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部旨上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天台比丘 灵耀 撰

○一总题。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般若即凡圣共有之心。而凡小迷之不显者。由四相六尘之所染污而不得起乎金刚大用故也。今贯之以金刚。则真空慧观当前。不但破六凡四住。抑且荡二乘疑执矣。凡前半卷明住降离相。一切俱非处皆是也。波罗蜜即衍门实相。元无彼此到否。秪是对凡夫全迷。二乘执着。俱未开秘藏。未见宝渚者。名为到彼耳。凡后半卷明发心平等一切俱是者是也。良由总者总于别。别者别于总。总别虽二。所诠只一。故不可离去总题。别开解释。况此经部旨。惟在荡疑会法。不但别文显著。即此总题。大义了然。金刚般若。大空荡相也。平等彼岸。会一切皆摩诃衍也。总别显映。骊珠宛抱。若曰即三般若。亦秘密藏。名分通别。义开五重。如常所明。兹不胪列。

△二别文三。一序分二。一通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二别序。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要显如来全体大用究竟深智。乃假世间日用寻常衣食浅事而为发起。正如法华开为合序。观经苦为乐序之意。不可勉作寂灭忍第一空等表法而释。亦不用戒为定慧之基而说。盖一作法律奇特之谈。即失寻常事用为序之意矣。

△二正宗大分二。一约发心后住降离相以明金刚般若。二详住降前发心无法以显般若波罗蜜。

○夫般若部旨。在以空慧水遍荡执情。会八十一科皆摩诃衍。前半卷明住降修入工夫。重在荡执消尘。故多明一切即非。以显金刚大用。而从便会入真空实相。故虽有是名等说。然而破正会傍。大判属于明金刚般若。后半卷空生既解住降离相。名义翛然。却顾本因。则最初尚有一发心之法在。无明未去。则源头未清。秘藏难开。地住难入。虽有修功。恐仍有相。未免住不得善住。降不得善降。而因果修证均不究竟平等矣。故有重问。而如来直示之曰。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无自他之形相。若有一发心之法可得。即于平等体上有增有减矣。须知实相般若。湛然常住。纤尘不立。曾无有无之名相可得。苟一言有。即有对有之无。成对待增减之法。非平等性体也。故言实无有法。发阿耨菩提心。此实无有法。不但无有。抑且无无。有无双遣。平等斯彰。既于初因。了知性自齐平。则从因至果。皆无得。无修。无庄严。无度生。一切俱无。俱会平等。故虽炽然因果修证。莫不全性起修。修全在性。性修一契。入究竟摩诃衍彼岸矣。凡文中诸法如义。无实无虚皆是佛法。是法平等。如如不动。及一切是名处。皆点衍门彼岸。从浅至深。先破后会。法应尔也。

○或曰。前半卷亦有无实无虚一切是名等说。后半卷亦有一切俱非之言。何得前半卷只属金刚般若之荡相。而后半卷只属般若波罗蜜之会法耶。答。此有二意。一前后部旨各有傍正。二彰体用圆融不同历别。盖前半卷空生乍见离相般若。而自己相心未绝。未可即会圣凡诸法以归平等实相。宜以真空慧观遍荡执情。故明破明非之言多。而间露是名之说。及至最后结义中。佛方少少点出无实无虚之旨者。正一代教主意在圆也。傥空生于此即会实相。下半卷皆不必矣。其如当机只在六根净位。只领一切俱破以荡执情。未了一切俱是尽入衍门。此则前半卷但属真空荡相明矣。由是重起入住有法之问。佛知机宜渐已通泰。堪以诸法实相之旨加于可加矣。故言虽带于即非实无之说。而义实彰夫实相平等之旨。从此而愈入愈深。随会因果三业。世出世间八十一科。八万生灭等法。俱入实相摩诃衍。而波罗蜜之义全显矣。是则两章言稍相带。而义实条分。各有傍正。不可混乱也。又复前有俱是双遮之言。后存俱非梦幻之说。所以彰体用圆融不关历别者。盖前虽破执明慧观之用。而意不离实相之体。故有是名无实无虚之说。后虽会法显彼岸之体。而意不外用。故亦有俱非实无之言。正破显相须而不相离。体用各重而互相即之圆旨也。

△今初分二。一赞问。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空生忽赞希有者。因如来日用寻常不异庸人。不露丝毫圭角。而其内证慈智。迥超九界。是以希有。盖行与人同。而心与人异。如樵者在山。隐者亦在山。在山则同。所以在山则异也。若在如来。出世至今。靡不皆尔。然在空生。向来不知。而今日乍见。不觉忍俊不禁。三业踊跃。骤然而赞曰希有。只此一赞。自不同于如聋若哑。为除粪秽。默受弹诃。脱衣悲泣时矣。

○随即释出希有所以曰。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当知世尊自华严至今。时时护付。无不护付时。但可曰护付。不可曰善护善付。盖已涉言诠。故加骇动。偏而非圆故也。今则与同衣食。略不现奇。而悲心内护。实为最亲切者。故名为善。如第五伦之于侄病。夜十起问视。而归则安卧。其于子病。虽不起问视。而终夜不寐是也。又复应知希有不即是护付而不外乎护付。护付非即希有而初不离希有。如世间圣人之一贯不即忠恕而不外乎忠恕。忠恕非即一贯而初不离一贯。要之在圣人自是混全。第可曰一。曰希有。而在贤者未免分疏。即视为忠恕。护付矣。善男子女人发阿耨菩提心应云何住降者。空生未见已前。得少为足。不愿好者。今既窥见一斑。陡发大心。忻慕上乘。故曰我等已发希有之心矣。但发心之后。直欲造修至如来护付地位。恐难顿入。必从住降工夫渐次而入。我知如来当日亦由住降发轫。方至今日善护善付。僧既求佛。宜从佛行。故问发心之后。应云何住。云何降伏耶。

△二答释三。一印许。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当知善护善付是如来之行到。而空生之见到。二心不别。故佛垂印许。

△二领旨。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三正明分二。一约广略研释明住降。二寄闻持名义显功德。初又二。一略答住降离相。二广释住降离相。说于般若。有广略二门。双被利钝是也。一略答二。一答降。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二答住。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佛之所以印证空生者。因其所见不谬也。至于求至护付工夫。曰云何住降。则又局在小乘见解矣。意谓我空生已能安住偏真矣。今又应如何弃去万缘得安住实相耶。我已视四生如桎梏而降伏四住矣。今又应如何降伏无明耶。佛知一切小乘保证已来。未堪加大。第与弹诃而已。今空生既见希有。顿发大心。堪以大空开拓小空。大智扩充小智。故直反其所问而进之曰。汝向视四生如桎梏。欲离生降心。乃小乘境界也。今既发大心。当改途易辙广度众生。万是降心。而度生处必须离相。此竟将圆乘大任。一肩付与空生。使其转教。正加者加于可加时也。即汝向来沉空住寂执守偏真。亦小乘境界也。今既求作佛。亦不可守定故武。当广行六度。方是安住。然行六度时。又不可着诸法相。须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则行行皆全性起修。与虚空等。此又将大乘妙行。而勉进空生。正付与财物一任出内取与也。乃如来时时欲诱小乘向大。始于今日得其机宜。故一并付予。此两答的是般若会上付财令其转教也。至于以身相果法重重勘验而引进之。是使诸法融通。汰尽余疑。皆入衍门矣。此广略等释中皆先降后住者。在空生向来沉空住寂。故问亦急于住理而后于降心。在如来因其发心向大。贵乎先历事行而住理自在其中。故亦反其所问。而先降后住。非降心文略。安住文广之谓也。

△二广释住降离相二。一以果法验明降心离相二。一举身相验明二。一明身相俱非。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已上空生发问。如来委答。理虽明了。未知当机领与不领。故换一问头。如探竿影草以验试之曰。因中度生离相。果上成佛身相。为复是有是无。傥犹着身相是有。则渠行因离相之旨未全透脱。今空生如俊鹰快鹞见鞭影即归正路。故直答之曰。发心究竟二不别。因既离相。果何身法哉。要知空生此时已用金刚慧抉四眼之膜。故尽情呈露无相之解。此中有三层领解。不也。一层。不可以身相见。二层。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三层也。此解若邪。佛当诃斥。此解若正。佛当赞许。佛则二俱不用。而开深其解曰。汝将谓佛身离四绝百。清净无为。为非相乎。须知染净圣凡一切皆非也。又汝向来但知六凡世相皆为虚妄而弃去之。岂知即二乘菩萨佛相亦皆虚妄不实耶。盖因其分见而开令圆满。引其小空而归于大空。在佛成道已来即循循善诱欲开小空小智。无奈机宜未可。且尔默默。今得可开之机。称佛本怀。故即引而申之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正加于可加时矣。一切虚妄诸相非相。金刚般若也。即见如来。般若波罗蜜也。须知此等显实之言。据佛意在圆。故处处点出。而机情未熟。只领真空破荡之功。不可于此执文害意。

△二显闻义俱深二。一能闻人胜。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空生意谓此真空妙说。我积劫至今。方一闻见。降我已后。恐闻信无人。斯道或绝。佛谓金刚般若。人人本具。在汝乍见。以为奇特。在佛圆照。代不乏人岂惟佛世多机。即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斗诤坚固之时。犹有火里青莲。闻此般若能生实信。但其夙植深厚。为佛见知。非聊尔人也。一念净信。即是金刚得用。扫尽千念万念情尘。而独露般若灵知之一念。正万法归一。识得一。则万事毕也。此初心一念般若。与佛证穷甚深般若孱齐。故为佛悉知悉见。

△二所闻义深。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着取非法相。则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既显此一念。则如迷方既悟。不复更迷。精金一出。更不杂矿。诸相悬离圆明莫染。故曰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复者。不更不再之谓。岂但无凡夫四相。且无圣证法相。及观智能空之非法相观智不忘。如大经之阇楼衣未脱。故曰若一着非法。即为生死四相。所以法非法相。均不可着。次即引事而释成之曰。我所说法。如对此岸人说渡河之筏一般。此筏即法非法相也。对著有者说空为筏。对着空人说实相为筏。因病发药。病去药除。初无定在。既渡岸已。二俱应舍。出阿含经筏喻品。

△二举果法验明。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佛既示般若体露。则四相法相非法相俱离。不但度生之当离而已。恐空生未领。故复举如来度尽众生乃证菩提。修行既满为生说法。以试验之。曰如来得菩提耶。有说法耶。此有二意。一欲开深空生大智。二即会一切法摩诃衍也。空生至此心已融通。故开口答辞。便融通含畜。不如前之率尔。其曰若论如来历劫修行。自然得果。出世已来。在在说法。但我解佛比来所说筏喻无定之义。则无定法名菩提。不过对凡夫低下。而假名无上。对众生邪杂。而假曰正等。对迷人在梦。假名正觉。其实般若体上。无生可得。又何得有对生说佛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尚无定。何有实得哉。即所说之法。如对病发药。众生病尚叵得。又何对空说有等之定法。法既无定。何可说耶。犹恐无定之旨未明。故复释之曰。若有所说即堕四相矣。是以皆不可取不可说。此领上无四相也。非法。即领上无法相也。非非法。即领上亦无非法相也。此一番已谨对领上所示旨趣。而犹恐俱非之义未显。故复释之曰。若论修行证智。虽有浅深大小贤圣之分。其实所显离相般若。一切皆同也。勿谓我小智小空。不同如来大空般若也。盖若有四相。非无为法。若存法相。即非无为。若有非法相。即非无为矣。略中但云离四相。今点无为般若上并无法相非法相。岂非广前降心离相。

△二约性福广释无住生心三。一提相施较福德性二。一出相福为较本。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由前略答布施无住。而犹未明如何布施。如何无住福深。故重提前相福之多。以为较量无住性功之本。非福德性。即著相布施。布施。两提大千七宝。无住。不住十界圣凡。福胜。委出人处功德。岂非广前无住行施。

△二示性功生佛法。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于此经持说。即安住无住般若而自行化他。今云出诸佛菩提。即略答中虚空不可思量之福也。至下重较量中。并其人处广略委出福相。

△二历诸法点无住心二。一历明无住四。一佛法。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所谓二字。即牒前所出诸佛菩提。即非二字。即金刚般若。

△二四果。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更历四果者。四空生已修已证之法而提问之。令渠自招无住。在空生一一言无者。正一切圣贤皆无为法之明证也。

△三佛得。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佛于然灯佛所于法无得。是举释迦修证而勘问之。与前通说佛法不同。

△四庄严。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此举菩萨六度万行以显无住。从不住六尘四果菩萨佛法以显无住者。是佛复于无住行施章内。以圆空实智开空生小空小慧。会一切法皆摩诃衍处也。此旨不但于此正说两章中叠明。即下持名闻义内。亦莫不会一切皆归无住云。

△二结示生心二。一正示。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是故二字。乃结定之辞。良由无住性德当前。佛法四果如来庄严俱不可着。是故汝最初问应云何住。我即答汝曰诸菩萨应如是不住生心。不应住六尘万法。而生六度万行之心。此说乃直提初问初答之语。而结显之也。不应住色生心。即上不应住色生布施心。乃至不应住色生万行心。若一有所住。即生死四相之染污心。一无所住而生万行之心。乃金刚般若现前。一一悉皆称性起修。是以虽终日生心。而其心终日清净也。又复不应住者。乃金刚宝剑直扫十界情尘也。若二乘人执之以为究竟。即沉空住寂。孤调泥洹矣。故更䇿进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其有所指也。盖谓六度万行。迎宾送客。着衣吃饭等心耳。良以着衣吃饭。六度万行。一一皆依无住般若而起妙行。故行行无非般若。所谓入理般若名为住。以无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也。即释迦牟尼佛最初与同人法。持钵乞食。亦深安此理。所以空生一见。即便惊叹希有。又复无住生心。不但所生善心为般若。即一切恶无记业报等心。靡不皆然。净名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一切法者。理则性德缘了。事则修德三因。迷则三道流转。悟则果中胜用。如是四重。皆依迷中实相而立。若不即性。则无厌足王。胜热婆罗门。调达。和须密女。皆实恶法矣。所以从无住而生。虽恶亦性。苟有着而起。虽善亦邪也。

△二喻显。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即举非身大身而譬明之曰。若住于有。虽山王亦小。若了非身。虽毫末亦大也。若欲委简法相。当依幽溪大师不住而生生而不住诸句。及六即明无住等释。

△三结相施重显性福二。一重拈相福为较本。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前但云大千宝施。今复云恒沙大千宝施者。秪是举相施之多。益显无住受持功胜耳。非有优劣之分也。纵使能较相施。容有多少。若夫所较性功。断无轩轾。秪如今略持中人获胜福处如塔庙。况出广持则人成胜法处如圣贤。以对前略答中出无住福胜。则曰虚空不可思量。次广释初无住福胜。则曰出生诸佛菩提。足以见说法融通照映之妙。何可分浅深优劣之殊哉。

△二广显性功成佛法二。一略持人处福胜二。显性福而必约广略持说者。正说于般若有广略二门。说既有二。持者亦然。又广略中必有自持教他。即般若付财令其转教意也。法华云。其中多少。所应取与。略为少。广为多。自行。为取。教他。为与。受持读诵是佛付财。为他人说。是佛令转教。例之前后靡不咸尔。

△一人获胜福。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二处如塔庙。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二广持人处福胜二。一人成胜法。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最上第一希有。即金刚般若波罗蜜之褒名也。故至下问名中。佛直以金刚般若之全名答之。

△二处如圣贤。

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究竟者为佛。分证者为弟子。即为。若。三字。是如圣贤。而非即圣贤也。不必依魏译倒读释之。

△二寄闻持名义显功德二。一持名功德二。一问。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上来约广略详明住降离相之旨已尽。理当问名以便流通。当何名此经者。在空生闻此经义意超脱。功用难思。似乎不可得而名名之意。况受持此说。即能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则又不可标偏名以该圆德矣。故曰当何名之。

△二答三。一出名教持二。一直示。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佛谓名者所以召实。此经既有最上第一希有等三德之实。固当即以金刚般若波罗蜜等三德之全名而名之。不可偏字矣。

△二重释。

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所以者何下。即出命名之义曰凡六百卷经。皆曰般若波罗蜜。而今特加金刚二字者何也。次即释出加金刚二字之所以曰。良由此金刚慧剑当前不但扫净六凡四相之着。即般若之法。亦不许着。所谓般若大火聚。四边不可取。取之则烧。若于般若取着。亦以金刚大用而斩断之。故曰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然后得显无相之般若波罗蜜也。即非二字。乃金刚大用。此一答已尽加金刚二字之旨趣矣。

△二历显无住。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如来因便用上无住妙慧遍荡圣凡一切相着。以显金刚胜用。曰即非世界。身相。说法也。此于持名中。融通一切而归摩诃衍之部旨也。

△三结示功德。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今但持名而已。何必功德亦胜身命布施耶。彦云。声价千金。名之所存。即实之所存。如至尊一名。群臣莫及也。

△二闻义功德二。一正明二。一闻义二。一委出经义离相二。一空生伸解二。一幸已解以明能闻希有。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此章先明经义。次明功德。直至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是双结。今且师资合叹所闻经义希有。闻说是经。乃言语也。深解义趣者。言下所诠之义。即金刚般若大用现前。扫尽十界情着。以归真空离相。乃前处处所明即非是也。趣。是言外所显之意。真空不空。一一皆归实相彼岸。会一切皆摩诃衍。乃前处处所明是名者是也。故直叹之曰希有。希有与前不同。前是初窥如来寻常日用。莫非无住般若现前。如天王华屋一时乍见曰希有。今则宛转问答委曲详明。深知真空不空。法法皆实。如已睹弥勒楼阁重重。细见五步一楼十步一阁。而不暇遍言宫里事矣。是则前窥广大。今悉精微。故曰希有。然而今复悲泪者。良由从得慧眼以来。未曾得闻如是之经。傥一错过。所失弥多。故复悲泪。次叹他闻希有中得闻是经。乃闻慧。信解是思慧。受持乃修慧。三慧既足。亦当如我今日深解义趣矣。信心清净即上义也。用金刚大用扫空一切。而真空体露。不着十界情尘为清净。众生心水净。诸佛影现中。真空不空。即显实相。如春池喻内水清珠现。镜净明生。诸法不生而般若生。为即生实相。当知实相无能生所生。不过开显如来藏体。假名曰生。所谓千年常住一朝生耳。此是前所解之趣也。既空万有。此人岂非第一般若耶。既生实相。此人岂非已到宝所彼岸之希有人耶。

△二轻已解以叹当闻希有。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意谓我等已去见思。开入大乘。即六根净位之人。况承佛谆谆善诱。令我得开性藏。以窥究竟。不足为难。但后五百岁刚强难化之时。圣贤月没。人根浅钝。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但能入思修两慧。相似见性。当知是相似即佛。即为第一希有。次即释明第一希有之故。何以故三字。是徴问之词。言前边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已分证秘藏。可曰第一。今但信解受持。不过五品六根在修之人而已。何得亦曰第一耶。下释之曰。当知此人既能信解受持。已是思修二慧之人。时时以金刚大用现前。永离四相。独露真空者矣。故六根净位。实道能通。可为第一。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乃释明希有二字。此中何以故三字又是徴词。曰六根净位可与前信心清净相同而名第一矣。其如此人但在修慧。未得分证实相。何得名曰希有耶。故即释之曰。但恐人心不空耳。既能空诸所有。即是真空不空。不空即实相。所谓镜净明生。净极光通。不真何待。故此人即名到实相彼岸之相似诸佛为希有也。又复应知。离一切诸相处。即前深解之义。即名诸佛处。即前深领之趣。皆详明住降离相中宗旨。今空生于所闻义内结要出之。非离前文别说他法也。空生既自解此法。即以此法叹拟后人。在文宛尔。学者知之。

△二如来述成二。一印证。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

双言如是者。以空生叹闻经之人虽有证修差别。至于均得第一希有功德。殊非谬滥。故双印之。

△二深述二。一述能闻希有。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此即反其领叹之词而述成之。曰须菩提。尔何求全于人如是之深也。必欲其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及信解受持。而后许其为第一希有耶。须知有人得闻如来所说以金刚慧遍扫十界情着。即显实相希有之旨。能安忍领解而不惊怖。即是五品初心。能一念随顺之人矣。故卒闻一切俱空佛法亦空。而不惊。向来倚第一般若为导六度万行之主。今亦非去。而不怖。向倚般若为归趣之处。今亦空去而不畏。盖已了知吾人心体。一真未迷之前。无般若之名相。究竟极果之后。又何般若之主导哉。故闻此真空荡相之旨。而能安忍不惊怖也。当知此人已能圆伏五住。观行如佛。如法华经随喜品中叹其功德难思。与佛比次。故云甚为希有。言一甚字。即发心究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前心难也。如来既深许五品初心但不惊怖。即为希有。于理难信。故双约事理以释明之。

△二约事理释成二。一约第一理。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何以故三字是徴词。此人云何不惊怖即希有耶。释曰般若乃万行六度之主。今金刚大用当前。并第一般若之相不许着。若着般若。亦同四相。故扫除之曰。即非第一波罗蜜。凡夫小乘闻如此说。未有不惊疑怖畏者。今圆人已深合真空实相。随顺欢喜。故不惊怖。真空之下。即实相常住。复能安住不动。是观行如佛。与佛同心。故许之曰甚为希有也。

△二约忍辱事二。一由安忍故不惊怖。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闻深理而不惊。良由已得伏顺二忍。忍成于己。故宠辱不惊。逆顺俱安。天龙恭敬。不以为喜。恶王割截。无有瞋恨。十乘止观中。能安忍则不退转皆是也。今闻境智俱空。在不忍者。必多惊疑怖畏。此人已能圆伏忍成。故不惊怖。法华云。菩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是已。此一句乃释忍成不惊者。甚为希有义也。盖忍辱之人一有我为能忍。彼为能辱之念。即堕四相。不得为究竟彼岸之希有忍矣。今此人深安辱境。而人我俱忘。四相俱扫。故曰即非。既即非之后。一一成究竟实忍。岂非希有耶。

△二引往事释忍离相。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何以故。又是徴起之词。难曰人能安忍至理。故不惊怖。今如来复曰即非忍辱。则并能忍亦空。有何证成而知行忍者无人我相耶。即举如来已修已验之事。而证成行忍并无四相。盖平时可以虚假。至于生死大难跟前。不可丝毫勉强。故曰我于尔时无有四相也。何以故者又问。般若可无四相。至于忍辱。因有我能忍。彼为所忍。故成此行。是则即有四相何咎。答。若有我相人相。即生死非相矣。何以故三字。又是徴诃。何以证知如来行忍之时了无四相耶。即释明曰。我方节节支解时。若少有我相等四即生瞋恨矣。良由人我俱忘。故瞋恨不生。支节完复耳。以由行忍离相。故逆顺俱安。恶境不生瞋恨。好境不生喜着。闻深不生惊怖耳。又复四相远离。故曰即非忍辱。乃般若真空现前也。法法皆是。故曰是名忍辱。乃真空不空到实相彼岸也。故许此初随不惊之人即为希有。此章许多何以故。乃经中血脉联络处。字字俱要着落。经旨方现。

△二结示离相生心二。前广释中初历显无住已。然后结无住以示生心。今出经义内。先委明离相已。然后结离相以示生心。而生心处仍曰无住者。须知离相即无住。无住即离相。可得互举而复互显之也。一无住生心。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是故二字。乃结摄之词。良由无住之旨。虽般若深理犹不可着。即忍辱相待之行。亦离四相。是故我先答汝曰。无住菩萨即发心。亦应离一切相。及不应住色等生心布施也。

△二无住行施二。一正明。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此乃结前广略住降中无住之旨。以点明经义也。但前无离相发心之语。今佛直欲显无住之旨究竟。故并其住降前发心无相而和盘托出。其如空生虽闻此语。未深领解。故有下边菩萨既有发心。则云何应住云何降伏之问。若于此了知最初发心无法之旨。下半卷问答均可已矣。生心。所该甚广。六度万行善恶等心皆是也。而今别提出无住布施之一端者。以由如来最初略答时。即有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之语。故今结出。况布施为六度之首。若此度详明无住之旨。余者皆可比知矣。

△二释疑。一约理释疑三。一标离相。

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菩萨行施时人我未忘。与众生结怨爱之缘。互为子孙父母冤家债主缠结无已。焉得离脱轮回生死耶。若菩萨虽炽行六度而四相俱空。则一一咸归无相般若。成究竟彼岸之行。乃大利益一切众生。不可谓不住行施。无益于六道也。所以如来教人行施决不可住相者。良由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即所施一切众生即非众生。如翳眼空华。妄有能所起灭耳。若在如来以金刚慧眼观晴明空。于中欲求能施所施了不可得。故曰非相非生。

△二示实语。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前云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又云一切众生即非众生。母乃空有矛盾。二三其说乎。释曰。如来是真语实语。决不诖误后人。况佛所说法。必契理契机。佛证三谛。说必依之。真语如语乃称真谛即空而说也。实语称中道实相而说也。是为遮则法尔空中。若佛依俗谛门头教化一切。亦无不当于二理。故曰不诳不异。

△三明合理。

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良由此法无实。故如来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良由此法无虚。故如来说利益一切众生。是则如来所说。莫非称理。皆真语实语。非诳惑于人也。

△二约慧显用。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我之所以教诸菩萨不住生心者。以由菩萨之心苟住于法而生。不惟恶心不好。即布施之心亦如人之入闇。长夜漫漫。永无所见。若得金刚无住之大用而离相行施。则诸相俱空。般若炳现。满目河山莫非实相。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矣。须知入闇之人。如大富盲儿。本有家珍。反为困苦。虽般若本智。彼岸实境。一着世相均为无明。日日奔取。随业受报。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故一无所见。若不住法如人有目等者。日即本有大光明藏之般若。种种色即诸法实相之彼岸。以得金刚大用。扫净相着。故得如智如境。一一照明。又复应知。即今日。目色三。一一显了。并无所增。当其住暗。亦无所减。只在当人迷悟背向之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于三德中。枉受轮回。如演若迷头。得失无改。而自生忻戚。为可怜愍。

○试观佛于最初对答。且尔汲引凡心。远离相着重在金刚荡相之用。今则机宜稍深。堪开全德。方示无实无虚之中道。遍开三德三因之全体。在暗不增。处明不减。金刚般若波罗蜜之秘藏。和盘托出。更无剩法。即可结益。以劝流通矣。

△二功德三。一标示。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上边结摄经义。既即广略中义。则今结显功德。亦不离前。但在前散漫多端。今则结成两章。义弥显了。又此功德。即广前十方虚空不可思量。及广略持说人处福胜之义也。

△二正明二。一生善德二。一人成胜福三。一较示持说福胜二。

○此章大意。结出般若部旨。以显教相利益也。夫般若带通别二。正说圆教。故曰为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人能荷担无上正觉。及灭罪中当得菩提等益。皆由一代教主意唯圆。不诠凡小故也。是以因反释而复拣去三藏小乘。

△一出相施为能较本。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

△二点初随况出后位。

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信心不逆。即重指如来述成中不惊不怖之人。以况出受持演说五品深信之功德。

△二释明经义离相。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大乘。即经中离相无住。处处明即非二字。皆通无生门及别教初空观也。最上乘。即经中无实无虚。日光明照。处处是名二字。乃纯圆法也。问如来往往教人植福感报。因必有果。皆可诠量纤毫不爽。何故今日。持说之福佛叵思量。答。阿含等经。因果分明可思可说者。但为小乘人天说耳。今之般若。乃为大乘通别两种人说。正为最上纯圆人说。故不可思量。若必欲出其五品功德。当知是人即为荷担菩提之观行相似佛矣。盖五品六根已相似得百界分身化度众生之任。故曰即为荷担菩提也。

△三结显人成佛法二。一正明。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二反显。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二处如有塔。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二灭罪功二。一正明。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金刚利用当前。不但能破四相六尘之惑障。又能破二种生死之业障报障也。

△二引较。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二结具。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

△二总结。

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部旨上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