称周全。”让病人试着读,那人一发声,喉咙里就有个声音应和。到某一味药,反复读都没有应和之声,到其他药,又成先前那样了。苏澄就以这味药为主配了药方。那人的病就好了。

x4.8今人云:“借书、还书,等为二痴。”据杜荆州告贶云[1]:“知汝颇欲念学,今因还车致副书,可案录受之。当别置一宅中,勿复以借人。古谚云:‘有书借人为嗤,借人书送还为嗤也。’”

【注释】

[1]杜荆州:即为杜预(222—285),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诗人杜甫的远祖。晋武帝咸宁四年(278)拜征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

【译文】

今天的人说:“借书、还书,同样都是呆子。”据杜预给儿子杜贶的信里说:“知道你很想读书,现在趁着有车回去给你捎一套书,你抄录好收起来。最好另放一间屋子里,不要把书借给他人。古谚说:‘有书借给别人会被嘲笑,借书读后送还也会被嘲笑。’”

x4.9世呼病瘦为崔家疾。据《北史》[1],北齐李庶无须[2],时人呼为天阉[3]。博陵崔谌[4],暹之兄也[5],尝调之曰:“何不以锥刺颐,作数十孔,拔左右好须者栽之?”庶曰:“持此还施贵族,艺眉有验[6],然后艺须。”崔家时有恶疾[7],故庶以此调之。俗呼滹沱河为崔家墓田[8]。

【注释】

[1]《北史》:“二十四史”之一。唐李延寿撰,合北朝的魏、齐、周、隋四朝史实,起北魏登国元年(386),至隋义宁二年(618)。

[2]北齐(550—577):北朝之一。高洋废东魏王朝,自称帝,国号齐,建都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史称“北齐”。

[3]天阉:天生没有生殖能力的男性。男性被阉割后一般不长胡须。

[4]博陵:地名。故城在今河北蠡县南。

[5]暹(xiān):即为崔暹(?—559),博陵安平(今属河北)人。曾为北齐尚书右仆射。

[6]艺:种植。

[7]恶疾:痛苦难治、使人恶心的疾病。古时多指麻风病,会导致眉毛脱落。

[8]滹(hu)沱河:源出山西,流入河北,是海河水系主要河流之一。这里的“滹沱”,谐音“呼秃”,崔氏为博陵安平人,滹沱河正好流经此地,故有“崔家墓田”之说。

【译文】

人们把使人瘦弱的病称作崔家病。据《北史》记载,北齐李庶没长胡须,当时人称他为天阉。博陵崔谌,是崔暹的哥哥,曾经嘲笑李庶说:“何不用锥子在面颊上刺出几十个孔,再把身边人的美须拔下来栽上?”李庶说:“这个办法还是你们家里先试试看,如果栽种眉毛成功了,我再栽种胡须。”崔家当时有麻风病,掉眉毛,所以李庶反过来嘲笑他。民间称滹沱河为崔家墓田。

x4.10俗好于门上画虎头,书“”字[1],谓阴刀鬼名[2],可息疟疠也。予读《汉旧仪》,说傩逐疫鬼,又立桃人、苇索、沧耳、虎等[3]。“”为合沧耳也。

【注释】

[1](jiàn):人死为鬼,鬼死为,鬼见了害怕。

[2]阴刀:或作“阴司”。

[3]予读《汉旧仪》三句: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一〇引《汉旧仪》:“东海之内度朔山上有桃,屈蟠三千里,其卑枝间,曰东北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荼,二曰郁垒,主领万鬼。鬼之恶害人者,执以苇索,以食虎。黄帝法而象之,因立桃梗于门户,上画神荼、郁垒,持苇索以御凶鬼;画虎于门,当食鬼也。”《汉旧仪》,即《汉官旧仪》,汉代卫宏撰,所记皆西汉典礼,今存清代辑本。傩(nuó),驱除瘟疫的仪式。这里指傩神。

【译文】

民间喜欢在大门上画虎头,写“”字,说这是阴司鬼死之后的鬼,可以预防瘟疫。我读《汉旧仪》,里面说傩神能驱除瘟疫和恶鬼,又在门口树立桃人,画上苇索、沧耳、虎等。原来“”字是沧、耳两个字组合而成。

x4.11予在秘丘[1],尝见同官说,俗说楼罗[2],因天宝中进士有东西棚[3],各有声势,稍伧者多会于酒楼食毕罗[4],故有此语。予读梁元帝《风人辞》云:“城头网雀,楼罗人着[5]。”则知“楼罗”之言,起已多时。一云“城头网张雀,楼罗会人着”。

【注释】

[1]秘丘:此指秘书省。段成式以父荫入官,为秘书省校书郎。

[2]楼罗:也作“娄罗”,干练而善于办事的人。

[3]天宝中进士有东西棚: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三:“玄宗时,士子殷盛,每岁进士到省者常不减千余人。在馆诸生更相造诣,互结朋党以相渔夺,号之为‘棚’。推声望者为‘棚头’,权门贵盛,无不走也,以此荧惑主司视听。其不第者,率多喧讼,考功不能御。开元二十四年冬,遂移贡举属于礼部,侍郎姚奕颇振纲纪焉。”

[4]伧(cāng):粗俗,鄙贱。

[5]楼罗人:这里或指城头列队的士兵。着:中,恰好合上。

【译文】

我在秘书省任职时,曾听同僚说,民间所说的楼罗一词,原是天宝年间考进士的士子们各拉帮派,分东西棚结党造声势,稍微鄙贱者经常在酒楼相聚吃毕罗,故而有了这个说法。我读梁元帝《风人辞》:“城头网雀,楼罗人着。”由此可知“楼罗”的说法很早就有了。梁元帝的诗,有的又作“城头网张雀,楼罗会人着”。

x4.12世说曹著轻薄才,长于题目人[1],常目一达官为“热鏊上猢狲”[2],其实旧语也。《朝野佥载》云[3]:“魏光乘好题目人[4]。姚元崇长大行急[5],谓之‘趁蛇鹳鹊’。侍御史王旭短而黑丑[6],谓之‘烟薰木蛇’[7]。杨仲嗣躁率[8],谓之‘热鏊上猢狲’。”

【注释】

[1]题目:品评。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近代咏字有萧昕,寓言有李纡,隐语有张著……题目人有曹著。”

[2]鏊(ào):一种铁制的烙饼炊具。

[3]《朝野佥载》:唐代张撰。记录隋唐两代朝野佚闻,尤以武后时期为多。

[4]魏光乘好题目人:《朝野佥载》卷四:“唐兵部尚书姚元崇长大行急,魏光乘目为‘赶蛇鹳鹊’;黄门侍郎卢怀慎好视地,目为‘观鼠猫儿’;殿中监姜皎肥而黑,目为‘饱椹母猪’;紫微舍人倪若水黑而无须,目为‘醉部落精’;舍人齐处冲好眇目视,目为‘暗烛底觅虱老母’;舍人吕延嗣长大少发,目为‘日本国使人’;又有舍人郑勉为‘醉高丽’;目拾遗蔡孚‘小州医博士诈谙药性’;又有殿中侍御史短而丑黑,目为‘烟薰地术’;目御史张孝嵩为‘小村方相’;目舍人杨仲嗣为‘熟鏊上猢狲’;目补阙袁辉为‘王门下弹琴博士’;目员外郎魏恬为‘祈雨婆罗门’;目李全交为‘品官给使’;目黄门侍郎李广为‘饱水虾蟆’。由是坐此品题朝士,自左拾遗贬新州新兴县尉。”

[5]姚元崇:即为姚崇(650—721),本名元崇,避唐玄宗讳改名崇,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东南)人。一代名相,封梁国公。

[6]侍御史:职官名。通常省称“侍御”。唐代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并为御史台属官。王旭: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玄宗时官左司郎中、兼侍御史。

[7]木蛇:注[4]引《朝野佥载》作“地术”。苍术、白术之属,粗肥的根茎生于地,称地术。

[8]杨仲嗣:杨元琰子,曾官密州刺史。

【译文】

人们都说曹著才思敏捷而为人轻薄,特别喜欢对他人评头品足,曾经品题一位高官为“热鏊上猴子”,其实这是老话了。《朝野佥载》记载:“魏光乘喜欢对他人评头品足。姚崇个头高走路快,就称他为‘抓蛇鹳鹊’。侍御史王旭身材矮且又黑又丑,就称他为‘烟薰地术’。杨仲嗣性情急躁,就称他为‘热鏊上猴子’。”

x4.13蜀石笋街[1],夏中大雨,往往得杂色小珠。俗谓地当海眼[2],莫知其故。蜀僧惠嶷曰:“前史说,蜀少城饰以金璧珠翠[3],桓温恶其太侈[4],焚之,合在此。今拾得小珠,时有孔者,得非是乎?”予开成初,读《三国典略》[5]:“梁大同中骤雨,殿前有杂色珠。梁武有喜色,虞寄因上《瑞雨颂》[6]。梁武谓其兄荔曰:‘此颂清拔,卿之士龙也[7]。’”

【注释】

[1]石笋: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时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举万钧。每王薨,辄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为墓志,今石笋是也,号曰笋里。”杜甫在成都时,有《石笋行》。

[2]地当海眼:唐杜甫《石笋行》:“君不见益州城西门,陌上石笋双高蹲。古来相传是海眼,苔藓蚀尽波涛痕。雨多往往得瑟瑟(按,碧珠),此事恍惚难明论。”

[3]蜀少城:成都少城,在大城之西,相传秦时张仪筑成都大城,后又在城西筑小城,东墙与大城西墙相接,称为少城;后来少城西南扩展为南市,增筑锦官、车官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四:“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

[4]桓温(312—373):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北)人。晋明帝时为荆州刺史,率兵伐蜀,永和三年(347)攻克成都。

[5]《三国典略》:《新唐书·艺文志二》:“丘悦《三国典略》三十卷。”

[6]虞寄(510—579):会稽余姚(今属浙江)人。历仕梁、陈两朝。

[7]士龙:即为陆云,字士龙。陆云与其兄陆机名重当时,并称“二陆”。

【译文】

成都石笋街,夏天大雨时,常常会下一些各色小珠子。民间说此地正当海眼的位置,不知道这种说法的缘起。成都和尚惠嶷说:“古史上说,成都少城用金璧翠珠作装饰,桓温嫌这太过奢侈,就烧了,应该就在此处。如今在雨中拾到的小珠,有好些带孔的,莫非就是装饰少城的翠珠?”开成初年我读《三国典略》:“梁朝大同年间,一次下暴雨,宫殿前有各色珠子。梁武帝面有喜色,虞寄因此写了一篇《瑞雨颂》呈上。梁武帝对他哥哥虞荔说:‘这篇颂写得清雅秀拔,虞寄就是你家陆云啊。’”

x4.14俗好剧语者云[1]:“昔有某氏,破产贳酒,少有醒时。其友题其门阖云:‘今日饮酒醉,明日饮酒醉。’邻人读之不解,曰:‘今日饮酒醉,是何等语?’”于今青衿之子无不记者[2]。《谈薮》云[3]:北齐高祖常宴群臣,酒酣,各令歌。武卫斛律丰乐歌曰[4]:“朝亦饮酒醉,暮亦饮酒醉。日日饮酒醉,国计无取次。”帝曰:“丰乐不谄,是好人也。”

【注释】

[1]剧语:戏谑之语。

[2]青衿之子:学生。《诗经·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

[3]《谈薮》: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七:“《谈薮》二卷,北齐秘书省正字北平阳玠松撰。事综南北,时更八代,隋开皇中所述也。”

[4]武卫:即武卫营,汉末曹操任丞相,置武卫营,魏文帝曹丕置武卫将军,以主禁军。斛律丰乐:即为斛律羡(?—572),字丰乐,朔州(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勅勒部人。

【译文】

民间喜欢戏谑的人说:“从前有个人破产了仍然赊酒喝,很少有酒醒的时候。他的朋友在他家门板上题了两句诗:‘今日饮酒醉,明日饮酒醉。’邻居读了疑惑不解,问:‘今日饮酒醉,这算什么诗?’”这则故事现在的读书人都知道。《谈薮》记载:北齐高祖曾经宴请朝臣,酒酣之际,让每人都唱歌。武卫将军斛律丰乐唱道:“朝也饮酒醉,暮也饮酒醉。天天饮酒醉,国事没理会。”高祖说:“丰乐不谄媚,是个好人。”

x4.15相传玄宗尝令左右提优人黄翻绰入池水中[1]。复出,翻绰曰:“向见屈原笑臣[2]:‘尔遭逢圣明,何尔至此?’”据《朝野佥载》:散乐高崔嵬善弄痴[3],大帝令没首水底,少顷,出而大笑。上问之,云:“臣见屈原,谓臣云:‘我遇楚怀无道[4],汝何事亦来耶?’”帝不觉惊起,赐物百段。又《北齐书》[5]:显祖无道[6],内外各怀怨毒。曾有典御丞李集面谏[7],比帝甚于桀、纣[8]。帝令缚致水中,沉没久之。后令引出,谓曰:“我何如桀、纣?”集曰:“向来弥不及矣。”如此数四,集对如初。帝大笑曰:“天下有如此痴汉,方知龙逢、比干非是俊物[9]。”遂解放之。盖事本起于此。

【注释】

[1]黄翻绰:唐玄宗时伶人。12.25条作“黄幡绰”。

[2]屈原(前339—前278):名平,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贵族,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对内举贤明,修法度,对外联齐抗秦。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遭到排挤和流放,后自沉汨罗而死。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3]散乐:本指周代民间乐舞,包括俳优歌舞杂奏等,因不在官乐之内,故称为散。汉武帝以后,民间及西域传入的乐舞杂技表演总称“散乐”,也叫“百戏”。弄痴:装痴卖傻以娱人。

[4]楚怀:即为楚怀王(?—前296)。信任靳尚及宠姬郑袖,疏远屈原,国政腐败,先后为秦、齐所败,后听张仪之计入朝于秦,最后死在秦国。

[5]《北齐书》:唐李百药撰,五十卷,记载北齐一代历史,原名《齐书》,宋代为区别萧子显《南齐书》,故改称《北齐书》。

[6]显祖:即为北齐文宣皇帝高洋(529—559)。高洋于武定八年(550)废魏孝静帝自立,国号齐,是为北齐;后因凶杀无度,嗜酒肆淫,暴死,谥文宣皇帝,庙号显祖。《北史·齐本纪中》:“(显祖)系徒罪至大辟,简取随驾,号为供御囚,手自刃杀,持以为戏。凡所屠害,动多支解,或投之烈火,或弃之漳流。兼以外筑长城,内营台殿,赏费过度,天下骚然,内外憯憯,各怀怨毒。”

[7]典御丞:职官名。《隋书·百官志中》:“尚食局,典御二人(总知御膳事)。丞、监各四人。”

[8]桀、纣:即夏桀、商纣。

[9]龙逢:即为关龙逢。传说中夏代的贤臣,夏桀无道,关龙逢极谏,被杀。比干:商末纣王叔伯父(或曰纣之庶兄)。纣王淫乱,比干犯颜强谏,纣大怒,剖其心而死。

【译文】

相传玄宗曾命左右侍从提起伶人黄翻绰丢进池水里。黄翻绰从水里爬上来,说:“刚才见到屈原,他讥笑我说:‘你遇到的是圣明的皇帝,怎么也到水里来啦?’”据《朝野佥载》记载:散乐高崔嵬善于装痴卖傻,皇帝命人把他的脑袋没进水底,一会儿,他浮出水面,放声大笑。皇帝问他,他说:“臣在水里见到了屈原,对臣说:‘我是因为遇到了楚怀王这个无道昏君,你为什么也到水里来了?’”皇帝猛然醒悟,站起身来,赐给他一百段布帛。又《北齐书》记载:显祖暴虐无道,朝廷内外都心怀怨恨。曾有一位典御丞李集当面直谏,说显祖比桀、纣还残暴。显祖让人把他捆起来扔进水里,沉了很长时间。又命人把他拉出水来,问他:“我比桀、纣怎么样?”李集说:“他们远远不如皇上您残暴。”几次三番把他扔进水又拉出来,李集都是这句话。显祖大笑道:“天下竟然有这样固执的家伙,现在知道龙逢、比干也不算人杰。”于是解开绳子放了他。大概这类故事的本源即起于此。

x4.16今人每睹栋宇巧丽,必强谓鲁般奇工也[1]。至两都寺中,亦往往托为鲁般所造,其不稽古如此。据《朝野佥载》云:鲁般者,肃州燉煌人[2],莫详年代,巧侔造化[3]。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无何,其妻有妊,父母诘之,妻具说其故。父后伺得鸢,击楔十余下,乘之,遂至吴会[4]。吴人以为妖,遂杀之。般又为木鸢乘之,遂获父尸。怨吴人杀其父,于肃州城南作一木仙人,举手指东南,吴地大旱三年。卜曰:“般所为也。”赍物具千数谢之。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国初,土人尚祈祷其木仙。六国时[5],公输般亦为木鸢以窥宋城。

【注释】

[1]鲁般:即为鲁班,也称公输班。春秋时鲁国巧匠,曾为楚王制作云梯以攻宋国。后来被土木工匠尊为祖师。

[2]肃州:今甘肃张掖。燉煌:在今甘肃敦煌西。

[3]侔(móu):相等,齐。造化:大自然的创造化育。

[4]吴会:在今苏杭一带。

[5]六国时:战国时期。六国,战国七雄除秦以外的六国。

【译文】

现在的人只要看见屋宇修造得精巧美观,就一定要说这是鲁般的奇妙工艺。甚至长安和洛阳的寺庙,也往往托言是鲁般建造的,这些说法根本不去详细稽考历史。据《朝野佥载》记载:有一个名字也叫鲁般的人,是肃州敦煌人,生卒年代不详,技艺入神,巧夺天工。他在凉州建造佛塔时,制造了一只木老鹰,只要敲击机关三下,就可以乘着木老鹰回家。没多久,鲁般的妻子怀孕了,他父母很奇怪,妻子说明了情况。后来有一次,鲁般的父亲偷偷拿到木老鹰,一连敲了十几下机关,乘着它就一直飞到了吴会。吴人以为是妖怪,就杀了他。鲁般又另制造了一只木老鹰,乘着它飞到吴地,把父亲的尸体运了回来。鲁般怨恨吴人杀死了他父亲,就在肃州城南制造了一位木仙人,举起手指向东南方,结果吴地大旱三年。吴地请人占卜,说:“这是鲁般干的。”就派人带着几千件礼物去肃州向鲁般道歉。鲁般就断掉木仙人的一只手,那天吴地大雨倾盆。国朝初年,吴地人还时时祈祷木仙保祐。六国时期,鲁般也曾制造木老鹰对宋国进行空中侦察。

x4.17俗说沙门杯渡入梁[1],武帝召之,方弈棋呼杀,阍者误听[2],杀之。浮休子云:梁有榼头师[3],高行神异,武帝敬之。常令中使召至,陛奏:“榼头师至。”帝方棋,欲杀子一段,应声曰:“煞!”中使人遽出斩之。帝棋罢,命师入,中使曰:“向者陛下令杀,已法之矣。师临死云:‘我无罪。前生为沙弥,误锄杀一蚓。帝时为蚓,今此报也。’”

【注释】

[1]杯渡:也作“杯度”,常乘木杯渡水,因以得名。其人游止无定,不修细行,神力卓越。梁代释慧皎《高僧传》卷十:“杯度者,不知姓名,常乘木杯渡水,因而为目。初见在冀州,不修细行,神力卓越,世莫测其由来。尝于北方寄宿一家,家有一金像,度窃而将去,家主觉而追之。见度徐行,走马逐而不及。至孟津河浮木杯于水,凭之渡河,无假风棹,轻疾如飞。……至元嘉三年九月,辞谐入京,留一万钱物寄谐,倩为营斋,于是别去,行至赤山湖,患痢而死。”入梁:据引文,杯渡元嘉三年(426)于赤山湖卒,则不当有入梁之事。

[2]阍者:宫中守门人,掌晨昏启闭宫门。

[3]榼头师:《朝野佥载》作“磕头师”。

【译文】

据说杯渡和尚入梁,梁武帝召见,他进宫时武帝正在下棋喊杀,宫中守门人误以为是下令杀人,就把杯渡杀了。浮休子说:梁朝有磕头师,德行高尚且有神异,梁武帝很敬重他。有一次命中使召见,中使在殿阶下启奏说:“磕头师到了。”武帝正在下棋,要杀对方一块棋子,就随口应道:“杀!”中使立即把人带出去杀了。武帝下完棋,命磕头师进见,中使回奏:“刚才陛下命令杀掉,已经遵旨杀了。和尚临死时说:‘我无罪。前世做沙弥时,锄草时不小心弄死了一条蚯蚓。皇帝前世正是那条蚯蚓,所以今天有此报应。’”

x4.18予门吏陆畅[1],江东人,语多差误,轻薄者多加诸以为剧语。予为儿时,常听人说,陆畅初娶董溪女[2],每旦,群婢捧匜[3],以银奁盛澡豆[4],陆不识,辄沃水服之。其友生问:“君为贵门女婿,几多乐事?”陆云:“贵门礼法,甚有苦者,日俾予食辣[5],殆不可过。”近览《世说新书》[6],云王敦初尚公主[7],如厕,见漆箱盛干枣,本以塞鼻,王谓厕上下果[8],食至尽。既还,婢擎金漆盘贮水,琉璃碗进澡豆。因倒著水中,既饮之,群婢莫不掩口。

【注释】

[1]陆畅:湖州(今属浙江)人。早年受知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元和元年(806)登进士第,大和元年(827)以侍御充淮南节度使段文昌(段成式父亲)从事。

[2]董溪:董晋(723—799)之子。唐德宗时,董晋曾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3]匜(yí):一种盛水洗手的器具。

[4]澡豆:一种洗沐用品。用猪胰磨成糊状,合豆粉、香料等制成。

[5](chǎo):炒的米粉或面粉。

[6]《世说新书》:即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本条中所引本自《世说新语·纰漏》。

[7]王敦(266—324):东晋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丞相王导的堂兄,娶晋武帝之女襄城公主为妻。尚:娶帝王之女为妻,是仰攀婚姻的意思。

[8]下果:摆放果品。

【译文】

我父亲的属吏陆畅,是江东人,说话常常出差错,轻薄的人于是添油加醋地编派他。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曾听人说,陆畅早先娶董溪之女,每天早上,侍女们捧来洗脸盆,用银匣子装着澡豆,陆畅不认识澡豆,就和着水吃了。他的朋友问:“你做了富贵人家的女婿,都有哪些好玩的事?”陆畅说:“贵族家规矩大,很让人头疼,每天都让我吃辣炒面,简直受不了。”近来阅览《世说新语》,记载说王敦刚娶公主时,上厕所时看见漆箱里放着干枣,这本来是用来塞住鼻孔的,王敦以为厕所也摆放果品,几乎吃个精光。上完厕所出来,侍女端着金漆盘,里面盛着洗手的水,琉璃碗里盛着澡豆。王敦就把澡豆倒进水里,连豆带水就喝,侍女们都捂着嘴偷笑。

x4.19焦赣《易林·乾卦》云[1]:“道陟多阪[2],胡言连蹇[3]。译喑且聋[4],莫使道通。”据梁元帝《易连山》[5],每卦引《归藏》、《斗图》、《立成》、《委化》、《集林》及焦赣《易林》[6],乾卦卦辞与赣《易林》卦辞同[7],盖相传误也。

【注释】

[1]焦赣:即为焦延寿,字赣,梁(今河南开封一带)人。西汉经学家,著有《焦氏易林》十六卷。乾卦:八卦之一,代表天。

[2]陟:登高。阪(bǎn):山坡,斜坡。

[3]胡:古代泛称外国或外族。连蹇:坎坷,艰难。

[4]译:传译外族四夷之语音。喑(yin):哑,不能说话。

[5]《易连山》:书名。梁元帝萧绎《金楼子·著书篇》:“《连山》三帙,三十卷。原注:金楼年在弱冠,著此书,至于立年,其功始就。躬亲笔削,极有其劳。”按,《连山》,古《易》有三名,曰《连山》,曰《归藏》,曰《周易》。

[6]《归藏》、《斗图》、《立成》、《委化》、《集林》:《隋书·经籍志》记载郭璞《易斗图》一卷,顾氏撰《易立成》四卷,京房撰《周易委化》四卷,京房撰《周易集林》十二卷。

[7]卦辞:《周易》里说明六十四卦每卦要义的文辞。

【译文】

焦赣《易林·乾卦》说:“道路倾斜坎坷,胡人称作连蹇。传译又哑又聋,无法交流沟通。”据梁元帝《易连山》,书中每卦都引《归藏》、《斗图》、《立成》、《委化》、《集林》及焦赣《易林》,其中乾卦卦辞和焦赣《易林》的卦辞相同,大概是相传致误。

x4.20予别著郑涉好为查语[1],每云:“天公映冢,染豆削棘[2],不若致余富贵。”至今以为奇语。释氏《本行经》云[3],自穿藏阿逻仙言[4]:“磨棘画羽,为自然义[5]。”盖从此出也。

【注释】

[1]郑涉: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初,诙谐自贺知章,轻薄自祖咏,语自贺兰广、郑涉。”查语:怪诞而不拘礼度的话。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十:“近代流俗,呼丈夫、妇人纵放不拘礼度者为‘查’。又有数十种语,自相通解,谓之查谈,大抵近猥僻。”

[2]天公映冢,染豆削棘:不详何义。

[3]《本行经》:即《佛本行集经》,六十卷,讲述释迦牟尼佛诞生、出家、成道等事迹,以及佛弟子归化之因缘。

[4]自穿藏阿逻仙:《佛本行集经》卷二〇:“……去此不远,有一仙人住止之所,名曰穿藏,彼有一仙,名阿罗逻。”自,疑为“有”字之误。

[5]磨棘画羽,为自然义:《佛本行集经》卷二一:“棘针头尖,是谁磨造?鸟兽色杂,是谁画之?此义自然,无人所作。”

【译文】

我在别的文章里记载了郑涉喜欢说些怪诞话,他经常说:“天公映冢,染豆削棘,不如让我富贵。”到现在都被认为是奇语。佛教《本行经》记载,有穿藏阿逻仙说:“磨出针棘尖头,画成杂色鸟羽,这些并非人为,都是自然天成。”郑涉的话大概是从这里化出的。

x4.21《续齐谐记》云[1]:”许彦于绥安山行[2],遇一书生,年二十余,卧路侧,云足痛,求寄鹅笼中。彦戏言许之,书生便入笼中,笼亦不更广,书生与双鹅并坐,负之不觉重。至一树下,书生乃出笼,谓彦曰:‘欲薄设馔。’彦曰:‘甚善。’乃于口中吐一铜盘,盘中海陆珍羞方丈盈前。酒数行,谓彦曰:‘向将一妇人相随,今欲召之。’彦曰:‘甚善。’遂吐一女子,年十五六,容貌绝伦,接膝而坐。俄书生醉卧,女谓彦曰:‘向窃一男子同来,欲暂呼,愿君勿言。’又吐一男子,年二十余,明恪可爱,与彦叙寒温,挥觞共饮。书生似欲觉,女复吐锦行障[3],障书生。久而书生将觉,女又吞男子,独对彦坐。书生徐起,谓彦曰:‘暂眠,遂久留君。日已晚,当与君别。’还复吞此女子及诸铜盘,悉纳口中。留大铜盘,与彦别曰:‘无以藉意,与君相忆也。’”释氏《譬喻经》云[4]:“昔梵志作术,吐出一壶,中有女,与屏处作家室。梵志少息,女复作术,吐出一壶,中有男子,复与共卧。梵志觉,次第互吞之,拄杖而去[5]。”余以为吴均尝览此事,讶其说,以为至怪也。

【注释】

[1]《续齐谐记》:南朝梁吴均撰,志怪之作。

[2]绥安:在今江苏宜兴西南。

[3]行障:可以随地移置的屏风。

[4]《譬喻经》:即《旧杂譬喻经》,三国吴康僧会译。

[5]“昔梵志作术”十二句:《旧杂譬喻经》卷一:“……梵志独行来,入水池浴,出饭食,作术吐出一壶。壶中有女人,与于屏处作家室,梵志遂得卧。女人则复作术,吐出一壶,壶中有年少男子,复与共卧。已便吞壶。须臾梵志起,复内妇著壶中。吞之已,作杖而去。”梵志,佛教称一切外道之出家人为梵志。

【译文】

《续齐谐记》记载:“许彦在绥安山间赶路,遇到一位二十多岁的书生,躺在路边,说脚痛,想进到许彦的鹅笼里请他捎一段路。许彦当成开玩笑就答应了,书生就进了鹅笼,笼子也没有变大,书生和两只鹅并排坐,许彦挑着也不觉增加了重量。到了一棵大树下,书生出了鹅笼,对许彦说:‘想为您准备一桌简单的酒席。’许彦说:‘很好。’书生就从口里吐出一个铜盘,里面盛着山珍海味,在许彦面前摆开,约有一丈见方。酒过几巡,书生对许彦说:‘我一直随身带着一位妇人,现在想请她出来见见。’许彦说:‘很好。’书生就从口中吐出一位十五六岁的女子,容貌艳丽举世无双,靠着书生膝盖坐下。一会儿书生酒醉躺下睡着了,女子对许彦说:‘我一直随身带着一位男子,想请他出来一见,希望您保密。’女子又从口中吐出一位二十多岁的男子,聪明颖悟很是可爱,和许彦寒暄,举杯共饮。书生好像要醒了,女子又吐出一个锦行障,遮住书生。又过了好一会儿,书生就要醒了,女子又吞下男子,独自一人面对许彦而坐。书生慢慢起身,对许彦说:‘小睡片刻,耽误了您的时间。天色不早了,就此别过。’又吞下这位女子和那些铜盘,全部纳入口中。最后留下一个大铜盘,对许彦说:‘没有其他可以表达心意的,就以此作个留念。’”佛教《譬喻经》记载:“以前梵志施法术,吐出一个壶,壶里有个女子,和梵志单独相处作他的家室。梵志小睡时,女子又作法术,吐出一个壶,壶里有个男子,女子和这男子共卧。梵志快醒了,女子先吞下壶和男子,梵志醒来又吞下壶和女子,拄杖离去。”我认为吴均曾经读过这段故事,很惊讶,觉得想象极为奇特怪异,就写进了他的故事里。

x4.22相传天宝中,中岳道士顾玄绩,尝怀金游市中。历数年,忽遇一人,强登旗亭,扛壶尽醉[1]。日与之熟,一年中输数百金。其人疑有为,拜请所欲。玄绩笑曰:“予烧金丹八转矣[2],要一人相守,忍一夕不言,则济吾事。予察君神静有胆气,将烦君一夕之劳。或药成,相与期于太清也[3]。”其人曰:“死不足酬德,何至是也。”遂随入中岳。上峰险绝,岩中有丹灶盆,乳泉滴沥,乱松闭景。玄绩取干饭食之,即日上章封㓻[4]。及暮,授其一板云:“可击此知更,五更当有人来此,慎勿与言也。”其人曰:“如约。”至五更,忽有数铁骑呵之曰:“避!”其人不动。有顷,若王者,仪卫甚盛,问:“汝何不避?”令左右斩之。其人如梦,遂生于大贾家。及长成,思玄绩不言之戒。父母为娶,有三子。忽一日,妻泣:“君竟不言,我何用男女为!”遂次第杀其子。其人失声,豁然梦觉。鼎破如震,丹已飞矣。释玄奘《西域记》云:“中天婆罗痆斯国鹿野东[5],有一涸池,名救命,亦曰烈士。昔有隐者于池侧结庵,能令人畜代形,瓦砾为金银。未能飞腾诸天[6],遂筑坛作法,求一烈士[7],旷岁不获。后遇一人于城中,乃与同游,至池侧,赠以金银五百,谓曰:‘尽当来取。’如此数返,烈士屡求效命。隐者曰:‘祈君终夕不言。’烈士曰:‘死尽不惮,岂徒一夕屏息乎!’于是令烈士执刀,立于坛侧,隐者按剑念咒。将晓,烈士忽大呼,空中火下。隐者疾引此人入池。良久出,语其违约,烈士云:‘夜分后,惛然若梦,见昔事主躬来慰谕,忍不交言,怒而见害。托生南天婆罗门家住胎[8],备尝艰苦,每思恩德,未尝出声。及娶、生子,丧父母,亦不语。年六十五,妻忽怒,手剑提其子:“若不言,杀尔子!”我自念已隔一生,年及衰朽,唯止此子,应遽止妻,不觉发此声耳。’隐者曰:‘此魔所为,吾过矣。’烈士惭忿而死。”盖传此之误,遂为中岳道士。

【注释】

[1]扛(gāng):两人对举为扛。

[2]金丹八转:唐宋以前,金丹指以金石丹砂等为原料炼制成的丹药;宋金以后,则有内外丹之分。转,道教外丹师称炼丹过程中药物转变或操作程序转变的次数。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卷一:“一转之丹服之三年得仙,二转之丹服之二年得仙,三转之丹服之一年得仙,四转之丹服之半年得仙,五转之丹服之百日得仙,六转之丹服之四十日得仙,七转之丹服之三十日得仙,八转之丹服之十日得仙,九转之丹服之三日得仙。”

[3]太清:道教三清胜境之一。

[4]上章封㓻(gāng):上表章祭太清。㓻,代指太清,晋葛洪《抱朴子·内篇》“杂应第十五”:“太清之中,其气甚㓻,能胜人也。”

[5]婆罗痆斯国:梵语音译,即古代的迦尸国,为古印度十六大国之一,其地今名瓦腊纳西。鹿野:又称“仙人鹿野”,释迦牟尼成道后,始来此处说四谛之法,度㤭陈如等五比丘。

[6]诸天:佛教谓三界二十八天(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

[7]烈士:刚烈之士。

[8]南天:即南天竺,五天竺之一。婆罗门:印度四种姓之第一等。

【译文】

相传天宝年间,中岳道士顾玄绩,曾怀揣金银在市井闲游。过了几年,忽然遇见一个人,就强邀这人上酒楼,举杯对酌,酩酊大醉。顾玄绩和那人一天天熟悉起来,一年时间花了几百两银子。那人怀疑他是有事相求,就请他说出来。顾玄绩笑道:“我烧炼金丹已经八转了,现在要一个人帮忙看守,忍住一个晚上不说话,我就可大功告成。我观察您精神镇静,很有胆气,想麻烦您辛苦一个晚上。如果丹药炼成了,您我就可同登太清胜境。”那人说:“我死都不足以报答您的恩德,哪用如此客气。”于是跟随顾玄绩上了嵩山。峰岭极为险峻,岩中有丹灶和丹盆,岩间乳石清泉滴沥,松林茂密遮天蔽日。玄绩拿来干饭给那人吃,当天就上表祭告太清。到傍晚,交给那人一块板说:“敲此板就可知道几更,五更时会有人来这里,千万别和他说话。”那人说:“没问题。”到了五更,忽然有几名精锐铁骑喝道命他回避。那人一动不动。一会儿,来了一位国君模样的人,仪仗威武,问他:“你为何不回避?”喝命左右斩了他。那人像做梦一样,托生在一个大商人家里。长大以后,一直牢记玄绩的告诫,不说一句话。父母为他娶了妻子,生了三个孩子。忽然有一天,妻子哭泣着说:“您从不说一句话,我要这些孩子有何用!”就把孩子一个一个全杀死。那人因此失声惊呼,恍然一梦醒来。只听那丹鼎破裂有如雷震,顾玄绩的金丹已飞走了。释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中天竺婆罗痆斯国鹿野苑的东边,有一口干涸的池塘,名为救命池,又叫烈士池。先前有位隐士在池塘边搭建草庵,能使人畜改变形貌,瓦砾变成金银。只是不能飞升天界,于是建造祭坛作法,寻找一位刚烈之士,整整一年时间也没找到。后来在城里遇见一个人,和他随处闲游,来到池塘边,送给他五百两银子,对他说:‘用完再来拿。’几次如此,烈士反复恳求为隐士效命。隐士说:‘希望您可以一晚不作声。’烈士说:‘我死都不怕,更何况只是一晚不出声呢!’于是隐士命烈士手执一把刀,立在坛边,隐士持剑念诵神咒。天快亮时,烈士忽然大声惊叫,空中突降大火。隐士急忙拉着烈士跳入池塘避火。过了很久才出池塘,隐士责备烈士违背诺言,烈士说:‘半夜以后,昏昏沉沉有如梦中,只见以前的东家亲来问候,我忍住没与他说话,他一生气就把我杀了。我托生在南天竺婆罗门家里住胎,出生后备受艰苦,每每思及您的恩德,从未出过声。后来娶妻、生子、父母去世,都没有说过一句话。六十五岁时,妻子忽然发怒,拿着一把剑,拉着儿子说:“你如果再不说一句话,我就把儿子杀了!”我心想已经隔世为人,年岁迟暮,只有这一个儿子,应该赶紧阻止妻子,不由得就发出了喊声。’隐士说:‘这是魔鬼作祟,是我的过错。’烈士惭愧愤恨而死。”这个故事在流传过程中产生讹误,就由隐士变成了中岳道士。

x4.23相传云,一公初谒华严[1],严命坐,顷曰:“尔看吾心在何所?”一公曰:“师驰白马过寺门矣。”又问之,一公曰:“危乎!师何为处乎刹末也[2]?”华严曰:“聪明果不虚,试复观我。”一公良久,泚颡[3],面洞赤,作礼曰:“师得无入普贤地乎[4]?”集贤校理郑符云:“柳中庸善《易》[5],尝诣普寂公[6]。公曰:‘筮吾心所在也。’柳云:‘和尚心在前檐第七题[7]。’复问之,在某处。寂曰:‘万物无逃于数也。吾将逃矣,尝试测之。’柳久之,瞿然曰:‘至矣。寂然不动,吾无得而知矣。’”又诜禅师本传云[8]:“日照三藏诣诜[9],诜不迎接,直责之曰:‘僧何为俗入嚣湫处[10]?’诜微瞚[11],亦不答。又云:‘夫立不可过人头,岂容摽身鸟外[12]。’诜曰:‘吾前心于市,后心刹末,三藏果聪明者。且复我。’日照乃弹指数十[13],曰:‘是境空寂,诸佛从自出也。’”予按《列子》曰[14]:“有神巫自齐而来处于郑,命曰季咸。列子见之心醉,以告壶丘子[15]。壶丘子曰:‘尝试与来,以吾示之。’明日,列子与见壶丘子。壶丘子曰:‘向吾示之以地文[16],殆见吾杜德机也[17]。尝又与来。’列子又与见壶丘子。壶丘子曰:‘向吾示之以天壤[18]。’列子明日又与见壶丘子。出曰:‘子之先生不齐[19],吾无得而相焉。’‘吾示之以太冲莫眹[20]。尝又与来。’明日,又与之见壶丘子。立未定,失而走。壶丘子曰:‘吾与之虚而猗移[21],因以为茅靡[22],因以为流波,故逃也。’”予谓诸说悉互窜是事也。如晋时,有人百掷百卢[23],王衍曰[24]:“后掷似前掷矣。”盖取于《列子》“钧后于前”之义[25],当时人闻以为名言。人之易欺,多如此类也。

【注释】

[1]一公:即为一行(683—727)。唐代高僧。华严:即为华严大师释法藏(643—712),原籍康居(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其祖已徙居长安,以康为姓。年十七习《华严经》,曾入玄奘译场,武则天时与义净、复礼同译《华严》新经,并为武则天讲经,为中宗、睿宗授菩萨戒,时号华严大师,赐号贤首法师(华严宗又因此被称为贤首宗),后被尊为华严宗第三祖。

[2]刹:“刹多罗”的省称,即佛塔顶部的相轮。

[3]泚颡(ci sǎng):额头出汗。

[4]普贤:即为普贤菩萨。他主一切诸佛的理德、行德,坐骑为六牙白象,白象是其愿行广大、功德圆满的象征。汉化佛教以峨眉山为其道场。

[5]柳中庸:蒲州虞乡(今山西永济)人。安史之乱中,避地江南。大历九年(774)在湖州与颜真卿、皎然等联唱,结集为《吴兴集》十卷。

[6]普寂公:即为释普寂(?—739),俗姓冯,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初师事神秀。武则天召神秀至东都,乃度普寂为僧。唐中宗闻神秀年高,乃令普寂代本师统其法众。开元二十七年(739),于上都兴唐寺圆寂。

[7]题:物的前端或顶端。

[8]诜(shēn)禅师:即为释智诜,俗姓周,因祖父为官迁徙入蜀,自幼居于资阳(今属四川)。武德年间出家,至成都师事玄奘。后出蜀师事双峰山弘忍,与神秀、慧能同门,学成复归蜀中驻锡资州德纯寺传法。武则天诏入内道场,赐号宝修禅师,后归蜀。智诜被尊为剑南禅派的创始人。

[9]日照:即为释地婆诃罗,汉译日照,中天竺人。高宗时来唐,仪凤四年(679)开始译经,依照玄奘之例,于一大寺别院安置,至垂拱末年为止。终于译经小房。三藏:经、律、论三藏,佛陀一生所说教法总称,精通三藏的僧人,则称三藏法师。

[10]嚣湫:喧闹而卑隘。

[11]瞚:字亦作“瞬”,眨眼。

[12]摽(piāo):高举的样子。

[13]弹指:古印度的习俗,弯曲食指再用大拇指捻弹作声,表示喜悦、赞叹等意思。

[14]《列子》:旧题战国列御寇撰,《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列入道家。今本《列子》则可能是魏晋时人托名伪作,唐代尊崇道教,以《列子》为《冲虚真经》,为道家经典之一。按,本条所引《列子》文字,较之原文,节略过多,意思不连贯,难以理解。今据杨伯峻《列子集释·黄帝篇》重录如下(下面的译文也据此酌情增益):“有神巫自齐来处于郑,命曰季咸,知人死生、存亡、祸福、寿夭,期以岁、月、旬、日,如神。郑人见之,皆避而走。列子见之而心醉,而归以告壶丘子,曰:‘始吾以夫子之道为至矣,则又有至焉者矣。’壶子曰:‘……尝试与来,以予示之。’明日,列子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子之先生死矣,弗活矣,不可以旬数矣。吾见怪焉,见湿灰焉。’列子入,涕泣沾衿,以告壶子。壶子曰:‘向吾示之以地文,罪乎不不止,是殆见吾杜德几也。尝又与来!’明日,又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幸矣,子之先生遇我也,有瘳矣。灰然有生矣。吾见杜权矣。’列子入告壶子。壶子曰:‘向吾示之以天壤,名实不入,而机发于踵,此为杜权。是殆见吾善者几也。尝又与来!’明日,又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子之先生坐不斋,吾无得而相焉。试斋,将且复相之。’列子入告壶子。壶子曰:‘向吾示之以太冲莫眹,是殆见吾衡气几也。……尝又与来!’明日,又与之见壶子。立未定,自失而走。壶子曰:‘向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猗移,不知其谁何?因以为茅靡,因以为波流,故逃也。’”

[15]壶丘子:列子的老师。

[16]地文:大地的形貌。

[17]杜德机:德机不发,故称杜。生机闭塞。

[18]天壤:杨伯峻《列子集释·黄帝篇》:“天壤取和柔之义,质言之,则为天和。此与地文皆形况之辞,张注以天壤为天地,义殊难通。”

[19]齐:同“斋”,洁净身心以示虔敬。

[20]太冲:极度虚静、淡泊。莫眹(zhèn):没有征兆、迹象。

[21]猗移:同“委移”,至顺的样子。

[22]茅靡:茅草随风萎靡。

[23]卢:古代樗蒲戏掷五子,全黑为卢,最是胜采。

[24]王衍(256—311):字夷甫,琅玡临沂(今山东费县)人。官至司徒,为当时名士,妙善玄言,尤好老庄之学。

[25]钧:通“均”,相同。《列子》卷四:“后镞中前括,钧后于前。”晋张湛注:“同后发于前发,则无不中也。近世有人掷五木,百掷百卢者,人以为有道,以告王夷甫,王夷甫曰:‘此无奇,直后掷如前掷耳。’”

【译文】

相传一行初次谒见华严大师时,华严大师让他坐下,过一会儿问:“你看我的意念在什么地方?”一行回答说:“大师骑着白马跑过寺门了。”略过片刻又问他,一行说:“危险啊!师父为何待在塔尖呢?”华严大师说:“你确实聪明,名不虚传,再试试。”过了很久,一行满头大汗,面红耳赤,向大师施礼说:“大师莫非进入普贤菩萨的境界了?”集贤校理郑符说:“柳中庸精通《周易》,曾去见普寂公。普寂公说:‘你推算一下我的意念在什么地方。’柳中庸回答说:‘和尚的意念在前檐第七根椽头。’又问他,又回答说在某处。普寂说:‘世间万物都逃不出天数。我现在要逃出,你试着占卜一下。’过了很久,柳中庸吃惊地说:‘真是极致了。您的意念寂然不动,我无从知道了。’”另外,诜禅师本传说:“日照三藏去见诜禅师,诜禅师不迎接他,日照直言责备他说:‘和尚的意念此刻为何到了市井喧嚣卑隘的地方?’诜禅师微微眨了一下眼睛,并不回答。日照又说:‘站立之处不可高过别人的头部,你怎么能把自己置于比鸟儿还高的地方。’诜禅师说:‘先前我的意念在于市井,后来我的意念在于塔尖,三藏果然聪明。你再看一下。’日照就一连弹指几十下,赞叹道:‘此境空寂,诸佛都从这里生成。’”我见《列子》一书里说:“有位神巫从齐国来,到了郑国,他名叫季咸。列子一见他就倾心拜服,并且告诉老师壶丘子说:‘弟子先前以为老师的境界是最高的,现在发现还有人比老师的境界更高。’壶丘子说:‘你不妨带他一起来,让他看看我。’第二天,列子和季咸一起去见了壶丘子。季咸出来后对列子说:‘唉!你老师活不成了,最多也不过十天,因为我看见了湿灰。’列子哭着去见壶丘子,壶丘子说:‘先前我传达的意念是大地的形貌,大概他误认为我生机杜绝。你再带他来。’后一天,列子又带着季咸去见壶丘子。季咸出来后对列子说:‘幸亏你老师遇见我,这下有生机了。’列子又告诉壶丘子,壶丘子说:‘这次我传达的意念是天和之美。再带他来!’后一天,列子又带他去见壶丘子。季咸出来后说:‘你老师没有斋戒,我没有办法为他相面。’壶丘子对列子说:‘我表现的是极度虚静毫无征兆。再来!’后一天,列子又和季咸去见壶丘子。季咸一见壶丘子,立足未稳,一句没说转身就跑。壶丘子对列子说:‘我的意念极为柔顺善变,像是茅草随风倒伏,又像是水波流动,他捉摸不定所以逃跑了。’”我认为前述几种说法都是互相改窜《列子》里的这则故事。比如晋朝,有人赌博时百掷百黑,王衍说:“后掷如同前掷。”这取自《列子》一书里“钧后于前”的意思,而当时人听了都当作名言。人们容易被欺骗,大多都是这样的。

x4.24相传江淮间有驿,呼露筋。尝有人醉止其处,一夕,白鸟蛄嘬[1],血滴筋露而死。据江德藻《聘北道记》云[2]:“自邵伯埭三十六里[3],至鹿筋,梁先有逻[4]。此处多白鸟,故老云,有鹿过此,一夕为蚊所食,至晓见筋,因以为名。”

【注释】

[1]白鸟:蚊子。蛄嘬(zuo):吸吮。

[2]江德藻:济阳考城(今河南民权东北)人。仕梁为中书侍郎,后入陈,天嘉四年(563)使北齐,著《聘北道里记》三卷。

[3]邵伯埭:在今扬州西北。

[4]逻:前有脱字,当作“车逻”。今江苏高邮车逻。相传由秦始皇南巡御驾幸临此地而得名。

【译文】

相传江淮一带有处驿站,名叫露筋驿。曾有人醉后留宿此地,一晚的时间,就被蚊子吸干了血,筋骨显露而死。据江德藻《聘北道记》记载:“从邵伯埭走三十六里,到鹿筋驿,在梁朝时叫车逻。此地蚊子很多,当地老人说,有只鹿经过此地,一夜被蚊子叮咬,到天亮时只见筋骨暴露,于是就以鹿筋为地名。”

x4.25昆明池中有冢,俗号浑子。相传昔居民有子名浑子者[1],尝违父语,若东则西,若水则火。父病且死,欲葬于陵屯处,矫谓曰:“我死,必葬于水中。”及死,浑泣曰:“我今日不可更违父命。”遂葬于此。据盛弘之《荆州记》云[2]:固城临沔水[3],沔水之北岸有五女激[4]。西汉时,有人葬沔北,墓将为水所坏。其人有五女,共创此激,以防其墓。又云:一女嫁阴县佷子[5],子家赀万金,自少及长,不从父言。临死,意欲葬山上,恐子不从,乃言:“必葬我于渚下碛上[6]。”佷子曰:“我由来不听父教,今当从此一语。”遂尽散家财,作石冢,以土绕之,遂成一洲,长数步。元康中[7],始为水所坏。今余石成半榻许,数百枚,聚在水中。

【注释】

[1]浑子:名字的意思类似“混账儿子”。

[2]盛弘之:南朝刘宋临川王之侍郎,撰有《荆州记》三卷。

[3]固城临沔(miǎn)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沔南有固城,城侧沔川,即新野山都县治也。”按,山都县,在今湖北襄阳西北。

[4]激:水流受阻遏而震荡飞溅。这里指为保护坟墓不受水流冲激而堆聚的石头。

[5]阴县:在今湖北襄阳西北。佷(hěn)子:逆子。

[6]碛:浅水中的沙石。

[7]元康:晋惠帝司马衷年号(291—299)。

【译文】

昆明池里有座坟墓,民间称作浑子。相传早先这里居民有个儿子名叫浑子,经常违背父亲的话,叫他往东他偏往西,让他弄火他偏戏水。父亲病重将死,想葬在山岗上,就故意对儿子反着说:“我死了,一定要葬在水里。”父亲死后,浑子哭泣着说:“如今我再不能违背父命。”于是就把父亲埋葬在这里。据盛弘之《荆州记》记载:固城临近沔水,沔水北岸有处五女激。西汉时,有人葬在沔水北岸,坟墓快被河水冲坏了。那人有五个女儿,一起堆造了这座五女激,以防洪水冲毁坟墓。又说:一个女子嫁给阴县的一个逆子,逆子家财万贯,从小到大,不听父亲的话。父亲临死,想要葬在山上,担心儿子不听,就反着说:“一定要把我葬在水里石头上。”逆子说:“我从来不听父亲教诲,如今就听他一句。”于是散尽家财,用石头建了一座坟墓,用土堤环绕起来,因而成了一座沙洲,有几步长。直到晋元康年间,才被水冲坏。至今还留着半张床大小的一堆墓石,有几百块,堆积在水里。

x4.26今军中将射鹿,往往射棚上亦画鹿[1]。李绘《封君义聘梁记》曰:“梁主客贺季指马上立射[2],嗟美其工。绘曰:‘养由百中[3],楚恭以为辱[4]。’季不能对。又有步从射版,版记射的[5],中者甚多。绘曰:‘那得不射麞[6]?’季曰:‘上好生行善[7],故不为麞形。’”自麞而鹿,亦不差也。

【注释】

[1]射棚:箭靶。

[2]主客:即主客郎中,职官名。指:或为“诣”字之误。

[3]养由:即为养由基,春秋时楚之善射者,能百步穿杨。

[4]楚恭:即为楚共王审(?—前560)。楚庄王之子。《左传·成公十六年》:“癸巳,潘尫之党与养由基蹲甲而射之,彻七札焉。以示王,曰:‘君有二臣如此,何忧于战?’王怒曰:‘大辱国!诘朝尔射,死艺。’”杨伯峻注:“若以两人能射透革甲为大辱国,则不可通,此处只是责备两人因此而夸口而已。”

[5]的:箭靶的中心。

[6]麞(zhāng):同“獐”。

[7]上:皇帝。这里指梁武帝。

【译文】

如今军队若要猎鹿,往往在箭靶上也画鹿形。李绘《封君义聘梁记》记载:“梁朝主客郎中贺季骑在马上射箭,赞叹箭靶上的鹿画得漂亮。李绘说:‘养由基百发百中,楚恭王却认为是耻辱。’贺季不能对答。又有步卒射版,版上只标出中心,射中的很多。李绘问:‘怎么不画上麞再射?’贺季趁机对答说:‘皇上好生行善,所以不画麞的图案。’”麞也罢鹿也罢,都差不多。

x4.27今言枭镜者[1],往往谓壁间蛛为镜,见其形规而匾[2],伏子,必为子所食也。《西汉》云[3]:春祠黄帝[4],用一枭、破镜。以枭食母,故五月五日作枭羹也。破镜食父,如虎眼[5]。黄帝欲绝其类,故百物皆用之。傅玄赋云[6]:“荐祠破镜[7],膳用一枭。”

【注释】

[1]枭(xiāo):一种食母的恶鸟。镜:即破镜,一种食父的恶兽。

[2]规:圆形。

[3]《西汉》:指《汉书》。

[4]祠:祭祀。黄帝: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又号轩辕氏、有熊氏。

[5](chu):一种猛兽。

[6]傅玄(217—278):北地泥阳(今陕西铜川耀州)人。

[7]荐:祭献。

【译文】

现在说枭镜,往往把墙壁间的蜘蛛当成了镜,看见它的形状又圆又扁,孵化出幼子,必然被幼子吃掉。《汉书》记载:春祭黄帝,用一只枭,一只破镜。因为枭会吃掉母亲,所以五月五日做枭羹。破镜会吃掉父亲,像虎眼。黄帝想要杀绝这两种动物,所以很多事情都用它。傅玄的赋写道:“祭献破镜,膳用一枭。”

x4.28《朝野佥载》云:“隋末,有昝君谟善射,闭目而射,应口而中。云志其目则中目,志其口则中口。有王灵智学射于谟,以为曲尽其妙,欲射杀谟,独擅其美。谟执一短刀,箭来辄截之。唯有一矢,谟张口承之,遂啮其镝[1],笑曰:‘学射三年,未教汝啮镞法。’”《列子》云:“甘蝇,古之善射者。弟子名飞卫,巧过于师。纪昌又学射于飞卫,以燕角之弧[2],朔蓬之簳[3],射贯虱心。既尽飞卫之术,计天下敌己者一人而已,乃谋杀飞卫。相遇于野,二人交射,矢锋相触坠地,而尘不扬。飞卫之矢先穷,纪遗一矢。既发,飞卫以棘刺之端扞之[4],而无差焉。于是二子泣而投弓,请为父子。刻臂以誓,不得告术于人。”《孟子》曰:“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唯羿为愈己,于是杀羿。”

【注释】

[1]镝(dí):箭头。

[2]燕角:燕地的牛角。弧:弓弧。

[3]朔:杨伯峻《列子集释·汤问篇》:“‘朔’字当为‘荆’,形近而误。”簳(gǎn):箭杆。此与燕角均为制作弓箭的美材。

[4]扞:同“捍”,抵御。

【译文】

《朝野佥载》记载:“隋朝末年,有个叫昝君谟的擅长箭术,闭着眼睛射一箭,喊哪处就射中哪处。喊眼睛就射中眼睛,喊嘴巴就射中嘴巴。有个王灵智向昝君谟学箭术,自以为尽得其技,就想射死昝君谟,自己独有这门高超的技艺。昝君谟拿一把短刀,王灵智的箭射过来就用刀截住。只有一支箭,昝君谟是张大嘴巴一下衔住,咬掉了箭头,笑着说:‘你学了三年箭术,我一直没教你咬箭头的方法。’”《列子》说:“甘蝇,是古代一位精于箭术的人。他的弟子名叫飞卫,技艺超过了老师。纪昌又向飞卫学射,用燕角制成弓弧,用荆蓬制成箭杆,一箭射出贯穿了虱子的心。纪昌既已把飞卫的本领全部学到手,想到全天下能和自己对敌的只有飞卫一人,就策划杀死飞卫。两人在野外相遇,相对放箭,箭锋相触掉在地上,不起飞尘。飞卫的箭先射完,纪昌还剩一支箭。一箭射出,飞卫用荆棘的刺尖去对抗,分毫不差。于是两人哭着扔下弓,师徒认为父子关系。他们在手臂上刻下誓言,不把绝技告诉别人。”《孟子》记载:“逢蒙向羿学射,尽得其技,认为只有羿超过自己,于是把羿杀了。”

x4.29予未亏齿时[1],尝闻亲故说:“张芬中丞在韦南康皋幕中,有一客于宴席上,以筹碗中绿豆击蝇[2],十不失一,一坐惊笑。芬曰:‘无费吾豆。’遂指起蝇,拈其后脚,略无脱者。又能拳上倒碗,走十间地不落。”《朝野佥载》云:“伪周藤州录事参军袁思中[3],平之子,能于刀子锋杪倒箸,挥蝇起,拈其后脚,百不失一。”

【注释】

[1]亏齿:换牙。

[2]筹:算筹。用木头等制成的小棍或小片。

[3]伪周:武则天临朝及称帝时期(684—704)。藤州:治所在今广西藤县东北。录事参军:州郡属官。

【译文】

我还没换牙的时候,曾听亲友说:“张芬中丞在南康郡王韦皋的西川幕府中,有一位客人在宴席上用筹碗里的绿豆打苍蝇,十发十中,满座惊奇大笑。张芬说:‘别浪费我的豆子。’于是挥手撵起苍蝇,顺手就拈住了飞行中的苍蝇的后脚,极少有失手的。又能在拳头上竖着碗,走十间房那么远碗也不会落下来。”《朝野佥载》记载:“伪周朝藤州录事参军袁思中,是袁平的儿子,能够在刀尖上竖起一根筷子,挥手撵起苍蝇,拈住它的后脚,百无一失。”

x4.30士林间多呼殿榱桷护雀网为罘罳[1],其浅误也如此。《礼记》曰:“疏屏,天子之庙饰[2]。”郑注云[3]:“屏谓之树,今罘罳也。刻之为云气、虫兽,如今之阙。”张揖《广雅》曰[4]:“复罳谓之屏。”刘熙《释名》曰[5]:“罘罳在门外。罘,复也。臣将入请事,此复重思。”《西汉》曰:“文帝七年[6],未央宫东阙罘罳灾[7]。罘罳在外,诸侯之象。后果七国举兵[8]。”又:“王莽性好时日小数[9],遣使坏渭陵、延陵园门罘罳[10],曰:‘使民无复思汉也。’”鱼豢《魏略》曰[11]:“黄初三年[12],筑诸门阙外罘罳。”予自筮仕已来[13],凡见搢绅数十人[14],皆谬言枭镜、罘罳事。

【注释】

[1]榱桷(cui jué):屋椽。护雀网:即檐角网,防止鸟雀等钻进屋檐处做巢。罘罳(fú si):宋程大昌《演繁露》卷十一:“罘罳云者,刻镂物象,著之板上,取其疏通连缀之状,如罘罳然,故曰浮思也。以此刻镂施于庙屏,则其屏为疏屏;施诸宫禁之门,则为某门罘罳;覆诸宫寝阙阁之上,则为某阙之罘罳,非其别有一物,元无附著,而独名罘罳也。至其不用合板镂刻,而结网代之,以蒙冒户牖,使虫雀不得穿入,则别名丝网。凡此数者,虽施置之地不同,而其罘罳之所以为罘罳,则未始或异也。”

[2]天子之庙饰:《礼记·明堂位》:“疏屏,天子之庙饰。”

[3]郑:即为郑玄(127—200)。东汉经学家,遍注群经。

[4]张揖:三国时曹魏人。著有《广雅》一书,后来避杨广之讳,更名《博雅》。

[5]刘熙:汉代人。撰《释名》八卷。

[6]文帝七年:汉文帝刘恒前元七年(前173)。

[7]未央宫:西汉都城长安宫殿名。汉高祖七年(前200)萧何主持营造。东汉至隋唐续有修葺,唐末毁。

[8]七国举兵:指汉景帝时七个诸侯国发动的叛乱。

[9]小数:小技。

[10]渭陵:汉元帝陵墓。延陵:汉成帝陵墓。

[11]鱼豢:三国时曹魏人。著有《魏略》一书。

[12]黄初:魏文帝曹丕年号(220—226)。

[13]筮仕:初出为官。

[14]搢(jìn)绅:古时官吏插笏于绅带之间,故用搢绅代指官宦。

【译文】

读书人之间大多称呼宫殿屋檐角的护雀网为罘罳,他们竟然知识浅谬到这种程度。《礼记》说:“疏屏,是天子宗庙的装饰。”郑玄注说:“屏称作树,就是今天所说的罘罳。在屏上雕刻出云气、虫兽等图案,就像今天的阙。”张揖《广雅》说:“复罳指的是屏。”刘熙《释名》说:“罘罳在宫门外。罘,就是反复。臣子准备进殿奏事,到此处就要再思考一下。”《汉书》说:“汉文帝七年,未央宫东阙罘罳发生灾害。罘罳在外面,是诸侯的象征。后来果然发生了七国之乱。”又记载:“王莽喜好时辰命数等雕虫小技,派遣使者去破坏了渭陵和延陵园门的罘罳,说:‘别让老百姓思念汉朝。’”鱼豢《魏略》说:“黄初三年,修建各处门阙外的罘罳。”我自从做官以来,见了有好几十位士大夫,都把枭镜、罘罳的意思讲错了。

x4.31世说蓐泥为窠[1],声多稍小者,谓之汉燕。陶胜力注《本草》云:“紫胸轻小者是越燕。胸斑黑声大者是胡燕,其作巢喜长。越巢不入药用。”越于汉,亦小差耳。

【注释】

[1]蓐(rù):陈草复生。这里指草。

【译文】

世间说用草和泥做巢,喜欢鸣叫但声音较小的,称作汉燕。陶弘景注《神农本草》说:“紫胸、体小身轻的是越燕。胸前有黑斑、叫声大的是胡燕,胡燕做巢喜欢做成长形。越燕的巢不能入药。”越燕和汉燕,差别也很小。

x4.32予数见还往说[1],天后时[2],有献三足乌[3],左右或言:“一足伪耳。”天后笑曰:“但史册书之,安用察其真伪乎?”《唐书》云[4]:“天授元年[5],有进三足乌,天后以为周室嘉瑞[6]。睿宗云[7]:‘乌前足伪。’天后不悦。须臾,一足坠地。”

【注释】

[1]还往:有交往的人。

[2]天后:即为武则天(624—705)。见1.7条注[1]。

[3]三足乌:传说太阳里的神鸟。

[4]《唐书》:这里指唐代史官令狐德棻、吴兢、韦述、柳芳等陆续修撰的《唐史》,修至唐肃宗一朝。五代后晋时刘昫等编《旧唐书》(《新唐书》编成以前,称作《唐书》)大量采用了其中的材料。

[5]天授:武则天年号(690—692)。

[6]周:武周。武则天临朝及称帝时期(684—704)。

[7]睿宗:即为唐睿宗李旦(662—716)。

【译文】

我多次听朋友说起,天后时,有人献三足乌,左右侍臣有人提醒说:“一只脚是假的。”天后笑道:“只管让史官记载下来,哪用去辨别真假呢?”《唐史》记载:“天授元年,有人进献三足乌,天后认为这是武周皇室的祥瑞。睿宗说:‘三足乌的前脚是假的。’天后不高兴。片刻,一只乌足掉在了地上。”

x4.33《世说》:“挽歌起于田横[1],为横死,从者不敢大哭,为歌以寄哀也。”挚虞《新礼议》[2]:“挽歌出于汉武帝役人劳苦歌,声哀切,遂以送终,非古制也[3]。”工部郎中严厚本云[4]:“挽歌其来久矣。据《左氏传》[5]:‘公会吴子伐齐[6],将战,公孙夏命其徒歌《虞殡》[7],示必死也。’”

予近读《庄子》曰:“绋讴所生,必于斥苦。”司马彪注云[8]:“绋读曰拂,引柩索。讴,挽歌。斥,疏缓。苦,急促。言引绋讴者为人用力也。”

【注释】

[1]挽歌:送葬时,执绋挽丧车而行的人所唱的哀悼死者的歌。田横:战国时齐田氏的后代,秦末时田氏自立为齐王,田横为相国;韩信破齐,田横率五百人逃往海岛,刘邦称帝后派人招降,田横羞为汉臣,自杀。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张酒后,挽歌甚凄苦。桓车骑曰:‘卿非田横门人,何乃顿尔至致?’”

[2]挚虞(?—311):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据《晋书》本传,“元康中,迁吴王友,时荀撰《新礼》,使虞讨论得失而后施行”,则《新礼议》为讨论《新礼》得失之书。

[3]“挽歌出于汉武帝役人劳苦歌”四句:《晋书·礼志中》:“《新礼》以为挽歌出于汉武帝役人之劳歌,声哀切,遂以为送终之礼。虽音曲摧怆,非经典所制,违礼设衔枚之义。”

[4]工部郎中:职官名。工部为六部之一,掌管营造工程事项,隋代始设,历代相沿,长官为工部尚书。

[5]《左氏传》:即《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6]公:即为鲁哀公。吴子:即为吴王夫差。

[7]公孙夏命其徒歌《虞殡》:此事载于《左传·哀公十一年》。公孙夏,齐将。

[8]司马彪(?—306?):河内温(今河南温县西南)人。晋泰始年间拜秘书丞,后迁散骑侍郎,注《庄子》。

【译文】

《世说新语》记载:“挽歌起源于田横,因为田横死后,随从不敢大声哭,就唱歌以寄托哀思。”挚虞《新礼议》记载:“挽歌起源于汉武帝时苦役者的劳苦歌,歌声悲哀而凄切,后来就用在送终时唱,这并非古制。”工部郎中严厚本说:“挽歌由来已久。据《左传》:‘哀公会同吴王伐齐,作战之前,齐将公孙夏命令他的军队唱《虞殡》,以表示必死的决心。’”

我最近读《庄子》,书里说:“绋讴所生,必于斥苦。”司马彪注解说:“绋读音为拂,是拉棺材的绳子。讴,挽歌。斥,舒缓。苦,急促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牵引绋索并唱歌,为的是用力缓急不齐,所以唱起来让大家一齐用力。”

x4.34旧言藏钩起于钩弋[1],盖依辛氏《三秦记》[2],云汉武钩弋夫人手拳,时人效之,目为藏钩也。《列子》云:“瓦抠者巧,钩抠者惮,黄金抠者昏[3]。”殷敬顺敬训曰[4]:“‘’与‘抠’同。众人分曹[5],手藏物,探取之。又令藏钩,剩一人,则来往于两朋,谓之饿鸱。”《风土记》曰[6]:“藏钩之戏,分二曹以校胜负。若人耦则敌对,若奇则使一人为游附,或属上曹,或属下曹,名为飞鸟。”又今为此戏,必于正月。据《风土记》,在腊祭后也[7]。庾阐《藏钩赋序》云[8]:“予以腊后,命中外以行钩为戏矣[9]。”

【注释】

[1]钩弋:即汉武帝钩弋夫人,汉昭帝母。

[2]辛氏:汉代人,所撰《三秦记》为我国早期的地方志。三秦:指关中地区,项羽入关,以其地分封秦之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合称为“三秦”。

[3]“瓦抠者巧”三句:按,这几句话又见于《庄子·达生》:“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殙。”郭庆潘《集释》:“注,射也。用瓦器贱物而戏赌射者,既心无矜惜,故巧而中也。以钩带赌者,以其物稍贵,恐不中垛,故心生怖惧而不著也。用黄金赌者,既是极贵之物,矜而惜之,故心智昏乱而不中也。”

[4]殷敬顺:唐人,尝为当涂县丞,著有《列子释文》。敬训:“敬”字疑为衍文。

[5]分曹:分队。

[6]《风土记》:西晋周处撰,是记述地方风俗的著作。

[7]腊祭:年终大祭,总祭百神。

[8]庾阐:颍川鄢陵(今属河南)人。晋朝诗人,辞赋家。

[9]予以腊后,命中外以行钩为戏矣:《太平御览》卷七五四引盛翁子《藏钩赋叙》:“余以腊后,要命中外以行钩为戏,心悦其事,故赋之。”按,此处称晋人盛彦(字翁子,《晋书》有传)所作,与段成式的记述有出入。

【译文】

老话说藏钩的游戏起源于钩弋夫人,大约是依据辛氏所撰《三秦记》的记载,里面说汉武帝钩弋夫人手握成拳头以猜物,当时人都效仿她,认为这就是藏钩之戏。《列子》记载:“用小瓦片玩藏钩的人一猜就中,用带钩玩的人心有顾忌有时猜不中,用黄金玩的人心智昏乱往往猜不中。”殷敬顺解释说:“‘’字同于‘抠’字。游戏的人分成两队,一队的人手里藏物,另一队去猜在哪只手并抠出来。如果玩藏钩分队时剩下一人,就来往于两队之间,这个人被称作饿老鹰。”《风土记》记载:“藏钩的游戏,分成两队较量胜负。如果人数为偶数则正好,如果是奇数就让一个人作为游戏的附加者,一次属于上队,一次属于下队,这个人就称作飞鸟。”另外,如今玩这种游戏,必须是在正月。据《风土记》记载,却又是在腊祭之后。庾阐《藏钩赋序》说:“我因为朝廷在腊祭之后,命中央到地方都玩行钩的游戏,就作了这篇赋。”

x4.35《世说》云:“弹棋起自魏室[1],妆奁戏也[2]。”《典论》云[3]:“予于他戏弄之事少所喜[4],唯弹棋略尽其巧。京师有马合乡侯、东方世安、张公子[5],恨不与数子对。”起于魏室明矣[6]。今弹棋用棋二十四,以色别贵贱,棋绝后一豆。《座右方》云[7]:“白黑各六棋,依六博棋形[8],颇似枕状。又魏戏法,先立一棋于局中,余者间[9],白黑围绕之,十八筹成都[10]。”

【注释】

[1]弹棋:一种博戏。见2.34条注[5]。

[2]妆奁:女子梳妆所用的镜匣之类。

[3]《典论》:魏文帝曹丕著。原书已佚,今有辑本。其中《论文》一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评论。

[4]戏弄:游戏。

[5]马合乡侯:即为马朗,为东汉名将马援(前14—49)之孙。

[6]起:有的版本“起”字前有一“不”字。

[7]《座右方》:梁庾元威撰。

[8]六博:一种掷采行棋的游戏。共十二枚棋子,黑、白各六枚,两人相博,每人六棋,故名。

[9]间:或作“斗”。

[10]筹:筹码。都:博弈、游戏竞赛表示胜利的计量单位。

【译文】

《世说新语》记载:“弹棋起源于曹魏皇室,是后宫玩的一种游戏。”曹丕《典论》说:“我对其他游戏之类少有喜爱,只有弹棋还玩得不错。当年京城里有马合乡侯、东方世安、张公子等弹棋高手,遗憾生不同时,不能对局。”由此可知弹棋并不起源于魏室。如今弹棋用二十四枚棋子,以颜色分别贵贱,棋弹完后用一颗豆计筹。《座右方》记载:“白、黑棋各六枚,依照六博棋形,棋形像枕头。另外曹魏时的游戏方法,先摆一枚棋子在棋盘里,双方用其余的棋子进行博弈,黑、白棋子围绕着,赢十八个筹码就算一都。”

x4.36《梁职仪》曰:“八座尚书以紫纱裹手版[1],垂白丝于首如笔。”《通志》曰[2]:“令、录、仆射、尚书手版[3],以紫皮裹之,名曰笏。梁中世已来,唯八座尚书执笏者,白笔缀头,以紫囊之。其余公卿,但执手版。”今人相传云,陈希烈不便税笏骑马[4],以帛囊令左右执之,李右座见云:“便为将来故事[5]。”甚失之矣。

【注释】

[1]八座尚书:东汉时,以六曹尚书并令、仆二人并称八座。隋唐则以六部尚书、左右仆射及令为八座。

[2]《通志》:南宋郑樵撰。段成式不可能见此书。疑“通”为“隋”之误。《隋书·礼仪志》的相关记载与下文略同。

[3]令:尚书令。录:录尚书。均为职官名。

[4]陈希烈(?—758):宋州(今河南商丘)人。安史之乱起,任伪相,收复两京后,定罪当斩,赐死于家。税:《事物纪原》卷三引作“搢”。

[5]故事:成例。

【译文】

《梁职仪》记载:“八座尚书用紫纱包裹手版,并在端首垂挂白丝,就像毛笔一样。”《隋书·礼仪志》记载:“尚书令、录尚书、仆射、尚书的手版,用紫皮包裹起来,名为笏。梁朝中期以来,只有八座尚书执笏,白毛点缀端首,用紫纱囊盛着。其余的公卿,只持手版。”当今人们互相传说,陈希烈不便插着笏骑马,就装在帛囊里命随从拿着,李右座看见了,说:“这会成为以后的成例。”这种说法也太不靠谱了。

x4.37今人谓丑为貌寝,误矣。《魏志》曰[1]:“刘表以王粲貌侵[2],体通侻[3],不甚重之。”一云:“貌寝,体通侻,甚重之。”注云:“侵,貌不足也。”

【注释】

[1]《魏志》:即《三国志·魏书》。

[2]刘表(142—208):字景升,东汉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汉献帝初平元年(190)任荆州刺史,据有今湘鄂大部地区,是当时实力较强的割据势力。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人。“建安七子”之一。

[3]通侻:即通脱,不拘小节。侻,通“脱”。

【译文】

当今人们把长得丑称为貌寝,错了。《魏志》记载:“刘表因为王粲貌侵,言行不拘小节,就不怎么看重他。”一种版本说:“貌寝,言行不拘小节,就很看重他。”注解说:“侵,是相貌平常的意思。”

x4.38予太和末,因弟生日观杂戏。有市人小说[1],呼“扁鹊”作“褊鹊”,字上声。予令座客任道昇正之,市人言:“二十年前,尝于上都斋会设此[2],有一秀才甚赏呼‘扁’字与‘褊’同声,云世人皆误。”予意其饰非[3],大笑之。近读甄立言《本草音义》引曹宪云[4]:“扁,布典反[5]。今步典,非也。”案[6],扁鹊姓秦,字越人,扁县郡属渤海。

【注释】

[1]小说:一种属杂戏范畴的说唱艺术。

[2]斋会:寺院举行的设斋供僧的节日集会。

[3]饰:掩饰。

[4]甄立言:许州扶沟(今属河南)人。贞观年间,与孙思邈共校《图经本草》,著有《本草音义》七卷。曹宪: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人。仕隋,入唐后以年老不赴征召,就家拜朝散大夫,一百零五岁而卒。

[5]反:反切。

[6]案:通“按”,在正文之外所加的说明或论断。

【译文】

大和末年,我因弟弟过生日,观看杂戏。有市井艺人在说唱故事时,称“扁鹊”为“褊鹊”,读音为上声。我让座客任道昇纠正他,艺人说:“二十年前,我曾在西京长安的斋会上表演这个节目,有位秀才特别赞赏我把‘扁’字读成‘褊’,说世人都读错了。”我想他是在掩饰自己的错误,于是大发一笑。近来读甄立言《本草音义》引曹宪的话说:“扁,读音为布典反。如今作步典反,是错误的。”按,扁鹊姓秦,字越人,他是渤海郡属县的人。

x4.39今六博,齿采妓乘[1],“乘”字去声呼,无齿曰乘。据《博塞经》云[2]:“无齿为绳,三齿为杂绳。”今樗蒲塞行十一字[3]。据《晋书》[4]:“刘毅与宋祖、诸葛长民等[5],东府聚戏[6],并合大掷,判应至数百万[7],余人并黑犊已还[8],毅后掷得雉[9]。”

【注释】

[1]齿采妓乘:博戏术语。具体不详。

[2]《博塞经》:《旧唐书·经籍志下》:“《博塞经》一卷,鲍宏撰。”

[3]樗(chu)蒲:即双陆,黑、白各六,用棋十二枚。塞行十一字:不详何义。

[4]《晋书》:“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褚遂良等撰。

[5]刘毅(?—412):彭城沛(今属江苏)人。桓玄篡晋,与刘裕起兵讨之。后为豫州刺史、江州都督、荆州刺史等,擅其威强,与刘裕对抗,兵败自杀。宋祖:即为刘裕(363—422),彭城人。仕晋为相国,后来代晋称帝,国号宋。崩,庙号高祖,故称宋祖。诸葛长民(?—413):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历官青州刺史、晋陵太守等,刘裕讨刘毅时,监太尉留府事,后欲为乱,被杀。

[6]东府聚戏:《晋书·刘毅传》:“后于东府聚摴蒱大掷,一判应至数百万,余人并黑犊以还,唯刘裕及毅在后。毅次掷得雉,大喜,褰衣绕床叫,谓同坐曰:‘非不能卢,不事此耳。’裕恶之,因挼五木久之,曰:‘老兄试为卿答。’既而四子俱黑,其一子转跃未定,裕厉声喝之,即成卢焉。毅意殊不快,然素黑,其面如铁色焉,而乃和言曰:‘亦知公不能以此见借。’”东府,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五“润州上元县”:“东府城,在县东七里。其地西则简文帝为会稽王时邸第,东则丞相会稽王道子府。谢安薨,道子代领扬州,仍前府舍,故称为东府,而谓扬州廨为西州。”

[7]判:输赢。

[8]黑犊:博戏术语。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洛阳令崔师本,又好为古之樗蒲。其法:三分其子三百六十,限以二关,人执六马,其骰五枚,分上为黑,下为白。黑者刻二为犊,白者刻二为雉。掷之全黑者为卢,其采十六;二雉三黑为雉,其采十四;二犊三白为犊,其采十;全白为白,其采八:四者贵采也。开为十二,塞为十一,塔为五,秃为四,撅为三,枭为二:六者杂采也。贵采得连掷,得打马,得过关,余采则否。新加进九退六两采。”

[9]雉:博戏术语。据上注引文,五子纯黑为卢,雉则次于卢。

【译文】

如今的六博之戏,齿采妓乘,“乘”字读作去声,无齿称作乘。据《博塞经》记载:“无齿为绳,三齿为杂绳。”如今樗蒲塞行十一字。据《晋书》记载:“刘毅和宋祖、诸葛长民等人在东府聚会,凑在一起大赌,输赢应到了几百万钱,其他人都掷得黑犊,刘毅后掷得雉。”

x4.40今阁门有宫人垂帛引百寮[1],或云自则天,或言因后魏[2]。据《开元礼疏》曰[3]:“晋康献褚后临朝[4],不坐,则宫人传百寮拜。有虏中使者见之[5],归国遂行此礼。时礼乐尽在江南,北方举动法之。周、隋相沿[6],国家承之不改。”

【注释】

[1]阁门:便殿紫宸之门。唐代朝制,朔望不御前殿而御紫宸殿,谓之入阁。宫人垂帛引百寮:《旧唐书·哀帝纪》:“(天祐二年十二月辛丑)又敕:‘宫嫔女职,本备内任,近年已来,稍失仪制。宫人出内宣命,寀御参随视朝,乃失旧规,须为永制。今后每遇延英坐朝日,只令小黄门祗候引从,宫人不得擅出内门,庶循典仪,免至纷杂。’”

[2]后魏:南北朝时期的魏朝(北魏)。为与三国时期曹魏相区别,故称。

[3]《开元礼疏》:即《大唐开元礼》,萧嵩等奉敕撰,其书一百五十卷,分吉礼、宾礼、军礼、嘉礼、凶礼等。

[4]晋康献褚后:名蒜子(324—384),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康王即位,立为皇后。穆帝立,尊为皇太后,临朝摄政。

[5]虏:代指北方政权。

[6]周:北周(557—581)。

【译文】

如今殿阁门前有宫人垂帘引导百官,有人说这种做法起自武则天,也有人说源于后魏。据《开元礼疏》记载:“东晋康献褚后临朝,不坐,由宫人传呼百官叩拜。有北方使者见了,回国后也逐渐推行这种礼仪。当时礼乐全在江南,北方一举一动都在效法。北周和隋朝沿袭下来,国朝也沿用不改。”

x4.41侍中[1],西汉秩甚卑,若今千牛官[2]。举中者皆禁中[3]。言中严[4],谓天子已被冕服[5],不敢斥,故言中也[6]。今侍中品秩与汉殊,犹奏“中严”、“外办”[7],非也。

【注释】

[1]侍中:职官名。秦朝始置,为丞相属官,两汉沿用,品秩不高。唐代侍中则为门下省长官。

[2]千牛官:禁卫官名。执掌御刀,又称“千牛备身”、“千牛卫”、“千牛仗”。千牛,刀名。《庄子·养生主》记载庖丁解牛数千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后世因称锋利的刀为“千牛刀”。

[3]禁中:皇帝宫中称为禁中,言门户有禁,非侍卫及通籍之臣不得入内。

[4]中严:禁中戒备。

[5]冕服:君王的礼服,举行吉礼时都用冕服。

[6]中:疑下脱一“严”字。

[7]外办:警卫宫禁。亦指警卫宫禁的官员。《新唐书·肃宗纪》:“(开元)二十五年,皇太子瑛废死,明年,立为皇太子。有司行册礼,其仪有中严、外办,其服绛纱。太子曰:‘此天子礼也。’乃下公卿议。太师萧嵩、左丞相裴耀卿请改外办为外备,绛纱衣为朱明服,乃从之。”

【译文】

侍中一职,西汉时品级很低,类似今天的千牛官。凡是提到中字,都指皇宫之内。所谓中严,是说天子已经穿好冕服,臣下不敢离开,故称中严。今天的侍中和汉代相比品级相差悬殊,却仍奏称“中严”、“外办”,这就错了。

x4.42《礼》:“婚礼必用昏,以其阳往而阴来也。”[1]今行礼于晓祭[2],质明行事[3]。今俗祭先又用昏,谬之大者矣。夫宫中祭邪魅及葬窳则用昏[4]。又今士大夫家昏礼,露施帐,谓之入帐,新妇乘鞍[5],悉北朝余风也。《聘北道记》云:“北方婚礼,必用青布幔为屋,谓之青庐。于此交拜,迎新妇。夫家百余人挟车俱呼曰:‘新妇子,催出来!’其声不绝,登车乃止。今之催妆是也。以竹杖打婿为戏,乃有大委顿者。”江德藻记此为异,明南朝无此礼也。至于奠雁曰鹅[6],税缨曰合髻[7],见烛举乐,铺母卺童[8],其礼太紊,杂求诸野。

【注释】

[1]“《礼》”三句:《仪礼·士昏礼》郑玄注:“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必以昏者,阳往而阴来。日入三商为昏,昏礼于五礼属嘉礼。”按,本条中《聘北道记》内容已见于本书1.28条。

[2]祭:疑为“际”字之误。

[3]质明:天大亮。

[4]窳(yu):即窫窳。恶兽名。

[5]新妇乘鞍:唐苏鹗《苏氏演义》卷上:“婚姻之礼,坐女于马鞍之侧,或谓此北人尚乘马鞍之义。夫鞍者,安也,欲其安稳同载者也。”

[6]奠雁:古代婚礼,新郎至新娘家迎新,进雁为礼,称为“奠雁”。《仪礼·士昏礼》:“下达,纳采,用雁。”郑玄注:“用雁为贽者,取其顺阴阳往来。”

[7]合髻:唐宋后的一种婚俗,即新婚夫妇在饮交杯酒前各剪下一绺头发,绾在一起表示结发同心。

[8]铺母:古代婚礼,请多福多寿子孙满堂的夫妇铺设新房以图吉利,称“铺公铺母”。卺(jin)童:新婚合卺,递酒的童子即卺童。卺,把瓠分成两个瓢,叫卺,新婚夫妇各拿一瓢,共饮交杯酒。

【译文】

《仪礼》:“婚礼必须在黄昏时分举行,取其阳去而阴来的意思。”如今结婚拂晓时分行礼,天大亮后办事。现在民间风俗祭祀祖先又在黄昏,真是荒谬之极。皇宫中祭邪魅或是埋葬窫窳才在黄昏时分。另外,如今士大夫家婚礼,屋外搭帐称作入帐,新娘子乘坐马鞍,这都是北朝遗留的风俗。《聘北道记》记载:“北方婚礼,必用青布幔搭穹庐,称作青庐。新郎迎娶新娘在此交拜。夫家一百多人围着婚车齐声大喊:‘新娘子,快出来!’喊声持续不断,直到新娘子登车才罢。这就是现在的催妆。又用竹杖敲打新女婿闹着玩,以至有的新郎官被弄得疲惫不堪。”江德藻在书里记下这种奇特的风俗,这表明南朝婚礼没有这种礼仪。至于奠雁叫作鹅,税缨称作合髻,点烛奏乐,还有铺母、卺童等等,这些礼仪很繁琐,夹杂了很多乡野民俗。

x4.43今之士大夫丧妻,往往杖竹甚长[1],谓之过头杖。据《礼》[2],父在,适子妻丧不杖,众子则杖。据《礼》,彼以父服我[3],我以母服报之,杖同削杖也[4]。

【注释】

[1]杖竹:守丧的丧杖,即苴杖,以竹制成,用于斩衰服(子为父,父为长子,妻为夫,臣为君),服期三年。

[2]《礼》:下文所据为《仪礼·丧服》郑玄注。

[3]以父服我:指父丧的礼仪规格。下句“母服”类此。

[4]削杖:即桐杖,用于齐衰服(父在为母、夫为妻等)。

【译文】

如今士大夫丧妻,往往拄着长长的竹杖,称作过头杖。据《仪礼》,身为父亲,遇有儿媳去世,不用杖,若是儿子去世,则用杖。据《仪礼》,儿子对父亲用父丧之仪,父亲则用母丧之仪对儿子,所用杖为桐杖。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