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八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祀典

【题解】

在古代中国,山水、草木、风雨、禽兽,万物皆有神灵,祖先也会成为神灵。对自然神的崇拜,中华民族与世界上其他古老的民族一样,几乎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开始。而对祖先的崇拜,某种程度上却是中华文化特有的产物,它是中国宗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宗法制在中华大地上的具体呈现。祭祀很早就是中国传统社会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卷记录了各种祭祀仪式的来历、程序及与之相关的逸闻趣事。比如先农,它与大家熟悉的后稷同为中国农神,还有社神、稷神、灶神,这些其实都是中国较早成为农业社会、农耕民族以定居为其生活方式的真实写照。而对风伯、雨师、雄鸡、家犬的祭祀,则是中华民族对自然崇拜的延续。这也说明虽然祖先崇拜出现较晚,但它并未取代自然崇拜,而是与其和平共处。其中对桃梗的崇拜很有意思,是早期人们偶像崇拜的真实记录,同时可见桃信仰由来已久。

本卷主要以《礼记》为依据,参照《论语》《韩非子》《吕氏春秋》,又以《左传》《史记》中的事迹相印证,如实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祭祀情况,为我们保存下了许多远古的祭法,让我们可以看到汉代祭祀的总体风貌。最后一则“司命”虽与《楚辞》“大司命”“少司命”祭名类似,但从内容上看却不相同:此处是指文昌星中的一颗,主文运,与主人间寿夭、生育的“大司命”“少司命”名近而实远。

《礼》:“天子祭天地山川,岁遍1。”《春秋国语》2:“凡禘、郊、宗、祖、报3,此五者,国之典礼;加之以社稷山川之神,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前哲令德之人4,所以为质者也;及天之三辰5,所昭仰也;地之五行,所生殖也;九州名山川泽,所出财用也。非是族也,不在祀典。”礼矣。《论语》:“非其鬼而祭之,谄也6。”又曰:“淫祀无福7。”是以泰山不享季氏之旅8,而《易》美西邻之禴祭9,盖重祀而不贵牲,敬宝而不求华也。自高祖受命,郊祀祈望,世有所增,武帝尤敬鬼神,于时盛矣。至平帝时,天地六宗已下10,及诸小神,凡千七百所⑪。今营夷寓泯⑫,宰器阙亡,盖物盛则衰,自然之道,天其或者欲反本也,故记叙神物曰《祀典》也。

【注释】

1天子祭天地山川,岁遍:语本《礼记·曲礼》:“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岁遍。”

2《春秋国语》:引文见《国语·鲁语上》,文字稍有差异。

3禘(dì)、郊、宗、祖、报:都是祭祀之名。禘,古代帝王、诸侯举行各种大祭的总名。凡祀天、宗庙大祭与宗庙时祭均称为“禘”。郊,古帝王祭祀天地。冬至祭天于南郊,夏至祭地于北郊。宗、祖,《国语》韦昭注:“祭五帝于明堂曰祖、宗。”报,报答神明功德之祭。

4令:美好。

5三辰:指日、月、星。

6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语见《论语·为政》。

7淫祀无福:《礼记·曲礼》云:“凡祭,有其废之,莫敢举也;有其举之,莫敢废也。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

8泰山不享季氏之旅:按礼只有诸侯才有资格祭祀封地内的名山大川,孔子认为季氏作为鲁大夫去祭泰山,是一种越礼的行为,泰山不会接受季氏的祭祀。季氏,“三桓”之一的鲁大夫季孙氏,长期执鲁国国政。旅,陈列祭品而祭。

9《易》美西邻之禴(yuè)祭:《周易·既济》:“九五,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王弼注:“祭祀之盛,莫盛修德。”西邻,此指周人。禴,古代祭名。指夏祭或春祭。

10六宗:古代尊祭的六神,所谓“位于天地四方之间,助阴阳变化者”。汉以来诸说不一,有“天、地、春、夏、秋、冬”“水、火、雷、风、山、泽”“日、月、星、河、海、岱”“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等。

⑪所:不定数词,表示大概的数目。

⑫营夷寓泯:指供神的祠庙被毁灭。

【译文】

《礼记》上说:“天子祭祀天地山川,每年祭一遍。”《国语》上说:“大凡禘、郊、宗、祖、报,这五种祭礼是国家的典礼;附加祭祀的社稷山川的神灵,都是对老百姓有功勋业绩的;以及那些前代哲人和有美好品德的人,老百姓因为他们美好的品德而祭祀他们;以及天上的日月星辰,这是人民所仰望的;大地上的水、火、木、金、土,这是万物得以生长繁殖的;九州的名山川泽,这是财用所赖以出产的。不是上述提到的,不在祭祀的行列。”这就是礼。《论语》上说:“不是自己应该祭祀的鬼神却去祭祀,这是谄媚。”又说:“过多的祭祀不会带来福报。”所以泰山不接受季氏的祭祀,而《周易》赞美周人的薄祭,这是重视祭祀而不看重祭祀用的牺牲,敬重实质而不追求华美。自从高祖接受天命,郊祀祈望的祭祀,每代都有所增加,武帝尤其敬重鬼神,在那个时候特别兴盛。到平帝时期,天地六宗以下,遍及各种小的神灵,大凡有一千七百多个。现在供神的庙宇被夷平泯灭,祭祀的器具散失殆尽,大概是事物发展到极盛便会衰落,这是自然的规律,或许这是上天想返回它本来的样子,所以记叙神物,篇名叫《祀典》。

先农

谨按:《春秋左氏传》曰1:“夏四月,三卜郊,不从2,乃免牲。孟献子曰:‘吾乃今而知有卜筮。夫郊祀后稷3,以祈农事也,是故启蛰而郊4,郊而后耕。今既耕而卜郊,宜其不从也。’”周四月,今二月也,先农之时也5。孝文帝二年诏曰:“农者,天下之本,其开籍田6,朕躬帅耕,以给宗庙粢盛7。”今民间名曰田官。古者,使民如借,故曰籍田。

【注释】

1《春秋左氏传》曰:引文见《左传·襄公七年》。

2不从:这里指不吉利。

3后稷:周之先祖,姬姓,名弃。好农耕,通稼穑之法,民皆仿效。尧时举为农师,教民耕种;舜时封于邰。周族认为他是最早种稷和麦的,因亦称“稷”。后世奉为农神。

4启蛰:节气名。动物经冬日蛰伏,至春又复出活动,故称“启蛰”,今称“惊蛰”。

5先农:古代传说中最先教会民众进行农业生产的农神。或谓神农,也有说是后稷。

6籍田:古代帝王于正月躬耕,以示劝农。

7粢(zi)盛: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粢,古代供祭祀用的谷物。盛,祭器中所盛的谷物。

【译文】

谨按:《春秋左氏传》上说:“夏季四月,三次占卜郊祭,不吉利,于是免除牺牲。孟献子说:‘我从今往后才知道有卜筮。在郊外祭祀后稷,为的是祈祷农事顺利,所以启蛰就到郊外祭祀,郊祭之后就开始耕种。现在已经耕种了再去占卜郊祭,结果不吉利是应该的。’”周代的四月是现在的二月,正是祭祀先农的时候。文帝二年下诏书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举行籍田大礼,我亲自率先耕种,以供给宗庙祭祀用的谷物粮食。”现在民间把这叫做田官。古代使用老百姓如同借用民力,所以把这些田叫做籍田。

社神

《孝经说》1:“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以为社而祀之,报功也。”《周礼》说:“二十五家置一社2。”但为田祖报求3。《诗》云:“乃立冢土4。”又曰:“以御田祖,以祈甘雨5。”

【注释】

1《孝经说》:此书可能是纬书。《太平御览》卷五三二引《孝经说》,文字与此大致相同;《通典》《初学记》《艺文类聚》及《太平御览》卷三十均作《孝经纬》。

2二十五家置一社:此文不见于今本《周礼》,但《说文解字》《史记·鲁周公世家》集解引贾逵说、《吕氏春秋·慎大篇》高诱注、《左传·哀公十五年》杜预注都有此说,故王利器校注曰:“盖《周礼》家旧有此说。”

3田祖:这里指神农。

4乃立冢土:语见《诗经·大雅·绵》。

5以御田祖,以祈甘雨:语见《诗经·小雅·甫田》。御,迎。

【译文】

《孝经说》说:“社是土地的主人,土地广阔博大,不可能一一敬拜,所以堆土作为社来祭祀它,报答它的功业。”《周礼》上说:“二十五户人家设置一个社坛。”只为神农报功求福。《诗经》上说:“于是建立了祭祀的神社。”又说:“迎接和祭祀农神,祈求甘霖早降。”

谨按:《春秋左氏传》曰:“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佐颛顼,能平九土,为后土1,故封为上公2,祀以为社,非地祇3。”

【注释】

1“共工氏有子曰句龙”几句:《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杜预注:“共工……其子句龙能平水土,故死而见祀。”九土,九州的土地。

2上公:传说古有五行之官,封为上公,祀为贵神。

3地祇(qí):地神。

【译文】

谨按:《春秋左氏传》上说:“共工氏有个儿子叫句龙,他辅佐颛顼,能够平定九州的土地,担任后土,所以被封为上公,作为社神来祭祀,不是地神。”

稷神

《孝经说》1:“稷者,五谷之长2,五谷众多,不可遍祭,故立稷而祭之。”

【注释】

1《孝经说》:此指《孝经援神契》。《初学记》《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引文大致相同,都作《孝经援神契》。

2五谷:指稻、黍、稷、麦、菽。一说指麻、黍、稷、麦、豆。

【译文】

《孝经说》上说:“稷是五谷之长,五谷非常多,不可一一祭祀,所以选了稷来祭祀。”

谨按:《春秋左氏传》:“有烈山氏之子曰柱,能殖百谷疏果,故立以为稷正也;周弃亦以为稷,自商以来祀之1。”礼缘生以事死,故社稷人祀之也,则祭稷谷,不得稷米,稷反自食也2。而邾文公用缯子于次睢之社,司马子鱼曰:“古者,六畜不相为用,祭以为人也,民,神之主也,用人,其谁享之?”3《诗》云:“吉日庚午,既伯既祷4。”岂复杀马以祭马乎?《孝经》之说,于斯悖矣。米之神为稷,故以癸未日祠稷于西南5,水胜火为金相也。

【注释】

1“有烈山氏之子曰柱”几句:语见《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烈山氏,指炎帝。周弃,即后稷。

2“礼缘生以事死”几句:《礼记·郊特牲》孔颖达疏引许慎《五经异义》:“许君谨案:‘礼缘生及死,故社稷人事之,既祭稷谷,不得但以稷米祭稷,反自食。’”反自食,即神明吃自己所主宰的那种粮食。

3“而邾文公用缯(zēng)子于次睢之社”几句:据《左传·僖公十九年》记载,宋襄公让邾文公杀死鄫子来祭祀睢水旁的土地神,想因此使东夷来降附,司马子鱼对此表示反对。邾文公,邾国国君。用,古代特指杀人以祭或杀牲以祭。缯子,缯国国君。次睢之社,睢水旁的土地神。次,旁边。睢,睢水。司马子鱼,春秋时宋国大夫,名目夷。宋襄公庶兄。曾任司马,素有贤声。襄公立,任左师,执国政,宋大治。六畜,指马、牛、羊、猪、狗、鸡六种家畜。不相为用,杜预注:“谓若祭马先不用马。”

4吉日庚午,既伯既祷:语见《诗经·小雅·吉日》。庚午,原诗作“维戊”,当是应劭误引。伯,祭祀马神。

5癸未日祠稷于西南:根据五行学说,十二地支中的“未”与西南方对应,所以在西南方祭祀。

【译文】

谨按:《春秋左氏传》上说:“有烈山氏的儿子名叫柱,能够繁殖百谷蔬果,所以立他作为稷神;周的始祖弃也被认为是稷神,从商代以来就祭祀他。”礼因循生人来侍奉死者,所以人们祭祀社稷,就用谷祭祀,不能用米祭祀,让稷神反过来享用自己主宰的米。邾文公用缯子祭祀睢水旁的社神,司马子鱼说:“古时候祭祀六畜神时是不能用神所主宰的那种禽畜来祭祀的,祭祀是为了人,老百姓是神灵的主人,用人来祭祀,谁能享用呢?”《诗经》上说:“良辰吉日在戊辰,我就祭了马祖又向神灵祈求。”难道是说杀了马来祭马吗?《孝经说》的说法,从这一点看来是有悖常理的。米的神是稷,所以癸未日在南边祭祀稷神,因为水胜火为金相。

灵星

俗说:县令问主簿:“灵星在城东南,何法1?”主簿仰答曰:“唯灵星所以在东南者,亦不知也。”

【注释】

1灵星在城东南,何法:《通典·礼四》:“周制:仲秋之月,祭灵星于国之东南。”灵星,星名。又称天田星、龙星。主农事。古代以壬辰日祀于东南,取祈年报功之义。

【译文】

民间传说:有位县令问主簿:“灵星在城东南,这是为什么?”主簿仰着头回答说:“只知道灵星在东南方,至于原因,我也不知道啊。”

《汉书·郊祀志》:“高祖五年,初置灵星,祀后稷也,欧爵簸扬1,田农之事也。”

【注释】

1欧爵:模仿驱雀的舞蹈动作。欧,同“敺”。“驱”的古字。爵,通“雀”。簸扬:模仿扬谷的舞蹈动作。

【译文】

《汉书·郊祀志》上说:“汉高祖五年,首次设置灵星,祭祀后稷,模仿驱雀扬谷的动作,以象征农业耕作之事。”

谨按:祀典,既以立稷,又有先农,无为灵星,复祀后稷也。左中郎将贾逵说1,以为龙第三有天田星2,灵者神也,故祀以报功。辰之神为灵星3,故以壬辰日祀灵星于东南4,金胜木为土相。

【注释】

1左中郎将贾逵:贾逵,字景伯,贾谊九世孙。精通古文《尚书》《左传》《毛诗》等古文经学,亦通今文经学之《春秋穀梁传》。章帝时,同治今文经学的李育相辩难,提高了古文经学的地位。所著经传义诂及论难达百余万言,又作诗、颂、诔、书、连珠、酒令凡九篇,学者宗之。后世称为通儒。东汉和帝永元三年(91)为左中郎将。左中郎将,隶郎中令(即光禄勋),秩比二千石,主掌属下中郎、侍郎、郎中等宿卫宫殿。

2龙:龙星,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的统称。

3辰之神为灵星:王利器校注引刘宝楠《愈愚录二》曰:“龙属辰为大火,故又曰火星;辰为农祥,故又曰农祥;又曰天田星;星色赤,又曰赤星;灵通作零,又曰零星。”

4壬辰日祀灵星于东南:根据五行学说,十二地支中的“辰”与东南方对应,所以在东南方祭祀。

【译文】

谨按:祭祀的典制,立了稷神之后,又有祭祀先农,不必设灵星之祭再次祭祀后稷。左中郎将贾逵的解释,认为东方苍龙七宿第三星是天田星,灵是天上的神,所以祭祀来报答功绩。辰之神为灵星,所以壬辰日在东南方祭祀灵星,金胜木为土相。

灶神

《礼器记》曰:“臧文仲安知礼?燔柴于灶,灶者,老妇之祭也,故盛于盆,尊于瓶1。”

【注释】

1“臧文仲安知礼”几句:语见《礼记·礼器》。灶,《礼记》作“奥”。郑玄注:“奥当为‘爨’,字之误也。”爨,即灶。据古礼,天神之祭方燔柴,灶祭所祭的是主炊事的先炊之神老妇,祭祀只需用盆盛祭品,用瓶做酒樽,不得燔柴来祭祀,所以孔子嘲讽他。臧文仲,臧孙氏,名辰,字文仲。历仕鲁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四君。

【译文】

《礼记·礼器》上说:“臧文仲哪里懂得礼呢?祭灶时举行祭天神的燔柴之礼,灶祭所祭是主炊事的先炊之神老妇,所以要用盆盛祭品,用瓶子做酒樽。”

《周礼》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1,祀以为灶神。”

【注释】

1祝融:火神。

【译文】

《周礼》上说:“颛顼氏有儿子叫黎,担任祝融,把他当作灶神来祭祀。”

谨按:《明堂月令》1:“孟冬之月2,其祀灶也。”五祀之神3,王者所祭,古之神圣,有功德于民,非老妇也。《汉记》4:“南阳阴子方积恩好施5,喜祀灶,腊日晨炊6,而灶神见,再拜受神,时有黄羊7,因以祀之。其孙识,执金吾8,封原鹿侯9。兴卫尉,鲖阳侯10。家凡二侯⑪,牧守数十⑫。其后子孙常以腊日祀灶以黄羊。”

【注释】

1《明堂月令》:此处指《礼记·月令》。

2孟冬:据《礼记·月令》,祭灶在夏季,此处或是因下文腊日祭灶而误。

3五祀:具体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祭祀五行之神。一种是说“春祀户,夏祀灶,中央祀中霤,秋祀门,冬祀行”。

4《汉记》:即东汉荀悦所著《汉纪》,编年体史书,记载西汉一代的史事。

5阴子方:西汉南阳新野人,据《后汉书·阴识传》记载,阴子方是阴识的三世祖。

6腊日:一般指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

7黄羊:野生羊的一种。

8执金吾:西汉武帝时改中尉为执金吾,为列卿之一,秩中二千石。主要职掌是担任宫殿之外、京城之内的警卫消防工作,并督巡三辅治安,有权直接逮捕罪犯,巡行郡县。皇帝出行时,则充任护卫及仪仗队。特殊情况下,亦奉命征伐。金吾,为两端涂金的铜棒,此官执之以示权威。

9原鹿:东汉原鹿国,治今安徽阜南。

10鲖(tóng)阳:东汉鲖阳国,治今安徽临泉鲖城镇。

⑪家凡二侯:据《后汉书·阴识传》记载,阴识和他的弟弟阴兴,阴兴的儿子阴庆、阴博,四人皆封侯。

⑫牧守:州郡长官。州官称牧,郡官称守。

【译文】

谨按:《明堂月令》上说:“孟冬之月,要祭祀灶神。”五祀的神灵是王者所祭祀的,他们都是古代的神明圣灵,对老百姓有功德,不是老妇。《汉记》上说:“南阳人阴子方一直积恩好施,喜欢祭祀灶神,在腊日那天早上做饭时,灶神显见,阴子方行再拜之礼接受赐福,当时有一只黄羊,于是用它来祭祀。他的孙子阴识,官为执金吾,封原鹿侯。阴兴担任卫尉,封鲖阳侯。一家共二人封侯,几十人当州郡长官。后来他的子孙经常在腊日用黄羊来祭祀灶神。”

风伯

《楚辞》说1:“后飞廉使奔属2。”飞廉,风伯也。

【注释】

1《楚辞》:西汉刘向辑。收录战国屈原、宋玉等人的辞赋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贾谊等人的辞赋作品,并刘向自作的《九叹》,合为十六篇。东汉王逸为之作注,并增入己作《九思》,累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皆承袭屈原诗风。其内容及艺术形式、方言声韵等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故名《楚辞》。

2后飞廉使奔属:语出《离骚》。奔属,在后面跟随。

【译文】

《楚辞》上说:“让后面的飞廉紧紧跟上。”飞廉就是风伯。

谨按:《周礼》:“以柳燎祀风师1。”风师者,箕星也2,箕主簸扬,能致风气。《易》巽为长女也3,长者伯,故曰风伯。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养成万物,有功于人,王者祀以报功也。戌之神为风伯,故以丙戌日祀于西北4,火胜金为木相也。

【注释】

1柳燎:古代封禅祭天的一种礼仪。把牲体放置在柴堆上焚烧,其馨香上达于天,以祀天神。柳,《周礼》作“槱(you)”,聚积木柴以备燃烧。

2箕星:二十八宿之一,属东方苍龙七宿。

3《易》巽为长女:《周易·说卦》云:“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

4丙戌日祀于西北:根据五行学说,十二地支中的“戌”与西北方对应,所以在西北方祭祀。

【译文】

谨按:《周礼》说:“用柳燎之礼来祭祀风师。”风师就是箕星,箕星主宰簸扬之事,能够带来风和气。《周易》用巽代表长女,长就是伯,所以叫风伯。雷霆用来鼓动,风雨用来润泽,万物因而养成,对人有功绩,所以王者祭祀它来报答它的功绩。戌之神是风伯,所以在丙戌日向西北方祭祀,火胜金为木相。

雨师

《春秋左氏传》说:“共工之子,为玄冥师1。”“郑大夫子产禳于玄冥2。”雨师也。

【注释】

1共工之子,为玄冥师:《左传·昭公元年》:“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金天氏是古帝少昊的称号,不是共工。

2郑大夫子产禳于玄冥:《左传·昭公十八年》:“明日,(子产)使野司寇各保其征。郊人助祝史除于国北,禳火于玄冥、回禄,祈于四鄘。”杜预注:“玄冥,水神。”

【译文】

《春秋左氏传》上说:“共工的儿子担任玄冥师。”“郑国大夫子产向玄冥祈祷消除灾殃。”玄冥就是雨师。

谨按:《周礼》:“以槱燎祀雨师。”雨师者,毕星也1。《诗》云:“月离于毕,俾滂沱矣2。”《易·师卦》:“师者,众也。”土中之众者莫若水,雷震百里,风亦如之。至于太山,不崇朝而遍雨天下3,异于雷风,其德散大,故雨独称师也。丑之神为雨师,故以己丑日祀雨师于东北4,土胜水为火相也。

【注释】

1毕星:星宿名。二十八星宿之一,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五宿,有星八颗。古人以为主兵主雨,故亦借指雨师。

2月离(lì)于毕,俾滂沱矣:语见《诗经·小雅·渐渐之石》。离,通“丽”。附着,依附。

3至于太山,不崇朝而遍雨天下:语本《春秋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山川有能润于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唯泰山尔。”崇朝,终朝。从天亮到早饭时。有时喻时间短暂,犹言一个早晨。崇,通“终”。

4己丑日祀雨师于东北:根据五行学说,十二地支中的“丑”与东北方对应,所以在东北方祭祀。

【译文】

谨按:《周礼》:“以槱燎之礼祭祀雨师。”雨师是毕星。《诗经》上说:“月亮靠近毕星,将会大雨滂沱。”《周易·师卦》:“师是众的意思。”土地中最多的莫过于水,雷震百里,风也是这样。至于泰山,不用一个上午就能让雨下遍整个天下,和雷、风不同,雨的德行分散而广大,所以只有雨被称为师。丑之神是雨师,所以在己丑日向东北方祭祀雨师,土胜水为火相。

桃梗、苇茭、画虎

谨按:《黄帝书》1:“上古之时,有荼与郁垒昆弟二人,性能执鬼,度朔山上立桃树下2,简阅百鬼3,无道理,妄为人祸害,荼与郁垒缚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4,画虎于门,皆追效于前事5,冀以卫凶也。

【注释】

1《黄帝书》:古逸书。假托黄帝言黄老之术。

2度朔山:传说中的山。

3简阅:考察,察看。

4苇茭:苇草编成的绳索。茭,草索。

5追效:追随仿效。

【译文】

谨按:《黄帝书》说:“上古的时候,有荼和郁垒兄弟两人,天生就能捉鬼,站在度朔山上的桃树下,审察百鬼,对那些无道理而任意祸害人的鬼,荼与郁垒用苇索把他们捆住,拿他们去喂老虎。”于是官府经常在腊月除夕那天,用桃人装饰,悬挂苇草编成的绳索,在门上画老虎,都是跟着效法以前的事,希望用这些来避凶。

桃梗,梗者,更也,岁终更始受介祉也1。《战国策·齐语》2:“孟尝君将西入秦,谏者千数,而弗听;苏秦欲止之,曰:‘臣之来也,过于淄上3,有土偶人焉,与桃梗相与语4,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埏子以为人5,至岁八月,天霖雨,淄水至,则子残矣。’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残则复西岸耳。今子东国桃木也,削子以为人,隆雨下,淄水至,泆子而去6,泛泛将何如矣7。’夫秦四塞之国8,譬若虎口,而入之,则不知其可。孟尝乃止。”

【注释】

1介祉:大福。介,大。

2《战国策·齐语》:据《战国策·齐策三》记载,这段话是苏秦为了劝阻孟尝君入秦所说的。

3淄:即今山东境内的淄河。

4桃梗:这里指桃木刻的人偶。

5埏(shān):用水和土。

6泆(yì):通“溢”。

7泛泛:漂浮的样子。引申为随波逐流。

8四塞之国:四境皆有天险,可作屏障的国家。

【译文】

桃梗,梗是更的意思,每年结束又开始接受大福。《战国策·齐语》说:“孟尝君打算向西去往秦国,有几千人劝谏他,但他不听;苏秦想阻止他,说:‘我来的时候,经过淄水,有个土做的人偶在那里,和桃梗做的人偶在说话,桃偶对土偶说:“你是西岸的土,和上水把你捏成人的模样,到八月,天下大雨,淄水涨到这里,那么你就毁了。”土偶说:“不是这样的。我是西岸的土,毁了就再回到西岸。现在你是东国的桃木,削桃木做成人的模样,下大雨,淄水涨到这里,漂浮着你离开,你将漂到哪里去呢?”秦是四面皆有天险的国家,好像虎口,你进入秦国,就不知会怎样了。’孟尝君于是停止了这一行动。”

《春秋左氏传》曰:“鲁襄公朝楚1,会楚康王卒,楚人使公亲襚2,公患之。叔孙穆叔曰3:‘祓殡而襚4,则布帛也5。’乃使巫以桃茢先祓殡6,楚人弗禁,既而悔之。”“古者,日在北陆而藏冰7,深山穷谷,其藏之也,黑牡秬黍8,以享司寒9;其出之也,桃弧棘矢10,以除其灾也。”

【注释】

1鲁襄公朝楚:事见《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2襚(suì):古吊丧之礼。向死者赠送衣衾等。停柩前吊丧者为死者穿衣,或停柩后将送死者之衣置于柩东,皆谓之“襚”。此指为死者穿衣。此礼是诸侯使臣吊邻国之丧之礼,楚人让鲁襄公亲自行襚礼,有轻侮之意。

3叔孙穆叔:即叔孙豹,鲁襄公时曾为卿。

4祓(fú)殡:祭于殡以除凶邪。祓,为消灾祈福而举行的仪式。

5布:陈列。帛:《左传》作“币”,与“帛”意思相同,都指礼品。

6使巫以桃茢(liè)先祓殡:据《礼记·檀弓下》,这是君临臣丧之礼。桃茢,桃杖与扫帚。古代用以辟邪除秽。桃,桃棒。茢,笤帚。

7日在北陆而藏冰:见《左传·昭公四年》。北陆,指虚宿。位于北方,为二十八宿之一。

8黑牡:这里指黑毛的公羊。秬(jù)黍:黑黍。

9司寒:古代传说的冬神。

10桃弧:桃木弓。棘矢:荆棘箭。

【译文】

《春秋左氏传》上说:“鲁襄公到楚国去,刚好碰上楚康王去世,楚人让鲁襄公亲自行襚礼,鲁襄公很忧虑。叔孙穆叔说:‘先祓殡然后襚,就像朝聘时陈列礼品。’于是让巫用桃茢先祓除棺材的邪气,楚人没有禁止,过后又后悔了。”“古时候,太阳在北陆时就藏冰,把冰藏在深山穷谷,用黑公羊和黑黍来祭祀冬神;出冰的时候,桃木弓荆棘箭,用来消除灾祸。”

苇茭,传曰:“萑苇有藂1。”《吕氏春秋》:“汤始得伊尹,祓之于庙,薰以萑苇2。”《周礼》:“卿大夫之子3,名曰门子。”《论语》:“谁能出不由户4。”故用苇者,欲人子孙蕃殖,不失其类,有如萑苇。茭者,交易,阴阳代兴也。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今人卒得恶悟5,烧虎皮饮之,击其爪6,亦能辟恶,此其验也。

【注释】

1萑(huán)苇有藂(cóng):《盐铁论》:“檀柘而有乡,萑苇而有藂,言物类之相从也。”萑,芦苇一类的植物。藂,聚集,丛生。

2“汤始得伊尹”几句:《吕氏春秋·孝行览》作:“汤得伊尹,祓之于庙,爝以爟火,衅以牺猳。”

3卿大夫之子:此指卿大夫的嫡子。

4谁能出不由户:语见《论语·雍也》。

5悟:通“迕”。逆,触犯。

6击其爪:按,其意不明。《太平御览》作“系其衣服”,疑“击”当作“系”。译文从之。

【译文】

苇茭,经传上讲:“萑苇丛生。”《吕氏春秋》上说:“汤刚得到伊尹的时候,在宗庙举行祓除灾祸的仪式,用萑苇来薰。”《周礼》上说:“卿大夫的嫡子称为门子。”《论语》上说:“谁能够不经过门户而走到外面去。”所以用苇挂在门上,是想让人子孙繁衍,不失掉他的族类,就像萑苇一样。茭是交易的意思,阴阳交替兴起。老虎是阳刚的动物,百兽的首领,能够捕捉、挫折锐气,吞吃鬼魅,现在人们突然碰到不好或违逆的事情,烧虎皮和水喝下,把它的爪子系在衣服上,也能辟邪,这种方法很灵验。

雄鸡

俗说:鸡鸣将旦,为人起居;门亦昏闭晨开,扞难守固;礼贵报功,故门户用鸡也。

【译文】

民间传说:鸡一鸣叫天就要亮了,提醒人们起居;大门也是黄昏关闭清晨开放,抵御灾难守卫牢固;礼义贵在报答功绩,所以用鸡祭祀门户。

《青史子》书说1:“鸡者,东方之牲也。岁终更始,辨秩东作2,万物触户而出,故以鸡祀祭也。”

【注释】

1《青史子》:古史官记事之书,已佚。有人认为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董狐的后代所作。

2辨秩:分别次序的先后。

【译文】

《青史子》书上说:“鸡是用以祭祀东方的牺牲。每年结束又重新开始,辨别次序从东方开始,万物都从门户出来,所以用鸡来祭祀。”

太史丞邓平说1:“腊者,所以迎刑送德也2。大寒至,常恐阴胜,故以戌日腊。戌者,土气也,用其日杀鸡以谢刑德3,雄著门,雌著户,以和阴阳,调寒暑,节风雨也。”

【注释】

1太史丞:汉置太常,属官有太史令一人,掌管天时星历,其下置太史丞一人。邓平:西汉武帝时人。曾参与制订《太初历》,所主八十一分律历最称精密,于是以此为主进行推算,时称《邓平历》。《太初历》即采用其法。旋任太史丞。

2刑:杀气,阴气。德:旺气,阳气。

3用:因此。

【译文】

太史丞邓平说:“腊祭是用来迎阴气送阳气的。大寒到来,经常害怕阴气太盛,所以在戌日腊祭。戌是土气,因此在这一天杀鸡来答谢阴阳二气,雄鸡附在门上,雌鸡附在户中,来调和阴阳,调节寒暑,调节风雨。”

谨按:《春秋左氏传》:“周大夫宾孟适郊,见雄鸡自断其尾,归以告景王曰:‘惮其为牺也。’”1《山海经》曰:“祠鬼神皆以雄鸡。”鲁郊祀常以丹鸡,祝曰:“以斯翰音赤羽2,去鲁侯之咎。”今人卒得鬼刺痱3,悟,杀雄鸡以傅其心上;病贼风者4,作鸡散;东门鸡头可以治蛊5。由此言之,鸡主以御死辟恶也。

【注释】

1“周大夫宾孟适郊”几句:《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宾孟适郊,见雄鸡自断其尾。问之,侍者曰:‘自惮其牺也。’”宾孟立即去见周景王,借此讽喻,劝周景王按照自己的想法立王子朝为太子。宾孟,又称宾起,春秋时期周大夫,周景王长庶子王子朝之傅。与景王谋立子朝为太子,未成,景王卒。与子朝一起被杀。

2翰音:《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庙之礼……羊曰柔毛,鸡曰翰音。”后因以“翰音”为鸡的代称。

3痱:病。

4贼风:四时不正之风,或穴隙檐下之风。皆有害于人畜。

5东门鸡头:《齐民要术》《太平御览》引《四民月令》:“东门磔白鸡头。”则此处意为在东门杀鸡取头。蛊:能害人的毒物。

【译文】

谨按:《春秋左氏传》上说:“周大夫宾孟到郊外,看见雄鸡自己弄断尾羽,回来告诉景王说:‘它是害怕自己成为牺牲啊。’”《山海经》上说:“祭祀鬼神都用雄鸡。”鲁国郊祀常常用红色的鸡,祝祷说:“用这个长着红色羽毛的鸡来祭祀,去除鲁侯的罪过。”现在人突然得了鬼刺痱,忤逆了神灵,杀雄鸡然后放在心口;因误触不正之风而得病的,用鸡碎肉来治;在东门杀鸡取其头可以治疗蛊病。由此看来,鸡是用来抵御死亡避免邪恶的。

杀狗磔邑四门

俗说:狗别宾主,善守御,故著四门,以辟盗贼也。

【译文】

民间传说:狗能区别宾客和主人,善于守卫抵御,所以把它放在四门,用来避免盗贼。

谨按:《月令》:“九门磔禳1,以毕春气。”盖天子之城,十有二门,东方三门,生气之门也,不欲使死物见于生门,故独于九门杀犬磔禳。犬者金畜2,禳者却也,抑金使不害春之时所生3,令万物遂成其性,火当受而长之4,故曰以毕春气。功成而退,木行终也。《太史公记》:“秦德公始杀狗磔邑四门,以御蛊灾5。”今人杀白犬以血题门户,正月白犬血辟除不祥,取法于此也6。

【注释】

1磔(zhé):古代分裂牲畜肢体以祭祀。禳(ráng):祈祷以消除灾祸。

2金畜:狗与五行中的金相配,故称之“金畜”。

3抑金使不害春之时所生:五行中,春属木,而金克木,故抑制金可以不危害春时所生。

4火当受而长之:春属木,木生火,夏属火,所以春过渡到夏,即火受木。火,此处当指夏季。长,兴旺。

5秦德公始杀狗磔邑四门,以御蛊灾:事见《史记·封禅书》。

6“今人杀白犬以血题门户”几句:五行中,白色属金,犬为金兽,故白犬属金;正月是春之始,春属木。金克木,而杀白犬即为损金而保护木,故正月杀白犬辟邪。

【译文】

谨按:《月令》上说:“在九门用分裂牲体来祭神,从而结束春季。”天子的都城,有十二个门,东方有三个门,是生气之门,不能让死物出现在生门,所以只在其他九个门杀狗并分裂牲体来祭祀。狗是金性牲畜,禳是除却的意思。抑制金使它不妨害春天万物的生长,让万物顺遂自然生长,属火的夏天应当接受并兴旺,所以说用来结束春季。功成而身退,与春天相配的木行将终结。《太史公记》上说:“秦德公开始杀狗并分裂牲体在城邑的四个门祭祀,用来抵御蛊患灾害。”现在人杀白色的狗,并用狗血在门户上题字,正月里白狗的血能驱除不祥,就是根据这个原则。

谨按:《韩子》书1:“山居谷汲者,腊而买水2。”楚俗常以十二月祭饮食也。又曰:“尝新始杀也,食新曰3。”

【注释】

1《韩子》:即《韩非子》,法家著作,战国韩非所著。

2(lu)腊:古代的两种祭名。其祭多在岁终,故常并称。腊,古代在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叫做腊。

3(ou):当作“”。原为古代天子在立秋日射牲祭祀宗庙之礼。

【译文】

谨按:《韩非子》书上说:“住在山上要去山谷里打水的人,要举行腊的祭祀仪式再买水。”楚国的风俗经常在十二月祭祀饮酒食肉。又说:“品尝新谷开始杀牲,吃新粮食称为。”

谨按:《礼传》1:“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2,汉改为腊。”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汉家火行,衰于戌,故曰腊也。

【注释】

1《礼传》:疑指《礼记》。

2蜡(zhà):古代年终大祭,祭所有神灵。

【译文】

谨按:《礼传》上说:“夏朝称为嘉平,商朝称为清祀,周朝称为大蜡,汉代改为腊。”腊是猎的意思,是说田猎以获取野兽,来祭祀他们的先祖。有人说:腊是接的意思,新旧交接之时,所以举行大祭来报答功绩。汉家属火行,一年在戌日结束,所以称之为腊。

谨按:《礼传》:“共工之子曰脩,好远游,舟车所至,足迹所达,靡不穷览,故祀以为祖神。”祖者,徂也1。《诗》云:“韩侯出祖,清酒百壶2。”《左氏传》:“襄公将适楚,梦周公祖而遣之3。”是其事也。《诗》云:“吉日庚午4。”汉家盛于午,故以午祖也。

【注释】

1徂(cú):往,去。

2韩侯出祖,清酒百壶:语见《诗经·大雅·韩奕》。

3襄公将适楚,梦周公祖而遣之:事见《左传·昭公七年》:“公将往,梦襄公祖。梓慎曰:‘君不果行。襄公之适楚也,梦周公祖而行。今襄公实祖,君其不行。’子服惠伯曰:‘行。先君未尝适楚,故周公祖以道之。襄公适楚矣,而祖以道君,不行,何之?’”。

4吉日庚午:语见《诗经·小雅·吉日》。

【译文】

谨按:《礼传》上说:“共工的儿子叫脩,喜欢远游,车船所到的地方,足迹所到的地方,没有不游览周遍的,所以把他当作祖神来祭祀。”祖是往的意思。《诗经》上说:“韩侯启程前祭祀了祖神,用清酒一百壶。”《左传》上说:“襄公将要去楚国,梦见周公祭祀祖神然后派遣他去。”讲的就是这事。《诗经》上说:“庚午是吉祥的日子。”汉家在午日兴盛,所以在午祭祀祖神。

谨按:《周礼》1:“男巫掌望祀望衍2,旁招以茅3;女巫掌岁时以祓除釁浴4。”禊者5,洁也。春者,蠢也6,蠢蠢摇动也。《尚书》:“以殷仲春,厥民析7。”言人解析也。疗生疾之时,故于水上釁洁之也。巳者,祉也,邪疾已去,祈介祉也。

【注释】

1《周礼》:语见《周礼·春官》。

2望祀:遥望而祭。望衍:遥望而延请神灵。

3招以茅:用茅草从四方招来望祭的神。

4釁浴:用香草水沐浴。釁,以香草涂身。

5禊(xì):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

6蠢:万物结束冬眠开始苏醒。

7以殷仲春,厥民析:语见《尚书·尧典》。殷,正,定准。厥,其。析,分开。

【译文】

谨按:《周礼》:“男巫主管望祀望衍,并用茅草从旁招来望祭的神;女巫主管在一定的季节或时间按时用香草沐浴来驱除邪恶。”禊是洁的意思。春是蠢,苏醒摇动的意思。《尚书》上说:“这一天定为春分,民众分散在田野里。”就是说人们分头去做事。这是治疗疾病的时候,所以在水上用香草沐浴。巳是福祉,邪恶疾病驱除之后,祈求大的福分。

司命

谨按:《诗》云:“芃芃棫朴,薪之槱之1。”《周礼》:“以槱燎祀司中司命2。”司命,文昌也3。司中,文昌下六星也。槱者,积薪燔柴也。今民间独祀司命耳,刻木长尺二寸为人像,行者檐箧中,居者别作小屋。齐地大尊重之,汝南余郡亦多有,皆祠以䐗4,率以春秋之月。

【注释】

1芃芃(péng)棫朴,薪之槱(you)之:语见《诗经·大雅·棫朴》。芃芃,草木茂盛的样子。棫、朴,两种树木。槱,堆积木柴以备燃烧。

2槱燎:将牲体放在柴堆上焚烧,使光炎上达于天,以祀天神。司中、司命:皆星名。《史记·天官书》:“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宫……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司命,又为掌管生命的神。应劭所说与此不同。

3文昌:星座名。共六星,在斗魁之前,形成半月形状。

4䐗(du):同“猪”。

【译文】

谨按:《诗经》上说:“蓬勃丛生的棫树和朴树,伐做木柴堆积起来。”《周礼》上说:“用槱燎祭祀司中和司命。”司命是文昌,司中是文昌以下的六星。槱就是堆积柴薪来焚烧。现在民间只祭祀司命,用木头刻成长为一尺二寸的人像,出外的人放在行囊中,居家的人另外建一间小屋来祭祀。齐地的人都很尊重司命,汝南等郡也多有这一风俗,都是用猪来祭祀,都在春秋月间进行。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