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弥勒菩萨章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弥勒菩萨章

四明讲师曰。至论诸法本元清净。绝名离相。尚非是一。何况有诸众生未了常在轮回。圣人哀之。无名相中假名相说。于不二中而辨其二。是故慈氏。究轮回根。殷勤启问。

于是。弥勒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深究轮回之根也。弥勒此云慈氏。乃是其姓也。良由此门深究爱根。荡除细惑。穷其展转根元。推其差别五种之性。弥勒是等觉菩萨。一生补处。表除细惑。大凡教中说等觉位。方断四事。四事者。一劣无漏。二微细习气。三分段生死及变易生死。四内外转依。断此四事。方入妙觉。故当弥勒请问。

大悲世尊。广为菩萨。开秘密藏。令诸大众深悟轮回。

菩萨赞佛。于前章开说秘密深妙之义。如动目湛水等谕。及说种种取舍。皆是轮回也。

分别邪正。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

此赞佛。于前章辨说种种邪正。令诸众生道眼清净。不畏魔恼。

于大涅槃。生决定信。无复重随轮转境界起循环见。

大涅槃者。不生不灭广大法门也。决定信者。信受此法。绝无疑悔也。其信心如是坚固。又岂复入妄境起诸妄见。循环见者。即前章所谓念念相续循环往复者是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深悟轮回即慧眼。分别邪正即法眼。然慧眼证真。法眼达事。又慧眼即根本智。法眼即后得智。然天台以根本智为拙智。谓只证得自己之性。以后得智谓能鉴机逗教。分别邪正。说法度生。言道眼即具上二眼也。决定信者。即能信之智。大涅槃者。即所信之法。无复重随轮转者。即指前云驶月运等也。

四明聪讲师曰。弥勒补处大士。今居兜率内院。常说妙法。今预斯会。请究生死根本轮回始末。如钟在架非扣之则不鸣。

世尊。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游如来大寂灭海。

涅槃之道。广大深妙。故以海喻。

云何当断轮回根本。

前章佛说先断无始轮回根本。故菩萨于此问修断之因。

于诸轮回。有几种性。

诸轮回者。四生六道诸轮回也。轮回之相甚多。未审有几种性。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举法以请。先断轮回也。大则绝对待之大。性本自静曰寂。相本自寂曰灭。海是喻。喻如大海体深用广。具河沙功德。游者不住。即指无住处大涅槃也。当断轮回根本者。由前金刚藏章。闻佛说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今请问。未审是那个根本。如何断绝。并诸轮回六趣之中。有几般种性之人也。

修佛菩提。几等差别。

修证圆觉之法。共有几等差别。

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

佛化身复入尘劳中。当设几种教法。普度众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请悲智也。修佛菩提几等差别。此当大智。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者。此当大悲。又初则从假入空观。次则从空入假观。又初当无边法门誓愿学。次当无边众生誓愿度。上文说云何当断轮回根本者。此当无边烦恼誓愿断。然诸佛有无量无边法门。亦要学之。何谓之无边法门。只如一代时教修行法门。以至禅门诸方尊宿。接人差别之智。各自不同。既知诸法之门。便须依文解义。悟理见性之后。此方是自行边事。然后却要行利他之行。何故却要行利他之行耶。缘为根本智。只了得自己边事。谓之理孤事寡终不圆通。只翼单轮岂能飞运。譬如一水无以和其味。一木无以成大厦。一衣无以称众体。一药无以疗殊疾。一彩无以为纹绣。一声无以谐琴瑟。一言无以劝众善。一戒无以防多失。只如华严会上。大海龙王置十千之问普慧菩萨申二百之疑。若遇斯机。当如之何。所以释迦老子。有后得之智。遂为龙王开八万尘劳之门。答普慧大士二千乐说之辨。今欲鉴机说法。行利他行者。亦复如是。直须要会于无言说中假以言说。于无方便中假立方便。于无譬喻中假立譬喻。念念慈。念念悲。行无缘慈。作不请友。广开方便。饶益有情。利乐群品。以此推之。后得智者真巧智也。所以禅宗道。大凡参玄之士。须具二眼。一己眼明宗。二智眼辨惑。序云。佛称种智修假多闻。又寿禅师云。百川虽润。何妨大海广含。五岳自高。不碍太阳普照也。

四明聪讲师曰。大寂灭海者。行法云般涅槃海。涅言不生。槃言不灭。即不生不灭也。今言寂者。即彼之不生。今言灭者。即彼之不灭也。海即无涯。佛以圆觉为性海。若入圆觉而不能了生死者。则佛海中死尸。花林中腐鼠也。岂不自警哉。轮回根本者。法界次第云。生死根本即名色为始。以初受一期妄报歌罗逻时。但有名色二法。当知名色即是一切世间出世间之根本。能生一切法普摄一切法。智度论云。一切世间中。但有名与色。智者云。一名者心也。但名字故曰名。是心及相应数法。虽有能缘之用。而无质碍可寻。既异于色而有心意识。及诸数法种种之别也。二色者。有形质碍之法谓之色。是十界及一入少分。皆是质碍之法。并无知觉之用。说异心意识法。故指为色。有几种性者。曰心。曰意。曰识。曰色受想行识。曰六根。曰六尘。曰六识。十八界也。曰身三。曰口四。曰意三。曰见思。曰尘沙。曰无明。皆是轮回种性。其实八万四千尘劳。恒河沙数烦恼。皆属几种内。不可用心思。不可以数极。既总是轮回根本。只合为一问也。修佛菩提者。佛名曰觉。觉有情也。菩提翻道。即大道心成就众生也。众生旅泊三界。无由出于火宅。只为迷菩萨之路情着不觉。大圣启大道心。出三界狱。令诸众生游寂灭海。到菩萨岸。俵何法门。修行几等。如迷方人无指路者。终无出时。智者云。如来未兴于世。尔时虽有十善法之化。是为旧善。未有三宝之可归。大圣初成正觉。先为提谓长者。开授三归。以为入道之根本。进行之初首也。三归正破三邪。济三途。接三乘。出三有。况百千三昧。无量行门。非止一路。故云差别。回入尘劳设化度生者。圭峰云。众生无边誓愿度。即从空入假。或大悲济物。惑病既多。方药非一。若无方便有。如少汤添水。恐落爱见大悲。故须问也。

惟愿不舍救世大悲。令诸修行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慧目肃清。照耀心镜。

清净之智照了诸相。故曰慧目。心如镜明廓然莹彻。故曰心镜。

圆悟如来无上知见。

圆悟者。圆满具足。无所不悟也。无上者。佛之知见。最尊最胜也。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慧目即能照也。肃清则尘缘影像。一切境界。皆不能杂坏也。照耀即所照也。心是举法。镜是举喻。谓欲使末世修行之人。若于十二时中。能照之智。及所照之境。如镜对像。互不相瞒。于中不受不拒。物来斯照。物去斯忘。应变无穷。卷舒自在。若能如是。即圆满证悟十方如来无上知见也。圆悟即无能所。世间之法。莫能先之。故曰无上。然无上知见者。谓见闻觉知也。此举初后摄中间耳。何谓之无上知见。古云。有所知有所不知。无所知无所不知。有所见有所不见。无所见无所不见。且有所见有所不见者。如夜秉烛相似。有所照有所不照也。无所见无所不见者。如日轮升空天下洞然也。且行时若见有行时底。则不见住时底。坐时若见有坐时底。则不见有卧时底。唯是行时不见行。住时不见住。以至坐卧时不见坐卧底。乃至见闻觉知。于一切处一切时。不妨行住坐卧见闻觉知。千差万别一时坐断。触目对境。无非是登解脱清净法殿。无非是证大圆觉妙庄严域。这个唤作无上知见。岂有世间虚幻之法。而过得此法也。如是会者。方始有大利益。所以古云。无心则十方诸佛千里同风。有知则十方诸佛对面胡越。又老子得此道理。乃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若约教家配者。无上知见即涅槃性。菩提即涅槃法也。

四明聪讲师曰。惟愿不舍救世大悲至无上知见者。慈室云。慧目即如如智也。心镜即如如境也。智如于境。境如于智。即文殊章圆照觉相也。若非圆觉寂照之功。此知见永失。亦是赞请之辞。作是语已至终而复始者。圣智慜物。为物作则。故殷勤三请。

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深奥秘密微妙之义。令诸菩萨洁清慧目。及今一切末世众生。永断轮回。心悟实相。具无生忍。

实相者。无相之相也。金刚经曰。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者是也。无生忍者。于无生中。坚忍不动也。般若经曰。无生法忍。能令烦恼不生。诸法不起者是也。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弥勒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心悟实相具无生忍者。实相于一切法上不动。乃无相之相。若出其体即圆觉也。忍者有五。若资粮位谓之伏忍。见道位初地谓之信忍。修道位二地至六地谓之顺忍。通达位七地至九地谓之无生忍。无学位十地至妙觉谓之寂灭忍。当五忍中无生忍也。谓前章说一切众生。未悟轮回。妄见生灭。今既悟实相了。妄心不生。心既不生。轮回永绝。如是即可名无生忍也。

四明聪讲师曰。尔时世尊至当为汝说者。无生忍非易可阶。忍有多种。有生忍。有法忍。唯无生忍。圆位初住菩萨证之。一品无明既破。一分三德分显。证无生忍。凡遇难缘。如割水吹光。分身百界。救苦众生。何啻挟泰山以超北海也。时弥勒菩萨至默然而听者。如犊思乳。如蜂依蜜。争得不听。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

佛名经云。有爱则生。爱尽则灭。故知生死贪爱为本。又法华云。诸苦所因。贪欲为本。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答中别释爱本中。约欲以标指。此指四生九类。种种者。或天属之恩。如父母等。或感事之恩。或任运生爱。或因敬成爱。因恩成爱。恩之与爱。种种不一。今贪欲者的指淫欲也。

四明聪讲师曰。佛顶云。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媾发生。吸引同业。以是因缘故有生死。又经云。汝爱我心。我怜汝色。故有生死。五欲贪嗔皆曰种种。若极其漏源。平等性中。无生佛名。亦无轮回及不轮回。生死交谢。寒暑迭迁。因于妄动。至有物迁变。今且略陈元始。四明云。良由众生性具染恶。不可变异。其性圆明。名之为佛。性染性恶全体起作修染修恶。更无别体。全修是性。故得迷逆之事。无非理佛。即以此理起惑造业。轮回生死。而全不知事全是理。长劫用理。长劫不知。不由不知便非理佛。以全是故名理即佛。今欲穷源。从真起妄。初既是真。如何以变之为妄。此理难明。须知无明法性同体。平等性内具为善恶。但性善其性则柔。性恶其性则刚。其刚柔在平等性内。如天地。天性刚而能柔。如霜雪雾露等。地性本柔亦能刚。如金银铜铁等皆从地生。在平等性中。未分生佛。如水如冰。未分冰水。只为妄动恶性力强。真如内熏其性恶。随善缘起起作净用。若极净则为佛也。成佛了恶与妄无明业性。还在性善中。不断纤毫。先君子为小人所化暂为小人。今遇善人所化仍为君子。即本来人也。肇云。梵志出家白首而归。邻人见之曰。昔人尚在乎。梵志云。吾犹昔人。非昔人也。恶烦恼性转为性善。亦名性善亦云理。毒害烦恼本不动纤毫。为之本来面目。四明指要云。除无明有差别。此性中之恶。与凡夫见行之恶。如何分别。如水与冰。众生情执执冰。不知是水即冰。故云情生智隔想变体殊。终日用水只作冰想。故有天堂地狱之异。净邦秽国之殊。今且要穷今身从何处来。极轮回本。楞严云。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秪名热沙。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即有为生灭心。此心揽妄尘为体。缘会而生。缘散而灭。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觉。枉入诸趣。识精者。乃即今虚妄浮心也。元明者。即如来藏性也。不合随染缘则成九法界。随净缘成佛界。故曰能生诸缘。虽染净俱缘。而得失两异。净缘得真性。染缘失真性。今别指染缘。故曰缘所遗者。云枉入诸趣。涅槃经云。亦有二种根本。一者无始无明。二者现在爱欲。意同此经。

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

一切种性者。诸种类性也。卵生则从卵壳中生。胎生即从胞胎中生。湿生即由湿气而生。化生则因变化而生。如此种类之性。皆由染着淫欲。有此性命也。圆觉疏曰。但是情染总得名淫。纵使化生亦因业染。故总曰皆因淫欲也。

当知轮回爱为根本。

一切轮回。皆是爱起。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二约受生。即欲界六天。及六趣杂居之中。正者受也。古云。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娑婆者。皆因爱欲之心重也。止如忉利天以交抱为行欲。兜率天以执手为行欲。化乐天以戏笑为行欲。他化自在天以相视为行欲。以至鸦以觜传气。鹊以枝传绕。此皆因淫欲受身命也。凡世间之人。临命终时。若一生作十善法之人。先从下冷上至斋。自腰以上暖气后尽者。即生人道。若至头面热后尽者。此人即生天道也。若一生造十恶者。与此相返。从上至腰热后尽者。堕于鬼趣中。从腰至膝热气后尽者。堕于畜生中。从膝已下乃至脚热气后尽者。堕地狱中。无学之人入涅槃者。或在心暖。或在顶暖。又死之后。若一生善法功德多者。即生善道。若恶业重者。即堕恶趣。若善恶相半未定者。遂于暗昧之处。谓之中有身。须四十九日自定之。如秤秤物相似。若善业稍胜。即先受善趣。若恶业稍胜。即先受恶报。后受善报。满足之后随还受生。临受生时。所有托生之处虽远。由业力故见在目前。有福之者。或闻大众歌舞声钟铃罗鼓声。兼寂静美妙种种可意之声。无福之者。或闻风雨雷电声。江河泛涨声。及纷乱种种不可意之声。是时或妄见自身入台观宫殿之中。或见身入荆棘丛林芦苇之中。若变成男者。于母胎中即起男人欲心。背外而面向内。在其左胁。若变成女者。即于父身上。起女人欲心。背内而面向外。在其右胁。是时父精母血和合已。灵即生欢喜乃托彼生矣。在母腹中生脏之下熟脏之上。母啖一杯热食之时。其体如在镬汤。母饮一杯冷水之时。其体犹如寒冰切身。母饱之时。迫窄体痛不可具言。母饥之时。腹中亦似倒悬。其苦无量。前说卵胎受生。若湿化二生者。则又不然。湿生但染香故。若至生处。此香或净或不净。随其宿业所感也。若化生者。但爱乐所依之处。或好或恶。亦随宿业所感。俱舍去颠倒处欲境。湿化染香处。凡在胎中三十八个七日。方得出生。一七如生酪。二七如凝酥。三七如药杵。四七如温石。五七体形渐现。六七现肘膝。七七生手足。八七现二十指。九七生眼耳等。十七如浮囊。十一七身孔通。十二七生腹胃。十三七生饥渴想。十四七生筋。十五七生诸脉。十六七诸孔出气。十七七眼鼻等明净。十八七诸根长。十九七具三根。二十七生诸骨。二十一七生肉。二十二七生血。二十三七生皮。二十四七生肤。二十五七生肉增长。二十六七生发毛爪甲。二十七七各随善恶业若想一一觉智。二十八七生颠倒想。二十九七现形色。三十七毛爪增长。三十一七至三十三七人相具足。三十六七生厌离想。三十七七生五种恶想。三十八七欲生之时。母腹风起。或上或下。转其儿身。令倒悬头向于产门。犹如两石夹山。其有福者。时心自念言。我投浴池水中游戏。如堕高床花香之处。其无福者。时心自念言。吾从高山堕落悬崖沟坑溷中。或如地狱罗网荆棘之上。及旷野石涧剑戟之中。愁忧无量。又如欲生之时。母危儿怖。生堕草上。身体细软。风草触身。如履刀剑之上。忽然失声大叫。其痛苦亦无量。出生之后一七日内。身中方生八万户虫。以此推之。四生九类。莫不皆因淫欲中而受其身。以至竛竮五趣匍匐四生。无由解脱者。皆为爱欲为根本。根是举喻。本是举法。何以知之。伐树不尽根。数数更生树。断爱不尽本。数数得生苦。良可为证。

四明聪讲师曰。受生别者。且言六道轮回。最初一念。于大觉性。熏起迷妄无明宿业。顺六道性。处处受生。因风火二大。驰我神识。酬其宿债。作福相似。来生我家。皆由起自贪欲。贪属爱。爱欲为因。爱命为果。遂揽父母遗弃。成五蕴色身。故有胎卵湿化四生之始。壳中生曰卵。胞胎生曰胎。湿润而生曰湿。无而倏有曰化。天道地狱纯是化生。修罗具四生。人亦具四生。鬼道胎化生。畜生具四生。人有卵生者。昔西土毗舍佉母。生三十二卵。为三十二子。湿生人者。如柰女。于柰树上生一池水。水中生一女。既无父母。以柰为姓。故曰柰女。值佛证果。亦云庵提遮女。后瓶沙王得之生一男。曰耆婆。天医也。淫是耽染爱着。但是情染总名为淫。纵是化生亦初依业。有如斯之类。皆由心染气传。受性禀命。既性命由淫。淫复由爱。故云爱为根本也。

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

因有一切可欲之境。助发一切贪爱之心。彼此染着。随业受报。所以生死不息。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欲助成因也。由者因也。诸欲即境也。爱性即无量劫来种子。由外尘境。牵起爱心种子。所以十二时中。爱绳万结。情网千重。因此爱心贪欲故造业。造业故受报。由此生死不断。因缘相牵。譬如磁石吸针。针乃北方铁。北属阴。石乃南方之物。南属阳。由阴阳相感耳。楞严云。我爱汝色。汝怜我心。以是因缘。百劫千生常在绳缚。肇云。众生所以久流转者。皆由着欲故也。若欲止于心。无复生死也。

四明聪讲师曰。众生欲心在内。若未见境。欲心未起。以由境故。牵起欲心。所以佛顶云。尔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生死不断。如膏助火。宁不转炽。欲助爱心。造业受报。肇云。众生所以久流转者。皆由着欲故也。若欲止于心则无生死。潜神玄默与虚空合其德。是名涅槃。遗教云。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是以镬汤虽沸。不煮无欲之人。如佛弟难陀。着其妻故。佛引之游天宫。见一宫天女胜妙而独无夫。难陀遂问天女。天女答曰。佛弟难陀持戒。生此为我丈夫。难陀为欲持戒要生天上。佛又引之游大地狱。忽一狱空。陀亦问佛。佛云。尔自问狱卒。卒曰佛弟难陀为欲持戒。报尽来生此狱。以斯念之。五欲无常。如花上露。见阳则晞。若知而不戒。则遗教所谓老象溺深泥者是也。

欲因爱生。

一切欲心皆从爱起。

命因欲有。

众生身命。因欲而有。

众生爱命。还依欲本。

众生爱命。念念不舍。是谓复依淫欲之本。

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始爱欲而受生故为因也。始爱命而受报故为果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明因欲故因果展转更相依倚不断。欲谓贪淫。命谓身命。若无爱欲。则不生此身。当知一切众生欲。从能爱之心上有。既于过去因有淫欲生得此身。今生又就此身之上。又生爱惜保护贪着之心。由爱此身所以之故。又依傍此身。作来生淫欲之因。因此又感来生生死果报。如是展转相续无穷。故云爱为因果。

四明聪讲师曰。光明云。是身虚伪。犹如空聚。良由众生最初揽阴成身。阴者五阴。和合假名为身。如揽五指故有拳名。凡夫不了。执此假名而为我等。广有十六我人知见。今诸经略云五阴我者。聚阴等法。于中若即若离。计我我所之实人者。亦于五阴妄计我是行人。众生相者。于五阴中。此五共生。故曰众生。寿者。亦于五阴妄计我受一期报寿。命者。亦于阴法中。妄计我命根连持不断。以执此故计有我身。故名身见。今于十六中。具出四见。皆是妄想并无实事。男托胎时。见母为所取境。见父为所竞境。于母起贪。于父起嗔。父流为是己有。乘兹妄念故得托胎。女人反此。委在涅槃经。男女之名。由是妄想而为始也。此身幻质。名为假名。既由妄想及从精血。以验此身名为虚伪。如上二空境中。是生空境也。欲谓贪淫。命谓身命。若无爱欲。诸缘不生。身亦不有。当知欲因爱身。身因欲生。既有此身。还生于爱。由爱身故。还为欲因。复感未来生死果报。如是展转相续无有穷也。

由于欲境。起诸违顺。

因彼可欲之境。有违我者。有顺我者。故违顺之境杂然而起也。

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

所见之境。或违我之爱心。则心生憎嫉。小则骂辱。大则杀害。种种恶业从此而有。

是故复生地狱饿鬼。

既有恶业。即受恶报。随业受生。堕于恶道。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恶业招苦报也。违者不可意。顺者可意。由爱彼境。境不顺心。便生热恼憎嫉。起嗔之故。或杀或害。或打骂凌辱。种种恶业。若境顺爱心。而生染着。淫盗饮啖侵夺绮妄种种恶业。若于十二时中。如此用心者。遂感三途之报。若起嗔心。感地狱之报。若起痴心。感畜生之报。若起贪心。感饿鬼之报。不言畜生者。有二义故。一欲成文。二举初后摄中间也。

四明聪讲师曰。欲境者。则色声香味触五欲境也。众生见此五境。起违顺相。且如色境。顺则成喜。逆则成嗔。或不相从。谓之境背。背爱心便生憎嫉。即嗔心生。便有打骂杀害种种恶业因色而起。余四欲境亦复如是。顺逆者。色若顺心。而乃耽着淫盗饮啖侵凌绮语。亦造众多恶业。以此逆顺二业。招恶强报。先堕地狱。次作畜生。后作饿鬼。受三恶报。次生人间贫穷下贱。复与宿昔冤债。始相酬对。(广如楞严经文)此经文。虽无畜生报。意亦含摄之矣。当知色欲能生于火烧诸世间。如西竺述伽婆。市鱼为业。一见贵公主出。忽生爱乐。因而久病。其母问其故。说如上事。母由是常供贵人之鱼。公主问其供鱼之意欲何所求。母乃言。子爱欲事。公主设计相期于自在天庙。克日而至。渔者先到。其神以睡魔着之。令彼熟寐。贵人左右求之无有。忽看纸钱堆中。见彼睡着不醒。用物遗之而去。觉来闻异香见物。知贵人来。忽然思念。身上欲火发生。先燃其纸钱。次烧及天庙。故云欲火烧天庙。将绳系子咽(出龙树大论下明善业乐报)。

知欲可厌。

知欲是恶因。深可厌离也。

爱厌业道。

爱彼厌离恶业之道也。圆觉疏亦曰。于离恶法门。深生爱乐。

舍恶乐善。复现天人。

舍诸恶业。乐修善业。善业既熟。即现天人之果。天人者。天道人道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造善招乐报也。谓前文说众生则不知不觉。起惑造业。随于恶道。今已知觉悟前来起贪欲之心非是善道。深可厌舍。念念只是爱。厌于三途恶业之道。遂舍去能造十恶之心。却起乐十善法功德之心。修信进念定慧。得十善之法。若于十二时如此用心。遂感人间及六欲天福报。虽然如是。亦未为善。何也。为人间有八苦。天上有五衰。八苦者。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爱别离苦。六怨憎会苦。七求不得苦。八五阴炽盛苦。五衰者。一衣垢染。二花鬘萎悴。三两腋汗流。四体便臭秽。五不乐本座。广说五衰八苦。见文殊章。

四明聪讲师曰。欲者五欲。唯色最切。人畏之焉。若论欲性。本菩提性。如带刀入阵。不独卫身。亦获名利。菩萨用色观色法界。离五欲境。别无佛性。今且论厌欲乐善。如大论云。有须陀洹。在人间住。亦有妻。正断欲界九品思。断思尽即超欲。而于欲境倍胜常情。妻不喜。每忧之。忽有一圣人至。言及此事。彼云。吾教汝但云须陀洹果法应如是。妻如其言语于其夫。夫欲心顿断。如汤消冰。灰飞烟灭。邻人不知其故和之。夫取一画瓶出。五彩装成。甚是可爱。云若与吾玩此画瓶。妻贪此瓶常不释手。夫忽讨此画瓶。妻度与夫。夫闪此瓶堕地破碎。臭秽流出。夫云。与吾拾此画瓶来。妻云。画瓶打破。夫云。以吾玩汝犹如画瓶。复说偈曰。猛者入定观。身心所与尘。见已生秽恶。犹如彩画瓶。岂非知欲可厌也。又如佛在世时。一妇人生三四子。悉皆死亡。其母以忆子心狂。披发裸形而走。忽一日直至祇园寺。径造佛前。佛威神故。忽然猛省无礼蹲地。佛令阿难取袈裟与之。披后归去。同夫来见佛。皆证阿罗汉。若是厌恶乐善。极则止生人天。若于欲深省者。可登圣阶。人天五戒。三归五戒为首。种种福利。皆天人果报也。上来通言人天之善。向下四禅天。初禅梵王。二禅少光等。三禅少净。四禅无云福生广果等。此四禅天。皆因修禅定得生。

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

既知种种爱心可厌可恶。乃弃诸爱。专乐舍法。不知此心亦生于爱。故曰还滋爱本。

便现有为增上善果。

既有弃爱乐舍之因。即现声闻缘觉之果。因修而得。在诸善果之上。故曰有为增上。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感色界不动业也。依报谓又不知其前来爱造恶。及爱造善之心。俱未免苦轮。遂弃彼爱心及乐修善心。一时皆舍去。又不知此之舍心与彼爱心一般。依前润起爱心之本。如此用心。乃是有为之心。感得色界。渐渐增上。无色界正报及依报。俱舍论云。梵王天人。身长十由旬。无色界之人。身长三十六由旬。不动业者。谓因不动果不动也。因则不被下欲界境之动。果则不被四禅心定之所动也。如初禅不被欲界境之所动。二禅又不被初禅境界所动。三禅又不被二禅境界之所动。如是渐增至四空处天也。

皆轮回故。不成圣道。

谓恶果善果。及有为增上善果。皆属轮回。不成佛道。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总结也。以是上来所说。爱欲之心不断。受三途之报。舍心不断。受上二界之报。此皆三界轮回。不成佛道也。

四明聪讲师曰。入道之门先须伏爱欲。前云舍恶乐善者。在人间修三归五戒。孝养父母。行世仁慈。修桥布路。写经造佛。扫塔涂地。种种善利。得生天上。初是四天王天。二忉利天。极至六欲天。或生人间富贵。故云复见天人。今云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音落)舍。禅是弃者。弃前欲界欲乐粗强。此人厌弃生梵天。若加修四无量心为王爱者二禅天。此天有四支禅。内净支喜支乐支一心支。既存喜乐故曰爱禅。乐者三禅天。此禅第一快乐。胜前二禅。亦有五支禅。怡悦之心。名之为乐。舍者四禅天。此天有四支禅。断苦乐故。灭忧喜故。不苦不乐行舍念净行者。欲离前三禅时。种种呵责于乐。乐既谢灭。则不动之定与舍俱发。离乐不悔。此心名舍。如上弃爱乐舍。此四反生禅味。著于定心。药反为病。还滋爱本。此上色无色界。非可易登。因离欲故。修增上善得生此天。虽然仍是轮回。不成圣道。若望修圆觉者。霄壤之殊。故云不成圣道。

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生死轮回。贪爱为本。欲免此苦。先断贪爱。渴者谓众生爱心如渴故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劝断根本。以此之故。一切众生。欲脱三界生死。出六道轮回者。必先依佛说。断除贪淫之心。及能起爱渴之心。爱心喻渴。求水之谓。报应云。事起必由其心。报应必由其事。是故自报以观事而事可变。举事以责心而心可反。譬如世人欲要流轧。先须竭其水源。欲要汤不沸。先须除其火。所以古云。拥其流者。未若杜其源。扬其汤者。未若扑其火。由源出于水。源未杜而水无穷。火沸于汤。火未扑而汤谁息。故有杜源之客。不拥流而自干。扑火之宾。不扬汤而自止。类斯而谈。可得详矣。厌其果者。未若绝其因。怖其苦者。未若惩于恶。因滋于果。因未绝而果未穷。恶生于苦。恶未惩而苦讵息。故使绝因之士。不厌果而自亡。惩恶之贤。不怖苦而自离。凡百君子书而诫欤。所以道。一切众生轮回根本。只是贪欲及爱三字也。前文殊章。无明为生死根本。此即发业也。今弥勒章。以贪爱为轮回根本。此即润业也。诸经或说发业。未若此经文简而具备矣。

四明聪讲师曰。贪欲爱渴。此二轮回根本。不得不除。贪是三毒之首。爱因此起。乃着物之端。因爱故揽五阴为体如鳞集仰流。此贪爱大凡皆有。但轻重之殊。杀戮重者即地狱。轻者鬼畜报。爱亦有轻重。胜则生天。劣则人界。贪爱体是无始无明。修圆觉者。能观贪爱皆是佛性中道。终日贪爱不碍菩提。文殊自云。我是贪欲师利。此如抱虎弄蛇。不达性则为物所伤。善达性者不独入佛。亦能入魔。

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

菩萨示现受生。非本于爱也。盖起慈悲心。摄化众生。令舍诸爱。故假借淫欲之事。入于生死海中。与之同事而化之尔。非实有贪欲心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通妨。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恐有此疑。害其观智。只如庞居士。岂是真个萦妻育男养女贪着世间之事耶。又如猪头和尚等。皆菩萨化现。但是示现受生。同于凡夫。为欲利益调伏摄受教化一切众生故也。

四明聪讲师曰。如傅大士。布袋和尚。和须密多女。如观音为马郎妇。猪头稠树。皆以欲法化人。云门南泉德山等。皆用魔法入佛。菩萨慈悲利物。若纯用善。其间恶逆重者善化不受。示恶入恶。于恶达恶。为性恶法门。以摄恶者皆是菩提。盖粗恶重者从恶入易。从善入者不伤物。如把线放鹞。纵未成佛。不失人天也。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无一切念。即免轮回。净圆觉心。豁然开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显觉也。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者。此一段文。约禅宗说之。乃是熟处放教生。其次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者。乃是生处放教熟。约教家说者。先是出矿后方成金。

已上经文。总答弥勒前问。欲游如来大寂灭海。云何当断轮回根本。今告云爱欲二字也。

四明聪讲师曰。欲爱大小乘俱断未尽。声闻尚有习气。如迦叶闻琴起舞云。吾于三界。五欲吾已断竟。此是界外胜妙五欲。吾闻之不能自安。界外五欲亦云法爱。亦云法尘。今且就末世众生修圆觉人。先降心治性爱心习尽。如冰清玉洁。不牵轮回心。纯是法与法相应。更念兹在。兹求圆觉。速得开悟。圆觉即止观。散即止。昏则即。憎爱自然消落。如印印泥印坏文成。

善男子。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

因本来贪欲之心。发扬一切妄幻。遂显出五种差别不同之性。圆觉疏文。论五性。一曰二乘性。二曰菩萨性。三曰不定性。四曰外道性。五曰无性。

依二种障。而现深浅。

理障在心故曰深。事障在境故曰浅。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二明种性中。总标因依。发则显发。挥则挥散。无明即根本烦恼。谓一切众生。因背觉合尘贪欲之故。遂发显挥散根本无明。是时便显出声闻性。缘觉性。菩萨性。外道性。不定性。各各差别不同。何故如此为始初。若遇着邪师教者。则于人法二我上。坚执不舍。此障对于二乘为深。若遇着二乘之教说人空理。虽已知人空。其于法执未忘。对前邪师为浅。若遇着菩萨之教。对二乘又为浅也。然此众生。觉性之上。本无浅深之障。但随其所熏习耳。

四明聪讲师曰。本贪欲者。即根本无明。具十法界善恶之性。发挥无明。枝末无明也。此无明随染净缘成凡成圣。凡夫虽迷而其迷中假实。依正未始离性。须知染缘熏于性染方成染法。净缘熏净方成净。用性染性净。其体本融全体而起。随染缘则染净俱染。随净缘则染净俱净。不二门云。三千在理同名无明。三千果成咸称常乐。今此无明。具染净缘。发挥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五性者。永嘉云。一阐提性枝末无明。二决定性。三不定性。四菩萨性。根本无明也。五佛性。别教果佛也。一障全在信不具者。名阐提性。二破事障见思之惑。名决定性。取灭度想者也。三破见思已。不取灭度想者。如方等会。有密求耻小者。名不定性。四菩萨性者。破理障者。破障理无明也。佛性者。就当教。究竟破也。此非是被机立五性教。亦非为声闻缘觉立。此教名但佛点出。迷圆觉之人成五差别。亦是惑有厚薄。证有浅深。答弥勒生死根本之问也。

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

修证之理一有所执。正知正见曷能明了。

二者事障。续诸生死。

一切有为皆名事障。随业受报。生死相续。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所依二障也。凡夫有我执。即前妄认四大为自身相。故曰事障。所以竛竮四生。匍匐六道。二乘有法执。故曰理障。所以有智无悲。考此二障。若在起信论谓之。我执法执。盖起信说。初于本觉上。一念不觉动心为业相。有所见为转相。境界现为现相。起分别心为智相。此心不断为相续相。此五者皆为之法执。起取着之心为取著相。于取着处。计度其名字。为计名字相。此二相属我执。若在唯识谓之。烦恼障。及所知障。为烦恼障障心。心不解脱。所知障障慧。慧不解脱。若在此经谓之。理障事障。若二障之体在起信论。二障之义在唯识论。二鄣之名在今经也。又天台教。烦恼曰界内见思。所知曰界外见思。注云。我执即一蕴之色。法执即四蕴之心。在参同契。谓之执事犹是迷。契理亦非悟。故楞严经云。初伏客尘烦恼。又云永断根本无明。大意皆同。

四明聪讲师曰。一名理障者。即根本无明也。能覆出世间真明之慧。而能增长生死碍正知见。属菩萨断。二名事障者。起信论谓之六粗。亦从见爱而起。初受一期妄报歌罗逻时。四大五蕴根尘等。此惑谓之见思。属声闻缘觉所断。若不断者。生死相续。轮回不息。

云何五性。

已解在前。兹不重述。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徴问也。性字从心从生。谓从心而生。谓之性。

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断灭。名未成佛。

既为事理所障。安得成就佛果。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简未熏之者。正当楞伽经中无性。此经本以发心修证。约二障故成五性。此一种人都未曾闻佛教。求熏修性。二障未曾断故。不当其五性中之数也。

四明聪讲师曰。此文诸说不同。圭峰云。本以发心修证。约断二障。故成五性。此都不断。故非五数。慈室云。此总劝。非指根性于通途敦勖。又一说云。未曾断惑。不当五教。与圭峰同意。又与楞伽五性中无性同。圭峰亦云。若据楞伽文。即当第五无性也。诸说不同。在人取舍。今观此文。诸经中有阐提性。未破见思无明。即今云。未破二障。此种性本是佛法中外人。亦有佛性。又有经文。贬之为无佛性人若不是一种性。如何云善男子。此二障未断灭等。验此是阐提性也。涅槃云。佛告纯陀。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发粗恶言。诽谤正法。无惭愧。不改悔。名为趣向一阐提道。又梵行品云。一阐提者。不信因果。无有惭愧。不信业报。不亲善友。不随诸佛教戒。名一阐提也。

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

于事虽不攀缘。于理尚有所执。但能悟入声闻缘觉之道。未能显。然安住菩萨境界也。传心法要曰。因声教而悟者名声闻。观因缘而悟者名缘觉。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五性中。此当第一声闻性第二缘觉性。此之声闻缘觉。皆是二乘之数。于中声闻。乃闻佛三缘四谛法门而悟道。当二乘中钝根之人。所以华严经云。随他语解故。号声闻。辟支伽此云缘觉。此人出无佛世。但观四时迁变代谢而悟道。更不假师绳。所以道。春观百华开。秋见黄叶落。此当二乘中利根者也。此二乘之性。不先求了悟觉性。但知生死苦。遂止息攀缘。先除事障。已除我执。尚有法执。理障未除。虽云超出三界。于台教四土之中。约居方便土。未到菩萨境界。此人一向厌下苦粗障。欣上净妙离也。

四明聪讲师曰。声闻修四谛。缘觉修十二因缘。息诸攀缘。断见思惑为声闻。更侵息气名为缘觉。缘觉亦多种不同。有部行部党而行。如今时社会有禀十二因缘。先观无明至于老死尽。此是依教修行人。又一种独觉。春观百花竞秀。秋观万卉咸衰。睹外境荣枯类内心起灭。谓之独觉也。

圭峰云。虽至长者之家。犹在后园除粪。止宿草庵。法华云。雇汝除粪。正二乘也。

善男子。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

二障已伏者。谓理事已平。不作障碍也。止能悟入菩萨境界者。二障虽平。尚未能尽灭故也。

若事理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提及大涅槃。

二障俱空。即成正觉。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第三菩萨性。先当发愿者。似令修证不是分别五性。此译人之讹。今文只要分别出五性差别不同。当云唯先发愿。又悟入者。当作顺入。此中亦只先愿断障不先了心。未觉了真性。而二障又已伏之不行。此当地前菩萨双伏自然潜同菩萨。故云顺入。永断者。此约地上果位。盖地上方双断也。大涅槃者。即无住处大涅槃也。

四明聪讲师曰。此菩萨修圆觉者。独圆之教不无于别发大心修大行。先当发愿即四弘誓也。自未得度。先度于人。要心勤断二障。无明业识已伏。若石压草入品。非遥具烦恼性。能知如来秘密之藏。居此位已伏无明。即能悟入菩萨境界。若二障断。名铜轮位。即十信菩萨既断见思。谓之事障也。若断理障。即登圆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分身百世界作佛。龙女成佛即此位也。故云二障永断。永断之言该四十二位住行向地等觉并后心。方无明永尽。破阿梨耶无明业识最后一品。如贴体汗衫着时最先脱时。最后亦云天刚水际入妙觉位。如十五夜月更无斜光。

古云。昨夜一轮满。清光何处无。故云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提及大涅槃也。

善男子。一切众生。皆证圆觉。

圆觉妙性。众生本有。

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渐。

利根之人便能顿悟。钝根之士须假渐修。

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

大根者顿悟。小根者渐悟。若遇圆觉法门。不拘根器大小。皆得成佛。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第四不定性。问既是四生九类。已皆证入十方如来圆觉了。何故更要依倚善知识所教示。修习因地法门耶。若据圭峰注。以谓译师讹之。当云证诸众生皆有圆觉。谓吾佛大圣人。普为一切众生。保任作证。人人具有此广大灵明圆觉之性。此之性上本无菩提可求。下无众生可度。中无万行可修。所以道。人人壁立千仞。个个常光现前。一道恩光何人无分。人人平肩佛祖。各各鼻孔辽天。本来具足。本来无欠。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于是有褁粮。负笈。拨草瞻风寻。师访道之事。或逢个知真识妄知病识药底善知识之教。因修心地法门。行称性法行也。若遇顿师教之。则成顿证。若遇渐师教之。则成渐证。然彼众生觉性之体。与佛一般。初无顿渐。若遇如来之教。并许成佛。良由此不定性之人。遇善则善。遇恶则恶。如一张白纸相似。褁香则香。褁臭则臭。孟子所谓。人之性其犹于水。决诸东则东流。决诸西则西流。论语所谓。中人已上可以语上也。可以语下也。老子谓。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也。又如大智论云。昔王不立厩于寺者。谓此王有象。可敌诸国。每有争战。庄严器仗。令象前战。无不克胜。而诸国皆惧。久而无敌。遂立厩养。僧寺之久。闻僧众持念之声。其象遂乃心善。后有敌国兵众相侵。依前以象前敌。其象皆不肯战。其王忧愁。虑国衰败。有智之臣白于王前。此象久处僧舍。见闻善事。与之俱化矣。今可移处屠坊。令常见杀。往未经久。其象恶心还起。畜生尚尔。况复于人。近善不善。近恶不恶耶。故儒典。亦常令学者。择其所习。可不信哉。

四明聪讲师曰。圭峰云。皆证圆觉者。译师讹也。应云证诸众生皆有圆觉。可谓聪明人。前有三尺暗。岂不闻。上文云。始知众生本来成佛成。岂非证耶。法华云。一百八十劫空过。无有佛。既无佛出世证明。众生应无圆觉耶。见今众生有不遇佛。后五百岁众生。应无圆觉也。又须知圆觉之性常自现前。只未遇缘。如两木相因方能生火。修圆觉者。逢善知识。依彼因地法行。修妙奢摩他深观也。观力有浅深。修证有渐次。此渐根性利钝。迟速之渐也。若遇真正导师。训以正修行路。以如如智照如如境。境智融融。如入炉鞴。念念化成无上知觉。若入此煅。铜铁鍮鉐化为真金。故云根无大小。皆成佛果。

若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外道种性。邪师过谬。非众生咎。

唯信邪师。不明自性。是名外道种性。外道种性者。

非佛性也。此乃邪师薰习之过。非众生之过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第五外道性。此有二义故。若约事。则西天有九十六种外道。若约理。则心游理外。便谓之外道。不必六师也。邪师过谬者。谓众生觉性。不同诸佛正觉之体。但是遇着邪师熏成杂种。谓之外道。此非众生之过。乃邪师妄谬之过。所以道。我眼本正因师故邪。故仁王经云。天王国有一太子。名班足。登位时有一外道。名善施。与王灌顶。乃令班足取千王头。以祀家间摩诃迦罗大黑天神。班足自登位。已得九百九十九王。唯少一王。地行万里。见一王。名普明。班足欲取之。普明乃曰。愿听一日礼敬三宝饭食沙门。班足许之。普明遂敷百高座。请百法师。一日二时讲说般若。班足闻已即证空定。遂告诸王言。我为外道邪师所误。非汝等咎。因以国付弟。出家得果。是知修行之人。创初发意持心。宜须拣择邪正也。

四明聪讲师曰。人之学道。最初须择师选友。若不别邪正。虽劳苦行。非涅槃因。迦叶尊者尚云。未闻涅槃。皆名邪见。何况去圣遥远。邪师充满世间。龙树初学隐身术。几乎丧命。后遇十三祖。舍邪归正。佛世有二人。一人犯淫。一人犯杀。求优波离忏罪。反为结罪。后求净名忏悔。居士云。汝将罪来我与忏悔。二人觅罪相不可得。净名云。我与汝忏罪竟。永嘉云。有二比丘犯淫杀。波离萤光增罪结。维摩大士顿除疑。犹如赫日消霜雪。又西土天亲菩萨。先学小乘。广造众论。毁大乘教。后遇无著。始知大乘。欲截舌忏悔。无著云。汝以舌毁。今复以舌赞。何须截舌。今之邪正且指两教。二乘三教菩萨都属邪。至法华开显涅槃谈常。方名曰正。若是九十五种外道。都是邪法。师徒弟子总是邪见。即非论修圆觉者。若是正修行人。须求真善知识具择法眼。具择法眼者。佛世五品灭后四依。昔有一蛇。头尾相争大小。头云。我是大。我有眼能见。有耳可闻。有舌可尝。尾云。我是大。我有尾。若我不随你。你终去求食不得。其尾一日待头将欲求食。以尾绾着树根。其头果然去不得。终日受饥事无奈何许。尾做大尾在前行。忽遇溪坑。不知险阻。堕坑丧命。无有慧眼。不择良友正知见者。亦复然也。古云。亲慕善友。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

是名众生五性差别。

圆觉钞曰。习近声闻则成声闻性。习近缘觉则成缘觉性。习近菩萨则成菩萨性。习近三乘则成不定性。都不习近则成无性。此即众生五性差别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结答。弥勒前问世尊云。于诸轮回。有几种性。今答有五种差别不同也。

四明聪讲师曰。差别者。荆溪云。遇熏自异非由性殊。五种人与圆觉不异。于不异中过熏自异。仲尼有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如今之世魔强法弱。正废邪兴。一木安能支泰山之颓乎。

善男子。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

菩萨以大慈悲心方便化身。入诸尘劳。开发一切未悟众生也。

乃至示现种种形相。

菩萨变化。示现种种形相。随机接化。如观音之示现三十二身是也。

逆顺境界。与其同事。化令成佛。

所恶之境曰逆。所爱之境曰顺。佛化身于此二境中。与众生同在尘劳。而摄化之。令证佛果。

皆依无始清净愿力。

菩萨接化众生。皆乘无始劫来清净愿力。清净者。于一切法无所染着也。愿力者。誓愿深固。魔不能坏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答前问修大悲心。又问云。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今答。大凡菩萨之人亦现世间之时。此乃是独用昔日修行发大悲拔苦愿力。遂作方法便宜。入四生六道之中。种种说法教化。开示发觉未明心地之人。使其达真本有。了妄本空。舍权就实。弃小从大。所谓或现天人身。或现比丘身乃至三十二应。入诸国土。如楞严经典法华经说。逆顺境界者。如华严说。婆须蜜女起贪淫心。此乃示现诸顺境。又如无厌足王。以起嗔心。此乃示现逆境。其间或为眷属。或为亲友。或为冤家。或喜或怒。与一切众生同行同坐。同住同卧。以至士农工商。莫不皆同之。然后渐渐陈善闭邪。令一切众生欢喜生善破恶入理。于四摄中当同事摄也。四摄者。一布施摄。二爱语摄。三利行摄。四同事摄也。如南华经人间。世云。孔子教颜回往卫国化卫君子。告云。彼且为婴儿。与之为婴儿。彼且为町畦。亦与之为町畦。彼且为无涯。与之为无涯。达之入无瘕。

今菩萨示现世间度脱众生者。皆不忘因地修行之时。发无边众生誓愿度之愿也。

清净者。谓凡为众生说法。不染著名利。又非希望恩报。即是无漏菩提之心。与本觉相应。故曰清净。所以高僧传云。夫说法者。应如履剑不贪利养。不惮劬劳。方可为一切人剪万古之槃根。破百年之暗室。

四明聪讲师曰。菩萨从涅槃空出。建立假破尘沙惑。有五事可出假。一者大悲。二者方便。三者精进。四者忍辱。五者智慧。今此经具二大悲方便也。大悲者。悲能拔苦。慈能与乐。如观音七难二求。皆拔苦与乐。三十二应皆为众生作则。释迦因地化为鱼山肉采。唐世民荒人取螺蚌为食。次年岁丰。人亦取食忽得一蚌。长二三尺。打破擘开。众皆不能。遂乃送往水处放之。临水忽然自开。内有一身佛像 唐文宗皇帝好吃蛤蜊唇。御厨盈盘。而进忽一擘不开者。帝乃异之。燔香祷祝。忽亦自开。一身菩萨形相可敬。如楞严云。佛灭度后来诸菩萨及阿罗汉。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伦。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

法华云。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凡此皆依宿昔愿力。现同事摄以设化也。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萨清净大愿。

修证圆觉。起增进向上之心。当发清净广大誓愿。

应作是言。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

菩萨发愿时。当曰。愿我今日安住圆觉最上乘法。亲近大善知识。以为师友。永不遭值一切外道邪师。及声闻缘觉二乘也。

依愿修行。渐断诸障。

依清净愿。修行圆觉。渐次断除一切障碍。

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域。

诸障既除。本愿圆满。一切处解脱清净。故曰法殿。一切处圆觉光明。故曰妙庄严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答前问修佛菩萨几等差别。今答云。一切众生。于十方诸佛广大圆觉性中。发起决定起向殊胜增上心。更当发菩萨清净大愿。愿我修起圆觉求知真识。妄知病识药之人誓愿决定。不随前五性中外道。及小乘之人。依发愿之力修行。问。今经属顿教。何云渐断障耶。答。若据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所以渐断诸障。障尽则行住坐卧一切时中。触向无非大解脱门。故以法殿说之。愿满则触目对境。一切诸法无非是大圆觉。故以庄严域喻之。问。法殿与妙庄严域何异耶。答。殿者乃王者之所居处。今借用心。然法王宫殿有二。若受法乐即涅槃。若令他同己。即处慈悲宫殿。今障尽常在解脱。故喻如殿。如华严第一卷中。初以宫殿喻于涅槃。涅槃者即解脱故。解脱曰殿。

庄严者。此未证真法之时但空但假。然圆觉超绝空假迥。然独立不名涅槃。今愿满全证一境三谛。一心三观。观谛无二故。诸法无非圆觉。而圆觉性中具此无量无数一切诸法。是庄严觉性也。域者如国界王都三京。触目皆是圆觉强界境域。然解脱是一向超绝之义。非庄严之流类。圆觉与诸法本末相摄。离于诸法无别所在。无可住处故。与宫殿亦非流类。以此二事各喻一法可见也。

问。前弥勒请问者。先问大智即修佛菩提几等差别文。次问大悲即回入尘劳文。今佛何故。先答悲而后答智耶。答。悲智相即故。若智不即悲者。为小乘观智之所寂。遂见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希求出离。如教头燃。如獐独跳不顾后群。若悲不即智者。在在处处不能离相。起贪爱心。即落凡夫爱见。

如楞严云。我爱汝色。汝怜我心。以是因缘。百劫千生常在缠缚。

若智即悲者。不为小乘观智之所寂。不妨在生死界中。度脱众生饶益群品。

若悲即智者。不为凡夫爱见之所动。终日度生。而不见有众生可度也。如金刚经前三纸经文。教示行人悲智相。即同此意。彼文从一切众生之类。至而灭度之。此正发大悲心。

又从如是灭度。至得灭度者。此兼发大智心。此乃是悲即智。又从复次须菩提菩萨。至不住于相。此不住色与不住相。皆正发大智心。布施二字。兼发大悲心。此乃智即悲。然对彼经文。可解今意也。

四明聪讲师曰。后五百岁。魔强法弱。非同佛世人纯道真故。今之时世红紫乱朱。附佛法外道炽盛。世间无力量者随染。其化以盲引盲。所以吾佛付嘱起增上心。须青白眼甄别邪正。

楞严中阿难赞佛偈云。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又云。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若遇修圆觉人。用寂照止。其昏散。昏散既去。心镜自明。恶人邪法自不入。心用正观观察。心缘大极。目注玄虚。一念法界含褁十方佛。之与魔相去几何。邪之与正有何欠剩。□□其间云□□□□□□□□莫值外道。及二乘者。此被愿力不深人。迷真重者。无择法眼人也。

增上心者。修圆观也。不思议境。境观融融。二障销落。行住坐卧无非解脱。触目对境。无非圆觉。如登清净殿。入庄严域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弥勒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不得大解脱

皆由贪欲故  堕落于生死  若能断憎爱

及与贪瞋痴  不因差别性  皆得成佛道

二障永消灭  求师得正悟  随顺菩萨愿

依止大涅槃  十方诸菩萨  皆以大悲愿

示现入生死  现在修行者  及末世众生

勤断诸爱见  便归大圆觉

唐圭峰定慧禅师宗密弥勒菩萨章曰。

弥勒推究轮回本  若断贪爱生死尽

爱欲为因过既深  爱命为果缘难泯

二障就于五性分  四生遂成六道蕴

若亲善友爱见亡  自然悟入无生忍

弥勒菩萨章终五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