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金光明最胜王经玄枢卷第十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快捷键→)

善生王品第二十一

略开三门。初来意者。先引他行诏诲学者。今举自行劝励时会。故此品来。二则云。令识先王法故。先引正论令知世间法。今举善生令知出世法。世间是本。前品已陈。出世由生。此品应辨。又为机宜。

二释名者。善生即本云善集。之义即是释迦本身。宝冥即是阿閦往行。品中明此善生王事。仍以为名(祥即取之。法华疏云。法华疏云。所行有利他符理。清升感乐之义目之为善。生者义显。沼云。梵云俱舍罗此云善。嗢婆婆此云生。旧云善集义翻非正。兴云苏三跋婆罗阇。此云善生王。即释迦昔请宝冥弘经之名。修菩萨时由十善报生弘经福。故名善生等)。故知沼不正者非也。先由十善。次得轮王。后能弘经。岂非善集。故晓云。能集诸善后能弘经。故为品目。

三问答者。问。轮王必出增劫之中。何故今言佛后出耶。答。从多说之。亦有此义。故法华云转轮圣王至。又沼云。问。第二僧祇劫逢宝髻佛。云何此品云佛涅槃善生王出。答。宝髻佛多。又复非必第二劫初善生王出。是余时故。准此知之。

尔时至因缘下。第二正明释迦弘经。大文本二。初长行标。次颂正叹(祥晓取之)。今加第三大众奉持为三(庄沼兴)。初也。今谓有二。一结前。二复告下生后。则云。欲令广通遍告大众。

即于是下。第二正叹。三十二颂为二。初二十五颂明行因。后应知过下七颂明得果(祥庄兴依)。就因有二。初二颂明行檀。后二十四颂明闻法。祥云。初福德。后智慧(兴即取之)。就初为四。一舍国城。二舍珍宝。三舍眷属。四舍身命。则云。虽有诸行且陈初施。前颂外物。后颂内身(兴即同之)。又于过下。第二闻法有二。一九颂明闻法缘起。二有十五颂正明闻法(祥即取之)。初中又二。初二颂出闻法之人。后七颂明人所得梦。初有二。初半颂明能化之主。后一颂半明所化人有三。初半出名。次半叹德。后半明处。本云其王有城名水音尊。于其城中止住治化。

夜梦闻下。第二有三。一一颂夜中感梦。二有五颂觉已推求。三有一颂得见赞请。初也。又三。初一句闻佛。次半颂见僧(沼云。梵云罗呾娜此云宝。俱他此云积。旧云宝明宝冥者并讹也)。既非梵音。何得知讹。若约翻者。宝者法宝。明者慧明。由持经宝智明如日。故言宝明。此意显然。冥亦准之。然本以明属于经者。即互显故。无相违也。后一句闻法也。

尔时彼下。第二觉推有三。初半颂明觉后欢喜。二有一颂半明出城寻访。三尔时宝积下三颂至比丘处。有五。初一颂明比丘行解。二有半颂明至比丘住处。三有半颂叹比丘容仪。四有一句示比丘名字。五有三句明比丘持经。

时王即便下。第三赞请有三。初半颂恭敬。二一句赞叹。三一句劝请。唯愿之言。本属请文。今付赞叹者。转势尔耳。

宝积法师下。第二正闻法有四(祥兴取之)。初五颂许可。二有四颂为说。三有一颂得闻生解。四于时国主下有五颂报恩。初中有八(兴即取之)。一半颂比丘许说。二半颂诸天欢喜。三一颂严拭道场。四一颂敷舒法座。五一颂天神雨花。六半颂大众云集。七一句比丘出定。本云是时宝冥寻从窟出。八一句诸天供侍。言天华者。本云以沙罗花供养奉散。

是时宝积下。第二为说亦八。初三句往说法处。二一句敬所说法。本云合掌敬礼是法高座。三半颂诸天雨花。四半颂空中作乐。五半颂登于法座(兴云。结跏趺者。即诸佛不共外道之坐。端身正念降魔之仪。以左押右即降伏坐。以右押左即吉祥坐。吉祥坐者即说法故。加者重也。有为跏不知所从)。本今诸本皆作跏字。此为所从。六半颂念诸佛。七半颂悲众生。八半颂正为说法。

王既闻下。第三得解有四。一句听法。一句随喜。依本赞叹。一句悲哀。一句欢喜(庄影取之)。

于时国下。第四五颂报恩有三。初半明所报之法。二半标能报之心发。愿等者。本云为诸众生发大誓愿。三有三颂出所报之事又四。一半发愿雨宝。二半以宝利他。三一颂如愿宝出。四一颂以宝供养。言咸供养等者。本云于宝胜佛遗法之中以用布施供养。

应知过下。第二七颂得果有三。初二颂明修因得果之人。二四颂明修因得果。三有一颂合结(祥兴取之)。初有二。一明善生。二明宝冥。本先于师。理实然也。今谓。二中各二。初中。先半得果。后半修因。后中。先三句修因。后一句得果。今谓。又可此初总略标也。

以我曾下。第二修因得果。此后别广说也。为二。初有三句修因。后有三颂一句得果。初中又二。初句举上闻经。后一句举上行施(兴云。闻经智因。施宝福因。述祥如上)。

获此最下。第二得果有四。初一颂一句得佛地东果。言百福者。则云。谓一一相百福庄严。智度第五凡有七解。乃至最后云。是福不可量不可譬喻。唯佛能知。又由百心故成百福。如涅槃经二十四说。云何菩萨谓清净身。菩萨修不杀戒有五种心。谓下。中。上。上中。上上。乃至正见亦复如是。是五十心名初发心。具足决定成五十心。是名满足。如是百心名百福德。具足百福。于一切相如是展转具足成就三十二相名清净身。婆沙百思。义有小别。不能具叙。好者应见。二有一颂得人中报。三有半颂得天上身。四有半颂得值诸佛。

我昔闻下。第三合结有二。初半结行因。后半结有果。今谓。菩提如文。得法身者即是涅槃体。有遍照法界义故言真妙智。不同三乘理智别体。故花严云。无有一众生不具真如智慧。乃至涅槃第一义空名为智慧。即同本云如我所愿。成就菩提。正法之身。我今已得。

尔时下。第三大段大众奉行。

诸天药叉护持品第二十二

略开三门。初来意者。此有近远。近者。前明说德听功既成佛位众皆愿持。今明行轨。远者。序品以来广说说听之利。未显彼仪。今即说之。故言其听法者应除乱想。乃至法师处其上如大龙坐等。故此品来。二前明仁君求法之行而劝修之。今辨四众听经之事以教学之。又为机宜。

二释名者。有于胜善天神所护。故从受名(祥即加云。四众听受有胜善为神所护。故从受名。兴即取之。则云。天与神护人持法。经陈此事。品以为名)。

三决疑者。文初既明说听之轨。何故唯言天神护持。答。欲举护益以劝其心。又举后兼前。问。既言此品正劝今众令行学者。何故但有天神护持。不说四众及修行耶。答。沼云。文影略故。前标告云即为诸天及诸大众。后云天等闻说欢喜。欢喜即含修行义也。问。何偏告耶。答。则云。欲明福祐偏告吉祥。有善男女欲求福智。福谓修妙供。智谓了行处。诸行虽众二门可收。即述本义。故说身子之修因云。供养诸神以植福。奉行正法以修慧(兴云。前六品中。吉祥在中。欲显此品通成品弘经之行。故告吉祥以兼前后)。若尔辩天亦在中首。何不告耶。

尔时至奉献下。第三四众听受。就品宜云。大文有三。一长行略劝。二偈颂广明。三大众奉行(庄沼同之)。就初有三。此初举供养诸佛。

二及欲下。举诸佛行处。

三是人下。劝听此经。听此经即是供养佛。即能知诸佛行处也。则云。欲成前二种严修此二行。所谓演说及与听闻。或复此中但劝闻法。虽举演说意成听闻。随演说处令听闻故。颂文甚显。旧本亦云。是人应当毕定至心随有是经乃至至心听是妙经。意劝初修唯听非说(沼即同之)。

世尊即下。第二偈颂广明。七十九颂。依本准今对前有三(兴即取之)。初二十三颂劝四众听受。二有三十四颂天神守护。三有二十二颂具诸胜果。初有二。一有二颂劝人听受。二有二十一颂叹法力大。力大故劝听之(祥兴皆取)。初也。二颂即颂上三事。初半行颂第一。次半行颂第二。后一行颂第三。

此经难下。第二叹经力大为三。初有七颂叹经力大。二有一颂半劝没命听。三有十二颂半听受获利(庄影兴即)。初也。为二。初一颂拔苦恼。后六颂生福慧。初又二。上半明力大。下半拔苦恼。

后又二。初二颂叹力大。后四颂生福慧。初又二。初一颂法说。祥云。初中后者。戒定慧三是也。亦可序正流通为三。后一颂举譬。后又二。初二颂生福慧。后二颂生福德(祥兴皆取)。初又二。初一颂明得理。本云若入是经即入法性。如深法性安住其中。后一颂明见佛。祥云。前明证法身。后见应化身。后又二。初一颂生后果。后一颂生善因。

假使大火下。第二没命听受有二。初一颂己身忍苦。后半颂听受此经。

能灭于罪下。第三明听受获利中有三。初七颂半见于胜相。二有三颂招于妙报。三有二颂得于美名。初也。又二。初一颂半明灭恶相。恶重等者。本云五星诸宿变异灾祸。后六颂明见善相(祥兴皆取)。

相中有二。初二颂明有人弘经(如前品中请主说主。前颂别明。上半请者轨。下半说者轨。后颂总该说故。听者轨如文)。后四颂明听者感见。此中又二。初三颂半相起。后半颂相灭。初中又二。初有一颂总标。后二颂半别列。言或见希奇相等者。本云及诸形相。即是小乘杂形。今即准之。就相灭中。睹容仪者。上诸相仪故。本云见如是等种种事已。忽然还不现者。本云寻复灭尽如前无异。此有二义。一前无此相。后时见此还灭与前无时不异。二初二见诸相生。后二见诸相灭。故云如前无异(祥取前说)。今亦同故云还不现。

成就诸吉下。第二得妙报中三颂。为二。初一颂一句生善事。后一颂三句灭恶事。初中又二。初一颂外被称扬。本云成就如是诸功德已。而为诸佛之所赞叹。今准之知。后一句内有威德。本云威德相貌无量无边有大名称。今举终兼始。后中有三。本今转势。初三句除外恶。二二句灭内恶。三二句还总结也。

于此瞻部下。第三外得美名为二。初半颂外名流布。后一颂半胜事具足。又有三。初灭外恶。二半生内善。本云远离诸恶修集诸善。今准悉之三半还结外。

梵王帝释下。第二三十四颂明守护有四。初三颂半明供养。二有三颂半明恭敬。三有二颂明赞叹。四有二十五颂正明拥护(祥即取之)。初也。有二。初二颂半别明供养之人。后一颂正明供养之事。

恒生劝下。第二又二。初半颂内心欢喜。后三颂身到法所。今谓有三。一颂天众共议。一颂当生天所。一颂现到法所。

怜愍于下。第三又二。一颂叹现德。后一颂叹法行。

是人曾下。第四又二。初一颂总标护意。后二十四颂别列护人。就初本二。一劝听受。二标守护。故本云。如是众生常为无量诸天神王之所爱护。今略有初。

就后弘经人有九众。皆就拥护之神分之。今谓。且初二颂天王众护。二二颂天神众护。三二颂药叉众护。四一颂金刚神护。五二颂鬼王众护。六五颂诸神众护。七二颂龙王众护。八二颂修罗众护。九六颂鬼女众护。护者虽九。弘人唯三。一持说。二听闻。三供养。后人文略。而准前例。理即无疑。下有读诵而摄持说者。故为三类各有三品。今九众者盖恐此欤。能护天神应有品故。然本然护听经人者欲勇初学。今多持者为重久修。各有其由故皆相氏成。此即初也。有三。初颂标列。一句总举。三句别列。二半叹德。初句眷属。后句叹德。三半守护。

日月天下。第二有三。初颂别列。二半叹德。三半拥护。宜云。明九神护持。一日天。二月天。三帝释。四风神。五水神。六火神。七吠率。八大肩(庄合。一云。那罗延天之异名。沼初取之。后又形大故名大肩)。更应审之。下别列那罗延天故。九阎罗辩才。若大辩。上已说也(兴取。晓云。此名静息王。止息业报相违净故。加云。名法王。引导众生令出苦恼故。即辩才义也)。本云阎摩罗王。风水诸神。乃至大辩天神。准此异也。盖大辩之所有属欤。主初既标。今列众故。下亦虽举其类非一。故无妨也。

大力药下。第三药叉众护有三如上。宜云。明五种大神护。属四天王。一大力。二那罗延。三自在天。本云那罗延等摩醯首罗。问。本上文云大辩天神及自在天。何有重列。摩醯是自在故。答。准法花等自在有二。故不相违。四正了为首。五二十八部。正了神属。名上已明(意谓。第一大力药叉)。本云二十八部诸鬼神等。散脂为首。百千鬼神。准此及今正了知品。应言四正了为首二十八部。五余百千。

金刚药下。第四众护有四。一主。二族。三德。四护。

宝王药下。第五鬼王众护有三。准上。宜云。明五大神护。一宝王。本云摩尼拔陀大鬼神王。二满贤。本云富那拔陀。三旷野神。四金毗罗。兴云。名孔非孔(纂决云。此云真乐)。五宾头罗(此善取。此神黄色。故以为名)。本云黄头头。

彩军干下。第六诸神众护。初三颂杂神守护。后二颂山神守护。就初宜云。明十四神护属无热龙。一彩军乾闼婆。庄云。以彩色严军(沼影此云。以着彩衣为军众)。二苇王。常战胜。沼云。诸草神王。三珠𩒐。以珠负𩒐神。四青𩒐。顶𩒐青神。五勃里沙。兴云。此云雨(沼云。勃里沙婆此云牛。牛神王也。颂文窄故略去婆字)。此释不审。何者。若尔略去并字。应存婆故。六大最胜。七苏跋拏。沼云。苏此云好。跋拏云金。鸡舍云发。是好金发鬼也(兴即取之)。八半之迦。此云五。即五神。神足似羊。九大婆伽。此大威德小渠之神。十小渠并护法。十一猕猴王。十二针毛。十三日友。十四宝圣。今谓。准上既有并言。或可小渠与护法也。故十五神。

大渠诺下。山神守护。五神。一大渠诺𤘽罗。庄云。此树神(沼云。此云鼠狼。神名。兴云。大渠诺者功德。拘罗者族。即功德族也)。二栴檀中胜。三舍罗。庄云。山名(沼云。此云屋。山名。神依彼山。以山为名)。四雪山。五沙多山。

阿那婆下。第七龙王众护有三。一列。二德。三护初也。有六龙王。一无热王。二娑揭罗。则云。咸海中龙。即护国品中大海龙王(沼同。故云。此云咸海)。三目真。本云目真邻王。沼云。此云解脱。四翳罗叶。本云伊罗钵王。即旧伊兰树。五难陀。六小难陀。本云难陀跋难陀。具如本法花疏释。

婆稚罗下。第八修罗王护有三。如前。明八神护。一婆稚。法花疏云。此言缚。是修罗中前锋。与帝释斗被缚。因誓得脱。故以为名。具如彼。又翻最胜(沼云。此云团圆)。二罗睺罗。此云覆障光。如罗睺障。又云吸气。正法念经云。修罗有鬼有畜。罗睺是师子种。月是帝释军前锋故。以手障之。具如彼。三毗摩质。此云向高。已其于大水中出大音声自唱言我是毗摩质多故云向高。亦名种种疑。又云穴居。最是海下住。具如法花疏(沼云。此云绮画。兴云。即吠摩质呾利。此云绮画。以文其形也)。四母旨。沼云。此云好。五苫跋罗。此云食。亦非天名。亦云饮食神(兴云。苫跋罗量。此云河。从河名。耳大之神)。六大肩。七欢喜。八余苏罗王。

诃利底下。第九鬼女众护。此有五类。一鬼子母类。二诸药叉女。三辩才所领。四吉祥眷属。五坚牢地神。初也。宜则指此为金翅护。盖摄论之鸟鬼别故。

旃荼旃下。第二诸药叉女。明三神护。一旃荼旃荼利。沼云。旃荼男声呼药叉。旃荼利女声呼(兴云。旃荼女者。即主灶神)。二药叉旃稚女。三毗帝拘。本云鸠罗鸠檀提。沼云。即齿长包者是也(兴云高峻亦名积𧂐)。

上首辩下。第三众护。

吉祥天下。第四众护。

此大地下。第五地神护。本云地神坚牢。今谓有二。初颂标列。后颂喜护。

见有持下。第三段胜果有二(晓即取之)。初二十一行颂别明。后一行颂总结。初有八事(祥兴皆取)。一一颂增色力有六果。如文。

二一颂除灾祸有三。一天灾。二地厄。三内恶。初句次句后半如文。

三三颂出地肥有三。初自利。次利他。后利际。三颂如次。言六十八亿者(兴云。前言厚十六万八千逾缮。而今亦云六十八亿。盖兼火沙金刚际而是其间。若不尔者。可准万倍三重三数)。何更致劳。则云。厚六十八亿。谓回文未尽。又以万为亿。应言十六。八亿应言万八。即十六万八千由旬。与前经文义无乖害。况于旧本。此处亦深十六万八千由旬。理必应然。无烦致惑。

四由听此下。二颂生快乐。今谓为二。初颂蒙利。后颂离衰。言衰相者。兴云。即大小五衰相。广如婆沙。

五于此南下。四颂生百味。初一颂内喜。后三颂外利。有三。一颂果实成。一颂香气遍。一颂甘味满。

六于此赡下。二颂出妙花。本云生种种花。优钵罗花。波头摩花。拘物头花。分陀利花。则云。钵头摩者赤莲花也。分陀利者白莲花也。若即举前应言赤白。若举残者应说青黄。旧本四花借陈梵目。依斯可说青黄二花兼上赤白。四花具故。

七由此经下。六颂放色光。有六。一颂空净。一颂光净。则云。千光明者。起世经说。五百傍照。五百下照。余义甚广。应观彼经。一颂宫殿。赡部金者。贤梵网经古迹云。梵云赡部。此云胜金。如阿含经阎浮提品。阎浮树下有金。厚三十由旬。号曰胜金。金中胜故。即阎浮檀金也。一颂遍照。一颂花开。一颂味熟。

八由此经下。二颂调阴阳。

若此金下。第二一颂总结(诸师取之)。有二。上半结因。下地结果。

尔时下。品第三大段大众奉行。

授记品第二十三

略开三门。初来意者。前善生正论等虽明得果之人。未是亲蒙记别。今正明人得记(兴即取之)。二夫胜法者非但经经广善之人取成。亦兼结缘少善之类得立。因此劝物。故此品来。又为利宜。如树神等。

二释名者。祥云。授者云与。记者云决。亦云别也。于九道内分决此人定当成佛。故云决也。别义亦然。遥说来事以授前人。故名授记。前人领受故云授记。具如四卷及法华疏(庄沼兴则皆取此也。兴云。梵云毗那佶梨那。此云授记。释字及义即取本故。加云。记者识)。

三问答者。问。三圣广行得记无疑。结缘少善同授记者。昔天自在光王既助流水共济鱼命。今何树神不与菩提记耶。答。若同万天是初行者应共与记。树神此是上地应作。先既蒙记何假与矣。问。若尔三圣不应记耶。答。若以此义良如所问。但今欲劝时众弘经之心故记。故沼云。妙幢已入八地。先蒙记故。今劝持经故复重说。问。若尔何故前不与记。谓梦见品或喻赞后。如法花会三周说法。周周之后各各与记。不在后故。答。依此应知必有所以。沼有二释。初即如前。后云。又解应前与记。此方记者含多义故。一为成前。又前十千时未赴会。亦显一闻皆得作佛况久修学不得佛耶。故此时记一言多益。故无过也。问。准法花经。声闻授记既有六义。今菩萨记意趣何耶。答。今亦然也。准彼知之。问。大论云。法花秘密明阿罗汉受记作佛。今明菩萨作佛非秘教耶。答。义亦思知。

尔时至提记下。下四品。第二明上三人弘经得益有二。初一品正明得果。后三品举因成得果义。果即得记。得记必由胜因。故后三品广示往行(祥兴取之。沼即取此为来意。故云。与记者明行必得果。果定因成。故护持后有授记也)。此即初也。大文有四。一诸天众集。二佛为授记。三树神怀疑。四如来解释。今加第五树神领解以为五也(兴即取之)。初有三。初明众集所为。二正明诸人众集。三明到敬如来。初也。依今有二。初结前。后生后。

时有十下。第二文。今谓有二。初总唱数。后别明主。在初时字庄沼属上。兴付下云。众集有二。一天来所以。二时有十千至听佛说法众集欲闻。本云是时即有十千天子故属上者。好违此也。主名。本云威德炽王而为上首。

俱从三下。第二文也。又三。初敬相。后闻法。则云。天子先来而于今说为引授记。若谓始来便违闻法。

尔时佛下。第二大段佛为授记又三。一授妙幢。二授二子。三授十千。此授记义。法花疏云。一乘要义众经大宗。今略释之宜开七门。一来意门。二释名门。三能授人门。四所授人门。五阶位门。六料简门。七同异门(沼总取此撮为四门。谓取初后二门合为初授记所由门。释名如上。三四即取为第五授记差别门。第六略之。披对应见)。今略述之。

一来意者。此有四义。如前第一即是初意。又三圣万天依经净心则悟无依中道正观。行与佛应。故授佛记(沼云。三义即开此也)。余准如彼。

二释名者。此有三释。如前是初(沼等取之)。具如彼也。

三能授人者。此经授记凡有二人。一佛授记。二菩萨授记。此二别者。佛即具授通别两记。言别记者。如来者具三达智。知此人当成佛久近。故与劫数之记。如此三圣万天记等。故名别记。言通记者。如辩天等皆云闻经一念修行速出生死不退菩提。而不记劫数久近。菩萨居因三达未圆。但与通记不得授别(沼取此二云总别记。是第五门中义)。

四所授人者。凡得记人自有三种。一凡夫。二二乘。三菩萨。今因此经备与三种。以此三人皆有佛性必当成佛。故并记之。文处可知(沼云。授记所由三义中。二三在此中故。然云。所记有四。一种性位。二发心位。三不定二乘。四菩萨。此据显了。若隐密记及平等意乐。亦通定性及无性者也)。非但违佛显了授记四种声闻。亦谤世亲佛性妙旨。广折如别。

五阶位门。经论不同。或说一种授记故。真名授记经。或说二种。如涅槃说迟记速记。此有三义中云。善根熟者授以速记。若未熟者授以迟记。又有二种。总记别记。如上释之。大论说三。一自知他不知。为利自故不为利他。二他知自不知。为利他故。三自他俱知。俱利自他故。首楞严四种授记。一未发心受记。此有二人。一都未发心而与授记。如鸠鸟等。二虽已发心而未成立名未发心。二已发心授记。亦有二种。一初始发心即与授记。二发心成立名为发心。即十信位。三不现前受记。谓三贤菩萨未得无生忍故。未堪现前与无生记。四现前受记。初地已上得无生忍堪现前授无生记。地持论有六种授记。四文同前。明位少异。第五时量时定。谓劫数有限。第六时无量时不定。谓劫数无限。此二犹上总别记耳。具如疏辨(沼取后二教说授记加云。宝云同首楞严。庄严六种亦同瑜伽。又说六种。谓刹土等。则引颂同。刹土及名号。时节与劫名。眷属并法住。记复有六种)。即祥八果中之六耳。今于六中但有三种。所谓时节刹土名字。若据前者。一种可知。二种记中即是速记。或通总别。三中第三。四中第四。

六料简门。法花论明六种授记中。经有五无怨略之。妙幢等记即别记也。五十亿僧及万天子同记。若望前即后记。若行经者皆为不退。是通行记。既是一乘。即具因也(兴八卷疏第一。准法花论为五。意少异故。如彼辨也)。更以四句释之。一同时得记成佛有前后。如万天子。二同时得记同时成佛。如五十亿诸比丘也。三前后得记前后成佛。如三圣是。四前后得记同时成佛。义应有之。又有大小相对四句。具如文也。问。经中既诃受记。如净名破弥勒。三世间中即无受记。无生法中亦无受记。今何故说有受记耶。答。为破有所得。言人为能授法为所授。如来为能授菩萨为所授。故破受记。今为对声闻人言罗汉不成佛。是故与其成佛之记。又彼不见能授所授故即得记。今明记无所记。故云受记。二经不违。又佛法有二谛。如来常依二谛说法。依世谛门说法故有受记。依第一义门说法故无受记也。

七同异门。问。授二乘记。与诸菩萨有何异耶。答。法花论云。二乘有佛性法身故与之授记。非修行具足故与记。若菩萨有佛性法身。又修行具足。是故与记。故大小受记不同也(沼授记所由三义中。此为初也)。问。授声闻记。与缘觉记何异耶。答。大开四句。一在三界内闻经得记。谓缘觉及声闻因人。二在三界外闻经得记。缘觉果人。三亦内亦外闻经得记。罗汉有二。一值佛。界内闻经得记。二不值佛。如法花化城品中明佛后罗汉。生三界外闻经得记。此三句大判为言(后句略之。义可知故)。问。何以得知缘觉界外闻经。答。花严云。菩萨将欲下生。以天眼观世界。若有缘觉放光照之。若觉知者即取灭度。不觉知者移往他方。既三界内不值佛。故知三界外闻经方得记也。若有缘觉值佛者。前有界内闻经得记此义少可。

就初妙幢授记有二。初对机。后正记。初也。问。先授如意通告梵王。今授妙幢何别告耶。答。互显其文。又欲开妙幢广行之迹。所以别告。欲广发时众求佛之心。故通告也。

汝于来下。后正记也。准法花就文二。初明修因。后明得果。初也。彼云。汝过无量劫供千万佛。奉持正法具菩萨道。初明修因时节。后明修因。因中初明供佛以植福。次持正法以修慧。后具诸行秘结行成。今意准之。故举初后以兼中也。终言已者即显结成。意谓。妙幢过此多劫种修福智二严既已。故言已也。无量劫者。庄云。即依日月岁数无数劫说。非大劫无数。何者。大劫无数要经三无数。非无量劫故。乃至广说。即取本义。故大乘玄涅槃义云。无量阿僧祇是小劫。三十三阿僧祇是中劫。三阿僧祇成佛是大劫。沼述意云。然劫有多种。如法花论有五种。谓昼夜月时年。或说饥馑等为三劫。或说一增一减为一劫。如二十住劫等。或说八十增减为一劫。即火灾劫。或说七火为一劫。即水灾劫。或说八七火一七水为一劫。即风灾劫。或说无量风灾为一劫。即三大僧祇劫。或说二八十劫为一劫。如此贤劫。或说多八十劫为一劫。即星宿劫等。尽彼千佛出世时量总名一星宿劫故。如法花经中说劫数。多约昼夜月时年等。如说十住等位各经尔许劫者。即风灾等劫。今此云过无量等者。即过增减或风灾等。非大僧祇。修行成佛不过三故(则同。故云。无量等者谓依大劫。非标无数。不尔妙幢已居八地。但一无数即成菩提。宁复更过无量等劫。乃至三无数劫。是决定理。具如彼也)。

问。根有利钝。行有勤堕。如何定说三大劫耶。答庄沼则意同云。唯取作意极精进时。非是通取修不修时作不作意。故虽勤堕根性不同。俱说三祇。问。若尔何有超过人耶。答。则云。有极精进许少超越。而诸经言实无小法。佛得菩提。复有经言。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初依遣相。实无可得。后依发心故可初成。五菩提中有发心故。广如智论。非初发心便得无上。若执此理甚违诸教。今依瑜伽尚许分超。若案起信全无超者。如彼论说。唯为开导利益众生。不依文字。或示超地速成正觉。以为怯弱众生故。或说我于无量僧祇当成佛道。以为懈慢众生故。能示如是无数方便不可思议。而实菩萨种姓根等。发心则等。所证亦等。我有超越过之法。以一切菩萨皆经三阿僧祇劫故。但随众生世界不同。所见所闻根欲性异。故示所行亦有差别。上来二义各有所凭。化导之宜应随取舍。故涅槃云。佛难成与速授记。说佛易成与迟授记。然今且许分超之义。如能仁佛望慈氏尊。初发心时晓四十劫。但由精进遂得超越。超越之相应结颂云。于布发翘足。饭虎求法时。如次超八九。十一十二劫。此四缘起广如诸教。沼云。若尔八地已去。无漏观心一切时续。如何说有超劫事耶。如释迦佛第三劫初逢燃灯佛布发掩泥超于八劫。第三祇满修相报初逢胜观佛。亦云弗沙。翘足赞叹超于九劫。答。有二解。一云。或有一类住游观心多。或耽灭定久。对此有超。若尔如何复云八地已去刹那刹那转增进耶。答。据八地上住出已后长时而说。若尔如何云初地已上入住出心各各齐等。答。据不作意即功力齐。不同地前。设作意时力用不等。若执皆齐。如何得说智增悲增及于烦恼怖不怖别。一云。悲增智增怖不怖类。地地各齐。然说超者以智增望悲增者说超。若尔智增望悲增者自得成超。何须说彼布发等耶。答。此等超增。是故偏说。或是化相方便说超。非是实尔。何以故。八地已上他受用土中。何处有泥须发掩。何有名窟作佛安禅。若尔僧祇于智悲增何者而说。答。据智增者。问。上位然耳。下凡亦有。故涅槃云。有旃陀罗一发心于此贤劫成佛。今妙幢等何故云过无量劫耶。答。就教则释久近时。经悟无生亦久近随意。以悟无生不见久近相异。亦不见成不成异。故经云。无量劫一念。一念无量劫。无来无积聚。而现诸劫事。则知了悟久近不二。亦未曾久近。如大品云。生死道长。众生性多。菩萨应如是。正幢念生死边如虚空。众生性边亦如虚空。是中无生死往来。亦无解脱者。故知久近非久近也。

于金光明世下。第二明得果。依庄严论有六。如上。准法花经凡有八果。一化主果。二国土果。三教门果。四时节果。五眷属果。六寿命果。七绍继果。八住持果。具应如是。今略有二。谓国土果及化主果(则意有三。如上引之)。此即初也。

当成下。第二化主果。号有通别。十方为通。此即别号。准大论释往生品。明千天子见佛土庄严而发净心。得记之时名庄严王。今悟金光法宝山王得成佛故。以立此号。下亦准之。

时此下。第二释二子即以为二。各略修因但明得果。

是时十千下。第三授诸天记有三。初明得记所以。二正与其记。三结(兴即取之)。初也。今谓有二。初闻法。后根熟。

尔时下。第二也。有二。初知行成。后正授记。记中又二。此初修因。

于最胜下。此后得果又二。准前。因陀罗者。沼云。梵语。此云帝(兴云。主也王也帝也)。

如是下。第三结也。

尔时菩下。第三树神生疑有三。一略标疑。二广释。三结请(祥即兴影)。初也。则云道场成佛其神独请。旧本具言名等增益。故云尔时道场菩提树神名等增益。白佛言等。今谓有二。初序来因。后云何下正疑。

世尊我下。第二广释又二。初举无行疑。后引有行释。二中各二。初中二者。初总陈。后别列。后中二者。初举广行。后显得记。文处可见。

世尊。是诸天下。第三结请又二。初举疑。后唯愿下请断。以何因缘等者。本云何因何缘修行何等胜妙善根(庄云。三问。沼即影之)。今谓。本今合论四问。准答知之。

佛告下。第四如来释有三。一总。二释。三结(祥沼及兴皆取此科)。初也。则云。应言告树神。笔误为地字。请既是彼。告宁在地。旧本正云告树神也。皆从等者。本今转势。本云皆有因缘有妙善根已随相修因是十信。缘是十解。妙善根是十行。随相修是十回。有信有解有行有回。故得记也。祥云。因缘者。天子内有修行善因。外有如来本愿之缘。故名因缘。又闻经生净心善因。依闻大士授记之缘。故得授记。已随相修者。谓六度等行。此天子已于过去随缘相造修行也。

此诸天下。第二释。言舍五欲乐者。即十信除阐提。二故来下明十解除身见。三既闻下十行除声闻。四复得下明十回除缘觉。闻他作佛故生回向(兴云。有说。因缘者十信乃至除四障故。若尔修四十心应非初劫。故今胜妙因缘者标过去善。以答何因缘修何胜行。妙善根会者兴现修行。而答种何善根也)。既由四事除四障故满初劫行。何执非耶。又因缘者非但过去。通问二世。谓问过现在中有何胜行因缘。准答文及祥释知之。种善根者非是现修。别问过行。今既言种。岂谓种日即得实耶。故本云已随相修。今云勤苦修已。如祥释也。亦由过去久修等者。本云亦以过去本昔发心誓愿因缘。如后两品所明事也。

是故下。第三结答也。

时彼树神下。第五树神信受也。

除病品第二十四

略开三门。初来意者。上略断疑。今即广明授记因缘以遣上疑。有二。初品正明弟子得记之因成授记品。傍显释迦修行成寿量品。后舍身品正明释迦之因成寿量品。傍显弟子修行成授记品(晓庄影取。宜则略取。兴即取之)。初复有二。此品明得记远缘。谓显释迦为物除病报恩作善故今得记。即上品云。又以往昔誓愿因缘。后品明得记近缘。谓与食与水。闻法报恩亦尔(祥皆取之)。又此三品即明释迦三品之慈。除病明下品慈。流水明中品慈。舍身明上品慈也(晓庄即取。沼云。义虽可尔。文势稍疏。寿量之因。前已广明十度等讫。何复明耶。同一生修。何分远近为下中上。义明不妨。或既胜劣势力分远近亦复不违。然判以为正寿量因。即文疏远也)。若尔忏悔之行梦见广明。何故灭障复广说耶。答。昼夜别故。不例者。十度通明菩萨之行。舍身别正举自行因。通别既异。岂非说耶。又一生内既有前后。何无远近。既有文依树神疑。显记缘中闻佛名等近缘无疑。除病初云。十千天子本愿因缘今为汝说。此为何缘。入文自云。二品第二广明十千得记因缘有二。此品明得记缘起。流水正明得记因缘。既是本意。又此中远近非据隔生。何者。除病即是济人。何预助鱼而为缘者。前治民病即王欢喜。后随与象仍济鱼命。故云我为大王国土人民乃至济彼鱼命如我与诸病人寿命。故知据生取远近者深为疏远。又许胜劣。文无此意。若有示之。何胜何劣。又寿量云。释迦无量劫中常以乃至骨髓亦持施与令得饱满。况余食。此事不说者。时众何以得知。此下三品今正说之。故晓庄兴皆依此意。而独好异。言疏远者还指自过。总言欲显得记远缘。又下品慈。又为时宜。如树神等。故此品来。

二释名者。祥云。此明释迦昔日大悲治病。故名治病(晓庄则取。沼云。诸大违损云病。药能对遣曰除)。

三问答者。兴云。此三品既辨因成果。有何异义。答。前二正辨弟子果以兼释迦之果。后一正申释迦之因成寿量之果。以兼弟子修行成授记之意。此即本意。如上悉之。问。若尔。沼云。前品菩萨思惟。如来行长寿因慈悲不害。云何命短唯八十年。前虽云寿无边。未释慈悲不害之行。今此三品正明此行。何非正宗。答。妙幢但疑行因应得长寿。不疑长寿由昔何因。此品又云十千本缘今为汝说。不云为说长寿因缘。又流水品云由闻佛名等今得授记。不云由此得寿命长。故在流通非正宗耶。答。此释应审。谁言妙幢疑长命果由昔何因。正所疑者。因果不合。行因既大。得果何少。是即以因疑果以果疑因。晓庄宜兴皆取此意。如上既述。子独求异。假令但疑果不疑因。非所疑故。设今虽说而非宗者。前十度等即非所疑。应非正宗。又彼品云说十度等。不云为说长寿因缘。何许寿因。以云由此十度等得寿命长。故应流通。若言不显而义显者。十千缘与药与食。即前所标。常以饮食施一切等。文义既显。岂非正宗。若以显言为正宗者。喻赞品云。夜梦常闻妙鼓音。昼则随应而忏悔。因斯当见释迦佛。记我当绍人中尊。金龙金光是我子。共受天上菩提记。发愿既宗。正记何通。故以授记为流通者大违此文也。

佛告至念之下三品。第二广明授记因缘以遣上疑。有二。如前(祥兴取之)。初又二。初一品明得记远缘。后一品明得记近缘(沼兴即取。沼文如前。兴云。初辨授记之远因。后显授记之近因)。初文有二。初诫许。后正述。初有二。一诫听。二许说(晓庄沼兴皆取此也)。初也。善思念者。本云善持忆念。

是十千下。第二许说。

善女天下。第二正述有二。初述本生。二时王国内下述本事(兴即取之)。就初有二。初明本生时处后正明本生(祥兴皆取)。初也。有二。一时。二处。此时。有二。一佛在时。二佛灭时。

有王下。第二处亦二。一明王名。二明王德(依此沼云此明国界。但见略意。细旨如今)。

是王国下。二正明本生有二。初父本生。八术。沼云如下(兴云。一知病。二知病因。三知病相。四知病后。五知病时。六知药。七知药治。八知药禁)。后善女尔时下出子本生。两中各二。一出名。二叹德。诸论。庄云四吠陀等论也。

时有国内下。第二明本事有二。一尽偈明慈悲之体。二偈后长行起慈悲之用。初有五。一国人有疾。二思惟欲救。三请问医方。四父王为说。五闻说得解(祥兴皆取)。就初有三。一人民疫疾。二众苦所逼。三起悲念心(兴取初后)。

作如是念下。第二思惟欲救亦三。一思众生有疾。二思父医已老。三今有无量下。思无能救者。

我今当下。第三请问亦三。一思惟欲去。

二时长者子下。正至父所。

三即以下。请问医方。今谓有二。此初长行序。

慈父当下。此后偈颂诸。本四。今有五颂为二。初有一颂求哀请教。

后有四颂正问医方。此有四事。一一颂问病因缘。二一颂问病食饮。三一颂问病药治。四一颂问病时节(祥晓兴取)。初也。故本云云何当知四大诸根衰损代谢而得诸病。病因缘者。一因。二缘。因是四大。今言诸大。四大有二。一内。二外。外即地水等。内即肝肺等。外风火不调。内肝肺伤损。则令有病。诸根者如肝恶眼病。肾恶耳聋。今总摄言身衰坏也。故请观音言眼如血(隋云。眼之有病。兴即取之)。舌噤无声。两耳出脓鼻中流血等。若五脏一二坏易治。三四坏难治。若肝肺脾肾心五种皆坏不可治。而观音能治之。次缘有六。一多行。二久坐。三多倚。四多眠。五多语。六多淫。多坐多眠生痰。痰病宜多行。多行多倚多语生风。风病宜多眠。多坐生热。须四事等。若偏多则病发。多淫生一切病。即等分也(祥有二说。初即取之。后下火多火少等义。兴取本义。加云。四大不调肝肺伤损。诸根有病。即内因故。乃至观音能治。内因必待缘。缘即威仪疲极。故问在何时。时亦有六。一多行等。庄沼同云。上半问得病因。下半问病生时。宜即同之。则云。一颂问病时也)。下既问时。答中亦发动四时。无别答此。治云。病有四下二颂正答。此者约文势疏。彼是正答第四问故。至处应知故。正如本也。

云何取下。第二明病食饮有六。一过量食。足而不止。二少量食。未足而住。三过时食。饥方得之四逆时食。未饥强与。五妨碍食。如食肉竟饮乳等。六不曾食物而食之。如南人饮浆北人饮蜜。又苏蜜等分服之即杀人。又食肉食鱼服乳令人病癞。故大本云。如人饱食鱼肉而复饮乳。当知是人生死不远。又取苦菜(兴云苦参)。合蜜食。令人不能男。又脂(兴云猪)膏煎白鹭肉食令人发恶疮癞。此是相妨碍食。又风病冷涩味令人龟脊。若热病饮酒食小麦牛肉等。令人失明吐血痢血。若病冷不得食甜肥酸盐。令人𡃤鼻多汁滞利(祥兴皆取。晓云。饮食时节者。谓凌四时饮食得病。又有六时饮食。即取今也)。言火势不损者。本云身火不灭。一火少。二火多。三火或多或少不定。四平等平等无有病也。若火少痰多。火多热多。若风多吹火即多热。风吹痰即少热(祥即此为病又缘也)。若风火痰等。故无病也。冷有二者。一风冷。二痰冷风冷则瘦。痰冷则肥。肥冷不得多眠多坐。风冷不得多倚多行。行倚增瘦。眠坐增肥。言身中火热不损者。一言食后身内之火不能消灭此食。二言食已热烦不止故言灭。三言食时热病暂息。食消已后势病更生而不永灭。故言食已身火不灭。应言食已风痰等病不灭。不文似如后释。今意准之(晓云。令火热不损者。即六食中之初也。食过量也。火不能消。以此成病故。且举初一也。兴即取之)。痰者。本云水过肺病者多水损。肺即是痰病。地火通四时也。

众生有四下。第三问治病类有四。如文。总集。本云等分。释言一切即等分病。此四种各三品。一可治。二恒治不差。三舍而不治。初即新病。四大犹强。次是久病。四大过弱。后即已见恶相必死。若论治药如医方说。不可具明。下文亦略释也(祥兴即取。兴加云。下者即答文也)。

何时风下。第四问病时节。四月五月是风生时。六月七月风起时。八月九月风灭时。次六月七月热生时。八月九月热起时。十月至正月热灭时。次十月至正月痰生时。二月三月痰起时。四月至七月痰灭时(祥兴取之。兴加云。今问此事。沼云。前问初起时。此问病已发动时节。则同。故云。四问束二。前二防未病。后二疗已病也)。问数已未。虽影本义。而得问旨。失同沼故。但如庄云。答五问中。三月是下四行。答第二时问也。克性此亦将答四问。先定时节。未必正答。依今应言初一颂总问。上半问病因缘。下半问其时节。后三颂别问。三问如次。

时彼长者下。第四答有二。此初佛序时事。

我今依下。第二正答(祥兴即取。晓庄沼影)。本十七颂。今三十二行颂答之。诸师皆云有三。初之一颂标许。次三十颂正答。后之一颂结劝。初也。

三月是下。第二正答有二。初有四颂先定时节。后有二十六颂正答治病之方(祥晓取之。晓云。初总明时节。后别答四问)。土寄王四等季。故名为等。故后问动病中。亦不问地火。地火通四时故(依此则云。风由风增。热由火增。痰由水增。总集俱增。无地增者。彼为本故。设令增者无病起故)。就初为二。初三颂半开雨时不同。后半颂总结。初又二。初一颂半明四时。后二行颂明六时。初又二。初一颂正分四时。后半颂释。三三数之则有四时。春秋冬夏也。

二二下。第二明六时。今谓。对前又二。初半颂正分六时。后一颂释。二二数之则有六时。以阴阳合为一时。十二月为六故。相续解脱经言二六十二。提谓经言有六时也。如正月建寅二月建卯。卯阴寅阳也。三月建辰四月建已。后去亦尔。

既知如下。第二总结。此有二义。一约定时。二约授药。上句结定时。下句结授药。就初本云三三本摄。二一二现时。初句结四时。后句结六时(晓即沼影)。言三三本摄者。此有五释。一一春有三时。正月孟。二月仲。三月季。若孟有现在。仲季在未来。若仲现在。则孟过去。三月乃不同在一时。而三月并属一春时。摄以春为本。春有三月既尔。余时三月亦然。故言三三本摄。二上三是三月。下三是孟仲季。三两种之三皆属一春时摄也。乃至五土寄四季。故云三三本摄。如寄王于木为木德摄也(祥有二说。初中又二。取此初二意为初说。依第五说以为第二。后佛法义。本五加此即六种释。皆具如彼。晓取祥初中第二意兼本土义合述意云。谓依五行以本摄末故立四时。又约二气以现时差别故立六时。言五行者。正明二月木王。三月是季土王。四月五月火王。六月是季土王。七月八月金王。九月是季土王。十月十一月水王。十二月是季土王。此中孟仲是本。季是其末。今以四行之本而摄四季之末。故成三三以本摄也。兴即取此释前三三别说之义。沼略依之)。言二二现时者。对前又有五释。一二时有二月。初一月在现后一月亦属初时。后一月现。初一月亦属初时。具语应言二二现时亦尔。二月为一时。一时中后有阴阳之二。故言二二。乃至五二二相随。即有六时。时中有闰属之亦尔。隋取五中第三释故即云。四时有诸三皆属年通摄之。六时有诸二亦尔。若戒律三时简贼住。此中明时依俗法治四大也(祥有二说。皆亦准前。晓亦述云。言二气者所谓阴阳。大分一岁不过阴阳。前六月阳气用。后六月阴气用。二气各有三时差别谓正月二月阳气始秀。三月四月阳气中用。五月六月阳气终成。是谓阳气三时差别。七月八月阴气初起。九月十月阴气中用。十一十二月阴气终成。是为阴气三时差别。依是二气现三时别。故二二月以现时也。兴即取此及本释前二二为一节等之义。加云。阳始名华。阳中名热。阳终名雨。阴始名秋。阴中名寒。阴极名冰雪。即相续解脱经中二六十二。然花时亦热际。秋时属雨际。水雪还寒际。开合不同故。不违诸论三际各有四月之义。由此真谛。正月后半二月前半名热初月。诸解中胜之。义既显也。期云。四时三月虽同汉法。然彼印度黑月为初。谓从正月十六日为初。又彼月号各从星名。如西域记第二述之)。

当随此下。第二正答二十六颂。准本为二。初有二十五颂答随四时之病。后一颂明违时之病。初有七别。初一颂答上第二病食饮问。二一颂答上第一病因缘问。三两颂答上第三治病药问。四二颂答上第四发病时问(晓多影之)。五二颂重答上第三治病药问。六一颂重答上第二病食饮问。七既识病源下十六颂。重答上第三治病药问。所以三过重答治病药问者。初一示未病之前以药将护。次一颂明正得病时以药治之。后一明病退之后以药补食(兴即取之。见下应知)。所以两过答第二者。初一答明随时食能资身无病。后答明违时食饮损身有病。依文取之并可明也。(祥皆取之。非次第者。谓结集者或笔受家随语便说。沼云。因答第三食饮将护。乘便即明发动时节。故答与问次第不同)。初也。本云随是时节消息饮食。是能益身。医方所说。谓本草诸药方中。多明食饮时节有宜不宜。可依之也(祥即晓云。如春木王其味是酢。酢不宜食。损肝成病。夏即火王。其味是苦。苦不依宜。损心成病。秋即金王。其味是辛。辛不宜食。损肾成病。冬即水王。其味是淡。淡不宜饮。损肺成病。四季土王其味是甜。甜不宜食。损脾成病。能随此时稍息饮食。即能答身而无病也。兴即取之)。

节气若下。第二文也。本云随时岁中。诸根四大。代谢增损。令身得病。言代谢增损者。四时来去令增损也(祥云。四时去来。四大增损。晓云。春即水谢木代。木增土损。木主于肝。胆为其腑。夏即木谢火代。火增金损。火主于心。小肠为腑。秋即火谢金代。金增木损。金主于肺。大肠为腑。王即金谢水代。水增火损。水主于贤。三焦为腑。四季土冬。土增水损。土主于脾。胃与膀胱以为腑也。兴即加云。随此增减无药资身。必生病也)。

医人解下。第三文也。今谓为二。初颂总明。后颂别解。言六节者。本云六大。是即六腑胃及五大。祥云。一大肠。二小肠。三胆。四三焦。五就脏。六膀胱(晓云。腑大于脏。故名六大)。身七界者。则云。经文自列。一味界。二血界。三肉。四膏。五骨。六髓。七脑界。味界所谓饮食消时。分为二分。一分成便利。一分成血肉。成血肉者名为味界(庄云。梵音阿罗沙。此云味界。谓饮食入腹在胃分为二分。一去●即成大小。二味界即变成血肉分。沼即取之)。

病有四下。第四文也。今谓为二。初颂牒上病总劝知发时。后颂正对病别解发动时。春时动水故肺病起(祥影。兴即。晓云。肺是主金。为木之贼。故春木时。其势增剧也)。夏日毛孔开通。外风得入引内风动(祥晓兴即)。秋日毛孔皆。热伏内不得流行。故于内发(祥兴即取。晓云。热是火气。为金之贼。故秋金时其热发动)。总集冬发者。春时动水。肺病不差。至夏动风风病不差。至秋动热。热病不差。至冬俱动一切病也(祥兴即取。晓云。等分是土。于寒热气无偏增故。又能等引风热等故。土为水贼。故冬水时其热增发。沼云。两颂答第二问。明病体数并生时。乃至亦兼答第五问中初四时问。食后病由癊下一颂。答第五问)。病体数者非是所问。先已知故。故自标举正问治时。今为答此。先牒病数。何答体数。既正答彼四时发动。何执兼耶。又设许五问。第五问中无有二问。何存二答。又食后下一颂正答第五问者。何故无总集问耶。凡执角为方者皆由求异。当知此中答问之义。三藏尽理。不可异者。

春食涩下。第五答治病药。今谓又二。初颂别明。后颂总结。本云肺病春服肥腻辛热。服肥腻者塞毛孔令水不入。热辛燋水寅通。故能治肺(祥即取之。晓云。肺病无由水过所成。水性是冷。故以热治。辛是金味。肺既主故相助。肺虚致病故以腻补也)。夏腻热咸酢者。本云有风病者。夏则应服肥腻咸酢。及以热食。夏月毛孔开通。宜以肥腻塞之令风不入。咸酸性热消水令结身坚实。故治于风病。热食流汗引风令出(晓即取之)。又治虚冷风不得进。秋时冷甜腻者。本但冷甜。即是石蜜。石蜜冷能治热(具如涅槃第二十五。祥云。冷甜苏乳等也。晓云。冷与热反。故相对治。甜味多冷。故亦治热。而秋服者遮其发时也)。金主肺白色。大阳为腑。南方火主脾赤色。小阳为腑。东方木主肝青色。胆为腑。北方水主肾黑色。三焦为腑。中央心主土黄色。膀胱为腑(晓上取之。兴取本也。四时五行成相。五方五戒等义。广如提谓经上辨之)。冬酸涩腻甜者。本云等分冬服甜酢肥腻。除风(晓云。甜对热分。酢对风分。腻对肺分。兴释。前三即取本义。后一依晓加云。故治总集病也)。

食后病下。第六答上病食饮问。肺既增水。食饮既多。肠胃盈满。则发肺病(祥兴即取。晓云。肺在胸上。饮时乃侵也)。食消发消发热病者。始食泥闰。热病则伏。食消无润四大枯樵。烦热还发(祥兴即取。晓云。消时火增。故发热也)。食消已后转就虚疏。风入体故发风也(祥晓及兴即皆取之)。准时须识病者。本云如是四大。随三时发。言如是三时者。饱时生水。消时生热。消后生风(晓云。等分是地。通三时发。肺病是水。热病是火。风是风大。故言四大三时发也。兴即取本。至此加云。既饮时发水。消时生热。消后由风。故准三时以须识病)。

既识病下。第七重答治病药问。此明差后补损方法(兴云。对病之药虽复已答。病愈之后宜药补养。故今重释。沼云破药补药。即此意耳)。本略以二颂半明之。今广有十六颂答也。分五。一四颂教授药。二二颂知治术。三五颂半观病性。四二颂半验相。五二颂明药种。初中有三。初一颂标。次二颂释。后一颂结。初也。

风病服下。释也。本云风病羸损。补以苏腻。风病虚疏。宜补苏腻(祥兴取之)。本云热病下药。服呵梨勒。热势未尽荡除心肠。故服下药(祥兴即取。晓云。热气内结。故下利荡除)。肺病带风水须除痰。除宜吐药也(祥兴取之。晓云。鬲上有痰。故吐以遣)。总集。本云等病应服三药。所谓甜辛及以苏腻。辛燋水。腻除风。甜除热(祥兴取之。晓问如上。兴加云。总集既有三无故。即取前三药)。

如是观下。结也。

复应知下。第二治术有二。初颂标。后颂释。则云。八述。一针刺(庄云。谓针剌等。沼云。疗被针刺法)。二伤破(打堕伤破皮肉骨等类。沼云。疗破伤法)。三身疾。谓诸大有违(谓风热病等。沼云。疗身疾。即前四病)。四鬼神。谓外邪所害(谓善恶鬼等。沼云。鬼损也)。五恶毒。谓药物所中(谓毒药等。沼取之)。六孩童。谓婴儿拘疾(谓孩病。沼云。疗孩童。兴云。孩者儿孩。童者童子)。七延年(延年法也)。八增力。应知八中初后各二能善救方。中间四种妙知病本。或复作种皆为病本。遇针刺伤破能生病故。欲延年增力养成疾故。

先观彼下。第三病性有三。此初一颂总标。

干瘦少下。三颂别解。

既知下。半颂总结。

验其无下。第四死相。庄云。死相有八。一根倒境。二尊起慢。三亲生恚四左眼白。五舌色黑。六鼻梁欹。七耳轮殊。八唇垂下(则意同之)。

诃梨勒下。第五药种有二。初一颂明一种。后一颂举杂药。初也。庄云。六味。甘辛苦酢咸淡。彼西域法。于诸药中皆着此果(沼则同之。沼云。涅槃第四六味。乃至西国此药最为其上。应是经说毗涅缚药。兴云。本音诃梨荼迦。而言诃梨勒者。不正之言也)。

又三果下。举杂药也。庄云。三果。一诃梨勒。二阿无罗迦。旧言罗者讹也。三仳德迦。似阿无罗而大(沼即取之。但第二云。阿摩洛迦。亦云阿无罗迦。旧云庵摩罗果者讹)。讹者应审。兴云。诃梨勒。阿摩罗。鞞醯勒迦。是为三果。则云。三果即是三勒。言音不同。何守一矣。言三辛者。一干姜。二胡椒。三卑钵(沼则取之。兴云。毕钵里摩哩。犮胡室唎。二合盈迦必罗。干姜。是名三辛)。

自余诸下。第二一颂治违时病。上半设药。本云若风病等。违时而发。应当任师筹量随病。饮食汤药(已上)。令师随时逐病形相。准前消息之。故今总云随病可增加也。下半生心。如文应知。若依五行释。五月水受气。六月治养。七月水生。八月沐浴。九月冠带。十月临官。十一月王。十二月衰。正月病。二月死。三月墓。四月绝。故肺由水。水十二月入春节而可治也。十一月火受气。十二月治养。正月火生。二月沐浴。三月冠带。四月临官。五月王。六月衰。七月病。八月死。九月墓。十月绝。故热病是火。火至秋宜治也。八月木受气。九月治养。十月木生。十一月沐浴。十二月冠带。正月临官。二月王。三月衰。四月病。五月死。六月墓。七月绝。风属木故。夏月治之(沼即取之)。

我已为下。第三结劝。上半结前说。下半劝后事。

善如天下。上来明慈悲体。今是第二大段起慈悲用为物治病有三。一明善言慰喻。若病轻者闻之即差。病轻故怠来更增疾。故言菩萨往救之。二病重者与药乃愈。三合结是良医(祥兴取之)。初也。有三。一慰喻。二善天下欢喜。三以此因下病除。

善女天下。第二病重诣请亦三。一来求救。二时长者下与妙药。三皆下病除愈。

善女天下。是合结也。

长者子流水品第二十五

略开三门。初来意者。前章既明得记远缘。今显近缘(沼兴则影)。又开释迦中品慈悲。又为闻宜。故此品来。

二释名者。本云流水长者子品。释迦前身能与万鱼清流。后有长人之德。又亦长养万品以为名。今即标文以彰德。指子以明行。故言长者子流水品(晓兴取本。庄有二说。初问故云。长者谓父名为持水。子名流水。父母立名。后取先本。故云又以水渡鱼名为流水。沼取二也。兴云。梵云尸礼他弗远罗。二合遮罗婆诃上声那。此云长者子流水。义如经说)。

三决疑者。问。二品皆同救苦。何分下中慈耶。答。有四异故。一前于同类人道生慈。此中异类畜道生慈。二前易行之慈。此难行之慈。三前除身。病慈。此除心病慈。四前明世间慈。此明出世慈(祥略第二而取三也。兴云五对。此四更加医术咒术。对彼医方救。此亦神咒。故为第五)。而言前远后近者有二义。一治病在前。救鱼在后。二治病有上四义故远。救鱼有上四义为近也。

尔时至平复下。第二明得记之近因。大文有三。一叹已有治病之德。二明后能救十千鱼。三会古今(祥晓兴依)。初又有二。一明长者治病。二明众生报恩(兴即取之)。初中又二。一除病苦。二得快乐初也。受安下得乐也。

时诸众下。第二报恩有三。一修福。二恭敬。三赞叹(祥兴释文皆取本故)。初也。以除病故广修福业。

即共下恭敬也。

作如是下。赞叹。祥云。以报恩故有五。一叹增功德。二叹能与寿命。三叹是大医王。四叹能除病苦。五叹是大菩萨。

善女天下。第二大段有二。一明长者救济。二是长者子下明诸天报恩。就初有二。初出本生。后明本事。就初有二。初明夫妻。后明二子。初也。本云妻名水空龙藏。

有其二下。明二子也。

是时下。第二明本事有二。初起慈悲之心。后时此大池下行慈悲之行。初中有二。初长者见鱼。后树神劝救(兴释品文皆取本故。更不示之)。初也。有五。一与子同游。二见诸下共见禽兽。三时长者不追寻处所。四于此池下值遇诸鱼。五流水下生于悲念。隋云。鱼是虎狼等善友。虎狼等是流水善友。见长者而往鱼所令救之。

时有树下。第二树神劝救有四。一树神劝救。二长者疑问。三树神酬答。四长者悲念。文处可见。隋云。此中正明三义。一长者是人。二诸鱼是畜。三树神是鬼。初一说法。次一听法。后一请法。神依树者。如迹依本。本有覆荫之能如树。现半身者。女神形丑。又理中是法身应作此迹。迹形本是一半也(晓兴取之。晓加云。女神形丑。故隐下半。就实论之。大权菩萨隐本现迹。为表此义。故现半身)。

时此大下。第二明慈悲行有二。一明施财。二明施法。就中有三。一与荫凉。二与水。三与食。初有二。一鱼求救护。二长者与凉。初又二。此初将入死门。见是下。后求长者救。

时长者下。第二与凉有二(则即取之)。一觅水不得。二复望下与作荫凉。

复更推下。第二与水有五。一求不见水凉。

二得一大河。今谓有三。一得河。二决水。三难补。

三时长者下。还家觅象又三。一请白象。二王听许。三臣奉敕。

四是时流下。就河取水又三。一得象。二借囊。三盛水。本云从治城人借索皮囊。此举总处。今指别家。故不相违。

五象负下。以水救鱼又三。一负象。二泻池。三水满。隋云。池水说法善功德资养。始行菩萨如鱼。决水者如恶知识坏菩萨善。象体平正多少如实。如皮囊借得。如权解因他故有。菩萨自行也。菩萨象者离二边过。二我出真俗也。就王借象者。由诸佛有之。治城人者。护戒菩萨。秉运此解以化他。如入水说法。一示慈悲之至。二令鱼分明解之。阎浮二人。一深信大乘。二毁呰者。毁呰即是决水恶知识。为化此人故。入水示慈悲于物令彼学之。

善女天下。第三与食有二。一鱼求食。

二时长者下。长者。施与有五。一知鱼须食。二时长者下子还取。三尔时二子下子得食来。四是时下见子欢喜。五遂取下以食与鱼。

便作是念下。第二明法施有二。一思惟欲施。二作是念已下正为说法。初有七事。一思已与财。二思应说法。三思昔经语。四思十二因缘。五思佛名号。六思国中有信不信。信者受也。七时长者子不思入水说法。

作是念下。第二正施法中有二。初说佛名号。后说因缘理(沼取加云。亦即未信令信。已信令解。兴云。信大乘者如治城修行之属。兴毁呰者如决水恶友之者。毁呰者令信。信者令增。亦法施之所利故。并即隋意。准上应知)。初有三一明名。二明号(是十号也)。三明德。

尔时流下。第二说因缘理亦三。一释迦总标。二长者正说。三说意还家。初也。大士所视具足十不。故名甚深。义如常也(庄云。由五种甚深故。缘起法名为甚深如如。杂集第四云。因甚深故。相甚深故。生甚深故。住甚深故。转甚深故。具如彼述。沼即取之)。

此有故下。第二正说。依今有二。一明因缘义。二明相应咒。本在初也(庄则意同。沼云。初显说。后密说。或初说法令离。后说咒为护)。初中。庄云有二。初明杂染缘起。后明清净缘起(兴则略依。沼云。初明杂染即依流转生死次第。后明清净即依还灭断除次第。然二类缘起各有顺逆二种观行。此各依顺说彰影二逆观。则云。有顺无逆。诸经多然。沼云。杂染逆者。依安立谛说有二别。一七十七智。二四十四智。乃至清净逆观者。谓由谁无故老死无。由谁灭故老死灭。乃至由谁无故行无。由谁灭故行灭。此依得果究竟位观。逆次第说令成就故。具如彼也)。此即法花疏云。明说十二因缘者有二种义。一广上四谛义。广苦集为十二相生。广灭道为十二还灭。仍即亦知。今举十二兼四谛义。然中论疏以此还灭虽名逆观。且对流转不同。从果起观为逆。故不相述。此因缘义。八门分别。一释名辨体。二开合广略。三约时分别。四界地分别。五三性分别。六浅深分别。七就人分别。八约智分别。今且略开三门释之。初释名者。痴闇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诸业集起名之为行。识者即以了别为义。心从诠自故号为名。自形质碍称之为色。生识之处名之为入。触对前境目之为触。领纳名受。染境名爱。前爱增上取着境界故名为取。现在行业能有当果故名为有。来报始起说名为生。衰变为老。尽坏为死(唯识等同)。故曰老死。此之十二从前生后。故名因缘。或名缘生。或名缘起。婆沙云。因是缘起。果是缘生(瑜伽意同。如则疏辨)。本性可起待缘而起。故名缘起。又一切众生从此缘起。故名缘起。又有二种四句。初者。一缘起非缘生。未来世法。二缘生非缘起。过现罗汉最后死五阴。三俱是。除上二世罗汉死五阴余二世法。四俱非。无为法也。后者。一缘生非十二。谓罗汉五阴。二十二非缘生。谓未来十二。三亦十二亦缘生即凡夫。四俱非。虚空也。如涅槃迦叶章说。二辨体者。依涅槃经中诸疏等。过去世中一切烦恼悉为无明。为发业故。行者身口意三业行。亦罪福不动等三行。识是受生最初一念染污心也。无色四阴即为名色。六入即是六根。谓六根生六识为识所入之处。诸根已能为触所依。未别苦乐及火蛇等是为触也。苦受第三为受。以五种爱为爱。四方追求即是四取。又戒见欲我四取也。后世三有以为有支。生是识支中受生。识又是生相。老死是前名色六入等也。又是异灭两相。三决疑者。问。唯识论云如是十二。一重因果。施设两重实为无用答。七宝台涅槃疏十二云。此言凶悖。指斥三世诸佛说无用故。破新论云。以正为邪用邪为正。失中之失。广如彼辩。意谓。既斥华严法花涅槃等经。十地智度瑜伽中边等论故。又基唯识疏第八说五种因果。第三异熟非异熟因果。即是两重。问。随转理说。故不相违。答。若尔可言随转理门。何故基云。十地论第八卷十二缘生。乃至经三世缘起同小乘者。此翻译谬。乃至经三世者。此翻译人意也。问。设何妨。答。若尔六十花严译主佛陀跋陀罗等。八十经实叉难陀等。涅槃无谶。缘起经瑜伽中边玄奘。十地留支。智论罗什。皆是谬欤。为破真说还取自害。具如别抄。问。若依毗昙。又有四种十二因缘。一无始十二。谓始不可知。二连锁十二。谓展转三世相缚。三刹那十二。明一使起时与诸趣共起。一刹那中具十二也。四分段十二。谓过去二。现八。来二。若准杂集第四。有三缘生。一无作缘生。二无常缘生。三势用缘生。于何说此染净观耶。答。通得无违。问。据初可尔。就后沼云。初二缘生通一切有为。第三缘生约有情法。若尔初二应通内外。何皆得耶。答。设使许通。观行何妨。问。观十二缘有几种耶。答。约三乘人即成三品。故大论明三品。一下品。即凡夫顺十二因缘河。二中品。谓二乘逆十二河。三菩萨是上品。悟十二缘不生不灭非逆非顺故。异彼圣凡名独菩萨法。广如法花疏九。中论疏十。净名玄第五。大义章四。十二因缘义。明相生中为二。一标。二释。初也。有此故彼有者。有此无明因故有彼行果。故言有此故彼有也。准论十二因缘品知。然论第一云。有此事故有此事者不然者。是标定性。非约不动真际而建立诸法也(庄云。如杂集言。此有故彼有者。显无作缘生义。唯由有缘故果法得有。非缘有实作用能生果法。沼取加云。此为破诸外道横执大梵神我有实作用能为物因。故云非缘有实作用能生果法。亦破外道无因妄计。故云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者准前(显无常缘生义。非无生法为因故少所生法而得成立。沼即加云。此破外道常法为因能生诸法。亦遮未来。化地部等执。有十二缘起支无为能令缘起生地杂乱)。此今一意。故论疏云。问。十二因缘云何破除十使。答。说此十二正除身边二见。过去二因现在五果破其常见。若是常者岂从因生。现在三因未来两果破其断见。既现在有因生未来果。云何断耶。现在八支但是众缘。故无有我。俱破十使者。十二既是因果故破邪见。戒取谓苦为道。十二皆苦故非是道。疑有苦无苦。既有十二则因果皎然。故破疑心。倚此身慢他。既此生死法。何足自高。是生死法不足可贪。是故破贪。准应速灭十二。何故生瞋。

所谓下。第二释。经文存略。具如中论。无明缘行等者。中阿含第十二云。依无明有行。乃至缘生有老死。令即准之(庄云。显势用缘生义。虽复诸法无作无常。然不随一法为缘故一切果生。所以者何。以诸法功能差别故。具如杂集说。沼即加云。诸有为法因缘别故。各有势用故。对法等)。疏云。忧悲苦恼。此四于老死支中离出故不别立支。经云。将死之时恋生畏死名之为忧。发声啼哭目之为悲。五根相对为苦。意根相对为恼(沼取加云。十地经第八说。又大般若愁苦忧恼。广如瑜伽八十八卷)。今此一切众生一切时一切处有立支。病非皆有。如薄拘罗云我年过八十未曾头痛。欲界中尚有无病。况上二界耶。故病不别立支也。问。若尔婆沙云。欲界具十二。色界有十一。除名色支。无色界有十。除名色六入。又罗汉不起三因故无二果唯有前七支耶。答。此一途说。正如评家。三界皆具十二。具如疏辨。今多约凡。以圣不在论之限也。

此灭故下。第二明还灭观有三。一标。二所谓下释。三如是下结。初也。此灭故彼灭者。论云。以是事则不生。但是苦阴聚。如是而正灭。无明因灭故。行果即不生。故云此事灭故是不生。论大意明十二。由痴惑生。智者不为。故知非是真实。非是实故所以即空。如是正观便入真谛名为正灭。广如长行释也。

结云苦蕴。是苦聚义。

说是法下。第二明相应咒亦二。一如来正说。二大众赞说。初又二。初结前。后复为下说咒。

尔时世尊下。第二大众赞说又二。初结前标后。后诸人下大众喜赞有二。一大众总叹。二四王别赞又二。初赞前说。后我等下说咒护又二。初愿咒护。后正说咒。

佛国天下。第三说竟还家。

是长者下。第二明报恩有三。一生于天上。二下报恩。三国王觉悟(祥即取之)。初本有五。一明时节。二明现瑞。本云尔时其地卒大震动。三舍鱼身。四生天上。五共思惟。今略第二。具如本也。问。唯宝胜佛名能如是。余佛非耶。答。由本愿故。晓云。如佛不退转德经云。诸佛之法见闻不虚。阿难当知。若有众生已闻今闻当闻释迦名者。是诸众生皆于阿耨菩提不退转。所以者何。诸佛菩提无虚妄故。何况今日现于我前能以一花散我上者。若有众生。我涅槃后舍利能持一花以供养者。如是众生亦于阿耨菩提不退转。若有畜生闻释迦名者。皆种阿耨菩提种子因缘。所以者何。诸佛如来其有闻者必不虚。是故诸佛言无有二。譬如尼拘陀树阴五百人。其子甚少。而得地水火风虚空众生而得生长渐次广大。如是众生善根种子渐次增长。当得菩提而不腐败。所以者何。以不住一切法作种子故。乃至广说。故知诸佛之名。随其所应其有闻者皆有胜利。

便相谓下。第二报恩有四。一明知恩。

二是故下。欲报恩。

三尔时下。从天下。

四正报恩有三。一报人恩。二报地恩。三还天上。初中有二。一天子报恩。二长者觉悟。初有三。一下宝。二雨花。三作乐。

令瞻部下。第二觉悟有二。一人民觉。二长者觉。

是时下。第二报地恩有二。一报国土(沼云。以王借象复护佛法令我得闻)。二报生处。

便于此下。第三还天上有二。一还天。二受乐。

天自在下。第三人王觉悟有三。一国主生疑。

二大臣奉答。

三王告臣下顾问长者有五。一唤长者。二时长者下国王顾问。三长者言下长者奉答。四王曰下遣人检验。五王闻是下信还知实。

尔时佛告下。品第三大段结会古今。依今有二。初结会。后信解。初有二。初结会。后劝学。初又二。初会人。后因我往昔下会法。初也。本会四人。略父长者。今加会五。一会父长者。二会子长者。三会两儿。四卷及八本云长子水空今罗睺是。次子水藏今阿难是。四会天子。五会国王。本云今时树神现半身者今汝身是。问。何故如是。答。诸德未释。今谓。圣迹无方。即具二义。盖恐本今更举一欤。

因我往下。第二会法也。则云。由昔有因故今获记。正答所问。是品后意。

善女天下。第二劝学。则云。我昔已学。汝今当修。因己劝他(故文有二。初引己。后他)。

尔时下。第二解信。初悟解。后喜奉。如文。

舍身品第二十六

略开三门。初来意者。上来两章既明弟子得记之因成授记品。今此一章第二正举释迦苦行之因以成寿量之果(祥兴取之)。又显如来上品慈故(庄影取之。晓合取二。具如疏文)。又为时机。故此品来。

二释名者。晓云。如来往修菩萨道时。知身命时财皆如幻梦。不惜贵体救下危命。是正成彼寿量品果。品广明之。故云舍身。即三藏意(兴取加云。舍者施也。身者根尘积聚之义。具如彼也)。

三决疑者。问。此舍身行。于三祇中何劫事耶。答。释迦一僧祇劫舍身。此为最后之事。隋即成云。故下文我于往昔无量劫中舍所重身(沼得此云。未见正文。传云。第三僧祇中。以初劫中行犹劣故。不能行此舍身命故。准此应可通后二僧祇)。问。依断结经。释迦修行第五住时舍身饥虎。今同彼耶。答。兴云。未见圣说。义之应异。何者。彼慈氏柔顺为友。此以慈氏吉祥为友。假使柔顺则吉祥故不成证者。则违经云无数劫中舍所爱身。故真谛云一僧祇舍此为最后。义亦近也。问。准瑜伽等。第三僧祇定受变易。何有舍身及余骸等。答。沼云化身。问。若尔何故旧金光明云。舍身饲虎超十一劫。答。亦是化也。问。若尔云何佛藏经等云弥勒佛在释迦前四十劫发菩提心。贤劫经等云释迦由精进故超过弥勒四十劫在前成佛。答。如前授记中辨(沼今品疏又有三释。初云为所化生根熟前后故。二菩萨说有超劫。后二及余义如彼也)。问。沼又释云。此品非成寿量之果。是举苦行劝勉持经令修自利。又准前妙幢不疑寿长修何行得故不须成。此亦何耶。答。诸佛说法必离四非。显经胜利应成劝持。如法花云。持此经者不须造塔寺供僧等。举自苦行何劝持经。义成不便。又准前疑等者。既如治病中破。又本此品初云。尔时道场菩提树神复白佛言。世尊。我闻世尊过去修菩萨道时。具受无量百千苦行捐舍身命肉血骨体。唯愿世尊少说往昔苦行因缘。为利众生受诸快乐。此岂非预妙幢诣山具白上之事座得闻乃起问耶。若闻余者。此教命初既有明说。何劳求他。故正如旧。不可好异。

尔时至因缘下。第二举释迦苦行以成寿量之果。品文本二。初问。后答(祥晓取之)。问文如前。今即转势。兴依本云。决释寿量品果有二。初结前生后。后正申长寿之因。初也。今谓有二。初结前。后起后。初又二。初经家总结。

后复告下。如来别结。

乃至亦下。第二起后又二。初示昔行。后如是下劝众观。

尔时至圆满下。第二正申长寿因也。有四。一先现宝塔及示舍利。二复告阿难下。说此塔及舍利因缘。三时众闻之得益。四结酬上问(祥晓及兴总略为三)。初有二。一现宝塔。二现舍利。初又二。一现宝塔。二佛作礼。初有三。一示神通。二现宝塔。三众欢喜。初中依今转势有三。一诣塔处。二敕敷座。三现神力。初文三。此初显教主。

二将诸苾下。将眷属。

三至般遮下。诣塔处。沼云。此云总集。亦谓以笼。笼师子等名般遮罗。即此处人捕师子等以笼笼故。因立此名。人所聚居名为聚落。落亦庭院。准西域记。在呾叉始罗国。是北印度境。当迦湿弥罗国西北。此舍身处在始罗国北界。渡信度河东南行二百里。度大石门。萨埵王子于此舍身饲饿虎乌兔。其中土地洎诸草木微带绛色。犹血染也。人履其地若负𥫱刺。无云疑信莫不悲怆(则同。加云。记第三文也)。问。本云尔时树神复白佛言。乃至世尊即现神足。神足力故令此大地六种震动。于大讲堂众会之中有七宝塔从地涌出(已上)。不言诣他。今何超界往他处耶。答。诸师未辨。今谓。如言从来不来。今者乃来。此即本据本地说之。今约迹论见闻机宜利故。是谓神通不思议矣。

佛告下。第二敕敷座。则云有三。此初敕敷。阿难侍者。故偏告之。二时阿难下奉旨。三尔时下正坐。跏趺坐者示降魔等。如上记之。端身正念者。此显入定义。如天亲般若论也。

告诸苾下。第三现神力又三。此初佛垂问。

二诸苾下。众奉答。

三世尊下。现神足又三。此初神足。本云世尊即现神足。晓云。神力满足故名神足。又神足者脚足之足。寄喻立名。如有足者随意所至。有神通力当知亦尔。意所欲为无不至故名神足也。今按地者以此知之。

于时下。第二地动。六震动者。则云。略有三义。一依长阿含说六时动。入胎出胎家成道转法轮入涅槃。今于六中可当第五。举总名别亦不相违。二依大般若说六方动。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中涌边没。边涌中没。三又大般若说六相动。所谓动涌震击吼𥗟。摇飏不安为动。鳞龙凹凸为涌。隐隐有声为震。有所扣打为击。碎磕发响为吼。出声惊异为𥗟。此各有三名十八相。所谓动。等动。等极动。乃至𥗟。等𥗟。等极𥗟。但尔小动名之为动。诸处遍动名等动。遍大倾动名等极动。余皆准释。神境通中有变与化。变有十八。略说颂云。振炽流示转。往卷舒众同。显隐自在制。辨念乐光明。广如瑜伽三十七说。今此乃当最初振动(兴云。则六方动。所谓十八变中之振动也。如胜思惟经论云。有七因缘。一惊怖诸魔。二令众不起散心。三令放逸者自觉悟。四令随顺问正义也)。即便下。第三开裂。

七宝下。第二现宝塔。言制底者。本云塔也。则云。若别相说。无舍利者名为制底。有舍利者名窣堵波。若通相说。有无皆兼两种名义。制多供养中有窣堵波故。今依后义互举二名。不尔此中便非制底(沼云。梵语通目佛之堂塔。若别目者。佛堂云制底。此云灵庙。旧云支提者讹。塔云窣堵波。此云高显。旧云佛塔。塔婆。输婆等。并讹也)。讹者如常。

大众下。第三众欢喜。

尔时世尊下。第二佛礼塔。依本有三。一佛礼塔。二树神问礼塔因缘。三如来释。今转。后二超有下。故唯有初也。初次如本(沼云。其由饿鬼鞭死尸诸天礼枯骨。此意令众修因。故报昔恩)。

告阿难下。第二现舍利中有三。一佛命取舍利。二佛命将舍利。二佛命众顶礼。三中各两(此中庄沼文故劳繁。晓则六文。意出于本。应知)。此初二也。一佛命。二阿难往取。依今二中各又有二。初中二者。一命开户。二奉旨开。后中二者。一命开函。二奉旨开。白如珂雪等者。则云。谓色皎白而带微黄。𤘽物头华是黄色故。若依旧本。其色红白(沼云。表理性净非物所染如白莲花)。所表尔耳。白莲违文。既黄华故。

佛言下。第二两。一佛命。二阿难将来。

世尊受已下。第三两。一佛命。二大众顶礼。今转各三。此初三也。一教观德。本云是舍利者乃是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熏。二劝礼敬。三此之下释礼所以(沼云。五分法香。举三例二。戒即别脱。定道无表。定慧如名。解脱即胜解数。解脱知见即缘无为慧。广如杂集大庄严等)。

时诸下。第二大众礼又三。一大众依教礼敬。二阿难问佛礼由。三如来释礼塔因缘。初也。

时阿难下。第二问也问。本问树神。今何故云阿难问耶。答。授记以来树神对扬。本此品初树神致问。文即如前。今命初云复告树神。准下结答即对树神。理应如本。若通论之。此品对扬即是两圣。本今互举。故不相违。

复告阿难下。第二段说舍利因缘也。有二。初说舍利因缘。后菩萨舍身时下说宝塔因缘。向先现宝塔。塔成舍利。今前明舍利。舍利在世故起塔耳。初中有二。初长行。后偈颂(则取。故云。文有两重势。经应颂也)。初又有二。初经家标。

后吾今下。如来说。依今庄云有三。一敕听。

二敬诺。

三阿难陀过下正说。则云有二。一叙昔。二会今。初中依本有二。一本生。二本事。初有二。一父。二子。初也。又二。一名。本云摩诃罗陀。二德。

诞生三子下。第二明子也。又二。一德。二名。太子本云摩诃波那罗。次二同也。则云。三子之名。颂中自译。

是时大王下。第二本事。依今有二。一舍身行施。二起塔供养。初中依本有三。一舍身缘起。二尔时王子下正明舍身。三尔时第一下眷属悲苦。初中有三。一游山。二见虎。三思惟(祥兴取之)。就初有二。此初同行(沼云。问。既言王游观。王子随从。何故闻子舍身云在宫。内答。准旧所译。但王子出。略不论父。此舍周旋略无还驾。据实随从。王在前还。故闻舍身在宫无爽)。虽有此说。准今及本。偈但三子不言父王。犹应如本。今颂云三人同出游。渐至山林所。本云三人同出至一空山。

第一王子下。第二共议。今又二。初别议。则云。三子言志分三。此初为孟。第二王子为仲。第三为季。后时诸下总结也。

次复前下。第二见虎有二。一见虎。

二第一王子下。共议有三。一哀伤饥渴。二共议所食。三时诸王子下凄伤舍去。初也。产来七日者有二释。一揣食所资唯至七日。过此便死。而虎饥如此。故知穷是第七日也。一于时应有鬼神导之。但经家不出耳。又如下明将身时发愿。亦无人见闻。后方天神述之。例如树神导十千鱼数也。隋有四说。一如山海经曰虎母额上有七点故。二见子眼始开。后二如本(祥兴四义。沼取本二。兴取隋初及第四说也)。隋云。七子况七方便。母如正观。初生始习方便。还啖子者。方便资正观。正观成方便灭也。

萨埵王子下。第二共议食物则云有三。此初问。

二第一王子下答。

三第二王子下议。中三子为三。此初仲。

二第一王子言下孟。

三萨埵王子言下季有二。一发言。二起念。初也。今谓有二。初责自无能。后推他有能。庄云。由二因缘不能益物。一爱恋己身。二无智(沼取。但增为三因故。一有贪着。二无大智。三无大悲)。准本前胜故云我等今者以贪惜故。于此身命不能放舍。智慧薄少故。于是事而生惊怖。然有上下。第二推他有能又二。准前。

复作是念下。第二起念。今又为二。初思无益。后念兴利。二中各二念如文。如损洟唾者。沼云。舍无常色获常色等。

时诸王子下。第三凄伤舍去。初凄念。后舍去。

尔时萨埵下。第三思惟有三。一标舍身至。二正思惟舍。三发遣二兄(祥兴取之)。初也。

何以故下。第二有二。一思惟舍身修涅槃因。二思惟舍身求涅槃果(祥兴取之)。就初有二。一思此身有于过患。二舍此患修涅槃因。初有四。一明苦。二供给敷具下明无常。此下二文。本今转势。随便分之。三复次下明无我。四可畏下明不净(祥沼取之。沼加云。准解脱道论为十不净想。一膨胀。二青瘀。三烂。四弃掷。五鸟兽食啖。六身肉分张。七斩斫离散。八赤血涂染。九虫臭臭。十骨想。此十唯不净)。同大论也。

我于今日下。第二修涅槃因又二。此初自行。二于生死下化他。

复作是念下。第二舍身求涅槃果有二。一思此身有于过患。二舍此身求涅槃果。初中有四。一明苦与无常。二是身下明不净。三不坚下明无我。四诸虫下更明不净(祥沼皆取。沼云。然彼论说。身自性六十间有八万虫。故云诸虫可集)。

是故我今下。第二求涅槃有二。一自证。二化他。初中有三(庄沼及兴皆影取之)。一求解脱。二以定慧下求般若。三圆满下求法身。本云具足成就微妙法身百福庄严诸佛所赞。祥加为二。初总求涅槃。后永离下别求三点。即取此也。今即准之。

即证得下。第二化他有二。此初解上得佛果。二施诸众下明下利众生。

是时王子下。第三发遣二兄有三。一心内勇猛。二恐兄留难。三发遣令还。

尔时王子还入山林下。第二正明舍身有二。一王子舍身。二为虎所食。初又二。一舍身。二现瑞。初有三。一至虎所。二发誓愿。三正舍身(祥影取之)。初也。

脱去衣下。第二发愿两颂。为二。初半颂标。后一颂半释。前又二。初一句标化他后一句标自利。释中亦二。初一颂释自行。后半颂释化他(沼影取之。庄云。初行自利。后行利他者。疏文故)。本文分明。具如彼也。

是时王子下。第三正舍身。有三。一以身与虎。二虎不能伤。三菩萨见已下王子自害。又四。一登山揣下。二知虎无力。三四向觅刀。四以竹自刺。

是时大地下。第二现瑞有二。一空中现瑞。二诸天欢喜。初中有三。一大地动踊。二百光阴蔽。今略。本云日无精光如罗睺罗阿修罗王捉持障蔽。则云。与天共战。天以日月而为前锋。彼罗睺王以手执日。由斯薄蚀。今以为喻。即述祥说。如前述之(基云。梵云。罗怙罗。此云执日。旧云罗睺罗翻为障蔽。非也)。既许得正。三藏还依前翻。又楼炭云。以指覆日月等。具如正法念经。故知非者唯指自可。三天雨花香。

尔时虚空下。第二天欢喜有二。一口业赞叹。二颂为二。初一颂叹下化众生。后一颂叹上得佛果(沼云。初两句双赞。菩提涅槃依三种常俱得名常)。意谓。菩提是其无常。既言真常。岂得惑耶。不久当获等者。本云不久当证无恼无热清净涅槃(沼即取之)。

是时饿虎下。第二虎啖食。可见。而留骨者。为起塔也。

尔时第一王子下。第三眷属悲哀有三。一二兄悲哀。二侍从悲哀。三父母悲哀(祥庄沼兴即取此也)。初也。有二。一说偈推求。二心生悲恸。初中。则云有二。此初长兄定说。

二第二王子下。次兄疑言也。

时二王子下。第二悲恸。则云有三。此初寻见。

二见已闷下悲叹。

三时二王子下舍归。此言舍去下同起塔。准颂中说遇亲更来。

时小王子下。第二侍从悲哀。本云时小王子所将侍从各散诸方互相谓言。今者我天为何所在。准今有二。一诸方推觅。二共怀悲叹。今即准之。又此中虽略。而下颂既云王子诸侍从啼泣心忧恼。故云悲叹。

尔时国下。第三父母悲中有二。一母。二父。初有五。一梦中得相。

二地动下。觉已忧愁。

三时有下。内人还报。

四时彼下。心生悲苦。

五至大王下。以事白王。

王闻语下。第二父悲有二。一内心悲苦。

二悲鲠下。发言嗟叹。本略。依今有二。此初自嗟。

二即使下。慰他。则云有三。一出求。二得信。三往见。初也。

未久之顷下。第二得信有二。此初臣又二。初闻言。

二王闻是语下。悲叹又二。此初父王。

二夫人闻下。夫人也。

次第二臣下。第二有五。一大臣骤至。二父王亟问。三大臣悲噎。四夫人催答。五大臣具对。

王及夫人下。第三往见有二。此初见而闷绝。

二时大臣下。苏已咨嗟有二。一父王。

二尔时夫人下。夫人。沼云有二。初经家叙。二悲泣下夫人陈又二。初二颂述悲伤。后二颂叙恶相。

尔时大王下。第二起塔供养。依今有三。一尽哀哭。二璎珞下收舍利。三为于下起塔供。

阿难陀下。第二会今有二。此初正会。

二复如下。因赞今又二。此初难昔行。谓居凡地尚能如是。

何况下。第二扬今能。况今证圣岂不能耶。此即以自劝物修学。

尔时世尊下。第二偈重颂。隋云有二。一长行经家标。二偈颂如来说。本经一向四字为句。而有九十三行偈颂。今文三重。五七五言。总有六十三颂。准上有二。初有六十颂颂上长行说舍利因缘。后有三颂颂说宝塔因缘。就初为三。初有二颂总明舍身大意。次有五十四颂正颂长行。后有四颂结会古今(祥兴取之。庄沼及则虽求异言不离本义。见文知之)。初中本二。一颂舍身。一颂舍物。今转。初一颂明时位。后一颂显行愿。行即舍身。兴云。断结经中舍一万身。饥虎经中舍一千身。如是等也。二各有二。初二者。上半时。下半位。后二者。上半行。下半愿。

昔时下。第二颂长行有二。初一颂半本生。后五十二颂半本事。初有二。初半颂父本生。隋云。略颂名不说德。后一颂子本生。先诵小子名德。二兄诵名不诵德。则云。摩诃萨埵名大勇猛。今顺颂结。略无大字。今谓。上求佛道恒无疲倦。下救群生不惜身命云大勇猛。

三人同出下。第二颂本事。准上有二。初有五十颂半舍身行施。后有二颂起塔供养。初有三。一一颂半颂缘起。二有三颂舍身。三有四十六颂悲苦。初中有四。一半颂游山。二一句颂见虎。三一句颂上思惟。本云时胜大士生大悲心。我今当舍所重之身。四半追颂上共议也。

大士睹下。第二舍身有二。初一颂颂正舍身。后二颂颂上现瑞。

二兄怪下。第三眷属悲苦有三。初五行颂二兄。次一行颂眷属。后四十颂父母。就初上长行中有二。一说偈推求。二心生悲恸。今虽转势而犹颂之。初二行颂推求。后三行颂悲恸。下皆准之。

王子诸侍下。第二侍从哀叹。上中有二。今总颂云以水洒者。本云互以冷水共相喷洒。

菩萨舍身时下。第三父母悲哀有二。初十一行颂母。后二十九颂父。就初有三。初有一颂明眷属聚会。

次一颂半王妃忧苦。

后即白大王知下。八颂半向王处说。依本有二。今开第三以为三段。初二颂半说昼日愁苦。次有四颂明夜中所梦。后有二颂述闷绝失依。三中各二。初二者。一一颂半明生大苦。二一颂述见恶相。次二者。一二颂述见恶梦。二二颂请王觅子。后二者。一一颂夫人闷绝。二一颂侍女忧惶。

王闻如是语下。第二颂父有二。一略。二广。就初四颂有三。初半颂父王悲苦。次半颂大臣悲苦。后三颂人民悲苦。就此本五。一惊愕。二访问。三赞德。回推求。五悲恼。今略第三有余四故。初半初也。次有一颂访问。次半推求。后有一颂后也。

尔时大车王下。第二广中二十五颂有二。初二行颂妃请觅子。后二十三行颂王出推求。就初本广有十二行。分四。一以水洒妃。二妃问觅子。三更生悲苦。四推寻梦事。今有二颂。如次初二。而略后二。准上长行应如本也。

王告夫人曰下。第二王出推求有三。一有二颂王慰喻妃。二十七颂第三子。三王问如是说下四颂唤二子。还初如文也。

王即与夫人下。第二有四。一一颂大王自去。

二一颂群臣随从。

三半颂四向觅子。

四十四颂半信人还报又四。一见一人悲泣而来表子已亡。二见一人道子犹在以释王忧。三见一人道子已死是大善事使王生喜。四见一人道二子尚存令王自慰(初一下位。后三大臣)。初也。二颂如文。

初有一下。第二两颂初臣启。

王复更下。第三七颂半以大臣奏亡增悲。则云。与前长行互有广略。今谓。有二。初五颂半奏闻。后有二颂悲号。初又二。初有一颂总启。后四颂半别申。别中又二。初半颂二兄存。后四颂小子亡又二。初半总标亡。后三颂半述由。由中又二。初二颂舍身求道。后半颂虎啖余骨。此即颂上长行舍身及虎食也。

时王及下。第二悲号有二。初颂君闷绝入死。后颂臣洒人令活。

第三大臣来下。第四使来启存慰忧。则云。长行阙之。今又分二。初二颂兄存苦。后一颂恋弟亡。初又二。初兄闷死。后臣洒苏。二颂如次。后又二。初半悲号不胜。后半恋弟功德。

王闻如是说下。第三唤有六。一明小子亡。二恐二子复死。三思母致命。四前进寻求。五见二子还。六相见悲苦。初也。今二。初一颂父母号啕。前后文中。本唯王出。妃留在宫。今俱出城追觅王子。然无违也。后有半颂爱子已亡。

余有二下。第二三句恐兄复死又二。初半虽存恐失命。后有一句速往迎还宫。初本又二。一存被忧火。二为是失命。今即举初以兼后也。本云其余二子今虽存在。而为忧火之所焚烧。或能为是丧失命根。我今速下。第二又二。一速往山。二迎还宫。今亦举初以兼后故。本云我宜速往至彼林中。迎载诸子急还宫殿。

安慰令下。第三一句。思母致命。本云其母在后。忧苦逼切。心肝分裂。或能失命。若见二子。慰喻其心。可使终保余年寿命今谓分二。一颂忧苦失命。一颂慰心保命。二中各二。初中。上半忧苦。下半失命。后中。上半慰心。下半保命。今以一句总摄述之。或通前句。护子命故。

即便驰下。第四半颂前进寻求又二。一句严驾。一句诣岸。

路逢二子下。第五半颂见二子还又二。一句中路行啼。本云号天扣地称弟名字。一句推胸失容。

父母见下。第六半颂相见悲苦又二。初视抱忧悲。后俱往山处。本今转势。披对见之。

既至菩萨下。第二两颂上起塔供养。今又有三。初半尽哀哭。次半收舍利。后颂起塔供。大论侃疏第八云。立塔庙得梵福德者。经说有四种人得梵福。若人于未曾起塔处以如来舍利起塔。是名初梵福。若人于未曾起圣众精舍处起精舍。是第二福。若如来弟子众破。令还和合。是第三福。若人能修四梵住法。是名第四梵福。此梵住者。如下述也。

复告阿难下。第三四颂结古今。依今有二。初三颂会古今。后一颂结劝学。初也。此有五事可见。今谓。一会小子。二父王。三妃。四二兄。五虎母七子。隋云亦七事者。即开二兄及虎母子以为七也。王是父净饭者。本云输头檀王是。宜云。十二游经云。悦头檀王。此云白净王。其父昆弟四人。兄白净王有二子。兄悉达太子。弟难陀。皆出家也。此处有菩萨母名摩耶是。健闼婆王白大王曰。有妇女其形微妙端正无比。尔时大王即寻得之便为大后。生儿菩萨七日命过(则云。具足应云摩诃摩耶。唐言大术。旧云大幻)。难陀母名瞿昙弥。罗睺罗母名妙香。长者女子名月现。本字耶输多罗。又菩萨子名善星。母名耶若达。婆罗门女名瞿夷。此有同时常相行之(今举两女。具论太子有三夫人。此加鹿母。广如法花疏第一辨)。惟罗阅国。一云迦毗罗。有八城。合有九百万户故。癸丑年七月十八日夜托阴。一云七月七日。此是实言摩耶夫人胎。以甲寅年四月八日在迦毗罗国林微园毕利叉树下从右胁而生。当周昭王二十四年二月八日生也。释迦菩萨强违父母剃除发着袈裟舍家入非家。时菩萨渐渐游行从摩竭国往至罗阅祇城于彼止住。明日着袈裟持钵入罗阅城乞食。时摩竭王在高楼上。诸臣前后围绕。遥见菩萨入城乞食端正。从行至班荼婆山。彼止宿时。王语太子言。今可于此住。当分半国。菩萨不从。王重语。可作大王。我今举国为臣。复不从之。王言。若成无上道者。先诣此城与我相见。菩萨报言可。尔时王座起礼菩萨足绕三匝去。乃至外学苦行成道受乐。及难陀婆罗女等乳縻受四王钵度五人等。具如彼辨。次子。本云今调达是。诸师未释。宜云。今文殊也。今谓准前。阿难罗云见闻不同。本今互举。故不相违。大施主者。本云瞿夷是(则取故云。谓佛姨母。梵音摩诃波阇波提)。七子如文。

结劝应知。

菩萨舍身时下。第二说塔因缘。本长行。今偈颂也。转势有二。一明王子立誓。二明眷属起塔。初也。本云愿我舍利于未来世过算数劫常为众生而作佛事。然舍身时既无人见。而知立誓者。于时或题竹林。后人见之。今出经者序其事。或天神道之。

此是舍身处下。第二起塔有二。初有半颂正明起塔。后一颂半释隐显意。则云。虽经成坏仍存处塔。精感之至其迹难泯。如大乘天问布发处。老僧善对。余处皆同。或此胜迹不随劫坏。如诸教说。结僧蓝界至后坏劫独存土台。此亦应然。无用生惑。

尔时世尊下。第三时众得益。今谓有二。一闻法。二得益。

复告树神下。第四段结酬上问有二。一结酬上问。则云。请虽云侍者。标乃告树神。故叙缘说须结告彼。然旧本说是树神请。故知如本。准前知之。二神力隐塔也。

十方菩萨赞叹品第二十七

略开三门。初来意者。近接前生。无数劫中舍身命财修行求法皆为我等。既依圣德难闻得闻。十方菩萨悲喜揄扬。故此品来。二叹说主者。欲传法灯又宜闻故。

二释名者。依晓十方菩萨既赞佛诸功德。此中辨之。故言名也。

三决疑者。问。本合一品。何故今开为四品耶。答。沼云。今依梵本。四人赞叹各别书记。故分四品。旧人以见同是赞佛故合为一。又旧脱记。且如赞叹。今有四人。本无大辩。故开合异。后释非也。若尔本有前三人赞。何不开耶。故知如初。问。本云尔时无量诸菩萨众从此世界至金宝盖山王为国土为佛作礼而赞叹曰。此即他方菩萨赞他方佛。后乃此土大士赞此土佛。今他方众来赞此佛。何故如是。答。有此两者。他方菩萨来此受化。承彼佛力故还彼赞。此土大士受此佛化故赞此佛(祥云。何故彼此各叹者。欲显能说人德彼此无异故)。此佛后赞者。释迦是一化之主。说经既竟。结功在后。以还其人(兴即取之)。然赞他方应有多佛而但举此一者。正言信相后时成佛名金宝盖山王如来。字同欲示此经兴由信相。故偏赞之(晓引三说。初即取之。余如彼也)。问若尔沼云。旧错今是。何者。是处闻经合赞此佛。又准上来即有十方菩萨。何故俱往金宝山国赞彼佛耶。若云说经由其信相。信相后时当得成佛名金宝山故往赞彼者。此亦不尔。何者现宝山佛非信相身。彼佛又非说授之主。又复不云即此诸菩萨从彼土来。如何得言承彼佛力。故请虽由妙幢。能说即释迦佛。闻法来此亦俱释迦力。复妙幢师故赞释迦。新文为正。答。此虽征晓而出于本。若如子执。今教既违四及八本皆云诣彼国赞彼佛。岂无众本相违难耶。又凡何辄得判邪正。先诸三藏据无真文。岂得自作佛名等耶。审此理耳。既云承力来此闻经。故推功赞。何劳准上又引非说授之主矣。又以字同影显教兴。谁言现宝山王即信相身。又今文云。十方界有无量菩萨各从本土诣鹫峰山。既言各从本土至此。明知亦从宝山国来。故不得执。不云此诸菩萨从彼土来等者。今谓。本经约加违之功。今文取说授之德。各据一义。故不相违。

尔时至菩萨众。下五品。第三流通也。为二。初四品叹能说人。后一品弘所说法(隋初亦云劝发流通。后即同也。此即赞叹付属流通。意如上辨。兴宜取之)。就初有二。初一品他方菩萨赞。后三品此土大士赞(兴宜取之。则依来意二义。四品即分为四。初意四者。一灭罪生福行。二具相满好行。三克成妙智行。四圆契至理行。克因克果。生身法身。能证所证有差别故。后意四者。一赞教法。二赞色相。三赞法身。四赞利物。虽有互说所宗各殊。说法现身立己济他有差别故。具如彼也)。就初有二。初长行出能赞之人。后偈颂出所赞之事。今即准之。初有四。此初明众数。二各从下明处所。三五轮下明致敬。言五轮者。本云五体投地。宜云。是五肢体。曰五轮者。是人譬车。若车行时转两轮行。若人行时用五肢体而步往也。谓车载好恶物。人亦怀善恶业也。四一心下明发言。既闻经竟从此还彼方有此品。又说舍身竟佛入于定。是知此属流通也。

佛身微下。出赞事。准树神赞文段有二。初菩萨赞。后如来述。就初有十一颂为二。初十颂半赞叹。后有半颂回向(祥晓庄取)。初有二。初三颂半叹化身。后六颂半叹应身(祥沼兴取)。初有三。一二颂叹色。二一颂叹声。三半合结(祥晓取之)。初中有三。今转势之。一一颂叹色身。若莲花者。本云如金莲花。隋云有三。一金色。二光明。三净软。三中各二。谓法喻也。本分明之。二半颂叹相好。初句三十二相。后句八十种好。三半颂成相好。梁属次声。义者虽通。文势似强。故且依隋以分文耳。

其声清下。第二叹声又三。一半远彻。二一句高大。三一句妙巧。言八种者。本云六种。一大悲观世音。乃至六大梵天音。隋云天人丈夫音(祥晓取之)。今八种者。沼云。三经不同。依梵摩喻经。一最妙声。二易了。三深远。四濡软五不女。六不误。七尊慧。八调和。此即本义。如仁王疏。二中阴经云。一非男。二非女。三非长。四非短。五非贵。六非贱。七非苦。八非乐。三依十住断结经云。一不男。二不女。三不强。四不软。五不清。六不浊。七不雄。八不雌。初二小乘。后大乘经。见闻异故(兴取初经。而释义云。一声哀妙故。二言辩易故。三大小得中故。四声软故。五言无错失故。六声雄明故。七言有威严故。八声深远故。则引十住断结兼举初二也)。言迦陵频伽者。则云。唐言好音鸟(沼即取之)。鸟声和雅。佛又超胜。等者等取于孔雀声。本云迦陵频伽孔雀之声。

百福妙下。第三合结。言百福者。如大本德王中说。十善有上下品。皆为五戒庄严。上下各五十。故成百福。晓云。次第百倍。故言百福。如无上依功德品言。阿难。若十方一切众生俱行十善。如是功德更百倍增。以此业缘唯得菩萨一毛之相功德。更百倍增。然后能得菩萨一好。入一切好功德更百倍增。然后能得菩萨一相。乃至广说。今此颂中以略言显百倍功德。故言百福(兴即取之。沼云。准大婆沙一百七十七。百思名百福。乃至若依大乘。虽未见文。传有二释。如十善业互相资即为百业。又如一一业各有十种。一自作。二教他。三庆慰。四随喜。五少分。六多分。七全分。八少时。九长时。十尽寿。故为百业。具如彼也)。本各别结。结声中云清净无垢威德具足。结色终云光明远照无有齐限。今即一句总摄结之。准文显也。

智慧澄明下。第二叹应身有二。初半颂叹内德。次叹外化。初也。有二。初句叹智慧。后句叹功德二中各二。谓法与譬(祥即取故。下皆准之)。

圆光遍下。第二外化有二。一一颂半略标。二二颂半广释。三二颂半合结。初也。有二。初半颂明慈悲之体。后一颂明慈悲之用。

常为宣下。第二广释有二。初半颂明拔苦与乐之能。后二颂示拔苦与乐之事。初本有三。一明佛说此经。能拔苦。三明经能与乐。今有二句。即举初后以兼中也。

佛说甘下。第二明事亦三。初半颂出上说此经之事。次颂出上与乐之事。后一颂出拔苦之事。言安隐路者。本云安住正道。仍沼云。即八正道名安隐路。

如来德下。第三合结有三。一一颂明佛德无量。二一颂明不能具说。三半颂明略言少分。

回斯福下。第二回向。

尔时世下。第二佛述。今二。初总赞。后别成。如文。则云。有修习听闻皆灭罪生福。树神赞品。圣主明言。

妙幢菩萨赞叹品第二十八

略开三门。初来意者。他方既竟。今此赞扬。故来此品。又蒙深恩叹闻得闻。妙幢叹扬。又宜闻故。

二释名者。则云。妙幢菩萨请。能仁为记。因而赞叹。遂作题名(沼云谬等)。既如前拆。

三决疑者。问。妙幢荷恩宜失叹德。何后他方。答。兴云。客主然故。

尔时至白佛下。第二此土大士赞扬有三。一妙幢赞。二树神赞。三辩天赞。本略后也。就初有二。初出赞人。后明赞事。初也。

而说赞下。第二明事。准下有二。初菩萨赞。后如来述(兴即依之)。初中有八颂半为二。初有五颂总叹。后三颂半别叹(祥兴取之)。得知尔者。前文语通。后文语别。初有三。一四颂叹化身。二半颂叹应身。三半颂结之。初又二。初二颂明体。后二颂明用(祥兴取之)。初又二。初半颂略。后一颂半广也。今谓为三。一半视人无厌德。二半光明炽盛德。三半诸色分明德。三中各二。法喻如文。言红白者。举二摄三。故本云其明五色。青红赤白。琉璃颇梨。如融真金。

亦如金山下。第二明用中二。初一颂略。后一颂广。今谓。又二中各二。法喻。绀青色者。本云犹孔雀顶。集妙花者。本云集在莲花。

大喜大舍下。第二叹应身有二。初叹。后皆具下结也。四无量义。广如义章第十一也。

众妙相下。第三总结为二。初句结化。后句结应。此道品义。广如大论及大义章第十三也。

如来能下。第二别叹又二。初一颂别叹应身。后二颂半别叹化身。初中有二。一半外化。二半内德。

如来光下。第二别叹化身又二。初有一颂外化后一颂半内德。初又二。初半叹光明。后半叹福德(祥皆取之)。隋云。初叹明了。后叹示现。

如来金下。第二内德又二。初有半颂叹齿。后一颂明毫相。

佛告下。第二佛述也。

菩提树神赞叹品第二十九

略开三门。初来意者。圣众先说。天神同赞。二屡为对扬特悟妙旨喜不自胜。三为机宜。故此品来。

二释名者。本云道场菩提树神(沼云。准西域传云。树本名毕钵罗树。在金刚座上。其座昔贤劫成与大地俱起。据三千大千界之中。下极金轮。上侵地际。金刚所成。周百余步。贤劫千佛坐即而入金刚定。故曰金刚座焉。毕钵罗树。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而谓之菩提树焉。茎干黄白。枝叶青翠。冬夏不凋。光鲜无变。每至如来涅槃之日叶皆凋落。顷之复故。大地菩萨现为天女作此树神。即主菩提树之神。依主释也)。

三决疑者。问。不明余神耶。答。如则释云。屡有对敷。因为赞叹(沼云。最先见佛故。常不离佛故)问。此与地神同异何耶。答。沼云。有说是一。有说是别。

尔时至尊曰下。第三树神赞叹有二。一明能叹之人。二出所叹之事。初也。

敬礼下。第二叹有二。一树神叹。二如来述(祥兴取之)。就初有十一颂为三。初八颂合叹应化二身。二二颂别叹法身。三有一颂合结(祥即兴影)。初又二。一有五颂正叹二身。二三颂明其渴仰(祥即取之。庄沼影之)初又二。初二颂叹应化身之体。后三颂明应化身之用(祥沼即取。庄兴影之)初本有三。谓标释结。今转无违。标也。本云南无清净无上正觉。沼云。总赞。智圆名清净慧。乃至故旧经云南无清净无上正觉甚深妙法。故清净慧通法身也。具有四说。如彼辨之。

敬礼常求下。三句第二释。本四。一叹具智。二叹具断。三叹作佛。本云独拔而出成佛正觉。四叹照理。今略第三。如次三句即三义也。初句。本云甚深妙法随顺觉了。次云远离一切非法非道。祥云。非法者邪法也。非道者邪道也。今举非法兼非道也。后云知有非有本性清净。祥云。知有者知世谛。非有者知真谛。本性清净者知一实谛也。故今总言无分别慧也(庄云。四句如次圆镜等四智也。兴取逆配。则有二说。后即取之。初如彼也)。

希有下。和三一颂结。本今转势而文有三。一一句法。二二句譬。三一句合。

希有调下。第二叹二身用有二。初有一句总结应化希有。

后有二颂三句出希有事(沼意影之)。有二。初三句叹说此经。后二颂叹照此理。祥即述云初外化德。后内证德。初也。又二。初一句叹能说之人希有。释种等者。本云释迦牟尼为人中日(沼云。此种姓希。日灸种生世尊。故明逾日)。正取释种中明超日兼得性耳。后二句出所说之法。

牟尼寂下。第二两颂照理有二。初一颂叹能照之智。后一颂叹所照之境。祥云初明能证智。后明所证理(庄兴及则皆取此故)。初又二。初半明智能。后半明智用。隋云初半智后半定。智能。本云善哉如来。诸根寂灭。而复游入善寂大城。祥云。诸根寂者。于诸根中烦恼不起。是数灭无为。善寂大城者大涅槃。即是德灭无为。就用本云无垢清净。甚深三昧。入于诸佛所行之处。甚深三昧者谓禅定也。入诸佛行处者谓智慧也。此定智慧即是菩萨德也。

两足中下。第二叹境有三。一二句明圣道空。二一句明万法空。三一句明众生空(祥兴取之)。初言两足等者。本云两足世尊。行处亦空。祥云。大乘之道是如来行处。此道亦空。身皆空者二乘道空也。次体性者谓性相也。故本云如是一切无量诸法。推本性相。亦皆空寂。真实依他离性故空。分别无相故相亦空。后空可知(沼云。上二颂赞自利用。化相住寂入涅槃等故。以言牟尼及声闻弟子故。或通受用自利之用。言诸根定住等持等故。然真谛三藏云赞法身者。文势稍疏)。准上此据本智本定。理智相对叹扬实德。非约化相。故庄同云。初一行能证。后一行所证。初中有三。一根寂入涅槃城。二等持门。三深寂静境。谓真如性。后即所证寂静(兴云。此叹实德。此初叹智。四句如次。成事智等乃至叹境。空为境故。则云。赞所证如。将陈妙境先举深禅。于中四句。护根获果。依空察境。有差别故。后颂即显境中二空)。诸德如是。况下述云。汝能于我真实法身宣扬妙相。而言疏者。目回山回岂非此耶。

我常忆下。第二三颂明其渴仰有二。初有二颂明彼渴仰。后有一颂明佛慈悲。初又二。初一颂半明彼三业之善。后有半颂明彼有忧愁之苦。隋云初愿佛为生。后愿佛为灭。就初有三。一半口业。二半意业。三半身业(兴即取之)。第二有二。初一句明我有苦。本云我常渴仰。欲见于佛。为是事故。忧火炽然。后一句请佛为除。本云唯愿世尊。赐我慈悲。清冷法水。以灭是火。今即准之。

唯愿下。第二明佛有慈悲有二。初半明佛慈悲于彼。后半明佛慈念一切。本云世尊常护一切人天。是故我今渴仰欲见。今即准之。

佛身本下。第二二颂别叹法身有二。初一颂叹法身深远。后一颂明物不能知(祥取下准)初中依今转势为二。初半内证体。后半外化用。初依本二。上句明法身真实。本云如来行处。净如琉璃。祥云。法身之体离于万相。故为净。即是三无性理。下句明生死虚妄。本云声闻之身。犹如虚空焰幻响化。如水中月。众生之性如梦所见(沼取。故云。本净如空法身。如幻等受用变化身。兴即取之)故如幻等即有二义。一应化假有义。二生死虚幻义。本幻生死。今合二义。故置亦言。后中又二。上句说法。下句与乐。本云能与众生无量快乐。

世尊所有下。第二明物不能知又二。初半明惑者未了。本云如来行处。微妙甚深。一切众生无能知者。后半明智者不知。

唯愿如下。第三一颂合结。依今有二。初半结三身。后半结三业。初依本二。上句法身。下句应化(祥即取之)后中又二。上句所修。下句所证。

尔时下。第二佛述。本为二。初明佛出定。故云尔时世尊。从三昧起。以微妙音。而赞叹言。二述其所说。今即准之。初也。佛常在定出入不二。故本今文互显此义。

义如天下。第二述说。本云汝于今日。快说是言。法身深远。生死虚幻。凡圣不测。汝能叹之。所以快也。今总云宣扬妙相等也。

大辩才天女赞叹品第三十

略开三门初来意者。地神既扬。天神何止。又为尊法又宜闻故。

二释名者。准前可知。今明彼赞故立名(沼云。具四辩才名大辩才。有自在故名天。现为天女)。

三决疑者。问。说人竞扬。四王何阙。答。彼品既讫故。隋云。赞劝流通或在中或在后。义不定故不别也。

尔时至恭敬下。第四辩天叹扬。准前有二。一明能叹之人。二出所叹之事(兴即依之)初又二。初举人。后明轨。

以直言下。第二正叹又二。初天女赞。后如来述。初中又二。初赞叹。后回向。初中对前赞应化体有三。谓标释结。初也。直言词者。沼云。不以颂赞云直言词。今又以捷智辩而正叹故。言南谟者。义如前也。

身真金下。第二释也。宜云。有三。一赞三业。二赞二利。三合赞之。此即本意。准上可知。初叹三业即为三段。初赞身。则云。八相如文。

所有言下。第二赞口业。则云。口业之用示门开路。此三解脱门义。广如广百及义章第二也。三菩提者三乘菩提。义如常也。

心常清下。第三意业。今谓有二。初明心净。离八迷故。后明境净。八不境故。又显四净。如则辨也。

离非威下。第二赞二利。初自利。则云。行住坐卧皆无失故。六年苦下利他。则云。六年苦行为伏外道。如本行集广明其事。又释迦六年方证明极尊高。弥勒即日而成表圣智敏疾。动皆为物。事岂虚然。如法花智胜佛十劫坐道场。是行无上义。三转法轮。义如常释。

身相圆下。第三合叹又二。初叹三业德。拘陀树者。则云。似柳而大。其树圆满可喻佛身。旧曰尼拘陀。新云诺瞿陀也。

具一切下。后叹二利德又二。此初利他。于释种下。后自利也。

我今随下。第三总结有二。初法。后譬。

愿以此下。第二回向。

尔时下。第二佛述又二。初总赞。后别成有三。一叹昔行。二述今事。三明当果。在文可见。

付嘱品第三十一

略开三门。初来意者。此有三义。一群生不穷。大悲无限。欲化来际故有付嘱。二众生于菩萨有重缘。今其弘法教化物故。三二种六十俱胝大众。闻佛付嘱旨则重法情深。既有改常之念。定得分外之益。

二释名者。隋云。付嘱亦名嘱累。法花疏云。嘱谓付嘱累谓冯累。此有二种。一以法付人。谓以妙法付诸菩萨。如此中等。二以人付人。二世众生付嘱四依。如般若论以根未熟菩萨付嘱根熟菩萨。今具二义。故言付嘱。具如彼也。

三决疑者。问。法花如来既动三业三反付嘱。谓意欲付。现大神力以手摩顶。发言正付。今既略体岂无别耶。答。准七卷本。此经亦同。但总略故。具如隋释。问。若尔法花分身俱成。今经理须四佛共付。何故阙耶。答。亦准前也。

尔时至大众下。第二弘所说法。即付嘱流通也。八十两本文义大同。七卷异者如前应思。此品准本大文有三。一如来付嘱。二大众奉行。三如来赞成。初中。隋云。一告劝。二正付。初也。示将付嘱故普告也。

汝等当下。第二正付有三。一付菩提法。二付劝发流通。三结付嘱流通。初也。依今有二。初明已说。后求当持。初也。本云汝等善丈夫辈谁能守护此诸如来阿僧祇劫集成菩提。欲显付嘱菩萨识尊卑之故言丈夫。今即准之。诸佛集成即是释迦本。今本显故称我也。

汝等谁下。第二求当护持人也。欲令劝发重情故。此有二义。一谁能守护诸佛法身真觉果德。二谁能守护佛无数劫真修因德。故曰谁能。真护法性修行至理。本有自性护故必得。故曰守护。

我涅槃下。等二付嘱劝发流通。本云于我灭后。亦有二义。一于我化身灭后。二于我应身寂灭之后。于此法门等者。本云以此本当作广现。以者用也。今于此法法性经王当处处移扬广显三宝。问。云何广显三宝。答。菩萨教化众生发菩提心。是故能令佛宝不断。开示甚深诸妙法藏。分别解说十二缘起。是故能令法宝不断。具足受持威仪教法行六和敬赞一切众。是故能令僧宝不断。如是行者则能兴隆三宝永使不绝。

能令正法下。第三结付嘱流通也。

尔时众下。第二大众奉行。今谓。有二。一总标护持。二别陈护持(庄沼同之)隋云。有三。一凡圣众数。二略说受嘱。三正明领受。初也。言俱胝者。晓云。此云亿也。如先述之。

异口同音下。第二明受属。依真谛七卷本云。如世尊敕当具奉行。如是三支。

佛涅槃下。第三正领。言后时者。于像末二时弘通也。问。诸经多付阿难。何故此经偏付菩萨。答。梁云。此经不付嘱阿难。示诸经中王故付菩萨也。隋云。余经虽明外护。为成内护故付阿难。今此虽明内护。宗为外护故付菩萨。明道托时兴。自非菩萨威无宜得显故(问。文既普告。领中亦有迦叶阿难。何故梁隋作此释耶。答。经有体用。今据体用俱付论之。又约别义付。准下可知)又佛说不畏甚深难信之法。阿罗汉人虽在佛边而不闻。或有闻而不能信用。故付菩萨。问。若尔何故大品令阿难流布耶。答。般若有二。一共声闻说。二但为十地菩萨说。非九地所闻。九地非八地所闻。乃至初地各各不闻。况新行者。今付菩萨即体菩提经。及用经俱付。但付阿难用。教受持经卷下失。阿难即有三种。一阿难陀持小乘藏。分知中上。二阿难陀跋陀。此名欢喜贤。付中乘。分知上下。三大乘经藏付阿难婆伽陀。此言欢喜海。具持三藏。故言丈夫辈。又付嘱有二。一通及四辈弟子。二别付付对不付凡。又二。一付大不付小。二教付阿难义付菩萨。问。一受则足。何以七卷同声至三。答。文中略无三反付授。令菩萨等深爱经王。故三受也。问。若敬佛语何限三耶。答。诸佛常说不过三故。若三不从。执金刚神以杵拟之。又一说犹缓。过三大鱼。故三白也。

尔时诸大下。第二别陈护持。隋云为二。初赞叹住持。后大众外护因赞各说赞叹。初中又二。初长行标后偈颂陈。初也。问。本云尔时世尊说此伽他。今言菩萨。何故如是。答。弟子语者必承佛说。本据根本。今取其末。故不相违。问。若尔下众亦应同耶。答。同虽得旨。彼别称我。故不例也。

世尊真下。第二偈颂。问。此偈为释迦赞。为是四方佛伽陀耶。答。经两本付嘱品不同。寻真谛三藏付嘱品。云十方诸皆大欢喜赞美持法者。即是四佛嘱累。今按此品文。直是释迦从三昧出说此叹十方诸佛。四方有斯经持德用。及大菩萨诸天王等守护建立。我释迦亦尔。此明释迦为欲付嘱寅弘委付有在。大众顶戴。故共对面余韵和雅作如是说。同其伽陀乃至伽陀者。是婆罗门音。此土名赞叹。佛亦以不可说无数微尘身首口业供养诸佛赞叹法及菩萨。八颂为四。一一颂叹三宝。二一颂叹慈悲。三一颂叹福慧。四五颂叹制邪。谓降魔伏外道(兴即沼影)。初也。有四。一一句是五佛故。本云诸佛是实语。即佛宝。二一句法身。法身智即法宝。三一句。本云彼等实住故。彼等是菩萨众。即僧宝。四一句结叹。益本云此经增住持。谓得此经分住世间。教法流行利物不绝。犹诸如来大悲神力内护外加令不永灭名僧住持。如今出家俗式三衣钵尽法用太子舍利经劫不灭。佛出世从地涌出。并是佛愿之力住持也。

大悲下。第二叹大悲大慈有三。一一句叹大悲。二一句叹大慈。言慈悲者。着忍辱铠拔苦与乐。常以忍施慈于他人。不以嗔恚加报也。三两句结。

福资下。第三叹福慧有三。一一句叹福聚。五波罗蜜即禅定也。本云福聚为铠甲。铠者是悲。甲者精进。二一句叹智慧。即从前五波罗蜜生(依此庄云。谓十度中初三福资粮。后七智资粮。又初五福资粮。后五智资粮)。三两句结。

降伏下。第四叹降魔有三。一降魔。二叹内外护。三譬结。初也。有三。一一句伏诸魔。二一句破外道。三两句结护也。

护世下。第二三颂叹内外护。准本为二。初一颂半叹八部外护。后一颂半明诸佛内护。今随文势。初有二颂外护。后有一颂明内护也。初也。地上等者。是诸天女故。本云地住及虚空所有诸天女。谓具威力诸天。及天女众。堪能流通住持像末二世。佛力加故。

四梵住下。第二内护诸佛护持正法有二。一教行住持。二证行住持。初一句明教行。后三句明证行。四梵等者。教行相决同净性故。大论侃疏第八云。四梵住者是四无量(庄同。则云。瑜伽五十八尔)。四谛严者。本云四实已庄严。菩萨证得四德。福田经云。与八式水长养四宝果证。即四因寻思四如实智。四魔如常。略论魔王有一千子。左有五百助父不敬于佛。右五百敬信佛。天魔持刀刹佛亦曰刹者。佛举手自摩顶。波旬见佛手中刀现遂却退咸无余。修得曰得。还映饰性得法身也。

虚空成下。第三譬说无有改转有三。初两句譬。二一句合。三一句结。就初本云虚空若作色。或色作非色。言空作色者。现应化二身履空如地。或色作非色者。众像名或。改灭众色像现虚空身。履地如虚空为佛事也。又除却形廓然无像。令其宅心虚静累相自灭。又虚空若作色者。宁说虚空作无常相。或作非色者。乃可说大地万物悉皆空无。不可说佛法真道理有动坏相(兴即取之)。又佛菩萨能转净土以为秽土。秽为净土。善为恶恶为善。男为女女为男。乃至六道为非六道不可思议。是下地所不能知也。合结可知。

尔时四大天下。第二大众外护。即有十众。分为二类。初略举七天子各说赞叹明外护流通。并是欲色二界天子。文中列位上下不次。后略举三圣各说赞叹。弘赞流通明内护。并是大乘小乘众也(兴即取之)。则云。凡众中有动不动。又动众中顺违为二。顺中复有地居空居。地居更分股肱元首。此初四王股肱众也。各有九十一子弘护。今谓。有二。初长行序后偈颂述。下皆准之。初中有二。一闻法起心。二同声发言。第二偈颂。两颂为二。初颂弘法。后颂护人有二。上半持益。下半护事。

尔时下。第二天帝护。元首众也。文亦如前。初又二。初仪轨。后发言。后颂又二。初颂诸佛说意。后颂我亦随行。沼云。佛昔闻法得成菩提。为报经恩为菩萨说。我今得闻亦应报恩受持流布。

尔时下。第三睹史天。此空居众。中分乐慧习定。此乐慧众。文同。偈中。初颂明持益。后颂明宣扬。

时索诃下。第四梵护。此习定众。初颂说意。即护所由。后颂拥护。由有利故。

尔时下。第五魔子护。此违众。中父子为二。此魔子众。初颂持益。后颂正护。

尔时下。第六魔王护。此魔父众。初颂护持者。后颂护说者。二中各二。上半明益。下半明护。

尔时下。第七妙吉护。此四禅不动众。本云善德天子。初颂明益。后颂明护。二中各二。初中上半法德。下半人德。后中上半护法。下半护人。

尔时下。第八菩萨护。此大乘众。言慈氏则云此方召。彼云弥勒。过去值弥勒佛发愿名弥勒也。仙人经云。昔作仙人故名慈也。氏者本因。初颂护人。后颂护法。言不请友。本云不请之朋友。即亲友也。不待劝而往。往必与亲。如慈母起婴儿也(兴影取之)。又同一法门曰朋。同一心志曰友。舍身命者。本云能舍于自体。谓一切佛身皆从兜率天退。于人间受父母生身。不受法身也。

尔时下。第九迦叶护。此小乘众。中有小欲多闻。此小欲众。二十腊曰上座。三十腊曰大德。十腊中座。文殊问经翻为大龟。摩伽陀国之大姓也。父母祷祠天神。有梵天降托生。如余经说。十八部论疏云。迦叶波者是具足语。乃至具如前释。于佛弟子头陀少欲第一。佛重共同床坐。昔有贫女。于粪中得一金珠。得已心许打作薄用庄佛像。即雇金师不取作价。金师舍命生梵天。报终还人同生。生来无淫欲。父母与嫂妻不肯受礼。即钵金作女。世若有女人似金女方可取。父母见合右容立人特金女他国访觅。众生都见。金女即言。我似金容。阿姑遂妨得。金女少淫亦如迦叶也。就偈为二。初颂护法。后颂护人。二中各二。如文。

尔时下。第十阿难护。此多闻众。本云命者阿难陀。事如前述。初颂法胜。后颂宣通。二中各二。如文。宜云。大迦叶促袈裟待弥勒。罗睺罗护佛舍利居都钵旦证大乘法事。宾头卢证小乘法事未入涅槃。

尔时世尊下。第三如来赞成。依今有二。初赞劝。后喜奉初中又二。初赞成。后结劝。初又二。此初总赞。

汝等能下。第二别成又二。此初印现众。

若有下。第二劝当机。沼云。十法行中略举四种。一供养。二书写。三流通。此三施他。四解说。即开演也。听闻。披读。受持。讽诵。思惟。修习。皆恭敬摄。由恭敬法故听闻等。

是故下。第二结劝也。

尔时下。第二喜奉。则云。依天亲释伽耶山顶经。劝欢喜奉行总有三义(沼云依文殊问经论)。一说者清净。以于诸法得自在故(此意以无染者。得说自在故)。二所说法清净。以实证知清法体故。三所依说法得果清净。以得清净妙境界故(此意以依所说证入真理得涅槃故)。是故皆大欢喜奉行。

今依师说释教王。若有微契圣心者。

愿以此福遍五性。同入一乘共成佛。

金光明最胜王经玄枢卷第十

长承元年冬以东南院僧都觉树本写之。权律师宽信。宽延三年依洛西常乐院才觉以御自笔(奥书计)之本成庆校合此写本亦以御本(写本云)。

元禄第十一(戊寅)岁夏六月依书肆而需得此书矣自长承元年数历五百六十六岁。求法沙门伯映泰印。

愿晓―圣宝―延[便*攵]―观理―法缘―澄心―济庆―有庆―庆信―觉树―宽信(劝修寺法务)

于时宝历三年(癸酉)十一月朔旦写功了(始笔九月十六日。同四年三月十六日再校)。宝生院闲僧成庆(六十九龄)。

最胜王经玄枢全部十卷。乞求龙松院藏中新写本。始笔于去岁宝历二壬申正月元旦。至于今日渐渐书写功了。向宽延三年春。与洛西常乐真慧阇梨谈话。幸借得伯映所持古本。与龙松藏本对校。全以无异。斯之古本奥书虽宽信法务真迹无纷。一部文字草书纷纭衍脱写误甚多。今不恐愚订正之。或考本书悉傍注了。殊第二卷乱脱之多。所不及皆记下审。重得他本可校正焉。以此功德现世安稳当证菩提矣。恒天龙卫护神明资益。而天长地久国家安全。

皇帝陛下圣化无穷。将军幕下武运巩因。寺门繁荣僧宝久住。正法兴隆伽蓝坚固。南都安全快乐自在。且以余力及于法界。普共众生成于佛道。灾祸速灭万福即生耳。

宝历三年龙集(癸酉)十一月朔日。沙门成庆志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