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十三章 战争重新开始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人们已经看到,到1936年底,那些对1919年的安排心怀不满的国家已经宣布它们不再接受这一安排的任何限制;现在它们宣称有权报复,并暗示以战争作为一种选择。在这种威胁下,英国政府最终放弃了它们打算以自己作为裁军样板的努力。1937年3月财政大臣尼维尔·张伯伦宣布,国防开支将不再只由税收来提供资金。他建议为此目的而提供四亿英镑的贷款,并计划在五年的时间里总的费用将达到15亿英镑。首相鲍德温为这些计划进行辩护,他说,这些计划的目的是防止侵略,同时在限制开支若干年以后,这个国家现在能够为国防提供资金而又不会影响到生活水平或社会慈善救济事业。无论是鲍德温还是外交大臣艾登都拒绝承认英国已经放弃了国联。但是,当鲍德温表示希望国联的行动能够得到一些“地区条约”的补充,并建议来自某些大国对某些区域的保证时,艾登则不得不承认在此方向上没有取得什么进展;而且他为英国的军备就是对和平的最好保证这一观点进行辩护。

这时,战争的威胁尚不清晰;德国的精力完全放在构建针对法国的“马奇诺防线”的防御工事上。这条“齐格菲防线” [5] 完成的时候,它将使德国能够用一支混合部队守住西线并把它的努力集中于东线。但是整个欧洲,而且特别是法国和英国,还不能肯定在战争的新剧场里将上演什么样的剧目。

西班牙内战

1936年下半年的最重要的事件,发生在一个过去多年来在国际事务中扮演微不足道的角色的国家里。1923年在西班牙建立的独裁统治于1930年被推翻。第二年,国王阿方索十三世退位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但是在西班牙,民主的传统从不强大;从1931年到1936年,民主政体通过在保皇党和其他保守分子组成的右派,以及由无政府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组成的左派之间的有点危险的平衡来保持自己的存在。国家的财政混乱,公共秩序也经常受到威胁。1936年7月,西班牙驻摩洛哥军队的指挥官佛朗哥将军宣布军事叛乱,并率领一支主要由摩尔人的部队组成的军队进入西班牙。他没有遇到多少抵抗就占领了西班牙的南端,并逐渐控制了西班牙的整个西部。11月中旬,叛军到达马德里郊外,政府撤到巴伦西亚,看起来首都即将沦陷。但是从这时开始,政府军队的抵抗加强了;而且到这一年的年底,三种可能的结果——左派的胜利,右派的胜利,或他们之间的僵持局面——看起来几乎都是可能的。

在其他的环境中,西班牙内战可能不会成为一个国际事件。使它成为一个国际事件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意大利,它刚刚在阿比西尼亚取得了胜利,这使地中海的战略地位更为突出,因此意大利欢迎有一个加强它在西地中海地位的机会。第二个原因是,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一种观念已经得到发展,即一个国内体制建立在某种政治学说之上的国家期望鼓励和支持这种学说在其他国家也取得胜利。1927年以前苏联一直遵循这种政策,其后这种政策也被其他国家所接受。1933-1934年德国向奥地利纳粹党提供资金和武器;而意大利则更为成功地坚持在奥地利建立一个法西斯政权。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以多少不能令人信服的理由,即作为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之间的斗争而介入西班牙内战,并认为它们应该支持叛军。在几乎所有这样的情况下,似乎很难区分一种政治学说的想象的利益和干涉国的国家利益之间的区别。

毫无疑问,无论如何意大利是暗中参与佛朗哥将军的叛乱的;从一开始,佛朗哥就在意大利飞机的帮助下从摩洛哥运送他的军队。在几个星期之内,西班牙内战就使所有欧洲国家面临分为两大阵营的危险,意大利,德国和葡萄牙公开同情叛军,而苏联站在政府一边。8月15日,英国政府急于不惜一切代价保持中立,对所有从英国运输战争物资到西班牙的船只实行禁运,法国随后效仿英国的做法。然后这两个国家邀请所有的欧洲国家缔结一个不对交战双方提供战争物资的协定,并且在伦敦成立了一个不干涉委员会来监督该协定的执行。主要是由于葡萄牙的不情愿,该协定拖延了一些时候才得以签订。在几周之内,这似乎遏制了对西班牙的武器供应。但很快西班牙政府和苏联政府就开始指责意大利、德国和葡萄牙破坏了这个协定;但是那些受到谴责的控诉,很快就证据充足地被用来针对苏联政府了。从10月以后,意大利和德国就有点公开地向叛军提供武器,而苏联则向政府方面提供武器;11月,当时马德里的陷落似乎就在眼前,意大利和德国就正式承认了佛朗哥将军建立的政府。相当多的意大利和德国的军队在叛军的队伍里进行战斗,而由俄国人、反法西斯的意大利人和反纳粹的德国人,以及来自其他国家志愿者组成的队伍,则站在政府一边。西班牙内战表现出一场发生在西班牙领土上的欧洲内战的方方面面。

大国的对抗集团

1936年的最后几个月中发生的第二个令人震惊的事件是德国和日本之间缔结的协定。在政治上,该协定是法—苏条约的结果和其对应之物;而对此感到惊讶的唯一理由是它不应该达成得如此之快。但是这个谅解没有采取联盟条约的形式,而是采取一个相互支持反对共产主义协定的形式,这正是这一时期的特点。

于是在1936年底,人们看到这个世界相当大的一部分分成了两个集团,一个由德国、意大利和日本领导,另一个由法国和苏联领导。第一个集团有时被称为法西斯国家,尽管这个词汇未必适用于日本。第二个集团不能被如此简单地贴上标签。因为尽管苏联于1936年通过了一部宪法,其中含有遵守某些表面形式的民主内容,但是它在本质上仍然被西方民主视为异端,就像法国对共产主义的看法一样。通常根据由其政府公开宣称的政治学说的类型来划分国家类型的习惯做法很容易使人误入歧途。站在相互对抗的集团的原因并不是由于共同的政治信仰,而是基于这个事实,即由于各种原因,第一个集团不满意1919年对世界的领土安排,而这种安排正是第二个集团所要求维持的。它们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一些人总体上满意现有的对世界资源的国际分配,而另一些人不满意这种分配。

当时,英国政府拒绝使自己承担任何一个集团的义务并保持着谨慎的中立,直到其他大国的令人不安的行动才迫使它走出中立。1937年初,由于谣传德国的注意力集中于西属摩洛哥而引起了英国的担忧;它担忧的是佛朗哥将军会通过讨价还价把这块领土作为德国提供帮助的回报而让与德国。法国政府则公开重申1922年的协定,该协定在西班牙获得法国帮助的里弗战争之后签订,在该协定中西班牙被禁止转让这块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领土。然而,德国否认自己有任何这样的野心;而佛朗哥将军也声明他决心保持西班牙领土的完整。到这一年底,德国把在西班牙扮演的主要角色留给了意大利;它的贡献主要限于物资和技术人员,而意大利的军队则分散成独立而有特色的部队作战,他们的成功使他们在罗马受到了胜利者般的欢呼。在西班牙政府一边则很难清楚地分辨国际纵队成员的国籍;但是大部分的物资可能主要是通过法国而由俄国提供的。

欧洲的总体形势还深受法国政治危机的影响,这场政治危机在1936年6月变得尖锐起来,当时一个代表“人民阵线”(由激进主义者、社会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组成的联盟)的政府在莱昂·勃鲁姆的领导下上台执政,并迅速进行劳资关系方面的法律修改,这被有钱阶级认为是革命的行动。在这种情况下,勃鲁姆这个富有而有教养的犹太人,被指责为莫斯科的代理人。在西班牙,胜利偏向了所谓法西斯国家支持的一边,这主要是因为在不干涉国际委员会的正式成员保证自己不介入的时候,德国和意大利却在提供物资和增援部队,并且把这种援助提高到他们认为必须达到的、能够起决定作用的程度。法国或许有能力向政府方面提供同样的援助。但是无论勃鲁姆本人对西班牙问题的感觉如何,他就像所有的法国人一样,认为法国至关重要的利益是与英国保持步调一致;而英国政府则竭尽全力,即使不能保持不干涉成为现实,至少也要防止因干涉而导致全面的欧洲战争。紧张局势一直持续到1939年春天,当时共和国在加泰罗尼亚的根据地已被攻陷,马德里最终被佛朗哥的军队所占领。英国和法国正式承认了佛朗哥的政府。

但是世界形势仍然朝着危险的方向发展。正当西班牙的战争激烈进行之时,日本发动了对中国的军事行动,这一行动并不因为没有宣战就不是一场侵略。1937年11月,意大利加入了德国和日本签订的“反共产国际协定”;作为这一行动的结果,意大利于12月11日宣布退出国联。通过墨索里尼亲自到慕尼黑会见希特勒的正式的官方访问,意大利与德国的团结一致得到强调。作为回报,1938年希特勒在罗马也接受了盛大的欢迎仪式;人们能够证实柏林—罗马轴心的力量,但不能忘记的是,至少在理论上,日本也是附着在这个轴心之上的。那些不满意的国家为了获得满足而采取行动的时间日益迫近;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德意志人已经宣布了他们的不满,并要求把他们包括在第三帝国之内。苏台德区德意志的领导人汉莱因变成了一个欧洲的人物,并对英国进行了一次宣传性的访问。

与此同时,苏联正在进行一场值得注意的大清洗。1936年苏联政府就已经审讯了许多政治家,他们是列宁的最杰出的革命战友;1937年,又有一批久负盛名的将军被处决。值得思考的问题是,是否法—苏联盟的军事价值没有被严重地削弱。也存在着日益增长的怀疑,即是否意大利会保持对奥地利独立的兴趣,1934年意大利已经通过把它的军队部署在布伦纳山口而表明了这种兴趣。

但是,就整体而言,1937年只是为一系列未知事件进行准备的一年;战争的威胁似乎在地中海最为严重,意大利在那里大声宣泄它对现存的权力分配的不满。它声称它新获得了阿比西尼亚,这使它有权去分享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有鉴于此,它还声称,意大利人在突尼斯的人口中占有优势,这表明这块殖民地最应当属于意大利。意大利的激烈宣传直接针对英国,英国大规模的重整军备被认为预示着一种积极抵抗德国和意大利的新政策。1938年1月16日,在日内瓦的国联行政院面前,英国外交大臣艾登解释了英国的军事准备,说明这些军事准备是对促进国联所基于的国际安全的合作原则的支持。但是在英国议会的辩论显示了英国内阁的意见分歧,于是,众所周知,艾登于2月20日辞职。他频繁地受到德国和意大利的新闻报刊的指责,说他是这些国家实现其合法要求的一个障碍,在艾登向下院解释他辞职的原因时,他说明,在意大利兑现它的诺言停止敌对宣传并从西班牙撤出它的军队之前,他反对开始和意大利的任何谈判。但是,接替鲍德温任英国首相的尼维尔·张伯伦宣布他打算开始和意大利谈判,并与接替艾登的哈里法克斯勋爵态度一致;2月22日张伯伦说,鼓励小国相信它们能够得到国联的保护而反对侵略的想法是错误的。由于两年前鲍德温曾经宣布国联是英国外交政策的主锚,所以存在着明显的政策改变;而且张伯伦承认他以前相信这样的保护是可能的,但是他改变了他的看法。作为保证接受英国的从西班牙撤出外国军队的计划的回报,英国承诺它自己支持国联承认意大利对阿比西尼亚的征服。

德国开始侵略

与此同时,对国际安全的新威胁发展了。在1935年签订的斯特莱沙协定中,英国宣布它关注奥地利的独立和领土完整,这与法国和意大利的态度一致。现在这种独立受到了纳粹德国对其他国家的第一场侵略的严重挑战。

1938年初,希特勒掌握了第三帝国所有武装部队的最高指挥权,并因此而声称他将反对那些怀疑他的行动总路线的官员们;曾为德国驻英国大使的里宾特洛甫取代牛赖特成了外交部长。随后侵略行动开始了。在奥地利纳粹党组织的骚乱性的示威之后,奥地利的总理舒士尼格被传召到伯希特斯加登会见希特勒,并接受了某种形式的最后通牒,根据这个最后通牒,在他的政府中将包括纳粹党的代表。但是,这也没有能够挽救他。3月12日,德国的军队开进并占领了维也纳。其中的一支部队立即开到了布伦纳山口并与意大利的哨兵互致敬意;自1934年以后意大利的态度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奥地利没有进行抵抗,而且把奥地利并入第三帝国可能在这里受到了大多数人的欢迎。但是很明显,接下来在另一个国家的侵略行动将受到激烈的反对。德国吞并奥地利的行动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影响是,现在它在相当长的边界线上与德国的军队直接面对。在这条边界线的一部分,即沿着面对德国的喀尔巴阡山一带筑有坚固的防御工事;但是在其他方面,即面对奥地利的边界线则是开放的。捷克斯洛伐克的总人口不到1500万:其中大约350万是苏台德区的德意志人,而且密集地聚居在边界一线。通往南方的多瑙河流域有100万马扎尔人,他们要求重新与匈牙利合并;在东部,波兰对位于切什青的重要矿区提出要求,该矿区是捷克斯洛伐克在1920年通过协约国强制实行的一个协议而获得的。

在这种形势下,德国准备在沿捷克斯洛伐克边界一线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演习。捷克斯洛伐克的政府则动员了他们的一些后备部队,同时作出急切的努力去与苏台德人达成协议。但是捷克人不仅能够维持国内秩序,还准备抵抗武力入侵;而且一旦捷克斯洛伐克受到攻击,法国和苏联保证援助他们。英国并没有直接采取行动的义务。但是3月24日张伯伦在下院说,如果英国的盟国法国由此原因而卷入战争,事实的无情的压力很可能证明比正式的声明更有力量。这种措辞被分析为传递了这样一个保证,即如果法国援助捷克斯洛伐克,英国也会同样如此。

然而,对欧洲战争的担忧仍然主要与西班牙的斗争有关,在那里英国的船只在共和国政府控制的港口运输货物时,频频遭到叛军飞机的轰炸,据说这些飞机是由德国或意大利的飞行员驾驶的;而由英国提出的从双方撤出外国军队的时间表还在讨论之中。为了化解中欧日益增长的麻烦迹象,朗西曼勋爵作为调解人和顾问被派往布拉格(名义上是应捷克政府的要求)。但是在同德国政府磋商之后,苏台德人提出的要求越来越坚决,而且尽管捷克政府提出了新的妥协方案,但是9月12日,希特勒在纽伦堡的一次大型集会上,仍然建议苏台德人坚持他们回到第三帝国的要求并保证德国的军队将会支持他们。由于法国和苏联保证支持捷克人,这就预示着战争的危险。为了英国的利益,现在张伯伦主动采取了行动。9月14日,他建议亲自去德国寻求和平解决的办法,15日他乘飞机前往慕尼黑并被带到伯希特斯加登会晤希特勒。然后他于第二天再次乘飞机返回伦敦,并于9月18日会见了法国总理达拉第和外长庞纳。在此期间国联大会正在召开;李维诺夫公开重申了他已经给以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和法国政府的保证——如果法国为了援助捷克斯洛伐克而介入,苏联将利用自己的一切资源来帮助捷克人。但是没有关于军事合作的磋商。整个这一年,直到年底,斯大林的大清洗仍在进行,并引起了对苏联军事机器效率的广泛的不信任。

张伯伦和达拉第共同制定了一个计划,他们将联合向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提出这个计划。该计划涉及割让相当大的一片由苏台德德意志人居住的领土,张伯伦后来把这种割让说成是一个剧烈的但必须实施的外科手术。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在英国和法国的难以抗拒的压力下,宣布他们被迫勉强接受这个计划;于是张伯伦飞回德国,在莱茵河畔的葛德斯堡第二次会晤了希特勒。这一次元首提出的要求是如此令人吃惊,以致张伯伦除了把他们的一份备忘录交给布拉格之外拒绝做任何事情。已经决定的是,如果希特勒实施立即进军捷克领土的威胁行动,法国和英国将支持捷克人的抵抗:英国的海军已被动员,同时在伦敦采取了紧急的反空袭措施。但是张伯伦仍然坚持认为,已经作出的妥协没有留下什么值得进行一场战争的明显争论,他呼吁墨索里尼召开一次新的会议;这一呼吁得到了响应。9月29日,在希特勒、墨索里尼、张伯伦和达拉第出席的会议上制定了一些将强加给捷克人的条件。在这个讨论中既没有捷克代表出席,也没有苏联代表出席;屈服于这些条件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无力面对愤怒的人民,辞退了他们的官员。捷克军团的杰出领导人西罗维将军宣布接管政府。几天以后,自马萨里克去世后就接替总统职务的贝奈斯也辞了职并离开了这个国家。现在张伯伦看起来已经取得了胜利。当他飞回英国时,他受到了巨大而热情的欢迎并骄傲地展示了一个由希特勒和他本人签署的文件,该文件宣布了这两个国家希望避免所有可能的争执之源并为欧洲的和平作出贡献的强烈愿望。尽管达拉第没有这样一个相似的文件,但是他在法国也受到了同样的欢迎。

人们后来知道,希特勒向张伯伦保证获得苏台德的领土是他在欧洲的最后的领土野心,而且除了德意志人以外,他并不希望把其他种族的人民包括在第三帝国之内。1938年9月26日他本人在柏林的帕拉斯特体育馆的讲演中说:“我已经对张伯伦先生保证,而且我现在再强调一遍,在这个问题解决之后,德国在欧洲就不再有领土要求了。我将不再对捷克国家感兴趣,而且我能保证这一点。我们不想再要任何一个捷克人。”

捷克斯洛伐克国家遭受了巨大的领土损失。在东部,波兰以武力行动相威胁,要求得到带有重要煤矿区的切什青地区,这个要求得到了满足。在南部,匈牙利要求居住着近100万马扎尔人的一大片领土,该地区也不得不割让出去。斯洛伐克一直是捷克斯洛伐克国家的一个不安定的和不满的伙伴,现在要求自治。相比较而言,斯洛伐克是一个落后的区域,而且它的政府机构主要在捷克官员的管理之下;由此而导致的嫉妒被德国的代理人不断地煽动起来。斯洛伐克越来越与捷克地区相分离,而且现在处于严重的无政府状态。根据在慕尼黑强加给捷克斯洛伐克的条款,一个由英国、法国、意大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再加上德国的代表组成的国际委员会,将决定苏台德区和捷克领土的分界线。但是实际上德国的军队已经开了进来,并占领了它选定的地区,包括几个捷克人口占压倒多数的城镇。没有作出努力为捷克国家建立一个有效运转的行政机构;同时波兰人和匈牙利人通过军事占领而确保自己的要求得到满足,但遭到捷克军队的抵抗。特别是位于这个狭长的捷克斯洛伐克领土的最东部的凸出部分,即落后的省份罗斯尼亚尚在争论之中。匈牙利要求这个地区是因为拥有它将使匈牙利和波兰有一条共同的边界;但是德国更希望这块伸展到罗马尼亚边界的楔形地区仍然在名义上属于斯洛伐克,而斯洛伐克正日益处于德国的控制之下。因此,尽管这个由大国在慕尼黑做出的强加的安排确实避免了战争的爆发,但是除了300万德意志人,以及对巨大的斯科达兵工厂的控制将永久属于德国之外,没有解决任何问题。英国和法国承认他们已经蒙受了巨大的外交失败,正在采取积极的措施完成他们自己的重整军备任务;而一个又一个继任捷克政府首脑的处于窘境的政治家们则在所有的场合表达了他们遵从德国政策的愿望。

但是,屈服是不够的。希特勒声称他担忧仍然处于捷克统治下的大约25万德意志人的安全,并在1939年3月15日传唤继任贝奈斯成为国家总统的哈查去见他,在希特勒的猛烈的军事行动的威胁之下,哈查被迫同意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的旧省区应置于德国的保护之下,并由德国军队占领。实际上,当时德国军队已经进军穿过了边境并占领了一些捷克的城镇。斯洛伐克只剩下名义上的独立;而650万捷克人现在又一次处于德意志的统治之下——这种统治完全不同于他们曾经作为奥地利帝国的一部分所经历的那种统治。

战争爆发

希特勒作为一个征服者进入布拉格之后,立刻向立陶宛政府发出了一个最后通牒,要求它割让默麦尔及其周边地区。3月21日,德国占领了该地区,并立即开始重新武装这个波罗的海的港口城市。大约与此同时,里宾特洛甫专横地向波兰大使口授了德国要求强加给波兰政府的条款。这些条款是:把控制维斯杜拉河口的但泽归还给德国,德国应得到穿越“波兰走廊”连接东普鲁士和德国其他地区的一长条领土。波兰的回答是拒绝接受任何强制性的条款。

由于事情已经很清楚,希特勒对张伯伦的个人保证毫无价值,而且对捷克斯洛伐克采取的策略开始用于对付波兰,因此英国政府现在采取了决定性的步骤,宣布“如果发生任何明显威胁波兰独立的,而且波兰政府因此而认为亟须以他们国家的力量来进行抵抗的行动”,英国将尽其全力给以所有的支持。法国已经与波兰结盟;但是张伯伦被授权宣布他也代表法国讲话。

仅仅几天以后,意大利在没有任何被激怒的情况下发动了迅速的进攻并占领了阿比西尼亚的多个港口,从而使自己成了这个国家的主人,通过一个可笑的讽刺,意大利把保护这个国家独立的任务特别委托给了它自己。侵略行动就是这样在一个新的地区公开宣布了自己的存在;于是英国将它的新政策扩展到与法国一起保证援助希腊和罗马尼亚,该保证与他们给波兰的保证相似,尽管由于波兰有它自己的骄傲之感,使英法与波兰的保证是互相的,即如果英法受到攻击,波兰也将援助它们。看起来南斯拉夫受到的威胁似乎并不比希腊受到的威胁小,但它声明它觉得不需要援助。南斯拉夫与德国和意大利的商业关系继续发展;并将捷克斯洛伐克的例子记在心头,很难相信这样的保证是一个相当充分的保护。然而,由于希腊拥有自己的港口,使它能够获得英国的援助;而罗马尼亚则有理由接受任何主动提出的帮助,因为它控制着曾经属于俄国的比萨拉比亚,曾经属于保加利亚的多布罗加,以及曾经属于匈牙利的特兰西瓦尼亚。另外,在这个时候,英国成功地与土耳其签订了一个条约,其中规定一旦在地中海地区出现对他们任何一方的利益威胁时,双方保证对另一方提供援助。在土耳其对亚历山大勒塔的桑贾克的要求得到充分满足之后,土耳其与法国也签订了一个相似的条约。

通过4月20日英国提出的一个让所有适于服兵役年龄的男子义务接受军事训练的法案,上述准备得到了加强;在这个法案通过后,年龄在19-20岁之间的男子立即被动员。这个根据欧洲大陆的模式在和平时期进行征兵的行动,被认为是英国决心运用它所有的力量抵抗进一步侵略的最强有力的证明。德国政府把英国的这个行动说成是“英国人不再认为由英国发动战争是不可能的了,而是相反,英国把发动战争视为英国政策的首要问题”的证明;于是4月27日德国宣布废除1935年的英—德海军协定,在该协定中德国同意把它的海军力量限制在英国35%的比例上。希特勒抱怨说,英国无视他和张伯伦在慕尼黑会议之后签订的那份协定,该协定“象征着两国人民永不再次向对方发动战争的愿望”,而且英国已经重新回到包围政策。

这种政策确实是实际正在实行的政策,而且有充分的理由;因为很明显,如果德国进攻波兰,无论是英国还是法国都不能对波兰提供直接的援助。他们的保证只具有可能的威慑作用。同样相当清楚的是,如果苏联与两个西方民主国家联合起来,一支拥有大规模空军的人数众多的军队将位于能够打击侵略者的射程范围之内。法国仍然与苏联有同盟关系,而且从3月起,有关联合行动的谈判一直在莫斯科进行,并深信能够取得一个好结果,特别是宣布法国和英国的军事代表已经派去参加讨论之后。但是出现了使人困惑的拖延;而且情况越来越清楚,苏联不愿意签订任何条约,除非条约包括苏联对波罗的海国家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以及对芬兰的领土完整的保证。但是这些国家宣布它们并不愿意接受这样一个保证,因为这种保证似乎会削弱它们的独立;它们建议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而且这样做了。波兰也拒绝考虑在任何情况下苏联军队进入波兰领土的问题。同时由于希特勒总是宣称他的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反对苏联所主张的一切,那么似乎很自然的是可以指望苏联去支持任何压制第三帝国不断增长的力量的行动。继而人们突然得知,里宾特洛甫已经到达莫斯科去谈判德国和苏联之间的互不侵犯条约。该条约于 8月23日签署。这不仅把德国在东方可能遇到的抵抗限制在波兰自己的资源之内,而且保证了德国的物资供应来源,这将大大削弱海上封锁对德国的威胁。

了解到期待这个条约的公布将使英国决心撤回它对波兰的义务的愿望是如此强烈,以致张伯伦亲自写信给德国总理,警告他:“如果情况发生,英国政府将毫不拖延地动用所有他们能够支配的力量。”他还补充说,根据他的判断,德国和波兰之间没有什么争论的问题“如果不诉诸武力就不能也不会解决的”。

当时的争论是关于但泽和所谓的“波兰走廊”,它们是根据凡尔赛条约从德国分离出去的。德国人一直愤恨东普鲁士与德国其他部分的分离:另一方面,希特勒本人也再三承认波兰需要一个出海口。但是,波兰在它自己领土上的格丁尼亚小渔村建设了一个新的港口,不仅妨碍了但泽作为维斯杜拉河沿岸的港口对贸易的垄断权,而且在实际效率方面也超过了但泽。商业竞争和政治理想都成为这个问题的一部分。但是将但泽包括在第三帝国中的要求标志着德国的一个野心,即建立这样一个军事力量中心,该中心将能够为德国所控制并用以切断波兰与海洋的联系。波兰还拒绝德国对穿过“波兰走廊”的治外法权区的进一步要求,这是更加广泛地吞并行动的第一步。在这种情况下,波兰拒绝让步;于是德国通过在三条分开的战线上同时入侵波兰领土而开始了战争行动。这个行动发生在9月1日。9月3日英国宣战,几个小时之后法国宣战。

* * *

[1] 齐格菲是德国传说的英雄。——译者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