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一曰迟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题解】

“迟”况开篇讲“希声”,老子《道德经》四十一章中云“大音希声”,古人认为这样的音乐具有太和之气,可以修身养性。在“清”况中青山就已提到“节奏有迟速之辨”,“迟”“速”二品为《溪山琴况》最末两篇,此亦为呼应“和”“静”两况中提出的“希声”。

青山在“迟”况中分别描述了希声之未起、始作、引伸与寓境四个方面。

肃气澄心、缓度远神就是要在琴音未起之时,先澄清心境,集中注意力。万籁俱寂者无杂念也,无杂念后一念生,所生者即乐音所表述之意。

琴曲初起,于弦上取音发声,要旨在于“气候”二字,此二字在“清”况中就已提出。“气候”与节奏联系紧密,但不一定是均分时位拍,音乐中的节奏与速度在很多时候会有变化。这里青山没有用“拍板”,而是用了“气候”二字,强调乐音要生在其应生之处。那么何处是应生之处呢?这在于意识情感在音乐中的体现。中国传统音乐与诗词长短句联系紧密,故音乐行进如同章句行文,要有分逗,速度也要有变化。青山提出节奏速度的变化要“缓急相间”和“断而复续”,特别要“因候制宜”。根据乐曲不同的情感表现,乐声发生的“候”会一直在变化之中,这种因情感而产生的速度变化就是对“希声”的引伸描述。

音乐中因情感而产生了节奏与速度的变化后,才会传达出“山静秋鸣,月高林表,松风远沸,石涧流寒”的意境感受给聆听者。当聆听者与演奏者达成契合之际,就进入了《道德经》所云“听之不闻”的境况,即青山所云之“日不知晡,夕不觉曙”的寓境。

在“远”况中也提到“远与迟似”,并指出“迟以气用,远以神行。故气有候,而神无候”。因此“迟”与“远”的区别在于,“迟”的体现是可以通过“气候”来驾驭的,而“远”则更为抽象。

青山在“迟”况中提出了“希声”的概念,并且通过讲述音乐如何开始、展开并通过变化来达到传神的境况,最后用严天池的诗句点明“迟”意的关键在于音乐中的“气候”变化。这其中关键就是“气候”二字,为迟速妙趣的根本。故青山乃是藉“迟”况来阐述“气候”在音乐中的妙用,能够熟识驾驭“气候”,则可达到“希声”之境。欲解“迟”况之意,必须理解青山所言“气候”为何物,“希声”为何境。“迟”况之“迟”意当作延迟变慢或更广义的速度变化解,并且青山在最后也提到“深于气候”则能达到“希声”之境,也不是一个“迟”字所能全部表达的,有迟也必有速,引申出下一品“速”品。

古人以琴能涵养情性1,为其有太和之气也2,故名其声曰“希声”3。

【注释】

1以:认为。涵养:滋润养育,培养。

2为:因为。太和之气:指天地之间的冲和之气。

3名:命名,称呼。希声:不可得闻之声,形容杳渺悠远的境界。《老子》:“大音希声。”

【译文】

古人认为琴能够涵养情性,是因为琴具有太和之气,所以称琴声为“希声”。

未按弦时,当先肃其气1,澄其心2,缓其度3,远其神。从万籁俱寂中冷然音生4,疏如寥廓5,窅若太古6,优游弦上7,节其气候8,候至而下,以叶厥律者9,此希声之始作也。

【注释】

1肃:安静庄重。

2澄:清静安定。

3度:胸怀,气度。

4籁:原指排箫之类吹管乐器,后泛指各种声响。《庄子·齐物论》:“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冷然:当从《昭代丛书》本作“泠(líng)然”,形容声音清越。

5疏:阔远。寥廓:太虚空旷的宇宙。

6窅(yǎo):深远,深邃。太古:远古。

7优游:悠闲自得。

8节:调控。气候:古代律历术语,这里指音乐中的节奏。

9叶(xié):同“协”,和洽。厥(jué):其。

【译文】

在还没有开始弹奏时,应当先使气息安静庄重,使内心清静安定,使胸怀松缓舒畅,使神思自然旷远。于是从万籁俱寂中就会生发出泠然之音,如天宇般开阔,如远古般深邃,让这样的声音在弦上从容自如地游荡开来,并调控其“气候”,按“候”而下指,以使其与音律相合,这是“希声”的开始。

或章句舒徐,或缓急相间,或断而复续1,或幽而致远2。因候制宜3,调古声澹,渐入渊源4,而心志悠然不已者,此希声之引伸也5。

【注释】

1断而复续:声断意连。

2幽而致远:音入幽微而其神自远。即“细”况中的“妙在丝毫之际,意存幽邃之中”。

3因:根据。制宜:制定适合的方式方法。宜,适合,恰当。

4渊源:本原。

5引伸:延展推广。谓由一事一义推延而及他事他义。

【译文】

或是章句舒缓,或是快慢相间,或是断而复续,或是幽而致远。根据曲中之“候”来调节自己的演奏,曲调古雅而取声恬澹,由此逐渐进入琴音的本原,而心志神思则悠然自得不能止歇,这是“希声”的延展。

复探其迟之趣1:乃若山静秋鸣,月高林表2,松风远沸,石涧流寒,而日不知晡3,夕不觉曙者4,此希声之寓境也5。

【注释】

1探:探求。

2林表:林梢,林外。

3晡(bu):申时,午后三点至五点。

4曙:天刚亮时。

5寓:寄托。

【译文】

再探求琴中“迟”之意趣:就像那空山寂静,秋夜虫鸣;孤月高悬,远出林梢;松风如沸,石涧流寒;身处其中很容易会忘怀朝夕之流逝——这便是“希声”所寄寓的境界。

严天池诗:“几回拈出阳春调,月满西楼下指迟。”1其于迟意大有得也。若不知“气候”两字,指一入弦,惟知忙忙连下,迨欲放慢2,则竟索然无味矣3。深于气候,则迟速俱得,不迟不速亦得,岂独一“迟”尽其妙耶?

【注释】

1几回拈(niān)出阳春调,月满西楼下指迟:疑袭用宋代祖可和尚的诗句“几回拟鼓阳春曲,月满虚堂下指迟”。拈,泛指夹、取。

2迨(dài):等到。

3竟:终究。索然无味:毫无意味或毫无兴致的样子。索然,没有兴致,无意趣。

【译文】

严天池有诗云:“几回拈出阳春调,月满西楼下指迟。”这两句诗在“迟”意上是深有所得的。如果不明白“气候”两字,手指一入弦就只知道匆匆忙忙地连弹不停,等到想要放慢时却已经索然无味了。如果能够在“气候”上深有体会,那么或迟或速都没有问题,不迟不速也可以做到,难道是仅仅一个“迟”字就能穷尽其中妙处的吗?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