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妙法莲华经演义卷第五之三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奉 诏译

天台教观 一松大师 讲录

清 东瓯释氏 晓柔广和 编定

△二明现在益物三。初如来鉴机。

诸善男子。如来见诸众生。乐于小法。德薄垢重者。

言乐小法者。非但指著于空无相无作之涅槃。名乐小法。总之不能了达诸法悉皆实相。而或乐于戒善之有法。或乐于谛缘之空法。或乐于历别之中法。皆名乐小法也。又但知于近。而乐于迹。不知更有长远久本。亦名乐小之人也。德薄即不能修缘了二因。垢重即多诸三惑也。

△二开近显远。

为是人说。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我实成佛已来。久远若斯。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设。

为是人等者。谓如来为此德薄垢重之人。说我是十九出家。三十成道。故言我少出家得成菩提也。此是开近。然我下乃是显远。上来如此之说。乃为德薄垢重人耳。而我实成道已来。甚为久远。如前所格量之譬喻。复过无量劫。若斯之久远也。但以等者。谓既若斯之久远。则非近得菩提。而言少出家。近成佛者。不过但以方便随宜。为欲教化乐小德薄垢重之众生。令得入于佛道。故作此说耳。既是方便所说。则我实成道。元为甚远也。此即开少出家。近成佛道之近迹。而显成佛已久之远本也。

△三迹中益物二。初明说法。

诸善男子。如来所演经典。皆为度脱众生。或说己身。或说他身。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示己事。或示他事。

初二句是标举也。次或说己身等。正所说也。标举可见。正说中说己身。即说法身也。说他身即说应身也。示己身即指示法身也。示他身即指示应身也。示己事以正报而指示也。示他事以依报而指示也。如此若法应。若依正。或演说。或指示皆所谓之演说经典也。以上云所演经典。下言诸所言说。则知己身事等文。皆属所说。亦不必分形声而解。故即指此为言说耳。

△二明不虚二。初正明。

诸所言说。皆实不虚。

此中二句。即指上或说己身。乃至或示他事诸言说也。如此之说。皆为度脱众生。故皆审实不虚也。

△二转释二。初明如理不虚。二明称机不虚。初三。初标举。

所以者何。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

如实知见三界之相者。若界内三界。则有二十五有分段生死苦果之相。十使烦恼集因之相。若界外三界。则有四十二番变易生死苦果之相。四十二品无明烦恼集因之相。且就界内三界。凡夫知之见之为有。二乘知之见之为空。菩萨知之见之为中。既各有所偏。则皆不得名如实知如实见。唯如来。则能三智一心中知。五眼一眼中见。故知见三界之相。有则一有一切有。不同凡夫所知所见之有。空则一空一切空。不同二乘所知所见之空。中则一中一切中。不同菩萨所知所见之中。如此之知。名如实知。如此之见。名如实见。此一句是标举也。

△二别释。

无有生死。若退若出。亦无在世。及灭度者。非实非虚。非如非异。

无有生死等者。凡夫知有见有。故于三界六道之中。生已死。死已生。流转轮回。再无穷已。今如来能如实知见三界之相。而不同乎凡夫。故无有生死也。凡夫造于种种恶业。或退失人天。而堕三途。故有退。或三途罪毕。而出为人天。故有出。如来既不同乎凡夫。故无若退若出也。二乘之人。则有世间之因果。能知苦而断集。故言亦无在世。有出世间之因果。能修道而证灭。故言及灭度者。今如来能如实知见三界之相。而不同乎二乘。故亦无在世之世间。亦无灭度之出世间也。非实非虚非如非异者。偏渐菩萨。定见有菩提之可得。涅槃之可证。故是实。定有烦恼之可破。生死之可断。故是虚。今如来不同乎菩萨。而了知菩提涅槃。元即生死烦恼。无有可证可得。故非实。了知烦恼生死。元即菩提涅槃。无有可破可断。故非虚也。偏渐菩萨。离有而见乎空。故是如。离空有而见乎中。故是异。今如来不同乎菩萨。而能双遮双照。偏邪皆中正。故既非如。而又非异也。

△三结成。

不如三界。见于三界。如斯之事。如来明见。无有错谬。

不如三界等者。所以三界之见于三界。或见于有。或见于空。或见于中也。而如来则不同三界之见于三界者。以其能如实知见故也。如斯之事者。即三界之相也。亦即凡夫之生死退出。二乘之在世灭度。菩萨之实虚如异等也。如来明见无有错谬者。谓如来不同于三界之见。故见于三界之相无谬也。亦即如来虽无生死。乃至如异等。而于如斯之事。能明见无错谬也。错即差错。谬即虚谬。由如来能以三智一心中知。五眼一眼中见。究竟证于诸法实相。则一究竟一切究竟。一清净一切清净。一自在一切自在。所以知如斯之事。见如斯之事。悉与实相。不相违背。皆悉全即实相。而无错谬也。如来既能于三界如斯之相。如实知见。而无错谬。则凡有所说。皆如于所知之理。岂有虚乎。故上言诸所有说皆不虚也。

△二明称机不虚。

以诸众生。有种种性。种种欲。种种行。种种忆想分别故。欲令生诸善根。以若干因缘譬喻言辞。种种说法。所作佛事。未曾暂废。

以诸众生等者。谓如来不唯如理而说故不虚。亦能称机而说。故亦不虚也。盖众生则有性欲行想之不同。而如来亦说种种之法。以逗会之。故上言诸所言说皆实不虚也。今言种种性者。即过去所有种种之习性。种种欲。即现在所有种种之乐欲。种种行。即现在身外所有之行业。忆想分别。乃是总结欲性及行想。此皆明众生之机。欲令下。是明称机说法也。以若干因缘等者。众生之性欲行想。既种种不同。故如来说法之时。还称彼机。而亦以若干因缘。若干譬喻。若干言词也。种种说法者。即是见众生。有能得欢喜之机者。则为其说世界悉檀之法。乃至见众生。有能得入理之机者。则为其说第一义悉檀之法也。虽则种种说法。曾不为三有之事。亦不为二乘之事。亦不为偏渐之事。唯为佛事也。而所作佛事。不独一念为然。而念念皆然。不独一时为然。而时时皆然。不独一处为然。而处处皆然。故言未曾暂废也。如来于现在世中能鉴机。而开近显远。有于迹中之利益者。亦由能证长远寿量故也。

△三明未来益物二。初果寿长。

如是我成佛已来。甚大久远。寿命无量阿僧祇劫。常住不灭。

初如是至阿僧祇劫。是明果上所证寿命长远也。言常住不灭者。以能证果寿。而于未来世中。非生现生。而生实不生。非灭现灭。而灭实不灭。利益众生。永永无尽。所以直就果寿明之。

△二举因况。

诸善男子。我本行菩萨道。所成寿命。今犹未尽。复倍上数。

此以因况果。以浅况深。我本等者。是菩萨初住已后。分证之寿也。以其分证。故言是因。如斯报寿自当尽未来际。过于上之尘劫之远。故曰复倍上数。因寿尚尔。果寿之未来永永。不待言矣。所以举因为况也。上来正明三世竟。

△二释疑二。初明迹中唱灭。

然今非实灭度。而便唱言。当取灭度。

然今等者。有谓如来既其寿命无量。常住不灭。何以又于三世之中。现生现灭。而有生灭耶。故释云然今非实等也。如来本不生灭。为化众生。所以现生。而生实非生。为化众生。所以现灭。而灭实非灭。然现生可知其化生矣。现灭亦是化生者。所谓应以灭度而得度者。则现灭度也。以不灭有损。灭则有益。是故现灭。亦是为化众生也。

△二明唱灭利益二。初不灭有损。

如来以是方便。教化众生。所以者何。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种善根。贫穷下贱。贪着五欲。入于忆想。妄见网中。若见如来。常在不灭。便起憍恣。而怀厌怠。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

以是方便者。即是以非灭唱灭之方便。而化众生也。所以下转解。初明不闻法人有损。薄德之人。则不能闻法。依教起行。而为修习者也。不种善根。是不修缘了二因者也。既不修二因。则正因无由可显。而无功德法财以为庄严。故言贫穷下贱。既无功德法财。则但有种种分别贪爱。故言贪着五欲。入于妄见网者。贪欲即是思惑。著于五尘。妄见即是见惑。执着诸法起分别也。若见下。明闻法之人亦有损。便起憍恣者。憍即矜憍。恣即恣纵。起于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增上慢之憍恣也。怀厌怠者。即但乐小法。不肯前进也。不能下总收。谓若如来在世。则不闻法者。贪着五欲。入于妄见。已闻法者。起于憍恣。怀于厌怠。总之皆不能生于难遭之想。恭敬之心故也。如此则如来在世。有于损矣。

△二现灭有益。

是故如来。以方便说。比丘当知。诸佛出世。难可值遇。所以者何。诸薄德人。过无量百千万亿劫。或有见佛。或不见者。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诸比丘如来难可得见。斯众生等。闻如是语。必当生于难遭之想。心怀恋慕。渴仰于佛。便种善根。是故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

佛难可遇者。若言佛难值遇。如优昙华。如一眼龟。值浮木孔。众生闻之。必生难遇之想。恭敬之心。则有益矣。故现灭也。所以下转解。薄德之人者。即是不能修六度万行。而无缘因。不能修于一心妙观。而无了因者也。少有智慧。障略轻者。则或有见佛。全无智慧。障深重者。则或不见也。以此下总收。为欲众生怀慕恋。生渴仰。种善根。故虽不灭现灭也。总之三世之中。非生而现生。非灭而现灭。皆是为化众生。而实不生灭也。

△三不虚。

又善男子。诸佛如来。法皆如是。为度众生。皆实不虚。

诸佛法皆如是者。谓不独我释迦。有如是长远之寿量。能如是三世之益物。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亦复有如此之寿量。能如此三世益物。而皆如是也。为度众生皆实不虚者。谓如来之现有生灭。皆为众生。实非生灭。既无生灭。唯长远寿量。究竟真实。而不虚妄也。初法已竟。

△二譬。谓如来元证长远寿量。而于三世中。现生现灭者。皆是为度众生。实无生灭而不虚。若假喻发明。犹如良医一般也。良医虽有去来。然皆为治狂子。实无去来而不虚也。文为四。初喻过去益物。二喻现在益物。三喻未来益物。四明结喻不虚。初二。初喻非生现生。

譬如良医。智慧聪达。明练方药。善治众病。

如良医者。良医则视色听声诊脉。皆能知病。以喻如来。能口轮说法。身轮现通。意轮鉴机也。智慧聪达者。良医有智慧。则能知药中之道理。有聪达。则能识病里之根源。以喻如来有智慧。能知诸法之实相。有聦达。能知诸根利钝也。明炼方药者。良医能炼君臣佐使之药方。明炼寒热甘辛之药味。以喻如来。能知八万四千法门。能明八万四千波罗蜜也。善治众病者。众病即地大不调。则有沉滞之病。风大不调。则有振掉之病。水大不调。则有壅肿之病。火大不调。则有烦热之病。而良医则能寒者。以热治之。热者以寒治之。而悉能善为疗治。以喻众生有贪欲者。有瞋恚者。有愚痴者。有等分者。而如来则能有八万四千法门。显于八万四千波罗蜜。治彼众生八万四千之尘劳也。上皆喻如来之能应也。

其人多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数。

此喻众生之机感矣。多诸子息者。如来以无缘慈悲。普覆九界三乘一切众生。而观四生如一子。等三界以同仁。则无有一众生非如来之子。故云多诸子息也。若十即声闻子。二十即缘觉子。百数即菩萨子也。以有其应。故非生现生。而令众生得益也。

△二喻非灭现灭。

以有事缘。远至余国。

若机薪一熄。则应火宜亡。则非灭而现灭矣。故云以有事缘远至余国。即是此土机尽。他方缘兴。而舍此赴彼也。此喻过去非生现生。非灭现灭。而益物也。

△二喻现在益物二。初喻非生现生。二喻非灭现灭。初五。初喻三乘为邪所转。

诸子于后。饮他毒药。药发闷乱。宛转于地。

诸子者。即三乘根性之子。于后即如来灭度之后也。饮他毒药者。即喻遇于邪师。受彼邪法。若佛在世。则受正法。由佛灭后。故受邪师之邪法。而此邪法。能亡法身。能殒慧命。如世之毒药。能亡身命也。药发闷乱者。喻既受邪法。则起于邪见。或执于断。或计于常。如药发而闷乱也。既起邪见。则还招苦果。而堕三途。如宛转于地。是则最初发心。元欲求出三界。由受邪法。而起邪见。故不唯不出三界。而反堕三途。此正求升而反坠。求出而反入也。

△二喻如来示生三界。

是时其父。还来归家。

还来归家者。如来知三界之子。受于邪法。而欲拔其邪。故还来示生三界之家也。

△三喻梵王请转法轮。

诸子饮毒。或失本心。或不失者。遥见其父。皆大欢喜。拜诡问讯。善安隐归。我等愚痴。误服毒药。愿见救疗。更赐寿命。

失本心者。即是失本三乘之种子。不失即虽受邪法。犹未失三乘种子也。为邪所转故云遥。元是如来昔之所化。而天性相关。故云见父也。皆大欢喜者。虽有失心不失心之异。而既见如来。故皆欢喜也。善安隐归者。谓如来能善安隐于我等之者。今还生三界而归也。愚痴者。愚即愚昧。痴即痴迷。三乘是正。由愚昧故。而反失之。邪法是邪。由痴迷故。为彼所转也。愿见救疗更赐寿命者。既误受于邪法。则所有法身慧命。定当殒亡。愿转法轮。还为说于三乘正法。使法身慧命更得生长也。

△四喻如来因机设教。

父见子等。苦恼如是。依诸经方。求好药草。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捣筛和合。与子令服。而作是言。此大良药。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汝等可服。速除苦恼。无复众患。

苦恼者。见思之苦因。分段之苦果也。经方即三藏十二部。好药草者。喻微妙法门也。色香味即喻戒定慧也。依教起解如捣。依解起行如筛。依行入证。如和合也。令服者。即令其依之而修证也。汝等可服等者。谓汝等可依教起解。依解起行。既起行则能入证。此则不唯不为邪之所转。亦能证于涅槃。破于见思。出于三界。故云速除苦恼也。

△五喻诸子闻法受行。

其诸子中。不失心者。见此良药。色香俱好。即便服之。病尽除愈。

受行可见。上喻非生现生竟。

△二喻非灭现灭。由三乘种性之子。为邪所转。故非生现生。而欲拔其邪。不失种子者。虽已受化。而又有失种子者。犹不受行。故还非灭现灭。而度脱也。文为二。初喻不灭有损。

余失心者。见其父来。虽亦欢喜问讯。求索治病。然与其药。而不肯服。所以者何。毒气深入。失本心故。于此好色香药。而谓不美。父作是念。此子可愍。为毒所中。心皆颠倒。虽见我喜。求索救疗。如是好药。而不肯服。

言不美者。由其深入邪法。而谓正法为不美也。心皆颠倒者。即邪正不分。以邪为正。以正为邪也。

△二喻现灭有益。

我今当设方便。令服此药。即作是言。汝等当知。我今衰老。死时已至。是好良药。今留在此。汝可取服。勿忧不差。作是教已。复至他国。遣使还告。汝父已死。是时诸子。闻父背丧。心大忧恼。而作是念。若父在者。慈愍我等能见救护。今者舍我。远丧他国。自惟孤露。无复恃怙。常怀悲感。心遂醒悟。乃知此药。色香美味。即取服之。毒病皆愈。

衰老即化导将终。死时已至。即当入涅槃也。良药留此者。如来在世。则自行教化。若欲入灭。则所留者。唯十二部经也。汝可取服勿忧不差者。谓汝可依之起解而行。必能破于见思。出于三界。而勿忧其不证也。复至他国者。前来还生三界。今乃复往他方教化也。遣使还告者。如来虽复入于涅槃。而其所有无缘大慈悲心。未曾暂废。故自虽往他方教化。而还遣四依菩萨。以为化导。四依菩萨。乃是如来所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者。故言遣使也。心遂醒悟者。前则邪法深入。失本三乘种子。虽闻于法。不肯受行。以由如来常在不灭故也。今既不见如来。因怀悲感。而种善根。则三乘之种。还得复生。故言心遂醒悟也。即取服者。既已醒悟。则已知邪正。故即受行。毒病皆愈者。转邪归正。不为邪转。即是毒愈。又能破于见思。出于三界。即是病愈也。二喻现在益物竟。

△三喻未来益物。

其父闻子。悉已得差。寻便来归。咸使见之。

悉已得差者。即是已得破于见思。出于三界。证于涅槃。而成就小乘也。寻归使见者。小机既就。大机自发。故还非生现生。而来教化。令得咸能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也。

△四明结喻不虚。

诸善男子。于意云何。颇有人能说此良医虚妄罪不。不也世尊。

科云结喻不虚者。已上喻三世现生现灭。皆是为化众生。故实非生非灭。亦由能证长远寿量。故皆不虚。故更发明不虚之喻。即是喻上法中。为度众生皆实不虚也。初问言良医虚妄罪否者。谓良医去已复来。来已复去。虽有去来。皆为治子。而实无去来。不知有人。说此良医去来虚妄罪不。不也下答。谓良医虽有去来。皆为治子。而实无此去来。故无有人说其去来之虚妄也。

△三合。

佛言我亦如是。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为众生故。以方便力。言当灭度。亦无有能如法。说我虚妄过者。

无有说我虚妄者。若实以生为生。以灭为灭。此乃如于生灭之法。而说我有虚妄也。今我生为化度众生而生。生实非生。灭亦为化度众生而灭。灭实非灭。而于所证之长远寿量。曾无有妄。故亦无有人。能如生灭之法。而说我有虚妄也。

△二偈颂三。初颂法。二颂譬。三颂合。初又二。初颂长远寿量。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自我得佛来。所经诸劫数。无量百千万。亿载阿僧祇。

△二颂三世益物三。初颂正明。二颂释疑。三颂不虚。初又三。初颂过去。二颂现在。三颂未来。初二。初颂非生现生。

常说法教化。无数亿众生。令入于佛道。尔来无量劫。

言过去说法化生。令入佛道。已经无量劫矣。

△二颂非灭现灭。

为度众生故。方便现涅槃。而实不灭度。常住此说法。我常住于此。以诸神通力。令颠倒众生。虽近而不见。

常住于此者。即我常在此娑婆世界。及余住处也。颠倒众生者。凡夫众生。有常等四倒。二乘众生。有无常等四倒。菩萨众生。有亦常亦无常等四倒也。

△二颂现在二。初颂非生现生。

众见我灭度。广供养舍利。咸皆怀恋慕。而生渴仰心。众生既信伏。质直意柔软。一心欲见佛。不自惜身命。时我及众生。俱出灵鹫山。

初明众生有于机感。言质直柔软者。谓未信伏之前。即邪曲而不质直。刚强而不柔软。今既信伏。故质直而无委曲。柔软而无刚暴也。既有机感。而必为之应。故非生现生。而出于灵鹫山也。

△二颂非灭现灭。

我时语众生。常在此不灭。以方便力故。现有灭不灭。余国有众生。恭敬信乐者。我复于彼中。为说无上法。汝等不闻此。但谓我灭度。

现有灭不灭者。谓现为有灭。而实不灭也。不闻此者。即不闻所说无上法也。

△三颂未来二。初颂非生现生。

我见诸众生。没在于苦恼。故不为现生。令其生渴仰。因其心恋慕。乃出为说法。

渴仰恋慕。即是机感。机感既成。乃非生现生。而出应之也。

△二颂非灭现灭。

神通力如是。于阿僧祇劫。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园林诸堂阁。种种宝庄严。宝树多华果。众生所游乐。诸天系天鼓。常作众伎乐。雨曼陀罗华。散佛及大众。

神力如是者。谓非灭现灭。乃是如来神通之力。而能如是也。灵鹫山。是娑婆同居之土。即同居土而如来分中。元是寂光。故言常住。余住处即方便实报。亦即他方国土也。如来所住之处。三灾永所不及。故言安隐。天即十地。人即三十心。以四十位。能分证寂光。故亦常充满于如来之住处也。园林表具足种种禅定。堂阁表具足种种智慧。宝庄严表具足功德法财。以为庄严。宝树表无上菩提。从此菩提。而发为四十一位之真因如多华。成于妙觉无上之果如多果。而此因果。亦是九界众生之所常游乐者。天鼓表无问自说。伎乐表四辩宣扬。曼陀华表于圆因。修此圆因。必克圆果。故雨以散佛。亦是一切众生之所具。故及大众也。初颂正明竟。

△二颂释疑二。初正释。

我净土不毁。而众见烧尽。忧怖诸苦恼。如是悉充满。是诸罪众生。以恶业因缘。过阿僧祇劫。不闻三宝名。诸有修功德。柔和质直者。则皆见我身。在此而说法。或时为此众。说佛寿无量。久乃见佛者。为说佛难值。

言如来既常在灵山。则应人人皆见之者。何以不见耶。故释云。我净土不毁。而众生见烧。恶业众生。则名尚不闻。何况得见。有德之人。则见我身。及闻我说。是则如来本是常在。恶业众生。自不见耳。非关如来也。

△二出意。

我智力如是。慧光照无量。寿命无数劫。久修业所得。

谓何以如来。能于三世之中。非生现生。非灭现灭。而益众生。故出其意云。我智力如是。何以智力即能如是。以由如来。以智慧之光。照于无量。而证乎长远寿量。故能如是也。言慧光照无量者。即以微妙智慧。照乎实相之理。实相之理。既横遍十方。竖穷三际。而无涯量。故能照慧光。亦复无量也。

△三颂不虚。

汝等有智者。勿于此生疑。当断令永尽。佛语实不虚。

勿生疑者。勿于此长远寿量。现生现灭。而有疑也。

△二颂譬。

如医善方便。为治狂子故。实在而言死。无能说虚妄。

△三颂合。

我亦为世父。救诸苦患者。为凡夫颠倒。实在而言灭。以常见我故。而生憍恣心。放逸着五欲。堕于恶道中。我常知众生。行道不行道。随所应可度。为说种种法。

憍恣即是惑。放逸即由惑起业。堕恶即业招报也。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慧。速成就佛身。

此行乃是总收。谓每作是意。不知云何。方能令一切众生。皆得开示悟入佛之无上智慧。使速得成就如来长远寿命之报身也。释如来寿量品竟。

妙法莲华经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若论此品之来源。总由如来已上发明。所有长远之寿量。及以三世益物之中。非生现生。非灭现灭。莫不广开其近而显其远。开其迹而显其本。前来生疑动执之菩萨。于此皆能断于近疑。生于远信。增乎道。损乎生。则有诸功德矣。既有功德。如来则当为其分别。故有此之一品也。而此品中。此如来授记。弥勒陈领。四信五品。流通等文。今所言分别功德。即是授记。上迹门所说。诸声闻人。能断权疑。而生实信。如来既一一与之授记。今本门说法。诸大菩萨。能断近疑而生远信。乃亦与之授记也。由于授记。而后陈领。由于正宗。而有流通。故但标分别功德。而摄余之二也。分即分辩。别即拣别。诸大菩萨。闻佛说寿之时。能随闻入观。而为修习。名之为功。观成入证。有得于心。名之为德。然诸菩萨。虽则圆闻圆行。然证入时。则必从因以至果。惑落有浅深。所以有得于十住者。有得于十行者。有得于十向者。有得于十地者。有得于等觉位者。更有但得于相似者。其浅深不同。故如来为其一一分辩而拣别之。故言分别功德品也。

△文分为二。初法身得记。二弥勒陈领。初有三。初经家叙起。

尔时大会。闻佛说寿命。劫数长远如是。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得大饶益。

尔时者。即如来发明长远寿量。三世益物。广为开近显远。开迹显本。方竟之时也。闻佛说寿长远如是者。即闻说于成道已来。复过尘点之喻。无量阿僧祇劫。及三世中。非生现生。非灭现灭之说也。得大饶益者。迹门开权显实。生身弟子。但能断权疑生实信。得于初住成道八相之记而已。今本门。法身菩萨。闻于开近显远。而能断近疑生远信。则不但得于初住。乃至有一生能得无上菩提之者。则其所有丰饶利益。最为广大。而不可思议。故言得大饶益也。

△二如来分别二。初总牒起。

于时世尊。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我说是如来寿命长远时。

△二正分别二。初分别分证功德。

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众生。得无生法忍。

得无生法忍。即是分别其得于十住。谓我说寿命之时。有诸菩萨。即能随闻成观。而便有证入者。若举其数而论之。则有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众生。得无生法忍。由此诸菩萨。闻佛上来所说。非实非虚。非如非异。及以非生现生。非灭现灭。即便了知一切诸法。虽有于生。而生从缘生。生实无生。虽有于灭。而灭从缘灭。灭实无灭。以此不生不灭无生之理。忍可于心。而一得一切得。故便能得于无生法忍也。若论得忍。则已入初住。初住既尔。则后之九住可知。此即闻佛说长远寿命。而得十住也。

复有千倍菩萨摩诃萨。得闻持陀罗尼门。

谓不独六百万亿。乃至恒沙众生。得无生法忍十住而已。更有比上千倍之菩萨。得闻持陀罗尼之十行。故云复有千倍等也。陀罗尼。此云总持。谓能总一切法。持一切义。此诸菩萨。闻佛说长远寿量。而能入十行。则一行一切行。一切行一行。能总一切法而不遗。持一切义而不失。故言得陀罗尼也。

复有一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得乐说无碍辩才。

乐说无碍辩才者。是明得十向。若未入十向之时。则有事理因果自他之别。今既闻佛说寿量。而入十向。则所有一切之事。无不归之于理。凡其所作之因。究竟悉归于果。随其所为有自行。皆能向之于他。此其自证如是。若化他之时。则能于一词中。说无量词。于一法中。说无量法。于一义中。说无量义。故云得乐说无碍辩才也。

复有一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得百千万亿无量旋陀罗尼。复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能转不退法轮。复有二千中国土。微尘数菩萨摩诃萨。能转清净法轮。复有小千国土。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八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四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四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三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三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二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二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一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得无量旋陀罗尼。此即得初地。旋即旋转。谓旋假以入空。旋空以入假。旋空假以入中也。若别教。则先空次假后中。而历次第。今是圆教。旋假入空之时。则一空一切空。旋空入假之时。则一假一切假。旋空假入中之时。则一中一切中。此之旋空旋假旋中之陀罗尼。初地菩萨乃能得也。能转不退法轮。即是得于二地。二地菩萨。自己证于不退。还以自所证者。转入前人之心。亦令其证于不退。故云能转不退法轮也。能转清净法轮。即是得于三地。三地比于二地。更进破一品无明。故比二地所转为清净也。八生当得。即是得于四地。四地去于妙觉。但隔八位。故八生即得无上菩提。是四地也。此下略五六七三地。五地是七生当得菩提。六地是六生当得菩提。七地是五生当得菩提。四生当得即是八地。三生当得即是九地。二生当得即是十地。一生当得即是等觉也。此四十一位。所得之功德。非如来妙智。莫能分别。故如来乃为其一一分别之也。

△二分别相似功德。

复有八世界。微尘数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言发心者有三种。今相似。即十善菩萨发大心之发心也。

△三时众兴供。

佛说是诸菩萨摩诃萨。得大法利时。于虚空中。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以散无量百千万亿。宝树下。师子座上诸佛。并散七宝塔中。师子座上。释迦牟尼佛。及久灭度多宝如来。亦散一切诸大菩萨。及四部众。又雨细末旃檀沉水香等。于虚空中。天鼓自鸣。妙声深远。又雨千种天衣。垂诸璎珞。真珠璎珞。摩尼珠璎珞。如意珠璎珞。遍于九方。众宝香炉。烧无价香。自然周至。供养大会。一一佛上。有诸菩萨。执持幡盖。次第而上。至于梵天。是诸菩萨。以妙音声。歌无量颂。赞叹诸佛。

诸大菩萨。既闻如来如是分别。得大法利。故欢喜兴供也。初从空雨曼陀罗华。表从第一义天。发于菩提心之圆因。此即表得相似之功德也。雨摩诃曼陀罗华。表从第一义天。发于四十一位之真因。此即表得分证功德也。散分身佛者。表此之因必克于果也。并散释迦者。上诸佛是多。今释迦是一。此之圆因。本即一是多。即多是一。而一多无碍之者。故既散诸佛。复散释迦。以为表也。及多宝者。上释迦是现在佛。今多宝是灭度佛。此之圆因。本非生非灭。而生灭一如之者。故既散释迦。复散多宝以为表也。亦散菩萨者。上三佛是果。今菩萨是因。此之圆因。本即因而果。即果而因。因果同源之者。故既散三佛。复散菩萨以为表也。及四部众者。上佛菩萨是圣。今四部众是凡。此之圆因。本即凡而圣。即圣而凡。凡圣平等之者。故既散佛与菩萨。复散四部众以为表也。次雨细末香者。前迹门开显。不过发明即权是实。即三是一。权实不二。三一圆融而已。今本门开显。则发明即近是远。即迹是本。远近一际。本迹同源。比上迹门。更为深远微细。能令菩萨得大饶益。故雨细末之香。以表显也。于虚空中天鼓自鸣者。表如来能从于第一义空。无问而自说也。妙声深远者。表佛所说。能令闻者。任运入妙觉果海。如上说于长远寿命。更能令诸菩萨。证于四十一位功德。而得任运流入。故以妙声深远而为表也。雨千种天衣者。衣有遮护之义。表于如来能以法界无缘慈悲。而遍为与拔。垂诸华缨者。表所发妙行。真珠璎珞。表即真之妙行。摩尼珠璎珞。表即俗之妙行。如意珠璎珞。表即中之妙行。此之即真即俗即中之妙行。元同为九界众生之所具。故以遍九方而为表也。众宝香炉烧无价香者。炉乃表众生因心。众生因心。具有如来之三德秘藏。如来三德秘藏。元彻乎众生之因心。如众宝以成其炉。炉则具乎众宝也。从具而发乎行如烧。无价香者。表所观之境。是上品寂光也。自然周至供养大会一一佛上者。果德既彻于因心。则因心还通乎果德。而表显之。因心天然通于果德。故言自然周至。虽通果德。实是因心。故言供养大会。虽是因心。实通果德。故言一一佛上也。有诸菩萨执持幡盖者。幡以转动为义。盖以荫覆为义。正表诸大菩萨。闻佛所说长远寿量。而能转烦恼以成菩提。转生死以成涅槃。又能运大慈而与众生之乐。运大悲已拔众生之苦也。次第而上至于梵天者。正表菩萨闻佛说寿量。而能分分破于三惑。分分显于三德。究竟皆归第一义天也。妙音赞佛者。正表菩萨既自证已。还能以四辩八音。宣说妙法。以化他也。

△二弥勒陈领二。初长行叙仪。

尔时弥勒菩萨。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说偈言。

△二偈颂陈领三。初颂菩萨得益。

佛说希有法。昔所未曾闻。世尊有大力。寿命不可量。无数诸佛子。闻世尊分别。说得法利者。欢喜充遍身。

世尊有大力者。谓如来有大自在神通之力。有师子奋迅之力。有威猛大势之力。有此大力。故寿命长远而无量也。言无数等者。谓如来说此不可量之寿命时。而令菩萨得诸功德。如来还为之一一分别其所得。故有无数佛子闻之。而欢喜充遍于身也。

△二颂如来分别二。初颂分别分证功德。二颂分别相似功德。初二。初别明。

或住不退地。或得陀罗尼。或无碍乐说。万亿旋总持。或有大千界。微尘数菩萨。各各皆能转。不退之法轮。复有中千界。微尘数菩萨。各各皆能转。清净之法轮。复有小千界。微尘数菩萨。余各八生在。当得成佛道。复有四三二。如此四天下。微尘诸菩萨。随数生成佛。或一四天下。微尘数菩萨。余有一生在。当成一切智。

△二总收。

如是等众生。闻佛寿长远。得无量无漏。清净之果报。

无量无漏者。若论无漏。二乘人亦能得之。然是有量。不得名无量。以其但破见思。而无明全在。但断分段。而变易全存故也。今诸菩萨。闻佛说寿。不但破见思。亦且破无明。不但断分段。亦且断变易。则更无漏落。故言无量无漏也。既破无明。而断变易。则能感实报清净之果报也。

△二颂分别相似功德。二初别明。

复有八世界。微尘数众生。闻佛说寿命。皆发无上心。

△二总收。

世尊说无量。不可思议法。多有所饶益。如虚空无边。

△三颂时众兴供二。初别明。

雨天曼陀罗。摩诃曼陀罗。释梵如恒沙。无数佛土来。雨旃檀沉水。缤纷而乱坠。如鸟飞空下。供散于诸佛。天鼓虚空中。自然出妙声。天衣千万种。旋转而来下。众宝妙香炉。烧无价之香。自然悉周遍。供养诸世尊。其大菩萨众。执七宝幡盖。高妙万亿种。次第至梵天。一一诸佛前。宝幢悬胜幡。亦以千万偈。歌咏诸如来。

宝幢悬胜幡者。幢能摧邪表正。幡以转动为义。即表转邪而归正也。

△二总收。

如是种种事。昔所未曾有。闻佛寿无量。一切皆欢喜。佛名闻十方。广饶益众生。一切具善根。以助无上心。

昔所未曾有者。如上种种之供养事。全表本门所得之益。故自迹门已还。皆无如此能表之供养事也。具善根者。即是具缘了二因之善根。闻佛所说长远寿量。能依之而起微密之妙观。乃是成于了因。能依之而起广大之妙行。乃是成于缘因。缘了既成。正因自显。故言以助无上心也。以上本门正宗分已竟。

△三流通分二。初从此至于不轻品。是赞叹弘经。以劝流通。二神力品讫经尽。是付嘱弘经。以明流通。初二。初现在四信。二灭后五品。初四。初一念信解。即第一信也。二解其言趣。即第二信也。三广闻是经。即第三信也。四深心信解。即第四信也。初又二。初长行。二偈颂。初二。初举因行。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其有众生。闻佛寿命长远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

其有众生等者。谓上来闻我说于寿命。已有得十生十行。乃至发相似心者。若更有众生。闻我所说寿命。且无论其依之而修。依之而证。即使一念信解。论其时则极少。论其行则最浅。然其所得之功德。亦无限量也。言一念信解者。信即信受。而无疑惑。解即解了。而能分明。即于现前介尔一念心中。信受如来所说之伽耶近城是迹。长远寿量是本。略无疑惑。名之为信。又能解了此迹无别有迹。乃从本所垂之迹。本亦无别有本。乃开迹所显之本。本迹一体。远近不二。了了分明。名之为解也。

△二明功德三。初标示。

所得功德。无有限量。

△二格量二。初举格量。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于八十万亿那由他劫。行五波罗蜜。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黎耶波萨蜜。禅波罗蜜。除般若波罗蜜。

初为求菩提。是明其求之高。八十万亿那由他劫。是言其时之久。行五波罗蜜。是举其行之深。除般若者。一念信解。即是般若。既是所格量。故且除之也。

△二正格量。

以是功德。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所以不及者。以其虽则求之高。不过三藏果头佛之道。虽则时之久。不过三藏之三祇百劫。虽则行之深。不过三藏之事五度。今圆闻如来所说。而能圆信圆解。则其时虽少。其行虽浅。而所得功德。不可思议之者。故非彼所可及也。

△三结显。

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如是功德。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退者。无有是处。

有如是功德者。即是已成于圆解也。由于圆解。而起圆行。由于圆行。必得圆证。故于无上菩提。而无有退。设有退者。无是处也。既于无上菩提无退。则其所有功德。自然算数譬喻。所不能知。而非彼格量之所能及也。

△二偈颂二。初颂因行。二颂功德。初二。初颂举格量。二颂正格量。初二。初总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人求佛慧。于八十万亿。那由他劫数。行五波罗蜜。

初句即求之大。次句即时之久。三四句即行之深也。

△二别颂五。初颂布施。

于是诸劫中。布施供养佛。及缘觉弟子。并诸菩萨众。珍异之饮食。上服与卧具。旃檀立精舍。以园林庄严。如是等布施。种种皆微妙。尽此诸劫数。以回向佛道。

所施皆言微妙者。极尽人间珍贵耳。

△二颂持戒。

若复持禁戒。清净无缺漏。求于无上道。诸佛之所叹。

以其皎如冰霜。而无毁犯。故云清净无缺漏。求佛道者。正应总明中求佛慧。及长行中之为菩提也。

△三颂忍辱。

若人行忍辱。住于调柔地。设众恶来加。其心不倾动。诸有得法者。怀于增上慢。为斯所轻恼。如是亦能忍。

初一行明忍俗众。次一行明忍法众也。

△四颂精进。

若复勤精进。志念常坚固。于无量亿劫。一心不懈息。

△五颂禅定。

又于无数劫。住于空闲处。若坐若经行。除睡常摄心。以是因缘故。能生诸禅定。八十亿万劫。安住心不乱。持此一心福。愿求无上道。我得一切智。尽诸禅定际。

言除睡。即是修观观于昏。摄心即是修止止于散。则知禅定不成就。唯昏与散。昏散既除。故能生于禅定也。一切智二句。即是发愿也。以非智不禅。故我得一切智(云云)。

△二颂正格量。

是人于百千。万亿劫数中。行此诸功德。如上之所说。有善男女等。闻我说寿命。乃至一念信。其福过于彼。若人悉无有。一切诸疑悔。深心须臾信。其福为如此。

诸疑悔者。即是近疑。须臾信者。即是远信。言深心信者。不但能信于近迹远本。亦且能信于即近是远。即迹是本。故言深心信也。

△二颂功德三。初明过去根深。

其有诸菩萨。无量劫行道。闻我说寿命。是则能信受。

无量劫行道。即是过去生中。行于佛道也。如此则宿种既深。而植诸善根矣。故闻我所说。即能信受也。

△二明未来愿重。

如是诸人等。顶受此经典。愿我于未来。长寿度众生。如今日世尊。诸释中之王。道场狮子吼。说法无所畏。我等未来世。一切所尊敬。坐于道场时。说寿亦如是。

如是诸人等者。谓既能顶受此经。则已信解矣。由解起行。由行入证。则亦能证于长远寿量。而度众生。故发愿于未来世中。长寿度生也。如今日世尊等者。今日世尊。长寿度生。而释中之王。我若未来长寿度生。亦如今日世尊。为释中之王也。今日世尊。长寿度生。作狮子吼。我若未来长寿度生。亦如今日世尊。狮子吼也。今日世尊。长寿度生。而说无畏法。我若未来度生。亦如今日世尊。而说法无畏也。今日世尊。长寿度生。则为一切所尊所敬。我若未来长寿度生。亦如今日世尊。为一切所尊敬也。今日世尊。长寿度生。处菩提场。说长远寿量。我若未来长寿度生。亦如今日世尊。处菩提场。说长远寿量也。如是消释。方见其未来愿重耳。

△三明现在功高。

若有深心者。清净而质直。多闻能总持。随义解佛语。如是之人等。于此无有疑。

言深心者。即是能信于本迹不二之人也。既能信解。则能由解起行入证。而破于无明。显于三德。而无诸委曲。故言清净质直也。如是之人等者。总结根深愿重功高者也。自然于佛所说长远寿量。能信无有疑也。

△二解其言趣。即第二信也。分二。初举因行。

又阿逸多。若有闻佛寿命长远。解其言趣。

上但能一心信解。此解其言趣者。言即能诠之言教。趣即所诠之义趣。既解言趣。则能略为人演说也。

△二明功德。

是人所得功德。无有限量。能起如来。无上之慧。

能起如来慧者。自既信解。又略为人说。则自他皆起发如来无上之智慧也。

△三广闻是经。即第三信也。分为二。初举因行。

何况广闻是经。若教人闻。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书。若教人书。若以华香璎珞。幢幡缯盖。香油苏灯。供养经卷。

上但略为人说。此则广能为人演说也。

△二明功德。

是人功德。无量无边。能生一切种智。

一切种智者。此经所诠。唯是如来知见。诸佛智慧。故广解而为人说也。则若自若他。皆能出生一切种智也。

△四深心信解。即第四信也。又分二。初举因行。

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我说寿命长远。深心信解。

深心信解者。此中则能以如来所说之长远寿量。入我介尔一念心中。以我介尔一念之心。观于如来所说之长远寿量。如此以境发观。以观照境。境观不二。心佛一如。而观行功成。乃名深心信解也。

△二明功德。

则为见佛。常在耆阇崛山。共大菩萨诸声闻众。围绕说法。又见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阎浮檀金。以界八道。宝树行列。诸台楼观。皆悉宝成。其菩萨众。咸处其中。若有能如是观者。当知是为深信解相。

其观行功成。想成相起。故得见于如来。初见佛常在耆阇说法。是即同居而见为方便。盖佛常在灵山。与诸菩萨声闻。说此妙法华经。由众生颠倒故不能见。如前云使颠倒众生。常近而不见。今既深心信解。观行功成。则已能伏于颠倒。得见如来常在灵山。共大菩萨声闻说法。故即同居而见方便土也。又见下。是即同居而见为实报也。例之可见。若有下结归。

△二灭后五品。此如来灭后五品。与上四信是同。所以既明四信。复明五品者。恐人谓如来在世。则如来乃是心色业胜之者。故闻而一念信解。亦有如此之功德。若如来灭后。则能说之人。心色之业。未必能胜。所说之法。不过白者是纸。黑者是字而已。亦何能有如此之功德。故既明现在四信。复明灭后五品。正显无论如来在世灭后。若不为之流通信解则已。若能信解。若能流通。则必皆能得于无量无边之功德也。文分为二。初长行。二偈颂。初五。初明随喜品。二明读诵品。三明说法品。四明兼行六度品。五明正行六度品。初二。初举因行。

又复如来灭后。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

言随喜者。随即随顺。喜即庆喜。随顺则无违拒。庆喜则无惊怖。谓如来所说之长远寿量。虽是诸佛所证。乃全众生之所具者。向不闻知。而今得闻。则便了知现前介尔一念之心。全具如来所证长远之寿命。故生于随顺庆喜之心。而无违拒惊怖也。

△二明功德。

当知已为深信解相。

此略明其功德。下第六卷随喜功德品。乃广明其功德也。言已为深信解相者。若论深信解相。则是现在第四信。今初随喜品。只齐现在初信而已。何以便言已为深信解相。此有二义。一者。若是灭后。则其教更为难闻。其机更为难生。故能闻而随喜。即已为深信解相也。二者。必由随喜信解。而能成观行。今举后明初。故言已为深信解相也。

△二读诵品二。初举因行。

何况读诵受持之者。

△二明功德。

斯人则为顶戴如来。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须为我复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养众僧。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是经典者。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养众僧。则为以佛舍利。起七宝塔。高广渐小。至于梵天。悬诸幡盖。及众宝铃。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众鼓伎乐。箫笛箜篌。种种舞戏。以妙音声。歌呗赞颂。则为于无量千万亿劫。作是供养已。

顶戴如来者。此经乃是诸佛之法身。故能读诵。则为顶戴法身如来矣。不须起塔起寺及供养僧者。盖此初心行人。须修理观。若营诸事业。则于理观有妨。而不能成就。故皆不须也。为已起塔者。塔乃安于舍利。此经乃是法身舍利。故读诵之。则为已起于塔也。为已供养僧者。以读诵此经。则已供养第一义僧矣。又若能读诵此经。则名以法供养。故于无量亿劫。以为悬诸幡盖等。作是供养已矣。

△三明说法品二。初举因行。

阿逸多。若我灭后。闻是经典。有能受持。若自书若教人书。

△二明功德。

则为起立僧坊。以赤旃檀。作诸殿堂。三十有二。高八多罗树。高广严好。百千比丘。于其中止。园林浴池。经行禅窟。衣服饮食。床褥汤药。一切乐具。充满其中。如是僧坊。堂阁若干。百千万亿。其数无量。以此现前。供养于我。及比丘僧。是故我说如来灭后。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供养经卷。不须复起塔寺。及造僧坊。供养众僧。

此品犹是初心。须勤理观。故亦不须复起塔寺等也。

△四兼行六度品二。初举因行。

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

能持是经者。持有事相持。有理相持。若见有能持所持。即事相持也。若全所持之经。即我能持之心。全我能持之心。即是所持之经。如此则能所不分。虽则能所不分。而又不妨能所宛然。我为能持。经为所持。即理相持也。今言能持者。即是理观成就。而能理相持也。兼行布施等者。理观既成。而还以妙观运入度门。则行于布施之时。乃不见有能施所施。乃至行于般若之时。亦不见有能观所观。故理观一成。便可兼行于六度也。

△二明功德。

其德最胜无量无边。譬如虚空。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无量无边。是人功德。亦复如是无量无边。疾至一切种智。

疾至一切种智者。既能以行助观。以观显行。则如顺风之舟。更加橹桌。自能速疾到于彼岸。又如明灯。更加膏油。则愈明矣。故能任运流入。而疾至于如来之所有无上一切种智也。

△五正行六度品二。初举因行。

若人读诵受持是经。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复能起塔。及造僧坊。供养赞叹。声闻众僧。亦以百千万亿。赞叹之法。赞叹菩萨功德。又为他人。种种因缘。随义解说。此法华经。复能清净持戒。与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无瞋。志念坚固。常贵坐禅。得诸深定。精进勇猛。摄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问难。

初读诵乃至教人书。即妙观成就也。观行既成。随有度门。无非妙行。故能正行六度。起塔等是明正行布施。起塔僧塔。即是财施。赞叹声闻菩萨。即是法施。如此财法二施。莫不是妙观。故虽行布施。而不见有能施所施。乃所谓之正行布施也。复能持戒清净。是明正行持戒。言清净持戒。即是性重讥嫌。等无差别。悉能严护。而无垢染也。与柔和下。是明正行忍辱。忍辱无瞋者。忍有生法二种。生忍是忍有情之恼。法忍是忍无情之恼。随其生法二恼现前。而能以大寂灭忍以忍之。故无瞋也。志念坚固者。以其妙观功成。了不见有能忍所忍也。常贵下。是明正行禅定。一念不生。前后际断。乃是得深定也。精进下。是明正行精进。利根下。是明正行智慧也。

△二明功德。

阿逸多。若我灭后。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是经典者。复有如是诸善功德。当知是人。已趣道场。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坐道场下。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行处。此中便应起塔。一切天人。皆应供养。如佛之塔。

受持读诵是经。牒上妙观功成。复有诸善功德。牒上正行六度。既以妙观正行六度。则其行成矣。故云已趣道场。道场有得道之场。有修道之场。此即已趣修道之场也。既修于道。必能得道。故云近三菩提坐道树下也。便应起塔者。如来得道之处。则应起塔。今第五品人。已趣道场。近于菩提。故其所坐立行处。便应起于塔也。

△二偈颂。初随喜品。在下卷广明。故今不颂。而但颂后四品。分为四。初颂第二读诵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我灭度后。能奉持此经。斯人福无量。如上之所说。是则为具足。一切诸供养。以舍利起塔。七宝而庄严。表刹甚高广。渐小至梵天。宝铃千万亿。风动出妙音。又于无量劫。而供养此塔。华香诸璎珞。天衣众伎乐。然香油苏灯。周匝常照明。恶世法末时。能持是经者。则为已如上。具足诸供养。

△二颂第三说法品。

若能持此经。则如佛现在。以牛头旃檀。起僧坊供养。堂有三十二。高八多罗树。上馔妙衣服。床卧皆具足。百千众住处。园林诸浴池。经行及禅窟。种种皆严好。

△三颂第四兼行六度品。

若有信解心。受持读诵书。若复教人书。及供养经卷。散华香末香。以须曼薝卜。阿提目多伽。熏油常然之。如是供养者。得无量功德。如虚空无边。其福亦如是。况复持此经。兼布施持戒。忍辱乐禅定。不瞋不恶口。

初三行。颂妙观功成。况复下一行。是颂兼行六度。乐禅定。即兼得精进。不瞋不恶口。即是智慧。凡内有瞋心。外有恶口。皆非智人故也。

△四颂第五正行六度品二。初颂举因行。

恭敬于塔庙。谦下诸比丘。远离自高心。常思惟智慧。有问难不瞋。随顺为解说。

恭敬塔庙是布施。谦下比丘是持戒。远自高心是精进。思惟智慧是禅定。以非智不禅。故常思之也。问难不瞋是忍辱。随顺为说是智慧也。

△二颂明功德。

若能行是行。功德不可量。若见此法师。成就如是德。应以天华散。天衣覆其身。头面接足礼。生心如佛想。又应作是念。不久诣道树。得无漏无为。广利诸人天。其所住之处。经行若坐卧。乃至说一偈。是中应起塔。庄严令妙好。种种以供养。佛子住此地。则是佛受用。常在于其中。经行及坐卧。

生心如佛想者。既妙观功成。而能正行六度。则因行成就。自然从行入证。便与佛无异矣。故生心当如佛想也。得无漏无为者。凡夫则漏落于三界。二乘则漏落于三空。菩萨则漏落于度门。以其或偏于有。或偏于空。或偏于中。故皆有漏也。今第五品人。闻如来所说之长远寿量。而能成于理观。还以理观。正行度门。则所有一切诸行。悉皆法界实相。全体即空即假即中。故不漏落于三有三空。亦不漏落于度门也。无为者。以其全理起行。全性起修。则修无所修。证无所证。得无所得。无修而修。无证而证。无得而得。故名无为也。广利人天者。得无漏无为。乃是自证。还能以自证而化于他。故云广利诸人天也。是中应起塔者。诸佛得道处。转法轮处。则当起塔。今正行六度之人。能得无漏无为。则于佛无二。故其住止之处。即是如来得道之处。其说偈之处。即是如来转法轮处。故皆应起塔也。住此地。即住于实相之地。以其能以佛庄严。而自庄严。故则是佛受用也。常在其中经行坐卧者。其中即实相地中也。以其能观诸法实相。则了达相相无非实相。法法无非法界。而念念时时处处之中。无非法界实相。故言常在其中经行坐卧也。释分别功德品竟。

妙法莲华经演义卷第五之三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