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妙法莲华经大窾卷三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明 金庭比丘 通润 笺

药草喻品第五

颂云。

二木兼三草  根茎大不齐  一时同受雨

随分各生荑  密树团成幄  柔华散作溪

最怜萍与梗  岁岁没深泥

譬喻一品。为四大弟子。喻明四十年前所说三乘是权。今日所说最上一乘是实。信解一品。四大弟子领悟说三说一之旨。此品虽与四大弟子述成。却将前意转换。言我四十年前所说之法。皆是一乘。本无有三。但机器有三。见法有三耳。故此品名自含二义。谓约机约法。约机者。谓三草二木。种性不同。而所生所润未尝不一。喻如五乘习种不同。而一相一味之法本来平等。然品不言二木。独言药草者。正显如来四十年中。实以大乘法雨平等[雨/活]洒。但彼药草根性下劣。随分受润。自私自小。非法雨有私。故下文云。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是也。约法者。谓四十年中。所说诸法。皆是伽陀妙药。能疗一切膏肓之疾。但触口沾唇。皆得利益。故下文云。如来观见无量众生。诸根利钝。精进懈怠。随其所堪而为说法。皆令欢喜快得善利是也。具此二义。故以为名。

尔时世尊。告摩诃迦叶。及诸大弟子。善哉善哉。迦叶。善说如来真实功德。诚如所言。如来复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汝等若于无量亿劫。说不能尽。迦叶当知。如来是诸法之王。若有所说。皆不虚也。

善说如来真实功德诚如所言者。谓如来真实功德非口所宣。但汝所引。长者始而中止一城以侯子。常悔恨以忆子。遣旁人以追子。洒冷水以醒子。设方便以诱子。着垢衣以亲子。执粪器以近子。劝勤作以勖子。如米面以安子。无欺怠以赞子。更与作而重子。出众宝以示子。直至心相体信。自鄙先心。然后尽家业以付子。如此形容。实获我心。诚为善说。然此亦是就汝心量可知可及处。名善说耳。不知如来尚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汝等于无量亿劫说不能尽。非谓如来真实功德。便尔尔也。此句是此品张本。又是化城一品之案。迦叶下。劝信。言如来是诸法之王。一字一言。皆是实语。不可不深生敬信也。

于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说之。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趣。亦知一切众生深心所行。通达无碍。又于诸法究尽明了。示诸众生一切智慧。

言如来功德所以说不尽者。以如来四十年前所说一切世出世法。无非皆以智慧善巧方便。随根逐性而为演说。然其所说皆是一相一味。无非欲令一切众生。皆悉到于如来一切智地。实无所谓三乘也。如来下。言如来知法也。谓如来知十善。是教人天法。知四谛。是教小乘法。知十二缘。是教中乘法。知六度。是教菩萨法。乃至教一切异类法。皆悉了知。皆有结局处。亦知下。言如来知机也。又知十善。是人天深心所行。四谛。是小乘深心所行。十二缘。是辟支深心所行。六度。是菩萨深心所行。乃至异类众生。深心所行者。歼悉皆知。无有障碍。又于诸法究尽明了者。究竟诸法实相也。示诸众生一切智慧者。示以平等佛慧也。此言如来知机知法。故能在差别机中。示平等佛慧也。问。众生之机既有差别。何故如来是以平等佛慧。答。以机虽有异。而所具智慧等无有异。若谓机有异。而智慧有异者。则法法差别。则如来不得名曰究竟明了。亦不得曰示一切智慧。以此智慧。众生具有。物物平等。唯佛究尽。唯佛明了。故开口动舌。无非皆以此法示人。汝等未能究尽。未能明了。便谓如来法有差别。乌能尽知如来功德哉。故汝等于如来真实功德。可名善说。未能竟其说也。

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丛林。及诸药草。种类若干。名色各异。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时等澍。其泽普洽。奔木丛林。及诸药草。小枝小茎。小枝小叶。中根中茎。中枝中叶。大根大茎。大根大叶。诸树大小。随上中下。各有所受。一云所雨。称其种性。而得生长。华果敷实。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

此设喻以明差别机中。示平等佛慧也山川溪谷土地。喻五乘本住性所生卉木丛林药草。喻五乘习种性。从一地而生。三草二木。喻性地是一。因习种而分五乘也。密云下。喻如来现身。普荫众生。犹如大云遍覆世界也。一时下。喻如来以平等慧说平等法。普利众生。犹如时雨。平等普滋一切草木也。卉木下。喻五乘根性。随上中下。各受平等法雨也。一云下。喻五乘人。受平等法雨。随习种而生芽发干。开华结实。各各不同也。虽一下。喻五乘同在平等性地。同沾一味法雨。然随习种各有差别。非本性有差别也。六祖所云。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是也。此一喻将世尊平等说法之意写得极透。

迦叶当知。如来亦复如是。出现于世。如大云起。以大音声。普遍世界天人阿修罗。如彼大云。遍覆三千大千国土。于大众中而唱是言。我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今世后世。如实知之。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见者。知道者。开道者。说道者。汝等天人阿罗修众。皆应到此。为听法故。尔时无数千万亿种众生。来至佛所而听法。如来于时。观是众生诸根利钝。精进懈怠。随其所堪而为说法。种种无量。皆令欢喜。快得善利。是诸众生。闻是法已。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以道受乐。亦得闻法。既闻法已。离诸障碍。于诸法中。任力所能。渐得入道。如彼大云。雨于一切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如其种性。具足蒙润。各得生长。

此以法合喻也。如大云起者。合密云弥布也。以大下。合一时等澍。其泽普洽也。大经亦云。譬如摩那斯龙王。将欲降雨。未便即降。先起大云。弥覆虚空。凝停七日。待诸众生。作务究竟。过七日已。降微细雨。普润大地。如来亦复如是。将降法雨。未便即降。先兴法云。成熟众生。待其熟已。然后普降甘露法雨是也。而唱下。所谓大音也。言未得如来灭度者。我令彼度。未解诸佛平等法者。我令彼解。有疑悔而未得安心者。我令彼安。在烦恼而未得涅槃者。我令彼得。此四法者。或今世得。或后世得。我皆实知。所谓知机知法也。我是下。又出知机知法之所以。一切知者。具四智也。一切见者。具五眼也。由具四智五根。故能自知此道。而又能将此道开示人。说与人。能使未度者度。未解者解。未安者安。未得者得也。汝等下。招其来也。为听下。一音招告。故大众云奔雨集也。如来下。观根也。随其下。逗教也。为精进者说六度。为懈怠者说四谛。为利根者说十二缘。为钝根者说人天法等。虽是观机逗教。无非皆是平等法雨。故令彼无量众生。生欢喜而得善利。此合随根茎大小。而各受雨也。是诸下。合受雨而生长也。如人中闻十善。即能受持。现世即得安隐。后世仗十善之力。复生天上。由此十善种子。熏习增长。还受乐果。而于天上。又得闻十善法。由天中善法熏习之力。后复增长。离诸障碍。十善如此。余法亦然。人天如此。三乘亦然。如来于诸法中。任彼力量所堪能者。而为说法。令彼种子。熏习增长。渐渐入道如此。如彼下。以喻合法可知。

如来说法。一相一味。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至于一切种智。其有众生。闻如来法。若持读诵。如说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觉知。所以者何。唯有如来。知此众生。种相体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众生住于种种之地。唯有如来。如实见之。明了无碍。如彼卉木丛林。诸药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佛知是已。观众生心欲而将护之。是故不即为说一切种智。汝等迦叶。甚为希有。能知如来随宜说法。能信能受。所以者何。诸佛世尊。随宜说法。难解难知。

此下申明如来知法知机。故能以法投机也。先申明知法。如来法雨。法法皆如。同一相也。物物皆洽。同一味也。因众生沾法雨。而超缠缚。即以此法。名解脱相。沾法雨而离十二缘。即以此法名离相。沾法雨而得寂灭。即以此法名寂灭相。名虽有三。其究也皆至如来一切种智。归宗所谓一味禅也。故大经云。譬如众水皆是一味。随器异故。水有差别。如来说法。唯是一味。随诸众生。心器异故。无量差别。此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趣如此。其有下。次申明知机。言众生闻法。道成德备。不自觉知。亦唯如来知也。种相体性者。种谓熏习种子。相谓受报好丑。体谓形体各别。性谓善恶三性。此知众生过去事也。念何事者。如念天上受乐。欲生天上等。云何念者。谓知其所念之故。如厌人间受苦故。念天上乐等。以何法念者。谓以何法然后能生天上等。念既如此。思修亦然。天中如此。三乘亦然。此知众生现在事也。以何法得何法者。如现在修如是因未来必受如是果。此知众生未来事也。由众生各处种种地位。己实不知。唯如来知。所谓如来亦知一切深心所行。通达无碍如此。如彼下。以喻合法可知。如来下。三申明以法投机也。如来了知三相。即是一相。终归于本来无物第一义。圣智大空。由如来知此一法。观诸众生。种性不同。嗜好各异。恐彼不能担荷。将之护之。故虽以一音密阐。不即为彼说破。必待机熟而后说也。所谓诸法究尽明了。示诸众生。一切智慧如此。汝等下。结赞当机。言如来真实功德如此。即无量劫说不能尽。但汝等一闻譬喻。即能信受。如来随宜说法。故知甚为希有。何以故。如来随宜说法。难解难知。今汝等能信能受。岂非甚为希有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破有法王。出现世间。随众生欲。种种说法。如来尊重。智慧深远。久默斯要。不务速说。有智若闻。则能信解。无智疑悔。则为永失。是故迦叶。随方为说。以种种缘。令得正见。

初四句。颂权智也。破有有义。一是破三有而出三界曰破有。一是现世间而破众生之有有曰破有。言如来破三有。而现身世间说种种法。不过随人好乐。脱粘去缚。破众生之有而已。初未尝以实法与人也。以如来为三界师。四生父。尊如须弥。重如九鼎。其所得智慧。深固幽远。譬如大海之难测。虚空之难量。故一言一动。发必有时。不肯轻泄。是故四十年中。久默而不务速说。何以故。若是根熟器纯。一经耳根。即能信入。永无退转。若浅根小智。闻则必疑。疑则必悔。悔则必谤。谤则必堕恶道。如是之人。不唯不得。则为永失矣。此如来不以平等佛慧速授与人。故以渐陶熏染。日就月将。令彼舍偏邪而得正眼。此如来所以称破有法王也。

迦叶当知。譬如大云。起于世间。遍覆一切。慧云含润。电光晃(黄上声)耀。雷声远震。令众悦豫。日光掩蔽。地上清凉。叆(爱)叇(逮)垂布。如可承揽。其雨普等。四方俱下。流澍无量。率土充洽。山川险谷。幽邃所生。卉木药草。大小诸树。百谷苗稼甘蔗葡萄。雨之所润。无不丰足。干地普洽。药草并茂。其云所出。一味之水。草木丛林。随分受润。一切诸树。上中下等。称其大小。各得生长。根茎枝叶。华果光色。一雨所及。皆得鲜泽。如其体相。性分大小。所润是一。而各滋茂。

此颂密云弥布也。慧云含润者。喻如来应身。具含十二部经也机锋似电。故曰电光晃耀。法语如雷。故曰雷声远震。六十二种邪光不现。故曰日光掩蔽。九十八种。热恼皆除。故曰地上清凉。现身世间。如云气垂布。故曰叆叇垂布。人可得而同。不可得而杂。故曰如可承揽也。其雨四句。颂一时等澍其泽普洽也。山川下十四句。颂卉木丛林各有所受也。干地普洽者。喻不但信心者得沾法泽。即不信者亦得沾泽也。一切下四句。颂称性而得生长华实也。根茎下八句。颂同地同雨。随种性而各有差别也。

佛亦如是。出现于世。譬如大云。普覆一切。既出于世。为诸众生。分别演说。诸法之实。大圣世尊。于诸天人。一切众中而宣是言。我为如来。两足之尊。出于世间。犹如大云。充润一切。枯槁众生。皆令离苦。得安隐乐。世间之乐。及涅槃乐。诸天人众。一心善听。皆应到此。觐无上尊。我为世尊。无能及者。安隐众生。故现于世。

初四句。合大云普覆。既出下四句。合出大音声。大圣下。即所谓大音也。言枯槁众生者。即未沾法雨之人。得安隐乐者。令疑悔者得安心也。世间乐者。四禅八定也。涅槃乐者。寂灭乐也。诸天下八句。招告大众也。

为大众说。甘露净法。其法一味。解脱涅槃。以一妙音。演畅斯义。常为大乘。而作因缘。我观一切。普皆平等。无有彼此。爱憎之心。我无贪着。亦无限碍。恒为一切。平等说法。如为一人。众多亦然。常演说法。曾无他事。去来坐立。终不疲厌。充足世间。如雨普润。贵贱上下。持戒毁戒。威仪具足。及不具足。正见邪见。利根钝根。等雨法雨。而无懈倦。

此颂如来平等说法。合等澍而普洽也。言甘露法者。能除众生烦热渴恼故。解脱下。言昔日与三乘所说解脱涅槃。皆是以一音演畅。非有二也常为大乘而作因缘者。所谓入大乘为本也。我观下。言我所以平等说法者。由我观一切众生皆悉具足平等法性。故我无有彼此爱憎之心。恒为一切说平等法。亦不论一人多人。但以此事谆谆教诲。曾无疲怠。令彼求法之人。随其所堪。悉令充足。虚往实归。正如以一味雨普润一切也。贵贱下八句。即法雨所被之机也。

一切众生。闻我法者。随力所受。住于诸地。或处人天。转轮圣王。释梵诸王。是小药草。知无漏法。能得涅槃。起六神通。及得三明。独处山林。常行禅定。得缘觉证。是中药草。求世尊处。我当作佛。行精进定。是上药草。又诸佛子。专心佛道常行慈悲。自知作佛。决定无疑。是名小树。安住神通。转不退轮。度无量亿。百千众生。如是菩萨。名为大树。佛平等说。如一味雨。随众生性。所受不同。如彼草木。所禀各异。

此下合随根性而受法不同也。或处下。闻法而住人天乘。名小草。知无下。闻法而得声闻缘觉乘。名中草。求世下。行事六度。却向佛边觅佛者。为上草。又诸下。是向自己脚跟下求佛。不从他处觅者。为小树。安住下。谓得六根互用。分证法空。度无量众者。为大机。佛平下。结显言佛平等说一味法。而众生所受不同如此。

佛以此喻。方便开示。种种言辞。演说一法。于佛智慧。如海一滴。

此结答迦叶也。言我今日。即以平等一味法雨普润一切。以喻如来种种因缘。譬喻方便。演说一法。度脱无量众生。皆得平等佛慧。虽然如是。若以如来所证甚深佛慧较之。正如将滴水以喻大海也。佛慧如是。即我亦不能说其万分之一。岂汝所能说哉。此当在各得成实之下。

我雨法雨。充满世间。一味之法。随力修行。如彼丛林。药草诸树。随其大小。渐增茂好。诸佛之法。常以一味。令诸世间。普得具足。渐次修行。皆得道果。声闻缘觉。处于山林。住最后身。闻法得果。是名药草。各得增长。若诸菩萨。智慧坚固。了达三界。求最上乘。是名小树。而得增长。复有住禅。得神通力。闻诸法空。心大欢喜。放无数光。度诸众生。是名大树。而得增长。如是迦叶。佛所说法。譬如大云。以一味雨。润于人华。各得成实。

此下合受法雨而增长。敷华结实也。随力修行者。即任力所能也。渐增茂好者。即渐得入道也。药草增长者始也。闻四谛法。断生死证涅槃。为得道果。闻十二因缘法。断诸缘证胜性。为得道果。今则得无上大果。为真声闻。为真缘觉。岂非增长。小树增长者。始也自知作佛。决了无疑。今则智慧坚固。永无退转。又能了达三界。犹如空华。求最上乘。不生畏缩。岂非增长。大澍增长者。始也住不动地。踞寂灭定。心得自在。不肯度生。如来三桥七劝。为说法空。心大欢喜。即能放光。度无量众。岂非增长。如是下。总收法喻也。润于人华各得成实者。言如来说一味法。令诸众生。受法味而各证道果。正如大云以一味雨。普润一切卉木药草。名得敷华结实也。

迦叶当知。以诸因缘。种种譬喻。开示佛道。是我方便。诸佛亦然。今为汝等说最实事。诸声闻众。皆非灭度。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渐渐修学。悉当成佛。

此叮咛告诫。以坚其信也。言我四十年中。以种种因缘譬喻说法。皆是开发指示一佛乘道。四十年前未曾说破。故我今日以最实事为汝说也。诸声闻众。向来坐守涅槃。一事不为。非真灭度。汝等当知。日用所行。折旋俯仰。拈匙把箸等事。皆是菩萨堂堂大路。汝等从此渐渐修学。至于功成行满。成最正觉。方得名为究竟灭度耳。昔石梯和尚。见侍者托钵赴堂。乃唤侍者。者应诺。师曰。甚么处去。者曰。上堂斋去。师曰。我问汝本分事。者曰。若是本分事。某甲实是上堂斋去。师曰。汝不谬为我侍者。又赵州在东司上。见文远过。蓦唤文远。远应诺。师曰。东司上不可与汝说佛法。所谓汝等所行是菩萨道也。

授记品第六

颂云。

弟子承当处  如来授记时  从兹改头面

不复恋茅茨  国界虽新主  华丛尽故杖

纵然今日到  端的已嫌迟

梵语和伽罗。此云授记。谆谆付与之谓授。历历在心之谓记。言我远在大通智胜佛处。近在二万亿佛所。为无上道。常教化汝。汝今悉忘。故我今日。重复拈起。谆谆付与。汝当历历在心。勿莫忘也。问。必待悟后方授记者何。答。如祖师悟后方传衣钵也。故鹙子一闻法说。断疑生信。踊跃欢喜。如来即与授记。四大弟子。再闻譬喻。自觉前非。深生信解。方得授记。故在未信之前旁通曲导。左挈右提。俟其一番彻骨。心相体信。然后授之。永无忘失。故须悟后方授记也。问。诸大弟子。皆出生死。证涅槃。然而授记之时。皆曰事无量佛。具菩萨道。当得作佛者何也。答。诸声闻众虽断六识。破我执。证生空。得心自在。未能尽业识。破法执。证法空。得法自在。其于佛法。不啻太仓一粒。九牛一毛。故须历事诸佛。广学道法。使事事精了。法法明透。于三阿僧劫。勤菩炼行。转无明业识。成一圆融清净宝觉。方得成报身佛。故从今日授记之后。行菩萨道。始名学佛人。始称佛弟子。是以动经多劫也。问。迦叶奉觐三百万亿诸佛。方得菩提。须菩提。供养三百万亿那由它佛。方得菩提。迦栴延。供养二万八千亿佛。方得菩提。目连供养二万亿八千佛。方得菩提。诸大弟子同闻妙法。同得授记。及成菩提。则又迟速不同者何也。答。此亦随其根性耳。此唯佛知。诸大弟子亦不自知。前所谓而不自知上中下性是也。由彼不自知。如来所以谆谆付与。令彼历历在心。勤而行之。勿更忘却也。

尔时世尊。说是偈已。告诸大众。唱如是言。我此弟子。摩诃迦叶。于未来世。当得奉觐三百万亿诸佛世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广宣诸佛无量大法。于最后身。得成为佛。名曰光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国名光德。劫名大庄严。佛寿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国界严饬。无诸秽恶。瓦砾荆棘。便利不净。其土平正。无有高下。坑坎堆阜。琉璃为地。宝树行列。黄金为绳。以界道侧。散诸宝华。周遍清净。其国菩萨。无量千亿。诸声闻众。亦复无数。无有魔事。虽有魔及魔民。皆护佛法。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告诸比丘。我以佛眼。见是迦叶。于未来世。过无数劫。当得作佛。而于来世。供养奉觐。三百万亿。诸佛世尊。为佛智慧。净修梵行。供养最上。二足尊已。修习一切。无上之慧。于最后身。得成为佛。其土清净。琉璃为地。多诸宝树。行列道侧。金绳界道。见者欢喜。常出好香。散众名华。种种奇妙。以为庄严。其他平正。无有丘坑。诸菩萨众。不可称计。其心调柔。逮大神通。奉持诸佛。大乘经典。诸声闻众。无漏后身。法王之子。亦不可计。乃以天眼。不能数知。其佛当寿。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光明世尊。其事如是。

于未下。植福也。广宣下。修慧也。福慧二严。方成两足尊也。别号光明者。因中以紫金涂佛形像。世世生生。身常金色。故为罗汉时。名饮光。成佛时。名光明也。又在此会。领得诸佛平等法光明故。世尊末后拈华。迦叶微笑。如来即以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付嘱迦叶。迦叶将此一光。传与阿难。阿难以后。展转流通。以至此方。一华五叶。绵绵不绝。皆迦叶之力欤。故知传佛心宗者也。须奉觐三百万亿诸佛。得成菩提。谁曰宗门无佛可成乎。国名光德者。此国以光明。胜劣显德故。劫名大庄严者。亦以光明为庄严故。国界下。出庄严事也。琉璃为地者。无秽恶也。宝树行列者。无荆棘也。金绳界道者。无坑坎堆阜也。宝华周遍清净者。无便利不净也。其国下。眷属也。魔皆护法者。皆是不思议菩萨也。偈颂可知。

尔时大目犍连。须菩提。摩诃迦栴延等。皆悉悚(耸)栗(立)。一心合掌。瞻仰尊颜。目不暂舍。即共同声。而说偈言。

大雄猛世尊。诸释之法王。哀愍我等故。而赐佛音声。若知我深心。见为授记者。如以甘露洒。除热得清凉。如从饥国来。忽遇大王膳。心犹怀疑惧。未敢即便食。若复得王教。然后乃敢食。我等亦如是。每惟小乘过。不知当云何。得佛无上慧。虽闻佛音声。言我等作佛。心尚怀忧惧。如未敢便食。若蒙佛授记。尔乃快安乐。大雄猛世尊。常欲安世间。愿赐我等记。如饥须教食。

此弟子请记也。见授记而不及其名。为失大利。故悚栗也。断人之所不能断。忍人之所不能忍。行人之所不能行。证人之所不能证。故曰大雄猛世尊。而又曰诸释中之法王也。且世尊向来哀愍我等。不获如来宝藏。枉受贫穷。故赐授记作佛之语。今授记而不赐佛名。莫不心怀热恼。若如来证知我等深心。见为称名授记。何异甘露洒心。顿令肺腑清凉也。如从下喻明。正如有人从饥国来。忽值大王赐宴之时。虽珍羞盈案。宝馔满前。不得王命。称名宣召。不敢受宴。若得赐纶音。乃敢受耳。我等下。法合。言我等寻常思惟小乘过失。好乐佛慧。然不知当云何得。正如饥人之思食也。忽闻如来授记作佛。然未唱名。不知佛名何等。心怀忧惧。不敢担荷。正如逢王膳。而不名不召。故不敢食也。若蒙赐佛号。尔时乃得快爽安乐。不怀忧惧矣。且如来慈愍。常欲安慰一切世间。今者我等。心怀悚栗。世尊宁有不安慰者乎。今愿赐我等名号。方能进修。正如饥人之待教而后敢食也。请记之语。亦是小乘取价除粪之习。

尔时世尊。知诸大弟子。心之所念。告诸比丘。是须菩提。于当来世。奉觐三百万亿那由它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常修梵行。具菩萨道。于最后身。得成为佛。号曰名相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劫名有宝。国名宝生。其土平正。玻璃为地。宝树庄严。无诸丘坑。沙砾(力)荆棘。便利之秽。宝华覆地。周遍清净。其土人民。皆处宝台。珍妙楼阁。声闻弟子。无量无边。算数譬喻。所不能知。诸菩萨众。无数千万亿那由它。佛寿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其佛常处虚空。为众说法。度脱无量菩萨。及声闻众。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比丘众。今告汝等。皆当一心。听我所说。我大弟子。须菩提者。当得作佛。号曰名相。当供无数。万亿诸佛。随佛所行。渐具大道。最后身得。三十二相。端正姝(书)妙。犹如宝山。其佛国土。严净第一。众生见者。无不爱乐。佛于其中。度无量众。其佛法中。多诸菩萨。皆悉利根。转不退轮。彼国常以。菩萨庄严。诸声闻众。不可称数。皆得三明。具六神通。住八解脱。有大威德。其佛说法。现于无量。神通变化。不可思议。诸天人民。数如恒沙。皆供合掌。听受佛语。其佛当寿。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须菩提。在母胎时。即知空寂。为罗汉时。名空生。成佛时。别号名相者。先得真空。后得妙有也。离名相而谈空非真空。离真空而谈名相非妙有。今即相即空。即空即相。可谓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矣。故知向空劫已前承当。佛未出世时荐取者也。须奉觐三百万亿那由他佛。具菩萨道。方得成佛也。劫名有宝。国名宝生者。从真空得智慧宝故。

尔时世尊。复告诸比丘众。我今语汝。是大迦栴延。于当来世。以诸供具。供养奉事八千亿佛。恭敬尊重。诸佛灭后。各起塔庙。高千由旬。纵广正等。五百由旬。以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梅)瑰(规)。七宝合成。众华璎珞。涂香末香烧香。缯(情)盖幢幡。供养塔庙。过是已后。当复供养。二万亿佛。亦复如是。供养是诸佛已。具菩萨道。当得作佛。号曰阎浮那提金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土平正。玻璃为地。宝树庄严。黄金为绳。以界道侧。妙华覆地。周遍清净。见者欢喜。无四恶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道。多有天人。诸声闻众。及诸菩萨。无量万亿。庄严其国。佛寿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比丘众。皆一心听。如我所说。真实无异。是迦栴延。当以种种。妙好供具。供养诸佛。诸佛灭后。起七宝塔。亦以华香。供养舍利。其最后身。得佛智慧。成等正觉。国土清净。度脱无量。万亿众生。皆为十方。之所供养。佛之光明。无能胜者。其佛号曰。阎浮金光。菩萨声闻。断一切有。无量无数。庄严其国。

迦栴延。因中勤扫佛地。为罗汉时。能以议论庄严佛智慧光。名曰文饰。成佛时。号阎浮那提金光。以身光如阎浮树金故。要知谈锋似箭。辩口如河者也。须供养二万八千亿佛。方得菩提。此无劫国名号者。或译人遗失也。

尔时世尊。复告大众。我今语汝。是大目犍连。当以种种供具。供养八千诸佛。恭敬尊重。诸佛灭后。各起塔庙。高千由旬。纵广正等。五百由旬。以金银琉璃。砗磲码瑙。真珠玫瑰。七宝合成。众华璎珞。涂香末香烧香。缯盖幢幡。以用供养。过是已后。当复供养二百万亿诸佛。亦复如是。当得成佛。号曰多摩罗䟦栴檀香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劫名喜满。国名意乐。其土平正。玻璃为地。宝树庄严。散真珠华。周遍清净。见者欢喜。多诸天人。菩萨声闻。其数无量。佛寿二十四小劫。正法住世。四十小劫。像法亦住。四十小劫。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此弟子。大目犍连。舍是身已。得见八千。二百万亿。诸佛世尊。为佛道故。供养恭敬。于诸佛所。常修梵行。于无量劫。奉持佛法。诸佛灭后。起七宝塔。长表金刹。华香伎乐。而以供养。诸佛塔庙。渐渐具足。菩萨道已。于意乐国。而得作佛。号多摩罗。栴檀之香。其佛寿命。二十四劫。常为天人。演说佛道。声闻无量。如恒河沙。三明六通。有大威德。菩萨无数。志固精进。于佛智慧。皆不退转。佛灭度后。正法当住。四十小劫。像法亦尔。我诸弟子。威德具足。其数五百。皆当授记。于未来世。咸得成佛。我及汝等。宿世因缘。吾今当说。汝等善听。

目连作罗汉时。神通第一。故成佛时。号栴檀香。此香若烧一铢。普熏小千世界。亦神速故。要知飞行轻举。现火现龙者也。须供养二百万亿八千诸佛。方得菩提。劫名喜满。国名意乐者。由众生见神通。香而喜。闻神通香而乐故。我及四句。结上文而生下文也。

化城喻品第七

颂云。

五百由旬外  谁言是故居  风光非本地

纵好亦蘧卢  有所非真实  无城是掠虚

大通诸子在  试问定何如

本无忽有。故曰化。御敌防非。故曰城。此品虽与弟子说宿世因缘。实发譬喻药草之余蕴。盖譬喻一品。意在火宅白牛。此品意在化城宝所。出火宅而入化城。驾白牛而至宝所。两相合而意始圆。此品虽说如来在大通智胜佛时。为十六沙弥覆说法华。已为汝等作今日得度因缘。然正发明药草品中。法雨等澍。各有所受。于诸法中。任刀所能。渐得入道等文。所谓如来复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汝等于无量亿劫说不能尽者此也。然譬喻品中。鹙子才悟。即为说因缘云。我昔在二万亿佛所。常教化汝。汝亦长夜随我受学。其为因缘也近。此品为千二百罗汉。说其因缘。在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前。为十六沙弥。已曾开导。教化汝等。其为因缘也远。以因缘有近远故。各自言之。使交相发而互相明也。文中首标大通智胜佛者。是往昔为释迦之父。所谓毗卢师。法身主。不落方所。不涉数量者是也。其成佛转法轮事。皆是逢场作戏耳。至于十六沙弥。才出家时。即请大法。代佛转轮。其气象又非𤨏𤨏者比。故能即绍大通之位。与大通智胜一鼻孔出气。岂同下劣小乘。若跛驴驽。䇿之而不肯进者哉。世尊所以援古证今者。亦是激发小乘。令彼奋发舍小智。而入大通之智耳。

佛告诸比丘。乃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大通智胜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国名好城。劫名大相。诸比丘。彼佛灭度已来。甚大久远。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种。假使有人。磨以为墨。过于东方千国土。乃下一点。大如微尘。又过千国土。复下一点。如是展转。尽地种墨。于汝等意云何。是诸国土。若算师。若算师弟子。能得边际知其数不。不也世尊。诸比丘。是人所经国土。若点不点。尽抹(末)为尘。一尘一劫。彼佛灭度已来。复过是数。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我以如来知见力故。观彼久远。犹若今日。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世。无量无边劫。有佛两足尊。名大通智胜。如人以力磨。三千大千土。尽此诸地种。皆悉以为墨。过于千国土。乃下一尘点。如是展转点。尽此诸尘墨。如是诸国土。点与不点等。复尽抹为尘。一尘为一劫。此诸微尘数。其劫复过是。彼佛灭度来。如是无量劫。如来无碍智。知彼佛灭度。及声闻菩萨。知见今灭度。诸比丘当知。佛智净微妙。无漏无所碍。通达无量劫。

普遍广容曰大。四开八达曰通。能应万有曰智。超出一切曰胜。国名好城者。庄严妙好。胜一切城故。劫名大相者。旷大久远。数量难穷故。彼佛下。显此佛在空劫已前。本无始终。不涉数量。故以尘点为喻也。僧问赵州。空劫中还有人修行否。师曰。汝唤甚么作空劫。曰。无一物是。师曰。这个秪称得修行。唤甚么作空劫。僧无对。故知凡涉修行一路。尽属有劫。非空劫也。我以如来知见力故。观彼久远。犹若今日者。由我开佛知见。即以佛知佛见。观彼尘劫前事。不异观目前也。正显菩提之道无去来。今偈中如来下。言此尘点劫事。如此久远。如来以无碍智。观彼佛灭度。声闻菩萨。历历分明。犹如今日者。以如来具四智故。佛智者。大圆镜智也。净者。平等性智也。微妙者。妙观察智也。无漏无所碍者。成所作智也。具此四智。故能通达无量劫。犹若今日也。古佛名大通智。释迦以四无碍智通之。似空合空。如镜照镜。不知孰为古。而孰为今也。

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佛。寿五百四十万亿那由它劫。其佛本坐道场。破魔军已。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诸佛法。不现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结加趺坐。身心不动。而诸佛法。犹不在前。尔时忉利诸天。先为彼佛。于菩提树下。敷师子座。高一由旬。佛于此坐。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适坐此座。时诸梵天王。雨众天华。面百由旬。香风时来。吹去萎(尾)华。更雨新者。如是不绝。满十小劫。供养于佛。乃至灭度。常雨此华。四王诸天。为供养佛。常击天鼓。其余诸天。作天伎乐。满十小劫。至于灭度。亦复如是。诸比丘。大通智胜佛。过十小劫。诸佛之法。乃现在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言大通成佛。请转法轮事也。本坐道场者。言此古佛。虽是本来在道场坐。不曾动着。必要破尽魔军。方得名为新成古佛。今言垂得菩提佛法不现者。以生相无明犹在。故有垂得之心。未至乎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故佛法不现。古德所谓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是也。乃至十劫身心不动。佛法犹不现者。正见抱守功勋。坐在病处。殊不知孤危不立道方高也。昔南岳谓马大师云。汝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无定相。便是此理。由彼得心未舍。坐相未空。堕在数量。故无量甚深佛慧不得现前也。尔时下。言佛未趺坐时。忉利诸天。先为设座。佛于下。天主祝辞。适坐下。言大通恰坐此座。则梵天散华。欲界四王诸天击鼓。其余诸天奏乐。自成佛以至灭度皆如是者。正显如来在世灭度原无二也。过十小劫佛法现前者。十者数之终。数量销灭。一断尽断。一证尽证也。此段正显大通智胜。始存一念垂得之心。即此一念。自生障隔。不得大通。智亦不胜。直至忘数量。而平等佛慧方得现前。方得名为大通智胜耳。况小乘守灭定而不舍。守小智而不离。又乌能知甚深无量平等之佛慧哉。

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曰智积。诸子各有种种珍异玩好之具。闻父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舍所珍。往诣佛所。诸母涕泣。而随送之。其祖转轮圣王。与一百大臣。及余百千万亿人民。皆共围绕。随至道场。咸欲亲近大通智胜如来。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到已。头面礼足。绕佛毕已。一心合掌。瞻仰世尊。以偈颂曰。

大威德世尊。为度众生故。于无量亿岁。尔乃得成佛。诸愿已具足。善哉吉无上。世尊甚希有。一坐十小劫。身体及手足。静然安不动。其心常憺(淡)怕(泊)。未曾有散乱。究竟永寂灭。安住无漏法。今者见世尊。安隐成佛道。我等得善利。称庆大欢喜。众生常苦恼。盲(茫)瞑(明)无导师。不识苦尽道。不知求解脱。长夜增恶趣。减损诸天众。从冥入于冥。永不闻佛名。今佛得最上。安隐无漏道。我等及天人。为得最大利。是故咸稽首。归命无上尊。

灯明有八子出家者。表在缠八识。意在转八识而成四智也。大通有十六子出家者。表十六心。意在转小智而向大智也。第一名智积者。言虽具大智。尚有凝滞。未至大通也。诸子下。谓诸子尽将平生所得宝惜爱护者。弃如涕唾。至佛所而求平等佛智慧宝也。诸子非一母生。故曰诸母。涕泣而送者。未能割爱也。其祖转轮圣王。即大通之父也。转轮圣王礼子足者。出世法王。即父不以子子之也。偈中世尊下。赞十小劫中事。身体二句。赞身不动。其心二句。赞心不动。如此十劫用功。至于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方得安住无漏大菩提法。今见世尊。已超三界。安隐成道。我等必沾善泽。所以称庆大喜也。何以故。由诸众生。常在三涂。受诸苦恼。久处暗冥。又无明眼导师。方便引诱。既不识尽苦之方。又不知解脱之道。长夜昏昏。无归无救。所以恶趣转增。诸天益少。在三涂中。头出头没。从冥入冥。岂但不得见佛。抑且永不闻名。今佛已得最上道法。我及天人。又得闻名睹相。向后必沾最大利益。所以称庆欢喜。稽首归命也。

尔时十六王子。偈赞佛已。劝请世尊。转于法轮。咸作是言。世尊说法。多所安隐。怜愍饶益。诸天人民。重说偈言世雄无等伦。百福自庄严。得无上智慧。愿为世间说。度脱于我等。及诸众生类。为分别显示。令得是智慧。若我等得佛。众生亦复然。世尊知众生。深心之所念。亦知所行道。又知智慧力。欲乐及修福。宿命所行业。世尊悉知已。当转无上轮。

此十六沙弥。请转法轮也。十六沙弥。才得出家见佛。便有济世之心。即时请转法轮。其气概雄视一世。真伟丈夫哉。言多所安隐者。能使愚者智。不肖者贤。懦者立。弱者强。倒悬者解。利益甚广。故曰多也。偈中世尊下。谓如来具十力故。知现在众生念何事。行何道。得何智。乐何法。修何福。又知过去作何业。故能随机授法。今我等志慕大乘。世尊必知我心。亦定为我等转无上轮也。

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十方各五百万亿诸佛世界。六种震动。其国中间幽冥之处。日月威光所不能照。而皆大明。其中众生。各得相见。咸作是言。此中云何。忽生众生。又其国界。诸天宫殿。乃至梵宫。六种震动。大光普照。遍满世界。胜诸天光。

此以光告大众也。释迦放光为末后一着。大通放光为最初一句。盖最初一句。不异末后一着。故其光明亦彻上彻下。以彻下故。铁围山间。鬼窟众生。各得相见。以彻上故。梵宫震动。胜诸天光。言胜者。因佛光遍照。天光掩蔽。故曰胜也。

尔时东方五百万亿诸国土中。梵天宫殿。光明照曜。倍于常明。诸梵天王。各作是念。今者宫殿光明。昔所未有。以何因缘而现此相。是时诸梵天王。即各相诣。共议此事。时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救一切。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我等诸宫殿。光明昔未有。此是何因缘。宜各共求之。为大德天生。为佛出世间。而此大光明。遍照于十方。

尔时五百万亿国土。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裓。盛诸天华。共诣西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法轮。即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佛上。其所散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其菩提树。高十由旬。华供养已。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唯见哀愍。饶益我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处。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世尊甚希有。难可得值遇。具无量功德。能救护一切。天人之大师。哀愍于世间。十方诸众生。普皆蒙饶益。我等所从来。五百万亿国。舍深禅定乐。为供养佛故。我等先世福。宫殿甚严饰。今以奉世尊。惟愿哀纳受。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已。各作是言。惟愿世尊。转于法轮。度脱众生。开涅槃道。时诸梵天王。一心同声。而说偈言。

世雄两足尊。唯愿演说法。以大慈悲力。度苦恼众生。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各作是念者。诸天生疑也。以何因缘而有此瑞者。不知光之所因故疑也。是时下。相议推求也。偈中为大德天生者。梵天修禅定。兼修四无量心。故曰大德天。尔时下。寻光见佛。与宫殿俱者。以有随身宫殿。故曰俱。衣裓盛华者。备供佛也。推寻是相者。推求寻觅光相之所自出也。即时下。散华奉殿。散华而及其树者。敬其主以及其树也。先供华而后奉殿者。先以微礼进而后进其厚礼也。时诸下。说偈赞佛。我等下。自陈来处及来意也。言我宿世修如意福。因感此随身宫殿。故将此以奉佛也。尔时诸梵下。请转法轮。尔时大通下。如来默许。言默许者。口不言而心许也。已上历叙种种佛事。其意重在寻光见佛。以人人有佛。个个有光。但不知光之所自。故不得见佛耳。若知光明之所自出。其见佛也不远。故梵天作念。以何因缘。而现此相。东方天王向西方寻。南方天人向北方寻。东南天人向西北方寻等。皆是描写佛光。无在而无乎不在。无有定处。故东看则西。南观成北。其实此光不离大通智胜佛边。故一见佛。皆欢喜赞叹。即舍所珍而求无上法王大宝也。

又诸比丘。东南方五百万亿国土。诸大梵王。各自见宫殿。光明照跃。昔所未有。欢喜踊跃。生希有心。即各相诣。共议此事。时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大悲。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是事何因缘。而现如此相。我等诸宫殿。光明昔未有。为大德天生。为佛出世间。未曾见此相。当共一心求。过千万亿土。寻光共推之。多是佛出世。度脱苦众生。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裓。盛诸天华。共诣西北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法轮。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佛上。所散之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华供养已。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唯见哀愍。饶益我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受。尔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圣主天中王。迦陵频伽声。哀愍众生者。我等今敬礼。世尊甚希有。久远乃一现。一百八十劫。空过无有佛。三恶道充满。诸天众减少。今佛出于世。为众生作眼。世间所归趣。救护于一切。为众生之父。哀愍饶益者。我等宿福庆。今得值世尊。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已。各作是言。唯愿世尊。哀愍一切。转于法轮。度脱众生。时诸梵天王。一心同声。而说偈曰。

大圣转法轮。显示诸法相。度苦恼众生。令得大欢喜。众生闻此法。得道若生天。诸恶道减少。忍善者增益。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先共议推求。诸大梵者。每一国土。各有大梵。故曰诸。偈中过千万亿土。寻光共推之者。言此光不在此土。当过千万亿土之外求之。要知此光。虽过千万亿土。元不离当处也。尔时下。寻光见佛。时诸下。散华奉殿。圣主下。说偈赞佛。言圣主天中王者。圣中之圣。故曰主。天中之天。故曰王。阚泽云。孔老之教。奉天而行。不敢违天。释迦之教。诸天奉行。不敢违佛。故曰天中王也。空过下。谓世无导师。无以开化。故作恶者多。而作善者少也。为众生作眼者。百八十劫。空过无佛。众生在长夜中。冥无所见。无所趋向。今佛出世。为众生作眼目。使人有所见。有所趋向也。言救护者。已入恶道者。救之令出。未入恶道者。护之不入。故曰哀愍。而又曰饶益也。今者遇佛。决非小缘。皆由我等。宿生植福植庆。故今生才得值佛耳。已上皆自庆之辞。尔时下。请转法轮。诸法相者。谓自相。共相。生灭相。不生灭相。人天法相。声闻法相。菩萨法相。诸佛法相等。言诸众生。久在三涂。受诸苦恼。不䬸法味。若得闻法相。精勤修习。必得道果。或得生天。则转恶道而成善道。转善道而成圣道。有此利益。故请转法轮也。尔时下。如来默许。

又诸比丘南方五百万亿国土。诸大梵王。各自见宫殿。光明照曜。昔所未有。欢喜踊跃。生希有心。即各相诣。共议此事。以何因缘。我等宫殿。有此光曜。而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妙法。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我等诸宫殿。光明甚威嚁。此非无因缘。是相宜求之。过于百千劫。未曾见是相。为大德天生。为佛出世间。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裓。盛诸天华。共诣北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法轮。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佛上。所散之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华供养已。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唯见哀愍。饶益我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受。尔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世尊甚难见。破诸烦恼者。过百三十劫。今乃得一见。诸饥渴众生。以法雨充满。昔所未曾睹。无量智慧者。如优昙钵华。今日乃值遇。我等诸宫殿。蒙光故严饰。世尊大慈愍。惟愿垂纳受。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已。各作是言。唯愿世尊。转于法轮。令一切世间。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皆获安隐。而得度脱。时诸梵天王。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唯愿天人尊。转无上法轮。击于大法鼓。而吹大法螺。普雨大法雨。度无量众生。我等咸归请。当演深远音。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西南方乃至下方。亦复如是。

先共议推求。尔时下。寻光见佛。时诸下。散华奉殿。尔时下。说偈赞佛。破诸烦恼者。五住究尽。故曰诸也。诸饥渴众生者。谓佛不出世。众生久乏法喜禅悦之食。甘露解脱之浆。故皆饥渴。今既得见佛。必以法食。充足世间。使饥者得饱满。渴者亦得清凉也。过一百三十劫。未曾得见。而今日现。何异优昙现瑞乎。且以光明及我宫殿。故宫殿蒙光。亦增严饰也。尔时下。请转法轮。魔天作恶。梵天修善。沙门是正。婆罗是邪。言使若善若恶。若邪若正。心未安者皆安。未静者皆静。未得度脱者。咸得度脱也。梵天名沙法。故能请转大法轮也。击鼓者警其惰。吹螺者一其志。雨雨者泽其枯槁。由转无上轮。故演深远音也。尔时下。如来默许。西南下。超略二方。

尔时上方。五百万亿国土。诸大梵王。皆悉自睹。所止宫殿。光明威耀。昔所未有。欢喜踊跃。生希有心。即各相诣。共议此事。以何因缘。我等宫殿。有斯光明。时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尸弃。为诸梵众。而说偈言今以何因缘。我等诸宫殿。威德光明曜。严饰未曾有。如是之妙相。昔所未闻见。为大德天生。为佛出世间。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裓。盛诸天华。共诣下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法轮。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佛上。所散之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华供养已。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唯见哀愍。饶益我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处。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善哉见诸佛。救世之圣尊。能于三界狱。勉出诸众生。普智天人尊。哀愍群萌类。能开甘露门。广度于一切。于昔无量劫。空过无有佛。世尊未出时。十方常闇瞑。三恶道增长。阿修罗亦盛。诸天众转减。死多随恶道。不从佛闻法。常行不善事。色力及智慧。斯等皆减少。罪业因缘故。失乐及乐想。住于邪见法。不识善仪则。不蒙佛所化。常堕于恶道。佛为世间眼。久远时乃出。哀愍诸众生。故现于世间。超出成正觉。我等甚欣庆。及余一切众。喜叹未曾有。我等诸宫殿。蒙光故严饰。以今奉世尊。惟垂哀纳受。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于众生。皆共成佛道。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偈赞佛已。各白佛言。唯愿世尊。转于法轮。多所安隐。多所度脱。时诸梵天王而说偈言。

世尊转法轮。击甘露法鼓。度苦恼众生。开示涅槃道。唯愿受我请。以大微妙音。哀愍而敷演。无量劫习法。

先共议推求。尔时下。寻光见佛。时诸下。散华奉殿。善哉下。说偈赞佛。三界狱者。前以三界喻火宅者。以有五欲烧煮故。此以三界喻狱者。以有烦恼囚缚故。群萌者。即群生也。草之初生曰萌。言群生皆有善芽萌于内。特无缘以发之耳。今如来垂愍。以甘露泽润之。使彼大小各遂其生也。世尊未出时。无有光明照耀世间。故十方众生俱处长夜。不修十善。俱堕三涂。此等皆由不见如来端严妙相。又不闻如来十善法音。常行十恶。无明愈重。心量愈小。故感色力智慧亦渐减少。而受胎微形。世世增长。造诸恶业。受报三涂。既失人天涅槃之乐。又不生人天涅槃之想。即有萌善心者。自不具眼。复遇邪师。修邪见法。不识三千威仪。不修八万细行。反持牛狗等戒。为生天因。以求出苦果。由彼不遇如来正法开化。虽求出苦。而反入于苦也。尔时下。请转法轮。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受十方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请。即时三转十二行法轮。若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及余世间。所不能转。谓是苦。是苦集。是苦灭。是苦灭道。

此大通受请转法轮也。先小后大。是古佛之恒规。故先说四谛也。言三转者。一示相转。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也。言示相者。谓以四谛之相示之也。此是苦逼迫性者。言此身是生老病死之宅舍。由有此身。众苦逼迫。不得自在故。此是集招感性者。谓此苦身。皆由自己贪爱五欲之所招集故。即发业润生无明也。此是灭可证性者。谓欲出苦果。须是证寂灭乐故。即无为法也。此是道可修性者。谓欲证寂灭。须修道品故。即三十七品助道法也。二。劝修转者。复以四法劝彼进修也。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三。作证转者。复以自己作证以励之也。此是苦我已知。汝亦应知。此是集我已断。汝亦应断。此是灭我已证。汝亦应证。此是道我已修。汝亦应修。言转者。谓将此法转入众生之心也。转必三者。以根有三也。十二行者。行谓行业。苦集是世间行。灭道是出世间行。三转总有十二行也。法轮者。轮有摧碾义。谓三转四法。皆能摧碾三界烦恼故。然此四法。唯如来具足方便波罗蜜故能转。其余魔梵等。无方便慧。故不能转。

及广说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

言广说者。谓将四谛为中根人。演为十二缘也。此是广苦集。为流转门。广灭道。为还灭门也。无明缘行者。大经云。于第一义谛不了。名为无明。谓愚痴者。要先迷于所应知事。次即于彼。发起邪行等。此无明。是约迷四谛理。从空横起。此即发业无明也。所作业果是行。言业者。即福非福不动业也。是彼无明所起果故。行缘识者。大经云。行依止初心是识。谓行为缘。有初心识。由行熏心。有当果种。及现行故。识缘名色者。大经云。与识共生四取蕴为名色。言识者。即是现行识支也。识在种边。唯是赖耶。在现行位。通于六识。今拣现非种。故云共生四蕴。识蕴已属所依识故。四蕴为名。羯罗蓝等为色故。名色缘六入者。大经云。名色增长为六处。谓四七后。诸根位满。六处明盛。名增成意。色增成余五。以四蕴为名时。未分识相。今意识明了。故名为增。以坚肉时。未分五根。但名一色。今色根渐具。故又开为五也。六入缘触者。大经云。根境识三事和合为触。触虽是一。据识分六。然此六触。复摄为二。前五名对触。意触。名增语触。触虽无对。所依五根是有对。故眼等五识。唯缘青等。不缘青等名。意识能缘青等。亦缘青等名。从境立名。名增语触。俱舍颂云。于三爱因。异未了知名触。三受因者。谓三受境。境能生受。故名为因。即出胎时。三两岁来。由未能了三。故不名受而名触也。触缘受者。大经云。触共生名受。分别三受。领纳于触。名触共生。俱舍颂云。在淫爱前受。谓五六岁。至十四五时。已了三受。因差别相。未起淫爱。但名为受。涅槃云。染着一爱。名之为受。谓衣食爱也。受缘爱者。大经云。于受染着是爱。谓于三受中。乐受缠绵希求。故曰染着。即是中下品贪。俱舍云。贪资具淫爱。谓十五六后。贪妙资具。淫爱现行。未广追求。但名为爱。此即润生无明也。爱缘取者。大经云。爱增长是取。谓虽摄余惑而爱润胜。故说爱增。俱舍云。遍驰求名取。取谓贪也。谓年既长大。贪五欲境。四方驰求。不惮劳倦故。爱取别者。初起名爱。相续转一。故别立取名也。取缘有者。大经云。取所起有漏业为有。由取心所造诸业。故名有漏。此业亲能招当果。故名为有。俱舍颂云。有谓正能造牵。当有果业。由驰求故。积集能牵。当有果业。业名为有。有当果故。以因从果。故业名有也。有缘生者。大经云。从业起蕴为生。此约增上云从业起。始从中有。以至本有。未衰变来。皆名为生。以业是善恶。生是异熟无记果故。若约因缘。从二取种亲生为生。蕴熟为老。蕴坏名死。即诸衰变位名为蕴熟。四十已后容颜渐衰。既属于老。身坏命终。乃名为死。已上缘缘相生。名流转门。所谓无明爱取三烦恼。行有二支属业道。从识至受。并生死七事。同名一苦道。即是惑业苦三也。无明灭下。还灭门也。如无明一法。先用推因智。以推其因。次用审因智。以审其因。次第推审。现在过去未来。悉无自体。方得除灭。一法既尔。诸法皆然。问。无明有界内界外。此断何等。答。此断界内无明。即发润二无明也。若界外无明。初住分断。至等觉而断尽。

佛于天人大众之中。说是法时。六百万亿那由它人。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诸漏。心得解脱。皆得深妙禅定。三明六通。具八解脱。第二第三第四说法时。千万亿恒河沙那由他等众生。亦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诸漏。心得解脱。从是已后。诸声闻众。无量无边不可称数。

此四众得益也。不受一切法者。意识灭尽故。诸漏者。即三漏也。心得解脱。诸漏尽而得心自在也。深妙禅定者。即灭尽定也。具八解脱者。亦名八背舍。谓背此净洁五欲。舍此着心。故名背舍。一内有色相外观色。谓行人先观自己色身相状。烂坏不净。不可爱乐。一心寂静。更想皮肉脱落。但见白骨。有八色光明。故曰内有色相。又为欲界贪欲难断。虽已自观内色不净。复以不净。观于它人之色。令生厌恶。以求断除。故又曰外观色也。此即初背舍。在初禅天定。二内无色相外观色。谓行人为入二禅。已灭内身色相。故云内无色。又为欲界贪欲难断。故犹观外不净相。令生厌恶。以求断除。故又云外观色也。此即第二背舍。位在二禅天定。三净背舍身作证净者。谓缘于净相也。谓行人于第二背舍后。除去外色不净相。但于定中。练习八色光明。清净皎洁。犹如妙宝色。故曰净背舍。心既明净。乐渐增长。遍满身中。悉皆怡悦。故又曰身作证也。此即第三背舍。位在三禅天定。四虚空处背舍。谓行人于欲界。已除弃自身不净之色。初背舍后。又除弃内身白骨之色。第二背舍后。又除弃外身一切不净之色。尚余八种净色。皆依心住。若心舍色。色即谢灭。一心缘空。与空相应。即入无边虚空处定。故云虚空处背舍。此即第四背舍。位在四禅天定。五识处背舍。谓行人在舍虚空处。一心缘识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等悉皆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爱着。故云识处背舍。六无所有处背舍。谓行人若舍识处。一心缘无所有处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等悉皆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爱着。故名无所有处背舍。七非有想处非无想处背舍。谓行人若舍无所有处。一心缘非有想非非想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等悉皆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爱着。故名非有想非非想背舍。八灭受想背舍。受即欲受。想即思想。即五阴中受想二心也。谓行人厌患此心散乱。欲入定休息。故背灭受想诸心。是名灭受想背舍。修此观故。发无漏智慧。断三界见思。证罗汉果。即转名八解脱也。已上是大通为中下二根。说四谛十二缘也。

尔时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为沙弥。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养百千万亿诸佛。净修梵行。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俱白佛言。世尊。是诸无量千万亿大德声闻。皆已成就。世尊。亦当为我等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我等闻已。皆共修学。世尊。我等志愿。如来知见。深心所念。佛自证知。尔时轮转圣王。所将众中八万亿人。见十六王子出家。亦求出家。王即听许。

此十六沙弥。请转大法轮也。童子出家。即乐大法。故在娑婆世界。初降生时。即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诸根下。叹德也。通利明了者。通则不泥乎小道。利则不乐乎渐乘。明则不居乎阴界。了则不滞乎中途。已曾供佛者。植福已广。净修梵行者。种德已深。俱白下。请大法也。言小乘乐小法。如来即以小法授之。成就道果。我等志乐大法。如来当以大法授我。我等修学。必证大果也。又言我等深心所念唯此一事。如来具一切智。必知我心。不待我等三请恳求也。八万亿人求出家者。上行下效也。

尔时彼佛。受沙弥请。过二万劫已。乃于四众之中。说是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说是经已。十六沙弥。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皆共受持。讽诵通利。说是经时。十六菩萨沙弥。皆悉信受。声闻众中。亦有信解。其余众生千万亿种。皆生疑惑。佛说是经。于八千劫。未曾休废。说是经已。即入静室。住于禅定。八万四千劫。

此大通为大根说大法也。受请而又过二万劫方说者。亦是久默斯要。不务速说。必待其愤愤悱悱好乐之极而后启发之也。说是下。沙弥持经也。受者。领纳于心。不遗一字。持者。拳拳服膺。守而勿失。讽诵者。讽读而习诵也。信受者。深信而领受也。余皆生疑者。大声不入里耳也。日月灯明。说法华经。六十小劫谓如食顷。此则经八千劫未曾休废者。所谓尘说。刹说。炽然说。无间歇也。经毕入定者。复以法华三昧默示之也。

是时十六菩萨沙弥。知佛入室。寂然禅定。各升法座。亦于八万四千劫。为四部众。广说分别。沙法华经。一一皆度六百万亿那由它恒河沙等众生。示教利喜。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大通智胜佛过八万四千劫已。从三昧起。往诣法座。安详而坐。普告大众。是十六菩萨沙弥。甚为希有。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养无量千万亿数诸佛。于诸佛所。常修梵行。受持佛智。开示众生。令入其中。汝等皆当数数亲近而供养之。所以者何。若声闻辟支佛。及诸菩萨。能信是十六菩萨所说经法。受持不毁者。是人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之慧。

此沙弥代转法轮也。言菩萨沙弥者。谓沙弥时。即能担当大事。故曰沙弥。而又曰菩萨也。昔高沙弥参药山。山问甚处来。答曰南岳来。山曰何处去。曰。江陵受戒去。山曰。受戒图甚么。曰。图免生死。山曰。有一人不受戒。亦无生死可免。汝还知么。曰。恁么则佛戒无用。山曰。这沙弥犹挂唇齿在。即礼拜而退。一日山云。长安甚闹。曰。吾国晏然。山曰。汝从看经得。请益得。曰。不从看经得。不从请益得。山曰。大有人不看经。不请益。为甚么不得。曰。不道不得。只是不肯承当。一日山曰。何不受戒去。曰。知是般事便休。更唤甚么作戒。若高沙弥者。可谓菩萨沙弥也。各升法座者。由佛入定。众无所闻。故各代佛转轮也。一一下。所度之众。示谓指示。如言此是善。此是恶等。教谓教诲。如言善当行。恶当舍等。利谓利益。如令行恶者。舍恶而行善。令得利益等。喜谓惧喜。随其小善而赞叹之。令生欢喜。勤行不退等。以此四事庄严佛法。令彼发菩提心。大通下。沙弥得记开示众生。令入其中者。言度一切众生。皆令入佛慧也。既曰度众生入佛慧。则自证佛慧可知。故虽不言授记。即授记之事也。

佛告诸比丘。是十六菩萨。常乐说是妙法莲华经。一一菩萨。所化六百万亿那由它恒河沙等众生。世世所生。与菩萨俱。从其闻法。悉皆信解。以此因缘。得值四万亿诸佛世尊。于今不尽。诸比丘。我今语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弥。今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十方国土。现在说法。有无量百千万亿菩萨声闻。以为眷属。其二沙弥。东方作佛。一名阿閦。在欢喜国。二名须弥顶。东南方二佛。一名师子音。二名师子相。南方二佛。一名虚空住。二名常灭。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西方二佛。一名阿弥陀。二名度一切世间苦恼。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罗䟦栴檀香神通。二名须弥相。北方二佛。一名云自在。二名云自在王。东北方佛。名坏一切世间怖畏。第十六我释迦牟尼佛。于娑婆国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言十六沙弥授记之后。行法师事度众生也。一一下。言所化皆大根也。由闻妙法因缘故。六百万亿那由它恒河沙等。大根众生。世世生生。常与十六菩萨。共生一处。从其闻法。悉得信解。又藉此闻经得度因缘。得值四万亿佛至今不绝。诸比下。言十六沙弥。从法师而得法王也。东方震方也。震为雷。动物也。动万物者。莫疾乎雷。佛名阿閦者。此翻不动。须弥顶者。此翻妙高。峨然突出。亦不动之象。正显无明动处。证不动智也。东南巽方也。巽为风。挠万物者。莫疾乎风。佛名师子音。师子相者。师音一吼。百兽恼裂。巽风一鼓。万窍怒号故。易曰。巽以行权。谓以权实二智。降魔伏冤故。南离方也。离为火。燥物也。燥万物者。莫燥乎火。佛名虚空住者。如日在空。无所不照故。又名常灭者。以有智慧日。无明常灭故。圣人南面而听天下。童子南询以求知识。盖取诸此。西诸方也(坤为地顺物也)。载万物者。莫厚乎地。佛名帝相梵相者。厚德载物。帝相也。统王大千梵相也。西兑方也。兑为泽。悦万物者。莫悦乎泽。佛名阿弥陀。此云无量寿。慧泽无穷故。又名度一切世间苦恼者。以慧泽及人。令人除热恼。而得清凉故。西北乾方也。乾为天。健物也。始万物者。莫神乎天。佛名栴檀香神通者。不速而疾。不行而至故。又名须弥相。高出万物故。北坎方也。坎为水。润万物者。莫润乎水。佛名云自在。又名云自在王者。以无心润万物。如云行雨施故。东北艮方也。艮为山。终万物而始万物者。莫盛乎艮。佛名坏一切世间者。一止能坏灭一切世间法故。又名释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一止能成就一切世间法故。所谓灾火欲坏之时。一吹顿灭。世界将成之际。举念全收。此万物之所以成始而成终也。易曰。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悦言乎兑。战乎干。劳乎坎。成言乎艮。偶与此相符。故引及之。以见世出世法原无二也。佛无定方。而必定方所者。为众生而各王一方也。又见佛身无在。而无乎不在也。方方各二者。忍智合说也。

诸比丘。我等为沙弥时。各各教化无量百千万亿恒河沙等众生。从我闻法。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诸众生。于今有住声闻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人等。应以是法。渐入佛道。所以者何。如来智慧。难信难解。尔时所化无量恒河沙等众生者。汝等诸比丘。及我灭度后。未来世中。声闻弟子是也。

至此才吐正意。言我等昔为沙弥说法华时。各各教化无量百千万亿恒河沙众生。此诸众生从我闻法。本愿皆欲成就无上菩提。由彼中途尽忘本愿。自以为足。至今尚有住声闻地者。然我未尝不以菩提法授之。但彼器量狭小。不能尽受。故我以一味法雨。平等普滋。令彼渐入佛道。所谓于诸法中。任力所能。渐得入道者如此。尔时下。点破言我往昔为沙弥时。所化无量恒河沙等众生。皆非异人。即今现在千二百罗汉。及未来声闻弟子是也。由是言之。不但今日始为汝等说一乘法。即从无量劫来。已为汝等说一乘法。直至于今。未尝有异。汝等犹不能荷担者何也。

我灭度后。复有弟子。不闻是经。不知不觉菩萨所行。自于所得功德。生灭度想。当入涅槃。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于涅槃。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得闻是经。唯以佛乘而得灭度。更无余乘。除诸如来方便说法。

此言未来弟子。亦以是法渐入佛道也。意谓佛在世时现前弟子。亲得觐佛。闻法华经得入佛道信矣。若未来世佛既入灭。无人说法。不闻是经。亦不知觉日用所行是菩萨道。自谓已得究竟涅槃。此等弟子我亦不舍。我在余国作佛。更名易号。彼等还藉宿世因缘。复生一处。求佛智慧。我即为说此经。令彼得入平等佛慧。故知始终所说。皆一佛乘。除佛乘外。余所说者。皆是如来方便语耳。此见如来悲心极于三世。所谓成始而成终者如此。所谓无量阿僧祇功德。于无量劫说不能尽者如此。

诸比丘。若如来自知涅槃时到。众又清净。信解坚固。了达空法。深入禅定。便集诸菩萨。及声闻众。为说是经。世间无有二乘而得灭度。唯一佛乘得灭度耳。比丘当知。如来方便。深入众生之性。知其志乐小法。深着五欲。为是等故。说于涅槃。是人若闻。则便信受。

此喻本也。涅槃时到者。时已至也。众又清净者。根已熟也。信解坚固。则众说不能惑。了达空法。则万法莫能入。深入禅定。则毁誉不能动。便集下。言众生根熟志纯。遂集众说法华也。比丘下。言根未熟时。随根说法也。深入众生之性者。由彼不知上中下性。我则深知其性。故随机演法为说涅槃。所谓亦知一切深心所行。通达无碍如此。

譬如五百由旬。险难恶道。旷绝无人怖畏之处。若有多众。欲过此道。至珍宝处。有一导师。聪慧明达。善知险道通塞之相。将导众人。欲过此难。所将人众。中路懈退。白导师言。我等疲极。而复怖畏。不能复进。前路犹远。今欲退还。导师多诸方便。而作是念。此等可愍。云何舍大珍宝。而欲退还。作是念已。以方便力。于险道中。过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告众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还。今此大城。可于中止。随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隐。若能前至宝所。亦可得去。是时疲极之众。心大欢喜。叹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恶道。快得安隐。于是众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隐想。尔时导师。知此人众。既得止息。无复疲倦。即灭化城。语众人言。汝等去来。宝处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为止息耳。

此设喻以明先说三乘。后说一乘之意。五百由旬。喻三界及二涅槃也。险难恶道者。喻生死恶道也。旷绝无人者。谓旷远四绝之地。又无人家可以息足。喻生死中无涅槃可依也。若有多众。欲过险道。至珍宝处者。喻未得灭度之人。欲超生死险道而入佛慧也。导师者。喻如来是指路人也。善知通塞者。知何等是出生死之通衢。何等是入生死之恶路也。将导众人欲过此难者。将。引也。喻如来直欲引出生死恶道。而迳入佛慧也。所将人众中路懈退者。以懈怠故。欲半途而退也。白导师下。喻闻大法而生退堕也。我等足力已疲。又值旷绝无人可畏之处。欲至宝所。则前路尚在遥远。故我等皆欲退还也。导师作念下。喻设方便也。过三百由旬化作一城者。喻在三界生死。旷绝无人之地。假设二涅槃。作小歇场地也。告众下。喻说涅槃也。可于中止者。言此中可暂作歇宿处也。随意所作者。言或眠或坐。无不适意。喻六通纵任也。若入是城。快得安隐者。喻证涅槃。可以离怖畏也。若能前至宝所亦可得去者。若汝也。言汝等不负初心。不废前来三百由旬之功。努力向前。肯至宝所。则此化城亦是便道。亦可从此得去也。是时下。众入化城也。生已度想生安隐想者。喻以涅槃为究竟。不复进求。殊不知蘧庐止可一宿。非久居之地也。既得止息无复疲倦者。喻见思惑尽。神气完足也。即灭化城者。见其恋着故灭之也。宝处在近者。言直进便是。促之令入也。向者大城我所化作为止息者。言向日所见化城。为汝等告倦。不肯前进。故我化作与汝歇息。暂解疲劳。非得宝之处也。问。何故但言宝处在近不言里数。答。若有里数。还是化城。即非宝所。要知宝所。本无方向。不涉途程。不离目前。只是无人能到。故曰在近。当知从语言文字入者。总在化城。古德云。路途之乐。终未到家是也。自从己胸中流出者。方是宝所也。

诸比丘。如来亦复如是。今为汝等。作大导师。知诸生死。烦恼恶道。险难长远。应去应度。若众生但闻一佛乘者。则不欲见佛。不欲亲近。便作是念。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欲中道。为止息故。说二涅槃。若众生住于二地。如来。

尔时。即便为说。汝等所作未办。汝所住地。近于佛慧。当观察筹量。所得涅槃。非真实也。但是如来方便之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如彼导师。为止息故。化作大城。既知息已。而告之言。宝处在近。此城非实。我化作耳。

此法合也。生死恶道。合五百由旬险难恶道等也。知应去应度者。合善知通塞之相也。若众下。合前中路懈退也。若如来不以二乘法化导众生。而直示其诸佛无量道法。彼且不欲见佛。亦不欲亲近佛。则法堂前草深一丈矣。以彼自念。佛道长远。难得成就。不能速出三界生死故。佛知下。合设方便也。怯弱者。谓畏怯孱弱。无勇猛精进之具。下劣者。谓卑下陋劣。无高明远大之度。为此辈人以方便力。而于半路说二涅槃。此即三百由旬之外。所设化城。殊不知此二涅槃。虽在三百由旬之外。尚在五百由旬之内也。众生住二地者。合前生已度想。生安隐想。恋着不舍也。如来下。点破涅槃非实也。言汝还要习学许多广大佛事。方是涅槃。不可便谓究竟。且汝所住地。与佛慧相近。非是已得佛慧。所谓但离虚妄名得解脱耳。如彼下。复以喻合法。正如导师为止息疲极之众。故于中路。化作大城。暂令止息。见其恋着。又灭化城。促进宝所。所谓去即印住。住即印破铁牛之机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诸天神龙王。阿修罗众等。常雨于天华。以供养彼佛。诸天击天鼓。并作众伎乐。香风吹萎华。更雨新好者。过十小劫已。乃得成佛道。诸天及世人。心皆怀踊跃。彼佛十六子。皆与其眷属。千万亿围绕。俱行至佛所。头面礼佛足。而请转法轮。圣师子法雨。充我及一切。世尊甚难值。久远时一现。为觉悟群生。震动于一切。东方诸世界。五百万亿国。梵宫殿光曜。昔所未曾有。诸梵见此相。寻来至佛所。散华以供养。并奉上宫殿。请佛转法轮。以偈而赞叹。佛知时未至。受请默然坐。三方及四维。上下亦复尔。散华奉宫殿。请佛转法轮。世尊甚难值。愿以本慈悲。广开甘露门。转无上法轮。无量慧世尊。受彼众人请。为宣种种法。四谛十二缘。无明至老死。皆从生缘有。如是众过患。汝等应当知。宣畅是法时。六百万亿垓(该)。得尽诸苦际。皆成阿罗汉。第二说法时。千万恒沙众。于诸法不受。亦得阿罗汉。从是后得道。其数无有量。万亿劫算数。不能得其边。时十六王子。出家作沙弥。皆共请彼佛。演说大乘法。我等及营从。皆当成佛道。愿得如世尊。慧眼第一净。佛知童子心。宿世之所行。以无量因缘。种种诸譬喻。说六波罗蜜。及诸神通事。分别真实法。菩萨所行道。说是法华经。如恒河沙偈。彼佛说经已。静室入禅定。一心一处坐。八万四千劫。是诸沙弥等。知佛禅未出。为无量亿众。说佛无上慧。各各坐法座。说是大乘经。于佛宴寂后。宣扬助法化。一一沙弥等。所度诸众生。有六百万亿。恒河沙等众。彼佛灭度后。是诸闻法者。在在诸佛土。常与师俱生。是十六沙弥。具足行佛道。今现在十方。各得成正觉。尔时闻法者。各在诸佛所。其有住声闻。渐教以佛道。我在十六数。曾亦为汝说。是故以方便。引汝趣佛慧。以是本因缘。今说法华经。令汝入佛道。慎勿怀惊惧。

十劫坐道场不得成佛道者。如云门所谓得到法身。为法执不忘。己见犹存。堕在法身边是病。佛眼亦云。骑驴不肯下者。亦是病也。过十小劫方得成道者。所谓如来得菩提。实不系于日也。彼佛下。沙弥请转法轮。东方下。诸梵请转法轮。佛知下。如来默许。三方下。九方请转法轮。无量下。大通说二乘法。宣畅下。大众得益。时十下。沙弥请大法。佛知下。为沙弥说大法。彼佛下。经毕入定。是诸下。沙弥绍法王位。尔时下。正出今日说法之本因。言汝等所以得闻法华者。正出昔日大通佛时。曾为汝等演说此经。由有往昔因缘。故今日复为汝等说耳。汝等当直下承当。勿得更怀惊惧于胸中也。

譬如险恶道。迥绝多毒兽。又复无水草。人所怖畏处。无数千万众。欲过此险道。其路甚旷远。经五百由旬。时有一导师。强识有智慧。明了心决定。在险济众难。众人皆疲倦。而白导师言。我等今顿乏。于此欲退还。导师作是念。此辈甚可愍。如何欲退还。而失大珍宝。寻时思方便。当设神通力。化作大城郭。庄严诸舍宅。周匝有园林。渠流及浴池。重门高楼阁。男女皆充满。即作是化已。慰众言勿惧。汝等入此城。各可随所乐。诸人既入城。心皆大欢喜。皆生安隐想。自谓已得度。导师知息已。集众而告言。汝等当前进。此是化城耳。我见汝疲极。中路欲退还。故以方便力。权化作此城。汝今勤精进。当共至宝所。

迥绝者。无人行也。无水草者。乏资粮也。非若三贤菩萨有资粮可以直进也。时有下。导师济难。众人下。诸人告倦。既无资粮。路又旷远。所以委顿疲乏而欲退也。导师下。以方便设化城也。舍宅者。安身处喻空寂。园林者。游戏处喻六通。浴池者。澡身处喻八解脱。重门者。出入处喻四谛法。楼阁者。眺望处喻天眼。男女者。取乐处喻寂灭乐。

我亦复如是。为一切导师。见诸求道者。中路而懈废。不能度生死。烦恼诸险道。故以方便力。为息说涅槃。言汝等苦灭。所作皆已办。既知到涅槃。皆得阿罗汉。尔乃集大众。为说真实法。诸佛方便力。分别说三乘。唯有一佛乘。息处故说二。今为汝说实。汝所得非灭。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汝证一切智。十力等佛法。具三十二相。乃是真实灭。诸佛之导师。为息说涅槃。既如是息已。引入于佛慧。

我亦下。合导师。见诸下。合众人告倦。故以下。合化城。为息说涅槃者。为欲汝息烦恼。故说涅槃也。既知下。合灭化城而促至宝所也。诸佛下。示真实处也。

妙法莲华经大窾卷三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