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球阳

卷之二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目錄

尚思紹王

二年,明成祖賜祭武寧,並詔思紹嗣王爵。

六年,王請王茂陞國相兼長史事,並程復還鄉。

九年,山南王兄達勃期謀弑汪應祖王。

十年,冊封使陳季芳等齎詔至國,封為山南王。

十一年,遣尚巴志滅山北王攀安知。

明成祖寬使臣不謹之罪,特以遣歸。

尚巴志王

元年

三年,創建下天妃廟。

勅使周彝等賫勅至國。

四年,明仁宗登極,改元洪熙,且冊封使柴山賫勅至國。

王舅模都古等乞賜一舟歸國。

五年,明宣宗登位,改元宣德。

六年,宣宗遣使賜皮弁冠服並買生漆各色磨石。

七年,創建國門,榜曰中山。

八年,王起義兵滅山南王他魯每。

九年,內官柴山、阮某至國,賜王尚姓。柴山創建大安禪寺。

宣宗賜詔,褒嘉琉球一統。

十一年,內官柴山創建千佛靈閣。

十四年,改定貢使從人員數。

十八年,蔡讓被龜鱣救命。

尚忠王

元年

二年,通事沈志良徃爪哇國市胡椒蘇木。

四年,冊封使余汴、劉遜齎勅至國。

尚思達王

元年

四年,冊封使陳傳、萬祥等齎勅至國。

貢使跟伴毆死,西番人抵命。

王叔尚金福。附王舅馬權度進方物于英宗。

尚金福王

元年

二年,國相懷機築長虹堤,以建長壽神社。

三年,冊封使陳謨、董守宏齎勅至國。

那霸威部竈。

尚泰久王

元年

三年,冊封使李秉彜、劉儉等齎勅至國。

始鑄天尊廟之鐘。

四年,新鑄天妃二廟及萬壽寺等鐘。

五年,阿摩和利、護佐丸。

夏居數奉旨攻滅阿摩和利。

六年,王命金丸授御物城御鎖側職。

創建萬壽寺。

尚德王

元年

二年,冊封使潘榮、蔡哲等齎詔至國。

五年,明憲宗登極,改元成化。

慶賀使臣在閩始學遊曆。

程鵬封為議大夫。

六年,王親自率軍征討奇界。

王創建大寶殿于天界寺。

吳弘肇妻獻水于王,以蒙褒嘉。

始建泊地頭。

七年,朝鮮王寄送方冊藏經。

九年,王命輔臣鑄巨鐘,懸于相國寺。

尚思紹王

神號:君志真物。〈【《遺老傳》有云:思紹之父名叫鮫川大主,乃葉壁人,移居于作敷間切新里村場天之地。遂娶大城按司之女,生一男一女:其男思紹也,女叫場天祝。思紹長成,移居于苗代村,當時之人稱苗代大親。苗代大親通于佐敷村美里子之女,而生佐敷小按司。小按司即巴志也。又曰:美里大親、平田大親,其兄弟也云爾。然籍湮世遠,虚實難辨。故遵世譜凡例之定規,不敢強記。】〉

附紀:思紹為佐敷按司,時會琉球分如鼎足,兵争不息。見其嫡子巴志英明神武,雄才蓋世;誠有治世安民之能。遂令巴志立爲佐敷按司,而自退養老。巴志果起義兵討中山,奉父思紹爲君,自能輔翼父王,發政施仁;有功者賞,有罪者罰。臣民皆悦,中山始安。

即位元年〈【明永樂四年丙戌】〉

二年,明成祖賜祭武寧,並詔思紹嗣王爵。尚思紹遣使以武寧薨訃告。成祖命禮部賜祭賻,詔思紹嗣王爵,并給皮弁冠服。〈【此時成祖不遣使,止賜詔封之。】〉

六年,王請王茂陞国相兼長史事,並程復還鄉。王遣使表賀元旦,時具疏言:「長史王茂輔翼有年,請陞王茂爲國相,兼長史事。」又疏言:「長史程復,饒州人,輔臣祖察度四十餘年,勤誠不懈。今年八十有一,請命致仕,還其郷。」成祖悉許之。[1]

九年,山南王兄達勃期謀弑汪應祖王。山南王承察度無嗣,臨終,遺命從弟汪應祖以攝國事。永樂二年,汪應祖受封于朝。其兄達勃期心甚痴之。永樂十二年,謀弑應祖纂位。〈【汪應祖在位十一年】〉各寨官并諸按司合兵誅達勃期,推應祖之長子他魯毎攝國事。

十年,冊封使陳季芳等齎詔至國,封為山南王。他魯每表請襲封。成祖遣陳季芳等齎捧詔文抵國,封他魯每為山南王,并賜誥命、冠服,及鈔一萬五千錠。

十一年,王遣尚巴志滅山北王攀安知。攀安知自恃武勇,淫虐無道。其臣名平原,本部人,勇力極強。其餘軍士,皆勇剛驍健之人。亦其城池甚係險阻,尤難攻撃。由是驕傲日盛,常有呑中山之意。自受封于朝以來,矜肆益甚。與平原議攻中山,毎日整頓兵馬。時中山王尚思紹,撫民以徳,施政以仁。羽地按司率兵來降,告急曰:「山北王作亂,請先動兵。若遲悞,悔之無及。」言未畢,國頭按司、名護按司亦率兵來投,報説如此。王命世子巴志急整軍馬,往征山北。巴志奉旨,便將浦添按司、越來按司、讀谷山按司、名護按司、羽地按司、國頭按司六路軍馬,分隊先往。隨後官軍大發,前至寒汀那港,擁兵渡江。攀安知原是武勇之人,兼有平原等協力督軍,防備甚密。巴志催兵攻城,城上放箭如雨,不可進攻。浦添按司大叫曰:「忠臣委身于國家,視死如歸。豈可拱手而送日乎!」言畢,奮勇先進。諸軍亦争先攻撃。奈北軍恃固,兼得驍健之兵相助守城。攻戰數日,城不陷。巴志曰:「攀安知淫虐無道,雖有千軍,實非心服。其臣平原,有勇無謀,亦是貪欲之人。以計破之,何難之有!」遂召羽地按司等問其地勢。羽地按司曰:「此城三面皆險阻,難急攻破。而坤方尤係險阻。料是此處必怠于防備。」巴志大喜,令一人辨給者,從坤方處乘夜入城,裏把幣帛,贈平原,并以利害説之,以爲内應。次日,平原告攀安知曰:「久不出戰,敵軍必以我爲怯。請王與臣更番出戰,敵必敗矣。」攀安知從之,命平原守城,自率軍先出。巴志見北軍出城來,急傳令:「從坤方險阻處,分軍攻入。」却催軍兵,從平坦處迎敵。攀安知武藝絶倫,奮勇衝殺,官軍敗走。攀安知趕追間,忽見城中火起沖天。攀安知大驚,急慌返兵入城。平原提刀來迎,大叱曰:「汝既無道,我降于中山。」攀安知大怒,戰不數合,斫爲兩段。始知平原心變作叛,悔之無及。只見官軍争先攻入,如天摧地塌,無力可禦。時城中有一靈石,攀安知常拜爲神石。此日智盡力窮,叱其石曰:「予今死,汝豈獨生!」揮劍劈石,自刎而亡。由是山北復歸中山。〈【至今神石尚存,而有十字劈開之跡。劍名「千代金丸」,沈在于重間河。後葉壁人獲之。又:城門外一大石上有王所乘馬蹄之跡。皆山北古蹟也。】〉

明成祖寬使臣不謹之罪,特以遣歸。王嘗遣直佳魯,犯法坐誅。成祖勅諭王曰:「比王所遣直佳魯等來京,朕優待之。及還,至福建,乃肆狂悖,擅奪海舶;殺死官軍,毆傷中官,奪其衣物。直佳魯首罪,當寘大辟,已命法司如律。其阿勃馬結制等六十七人,與之同悪,罪亦當死。眷王忠誠,特遣歸,俾王自治。自今遣使,宜戒約之,毋犯朝憲。」

尚巴志王

神號:勢治高真物。

附紀:巴志生得身體極小,長不滿五尺,故俗皆呼佐敷小按司。其幼年嘗遊于與那原,令鐵匠造劍。匠人急造農噐,造劒甚遲。巴志屡徃問求,匠人佯爲造劍之状,巴志還則止。漸漸鍛錬,三年而後成。巴志得此劒,一日駕舟遊。忽然大鰐翻浪躍來,舟幾覆沈。巴志按劒而立,鰐魚畏退,不敢侵。時有異國商船裝載鐵塊,在與那原貿易,皆見其劒而要之。終以滿船所載之鉄買之。巴志得鉄許多,散給百姓,令造農噐,百姓感服。巴志爲人,膽大志高,雄才蓋世。洪武二十五年,歳二十一。父思紹謂巴志曰:「昔玉城王失徳廢政,國分爲三,勢如鼎足。自爾而後,殆及百年,兵戰不息,生民塗炭,未有若此時之甚者也。吾見當時諸按司,雖各據兵柄,皆守戸之犬,不足與有爲也。今之世,惟汝一人可以有爲。汝能代吾爲佐敷按司,拯民於水火中,吾願足矣。」巴志喟然嘆曰:「惟命是從。」即續父爲佐敷按司,調練兵馬。島添大里按司召群臣曰:「今諸按司,皆不足懼。惟佐敷按司之子巴志,英明神武,有擎天之翼。今續父領佐敷,吾甚懼焉。況吾與巴志不睦,如之何則可乎?」言未畢,喊聲大起,巴志早已領兵來攻。大里按司大驚,催兵拒禦。奈巴志希世英雄,兼多勇健之兵,無力可禦,竟爲巴志所滅。巴志得大里等處,威名大振。時乃中山武寧王,壞覆先君之典刑,臣民遁隱。諸按司相謂曰:「巴志得大里,而地與首里甚近。今王失徳,禍不遠矣。」各散隱不朝。巴志謂諸臣曰:「琉球自開闢以來,一王治世。山南、山北,皆假王也。今中山王失徳廢政,何時得平二山,而致一統之治乎?」諸臣皆曰:「武寧王失徳,國勢日衰。山南、山北強暴益甚。由此觀之,武寧王非救民之主,乃傷國之螟蟲也。請先伐中山,以建基業;然後平二山,以安社稷。是萬民之幸,天理之順也。」巴志便領大兵來問其罪。武寧慌忙催軍拒禦。時諸按司閉戸高枕,曾莫之救。武寧悔之無及,出城伏罪。諸按司推巴志爲君。巴志固辭,奉父思紹爲君。自能翼輔父王,興政理治。臣民及諸按司皆服。後滅山北,遂平山南,以致一統之治。

即位元年〈【明永樂二十年壬寅】〉,次男尚忠監守山北。山北城離首里遠,〈【城在今歸仁】〉地係險阻,人亦驍徤。恐其山北復恃嶮岨而生變也,故令尚忠監守,以拒變亂。

三年,創建下天妃廟。

附:杜公《錄》云:天尊廟,昔閩人移居中山者,創建廟祠,為國祈福。以此考之,上天妃廟、龍王殿亦此時建之歟?又曰:龍王殿,旧是建在于三重城,経歴既久,移建于唐榮上天妃廟前矣。

勅使周彝等賫勅至國。春,遣使以尚思紹訃聞于朝。成祖命禮部遣行人周彛等賫勅至國,賜賻以布帛。

四年,仁宗登極,改元洪熙,冊封使柴山賫勅至國。世子巴志遣使表賀成祖萬壽聖節。成祖崩,仁宗登極,時仁宗遣中官柴山賫勅至國,封世子巴志為中山王,仍賜冠帶,襲衣文綺。由是本國始知改元。

王舅模都古等乞賜一舟歸國。王舅模都古、長史鄭義才等隨天使入京謝恩,並進香長陵。時鄭義才具呈言:「海舟経年,被海風壞;臣等附內官柴山舟以得入覲。乞賜一舟歸國,且便朝貢。」宣宗命工部給之。【窃按《吾學編》云:「尚巴志王有左長史、右長史,左長史掌國政。」《梁氏家譜》曰:「天順庚辰,奉皇帝勅命,持陞中山王府長史司。」而歴年久遠,創建此職,莫從稽詳。】[2]

五年,明宣宗登位,改元宣德。前年,貢使何蒲察度歸言仁宗崩,宣宗登極,改元宣徳。由是,王遣王舅模都古、長史鄭義才、使者實達魯等,隨内官柴山至京,貢方物,謝襲封恩,并進香長陵。〈【仁宗陵名。】〉

六年,宣宗遣使賜皮弁冠服並買生漆、各色磨石。宣宗遣內官柴山賫勅至國,賜王皮弁冠服、妃綵幣等物。勅曰:「今遣内官柴山,前來賜爾皮弁冠服,并齎銅錢,收買生漆,及各色磨刀石。勅至,爾即領價収買,交付柴山進來。故諭。」

七年,創建國門,榜曰中山。〈【舊記曰:中山二字,內官柴山進以為額。】〉[2]

八年,起義兵滅山南王他魯每。他魯毎受封于朝,驕心稍動。其後奢侈日加,常拒忠諌,宴遊是好,不務政事。臣民怨之,諸按司不朝。他魯毎發兵問罪,諸按司畏懼,多投中山。他魯毎怒曰:「賊奴與巴志同謀倡亂,不悉誅滅,吾怒不息。」遂傳軍令,聚整兵馬。山南騒動,事聞于中山。巴志曰:「時至矣。」遂自率四方按司,親徃征之。山南百姓,喜躍拜迎。他魯毎益怒,率軍出戰,大敗而走。將入門,時城上放箭,閉門拒禦。他魯毎前後受敵,無力可施,被擄伏誅。由是琉球復歸一統。〈【《遺老傳》云:徃昔之世,球國大旱,鄉里無水,民以為憂焉。一日,人將泛舟出港,求水他處。忽見一犬從山中出來,渾身盡濕。人皆疑之:「今旱魃巴久,田野無水,不知此犬何故盡濕耶?」遂隨其犬所徃,深入山中,果然有水湧出極大,清潔且甘。則犬入水中,忽化為石。人大喜悦,高聲叫人曰:「此地有清水!來汲水,不可別去求水也!」于是求水之人盡來汲水,遂名之曰嘉手志川。從此之後,近村之人盡引此泉,注田為耕,大為民利。元延祐年間,國分為三,勢如鼎足,二山之主自稱為王,敷政施教,撫綏群民,而各遣使納款中朝。南山王傳至四世他魯每,驕傲愈盛,奢侈日加,臣民怒之。此時中山王尚巴志有金彩圍屏,粧飾甚美。他魯毎要之不止。巴志曰:「吾聞大里有泉,名曰嘉手志川。以此換之,如何?」他魯毎喜以換之。中山王自換得其泉,嚴禁其水不與人而汲之,惟從己者與之;不從者,不許用之。南山臣民及按司皆議其事,以相胥怒,暗從中山者不可勝數。於是乎中山王自率四方按司等親徃征之,他魯每被擄伏誅,遂滅山南云爾。】〉

九年,內官柴山、阮某至國,賜王尚姓;柴山創建大安禪寺。明宣宗遣正使內官柴山、副使阮某賫勅抵國,賜王尚姓。時柴山損資,建寺于我國,名曰大安禪寺。至于景泰七年丙子,泰久王鑄鐘懸寺。然寺建何地,今不可考。柴山碑記云:「宣徳五年,正使柴山奉命遠造東夷。東夷之地,離閩南數萬餘里。舟行累日,山岸無分。茫茫之際,蛟龍湧萬丈之波,巨鱗漲馮夷之水;風涛上下,捲雪翻藍,險釁不可勝紀。天風一作煙霧,忽蒙潮瀾;渀湃波涛之聲,振於宇宙。三軍心駭,呼佛號天。頃之,忽有神光,大如星斗,高掛危檣之上。耿煥昭明,如有所慰。然後衆心皆喜,相率而言曰:『此乃龍天之庇,神佛之光矣,何以至是哉?是咸頼我公崇佛好善,忠孝仁徳之所致也。』迨夫波涛一息,河漢昭明,則見南北之峯,遠相迎衛。迅風順渡,不崇朝而抵岸焉。既而奉公之暇,上擇岡陵,下相崖谷。願得龍盤虎據之地,以爲安奉佛光之所,庶幾以答扶危之恵。於是掬水聞香,得其地於海岸之南。山環水深,路轉林密;四顧清芬,頗類雙林之景。遂闢山爲地,引水爲池。捄之陾陾,築之登登。成百堵之室,闢四達之衢。中建九蓮座,金容于上,供南方丙丁火徳于前。累石引泉,鑿井于後。命有道之僧董臨其事。内列花卉,外廣椿松。遠呑山光,平浥灘瀬。使巣居穴處者,皆得以覩其光焉。此酬功報徳者之所爲也。且東夷與佛國爲鄰,其聖跡海靈鍾秀者,有素矣。此寺宇之建,相傳萬世無窮,良有以。夫建寺者誰?天朝欽命正使柴公也。」

宣宗賜詔褒嘉球國一統。王遣使進貢,并具奏言:「我琉球國分為三者百有餘年,戰無止時,臣民塗炭。臣巴志不堪悲歎。爲此發兵,北誅攀安知,南討他魯毎。今歸大平,萬民安生。」宣宗賜詔,特嘉其功。

十二年,內官柴山創建千佛靈閣。明宣宗又遣內官柴山抵國。此時柴山復自損資,建閣于我國,名曰千佛靈閣,并立碑記。閣建何地,亦不可考焉。柴山碑記云:「粤自大明開基,混一六合。東漸於海,西被于流沙,聲教訖于四海。凡在遠方之國,莫不捧琛執帛而來貢焉。時東夷,遁居東海之東,阻中華數萬餘里。水有蛟龍之虞,風涛之悍;陸有丘陸之險,崖谷之危。無縣郭之立,無丞尉之官;汗樽抔飲,盡其俗也。雖然,亦屡貢所産于朝。永樂之間,亦常納其貢焉。洪煕紀年之初,遣正使柴山,曁給使中、行人等官,奉勅褒封王爵,頒賜冠冕。仍遣祭前王,使其知尊君親上之道,篤仁義禮樂之本。天朝之恩,無以加矣。當今聖人,繼登龍馭,率由舊章。宣徳二年,復遣正使山獨掌其事,蒞臨以詢之。則見其王欽己于上,王相布政於下。其俗皆循禮法,煕煕如也。宣徳三年,本國遣使,歸貢於朝。迨夫五年,正使山復承勅來,茲重宣聖化。淮海往還,滄波萬頃;舟檝之虞,風涛之患;朝夕艱辛,惟天是頼。恩無以表良心。遂三軍墾地營基建立佛寺,名之曰大安。一以資思育之勤,一以化諸夷之善。寺卒既成,六年卒事復命。迨宣徳八年,歳在癸丑,天朝甚嘉忠孝,特勅福建方伯大臣重造寶船,頒賜衣服、文物以勞之,日夜棲跡海洋之間。三軍有安全之歡,四際息風涛之患。或夜見神光,或朝臨瑞氣。此天地龍神護佑之功,何其至歟?於是重修弘仁普濟之宮,引泉鑿井,于宮之南,鼎造大安千佛靈閣。凡在諸夷,莫不向化。寳閣既成,佛光嚴整。八月秋分,又有白龍高掛,以應其祥。此嘉祥之兆,良有自也。遂立碑記,以紀其事,使萬世之下聞而知者,咸仰天朝徳化之盛,而同趾美於前人。因書爲記。建閣者:故柴山云。」

十四年,改定貢使從人員數。禮部尚書胡濙奏曰:「此奉旨,節一切冗費,以安軍民。今四裔使臣,動以百數,沿途疲于供給。宜勅諸路總兵官,并都、布、按三司,繼今審其來者量,遣正副使、從人十二人赴京,餘悉留彼處,給待爲例。」宣宗從之。〈【本國貢使以二十人入京,自此而始。】〉

十八年,蔡讓被龜鱣救命。唐榮蔡讓,字盛亭,為慶賀通事赴中華。船到中洋,為颱風所壞,人多溺死。讓抱國簡浮在海面,萬無一生。時有一大龜忽來負讓,又有雙鱣在左右扶之。讓抱着國簡以坐龜背,任他走去。経二晝夜,走到一所。讓就登岸,乃南京之地也。讓揖龜鱣而言曰:「汝既救我,恩深難報。若我全命歸國,則教我子孫永誓,世世弗食汝肉。」龜鱣搖尾而去。讓手捧國簡,稟報官長,轉達禮部。禮部將讓奉表慶賀。時被颱風覆舟併龜鱣救讓等由,詳細具題以奏。自此之後,蔡氏之家不敢食龜鱣者也。〈【附:正統初年,讓遇過那霸,見市中有人將宰大龜,不忍視之,贖而放于海。盖此報也歟?】〉

附:永樂年間,王定鼎丕敷教化,統御萬民,而改定國中里數,以紀廣狹險易遠近。且亦創建驛郵,以傳命令也。而萬民樂業,國家亦治焉。

尚忠王

神號不傳。

附紀:尚巴志王恐山北恃固而復有變,特命尚忠監守山北,稱今歸仁王子。後尚忠践祚,仍遵舊制,封子弟于今歸仁,世世監守,著爲定規。〈【尚徳王驕傲奢侈,覆宗絶祀。由是貴族之徒皆遁世而隱。即今歸仁間切下運天村所謂百按司墓者,其貴族之墓也。墓内枯骨甚多,又有水龕數個,以藏屍骨,修飾尤美,皆銘巴字金紋。而一個稍新者之壁,有字云:弘治十三年九月某日。以此考之,則其貴族至于尚真王代而老盡焉。此其証也。然人没世遠,墓圯骨露。今人問之,則運天村人曰裔孫已絶,無有掃祭者。】〉

即位元年〈【明正統五年庚申】〉

二年,通事沈志良徃爪哇國,市胡椒蘇木。

四年,冊封使余汴、劉遜賫勅至國。英宗遣正使給事中余汴、副使行人劉遜齎勅至國,諭祭故王巴志,封尚忠爲中山王。仍賜王及妃皮弁、冠服、金織、襲衣、幣布等物。既而公務照例,全竣歸國。

尚思達王

神號:君日。

即位元年〈【明正統十年乙丑】〉

四年,冊封使陳傳、萬祥等賫勅至國。明英宗遣給事中陳傳、行人萬祥齎勅至國,諭祭故王尚忠,封世子尚思達爲中山王,仍以皮弁、冠服、常服及金織、紵絲、羅緞等物賜王及妃。既而照例,全竣歸國。

貢使跟伴毆死,西番人抵命。王前遣使奉表入貢,其跟伴與四川長河西番人相毆會同舘門外,有重傷者。有司以其事聞。英宗命毆至死者抵死。

王叔尚金福附王舅馬權度進方物于英宗。王遣王舅馬權度等奉表貢方物,謝襲封恩。此時王叔尚金福附進方物。英宗賜馬權度衣幣、冠帶,仍命馬權度齎勅并綵幣,歸賜王、王妃及王叔。時馬權度具呈言,以所賜絹匹往蘇州府,易紗羅、紵絲,歸國服用。禮部以聞,英宗從之。馬權度齎勅并綵幣而歸。

尚金福王

神號:君志。

即位元年〈【明景泰元年庚午[3]】〉,自造船於福建。王遣百佳尾等貢方物。時通事程鴻具呈言:「來船已壞,不能返國。願以所賜幣帛造船。」禮部奏,允其請。移文福建三司,聽其自造,不得擾民。[4]

二年,國相懷機築長虹堤,以建長壽神社。《遺老傳》記:首里那霸間有海阻隔。每勅使賁臨,集船架柱。景泰三年,封使至國時,尚金福王恐其徃來不便,特命國公懷機築長虹堤。公曰:「海深波大,難以築建,此非人之能所。必得神之威力,以完築建哉。」即設壇許願二夜三日。自翌日起,海水忽涸,海底出見。爰公卿大夫以至士民,晝夜抯石塊,自安里橋至伊邊嘉麻築長堤,設石橋七座並安里橋三座,在牧志、安里間叫待,兼橋以迎天使。懷機大設祭品還愿,建神社奉天照大神。又創造精舍,名長壽寺,請僧滿叟為開山住持。〈【素為官寺。康熙八年己酉,池上院栽植樹木。時尚貞王將其寺院賜于池上院,啓上長老以為隱居之處。】〉

三年,冊封使陳謨、董守宏齎勅至國。景帝遣左給事中陳謨、〈【一作喬毅,未知孰是。】〉行人董守宏齎勅抵國,諭祭故王尚思達,封王叔尚金福爲中山王。頒賜如例。既而公務全竣歸國。〈【二年,尚金福稱王叔,始以尚思達訃告于中朝。由是今有遣封。】〉

附:《遺老傳説》:那霸長虹堤之南有威部竈。昔有瀨長按司者,乃王之駙馬也。其夫人有傾國之色、絕世之姿。大城按司竊窺見之,心甚慕之。一日謁瀨長城,乃請按司同徃海邊,設席飲酒,或釣或網,以為戲遊。入夜大醉。大城乗他醉時,奔去瀨長府,侵其夫人。已及數次,此事稍露,惹世人之譏。王遂聞之,奮然発怒,忽発精兵伏於道傍,而差使召他。大城按司不知其故,驟馬進來,已至長虹堤,為伏兵所殺。從人皆潰散,軍士將其屍骨葬于堤南。又一説:尚金福王命國公懷機築建長堤以便徃來。懷機以海底已深,無力可施,恭備祭品祈天告神。一七日間,海水乾涸,即令國內人民婦女運來石塊。此時有安波根祝女,倏添一症而斃去焉。人民深憫其斃,埋于堤畔地,至于後世,屢見靈効。竟築四圍石垣以為神嶽,名之曰威部竈云爾。按此二説,歴世已久,未知孰是。

尚泰久王

神號:那之志與茂伊,又稱大世主。

附紀:宣徳十年乙卯,巴志王封泰久于越來,爲越來王子。景泰四年癸酉,會尚金福王薨,世子志魯將立。時王弟布里威勢甚盛,乃言曰:「吾係巴志王之子,宜承父兄業而立。」志魯怒曰:「汝乃王弟,非世子也。豈可妄奪兄王之業乎!」布里大怒,發兵攻撃。志魯亦擁兵拒戰。兩軍混殺,滿城火起,府庫焚燒。布里、志魯兩傷倶絶。朝廷所賜鍍金銀印亦致鎔壞。國人議推王弟尚泰久就大位。

即位元年〈【明景泰五年甲戌】〉

三年,冊封使李秉彜、劉儉等賫勅至國。景帝遣正使李秉彜、〈【一曰嚴誠,未知孰是。】〉副使劉儉齎勅抵國,諭祭故王尚金福,封王弟尚泰久爲中山王,並賜王及妃冠服、綵幣等物。既而公務全竣歸國。

始鑄天尊廟之鐘。

附:景泰年間,一僧至國。諱承琥,字芥隱,日本平安城人也。王命輔臣新構三寺:一曰廣嚴,一曰普門,一曰天龍。令芥隱和尚爲開山正住持,而輪流居焉。王受其教,禮待甚優,而國人崇佛重僧。由是王大喜,景泰、天順間,卜地于各處,多建寺院;并鑄巨鐘,懸于各寺。朝夕令諸僧談經説法,參禪禮佛,以祈昇平之治,雖漢明、梁武亦無能出于其右焉。誠此我國佛法之明君也。〈【即今禁中或寺廟,所有巨鐘,乃景泰、天順間,尚泰久王所鑄也。】〉王又命輔臣創建末吉山熊野權現社。〈【其餘神社,何年建之,今不可考。疑是泰久王之世,其亦建之歟?】〉景泰年間,尚泰久王新建天界寺,而何年建之,今不可考。故俱附紀于此。

四年,新鑄天妃二廟及萬壽寺等鐘。

五年,阿摩和利讒害護佐丸。毛國鼎〈【護佐丸盛春】〉自素鎮居讀谷山城,以供藩職。護佐丸之女為尚巴志王妃,彼地與王都相隔已遙,由是王賜仲城地〈【在王城東三里。】〉築城邑,遷封中城按司。護佐丸賦性聰明,英雄絕倫,而誠實恭謹,正色立朝,不敢妄行。當時諸僚皆尊信之。而奸慝之黨深忌憚之,誠為一朝之大臣焉。天順年間,王有一駙馬名曰勝連按司〈【阿摩和利。】〉,才知有餘,德義無法。其口給能變黑白,其貪心無所不至,素有弑君奪國之心。然而護佐丸深知阿摩和利之志恒,整兵馬,備武噐,以供防戰之用。阿摩和利畏他武威,以無出師路,不敢動手。一日,阿摩和利密衆小舟至與那原,前來王城,克盡心力讒愬于王曰:「護佐丸要聚兵謀叛,宜發兵攻擊。若有遲延,悔之無及。」王曰:「護佐丸心存忠義,剛直誠實,此誠股肱之臣也。何有作亂之心耶?」亦巧言曰:「若非信臣言,伏乞遣使窺他。」王被讒惑,即從其言,令人徃窺于護佐丸府,果有預備兵馬之狀。差使妄以覆奏。王大驚,特命阿摩和利為大將,即發官兵寅夜攻伐。護佐丸欲奏聞實情,而無所倚告之門;亦要防禦官軍,而無所殺戰之義。遂携妻子至墓前。其臣士等人大怒怨之,皆要出戰。護佐丸止之曰:「王命也,豈可違者哉!」遂仰天曰:「吾何罪如此!嗚呼!天神地祗鑒予心志,以兮誠偽。」言畢,夫人及二子俱在墓前自己殺害。近侍奴僕皆守忠義,相從而死不可勝數焉。獨有一養娘抱一少子逃去國吉邑地頭,查方山〈【國吉親雲上真元】〉深憫毛國鼎遭讒就死,隱居其家內也。阿摩和利凱旋復命。未幾時,將伐中山。夫人知其謀,叛走告中山。阿摩和利率軍趕來,遂圍王城。攻伐相戰於此。王大追悔之,遂命夏居數〈【俗叫大城】〉等征滅阿摩和利。自此之後,護佐丸之丹心明于中外焉。

夏居數奉旨攻滅阿摩和利。首里州有一忠臣,姓夏,諱居數,名乗賢雄,俗名大城。其為人也,忠義剛直,武勇無比,骨骼異人,勢如狼虎。由是當時之人叫鬼大城。此時王女踏揚按司嫁于勝連按司阿摩和利,大城為其僕臣赴于勝連。勝連按司身居儀賓而放辟邪侈,驕傲已極,恒有弑簒之志。時中城按司護佐丸已當要途,阿摩和利讒愬于王而親族滅亡焉。阿摩和利幸得其志,歡喜無窮。密召臣士相議,大整軍馬,謀攻中山。時居數知其機事,密告夫人。夫人大驚曰:「災禍不遠,為我計之。」居數俟夜靜時背負夫人逃去。其難赴乎首里。阿摩和利知夫人逃去,急令軍兵將趕殺之。居數過鱷真時,見兵卒炬火趕,遂甚急,無計可施,仰天伏地,大唱神歌。〈【俗云御唄。】〉即暴雨大降,兵火悉滅。居數喜,負夫人跑到王城。天未曉曙,扣們稟報。王怒曰:「婦女與男乗夜而來,豈為貞節者乎!」夫人泣哭,將縊於押明森樹木。王改色,急令開門而入。夫人詳報其事,居數亦唱神歌。王頗信之,猶豫未決。從首里殿內獻奏神歌。王大喜其女不失節義,且知阿摩和利之叛逆,即急傳令招聚四境軍士。未幾,阿摩和利以機事不密,大城逃去,若不先動手,災禍難免。親率軍兵趕來,放火攻城甚密。殺戰極急。幸四境軍士皆來相救,寡不敵衆,阿摩和利大敗而走。王命夏居數為大將征討勝連。居數奉旨,率弟居忠、居勇及官士兵卒前赴勝連。其城西北嶮岨,南臨海濱,東角平易。而阿摩和利武勇之人,或出城殺戰,或閉門拒禦。居數大怒,令二弟率軍攻南門。兩軍混戰,矢石如雨。居數又分軍攻擊,銳氣甚熾。阿摩和利智力既窮,守城俟死。居數假粧婦人容貌,踰于東墻。阿摩和利倚堦而立。居數飛走斬首,大叫曰:「我斬城主阿摩和利,諸軍令以聞之,投誠降服。」此時二弟戰死,軍中居數凱旋復命。此日有諸神賀大平。即王大喜悦之,遂褒嘉其功,特授紫冠位,且將阿摩和利錦縀衣裳並勝連城門樓悉賜居數。其日,諸神皆唱神歌來賀大平。次後,居數拜授越來間切總地頭職,名稱越來親方。

六年,王命金丸授御物城御鎖側職。俗説云:徃昔之世設此官職,與開國政,兼掌異國及那霸、久米村事。至于近世,兼任取次職。未詳何世而始焉。

附:大明天順年間,宮古山有空廣者,生質敏捷,才智超群。自幼稚時供奉島大立大殿。〈【乳名真佐盛大殿】〉大殿恒寵愛之,恰如珍寶,將其家事悉委管焉。大殿已及老,使男後手盛及空廣攝治宮古之政事。至大殿病卒後,手盛繼父家統,陞為嵨主,貢朝中山,而歸來之時漂至姑米山,陡染疾病,早已棄世。空廣遂奉明主之命陞任島主職,稱豐見親。至于後年,空廣到中山以為觀朝。時蒙隆恩,賞賜金銀簪。弘治年間,八重山謀叛之時,具疏朝廷,率領子弟跟隨大將征討八重山,以致平治。空廣制定貢賦,亦入中山賀,獻治金丸、藻玉一顆。次男祭金豐見親擢為八重山頭役,鎮守彼嵨。三男知理真良跟從他兄,又到八重山,遂娶名田大知女栖居彼島,子孫繁昌,富貴榮華焉。

附:《舊記》云:[5]景泰年間,嘗有一僧名曰鶴翁,壯年赴日本國參禪學道。一日,向熊野神曰「貧衲學道成就,當詣熊野,以為焚香拜禮」云爾。嗣後參禪修行功夫已成而歸國焉,既令鶴翁住持天界寺。此時鶴翁屢次奏請拜謁熊野寺,王不准其請。鶴翁有瞻仰熊野之思,晝夜不息。一夜,夢有人來而告曰:「我熊野權現也,今欲遂汝志。明日必徃北山,高呼一聲,果有應聲,則此神驗也。」遂化清風而去焉。鶴翁驚醒,伹有異香芬馥,瑞氣纏繞也。鶴翁大喜,明且到北峯,揚大聲。果然前山有聲。鶴翁即視其所響之地,崎嶇嶃岩,非人跡之所能到,暫時留步踟躕。即有一鬼面顯像出現。鶴翁叩首九拜焉。既而題奏于王庭。時王亦有靈夢相為,符合不有少差。即命輔臣創建宮社于此地。鶴翁徘徊此地,偶獲古鏡,靈光不常,便藏之於宮內以為崇信也。後亦創造寺院,名之曰大慶山萬壽寺,以為看守宮社之所。

尚德王

神號:八幡之按司,又稱世高王。

即位元年〈【明天順五年辛巳】〉

三年,冊封使潘榮、蔡哲等賫詔至國。明英宗遣正使吏科右給事中潘榮、副使行人司行人蔡哲齎詔抵國,諭祭故王尚泰久,封世子尚德爲中山王。仍賜王及妃皮弁、冠服、綵幣等物。既而照例,全竣歸國。

五年,明憲宗登極,改元成化。

慶賀使臣存閩,始學造暦。〈【本國造暦自此而始。】〉[1]

程鵬封為正議大夫。程鵬奉命為進貢使,赴閩入京,明憲宗封為程鵬陞正議大夫。未知何世而始也。窃按徃昔之世,唐榮官員奉命為正使入貢時,勅命為大夫。且勅許國王有六員大夫,時建此官職也歟?然而歴年已久,莫從稽詳。[1]

六年,王親自率軍征討奇界。奇界島畔而不朝,連年發兵,屡征無功。王怒曰:「非啻無功,反見侮辱。吾宜親領軍兵,以平賊亂。」遂率二千餘兵。路歴安里村,見有一鳥,飛鳴而過。王把弓,仰天祝曰:「若我得平奇界,一矢射鳥落;若平不得,又射不得。」祝畢,絃響矢發,早已鳥落于地。王心大喜,分駕海船五十餘艘。二月二十五日,那覇開船。行至洋中,又見一巨鐘,在于波面浮沈。遂載于船,以爲八幡大菩薩之賜。二十八日,至奇界。賊兵于港口立柵築壘,矢石如雨,決不可進。王大怒,令軍兵進攻,死者無數。王愈怒不息。老臣一人出班而奏曰:「賊兵有勇無智,破之何難?請延數日,臣必有破賊之計。」王從其言。俟到三月初五日,烟雨霏霏,當夜天黒,對面難辨。老臣令數百軍人各駕小舟,多帶火把,佯爲分軍之状,駕赴彼島背後。賊兵見之,果中其計,止令老兵守港口,皆往背後迎敵。王大喜,急令諸軍一齊上岸,放火燒屋,喊聲振天。賊兵大驚,魂不附體,降者無數。賊首謀盡力窮,被虜受誅。王別立酋長,令治百姓。本月十三日,開船而歸。由是,王命輔臣于射鳥處建宮藏鐘,名八幡宮;并構寺,名神德。又鑄巨鐘,懸于神德寺。〈【鐘今尚存】〉嗣而王驕傲愈盛,殘害益甚。諌者罪之,諛者悦之,國政日壞。臣士遁隱者,不可勝計。

王創建大寶殿于天界寺。尚泰久王創建天界寺,今尚德王續父王之志,加建大寶殿,以祈雍煕之治。又鑄巨鐘,掛于天界寺。〈【至今尚存】〉

吳弘肇妻獻水于王,以蒙褒嘉。尚德王親率軍兵征討鬼界島凱旋。而聖舟至於泊港,諸臣及男女出迎聖主,獨吳弘肇〈【泊里主宗重】〉之妻親自戴水迎于海涯,以獻于王。王問曰:「汝何人之妻,為何汲水而來哉?」對曰:「妾是吳弘肇之妻也。竊聞聖舟凱旋,恐有津中日久,水亦瀆濁,故妾戴此清水進之於王,以洗王之手足。」於是王大悅曰:「乃是女中忠臣也。」王用其水洗濯手足而清潔之。遂王召弘肇夫婦賜宴,即夫封為泊地頭,妻封為泊大阿母潮花司,而賜之田圃〈【高四石二斗八,合六夕六戈】〉於浦添間切名嘉瑠邑。〈【泊地頭與泊大阿母自此而始】〉

始建泊地頭。王命吳弘肇〈【泊里主宗重】〉始任泊地頭職,而掌管泊邑及大島、德島、鬼界、與論、永良部等嶋。至于近世,改稱泊町奉行。後亦仍稱泊地頭,兼任取次職。

七年,朝鮮王寄送方冊藏経。王遣使徃朝鮮,呈進鸚鵡、孔雀等物。使者囬日,朝鮮王李瑈仍以方冊藏経,亦托使者帶囬進王。

九年,王命輔臣鑄巨鐘,懸于相國寺。〈【寺今不在】〉

國人弑王世子,以葬于城外。王為人聰明勇猛,才力過人,智足拒諫,言足飾非。放辟邪侈,畧無忌憚。群臣畏懼而不敢言。王已薨,世子幼沖,法司欲奉世子立。國人皆叛。遂與弑世子,以葬于禁城外。〈【俗叫腓城】〉

附:《遺老傳説》:尚德王薨,世子幼沖,國人皆叛。王妃、乳母擁着世子,以避乱難,皆隱于真王城。軍兵追弑之,遂葬之於王城巖下。其屍骸至靈至明,㨗于影響,人皆到此地為求祈之處。至于近世,真壁郡真榮平邑之人寓居首里,供奉大姓家。一日,悞為事務,將堅重罪。其人日夜抱愁,不能自安,徃至腓城,誠愨許願曰:「願神能鑒此誠,垂憐野人,賜救起罪。請奉其骨於吾邑,孫孫子子世賴瞻仰。」則神靈果騐洪庇,已速寬恕其罪。真壁人喜出望外,恭備祭品謝恩還願。遂俟夜深人靜,窃至此地,盜取其骨骸,奉安于宮里嶽內。晝夜匪懈,世為崇信。時遺一腓骨,後世之人亦奉尊腓骨,尊之如神,名之曰腓城。〈【子孫之內選為根所殿主。時行焚香】〉至於今世,每年七月初九日,真壁人子孫俱聚于宮里嶽,奉獻燒酒及神酒等。子孫皆出庭中,七次環旋,敲鼓百次而祭祀焉。〈【真壁地別有二屍骸,或説一乳母、一侍婢。一説新垣邑每祭祀節,真榮平村祝女兼掌其事,由來已久。至于後年,新垣村人選擢村人,將設祝女。真榮平祝女不肯從之。遂二村人民諍論,不能決定。於是乎,二村相議曰:「兩祝同到神嶽,遂揷苦竹于地。若有竹生者,當授其職。」兩祝允諾,伹到宮里嶽,虔誠告祈,逆揷苦竹。新垣祝女所栽之竹癸巳枯死。真榮平祝女之竹已致繁盛。由是新垣祝女滿面含羞,自刎而死。其侍女亦致殉死焉。人皆憫恤之,將其二屍骸伹葬于此處。此之二説,歴年已遠,不知孰是。】〉[6]

註釋

1 此節見於筑波大學藏本,不見於日本內閣文庫藏本。

2 小字旁註僅見於筑波大學藏本。

3 筑波大學藏本作「庚辛」,日本內閣文庫藏本作「庚午」,當以「庚午」為是。

4 日本內閣文庫藏本此節為:「即位元年〈【明景泰元年庚午】〉,王遣百佳尾等貢方物。」此處據筑波大學藏本補全。

5 日本內閣文庫藏本此段之首僅有一「附」字,今據筑波大學藏本補「《舊記》云」三字。

6 此處小字旁註僅見於筑波大學藏本。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