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寿世保元

卷六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头痛

头痛短涩脉病乖。浮滑风痰必易解。寸口紧急或短或浮或弦。皆主头痛。

夫头者。诸阳所聚之处也。诸阴至颈而还。惟足厥阴有络。上头至颠顶。其脉浮紧弦长洪大者。属风热痰火而致也。其脉微弱虚濡者。属气血两虚。必丹田竭而髓海空虚。为难治也。

其有真头痛者。脉无神而脑中劈痛。其心神烦乱。为真头痛也。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盖头痛暴起者。如鼻塞发热恶寒。乃感冒所致也。其曰头痛者。有虚有火。有痰厥。有偏有正其偏于左边头痛者。宜小柴胡汤加川芎、当归、防风、羌活。其偏于右边头痛者。补中益气汤加白芷、独活、蔓荆子、酒芩。其眉棱处痛者。二陈汤加酒炒片芩、羌活、薄荷。其脑顶痛者宜人参败毒散加川芎、 本、酒炒黄柏、木瓜、红花、酒炒大黄。

一论一切头痛主方。不问左右偏正新久。皆效。

清上蠲痛汤

当归(酒洗一钱) 小川芎(一钱) 白芷(一钱) 细辛(三分) 羌活(一钱) 防风(一钱) 菊花(五分) 蔓荆子(五分) 苍术(米泔浸一钱) 麦冬(一钱) 独活(一钱) 生甘草(三分) 片芩(酒炒一钱五分)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

一左边痛者。加红花七分。柴胡一钱。龙胆草酒洗七分。生地黄一钱。

一右边痛者。加黄 一钱。干葛八分。

一正额上眉棱骨痛者。食积痰壅。用天麻五分。半夏一钱。山楂一钱。枳实一钱。

一当头顶痛者。加 本一钱。大黄酒洗一钱。

一风入脑髓而痛者。加麦门冬一钱。苍耳子一钱。木瓜、荆芥各五分。

一气血两虚。常有自汗。加黄 一钱五分。人参、白芍、生地黄各一钱。

一论年深日近偏正头疼。又治肝脏久虚。血气衰弱。风毒之气。上攻头脑而痛。头眩目晕。怔忡烦热。百节酸疼。脑昏目痛。鼻塞声重。项背拘急。皮肤瘙痒。面上游风。状若虫行。及一切头风。兼治妇人血风。攻注头目昏痛。并皆治之。

追风散

防风(去芦一两) 荆芥穗(一两) 羌活(五钱) 川芎(一两) 白芷(五钱) 石膏(煨一两)

全蝎(去头尾五钱) 白僵蚕(炒二两) 白附子(炮五钱) 天南星(炮一两) 天麻(五钱) 地龙(五钱) 川乌(炮去皮尖一两) 草乌(炮去皮尖一两) 雄黄(二钱五分) 乳香(二钱五分)

没药(二钱五分) 甘草(炙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五分。茶汤调。食后临卧服。清头目。利咽膈。消风化痰。

一论痰厥头痛。其症眼黑头旋。恶心烦闷。气短促上喘。无力以言。心神颠倒。目不敢开。

如在风云中。头苦痛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得安卧。此乃胃气虚损。停痰而致也。

半夏白术天麻汤

黄柏(酒洗二分半) 干姜(炒二分) 泽泻 白茯苓(去皮) 天麻 黄 (蜜炒) 人参苍术(米泔浸炒各五分) 神曲(炒) 白术(去芦炒) 半夏(姜炒) 陈皮(各八分) 麦芽(炒七分)

上锉。生姜三片。水煎。热服。可一剂而愈。

一论头痛偏左者。属血虚火盛也。

加味四物汤

当归 川芎 生地黄 黄柏(酒炒) 知母(酒炒) 蔓荆子 黄芩(酒炒) 黄连(酒炒) 栀子(炒各等分)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风盛。加防风、荆芥。

一论头痛偏右者。属痰与气虚也。

黄 益气汤

黄 (蜜炙) 人参 白术(去芦) 陈皮 半夏(姜汁炒) 当归(酒洗) 川芎 本 甘草(炙各五分) 升麻 黄柏(酒炒) 细辛(各三分)

上锉一剂、姜、枣煎服。

一论头左右俱痛者。气血两虚也。

调中益气汤

黄 (蜜炒) 人参 甘草(炙) 苍术(米泔浸炒) 川芎(各六分) 升麻 柴胡 陈皮黄柏(酒炒) 蔓荆子(各三分) 当归(六分) 细辛(二分)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一论偏正头风。一切头痛。诸风眩晕。头目昏重。

都梁丸

香白芷切碎。晒干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荆芥穗腊茶细嚼下。

一论眉棱骨痛者。风热并痰也。

选奇汤

羌活 防风(各二钱) 酒片芩(一钱五分冬月不用或甚者炒用) 半夏(姜汁炒二钱) 甘草(一钱夏月生冬月炙)

上锉一剂。水煎。食后服。

一论雷头风者。头痛而起核块也。头面疙瘩。恶寒发热拘急。状如伤寒。

升麻汤

升麻 苍术(米泔浸) 薄荷叶(各等分)

上锉。水煎服。

一谭侍御但头痛即吐清水。不拘冬夏。吃姜便止。已三年矣。余作中气虚寒。用六君子加当归、黄 、木香、炮姜而瘥。

一论颈项强急筋痛。不能回顾者。乌药顺气散加羌活、独活、木瓜。

一治偏正头痛头风。

羌活 细辛 白芷 川芎 蔓荆子 薄荷 防风 甘草(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三茶匙。白汤调下。

一人头痛发热。眩晕喘急。痰涎壅盛。小便频数。口干引饮。遍舌生刺。缩敛如荔枝然下唇黑裂。面目俱赤。烦躁不寐。或时喉间如烟火上冲。急饮凉茶少解。已至于死。脉洪大无伦。且有力。扪其身烙手。此肾经虚火。游行于外。投以十全大补加山茱萸、泽泻、牡丹、山药、麦冬、五味、附子。一剂熟睡良久。脉症略减三四。再以八味丸服之。诸症悉退后畏冷物而痊。

一治头风肿痛。偏正不拘。用艾捶烂。铺纸上。将筷卷成筒。次将黄蜡熔化。灌入筒内以满为度。如左边疼。将药烧烟入右耳。右熏左即安。

一论半边头痛。

祛痛膏

防风 羌活 本 细辛 菊花(各五分) 南星 草乌 白芷(各一钱)

上为细末。用连须葱一把洗净。同前药捣成膏。铜锅顿热。量痛大小。以油纸摊药。贴痛处周遭以生面糊封之。再用干帕包定。其痛即止。一方。加菊花、独活各一钱五分。草乌一钱。麝香一分。

须发

医者所论人须发眉。虽皆毛类。而所主五脏各异。故有老而须白。眉发并白者。或发白而须眉不白者。脏气有所偏故也。大率发属于心。禀火气。故上生。须属于肾。禀水气。故下生眉属于肝。故侧生。男子肾气外行。上为须。下为势。故女子宦人无势。则亦无须。而眉发无异于男子。则知不属肾也明矣。

妇人无须。无血气乎。岐伯曰。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冲任之脉。不荣唇口。故须不生。

宦者。其须独去。其故何也。曰。宦者。伤其宗筋。血泄不复皮肤。故须不生。天宦未尝被伤。其须不生。其故何也。曰。天宦禀赋不足。宗筋不成。故须不生。

天下第一乌须方

阁老高中玄传。

五倍子一斤。择整个者。个个捶破。去虫土。择粗者如黄豆大。次者如赤豆大。又次者如绿豆大。分三样。入新锅内。炒如栗壳色。以青湿布包之。以脚踏成饼。晒干为末。锡罐盛贮筑实封口。勿令泄气。听用。

红铜末半斤。淘去皮土。见清水。令干。入铁锅内。炒大热。倾入酸醋少半碗。拌匀湿透。再炒。入醋七次。研为末。箩过。以棉纸另包。听用。

白矾(四两为末另包) 皂矾(四两为末另包) 白芨(四两切片焙干切为细末纸包)

上每遇染须时。量须之多少用药。如五倍子九钱。铜末一钱八分。白矾、白芨、皂矾各九分再加食盐九分。共入于碗内。再研极细。入小铜杓内。以浓茶卤调如稀糊。放木炭火上。

徐徐熬之。不住手搅匀。熬成稠糊为度。预先以肥皂水洗净须发待干。以抿子挑药。乘热敷须鬓上。用油纸兜住。外用乌帕包裹至顶。解衣护枕而睡。至半夜验药将干。以手搜去残药如干甚。用茶卤湿润去药。至天明洗面。略洗须鬓。如面皮上有黑处。以指蘸油涂摩。即用软纸擦去油迹。染后仍以香油少许润之。即明黑可观。先一月染上四次。后半月染一次。

永不露白。

野狐倒上树

尚书刘三川传。

黑铅(四两) 汞(二钱)

先将铅化成汁。后入汞。凝成叶子。煎成钱样。外用铁丝穿作二三串。听用。

再用大瓷罐一个。入无盐好醋三碗。将铅钱入罐内。悬于醋上。离醋二指。内泡卷柏二个。

鸭嘴胆矾四钱。用瓷盘封口盖之。再用黄泥封固。夏月日中晒七日。冬月糠火煨七日。出。

罐底摘一孔出醋不用。揭起盘来。扫下药霜来。用脂皮包住收之。临用药时。将须发以温水洗净。就湿再用脂皮包手指拈药霜。粘在须发上。自然黑到根。神效。切忌香肥皂水洗。

乌须方

刺史周如梅传。

宫粉(一两二钱霜(八分) 水银(一钱先将铅一钱化开入水银结成砂子)

上为末。用咸水和。熬滚。涂须发上。约半炷香。即洗去。

青云独步丹

乌须黑发。延年益寿。

赤白何首乌(共一斤黑豆三升半煮拌浸何首乌一昼夜去汁后将豆拌首乌木甑蒸浸五次)

当归身(酒洗三两) 赤茯苓(半斤用牛乳浸过煮干) 白茯苓(半斤用人乳浸过煮干) 补骨脂(盐酒炒四两) 甘杞子(酒浸焙三两) 菟丝子(半斤酒浸蒸捣饼焙干) 怀牛膝(甘草水泡四两)

怀生地黄(酒浸入砂仁三钱同蒸干为末) 真没药(一两五钱去砂)

上忌铁器。晒干为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酒下。午间。姜汤下临卧。盐汤下。忌三白。

造酒乌须方

本府麦推府传。

怀生地黄(四两) 大当归(二两) 小红枣肉(三两净) 赤白何首乌(各一斤煮水制过地黄勿犯铁器) 生姜汁(四两) 麦门冬(去心一两) 胡桃肉(三两) 甘枸杞(二两) 莲肉(三两)

土蜜(三两)

上先用酒洗净地黄。将何首乌水去渣。入地黄煮。俟干。再用姜汁水煨干为度。便将地黄捣烂。以一官斗糯米。水十二斤。作酒。曲药如常。俟酒浆来。方以水调匀地黄。入酒糟内。

过三日。去糟。将前药切片。入绢袋中。悬酒坛内。笋壳包封。毋令出气。放锅内。煮三炷香为度。后以酒坛埋土中三宿。去火毒。任意饮三五杯。

乌须秘方用龟尿。研墨涂须乌立时。要取龟尿亦有法。猪鬃刺鼻龟即尿。

乌须秘方

用马蝗蜞寻起数条。纸包。要用时将鸡血。或猪血。将蚂蝗入血内。令食饱。针出血。

同龟尿同研墨。浓涂须发上。可乌一月。乃乌须第一方也。

乌须神妙方

本府苏通府传。

五倍子(炒黑为末) 铜末(一钱) 白芨末(八分) 食盐(三分) 诃子末(三分) 没食子末(三分) 白矾(三分) 黑矾(三分) 细辛末(三分)

上为细末。热茶调稀。重汤煮。入黑矾再煮。面上生花。搽须上。油纸裹。立黑。

乌须狐狸倒上树

周宾崇传自蜀中得来。

山茄要选顶黑者。收约有八九升来。去蒂。以夏布包。洗去浆水。将山茄扭自然汁四五碗入上好好墨四五钱。打碎黑矾四五钱。二味俱入山茄汁内。贮新瓦罐中。每用。将竹片蘸药汁于须鬓上。自尾倒上。切莫粘肉上。则洗不去矣。

一论乌须生发良方蒲公英(摘净切四两) 血余(洗净四两) 青盐(四两)

上用瓷罐一个。盛蒲公英一层。血余一层。青盐一层。盐泥封固。春秋五日。夏三日。

冬七日。桑柴火 令烟尽为度。候冷取出。碾为末。每服一钱。清晨。酒调下。

一儒者。因饮食劳役及恼怒。须发脱落。余以为劳伤精血。阴火上炎所致。用补中益气加麦门冬、五味。及六味地黄丸加五味。须发顿生如故。

一男子年二十。顶发脱尽。用六味地黄丸。不几日。发生寸许。两月复初。

面病

难经云。人面独能耐寒者。何也。盖人头者。诸阳之会也。诸阴脉皆至颈项中而还。独诸阳脉皆上至头。而足阳明胃之经。起鼻交 中。入齿中。侠口环唇。倚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穴。其或胃中风热。或风热乘之。令人面肿。或面鼻色紫。风刺瘾疹。或面热面寒。随其经症而治之。

一论面寒者。阳明经虚寒也。

升麻附子汤

升麻 葛根 白芷 黄 (各七分) 大附子(炮七分) 人参 草豆蔻(各五分) 益智仁(三分) 炙甘草(五分)

上锉一剂。连根葱白二根。水煎服。

一论面热者。阳明经风热也。

升麻黄连汤

升麻 葛根(各一钱五分) 白芍(七分) 川芎(四分) 薄荷 荆芥(各三分) 苍术(八分半) 黄连(酒洗五分) 酒芩(六分) 犀角(四分半) 白芷(二分) 甘草(五分)

上锉。水煎。食后服。

一论面上疮者。上焦火也。

清上防风汤

防风(一钱) 荆芥(五分) 连翘(八分) 山栀(五分) 黄连(五分) 黄芩(酒炒七分)

薄荷(五分) 川芎(七分) 白芷(八分) 桔梗(八分) 枳壳(五分)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水煎。入竹沥同服。

一论面唇紫黑。乃阳明经不足也。

升麻白芷汤

升麻 防风 白芷(各一钱) 芍药 苍术(各三分) 黄 人参(各五分) 葛根(一钱半) 甘草(四分)

上锉一剂。姜、枣煎服。宜早后午前服。取天气上升于中。使阳达于面也。

一论面上粉刺者。肺火也。

清肺饮

连翘 川芎 白芷 黄连 黄芩 荆芥 桑皮 苦参 山栀 贝母 甘草上锉。水煎。临卧服。

一点痣方。

以巴豆七个。锻石等分为末。以咸水搜在盏内。藏糯米于巴豆锻石内。候米烂。将痣用针拨动。以米膏点之绝。三日不洗。自然脱落。

一起字出青方。

矿锻石 紫蓼灰(各一钱) 苦参(五钱) 碱(一钱) 加百草灰、辣蓼灰各一钱。

上为末。水调写字上。有泥起。拂去再上。

一出刺青方。

马肉不拘多少。尽令苍蝇饱食作坏生蛆出。晒干为末。以针挑动青处。掺药。其青自出一抓破面皮。用生姜自然汁。调轻粉擦患处。便无痕迹。

一洗面方。

每早以漱口水吐在手掌中洗面。久久自润。粉刺自消。

一治赤红烂脸。水银、地沥青蜡各一钱。共捣涂之。

一治面上 鼻酒刺方。

雄黄(一钱) 硫黄(五分) 铅粉(一钱)

上共为末。乳汁调涂。晚上敷。次日温水洗之。如此三次去矣。

耳病

两寸脉浮洪上鱼为溢。两尺脉短而微。或大而数。皆属阴虚。法当补阴抑阳。左寸洪数心火上炎。两尺脉洪者。或数者。相火上炎。其人必遗精。梦交。两耳蝉鸣或聋。

耳者属肾。而开窍于少阳之部。通会于手三阳之间。坎离交则聚气以司聪以善听也。关于肾而贯于脑。内经曰。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其耳鸣耳痒耳聋者。皆属肾虚。水不上流。清气不升所致也。从补益门治之。其壮年及小儿。耳肿耳痛耳 乃三阳风热壅遏所致也。宜升阳散火汤加黄柏、知母。晚间兼服金花丸可矣。

一论思虑烦心而神散。精脱于下。则真阴不上泥丸。而气不聚。故耳鸣耳重听及耳内痒

安神复元汤

黄 (蜜炙一钱五分) 人参(一钱五分) 当归(酒洗一钱五分) 柴胡(一钱) 升麻(五分)

黄连(酒炒一钱) 黄芩(酒炒一钱) 黄柏(酒炒三钱) 知母(一钱) 防风(一钱) 蔓荆子(七分) 麦门冬(一钱) 茯神(一钱) 酸枣仁(炒一钱五分) 川芎(一钱) 甘草(五分) 甘枸杞子(一钱五分)

上锉一剂。圆眼肉三枚。水煎服。

一论劳聋、气聋、风聋、虚聋、毒聋、久聋、耳鸣。劳聋者。劳火鼓其听户也。气聋者气塞滞于听户也。风聋者。耳热闭其听户也。虚聋者。气血虚耗而神不用也。毒聋者。脓血障碍。妨于听户也。久聋者。病非一日。邪气壅塞也。凡有是聋者。势必耳鸣。故总系其耳鸣也。

千金补肾丸

当归(酒洗) 白芍(酒炒) 怀熟地黄(酒蒸) 黄 (蜜炒) 人参 白茯神 山茱萸(酒蒸去核) 牡丹皮 泽泻 菟丝子(酒制) 石斛 蛇床子 肉苁蓉 干姜 桂心 大附子(炮去皮脐) 巴戟(去心) 远志(去心) 细辛 甘草(各二两) 石菖蒲(一两) 防风(一两五钱)

共二十三味。西园公加山药二两。殊效。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加至三四十丸。盐汤送下。

一论虚火上升。痰气郁于耳中。或闭或鸣。痰火炽盛。或忧郁痞满。咽喉不利。烦躁不宁。

通明利气汤

苍术(盐水炒一钱) 白术(去芦炒一钱) 川芎(八分) 陈皮(盐水浸二钱) 香附(童便炒二钱) 黄柏(酒炒二钱) 栀子仁(炒一钱) 贝母(三钱) 生地黄(姜汁浸一钱) 黄连(一钱半酒浸猪胆汁炒) 玄参(酒洗二钱) 木香(五分) 槟榔(一钱) 甘草(炙四分) 黄芩(一钱半酒浸猪胆汁炒)

上锉二剂。生姜水煎。入竹沥同服。

一论阴虚火动而耳聋或鸣者。六味地黄丸。(见补益)根据本方加黄柏、知母、石菖蒲、远志去心。屡验。

一治耳鸣主方。

黄连 黄芩 栀子 当归 陈皮 胆星(各一钱) 龙胆草 香附(各八分) 元参(七分)

青黛 木香(各五分) 干姜(炒黑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煎七分。入元明粉三分。痰盛加五分。食后服。如作丸子。加芦荟五分。麝香二分。为末。神曲糊为丸。每服五十丸。淡姜汤送下。如肾虚耳鸣者。服六味地黄丸。

一论耳主风者。耳肿作痛。牙关紧急。乍寒乍热。饮食不下是也。

射干散

苦竹吴绍源传。

升麻 桔梗 射干 昆布 连翘 甘草上锉。水煎热服。汗出立愈。并治面肿牙痛咽喉痛。神效。

一治耳鸣如流水声。耳痒及风声。不治久成聋。生乌头一味。掘得。乘湿削如枣核大。

塞耳中。旦易一次。夜易一次。不三日愈。

一论塞药治耳聋殊效。

石菖蒲(一寸) 巴豆(一粒去壳) 全蝎(一个去足尾)

上为末。葱汁为丸。如枣核大。绵裹塞耳。即通。

一论塞药专治耳聋。或因病因气。及感风邪而聋者。若年老而聋者。不治。

蚯蚓去土。阴干为末七分。麝香三分。用葱切寸许。塞药于内。左聋塞右耳。右聋塞左耳。左右俱聋。两耳俱塞。即效。一治耳聋。

通灵丹

安息香(一钱五分) 桑螵蛸(一钱五分) 阿魏(一钱五分) 朱砂(五分) 蓖麻子仁(七个) 巴豆仁(七个) 独蒜(七个)

上为细末。入二仁与蒜同研为丸。如枣核大。每用一丸。绵裹入耳内。觉微痛即去。

一论 耳生脓并黄水。

红棉散

枯白矾(五分) 干胭脂粉(二分半) 麝香(少许) 片脑(一分) 熟炉甘石(五分)

上为末。先以棉杖子展干脓水。另将鹅翎管子送药入耳底。一方。用蛀竹粉、易矾、甘石。亦效。

一治耳卒肿。出脓水。用枯矾为末。以笔管吹耳内。日三四次。或以棉裹塞耳中。

一治上热。耳出脓汁。

甘草(炙) 升麻 木通 赤芍 桑白皮(炒) 生地黄 前胡 赤茯苓 蔓荆子 甘菊花(各等分)

上锉。姜、枣煎服。

一治人耳如蝉鸣。服四物汤。耳鸣益甚。此元气虚损之症。五更服六味丸。食前服补中益气汤。顿愈。此症若血虚而有火。用八珍汤加山栀、柴胡。气虚而有火。四君子汤加山栀、柴胡。若因怒即聋或鸣。实用小柴胡加芎、归、山栀。虚用补中益气汤加山栀。午前甚。用四物加白术、茯苓。久用补中益气。午后甚。用地黄丸。

一论治人因怒耳鸣。吐痰作呕。不食。寒热胁痛。用小柴胡合四物。加山栀、茯苓、陈皮而瘥。

一论耳鸣。因虚火妄动。心神不宁。以益气汤去升麻、参、 。加半夏、茯苓、川芎、白芍、竹茹、黄柏、黄连、天麻、蔓荆子、细辛。

一论耳中常鸣。生地黄截塞耳。数易之。以瘥为度。一法。以纸裹。灰火中煨之用。良一治耳痛。肺火盛。肾气虚。以四物汤四钱。黄柏三钱。童便煎。空心服。

一寡妇耳内外作痛。不时寒热。脉上鱼际。此血盛之症。用小柴胡汤加生地黄。以抑其血而愈。又项间结核如算珠。寒热。用加味归脾汤、加味逍遥散。调补肝脾而愈。

六味丸

(方见补益)

补中益气汤

(方见内伤)

八珍汤

(方见补益)

四君子汤

(方见补益)

小柴胡汤

加味逍遥散

加味归脾汤

(方俱见妇人虚劳)

一专治耳内常鸣。耳聋。

独胜丸

川黄柏(去皮八两人乳拌匀晒干再用盐水炒绢包)

上为细末。水糊为丸。如梧子大。每百丸。空心。以盐汤送下。

一治耳、内肿痛。脓血出。枯白矾末。入麝香少许。吹耳中。日三四度。或棉裹塞耳中立瘥。

一治耳聋。细辛为末。熔黄蜡为丸。如鼠粪大。棉裹塞耳中。立瘥。又以灸耳前陷中七壮。

一治气道壅塞。两耳聋聩。用甘遂如枣核大。棉裹塞耳中。却以甘草放口内随嚼。又宜生葱白塞耳内。频换即通。

鼻病

右手脉浮洪而数。为鼻衄流血。左手脉浮缓。为伤风鼻塞。鼻流清涕。

夫鼻者肺之候。时常和则吸饮香臭矣。若七情内郁。六淫外伤。饮食劳役之过。则鼻气不能宣调。清道壅塞。即为病也。为衄血。为流清涕。为疮疡。为窒塞不通。为浊涕不闻香臭。

此皆脏腑不调。邪气郁于鼻。而清道壅塞矣。寒则温之。热则清之。塞则通之。壅则散之可也。

一论肺热鼻流浊涕。壅塞不通。又治鼻不闻香臭。

神愈散

细辛白芷与防风。羌活当归半夏芎。桔梗茯苓陈皮等。十味等分锉和同。三钱薄荷姜煎服。气息调匀鼻窒通。

一治脑漏。

防风 荆芥 独活 连翘 本 辛夷 甘草 细辛 牙皂 石菖蒲上锉。水煎服。如数服未效。可将后药三味为末。棉裹塞鼻内。即效。

一论鼻流浊涕不止者。名曰鼻渊。乃风热在脑。伤其脑气。脑气不固。而液自渗泄也。

苍耳散

白芷(一两) 辛夷仁 苍耳(炒各一钱五分) 薄荷(五分)

上锉。水煎服。

一论鼻中流出臭脓水。名曰脑漏。

辛夷散

辛荑花(一钱) 黄 (一钱) 人参(一钱五分) 当归(一钱) 白芍(二钱) 川芎(一钱)白芷(一钱) 细辛(八分) 黄芩(酒炒一钱) 甘草(六分)

上锉一剂。灯心三十根。水煎。食远服。

一治 疳或鼻疳。

乳香(五分) 没药(五分) 孩儿茶(一钱) 鸡 (焙黄色一钱)

上为末。擦患处。

一老人鼻中流涕不干。独蒜四五个。捣如泥。贴脚底心下。用纸贴之。其涕不再发。

一男子酒 鼻。雄猪胆每日早以好酒调服一个。不过半月。如旧。

一治糟鼻验方。

用硫黄为细末。甚者加草乌。同为末。以酥油调稀。涂患处。如觉痛苦。用栀子煎汤服之。或洗药处。即愈。

一论鼻赤久不瘥。用大黄、芒硝、槟榔等分为末。水调。敷患处。三四次洗净。以新银杏去壳嚼烂。敷于鼻上。不过五七次。即如旧。

一治赤鼻。槟榔为片。将茄汁浸晒一二次。为末。面上红累。硫黄以人乳浸满碗。倾入汤锅煮干。先须用唾湿鼻。方抹药末。

一论鼻渊头眩。

清泥丸敛神汤

人参 防风 麦门冬(去心) 当归头 枯芩(酒炒) 川芎 黄连(酒炒各一钱) 蔓荆子(八分) 升麻(三分) 生甘草(二分) 明天麻 制半夏(各七分)

上锉。水煎。食远服。脑漏者。加苍耳子二钱。黄 一钱。

一论鼻流涕。久而不愈。乃成脑漏。必因亏损元阳。以致外寒内热。甚则有滴下腥臭之恶者也。知保养服药。方可渐次许痊。

加味防风汤

防风(一钱) 片芩(酒炒一钱五分) 人参 白芨(各一钱) 麦门冬(去心二钱) 生甘草(五分) 知母(一钱) 炒白芍(一钱) 怀生地(酒洗一钱) 黄柏(酒炒一钱) 黄 (一钱) 黄连(酒炒一钱) 当归头 百合(各一钱)

上锉。水煎。食远。温服。

一论鼻涕长流。名鼻渊也。

当归 川芎 白芷 人参 白茯苓 苍耳子 香附子(各一钱) 天竺黄(三钱) 防风秦艽 荆芥 薄荷 麦门冬 蔓荆子 甘草(各等分)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米汤送下效。

一男子面白鼻流清涕。不闻馨秽。三年矣。用补中益气汤加麦门冬、山栀而愈。

一论色欲太过。虚损白浊。鼽出清涕如泉涌者。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根据本方加黄柏、知母、白芷、细辛、 本、五味子、白菊、辛夷、苍耳叶。水煎。温服。

一论肺虚。为四气所干。鼻内壅塞。涕出不已。或气息不通。或不闻香臭。

川芎 白芷 细辛 本 防风 木通 辛夷仁 甘草上锉。水煎服。

一治鼻中肉赘。臭不可近。痛不可摇。以白矾末加 砂少许。吹其上。顷之化水而消。

与胜湿汤合泻白散二剂。此系浓壅湿热。蒸于肺门。如雨霁之地。突生芝菌也。

一治鼻中肉赘。用藕节有毛处一节。烧灰存性为末。吹患处即瘥。

一治血热入肺。名曰酒 鼻。此方主之。

苦参(净末四两) 当归(净末二两)

上和调酒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后。热茶送下。

一治鼻疳烂通鼻孔。余治陈都宪夫人。患此得效。

鹿角(一两) 白矾(一两俱放在瓦上隔火 过) 人头发(五钱在灯火上烧过)

上为末。先用花椒汤洗净。掺药于疳上。三四次即愈。如疮不收口。用瓦松烧灰存性研末。干掺之即收。

一人酒 鼻红赤。余用此方。晚服用六味地黄丸全料加当归二两。苦参四两。空心服。

不两月而愈。

金花丸

黄连(二两) 枯芩(二两) 黄柏(二两) 栀子(一两) 大黄(二两酒蒸九次) 桔梗 白粉葛(各二两)

上为细末。水法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温水送下。

口舌

脉左寸洪数。心热口苦。右寸浮数。肺热口辛。左关弦数而虚。胆虚口苦。洪甚而实。

肝热口酸。右关沉实。脾胃有实热。口甘。兼洪数者。口疮。或为重舌木舌。脉虚者。中气不足口舌苦服凉药不愈者。宜理中汤。

夫口舌之为病。或为重舌木舌。为糜烂生疮之类。经云。肝热则口酸。心热则口苦。脾热则口甘。肺热则口辛。肾热则口咸。有口淡者。胃热也。口臭者。乃脏腑臊腐之气。蕴积于胸臆之间。而生热冲发于口也。口疮者。脾气凝滞。加之风热而然也。治当以清胃泻火汤方之。此正治之法也。如服凉药不已者。乃上焦虚热。中焦虚寒。下焦虚火。各经传变所致。当分别而治之。如发热作渴饮水口疮者。上焦虚热也。补中益气汤主之。如手足冷。肚腹作痛。大便不实。饮食少思口疮者。中焦虚寒也。附子理中汤主之。如晡热内热不时而热。作渴痰唾。小便频数口疮者。下焦阴火也。六味地黄丸主之。如食少便滑。面黄。肢冷。火衰土虚也。八味丸主之。若热来复去。昼见夜伏。夜见昼伏。不时而动。或无定处。若从脚起。乃无根之火。亦用八味丸。及十全大补汤。加麦门、五味。更以附子末。唾津调搽涌泉穴。若概用凉药。损伤生气。为害非轻。一论心肺蕴热。口疮咽痛。膈闷。小便淋浊不利。

清金导赤散

黄连(六分) 黄芩(一钱五分) 栀子(二钱) 木通(二钱) 泽泻(二钱) 生地黄(四钱)

麦门冬(三钱) 甘草(八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食后频频服之。

一论上焦实热。心胃二经之火。而作口舌生疮肿痛者。并咽喉牙齿耳面肿痛皆效。

清胃泻火汤

连翘 桔梗 黄连 黄芩 栀子 干葛(各七分) 元参 升麻 生地(各一钱) 薄荷(五分) 甘草(三分)

上锉。水煎。频频温服。

一论饮酒过度。舌本强肿。言语不清。此脾虚湿热。以益气汤加神曲、麦芽、干葛、泽泻。

一论上焦虚热。发热作渴。饮食劳役则体倦。此内伤气血。而作口舌生疮者。宜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根据本方加麦冬、五味子。

一论中焦虚寒。手足冷。肚腹痛大便不实。饮食少思。而作口舌生疮者。以附子理中汤(方见中寒)根据本方。

一论晡热内热。不时而热。作渴痰唾。小便频数。而作口舌生疮者。此下焦阴火也。以六味地黄丸(方见补益)根据本方。

一论如食少便滑。面黄肢冷。而作口舌生疮者。此火衰土虚也。以八味丸(方见补益)根据本方一论若热来复去。昼见夜伏。夜见昼伏。不时而动。或无定处。而作口舌生疮者。若从脚起。乃无根之火也。以八味丸及十全大补汤。(方见补益)根据本方加麦门冬、五味子。

一论口疮臭气秽烂。久而不瘥者。黄柏五钱。青黛一钱五分。为末。每用一钱。于舌上津咽下。

一论口疮。用黄连、川椒。等分为末。每少许搽疮上。噙漱良久。以凉水漱咽。咽喉有疮。加孩儿茶。

一治口舌生疮。

加味阴阳散

黄连 干姜 青黛 孩儿茶(各等分)

上为末。每用少许搽患处。立效。一方。用五味子为末。掺疮上。即愈。

一治口疮良方。徐杏庄老师传。

生白矾(一钱) 朱砂(二分)

上共为末。敷上立愈。

一论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咳嗽痰涎。清声润肺。宽膈除热。

上清丸

黄滨江传。

百药煎(四两) 薄荷(净末四两) 砂仁(二两) 诃子 桔梗 甘松(各五钱) 寒水石(二两) 元明粉(五钱) 硼砂(五钱) 片脑(五分)

上为末。甘草熬膏。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丸。茶送下。

一论口疮连年不愈者。此虚火也。

玄门丹

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去心) 玄参(各等分)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噙化下。

一人口内如无皮状。或咽喉作痛。喜热饮食。此中气真寒而外虚热。用加减八味丸而愈一人舌肿舒退场门外。舌者心之苗。又脾之经络。连舌本散舌下。其热当责于心脾二经。

所谓热胜则肿也。当用蓖麻子去壳。纸裹。捶出油。透纸作捻。烧烟熏之而愈。本草云。蓖麻主浮肿恶气。取油涂之。叶主风肿不仁。捣蒸敷之。则其能解风肿内热也。可知矣。

一人胃弱痰盛。口舌生疮。彼服滚痰丸愈盛。反泻不止。恶食倦怠。此胃气被伤也。予以香砂六君子汤。数剂少可。再以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而愈。夫胃气不足。饮食不化。亦能为痰。补中益气。乃治痰之法也。若虚症而用峻利之剂。岂不危哉。

一人脾胃虚。服养胃汤、枳术丸。初有效。而久反虚。口舌生疮。劳则愈盛。此中气虚寒用理中汤少愈。更以补中益气汤加半夏、茯苓而安。夫养胃汤。香燥之剂也。若饮食停滞。

或寒滞中焦。服则燥开胃气。宿滞消化。最为近理。使久服则津液愈燥。胃气愈虚。胃气本虚而用之。岂不反甚其病哉。亦有房劳过度。真气衰败。或元气不足。不能上蒸。中州不运致饮食不进。以补真丸治之。若丹田之火。上蒸脾土。脾土一和。中焦自治。饮食自进何口疮之不愈哉。

一人舌青黑有刺。乃热剧也。良由思虑过度。怒气所得病者。要将舌来土壁上贴之方好予制此方即效。

清心散

赤茯苓(去皮一钱) 酸枣仁(一钱) 麦门冬(去心一钱) 远志(甘草水泡去心五分) 黄连(一钱) 胡麻仁(一钱) 枳壳(去穣八分) 小木通(八分) 小甘草(二分)

上锉。水煎。温服。

一男子口臭。牙龈赤烂。腿膝痿软。或用黄柏等药。益甚。时或口咸。此肾胃虚热。以六味丸治之。悉愈。

一治口疮喉痛牙疼妙药。陈上余传。

硼砂(一钱) 孩儿茶(二分) 雄黄(二分) 青黛(七分) 胡黄连(三分) 冰片(一厘)

玄明粉(二厘)

上共研末。搽上。

一香薷治口气甚捷。盖口臭是脾有郁火。溢入肺中。失其清和甘美之意。而浊气上干故也。一补舌唇方。贾兰峰传。

用鲜蟹烧灰。每二钱。用乳香、没药各二分半。涂之即生肉。如去多唇舌。用川乌、草乌为末。摊纸一条。以凉水调合贴之。即不觉痛。可用刀取。如流血。以陈锻石涂之。愈后舌硬用白鸡冠血点之。即软。

一生舌方。

以活蟹一个。炙干为末。收之。如遇此患。敷上合口即已。

一治舌上肿硬。以百草霜、海盐。等分为末。井花水调敷患处。

又宜真蒲黄末。频掺舌上。内以黄连一味。煎汤服之。以泻心火。

一治舌长过寸。研冰片敷之即收。

一治舌无故出血如泉。槐花炒为末。掺之即止。

一治舌忽胀退场门外。俗云蜈蚣毒。用雄鸡冠血一小盏。浸之即缩入。

一舌吐不收。名曰阳强。

一舌缩不能言。名曰阴强。

一男子舌常破而无皮状。或咽喉作痛。服清咽利膈散益甚。予以理中汤治之。乃愈。

茧唇

内经云。脾气通于口。又云。脾之荣在唇。盖燥则干。热则裂。风则肿。寒则揭。若唇肿起白皮。皱裂如蚕茧。名曰茧唇。有唇肿重出如茧者。有本细末大。如茧如瘤者。或因七情动火伤血。或因心火传授脾经。或因浓味积热伤脾。大要审本病。察兼症。补脾气。生脾血。

则燥自润。火自除。风自息。肿自消。若患者忽略。治者不察。妄用清热消毒之药。或用药线揭去皮。反为翻花败症矣。

一论肝经怒火。风热传脾。唇肿裂。或患茧唇。

柴胡清肝散

柴胡 黄芩(炒各一钱) 黄连(一钱五分) 山栀(七分) 当归(一钱五分) 川芎(六分)

生地黄(一钱) 升麻(一钱二分) 甘草(三分) 牡丹皮(一钱五分)

上锉一剂。水煎。食后频服。若脾胃弱。去芩、连。加白术、茯苓。

一论阴虚火动。唇燥裂如茧。

济阴地黄丸

熟地黄(四钱) 山茱萸(酒蒸去核二钱) 干山药(三钱) 辽五味子(四分) 麦门冬(三钱) 当归(酒洗三钱) 肉苁蓉(二钱) 甘枸杞子(三钱) 甘菊花(三钱) 巴戟肉(三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白汤送下。

一论中气伤损。唇口生疮。或齿牙作疼。恶寒发热。肢体倦怠。食少自汗。或头痛身热烦躁作渴。气喘。脉大而虚。或微细软弱。

补中益气汤

人参 黄 (蜜水炒) 甘草(各一钱五分) 白术(去芦) 当归 橘红(各一钱) 柴胡升麻(各五分)

上锉一剂。姜、枣煎服。

一论唇素燥裂生疮。用橄榄烧灰为末。以猪油调涂患处。立已。

一论冬月唇干血出。用桃仁捣烂。猪油调涂唇上。即效。

牙齿

右寸关脉洪数。或弦而洪。肠胃中有风热。齿痛。尺脉洪大而虚者。肾虚。主齿动摇疏豁。相火上炎而痛。

夫牙齿者。乃骨之萃也。骨乃肾主之。则诸经血脉津液。皆润泽清凉矣。盖血旺则凉。

凉即骨坚固。血虚则热。热则齿浮动。人之上唇。人中之下牙属肾脉。下前齿属任脉。其两颐上下及环口。皆属乎阳明二经。故牙床属土。牙齿犹如木栽土上。土凉则根固。土热则齿摇。牙即骨也。骨不能痛。其痛者。牙龈筋肉也。人食梅多者。牙即矬麻。痿而不能力嚼者。非木酸制土耶。其牙龈肉脱。胃火也。牙疏脆者。肾之相火也。经曰。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

缘心火之下。阴精承之。若承之不缺。何痛之有。其牙患之名。有风牙虫牙。牙疳牙宣。盖由于火之不齐也。故热则生风。风字有虫。又曰。血遇火则沸而出。牙宣也。热兼外邪则肿痛。真阴未成而热炽者。曰疳。乃溃塌之速。凡为治者。保肾水者知其本。清胃火者知其标疏风邪者知其权。盖风药善通经开腠。则是火郁宜发之义耳。修养家常食淡些。则血不凝戒慎浓味甘辛香辣。则不积火。治牙至药不效时。热之积也。盖因纵欲而阴虚。嗜味以为补。而益增其火。其目下嗜欲之节。乃为后边晚景。不甚苦于牙也。禀阳明火多者。易作牙病也。凡用椒姜巴豆荜茇性热辣者。擦而定痛。虽快于一时。实乃资邪益深矣。戒之戒之其小儿牙疳牙痛者。恣以甘。嗜以味。而不知节。浓其衣。重其棉。而不知摄。乳儿作疳者母之遗热也。烘焙床被夜暖。图于睡寐。况脏腑真阴未成。所以为害暴也。固不可不留心究明于斯矣。

经云。肾衰则齿豁。精固则齿坚。

一论一切牙齿肿痛。皆属胃经火盛。多辛热浓味。及服温暖之药过多。以致胃热。上下牙痛。牵引头脑而热。其齿喜冷恶热者。

加味清胃散

当归尾(二钱) 生地黄(三钱) 牡丹皮(三钱) 升麻(四分) 黄连(六分) 加防风一钱五分。荆芥一钱。软石膏三钱。

上锉一剂。水煎服。若牙颧额半边痛者。加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若牙龈脱而出血者。加扁柏叶、黄芩、荆芥、栀子。

若虚损人牙痛者。加黄柏、知母、人参、甘草。若满口浮而痛。

不能力嚼者。加连翘、元参、芍药。小儿牙疳者。乳母服。加天花粉、元参、白芷。醇酒浓味。唇齿作痛。或牙龈溃烂。连头面颈项作痛者。并加犀角、连翘、甘草。胃气齿痛。加草豆蔻、细辛、防风、羊胫骨灰。去牡丹皮。

一论胃有实热齿痛。或上牙痛尤甚者。

凉膈散

连翘 栀子(各三钱) 大黄(四钱酒蒸) 芒硝(一钱) 黄芩(三钱) 薄荷(八分) 知母(一钱五分) 升麻(四分) 石膏(三钱) 黄连(六分) 甘草(八分)

上锉一剂。水煎。频服。

一论风牙疼痛。

草乌(二钱米泔水浸去皮炒焦) 细辛(一钱) 全蝎梢(五钱洗去臊) 白僵蚕(五条炒去丝) 冰片上研匀。搽患处。开口流涎。内服清胃散。

一治风牙肿痛。

保牙散

软石膏(一两) 川乌(三钱) 草乌(三钱) 花椒(三钱)

上俱生用为末。擦牙漱口。吐之立已。

一陈省斋遇一道人。治牙痛如神。

巴豆(去壳三枚) 真川椒(七粒)

上先将川椒略焙为末。次入巴豆同研极细。入红米饭些须捣研。为丸如黍米大。每用一丸贴痛处。

一陈恕轩治牙痛不可忍者。

花椒(炒) 胡椒 白矾(半生半枯) 食盐(炒)

上各为末。合和同研。每少许擦痛处。吐涎即止。

一治风冷齿痛。

白芷 细辛 良姜 荜茇 川椒 香附 蜂房(炒)

上各等分。为细末。擦牙搐鼻。

一治牙痛方。

黑豆(一两炒) 盐(六钱) 花椒(五钱) 生姜(六钱) 连须葱(六钱) 艾(六钱)

上白水煎。漱口吐去。

一论牙属肾。骨之余。不作痛。作痛者。乃阳明经之火也。血壅牙根。齿龈浮起作痛也宜清胃火为主。其牙齿疏脆剥削。渐觉齿稀。牙蛀去。乃属肾之真阴亏欠。牙不坚实。宜服六味地黄丸。

滋阴清胃固齿丸

善治牙痛。自能固齿。

山药末(一两) 牡丹皮末(一两) 黄柏(酒炒为末二两) 黄连(酒炒为末一两) 升麻(二两) 当归末(酒洗一两) 元参末(一两) 干葛末(一两)

上用知母一两。山楂肉二两。煎浓汤去渣。净汁煮葛粉为糊。又用 米饭一盏。研烂。和葛粉。

同又研匀。调以上八味末为丸。如绿豆大。以水飞过朱砂为衣。晒干。每服三钱。食后。白汤送下。要忌一切浓味姜蒜椒辣各等物。

一治胃经虚热齿牙作痛者。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根据本方加熟地黄、牡丹皮、白茯苓、白芍。

一论齿动作渴。属脾胃虚弱。阴火炽盛者。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根据本方加酒炒黄柏、知母。

一治每劳心则齿缝肿。而不能咀嚼。此元气虚弱也。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根据本方。

一论齿浮作痛。耳面黑色。口干作渴。日晡则剧。此脾虚也。用益气汤、加减八味丸而愈。

一朱工部午后有热。遇劳遗精。其齿即痛。此脾肾虚热。先用补中益气汤、六味丸。更以十全大补汤而愈。

一男子齿浮作痛。耳面黧色。口渴。日晡则剧。脾虚弱也。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八味丸而愈。

一男子口臭。牙龈赤烂。腿脚痿软。或用黄柏等药。益甚。时或口咸。此肾经虚热。余用六味地黄丸而瘥。

一男子每遇发热。牙即浮肿。此足三阴虚火。用加减八味丸。而不复作。

一论肾气虚寒。牙齿作痛。面色黧黑。精神憔悴。脚膝无力。饮食少思。或痰气上升。

小便频数。齿不坚固。或口舌麻闷。畏饮冷水。以八味丸数服而安。

一治胃中客热牙疳。出血口臭。齿龈肿痛腐烂。

甘露饮

枇杷叶(三钱) 石斛(三钱) 黄芩(二钱) 枳壳(一钱) 天门冬(三钱) 生地黄 熟地黄山茵陈 麦门冬(各三钱) 甘草(八分)

上锉。水煎服。

一李小园患满口牙齿疼痛。溃烂动摇。饮食不下。乃牙疳也。诸医不效。忽遇一道人传方。一擦即愈。

川椒(炒一钱半) 铜青(一钱) 硼砂(一钱)

上三味为末。每少许擦患处。流涎立已。

一治牙疳。根内臭烂黑色。有虫作痛。

鸡内金(即鸡肫内粗皮阴干一具) 白芷(二钱) 铜青(一钱) 麝香(一分)

上为细末。以温盐水漱口。贴患处即愈。

一治牙疳臭烂。久不愈。

白硼砂(二钱) 白枯矾(一钱) 芦荟(五分) 青黛(三分) 轻粉(三分) 雄黄(二分)

冰片(一分)

上为细末。候睡去时。以竹管引药。吹在牙疳上。或以鸡翎扫敷之。

一论牙痛或肿。风牙、虫牙、动牙长痛不可忍。宋知府传。

马蜂窝 白蒺藜 花椒 艾叶 葱头 荆芥 细辛 白芷(各等分)

上锉散。醋煎。口噙良久。吐出即瘥。

一治牙痛。虫蛀不已。诸药不效者。

救苦丹

蟾酥(三分锉细乳汁少溶化于器内) 雄黄(二分) 细辛(二分) 冰片(二分)

上将酥乳调和。细细纳蛀牙孔内。或痛牙龈缝中。口中痰涎任流出之。内服加味清胃汤一方。治虫牙肿痛。用雄黄二分。麝香少许。搽于虫孔中。虫死则痛止。

一方。治风牙、虫牙作痛。用黄蜂窝一个。以花椒填满其窍。以白盐一钱。封口烧存性入白芷、羊胫骨灰各一钱。同研为细末。先以清茶漱口净。然后以药擦之。及敷痛处。如有虫蛀孔作痛。以少许塞孔中。立验。

固齿明目乌须黑发良方

牙痛胃火。浓味所起。齿痛肾虚。房劳过矣。补肾牙牢。清火痛止。节欲甘淡。何疾下愈。经验良方。擦牙固齿。明目乌发。香口润体。久而用之。其妙无比。

何首乌(黑豆拌蒸一次牛膝拌蒸一次四两) 旱莲草(四两) 槐角(黑豆煮汁拌蒸四两)

怀生地黄(酒拌砂锅内蒸一日至黑二两) 骨碎补(刮去皮毛炒七次一两五钱) 青盐(二两) 没食子(公母成对二两)

上共为细末。每早擦牙。滚水咽下。能用于须发未白之先。可免染须之劳。乌须黑发。

固齿牢牙。

牢牙固齿乌须黑发秘方

临川刘云来传。

没食子(四钱) 青盐(二两) 细辛(二钱) 地骨皮(二两) 熟地黄(二两) 破故纸(炒四两)

上共为细末。每早擦牙良久。滚水咽下。

擦牙乌须方

本县丁族传。

白茯苓(去皮) 细辛 牙皂(烧成灰存性) 五倍子(炒黑各等分)

上为细末。频频擦牙。日久。须白者转黑。

一擦牙固齿。牙宣口臭。乌须乌发。吏部吴继疏试效。

旱莲草(炒干切碎半斤) 香附米(四两)

上二味。入砂锅炒黑存性。为末擦牙。

一固齿乌须。王斗岳传。

青盐(炒一两) 槐角子(炒一两) 牡丹皮(酒洗一两) 破故纸(酒炒七钱) 细辛(酒洗五钱) 熟地黄(酒浸一日晒干一两) 没食子(三钱) 百药煎(二钱)

上共为末。每早擦牙咽下。

一擦牙防齿患。取青槐枝捶半碎。半斤。水四碗。煎二碗。去渣。入好盐一斤。煮干更将盐炒。研细擦牙。温水漱口。吐水洗目。明目固齿。

眼目

左寸脉洪数。心火炎上也。关弦而洪。肝火盛也。右寸关俱弦洪。肝木夹相火之势。而来侮所不胜之金。而制己所胜之土也。

夫天运拂经。则两曜薄蚀。人身违和。则两目眵昏。是眼目之在人。犹日月之丽天。明则其常。而昏则其变也。一身之中。惟目最贵重。脏腑之精华萃焉。血脉之宗会系焉。东垣曰。

按阴阳应象论云。诸脉皆属于目。又曰。目得血而能视。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睛。血之精为目窠之总络。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则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而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目法于阳。故阴阳合德。而为精明也。是以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禀受于脾土。上会于目而为明。故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若精神乱而不守。卒然见非常之怪。邪中其精则精散。则视岐昏。一物为两也。因事烦扰。饮食失节。

劳役过度。致脾胃虚弱。心火大盛。则百脉沸胜。血脉并行。经云。天明日月不明。邪害空窍是也。董院使云。目之首尾。赤睛属心。其满眼白睛属肺。其乌睛圆大属肝。其上下肉胞属脾。而中间黑瞳一点如漆者。肾实主之。是随五脏各有证应。然论其所主。则瞳子之关系重焉。何以言之。目者肝肾外候也。肝取木。肾取水。水能生木。子肝母肾。焉有子母而能相离者哉。故肝肾之气充。则精彩光明。肝肾之气乏。则昏蒙眩晕。乌轮赤晕。刺痛浮浆此肝热也。胆生清泪。枯黄绕睛。此肝虚也。瞳人开大。淡白偏斜。此肾虚也。瞳人焦小或带微黄。此肾热也。又曰。白睛带赤。或红筋者。其热在肺。上胞下胞。或目唇间如疥点者。其热在脾。又曰。眼者轻膜裹水。照彻四方。溯源反本。非天一之水。而目孰为之主宰乎。析而论之。则拘急牵 。瞳青胞白。痒而清泪。不赤不痛。是之谓风眼。乌轮突起。

胞硬肿红。眵泪湿浆。裹热刺痛。是之谓热眼。浑而泪。胞肿而软。上壅朦胧。酸涩微赤。

是之谓气眼。其或风与热并。则痒而浮赤。风与气搏。则痒涩昏沉。血热交聚。故生淫肤粟肉红缕偷针之类。气血不至。故有眇视胞垂雀眼盲障之形。淡紫而隐红者。为虚热。鲜红而兼赤者。为实热。两 呈露生 肉者。此心热血旺。白睛红膜如纸伞者。此气滞血凝。热症瞳人内涌。白睛带湿。色浮而赤也。冷症。瞳人青绿。白睛枯槁。气沉而浊也。眼热已久复为风冷所乘。则赤烂。眼中不赤。但为痰饮所注。则作痛。肝气不顺而夹热。所以羞明热气蓄聚而伤胞。所以胞合。刘河间曰。在腑则为表。当除风散热。在脏则为里。当养血安神。如暴失明。昏涩翳膜眵泪。斑入眼。此风热也。一云。斑入眼。此肝气盛。而发在标也。宜表散以祛之。如昏弱不欲视物。内障见黑花。瞳子散大。皆里也。血少神劳。肾虚也宜养血补水安神以调之。观在前诸公所论治疗之法。大概以凉肝清心。调血顺气为先。不可固执水能生木之说。而偏补养。盖肾水恶燥。设遇虚证。亦不过以当归、地黄等药润养之轻则温补之可也。况夫脾能发燥。肝亦好润。古方率用杏仁、干柿、饴糖、沙蜜为佐。果非润益之意乎。抑且脾者诸阴之首。目者血脉之宰也。故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不得归明于目矣。心者。君火也。主藏神明。宜静而安。相火代行其令。相火乃胞络之火。主百脉。皆荣于目。既劳役妄动。又因邪气所并。而损血脉。是故诸病生焉。翳目者。虽宜养血安神。又当兼理脾胃。乃良法也。至于退翳一节。尤关利害。夫翳起于肺。肺家受热。轻则朦胧。重则生翳。有曰真珠翳状如碎米者易散。有曰梅花翳状如梅花者难消。虽翳自热生。

然治法先退翳。而后退热者。谓热极生翳。若先去赤热。则血为之凝而翳不能去。其有赤眼。与之凉药过多。又且涤之以水。不反掌而水凝。眼特一团水耳。水性清澄。尤不可规规于点洗。缘其喜怒失节。嗜欲无度。劳役眼力。泣涕过伤。凌寒冲风。当暑冒日。不避烟火饮啖辛辣。此皆患生于脏腑者也。专事点洗可乎哉。在乎察受病之因。究标本之理。推明运气以调之。斟酌药饮以平之。患者又能静坐闲居。澄神息虑。节饮食。戒色欲。专内视。

简外观。爱惜目力。则无有不安者矣。

一论暴发眼肿如桃。并赤眼痛涩难开者。

祛风清热散

当归尾(二两) 赤芍(二钱) 川芎(一钱五分) 生地黄(三钱) 黄连(六分) 黄芩(二钱)

栀子(三钱) 连翘(三钱) 薄荷(八分) 防风(一钱五分) 荆芥(一钱) 羌活(二钱) 桔梗(八分) 枳壳(一钱) 甘草(八分) 白芷梢(一钱)

上锉一剂。灯草七根。水煎。食后服。肿痛甚。加大黄、芒硝、风热。加蔓荆子、牛蒡子。

乌珠痛。加天麻、川乌。(生用三片)犯眼。加苍术、朱砂。眼生翳障。加白蒺藜。眼目被人打伤青肿。加大黄。如杖疮肿痛未破。作憎寒壮热。或打重血气攻心。加大黄、桃仁。如打扑伤损内重。瘀血不散。加大黄、桃仁。服之立愈。

一论治眼暴发赤肿。睑高。苦痛不可忍者。

救苦汤

连翘 桔梗 红花 细辛(各二分) 当归身(夏月减半) 甘草(炙各一钱) 苍术(米泔浸)

龙胆草(各一钱四分) 羌活(太阳) 升麻(阳明) 柴胡(少阳) 防风 本 黄连 生地黄黄柏 黄芩 知母(各三钱) 川芎(六分)

上锉一剂。水煎。临卧服。

一治火眼赤眼暴发。肿痛不可忍者。

黄连 黄柏 生白矾(各三分)

上锉。胶枣一枚。煎水半钟。洗之立消。

一洗暴发烂弦风眼。用皂矾不拘多少。瓦器盛。于三伏内晒之至白色。须晒十余日。方好。再入黄连末十分之一。每用少许水和。纸隔洗眼。立效。

一治眼暴发肿痛。用白矾枯过为末。每用三钱。生姜去皮。取自然汁。调如膏。抹纸上令患人闭目。将药贴眼睛上。烧一炷香尽。痛即止。用温水轻轻洗去。神效。

一外治火眼肿痛。用青矾炒三钱。黄土六钱。皆为细末。井花水调作两饼。如眼睛大。

先将眼用水洗净。次用纸贴眼上。后用饼贴纸上。令病患仰卧。用水润饼。如干再润。两三时即已。

一治眼暴发。赤肿痛泪。隐涩难开。用大黄末。新汲水调涂两眉正上头两脑。水润之。

须臾。肿消痛止。

一治如前症。用黄连末五钱。薄荷二钱半。为末。用鸡蛋清和。隔纸涂眼上良久。干则以水润之。即效。

一论凡眼疾暴发。新久肿痛。痛不可忍者。皆缘心家火起所致也。并治一应障翳等疾。

光明丸

李中山传。

生地黄 白芷 羌活 独活 甘草 薄荷 防风 荆芥 木贼 甘菊花 草决明 黄连黄芩 黄柏 大黄 连翘 桔梗(各五钱) 归尾 川芎(各三钱)

上药十九味。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滚汤送下。早晚各进一服一论暴发眼。

泻火升阳汤

黄 (八分) 人参(七分) 甘草(五分) 柴胡(一钱五分) 栀子(二钱) 菊花(二钱)

枳实(一钱六分) 甘枸杞子 当归 川芎(各三钱) 黄芩(二钱) 升麻(一钱五分) 薄荷(二钱)

本(二钱) 生地黄(三钱) 龙胆草(一钱)

上锉一剂。用水一钟。酒一钟。煎至一钟。临卧服。渣再用水三钟。煎至一钟。温服即愈。如未全愈。将第三次渣。用水一钟。煎至半钟。温服。忌鱼鸡。

一论内障眼。得之脾胃元气虚弱。心火与三焦皆盛。饮食失节形体劳役。不得休息。故上为此症也。

冲和养胃汤

黄 (一钱五分) 人参(一钱) 炙甘草(一钱五分) 当归(酒洗一钱) 白术(去芦一钱)

白芍(酒炒六分) 白茯苓(三分) 柴胡(七分) 升麻(一钱) 羌活(一钱五分) 防风(五分) 黄连(七分) 黄芩(七分) 干姜(一分) 五味子(二分)

上锉一剂。水煎。稍热服。

一论肝主目。肝受热。则不能视。血弱则肝气无以荣养。肝气有亏。则有花也。久视艰涩大赤色者。此血不足。肝之失养也。迎风有泪。肾之虚也。黑睛有翳不散。此亦因劳受风。血弱不能行也。宜服此药补肝血。滋胆水。益肾气。大有殊功。

家传养肝丸

羚羊角(镑另研五钱) 生地黄(酒浸) 熟地黄(酒蒸) 肉苁蓉(酒洗) 甘枸杞子 防风(去芦) 草决明(炒) 菊花 羌活 当归(酒洗) 沙苑蒺藜(炒各一两) 楮实子(炒五钱) 羊子肝(小肝叶煮焙干为末)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十丸至百丸。早盐汤下。午茶下。临卧。酒下。不饮酒人。当归汤下。即补肝重明丸去赤芍、甘草。

一论素禀虚弱。勤劳。眼目昏暗。

当归(酒洗一钱五分) 白芍(酒炒一钱) 川芎(一钱) 黄柏(人乳汁炒一钱) 生地黄(二钱)

龙胆草(酒洗四分) 密蒙花(五分) 白术(去芦一钱) 人参(五分) 知母(人乳汁炒一钱)

茺蔚子(一钱) 黄芩(酒炒七分)

上锉一剂。水煎服。

一论病目。用凉药过多。以致隐涩难开。

防风(七分) 黄 (一钱) 炙甘草(五分) 蔓荆子(三分) 当归(五分) 白芷(三分)

升麻(七分) 柴胡(五分)

上锉一剂。水煎服。

一论日晡两目紧涩。不能瞻视者。此元气下陷也。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根据本方倍参一论肾水枯竭。神光不足。眼目昏暗。此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壮水明目丸

熟地黄(一两二钱) 山药(一两二钱) 泽泻(八钱) 山茱萸(酒蒸去核一两二钱) 茯苓(去皮一两) 川芎(二钱) 牡丹皮(八钱) 当归(酒洗一两) 生地黄(五钱) 蔓荆子(一两)

甘菊花(五钱) 黄连(五钱) 柴胡(三钱) 五味子(五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用好酒调服。

一论远年近日。烂弦风眼。翳障青盲。肿痛百病。

点眼仙方

临州马伏所传。

蕤仁(三钱净去皮将竹纸碾去油方入药用笔筒卷纸将叶铺纸上重层卷碾) 珍珠(二分五厘生用绵纸包打碎碾) 琥珀(二分生用纸包打碎碾烂) 熊胆(一分五厘生碾碎) 牛黄(一分生用)麝香(半分生用) 片脑(一分五厘生用) 蜂蜜(三钱五分用慢火煨化滤去渣)

上先秤眼药罐。次加蜜。秤后入药。搅以上药八味。调匀点睛。

一论暴发风热。时行火眼神效。

紫金锭

陈省斋秘传。

川黄连四两。锉为粗末。将井花水十钟。浸两三日。入锅煎至三钟。去渣。再熬至半钟下水胶一钱二分溶化。调后药为锭。铜绿(五钱) 轻粉(二钱) 宫粉(三两)

上共为细末。将黄连汁调为锭。阴干。用时将井花水磨。加熊胆五分。冰片二分。尤妙一论两目翳障。烂弦风热。昏蒙色眼。皆治。

光明散

炉甘石(用上好的四两) 珍珠(四钱)

上二味。用竹纸包定。将新倾银紫泥罐为饼。包石珠在内为丸。外用熊胆一钱。硼砂二钱。

火硝三钱。研末为衣。再用紫泥罐包裹晒干。用炭火 炼。以七根线香为度。炼四炷香。用童便淬之。浸黑色为妙。又炼根半香。以好醋淬之。再炼根半香歇火。听用。

前炼过末药一钱。加熊胆一分。火硝一分。为极细末。点眼。其效如神。

一论远年近日。内障青盲。云翳推移。火眼暴发。迎风流泪。怕日羞明。肝肾虚损等疾点之悉愈。能治七十二种眼疾。能医二十年目不明者。惟有瞳人反背而睛散者。不治。

仙传珊瑚紫金膏

薛巡兵秘传。

白炉甘石(南方出名羊脑炉甘童便浸七日用灰火硝银砂锅内 投入童便内共十日晒干细研一两) 麝香(拣净去皮细研五分) 黄丹(高者名□丹滚水飞过三次晒干细研为细末一两) 海螵蛸(即乌贼鱼骨剥去皮甲壳火炙过细研一钱) 乳香(光明者入砂锅内微火炒出其烟研细末二钱)

没药(光明者入砂锅内微火炒出烟细研二钱) 白硼砂(明净二钱细研) 青盐(去泥土细研五分) 片脑(细研三分)

上将前七味。各研细末。称足。合入一处。入钵内再研。细极无声。后入麝片二味。再研调匀。将蜂蜜用细袋滤过。熬蜜滴水成珠。夏老冬嫩。春秋酌老嫩之间。用蜜调药。令稀稠得所。瓷器内封固。不可泄气。点眼神效。

一人两目作痛。服降火去风之药。两目如绯。热倦殊甚。余用十全大补汤数剂。诸症悉退。服补中益气汤兼六味丸而愈。复因劳役。午后目涩热倦。再用十全大补而痊。

一人年二十。素嗜酒色。两目赤痛。或作或止。两尺洪大。按之微弱。余谓少年得此病目一人目赤不明。服祛风散热药。反剧而重听。脉大而虚。此因劳心过度。饮食失节。用补中益气加茯神、酸枣、山药、石枣、五味。顿愈。又劳役。复甚。用十全大补汤加前药渐愈却用补中益气汤加前药而痊。

一儒者日晡两目紧涩。不能瞻视。此元气下陷。用补中益气倍加参、 。数剂而愈。

一论眼病之后。微有上热。白眼红。多眵泪。每疼痛而隐涩难开。此苦寒太过。而真气不能通九窍也。故眼目昏花不明。以补中益气汤。去参、术、陈。加防风、白芷、蔓荆子。

一论内障眼。得之元气脾胃虚弱。心火与三焦俱盛。饮食失节。形体劳役。不得休息。

故上为此症也。以益气汤加黄连、黄芩、干姜、五味。去陈皮。

一论诸般翳障。攀睛 肉。内障青盲等症。

益府秘传拨云龙光散

蕤仁(五两去粗壳取仁用温水浸去嫩皮膜尖心用上好白竹纸包裹捶去油以尽为度用五钱)

黄(二分五厘) 白磁砂(即好白细瓷器四五钱重用头酸醋一碗将瓷器以砂罐盛贮放炭火内烧红先投入醋内以七次为度又用童便一碗烧红投内以七次为度又将醋童便合一碗又烧红投入以七次为度先将磁研炼以水澄清用中间阴干五分) 好珍珠(八九分将雄鸡一只以珠入鸡肚内过一宿然后杀鸡取珠用豆腐蒸过用五分) 硼砂(二钱五分) 琥珀(五分)真熊胆(三分以瓷瓦盛放火上煨去水用二分五厘炼) 砂(三四分将冷水一碗以火煮干为度用一分) 当门子(一分) 丁香(一分) 海螵蛸(水煮过六七次二分) 冰片(一分) 人龙(用男人孩子口内吐出食虫即用银簪破开河水洗刮令净阴干二分)

上精制一处细研。任意点眼。盲者复研。

一治血气虚损。眼目昏暗。此壮水以制阳光。有误服寒凉之过。黑暗全不通路。以十全大补汤加沉香、大附子、白豆蔻。东垣谓目能远视。而不能近视。火盛而水亏也。法当补肾。六味地黄丸主之。目能近视。而不能远视。有水而无火也。法当补心。定志丸加茯苓主之。又曰不能近视。晨服地黄丸。不能远视。卧服定志丸。是以通手足少阴经也。是以知不能近视者。肾水亏火盛也。不能远视者。心血不足也。

定志丸

远志(去心) 石菖蒲(各二两) 人参(一两) 白茯神(三两) 加白茯苓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朱砂为衣。每服二十丸。米汤下。

六味地黄丸

(方见补益)

喉痹

(声哑 腮)

两寸脉浮洪而溢者。喉痹也。脉微而伏者死。

内经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一阴者。手少阴君火。心主之脉气也。一阳者。手少阳相火。三焦之脉气也。二脉并络于喉。气热则内结。结甚即肿胀。肿胀甚则痹。痹甚则不通而死矣。夫推原十二经。惟足太阳则下项。其余皆凑于喉咙。然内经何独言一阴一阳结为喉痹盖君相二火。独胜而热。中络故痛者速也。余谓一言可了者。火也。故十二经中。言嗌干嗌痛。喉肿颔肿。舌本强。皆君火为之也。惟咽痹急速。相火所为也。夫君火者。犹人火也相火者。犹龙火也。人火焚木其势缓。龙火焚木其势速。内经之言喉痹。则与咽舌其两间耳。然其病同于火。故不分也。后之医者。各详其状。强立八名。曰单乳蛾。双乳蛾。子舌胀。木舌胀。缠喉闭。走马喉闭。热气上行。故传于喉之两旁。近外作肿。以其形似。是谓乳蛾。一则为单。二则为双。其比乳蛾差小者。名谓之喉闭。热结于舌下。复生小舌子。名曰子舌胀。热结于舌中。舌为之肿。名曰木舌。强而不柔和也。热结于咽喉。肿绕于外。且麻且痒。肿而大者。名曰缠喉风。喉痹暴发暴死者。名曰走马喉风。此八种之名虽详。若不归之火。则相去远矣。其微者可以咸 之。若其大者以辛散之。今之医者。皆有其药也。如薄荷、乌头、僵蚕、白矾、朴硝、铜绿之类。至于走马喉痹。何恃此乎。生死人反掌之间耳。

其最不误人者。无如砭针出血。血出则病已。易曰。血去惕出。良以此乎。昔余治一妇人。

木舌胀。其舌满口。诸医不愈。余以银针小而锐者。砭之五七度。肿减。三日方平计所出血几至盈斗。余昔又治一男子。缠喉风肿。表里皆作。药不能下。余用凉药灌于鼻中。下十余行。外用拔毒散敷之。阳起石烧淬。与伏龙肝。各等分。细末之。以新水扫百遍。三日热始退。肿始消。又尝治一贵妇喉痹。盖龙火也。虽用凉剂。而不可使冷服。为龙火。宜用火逐之。人火者。烹饪之火是也。乃使曝于烈日之中。登于高堂之上。令家人携火炉。坐药铫于上。使药常极热。不至太沸。通口时时呷之。百余次。其火自然而散。此法以热行寒。不为热而插格故也。大抵治喉痹。用针出血。最为上策。但人畏针。委曲旁求。瞬息丧命。凡用针而有针创者。宜捣生姜块。调以熟白汤。时时呷之。则创口易合。铜人亦有灸法。然痛微者可用。速者恐迟则杀人。故治喉痹之人。与救人同。不容少待。内经火郁发之。发谓发汗。咽喉中岂能有汗。故出血者。乃发汗之一端也。后之君子。毋执小方。而曰吾药不动脏腑。又妙于出血。若幸遇小疾而获效。不幸遇大病而死矣。毋遗后悔可也。

一论喉痹危急。死在须臾。牙关紧闭。病患大指外边。指甲下根。不问男左女右。用布针针之。令血出即效。如大势危急。两手大指俱针之。其功尤效。

一论治不测急慢喉痹。肿塞不通。

开关神应散

盆硝(研细四钱) 白僵蚕(微炒去嘴八分) 青黛(八分) 蒲黄(五分) 麝香(一分) 甘草(八分) 马勃(三分) 片脑(一分)

上各为细末。称足。同研极匀。瓷瓶收贮。如有病症。每用药一钱五分。以新汲水小半盏。

调和。细细呷咽。如是喉痹。即破出血。便愈。如不是喉痹。自然消散。若是诸般舌胀。用药半钱。以指蘸药擦在舌上。下咽津唾。如是小儿。一钱作为四五服。亦如前法用。并不计时候。

勃一名马 。菌也。虚软如紫絮。弹之紫灰出。状如狗肝。生湿地园中久腐处。主恶疮马疥。敷诸疮。以蜜拌调呷。治痹咽痛。

一咽喉肿痛痰涎壅盛。初起或壮盛人。上焦有实热者可服。

清咽抑火汤

连翘(一钱五分) 片芩(一钱) 栀子(一钱) 薄荷(七分) 防风(一钱) 桔梗(二钱)

朴硝(一钱) 黄连(一钱) 黄柏(五分) 知母(一钱) 玄参(一钱) 牛蒡子(一钱) 大黄(一钱)

甘草(五分)

上锉一剂。水煎。频频热服。闻生过杨梅疮者。加防风、山豆根二两。

一论虚火上升。喉内生疮。喉闭热毒。最能降火滋阴。

滋阴降火汤

当归(一钱) 川芎(一钱) 白芍(一钱二分) 川黄柏(蜜水炒一钱) 生知母(一钱) 怀熟地黄(一钱五分) 天花粉(一钱) 生甘草(一钱) 加元参二钱。白桔梗去芦三钱。

上锉一剂。水煎。入竹沥一盏。温服。

一论喉痹肿痛。声哑不出。饮食不下。阴虚。相火上炎。咳嗽痰喘。潮热虚劳等症。内服此药。外用神仙通隘散。吹之即愈。

滋阴清火汤

怀熟地黄(一钱) 山茱萸(酒蒸去核一钱) 白茯苓(去皮一钱) 山药(一钱) 泽泻(一钱)

桔梗(二钱) 元参(一钱) 牡丹皮(一钱) 黄柏(用蜜水炒一钱) 天门冬(去心一钱) 麦门冬(去心一钱) 甘草(一钱)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外用硼砂一味。噙化咽下。降痰消毒如神。

一论咽喉肿痛。属素虚弱者。或服凉药过多而作泻者。皆可服。

清上养中汤

小甘草 桔梗(各二钱) 元参 当归 黄芩(各一钱) 陈皮(去白) 白术(去芦) 白茯苓(去皮) 麦门冬(去心) 连翘(各八分) 人参 防风 金银花(各八分)

上锉一剂。水煎。食远频服。有痰。加贝母。

一论咽喉肿痛。不能言语。或吐或泻。或不食。或四肢冷痹。但可进药。无不愈者。此从治法也。

通关散

炙甘草(一钱五分) 人参 白术(去芦) 白茯苓(去皮) 桔梗(各二钱) 防风(七分)

薄荷(五分) 荆芥 干姜(炒)

或加大附子(炮各三分)

上锉。水煎。频频与服。

一论喉痹。双单乳蛾。风肿吐咽不下。死在须臾。治一应喉痹之总司也。山豆根为末。

用熊胆和为丸。用鸡 皮阴干。研末为衣。如绿豆大。每用一丸。放舌上。徐徐咽下。即愈。

一治喉风等症。

起死回生散

蜈蚣(三钱炮存性) 胆矾(一钱) 全蝎(三钱炒存性) 蝉蜕(一钱焙存性) 僵蚕(去丝嘴一钱炒) 穿山甲(麸炒三钱) 蟾酥(一钱) 乳香(五分) 川乌(一钱)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五分。或二钱。小儿每服一分或六七厘。用葱头捣烂。和药。酒送下。出汗为度。如口不开。灌服。忌猪羊油鸡面七日。

一论单乳蛾、双乳蛾、喉风、喉痹肿痛。水浆不入。死在须臾。宾崇周 家试验。

胆矾(一钱五分) 硼砂(一钱八分) 鸡内金(制过二钱) 枯白矾(二钱) 百草霜(三钱以众末黑为度)

上各为细末。用绢罗过。用中指盛药。按上患处。入噙。令痰多去。后用薄荷汤漱口。

如甚。

将鹅翎削尖。刺破。用药按上。或用鹅毛蘸醋带药刷上。满口刷搅。引痰出尽。即愈。一方加熊胆五分。更效。

一论喉风肿痛几死。双桥周 家屡验。

茶子 霜梅 酽醋上三味。研烂去渣。将药汁蘸扫咽喉。实时吐痰而愈。

一论喉痹肿痛。汤水不下。死在须臾。用此一吹即活。

牛黄(二钱) 硼砂(一钱) 雄黄(三分)

上为细末。每用一分五厘。吹入喉内。即愈。

一论喉痹肿痛。车左源传效。

郁金(一钱) 雄黄(五分) 巴豆肉(去壳四个两个生用两个用猪油包裹灯上烧热存性)

上为末。三味搅匀。每用一分二厘。入竹筒内。吹患处。小儿用六厘。

一治喉闭风闭难治者。猪牙皂角一条。用蜜调和。水煎。如急。立服。缓则露一宿。尤妙。倘如口紧者。撬开灌之。将危者即苏。

一治喉风危急。用大黄为末。竹筒盛之。安青鱼胆七个入末。待干。研末听用。遇患喉痹。吹入鼻中或喉中。立效。

一论时气缠喉。入喉肿塞。水谷不下。牙关紧闭。不省人事。

神应散

雄黄 枯矾 藜芦(生用) 牙皂(炙黄)

上各等分。为末。每用豆大一粒。吹鼻内。吐痰神效。

一论喉痹乳蛾。咽喉肿痛。汤水不入。死在须臾之急。巴豆去谷。捣为末。入细辛末少许同研匀。卷在纸内。中间剪断。如左患塞右鼻。如右患塞左鼻孔中。双肿左右相替塞之。

咽喉立开如神。

一论喉痹肿痛。水浆不入。死在须臾。(扶满刘汇昆传)先用皂角、细辛为末擦牙。次用陈盐松菜烧灰。霜梅肉、生艾叶擂烂。同扎于筷头上。蘸喉数次。吐痰尽。即食百沸汤。食后。

用米粥调服。

一治咽喉肿痛。

百药煎 硼砂 甘草 生白矾(各等分)

上四味。为细末。每服一钱。食后。用米汤调。细细呷下。

一论缠喉肿痛。皂角为末。用醋调涂外颈上。干则易。其乳蛾即破而愈。

一论喉风肿痛。不可忍者。霜梅五个或七个去核。白矾一两。研烂。用好醋一碗。入药同煮以矾化为度。待温。用筷扎绵缴齿上下至喉。先缴牙外。自外而缴至舌下。自舌下又缴至舌上。缴至喉。其痰自然涌出。

痰带丝者即愈。无丝者丝断不治。

一论喉痹壅塞不通。用红蓝花捣绞。取汁一小钟服之。以瘥为度。如冬月无湿花。可浸干者。绞取浓汁如前。服之有效。

一论咽喉肿痛。

吹喉散

周印池传。

牙硝(一两五钱) 硼砂(五钱) 雄黄(二钱) 僵蚕(一钱) 冰片(二分)

上为细末。每用少许。吹喉立效。

一治咽喉肿痛。水吞不下。用青盐、白矾、硼砂各等分。为末。吹患处。有痰吐出而愈一治咽喉肿痛。水浆不入。死在须臾。用真蟾酥为末。用筷头点入对嘴上。实时消散。

其效速如风。

一论久嗽喉痛。

小太平丸

人参(二分) 五味子(三分) 天门冬(去心五分) 麦门冬(去心二钱) 玄参(八分) 徽墨(三分)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噙化下。痰甚。加贝母。

一论劳役过伤。忽咽喉肿闭。不省人事。喘促痰涌。汗出如水。肢体痿软。脉浮大而数此饮食劳役。无根虚火上促也。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根据本方加肉桂。顿苏。

一论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劳则愈甚。此脾肺气虚。膀胱有热也。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根据本方加元参、酒炒黄柏、知母。稍愈。去知、柏。加山药、山茱萸。

一论咽喉肿痛。服凉药过多。或过劳。痛愈甚。此中气虚热也。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

根据本方加炒芩、连。

一论积热上攻。痰涎壅塞。喉痛声哑。肿痛难禁。

上宫清化丸

内阁秘传。

黄连(去毛六钱) 桔梗(去芦六钱) 山豆根(四钱) 粉草(四钱) 薄荷叶(一钱) 白硼砂(六分)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时常噙化。

一论喉痛有痰。声哑。

薄荷(二两) 细茶(一两) 白硼砂(七钱) 乌梅肉(二十一个) 贝母(二钱) 冰片(三分) 孩儿茶(五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皂角子大。每噙化下。

一论声哑。

甘草 乌梅 桔梗 乌药上锉。水煎。温服。

一治出声音方。

诃子(炮去核一两) 木香(一两) 甘草(五钱)

上锉。水煎。入生地黄汁一合。再煎数沸。放温。分六服。每食后。日进半料。

一论声嘶失音。

铁笛丸

当归(酒洗一两) 怀熟地黄(一两) 怀生地黄(一两) 天门冬(去心盐炒五钱) 黄柏(蜜炒一两) 知母(五钱) 麦门冬(去心盐炒五钱) 玄参(三钱) 白茯苓(去皮一两) 诃子(五钱)阿胶(炒五钱) 人乳(一碗) 牛乳(一碗) 乌梅肉(十五个) 甜梨汁(一碗)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黄豆大。每服八九十丸。诃子汤下。萝卜汤亦可。

一治失音。用槐花新瓦上炒熟。怀之。随处细嚼一二粒。久久自愈。

一治失音。用生白矾。炼蜜为丸服效。

一治声哑失音不出。用猪板油切烂。入蜜内重汤煮熟食之。

一论 腮肿痛。

防风 荆芥 羌活 连翘 牛蒡子 甘草(各等分)

上锉。水煎服。外用赤小豆末。醋调敷。恐毒瓦斯入喉难治。

一方。用锻石不拘多少。炒七次。地下放七次。醋调。涂肿处立愈。

一论 腮疙瘩肿痛。及吹乳。

南薄荷(三钱) 斑蝥(去翅足炒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一分。烧酒调下。立消。服药后。小便频数。服益元散一服。

一治卒喉中生肉。以棉裹筷头蘸盐。指肉上。日六七度易。

一人患喉闭。以防风通圣散治之。肿不能咽。此症须针之无奈牙关已闭。遂刺少商穴出血。口即开。更以胆矾入患处。

吐痰一二碗许。仍投药乃愈。尝见患此疾者。畏针不刺。多毙。少商穴在手大指内侧。

去爪角如韭叶许。

一人喉闭。肿痛寒热。脉洪数。此少阴心火。少阳相火。二经为病。其症最恶。惟刺患处出血为上。因彼畏针。先以凉膈散服之。药从鼻出。急乃愿刺。则牙关已紧。不可针。遂刺少商二穴。以手勒去黑血。口开。仍刺喉间。治以前药。及前吹喉散吹之。顿愈。又以人参败毒散加芩、连、牛蒡子、玄参。四剂而平。经曰。火郁发之谓发汗。出血乃发汗之一端也。

河间云。治喉之火。与救火同。不容少怠。尝见喉闭不出血。喉风不去痰。以致不救者多矣每治咽喉肿痛。或生疮毒。以荆防败毒散加芩、连。重者用防风通圣散。

一男子口舌常破。如无皮状。或咽喉作痛。服诸凉药。愈甚。余以理中汤一剂。乃可。

一人脚发热。则咽喉作痛。内热口干。痰涎上壅。此肾经亏损。火不归经。用补中益气加麦冬、五味。及用加减八味丸而愈。

一人患喉痛。日晡益甚。此血气虚而有热。用八珍汤而愈。后每入房。发热头痛。用补中益气汤。又加麦冬五味。及六味丸常服。后不复作。

一丹溪先生云。咽痛属血虚。用四物汤加竹沥。阴虚火上炎者。必加玄参。气虚。加人参、竹沥。又云。咽喉肿痛。有阴虚阳气飞越。痰结在上者。脉必浮大。重取必涩。去死为近宜人参一味浓煎。细细饮之。如作实症治之。祸如反掌。此发前人之未发。救无穷之夭亡(但此一方宜斟酌用之看症按方不可泥执也)

一人因怒气大叫。将下腮脱落。任掇不上。众视束手。余以乌梅捶饼。塞于两腮坐牙尽头空处。张口流涎。须臾。随手掇上。

喉痹

补遗

一治喉痛如生毒物。并单蛾喉咙并治。用巴豆、半夏。各等分。将此两味。用顶好醋。

放小罐内煎熟。取巴豆、半夏。一起研末。用麻布包做数粒。如豆子大。以前醋浸之。取一粒含在喉痛处。至热。又换别粒含之。直至吐泻而后已。即以稀粥补之而愈。忌冷水猪油。

一利膈生津。止渴清音。常用之药也。

乌梅(一两) 苏州薄荷叶(四两)

上为细末。白糖霜四两。蜜为丸。如芡实大。每用一丸噙化。

一治喉风咽痛双单乳蛾。(姜师周传)乌梅去核。竹签插在蜒蝣身上。阴干。取烧灰存性为末。点患处立愈。

一治咽喉肿痛。生疮声哑。危急之甚。及治虚劳声嘶喉痛。

神仙通隘散

贾兰峰秘方。

白硼砂(二钱) 孩儿茶(一钱) 蒲黄(六分) 青黛(一钱) 牙硝(六分) 枯矾(六分)

白滑石(一钱) 片脑(二分) 黄连末(五分) 黄柏末(五分)

上为细末。吹喉中。立效。

一治喉中热毒肿痛。喉闭乳蛾等症。

清上丸

熊胆(一分) 雄黄(五分) 硼砂(一钱) 薄荷叶(五钱) 青盐(五分) 胆矾(少许)

上为细末。炼化白糖为丸。如芡实大。卧时。舌压一丸。自化入喉。神效。

一治声音不出。

真苏子(一两) 诃子(三个) 杏仁(三十个) 百药煎(二两)

上为末。每服二三钱。热酒调下。

一治欲好声音。用杏仁一升。熬去皮尖。酥一两。蜜少许。为丸如梧子大。空心。米汤下十五丸。

一治失音。皂角一条去皮子。萝卜三个切片。水煎服之。不过三服。能语声。

结核

结核者。火因痰注而不散。郁结坚硬如果中核。或在颈胁。或在手足。或在颈项。或在臂在腋。如肿毒。不红不痛。不作脓。不必溃发。但令热气散。核自消。大法。宜二陈汤加竹沥多服为效。

梅核气者。窒碍于咽喉之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如梅核之状者是也。始因喜怒太过积热蕴隆而成。疠痰郁结。致有斯疾耳。治宜导痰开郁。清热顺气。加陈皮、半夏、川芎、香附、山栀、黄芩、枳壳、苏子之类是也。如老痰凝结不开。以咸能软坚之药。海石是也。

一论咽喉结核成块。如核桃者。肿硬疼痛。两腋下俱有。及颈项肿硬。头不能转。

消解散

南星(三钱) 半夏(二钱姜炒) 陈皮(二钱) 枳实(一钱) 桔梗(八分) 前胡(二钱)

柴胡(八分) 黄连(六分) 白附子(八分) 连翘(三钱) 赤芍(二钱) 防风(一钱五分) 独活(二钱) 莪术(一钱) 木通(二钱) 苏子(三钱) 白芥子(二钱) 蔓荆子(二钱) 甘草(八分)上锉。生姜、灯草煎服。

一论不问男妇。遍身疙瘩成块如核。不红不痛。皆痰流注而成结核也。

醉翁仙方

海上异人传。

白头翁一斤。去叶用根。分作四服。每一服四两。用酒煎。一日三服。二日服尽而已。

一秘方 治症同前。效不可言。

蓖麻子一斤。去壳用肉。放入公猪肚内。酒煮肚烂为度。取去蓖麻子。晒干为末。用前烂猪肚。捣千余下。为丸。酒送下。一日服三次。

一论妇人遍身痰核。不痛不红不肿。内消之剂。

陈皮(二钱) 半夏(二钱) 白茯苓(三钱) 当归(三钱) 川芎(一钱五分) 白芍(二钱)

枳实(一钱) 黄连(六分) 香附(二钱) 桔梗(八分) 龙胆草(三钱) 连翘(三钱) 防己(二钱) 羌活(二钱) 柴胡(八分) 甘草(八分)

上锉。生姜三片。水煎服。

一论结核。浑身手足俱有。如胡桃者。并治胸中胃脘至咽门窄狭如线。疼痛者。此风痰气热所致也。

开结导痰汤

陈皮(一钱) 半夏(七分) 枳壳(一钱) 枳实(七分) 桔梗(五分) 前胡(五分) 黄芩(一钱) 香附(童便浸三分) 威灵仙(七分) 荆芥(七分) 羌活(七分) 木香(七分) 槟榔(八分) 僵蚕(二分) 射干(七分) 甘草(七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服。

一论痰核气核。 腮疙瘩。及吹乳等症。

内消散

朱宾湖得效。

南薄荷(三钱) 斑蝥(去翅足三分炒)

上为细末。每服三分。烧酒调下。立效。服之后。小便频数。服益元散。以乌鸡子清丸如绿豆大。每服一丸茶下。加至五丸。却每日减少一丸。减至一丸后。每日服五丸。治瘰 。名内消丸。

一论痰核方 庠生石介伯传。

归尾(一两) 赤芍梢(一两五钱) 连翘(一两) 本(七钱五分) 细辛(八分) 羌活(一两)

)桂枝(一两) 甘草节(六钱) 赤芍(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三钱。食后。酒调服。

一论痰核。在喉咙上下左右。或生在两腋下。并治瘰 。庠生敏所兄传。

防风(一两五钱) 山茨茹(一两) 穿山甲(七钱) 射干(二两) 红内消(二两) 白芷梢(一薄荷(各一两) 金银花 桔梗(各一两五钱) 独活(一两) 僵蚕(一两) 半夏(一两)

枯草(二两) 皂角刺(二两) 小川芎(一两) 当归尾(一两) 甘草(五钱)

上锉一剂。水煎。食后服。有潮热。加黄芩、柴胡各五钱。

一男子素善怒。忽项微肿。渐大如升。用清痰理气。而大热作渴。小便频浊。余谓肾水亏损用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而愈。亦有项胁等处。大如升斗。或破如菌榴。不问大小。俱治以前法。必多服。以愈为度。

结核

补遗

神效治痰 妙方

陈柘所传。

天花粉(三两) 昆布(酒洗八钱) 贝母(一两) 炒僵蚕(一两五钱) 全蝎(酒洗五个)

炒黄连(五钱) 知母(一两) 蒲公英(二钱) 陈皮(一两) 青皮(炒一两) 归尾(七钱) 黄芩(酒炒一两) 栀子(一两五钱) 红花(五钱) 土木鳖(去壳十个) 穿山甲(土炒一两) 连翘(去心一两五钱) 海藻(酒洗一两半) 夏枯草(一钱五分)

上将十七味君臣药。分为十剂。其蒲公英、夏枯草。每服各照数。用白水煎。临服时。

加浓酒一杯同服。

一治痰核金星膏 苏九宁传。

金星凤尾草(一两五钱) 实竹叶(一两) 葱白(三十二根) 侧柏叶(一两五钱)

上用香油一斤。浸药一日。用火熬。看药焦黄为度。用棉布袋滤去渣。仍入锅内熬。熟油一斤净入顶好铅粉三两。用竹搅匀。文武火熬。看烟起黑色。再入铅粉四两。着四五十下锅。

仍用竹不住手搅匀。滴水成珠。取起放在地上。再搅。去火毒。

一治痰核气核。陈出实传。

黄芩(一钱五分) 枳实(一钱) 苏子 贝母 连翘(各一钱) 海藻 香附(各七分) 桔梗白芥子(各八分) 甘草(三分)

上锉。水煎。食后服。

一治痰气核。用柏子仁一斤。晒干为细末。每用末二两。又将天门冬、连翘心各用一两为末。入小布口袋内。将白水酒两小瓶煨熟。窨二三日。食后。每服一碗。半月内即消。

一治痰气核颈大。戴雷门传。

牛蒡子(五分) 枳实(三分) 僵蚕(五分) 防风 桔梗 黄芩 连翘(各八分) 贝母(一钱) 海藻(水洗) 金银花 枯矾(各一钱) 夏枯草(八分)

上锉一剂。白水煎。食后服。

一治痰核。(心泉侄传)用黄泥作窝。入生矾四两。鹿角蛇一条。在窝内阴干。火 化为末。每用服一分。用温酒调服。立消。

一治项后侧。少阳经中疙瘩。肉色不变。不问大小。及日月深浅。或有赤硬肿痛。

生山药(一排去皮) 蓖麻子(二个去壳)

上二味。研匀。摊帛上。贴之如神。

一治梅核气。

加减四七汤

苏梗(八分) 陈皮(一钱五分) 浓朴(八分) 南星(二钱) 半夏(二钱) 茯苓(三钱)

枳实(一钱) 青皮(二钱) 砂仁(八分) 益智仁(一钱五分) 白豆蔻(八分) 神曲(炒二钱) 槟榔(一钱)

上锉。生姜煎服。

瘿瘤

夫瘿瘤者。多因气血所伤。而作斯疾也。大抵人之气血。循环无滞。瘿瘤之患。如调摄失宜血凝结皮肉之中。忽然肿起。状如梅子。久则滋长。瘿有五种。曰。石、肉、筋、血、气是也。瘤有六种。曰。骨、脂、石、肉、脓、血是也。治法。瘿瘤二者。切不可针破。针破则脓误漏。则杀人。惟脂瘤可破去脂粉。即为异。不可轻易。余将瘤瘿之分于后。医者宜审辨之。则不误也。

消瘿汤

海藻(洗) 龙胆草 海蛤粉(各二两) 通草 昆布(烧存性) 枯白矾 松萝(各一两)

半夏(二两五钱) 麦曲(一两五钱) 白芷(一两)

上为末。每服五钱。酒煮。忌甘草虾鱼猪肉五辛诸毒等物。又要吞矾蜡丸。

一论治瘿瘤痈疽便毒恶疮。久漏不愈者。

经验矾蜡丸

白矾用生四两为末。黄蜡二两溶化。众手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白汤下。

一论内府秘传方。治瘿气。

海藻(热水洗净) 昆布(洗净) 海带 海螵蛸 海粉(飞过) 海螺(醋淬) 甘草(少许)

上如项下摇者用长螺。颈不摇用圆螺。各等分为末。炼蜜为丸。每夜卧时。口中噙化一丸。功效不可言也。

一论系瘤神方 兼去鼠奶痔及瘤同。

用芫花根洗净带湿。不可犯铁器。须于木石器中捣取汁。用线一条浸半日或一宿。将线系瘤经宿则落。如未落。再换一线。不过三次。自落。用龙骨、诃子、赤石脂。各等分为末。

敷疮口即合。如无根。用芫花泡水。浸线系鼠奶痔。根据法用之。无一不效。

一论洗瘤秘方。

用七指草。名金凤花一料。煎水频洗。夏用鲜。春秋冬用干。煎水洗。

一治瘿验方沉香 乳香 丁香 木香 藿香(各一钱五分)

上用腊月母猪眼七个。同药配好。酒煮三炷香。露一宿。连药焙干。为末。炼蜜为丸如白果大。每临卧。噙化一料。效。

一治颈下卒结囊欲成瘿者。海藻一斤洗去咸。酒浸饮之。加昆布等分研之。炼蜜为丸。

如杏核大。含口中。稍稍咽下。

一治瘿消块。

神效开结散

沉香 木香(各一钱) 橘红(四两) 珍珠(四十九粒入砂罐内以盐泥封固 赤取出晒)

猪靥子肉(四十九枚用豚猪者生项间如枣子大)

上为末。每服一钱。临卧酒调。徐徐咽下。患小三五服。大者一剂愈。忌酸咸油腻滞气之物。须用除日于净室修合。

肺痈

寸口脉数而实者。肺痈也。其脉短而涩者。自痊。脉浮大者。难治。

夫肺痈者。由寒热之气。内舍于肺。其气结聚之所成也。盖因调理失宜。劳伤血气。风寒得以乘之。寒生热。风亦生热。壅积不散。遂成肺痈。咳而脑漏。右胁隐痛。二脚肿满。咽干口燥。烦闷多渴。时出黄唾腥臭。状如糯米粥。难治。有热而呕者。不可治呕。脓尽而止。

自愈。若呕吐脓黄色腥或带粉红色者。即肺痿也。大抵脉细而沉。里虚而变症矣。

一论咳嗽。吐脓血。腥臭不可闻者。肺痈也。

黄 (蜜水炒) 防风 金银花 忍冬藤 金沸草 牛膝 桔梗(各等分)

上用鸭一只。缢死。破开。入前七味药于鸭肚内。用好酒煮尽为度。吃鸭。药渣晒干为末。酒调服后。服净脓汤。

净脓汤

此汤吃鸭后宜服。

甘草四两。锉作大帖。用水煎。顿服。如纳不得。吐出之。服后。

化痰止咳丸

白矾(二两枯的) 百草霜(一两)

上二味为末。清水为丸。每服三五十丸。人参、五味各三钱。煎汤送下。作三日用。

一论治肺虚。用白鸭一只。去五内。用薏仁、杏仁各一两。入鸭腹中。饭上蒸熟。去药只吃鸭肉。大能补肺。

一论肺痈。吐脓腥臭。用黄豆一粒。予病患口嚼。不觉豆之气味。是肺痈也。

一论肺痈。薏苡仁略炒为末。糯米饮调服。入粥煮吃亦可。或水煎服。当下脓血而安

保肺丹

(方见瘿瘤)

凡治肺痈。必将此药间而服之。以护膈膜。不致溃透心肺。最为切当。即矾蜡丸用蜜水送下。

肺痿

寸口脉数而虚者。肺痿也。

肺痿之证。久咳不已。汗下过度。重亡津液。大便如烂瓜。如豕脂。小便数而不渴。渴者自愈。欲饮者欲瘥。此由肺多唾涎沫而无脓者。肺痿也。

一论肺痿咳嗽。其证辟辟燥咳。胸中隐隐而痛。脉弱无力。

薏苡仁散

当归 白芍 黄 人参 五味子 麦门冬 桑白皮 黄芩 百部 薏苡仁上锉。生姜煎服。

心漏

一论胸前心口有孔。常出血水者。谓心漏也。

鹿子丸

嫩鹿茸(去毛酥炙微黄) 大附子(炮去皮脐) 盐花(各等分)

上为末。枣为丸。空心。酒送下。每三十丸。

一论胁下生漏疮。如牛眼状。脓水不止。用盐少许。安牛乳内。后取牛耳中垢以敷疮上。

即瘥。如不用盐。即牛耳不痒。难取其垢。其诸漏疮。外用蒜切片放疮上。将艾灸之。不过数次。即愈。

一论漏疮。血水出不止。

蛇皮(烧灰三钱) 五倍子 龙骨(各五钱) 川续断(五钱) 乳香(三分)

上为末。津唾调敷患处。立止。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