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之三十一 水肿门·〔附〕阴肿门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卷之三十一\水肿门] 病机

水胀篇帝曰∶水胀何如?岐伯对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胀,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肤,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帝曰∶肤胀何如?岐伯曰∶肤胀者,寒气客于皮中,鼓之空然不坚,腹身大尽肿,皮浓,按其腹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

经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肤肿。肤肿者,聚水而生病也。故水病下为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也。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

又曰∶肺移寒于肾,名曰涌水,如溢囊裹里浆,或遍身肿满,按腹不坚,疾行则濯濯有声。或喘咳不定。

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

经曰∶下焦溢为水。王注∶下焦为分水之所,气窒不泻,则溢而为水。

[卷之三十一\水肿门] 病机

《原病式》曰∶或云∶水肿者,由脾虚而不能制其肾水,则水气妄行,而脾主四肢,故水气游走四肢,身面俱肿者,似是而实非也。夫治水肿腹胀,以辛苦寒药为君,而大利其大小便也。经曰∶中满者治之于内。然则岂为脾土之虚也?此说正与《素问》相反。

经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又云∶太阴所主肿。又曰∶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肿,皆所谓太阴脾土湿气之实甚也。又曰∶诸腹胀大,皆属于热。又曰∶诸肿疼酸,皆所谓心火实热,安得言脾虚不能制肾水之实甚乎?故诸水肿者,湿热之相兼也。如六月湿热太甚,而庶物隆盛,水肿之象明可见矣。故古人制以辛苦寒药治之。盖以辛散结而苦燥湿,以寒除热,而随其利,湿去结散热退气和而已。所以妄谓脾虚不能制其肾水者,但谓数下致之,又多水液故也。岂知巴豆热毒,耗损肾水阴气,则心火脾土自盛,湿热相抟,则怫郁痞隔,小便不利而水肿也。更宜下之者,以其辛苦寒药能除湿热怫郁痞隔故也。亦由伤寒下之太早而热入以成结胸者,更宜陷胸汤丸寒药下之。又如伤寒误用巴豆热毒下之,而热势转甚,更宜调胃承气汤寒药下之者也。

若夫世传银粉之药以治水肿而愈者,以其善开怫郁痞隔故也,甚不可过度而加害耳。况银粉亦能伤牙齿者,谓毒瓦斯感于肠胃,而精神气血水谷能胜其毒,故毒瓦斯循经上行而至齿龈嫩薄之分,则为害也。上下齿缝者,手足阳明胃之经也。凡用此药,当先固济。或云∶阴水遍身,而又恶寒,止是寒者,非也。

[卷之三十一\水肿门] 病机

《卢氏医镜》以水肿隶于肾肝胃三经,而不及脾。下文继以肺金盛生水,水溢妄行之说,岂理也哉?夫脾土受病,肺为之子焉,固不能自盛而生水。然肺金气清而能生水,则滋长肾阴,奉行降令,为生化之源,何病肿之有?今为肿之水,乃腐浊之气渗透经络,流注溪谷,灌入隧道,血亦因之而化水,欲藉脾土以制之,导肾气以利之。殊不知脾病则金气衰,木寡于畏而来侮土,脾欲不病不可得矣。治法宜清心经之火,补养脾土,全运化之职。肺气下降,渗道开通,败浊之气,其稍清者复回而为气为血为津液,其浊者在上为汗,在下为溺,以渐而分消矣。卢不明言而更曰制木燥水,得非白圭以邻为壑乎?《直指》云∶贾洛阳以病肿不治,必为痼疾,虽有扁鹊,亦莫能为。则知肿之危恶,非他病比也。夫人所以得存其性命者,水与谷而已。水则肾主之,谷则脾主之。惟肾虚不能行水,惟脾虚不能制水。胃与脾合气,胃为水谷之海,因虚而不能传化。故肾水泛滥,反得以浸渍脾土。于是三焦停滞,经络壅塞,水渗于皮肤,注于肌肉而发肿矣。其状目胞上下微起,肢体重着,咳喘怔忡,股间清冷,小便涩黄,皮薄而光,手按成窟,举手即满是也。

[卷之三十一\水肿门] 病机

丹溪曰∶阳水者,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秘,治以五皮散或四磨饮添磨生枳壳,重则疏凿饮。阴水者,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涩赤,治以实脾饮或木香流气饮。

仲景治法谓身腰以上肿者,宜发汗;身腰以下肿者,宜利小便。此即阴水阳水之治法也。《辨疑》谓阳水为病在上,风湿之成;阴水为病在下,寒湿之所致,治宜汗利,上下分消其湿也。其说亦通。

[卷之三十一\水肿门] 病机

《金匮千金论》曰∶水肿十证,其名不同。一曰青水,二曰赤水,三曰黄水,四曰白水,五曰黑水,六曰玄水,七曰风水,八曰石水,九曰里水,十曰气水。

青水根于肝,先从面肿,渐行周身。赤水根于心,先从胸肿而起。黄水起于脾,肿从腹起。

白水起于肺,先从脚肿而喘嗽上气也。黑水起于肾,亦从足起。玄水起于胆,先从头面而致足胫肿。风水起于胃,先自四肢肿而致通身。石水根于膀胱,其状起于脐下,而腹独大者是也。

里水起于小肠,先小腹而渐致肿也。气水起于大肠,其状乍来乍去,乍盛乍虚,此其候也。

大抵上下不通,阴阳不利而致之也。

又有正水、皮水、五脏水之属,不可不审。正水者,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皮水者,其脉亦浮,外证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又云∶皮水之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黄汗风者,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或身体反重而酸,或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而无大热者,皆为风水。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里水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也。心水者,其身肿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阴大肿。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转侧,胁下腹中痛,时时津液。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肾水者,脐腹大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瘦。

以上诸证见于《脉经》。大抵水肿之证虽多般,其要不出东垣仲景治法。身腰以上宜汗之,身腰以下宜利小水。此得《内经》所谓开鬼门洁净府之义也。通身肿者,先须汗利之,使上下分消是也。

丹溪云∶风肿者,皮粗麻木不仁,走注疼痛是也。气肿者,皮浓四肢瘦削,腹胁胀膨是也。

血肿者,皮间有血缕赤痕者是也。妇人怀妊,亦有气遏水道而虚肿者。此但顺气安脾,饮食无阻,既产而肿自消,所谓子肿是也。妇人又有肠覃、石瘕之证,乃是血证,别载瘕之门。

[卷之三十一\水肿门] 脉候

丹溪曰∶水肿脉多沉伏,病阳水兼阳证,脉必沉数。病阴水兼阴证,脉必沉迟。脉沉而滑为风水。脉浮而迟,弦而紧者,皆为肿也。水病脉洪大者可治,微细者不可治。水病胀闭,其脉浮大轻者生,沉细虚小者死。水肿腹大如鼓,脉实者生,虚者死;洪大者生,微细者死。

中恶腹大四肢满,脉大而缓者生,浮而紧者死。腹胀便血,脉大时绝剧,脉小疾者死。

肿脉紧而荣卫俱绝,面浮肿者死。

【水肿危候】大凡水肿,先起于腹而后散四肢者可治;先起于四肢而后归于腹者不治。

掌肿无纹者死。大便滑泻水肿不消者死。唇黑唇肿齿焦者死。脐肿突出者死。缺盆平者死。

阴囊及茎俱肿者死。脉绝口张足肿者死。足肿膝如斗者死。肚上青筋见,泻后腹肿者死。

男从身下肿上女从身上肿下皆难治。

[卷之三十一\水肿门] 治法

汤液醪醴论篇帝曰∶其有不从毫毛生,而五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亟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岐伯对曰∶平治于权衡,去莞陈,是以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内经要旨注明,与下参看。不从皮毛生,谓病生于内者,阴气内盛,阳气竭绝,不得入于腹中,故言五脏阳以竭也。津液者水也,充郭皮中。阴蓄于内,水气胀满,上攻于肺,肺气孤危。魄者,肺神。肾为水害,子不救母,故云其魄独居也。夫阴精损削于内,阳气耗减于外,则三焦闭溢,水道不通,水满皮肤,身体浮肿,故云形不可与衣相保也。

凡此类者,皆四肢脉数急而内鼓动于肺中也。肺动者,谓气急而咳也。如是者皆水气格拒于腹膜之内,浮肿施胀于身形之外。又穷标本,其可得乎?平治权衡,谓察脉浮沉,脉浮为在表,脉沉为在里。在里者泄之,在表者汗之。故云开鬼神洁净府也。去莞陈谓去积久之水物,犹如草之不可久留于身中也。故耳《玉机微义》云∶鬼门者,幽玄之谓,有毛窍而不见其开阖。邪气感入,邪与正相搏,毛窍闭塞而寒热作焉。病客于表,故宜发汗遣邪气以门也。此亦发汗之别称,发泄诸病在表之通例也。净府者,谓膀胱,内无入孔而外有出窍,为清净津液之府。逢肾气脏气化水谷之精而渗入脬中,气约成溺出也。夫肾主下焦,司开阖关窍二阴肺脾之气,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气化水行而自清净。否则便涩或浊或淋,为水气溢于腠理,为肿诸病,若莞屈陈壅滞于身中,当泄去是物而清净,宜此二法。在表者汗之,在里者泄之,权衡于治也。虽然,经云∶水病本之于肺肾二经,而古今方论并不以治水浊泻肾气为说者何?盖肾阴奉行降令,为生化之源而常不足,至阴精损削于内,生气不能运化,至为肿,其索矣,况肺弱而母气孤危者乎?故东垣曰∶若治以甘淡渗泄阳药,独阳无阴,其欲化得乎?此深撷以上治例之妙也。如积饮留饮伤脾,若土之于雨中则为泥矣。或因七情所致手足太阴则病身面浮肿似水气者,用燥脾导气之剂即愈。一则若泥土之得和风暖日,水湿去而阳化,自然万物生长;一则肺气开泄,渗导通利,水气不滞于脾矣。此正诸湿肿满,皆属脾土;诸气愤郁,皆属于肺,而与阴阳为病水气机之不同,故亦不待开鬼门洁净府而已也。)

[卷之三十一\水肿门] 治法

《内经》曰∶经脉满则络脉溢,络脉溢则缪刺之,以调其经脉,使形容如旧而不肿,故曰缪刺其处,以复其形也。

《玉机》云∶缪刺谓不分其队穴而刺之也。故此水热穴论无刺水穴,分大法水溢于表,或腹胀,或四肢虽肿而气稍实,脉浮洪者宜行此。至病气孤危,脉微弱而四肢水气盛实者,今人往往缪刺之,祸不旋踵,盖不审经言脉满络溢宜缪刺之理也。

[卷之三十一\水肿门] 治法

水肿本因脾虚不能制水,水渍妄行,当以参术补脾,使脾气得实,则自健运,自能升降运动其枢机,则水自行。大抵只宜补中行湿利小便,切不可下。用二陈汤加人参、苍白术为主,佐以黄芩、麦门冬、炒栀子制肝木。若腹胀,少佐以浓朴。气不运,加木香、木通。气若陷下,加升麻、柴胡提之,随病加减,必须补中行湿。二陈治湿,加升提之药,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

[卷之三十一\水肿门] 治法

产后必须大补气血为主,少佐苍术茯苓,使水自降,用大剂白术补脾。若壅满,用半夏、陈皮、香附兼之。

[卷之三十一\水肿门] 治法

有热当清肺金,麦门冬、黄芩之属。

南北易地之人不服水土而肿者,宜用胃苓汤。或因饮食所伤而肿者,宜以消导散。或因气郁湿热而肿者,宜用清热分气饮、遇仙丹、木香槟榔丸。因疮洗逼毒归内而肿者,当以消风败毒散。此数条为有余之证,治法当发汗利二便以治标。或因泻痢后而肿者,宜以白术散。

或因病后久疟服药过度而肿者,宜以四苓五皮饮。或因产后败血而肿者,宜以分气补心汤。

以上皆为不足之证,宜分气养脾,脾实自能摄养肾水,其肿自消。

诸家治水肿,只知导湿利小便之说,执此一途,用诸去水之药,往往多死。又用导水丸、舟车丸、神丸之类大下之,此速死之兆。盖脾极虚而肿,愈下愈虚,虽劫目前之快,而阴损正气,祸亦不旋踵而至。大法只宜补中宫为主,看所挟加减,不尔则死,当以严氏实脾散加减。要知从治塞因塞用之理,然后可以语水肿之治耳。

有久病气虚而浮,手足皆肿,是虚气妄行。有产后与经事过多者,皆血虚也。兼脉虚弱者,宜调补气血。

凡水肿初病,伤于酒湿面热之类,未经攻下消导,亦可以三圣散,牵牛、枳实、萝卜子三味,看大小虚实与之。实者三花神丸、舟车丸、禹功散选用之。大忌羊肉,其性极补,水肿食之,百人不愈。

水肿朝宽暮急者血虚,暮宽朝急者气虚,朝暮急者气血俱虚。今人不论气血阴阳,只行利药,利之再三而愈甚者,多见其不知阴阳妙用也。

[卷之三十一\水肿门] 治案

子和治一人,因道中渴饮水过多,渐成肿满。或用三花神丸,惮其太峻;或用五苓散分利水道,又太缓。淹延数多,终无一效。盖粗工之技,止于此耳。其后手足与肾皆肿,大小便皆秘涩,常仲明求治于戴人。戴人令仲明敷药,未及至而殁。戴人曰∶病水人甚者势如长川泛溢,欲以杯杓取之,难矣。必以神禹决水之法斯愈。

又治一人,病涌水,面黄而喘,两足皆肿,按之陷而复起,行则濯濯有声,常欲饮水,不能睡卧。戴人令上涌去痰而汗之,次以舟车丸、浚川散下之,以益肾散复下之,以分阴阳利水道之剂复下之,水尽瘥。(戴人治案皆初病而实,元虚未虚者,当如此治。今人盖谓子和之法不善,岂理也哉?)《集成》治一人,能大飧,食肉必泄,忽肿头目甚,目不能开,膈满如筑,足麻至膝,恶风,阴器挺长,脉左沉,重取不应,右短涩。令单煮白术汤空心服,探吐之后,以白术二钱、麻黄、川芎各五分、防风三分作汤,下保和丸五十丸,吐中得汗,上截居多,肿遂退,眼开气顺食进。以前方去麻黄防风,加白术三钱、木通、通草各五分煎,下保和丸五十丸,五日而安。

又治一妇人,素多怒,因食烧肉面肿不食,身倦,脉沉涩,左豁大。此体虚有痰气,为痰所隔,不得下降,当补虚利痰为主。每早以二陈汤加参术大剂与之,后探出药,辰时后用三和汤三倍术,睡,后以神丸七丸挠其痰,一月而安。

[卷之三十一\水肿门] 药方

赤小豆燥湿利小便最效,人但忽略之。

土狗(身黄腰细,前二爪如锯,居土中。)焙干为末,治水肿用上半身,即消上身之水,下半身即消下体之水。分两边,左可以消左,右可以消右。方士用此特奇以诈利耳。

香薷治水肿甚捷,有彻上彻下之功。肺得之则清化行而水自下。用大叶者煎成膏丸服,可治水肿。

[卷之三十一\水肿门] 药方

(《金匮》)

麻黄甘草汤

治腰以上水肿者,宜此汗之。

麻黄(一两)甘草(五钱)上咀作二服,每服水二盏,先煮麻黄三四沸,去沫入甘草再煎至八分。食远热服取汗。

有人患气喘,积久不瘥,遂成水肿,服此效。

(《金匮》)

越婢汤

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

麻黄石膏(各四钱)生姜(二钱)甘草(一钱)大枣(二枚)上咀,水煎服。恶风加附子。《古今录验》加白术。

(《金匮》)

麻黄附子汤

治水肿,其脉沉细,属少阴。

麻黄(三钱)附子甘草(各二钱)上作一帖,水煎服。

(《金匮》)

防己茯苓汤

治水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

防己黄桂枝(各三钱)茯苓(六钱)甘草(一钱)上咀,作二服,水煎。

(《金匮》)

黄芍药桂枝苦酒汤

治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脉自沉。

黄(四钱)芍药桂枝(各二钱)上咀,作一服,水煎,入苦酒相和服。

(《和剂》)

小续命汤

治风肿面皮粗,麻木不仁,加麻黄。有热,去附子。法宜先服三和散,(方见气门。)一二服后用此续命汤。(方见风门。)(《和剂》)

香苏散

治上气咳喘,面目俱浮。

[卷之三十一\水肿门] 药方

(《和剂》)

五苓散

治肿胀湿热,小便不利。(方见湿门。)(《澹寮》)

五皮散

治面目虚浮,四肢肿满,心腹胀,上气喘急。

陈皮桑白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各等分)上咀,每服五钱,水煎。

(《经验》)

大橘皮汤

治湿热内甚,心腹胀水肿,小便不利,大便滑泄。

陈皮(二钱)滑石(一两)木香(二分)槟榔(六分)白术茯苓猪苓泽泻(各一钱)官桂甘草(各四分)上咀,作二服,每服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食远温服。

(《药院》)

葶苈木香散

治湿热伤脾,水肿腹胀,小便赤,大便滑。

葶苈木香茯苓肉桂猪苓泽泻木通(各一钱)滑石(五钱)白术(二钱)甘草上作一服,水二盏煎,食前服。

(《宣明》)

白术木香散

治喘嗽肿满,欲成水病,不能卧,不能食,小便秘。

白术赤茯苓猪苓泽泻甘草木香槟榔(各一钱)陈皮(二钱)官桂(五分)滑石(五钱)上咀,作二服,每服水盏半、姜三片,煎八分,通口温服。

(《济生》)

疏凿饮子

治水气遍身浮肿,喘呼气急烦渴,大小便不利。

泽泻赤小豆(炒)商陆羌活大腹皮椒目木通秦艽槟榔茯苓皮(等分)上咀,每服七钱,水二盏、姜五片煎服。

(丹溪)

加味五皮散

治遍身肿满,不分阴水阳水皆可服。

陈皮桑白皮赤茯苓皮生姜皮大腹皮(各一钱)姜黄木瓜(各一钱)上作一服,水煎。一方去陈皮用五加皮、地骨皮。

(《三因》)

消肿丸

治水肿喘满,小便不利。

滑石木通白术黑牵牛(炒)茯苓茯神半夏(制)通草陈皮(各二钱半)木香(一钱)瞿麦丁香(各半两)上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灯心麦门冬汤下。

(《良方》)

木香分气汤

治四肢浮肿,腹胀中满,胁肋膨,虚气留滞上冲,小便臭浊。

木香槟榔赤茯苓猪苓泽泻半夏(制)枳壳(麸炒)紫苏子(各等分)上咀,每服七钱,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入灯心、麝少许,食远服。

(《济生》)

赤小豆汤

治气血俱热,遂生疮疥,变为肿满,或烦或渴。

赤小豆(炒)当归商陆泽泻桑白皮连翘赤芍药汉防己猪苓(各五分)上咀,水盏半、姜三片,煎八分,食远服。热甚加犀角。

(《经验》)

茯苓散

治诸般气肿。

芫花(醋拌炒)泽泻郁李仁甜葶苈汉防己本(各三钱半)陈皮(去白)白茯苓白槟榔瞿麦(各半两)滑石大戟(各七钱半)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桑白皮煎汤空心调下,取下碧绿水如烂羊脂为度,忌盐食百日。

(《医林》)

白术泽泻散

治痰病化为水气传变水鼓,不能食。

白术泽泻陈皮(去白)木香槟榔茯苓(各等分)痞加枳实,肿加牵牛。

上咀,每服七钱,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拔萃》)

导气通经汤

治脾气有余,气不宣通,面目手足浮肿。

陈皮(去白)桑白皮白术木香茯苓(各一两)雨水时加泽泻。

上咀,每服八钱,水二盏煎一盏,通口服。

(《直指》)

萝卜子饮

治水病浮肿。

萝卜子(生,半两)赤茯苓牵牛末(炒)葶苈(炒)甘草半夏(制)川芎槟榔青木香辣官桂青皮陈皮白商陆(各三钱)上咀,每服三钱,水盏半、姜四片煎服。

(《集成》)

导水饮子

治水饮肿胀。

吴茱萸(三钱)黄连茯苓苍术(各一两)滑石(七钱半)上为细末,滴水丸。每服七十丸,食前车前子灯心汤下。

(《良方》)

人参木香散

治水气肿病。

人参木香茯苓白术滑石猪苓泽泻甘草槟榔琥珀(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五钱,水盏半、姜三片,煎七分,不拘时日进三服。

(《拔萃》)

楮实子丸

治水气鼓胀,洁净府。

楮实子(一斗五升,膏)白丁香(一两)白茯苓(二两)上二味为末,用膏子为丸,梧桐子大。服至小便清利及腹胀消为度,后服补中调养药。

(《病机》)

白茯苓汤

治变水。

白茯苓泽泻(各二两)郁李仁(二钱)上咀,作二服,每服水盏半煎七分常服,从少至多。或煎熟入姜汁和面,或作粥饭常服,五七日后胀下再与白术散。

(《病机》)

白术散

白术泽泻(各半两)上为细末,用茯苓三钱煎汤调下。或丸服亦可,三十丸从少至多,后治以黄建中之类调养之,忌房室、猪鱼、盐酱、面食。

(《良方》)

三白散

治膀胱蕴热,风湿相乘,阴囊肿胀,大小便不利。

白牵牛(二两)白术木通桑白皮(微炒)陈皮(各两半)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空心姜汤调下。小儿五分。

[卷之三十一\水肿门] 药方

(《拔萃》)

香苏饮

治水气虚肿,小便赤涩。

陈皮(一两,去白)紫苏汉防己木通(各半两)上咀,每服一两,水二盏、姜三片,煎一盏,食前通口服。

(《圣惠》)

紫苏橘皮汤

治遍身肿满,脏腑自利。

紫苏橘皮苏子大腹皮香附子茯苓(各五分)木香(三分)半夏(制)槟榔桔梗(各四分)五味子甘草(各二分)上咀,每服一两,水二盏、姜三片,煎一盏,通口服。

(《索矩》)

三和汤

治脾湿肿满。

陈皮浓朴(姜炒)白术槟榔(各一钱)紫苏(七分)海金沙木通(各五分)上咀,作一服,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服。

(《良方》)

加味枳术汤

治气为痰饮所隔,名曰气分胀满。歌曰∶气分中满并胸痹,三者虽殊皆此类。

胸痹气实中满虚,气分挟饮兹为异。

趺阳微迟寸迟涩,两处推求病端的。

阴气不通则骨疼,阳气不通身冷剧。

阴气前通痹不仁,阳气前通恶寒栗。

阴阳相得气乃行,气转即散分虚实。

实则失气虚遗尿,腹满胁鸣何以治?心下坚大似旋盘,桂附术汤为最妙。

枳壳白术辣桂紫苏茎叶陈皮槟榔桔梗五灵脂(炒)木香(各半钱)半夏茯苓甘草(各一钱)上咀,作一服,水盏半、姜三片,煎七分,食前温服。

(《圣惠》)

赤茯苓丸

治水湿太过,四肢肿满,喘急风不宣通。

葶苈(四两)汉防己(二两)赤茯苓(一两)木香(五钱)上为末,枣肉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桑白皮汤下。

(《良方》)

楮白皮散

治风毒瓦斯,遍身肿满。

楮白皮猪苓木通(各一钱)紫苏桑白皮(各钱半)陈皮(去白,五分)上作一服,水盏半、姜三片煎七分,不拘时温服。

(《良方》)

槟榔散

治石水病腹光紧急如鼓,大小便涩。

槟榔(末,半两)商陆生姜(各一两)桑白皮(一两半)甘草(炙,一分)上除槟榔外,用水二盏煎一盏,去渣,五更初分二服,每服调槟榔一分,平明当利。

如不利,再服。

(《良方》)

大半夏汤

治脾土受湿不能制水,水渍于肠胃,溢于皮肤,漉漉有声,怔忡喘息,名水胀。

半夏(制)陈皮茯苓桔梗槟榔甘草(各等分)上咀,每服五钱,水盏半、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温服。

(《良方》)

鲤鱼汤

治卒浮肿,上气喘急,小便急涩,大便难。

鲤鱼(二斤,去肠肚鳞洗净)赤茯苓桑白皮猪苓泽泻紫苏(各一两)杏仁(去皮尖及双仁者,炒)上咀,先用水五升煮鱼,取汁三升,去鱼内药,煮至二升。食前温服一盏,鱼亦食之妙。

(《良方》)

导水茯苓汤

治水肿,头面手足遍身肿如烂瓜之状,手按而塌陷,手起随手而起突,喘满倚息,不能转侧,不得卧,不得食,小便秘涩,溺出如割而绝少,虽有而如黑豆汁者,服喘嗽气逆诸药不效,用此即愈亦常验。其病重之人煎此药时,要如熬阿剌吉酒相似,约水一斗,止取药一盏,服后小水必行,时即渐多,直至小便变清白色为愈。

赤茯苓麦门冬泽泻白术(各三两)桑白皮紫苏桔梗木瓜(各一两)大腹皮陈皮砂仁木香(各七钱半)上咀,每服半两,水二盏,灯心五根煎五分空心服。如病重者,可用药五两,再加麦门冬二两、灯草半两,以水一斗于砂锅内熬至一大盏、五更空心服。渣再煎,连进三服自然水利。

沉香琥珀丸

治水肿一切急难证,小便不通者。

琥珀杏仁(去皮尖)紫苏赤茯苓泽泻(各半两)葶苈(炒)郁李仁沉香(各两半)陈皮(去白)汉防己(各七钱半)上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以麝为末,每服二十五丸,加至五十丸,空心人参汤下。

(《三因》)

复元丹

治脾肾俱虚,发为水肿,四肢虚浮,心腹坚胀,两目下肿,小便不通。

附子(炮)木香茴香川椒浓朴白术陈皮吴茱萸桂枝(各一两)泽泻(两半)肉豆蔻(煨,半两)槟榔(半两)上为末,神曲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紫苏汤下。

(《百选》)

葶苈丸

治腹中有湿热,目下微肿,如新卧起之状,而足胫微肿,病在肾;肾,少阴也。标在肺;肺,太阴也。故满气急咳嗽,喘息有音。每就卧则右胁有气上冲两腋,与缺盆相牵引不快,少思饮食。

甜葶苈(另研)牵牛(半生半炒)白术(各半两)桑白皮赤茯苓汉防己羌活陈皮泽泻郁李仁(汤泡去皮炒紫色另研。各三分)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初服十丸,加至三十丸,空心及晚食前生姜橘皮汤送,日进二服,以知为度。

(《济生》)

三仁丸

治水肿喘息,大小便不通。

郁李仁杏仁(泡去皮尖)薏苡仁(各一两)上为末,米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米饮下。

分气通心汤

大腹皮香附子(炒)白茯苓桔梗(各一钱)木通甘草(炙)川芎前胡青皮枳壳(炒)白术(炒。各七分)木香(五分)上咀,作一服,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食前服。

[卷之三十一\水肿门] 药方

(《济生》)

实脾散

治阴水发肿,凡此先实脾土。

浓朴(制)木瓜木香附子(制)干姜草果仁大腹皮(各钱半)甘草(炙,五分)上作一服,水二盏、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不拘时服。(一方加白术、茯苓。)

补脾藿香散

治脾受水气,吃药转了,服此药以补之。

藿香丁香羌活红豆川芎独活木香草豆蔻甘草(炙。各五分)干姜(八分)陈皮(一钱)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三五沸,空心和滓服之。

(《济生》)

加味肾气丸

治肾脾俱损,腰脚皆肿,小便不利。

白茯苓(三两)附子(制,半两)泽泻(去毛)桂枝川牛膝车前子山药山茱萸肉(各一两)牡丹皮(一两)熟地黄(四两)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饮下。

(《直指》)

姜蔻散

治胸满腹肿,大泻不止,时或干呕。

人参浓朴(制)草果仁良姜诃子(煨)白姜(生)藿香丁皮苍术(制)陈皮甘草(炙。各一分)丁香肉豆蔻(面包火煨)砂仁(各分半)茯苓(分半)上咀,每服三钱,水煎食前服。仍以木香砂仁煎汤浓调正料,参苓白术散佐之。

(《三因》)

当归散

治水肿之疾,多由肾水不能摄养心火,土无所滋,水溢泛滥,渗透经络,发为浮肿。

当归木香肉桂赤茯苓白术陈皮木通赤芍药槟榔牡丹皮(各等分)上咀,每服五钱,入紫苏五叶、木瓜一片煎服。

[卷之三十一\水肿门] 药方

(《局方》)

神助散

治十种水气,面目四肢浮肿,以手按之,随手而起,咳嗽喘急不得卧,小便涩,大便秘。

泽泻(一两)椒目(两半)猪苓(二两)黑牵牛(头末,一两)葶苈(三两)上为末,每服三钱,水煎入酒调服。

(《秘方》)

木香塌肿散

治水肿二便秘涩。(方见胀满门。)(《玉机》)

大戟散

治水肿腹大如鼓,或遍身俱肿。

大戟白牵牛木香(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三钱,以猪腰子一对批开,擦药在内烧熟,空心食之。如食左腰子,左臂塌消,食右消右。

如肿不尽,于腹绕涂甘遂末,饮甘草水少许,其肿自消。

神助木香散

治二十四胀鼓病。

木香沉香(各二钱)砂仁葶苈益智仁连翘(各三钱)桑白皮白牵牛(半炒)陈皮枳壳木通黑牵牛(半炒)椒目青皮泽泻大黄(各半两)槟榔胡椒(各一钱)甘遂(四钱)上为细末,米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钱,空心五更嚼葱白汤下,(消上。)次服橘皮汤下,(消中。)三服桑白皮汤下。(消下。)倘有余肿,沉香汤下,忌盐酱。

大腹皮散

治风水,身体浮肿,发歇不定,上气喘急,肢节疼。

大腹皮桑白皮川芎汉防己羌活青皮大黄槟榔(各七分)桂心甘草(各三分)上咀,作一服,水盏半、姜三片,煎六分,不拘时温服。

(仲景)

十枣汤

治水气四肢浮肿,上气喘急,大小便不通。(方可为丸。)

三花神丸

(治前症。)

舟车丸

浚川散

(四方并见痰饮门。)(《圣惠》)

牵牛汤

治腹中湿热,足胫微肿,中满气急,咳嗽喘息,小便不利。

牵牛(头末,一两)浓朴(姜制,五钱)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姜枣汤调下,或水丸服。

(《圣惠》)

顺气丸

(一名气宝丸)治腰胁俱病,如抱一瓮,肌肤坚硬,按之如鼓,脚肿不能屈伸,脊瘦露骨,四肢无力。

木香茴香(炒)羌活槟榔木瓜川芎当归(酒浸。各一两)黑牵牛青皮陈皮(各一两)大黄(两半)皂角(四两)上为细末,熬皂角膏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温汤下。

(杨氏)

十水丸

治十种水肿,四肢胀满,面目虚浮,以手按之,少时方起,喘急不得卧,小便赤涩。

远志石菖蒲椒目羌活大戟肉豆蔻(面包煨。各一两)泽泻猪苓胡葶苈(炒)白牵牛(炒。各半两)上为末,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

(《良方》)

半边散

治诸般水肿。

芫花(醋浸焙干)甘遂大戟大黄(各三钱)土狗(七枚,五月内取细腰能飞者)上先以葱捣烂马饼摊新瓦上,将土狗摊葱上焙干去翅嘴,每个剪作两片,分左右成对记之,再焙干为末。欲退左边肿,即以左七片为末入前药二钱调服,右边如之,淡竹叶、天门冬煎汤调五更服,候左边退至四日服。右边如或未动,只以大黄三钱煎至一半助之。

如不动,茶清助之。

(《良方》)

神助丸

(又名葶苈丸)治十种水气,面目四肢遍身俱肿。

大戟一青水,先从左胁肿起,根在肝。

葶苈二赤水,舌根肿起,一云脚跟肿起,根在心。

甘遂三黄水,腰腹肿起,根在脾。

桑白皮四白水,从脚肿起,根在肺。

连翘五黑水,从外肾肿起,根在肾。

羌花(醋炒)六玄水,从面肿起,根在胆。

泽泻七风水,从四肢肿起,根在胃。

本八石水,从脐肿起,根在膀胱。

巴豆(去油)九里水,从小腹肿起,根在小肠。

赤小豆十气水,或盛或衰,根在大肠。

上十味,用所主药一两,余者各半两,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茯苓汤下,一日三服,忌盐百日及鱼虾面食、一切毒物、房事,半年病愈后更服鸭头丸。

(《济生》)

鸭头丸

治湿热遍身悉肿,腹胀喘急,二便秘涩。

甜葶苈(微炒)猪苓防己(各一两)上为细末,取绿头鸭血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食前白汤送下。

雄黄神金散

治十种水肿证候。

桑白皮雄黄芫花(醋炒)甘遂大戟茯苓泽泻葶苈椒目巴戟上为细末,所主药加倍,余各等分。每服二三钱,空心用井水调服,以利为度,量人虚实加减法如前。

(《良方》)

防己汤

治膜外气水病,不限年月深浅,浮肿大喘。

防己大戟木香赤茯苓海蛤椒目白术犀角屑葶苈防风木通诃子肉陈皮牵牛槟榔郁李仁桑白皮紫苏(各一两)大黄(二两)麝香(少许,汤擂去脚)上咀,分作二剂,以水三升隔宿浸,明日五更用文火煎减去一升,搅取饮可三盏,平旦空心先饮一盏,如人行五里又服一盏,至第三服,如药冷,用重汤暖之,不可冷服。若久病腹中虚,服至第三盏则微汗三两行。若腹中实者,至日午即转泻,宜用盆盛验之,必有污浊黄水或青黑之物出三五升,并气化为之泻。若不甚浊,困倦,切勿止之,必自住。若觉力乏,即服浆粥补之。后隔三五日又服一剂,仍根据此法服之。按徒都先生云∶服第一剂则病减半,至第二剂则去根本。前后历试,重者朝及二剂而暮已瘥。根本深者服药即肿消能起,但觉小腹内有块结,则须后剂。其药滓慎勿抛弃,布囊盛悬于风中,他日或有微觉发动,则更煎,可更治两人。徒都先生云∶人家有此药滓悬于户上,一家终不患疫气。此饮不独治水气,凡是气病皆治之。若患肺气,不限年月深浅,于此十二味中减去大黄及诃子,加贝母、人参,以童便煎,每日空心服之,当去病根。有患肺气困重者,因逢患水气人服此药,偶得一盏服之水瘥。有人患香港脚,时时冲心,服此亦除根本。以此推之,但是气病皆治,不独治水气而已。妇人有孕服之亦无妨,小儿老人随意增减。

(《良方》)

退肿集肾丸

治诸肿。

商陆猪苓汉防己苦葶苈椒目滑石海金沙黑牵牛大腹皮赤茯苓(各一两)巴豆(二十七粒,去油)黄连(净,一两)上为细末,煨蒜捣烂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五丸,五更温服,两日一次。初服商陆汤下,次服赤豆汤下,三服木瓜汤下。

雄黄木香散

治男妇八十种水气,取水法。

大鲫鱼(一尾,去鳞肚,入大戟、甘遂各二钱半)雄黄(另研)黑牵牛木香(各半两)土狗(一枚,另研)上以大戟、甘遂一半入鱼内煨令焦,取出焙干,同众药研为末。每服二三钱,冷水调下。

(《宣明》)

牵牛丸

治一切湿热肿满等疾。

黑牵牛黄芩大黄大椒滑石(各等分)上为末,酒煮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姜汤下。

(《圣惠》)

牛郎丸

治诸水肿。

槟榔枳壳黑牵牛白牵牛(半生熟)上各等分为细末,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商陆汤下。

(《良方》)

夺命丸

治水气肿病。

大戟(麸炒)甘遂(炒。各一分)苦葶苈(五钱,半生半炒)泽泻(一分半)上为细末,煮枣肉为丸,梧桐子大。若四肢肿者,名为顺水,温浆水下三丸,星月上时服,至天晓利下恶物。若四肢瘦腹肿者,名为逆水,以苦葫芦子陈面煎汤下,二便频快是效。

商陆赤豆汤

生商陆(切如豆大)赤小豆(各等分)鲫鱼(二尾,去肠肚留鳞)上将二味实装鱼腹中线缚,水三升慢火煮,豆烂去鱼,取二味空心食之,以鱼汁送下。

甚者过二日再为之,不过三剂瘥。

(《医林》)

温白丸

治一切积聚,腹中有块,久久不治,变成肿胀。

川乌(制,二两半)皂角(去皮子炙)巴豆(炒去油。各五分)浓朴(姜炒)吴茱萸(泡)紫菀茯苓人参桔梗菖蒲柴胡干姜(炮)肉桂川椒(炒出汗)黄连(各五分)上除巴豆另研外,余为末入巴和匀,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七丸,食远姜汤下,治气肿水肿,腹中有块,用木香、木瓜、槟榔、商陆磨汤下。血肿者有赤紫纹,用苏木、桃仁、赤小豆煎汤下。

(《直指》)

行水丸

治前证。

葫芦巴(炒)破故纸(炒)砂仁荜澄茄川椒(净炒出汗)乌梅肉(各二钱半)牵牛(炒。各半两)巴豆(略去油,钱半)上为末,面糊丸,绿豆大。每服五丸,食后姜汤下。

涂脐膏

治肿满小便少。

地龙猪苓针砂(各等分)上为末,葱涎调内脐中寸高,以帛束之。

[卷之三十一\水肿门] 药方

水分

(一穴,在脐上一寸,灸七壮,疗腹肿不能食,若是水病宜灸。)

神阙

(一穴,当脐中,灸三壮,主水肿鼓胀,肠鸣如流水之声极效。)

石门

(一穴,在脐下二寸,灸七壮,主水胀水气行皮中,小便黄,气满肿。)

三里

(二穴,在膝下三寸外廉两筋间,灸七壮,主水腹胀皮肿。)

水沟

(一名人中,在鼻下,灸三壮,主一切水肿人中平满证。)水肿证惟得针水沟,若针余穴,水尽即死,此明堂铜人所戒也。庸医多为人针分水,误人多矣。若其他穴或有针得瘥者,特幸焉耳。大抵水肿禁针,不可为法。

[卷之三十一\水肿门] 药方

一方∶

治水肿,用黑豆一升、水五升煮三升,去滓入酒五升,更煎取三升,分温三服,未瘥再服。

一方∶

用鲤鱼一个极大者,去头尾及骨,惟取肉,以水二斗、赤小豆一升合煮,取二升。以上用生布绞去滓,顿服尽,如不尽,分三服,利尽即瘥。

一方∶

治十种水肿,用鲤鱼和冬瓜葱白作羹食之。

一方∶

治水肿气胀不消食,用香薷不拘多少,细咀入釜中水浸上数寸煮,使味尽去滓澄清熬稠,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日三服,渐增,以小便利为度。

一方∶

治身体手足卒肿,用蚯蚓粪为末,腊醋调涂患处愈。

一方∶

治遍黄肿,用瓜蒂三四钱焙干为末,用半字吹鼻内,日一度,吹三四日如不愈,后用黄芩末五钱煎汤下。

《兵部手集》∶

治水病初得危急,冬瓜不拘多少,白水熟煮,任意食之,神效无比。

又方∶

治前症,以乌牛尿不拘多少,每日服一盏,频用效。

《肘后方》∶

治遍身卒肿,用皂角刺炒黄色,锉三升,酒十盏煎四盏,每服一盏,日二服效。

又方∶

治前证,甘遂一分为末,猪肾一枚分为七脔,渗甘遂入内,以慢火炙熟,作一服食之,觉腹胁鸣二便利为验。

又方∶

菟丝子一升,酒五碗渍三宿去滓,每服一盏,温服,日二进。

《千金髓方》∶

治水病肚胀,四肢肿,用黄瓜一根切开勿去子,以醋煮一半,水煮一半,俱烂,空心顿服。

又方∶

用枣子一斗放锅入水四指,用大戟连根苗放在上煮熟,去大戟,时时吃之,枣尽即愈。

又方∶

治男子妇人积年香港脚肿痛,及肚腹蛊胀,商陆不拘多少切碎,无灰酒煮熟连渣吃。如鼓肿,同米煮粥服,忌盐酱。

又方∶

以杏仁去皮尖研碎,同粳米煮粥食之。

《外台秘要》∶

治一切水肿,用红花二两杵烂,入水半盏,取汁服之,不过三服便愈。

又方∶

治水肿,用苦葫芦子炒为末,每服二钱,陈皮木通煎汤下。

又方∶

治酒肿脾虚发肿,用醋煮香附子,焙干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又方∶

治香港脚水肿,头面俱肿,心腹满,小便不利,以马齿苋一握和少粳米酱汁煮食之。

《太平圣惠方》∶

治十种水病,肿满喘促不得卧,以蛄蝼五枚晒干为末,用食前白汤下五分匕,或至一钱,小便通为效。

又方∶

治水气遍身浮肿,气促坐卧不得,用牵牛一两微炒,捣为末,用乌牛尿三盏浸一宿,平旦一服,葱白一握煎十余沸去滓,空心分为三服,从小便中利下。

《梅师方》∶

治水肿不能坐卧,头面遍身悉肿,取蒴根刮去皮,捣汁一合,空心热服,当微吐即愈。

又方∶

治前症,用东引花桑枝烧灰一升淋汁,煮赤小豆一升空心食令饱,饥则食之,不可饮汤。

又方∶

治水肿不能服药,商陆二两锉、羊肉六两,以水五升熬取二碗,极烂去商陆留肉用葱豉作脯,如常食之。

又方∶

治水肿,用续随子一两去壳研,以纸裹出油研为末,分作七服,男温酒下,女荆芥汤下,三服得利即止,忌盐酱百日。

《崔氏方》∶

治水气,用葶苈三两,以物盛甑上蒸令熟,即捣万杵成膏,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渐加至三十丸,食远姜汤下,微利则愈,不可多服,令人饮食不美。若气喘,亦服之,若气下即止。此方治水气无比。

《经验方》∶

治水病,用樟柳根去粗皮,薄切晒干为末,用黄颡鱼三头、大蒜三瓣、绿豆一合,以水一大碗同者煮,豆烂为度,将豆任意先吃了,却以汁调药末一钱匕,其水化为清气散去。

[卷之三十一\〔附〕阴肿门] 病机

夫阴肿者,皆由膀胱蕴热,风湿相乘,或湿热水肿流注,或疝气攻作,或暴风客热,及小儿啼叫,怒气结聚,或虫蚁吹毒所致。详其所因,施以方治。

[卷之三十一\〔附〕阴肿门] 药方

三白散

治膀胱蕴热,风湿相乘,阴囊肿胀,二便不利。

白丑(二两)桑白皮白术木通陈皮(各半两)上为末,每服二钱,空心姜汤调下。小儿服五分。

地龙膏

治大人小儿外肾肿,或疝气,风热暴肿及阴疮肿。

生干地龙(不拘多少)为末,先以葱椒汤无风处洗,用津调敷外肾,或用热鸡子清调敷,或加牡蛎末尤佳。

桃仁丸

治小儿啼叫,怒气闭于下,结聚阴肿不散。

桃仁(去皮尖炒,三钱)官桂牵牛(炒为末)白蒺藜牡丹皮大黄(各三钱)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不拘时用青皮、木通、葱白、盐少许同煎汤送下,或煎木香流气饮。(方见气门。)

牡蛎散

治小儿--肿通明。

牡蛎粉为细末,先用津调涂,次以粉擦之,桃仁研膏津调敷。

蝉蜕散

治脬囊肿,小儿坐地为风湿所袭,或蚁蚓所吹。

蝉蜕(五钱)上水一盏煎汤洗,再温再洗,仍以五苓散加灯心煎。

[卷之三十一\〔附〕阴肿门] 易简诸方

《集验方》∶

治外肾肿胀,用小茴、穿山甲(俱炒)、木香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空心酒调下,痛止立效。

又方∶

治阴肾肿疼,用莴苣子(一合)为末,水一盏煎五分,去滓温服,不拘时,三服大验。

又方∶

治阴肿,铁精粉敷患处。

又方∶

治男子妇人阴肿大如升核痛,人所不能治者,用此神效。马鞭草烂捣绞汁涂之。

《遇仙方》∶

治小儿外肾赤肿痛,日夜呻吟,退皮壳,愈了又发,用老杉木烧灰,入腻粉香油调敷。

又方∶

用葱园内蚯蚓粪,甘草煎汁调涂,生薄荷汁敷亦可。

又方∶

用荆芥穗一两、朴硝二两、萝卜子两半、葱白同煎汤淋洗。

《子母秘录》∶

治妇人阴肿坚痛,枳实(半斤)咀炒热,帛裹熨,冷易之。

《梅师方》∶

治卒外肾肿痛,大黄末和醋涂之,干即易之。

又方∶

治卒阴肾痛,牛粪烧为末,和酒敷之,干即易。

又方∶

治男子阴肿如斗及核痛,人所不能治者,用芜菁根捣烂,敷之立愈。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