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金刚藏菩萨章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四明聪讲师曰。金刚藏菩萨。因文殊问如来本起因地觉心要与常住果位名目相应。谓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等。因地之觉。果位藏性相容相通。无明法性本来不二故。得金刚藏。以迷难悟。以事难理。以因难果。以生难佛。是以来意若斯。

于是。金刚藏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徴释迷悟始终。金刚者。从喻得名。金刚不取青黄大小贵贱等。唯取其金刚体上有坚义利义。金刚之体坚。一切物不能坏。金刚之用利。能坏一切万物。今此菩萨之智亦然。此之智体坚。一切烦恼不能侵。一切魔境不能动。此之智用利。能断疑。能遣障。能证体。能起用。藏者。有含摄义。能断疑尽。即具一切无量功德故曰藏。良由行人于普眼章中入观。观中遂起三重难。难佛。互相发扬。以消末世之疑故。当此菩萨请问。

大悲世尊。善为一切诸菩萨众。宣扬如来圆觉清净。大陀罗尼。因地法行。渐次方便。与诸众生。开发蒙昧。在会法众。承佛慈诲。幻翳朗然。慧目清净。

此菩萨。赞佛于前三章。善说因地法行渐次方便。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乃庆悟也。因地者。蹑文殊章问本起因地。此是一切行位之根本。后必蹑前也。蒙昧者。蒙则蒙蔽。昧则昏昧。杨氏曰。天降生民倥侗颛蒙。恣子情性。聦明不开。承者受也。幻翳者。幻喻生死之相。翳喻无明之执。慧目者即根本智。此智达理照一切法无不清净。

四明聪讲师曰。于是金刚藏菩萨。至慧目清净者。启发之初。争得不叙由来。蹊迳请法式仪例如前释。

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

此是设第一问也。

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

此是设第二问也。

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

此是设第三问也。十方异生者。十方世界异类众生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金刚藏。起三疑难问佛。一疑真能生妄。二疑说妄为真。三牒而纵之。责无穷过也。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者。此是蹑前普眼章中。闻世尊云始知众生本来成佛二句也。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者。此二句。是疑真能生妄也。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者。此五句。是疑说妄为真也。谓世尊既说一切众生本来自成佛了。以何义故。如今现见一切众生。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于一切处一切时。触境对事。依前却有无明烦恼耶。莫是真能生妄否。若谓一切无明烦恼。众生本性上。本来自有之时。便说作佛不得。又以何义故。世尊却说一切众生本来自成佛了。何故如此自语相违友。复不定耶。莫是说妄为真否。第三牒世尊说。纵起无明。便举十方如来已成佛了。不知几时却生烦恼。如是责难于世尊也。十方异生。本成佛道二句。是牒也。后起无明一句。是纵也。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者。此六句责无穷之过。十方异生者。即十法界中众异类生也。谓且说十法界中异类众生。人人具足个个圆成。先成佛了。后方起一念贪瞋痴无明烦恼之时。此说且置一边。只如三世诸佛十方如来。如今都已成佛了。又不知从此去几时。再起无明烦恼耶。且十方诸佛。已成圣人。岂有复为凡夫乎。下文佛答非为正问也。然刚藏非真有此疑。盖为后代之人。起疑生正信也。

四明聪讲师曰。此之三疑。乃因闻普眼章始知众生本来成佛。慈室云。成佛者。佛即觉也。一切无明者。无明不觉也。觉与不觉。不可并立。众生既本是佛。佛即觉也。何故云复成不觉。此第一疑。

又无明若本来是有。无明是不觉。又如何复云众生本来成佛。佛即觉也。又云本来是佛。又云本来无明。无明与佛。言不并。出此第二疑。此且指一人。有觉有不觉下。疑十法界众生。十方即十界。若十法界异生。始自诸佛。下至地狱。本来已成佛了。何故后来复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此第三疑。今别出楞严经中。富楼那。亦有此问。大同此意。彼经云。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富楼那(亦云满慈子)再问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无状即无故也)如来今得妙空明觉。山河大地诸有为相。何当复生。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藏心。不增不减。金刚藏云。十方异生。本成佛道。是同。又云后起无明。富楼那云。无状忽生山河大地等。是同。金刚藏云。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富楼那云。如来今得妙空明觉等。是同。但金刚藏所问。唯属因。富楼那所问。兼因果。有此之异。

惟愿不舍无遮大慈。为诸菩萨。开秘密藏。

开秘密藏者。开说秘密佛语也。其妙义广大无尽故。名曰藏。

及为末世一切众生。得闻如是修多罗教了义法门。

正谓圆觉了义一经。

永断疑悔。

永无疑惑退悔之心。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秘密藏者。有秘藏。有密藏。秘藏者。如不开柜。密藏者。说一切法中含一切法。今文不简末世众生。则是开秘藏显了而说。则是开密藏疑。则于真谛理中。生二心犹豫也。

然此疑有三种。一疑自。二疑师。三疑法。譬如有病之人。疑自。疑医。疑药。若如此者。则所患之病终不能愈。今刚藏之疑。乃疑法也。悔是不定之辞。悔善则恶。悔恶则善。今是悔恶也。

尔时世尊。告金刚藏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能使十方修学菩萨及诸末世一切众生。得决定信。永断疑悔。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金刚藏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

圆觉大疏曰。创变为始。极证为终。新新而起曰生。念念落谢曰灭。过去名前。未来名后。现在住劫名有。空劫名无。成劫名聚。坏劫名散。现行为起。调伏为止。

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

不断始终生灭等。念虽能取真舍妄。取净舍尘。亦皆是轮回之见。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答中。总标轮回之所以。一切世界者。此世界。通举有情世界。并器世界。有情者。即众生。器世界。即山河国土。何以知之。此世界二字。通指情器。如金刚经十三分所说。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天亲论。以世界为器世界。无著论。以世界为众生受想行识四蕴之心。以微尘为众生一蕴之色。以此证之。是知今经世界二字。通举有情与器二世界也。始终生灭者。此二对。属情世界。并器世界也。前后有无聚散者。此三对。唯属器世界也。起止者。此一对。唯属有情世界也。始谓创变。谓一切众生。于本觉上。一念不觉动心。便成业相转相现相。此迷真逐妄也。终谓极证。谓一切众生。因遇佛教。如说修行。断疑遣障。地位满足。舍微细烦恼。成等正觉。生谓新新不住。灭谓念念落谢。前谓过去。后谓未来。有谓住劫。无谓空劫。聚谓成劫。散谓坏劫。起谓现行之念。如金刚说现行疑同止谓端坐。调身调息。捺伏其心。上说有情无情世界。皆因一念妄心分别。相续不断。而有便见器世界。成了复坏。坏了复成。有情世界。生了复死。死了复生。所有一切众生。或业袭习。报应轮转。改形易质。受种种苦。尘沙劫波莫之遏绝。其间或取我身。或厌离我身。或舍粗障或取净妙。或厌生死。或取涅槃。或厌舍娑婆。或乐生净土。或舍有。或取无。种种生心动念。此之妄念。便结云皆是众生颠倒轮回系缚。不能出三界之心也。问。极证则出轮回。何以总结云皆是轮回耶。答。此六对。皆是所计之幻境。能计之心。是轮回。故所计之境亦流转也。

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

在轮回中。辨别圆觉。其圆觉性亦属轮回。若更起念(欲免)轮回。则妄上增。妄了无是处。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真随妄转。谓若用前始终生灭。前后聚散起止种种取舍。不出轮回三界之心。明辨如来广大圆觉之时。便妄见如来圆觉之性。亦同妄心。有始有终。有生有灭。有前有后。有有有无。有聚散起止动转流散。然而圆觉之性。本不会流散动转。但是不合将妄心。凑泊妄见耳。譬如世人将箸搅水中之月。一般正当搅时。却见水中之月。百杂千碎。随手中箸流转。而本月何曾动静。今行人。若将妄心凑泊圆觉真性。欲起梦幻出轮回。如此用心一时错了。岂有是处。此上经就法说之也。

四明聪讲师曰。金刚藏问。因上文众生本来成佛之语。遂出三疑。佛今答之。且从近事。故云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此言器世界下。至风轮。风驰水水驰火。火驰金。遂立世界。若有情世界。即世人之色身四大五蕴六根尘入等。上至佛下至地狱。皆是有情世界。此二世界有情无情。亦谓之依正二报。有始有终。有生灭。有前后有无聚散。有起止。如是六双。生灭之境。念念相续。种种取舍。究理言之。总是众生无始无明业识。无明未破顺业轮回。趣生趣死。无有休息。若将此无休息之心。欲辨圆觉。则此圆觉。随众生心转加不休息。

譬如动目能摇湛水。

妄念不停迷惑本性。如动目之能摇湛水也。

又如定眼犹回转火。

性为妄念所惑。如定目之见火轮。安得不随而转也。

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

云舟谕妄念。月岸谕本性。妄念未息。本性似乎不定。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次就喻。眼转火者。即以手搓火成轮。此盖眼识迟钝。妄见成轮。驶者奔流急走之义。此四克取亲所见之物为喻。然水成波。火成轮。但是眼目定动。喻于圆觉见凡见圣。但是流转妄心。岸移月运。但是云驶。舟污。亦同此意。亦复如是一句。总结四喻。合前法也。此四喻。亦如行人将未出轮回。妄心而明辨圆觉。便妄见圆觉之性。亦同流转。然此四喻不必配法。但用眼前可见之物。譬之令其易晓。

四明聪讲师曰。动目定眼云驶舟行。此四譬妄动也。水火月岸。此四喻真性也。真即圆觉。妄即无明。无明业识未断。圆觉随妄转为迷。作众生者。破此无明业识为之悟。则无明不觉转为觉。皆是无明业识。次第相番。入海算沙。若非直截。何时得了。

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

诸旋者。眼目云舟也。彼物者。水火月岸也。谓眼目云舟。其动未息。则水火月岸。安能先住。

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一段文。先合喻。次合法。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者。此合喻也。诸旋者。指喻中眼目云舟。彼物者。指水火月岸也。眼目云舟。喻前始终生灭等生死垢心。水火月岸。喻圆觉。世尊告金刚藏云。且如世间之人。不肯住自。只要湛水不摇。动尚不能得。又如定却眼睛只要搓火不成轮尚不能得。又如天上云奔流急走。不肯住。只要月不运行尚不能得。又如江河水上之人。不肯住船。只要两岸先住尚不能得。此皆是世间容易。粗浅不难之法。尚自千难万难。要他先住尚不可得。又岂况凡夫之人。直将无量劫来。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种种取舍。分别计度。轮回生死。垢污之心。求见十方诸佛。广大不可思议。清净圆觉境界。如何得不妄见。佛之圆觉。不随汝等妄心。旋复流转耶。

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未能净染污之心复圆觉之性。前之三惑安得不生。三惑者。金刚藏之三问是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结指前疑。以是上来所说。因由之故。刚藏等便生三疑。一疑真能生妄。二疑说妄为真。三疑先真后妄。上来之文。且是佛先为刚藏等。标举建立。答问之义。使令息如上之念。即前疑自亡也。下文将空花一喻。通答三疑。金矿一喻。别答第三疑。牒而纵之。责无穷过也。

四明聪讲师曰。善男子。至便生三惑。彼物先住者。诸家释意不尽。此说小乘生死涅槃。且二乘住真谛理。此真如鍮非真金也。又是无明未尽。菩萨直到等觉。邻真亚圣。尚用入重玄之门。倒修凡事。如布袋。丰干寒山拾得。皆是倒修凡事。若以四十二品无明。节节破之。彼物亦可节节先住。真既未满故。喻尚不可得。况凡夫众生所见思惑未断纤毫。常居迷闷无明业识。如大石压草。要显圆觉。今之善知识者。脚未蹈实地。得少知见。便生上慢。诃佛骂祖。可谓自作孽也。似此之辈。如稻麻竹苇。彼物先住者。又是解心虚通。未入品位。亦是菩萨为解碍。如西竺有一罗汉。游俗姓家。见教子不利。打骂不已。尊者大笑。彼云。比丘慈悲为念见我打子反贻笑耶。问曰。汝为何打子。曰教读声明论不利。曰论是谁造。曰古仙人造。仙人在否。曰不在。既不在打之何益。尊者曰。即汝此子便是仙人是他所造。曰何以教之不利。曰虚妄心上发少聪明。都属虚妄。如人居暗室。未获灯光。满室皆暗。忽获灯光。室内暂明。油尽灯灭。其暗复存。汝岂不闻。昔南海边有枯木。五百蝙蝠。穴居其中。忽五六人疲宿树下。时遇冬寒。拾柴向火。中有一人。念阿毗达磨。(翻无比法)梵音深远。五百蝙蝠谛听乐闻。忽树梢烟焰发生。五百蝙蝠为火闭死。其神生一国土。为五百男子。出家证阿罗汉。造大毗婆沙论者。即彼五百蝙蝠。贫道预其一也。学不达性。不破无明。仍落生死。入无明乡。昔佛在世。四禅比丘。得四禅定。谓证四果。以自诳故。堕阿鼻狱学圆觉者。须要深细求善友。决择不可自任。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见空华。幻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

幻翳既灭。不可说言。何时更起者。正答金刚藏所问。如来何时复生烦恼之说。

何以故。翳华二法。非相待故。

翳非待华而有。华非待翳而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幻之一字。若据圭峰疏云。谓不知华因翳有。妄执华从空生。推此之意。谓譬如世人眼才有翳。便见空中有华。法上心若有妄。便见轮回。所谓一翳在眼。千华乱空。一妄在心。河沙生灭。谓眵有患。翳使见空中有华。眵翳若差。空华即灭。既灭之后。又不可更说。此眼翳已除。不知此去几时眼中更生翳耶。譬如人睡起梦觉。又更云何妨明夜再梦。今此翳差华亡。众生即佛人罕能知。又徴云。以何义故。不可说此翳更起耶。却为眼中翳才差。而空中便无华。此之二法同时而起。同时而灭。非是一个先去一个尚在。此相等待决无此理。翳喻无明。华喻生死。如众生若有无明执心。便见有生死。此心若除。便见无生死。岂可此无明去后。又有生死者也。所以圭峰云。众生本自不生。空华毕竟不起。莫将翳待。莫以迷求。此之谓也。

亦如空华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华。

空华既灭。不可谓。何时更起者。正如妄念既空。不可谓何时更有也。

何以故。空本无华。非起灭故。

空华本无。安有起灭。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前说翳不再起。此说华不再生。乃是通答前刚藏三疑。谓又如空华在虚空中灭了。汝等又不可更作此见解。以谓空中此去。几时更再起华。徴云。以何因由所以之故。不得言空华再起耶。为虚空中本自无华。既本不曾有华。必无华起华灭之理。今法上亦然。十方诸佛成等正觉之后。岂更再作凡夫。圭峰云。空华既不再起。果位何得再迷。

生死涅槃。同于起灭。

彼空中华实无起灭。生死涅槃亦复如是。

妙觉圆照。离于华翳。

证圆觉者。心境两空。如彼净目了无华翳。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将法合喻。云但是众生迷时见有生死。如空华起。悟时见有涅槃。如空华灭。但是见有凡夫。见有圣人。并是生心动念。即乖法体失正念故。殊不知。十方诸佛。不思议妙觉。圆照之体。本无眼翳之无明。本无空华之生死。所以楞严经云。真净界中。云何更容他物。惮宗云。去他家。无如是事。

四明聪讲师曰。善男子一切诸翳。金刚藏以因难果。以迷难悟。众生在因也。若本来成佛是果也众生在因若便是佛。如花即是果故。有花果同时之疑。若本是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既成佛了。复作众生。莫是颠倒。又难。众生无明既是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却见众生即佛。愈加其惑。本只二疑为迷真重者。解黏去缚种种取喻所疑。只是幻翳。与空华二物。楞严云。犹如狂华非从空来。非从目出。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虚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华相起灭。若目出者。既从目出。还从目入。即此华性。从目出故。当合有见若有见者出既华空旋合见眼。若无见者。出既翳空。旋当翳眼究论相状。无物为空。无物为华。空华本无。亦非今有。为之空华。乃眼病见有。欲除空华。须去眼翳。翳既去已空华自亡。喻意见生佛者。都是眼翳。眼翳若去。无佛无生。何以故。翳华二法。至离于华翳者。此明翳自眼生。华自空有。此二各不相知。若二物相对。谓之相待。此二非相待。而有何以故。华自空生。翳在我眼。即非相待。又复虚空元本无华。亦非待翳而生。只可于翳上寻华。不可于空中而取。盖空本来不曾生花。但愚者迷自翳之华。取空中华相。如渴鹿见阳焰。谓是水奔之终非水也。又只如华灭不识翳消复更于华灭处。云此华灭后何时更生。向本是愚。今愚复甚故。云何时更起空华。此翳在眼。但除眼翳。不须问华。但破无明业尽。佛道现前。圆觉自显。亦不须问。今已成佛。何时再作众生。再起无明。华生华灭。自翳中有。不在虚空。虚空本无华相。亦非起灭。当知。凡夫生死。二乘涅槃。此二同于华翳。若大乘菩萨。修圆顿行。以性夺修。名无作行。皆是性恶法门。直指华翳生死涅槃。本如来藏即大圆觉。可谓。热𨫼不留故蚋足。红炉岂容片雪存。斯之谓欤。

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

虚空历劫不变。非乍有乍无也。况圆觉本性。与虚空一等湛然。真常岂有变易。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列子云。天地乃是有形中之最巨者。空中之细物。此谓万物。虽有形状。不如天地之形最大。若以万物观之。则天地为大。若以无边虚空观之。则天地未足为大。乃是虚空中之细物。尔何也。谓虚空又包却天地。据他道。道教所谈止此而已。今我佛。于楞严中说。则又不然。经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谓虚豁无知无觉。顽空生。在十方诸佛广大灵明圆觉妙性之中。如大海中一浮沤。或沉或浮相似。大海即喻妙觉。一沤即喻虚空。是知。此说又过于列子之说。故壳法师云。首楞严叹虚空之水。圆觉嗟法性之宽。比之常谈。海形牛迹。若以寻常列子之说。比于世尊之说。世尊之说。如海之形。广大深远。无穷无尽。列子之说如牛迹之狭。其浅有限。谓汝等须知外面顽空。乃是世间粗浅之法。尚不同空花。暂起暂灭。暂去暂来。何况诸佛广大真实常住随顺圆觉之性。而能与虚空混同。一体无二。无别平等之性。岂有同凡之迷。同二乘之悟。如空花起灭耶。此意明觉性无迷无悟。无染无净。无去无来。无生无灭。湛然常住。廓尔无私。里许无一丝毫许。是生灭法。永嘉云。火千世界海中沤。一切贤圣如电拂。

四明聪讲师曰。此言圆觉之性。无起灭无去来。非新非故。非迷非悟非虚非实。亘古今而不迁不变。虽比虚空。取虚空无边际义。无穷尽义。即非觉性与虚空等。楞严云。十方虚空生汝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里。我心者圆觉妙心也。含裹十方虚空。在圆觉妙心内。岂可言暂有暂无耶。凡夫生死曰有。二乘涅槃曰无。大圆觉性。非有非无。非虚非实。所以不入凡夫生死。不居二乘涅槃。楞严又云。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与此大同。故云。况复如来圆觉平等。本性而为虚空。要见圆觉之虚空。非今之虚空。今之虚空属显色。非是真空也。

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

矿本是金。因销而现。非因销而有。性本是佛。因修而悟。非因修而得。

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

矿已成金。永不变坏。不可谓矿本非真金也。性已觉悟。永无迷惑。不可谓性本非圆觉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再举喻也。如人以炉冶销去。其矿镕出真金。金在矿中。须假镕出。金既出后。金性之体本自有之。又不是因销而后有。若是因销方有金者。试将瓦砾土石等销之。又不见有金。是知此之金性本自有之。既然成金之后。岂更有再作矿之理。假使经无穷之时。此金性应无改变损坏。楞严云。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到此谓之。病去药除。矿销金见。若如此之时。不当说言。此之金性本不成就。上就喻说也。如来圆觉。亦复如是。此二句就法合也。意谓十方诸佛已于三祇修炼。得成正觉。更不再为凡夫也。然刚藏前起三疑。世尊遂以前段空华一喻。通答三疑。又以此段金矿一喻。别答第三疑。牒而纵之。责无穷过。所以须将金矿一喻。别答第三疑者。盖第三疑。疑诸佛成等正觉之后。却再作凡夫。此疑过患甚深。所以别答之。此两喻如两服药相似。修行人皆要服之。若世尊但用前空华一喻。即令后代众生阐提。拨无因果迷悟之相。便成邪见。若但用金矿一喻。即令一切众生。本觉性上有染不清净。滞在修习。以谓自是凡夫未曾修行。如何是佛失真常理。亦成邪见。又前空华一喻。对治太即病不即不离方处乎。中道故也。

四明聪讲师曰。矿中之金。喻迷中有佛性也。销成之金。喻悟中佛体也。此二佛性体虽二而不二。在迷此性不迷。在悟此性亦非悟。盖此性本来不曾迷悟故。在迷不迷。在悟非悟。故云众生本来成佛。众生虽有佛性。如矿中金待销矿了。出炉后方复本来真佛性也。众生本佛法喻甚齐。但众生是理成未是事成。欠缘了二因庄严修证。在诸佛已成。如入炉煅成之金。有修有证称法界。成始觉本觉一合。无复分张。如出炉金故。云不重为矿也。众生理虽具。如矿中金。尚在迷中。谓之在缠如来藏。佛是离矿之金。谓之出缠如来藏。二如来藏体性不殊。但分迷悟也。众生在矿。佛已成金。又喻冰如矿中金。金喻冰中水。如汤消冰。冰还成水。不应说言本非成就。花能成果。若不开花。何由生果。未有不花之果不果之花。今取果义。莫究花因。既成果不重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

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

圆觉性中。万法空寂。菩提涅槃等。皆是假名。

无妄轮回及非轮回。

妄入轮回。及出轮回。圆觉性中。都无此事。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妙则染而不染。圆者离相。觉者不空。心者常住真实之心。何谓染而不染。此圆觉性。若在佛界之时。即全同诸佛。而圆觉之性不是佛。若在菩萨界时。即全同菩萨。而圆觉之性不是菩萨。乃至若是声闻缘觉天人地狱饿鬼畜生。即全同天人饿鬼畜生等。而此圆觉性。非声闻畜生等。此谓染而不染。何谓之圆者离相。谓此圆觉体上。非青黄赤白阴阳高下长短。方圆邪正等相。此之谓离相。何谓之觉者不空。谓此圆觉性。不是无知无觉。虚豁断灭顽空。而里许有。大智慧光明义。遍照法界义。真实识知义。清净不变义。常乐我净义。具足如是过于河沙无量无边功德。一时满足。此谓之不空也。心者无像无名无依无住。细入无间之中。而不可言其小大。包乾象之外亦不可语其宽。处圣称真。在凡号俗。如金作器随器得名在指曰镮。饰臂曰钏。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此谓之心也。此是先标十方如来圆觉妙心为宗。下方拂迹也。本无菩提。及与涅槃者。谓因地转烦恼。果上证菩提。因地转生死。果上证涅槃。此是二转依号。此名皆是因妄而得。而圆觉中本无此事。又成佛不成佛。轮回非轮回。两对四只。皆是对待之法。而觉性之中。亦都无此。若存少见。则迷圆觉。华严云。于法若有见。此则未为见。若无有见者。如是乃见佛。圭峰云。灵灵自觉元无物。扰扰他缘尽是空。

四明聪讲师曰。楞严中。富楼那以生灭难如来藏云。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与此金刚藏疑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无明一同。如来答云。一切世界始终生灭。若常住真心自所证法。则无生无灭故。彼经云。我以妙明不生不灭。含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而如来藏本妙圆心不生不灭。即斯之义。今云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义理一贯。岳师云。当知用虽万变。体实无渝。是由天动星回。辰极镇居。其所璇玑轮转衡轴。常执其中。能知此者。则知本无菩提涅槃。成与不成。轮回及非轮回。皆归如来大圆觉海。

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

声闻者。闻声教而悟者也。所圆境界者。所悟境界也。以彼所悟境界。虽灰身灭智。亦不能造佛寂灭之妙。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声闻之人。皆于鹿野苑。请佛三转法轮。闻声悟道故曰声闻。三转法轮者。初曰示转。二曰劝转。三曰证转。初示转者。佛告云。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次劝转者。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次证转者。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此谓之三转法轮也。此声闻之人。于音声中。而得开解。闻佛宣说苦集灭道四谛法门。于是悟道。今且将此比较。谓声闻圆修有余涅槃。并无余涅槃之境界。不执四大五蕴妄身。并六尘缘影妄心。一切所有为言句。皆悉断灭。无执着之心。一向沉空滞寂灰身灭智。如此修行。尚不能造到声闻亲证所现有余涅槃并无余涅槃也。有一种声闻人。作如是言。我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已出三界。已无生死。不妨留此身飞行自在。与一切众生供养。此谓之证有余涅槃。所以肇云。余缘不尽。余迹不泯。业报犹魂。圣智尚存。又有一种声闻人。作如是言。我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已出三界。已无生死。安用此身。于是自放三昧火。焚之归无。此谓之证无余涅槃。所以肇云。夫圣人灰身灭智。扫形绝虑。内无机照之勤。外息大患之本。超然与群有永分。浑尔与太虚同体。冥冥长往莫知所之。问。既是声闻人。身心语言皆悉断灭。何故楞严经云。如何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耶。答。二经意同。但语别尔。盖二乘人。于今经中断灭所知之心。尚不能证自己之道。岂况楞严经中许有所知。用世语言入佛知见。愈不许也。

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前证我空之理。及证我空之智。是声闻小乘人。如此加功练行。忘情泯迹。修行尚未能到。岂况凡夫之人。直用前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种种取舍。未出轮回思惟分别。计度识心。便要拟测度量十方诸佛广大圆觉清净不思识界中。湛然常住。廓尔无私。亘古亘今。不生不灭。岂可以凡心测度也。若根身器界种子许第八识缘。若有漏无漏二法及四我许第七识缘。若三性通内外一切差别之法。许第六识缘。若色声香味触许前五识缘。此圆觉不可思议。若以思惟心学法者。譬如幻刀斫石。若雾染空相似。终不能得。所以圭峰云。百僚尚畏宰相。百姓岂亲天子。百僚者喻声闻。宰相者喻所现涅槃。百姓者喻凡夫思惟妄心。天子者喻如来圆觉也。古云。自古上圣犹未到。造次凡流那得知。此二段文。谓之举声闻之胜。彰凡夫之劣。凡事莫不胜从劣显。顺由逆彰也。

四明聪讲师曰。善男子但诸声闻至圆觉境界。此一节经意。只缘金刚藏。本论圆觉妙心大圆镜智。本无生灭前后有无。因闻上文众生本来成佛兴起问端。以生灭心法。难圆觉不生灭法。吾佛欲打成一片。生灭及不生灭。凡夫诸佛生死涅槃地狱天堂。皆归第一义谛空如来藏。于非相上。满足菩提。空澄云净。花笑鸟啼。尽是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如是则金刚之所疑。富楼那之所惑。亦并不离见色闻声。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则行邪道。只为声色。乃口齿之间无非生灭。如何可极如来圆觉境界。圆觉虽不属见闻觉如。亦不离见闻觉知。故云不可以有思惟心而测度之。亦不可以无思惟心而得之。故今文斥声闻缘觉所圆境界。只局在身心。经言不出断灭之见。肇云。小圣灰身灭智。扫形绝虑。内无机照之勤。外息大患之本。超然与群有永别。浑尔与太虚同体。冥冥长往莫知所之。

楞经云。三有众生。及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

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

灰身灭智莫造佛地。况以妄心测度佛境。譬如须弥至高至大。岂可以萤火烧之乎。

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

以此妄心。生此妄见。入佛寂灭。终不能到。寂灭之义。广大深妙。故以海喻。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萤火即凡夫思惟妄心。须弥山亦云妙高峰。此喻圆觉。然此山。出水八万四千逾缮那。入水八万四千逾缮那。又安可用不真之火而拟燎者哉。经云。如人聚集于萤火。欲烧四宝大峰峦。纵使勤劳经累劫。岂能损着一毛端。

楞严经云。阿难。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如以手掌撮摩虚空。祇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次文法合可见。但寂灭喻圆觉境界也。

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

佛谓妄念为轮回本。一切众生当先断念。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劝止息思惟妄心。根即举喻。喻如树根也。本即举法。爱为本也。古云。伐树不尽根。数数更生树。断爱爱不尽。数数得生苦。

四明聪讲师曰。萤火譬小圣之智。声闻缘觉约惑断见思。初证真谛理。小乘涅槃所见佛。只丈六之身。穷尽八万大劫。若望极圣之智。不啻萤火。况萤光非火。是光尚不能照身。又安能烧物。须弥之大萤光之小。难能可知也。小圣虽断分段生死。更有变易生死。亦是轮回心。以生灭轮回心。终不能至如来寂灭海。等觉后心四十二品无明断尽。入妙觉位。如十五夜月更无斜光。大觉之智。智极于斯。无始轮回根本者。始必对终无明。终者终尽也。至此妙觉。根本无明尽矣。永无生死。遍法界证一切清净。故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

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华。用此思惟。辩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

六尘者。色声香味触法也。缘气者。虚妄色心从缘而现者也。此心已如空华。本不曾有。况以此心。辨别圆觉。何异望空华之结实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有作思惟者。即再显前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种种取舍。思惟计度之心。此心从第六意识上起。问。何故有此识心耶。答。为因有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之法。遂牵引起中间能攀缘分别之心。此心乃是真心上。起一分缘虑影像。妄心如水上之泡。如镜中像。如空中之华。此心常与真心气分契合。所以楞严会上。庆喜执心而无据。直得七处茫然。此并不是真实之心体。一似空中之华。且空中华是实是虚耶。只此自是一重妄想。而修行之者。又不知觉悟。却用此思惟妄心。要求辨别明了十方诸佛广大圆觉不思议境界。却是两重妄想。如见空华。已是不是。又见结果。又是一重妄想。如此展转相依。一时错了。有甚是处。所以楞严经云。汝等皆是迷中倍人。又云。观相无妄无可指陈。犹邀空华复结空果。诚哉是言。得不铭心者哉。

四明聪讲师曰。法华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有思惟心即是分别心也。分别心即六尘缘影。阿难认之为心。佛咄叱之。此非汝心。此是法尘分别影事。如此心病只在一有字不合。存有心便落思惟。若无心即无思惟。行法云。观心无心。法不住法。又云。我心自空罪福无主。起信云。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空得尽处方曰离念。非如木石之无心。顽然之无性。须知现前心识。更不须改变。别有新识心为离念。但于日用中。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四见既无。五蕴消落。四大不拘。将谁缘六尘影。凡有一毫之相。皆是虚妄。若见非相即见如来。非相者。非凡夫生死相。非声闻涅槃相。非有非无相。是名实相。到此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如此空华空果皆归佛果。有性无性齐成佛道。

古人云。

江谷春风吹不起  鹧鸪啼在深花里

三级浪高鱼化龙  痴人犹戽野塘水

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

妄心巧见。障圆觉故。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指金刚藏前三疑。皆是无量劫来熏习颠倒病想分别虚浮不实。特地生出巧伪之见。终不得断障遣疑证入。成就十方诸佛广大圆觉方便之法门也。

如是分别。非为正问。

前之三问。佛始曰善哉者。美其起教。终曰非正者。显其实理。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结三疑。谓于佛法中。不是真正当理之问也。

四明聪讲师曰。即今见前日用念起者。此是虚妄浮心。此念不实。为之浮心。横生是非。为之巧见。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一念菩提心。佛道即可成。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龙女一念善心相应。心纯是法。女便为男。凡即成圣。往南方成佛。善里恶心谤佛。见生身陷地狱。古之所谓天堂地狱门相对。只在人心一念中。若起颠倒心。生于巧见。终不能成圆觉。盖圆觉如美玉。瑕不能染。圆觉清净。秽不能入。圆觉真实。虚妄不入。又须知圆觉之性即三千具德之生。亦包藏一切善恶。楞严云。即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大。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罗。如是乃至即常即乐即我即净。以是俱即世出世间。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如何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间语言。入佛知见。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非妙指。终不能发。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寂先起。不能成就圆觉方便者。说着圆觉亦是方便。一大藏教皆方便门。所以法华经。谓之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且道如何是诸法实相。古人诵法华偈。至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忽然发悟。有云。春暖百花红。鹧鸪啼柳上。非为正问。正是结斥。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金刚藏当知  如来寂灭性  未曾有终始

若以轮回心  思惟即旋复  但至轮回际

不能入佛海  譬如销金矿  金非销故有

虽复本来金  终以销成就  一成真金体

不复重为矿  生死与涅槃  凡夫及诸佛

同为空华相  思惟犹幻化  何况诘虚妄

若能了此心  然后求圆觉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偈云譬如销金矿金非销故有。此二句说本有之法对治有修执。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此二句对治无修执。思惟犹幻化。此颂长行中有作思惟。从有心起至已如空华。何况诘虚妄。此颂用此思惟辨于佛境。谓前思惟之心。自是虚妄幻化。岂况又将此虚妄之心。诘辨分别圆觉境界。如是分别。展转不是者也。

四明聪讲师曰。长行中已是穷理尽性。至重颂如析竹。皆迎刃而解。不复雪上加霜。且夫金刚藏是梦中人。释迦老子又于梦中说梦。忽被无心道人一时惊破。其梦元来总是如幻三昧梦中佛事。

唐圭峰定慧禅师宗密颂金刚藏菩萨章曰。

金刚执难圣凡身  本悟缘何有妄因

三问连环分别见  诸门开喻性元真

空华起灭元由妄  金矿销融水绝尘

若要测量圆觉海  入思惟地倍沉沦

金刚藏菩萨章终四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