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主要参考书目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快捷键→)

1.《梵竺庐集》(甲、乙、丙),金克木著,江西教育出版社,南昌,1999

2.《五十奥义书》,徐梵澄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84

3.《薄伽梵歌》,徐梵澄译,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出版,北京,1990

4.《罗摩衍那》,蚁垤著,季羡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84

5.《五卷书》,季羡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59

6.《法句经要义》,陈燕珠编述,宗教文化出版社,北京,2003

[1]薄伽丘(1313-1375),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作家,反对贵族势力,拥护共和政权,作品有传奇、史诗短篇故事集等,人文主义的重要代表,代表作为《十日谈》。

[2]尼赫鲁(1889-1964),印度独立后首任总理(1947-1964)、国大党主席(1927-1964),万隆会议和不结盟运动倡导人之一,著有《尼赫鲁自传》《印度的发现》等。

[3]迦梨陀娑,四、五世纪时期的印度笈多王朝诗人、剧作家,梵文古典文学代表作家之一,传世的作品有叙事长诗《罗怙世系》《鸠摩罗出世》、剧作《沙恭达罗》。

[4]相传为首陀罗伽所作,十幕剧,是古典戏剧中少有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进步的观点直接反映了古代印度城市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5]《罗马人的事迹》,是十四世纪用拉丁文写的一部故事集,乔叟、莎士比亚等人的作品常取材于此书。字面意义为“deeds of the romans”。

[6]摩诃衍那,佛教的一派,亦意译为大乘,主要流传于中国、朝鲜、日本等地,强调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一切修行应以自利、利他并重。

[7]雅利安人(aryans),欧洲十九世纪文献中对印欧语诸民族的统称,公元前1500年定居在印度。借助于印度和伊朗古文献的比较研究可推知:远古时期,中亚地区曾存在一个自称“雅利阿”的部落集团。公元前2000年至前1000年间,一支南下,定居于印度河上游地区;一支向西南流徙,进入伊朗;另一支迁入小亚细亚地区。

[8]帕尼尼,活动时期公元前400年,印度语法学家,著有梵语语法(八章书),经william jones介绍到西方(1786)后,对描写语言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9]“梵书”(梵文brahmana),婆罗门教重要经典,为婆罗门教奠定“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三大纲领;成书于公元前1000年至前500年间。每一“吠陀”学派均有其特定的“梵书”;现存十五部,主要附属于《梨俱吠陀》中的《爱达罗尼梵书》和《夜柔吠陀》中的《百道梵书》。

[10]“吠陀”(梵文veda音译),婆罗门教、印度教最古老的经典,印度最古的宗教文献和文学作品的总称。相传为古代仙人受神启而诵出,最后由广博仙人整理而成;历来被奉为“圣典”。“吠陀”一词的本有十卷,共有一千零二十八篇颂诗。讲到古老性,最早的义为“知”、“知识。”“吠陀”作为文献典籍,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系指最古老的四部“吠陀”本集,即:《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四部本集,是印度婆罗门教最古经典。《梨俱吠陀》的主要内容为对自然神祇的赞颂,《阿闼婆吠陀》为法术、咒语的汇集,旨在祈福禳灾;《婆摩吠陀》和《夜柔吠陀》,则是附丽于《梨俱吠陀》的典籍:前者为配曲演唱的歌词汇集,后者是如何运用这些歌词进行祭祀的说明。所谓广义“吠陀”则兼指附于“诸本集”的其他上古文献。

[11]苏摩酒(梵文soma),一种饮料,撷取称为“苏摩”的蔓草之茎,以石压榨,加牛乳、麦粉等发酵酿成。印度古代常以此酒祭神,视为“圣饮”。天神首长因陀罗饮祭祀用的苏摩酒。

[12]因陀罗(梵文indra),古印度神话中备受崇敬之神,雅利安时代最受人喜爱的国神;嗜饮苏摩酒,又名“饮苏摩酒者”;手持金刚杵,又名“金刚手”。相传,他的最大业绩为杀死妖蛇弗栗多、劈山释水,故有“杀弗栗多者”和“水中获胜者”之称;他并攻陷为数众多的城堡,其中属弗栗多的便有九十九座,故又有“城堡摧毁者”之称。

[13]普罗阇婆提(梵文prajapati),意译为“生主”,古印度神话中创造神,宇宙的主宰。“吠陀”中系指因陀罗、婆维德丽、苏摩、金胎等;《摩奴法典》中则指梵天,有时亦指摩奴,又指梵天“心生”的十子。其数和称谓均不确定。

[14]太阳神(梵文hiranyagarbha)。

[15]苍穹中神秘的河流。

[16]雷电之神。

[17]伐楼那(梵文varuna),古印度神话中备受尊崇之神。据《梨俱吠陀》所述,伐楼那为宇宙的主宰、宇宙秩序和正义的维护者,并同宇宙之水紧密相关。相传,他以天宇为座,着金色衣裳,以阿耆尼为面,以苏利耶为目,以伐由为呼吸器官,以星辰为使者,常巡行天宇。他掌河川,司降雨,主祭仪,并维护道德,赏善罚恶。

[18]阿帝提之子。伐楼那和太阳神都是阿帝亚。

[19]太阳神。

[20]毗首羯磨(梵文visvakarman,意即“造一切主”),诸神创造能力的神格化形象。据《梨俱吠陀》所述,他可见一切,天、地和宇宙万物均为他造化而成。在本颂诗中,毗首羯磨被描述为万物的创造者,诸界的建筑师。

[21]祈求神灵接受祭祖的祭司。

[22] rishi为常用词,意为“圣人、隐居修道者或隐士”。

[23]旱魔。

[24]布卢沙,人格化的神灵或人,被认为是宇宙的灵魂和最初的起源,万物生灵的人性和赋予生命的排表原则。据说有千(意指无数)首、千眼、千足,所有创造出来的生命的一体。

[25]人的心灵、灵魂寓居其中。尽管作为宇宙的灵魂,他遍布整个宇宙;但作为个体灵魂,他则被包围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

[26]一种存在源起。

[27]天神。

[28]印度第一等种姓的婆罗门祭司。

[29]印度第二等种姓的国王。

[30]印度第三等种姓的贾商。

[31]印度第四等种姓的劳动者。

[32]风神。

[33]雅利安原始神,后来被认为是与上帝作对的魔鬼。

[34]是“夜”的拟人化说法。

[35]梵语savitar:太阳,赋予生命者。

[36]印度河或其他大河。

[37]《奥义书》是《吠陀》经典的最后一部分,又名“吠檀多”。其中多数是晚出的宗教、哲学著作,现存总数达一百多部。但在公元前六世纪前后写成,至多只有十三部。较早的书中提出了“梵”和“我”的问题,是吠檀多学派的重要经典。

[38]约书亚:基督教《圣经》故事人物,摩西的继承者,以色列人的军长。《约书亚记》为《圣经·旧约》中的一卷。

[39]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作家、艺术家,一生创作丰富,在印度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主要作品有诗集《吉檀迦利》和《奉献集》、长篇小说《戈拉》、剧本《邮局》等,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40]这一不可思议且相当原始的创世故事包含了印度教的许多早期思想。

[41]“大梵”即梵天,该词有多种用法。可能造成混乱。这是因为在梵文中根据一个名词的性,可产生不同的意思。“大梵”作为无差别的神性是中性的。当大梵具有属性,在物质世界显现时,他的名字就成为阳性的了。作为阳性的具有属性的大梵,就成为创世者,或中性的最高神灵的创造性的一面,注意这一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42]“业”(梵文karma,的意译,音译“羯磨”),意为“造作”,泛指一切身心活动;一般分为三业,即身业(行动)、语业(言语)、意业(思想)。

[43]这是乌达腊卡·阿鲁尼对其子施伟多凯也徒的教导。

[44]本节多节选自商质里耶。

[45]构成世界的三种元素:光、情与闷。

[46]指的是上节提到的三德。

[47]此可谓《奥义书》最后的教义。

[48]导师。

[49]婆罗门被称作再生者,他因为精神生活而接受圣线或圣徽时,他就第二次再生了。

[50]感官之神。

[51]征服财富者。

[52]贝螺的名称,“神赐”。

[53]拥有老虎的肚子,表明这位英雄的形体。

[54]征服睡眠者。

[55]为去世的人举行的葬礼,供奉其食粮。

[56]道德和宗教的责任。

[57]天是最高幸福的暂时寓所。

[58]萨埵:善的本质;罗阇:活动和情感的品质;答摩:愚暗和懒惰的本质。

[59]本节表明纯粹书本知识与直接的道的视界之间的区别。

[60]贪婪之人看到一袋金子,便开始想金子的价值,对物的迷恋便在他的心中滋生;由迷恋,他有种强烈的愿望,渴望占有金子。若有人或有物妨碍了他欲望的满足,便会滋生嗔怒。由嗔怒再生出迷惑等,智力混乱,然后记忆消散,他便忘记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和责任。他要是处于这种状态,便是非不分,所作所为导致自己的毁灭。

[61]对一般人而言,精神就像充满黑暗的夜晚;对智慧的人,精神就像充满清晰和光明的白昼;诸根在一般人大脑中大大清醒,非常活跃;在智慧人大脑中好像沉睡一般,他们通晓诸根欲望的无用。这是夜晚和白昼所代表的人类生存的两极。

[62]有时颂扬有为,有时颂赞智慧。

[63]宗教仪式、祭祀、崇拜等。

[64]具有象征性的牛,它拥有非凡的品质,可以给予扔奶者渴望得到的任何东西。

[65]伟大的王,以其智慧和没有迷恋而闻名。

[66]由于缺乏社会、道德和精神榜样。

[67]人的品质顺序或区分。

[68]渴求结果。

[69]“我”与“我所”的根。

[70]贪欲与嗔怒二者不可分,因为嗔怒是由贪欲受阻引起。

[71]大梵代表精神品质,如善、静等。喀沙特耶代表萨埵(善)和罗阇(情感、雄心)的结合。商贾阶层吠舍由罗阇(情感)和达摩(愚钝)代表。侍仆阶层首陀罗由答摩(愚钝、无明和懒惰)代表。简言之,这四个种姓给出了有组织的劳动分工形式,根据每个人的品质和能力把他放在合适的位置。

[72]本节意为:真正明智的人,知道如何把身体、心识和诸根与自我区分开来。即使在物质层面上,活动在继续,他知晓真正的自我并不在活动。

[73]控制调息(pr·na)的一些呼吸活动;生命力。

[74]荷叶出淤泥而不染。

[75]他们看到处都是同样的潜在自我。

[76]克制心神的一种形式。

[77]通过克制心神和沉思冥想而力图达到与神的结合。

[78]克制心神的一种形式。

[79]神仙生活和禁欲的誓言。

[80]举行经书上的仪式和礼仪。

[81]或神的话。同基督教神学的逻各斯。

[82]迷惑包括三德。

[83]自我控制的弃绝者。

[84]禁欲和纯洁的生活。

[85]这两节表明由梵的昼夜所代表的宇宙能量总和的发展和衰退。

[86]罗刹(梵文r·ksasa)古印度神话中的恶魔,最早见于《梨俱吠陀》,相传原为印度土著部族的称谓;雅利安人征服这一地区后,“罗刹”一词成为恶人的代称,并演化为“魔鬼”的称谓。

[87]某种雅利安仪式。

[88]祭祀。

[89]为已故祖先供奉的物品。

[90]吟唱、沉思冥想的神圣文本,人们以此得到纯洁。

[91]《吠陀》的不同分支。

[92]第17节提到的内容。

[93]甘露,祭祀的残余物。

[94]他们达到无上目的是多么的容易。

[95]比七位大仙更年长。

[96]默诵经书。

[97]天上的乐师。

[98]数论派(一译“僧法派”)哲学的创立者。

[99]寻求真理的辩论。

[100]系词性同。

[101]二十四音节的诗节。

[102]天上神灵的名称。

[103]阿周那用左手就可射箭。

[104]终止。

[105]创造。

[106]善、情感、愚昧。

[107]要求嚼、吮、舔、吞或饮的四种食物。

[108]不洁净、残忍和邪恶之人。

[109]精神导师。

[110]婆罗多。

[111]瑜伽派(梵语yoga),古代印度的哲学派别,相传为其经典《瑜伽经》作者钵颠阇利所创。所谓“瑜伽”,意即“结合”,系指“修行”而言。这一派别注重阐释调息、静坐等修行方法;就哲学体系而言,与数论派大体相同,神秘主义成分却犹有过之。该派并承认一个所谓“自在”,即大神。

[112]指对撒旦学、星占学、神灵学、占卜学、炼丹术和巫术等的信仰和研究。

[113]维韦科南达(1863-1902),印度哲学家、印度教改革家,法号辨喜,提倡实践哲学,重视社会改良,创建罗摩克里希纳教会(1897),首倡“新吠檀多派”,著有《现代印度》《吠檀多哲学》等。

[114]在中国,相对论确实跟道教一样古老。

[115]荣格此处指的是中国古典五经之一《易经》。

[116]比如说,水仙花例子。

[117] c.g.荣格,《寻找灵魂的现代人》。

[118]参见维韦科南达的注解。我们首先须明白“神我”是什么,其德性为何。瑜伽哲学认为,整个自然界包含三种“德”或“力”。一种叫做“达摩”,一种叫做“罗阇”,第三种叫做“萨埵”。这三种德在有形世界的显现是愚暗或不为,吸引或排斥;二者的均衡。大自然中的一切,所有的显现都是这三种力的结合和再结合。数论派把大自然分成不同的类别。人的“自我”超出所有这些,超出大自然。它是光辉的、纯洁的、完美的。我们在大自然见到的任何才智都只是“自我”对自然的反应。

[119]超意识的状态,恍惚。

[120]烦恼先是微小的行为,后来才显现出大形式。

[121]“业的意乐”指的是烦恼的总和。

[122]好的因素。参见p133页注1。

[123]祈祷的常规。

[124]神主(亦作isvara)。

[125]羯磨(梵语karma),业,系佛教名词,称身、口、意三方面的活动为业,认为业发生后不会消除,将引起今世或来世的善恶报应。

[126]“超人”是比鬼要略高等一些的生命。当瑜伽行者思想集中在头顶时,他会看到“超人”。

[127]自发的纯粹启蒙。

[128]控制肺和上身所有器官的神“空”的名称。

[129]苍穹。

[130]三种元素。

[131]完全的孤立或独存。

[132]“德”为三种物质:萨埵、罗阇、达摩,其大的形态为理性的宇宙。过去与未来产生于三德的不同表现形式。

[133]《罗摩衍那》(梵文ramayana),最早期部分约形成于公元前三、四世纪,全诗最后定型则在公元二世纪,相传出于蚁垤仙人之手。全诗以罗摩与悉多悲欢离合的故事为主干,并穿插众多神话和传说。印度教信徒把它奉为“圣书”,学者们则视为对不畏艰险、战胜邪恶的英雄的颂歌。叙事诗中并宣扬了一整套有关君臣父子的伦理观念。

[134]又译《玛哈帕腊达》,印度古代梵文叙事诗,意译为“伟大的婆罗门后裔”,描写班度和俱卢两族争夺王位的斗争,与《罗摩衍那》并称为印度两大史诗。

[135]又译阿基里斯,出生后被其母握脚踵倒提着在冥河水中浸过,因此除未浸到水的脚踵外,浑身刀枪不入。

[136]迈锡尼(希腊南部古城)的国王,特洛伊战争中的希腊联军统帅。

[137]悉多(梵文sit),古印度神话传说中人物,罗摩教派的崇拜对象。《罗摩衍那》中的悉多,被视为肥土沃壤的化身。相传她为大地所生,农夫犁地时发现,予以收养。史诗将收养悉多的农夫附会为国王,悉多遂成为遮那竭之女。《梨俱吠陀》中悉多式的人物,称为“莎维德丽”。据某些神话,悉多为吉样天女或优摩的化身。

[138]奥德修斯的忠实妻子,丈夫远征离家后拒绝无数求婚者,二十年后终于等到丈夫归来。

[139]古希腊史诗《奥德赛》中的英雄odysseus的拉丁文名。

[140]活动时期为公元前490—前430年,希腊雅典雕刻家,主要作品有雅典卫城的三座雅典娜的纪念像和奥林匹亚宙斯神庙的宙斯坐像,原作均已无存。

[141]其上筑有巴台农神庙。

[142]印度北部城市,印度教圣地。

[143]印度教主神之一,守护之神。

[144]希罗多德,古希腊历史学家,被称为“历史之父”,所著《历史》(即《希腊波斯战争史》)主要叙述希波战争及阿契美尼德王朝和埃及等国历史,系西方第一部历史著作。

[145]《嘉言集》(hitopadesa),又译《利益示教》,作者自称是那罗耶那(narayana)。

[146]1924年,斯坦利·赖斯在《古代寓言和故事》(东方智慧系列丛书)一书的序言中写道:“诚然,在大英博物馆和印度官方图书馆里都未找到任何英文译本。”

[147]《德国创作方法碎屑》第四卷:“关于寓言的流动。”

[148]中古波斯语的主要形式,通行于公元三至九世纪。

[149]前者位于意大利南部,后者为法国东南部一地区。

[150]土耳其西北部港市伊斯坦布尔(istanbul)的旧称。

[151]拉封丹(1621-1695),法国寓言诗人,代表作为《寓言诗》12卷,内容丰富,讽刺尖锐,对后来欧洲寓言作家影响很大,另作有《故事诗》和韵文小说等。

[152] h.h.高温引自《印度文学史》。

[153] h.c.罗林森爵士(1810-1895),英国军官、东方学家,历任英国下院议员(1858;1865-1868),驻波斯公使(1859)等职,著有《贝希斯敦波斯楔形文字铭文》《巴比伦及亚述楔形文字铭刻注解》等。其弟(g.罗林森(1812-1902),英国历史学家、东方学家,著有《古代东方世界的五大君主国》。

[154]《印度遗产》(牛津)中“欧洲思想和文化中的印度”一文。

[155] t.w.里斯·戴维斯译,伦敦,1880。

[156]《佛教传说》三卷,e.w.伯林盖姆译,哈佛东方系列丛书,28、29、30。

[157]又译《天方夜谭》,系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集。

[158]《一千零一夜》中的巴格达富商,曾作七次冒险航行;亦作sindbad the sailor。

[159]布龙(1888-1939),美国新闻工作者,专栏作家,先后为《论坛报》《世界报》和《新共和》等报刊撰写专栏文章,曾创办美国报业工会并担任主席。

[160]《五卷书》。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25。

[161]指从精彩内容突然转入平淡或荒谬内容的一种修辞手法。

[162]迪斯尼(walter elias disney,1901-1966),美国动画片制作家及制片人,创作以米老鼠、唐老鸭等为主角的系列短片和《白雪公主》《木偶奇遇记》等故事片。1955年创建迪斯尼乐园。

[163]事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书籍。

[164]根据印度传说,虽然水乳交融,天鹅仍然能够从里面把牛奶取走。

[165]毗搜纽舍哩曼很可能就是本书的真正作者。

[166]此处意思含混,也可能是双关。“神仙的道路”一指死亡,另指“臀部”。全句的意思可能就是“转过身去”。

[167]梵文是“sakra”,指的是因陀罗。

[168]财神。

[169]一种水草的名字。

[170]因为老鼠在山边挖洞。

[171]梵语“mgha”,玄奘《大唐西域记》译为“磨祛月”,指的是冬三月之一,大约相当于中国旧历十一月十六日至十二月十五日。

[172]大神湿婆的老婆,喜马拉雅山的女儿杜哩迦(durga)的另一个名字。

[173]梵语“satyavacana”,意为“实话”。

[174]《故事海》,印度短篇故事集,书中收录了很多故事。c.h.托尼译,二卷本,加尔各答,1880。在伦敦印制了一个十卷本的精美版本,仅为私人订阅者印制。

[175]基督教《圣经·旧约》中的一卷。

[176]这是另一个故事套故事的例子,也是印度故事中大量使用俏皮话评述的例子。

[177]《法句经》包含26品及423句法句。佛陀以平易近人的故事,说明智慧法句的道德含义,鼓励人们在日常的身、口、意中,努力戒定慧的修持。灭除贪嗔痴,精进正念、脱离染污垢秽的心行,达到清净无烦恼无罪恶的涅槃境界。《法句经》说明法要自证,解脱要靠自己,只有自己才能解脱自己的生死轮回,佛陀只能指引解脱的道路方法。正果与生理年龄无关,它是累劫以来修行的结果。

[178]去世之后发表的作品,牛津,1936。其中收录巴比特一篇极有价值的文章“佛陀和西方”。巴比特对佛教中特别强调“内在抑制”和自我控制的原则很感兴趣。

[179]梵语“sramana”,这是该词巴利语形式,意为“苦行者”。

[180]圣人。

[181]正确的学说、正确的目的、正确的言论、正确的行为、正确的纯洁、正确的思想、正确的独居、正确的狂喜。

[182]参见第十四品。

[183]祭司。

[184]和尚,托钵僧,虔诚的信仰者。

[185]英语中通常叫做“brahmin”。

[186]梵语为“pravrajita”,巴利语为“pabbagita”。

[187]印度东北部城市瓦腊纳西(varanasi)的旧称。

[188]亦见《佛的福音》,和《法句经》。

[189]艾略特(1888-1965),英国诗人、剧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对20世纪英美现代派文学和新批评派评论起了开拓作用,代表作有《荒原》和获得194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四个四重奏》,还有诗剧、批评文集等。

[190]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姓。

[191]达摩:佛教教义的法则;桑诃:佛教教堂。佛、达摩和桑诃构成了“三庇护”。

[192]印度东北部城市。或译伽雅,是印度教和佛教圣地。

[193]参见《五卷书》序言。

[194] e.w.伯林盖姆译,《佛教传说》,哈佛东方系列丛书,第28、29和30卷本。亦见《佛陀寓言》,t.罗杰斯译,伦敦,1870。

[195]该诗行摘自《法句经》,其中这个故事是“评注”。

[196]一千万。

[197]《东方圣书》(十一)。佛反对神职人员对世俗权力的使用,直接使用人们日常用语宣道,而不用婆罗门教所用的古典梵语。

[198]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二世纪犹太教的一派,标榜墨守传统礼仪。

[199]犹太教一个派别的成员。该派主要系由祭司、贵族、富商等组成,与法利赛人对立,尊奉《律法书》,但不信口传律法,也不信灵魂永生及肉身复活。

[200]古巴勒斯坦的南部地区,包括今巴勒斯坦的南部地区和约旦的西南部地区。

[201]参见甘地、泰戈尔、罗摩克里希纳和维韦科南达。

[202]阿诺德(1832-1904),英国诗人和报人,代表作为史诗《亚洲之光》。

[203]参见h.g.罗林森“欧洲思想和文学中的印度”一文,《印度遗产》,第26页。

[204]《本生经》,通过叙述佛陀前生功德的寓言故事发挥佛教的基本教义。

[205]里斯·戴维斯,《佛教诞生故事》,第一、十三、四十四。中文版参见“中国故事”部分的“二母争子”故事。

[206]东南亚国家泰国的旧称。

[207]参见e.b.考埃尔从梵语译为英语的《东方圣书》第49卷。中文本见《佛说幸禅经》;又由塞缪尔·毕尔(1825-1889)译回英语,《东方圣书》第19卷。

[208]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本名,意为“义成就者”。

[209]天上的诸神灵。

[210]摩揭陀北部边疆一个皇室名称,因而佛被称为“萨克耶摩尼”或萨克耶圣人。

[211]相传是基督降生前未受洗的儿童及好人灵魂所居之处。

[212]相传为象征太阳、吉祥等的标志。是佛教的象征,至今仍在沿用。

[213]参见r.o.巴卢的《世界圣经》。

[214]印度教、锡克教的宗教教师或领袖。

[215]佛教典籍的总称,“全书”。参见e.j.托马斯所著的《佛教圣典》(东方智慧系列丛书)中的这些重要佛教教规。更为完整的分析,参见e.j.托马斯克诺夫的《佛教思想史》。

[216]色诺芬(前431—前355),古希腊将领、历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率一万希腊雇佣军参加波斯王子cyrus反对其兄artaxerxesii的战争,远征到达黑海,著有《远征记》《希腊史》《回忆苏格拉底》等。

[217]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古希腊哲学家,认为哲学在于认识自我,美德即知识,提出探求真理的助产术和辩证法。本人无著作,其学说仅见于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著作。

[218]永入涅槃再受生死果报的僧人。

[219]梵语bhakti,以对一个神的虔诚信奉求得自身的解脱。

[220]佛教派别之一,以专修禅定为主。禅定指安静而止息杂虑,是佛教的修行方法。

[221]宗教信徒。

[222]接近涅槃。

[223]时代或轮回。

[224]“菩提萨埵”教义自发地戒绝涅槃,继续在再生的轮回之中,直到整个世界得以拯救。它是大乘佛教一条重要的信条。因此,“菩提萨埵”与基督教的“救世主”思想有点相符。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